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十六课《三峡》教学设计
《三峡》教学设计
本文是第二个文言诗文单元的第一课,它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四季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壮美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的成功运用,更是令人赞叹。
全文仅150余字,然而作者却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在这极短的篇幅之内,用音乐美感的语言,浓缩了万千气象,展现了壮丽风光。写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写水,婉约豪放、清荣峻茂。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
2.领会作者精妙之笔法和意境。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过程与方法
结合多媒体教学在学生欣赏三峡美丽风光的同时感知作者意境,引导学生探究、品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三峡的壮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
【教学重点】
三峡的特征,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成诵,理解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意境和对三峡的欣赏。【教学难点】
翻译和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课前准备】
1.文学常识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北朝北魏地理学家,代表作《水经注》。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水经注》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因此该书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画卷中来吧。
长江三峡西起四川奉节,东至湖北宜昌,全长204公里。自西向东分别是瞿塘峡(最短、最险)、巫峡
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原文: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原文: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原文: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课文分析
回清:回旋的清波。[形容词用作名词]
绝巘:极高的山峰。(绝:极。巘:高峰。)悬泉:悬挂着的泉水瀑布。飞漱:急流冲荡。漱:冲荡。
晴初:(雨后或雪后)天刚晴。霜旦:下霜的早晨。[名词用作动词]
属引:连续不断。(属:动词,连接。引:延长。)凄异:凄凉怪异。绝:消失,停止。转:鸣叫。
三声:几声。这里不是确数。沾:打湿。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良:实在,的确,确实。
译文: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裳:衣服。
课堂活动:根据文章想象三峡壮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学生分组交流,每组负责一个语段,然后选四位同学全班交流。明确:
①第1段重点写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正面突出群山连绵的特点。“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不见曦月”是说一层层的悬崖,一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侧面说明江面狭窄,两岸雄峰相连,峭壁对峙,只看见一线天。突出峰峦重迭,雄峻险拔的山势。(山 山高岭连 雄奇险峻——雄壮美)②第2段写夏季三峡情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突出大水猛涨,水迅凶险。“或王命急宣……不以疾也。”以船行之快从侧面突出江流湍急的特点。(水 迅猛 凶险 湍急——奔放美)
③第3段写三峡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说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波光粼粼,景物重重,一派秀丽风光。“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说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山静、泉飞、柏怪、水奇,构成一幅挺拔超脱的画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用极为精练的四个字状写四种景物,总结全段。(清荣峻茂——清幽美)
④第4段写三峡秋景。“每至清初霜旦,林寒涧肃”是说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正面写出其凄清肃杀的气氛。“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是说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山猿哀鸣,正面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引用渔歌的凄凉侧面写猿鸣。(萧瑟凄凉——凄婉美)
第二篇:26《弟子规》第二十六课 教学设计
《弟子规》第二十六课 教学设计
上饶县清水小学曾维良
一、教材分析
《弟子规》第二十六课是第五章《信》当中的片段,文字浅显,读之琅琅上口。韵文前部分“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描述了人犯错误是两种情况,后部分“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概括了人对待错误的两种认识与态度,旨在教育学生明辨是非,知错能改。文后《割发代首》的故事取自经典,在思想道德教育和拓展延伸方面意义深远。
二、教学目标
1.培养朗读兴趣。准确、流利地朗读韵文,熟读成诵。
2.理解韵文大意,了解《割发代首》的故事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
3.了解拓展部分的名言大意。
4.能联系生活实际,学习知错能改的品质。
三、设计理念
1.以读促悟。首先借助注音读准,读清韵文;接着标示轻重、顿挫,促进学生理解含义;再是读熟练,读出韵文的音律感;最后是品读,读出韵味。以上步骤,层层推进,紧密相连,并以教师的合理评价与有效指导穿插其中。
2.故事、名言、生活相结合,互促互化。以教学故事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至理名言丰富教学情境;以内容生活化夯实践行训练的基础。
四、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评书导入
1.既然大家都做好了聆听的准备,那么老师就为大家说上一段:(师以评书者的语气讲述)话说东汉末年,丞相曹操统领三军,他的军队军纪十分严明。一次,曹操率大军出征,经临一片麦地,曹操便传下令去,谁要是践踏麦地,格杀勿论。正不巧,途中,曹操自己的马却因受惊窜入了麦地,践踏了一大片麦子,曹操即刻叫来执法官,要求按军法处置,此时,执法官十分为难„„
2.执法官会如何处理呢?你会原谅曹操吗?他会原谅自己吗?请同学们想想故事的结尾会怎样。(生汇报,师揭示《割发代首》的故事。)
3.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印证了那句古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指名读,师解释含义。
4.人犯错是必然的,关键看你对错误的认识与态度。揭题。
(二)、以读促悟
1.借助书中的注音,自由读。要求:读出声音,读准字音。
2.指名读,师鼓励评价,不对处纠错再读。
3.去拼音读。(PPT出示)师提示轻重音,停顿,及时评价纠错。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4.比赛:男生读,女生读,师评价。
5.读出音律感,熟读成诵。
6.师配乐吟诵。(播放古筝曲---《归去来兮辞》)
生尝试吟诵。
(三)、释义背文
1.入情入境的吟诵有利于理解内容的意思,吟诵韵文后,你能理解多少呢?(指名说,师鼓励评价。)
2.根据出示的注释与书中的译解,思考含义。
非---过失倘---如果辜---罪
3.用自己的话解释意思(一句一人)。师完成板书。
4.齐读书中的译解。
5.理解含义的同学用头给自己划个“√”。
6.用摇头的节奏读文,一句一摇,边读边想句子意思。
6.指名背文。齐背。(师评价鼓励)
(四)、拓展
1.为了给同学的背诵成果一个奖励,我请同学们欣赏动画《负荆请罪》。(PPT播放)
2.指名:你想对廉颇说一句什么话?(生„„)用今天学的一句话说。(过能改,归于无。)
3.老师也有句话对廉颇说,请你读。
(出示书法作品):“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生读之,师解释。
4.出示同学故意擦黑板报并矢口否认的视频。(PPT播放)
指名一人评价他的行为(„„)用书上的一句话来说(倘掩饰,增一辜)。老师也有句话想对说,请你读。
“过而不改,是谓过也”。师解释。
5.老师自己犯错时常用文学巨匠莎士比亚的一句话来勉励自己。(出示,生读。)“一个人知道了自己的短处,能够改过自新,就是有福的。”
6.我把这里的福理解为幸福,你有过这样幸福的体验吗?你犯过什么错误吗?是有心还是无意?之后你是怎么做的?
生交流汇报,师评价,并赠言。
(五)、总结
出示对联:
圣与贤,皆有过,行善若水,不亦伟乎?
是与非,且分明,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师:(解释含义)我衷心地希望同学们敢于直面自己的错误,并有改正的勇气,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更好,飞得更高!
五、板书设计
第二十六课
无心为错非能改则无 有心为恶掩饰则增
第三篇:第二十六课 挖井取水
第二十六课 挖井取水
在这一课里面我们将学习到一个功课:就是雅各如何在基拉耳挖井取水,及他的蒙恩。在这课中让我们明显地看到他有 神的同在。
一.挖井之前——饥荒无水(1-11)“挖井”是每一个 神的仆人所必须做的一件事。主耶稣就是那“活水井”,需要我们每天“挖井取水”,生命方能丰盛。主耶稣说:人若渴了,可以到我这里来喝!信我的人,就如经上所说:从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来。(约7:37-38)下面让我们来看,挖井之前的光景是如何的? 1.因饥荒入俗1-6平时没有“挖井”常作准备,一旦饥荒干旱之时,就投靠世俗而忘记依靠 神。 往基拉耳去:基拉耳是停止与寄居之意。神常藉饥荒试验属他者的信心;在这“南地”曾试验过亚伯拉罕(创12:9-10)。此时 神又以饥荒试验以撒,可是他与他父亲一样,因饥荒就往异地基拉耳去,投靠世俗,赖以生存。这是信心软弱的表现,往往我们同样如此:遇到一点点困难,就忘记了 神,投奔世界,进入世俗。可怜可怜! 得神的指示:我们虽然不好,但天父却把最好的东西赐给我们;我们虽然不好,但天父却处处看顾我们,不离开我们,并且时常提醒我们,感谢主。这时,我们看 神是如何提醒雅各的?
第一.“不要下埃及去”。埃及是双重难关之意。意思说:你既然因饥荒来到异基拉耳就算了,再也再下到埃及去,否则就会有双重的难关让你去承担。今天, 神也不许基督徒下世俗的“埃及”去承担更重难关,当分别为圣(雅4:4,彼后3:14)。
第二.“我必与你同在,赐福给你。”这是 神最大应许最美好的应许!凡投靠他的人都要如此蒙大福。神曾多次给他的仆人们答应这个应许(出3:12,赛43:2),主耶稣在颁布大使命中也有如此应许(太28:20)。
第三.“我必坚定我向你你亚伯拉罕所起的誓。”这表明 神是信实的 神,他从来违背自己的诺言(提后2:11-13)。
第四.“我要加增你的后裔,象天上的星那样多。” 神没有忘记他曾对亚伯拉罕应许过的话(创15:5)。第五.“要将这些地都赐给你的后裔,并且地上万国必因你的后裔得福。” 第六.“遵守我的吩咐和我的命令、律例、法度。”这是 神给人蒙福的条件!
以上这些应许都是重申与亚伯拉罕所立的约(22:16-18),好象是一个遥远的应许。于是以撒就住在基拉耳过帐棚的生活,像父亲亚伯拉罕一样的因信等候(来11:9-11)。
2.因惧怕撒谎7-11 惧怕是人的天敌,亚伯拉罕也因惧怕而撒谎,以撒也是如此,他们都儿犯了同样的罪。 以撒的软弱:认妻为妹是信心软弱的表现,这是仿照他父亲所作的(创12:12-13,20:2,13)。从这段经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问题:信心软弱的时候,也正是生命危机的时候。所以,我们务要谨守儆醒(彼前5:8-9)。 上帝的保佑:
第一.神亚比米勒产生惧怕。亚比米勒知道了利百加是经撒的妻子后,因而惧怕说:民中险些有人和你的妻同寝,把我们陷在罪里。这是因 神为惩治过前一个亚比米勒五所留下的警戒(20:6-10)。
第二.神藉亚比米管治众民。君王的心是随着 神的旨意而转动的(箴21:1),于是亚比米勒晓谕众民说:“凡沾着这个人,或是他妻子的,定要把他治死。”哦!神真是奇妙地保佑他的选民。
应用:以撒怕基拉耳人为要得到他貌美如花的妻子利百加而把他杀掉,就谎称利百加是他的妹妹。他从哪儿学到这样的伎俩?或许他知道父亲也曾这样做(参12:10-14;20:1-4)。其实父母能透过教育子女、树立他们的价值观,来塑造未来的世界。要孩子过正直的生活,首先要父母生活正直。最亲近我们的人往往会模仿我们的行为。我们为下一代树立了甚么榜样呢?(注:灵修版圣经)经文:照样,神愿意为那承受应许的人,格外显明他的旨意是不更改的,就起誓为证。藉这两件不更改的事,神决不能说谎,好叫我们这逃往避难所、持定摆在我们前头指望的人可以大得勉励。我们有这指望,如同灵魂的锚,又坚固、又牢靠,且通入幔内。(来6:17-19)二.挖井之中——忍耐用水(12-25)1.父亲的井,被堵塞12-17 父亲的井,被堵塞的原因是因为以撒的强盛,非利士人就嫉妒他,把他父亲亚伯拉罕留下来的井给塞住了。这表示遗传下来的“井”是靠不住的! 因丰富受嫉妒:以撒在那地有 神明显的赐福,就受了非利士人嫉妒。嫉妒是很难对付的(箴27:4),幸有 神使以撒存温柔、忍耐的心,才经得起这次考验。
因有井受嫉妒:父亲留下来的井被非利士人填满了土,填水泉是一种残忍的行动(王下3:25-27)。正是妒恨犹如骨中的朽烂(箴14:30),又如阴间之残忍(歌8:6)。
因强盛受嫉妒:亚比米勒公开的说:“你离开我们去吧,因为你比我们强盛得多。”这正如以后的埃及人嫉妒以色列人的强盛一样(撒上18:6-9民12:1-2)。此时,以撒就离开那里,在基拉耳谷支搭帐棚,住在那里。
2.自己的井,被抢夺18-22 父亲的井被非利士人给填住了。这时,以撒决定自己挖井,如果再不自己挖井就没有水喝了。于是他重新挖起井来。
重挖父亲的井:这表示以撒重视前辈所留下的水井,今天教会里的新工人,也当重视属灵先辈所留下真理的水井(提后3:14-15),而且还要照父亲所叫的这些井的名字。 新挖仆人的井:不但挖先辈留下来的井,更重要是自己挖新井,不然没有活水涌流。基拉耳人只会夺井,不会会挖井,他们夺去以撒仆人新挖的两口井,以撒就为所夺去的两口井取名:埃色(相争之意)和西提拿(为敌之意)。表示说:井(有形的)虽然被夺去,但井名由我取——真理要讲清楚(犹3)。今天也仍有夺井的“基拉耳人”,他们仍要夺真理的井。同工们:我们岂能让真理被埋没(加2:5)? 另挖自己的井:仆人所挖的井已经被别人夺去了,除非是自己的动手挖,否则很难得保存下来。因此,雅各亲手自己挖井。这次基拉耳人就不来争井了,以撒就称这井为“利河伯”:即宽阔之意。
这正如我们查经一样,你单单阅读先辈属灵作品,或许能够得到许多的帮助,但是,单靠这种属灵资源总有一天会“塞住”的。或者是靠同工(仆人)的劳苦,同样为被世俗的“基拉耳人”夺去的。除非是自己动手“挖井”,这样才能可以丰盛,有生命有亮光有气息。
3.神赐的井,蒙恩福23-25 祝福满满:以撒从那里上别是巴(誓约的井之意)去,表示他走上坡路了, 神就开始施行祝福,并向他显现,又应许赐他后裔繁多。照样,基督徒的生命蒙 神保守,灵命也长大起来,就必得 神所显现之救恩(彼前1:5)。 筑坛感恩: 神所赐的井是生命的活水井,这井会永流不息。因此,我们必须献上感恩。第一,筑一座坛——感恩祷告;第二,支搭帐棚——住在神里;第三,再挖水井——继续不断地挖井取水,让我们的腹中流出活水的泉源。应用:如果我们忘了常常“挖井取水”,我们的生命就会很快地枯干;如果只靠先辈存留下来的属灵产业,也将会被堵塞;如果在生命中单靠同工的扶持或打气才能有所成长,这样也将会有一天会被“基拉耳人”抢夺过去;那么,只有自己动手挖井,这才安然取水,甚至这会成为永流的活水井,恩福源源涌流!
经文:你要喝自己池中的水,饮自己井里的活水。(箴5:15)你是园中的泉、活水的井,从黎巴嫩流下来的溪水。(歌4:15)耶稣站着高声说:“人若渴了,可以到我这里来喝!信我的人,就如经上所说:‘从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来’。”耶稣这话是指着信他之人要受圣灵说的。(约7:37-39)三.挖井之后——欢然取水(26-35)1.生活有见证26-27 以撒有 神的同在,因此,他的生活有见证,处处荣耀见证 神,并且在众人面前彰显出来,让他的仇敌亚比米勒受感而屈,主动找上门来立和好之约。(约13:34-35)2.生命有丰盛28-29 亚比米勒他们见证说:我们明明地看见耶和华与你同在,便说,不如我们两下彼此起誓,彼此立约,使你不害我们,正如我们未曾害你,一味地厚待你,并且打发你平平安安地走。你是蒙耶和华赐福的了。
这是以撒生命丰盛的流露。神在敌人面前抬举以撒,是因为 神对他的恩典,这正如大卫所说的:在我敌人面前,你为我摆设筵席。(诗23:5)3.内心有平安30-33 我们先读一处经文: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这样,就可以作你们天父的儿子,因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行吗?你们若单请你弟兄的安,比人有什么长处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这样行吗?所以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
以撒内心充满平安,才能把这平安传递给别人。第一,为敌人摆设筵席;第二,与敌人起誓立和平之约;第三,给敌人祝福平安(路10:5-6)。
这时候是最令以撒感到内心平安的时候,因此,他们发自内心,高兴地喊着说:“我们得了水了!”这是以撒全家欢然取水!4.肉体有对付34-35 以撒和利百加经历了种种艰难与对付,他们刚刚走出基拉耳的幽谷,又有新的对付来到。就是常受媳妇(以扫的妻子们)的愁烦。这是肉体上对付,因为这是关系到孝敬父母问题上来。媳妇们如此行为,肯定是她们对以撒和利百加没有孝敬的缘故(弗6:1-3)。
应用: 神所特选者在属灵的道路上,是常有新功课的。有时候欢然取水,有时候枯燥乏味。这是为使生命产生属灵的新陈代谢(林后4:16), 神就许可这些对付临到属他的人。弟兄姊妹:你愿意接受新的对付吗(诗39:9)?我们肯在新功课的学校中上升吗? 经文: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他使我的灵魂苏醒,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在我敌人面前,你为我摆设筵席。你用油膏了我的头,使我的福杯满溢。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爱随着我,我且要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直到永远!(诗23:1-6)
第四篇:第二十六课 剪枝的学问
《第二十六课 剪枝的学问》教学设计
科目:语文 教学对象:三年级学生 提供者:江云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记叙文。本文以事情发展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记叙了小作者在桃园看王大伯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说明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全文共分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简介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第二、三自然段写“我”在果园见到王大伯等人在剪枝,心生疑问。经询问,了解了剪枝的原因。第四自然段写春天来了,桃花盛开,“我”盼望花儿早日结果。第五自然段写桃子丰收了,“我”在惊喜的同时真正地理解了王大伯的话。本文的重难点是体悟小作者的心理变化和剪枝的学问带来的启示。
二、教学目标:
1、有效预习,准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并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与文本展开对话,感受文本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剖析“剪枝的学问”。
3、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获得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的启示。
三、教学重难点:
1、感受文本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引导学生剖析“剪枝的学问”。
2、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获得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的启示。
四、教学准备:
PPT,搜集“减少”是为了“增加”的事例。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质疑激趣
1、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新课文《剪枝的学问》。(板书 剪枝的学问)(把问写成门)细心的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个标题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对,这“问”字里少了一个的“口”,说明咱们要开口问,才能打开知识之门。那你们平时有疑问是向谁请教呢。【邀请学生发言】非常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大家要学会向各行各业的人请教学问。
2、师: 同学们对这个标题有什么疑问吗?【邀请学生发言】很好,那你们带着这些疑问自己把文章熟悉一遍,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二、读课文感知文章,理清脉络
1、认读生字新词
师:刚刚大家已经把课文看了一遍。那首先让我们熟悉一下生字词。板书生字词:挥舞,夺走,不禁,远近闻名,充满信心,光鲜红润。【邀请学生开火车认读】并请同学开火车认读。
师:“禁”字有两种读音。有谁知道它的另一种读音,再给我们组词造句。【邀请学生发言】还有哪位同学解释一下远近闻名的意思(形容非常有名)【邀请学生发言】那它的近义词又是什么呢?(人人皆知 闻名中外 妇孺皆知 闻名遐迩)
2、具体熟悉文章
(1)师:刚刚读过了课文,也扫除了生字词的障碍。接下来让我们好好拜访下王大伯。师: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他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你们知道种桃能手的意思吗?(延伸种植能手,养殖能手,学习能手等)【邀请学生发言】
(2)师:好,现在王大伯已经来到我们面前了。你们有什么想要请教他的吗?【邀请学生发言】那看看我们小作者是不是和你们有一样的疑问。
师:去年冬季的一天,我满怀好奇地走进桃园,只见王大伯和几位叔叔正忙着剪枝。“咔嚓、咔嚓”,随着剪刀挥舞,一根根枝条被剪了下来。我着急地问:“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从这段中可以看出小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满怀好奇)为什么呢?因为不了解王大伯为什么把这个枝条剪掉。请同学朗读这一段,读出这种满怀好奇的心情。【邀请学生发言】
师:除了满怀好奇,文中还有哪些词是表现小作者心情的呢。板书: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邀请学生回答近义词】(半信半疑),又惊又喜。
(3)师:为什么小作者一会儿好奇,一会疑惑,后来又变成又惊又喜呢?那我们继续往下看。师:看我一脸疑惑的样子,王大伯拿起一根剪下的枝条,笑了笑,对我说:“你别看这根枝条长得粗壮,其实它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这种枝条不剪掉,到了春天就会疯长起来,把许多养分夺走。”接着,王大伯抚摸着那些留下的枝条,充满信心地说:“来年就靠它们结桃子啰!”我将信将疑:剪去这些枝条,来年真的能长出更多更大的桃子吗?
师:从这段话中我们知道王大伯剪枝的原因是什么呢?【邀请学生发言】(剪掉无用的枝条,留下有用的枝条,来年靠它们结桃子)再请同学来朗读这段文章,要读出感情。【邀请学生发言】
(4)师:那你们相信王大伯剪枝之后就能结更多桃子吗?我们接着往下看。
师:春天到了,桃花开了,王大伯的桃园红云片片。浓郁的花香引来了无数的蜜蜂,它们欢天喜地地在花间飞舞。我和小伙伴们在桃园里奔跑着,嬉戏着。看着满树的桃花,我盼望着这朵朵桃花能早日变成又大又甜的桃子。
暑假里,我又一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啊,只见一棵棵桃树上挂满了桃子。桃子成熟了,一个个光鲜红润,仿佛胖娃娃的脸蛋。我又惊又喜,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还真有道理呢.师:这段话读下来我们知道什么呀?王大伯说的话是正确的,剪掉无用的枝条,留下有用的枝条,这就是剪枝的学问。它告诉我们了什么呢?【邀请学生发言】(减少是为了增多的道理)
(5)师:原来剪枝的学问是这样的。下面我要邀请几位同学请分角色朗读课文。大家特别要注意揣摩小作者的心情。【邀请学生发言】
三,升华文章,课外扩展
师:大家还知道哪些减少是为了增多的事例吗?【邀请学生发言】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生活中处处都有学问,得到学问离不开一颗好奇的心、一双发现的眼、一个勤思的脑,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到生活中发现更多的学问,做一个有心人。
附板书设计:
第二十六课 剪枝的学问
挥舞 夺走 不禁 远近闻名 充满信心 光鲜红润 减少 增多 满怀好奇 一脸疑惑 将信将疑(半信半疑)又惊又喜
第五篇:第二十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十一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二十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选择题
有人指出,北宋以后,中华文化逐渐被昏庸的以封建皇帝为代表的统治者“阉割”,刚健不闻,阴柔萎靡,创新不足,封闭有余。及至清末,中华文化积重难返,萎靡至极。回答1~2题。1.由上述材料可知,“中华文化积重难返,萎靡至极”的重要原因是()。A.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B.日趋没落的封建专制统治 C.中国文人的集体无意识 D.中国农民阶级的小农意识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由“中华文化逐渐被昏庸的封建皇帝为代表的统治者„阉割‟”可知,应选B。答案 B 2.要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就应()。
①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继承和吸取外来文化 ②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增强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 ③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有关知识。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应吸取的是外来文化的有益部分,且“继承”用词不当,故①错误;我们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②错误。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D。答案 D 3.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B.中华文化底蕴厚重 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大陆和台湾对于同一事物的称谓是有所区别的,这体现出文化的不同点,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点,即“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所以选择C项。答案 C 4.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严峻挑战,中华文化经历了衰微的过程。造成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有()。
①中国封建统治的没落 ②清朝时国家衰落 ③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④中华文化丧失了生命力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经历了衰微的过程,可见①②③符合题意;④表述错误。答案 B 5.千百年来,济南的城市发展、历史沿革、民风民俗等都与泉水有着最直接、最密切的关系,这成就了济南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最终积淀成济南的泉水文化。这主要体现()。A.文化的自发性和社会性 B.文化的民族性和历史性 C.文化的独特性和区域性 D.文化的传承性和创造性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和独特性的特点。题干主要表明特定的历史、地理等因素形成了济南富有特色的文化。A项表述错误,B、D两项材料没有体现。答案 C 2012年9月27日,“2012孔子文化节祭孔大典”在山东济宁曲阜孔庙大成殿隆重举行。据此回答6~7题。
6.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A.包容性
B.阶级性
C.民族性
D.区域性 解析 和而不同,兼收并蓄体现的是其包容性。答案 A
7.孔子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收集整理编成《论语》一书,这本书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这说明()。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C.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D.儒家文化、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的缩影
解析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答案 C 8.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快速的键盘输入取代了手写汉字,汉字的日常书写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光明网做了“汉字书写调查”,85.2%的被调查者认为,全民的汉字书写水平在下降。如果请你撰文谈谈书写汉字的重要性,文章的标题可为()。A.书写汉字,传承文化 C.立足实践,创新汉字
B.书写汉字,批判继承 D.普及书法,古为今用
解析 材料强调汉字的书写水平下降,所以要求书写汉字;材料并没有强调汉字的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所以B、C、D三项不正确。答案 A 9.2012年7月23日,深港澳台少儿文化艺术夏令营正式开营后,140名来自深港澳台的中小学生在深圳进行为期六天的文化之旅。孩子们分别到中华民俗文化村、深圳博物馆、南山书城等地参观交流,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之所以开展上述活动是因为()。A.文化艺术水平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素质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C.感悟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D.丰富学生暑期生活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
解析 通过文化夏令营可使港澳台的中小学生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有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A、D两项是原因,但不是材料考查内容;B项不是原因,不选。答案 C 10.中国人喜欢喝茶,但各地喝茶方式又有不同,例如潮汕人喝功夫茶,茶具是很小的茶壶和精致的小瓷杯;而四川人则喝大壶茶,茶具是细长嘴的茶壶和盖碗。这说明()。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中华文化辉煌灿烂
③中华文化具有共性 ④中华文化具有多样性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 中国人喜欢喝茶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共性,③正确;各地喝茶方式又有所不同,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多样性,④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文化的历史及其辉煌灿烂,排除①②。答案 D 11.18世纪英国著名建筑师威廉·查布斯说:“中国人设计园林的艺术确实是无与伦比的。欧洲人在艺术方面无法和东方灿烂的成就相提并论,只能像对太阳一样尽量吸收它的光辉而已。”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
A.中华文化中的园林艺术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C.中华文化对世界的贡献最大 D.中国园林艺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
解析 “中国人设计园林的艺术确实是无与伦比的”说明了中华文化中的园林艺术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故A项符合题意;题干并没有强调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故B项不符合题意;C项说法错误;D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答案 A 12.我国首部动漫音乐情景剧《雁归巢》是旅美艺术家尤雁子回国创作的首个音乐剧目,该剧以中国水墨为基调,用拟人化的手笔,讲述了寓意人类和大自然之间和谐共存的感恩故事。《雁归巢》既不是普通形式的演唱会,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音乐剧,而是融汇了演唱、动漫、童话等元素。最终以“动漫音乐情景剧”来表达内容,给观众带来梦幻而又浪漫的时尚感。这表明()。
①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③外来文化是中华文化创新的基础 ④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博大精深。融汇了演唱、动漫、童话等元素,最终以“动漫音乐情景剧”来表达内容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③错误,继承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创新的基础。④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答案 A 13.2012年7月24日,“文化国门——故宫印象”文化展示项目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三号 航站楼揭牌。近年来,首都机场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全力打造“文化国门”品牌。河北华章、大美青海、红色记忆、书画长廊、中国文化遗产主题展示等一系列“文化国门”主题活动相继推出,让广大中外旅客在“中国第一国门”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和好评。“文化国门”系列主题活动可以展示出中华文化的()。①独特性 ②区域性 ③源远流长 ④包容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故宫印象、河北华章、大美青海等都可以体现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也可以体现中华文化的区域性,①②入选。故宫、中国文化遗产等都可以体现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③入选。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 A 14.稍稍关注中国科技史就会发现,京杭大运河通航设施的演变已成为中国船匣历史的缩影。夫差筑邗沟时,在邗沟与淮水交汇处的末口筑一道拦河坝“北神堰”,这是利用埭堰进行人工渠化河流的最早尝试。东晋末年,秦康埭、邵伯埭、三枚埭、镜梁埭先后横卧邗沟,成为古代科技的标志。唐朝节制水流设施——斗门的设计,更是我国最早的船闸的雏形。这反映出()。
①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等特点 ②我国古代科技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③我国古代科技成果并非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④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科学技术的有关知识。中华民族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③排除。④中“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说法错误。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答案 A 15.中华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生命力和无限魅力,除其蕴含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华文化()。A.是提升我国国际地位的重要途径和源泉 B.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C.具有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D.比其他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顽强生命力,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6.材料一 “中国蓝、蓝动天下”这已不仅是一句口号,而是浙江卫视打响传媒品牌的雄心,蓝色代表着“蓝海”,象征着浙江卫视差异化的竞争策略;“春来江水绿如蓝”,蓝是江南文化品质的本色;地球上最大面积是蓝色的,海阔天空,蓝象征着生生不息、波澜壮阔和放眼天下。
材料二 自确立“中国蓝”品牌战略以来,浙江卫视传统的人文主义重装上阵,以一种崭新的概念诠释“中国蓝”中那一笔“春来江水绿如蓝”。如推出的《浙江文化地理》等节目融合了天文、历史、地理等元素,综合了新闻、纪录片、电视散文等电视语言于一体,全景式展现浙江悠久人文历史和多样自然面貌,呈现给观众非同一般的视觉观感和精神享受。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简要说明浙江卫视“中国蓝”文化的特点。解析 回答本题应透过材料把握材料所体现的文化知识,可以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一特征的表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以及文化继承与创新等方面组织答案。答案 ①坚持差异化的竞争策略,体现了“中国蓝”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②春来江水绿如蓝,蓝是江南文化品质的本色,体现了“中国蓝”具有区域性特点。③浙江卫视传统的人文主义重装上阵,以一种崭新的概念诠释“中国蓝”,推出的《浙江文化地理》等节目,呈现给观众非同一般的视觉观感和精神享受,体现了中国蓝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文化。
④“海阔天空、生生不息、波澜壮阔和放眼天下”说明了“中国蓝”是一种具有包容性、开放性的充满活力的文化。
17.齐鲁文化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范围的地域文化,是山东人民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通过融汇各种思想,去芜存菁而形成的具有山东特色的地方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相比,齐鲁文化具有鲜明的双重性:一方面,作为两千多年封建统治思想的儒家思想在汲取齐鲁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多地打上了齐鲁文化的烙印;另一方面,齐鲁文化又是一种地域文化,齐鲁文化除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核外,更具有鲜明的山东特色。依据上述材料,说明齐鲁文化的双重性反映的文化生活道理。
解析 本题要求学生运用中华文化特点等知识分析现实问题。首先,“数千年”和“地域文化”,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其次,汲取其他文化体现出其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再次,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内核和山东特色,体现出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答案(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原因是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儒家思想汲取了齐鲁文化的营养,才能历经几千年而不衰。
(2)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多地打上了齐鲁文化的烙印,说明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共同体,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征。
(3)齐鲁文化具有明显的山东特色,说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