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孔乙己》教学设计
《孔乙己》教学设计
陈先锋(莱芜)
一、导入
师:同学们,唐代诗人孟郊四十六岁时考上了进士,他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写了一首小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在科举体制下,能考中进士当然是风光无限了,但那毕竟是少数,大多数连个秀才也考不上,只要考不上秀才,那就永远是最底层的童生。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老童生——孔乙己。(板书:孔乙己)板书过程中问:这篇小说的作者是谁?选自哪里?生答,教师板书作者。
二、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初步分析人物形象
师:有人曾经问过鲁迅先生:“《呐喊》中哪一篇小说最好啊?”鲁迅先生说:“我最喜欢《孔乙己》。”下面,就请大家浏览这篇传世经典。在速读文章的过程中,完成两个任务:
一、掌握结合语境认读生字词;
二、想一想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孔乙己。好,开始。
生看课文后教师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师:谁来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孔乙己? 生答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提出:孔乙己有没有能力养活自己?生答。师:孔乙己用他那双写一手好字,孔乙己又他那双手去偷东西,假如你要劝劝他,你会怎么说?学生回答。师:你估计他会不会听?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三、抓住关键语句和关键段落,深入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世态炎凉
(一)孔乙己是他的真实姓名吗?
(二)假如同学们也要去咸亨酒店休闲一下,恰巧孔乙己也在那儿,在不认识孔乙己的情况下,你能不能一眼将他认出来?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提出:为什么孔乙己站着喝酒而又穿着长衫就是另类呢?
依据学生回答,演读长衫客的“踱”。
师:那孔乙己为什么不踱进隔壁房子里去坐着喝酒? 生答(了解孔乙己贫困的家境)
教师顺势提出:贫穷落魄的孔乙己显然不能算是阔绰的长衫客,那他为什么不换掉那身长衫?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看,我是读书人,咱是有学问的人!在孔乙己的心目中,长衫足以显示自己高人一等的身份。鲁迅先生的语言精炼传神!孔乙己身着长衫而站着喝酒的形象,显示出的是他的生存状态,写出的是他的灵魂,他也既不能算是长衫客,不属于短衣帮,生活在夹缝中,他穷困潦倒却又自命清高,这注定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
(三)提出问题:孔乙己这一辈子无论是肉体上还是精神上受到了很多的伤害。请大家再次浏览课文,说说孔乙己都受到过哪些伤害?
生看课文后回答 教师相机处理:
1、孔乙己总是挨打。(1)丁举人打折了他的腿。
要求学生齐读这一段,并思考:孔乙己该不该打?丁举人的做法是不是太过分?想像一下这姓丁的举人当时会说些什么?对于此事,人们是怎么评说的?引导学生品读相关语句(如“竟偷到丁举人家去了”一句中的“竟”;如“谁晓得,许是死了”一句),体会酒客与掌柜对话的漫不经心及人们对权势者的惧怕。
(2)外貌描写:“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这不仅仅是外貌描写,更是孔乙己的命运反映,挨打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3)侧面描写:“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2、孔乙己总是被嘲笑(1)第4段。
步骤一:师生共同再现当时的情景,假设教师是孔乙己,学生是喝酒的人,师生演读。
步骤二:喝酒的人是“叫道”“高声嚷道”,怎么才算“叫”?怎么才算“高声嚷”?让学生再次尝试。引导学生重读“又添上新伤疤”中的“又”和“新”,让学生总结出“旧伤未愈,又添新伤”。
步骤三:孔乙己有个动作相当有特点,你觉得是哪个动作?这个动作隐含着孔乙己怎样的心理?(“排”字决不是炫耀,而是表示自己清白。)
步骤四:孔乙己有一话非常有特点,哪一句?为什么?(“窃书„„能算偷吗?”一句,一是矛盾,二是炫耀学问,偷是口语,窃是书面语。)进而再让学生思考:在孔乙己心里,读书人的事,不算偷,那谁的事才算偷?(怪不得孔乙己迷恋自己的那一身破烂的长衫!)教师提出:你觉得孔乙己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是理直气壮还是理屈词穷?让学生“理直气壮”说一下,“理屈词穷”地说一下。教师总结:各有千秋啊,但效果是一样的,只能引来大家的哄笑。孔乙己可笑吗?假如当时你在场,你是否也会嘲笑孔乙己?为什么?(2)第6段。
师:哎!这自命清高、迂腐不堪的孔乙己我是当够了!我们换换角色,大家再当一把孔乙己,我来做喝酒的人。
师生演读课文,但学生无言以对,一次是“不屑置辩”,另一次是文中没有具体语句。教师针对学生的两次无言,分别提出:你为什么不说话?此时你有何感受?
师:孔乙己作为一个落魄的读书人,最大的心病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嘲笑孔乙己的人就是要在他最深的伤口上撒盐!话中全是毒,笑中都是刀!他们反复玩弄、欣赏孔乙己心灵的伤口,损害其做人的尊严,无情地击垮了他精神世界的支柱。当孔乙己痛苦地呻吟时,换来的就是他们的哄堂大笑!
(3)第7段
让学生分析,小伙计是怎样伤害孔乙己的。(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一老一少,一冷一热。)
孔乙己引以为豪的“茴”字的四种写法到底有多大用处?
教师总结:孔乙己从这个孩子的身上也没有得到丝毫的安慰!在咸亨酒店这片有毒的土壤上,在那个将冷漠无情的社会中,一个麻木不仁的人正在茁壮成长!
(4)第11段
师:孔乙己被打折腿之后再次出现在酒店里,众人仍是嘲笑他,你觉得众人之中哪个人最可恶?
依据学生回答,重点分析:掌柜只关心自己的十九个钱,假如说商人追逐利益尚且可以理解,但他不依不饶地嘲笑孔乙己就可以说是人性尽失了!
教师总结:此时的孔乙己的确是太惨了!他脱下他那件引以为豪的长衫,换上了破夹袄;不能站着喝了,只能“坐”着喝了;他付钱的时候不再是“排”而变成“摸”了,但唯一不变的就是众人对他的嘲笑,他在别人的嘲笑声中这手慢慢地走去了!
(5)教师提出:孔乙己明明是一个悲剧人物,人们为什么总是笑?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没有一种动物是为了取乐而折磨另一种动物,但人却是如此,这一点构成了人的品性中极为残忍的特色,其恶劣程度远胜于纯然的野兽。”咸亨酒店里上演的一幕一幕不是恰恰印证了这一点吗?京剧《苏三起解》里有一句著名的唱词:“越思越想越伤情,洪洞县里无好人”,我们是否可以套用一下,“越思越想越伤情,咸亨酒店里无好人”!
(6)分析孔乙己的结局
师:孔乙己就像一片枯萎的树叶,风刀霜雪严相逼,他还能活吗?到底是能活还是不能活?文章中有交待吗?(“大约”和“的确”矛盾吗?)
生答
师:鲁迅先生的语言功力可真是深厚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生活,在笑声中走向了死亡。咸亨酒店是一个吉祥店名,咸是都的意思,亨是通达的意思,咸亨就是一切顺利通达,但是,在“顺利通达”的名号下上演的却是人间惨剧,这难道不是绝妙的讽刺吗?
四、总结文章主旨,收束全课
师:本文选自《呐喊》,读完本文我们也仿佛听到了鲁迅先生的呐喊声,思考一下鲁迅先生通过这篇文章在呐喊什么?
生答,教师总结:《孔乙己》写出的是“一般社会对一个苦人的薄凉”,鲁迅先生对冷漠麻木的国民性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愿先生的呐喊声能经常在人们耳畔萦绕,愿先生的呐喊声能经常在人们的心灵上回荡!我们衷心希望人心能保持恒久的温度,人性能保持恒久的善良!
第二篇:孔乙己教学设计
孔乙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受课文,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2、对作品中的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人生悲剧的原因。
3、激发学生对鲁迅小说的研读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点。
2、初步理解造成他人生悲剧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创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以前都读过鲁迅先生哪些作品呢?对鲁迅先生又有哪些了解呢?看来,鲁迅先生和他的作品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毛主席曾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创作了30多篇小说,塑造了30多个人物形象,而他自己最喜欢的就是他笔下的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呢?这节课,让我们跟随鲁迅先生一起走近孔乙己;认识孔乙己,去体味他那复杂的情感内蕴。(板书课题:孔乙己)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借助工具书或课文注释认识文中的生字词。边读边想:课文中的孔乙己是一个怎
样的人?(开始吧!我看到很多同学都读完了,把你对孔乙己的认识和同桌说说。)
2.同桌交流。能不能把你对孔乙己的认识说给大家听听。)
3.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你觉得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交流,师提炼归纳:善良的人、守信的人、可怜的人、死要面子的人、非常迂腐的人……可悲的人)(板书:可怜、可悲)
三、重点品读
1.只读一遍就有这样的认识,真不简单。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他的可怜、可悲呢?仔细想想是什么原因让他成为这样的一个人呢?请大家再一次读课文第4自然段,(老师有一个小小的提示,你是不是可以在外貌、语言、行为等方面着重思考呢?)把有关的描写语句找出来读一读,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文章旁。
2.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好,很多同学都读完了,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你从文中的哪些描写感受了他的可怜、可悲呢?
(讨论5分钟左右)我看到大家都讨论得很热烈,谁来说说你从文中哪些描写看出了他的可怜、可悲呢?
预设一外貌
哦,你是从外貌来说的,请你把描写他外貌的句子读一读。(他是站着喝酒
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课件出示)这里怎么表现了他的可怜、可悲呢?(穿的虽
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么一件破旧的长
衫他为什么还要穿在身上呢?(因为长衫是读书人身份的象征)他为什么要证明
自己是一个读书人的身份呢?(因为在当时社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
是进入上流社会的唯一通道。)(站着喝酒说明他的地位和短衣帮一样)穿着长衫
只是孔乙己的自欺欺人,在别人心中并没有谁把他当成一个读书人,这就是他的可悲之处。是什么原因使他成为了这样一个人呢?(板书:封建科举制度毒害)
预设二语言
是的,除了外貌描写,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他的可怜、可悲呢?
(课件出示: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窃和偷有区别吗?(生读)
这句话怎么让你感受到了他的可怜、可悲在那里呢?(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
条绽出)(这是别人说他偷书了,他为自己的辩解,他的辩解有说服力吗?)他想
为自己辩解,可是无力也没有勇气为自己辩解,你看,中间的省略号起什么作用?
(说明他非常紧张,又不知道该如何辩解)
后面的情形怎样?(板书:哄笑)店里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在别人眼里,孔
乙己是怎样的地位?老师这里有一段话,你们找一个词形容这种情况
师出示鲁迅《暴君的臣民》中的一段话: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暴在他人的头
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很慰安
对,一个玩物,一个生活中的作料。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文中人是怎样一步步
把玩他的。分角色读读。(叫、高声嚷)这些嘲笑他的都是些什么人啊(短衣帮)
短衣帮,是和孔乙己一样同处于生活的最底层,同一阶层的人本应该互相帮助,可他们却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孔乙己的痛苦之上,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孔乙己的可怜、可悲,也看到了人们的冷漠无情。看到这里,同学们,你的心情怎样?
是啊,孔乙己之所以会成为这样一个可怜而又可悲的人,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是直接原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国民的冷漠。这也是鲁迅先生的写作目的之所在,除了揭示封建科举的毒害外,还要通过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唤
醒麻木国人的良知。当时的中国,一步步的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入侵,而我们的国人麻木不仁,对同胞没有同情、怜悯之心。所以鲁迅先生要用他的笔
拯救“愚弱的国民”。鲁迅冷静地用八字里概括这些人是——怒其不争哀其不幸.三、拓展延伸,反思现实。
在如此冷漠的社会里,孔乙己会有怎样的结局呢?作者又是如何“看”孔乙
己呢?我们下一节课继续探讨。
四、布置作业。
描写同桌(从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进行描写)
第三篇:《孔乙己》教学设计
《孔乙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思想; 2.体会精巧含蓄的布局;3.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4.进行语言训练。导入新课
鲁迅的小说中,哪一篇最好?
学生讨论,老师提供鲁迅本人意见:鲁迅先生有一位好朋友孙伏园,他也向鲁迅提过这个问题。鲁迅回答,他最喜欢《孔乙己》。原因是,“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作风。”今天,我们就学习鲁迅最喜欢的小说——《孔乙己》。板书课题。
预习质疑
1.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2.借助字词典和课文注释,自学生字词。3.孔乙己失踪了,鲁镇派出所要填写一份“失踪人口档案”印发,请你帮助填写:
鲁镇派出所失踪人口档案
姓名曾用名或绰号照片性别年龄籍贯现住外貌特征身材面容衣着语言特征性格行为特征职业及工作单位最后露面时的情况时间地点事由当时衣着及外貌特征见证人推测下落联系人姓名地址档案填写人
年月日
4.提出你的疑问,特别是“无疑之疑”。
课文阅读与研讨
一、指名朗读课文前三自然段,研讨以下问题。
1.本文题为“孔乙己”,前两段却不提孔乙己,是否离题?为什么?不写这一段可以吗?为什么?
答案:不是离题。这是交代社会环境板书。小说有“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缺一不可。人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交代环境,是塑造人物之必需。
2.本段交代了在酒店喝酒的两种人,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答案:一种是“短衣帮”,他们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靠柜外站着喝。另一种是“穿长衫的”,他们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着喝。这里一里一外,一坐一站,一贫一富,对比鲜明。用短衣和长衫区别两种人,具体形象,又为孔乙己的不伦不类埋下伏笔。板书:短衣——站,外,贫;长衫——坐,里,富。
3.“我”是否鲁迅“鲁镇”是否真实地名为什么?
答案:不是,因为本文是小说,其中人名、地名是虚构的。
4.作者塑造“我”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
答案:1“我”是孔乙己悲剧的见证人。这种第一人称写法使读者感到真实可信。2写“我”也是为塑造人物、突出主题服务——写“我”的“职务”实际上是表现掌柜对长衫主顾,惟恐伺候不周;对短衣帮则往酒里羼水,能欺就欺。人心如此势利冷酷,孔乙己的不幸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5.归纳:前三段为孔乙己出场作了哪些铺垫?
答案:先交代环境,次交代职务的无聊,然后用“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引出。这样写,布局精巧,行文自然,衔接紧密。
二、指名朗读“孔乙己出场”一段,研讨以下问题。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又穿长衫的惟一的人”说明什么
答案:说明孔乙己的奇特身份:站着喝酒,说明他在经济上和短衣帮一样穷困;穿长衫,说明他总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势,虚荣心十足,自命清高。板书:站——穷困;长衫——自命清高。
2.孔乙己的长衫“又脏又破,仿佛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有什么思想特征
答案:思想特征有二:一是四体不勤,好喝懒做;二是总想保持读书人的臭架子,在他看来,长衫再破,也是读书人的标志。板书:好喝懒做。
3.孔乙己为什么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答案:和穿长衫一样,是炫耀读书人的身份,卖弄学问。说明他的迂腐。板书:迂腐。
4.为什么别人问孔乙己“你当真识字吗”,他“不屑置辩”,而问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
答案:他识字,是毫无疑问的,也是他自傲的资本,所以“不屑置辩”。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中秀才,中举人,中进士,一步步爬上去。他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这也是他最疼的一块疮疤,因此,每当触及到这一点,他便颓唐不安。板书:失意,潦倒。
5.是什么原因使孔乙己如此好喝懒做、穷困潦倒而又迂腐不堪
答案: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6.为什么说孔乙己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学生讨论,教师讲: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因为从根本上说,科举制度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培养和选拔官吏的。这一点,连封建统治者也直言不讳。据《唐摭言》记载,有一次唐太宗私幸端门,见新进士鱼贯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投影因而李白曾写诗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投影宋真宗为吸引天下读书人参加科举,也写了著名的《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必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愁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投影这是从封建统治者的角度说。从读书者个人来说,则是在统治者的“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的引诱之下,走“读书做官”之路。这样,考上的,就成了丁举人,有钱有势;考不上的,就成了孔乙己,贫困潦倒。因为他学的那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没什么实际用处,于是就成了百无一用的废人 孔乙己的悲剧就在于他已经成了废人,成了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却还没有认识到自己是废人,是牺牲品,反而还自命清高,经常迂腐不堪地向别人炫耀他那些知识垃圾。
三、继续阅读,研讨世人对孔乙己的态度。
1.酒客们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指名读。这说明什么?
答案: 1 有两段写怎样对待: “孔乙己一到店…… ;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教师归纳: “笑”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2。一是,把他当作自己取乐的工具。二是“叫”、“嚷”,即嘲弄,戳他的疮疤,并以此为快。
2.指导以上两段的朗读,重点是“叫”、“嚷”的语气。教师用三种不同的语气朗读,让学生辨别优劣,体会作者用词的匠心,然后模仿。注意叹号、问号、省略号等标点的作用,还可讨论它们是否可以删去、换去。
3.“笑”有多种,初一时我们学过《谈“笑”》一文:微笑、讥笑、嘲笑、哄笑、耍笑、奸笑、窃笑、哈哈大笑、莞而一笑、皮笑肉不笑……酒客们的笑应是哪一种笑?
答案:哄笑、耍笑。因此,孔乙己的悲剧是“笑声中的悲剧”,而这一段则是“在笑声中出场”。板书:笑声中的悲剧,在笑声中出场
4.不仅是酒客们笑孔乙己,掌柜,“我”,甚至连孩子们也都笑他,这些人的笑有什么不同?哪个对孔乙己伤害最重?
答案:酒客——哄笑;掌柜——引人发笑,是“笑”的组织者,伤害最重;“我”——附和着笑。
5.作者这样写众人的笑,目的何在?
答案:揭露世人的冷漠与麻木——封建科举制度、等级制度不仅毒害了孔乙己,也毒害了广大世人,包括这些酒客的灵魂,使他们思想麻木、冷漠、不辨是非。对于通过科举制度爬了上去、成为残酷凶暴的统治者的丁举人,他们不敢反抗,不敢谴责,不敢抨击,甚至还怀有敬畏之心;而对于爬不上去,和自己地位一样低下的孔乙己,却百般嘲笑、耍弄,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辛酸与不幸上,却意识不到自己也处于奴隶的地位,自己的命运也是一样的悲惨 其实,这种麻木、冷漠,以揭别人的隐私,戳别人的疮疤为快乐的行为,也是一种“国民劣根性”。作为“国民劣根性”代表的阿 Q,不也是以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小 D 为快乐吗——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认识到这
一点,并把它写进《孔乙己》、《阿 Q正传》等小说。因此《孔乙己》有其极高、极深刻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
6.孔乙己与“我”的对话十分绝妙:一老一少,一冷一热,孔乙己越说越起劲,“我”却爱搭不理。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答案:1表现孔乙己的善良。板书:善良;2连小伙计都看不起孔乙己,表现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地位之低,也更显示出世人对不幸者的麻木冷酷。
7.孔乙己给孩子们分茴香豆的细节,表现孔乙己什么特点?
答案:善良和迂腐。
8.“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答案:孔乙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是一个对社会毫无价值的人。
四、阅读孔乙己被打折腿一段,讨论:
1.掌柜是怎样想起孔乙己长久没来了这说明什么?
答案:由结账想起,说明孔乙己的价值在掌柜眼里还比不过十九个钱。
2.下面加下画线的词句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①这一回,是他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
答案:不可。借酒客之口,反映丁举人权势赫赫,横行霸道,凶恶残酷。
②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答案:不可。“打了大半夜”说明打得时间之长;“再”说明是故意打折了腿,表现丁举人心狠手毒,非常残忍。
③许是死了。
答案:不可。表现口气淡漠,人心冷漠。
3.同是读书人的丁举人置孔乙己于绝境,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以上描写,说明科举制度是一种罪恶的制度,吃人的制度,戕害读书人的制度——同是读书人,爬上去的,就成为人上之人,作威作福,鱼肉百姓,残害爬不上去的;爬不上去的,就成为人下之人,贫穷潦倒,横遭欺凌。科举制度,是一把杀人的软刀析字:“戕害”的“戕”就带着一把“刀”。
五、阅读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一段,讨论:
1.这段的环境描写和“我”的外貌描写起什么作用
答案:写秋风天凉,给孔乙己的末路增加悲凉气氛;写靠着火、穿棉袄,反衬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的凄凉。
2.再次写孔乙己的外貌,是什么用意
答案:表现孔乙己命运的悲惨,表现丁举人的罪恶,控诉科举制度“吃人”。
3.这时掌柜怎样对待他请加述评。
答案:见面先说:“你还欠十九个钱呢”说明在他眼里,孔乙己的命运轻于他的十九个钱。然后,“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然后又是“笑”。此时的掌柜,已麻木冷酷到毫无人性的地步。
4.“摸出四文大钱”的“摸”,可否换成“掏”或“拿”为什么前文“便排出九文大钱”为什么不用“摸”而用“排”
答案:不可换。“摸”说明这四文钱是仅有的,以此表现孔乙己生活窘迫。前文的“排”是他对酒店表示分文不少,也在只用四文钱买一碗酒的短衣帮面前显示一下阔气,还能对酒客们的耻笑表示若无其事。
5.关于孔乙己“满手是泥”的描写和前面“脸上黑而且瘦”等外貌描写连在一起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不好,这样写,行文自然。
6.孔乙己是怎样离开咸亨酒店的?
答案:是“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他是“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生活,在笑声中离去”。他的悲剧,是“笑声中的悲剧”——以笑衬悲,悲剧更悲。板书
7.“十九个钱”重复了几次说明什么后来不提了,为什么?
答案:四次。说明孔乙己是可有可无和被社会抛弃的人,掌柜只有在结账时才想起他,表现
其命运的悲惨。后来不提了,说明他已经被冷漠的人情、世情吞噬。
8.“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和“的确”是相互矛盾的,这样写是否病句应怎样理解
学生讨论,教师讲解:不是病句。孔乙己本来就“不会营生”,又被打折了腿,失去了生存能力。在那样残酷冷漠的社会,他是不可能生活下去的,所以说“的确”死了。但是,孔乙己是一个对社会没用和被社会抛弃的人,他没有家人,没有亲戚,没有朋友,没人关心他的命运,没人了解他的情况,即使他“的确”死了,也没人了解确切情况。他无声无息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就像秋天的树林里飘落了一片黄叶,就像冬天的大地上枯死了一棵小草,没有引起任何的反响,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所以,作者又用了一个“大约”。“大约”、“的确”表现了鲁迅先生深厚的、炉火纯青的语言功力,他不愧是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的大师
六、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组织讨论。
七、归纳
1.整理本课字、词、文学常识等知识要点。
2.完成课后练习。
3.叙述性说话练习:请按照下面的提纲,采用并列式结构,说明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 ①穷困潦倒而又自命清高;②好喝懒做,不会营生;③心地善良;④思想麻木。此题让中等以上学生完成。
4.议论性说话练习:请你以下面这句话为开头,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方式,说说孔乙己的悲剧是怎样造成的——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封建科举制度的戕害,二是冷漠世情的摧残,三是自身性格的缺陷。此题由优秀生完成。
5.想像性小作文:假如孔乙己中举。可以此导入《范进中举》 课外活动 将《孔乙己》改编成小话剧剧本,设计好服装、道具、布景,再配以效果,然后排练演出。此题由特长生完成。参考设计:
1、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孔乙己并没有一开始就出场,他直接出场是在哪一自然段?文中主要写了孔乙己四个生活片断,请你概括出来(人物+事件)。
示例:第四段——酒客嘲笑孔乙己偷书。
第六段——众人奚落孔乙己没有考中秀才。
第七段——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第八段——孔乙己给小孩子分茴香豆。
2.小说直接写孔乙己的情节有哪些?
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偷东西。(第4段)
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未进学。(第6段)
教小伙计写字。(第7段)
孔乙己给孩子们吃茴香豆。(第8段)
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喝酒。(第10段)
3.这篇小说的情节与小说的一般情节结构是否一致?
不同。若干片段,相互独立,不能构成因果相关的情节链。
4.五个不相干的情节怎样连成一个整体?
安排一个线索人物“我”作为“见证人”,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把五个片段连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5.侧面写孔乙己又写了哪些内容?
插叙“读过书”的经历(第5段),笔触由现实伸向历史;
间接写被丁举人打折腿的遭遇(第10段),笔触由酒店伸向店外。
6.文章开头为什么要交代酒店情况?为什么要把故事放在酒店之中?
为下文作铺垫。将整个社会浓缩到一个小酒店,在酒店的环境中描写人物;又通过酒店去透视社会,通过典型人物去表现主题,使整个故事更凝聚集中。
第四篇:《孔乙己》教学设计
《孔乙己》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情况,并掌握本课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2、熟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3、体会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把握小说故事情节。体会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法指津:这是一篇小说,首先要求同学们自读课文掌握字词;然后在熟读课文,初步对文章的语句及内容进行批注交流;在此基础上要把握文章的内容、情节,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中心。
资料链接:
1、作者
鲁迅(1881年-1936年),现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幼年时受诗书经传的教育,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影响。后东渡日本学医,又弃医从文,立志用文学来改变落后的国民精神面貌。1918年5月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从此以后,鲁迅用他手中的一支笔,同旧势力旧思想进行着斗争。自1918年至1926年,陆续创作并出版了《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等专集。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1927年至1935年期间,创作了《故事新编》和大量杂文。鲁迅杂文具有深沉朴实的革命激情和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是高度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相结合的典范。鲁迅先生一生著译近一千万字。有《鲁迅全集》行世。
2、作品
《孔乙己》这篇小说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上。小说反映了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个旧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小说发表于“五·四”运动前夕,这时封建帝制虽然被推翻,但封建势力仍统治全国;封建科举虽然废止,但封建教育仍通过其 1
他地方推行,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毒害着广大人民。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猛将,后来成为新文化运动、文化新军的最伟大最英勇的旗手
。他以锋利的笔为武器,向封建思想道德、封建文化进行最无情最猛烈的攻击。他在1918年
初写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猛烈地攻击了吃人的封建制度,在文化战线上,为号召
人民向封建堡垒进攻发出了第一声进军号。1918年冬,他又写了第二篇白话小说《孔乙己》,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毒害,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鲁迅在“五·四”前夕
发表的这两篇小说,对“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小说反映的是清朝末年时的事,那时距1911年的辛亥革命还有十多年,距1919年的“
五·四”运动约20年,距1905年的废除科举制度也还有一段时间。尽管在1898年中国社会
有过失败的“百日维新”运动,但并未动摇中国封建统治的根基。所以《孔乙己》反映的是
封建阶级统治时代的事,孔乙己生活在未经革新的古国里。《孔乙己》的矛头直指封建制度。
《孔乙己》一文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是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
与封建文化的的战斗檄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要求认真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在课文中标出下列字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提示写词语,并在下面的横线上写
一遍,掌握好,以备小测。
1、踱()亨()舀()砚()拭()蘸()附和()
不屑置()()唐不安阔绰()
2、解释并背诵下列词语的意思,并注音:
格局:大抵:声气:阔绰()
:羼():污人清白:
绽出:营生:间()或:君子固穷:
3、回顾一下初中阶段学过的鲁迅的作品:(结合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
三、速读课文,理清思路
欣赏小说的一般方法指导:同学们,阅读一篇小说,首先要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然后
再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并且还要分析其写作特色。下面请同学们跟着提示走进
小说,理清故事情节。
1、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孔乙己并没有一开始就出场,他直接出场是在哪一自然
段?文中主要写了孔乙己四个生活片断,请你概括出来(人物+事件)。
示例:第四段——酒客嘲笑孔乙己偷书。
第六段——
第七段——
第八段——
2、文章中的孔乙己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命运最悲惨之处在文章哪一部分,即小说的高
潮部分,请你概括出来。
3、你觉得孔乙己最终的命运如何?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四、自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较有感受的词句或疑问处进行批注,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五、初步体会作者情感以及文章的中心。
六、小结
【巩固自测】:
1、作家与作品填空
《孔乙己》作者,选自小说集《》,本文深刻地揭示了为封建科举制度
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和的战斗檄文。
2、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解释
1)不屑置辩A、不愿意B、认为不值得C、形容轻视D、不琐碎
2)君子固穷A、安守B、牢固C、坚定
3、课文第一自然段,运用的写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七、【布置作业】:根据第二课时的导学案,完成预习内容,探究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通过各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鲁迅用词精妙的技巧,在平日作文中能够学以致用。
【学习重点】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能够体会文中句子的含义。
学法指津:精读课文,研讨探究并交流体会。
教学过程:
【课堂研讨】:
一、回顾上节内容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勾划出文章中较有感受的词句进行批注,交流展示。
2、提出疑难,讨论交流。
(1)可创设情境,进一步走近人物。
我们刚才是站在读者的角度走近孔乙己,下面,试着以“众人”的眼光走进文本、走向
孔乙己,去近距离观察他,并向大家介绍他们心中孔乙己的形象。
短衣帮:我认为孔乙己是一个的人。掌柜:
我认为孔乙己是一个的人。何家、丁举人:我认为孔乙己是一个的人。小伙计:我认为孔乙己是一个的人。邻家孩子:我认为孔乙己是一个的人。
(2)也可品析语言:
(一)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提示,结合文章第一段内容分析一下“站
着喝酒”与“穿长衫”,思考一下“唯一”一词)
2、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提示,思考一下这句话
在文中的作用?)
3、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
”,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二)你在学习过程中,还欣赏了哪些精彩的语句?你为什么欣赏它们?
三、【拓展延伸】:
孔乙己是一个悲剧人物,作者为什么反复写众人的笑?这是一种什么写法?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四、归纳主题
五、达标检测
(一)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
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
。”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
对了门槛坐着。①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②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③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④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
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1.小说的情节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本段在《孔乙己》这篇小说的情节中属于哪一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本段的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①时间:_________②地点:________③人物:_____________④事件:______________
3.分析文中画有横线语句的描写方法和作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①句是外貌描写,说明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是因为他的好喝懒做,四体不勤。
B.②句是语言描写,表明孔乙己以谎言来维持自己的“尊严”,精神麻木可悲。
C.③句是行动描写,说明孔乙己深怕旁人揭他的短处,想在瞒和骗中苟且偷生。
D.④句是动作描写,“摸”字形象地写出了孔乙己舍不得花掉仅有的四文钱的吝啬心理。
4.“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一句,除了交代时节气候之外,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中几次写酒店的人对孔乙己“笑”,这有什么作用?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A.增强悲剧气氛,与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强烈的对比。B.揭露封建社会的冷酷。
C.批判当时群众的麻木、冷漠。D.加强喜剧色彩,是对孔乙己可笑性格的嘲讽。
6.掌柜的一再提到“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对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掌柜唯利是图,一心只想着钱。B.担心孔乙己不能还他的钱。
C.含蓄地表现孔乙己的地位低下,全部身价还不如十九个钱。
D.表明孔乙己每况愈下,穷困潦倒。
(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7.“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句揭示了()
A.孔乙己的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B.孔乙己站着喝酒说明他经济地位低下,穿长衫说明他放不下儒生的臭架子。C.孔乙己是个思想迂腐的读书人。
D.孔乙己没钱,所以只能站着喝。当时读书人都穿长衫。所以孔乙己也穿长衫。
8.“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这一句说明()
A.他学问渊博,一般人听不懂B.他读的古书多,因为古书上写的都是“之乎者也”,因此他说话也“之乎者也”。C.他思想性格迂腐,自视清高。
9.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下列语句的含义。
①“身材高大”说明孔乙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说明孔乙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说明孔乙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穿的长衫“又脏又破”说明孔乙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篇:孔乙己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
《孔乙己》是近代文学巨匠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篇幅不长,但是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教材地位】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小说阅读,意在培养学生学习阅读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能力,如: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语言、外貌、动作、心理等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除此之外,还要理解小说的主题,阅读中要有自己的阅读体验。而《孔乙己》本篇课文放在了本单元的第一篇,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语文基础比较薄弱,抽象思维、逻辑能力较弱,不善于展开联想和想象,所以这篇文章对于他们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是,他们团结,善于合作交流,有个别学生的思维能起到一定引领作用,这是我在教学之中可以充分利用的资源。【教学目标】
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意义。
3、深刻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4、学习阅读小说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分析孔乙己人物性格和其形象意义。
2、掌握小说主题。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作者塑造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方法】
主问题设计法、自主探究法、拓展阅读法 【课时时间】 45分钟 【预习】 课前熟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孔乙己那几件事?在文中勾画,做好批注。
【教学过程】
一、走近孔乙己其事
1、《孔乙己》这篇小说与其他小说有些不同,没有环环相扣、扣人心弦的戏剧化的情节模式,而是截取生活的横断面来推动小说的演进。下面,我想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下预习情况: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哪几个生活片段?
2、学生思考回答,其他同学可补充。明确七个生活片段:
(1)孔乙己被揭短;(2)孔乙己为偷书辩白;(3)孔乙己被取笑没有进学;(4)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5)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小朋友吃;(6)孔乙己被打断了腿;(7)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设计意图】
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理清小说的情节,为后文学习奠定基础。
二、走近孔乙己其人
1、文章截取孔乙己一生中的一段生活,把最能显示孔乙己生活、性格和命运的情节浓缩在几个场面,这样写便使故事情节集中而凝练,人物形象更为的丰满。那我们从鲁迅先生的笔下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乙己呢?下面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找出表现孔乙己性格的词句,说说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温馨提示:可以从人物描写的方法入手。
2、学生活动:
(1)学生默读课文,勾画、批注,独立思考三分钟。
(2)小组交流学习成果。主发言人需起立,自然大方的向组员交流学习情况。其他组员认证倾听、思考,如有疑问,待最后小组讨论。
(3)小组展示。请两名同学上台展示小组学习成果,一人讲述,一人板书,其他组员课补充。
(4)其他小组对该组同学的汇报进行点评和补充。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归类,明确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1)通过外貌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A、“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集中而简练地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预示了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B、“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活画出一个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的形象。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的遭遇的悲惨。C、“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此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唯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作者通过一件破长衫的描写,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得分深刻。
(2)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A、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板书:迂腐可笑)
B、、“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板书:自命清高,自欺欺人)
C、“你读过书么?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帐要用。对呀对呀,回字有四种写法,你知道么?”(说明他一方面很自命不凡,又迂腐不堪,同时字里行间也显示出他善良、热心的性格)
D、“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说明他迂腐又不失善良)
E、“不要取笑,跌断、跌,跌”(说明他至死还是死要面子,始终没有醒悟)。。。
(3)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显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表现了他善良的心地。
A、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讥笑)B、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至死不悟)
C、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明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出了他的心理。)
D、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直起身又看了一看豆,自己摇头说。(表明他虽然迂腐可笑,但本性还是善良的)
E、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孔乙己已经穷困潦倒到了极点,摸字表明他悲惨的境地。)
4、结合学生书写的板书,师问:同学们能不能将孔乙己这些性格的词语进行一个分类呢?让学生明确孔乙己的矛盾性格。
5、请同学们看到大屏幕,填写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识字,给小朋友分茴香豆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个被人讥讽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个使人快活但又的人。
6、孔乙己就是这样一个可有可无的人。请同学们看到11自然段,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个自然段。(配乐,学生齐读旁白,女生读掌柜的话,男生读孔乙己的话。)
7、这样的一个孔乙己这样的一个结局,你觉得是可笑可悲可怜还是可恨?学生独立思考,回答,能有自己的想法有依据即可。【设计意图】
学生先自主学习,从文本中勾画词句做好旁批,然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在发言、倾听、讨论、小结中,学生的思维得以开阔,对于“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矛盾性有更为深入的理解,这对于学习小说的主题很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的。
三、走近《孔乙己》其意
1、孔乙己不愿脱下长衫,最后却还是穿上了“破夹袄”,他想坐着喝酒,结局他“坐”着喝酒了,他从不欠酒钱,却永远的欠了“十九文”钱。孔乙己所有唾弃的事情最后都应验在了他的身上。就是这样的一个孔乙己,却在人们的笑声中用手走了,再也没有回来。你怎样理解这样的“笑”?
2、拓展资料,更便于学生理解文章内涵。
《孔乙己》是《呐喊》的第二篇,写于“五四”前夕,是继《狂人日记》之后又一篇声讨封建社会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
那时,科举制度虽已废除,但教育体系并未改变,许多知识分子还未摆脱封建思想的桎梏。鲁迅认为要使人民群众觉悟起来,改变愚昧和麻木的精神状态,要把人民群众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精神传统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争取人民的自由和解放。所以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呐喊助威,冲锋陷阵,“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随后发表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小说和许多匕首投枪般的杂文,对整个吃人的旧世界展开了猛烈的攻击。
3、结合文章写作背景,小组合作学习:
在文中还有多处出现了这样的笑,请你找出来,联系起来谈谈你的想法。
4、学生按照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学习,交流,最后汇报。
5、小结:小说用了较多的篇幅写各色酒客、酒店掌柜,甚至包括“我”,对于孔乙己几乎完全一致的态度,写出了这些人如何戏弄和嘲讽孔乙己,他们对孔乙己没有一丝同情,却从孔乙己痛苦的辩解中寻求乐趣,孔乙己越是痛苦他们便越是开心。以乐境写哀情,愈见其悲哀。他们赏鉴着孔乙己的不幸,尽管他们中的大部分是和孔乙己一样的穷苦人。这正是鲁迅在作品中多次批评的“看客”现象。
6、拓展资料: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 鲁迅《藤野先生》
鲁迅笔下的“看客”——
旧中国末世深陷在封建统治思想、秩序的重压下,麻木、冷漠,没有一点儿生气和活力......7、“看客”现象是鲁迅先生很多文章所表达的主题。结合本篇课文中,一个悲剧人物孔乙己的悲剧人生,你觉得鲁迅先生写《孔乙己》的目的是什么?这仅仅是孔乙己一个人的悲剧吗?
8、结合板书小结:
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倍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以达到“引起疗效”的目的。【设计意图】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不仅仅是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而是要通过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来反观社会。所以,此环节既有对文本的思考,又引入了大量的资料,拓展文本资源,让学生对小说的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总结方法,拓展思维
1、阅读小说,不仅仅是被小说的故事情节所吸引,随着书中的人物或喜或悲,我们还更应该去关注这人物背后,小说所折射出社会问题,引发我们的思考和行动,这才是读小说最应该做的事情。
2、这片文章中的孔乙己无疑是一个社会的牺牲品,我们在八年级学过另一片类似的文章《范进中举》,通过两篇小说的学习,和你对小说的深入的思考,请你选做以下题:
(1)请你将孔乙己与范进比较,他们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2)发挥想象写一篇小作文:《当范进遇见孔乙己》。【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设置,意在总结小说的阅读方法,继续培养学生深阅读小说的能力。既能走入文本,又能走出文本,让学生有所得。同时,也为写作埋下伏笔,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板书设计:
5、孔 乙 己
鲁 迅
情 节 人 物 环 境
典型 矛盾 罪恶的科举制度 生活场景 性格 人性的麻木、冷漠
主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