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完成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
完成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目标描述: 体育教学目标,是由学科教学目标,学段、学年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组成的。课时教学目标是其最基本单位,体育教学目标基本是靠课时教学目标来实现的。
课时体育教学目标是以本年级体育教学目标和单项教材教学目标为依据,对各单项教材深入进行纵向分析,找出本年级各单项 教材所应解决的主要问题,结合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确定各项主要教材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分别制定各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是教学过程,而是具体、明确的教学结果,是以学生学习以后的变化为依据,表现在学懂、学 会、产生兴趣和追求等方面。教学目标是可以观测的学生身心变化,用外显行为动词表达,它的实现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分为运动负荷目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每个领域的目标又由低级到高级 分为若干层次,其表达方式如下:
(一)知识领域的学习水平层次分级 1.记忆
①能记住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②了解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③知道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2.理解
①能说出某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②会讲某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③懂得某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3.简单应用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做某某动作。②能运用已学过的某某知识和原理。③能回答(讲出、说出)某某道 理。④能回答(说出、讲出)某某动作做出的道理。4.复杂应用
能用已学过的知识,解释某某道理。
(二)技能领域的学习水平层次分级 1.体验
能照示范、照片(图片)尝试(亲自)体验(体会)某某动作。2.模仿
①能做出某某动作。②能做到某某样子(程度)。③会做某某动作。3.组合
①能将某某与某某动作连贯做。②能做出某某联合动作。③能连贯做出某某与某某动作。4.协调
①学生能不停地做出某某与某某动作。②能熟练地做出某某动作。③能不停顿做出某某正确动作。5.熟练(自动化)
能准确自由地做出某某动作。
(三)情感领域的学习水平、层次分级 1.接受
①学生能注意听教师讲解,认真看教师示范。②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某某要求能给予配合。③学生愿意听教 师讲解,看教师示范,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2.兴趣
①学生乐意按教师的某某要求去做。②学生对某某练习,精力集中(干劲大,情绪高昂),感到欣慰。③ 学生对某某动作乐意多次重复练习,产生爱好、倾向。3.自觉表现,形成观点立场
学生认识到某某活动(练习)的价值,在没有人指导的条件下也能自觉地做,由倾向、爱好,经过内化形 成观点、立场,并经常习惯地自觉表现。
(四)运动负荷目标
运动负荷是指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身体所承受的生理负担量。适宜的运动负荷量,对增强学生的体质,掌握 运动技术、技能,培养优良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运动负荷的大小,是由练习的密度和强度即练习的重量、距 离、速度、时间、数量和动作的质量等因素组成的。
课时教学目标中的运动负荷目标应该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适度、适量,并且落实 到每一个学生。这样更有利于全体学生体质的增强,能力的提高。
学习内容分析:当今的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现代化技术也在飞速发展,人类知识的总量也越来越大,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电化教学的魅力不仅是直观形象、光色绚丽和悦耳动听,还能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充满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造就想象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信息技术的这些优势恰是现代体育教学不可缺少的,在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充分发挥其独特功能,并与传统教学手段进行优化组合,促使学生较快的掌握知识,开阔视野,展开想象,增强学习兴趣,以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作为体育方面的知识也不例外,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学到更多的基础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并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采用点化教学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启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能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演示,能使难于留驻的瞬间的动作,清晰地反映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得到深刻的感受,激发了学习兴趣,集中了注意力,也有利于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民主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心理学告诉我们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能推动人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但兴趣不是先天的,它是在一定的教育影响下启动的,发展起来的。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任何新鲜的出现都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而电教媒体的应用,会使教学更直观形象,可以花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能有效地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 活动中来,使学生爱学、乐学。例如:向学生们介绍前滚翻的技术动作时,如果用传统的示范、讲解方式来进行教学,效果是不理想的。因为在上课时,老师将完整的动作示范出来以后再进行讲解、分析,所讲的一切都较为抽象,在视觉上不能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不易让学生理解,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很难完全掌握。然而,如果在上课时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前滚翻的整个技术动作借助教学软件,通过屏幕展示教师预先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图形分解以及将蹲撑——两手撑垫屈臂——低头——两脚蹬地——提臀收腹——重心前移团身滚动——枕骨、肩、臀部依次触垫——抱小腿团身成蹲撑的文字解释出示在相应动作的旁边,结合课堂上的需要使画面重复播放、讲解,加上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这样,学生的大脑中形成清晰完整的技术动作,练习起来便会更有劲,更主动,对动作要领便能直观理解,掌握技术动作也就更快。这点也符合了儿童对直观、有趣、新奇的事物更容易理解,更具有强烈认同感的这一心理特征。又如:多媒体教学对指出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和纠正方法也有很大的作用。那么我们可以运用画面演示各种错误动作,学生通过认真观看画面,动脑思考。然后,通过教师仔细分析、讲解产生错误动作的根源后再进行改正。另外,还可以将一些优秀运动员的比赛录像剪辑到教学软件中,在上课过程中播放给学生看,使学生对滚翻动作在运动中的应用有个初步认识,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这样对以后在室外继续练习前滚翻动作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电教媒体,突破教材重难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如在进行投掷的教学中,包含着丰富的物理学知识,借助于计算机动画的模拟演示,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投掷距离受到空气阻力、出手角度、出手速度及出手高度的影响,这些因素中有些是客观的不能改变,控制出手角度与出手速度是提高运动成绩的最佳途径;进而在通过运动员的实战录象,通过慢放、定格等方式进行播放,再利用动画演示其出手角度,使学生理解不同投掷项目在不同条件下的出手角度,并在实际中加以应用,这样不仅突破了投掷教学中的一些难点问题,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体育运动科学原理的兴趣,促进了体育教学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又例如,高年级学习“挺身式跳远”一节时,仅靠体育教师课堂上瞬间的几次示范,学生很难观察和模仿这一动作。如果通达VCD、录相机把优秀运动员比赛练习的动作慢放出来,可以让学生利用充足的时间去观察和模仿这一动作。然后把助跑踏跳、腾空滑翔、展腹挺胸、缓冲落地四个要点分别定格播放或回放。同时教师结合画面,恰到好处的分析讲述,从而突出了教学中空中展腹挺胸的重点,突破了助跑踏跳的难点,存在问题也迎刃而解。三.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电教手段的直观性在教学中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若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电教手段,发挥电教手段的趣味性使学生在直观形象中,趣味活动中获取知识,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求知欲,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求新求异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增强电教手段的趣味性,把它作为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手段。
在《蹲踞式起跑》一课的设计与实施中,课始,听音乐,走图形进行队列操,既激发学生健体的兴趣,又能使学生提高“齐步走”等队列水平,同时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准备运动我让学生模仿大自然各类动物跳,让学生操纵鼠标,在CAI课件中获取大量的信息,(我在自己设计制作的CAI课件中,收集大量的大自然中各种各样动物起跑的动态镜头)学生在大自然的交响乐,猎豹跑、斑马跑、小鹿跑„ „的情景中兴趣盎然地自主模仿,自然创新准备运动。教学中,我运用CAI课件设计动画问题:小明为什么比小光跑得快?生动形象的问题有效启迪学生智慧,学生兴致勃勃地进行讨论,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 „多媒体计算机有效地帮助学生从“站立式起跑”、“蹲踞式起跑”的初步学习中向“蹲踞式起跑”的进一步学习正迁移。
新基础教育的价值观认为:“基础教育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学校应把每个学生的潜能开发、健康个性发展、自我教育、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作为最根本的任务„„”在借助电教媒体,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中,本课关注的核心是尊重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课从设计到评价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充分发挥学生在“蹲踞式起跑”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同时关注个体差异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本课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基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在学习蹲踞式起跑初,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自由或两人一组运用CAI课件辅助学习。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自荐组长,自由灵活组合小组,利用CAI课件(优秀跳远运动员资料)自主选择最优方法学习蹲踞式起跑„„为学生
留下广阔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本课学习目标,通过自主协作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蹲踞式起跑”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四.融合传统数学 优化教学手段
心理学告诉我们: 知觉直接影响着表象的质量。知觉材料越直接,具体,学生调动的感官越多,知觉映象就越鲜明、强烈,表象就越清晰、深刻、稳定、持久,最能正确反映现实形象的表象莫过于实物表象,实物乃是最好的直观教具。学生通过视觉可以感知实物的形状、大小、颜色、位置,通过触,压可以感知实物的软、硬、冷、热,轻、重等. 因此,实物演示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和立体感,这是电教手段演示所不能完全代替的。当然由于条件的限制(如能见度小),实物演示往往影响知觉的效果和表象动态的活动。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能把电教手段与动作演示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技巧“跳山羊’一课,教学中创造性地把实物与投影巧妙地结合起来,职得了极佳的效果. 为了让学生了解跳山羊时过山羊时一些特征,将动作的分解置于实物投影仪上,调整焦距,过山羊时的重点和难点便清晰地映现在屏幕上,学生第一次清楚地看到过山羊的轻松姿态,极感 新奇,注意力一下集中起来,他们的脑中清晰的留下了真实、鲜明、立体曲表象,为掌握跳山羊准备了良好的条件。再者,运用电教设备,从此而带来教学载体在形式变换及衔接上的方便与快捷,使教师能在短时间内展示较多的教学信息,大幅度地提高了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增强学生学习的获知率及习得效率。
实践证明,巧用信息技术,把幻灯、录像,投影等多种手段引进体育教学,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尝试热情,而且给学生以美熏陶,使学生在美好的情境中增长了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并使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互为补充,综合运用,使体育教学从形式、内容及教学效果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教学重点: 体育教学目标,是由学科教学目标,学段、学年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组成的。课时教学目标是其最基本单位,体育教学目标基本是靠课时教学目标来实现的。
课时体育教学目标是以本年级体育教学目标和单项教材教学目标为依据,对各单项教材深入进行纵向分析,找出本年级各单项 教材所应解决的主要问题,结合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确定各项主要教材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分别制定各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是教学过程,而是具体、明确的教学结果,是以学生学习以后的变化为依据,表现在学懂、学 会、产生兴趣和追求等方面。教学目标是可以观测的学生身心变化,用外显行为动词表达,它的实现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分为运动负荷目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每个领域的目标又由低级到高级 分为若干层次,其表达方式如下:
(一)知识领域的学习水平层次分级 1.记忆
①能记住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②了解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③知道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2.理解
①能说出某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②会讲某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③懂得某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3.简单应用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做某某动作。②能运用已学过的某某知识和原理。③能回答(讲出、说出)某某道 理。④能回答(说出、讲出)某某动作做出的道理。4.复杂应用
能用已学过的知识,解释某某道理。
(二)技能领域的学习水平层次分级 1.体验
能照示范、照片(图片)尝试(亲自)体验(体会)某某动作。2.模仿
①能做出某某动作。②能做到某某样子(程度)。③会做某某动作。3.组合
①能将某某与某某动作连贯做。②能做出某某联合动作。③能连贯做出某某与某某动作。4.协调
①学生能不停地做出某某与某某动作。②能熟练地做出某某动作。③能不停顿做出某某正确动作。5.熟练(自动化)
能准确自由地做出某某动作。
(三)情感领域的学习水平、层次分级 1.接受 ①学生能注意听教师讲解,认真看教师示范。②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某某要求能给予配合。③学生愿意听教 师讲解,看教师示范,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2.兴趣
①学生乐意按教师的某某要求去做。②学生对某某练习,精力集中(干劲大,情绪高昂),感到欣慰。③ 学生对某某动作乐意多次重复练习,产生爱好、倾向。3.自觉表现,形成观点立场
学生认识到某某活动(练习)的价值,在没有人指导的条件下也能自觉地做,由倾向、爱好,经过内化形 成观点、立场,并经常习惯地自觉表现。
(四)运动负荷目标
运动负荷是指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身体所承受的生理负担量。适宜的运动负荷量,对增强学生的体质,掌握 运动技术、技能,培养优良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运动负荷的大小,是由练习的密度和强度即练习的重量、距 离、速度、时间、数量和动作的质量等因素组成的。
课时教学目标中的运动负荷目标应该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适度、适量,并且落实 到每一个学生。这样更有利于全体学生体质的增强,能力的提高。
教学难点: 体育教学目标,是由学科教学目标,学段、学年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组成的。课时教学目标是其最基本单位,体育教学目标基本是靠课时教学目标来实现的。
课时体育教学目标是以本年级体育教学目标和单项教材教学目标为依据,对各单项教材深入进行纵向分析,找出本年级各单项 教材所应解决的主要问题,结合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确定各项主要教材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分别制定各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是教学过程,而是具体、明确的教学结果,是以学生学习以后的变化为依据,表现在学懂、学 会、产生兴趣和追求等方面。教学目标是可以观测的学生身心变化,用外显行为动词表达,它的实现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分为运动负荷目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每个领域的目标又由低级到高级 分为若干层次,其表达方式如下:
(一)知识领域的学习水平层次分级 1.记忆
①能记住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②了解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③知道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2.理解
①能说出某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②会讲某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③懂得某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3.简单应用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做某某动作。②能运用已学过的某某知识和原理。③能回答(讲出、说出)某某道 理。④能回答(说出、讲出)某某动作做出的道理。4.复杂应用
能用已学过的知识,解释某某道理。
(二)技能领域的学习水平层次分级 1.体验
能照示范、照片(图片)尝试(亲自)体验(体会)某某动作。2.模仿
①能做出某某动作。②能做到某某样子(程度)。③会做某某动作。3.组合
①能将某某与某某动作连贯做。②能做出某某联合动作。③能连贯做出某某与某某动作。4.协调
①学生能不停地做出某某与某某动作。②能熟练地做出某某动作。③能不停顿做出某某正确动作。5.熟练(自动化)
能准确自由地做出某某动作。
(三)情感领域的学习水平、层次分级 1.接受
①学生能注意听教师讲解,认真看教师示范。②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某某要求能给予配合。③学生愿意听教 师讲解,看教师示范,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2.兴趣
①学生乐意按教师的某某要求去做。②学生对某某练习,精力集中(干劲大,情绪高昂),感到欣慰。③ 学生对某某动作乐意多次重复练习,产生爱好、倾向。3.自觉表现,形成观点立场
学生认识到某某活动(练习)的价值,在没有人指导的条件下也能自觉地做,由倾向、爱好,经过内化形 成观点、立场,并经常习惯地自觉表现。
(四)运动负荷目标
运动负荷是指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身体所承受的生理负担量。适宜的运动负荷量,对增强学生的体质,掌握 运动技术、技能,培养优良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运动负荷的大小,是由练习的密度和强度即练习的重量、距 离、速度、时间、数量和动作的质量等因素组成的。
课时教学目标中的运动负荷目标应该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适度、适量,并且落实 到每一个学生。这样更有利于全体学生体质的增强,能力的提高。
学生学情分析
小学体育教学是一个急待提高和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分析学情不只是上课前的构思,而且应在上课后不断地观察学生的性别、年龄、身体发育水平、体质状况、学生掌握的已有的体育知识及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使整堂课中每位学生的精神状况和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是展现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完善于教学之后的自我矫正、自我完善的动态思考中。
一、教师的学情分析能力,是指教师在调查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水平、生活经验和心理状况等基础上,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学习需求的一种专业能力。
1、学生的学习态度:从态度的三个维度出发,了解不同年龄层次的小学生体育态度的现状及其特点。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年龄的小学生在体育态度方面存在差异性。体育态度总体上比较积极,但易受到体育场地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2、学生的学习态度是个人或对他人:对事物的比较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学习态度则是学生对学习所持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他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定向选择。对学习持肯定态度的学生,有较强的学习愿望,他总是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自觉地学习,从而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对学习持否定态度的学生,则对学习没有积极性,他不能自觉地认真学习,而总是比较被动,其学习效率自然也较低。
二、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进行分析:
1、在课堂上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安排一些趣味性、健身性、娱乐性、现代性较强、并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项目和知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单向的教师教、学生学向师生交流、互动开放,让预设的教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开放地纳入学生的直接经验以及体验和感受;在教学方法上,由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由给学生知识向引起学生活动、自己获取知识转变,应从灌输式、填压式的教学向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转变;在问题和练习方法上,应从答案动作技术惟
一、学练法惟一向条件、问题、学练法和结果的不限定转变,以便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身心,培养学生的特长。
2、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分析:教学中教师的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实效。分析学情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情境的创设、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等,都必须注重实效,并摒弃与现实教学目标无关的内容、方式和形式,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必须分析整堂课的每一个环节:
(1)趣味性:设计什么样的活动或游戏使学生在体育课积极性比较高涨。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其骨骼硬度小,韧性大,易弯曲变形;肌肉力量小,耐力差;心率快,肺活量小,负氧能力差,易疲劳。这些都表明少年学生的运动负荷不能过大,运动时间不宜过长,过量运动或成人化、专业化教学会给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游戏化的运用可以使少年学生在上体育课过程中有张有弛,更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从而育游戏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简便易行,而且融趣味性、娱乐性、竞争性、健身性、教育性、创新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对于调动参与积极性、掌握技术技能、增进身心健康、开发智力、发展个性、培养优良品质等,都有积极、重要的作用。游戏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可以培养学生兴趣、提高练习的积极性。因为体育游戏具有娱乐的特性,它能吸引广大学生的参与,从而有利于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2)激励性评价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从不同角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
(3)有“收”有“放”性: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大多数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主要是从简化教学组织、培养学生自我锻炼习惯人手,着重研究精讲多练的问题。启发学生愉快、自主的学习,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即把尽可能多的时间放给学生,让他们自我组织学习和锻炼,教师及时予以指导,做到有“收”有“放”,“收”、“收”自如,从而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
(4)教师的评价。教师在分析的同时要对对学生的评价,要采取多种方法,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做出恰当的、指导性的评价。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运用鼓励性的或指导性的语言进行评价以。
三、活动形式要创新中学情分析:
课堂内外活动内容、形式非常多,如有活动与探究、知识窗、自我设计、自学自练、自我调控、练习体验、学习思考与自我评价等等。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结合教材去完成这些活动项目?如何达到预期的目标。都要教师经过精心的设计并有所创新,因为有一些活动项目不一定适合自己学生的实际,需要改进、创新方能实现教学目标。对不同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群体都应有所区别。有选择有创造地组织实施,不能生搬硬套,否则不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环节: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环节与策略 1.专业的引导作用 教师的一般素质是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中最早期的影响,体育教师受专业的熏陶,形成了体育教师特有的专业气质,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如何看待体育课。体育教师健壮的体魄、富于幽默的谈吐、洪亮的口令以及精明的组织才能,对专业的高度热情、良好的运动能力等等,这一切不仅使体育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形成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形象,而且使学生具体生动地看到了体育锻炼的效果,产生模仿的愿望,从而引发学生努力上好体育课的热情和兴趣。特别是体育教师要有良好的运动能力,教师良好的运动能力是指教师正确、优美、轻松和熟练的示范动作,以及良好的运动成绩。首先以跑步为例,教师即使示范一个简单的“起跑”动作,只要动作协调、流畅,给人以一种美感,学生都会十分羡慕,并希望自己也能做到,在学习以及练习过程中就会十分认真,且表现出相当的兴趣。教师要很好的运用自身的条件,严格要求自己,加强锻炼,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展示出最佳的精神风貌,对学生起到榜样作用,吸引每一个学生,影响每一个学生。2.增强体育教学的游戏性 好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老师的任务就是保护和发展他们的体育兴趣。而体育游戏作为一种体育活动形式,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生动而活泼,还能锻炼身体,培养学生坚毅品质
具体目标: 体育教学目标,是由学科教学目标,学段、学年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组成的。课时教学目标是其最基本单位,体育教学目标基本是靠课时教学目标来实现的。
课时体育教学目标是以本年级体育教学目标和单项教材教学目标为依据,对各单项教材深入进行纵向分析,找出本年级各单项 教材所应解决的主要问题,结合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确定各项主要教材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分别制定各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是教学过程,而是具体、明确的教学结果,是以学生学习以后的变化为依据,表现在学懂、学 会、产生兴趣和追求等方面。教学目标是可以观测的学生身心变化,用外显行为动词表达,它的实现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分为运动负荷目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每个领域的目标又由低级到高级 分为若干层次,其表达方式如下:
(一)知识领域的学习水平层次分级 1.记忆
①能记住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②了解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③知道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2.理解
①能说出某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②会讲某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③懂得某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3.简单应用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做某某动作。②能运用已学过的某某知识和原理。③能回答(讲出、说出)某某道 理。④能回答(说出、讲出)某某动作做出的道理。4.复杂应用
能用已学过的知识,解释某某道理。
(二)技能领域的学习水平层次分级 1.体验
能照示范、照片(图片)尝试(亲自)体验(体会)某某动作。2.模仿 ①能做出某某动作。②能做到某某样子(程度)。③会做某某动作。
3.组合①能将某某与某某动作连贯做。②能做出某某联合动作。③能连贯做出某某与某某动作。4.协调
①学生能不停地做出某某与某某动作。②能熟练地做出某某动作。③能不停顿做出某某正确动作。5.熟练(自动化)
能准确自由地做出某某动作。
(三)情感领域的学习水平、层次分级 1.接受
①学生能注意听教师讲解,认真看教师示范。②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某某要求能给予配合。③学生愿意听教 师讲解,看教师示范,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2.兴趣
①学生乐意按教师的某某要求去做。②学生对某某练习,精力集中(干劲大,情绪高昂),感到欣慰。③ 学生对某某动作乐意多次重复练习,产生爱好、倾向。3.自觉表现,形成观点立场
学生认识到某某活动(练习)的价值,在没有人指导的条件下也能自觉地做,由倾向、爱好,经过内化形 成观点、立场,并经常习惯地自觉表现。
(四)运动负荷目标
运动负荷是指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身体所承受的生理负担量。适宜的运动负荷量,对增强学生的体质,掌握 运动技术、技能,培养优良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运动负荷的大小,是由练习的密度和强度即练习的重量、距 离、速度、时间、数量和动作的质量等因素组成的。
课时教学目标中的运动负荷目标应该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适度、适量,并且落实 到每一个学生。这样更有利于全体学生体质的增强,能力的提高。
师生活动:
1、课题提出的背景、意义及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体育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体育教学的现状尚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代发展的要求存在差距。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要求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提倡“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运用能力。教学正逐步由传统的重教师“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学生将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辅助者。因此,探求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迫在眉睫。“师生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了教学观念,从教师单一的“一言堂”向“师生共同探讨”模式转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在新课程中,以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互动教学关系,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也将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使学习过程更多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以生生的互动学习、师生的双向互动,产生“共振”作用,真正丰富课堂,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提高课堂效率。
2、课题研究的目的
目前,国内外对于“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国内起步较晚,主要近两三年开始,且大都是国外“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介绍和验证,有的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升华,理论基础往往不够明确和完善,对照国外较成功的“互动式”教学经验,及新课程要求学生采用“互动式”教学势在必行。
“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转变教学的过程,而教学过程包含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四个要素。因此,首先要实现以下四个要素的转变:
(1)、学生地位的转变: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吸收者。使学生具备敢想、敢说、敢问、敢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创造性发展的素质。(2)、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教师”只是一种职业的称呼而已,他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3)、教材功能的转变: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教材除了文字教材之外,还包括音像教材等,教师要从“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让学生在大容量教材中各取所需,并形成能力。
3、课题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学习交往理论认为,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识活动,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孩子们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充分挖掘这种极难得的宝贵的教育资源。
4、课题的实践依据
本课题组的主持人朱希勇,具有先进的研究经验,他已经成功完成了《活动性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研究》,并且在中期评比中获得优秀,其他实验教师也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具有研究能力,其中实验教师赵丹丹在2008年获得教具优质课,实验组成员在课下的时候喜欢围在一起讨论教改理念,讨论怎么样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另一方面,学校领导很重视学校的科研,我校有20几台电脑,每个办公室供有电脑一台,支持教师随时上网查找资料,进行信息查询,更改教学理念。
课题虽然是自筹经费,但是取得了学校的重大支持,历时两年,成果不错,教师干劲十足,按照计划能在6月底完满结题。
三、课题的界定和理论假设:
师生互动:这里指在课堂时空内,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课堂教学互动简单地说就是师生之间的一切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既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在同一教学目标下同时发生作用,其教学行为具有明显的平等**性、互促互补性、全员参与性。同时,也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是信息流动。
四、课题研究目标:
“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转变教学的过程,而教学过程包含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四个要素。因此,首先要实现以下四个要素的转变:
1.学生地位的转变: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吸收者。使学生具备敢想、敢说、敢问、敢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创造性发展的素质。2.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教师”只是一种职业的称呼而已,他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3.教材功能的转变: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教材除了文字教材之外,还包括音像教材等,教师要从“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让学生在大容量教材中各取所需,并形成能力。
五、研究内容:
构建出适合我校的较高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养成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习惯,从而全面提高我校的体育教学教学质量。1.提出问题,探索过程,师生共同讨论,形成集体结论
教学内容应落实基础知识和发展基本技能,精选贴近学生生活,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语言材料及与现代社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材料,为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同时又是学生所能接受的知识。在内容安排上,既要注意部分知识的系统性,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生活经验相互配合。更要注意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课程标准,科学性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设想,不断探索,提出各自的目标、观点,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语言实践中形成集体性的结论。充分尊重学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
2.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即兴创造,超越预设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对社会各领域广泛深入的影响,课堂教学应“与时俱进”。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必须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经验、认知性特点和学习兴趣,作为确定教学策略的依据。教师要依据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把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世界作为重要课程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即兴创造,超越预设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教师相互交流、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学中,要发扬民主、师生相互尊重、密切合作,共同探索,要鼓励学生质疑、探究,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学科知识产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3.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语言的实践能力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一条基本原则。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使学科学习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
六、研究对象: 全体本校学生
七、研究方法:
1、对比研究法:就一个研究内容,用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平行班中进行对比,然后检查各自的教学效果。
2、调查研究法: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在广大学生中总结“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的优越性。
3、教学实践法:通过各级各类公开课、交流课逐级反馈,及时调整,逐步完善。
八、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一)确定实验范围及对象
为体现小学体育师生互动代表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根据我校的特点,实验对象为全体小学生。
(二)提出实验任务
1.对小学体育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的可行性进行论证。2.对小学体育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的科学性、实用性进行验证。3.根据新的教育理念探索小学体育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三)落实培训工作
1.根据领导批示和安排,对参加实验的实验教师进行了培训,更新观念,力求认识到位。
2.成立课题组,制定实验方案,并针对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举办研究活动,如现场会、经验交流会、研讨课、评优课等。
3.探索新的培训方式。在培训过程中,改革以往教研员在上面讲、教师在下面听、记的传统培训形式,强调以参培教师为主,调换培训者和被培训者的位置,做到培训者与被培训者互动,调动体育教师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根据参培教师的实际情况,要求参培教师“多动脑、多动口、多动笔、多交流”,力求形式多样。通过培训,教师提高了对体育师生互动的认识,转变了观念,素质教育思想逐步深入人心,教师增强了推进素质教育的自觉性。绝大多数参加实验的教师在课程改革进程中能在理论和实践上认真探索、创新,使体育课改理念深入人心,改革不断深化,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四)研究步骤
(一)研究的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研究指导小组。收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对全校学生、教师和领导进行学校体育认识的调查并进行分析;制定课题方案和计划。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看着学生的答卷,能够看出学生是真的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自从师生互动教学方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研究以来,在学生之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体育水平得到了提高了,体育水平得到了提高了,上体育课的积极性提高了。在每天的学习之余都能拿出一定的时间参加自己喜欢的游戏,来增强自己的体制。但是还是有问题,由于我们学校的体育设备有限,地处偏远的小村庄,受到了限制,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利用有限的环境更好的进行研究。
九、研究结果:
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具备现代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进行研究——实践——改进——提高,良性循环,不断完善。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让学生去“做”,而且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如何去做?”使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服务者,学生成了课堂教学的创造者和享用者。教师在课堂中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倾向,把选择权让给学生就是学生有权在课中选择自己喜好的项目和器械练习,甚至学生还可以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使学生练习兴趣高涨,教学气氛活跃,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十、问题与思考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对于课题的研究更多是落实到某一课时进行的研究,没能立足于一个更高、更大的视野。
2、对于同一类型的课题,还没有进行合并式的研究,研究比较零散。
3、研究的理论不足,对于问题的关注度、敏感度不够,对于课堂中的小枝节的问题纠缠多,深入表象抓本质的能力不强。
4、研究成果的及时总结和理论提升的问题。
(二)几点建议
1、继续加大培训力度,不断优化实验教师队伍。
2、深入进行课题实验,鼓励课题组教师,大胆实验,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反复实践、反复研究、对比分析,总结课题研究经验教训,在实践中勇于探索。
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经济的全球化,信息的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电脑已进入千家万户,互联网也已成为产业化,传统产业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人类发展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一浪潮为我国国力的发展壮大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而新课程的改革此时也在教育战线上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随着新课程的到来,也恰逢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定会给我们的教育事业带来更大的冲击和挑战。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现代化教育技术也已深入学校的教育当中,各门学科在不同程度的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作为为传统学科的学校体育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中将大有用武之地。作为一名学校体育工作者,如何能把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体育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体育教学应该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中心位置,学生有了运动的兴趣,他们才会经常参与体育锻炼,才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有赖于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引起。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作为教学信息的载体和传输信息的工具和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的整合,创设情境,它不仅可以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调节了课堂气氛,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进行篮球教学时,先播放一段 NBA 的精彩片断,在进行足球教学时先放上一段精彩足球射门集锦,学生看了录像后,可以发现他们眼里流露的不仅仅是惊叹,还有兴奋好奇和跃跃欲试,使学生们学习的兴奋因子激活,这时他们已处于最佳学习状态,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较好的发挥。
(二)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它能使师生之间增加了一些新的联系渠道和方式,把学生还未感知到的或比较抽象的学习内容与学生比较熟悉的社会生活、生活实践联系起来,使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上展现出袋鼠、青蛙等动物跳跃以及森林运动会的场景,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会在不知不觉中被调动起来。再如,当课程进行到放松整理阶段,师生在大屏幕画面及音乐氛围的烘托下,一起模仿大雁飞、小鱼游、小船儿飘的优美放松动作,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二、利用信息技术使体育教学更简便、更直观。
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的体育课件在体育课上运用起来更方便、更直观,体育课是以身体运动或身体使用器械运动为主和教师利用示范,讲解,口令提示等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身体教育的课程。它的内容决定了它的特殊性,而正因为它特殊性的特点恰好适合运用信息技术来弥补,比如向学生示范排球扣球的技术动作,示范是为了更清楚地让学生了解动作,但通常教师示范只是一瞬间的过程,大多情况下,学生还没来得及看清各个部位的运作,整个过程就结束了,给学生的印象也很模糊,难免会出现各种错误动作,如果老师的示范动作能够慢动作完成,且可以反复的观看,甚至配上详细的讲解,效果比单纯的示范就要强多了。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先将标准的扣球动作通过摄影机拍摄下来,制成多媒体课件,对动作的关键处配上解说和文字说明,在给学生讲解排球扣球要领时,可向学生重复展示,直到他们掌握要领。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反馈、评价。
多媒体具有双向交流的“反馈”功能,所谓“反馈”,是指控制系统把输出信息的结果“返回传入”以影响信息再输出所起的调节控制作用。在理论课的教学中,计算机能及时在实践课的教学中,利用摄像机与投影大屏幕连接,可以把学生练习时出现的正确与错误动作实录下来,反映在大屏上,便于学生自己作正误对比,发现和纠正不足。在理论课的教学时,计算机能及时提供正确答案,及时判定学生的答案正确与否。如果答对了,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真棒!”、“你真聪明!”等激励机制性的语言或带有大拇指、五星、卡通人物等图案,使学生兴趣盎然,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即使学生答错了,计算机也会很友善地建议他“多想想”、“你能行”,有的还伴以美妙的乐声。学生在这友好的激励和鞭策情境中,不断愉悦身心,及时巩固自己的学习成果。当然,教师反思教学,也可以通过这一途径来达到好的效果。
四、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思维。
通过游戏的形式来达到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它集科学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为一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如学生在做游戏《小动物搬家》时,让学生自己从电脑中查询相关的电子读物,根据找到的参考资料,尝试练习,真正由被动地位变成为学习的主体。这一点印证了美国教育家罗杰斯观点的正确性:“当学生选择学习方向,参与发现自己的学习资源,阐述自己的问题,决定自己的行动路线,自己承担选择后果时就能在最大程度上从事相关学习这类参与学习比消极被动学习有效得多。”我们高兴地看到,学生从模仿小猴(肩扛单足跳)、螃蟹(仰卧支撑移动)、袋鼠(双膝夹盒跳)、蜗牛(爬行头顶),进而又想出跳踢搬运、双人夹背搬运、抛接搬运、鱼贯合作搬运等许多颇有新意的游戏方法,从而使得游戏既能充分活动全身各部分肌肉关节,又能提高动脑创想的水平,使显性和隐性的目标结合得自然到位。
五、利用信息技术发挥学生自主性,开阔视野、拓展教材。
在新课程标准下,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将突破以往所规定的竞技运动项目内容,更加注重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更关注内容的实效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一切有利于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和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内容都应该成为体育课的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来确定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的方法。
如在进行有氧耐力的训练时,教师可在网上提供多种练习的方案:如:耐久跑、跳绳、打篮球、踢足球,有氧健身操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选择练习的内容和方法。除了对传统教材的运动项目内容进行改造外,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大众体育的蓬勃开展,新兴的运动项目不断涌现。青少年喜欢追求时尚,当然也追求新兴的运动活动。通过校园网络,让他们获取这方面的知识,如让学生了解网球、橄榄球、独轮车、壁球、板球,旱冰、攀岩、蹦极等项目,进而使这些项目走进学校,从而给学校体育教学带来无限的魅力。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体育源远流长,是未来体育与健康课程将着力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如我国民族的瑰宝---武术、内蒙古的“那达莫”、朝鲜的荡秋千和跳板,汩罗江畔的赛龙舟、北京天坛老人的踢毽子,山东潍坊的放风筝、西北地区的“斗鸡”、还有常见的“推铁环”等等,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演示,这些项目经过千百年来的流传,既有各自的特色,又有良好的健身价值,既使学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把这些项目请进我们的课堂,将丰富体育课的教材内容。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影响到各行各业,教育现代化的脚步越来越快了,现代信息技术已走进了校门,进入课堂,只有明确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的关系,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才能在体育教学中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不能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它只是辅助教学的教学手段,一种形式,对教学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此体育教师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将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充实到我们的体育课堂里去,合理、正确的使用它,从而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现代化。
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与工具: 书面练习
评价量表内容: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评价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研究专题,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教学评价,这种评价我们可将其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发展性评价,二是水平性评价,三是选拔性评价,就其功能而言,这三种评价在体育教学中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而选拔性评价则是这次研究的主题,它是为各级、各层评价活动在课改中的首次出现。多年来的体育教学评价都是按照《体育教学大纲》而设计的体系和细则,已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落实新颁《体育课程标准》的实验工作,特介绍小学体育教学四种评价方法。在过去的教学大纲里对教学内容、考核内容作了很细的规定,各年级的学生该学什么,老师教什么,学生该考什么,都有明确具体的规定。考试偏重于生物性评价,主要是对体能、技能的评价,学生每达到一个技术层次就有一种相对应的评定成绩,它注重的是一种结果,追求的是一种绝对的评价标准,我们以往认为这是客观的,但用现在的思想来评价既不是公正的也是非人性化的。例如:一个学生平常时吊儿郎当,他考试时50米可跑8秒,成绩很好;另一个学生平时很认真,考试时怎么也跑不到8秒,成绩很不好。虽然我们老师都想通过评价来提高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但试想这样的考试对那个很认真的学生能起到促进与发展的作用吗?那么我们该建立怎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起到促进与发展而不是鉴定与选拔的功能呢?
通过将近两年的课改实验,在对学生成绩评价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希望能对以后的小学体育教学评价工作有一些启发。
一、由单一内容评价向多元内容评价转变
过去的教学大纲是对项目进行评价,占整个评价的80%,如50米快速跑,垒球掷远、前滚翻、立定跳远、纵叉、800米等等,另外20%是对平时表现与体育常识的评价。这种评价方法没有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去考虑,现在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发展,从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以及健康行为等方面进行评价。过去的学生习惯于被人家评价,现在的学生逐渐接受了发展性评价,一个孩子对他的好朋友说:“我喜欢你的一切,包括你所有的缺点,但如果你能改正某某缺点我会更喜欢你。”可见,发展性评价正在被孩子运用,正因为它的激励性,使这种教育思想渗透到每个领域,这就是评价的多元性。
在三年级上学期考核中运用了这样的一种评价方法。它不是对一个学生一个项目的考核,需要合作才能完成,内容是合作跑。考核有三个层次的要求,但每个学生必须达到三个层次才能有较高的评价,缺一将降一等级。考核要求强调的是相互帮助,而帮助是贯穿整个考核过程的,若学生将合作跑当作是竞争的场所,其结果是只有一个或几个达到既定目标,把个体孤立起来,其竞争与个体化的学习情景将阻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能力发展;若学生将合作跑当作是实现共同进步,不论能力强弱,速度快慢,只要大家协作一致为一个共同的心愿去努力,就能实现共同进步。这种评价方法对学生参与态度、情意表现、合作交流体现得较多。
二、由定量方法评价向定量与定性方法评价相结合转变
过去在体育课的评价中多是以定量方法来评定成绩。如立定跳远,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的学生,合格就合格,差一点就是不合格,就像一个需严格把关的产品,没有把学生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既使人们从过去“增强体质” 这一指导思想出发,跳2米的学生就一定比跳1米的学生体质强?这种定量的评价方法只能起甄别和选拔的作用,很难评价一个学生的体质状况。从新课程目标出发,可以制定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如在一年级立定跳远的考核中实施的那样,就体现了定量评价方法与定性评价的结合。定量体现在能跳过几个塑料瓶(跳过4个为合格),据统计全班均跳过了四个塑料瓶。定性体现在看动作是否正确,如摆臂是否协调;是否只有跳没有手臂的摆动;落地是笨重还是轻巧;是否有积极改进动作的态度和意识。在考核中一次二次不满意还可通过练习,改进再来考核,直到学生满意为止,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学习与努力的过程,达到一种正确掌握动作,增加练习兴趣的目的。
三、绝对性评价向绝对性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转变
绝对性评价是以前常用的一种评价方法,优点是简便易于操作,是以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的学生,相对性评价有助于学生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所取得的进步,从而建立起体育学习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其缺点是比较麻烦,不易操作。课程标准鼓励教师采用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班次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让学生依据个人的进步得到评价,而不是通过相互比较或以统一的标准来衡量。
我在三年级下学期尝试采用了相对评价法。具体做法是,学生初学垒球时,对投掷远度进行摸底,并将摸底的成绩作为学生的起点成绩,通过一单元学习,就可以发现每个学生学习进步的幅度,即相对成绩=最后测试成绩(绝对成绩)起点成绩。这样使每个学生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所取得的进步,并能正确地评价自己,不再为别人投得远而羡慕,自己投得近而自卑,把自己跟自己比,看到一种属于自己的成功。
四、由终结性评价向终结性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转变
发达国家在体育课程中已普遍采用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通过各种评价方法和工具,经常对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进行评定,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学生尽早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和不断进步。相比较之下,我们通常只重视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因为许多人认为终结性评价简便易行,能作出准确判断,而过程评价比较麻烦,不易操作,不能准确评定学习结果。课程标准认为未来的体育课程将从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向终结性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向发展,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有效的学习和进步。
下面以一年级下学期纵叉考核为例,尝试采用多次技评来促进学生对动作的学习与掌握。具体做法是,学习纵叉的动作方法,通过各种方式的压腿拉开韧带;鼓励同学间的互相帮助;让体育小骨干带动同学利用课间、课余时间练习;通过布置作业等形式让家长参与督促学生在家练习;老师善于及时发现每个学生的进步与问题,多次及时反馈,让学生能改进动作,促进每一个学生掌握正确动作。在此基础上,随时对学习进行考核,凡动作正确达到标准者评定为优秀;凡不合格者可通过再练习和不断地努力去达到优良的结果。这样多次的动作技评可提高学生活动能力,增强自信心,让学生相信只要努力就能进步,就能成功。
备注
本预案是指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因活动保护不当造成的事故,轻则挫伤、擦伤、关节损伤、肌肉抽筋、拉伤,重则造成骨折、呼吸紊乱、严重休克甚至丧失生命。伤害事故一般发生在球类活动、体操、田径运动等运动项目中。
一、体育活动事故的应急处理
1.在场人员发现险情后要及时报告在场老师、校医和班主任,紧急或情况复杂时还应及时报告学校领导;校医应立即到达现场,了解伤者情况,判断伤情,先行急救;遇到重伤的或不能判断伤情的,应及时送医院检查、急救或打 120 救护电话。
2.及时通知家长及其他监护人,以便作出救治决定,并作好安慰工作。
3.保护现场、了解事故发生经过,调查事故原因,作好有关记录并保护现场,采集有关证据,以利于对事故处理做到事实清楚,责任明确。
4.重大的伤害事故要及时上报上级有关部门。
5.事故发生在课上或因学校设施原因造成伤害的,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学校应承担责任的。学校应视情况及时报告保险公司。
6.前往医院探视,随时掌握伤者身体康复情况。
二、体育活动事故的预防
1.加强思想教育、增强防范意识。中小学生好胜心强,经验不足,思想上麻痹大意,缺乏预防事故的意识,教师要教育学生树立“宁失一球,勿伤一人”的思想。
2.完善活动设施建设和管理。运动场地要保持平整,不应有坑洼、石块等,地面不宜太硬、打滑;球架、球门要定期检修。
3.教学和训练、竞赛活动必须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严格要求、严格训练。
①建立良好教学秩序、重视课前准备。教师、学生着装规范,必须穿着体育服装上课,学生不准穿皮鞋、有跟鞋、凉鞋,女学生不穿裙子上课。
②精密组织教学,加强纪律教育。体育教师必须经常反复地向学生进行遵守纪律、遵守常规、服从组织、遵守游戏规则等方面的教育。
③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相互保护的意识。
④体育教师应掌握特异体质的学生情况,掌握合理的运动量、注意区别对待。在运动量的掌握上,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生理反应,进行合理调整;教师对于病痛、体弱、伤残的学生要及时关心,安排他们免修、见习等。
4.重视准备活动、加强医务监督。教师应根据上课内容和气候情况决定准备活动的内容,严禁不做准备活动就进入体育活动,准备活动要充分、有针对性;学生应掌握自我医务监督的常识。
5.加强保护措施。严格裁判、禁止粗野动作,不使用错误的推、拉、撞等危险动作。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
第二篇: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单位:浏阳五中 姓名:黎利红
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教师的教学法方式和手段都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学问,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学习有价值的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科学地借助信息技术能让课堂教学“活”起来,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 教学内容“活”——生活
课堂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怎样把课堂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呢?现代教学中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就能变许多的“不可能”为现实,让课堂透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如老舍《济南的冬天》一文,写出了北国济南冬天的特有景象,“天是响晴的,水是透明的”,而“最妙的是下点小雨”,描绘出一幅舒适温馨的北国风光图,这些对于南方学生来讲是难以领会得到。但是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章所描述的“意境”,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文学符号所塑造的形象和提示的内涵转换成可欣赏的画面,同时配上文字解说,从而把语言与画面,视觉与听觉,感知与理解融为一体,这样可以有效地化难为易,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比起那种单凭语文老师的三寸不烂之舌进行讲述,即便使用相当多的华丽词语,讲得天花乱坠,而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不知所云的教学效果来讲,就不知高出多少倍。2. 教学手段“活”——活用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认为:在决定是否使用,以及什么时候该使用信息技术时,都必须保证其最终目的是在于能更好地完成一定的教学或学习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实际,同时依据媒体的特性来设计课堂教学,要求教学手段不但要“活”,而且是要“活用”。
如生物学科中的《细胞分裂》一节教学中,如果单纯由教师进行理论上的讲解,学生是不容易理解,更不说是掌握了。但如能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科学地制作出细胞分裂的变化过程,通过媒体的演示,让学生能更形象,更详细,更快地了解到所有相关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又如在劳技课《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教学时,将物体置于三投影面体系中,并使物体上的主要表面处于平行或垂直于投影面的位置。用正投影法分别向V、H、W面投影,即可得到物体的三视图,但是在众多的线条中,学生要找到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不是那么容易,要找到三视图的投影关系就更难了。因此,我们可以科学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及时转动该物体,在同一平面上,从不同角度观察该物体,再将三视图利用多媒体技术有效地展开。这样,不仅让学生明白了三视图的形成,又了解了三视图的投影关系。
不过教师还得注意,选择媒体是为了更好地教学,应用信息技术不能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一味追求形象化,这样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将有副作用。所以必须强调信息技术的“活用”,还注意恰当地选择多媒体教学。
3. 学生思维“活”——活跃
鲁迅先生曾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知慧和灵感;没有智慧和灵咸,就无从谈起学生的思维。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各科知识,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让课堂教学活跃起来,是应用信息技术的目标之一,也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优点,借助多媒体之个“利器”,在课堂上使学生不仅是跟着教师去学习,更是积极主动地按照自己的水平和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主动去学习,由此拓宽知识面,丰富他们的思维想象,同时使学生富有个性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都有显著的提高。如作文教学,教师让学生写春景,学生便可以从网络、电子图书、电视上收集资料,然后加上自己的感受及想像,用“画图”软件将景致制作成图片,然后加上文字说明,有的同学还配上了个人的演说词。这样不仅使课堂活跃,学生学习的兴趣浓了,对作文的编写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又如在教学中涉及的环境保护问题时,教师收集大量资料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收集更加丰富多彩的的资料(相关图片或自己拍摄的相片等),从水资源到大气污染,从臭氧层到土地沙漠化等。课件成了师生的共同杰作。
4、教学机制“活”——灵活
教学的现代化,首先是教学理念的现代化。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过程中,我们应更注重在现代教育思想的知道下让教学机制“活”起来。
信息技术让教学设计更显智能化。在交互式练习的课堂上,例如在英语教学中涉及的语法题,一人一机,上机操作,看选择题输入正确答案。即时显示结果:对几题,错几题,正确率,最后判别等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调整时间和难度系数,人人可以享受成功。教师通过控制程序可以知道全班学生整体水平,及时调整教学程序,实现因材施教。
我们坚信:信息技术与我们的已有的教学机制和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的话,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断“活”起来,在课堂上把各科知识“用”起来,让学生的脑子都“动”起来,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断精彩起来!
单位:浏阳五中 姓名:黎利红
浅谈信息技术课中的“任务驱动”教学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一定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引导学生前进。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具体的任务学习。“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合于新课标下的一种教学。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教学法和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典型到个别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综合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地进行摸索学习,总结经验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信息技术课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具有一定优势:
1.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确、具体,掌握学习内容更容易。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如何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进行的。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容易使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更加容易掌握学习内容。2.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教学中,如果总是采用教师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容易产生厌学心理,也容易养成上课就等着老师教的依赖心理。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给学生下达一定的具体任务,学生在思想上就有一种必须完成任务的紧迫感。在教师讲解过程中,学生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遇到问题时通过阅读教材解决,或与同学间相互交流、讨论来解决,也可以通过教师点拨指导掌握知识,形成经验。这样,学生才真正成为实际意下的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让学生去操作、去尝试,去创造,学生就会体会到自己探索的成功感,从而充分激发起学习兴趣,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3.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实现个性化、分层次和弹性教学。
计算机教学如果仅仅局限于教材所指定的软件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求知欲的,也是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需要的。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学生为了完成具体任务,一方面会认真学习教材内容,另一方发现有些功能教材中所介绍的软件不能解决时,就会尝试着寻求其它软件来帮助解决问题。这样就把学习内容从教材内延伸到教材外。学生在探索其它软件的过程中,能直观地感受到不同软件的特点、优劣及相互间的区别,除了掌握教材规定的软件的使用方法,也了解了其它同类软件,学习的内容更多、更深,知识面更广了。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在课堂外自主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己摸索。学习有很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有利于实现个性化、分层次和弹性教学。
4.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围绕完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来进行的,这个具体的任务将教学内容融合在其中,使得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即是学习教学内容的过程,也是综合应用教学内容的过程。这样就把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化信息处理工具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学习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的自己的需要,提出希望实现的功能,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缩短了他们的学习周期。
诚然,计算机课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其优势是明显的,但也会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在同一节课内,全班同学所掌握知识多少会有不同,容易造成学生学习上的知识点的疏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课堂小结和知识点的回顾,使得学习能力差的同学或掌握的知识有疏漏的同学能通过教师的总结和回顾,跟上教学进度,达到教学目标。同时,要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使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提高。此外,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设计任务时,还要注意根据学生的特点,尽可能设计一些带有趣味性、实用性、可行性强的任务,使学生愿学、易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轻松地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
第三篇: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主题交流
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主题交流
2016-11-27 发布者:阿依古丽·米吉提
在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环节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环节,增强教学效果。就此,谈谈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环节的几点做法: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对事物有了美感,也就变“苦学”为“乐学”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师探索的主题,改变教学态度、改变教学方法等等。现在信息技术在教学的出现,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第一、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环节,信息技术手段进入课堂,给学生带来了新鲜感。通过屏幕出现的那一副副生动的画面,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那高质量的音响效果唤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劲头,那变化有序的文字不再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的单调和枯燥乏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起到强烈地吸引着学生,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形成了一股学习的动力的效果。我使用了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先在屏幕上用动画显示了主题画面,并加上美妙的音乐,一下吸引了同学的注意力,使同学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同学们对于老师要上的课充满了渴望,学习热情高涨。
第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实践证明:当学生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产生了兴趣以后,他们就会有很高的学习热情。这时,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教师)就应该为他们创设各种条件,使他们主动参与进来,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环节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不仅可使一些使本教师难教、学生难懂的教学简单化、形象化,也可以方便教师更好地突破知识的重点、难点,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化抽象为简单。在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优化和练习,并且不断巩固新知识。
(1)在教学环节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感性地掌握知识。老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进行适当的思考、讨论、操作、答问、质疑、总结。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知识,发展思维、提高了能力。
(2)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环节解决重点、难点。利用信息技术的作用在教学边讲解边演示,变抽象为具体,诱导启发学生,创造良好的思考问题的环境,促进他们动脑筋,使所有学生都去思考问题。通过生动的演示和实验使学生有所领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突破了本课的重点难点。(3)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在教学中优化练习设计,巩固新知识。新授课中的巩固练习,就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时不是简单地重复书上学到的东西,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断优化练习。信息技术在教学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在“练习”的设计方面更富有弹性,体现练习的阶梯发展趋势,有易到难,体现差异教育:学生开始从模仿型的基本练习——变为提高辨析能力而设置的判断练习——再变为糅合知识而设置的综合练习等等。另外,老师在练习课上从基本问题出发,循序渐进地设计练习内容和增加难度,设计一定的尝试练习题和发展性练习题,使学生知道知识的内在联系及规律,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不依常规去寻求变异,使学生既长知识,长智慧。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环节进行教学在这方面同样有很大的优越性,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练习,提高了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总之,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中去,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环节发挥其主导作用,创设生动形象的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让学生从繁琐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形成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有效地培养更多的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
第四篇: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长庆
周娜
运用新颖、先进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在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的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优化课堂结构,改革旧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显著提高学习效率。它不仅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思维和实践的机会,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多媒体课件对教学优化的主要表现
1.利用多媒体手段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还要以积极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同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寻求一种最能激发学生兴趣并最易于他们接受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不怕错误、敢于求异的良好的学习心理,孩子的创造思维火花才能迸发出来。国内外大量的实践证明,在一定的音乐氛围中进行学习,能收到明显的学习效果。教学中,根据这一原则在多媒体课件中配上适当的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既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又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刺激学习需求,激发学习兴趣
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起决定作用。一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而计算机集文字、图形、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之感,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形象逼真的屏幕图像和动画能将教师用语言和教具演示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形象化处理,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更易体会到事物的本质。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景,促使学生脑、眼、耳、手、口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交互式的计算机技术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了条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可以说,直观性教学是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如“轴对称图形”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蝴蝶、挺拔的雪松和火红的枫叶,然后再利用计算机演示各种轴对称图形的重叠过程,在学生专注的目光中,他们深刻领悟了轴对称图形概念中的重点词“重合”及“对称轴”的含义。3.节约上课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在我们原有的教学中,老师的板书、教具的演示和教学挂图的张贴等等,往往占用了一节课中不少的时间。运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可以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生动和便捷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通过精心制作的课件,在“超文本”状态下,只要操作鼠标,就可以让学生一边眼看精美的教学图片,一边耳听教师的生动讲解或多媒体播出的声音。动静结合,轻松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容易掌握其内在规律,完成知识的构建。我们发现通过课件的教学演示,学生很容易理解几何问题,并且教学的时间也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节省了许多,从而使课堂中更多的学生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同时,老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一些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4.运用信息技术,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早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而运用信息技术,更能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和参与行为。研究性学习就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平台。我校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课题小组一般由研究兴趣相近的学生自愿组成,每组6~10人不等。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也鼓励少数基础较好的同学独立进行研究。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各小组制定研究计划、讨论研究方案、分配研究任务、通过各种媒介如光盘、书籍尤其是网络收集整理资料。由于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自己拿出明确的学习目标,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对学习进行自我调控,而且能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独立地感知、学习、理解和提高,把书本知识变出自己的精神财富,促进了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最后制作出图文并茂的网页,以此作为自己的研究成果。学生的作品充分体现了自己的个性,而制作网页的过程本身又是一次综合素质全面展示的过程,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还能通过优势互补促进全体学生智力的发展,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5.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在想象中创新
要培养思维的独创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多种手段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例如,在数学教学新内容的引入时,可以通过媒体播放生动有趣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先想象,各抒己见,给予他们充分的想象空间,最后通过归纳再下结论。教师还应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思考问题。例如,在学习《游戏公平吗》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随意展示一些小物品,让学生自由地设计游戏。学生非常喜欢轻松、好玩又有挑战性的活动,于是纷纷开动脑筋自己出题目。这样在愉快的一节课过后,学生不仅学到了东西,还锻炼了想象力,提高了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不应过分强调中看不中用的、形式上的东西。如一些不恰当的动画等,在使用中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结果达不到预期效果。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应以实现最终教学目的为宗旨,避免出现重形式轻内容的不良现象。
2.不应重机器、轻教师,不能不分课程内容,过分依赖媒体技术。不应僵化地使用现代化媒体,忽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作用,甚至教师成为现代媒体课件的播放员,学生成为缺乏活力的观众,课件成了简单的电子讲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不应丧失的。
3.任何教学手段都不是万能的,它只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手段,本身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白天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教室环境较暗,学生做课堂笔记记录困难;课堂信息量大、速度快,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吃力;若教师教学组织不当,学生会感觉单调、视觉疲劳等等。
三、几点建议
1.教师应尽可能地掌握制作多媒体的技术,这是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基础。
2.教学应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其目的就是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所以应以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为目的。
3.不仅仅是教学设备现代化,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的现代化。所以必须不断学习新概念、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现代化教育素养。
4.认真研究如何高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把优秀课件与传统教学手段合理整合,并有效地进行课后答疑和研究多媒体条件下的考试考核方式等。5.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恰当的现代化教学方式。
第五篇: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从大处着眼,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许多教师在学习套餐1中的方法篇“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环节优化”课程时,会从“导入”、“讲授”和“评价”三个环节考虑如何使用技术优化教学环节。除了对具体环节的思考外,我以为,教师能从大处着眼,思考如何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就能高屋建瓴地把握整个课堂教学的优化。
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在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并非仅仅作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工具。由此出发,在导入阶段,无论采用哪种导入方法,不仅考虑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应的现实情境,或者提出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或者引导学生关注元认知。同样,在讲授阶段,不要满足于把技术工具单纯用于教师的知识传授,而是更多地考虑采用技术手段,使知识的呈现更形象化、直观化和可视化,让学生进行对比和分析,并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和结构,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在评价环节,不仅考虑标准化的测试,更多地从学生发展出发,考虑过程性的评价和学生参与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评价,促进元认知。
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在于教学的系统设计,并非简单地操作技术。在套餐的技术篇,我们面临着许多要学习的技术。经过精心挑选的这些技术,都是可以用在课堂教学的优化中的。但是,技术的任何应用都必须融入精心的教学设计中,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技术的作用。例如,在导入环节和讲授环节,经常出现的技术喧宾夺主或者技术表现主题与导入环节的目的不一致且过于强势,反而影响了学生学习。因此,我们要在学习目标的设计、教学问题的设计、学习活动的设计和评价的设计上多下工夫,在此基础上,采用适当的技术手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优化课堂的教学。
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关注师生积极参与的学习空间,并非仅仅服务于教师的讲授。在部分教师中,说到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联想到的就是PPT,就是考虑如何使用PPT帮助教师的教学。虽然,使用PPT是我们广大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第一步。但我们绝不能停留在这一步。在信息技术环境不断优化的条件下,我们一定要从教师使用技术迈向师生共同使用技术,来优化课堂的教学。在配备了电子白板的不少课堂中,教师仍然把电子白板当成演示屏,而不去充分地发挥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测评功能等,让学生通过使用电子白板,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在于教学事件的丰富性和学生知识建构能力的提高,并非知识传播总量的增加。著名的学习和教学心理学家加涅,在吸收整合当时构建主义与信息加工两大学派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学习论体系,提出了意义深远的九大教学事件:(1)引起学习注意;(2)告知学习目标(建立预期);(3)回忆相关旧识;(4)呈现刺激(呈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引发行为;(7)提供反馈;(8)评估行为表现;(9)促进保持与迁移。这“九大教学事件”兼顾了学习者外部的学习行为和内在的学习心理过程。九大教学事件以线性方式阐述,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因此,信息技术的作用不仅应该发生于“呈现教学内容”,还应该发生于创设情境以“引起学习注意”,通过“引发行为”、“提供反馈”和“评估行为表现”等来促进学生知识建构能力的提高。这九大事件,既有导入环节的教学事件,也有讲授环节和评价环节的教学事件。把整个九大教学事件综合起来考虑,就可以更有效地优化整个课堂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