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散文阅读》之《散文手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赏析散文手法类试题常见题型及命题规律,学习赏析散文手法的基本方法和技巧。2.能力目标
掌握赏析散文手法的方法和技巧,准确赏析散文的手法。3.情感目标
培养热爱文学的情感,提高文化、文学素养。
二、教学要点
了解赏析散文手法类试题考点要求、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学习赏析散文手法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并熟练运用赏析散文手法的方法技巧,准确赏析散文中的手法。
四、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明确考纲 明确考纲:
赏析文学作品表现手法。阅读了解考纲 明确考纲,使复习有针对性 典例导引
1、(2015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0-25题。说起梅花
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很多,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 与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个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花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
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 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人,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丢官弃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诗,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鰲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
第二篇:散文两篇之《霞》教学设计
散文两篇之《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在平实的叙事中蕴涵着丰富哲理的写作手法; 2体会其对人生的思考、感悟,对生命的认识; 3欣赏作者平易自然、简洁含蓄的语言风格。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对霞的理解。
2学习文章从自然景观中感悟人生的方法。3结合自身经历,理解文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教与学的互动设计:学生自主地阅读欣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霞的图片,加深学生对霞的认识。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霞光是大自然赏赐给万物的美景,从古至今,写霞光之美文也是俯拾皆是,比如。。。独到这些诗句我总是若有所思,而著名文学家冰心先生也因读到一句话想起了那美丽的霞光,而对人生有所感悟。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冰心从霞中感受到了什么人生哲理。
二、自主•合作•探究 1.作者简介:
多媒体课件或投影机显示冰心的生平简介。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原籍福建长乐,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著有散文集《寄小读者》、《归来以后》、《樱花赞》、《樱花和友谊》等,儿童文学作品集《小桔灯》及《冰心选集》。2.把握内容:
(1)读《霞》:作者是从40年前一段往事谈起的,那是谈到她曾经看到的一个句子让她时隔多年还记得,她用一个“惊心”的词来表达她的心理感受,思考:为什么一个句子会让作者感到惊心呢? 教师明确:文中的一句话:“自己从小喜爱的霞竟是从云翳中产生的,原来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
(2)作者说“自己从小喜爱的霞竟是从云翳中产生的,”云翳的意思是阴暗的云,为什么云翳越多,反而霞光会越美丽?多媒体配乐演示《霞》的图片,提示:因为有很多云翳的烘托,所以霞光才会越美。(3)提问:作者面对着霞光和云翳交织而成的美丽景象,从中领悟到了什么人生哲理呢?云彩实际上是指什么?
“云彩”是生命中的各种经历,不仅指快乐,也指痛苦。3.讨论:结合自身经历,理解文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提示:文中有一句话:“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你是怎么看待生命中的痛苦的? 学生思考、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4.探究:请学生自读这两篇散文,提问:《散文两篇》与《荷塘月色》相比,有何不同?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这两篇都是随感式散文,是作者有感而发的作品,富有哲理性,所以欣赏这类只需抓住关键处分析。
三、课后作业:
①学习文中从景物感悟自然的方法,选择一种自然景观,把自己对于某种自然景象所引发的感受写下来。具体方式:可以四人或六人为一小组,推选出好的文章,并由组内的同学自由点评。
第三篇:浅谈散文教学设计
浅谈散文教学设计
贾汉萍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不尽人意,“少、慢、差、废”这道阴影始终笼罩着语文教师的心,但苦于没有救治的良方。其实,任何一个语文教师只要作教学的有心人,精心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设计,必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笔者与同组语文同仁们,准备分文体进行系列的语文教学设计研究,现已进行了近半年的散文教学设计研究,摸索到了一条路,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同仁们一致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不景气”的现象,特别是在职高语文教学缺乏统一标准,不便统一调控的现实条件下,作有心人,精心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设计,这是使职高语文摆脱“困境”的有效办法。那么何为精心散文教学设计,优化散文教学设计呢?我们的经验是:
一、散文教学设计思路要清晰:
一堂课的清晰主要指:第一,教师对所讲知识点、教学目的要清晰,重点难点也要清晰;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本课要了解哪些内容,学懂哪些知识,掌握哪些知识。透明度越高,目的性越强,指向目标的动力就越大,动力越大,各种感官调动的程度就越高,当然效果就越好。例如《灯》的设计,目的定为学习选择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托物言志、托物咏怀的写法及作者情感的变化与所托之物的关系。课上明确告诉同学,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及学习的重点,告诉同学了解多少,懂得多少,掌握多少。接着用反首为尾的方法,让学生朗读开头结尾部分,通过朗读感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前后截然相反。开头作者从寒夜恶梦中惊醒,感到“窒闷”,结尾“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为什么在短短的时间内作者的感情却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呢?教师接着指导学生阅读中间部分,让同学们找找作者都写了哪些灯,并要求同学通过阅读理解,说出这些灯的相似处。让同学在读中感悟灯与灯之间的关系,灯与作者感情变化之间的关系。这些灯岂止是普普通通的照明用具,在它身上蕴含了更新的内容,赋予了更深的含义。灯光成了光明、希望、力量、勇气的象征,成了爱的象征,成了真情的象征。最后请同学们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动人故事,更深地挖掘现实生活中“灯”的深意:如茫茫的雨夜,上家为生病的孩子补课的教师;漫漫的旅途,鼓励你披荆斩棘的陌生人;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为残疾人让座的小学生„„他们不都是生活中的“灯”吗?学生积极的思维,完成了认识的过程,学到了迁移,创造了本领。掌握了所谓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不过是人们能够赋予深刻内涵的某一事物,所谓托物咏怀是指借某物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当然由于各人的理解水平,原有基础不同,掌握情况不一。但却清晰了托物咏怀这种表达方法的作用,作者情感的变化与所托之物的密切关系。
教材内容可以用板书,做到清晰、简洁、明了。如《我的空中楼阁》用图案的方式板书:
INCLUDEPICTURE “http://www.xiexiebang.com/web/2shi/jiaoyanshi/jiaojianjiaogai/image/lunwen1.gif” * MERGEFORMATINET
这样的板书再加上说明,使学生明晰作者是用什么方法,从哪些角度写小屋的,也明晰山树及其它景物对“小屋”逐渐幻化成“空中楼阁”的作用,同时明晰了现实与理想的关系,更明晰了作者的向往和追求。
二、散文教学设计要有趣要生动引人
教学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教师自己有广阔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进学生深入钻研问题。散文的趣味设计,可从教材内容中寻找,还可以从题目中寻找。
例《菱角》从唱 “菱角儿,两头尖”,捞菱角,吃菱角中引发学生兴趣。问:同学小时候唱什么、玩什么、吃什么?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从生活中你感悟到某些哲理了吗?大家的兴趣上来了,纷纷说出童年记忆最深最美的故事。又如《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师故设悬念。“梦幻”是非现实的,那么作者写的是虚景还是实景。这样的设计,一语引起同学的兴趣,教学效果会更好。
激情洋溢,既指教师饶有兴趣,充满情感,又指学生兴趣盎然,渴望求知。也就是创造一种热烈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只有做到了热烈、活跃,才能使学生大脑兴奋,心情愉快,思维敏捷。这绝不是指热热闹闹的“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的满堂问,最后学生什么也没学到。心理学告诉教师:中学生课堂听课的有意注意力每间隔五至七分钟就会有松弛,这就要求教师巧设45分钟,做到动静结合,张驰相兼,因此静谧和谐的课堂气氛,对调节学生的情绪帮助极大。教师在讲授时,若一味的图热烈,只要求快节奏,就不能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联想的余地。无论多么动人的讲授也必须留有品味的时间空间,听课不是机械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用感官感知,用心灵感悟的过程。留下时空让学生思考。合适的等待,不是思考的中止,而是思考的开始和深化。如果“雷鸣电闪”一掠而过,必会使学生如入云里雾里。当然也不能像蜗牛爬行,老牛破车,白白的浪费宝贵的时光,并且会把学生搞得精疲力竭,恹恹欲睡。所以热烈的快节奏与和谐的小乐曲结合,就能创造有静有动、有张有弛的课堂氛围。例如《绿》的设计,开篇便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了解作者难以抑制的喜悦心情之由来;然后通过听录音,热烈惊喜的氛围迅速形成。教师和学生一起被文章热烈明快的笔调,明丽浓艳的景物及洋溢在作者心中的激情感染了。接着教师有意识地把这种热烈的氛围推向高潮。教师一连提出三个问题:
1、从“惊诧”到“不禁惊诧”这之中是什么在起作用?
2、瀑布在襟袖之间为什么我的心中没有瀑布了?
3、作者的狂喜之情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在紧张热烈的气氛中,把几个问题从浅层次上解决了。接着教师指导学生品读课文,在品读中,细细咀嚼作者由“惊诧”到“不禁惊诧”的过渡方法,品“招引”“追捉”“揪”“攀”等动词的妙用。在静静的品味中,体会出了作者前文所作的一切“努力”都是为写梅雨潭的“绿”服务的。在写梅雨潭的“绿”时,还是用衬托的方法,把“绿”写得恰到好处:不浓不淡、不明不暗,它是人间最美的“绿”。
散文教学设计是我们延庆职高语文教研的新课题,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我们只是做了最初的尝试。但我们认为思路是正确的,只要我们作有心人,必能优化散文教学设计,必能改变语文教学不景气的现状。
admin8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上传资料作文教学.docadmin=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上传资料散文教学“三美谈”.docadmin@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上传资料浅谈散文教学中的情境设置.docadmin ⩎쓎첽⩎숺짛캢뷄퇌떧쇄뢽닶쏣æ⩎http://www.xiexiebang.com/web/2 shi/jiaoyanshi/jiaojianjiaogai/image/lunwen1.gif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浅论朱自清散文的写作手法 作者: 冯 文 莉 学校:巴 州 电 大 专业:汉 语 言 文 学 年级: 11 春 学号:1165001204695 指导教师:伍 海 霞 2013 年 6 月 目 录 一、结构缜密,注重文眼„„„„„„„„„„„„„„„„1 二、浓郁的抒情色彩„„„„„„„„„„„„„„„„„„2 三、自然朴素、清新优美的语言„„„„„„„„„„„„„3 参考文献„„„„„„„„„„„„„„„„„„„„„„„4 内容摘要:朱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的主要散文作品有《背影》、《荷塘月色》、《憎》、《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航船中的文明》、《正义》、《春晖的一月》、《说梦》、《绿》等。他的散文形式多样,风格独特、自成一体。他的文章大多篇幅不长,但构思却独具匠心,十分注重文章结构和文眼的安设,形成首尾呼应、严谨缜密的文章。他的散文还将抒情与叙事、议论、写景有机结合,借景抒情、“情”“事”交融、融情于理,使文章散发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上善用口语,注重修辞,具有极强的音乐美,形成了自然朴素、清新优美的语言风格。这些构成了他独特的写作手法,为后人散文的写作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关键词:朱自清 散文 写作手法 浅论朱自清散文的写作手法 朱自清的散文创作,选题比较狭窄,大多都是亲朋好友家人之间的琐事,这样的题材一般比较枯燥,但是朱自清却从这些人人都曾经历却最易忽略的细节去描写,通过文章结构和文眼的设置,将琐碎的材料自然巧妙的衔接起来,用自然朴素、清新优美的语言将叙事、议论、写景抒发浓郁感情,显示出他独特的写作手法。散文其归根结底都是关于结构的问题,即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对故事的各个部分进行周密的组织和合理的安排,使文章成为一个骨架匀称、线条清晰、针线绵密、首尾圆合的有机整体。 一、结构缜密、注重文眼 散文是文学的一种形式,是作者通过对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的描述,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篇幅一般不长,形式自由,能广泛、及时地反映社会,不要求有完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散文一般篇幅较短,因此布局比较难,因此,一篇好的散文,其魅力就体现在结构和“文眼”的设计上。朱自清的散文就十分注重文章的结构和“文眼”的安设,开头往往似谈家常,结尾则加以深化,画龙点睛,首尾呼应,通体一贯,形成一篇缜密、严谨的散文。 (一)结构缜密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作者在结构行文时,也总是力求在有限的篇幅里,写出深邃,写出曲折、给人以长久的回味”。理清了散文中的结构,便能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从而通过散文的表面的描述抓住其深刻的思想,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一篇优美的散文,就必须讲究结构的设置。朱自清的散文就十分注重结构的设置,他的散文表面看起来东一笔,西一语的,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信手拈来,随笔点染,看似自由、随便,实则能放能收,放收有序,紧凑集中,切合主题。即便是部分与整体之间,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也安排得十分自然,衔接得十分巧妙。因此,朱自清的散文可以说是构思精美,结构缜密。如《春》这篇短小的精美的散文,作者,先写对春天的盼望,其次勾画出春天的轮廓,然后具体地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幅春光图,最后,从春天的自然景物的描绘转到春天中人们的活动的描写,从各个方面表现了春天的美丽,无限的生机和创造力,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对春天的赞颂。《背影》是朱自清誉满文坛的代表作,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的基调是父爱子、子爱父的父子情深,而这种感情就是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来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文章开头提出背影,结尾时再现背影,既首尾呼应,又与文中的特写镜头交相叠印,章法谨严。“背影“四次出现,每次都有所不同,作者围绕“背影”铺陈其事,父亲老境的颓废,心情的忧郁,父子之情的真挚,都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了,虚实并用,疏密有致。再看《荷塘月色》这篇散文的构思,作者以“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为开头,从出门至小径到荷塘月色又归来的描写,描述了自己从出门时的不平静—在小路上暂时到的自由、超脱现实—欣赏荷塘月色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聆听荷塘四周的热闹时,情感思绪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是一个圆形。在描写夏夜荷塘时,作者先描写荷塘上面,再写荷塘下面,由至荷塘四周,由远及近,由里到外,由上到下,把月光和荷塘融为一体,洋洋洒洒几百字把月夜下荷塘的种种景致描写的如诗如画。 (二)注重文眼 文眼就是提示文章中心的字眼,是最能揭示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和奠定文章感情基调的关键性词句。文眼设置的好就能帮助读者尽快理清文章的经脉,掌握文章各个部分相互连接的关键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也就是说,文眼就是一篇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就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朱自清散文不仅注重文章结构的缜密,也注重文眼的安设。他的散文围绕着文眼,把零碎的材料聚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疏密有致的完成整体,从而表达思想感情。如在《背影》一文中作者对别的事情都一笔带过,只选择了父亲的背影重点描写。”背影“既是文章的题目,也是全文的“文眼”。把“背影”设为文眼,不但能表现父子之情,也连接贯串故事情节,形成了一篇结构缜密、严谨有致的美文。《荷塘月色》一开篇就“揭全文之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接着,通过写小路的“静”、月色朦胧的“静”,以此衬托“心里颇不宁静”。在描写荷塘月色时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又以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一个“静”字点出了文章的主旨。《春》是一幅迎春图,作者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对春天的赞美。一句朴实而似寻常的谚语“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是作品的“文眼”,也是美丽迎春图的核心。这一画龙点睛”之句,没有雕琢,却又一种不露痕迹的自然美。 一篇散文的魅力,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艺术结构上,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正是通过其巧妙的设置文眼和缜密有序的文章结构,把一些琐碎的平凡之事写的有滋有味,让人如痴如醉。 二、浓郁的抒情色彩 散文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较,更善于抒情。朱自清的散文之美,更是与他浓厚的抒情色彩分不开的,无论是他的叙事性散文、抒情散文、还是议论性散文,都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一切景语皆情语。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作品中,借景抒情的作品占很大的比重,他善于用重彩工笔描绘各种风景画、风俗画,重视以形传神,主张“以形为本”。他的写景作品确实也做到了“融情入景”,一幅幅美丽的风景,通过作者感情的融注,都带上了强烈的“个人”的色 彩,现出一种绘画美,使感情的抒发也愈具真切、细致。《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代表作品,写于1927年7月。当时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中国陷入空前的黑暗之中。在现实面前,作者彷徨了,他明白“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两条路他都不愿走,于是走中间道路,以求暂时逃避现实。这篇作品借写月色掩映下的荷塘景色,来反映作者自己体味的“独处的妙处”,摆脱现实烦恼,追求刹那间的宁静以求超脱。这篇散文将抒情和描写巧妙结合一起,通过对夏夜荷塘的描写,以细腻生动的绘画式写景,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为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调。带着满腔的期待和淡淡的喜悦,朱自清来到了荷塘边。看到恬淡、安静、朦胧、迷人荷塘月色,作者在这里无意中流露出了淡淡的喜悦。荷塘上,月色下,无论是对荷叶、荷花、四周的树、杨柳,还是对蛙、蝉的描写,多种景物,情态各异,但都带有一种“淡淡的韵味”。淡淡的月光,薄薄的青雾,象牛乳中洗过了似的花叶,隐隐约约的远山,斑驳稀疏的树影,淡淡的云,微微的风,缕缕清香,月色清淡,黑白相间的光和影犹如和谐的旋律,荷香缕缕,这些都是轻淡的。“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蛙声、蝉声更反衬出“淡淡的”。月色下,一切景物都是轻淡的,光、影、色、香共同形成静美淡雅的韵味,表现了作者追求内心恬静的心境。作者夜游荷塘是为了摆脱“心里颇不宁静”,追求刹那间的安宁。作者笔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在作者眼中,荷塘景色“恰是到了好处”,不浓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样的调和适中安逸。追求刹那间的安宁正是为了暂时忘却,分明曲折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荷塘景色越宁静、安逸,越反衬心里“颇不宁静”。作者把这种情感很自然地融入这月下荷塘的美景中。写景是为了抒情,但本文却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但透过写景的词语便不难体察作者当时喜悦的心情。叶子象裙,裙又是“亭亭的舞女的”;花是“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花香似“歌声”,光与影如“名曲”。这次词语间接的表达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但这种喜悦毕竟是“淡淡的”,没有激动和狂喜。这淡淡的荷塘月色之景中,寄寓的是作者淡淡的难以言说的情。《冬天》则运用蒙太奇的方法,将长焦、广角、短镜头揉在一起用变幻的镜头摇出了三幅冬日的大特写,主画面中又重现出若干连动的小画面,大中套小,大小衔接粘合,主次相间补充,使画面中的景色与人物深浅有致,远近相间,动静结合,虚实掩映,营造出“冬天里的春天”的不同景观意境和氛围,展现了人间亲情、友情、爱情永恒这一主题,是文与画合一的佳作。 除了借景抒情,朱自清的散文还通过一些人物生活的典型形象,将一件件普通平凡的小事与自己真挚情感结合起来,变成感人的抒情细节,“情”与“事”交融,真切自然而不空泛。追求着一种“真挚”的美。如《白种人—上帝的骄子》一文,作者通过电车上一个“小西洋人”的面部表情的变化,书写的个人的屈辱,民族的愤怒,表达了作者民族至上的爱国思想。《给 亡妇》通过对亡妇生前家庭琐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亡妻深深的思念和哀悼。《儿女》通过对平常家庭生活场景的描述,对儿女态度的变化,真切的表达了作者对子女深沉真切的关爱之情。 朱自清的议论散文则带有融情入理的“理趣美,在叙事中有论理的美,在论理中有抒情的美,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他的《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等,就事而论,将叙事与议论结合起来,通过热情的呼喊、痛快的议论表现了对旧社会制度、社会陋习和反动的军阀政府的批判。《沉默》中,作者则是联系身边的实力,以列举的事实,严密的说理,表达了沉默是一种处世哲理和艺术的观点 总之,朱自清的散文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议论,虽因作品的立意和题材的不同,但是显示出浓郁的抒情色彩,突显出其真挚的美、绘画的美、理趣的美,极富真情实感。 三、自然朴素、清新优美的语言 语言是文章的第一要素,朱自清是“五四”以来文字推敲能力最强的作家之一,他的散文另一个鲜明的写作手法就是善于把中国古典诗文的词汇同西方语言、句式融为一体,提炼群众口头语言的精华,不矫揉妆束、不雕章琢句,创造出自然朴素、清新优美的语言,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他的散文如出水芙蓉,清丽淡雅;如风行水上,自然流畅。 关于散文的语言风格,他追求的是“活的口语”,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如《背影》中除了夹入一些文言词语以外,没有华美的辞藻,生僻的词语,都是质朴自然的家常话,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提炼得非常简洁。例如父亲说的话,一共只有五句,看上去都是极为平常的家常话,自然朴素、简洁有力,却格外生动传情。如“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揉进生活谚语,将父亲的内心世界很好地表现了出来。父亲决定送儿子上车时,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告别时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话语极为简单,但却表现出了作为父亲的那种“爱子”之心。再如《儿女》:“你要大碗,他要小碗,你说红筷子好,他说黑筷子好。这个要干饭,那个要稀饭,要茶要汤,要鱼要肉,要豆腐,要萝卜。你说他菜多,他说你菜好。妻照例安慰着他们,但这显然是太迂缓了,我是个急躁的人,怎么等得及?不用说,用老法子将他们立刻征服了。虽然有哭的,不久也就抹着泪捧起碗了。”这段话中的语汇,绝大多数来自口语。作者赋予他们特殊的表情达意作用,读起来明白如话,通俗平易,又形象生动,浓缩隽永,平淡之中包孕了神奇。《飘零》中的“p也上美国去,但不久就回来了。他在波定谟住了些日子,W是常常见着的。他回国后,有一个热天,和我在南京清凉山上谈起W的事”。我和p谈论依然在美国的W的工作、学习、创作、生活。”这段话的语句和口语词汇量很大,读起来明白如话,句式简短,通俗平易。他的语言除了善用口语入句,体现出自然朴素的魅力外,还具有极强的音乐美。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注意修辞,语言优美,用字遣词功夫颇深,如《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一个“泻”字形容如流水一般自上而下普照的月光情态,把静态的月光化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浮” 字则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形容薄薄的雾气轻盈的情态,准确而传神。同时,作者善于作比喻、通感等手法,如用“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比喻荷花,用听觉印象的“渺茫的歌声”比喻嗅觉印象“缕缕清香”作通感修辞,用听觉印象的“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比喻视觉印象的“光与影”。文中还有了不少叠词,如“淡淡的”“田田的”“亭亭的”“蓊蓊郁郁”“高高低低”“隐隐约约”等,使行文气势悠扬婉转,舒徐不迫,富于音乐的旋律美、诗意美,再如《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作者长话短说,以整齐而又有变化的短句,较有规律的停顿,抑扬有致的句调,构成了和种自然活泼、明快错落的抒情节奏。《冬天》中写台州山城的冬夜很清冷,静寂,一家四口在家里相依守着,作者觉得:“外面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个人;土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个人”,“以后无论怎么冷”,想到这些,“心上总是暖暖的”。 这些像诗一般优美的句子,营造诗化的意境,让读者浮想联翩,唤起读者心灵中潜在的美好体验。使人享受到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纯净、素洁的美。他的散文文字清丽质朴,语言含蓄精练,短句多,对话少,干净利索,读起来自然顺口,平易近人,形成了自然朴素,清新优美的语言风格。 总之,朱自清的散文,无论是在巧设文眼,结构缜密严谨上,还是在浓郁的抒情色彩上,亦或是在自然朴素,清新优美语言上,都显示了很多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为中国近代散文开创了新的道路,同时也为后代做出了榜样。 参考文献目录 1、朱自清《朱自清散文集》 2006年7月 西苑出版社。 2.杨振声:《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1948年9月《文讯》第9卷第3期 3.《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蒋荫楠、严迪昌,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4.《生命如背影——读朱自清散文〈背影〉》欧秀蓉,《名作欣赏》,2005(16)。5.李广田:《〈朱自清选集〉序》,开明书店,1951。 品悟散文之美 闲来无事,总喜欢手捧一本《美文》静坐于案前或散步于校园,让思维随着文字在时空里流淌,品味散文的那份美,感受思维的那份奇妙,自然快然。 散文之美,于字里行间如琴音流动,让心灵得到净化,让思想拂去尘埃;散文之美,如清泉淙淙,流淌在那些闲逸的时光里,让悠思绽放美丽的花朵,让闲情得以适从。生活有太多的惊涛骇浪,有太多的快乐忧伤,一切的混乱情感如果能够在散文里冲刷淘洗,乃人生一大快事,自有“静看庭前花开花落,任天上云卷云舒。”之闲适,让我们在不一样的意境中体味一道独特的风景——散文之美。 我喜欢思考人生,每一次自己的心灵与散文相交接时,自感到无穷的奇妙在心中。“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这话很有道理,生命之所以有生命力,不仅是有生物角度的生命,更重要的是它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古往今来的大哲学家们,无一不是用他们洞察世界、思悟人生的思想光芒征服一切,这便是思想的魅力所在。而散文是一种具有思想的文章,它的“形散神不散”在变幻无穷的表达方式和遣词造句中流淌着神韵。更重要的是它有作者对生活及世间万物的一种情在里面。这些情感或悲或喜,或爱或恨,让人感悟颇深。读范仲淹的散文,感受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读苏轼,自得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大爱之情;读陶渊明,感受他“聊乘化于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豁达人生态度。思想的光辉散落散文的字里行间,读古书自然感觉与古人对话,心灵相接,思想交流,其中之美,何不快哉! 散文之思想美,我想这是因为它能让人思想的到升华,感悟人生。如果说哲学是一棵扎根深厚的大树,那么散文也是开在枝头的一朵奇葩。 散文之美,也在其意境美。意境之处,如芝兰满室,如曲径通幽,如月满西楼,小桥流水……这是散文与其他文体的不同之处,诗词意境太深,常人无法理解;议论文太过思辨,随笔小文又过于肤浅。散文之意境则若深若浅,若有若无,在形散神不散之中展示那份淡雅那份静美。 有人说“散文是一种思维的散步。”也就是说它没有做作,没有放肆,它是饭后一杯清茶的一份惬意,是雨天听雨的一份平和,是黄昏时恋人携手漫步的一种温馨。身处喧闹的世界,身上不免沾染世俗气息,总是要在适当的时候让这些俗气在意境中清洗。散文的意境如四季风景,春风和熙,莺歌燕舞;半亩方塘,绿树浓荫;红叶有意,流水无情;雪白素心,静谧安详。各种风格,各种意境,每读散文,便有一种心神与自然相融合之感,其中之乐,不可言之。 喜欢读书是一种人生的美。古语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让人抽身世俗,体味“得趣于形骸之外,娱怀于天地之初。”的洒脱自然。读书是一种人生境界,清涨潮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书之美如此,散文之美也如此吧!散文之美又是读书之美的淋漓展现。 散文的思想之花朵,意境之流水,美轮美奂,让多少读者心醉。喜欢读书,就喜欢上了一份幸福,一份美好。喜欢散文,生活就多了一朵思想之花,多了一分恬淡之美。在清闲时感受“及清闲地是若兰,观自在春于竹林。”的闲适,让生活在散文中漫步,让人生在散文中幸福。 品悟散文之美,美不胜收!第四篇:浅论朱自清散文的写作手法
第五篇:散文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