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视功能训练课的教学设计-武汉市盲童学校 吴丹
浅析视功能训练课的教学设计
武汉市盲童学校
吴丹
【摘要】目前,我校的视功能训练主要以视训课的形式开展,如何在课程的30分钟内达到视功能训练的目的,完成每次训练的目标,都需要视训课教师通过视训课教学设计对训练的过程进行有序的组织和优化的安排。视训课的教学设计的三个要素是视训课的目的,视训课的内容,以及视训课的组织。只有做好视训课的教学设计才能真正让视训课有的放矢,达到视功能训练的目的。
【关键词】视功能训练;视训课;教学设计
通过有关文献及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儿童的视觉功能和功能性视力与视觉损伤的种类和程度没有必然的联系,视觉能力和功能性视力可以通过视觉刺激、视觉技能和技巧的一系列训练,即视功能训练而得到提高。目前,我校的视功能训练主要以视训课的形式开展,如何在课程的30分钟内达到视功能训练的目的,完成每次训练的目标,都需要视训课教师通过视训课教学设计对训练的过程进行有序的组织和优化的安排。
一般定义的教学设计是指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虽然视训课与一般课程在组织形式与课程内容上有着很大的差别,但基于达成课程目标的前提下,视训课的教学设计在整个视功能训练的实施中成为一个重要环节。接下来,我们将对视训课教学设计中几个要素进行分析。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谈到的视训课教学设计是指在一堂课中利用某一视训器材进行视功能训练的教学设计。
一、视训课的目的
视功能训练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提供各种“看”的机会,丰富其视觉经验,提供用眼兴趣,鼓励低视力儿童利用自身的残余视力;
(二)熟悉并掌握助视器的使用,扩大已有的视觉范围;
(三)帮助低视力儿童掌握视觉技巧,学会视觉操作,提供利用残余视力的能力。
视训课的目的就是将视功能训练的目的具体到每一次课程,具体到每一个视训游戏的设计和视训辅助器材的使用。不同于普通课程的教学,视训课主要以视训游戏的形式进行,只有明确每一次视训课的目的,并围绕该目的设计开展视训活动,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而不让视训游戏流于形式。同时要注意的是视训课不是面向全体的,而是针对学生个体的特殊需求的,因此视训课是个性化的,是具有很强针对性的。
二、视训课的内容
视训课主要分为基础训练、视觉技能训练和助视器的使用训练三个阶段,其中视觉技能训练又包括视觉注视、视觉搜寻、视觉辨认、视觉跟踪、视觉追踪、视觉记忆等视觉技巧的训练。在设计视训课内容时应遵循视觉技能训练的一般规律即由简到繁、由粗到细、由整体到细节、由静到动、由近到远的原则。
由于低视力儿童视功能状况的个体差异,视训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每节课的具体内容。例如通过抛接球来进行视觉追踪训练的两名学生A、B,如果学生A的视力使用情况较好,可以适当增加训练的难度,如由原地抛接球到跑动中抛接球,而学生B的视力使用情况较差,则需要根据学生B的实际情况降低训练的难度,如在原地抛接球时缩短两人之间的距离,或发出抛球动作的信号等。
视觉的运用并不只是使用单一功能,更多的情况下是视觉技能的综合运用,因此,在视训课的教学设计中要体现出一个视训活动中涉及到的各种视觉技能的运用,才能更好的帮助视训课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问题,从而针对学生的特殊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三、视训课的组织
视训课的组织是一堂视训课的具体实施过程,包括课前准备,训练过程,数据收集以及效果检验,是视训课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课前准备主要应包含一堂视训课中使用的主要视训器材,或视训玩具,以及其他辅助的设备。
训练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基础训练阶段,这一阶段中主要是让学生使用视觉认识、辨认物体,了解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用途等。这一过程也是引发学生用眼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下一阶段训练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教
学设计时要注重这一过程对学生兴趣激发的重要作用。接下来是功能训练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围绕该堂视训课的目的展开,如进行视觉搜寻训练,视觉追踪训练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阶段中,由于训练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及一定的难度和强度,学生很容易出现厌倦或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视训环节的设计,及问题的预设,让学生在此阶段始终保持用眼的意识和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最后是视觉综合技能训练,在这一阶段中通常采用竞赛或小组任务的形式,将多种视觉技能进行整合,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对视觉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这一阶段的目的不在比赛的结果,而在于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成功的乐趣,体会到对外界环境的探求的成就感,并最终达到视功能训练的目的。
数据收集及效果检验贯穿整个训练过程,数据收集能帮助我们对训练过程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为检验视功能训练的效果提供重要依据。目前,我们还没有统一的测定视功能的量表,因此,在教学设计时,需要视训教师根据视训的内容来设计测量内容及基准。视功能训练的效果检验除了通过数据分析之外,还可以根据实际训练内容进行定性分析,如看学生是否能够完成某个任务等来检验。
做好视训课的教学设计,是达成视觉功能训练目的的重要途径,通过有意识、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设计,让每一堂视训课都能有的放矢,真正起到改善低视力儿童视力应用,提高视觉效率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视功能训练,宋春秋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2 2.视觉康复指南,张悦歆 李庆忠编著,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6
第二篇:浅谈盲校英语课堂中“糊涂”教学艺术的运用-武汉市盲童学校 凡俊
浅谈盲校英语课堂中“糊涂”教学艺术的运用
武汉市盲童学校 凡俊
【摘要】在盲校英语教学中,盲生因视觉障碍、发音及学习心理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的主动性过多凸显,较多学生丧失对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从而放弃英语的学习。本文依照英语教学艺术的特点,对“糊涂”教学艺术的内涵与作用、实施策略与原则进行了探讨,还盲生一个大胆、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重握学习的主动权。
【关键词】盲校;英语;糊涂;教学艺术
目前,全国众多盲校都设置了英语课,由于盲生视觉障碍、发音及学习心理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特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动性过多地凸显,从而造成了盲生学习主动权的失落,虽获得了知识却未习得方法和技巧,却丧失对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总有许多学生中途放弃了英语的学习。如何把盲生唤回到课堂,让他们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依照英语教学艺术的特点,笔者对盲校英语教学“糊涂”艺术进行了初探和尝试。
一、“糊涂”教学艺术的内涵与作用
(一)“糊涂”教学艺术的内涵
英语教学“糊涂”艺术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学艺术设计教学情境,用体态、语言、英语操作来“说话”布景,创造一种“糊涂”气氛,在教学舞台上,巧妙设置障碍,导出学生心灵深处的困惑与糊涂的心理体验,然后通过教学引导方向,梳理线索,指引学生从困惑中走出来,让学生由糊涂变明白。这样的教学,“糊涂”是虚,“引导”是实,巧借“糊涂”转换师生角色,让学生觉得自己有责任解除老师的疑惑,让他们在平等、融洽的氛围中寻求自主学习的动力,获得探究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糊涂”教学艺术的作用
1.“糊涂”中激发盲生探究的欲望
《盲校英语课程标准》提倡盲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要求盲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兴趣地探索问题、开心地获得结论,而盲生是否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对“探究式”学习的效果产生直接影响。“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喜欢帮助人,特别是老师有“困难”、犯“糊涂”的时候,他们更是在所不辞,俨然成了老师的“老师”。这种内驱力使他们马上就进入起跑的兴奋状态,兴趣盎然、绞尽脑汁地去研读文本,想告诉老师错误的原因和改进的办法,学生的课堂主角的地位凸显,探究知识的欲望膨胀,学习英语的热情高涨。
2.“糊涂”中培养盲生质疑的勇气
古人说“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盲校英语课程标准》也强调培养盲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注重盲生独特的情感体验,鼓励盲生大胆质疑。质疑,无疑是学生求知的源头,我们应该教育盲生不仅要敢于质疑、善于质疑,还要培养他们敢于向权威质疑的勇气,才能促使学生掌握自立学习的方法。课程改革淡化了教师的权威性,把教师从传统的神坛上驱赶下来。教师不再是过去博古通今的专家、无所不知的学者、至高无上的圣人。
3.“糊涂”中教会盲生解疑的方法
老子的名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耳熟能详,但真正在课堂实践中,是不是真正做到了呢?“糊涂”教学艺术,给盲生一次次亲身的“糊涂”体验,并在教师的指引下自己走回“明白”的道路。这种教师先引学生走进糊涂,再暗中帮助学生走出“糊涂”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学生以后对这问题的印象就更深刻了。此外,“糊涂”教学艺术中教师的“糊涂”,正是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自我修正、辨析归纳、相互聆听中逐渐提高,学会了解决疑问的方法。
二、盲校英语教学“糊涂”艺术的基本策略
1.创设悖论,巧装“糊涂”
英语教学中的悖论会使盲生产生质疑,并使盲生有一种危机感。教师就此应巧设悖论,装“糊涂”,有意“布阱”,让学生真糊涂,师生共同在教学的舞台上巧妙“布阱”能够打造一种“糊涂”心态的问题情景。如:有两个句子①He is not taller than I.②He is no taller than I.教师说,“这两个句子我没有看出有什么区别,那么你们有什么相反意见吗?”的确乍一看,这两个句子没有什么区别,这时师生共同讨论。句①He is not taller than I.翻译成“他没有我高”。句②He is no taller than I.翻译成“他并不比我高(两人都不高)”。句①中的“not+比较级+than”意为“没有„„”。句②中的“no+比较级+than”意为“并不比„„更„„”、“两者都不„„”。
2.故引“歧途”,澄清糊涂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习新知识时,教师不要急于将概念、法则等抛给盲生,而是要在一些学生容易糊涂的地方,精心设计,站在某些盲生的角度,装着不会,故引“歧途”,与学生一起观察、联想、类比等,让学生“置身其中”,以澄清糊涂认识,从反面获得正确认识。这要求教师大智若愚,胸中有策。首先,教师要明白学生通常会犯什么错误。这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经验来决定。其次,分析错误的根源在哪里,是哪些重点和难点还没有把握住,如学习“used to +动词原形”时,教师可以故意说一个句子“I’m used to getting up early。”此时,教师就像一名导演,以一双慧眼观察学生的反应,把握教学时机,适时启发学生: usedto+动词原形,表示“过去常常做某事”。而 be/ get used to +doing意思是“习惯于做某事”。
3.巧妙埋伏,感悟“糊涂”
教师巧妙如此运用教学“糊涂”艺术,能给学生带来知识和审美上的享受,但这绝非仅凭教师的一时灵感就能奏效,这要求教师增强教学“糊涂”艺术的设计意识。“玉不琢,不成器”,教学“糊涂”艺术的设计就像玉石一样,愈雕琢愈成器,只有事先精心雕琢预设,巧妙埋伏,开阔和拓展体验和探究的视野,使学生对英语有更深刻的理解。
学习现在完成中的延续性和非延续性动词后,给盲生两个句子:①It has been few years since he came here.②It has been five years since he lived here.句①翻译成“他来已经五年了”,句②翻译成“他不在这儿住已经五年了。”在since从句中,若从句的谓语为终止性动词,则主句的时间从这一“时刻”算起,若从句的谓语为延续性动词或状态性动词,则主句的时间从其动作结束“那点”算起,或者说,从句谓语的含义是否定或反义的。
4.捕捉时机,意外“糊涂”
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偶然的因素,甚至一个微小的事件都有可能使英语教学系统发生突变,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捕捉最佳的教学时机,适时诱导。其中,教师的意外“糊涂”,体现了教学“糊涂”艺术。如在学习定语从句后,教师给了一个句子:“I saw some boys playing basketball on the playground”。一位英语成绩中等的盲生说:“这个句子也可以扩展为一个定语从句”。教师听到后,立即装“糊涂”而提问:“怎样把这个句子扩展为一个定语从句?”该学生说出了答案:I saw some boys who were playing basketball on the playground。其他学生又举出了几个例子,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表面装“糊涂”而提问。这种“糊涂”的艺术不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创造性地利用了英语课程资源,是教学机智的表现,最后的转折是教师“糊涂”之后的清醒和睿智。
三、盲校英语教学“糊涂”艺术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适度性
“糊涂”艺术作为一种教学艺术,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和情境中使用,不能一味过度糊涂,若在教学中滥用“糊涂”,反而会破坏课堂教学艺术魅力,降低师生内心的情感共鸣、思维共振,造成盲生思维的混乱。
2.注意适时性
英语教学“糊涂”艺术时机的选择要合适,注意选择的时机要恰到好处,才能化平淡为神奇。
3.注意自然性
英语教学“糊涂”艺术的实施要顺应教育规律,符合教学艺术的本质,顺其自然,而不能矫揉做作,故弄玄虚。同时,又要遵循盲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
4.注意审美性
教师在运用这一教学艺术时应自觉遵循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相协调的原则,巧妙地“布阱”设疑,让盲生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再艺术性地引导学生释疑,让学生体验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创设各种“糊涂”情境,引导盲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对教学情境进体验,从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的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盲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快乐和幸福的同时,达到促进其主体性充分、自由地和谐发展,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密如、韩祥伟 《教学“糊涂”艺术初探》《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6:36-39
[2] 韩祥伟 《初探成人教学中的“糊涂”艺术》《素质教育与教育艺术》
[3]《视障教育培训课程》 陈梁悦明主编 中国盲文出版社 1998年 北京
[4]《盲校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国盲文出版社 2010年 北京
第三篇:浅谈定向行走校外训练中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指导语-武汉市盲童学校 赵文胜
浅谈定向行走校外训练中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指导语
武汉市盲童学校赵文胜
【摘要】根据盲生在定向行走校外训练活动途中所出现的:躲避路障、横过马路、复杂路段、迷失方向等主要问题进行探究,经过教学训练实践发现:教师在实地应用和具体实践教学中,只要切实从发挥盲生的自主能力出发,采取适当的语言指导、帮助与保护等教学指导方式,就能使盲生有效掌握定向行走的有关知识和技能,提高盲生在生活中准确定向和安全、有效行走的实际能力。
【关键词】定向行走;自主;语言指导;帮助;指导
定向行走是视力残疾人的最基本的特殊需要之一,学会像普通人那样顺利地行走是视力残疾人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和最基本的人权[1]。因此定向行走也是盲校对视障学生进行缺陷补偿、功能康复的不可缺少的课程之一,它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既不同于一般的文化知识基础课,也不同于体育课和生活技能课,特别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2]。盲生个体的校外活动,是校外行走教学的组成部分,必须是在教师的安排和指导下进行;盲生往返行走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盲生的自主能力,在有危险的地方教师要提前做好保护准备[3]。
一、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
“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这一理念已被广泛接受,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国内外已有许多相关的研究。新课程也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角色发生了转变,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的指导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有关教育专家研究指出:自主学习既可以被看作一种能力,又可以被看成一种学习活动。作为一种能力,自主学习经历一个从他主到自主的发展过程,并不是放任自流的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离不开教师指导这一外部条件;作为一种学习活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也不可能完全游离于教师的指导之外,学生的自主学习既需要自我意识(能学),内在的学习动机(想学),一定的学习策略(会学),意志控制(坚持学)的内部条件,也需要教师指导的外部条件。
二、定向行走校外活动教学训练实践中指导语的重要性
语言是教师教学最主要的工具;语言是纽带,是课堂上师生间交流的主要手段。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育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可见教师语言的重要性。而在盲生定向行走教学训练实践中,教师的指导也是离不开师生语言的交流,教师言语的指导可以增强盲生知觉的选择性,注意、搜寻、接受所需要的信息,培养细致、精确、迅速、完整的知觉能力[1],通过和教师的交流、可自主地学习探究,从而获得定向行走知识和技能。
从一个人学习知识的角度看,人的80%以上的信息来自于视觉通道,其次是通过语言交流得来[4]。而视障学生与普通学生相比,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接受外界信息的途径不同,通过听觉可以了解事物的空间位置与距离;通过听觉来模仿、掌握语言,发展思维;通过听老师讲课、听广播、听电视、听读报等,获得知识,接受教育;通过听觉了解周围环境,进行定向行走,避免障碍物,以保证自己的安全,听觉是他们进行学习的一条重要渠道。“声音对盲人有不同于视觉正常人的信号意义,他们虽然对第一信号系统的注意相对比普通儿童减少了,但对第二信号系统——语言的注意却大大加强了。”由于更多地使用听知觉,使得视障学生对听觉所注意到的各种信息更为关注[4]。因此在盲生定向行走校外活动教学训练实践中,教师应注重语言的指导作用,在“说”字上下功夫,尽量通过语言提供各种信息,将视觉信息转化为言语信息,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盲生的其他感官的功能,如触摸觉、嗅觉、味觉、运动觉等,发挥盲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盲生的认知主体作用,着眼于如何帮助盲生学习定向行走各种技能。
三、问题的提出
在盲人定向行走校外活动教学训练实践中,教师往往会把训练与真实生活结合起来指导盲生,若运用的语言不当,特别是对于大多数知识依靠听觉获得的盲生反而打断、干扰定向行走校外训练活动。叶圣陶曾说:“能不能让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呢?如果教师只给学生引导和指点,该怎么做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我多次在残联组织的定向行走培训班中观察到:在训练指导盲人持盲杖在复杂路段行走如:躲避路障、横过马路、、迷失方向时,学员们常常运用一些简单指令性的语言指挥盲人,如:“这样做不对!”或是“前面有车,停下!向左走!”,有的甚至直接去牵引盲人来干涉盲人的行为、替代盲人思考,从而影响了盲人积极自主思考、主动探究,反而增强了盲人的依赖性,那么我们盲校的教师们在教学中会不会也出现这样的情况。我在这里并不是否认这样做是错的,是要在恰当时候用,训练过程中盲人的安全我们是要负责的,必要的帮助保护也是必须用到这些方法,如:盲人走偏向了要遇到危险时,就要及时帮助保护。
教师在盲生定向行走教学训练实践中,既要提高训练指导的效果,又要保证
盲生在实践训练中的自主性得以发挥,还要促进盲生在实践训练中学习能力的提高。那么教师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如何有效地运用语言指导训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来达到预期的目的,在什么情景下教师该提什么问题、该说什么话、提高教师的课堂训练指导的有效性呢?
四、定向行走教学训练的指导语
在定向行走教学训练实践中,我们应该尊重盲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抓住指导时机,运用好指导语,保证他们有足够自主探究的空间,让盲生有发现、有探索、有提升。在指导的语言上,我的体会是:
(一)询问质疑
询问的方式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盲生把训练进行下去,及时反馈盲生的训练行为,启发盲生的思维。训练中盲生总是会反映自己原有的生活中的行走经验,总是有一定的依赖性,当他在训练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也许不愿意自主的尝试、寻找解决的办法,更多会选择更为便捷的方式——求助。当老师发现盲生需要帮助或有指导的必要时,先不要直接指导,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要给他们留有一定拓展思维的空间,帮助盲生主动提取已有的经验,用于新的、或不同的训练中。
案例:盲道探索
在校外行走训练中,训练走盲道是必不可少的,由于盲道铺设所用的彩砖规格不同,盲生持杖行走时,很容易把盲道上有凸起的直行条缝间隙和周围小彩砖条缝间隙搞混淆,这时盲生依照自己原有的生活中的行走经验会出现走偏脱离盲道的现象,这时我不直接牵引,让盲生继续行走,当盲杖碰到路边的障碍物,或找不到盲道时,有的盲生会停下用脚在地上探索,有的盲生站着茫然不知所措,这时我首先问:“为什么不用盲杖探扫盲道,在盲道上走会碰到障碍物吗?,想想在什么情况下会碰到障碍物,用盲杖或脚探扫一下,你是否还在盲道上,如果在盲道上说明什么,找不到盲道又说明什么?”这时盲生会主动去找盲道并思考,自己在盲道上碰到了障碍物说明盲道被占,找不到盲道而且还碰到障碍物说明自己不在盲道上,走偏了。当盲生明白后,我进一步询问“在盲道上行走,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结合探知盲道,大家知道吗?”盲生又会主动思考,得知用盲杖和脚底探知盲道,这时我又提出“大家用盲杖和脚底探扫盲道,再探扫一下盲道旁边地面,杖尖、脚底探扫地面的感觉有什么不同?大家多试试多体会。”随后有学生回答:“盲杖在盲道上扫动时,杖尖跳动的间隔短,在别的地面跳动间隔长些。”、“盲道上脚底会感到凸起的直行条和圆点,在别的地面会感到是平的”,在此时师要求学生都试试体会验证一下同学的话。这样既可以帮助他们拓展思维空间,鼓励盲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去主动体会,又有利于解决问题与能力的培养,并促进技能学习的发展。
(二)建议启发
建议语言在训练教学中是一种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是通过相对间接的语言 暗示、启发,迫使盲生发挥出自己潜在的能力寻找新的思路和方向。有些建议的语言也是以询问的方式出现的,与询问式语言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提出问题而且还给予具体的暗示。而定向行走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特别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一些定向行走技能必须通过亲身体验、感悟,通过亲身实践才能获得。建议性语言在运用中不要过度应给予盲生一个大致的方向,为盲生提供一个自主的空间,激发积极探索的欲望。
案例:障碍物探索
在校外行走训练中,训练如何避开障碍物也是必学的,盲生利用盲杖探知路面的障碍,是盲生安全行走的一项重要保护措施。当盲生持杖行走遇到障碍物时,(假设是小轿车)有的盲生会停下用盲杖在障碍物周围地上探索,有的盲生站着茫然不知所措,抬起盲杖胡乱探,还有的甚至改变行进方向试图绕开障碍物,结果会迷失行进方向。对出现后两种情况的盲生这时我会要求他们停止动作,“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要朝哪个方向走?”在盲生指出方向后,再用建议的语言:“遇到障碍物时先别着想急绕开,停下来确定好行进方向,再判断是什么障碍物(因为路上的障碍物有多种,可能是小轿车、自行车、电话亭等等,就要采取不同的自我保护方法),想想平时在校内我们是怎样绕开障碍物的?”这时盲生会去思考,“可不可以用盲杖探索障碍物两边,哪边宽就朝„„”,让盲生回答问题。接着我又讲:“如果障碍物是小轿车,建议大家可的盲杖别太用力,否则可能把车的警报器弄响,吓得一跳,还有就是直接把车的油漆碰掉,同学们那我们在教室是怎样沿物行走的呢?如果是电话亭又该怎么保护自己呢?”,结果是盲生就会主动探索障碍物周围情况,向宽的地方走并采取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这样的建议把握住引导训练盲生判断的最佳时机,通过恰当的建议语言提示,综合地运用盲生多种感官提供的信息从不同角度去获取经验,使训练教学中的技能得以整合,促进校外行走训练的发展。
(三)指令提示
当盲生在校外训练中出现严重的偏离方向失去方向或将要发生险情时,教师的指导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立即用语言和行为加以制止,第二种方法:这时可用提示语,教师灵活运用指导语言,抓住适当的时机,加以点拨、启发、和引导,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训练指导的有效性,而且能促进盲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案例:两点式边缘线探索
使用盲杖行走是最常见的视力残疾人行走方法,盲杖的实质是将视力残疾人的手臂触觉延长,使视力残疾人能了解自己身体周围地面的情况[1],充分利用其他感官来定向保障行走的方向准确性。在熟悉周围的环境后,训练盲生运用两点式沿右边路沿行走,如果出现盲生走偏走向路中间,在确定没有危险的情况下,师可先立即用指令语言加以制止,如:“停下来,原地不动!”此时不要急于直接告诉他正确的方向,师提示:“左脚每走一步盲杖的杖尖都要碰到右边路沿,你试试看盲杖能碰到右边路沿吗?” ;如果盲生迷失了方向,师可提示:“你想想要到哪儿去,听听周围有什么声音?”盲生回答:“有汽车声、自行车的声音、行人走路的声音„„”。接着问:“这些声音应在你身体的哪边?”或者提示:“闻闻气味,路途中哪段会有特殊气味。”;“现在你处在什么位置,还可以去问问别人。” 当盲生在行走的路上快要遇到障碍物、路面上的沟坎时,我会提示:“走慢点,别把盲杖抬得太高,注意盲杖在地面上的感觉。”同时做好可以随时进行保护的准备。此时就是要采用提示的语言,帮助盲生走出迷茫,走出困惑,让他们回忆起行走线路和盲杖应该碰到的路沿技能,运用听觉、嗅觉等感官来定向。这样可让盲生得到启发自己独立完成寻找路沿、判断方向、避开障碍,增强盲生的综合能力。而不是运用一些简单指令性的语言指挥盲生,大包大揽,什么都代替盲生去做。当然在行走训练中教师还要观察盲生持杖行走动作的规范,做到随时指令提示,如:“手臂放中间、手臂不动手腕动、摆左出右,摆右出左,„„”帮助盲生掌握动作技能要领。
以上所述,只是本人在定向行走教学训练中切实感受,定向行走校外训练活动指导不仅仅只这点指导语方法,还有许多。如:鼓励的语言、评价的语言等等,但只要我们从发挥盲生的自主能力出发,采取适当的语言指导、帮助与保护等教学指导方式,就能使盲生有效掌握定向行走的有关知识和技能,提高盲生在生活中准确定向和安全、有效行走的实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钱志亮.视力残疾的康复[M].香港复康会世界卫生组织复康协作中心出版,2005-11(3):81-109.[2].沈剑辉.定向行走课程标准讨论稿[M].国家教育部.2005年:1
[3].王德深.盲校定向行走课程教师用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2:114
[4].徐白仑主编.视障儿童随班就读教学指导[M].华夏出版社,1992-4(2):51-63
第四篇:《100以内数的认识——解决问题》教学设计(道里区新发中心学校 于丹)
《100以内数的认识——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问
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探索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 从生活数学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
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幸福感。
3、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学会根据不同的问题
选择最合适的解决办法,加深生活体验的幸福感。教学重点: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学具准备:58个珠子的图片、58根小棒、橡皮筋。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58个珠子的题卡。
教学流程: 激趣导入
1、游戏:用手指表示数。
(1)你能用手指表示出1-10这些数吗?
(2)你能手指表示出42这个数吗?
(3)谁能说说你为这么表示呢?你是怎么想的?
(4)那53用手指怎么表示?(注意镜面示范)
2、导入并板书: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利用手指表示数的活动,可以让复习旧知变得更有趣味性,既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感受新知与旧知的相互联系,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看图找信息,提出问题
(1)出示课件: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生汇报。
(2)老师这里有58个珠子(出示课件:58个珠子),10个穿一串(出示课件:10个穿一串)。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生汇报。
(3)谁能完整地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2人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找信息,提问题,并且完整的将题目叙述出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将信息与问题进行整合,有利于学生找出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2、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两样学具。一样是学具袋中装有58根小棒代表这58个珠子,另一样是画有58个珠子的题卡。生:拿出学具。
(2)如果你拿到的学具是58根小棒,那就请你来摆一摆;如果你拿到的学具是一张题卡,那就请你圈一圈吧!
生:动手操作,师巡视。个别进行指导。
(3)解决后可以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生:同桌互说。(组织教学,将学具摆在桌子的右上角,坐好。)
(4)学生汇报“摆一摆”的想法。
(展台出示)老师给你准备的是58根小棒怎么就变成了5捆零8根呢?说说你的想法。
(5)学生汇报“圈一圈”的想法。
预设(1):有乱序的。拿到展台进行对比,并引导:你喜欢哪种圈画方法?为什么?生汇报。为了不出现遗漏或者重复的现象,在圈画时通常要从左向右进行,一起有序的圈一圈。
预设(2):刚刚看到同学们们圈画时有一定的顺序,并且做了记号,这样就不会出现遗漏或者重复的现象了,表扬同学们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这里有一张大的题卡,请同学们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有序的圈一圈。
(6)老师示范圈画。(板书呈现)
【设计意图:老师示范圈画,是为了让学生在夯实基础的同时,体现有序的思想。】
(7)师小结:刚才同学们借助小棒摆一摆,利用题卡圈一圈,都得到了能穿5串,还剩8个珠子这个答案。一种是10个一捆,这个是10个一捆,虽然方法不同,但都把这个问题解决了。除了这两种方法,你还有其他不一样的想法吗?
预设(1):学生利用数的组成来解决了这个问题。
预设(2):如果没有学生知道。如果老师不给同学们准备题卡,也没有小棒,那你打算怎么解决呢?引导学生利用数的组成也解决了这个问题。
3、师小结。
4、检验并口答。
【设计意图:本环节安排了“摆一摆”、“圈一圈”的操作活动内容,重视从直观形象、具体入手,使学生在头脑中建构并形成表象,逐步理解问题并能主动解决,也为以后除法的学习积累一些活动经验。】
5、回顾一下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先读题知道了条件和问题,这是~知道了什么(板书贴卡片:你知道了什么?);我们借助小棒摆一摆,利用题卡圈一圈,还有数的组成解决了问题,这个过程是~怎样解答?(板书贴卡片:怎样解答?);最后要检验并口答,这个过程是~解答正确吗?(板书贴卡片:解答正确吗?)。
6、如果数再大些,你还能解决吗?出示做一做,将答案填写在题卡1上。生写答案。
7、生汇报方法。(摆一摆、圈一圈、数的组成)当我们遇到较大的数,并且是整十整十数的时候,利用数的组成,进行优化。【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数的组成来解决数比较大的问题,意在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优化思想,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适当的优化。】
8、解决“想一想”
(1)出示课件。你知道了什么?生汇报。
(2)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着解决问题。
生汇报:预设(1)摆小棒:每5根小棒捆一捆,表示穿一串,共捆了11捆,表示穿了11串,还剩3个珠子。
预设(2)用新的题卡圈画:每5个珠子圈一起表示穿一串,一共圈了11个圈,表示能穿11串,还剩3个珠子。
预设(3)利用原来的题卡圈画:同学们请看黑板上的题卡,原来1串有10个珠子,从1串中分出2串,......能分成10串,这剩下的8个珠子中还有1个5,也就是还能穿一串,加起来就是11串,还剩3个珠子。
预设(4)连减法。
【设计意图:再一次夯实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利用10与5的关系来解决,从而加深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体现算法多样化
1、出示练习十第2题
2、出示练习十第3题,介绍“一打”的情况。【设计意图:出示生活中常见的“一打”装的情况,既练习解决问题,又丰富了学生数数的经验。】
3、一共有26个篮球,小明每次可以取走4个篮球,几次能把这些球都取走?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练习,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四、课堂小结
师:希望同学们能够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你知道了什么? 58个珠子,10个穿一串,能穿几串?
怎样解答? 58 解答正确吗?
个珠子的题卡,师示范圈画(再1串分2串示范圈画)
第五篇:中国的热极--正数、负数 教学设计---吴寿富 昌乐外国语学校
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 案 设 计
学校: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外国语学校 姓名:吴寿富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五年级学生
2、学科: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3、课时:第一单元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初步认识正、负数的意义,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比较正、负数的大小
[教材分析] 《中国的热极——认识正、负数》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教材只安排了一个信息窗,它是在学生系统地认识自然数、小数和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正、负数的相关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数的又一次拓展,也是过去小学数学教材里没有的内容。由于正、负数的意义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材在编排上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借助温度计和海拔示意图认识正、负数,用正、负数表示生活熟悉的量,延伸到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的其他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认识正、负数》知识之前,已经系统认识了自然数和小数,并且对“分数”也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这些已学过的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学生对正、负数比较陌生,但是对用正、负数表示温度并不陌生。基于学生具有这样的生活经验,本章内容从温度的表示方法入手,借助温度计来学习正、负数的知识,融陌生的知识于熟悉的生活之中,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同时在本章内容上也应尽量通过数学思想的渗透,使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为今后学习有理数及其运算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景,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能借助温度计比较正、负数的大小。
2.在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量的过程中,体会正、负数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正、负数,能够用正、负数表示意思相反的量,并会读写正、负数,初步感知正、负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正、负数的意义,对正、负数表示意思相反的量抽象地理解和感知正、负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等。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观察比较法、小组合作法、归纳概括法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小游戏:说反话
游戏规则:老师说出一句话,学生说出与老师意思相反的话来。
1、向前走10步;
2、电梯上升5层;
3、从银行支出1000元;
4、超市本月盈利500元;
5、知识竞赛我班获得10分;
二、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师:我们中国幅员辽阔,有许多风景优美、特色各异的城市,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领略一下我国最热的地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盆地的奇异风光。
(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呈现信息:“早穿棉袄午穿纱,围者火炉吃西瓜”。日温差特别大。3月份日平均最高气温在零上13℃左右,日平均最低气温在零下3℃左右。
师:你看到什么?根据这条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问题。(引导学生提出与本节课学习有关的数学问题)
三、分析素材,理解概念。(个性化表示温度,初步认识正负数。)小组合作探索第一红点问题。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非常有价值,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研究一下:零上13度与零下3度表示什么意思?怎样用数学符号来表示呢?
师:请同学们动动脑筋,并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好吗? 学生独立创作,师巡回了解学生的想法。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 找2—3名学生回答并把自己创造的符号板书到黑板上。
师:同学们已经理解了零上13度与零下3度所表示的意思,而且我发现同学们表示温度时都是先找到0度,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0度是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分界点。
师:我们同学非常富有创造性啊!每一种符号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不知你们想过没有,你创作的符号你明白,他创作的符号他明白。可数学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是帮助我们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怎么能让大家都明白呢?(引导学生认识到符号应该统一)
我们班还有很多人用到了这样的符号记录,(教师指板书“+
13、-3”)能看懂吗?指一生介绍怎么想的。
师:知道吗?这个符号跟数学家规定的一模一样。同学们,你们说说看,这个符号好在哪里?
四、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用正负数表示其它温度,进一步认识正、负数。)
1、小组自主探索第二红点问题。
师:你还能用这样的符号表示吐鲁番的其他信息吗?
(1)夏季平均气温在38℃左右,盆地中心的气温高达49℃,有记录的地表最高气温达82℃,是中国最热的地方。
(2)四季温差也很大,夏季达到炎热的及至,但到冬季平均气温则降到零下10℃左右。
(3)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地方。一生板书,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师:请大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师:地势高度称为海拔高度,是相对于海平面来说的。一般的以海平面为分界线,海平面以上的用+号表示,海平面以下的用–号表示。那海平面用什么表示?(0)
师:像+
13、+
38、+
49、+82这样的数是正数,读作正十三,“+”是正号,人们在记录的时候为了简便通常省略不写。去掉正号读这些数,熟悉吗?像-
13、-
10、-155这样的数是负数,会读吗?学生自己读。“-”是负号。
师:刚才我们说正号可以省略不写,那么痛快点,负号也省略不写,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如果去掉,就不能区分意义相反的量)
师 :0是什么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练习正负数的读法,会区分正负数。教材第一题,让学生做在练习纸上。
3、独立思考,加深概念理解。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用正、负数表示了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教师手势演示)你还能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现象吗?
生:举例。
师:同学们都用正、负数表示出了生活中的一些数量,你们能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引导学生说出:具有相反的意义。
师:具有相反的意义的量可以用正、负数表示。
五、巩固拓展,应用概念。1.课本5页第3、4题。
2.认识吗?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段信息,让我不明白。
刘翔在第十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半决赛中,110米栏的成绩是13.42秒,当时赛场风速为每秒-0.4米。
同学们,风速怎么还有负的?(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同学们,刚才刘翔前进时的方向和风向正好(停顿)相反(教师手势演示)所以这时的风速可以用(停顿)-0.4米表示。如果当时赛场风速为每秒+0.4米,又是什么意思?(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都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但在表示时,先要确立哪一个量为正数,那么相反的量就为负数)
六、反思总结,提升认识。
谈话: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种新的数,你有什么收获?能和大家分享吗? 学生谈收获,教师及时给予合适的评价。
[教学反思]:1.本节课情境的创设旨在让学生在新奇、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正、负数,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2.重视概念形成的过程。本节课给学生搭建了一个探究的平台,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在感性的素材中体会正和负的含义,从而更好的理解正、负数。3.生活是现实的、丰富的,把抽象的数学与丰富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可以使数学变的生动有趣。因此,我创造条件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生活密切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