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泊船瓜洲 游子吟)

时间:2019-05-12 23:14: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泊船瓜洲 游子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泊船瓜洲 游子吟)》。

第一篇: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泊船瓜洲 游子吟)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泊船瓜洲 游子吟)

政法学院

08思想政治教育

美多兰泽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泊船瓜洲》,并会默写。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的意思。

教学难点 :

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诗人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一提起母亲,一提起家乡,我们倍感亲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吟诵母亲和家乡的诗句。

二、整体感知,重点品析。

(一)一读,初读全诗,了解诗意。

1.出示诗题,简介作者。

通过预习,你知道《泊船瓜洲》的作者是谁吗?

(1)这道诗的作者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

(2)简介王安石的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宋代人,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21岁中进士,当过十多年地方官,后来两次担任宰相推行变法改革,是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再读全诗,读清字音,标画出生字。

3.指名读诗,纠正字音。

数重山(shù chóng)

照我还(huán)

4.引导学生了解全诗的大意。

(1)知诗人:宋,王安石。

(2)解诗题:分析“泊”的含义。

(3)感知诗意:诗人船泊瓜洲,离钟山近在咫尺,却回不去,于是感叹吟诗,写他在月光下眺望江南,怀念家乡金陵。

5.小结学习方法:初读知诗意。

(二)二读,细读全诗,理解诗句。

1.诗人泊船瓜洲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他是怎样描写的?请读全诗,用“——”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

”画出寓有深情的词语。

2.抓住质疑处,运用多种方法解疑。

间(jiàn):隔开,间隔。

只:仅仅。

数重:几层。绿:吹绿了。

还:归。

3.理解本诗的特色。

前两行看是写眼前景象,但在诗中却饱含深情。所乘之船就在瓜洲停靠,却不能回金陵去,可见诗人怀念家乡的感情是十分浓厚的。

4.小结学习方法:细读品诗句。

(三)三读,精读全诗,想象意境。

1.夜深人静,星光灿烂,诗人在月光下眺望江南会产生哪些联想和想像?心中会有哪些感受?

2.学生扮演诗人,讲述想象到的情景。

3.小结学习方法:精读想诗境。

(四)四读,品读全诗,领悟诗情。

1.出示“泊船瓜洲”的图片,提问:大家认为诗人泊船瓜洲,在月光下眺望家乡江南,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诗情。

3.小结学习方法:品读悟诗情。

(五)五读,熟读全诗,练习背诵。

1.反复练习吟诵,注意音调、停顿,读出节奏韵味。

2.当堂练习背诵,并练习默写全诗。

3.小结学习方法:熟读能背诵。

三、总结全诗,扩展训练。

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请你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

四、作业

1.总结古诗五读法。

2.预习《游子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通过读诗句,理解诗中所表达的伟大的母爱。

2.学习生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诗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

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具准备:

《游子吟》歌曲录音,课文中插图。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伟大而平凡的爱,这种爱无时无刻地萦绕在我们的周围。对,这就是伟大的母爱。你能从日常的生活中举例说明父母是怎样关爱你的吗?(学生畅谈)

2.解题。

游子吟:古时歌曲的名称。这首诗表现的是伟大的母爱。3.简介作者。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年轻时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而未能成功。直到45岁才中进士,一生贫困穷寒。

二、自读诗文,扫清障碍。

1.请大家自己读全诗,学习生字,通过查字典、查资料等多种方式理解诗句意思,并找出不懂的词。

2.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学习成果。

3.指名读诗,纠正读音。

临行(xíng)

密密缝(féng)

4.识记生字。

晖(hūi)左右结构。组词:春晖、朝晖、斜晖。

三、细读诗文,理解意思。

1.解题。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吟:轻轻地哼唱。

2.逐字逐句理解。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①指名读诗。

②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慈:和善。

衣:衣服。

③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线:穿针引线。

④指名读诗,说说诗句的意思。

慈祥的母亲穿针引线,儿子要出门远行,赶紧把衣服缝好。

(2)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①指名读诗。

②说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临行:快要走的时候。

密密:细细密密。

归:回来。

③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不懂诗句作出解释,说明。

意恐:生怕,担心。

迟:晚,比规定的时间或合适的时间靠后。

④指名读诗,并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临走前,母亲还在细细密密地缝着。生怕儿子在外迟迟不能回来。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①指名读诗。

②说出你对诗句的理解。

寸草:小草。这里指游子。

三春晖:这里指慈母的恩情。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晖:阳光。

③教师补充解释。言:说。寸草:这里比喻子女。

心: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儿女的心意。

报:报答。报得:报答得了。

心:赤子的心。

④指名读诗句,说出这句诗的意思。

谁说那小小的草儿赤子的心,能报答得了阳光母亲的恩情。

3.指名读全诗,两人互说诗句的意思。

4.从诗中的哪些诗句中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心?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手中线”“密密缝”)(年迈的母亲手中那一针一线充分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心。)

5.教师小结:这句不仅写出了慈母为将出门远行的儿子细针密线地缝制衣服的动作神情,而且写出了母亲的内心世界,担心儿子迟迟不能回来。真挚感人。

6.齐读最后一句,这里把阳光、小草分别比作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这里把小草比作儿女的心意,把阳光比作母爱。比喻意味深远。)

四、听录音,看画面,写想象文。

1.播放《游子吟》的歌曲录音,展放课本中的插图。请学生想象一位母亲在儿子即将出门远行前,借着灯光为儿子缝制衣服的情景,再写下来。

2.同学相互交流。

五、作业

1.背默两首古诗。

2.搜集有关思念家乡、亲人的诗句,记录在作业 本上。

第二篇:古诗两首(泊船瓜洲 游子吟)-教学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泊船瓜洲》,并会默写。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的意思。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诗人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一提起母亲,一提起家乡,我们倍感亲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吟诵母亲和家乡的诗句。

二、整体感知,重点品析。

(一)一读,初读全诗,了解诗意。

(2)简介王安石的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宋代人,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21岁中进士,当过十多年地方官,后来两次担任宰相推行变法改革,是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再读全诗,读清字音,标画出生字。

3.指名读诗,纠正字音。

数重山(shù chóng)照我还(huán)

4.引导学生了解全诗的大意。

(1)知诗人:宋,王安石。

(2)解诗题:分析“泊”的含义。

(3)感知诗意:诗人船泊瓜洲,离钟山近在咫尺,却回不去,于是感叹吟诗,写他在月光下眺望江南,怀念家乡金陵。

5.小结学习方法:初读知诗意。

(二)二读,细读全诗,理解诗句。

1.诗人泊船瓜洲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他是怎样描写的?请读全诗,用“——”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 ”画出寓有深情的词语。

2.抓住质疑处,运用多种方法解疑。

间(jiàn):隔开,间隔。

只:仅仅。

数重:几层。

绿:吹绿了。

还:归。

3.理解本诗的特色。

前两行看是写眼前景象,但在诗中却饱含深情。所乘之船就在瓜洲停靠,却不能回金陵去,可见诗人怀念家乡的感情是十分浓厚的。

4.小结学习方法:细读品诗句。

(三)三读,精读全诗,想象意境。

1.夜深人静,星光灿烂,诗人在月光下眺望江南会产生哪些联想和想像?心中会有哪些感受?

2.学生扮演诗人,讲述想象到的情景。

3.小结学习方法:精读想诗境。

(四)四读,品读全诗,领悟诗情。

1.出示“泊船瓜洲”的图片,提问:大家认为诗人泊船瓜洲,在月光下眺望家乡江南,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诗情。

3.小结学习方法:品读悟诗情。

(五)五读,熟读全诗,练习背诵。

1.反复练习吟诵,注意音调、停顿,读出节奏韵味。

2.当堂练习背诵,并练习默写全诗。

3.小结学习方法:熟读能背诵。

三、总结全诗,扩展训练。

四、作业

1.总结古诗五读法。

2.预习《游子吟》。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诗句,理解诗中所表达的伟大的母爱。

2.学习生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诗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游子吟》歌曲录音,课文中插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伟大而平凡的爱,这种爱无时无刻地萦绕在我们的周围。对,这就是伟大的母爱。你能从日常的生活中举例说明父母是怎样关爱你的吗?(学生畅谈)

2.解题。

游子吟:古时歌曲的名称。这首诗表现的是伟大的母爱。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年轻时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而未能成功。直到45岁才中进士,一生贫困穷寒。

二、自读诗文,扫清障碍。

1.请大家自己读全诗,学习生字,通过查字典、查资料等多种方式理解诗句意思,并找出不懂的词。

2.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学习成果。

3.指名读诗,纠正读音。

临行(xíng)密密缝(féng)

4.识记生字。

晖(hūi)左右结构。组词:春晖、朝晖、斜晖。

三、细读诗文,理解意思。

1.解题。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吟:轻轻地哼唱。

2.逐字逐句理解。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①指名读诗。

②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慈:和善。衣:衣服。

③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线:穿针引线。

④指名读诗,说说诗句的意思。

慈祥的母亲穿针引线,儿子要出门远行,赶紧把衣服缝好。

(2)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①指名读诗。

②说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临行:快要走的时候。

密密:细细密密。

归:回来。

③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不懂诗句作出解释,说明。

意恐:生怕,担心。

迟:晚,比规定的时间或合适的时间靠后。

④指名读诗,并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临走前,母亲还在细细密密地缝着。生怕儿子在外迟迟不能回来。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①指名读诗。

②说出你对诗句的理解。

寸草:小草。这里指游子。

三春晖:这里指慈母的恩情。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晖:阳光。

③教师补充解释。

言:说。寸草:这里比喻子女。

心: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儿女的心意。

报:报答。报得:报答得了。

心:赤子的心。

④指名读诗句,说出这句诗的意思。

谁说那小小的草儿赤子的心,能报答得了阳光母亲的恩情。

3.指名读全诗,两人互说诗句的意思。

4.从诗中的哪些诗句中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心?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手中线”“密密缝”)(年迈的母亲手中那一针一线充分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心。)

5.教师小结:这句不仅写出了慈母为将出门远行的儿子细针密线地缝制衣服的动作神情,而且写出了母亲的内心世界,担心儿子迟迟不能回来。真挚感人。

6.齐读最后一句,这里把阳光、小草分别比作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这里把小草比作儿女的心意,把阳光比作母爱。比喻意味深远。)

四、听录音,看画面,写想象文。

1.播放《游子吟》的歌曲录音,展放课本中的插图。请学生想象一位母亲在儿子即将出门远行前,借着灯光为儿子缝制衣服的情景,再写下来。

2.同学相互交流。

五、作业

1.背默两首古诗。

2.搜集有关思念家乡、亲人的诗句,记录在作业本上。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在学新课前,独立地自学新课的内容,扫除知识障碍,加强听课的针对性。课堂上动笔墨读书,运用各种圈点和批注方法来阅读文章,调动多种感官共同活动。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意和古诗的节奏、韵律。引导学生在读古诗中把文字描绘的内容变成形象的图画,以调动隐性思维。学习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通过课前预习查找资料,及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再通过连诗句的方法进行想象,体会诗的意境,结合实际加深对母亲和故乡的爱。适时适当利用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媒体素材辅助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探究活动超前服务

一位刚领到执照的律师,在新德里租了一间办公室,但装修工作还未完成,便开始营业。

一大清早。一位客人上门来了,律师一见便马上装模作样地拿起电话筒,说:“喂喂,我的事务很忙,不能和你多谈,那件案子,非5000块钱不可„„”说完,慢条斯理地回过头来对客人说:“现在轮到你了,先生有什么棘手的事需要我为您效劳?”

没想到那位客人见此情景却忍不住笑出声来。

请问,你知道客人忍不住笑的原因是什么吗?

提示:

因那客人说:“还是先让我为您效劳吧!先生,我是电话公司派来为您接电话线的!”

第三篇:古诗两首:《泊船瓜洲》《游子吟》(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word

古诗两首:《泊船瓜洲》《游子吟》(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崔坤祥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泊船、数重、游子、寸草心、三春晖。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 3课时。

学程导引: 第一课时 《泊船瓜洲》

一、简介作者

二、范读诗歌

三、学习古诗

(一)、学习前两行诗。

1、学生朗读古诗,找出哪一个字写诗人想回家?(还)

2、诗人为什么想回家,看到什么景物使他想回家?我们先来看题目。

第 1 页 3、“泊”是什么意思?汽车停站,能否说“泊”站?

4、诗人把船停在瓜洲看到什么景色?朗读一、二行诗。

5、这两行诗中有两个地名,谁知道京口是在什么地方?瓜洲是在什么地方?

教师画图表示京口的位置,指名学生在图上指出瓜洲的位置

6、“京口瓜洲一水间”是什么意思?

把“一水”放在前面可以怎么说?还有什么说法?(京口瓜洲被一条长江隔开了)还有几种说法?

刚才同学们说了好多种说法,说明了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解释古诗。

7、齐读第二行诗,钟山在什么地方?(在图上画出)

“数重山”是什么意思?这一行诗连起来怎么说?

8、从“

一、只、数”可以看出什么?(离家乡不远)

京口是在对岸,可以看得见,那么钟山与诗人有什么关系?

9、我们刚才抓住了“

一、只、数”来理解,那么这两行诗该怎么朗读呢?学生练读。

10、诗人离家很近了,应该怎样?(靠家近应该还)

11、用“靠家近应该还”的语气再读这两行诗。

(二)、学习后两行诗

1、读三、四行诗,这里有一个字较难理解:“绿”是

第 2 页 什么意思?整行诗的意思怎么说?可以用什么表达方式把这句话说得美一些?(春姑娘又一次给江南的原野披上了绿装)

“又”是什么意思?说明诗人离开家的时间……

这句话写出诗人怎样?用三个字概括。(离家久)

靠家近,应该还;离家久,怎么样?用三个字来概括,怎么说?(更该还)

2、朗读第四句诗,这句诗中有哪些字不理解?(学生说出不理解的地方逐一解决)

这句诗的意思该怎么说?加上感叹词把这句话说得更好些,该怎么说?

把“明月”换成“月亮”行不行?

(明月是圆圆的,代表团圆,“明”字更能突出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让我们怀着想念家乡的感情朗读这两行诗。

3、一、二行诗我们说“靠家近应该还”,第三行诗说“离家近更应还”,最后一句该怎么说?(思家切)从“何时”看出诗人能不能回去?(不能),后面三个字该怎么说?(何时还)

4、这时你会产生什么问题?(为什么不能还)教师介绍原因。

5、齐读这首诗,指名朗读。

第 3 页 6、师:这首诗最受后人推崇的是这首诗中有个字写得最好,(“绿”字)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故事呢?(教师介绍故事)

把“到、过、入、满”代入诗句进行评价。

从诗中的“绿”字,你似乎看到了什么?(桃红柳绿、鸟语花香、勃勃生机)这个“绿”字还让我们想到许多诗句(师朗读写春天的诗句)

7、练习:

选词填空

(1)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2)动、拂、翻、皱、起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背诵《泊船瓜洲》。

2、默写《泊船瓜洲》。

二、指导学习《游子吟》。

板书课题

1、理解题目。

(1)、“游子”是什么意思?(出门远游的人)“吟”是一种诗体的名称

第 4 页(2)“游子吟”是什么意思?(出门远游的人吟咏。)

2、检查预习。

(1)指名个别读。

(2)教学“晖”(读hui;字义指阳光。)三春晖:喻指慈母之恩。

3、理解诗句的意思。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对这一句,你是怎样理解的?

游子“身上衣”是慈母“手中线”一针一针缝成的。

(2)“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一句你是怎样理解的?

(“密密缝”意为母亲担心儿子长久远游在外,生活无人照顾,所以把衣服缝得很密很结实,使之不易破损。“意恐”是担心的意思。)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你对这一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寸草心”:比喻儿子报答母爱的孝心。“三春晖”:是指春季三个月的温暖阳光,比喻母亲慈爱的恩德。)

(4)个人把全诗连起来说一说。

4、轻声朗读,边读边想。

讨论:这一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母亲缝衣的细节,表现了母爱的伟大,歌颂了母

第 5 页 爱,歌颂了母亲。)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放朗读录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请几位学生当众有感情地朗读。

3、试着背诵这首诗。

四、布置作业:

1、背诵《游子吟》,准备默写《游子吟》。

2、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根据选做题的要求,展开想象,并写一写。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背诵《泊船瓜州》、《游子吟》。

2、指名默写《泊船瓜州》、《游子吟》。

二、检查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学习。

《泊船瓜州》

1、你是怎样理解下列词语的。

泊船、一水间、数重山、绿、何时、还。

2、你是怎样理解“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的?

3、《泊船瓜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游子吟》

4、你是怎样理解下列词语的。

第 6 页 游子、吟、慈母、手中线、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寸草心、三春晖。

5、你是怎样理解“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6、《游子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你在课外学过哪些思念故乡和母爱的诗歌,读给同学们听。

资料提供者:

第 7 页

第四篇:《泊船瓜洲》改写古诗

收到了朝廷再次起用的消息,王安石乘坐着乌篷船从家乡南京江宁出发,船停泊在了一个叫瓜州的地方。他站在船上眺望江对岸,对岸就是古镇京口。俯视着眼前滚滚的长江水,奔腾着流向远方。家乡的钟山已经隔着层层叠叠的几座山脉了,再也看不见了。

现在已是春回大地,万物生发的美好季节。和暖的春风吹过大江两岸的山山水水,山上绿意盎然,小草冒出了泥土,呼吸着新鲜的温暖的空气,枝头长出的嫩绿的叶子,一片一片又一片,在微风中,阳光下,抖动着,舒展着,充满了蓬勃的生机。一座座山像披上的绿色的新装,深一点的,浅一点的,似美丽的少女在炫耀着自己的新衣。江水泛着绿色的涟漪,白色的鹭鸟飞过,映着似乎身上也变成绿色的了,小鸭子开始在温暖的江水中嬉戏着,扑扇这翅膀。大江两岸,千里莺啼,绿树丛中点点红花,美不胜收。

月亮出来了,柔和的光辉洒在江面上,点点光斑跳跃着,似千万只闪亮的眼睛,如千万颗透亮的宝石。诗人不禁陶醉在这美景里。但王安石也清楚地知道,此次复出前途绝不会一帆风顺,首都开封的政治环境严峻,但为了完成自己的变法改革大业,自己将要面临极大的挑战。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再次回到家乡,过上宁静舒适的生活,随时能欣赏到春满江南的美景。想到这里,他不禁随口吟诵出一首诗来,《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回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对回这个字似乎不太满意,换上了“来”、“到”,诗人读了又读,仍不满意。反复推敲比较,最终换上了“绿”这个字。呀,真美呀,一个“绿”字写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奇丽美景。这句诗就是脍炙人口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叶宇烁 2012年10月5日

第五篇:古诗三首泊船瓜洲

5、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的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 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表达自己感情的。教学重难点:

1、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2、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表达自己感情的。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泊船瓜洲》

一、导入

1、齐读单元导语。

2、释题。泊: 停船

3、知诗人:王安石,北宋诗人,祖籍江西临川县,因父亲在江苏南京担任官职,后死于南京,因此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据说这首诗是诗人从南京赶往北京做官上任的途中写的。

4、读题。

二、学习古诗

1、齐读古诗

2、生根据注释理解整首诗的大意。

3、前两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理解诗句:京口到瓜洲只有一江之隔,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体会诗情: 人在途中,心系家乡

我从故乡南京出发去北京,途中将船停靠瓜洲,看见江苏的镇江到瓜洲只有一水只隔,镇江离我的家乡南京只隔着几座山而已。

(1)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出门主要靠的是?走习惯了,“一水之间”“重山之隔”已经算是很近了,虽然我现在离家只有“一水之间”“重山之隔”,但是我是在赶路啊,在慢慢地远离家乡啊。(板书:人在途中,心系家乡)这种还没走远就想回家的心情是(后两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天过去了,又有再来的时候,你瞧,他把江南大地吹绿了,那么团圆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照我回家乡。)(2)朗读体味情感

这种还没走远就想回家的心情,你有吗? 送进去 读!

心在家乡,人却离家越来越远,这是一种南辕北辙的矛盾。你边读边体会!就把这种想重返家乡的感情寄托给象征着团圆的明月吧!你读吧!

三、背诵并默写。教后反思:

这堂课上,讲到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时,我饶有兴趣地讲起了诗人贾岛“推敲炼字”的故事,尔后,又给同学们讲了当年王安石是如何经过三番五次的修改才最终决定用“绿”字的,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正当我暗自得意的时候,有个学生却突然站起来说:

“老师,我想给王安石把‘绿’字改一下!”

“老师,我也想改!”

“我也想改!”

„„

一石激起千层浪。我被同学们突如其来的要求给问懵了,怎么办呢?是直接告诉孩子们,这是大诗人的选择,是不能改的?还是„„种种做法在我的头脑中一一闪过。对了,新课程的理念不是要尊重学生的主观体验,让他们畅所欲言吗?于是,我选择了以下的做法。

“好吧!”我停下了准备往下讲的课,微笑着对大家说,“我们一起来看看咱们班的大诗人是如何修改的。”

“我觉得应该用‘来’!”

“用‘满’比较好!”

“我认为用‘过’最合适!”

“不!用‘到’才好呢!”

„„

不一会儿,一个个鲜活的答案跃然黑板上:映、拂、到、过、吹、来、染、赶„„同学们还在为各自的答案而争论着。

“哈哈,同学们的词汇可真丰富啊!但我想,既然王安石经过反复推敲才选用了‘绿’字,肯定有他的独到之处吧,请大家读读诗句细细体会一下。”我终于可以塞上一句话了。经我这么一说,喧闹的教室安静下来。一阵沉默过后,终于有人发言了。

“对!老师,人家王安石想要表达的是春天到来,江南岸一片新绿的色彩,而‘映、拂’等字只写出了春风的到来,没有写颜色,所以我觉得不太合适。”大家都点头称是,我也比较赞同这个同学的说法,正准备“鸣金收兵”,不料又一个声音冒了出来:

“老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不会只有绿色吧?我认为还应该有各种颜色的小花,我觉得用‘染’才准确呢!它可以‘染’出五颜六色来啊!”

噫,这个同学的说法也很有道理啊!怎么往下进行呢?我心里琢磨着。对了,何不放手让同学们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去探讨个究竟呢?“到底是‘绿’字准确,还是‘染’字好呢?我想,每个同学都应该有自己的看法,接下来请大家小组内尽情发表自己的高见!”

讨论过后,同学们的发言令我十分欣慰。

“尽管春天是多姿多彩的,但我们组认为春天应该以绿色为主。再说,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所以我们认为还是‘绿’字好。”

“‘染’虽然能表示出多种颜色,但‘染’上的颜色往往只是附着在事物的表面,就像人们染头发,时间久了可能会褪色。而‘绿’我们感觉是由内到外产生的,王安石当时那种思念家乡的情感当然是从内心发出来的,所以我们认为用‘绿’字比较准确。”

„„

“当然,王安石所用的‘绿’字也不一定是最恰当的,我想,只要同学们善于思考,反复推敲,你一定会找到一个比它正准确的词语。”最后,我充满期望地说。

课后,我默默思忖着。在寻找替换“绿”字的词语的过程中,同学们可能最终也找不到一个非常合适的词语来替换它,但他们在寻找、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所体会到的王安石的思乡的感情,所感悟到的对“染”“绿”等字的理解,不正是我们的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吗?一提到新课程,往往老师们的思维总被“自主、探究、以学生为主体”等词语充盈着,但在具体的授课中却总感到迷惘,不知道该如何去实施。其实,在我们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值得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研讨训练的机会,只要我们作为课堂引导者的教师善于发现,善于思索,相信学生的心灵一定会在你的指导下得到放飞。

第二课时《秋思》

一、复习导入

1、背诵《驳船瓜洲》。

2、北宋王安石在《驳船瓜洲》中倾诉了自己还未远离他乡,就盼望着回家之时,于是他把自己的这中感情寄托在象征着团圆的明月身上。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首关于思乡的诗,诗人又是看到什么想起自己的故乡呢?

3、读课题,释题,知诗人。

二、学习古诗

1、齐读古诗,学习生字“洛”。

2、看注释,知诗句的内容。

3、男、女生分别齐读全诗。

三、体会诗情

1、学生试着翻译诗前两句。

2、体会“见”:请你闭上眼睛想想作者眼里的秋风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3、“意万重”:此时他最想最想对亲人说什么。

4、齐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5、捎信的人临出发前,你干嘛又把信拆开来呀!

四、朗读体味诗情

1、秋风乍起之时,你想起了自己的故乡。指名读!

2、秋风乍起,年关已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说不完,写不尽。男同学读!

3、思乡的季节里,担心捎回故乡的思念有遗漏,赶紧把信拆开来看看。齐读!

五、背诵并默写 教后反思:

今天,教学古诗《秋思》。学生自读,解疑后,我引导学生发挥想像:作者客居洛阳城,见到了秋风,就是见到了什么?学生由一“秋”字,联想到萧瑟的秋天来了。我进一步启发学生“秋天来了,作者见到了秋风,还见到了什么”?学生脑海中储存的关于秋天的意象纷纷涌现出来。有的说诗人在洛阳城里见到树上的叶子有的变黄了,有的变红了。秋风一吹,树叶一片一片的落下来。有的说:诗人在洛阳城里,见到菊花开了,姹紫嫣红,十分好看。有的说:诗人在洛阳城里,见到桂花开了,满城飘散着桂花的香味。还有的学生说,诗人在洛阳城里见到燕子飞到南方去了,大雁也排着整齐的队伍往南南方去。这时,我进行小结:是啊,秋风使秋叶纷飞,落红满地;秋风带来了凄凉和寂寞,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钩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这时,他想写一封家书给家乡的亲人。他会给哪些人写信,写些什么呢?现在,你就是诗人,你就把你写给亲人的信,给大家念一念吧!有的学生说:我的信是写给我妈的,妈妈,秋天来了,你看,秋风又起了,天气变凉了,你每天多穿点衣服,不要感冒了。也有的学生说:我是写给爸妈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我现在洛阳,挺好的。你们在家里不要太节约,要吃好一点,不要做太多的事,不然,我会放心不下的。我说,诗人也想起了他温柔的妻子,可爱的孩子,他又回对他们说些什么呢?可是,在这个地方,学生卡壳了。硬点了几个学生,他们也是扭忸怩怩,说不出什么。有的勉强说了,也说的不太符合人物的身份。于是,我启发了半天,学生终于像挤牙膏似的说了几句。也许这个环节我不该节外生枝,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能谈多少算多少就行了。诗人饱蘸深情写好家书,封好后又做了件什么事?诗人为什么又拆开信封?拆开信封后他会做些什么?把这首诗改编成一个故事。

第三课时《长相思》

一、导入

1、如果说王安石的乡愁是融欲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萧杀的秋风引起,那么身在边关的战士呢,他们的乡愁是由什么勾起的,让我们读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2、齐读诗题,释题。知诗人:纳兰性德“清代第一词人”。

二、明大意

1、自读古诗,学习“榆、畔、帐”。

2、看注,明大意。

3、再读古诗。

三、悟诗情

1、旅途的艰辛: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的行军旅程你体会到了什么?他们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身向榆关那畔行,要面临什么?夜深千帐灯,说明了什么,你体会到什么?

2、朗读体会。

3、长相思:夜的静谧更加显出了风雪的声音聒耳,睡梦被无情的打断,漫漫长夜,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读题!北方的风雪勾起了边关战士的乡愁,他们会想起什么?家乡的温暖、安静、祥和。舍小家为大家,社会动荡,战争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读题!长相思,相思长!齐读全诗!

4、朗读体会。

四、朗读体会诗情 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鼓励学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文本进行对话,是对话的基点。在教学中我挥动着情感的指挥棒,指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体验词人的情感,感悟词中的形象。

1、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味情感。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听(听老师或录音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师的范读中启动情感,在朗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

《长相思》在声声朗读中被感知、感受、感悟,从读得“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从读得“正确”、“有节奏”到读出“味道”与“感觉”,读出了征程的“画面”与故园的“情景”。当学生初步感受文本、读出味道与感觉之后,读出画面与情景。当学生融进纳兰性德的“生活”和“世界”时,情感充沛的范读,强化学生的情感,链接学生的表象,形成生活画面,凸显人物形象。

2、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感悟形象。

在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范读感召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走进了纳兰性德的“生活”和“世界”,直接与词人展开对话。

学生们通过想象,感悟纳兰性德的“征途”——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充满了远离与牵挂。在与“征途”对话后,通过问题将对话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学生在《琵琶语》的情思中,又展开了与“故园”的对话。在“故园”想象中,教师用舒缓的语调提示词人在家乡生活的多种可能,不断拓展学生对话的思路——学生们想象并感悟着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和祥和。

“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通过想象,“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身”和“心”的对话使学生感到征途的艰辛、战争的酷烈;两次想象的对比使词人倍感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

通过朗读与想象,一颗思乡怀故、感情细腻哀怨而又勇赴疆场、戍边卫国的高大鲜活形象生成在我们的语言和精神中。

古诗词三首》人教版新教材 五年级 语文 第九册第一单元 第3课(需二个课时)教材分析:

《泊船瓜洲》一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学情分析:

引导学生学习诗词的时候,要体现自学为主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诗,结合注释和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联系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理念:

以读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表达的意境。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诗人王安石也是如此,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齐读课题

3、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4、哪个同学愿意起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5、“泊船瓜洲”(“泊”是“停泊” 的意思。)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①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②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三、自主探究,感受诗境

1、全班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相机指导:

a.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出示标有京口、瓜洲、钟山地名的简图帮助学生理解。

◆(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正好说明了诗人人在途中,却心系家乡。恋乡之情跃然纸上。)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想象画面。◆体会用字的精妙

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启发想象: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诗人驾船来到了江边,望着对岸,想到了家乡就在离对岸不远的地方,现在你就是画中哪位诗人,此时此景,你在想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

2、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四、自主学习《秋思》,感悟诗情

1、初读诗句,了解诗人情况。

2、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

a.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

再次体会作者用词的妙处“见”,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却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容秋态。那么,诗人见到的恐怕是这秋风带来的凄凉摇落之景。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

b.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④指导朗读,感悟思乡之情。

五、反复诵读,指导背诵

1、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2、指导背诵。(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了解诗人

1、上节课,学习了两首思念家乡的古诗,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今天继续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长相思》。看看他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2、简介作者纳兰性德。纳兰性德是清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词家三绝”。

3、“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二、自主感悟,读懂诗句

1、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再小组内交流诗意。

3、全班交流。

a.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b.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三、反复诵读,体会诗情

1、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这种思乡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触景生情)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情。

下载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泊船瓜洲 游子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泊船瓜洲 游子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泊船瓜洲 古诗(5篇材料)

    泊船瓜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1、了解作者王安石2、了解本诗写作背景 3、读准间、还、数、重、只、泊六个多音字4、能够有感情朗读诗歌 过程和方法:1、通过想象,感受作者......

    泊船瓜洲教案

    《泊船瓜洲》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间”、“数”、“重”的读音,理解“又”、“绿”两个字的用法。 2、在了解作者的经历及诗歌大意,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尝试有感情的......

    《泊船瓜洲》教案

    《泊船瓜洲》教案 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

    泊船瓜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5、古诗词三首 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

    《泊船瓜洲》教案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泊船瓜洲》是五年级上册第二组(专题:月是故乡明)的开篇诗,为诗人王安石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从字面上看,诗的大意是:从京......

    《泊船瓜洲》教案(上传)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一、对文本的认识 1.立足教材——《泊船瓜洲》是长春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版块的古诗。这一版块由四首古诗组成。作者分属唐、宋两朝,风格迥异,特点鲜明。......

    泊船瓜洲教案

    《古诗词三首》 朱小华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

    《泊船瓜洲》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