第一篇: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1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
1、认识物体的面积。
(1)(摸数学书的封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请你像老师这样,先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再摸一摸课桌的桌面,注意桌面的每个地方都要摸到。(学生缓慢地摸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面。)
(2)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面哪个大,大一些还是大得多?再看看课桌面与地面,你有什么话要说?
(3)生活中的物体都有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在数学上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板书:面积)
(4)(师再次摸数学书封面的面积)谁能像老师这样摸一摸,说一说?那桌面的大小就是„„能摸摸,完整地说一说吗?什么是黑板表面的面积?什么是教室地面的面积呢?(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比黑板表面的面积小。)
(5)(师拿出数学书)刚才我们说课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得多,也就是课桌面的面积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得多。反过来,可以怎么说?(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比课桌面的面积小得多。)
(6)手掌的面积指的是„„脚掌的面积呢?你还能举例说说身边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一比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知道了物体表面的面积有大有小。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尽可能地选取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习材料; 组织学生参加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他所看到的和摸到的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理解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2、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1)老师把课本的封面画到黑板上,这个面变成了什么?(板书:长方形)
(2)谁能用粉笔表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3)长方形是封闭图形的一种(板书:封闭图形),它的大小也叫做面积。(4)让学生读面积的概念两次。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将物体的“表面大小”转化为“平面图形的大小”,这是一个数学化过程。教学时要注意下面两个问题:一是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数学概念。通过摸、看、想、说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头脑中感受每一个物体的面 的大小,进而比较它们的大小,初步形成面积的概念。之后,教师现场把物体的面画到黑板上就是平面图形,这一动态的转化过程使学生把对物体表面面积的认识自觉地迁移到平面图形中来,从而获得全面、准确的面积概念。二是注重教学的有效性。简单地说,就是“教”在问题处,“导”在疑惑处,“帮”在需要处。如对学生“摸面”方法的指导。把“课本封面比黑板表面小”改说成“课本封面的面积比黑板面的面积小”后,让学生说一说这句话,感悟规范的数学语言,为下面的反馈作好铺垫。】
三、自主探究,认识面积单位
(一)认识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1、(出示教具:粉红色、绿色的两个长方形)即(1)号长方形:长18厘米,宽6厘米;(2)号长方形:长12厘米,宽9厘米
师:谁的面积大?看得出吗?重叠比较呢?(教具演示)
师:用观察和重叠、割补的方法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请学具来帮忙,好不好!
2、师: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发了两个长方形:一号长方形和二号长方形,另外准备了一个学具袋,里面有一些圆片、正方形片、长方形片。现在同学们要借助这些学具去摆一摆,想办法比出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师:在动手操作之前,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跟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看谁的办法最好。现在就快快行动吧!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共同探究:怎样利用学具(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图 片)比较出两个大小比较接近的长方形谁大谁小。让每个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充分参与,各抒己见,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的发展。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意味着安排几个学生一起完成某个任务,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习惯,同时体验合作成功的喜悦。】
师:你们比较的结果是怎样的?你们是用什么办法比较出来的?
3、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圆片有缝隙,不够准确;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正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更简便。
4、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通过对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比较,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二)认识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为了方便,人们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几个?是怎样规定的?请看数学课本第73、74页。(学生看书后,小组互相说说这两个问题。)
1、1平方厘米。
①1平方厘米有多大?
②从你的学具里面找出1平方厘米。(师贴1平方厘米。)
③量一量它的边长。
④想象一下1平方厘米有多大。
⑤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与自己左手的5个指甲比一比,看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⑥估计一下,这块橡皮1个面的面积大约有几个1平方厘米呢?(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里的1平方厘米摆一摆,看你们的估计是否准确?学生小组合作验证。)
2、1平方分米。
①请你想一下,如果用它(1平方厘米)来测量这张桌子的面积,你觉得怎样呢?
②猜一猜比1平方厘米大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用哪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③从学具里拿出1平方分米。思考:1平方分米的含义是什么?
④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
⑤我们周围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呢?
⑥想一想,用1平方分米可以测量哪些物体面的面积呢?
3、1平方米。
①谁愿意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教室地面的面积?为什么都不愿意去?(用这个面积单位去测量,不容易测出教室地面的面积,因为1平方分米比地面的面积小得多。激起学生探索更大面积单位的欲望。)
②你能不能像数学家一样“创造”一个比平方分米更大的面积单位?
③说一说什么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④你能用手势比画一下吗?
⑤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⑥估计一下,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几平方米?
⑦估计一下,1平方米的面积上能站多少个人?(在地上量出1平方米,让学生尽量的站进去。)
【设计意图:在常用的面积单位中,以平方厘米为突破口。让学生通过看媒 体演示、量边长、比一比、记一记等活动理解1平方厘米。在认识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时,让学生思考当测量的图形较大时怎么办,猜一猜比平方厘米大的单位有哪些,培养学生迁移和推理的能力。】
四、积极反馈,强化应用
1、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1)分米是什么单位?1分米有多长?平方分米是什么单位,1平方分米有多大?
(2)听教师口令,学生用手势比画相应的长度和面积。
2、完成76页的第4题。
3、区别周长和面积。
①早上起来,小明跟着爸爸锻炼身体,他沿着操场的边跑了一圈。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②工人师傅在足球场上铺上了草坪,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③放学以后,几个爱劳动的小朋友把教室地面全都打扫了一遍。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④为了使这块黑板更加美观和牢固,装修工人在它的四周装上了铝合金边框。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⑤假如老师在黑板上写满了字,下课后一个小朋友主动把黑板擦干净了。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设计意图:为了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有意设计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周长和面积的比较这一环节,并借助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一些小事,形象而生动地诠释了这些概念,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篇: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你表示出来的4 1展示给大家看一下,同时介
绍一下你是怎么得到它们的41的?(3分钟)(2)动手操作表示一些物体的4 1。师出示P61页下方的香蕉图和面 包图
老师:黑板上的这些图,你能在每一幅图上表示出它的4 1吗?同学们先同桌交流你怎么表示。(学生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师:现在请同学上讲台,在图上圈画并说出你是是怎么想的。(学生边画边说:把一把香蕉平均分成4份每一根就是它的41,把一盒面包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它的4 1。)(3分钟)(3)概括总结。(5分钟)师:同学们,从刚才表示4 1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如果学生无从说起,就立马设置问题:
1、刚才分的东西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多,有的少,为什么都可以用41 来表示)
(都是把物体平均分成4 份,表示这样的一份。)(2、分的物体是一样的吗?)(有的是把1 个图形平均分,有的是把4根香蕉、8 个面包等多个物体在平均分。)
师:看来,不管是把一个图形这样的一个物体,还是把4根香蕉8个面包等一些物体来分,只要平均分成的份数一样,表示的份数一样那就可以用同一个分数来表示。因为这里的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而这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 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这儿的“1”很特殊,加了“”,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它既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些物体,为了和自然数1区
分,所以加了“”。你能说出,刚才这些4 1分别是以谁为单位“1”吗?(4)举例。(2分钟)老师: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单位“1”了,你认为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看作单位“1”?请你们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一下。
(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这个整体还可以是一个苹果、一盒粉笔、一个班级的学生人数、全校学生数、全中国人口、全世界人口等。2 .教学分数意义。(1)4 1的意义(2分钟)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上面的4 1有的表示„有的表示„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4 1的意义了吗?(学生可能开始不能准确而全面说出4 1表示的意义,教师要相机启发)(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4 1。)(2)写分数,说意义。师:同学们知道了4 1表示的意义,我相信其他分数你也知道他的意思,请同学们各自写出一个分数,和同桌相互说一说所写分数表示的意义。
(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教师同时板书出几个分数(如5 3 等)。(3分钟)
(3)概括分数的意义。(5分钟)
师:刚才同学们举了很多分数的例子,这些分数都是把(单位“ 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那么到底什么是分数,你能尝试用一句话来概括吗? 学生试说,教师相机板书。
板书:把单位“ 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强调必须是平均分。3.学习分数单位。(5分钟)
讲述:同学们知道,自然数和小数都有计数单位,其实分数也有计数单位,计数单位是什么你想知道吗?
师边讲解边板书:像上面2 1、4 1等分数都是把单位“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的分数单位。如,3 2的分数单位是3 1。(结合学生说的分数说明分数单位)老师指明说出黑板上其它分数的分数单位。(5)发现分数单位的特点。
老师:你们发现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有什么特点?(它们都是几分之一。)为什么?(因为分数单位是把单位“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就是分数单位。)说一说黑板上这些分数分别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4、巩固练习(教材63页做一做)。(5分钟)一堆糖,平均分成2 份,每份是这堆糖的。
平均分成3 份,2 份是这堆糖的。平均分成4 份,3 份是这堆糖的。平均分成6 份,5 份是这堆糖的
。学生用小棒表示糖块,动手分一分,然后把结果填在课本上。(3)集体订正。请学生说出21,32,43,6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2 1 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单位“1 ”平均分成2 份,表示这样的一份。)谁是单位“1 ”。(这堆糖是单位“1 ”。)3 2 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单位“1 ”平均分成3 份,表示这样的2 份。)谁是单位“1 ” ?(还是这堆糖是单位“l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2 1,3 2,4 3,6 5这些分数的分母分别是2 , 3 , 4 , 6 „ „ 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单位“1 ”平均分成的份数。)分子又表示什么意思?(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
师:上面这几个分数的单位“1”都是这堆糖,为什么用了不同的分数来表示?(分的总份数和表示的份数不同)
5、深化提高:你能用一个分数来描述一下你自己和全班同学的关系吗?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一第1、2、3、4题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篇: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课题研究 教育论文 日常工作 3
谈提高农村学生语文素养
阁山小学
高晓明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因此,学好语文对每一个人尤其是每一个青少年学生来说是最起码也是至关重要的。可是农村学校在课程资源方面一直处于弱势。那么,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乡村教师就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特有的课程资源,弥补农村教学资源的不足,缩小城乡课程资源的差距,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
1、各所学校都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很多教师却浪费了这些有用的课程资源。教师怎样开发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呢?在新课程的改革过程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根据各地和各学校的实际,广开思路,灵活多样,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以语文课程与科技活动课程为例,在科技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科技作品的多种功能。如,第十册《理想的风筝》这一课中讲到:他的风筝各式各样„„于是老师把学生们在科技活动课上精心制作的风筝请上了课堂:有最简单的“屁帘儿”,也有三四米长的蜈蚣,最妙的是三五只黑色的燕子组成的风筝„„。
2、激发热情,激活教材“二次生命”。
孩子们丰富的想象,独特的思维,独到的见解,已获验证的成功的学习方式,自己的游戏等都有可能成为教材“二次开发”的契机。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学完后,有个学生不解地问:“青蛙什么时候出来呀?”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并不熟悉青蛙,但在农村青蛙是常见的“有益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于是,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外兴趣作业:搜集有关“青蛙”的资料,可以亲自去田里看看,可以问爸爸、妈妈,也可以找找有关“青蛙”的图片、文字、故事、歌曲等。经过搜集,同学们不但了解了青蛙的生活特点,还知道了青蛙小时候是蝌蚪,是人类的好朋友,要好好保护它等等的知识。
3、结合实际,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
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多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见,新课程强调以活动教学为手段,由教室移向生活,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全体性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知识和能力,在实际的环境中学语文、用语文。如我校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红领巾实践基地”即是其中一项特色活动,其包括“红领巾小记者队、红领巾导游队和红领巾小摄影队”,为学生开拓了施展个性的空间。
二、合理利用家庭课程资源
“事物的存在同发展必然同其所在的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同样,学生的发展同其所在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我们在使用学校资源的同时,还要发现、利用家庭课程资源。
1、结合农家中的课程资源,使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结合。
孩子们生在农家,长在农家,对农家的蔬菜、水果、玉米、水稻、山芋等作物再熟悉不过了,对它们的外形特点和生长过程自然有深刻的印象,但对城里的孩子也许只停留在“熟悉的成品,陌生的原体。”的表面。记得去年我的表姐带着她12岁的女儿到乡下探亲,她女儿指着路旁的禾苗问道:“妈妈这些水草为什么长得这么整齐啊?”同行的人不禁开怀大笑,这也许是她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城里的缘故吧。而禾苗在我们乡村田野随处可见。当教到一册识字㈠第2课时,文中的“禾”就可以结合学生所见,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外形特点以及种植方法(为什么要“整齐”)等。实践告诉我们,乡村孩子的见闻也不少,乡村特有的生活和学习语文结合起来,就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2、凭借学生的经历体验,使理解课文与切身感受相结合。
学生本身就是特殊的课程资源。他们有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家庭故事,如:旅游见闻、探险、急救,失学、父母打工、家庭离异,山崩屋塌„„,也有做农活,捕鱼、逮鸟、种蔬果的体验和收获。这些经历和体验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能力的锻炼、合作精神的形成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利用,把学生的这些经验同课文的感悟结合起来。如第九册第5课《挑山工》一课中讲到“登山 的时候,他们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每转一次身,扁担换一次肩。”城里的孩子对挑山工为什么这样做不易理解,农村的孩子有的做过活,挑过担,还能讲述自己是怎样做的,课堂上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谈“这样曲折上登,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石阶上,还可以省些力气”,就能体会挑山工这样登山的巧妙,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引发学生的纯真情感,使文本对话与心灵交流相结合。
乡村的人际交往相对城市而言更为纯真,更具有人性化。类似于《少年闰土》中“看瓜刺猹”的农趣,“乡村孩子”的农心,“锄禾日当午”的农活,无不隐藏着乡村学生纯真的情感,作为教师,就应当善于发现每一个可能涌流无限生机的“泉眼”,精心疏通,引流学生的真情实感。乡村里的人们有“桃花源”式的绿色交往、张扬人性的交往,学生可以敞开心扉纯真表达,因此更容易使文本的对话与自我的心灵碰撞融合,升华,在口语交际表达中更具“纯净”的语境优势。
三、积极开掘社会课程资源
社会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各种感观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传统的教科书所无法替代的。
1、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用语文”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增长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应鼓起热情,给予关注,给学生作现场引领,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让学生实实在在去做,以实践代替想象。如在学习十一册口语交际《小记者》时,可让学生以小记者、小调查员的身份去对一些有特色的农民企业家、茶农茶王、菜农大户、教育世家等进行采访、调查和研究,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采访茶王时,记录下茶业的现况和茶农对学生的寄语,并以小传记的形式写出茶王的坎坷的创业经历。这样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就不是无源之水,就能切实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2、开发利用农情农俗,培养学生爱乡情感。
作为农村小学,应当让学生了解并熟悉农业生产,培养学生热爱农民、关心 农业、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每个地方的农业发展状况各不相同,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报道空间。教师可组织学生拍摄富有“农情”的照片,撰写关于“农情”的报道。在深入农村生活、具有切身体验的基础上的作品,显示出十足的“农情味”,从中也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经济,文化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比如教学《难忘的泼水节》时,教师可以“节”为点,引入到各种“节”或“俗”的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交流过节的习俗,学生发现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还藏着这么多知识,他们表现了极大的学习热情。
3、积累运用农谚农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
新课程强调语言积累,积累语言的途径、渠道很多,农民群众的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深刻的寓意。如谚语、歇后语等既通俗易懂,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如在学习第八册《积累•运用八》“读读背背”,时,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让学生虚心地问长辈请教,收集这样生动的语言。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到阅览室图书馆查找,把“农语”抄下来。教师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还会使学生的习作富有“农味”,具有个性特征和乡土色彩,进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努力开启自然课程资源
《课标》中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此教师要增强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让课程开发领域“宽”起来,地域优势资源“热”起来,活性的课程生长点“链”起来。
1、欣赏自然景观,培养美好情感。
千年古邑安溪,物华天宝,人文荟萃,素有“龙凤名区”美誉。境内名级文物保护单位七十余处,如景迹非凡的清水岩,巧夺天工的清风洞,气势恢宏的洪恩岩„„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整合,廓出一个生生不息的独特文化圈。这些都是新课程改革下最具优势的课程资源。如在学完《圆明园的毁灭》、《镜泊湖的奇观》等风景篇后,为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爱家乡、保护文物的思想感情,可作以下的课外延伸。将小镇划分为交通、旅游、田园风光等几个方面;再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运用图片、文章等形式分别对这几方面进行特写;最后让学生 的作品张挂在校园的展台上或编写成特写集,通过小导游队进行交流、宣传。有学生介绍如下:“我校座落在蓬莱镇上,这里既有美丽的高山田野,清纯的小溪流水;还有远近闻名的优美景观——清水岩。清水岩,依山而建,面临深壑,气势磅礴,巍峨壮观,山水奇秀,风景幽雅,常在茫茫雾海行云之中,美如“蓬莱仙境”而蜚声海内外。现清水岩已被列为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我真为此感到自豪。” 这样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外自然资源,结合校本课程,开展一系列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保护文物的思想感情,又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2、开启矿产资源,了解资源状况。
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的未来跟我们息息相关。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可结合课后习题,引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了解我国资源状况,挖掘地方优势资源。如官桥美观耐用的石板材、剑斗丰富的煤矿资源„„让学生收集资料,先说一说,谈一谈,再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感受、体验它们的采集、加工、制作过程,最后以各种形式描述和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这样既使为学生对地球的无私和矿产资源的有限深入理解,又能体验到社会劳动的价值及安全问题,认识到有限资源应有节制地开采,在开采矿产资源的同时注意保护生态环境,达到学习语文与关心人类发展状况相结合。
3、引用传说故事,感悟传说内涵。
第十册《月光曲》写到“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本文通过描写《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传说故事,把贝多芬对穷苦人家的友善与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传说”成了生成“课程资源”的一个亮点。乡村学生生活纯朴真实,在他们的身边积淀着不少耐人寻味的传说故事。如:安溪茶乡自古来家喻户晓的“乌龙茶传说”,清水岩“枝枝朝北树”的传说,清水祖师陈普足广行善事的传说„„教师可让学生深入农村,向年老的长辈、邻里乡亲询问,收集民间传说故事,再进行整理、编写、交流,开展以“传说故事”为主题的活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优化组合,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管理科学。我真佩服佛祖的管理艺术。”这是学生由清水岩传说——“弥勒佛与韦陀”的故事有感而发。
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需要创造 性地开展工作。同时,教师也是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那睿智的谈吐、丰富的社会阅历、广博的文化知识、真诚细致的人文关怀、独特的人生感悟„„都是学生终身受益、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让我们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发展我们自己,塑造我们自己,超越我们自己,让我们的乡村语文教育真正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真正地有效地提升每一位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四篇: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课题研究 教育论文 日常工作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培训讲稿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培训讲稿(第十五学时)
培训内容:《统计与概率的教学概述》
第二节、培养数据分析观念的教学策略
随着大家对统计教学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对于这个领域的学习而言,重要的绝不仅仅是画统计图,求平均数等技能的学习,《标准》中将统计观念作为了核心词,在课程标准修订中,又将数据分析观念作为了核心词。
那么,统计观念、或者说数据分析观念到底体现在那些方面呢?如何教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呢?《标准》(2001)指出,统计观念主要表现在:“认识 统计对抉择的作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做出合理的抉择。能对数据的来源、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由数据得到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不难看出,统计意识、统计过程、质疑评价是统计观念的三个方面。
为了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要是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统计观念”的首要方面是“能有意识地从统计的角度思考有关问题,当遇到有关问题时能想到去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即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
在教师新课程实践中,已经积累了发展学生统计意识的教学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需要收集的数据。
一方面,教师要有效利用教材中创设的情境;另一方面,教师还要自己善于收集和积累生活中的数据,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加以有效改造,设计成学生可以学习的情境。(见教材194页案例分析)
2、分析数据能帮助人们做什么。见教材195页案例分析。
3、收集和积累统计应用的例子。
4、开展一些实践活动。
二、鼓励学生有效地从数据中提取信息,体会数据蕴涵着信息
1、鼓励学生用多种手段整理和描述数据
分类是整理数据的开始,教师应注重分类的教学,将分类与计数结合在一起,在分类后统计每类的数量。
统计图是描述数据的重要手段,对于统计图表的学习,教师们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但这里还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不要急于引入常规的统计图表,而是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描述数据。
第二、引导学生体会到引入统计图表的必要性。
第三、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使学生不断体会各种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第三、鼓励学生读懂媒体中的一些统计图表。
2、鼓励学生分析数据,从中获取信息(1)从统计表中获取信息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读图:
第一、要读懂统计图表中能直接看见或简单推理得到的信息。第二、要读懂统计图表蕴涵的信息。第三、对统计图的解释。
第四、更进一步,就是评价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需注意两点:一是预测需要基于数据,二是有时为了合理地预测,需要我们收集更多的数据。
(2)运用统计量来分析数据
目前小学阶段要求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他们都是刻画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三、体会数据的随机性
数据的随机性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会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以从中发现规律。下面对笔者看到的教学中的实验活动做一个总结,供大家参考:
第一类:验证(见210页教学片段)第二类:体会随机(见210页教学片段)
第三类:推断(见211页教学片段)
第四类:运用频率估计概率(见213页教学片段)第五类:体会频率与概率的关系
总之,在统计教学中,要始终抓住统计观念或数据分析观念这个核心词,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分析来提取信息。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培训讲稿(第十六学时)
《实践与综合应用概述》
第一节、实践与综合应用概述
数学课程通常被分为几个独立的领域:数、代数、几何、统计与概率等,在各个领域中又被分为若干个单独的部分,因此,一方面,使学生建立起数学各领域间和某个领域内各部分内容的联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另一方面,数学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亲身实践,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探索和解决问题,从而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思维价值、文化价值等机会。
一、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涵及特征
1、问题性
2、探索性
3、联系性
4、综合性
二、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目标
1、“时间活动的特征与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学习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综合应用“的特征与目标
(1)有综合运用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信心
(2)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检验和方法
(3)初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不难发现,实践与综合应用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同时,它在数学课程中是新内容,开展这方面研究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近几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和教师都进行了很多努力,探索出一些可以借鉴的理论和经验,但对它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充分。可供研究的方面也比较多,例如,供学生活动的问题的选择和呈现,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的教学评价,这些都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进行不断探索和创造。
第五篇: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生去自主阅1(写写帮推荐)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生去自主阅读,自主探究,找出文中描写“劳苦”和“简朴”的语句,并在自己最受感动的 语段旁边做好批注,然后在小组里自由谈体会和感受,使学生在谈中感悟,在思中质疑,在
议中交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又做到时时在进行切实的语言训练。
三、创设情景,引起情感的共鸣
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适时的补充周总理的感人事迹,出示周总理 身患癌症时的一日日程表,更使学生得到心灵上的震撼,加深对文章的感悟,接着我出示满 脸憔悴,夜以继日工作的总理的图片,让学生面对着周总理说说心理话,这时学生在前面深 刻感悟的基础上,感情的抒发水到渠成,同时自然地引用课前阅读的资料故事发散地从周总 理的其他品质来进行表达,这一环节给予了学生开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
生共鸣,因而在最后两段的朗读时学生激情饱满,发自内心的呐喊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最后的拓展延伸,让学生以《周总理,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小练笔。从学生写的内 容看,感情真挚,充分抒发了对总理的敬仰与爱戴。
不过回想起这一节课,也有一些遗憾:
一、课堂教学中只注重优生的发展,忽略了学困生的训练。提问的面太窄,没有给学 困生表现的机会。
二、在学生面对总理说心理话的时候对学生的引导不到位,学生回答的面有点窄,没 有创新精神,题材限制较死。
三、最后两段的朗读由于时间关系指导的也不太到位,今后,还要在这些方面多加努力。
第 14 课.卖火柴的小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的杰作之一。它讲的是一个卖 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童话故事,表达了他对穷苦人民悲惨 遭遇的深切同情。
课文的重点是讲这个小女孩在又冷又饿的情况下,为了暖和暖和快要冻僵 的身体,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并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而这些幻象又恰恰与她饥
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为了能够让这些在幸福中生长的孩子们领悟到作者这
种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我实施了这样的教学方案:
1、强调精读细说:
“读”
是语文课的基础。要使学生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必须注重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卖火柴”这部分,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再结合具体语句、段落相互交流感受,重点认 识小女孩现实生活的悲惨和痛苦。
“擦火柴”这部分,让学生自读,使学生领悟作者的想象 描写完全基于现实,十分合理。同时抓住课后习题来“说”。课后习题的设计意图在于关注 阅读理解的个性化,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我给学生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 读、说的机会。
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或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自己选择读、说的内容、形式。
全班交流时,也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选择,独立体验。
2、读议结合:
我让学生精读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这一自然段,了解作者在这一段中的写法以及小女
孩的心理变化后,针对“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这一重点句子来讨论,先是提出了: “为什
么说‘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然后又提出了: “作者为什么不写小女孩就在暖烘烘的火
炉边度过那美好的夜晚,而要那么残酷地写出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孩子们通过交流,不仅理解了:
是因为小女孩在火柴光里看到了美好的幻象,所以才说这火光是奇异的; 还了
解了作者这样对比写是为了突出小女孩的悲惨遭遇; 同时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接着我
再让学生以此方法学习小女孩其他四次擦燃火柴的段落,这样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 15 课.凡卡
教学《凡卡》(第十二册)一文,如果通篇串讲,不但使文章特色荡然无存,学生感到索
然无味,其效果也会事倍功半。因为文章篇幅较长,内容纵横交错,它交织着写信、回忆、侧面烘托三条线索,多层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错综复杂的事件关系,便构成
了本文的教学难点。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从整体入手,直奔中心,扣住学生的情感世界。待学生完成自习预习,了解课 文大意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初读课文,你对本文有什么总的感受?”目的是让学生 悟出文中的情感,使整个身心沉浸在这一氛围中,以缩小教学因时间、空间的差距所造成的 困难。
同时明确文章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作者采用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表现手法,来突出同 一个中心:
沙俄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这样抓住关键,直奔要害,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 的印象.其次,有意识地把文章按线索破为三大块,为突破重点做好准备,我先请同学们自读 课文,找出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旨在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线。再采用以点带面、发散思 维的方法进行引导:
“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哪一点最让你感动?”这是抓住学生情感世 界的一次延伸,所以他们不难得出共识:
向爷爷述说悲惨学徒生活一段。接着精读细读: “凡
卡受了哪些罪?”
“凡卡的叙述使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幕幕怎样的画面?”目的之一在于读懂 内容; 目的之二在于感染情绪,使学生的心始终与凡卡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而且能培养学
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而明确此种描写细腻、逼真的写作手法。再继续抓住情感: “试想一 下,凡卡写到这儿是一种什么心情?” 发散学生思维,培养想像力,进一步感染学生的情绪。“如果你就是小凡卡,你会怎样诉说?”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提高朗读能力。“凡
卡苦苦地哀求爷爷带他回去,这一内容信中多处出现,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凡卡痛苦 的心情。
”这样一来,原来一封长信,就浓缩在一个重点段上,再放手让学生朗读,从中悟 情明理。既节省了时间,又发展了学生的品评鉴赏能力!到此,教学的第一板块结束。
“我们除了凡卡的语言叙述和城乡生活的对比中感受到他悲惨的命运外,你还能从文 中哪些内容体会到凡卡生活的悲惨,内心的痛苦?”
这一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自然导向第三板
块。而且稍微拔高了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使他们获得探求知识的乐趣。学习好的同学动动脑子可能会想到凡卡写信前后的心情,中下等同学可在老师的提示中得到启
示,进而明白:原来文中细致入微地刻画凡卡写信前担心、害怕的神情;写信中多次叹气; 写信后还做了一个好梦,也充分地表现了凡卡悲惨的命运。到此,教学第三板块结束。
最后,把三大块有机地结合起来。
“同学们,看这板书,联系刚才所讲的内容,说说作
者是什么样表达中心,突出凡卡悲惨命运的?”此时,学生的脑海中已有清楚的三条线索: 信中诉说悲惨学徒生活,揭示了中心;回忆往事,对比现实,衬托出中心;结尾的美梦,暗 示了文章的中心。到此,教学任务全部完成。这样,抓住情感因素,以朗读法为主,以问题 教学法和讨论法为辅,交替使用,使学生不但理清了文章纵横交错的三条线索,感悟到了相
互之间的关系,而且提出的问题,由浅入深,击中要害,还使学生在朗读、讨论中深切感悟 到语言的精髓,做到了教师教是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第 16 课.鲁宾孙漂流记
《鲁宾孙漂流记》是作家笛福的著作,文字洗练,叙述流畅,情节曲折,非常容易吸 引学生阅读。
鲁滨孙是书中的主人公,本课是该书的缩写。
课文按鲁滨孙历险的时间顺序记 叙,写了鲁滨孙“遇险上岛” “建房定居” “养牧种植” “救‘星期五’ ”
“回到英国”。这些故
事情节,处处紧扣“险”,塑造了一位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的主人公,使学生感
悟鲁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鲁滨孙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 生存的道理。
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在课堂教学时,我主要围绕“难和险”字展开教学,把精力 集中在孩子直接接触文本的阅读上,引导学生挖掘文章中的几个关键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读
课文,让学生自学自悟,动口、动脑、动手,用不同的符号找出有关的语句,并让学生通过 朗读这些句子,自读自悟,在读中体会,并让学生动笔在相应的句子下方做上旁注,从而让
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接着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品词品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并 让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由于文字浅显,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并不难。
在教学中,我没有过多介入,只是必要的时候稍作指导和点拨,主要的工作就是激趣 和启思,教给方法,引导概括,也就是让孩子拥有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和在阅读中保持独立思 考的好习惯,只是仍有部分依赖性比较强的孩子还需要多鼓励与督促才能真正参与到小组的 讨论中去。
第 17 课.汤姆索亚历险记
这次中小衔接教学活动,我上了《汤姆索亚历险记》一课。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汤姆和
他的小伙伴们五次历险的经历,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无所不能、淘气、向往自由、勇敢机智、有正义感和爱心的一个孩子头儿的形象。这篇教材很有特色,跟以往不同的是在梗概后面加 了个精彩片断赏析。
所以根据单元目标和教材特点我把这课的目标定为: 了解梗概内容,初
知人物形象;欣赏精彩片断,感悟文章语言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感知人物形象;激发学
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自认为有几点还是值得夸赞的: 1、紧抓题意历险对
教材的梗概部分进行梳理:墓地历险、荒岛历险、鬼屋历险、山洞历险,这样梳理内容一目 了然。2、精彩片断的赏析中抓住“虚惊一场”这一关键词,把梗概和精彩片断两部分内容 联系起来,然后以大悲大喜的人物情感主线展开教学,让孩子找出哪些是大悲的描写,哪些
是大喜的描写,感受马克吐温文学大师的写作技巧。接着让孩子们谈谈大喜部分的描写中哪
些描写最吸引你?这时孩子们都畅所欲言,无一不感受到作者语言的夸张。3、小练笔:汤
姆夸张地吹嘘这次历险过程特别精彩,有两个词一连用了五六次——六个 “怎样”,五个 “如 何”
。让孩子们结合梗概部分相关的描写,尽情地展开想象,把第一个“怎样和如何”的具 体内容写出来。
可是在教学过程中时间没有把握好,在梗概部分的教学中花了太多的时间,总认为孩 子会说不出来,所以引的痕迹太重了。因为这时学生已经有预习,对于故事内容应该比较熟 悉,或者说我应该在布置预习的过程中就让孩子以历险为重点,去概括写了几次历险?这样 在课堂上时间就可以省出来了。
那么后面的设计“小练笔”就不会成为虚设了。这是最遗憾 的一件事。
第二点值得我思考的就是:
我们老师上课在平时若布置了学生预习,可能会在学
生预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那么在分开课时是否也能一样做到呢?比如我这一课的教学,如
果做到了这一点,我的教学时间就不会不够了,教学目标当然也能完成,甚至还可能拓展更 多的东西。
可是往往在公开课上这件事还是很难做到。总担心自己的预设不能及时完成,总
担心学生的生成答案与自己的预设不相符,害怕出丑。
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在这方面多 做努力
第 18 课.跨越百年的美丽
《跨越百年的美丽》讲述了居里夫人完成放射性元素镭的伟大的科学发现的过程,表现 了她献身科学、为人类造福、视名利如粪土的伟大人格魅力。文章字里行间含着作者对居里 夫人的满腔赞誉、钦佩之情。
我在备课时想力求通过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用有感情的朗读来
表达出学生的感悟和体会 , 进而真正明白“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但是 , 作为一篇声 情并茂的散文 , 每一句话都是可以细细琢磨 , 加以品味的 , 对于这样一篇初三教科书里也有的 课文 , 六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居里夫人的这种人格 魅力呢?我想,首先要让学生对居里夫人有所了解。所以,在进入课文学习前我就出示了居
里夫人的简介,学生一下子就对居里夫人产生了敬佩之情,为理解“美丽”做好了铺垫。
在课文的学习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自己理解,大胆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交流时
间,整个课堂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做适当的指导。事实证明,学生在字里 行间中都能感受到居里夫人的美丽,说的比我预想的好得多。
但整一堂课学生的朗读还不够,以后还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怎样使学生把对句子的理解和 朗读有机的结合起来。
这篇课文我上了两节课,一个自己班,一个借班,同样的教案,因为学生的不同,呈现 出来的课堂教学也完全不同,这也给我很大的启示。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很活,教师不是事先
准备好框架,而是应该充分吃透教材后,上课应学生的情况而定,真正做到因人、因班级而 宜。
研究性课程应是老师先研究,再带领学生一起在课堂上研究。教师的研究要先于学生的 研究,深于学生的研究。
第 19 课.千年梦圆在今朝
首先,教学目标设计从整体效应出发,注意了纵向横向之间的关系;从学生实际出发,适应了个别差异的需要,使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弹性。
其次,是多样化教学,多样地或灵活地呈现了课时内容。授课时,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方 式进行了授课。
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阅读材料,精心设计问题,从多方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力,朗读形式也多样化。譬如:
为了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课堂上播放了神州五号发
射时的真实场景,在播放的同时,用抑扬顿挫的声音,朗诵了描写发射时的片段,包括听课 的老师在内,那种抑制不住的澎湃的心情涌上心头,为祖国感到骄傲,为杨利伟感到骄傲。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朗读的欲望,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领会作者的意图,达到了精读理 解的目的。
不足之处,由于学生预习过程中忽略了对词语的理解或教师讲解过程中对词语解释不到 位,导致学生在活用词语的时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第 20 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采用吹肥皂泡的形式,首先这一灵感来自于学生,是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在教学准备中,请每个学生介绍一个来自于自己生活中的一个小发现,小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同学都提到了这一问题。采用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作为问题情境,也许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而且吹肥皂泡也比较符合预初学生的年龄特点,也为整堂课营造
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另外问题的提出,又能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我也看到肥皂泡的 颜色是五颜六色的,可是为什么我没有成为牛顿?使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进入文本 学习。
矛盾型问题情境的设计,使课堂产生了交锋,学生的思维出现了碰撞,学生真正沉入
了文本,充分的对话交流,自主感悟。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得以充分调动,课堂也真正成为学 生的需要。当然在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之下,还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追问,促发他们争辩。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生成的东西,把它转化为一种有效教学资源,真正体现教师智慧地教。
第 21 课.我最好的老师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21课 《我最好的老师》。
这篇课文结构清晰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
课文主要通过写我的科学课教师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式,表达了每一个人都
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要具有科学的怀疑精神。在学完课文后,我引导同学们共同完成课后的小练笔,这道题目的要求是: 在你看来,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
老师?用一段文字描绘出来。
收作业前,我一直在猜想:
同学们心目中的好老师会是什么样的呢?我是不是与这位好 老师有一定的差距呢?在忐忑不安中我看完了同学们的小练笔。心也随之受到震撼。全班同
学所写的内容如出一辙,他们全都希望老师能和自己交朋友,说知心话,放下老师的所谓的
尊严,能与学生打成一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康少革同学的那几句话: “我希望老师每天 都能面带微笑,和我们一起做游戏,快快乐乐度过每一天,我希望老师能成为我们的知心朋 友,老师和同学们真诚相待,我希望老师每天都能穿得漂漂亮亮的特别精神。这就是我心目 中的好老师呀!”
原来,同学们希望能与老师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看来我与这位好老师的差距还不
小呢?我今后该怎么办呢?我陷入了沉思„„
第分享到: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复制 预览
普通尺寸(450*500pix)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人教课标版六年级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11页 免费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6页 免费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2页 免费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2页 免费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6页 免费
更多与“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相关的文档>>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86页 免费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已整理)97页 免费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
63页 免费
人教课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Micros...14页 免费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北京的春节》新课标教案
3页 2财富值
更多与“人教课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相关的文档>>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6页 免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5《中彩那天》导学案及教学反...4页 2财富值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集
9页 8财富值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7 尊严 教学设计 板...暂无评价
19页 2财富值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语文园地二 教学设计及...暂无评价
4页 2财富值
更多与“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相关的文档>>
今日推荐
20份文档
乘机安全小贴士安全乘机指南如何选择安全的航班正确使用机上氧气面罩
1028988份文档
教学总结精品范文小学五年级英语教学工作总结大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小学英语教学教研工作总结
104份文档
2014年驾照交规2014年1月1日起“驾照新规”出炉最全驾驶证新规及交通事故责任划分大全驾考新题抢先版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201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文库协议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关闭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微信扫二维码,快速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新版反馈加入会员!送免财富值下载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