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顾茅庐》写景片段解读及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写景片段解读及教学设计
【重点段解读】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这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8课《三顾茅庐》第3自然段中的文字。课后练习第5题作出了这样的要求:认真读读课文里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由编者意图可见,引领学生品味写景文字并学会仿写是教学本课的核心目标之。
写景文字只有区区两句,但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独特的表述洋溢着盎然的诗意,可谓简约而不简单。
从内容看:
所写景物只有四种:“山冈”“松林”“溪流”“竹林”,但有山有水,可以引发我们无穷联想“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同时还有松有竹,岁寒三友占其二。这些景物无不积淀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儒家修齐治平理想代表的出场营造出超凡脱俗的氛围。
描写景物的词语只有8个:“那里”“蜿蜒起伏”“几片”“疏疏朗朗”“潺潺”“清澈见底”“茂密”“青翠欲滴”。但它们却从方位、形状、数量、疏密、声音、透明度、颜色等方面对景物的特点分别予以介绍,和而不同。
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这句耐人寻味的妙喻又将景和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从形式看:
这段写景文字先介绍景物的主体山冈,然后再介绍局部的松林、溪流、竹林。在描写这四种景物特点时,采用“什么的景物怎么样”的句式,整齐优美,朗朗上口,形式和内容和谐统一。
【教学设计】
一、亲近美景感悟意蕴 1.师:同学们,《三顾茅庐》这篇课文详写了刘备第三次前往隆中邀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刚才我们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充分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本文的人物描写让我们领略了名著的魅力。我们再来读读第3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发现它虽然只有区区64个字,却很值得我们反复品味。
2.师:请同学们思考作者描写了哪几样景物?它们让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生答,师板书山水松竹)
3.师小结:古人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古人还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山和水的背后分明隐藏着个人,这人是仁者和智者的化身。这里有松有竹,岁寒三友占其二,仿佛又暗示了这位世外高人品性的高洁。请同学们美美地读一读。
二、破解密码积累内化
1.师: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文中的这些词语又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景物的呢? 2.师小结。描写景物的词语虽然只有“那里”“蜿蜒起伏”“几片”“疏疏朗朗”“潺潺”“清澈见底”“茂密”“青翠欲滴”等8个,然而却从方位、形状、数量、疏密、声音、透明度、颜色等方面分别予以介绍,真是简约而不简单啊。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文字,边读边想象画面,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3.师:4处景物,8个词语就让我们浮想联翩,身临其境。其实妙处还不止于此,描写山冈、松林、溪流、竹林的句式还有共同点呢,你发现了没有?
4.师:最后一句“景色秀丽宜人”也不简单,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吗? 5.师:如果老师把这些景物和描写它们的词语去掉,你还能把它们回忆出来吗?
三、链接生活仿写迁移
1.师:这样的句式不仅可以描写隆中的美景,也可以描写其他地方的景物,比如山冈、湖泊、田野、小溪„„拿起笔来吧,我们一起来写一写。2阅读交流学生的仿写片段。从有没有选取代表性景物、有没有抓住不同的特点、用词美不美等方面评析。
出示学生作品:
我们来到了天德湖公园,只见那里的湖面波光粼粼,好像一面硕大无朋的铜镜。湖上几只游船你追我赶,两岸的柳枝随风摇曳,兴奋的游客指指点点,让人流连忘返
第二篇:《写景片段》教学设计及反思
《写景片段》教学设计及反思
摘 要:针对《写景片段》教学设计及反思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写景片段》;教学设计;反思
学习目标:
1.了解景物描写的一些方法
2.能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写出景物特征
3.在创作中提高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
教学过程: 认真复习第四单元,完成表格空白处
A 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B运用多种修辞手法;C调动多种感官;D动静结合;E虚实结合,进行联想;F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G点面结合。自学内容一:赏析片段,慧眼识珠
片段:踏入南山竹海大门,我穿过竹林,只见曲径通幽,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林间满是清新的空气,碧绿的翠竹层层叠叠,直冲云霄,像严阵以待的战士,时刻准备着。漫步其中,昨夜的雨在竹叶上留下点点晶莹的水珠,衬着竹叶越发青得逼你的眼。鸟儿鸣声清脆,泥土的清香,竹子的淡雅之香,沁入心脾。此时真有“竹径深深通幽处,游人自在画中游”之感。
我欣赏这段文字,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求:
赏析语段,可以从景物特征、表现手法、情感等角度来思考。自学内容二:完善片段 锦上添花
沿着岸边的树林,我来到一片小湖。湖面平静,清风吹来,泛起涟漪。湖水清澈,塔影倒映在湖面,与湖中的怪岩相映成趣。这画面真是美丽极了。
要求:
a.在语段中添加2-3种表现手法,力求生动形象。
b.突出景物特点,融情于景。自学内容三: 创作片段 妙笔生花
根据画面,任选一幅,进行片段创作。
要求:
a.恰当运用2-3种表现手法,突出景物特点。
b.语言生动形象,融情于景。
[教学反思]
一、关注起点,尊重学情
记得一位教育专家说过:在众多的教学理论中,如果让我说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那就是教学时预先知道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已经学过什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常常以自身的教学经验来估计学情,而往往导致偏差。这节作文课上,我先让学生回顾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的学习,完成表格。通过复习表格,让学生了解景物描写的一些方法。
二、剖析例文,提取方法
充分的预设是上好课的前提。生活中,哪些材料是有价值的呢?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我让学生赏析学生写景的优美片段,从景物特征、表现手法、情感等角度来思考。围绕中心,真实而新颖,生动典型,有积极意义的材料都是有价值的。但是一节课的内容有限的,我就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取舍。教学时,我关注现场,先写后教,根据学生的练笔确定了教学内容,选材具体、典型、新颖。这样,针对性也就强了。
三、下水示范,做出样子
叶圣陶说:“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是作和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笔,就是老师以身作则,让学生真正领略老师的教学水平。因为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啊!因此,我在课上也经常下水作文。比如在“完善片段,锦上添花”这一环节,我就和学生一起修改作文,让学生讨论,学生印象也就深刻了。
四、巩固习得,牛刀小试
没有写作训练的课堂不是生态课堂。成功的作文课不是老师讲了多少,而是学生学了多少。在对学生写作指导时,我给出了学生熟悉的两幅画面,让他们恰当运用2-3种表现手法,写出景物特点,要求语言生动形象,融情与景。学生交流下来,这几点做得的确不错,可见他们学得也实在。
当然,教学没有完美的一面,它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反思这节课,我也有许多的不足,如对学生现场作文的使用还不够充分,课堂上教学机智还有待增强。带着种种遗憾,我且思且行。
第三篇:《三顾茅庐》片段教学反思
本文主要写刘备前往隆中请诸葛亮出山帮自己统一天下。
可第三自然段一开始有两句关于景色描写的句子: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孱孱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这两句话放在文中,看起来似乎没什么用处,于是,我让学生展开讨论:这两句写景的句子究竟要还是不要,学生就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有的学生认为不要,因为这篇文章是在写刘备他们去隆中请诸葛亮,而非去游山玩水的,此处写景不恰当。许多学生都表示赞同。可有的学生说:要,因为这样一来可以让我们知道诸葛亮住在哪里。有的学生马上说课文前面不是已经说诸葛亮住在隆中了嘛。于是马上又有人表示赞同。我提醒:此处山明水秀,诸葛亮住在这样的地方,能否说明一点什么?学生若有所悟,有的说:他喜欢住在这样的地方,说明他是个喜欢山山水水的人。有的说:他喜欢住在这样的地方,说明他是个隐居者,喜欢清静的生活。有的说:他喜欢过平凡人的生活。
……由此看来,这一段还要吗?学生马上说:要。于是学生悟出:这两句写景的话,看似没什么用,其实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性格、生活喜好。
第四篇:写景片段
孟文旭
银杏叶子就如同是一张张细小的扇子,它扇来了春,又扇走了自己。校园有几株高大的银杏树,银杏叶缀满了每个枝头。秋风肃起,大雁南飞时,银杏叶开始了变化,它没有枯萎,曲卷,而是绽放出更加耀眼的金色。不仅没有半点秋的凉意,反而使这校园的秋变得暖和了些许。
秋风一起,银杏叶就脱离枝头,随风的轨迹,飘荡在这半空中,微风过后,银杏叶就坠落下来。有的飘到地面,有的荡到屋顶,为屋顶铺上了一层金黄的“砖瓦”。恰起几片叶子,夹在书中,也刚好。
银杏叶让这校园的秋有了另一番味道。
龙湘
走在校园小径上,微润的空气有一种潮湿的美感,我挽过耳旁的发,低下头看见一片片灿烂的银杏叶安详地依偎在大地的手掌中,缄默无言。抬头仰望,一棵古老的银杏树似乎在用它深邃的目光凝望着我并微笑。满树的金黄,即将凋零的金黄,准备带着怎样的心绪在飞舞的刹那。风起,有点慵懒得冷意,吹散了我眼神中些许迷茫的雾气。我看见片片叶子被风卷入怀抱,张开了它们金黄的翅膀,用尽最后一丝力量去飞翔。它们在风的怀里,呼吸声渐渐安稳。那时我的挽歌,那是风的情歌。当它们舞尽了一生的风姿,它轻轻地,轻轻地坠地。不想惊扰任何一个沉睡不醒的灵魂。当初,是风带走了它,最后连风也没有留下。但是我好像看见它在落地之前的最后一抹微笑,像淡淡的阳光,温暖,让人释然。我的心在那一瞬,正如这满地叶子般,厚重璀璨。也许每个人都应该为了自己的梦而奋不顾身一次,纵然最后什么也没有留下,但也要轰轰烈烈地陨落,散尽自己所有的光彩。
刘韵逸
秋感
秋是一片残荷,是静谧而安稳的回忆。
镜般的湖上稀落地立着几枝残荷,如同泛旧的书页,许是那衰老的茎再也支不住上面淡黄的蓬,便得那残荷弯下腰来,低着头。它在镜中瞥见的,可是它初夏粉嫩的花朵?少有秋风,水池便一动也不动,时间像被定格在那里,就连天上几丝散漫的云,也慵懒得停止了舒卷。就算下雨,那“嘀嗒”的两声也仿佛被辽阔的天空吸去,吸成细细的声线,像秒针的脚步,计数着时间。
毛庭遨
金黄的秋天,金黄的叶,金黄的稻谷,金黄的月。银杏叶裹着金黄的外衣,在一阵微风中,从树梢缓缓飘落下来。像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温柔地投入大地的怀抱。我想,虽是落叶,它们也该是满足的,快乐的,幸福的。因为在这短暂而又绚丽的一生中,它们有着根的呵护,根的养育,枝的支持,果的点缀。而现在,它们也终于可以回报大地,回报故土,回报根的恩情,所以即使朽烂,也无怨无悔——这是落叶长久的心愿呵。“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的也是如此吧。它们静静地落着,我也静静地听,我忽然感到生命消逝的平静与淡然。生可以轰轰烈烈,死亦可以平平凡凡。没有呼天抢地的痛苦,没有莆田卷地的悲哀,就像一席凉凉的烟雨,点洒在花间,我的眉前。或许,死是浴火的凤凰,涅槃重生。
陈小宇
秋天的一中,仿佛充斥着淡黄、金黄的银杏。这秋天的精灵,经过一个轮回,又将埋藏于黄土之下。
秋天,是银杏树最美的季节。叶子起初是绿中带黄,接着又变成了黄绿色,到了秋冬之交,满树都变成了金黄色。微风吹过,满树各种颜色的叶子一齐摇动,发出“沙沙”的响声。
深秋,一片片银杏叶开始不断地从树上飘下,零星时,略显孤单。但一旦遇上大风,无数叶子被风卷起,飘落,卷起,飘落······似乎叶子不是从树身上长出来的,而是别人硬粘上去的。
李清照《双银杏》中借银杏喻人,品质高雅,对银杏的内在精神做了透彻的描写。“满地翻黄银杏叶,忽惊天地告成功”葛绍兴在《晨兴书所见》中借银杏表达出了自己的喜悦。秋天的银杏,金黄中带着一丝俏皮,让人心生悲凉又觉可爱。学校中种了许多银杏树,秋风一扫,满地金黄铺到路的尽头。
秋冬之交的银杏,带着一种颓废的美感,在生命凋零之际,亦唯美地照亮人间,留下最后的闪光。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生命的意义,在于绽放。那万物众生,皆在我心中。
刘紫璇
一场秋雨不期而至,将银杏叶雨打风吹。银杏树缓缓地低下了头,满满地金黄色的叶片像离巢的小鸟,上下翻飞,落于地上,化为泥土。谁见到过风?你没有,我也没有。但当你经过银杏树下,眼前大片金黄掠过,你就真真切切地看到了风。还记几天前,叶子被秋风染上了金黄色,仍然抬头傲立在枝干上。秋风沿着银杏叶的叶脉渐次斑驳,也偶有几片银杏叶悄然落下,似是秋天的叹息。如今却是“无边落木萧萧下”,归于岑寂。
有人说,落叶像雪,从上至下,在空中划出道道轨迹,然后与大地融于一体。但雪却是自然的状态,有着自己的循环,总有一天,它会再次以最初的形态出现在我们面前。而银杏叶那样的落叶却不同,它落下,就是真的落下,它消亡,就是真的消亡,大概是明白这个道理吧,所以银杏叶努力在消亡前绽放自己所有的光华,以最美的姿态离去。人生一世,也不过沉浮一瞬,若不在这大千世界上留下点什么,便白枉一生。
欧阳波
虽然已经进入了冬天,但校园里却没有北方的那种冰天雪地,万物衰败的景象,有的却是南方独有的树木郁郁葱葱的画面。走在被一棵接一棵的大树环抱着的马路上,享受着在喧嚣的城市中难得的宁静。但时不时就有叽叽喳喳的鸟叫声从头顶传来,虽然无法瞧见它们隐藏在层层绿叶中的身影,但是,那一簇簇无风而动的枝叶,却毫无保留地展现出了它们的生机与活力。仿佛一群无忧无虑的小孩,丝毫不畏惧这阴冷的严冬。小雨也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在这天然的由层层绿叶构筑的大伞下,自然不怕有雨水打湿了衣衫,反而让人饶有兴致地欣赏着渐渐从头顶上弥漫而来的,给这林间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诗意的水雾;水雾浸在人体上,才让我感受到了寒冬的真正味道。于是只好紧紧衣领,快步离去。
粟兰洁
草林
每一棵草都是一棵树。
午后,坐在草坪上,看着远处有人靠在树下,开始想着:树是人的依靠,草也必定是昆虫的依靠。我慢慢感到草间生灵的气息开始浮动,将我环绕,我仿佛置身于“草林”间。
各路昆虫栖息其间,每日忙碌地进行着不为人知的工作,草为其遮风挡雨,像是寒冷中的一点火光,温暖而让其依靠。风掠过,雨打过,草像树一样的,没有倒下反而更是精神了,它甚至比树更坚强,比落叶更常青。
草之于人,如同脚下云烟,渺小甚微,我们不曾为之停下匆匆的脚步,也不曾在大雨滂沱之时感谢它,更不曾认为有什么依靠着草。然而,草林却养育着比其更
微小的生物,之于那些小生物,草是它们的“森林”,是它们的一生。
每一棵草都是一棵树,即使你再微不足道,你也需要坚强,因为你是其它弱者的依靠,是它们也许一辈子也走不出的森林。
杨佳
被遗忘的是夜里的银杏。偶有幸运者,飘落在惨淡昏黄的灯光下,也还能创造出一点朦胧凄美的意境。待行人匆匆瞥过一眼,就算实现了最后一些可供欣赏的价值。而常隐没于黑暗中叶子,显然并无这等好运。即使白天被人们赞扬称颂,此刻也无法抗拒黑夜的来袭。失去一身华丽光泽银杏叶,除开那小巧精致的扇子般的锦辉轮廓,什么也没留下。无声中与他们做伴的,只有同夜一样漆黑的沥青,以及人们冰冷厚实的鞋底。所有的荣宠均来自日月施舍给它们的光明与骄傲,所有的光明与骄傲,均被无尽的夜色不屑地吞噬,仅剩无人在意的枯败的残骸,任人无情地践踏。与京璞笔下的紫藤花并不相似,紫色的花朵先懂得默默隐忍,最终才开于繁盛,而银杏无论白日里何等光耀,夜晚也不得不归于沉寂。可见,不管人或物,都要像紫藤萝,耐得寂寞,开得快来。
龚言是
这山城的雨,一年四季似乎都不曾消停过。尤其到了秋冬两季的时候,这雨便下得更加地缠绵与阴冷。先是乌云与阴霾遮蔽了天空,于是而后的几天里,便再也见不到见不到一丝温暖的阳光。雨不停地下,浸湿了地上的落叶,铺得满地,连凛冽的寒风都难以把它们掀起。如果说雪能为冬天带来一份可贵的纯美,那么重庆的冬雨,便只能为这片大地带来无尽的死寂。雨浸透一切,浸得一颗心都快能拧出水来。袁诗婕
秋如一丝看不见的游魂,游荡在校园里的各个角落。最先知秋意的,便是我们教学楼背后的银杏树吧。一张张金黄的叶子随风摇曳飘落,铺满了一地的诗意,我刻意地走上去,感受那秋的触感,跳跃的脚步在树下写下自己的秘密,风一吹过便了过无痕。我并不是一个时刻关注生活的人,所以当我看到项家院的瓦片上金澄灿烂的模样,我震惊了!也许是有感这一角片刻的复古沧桑,也许是感于那灿烂的生机,那样耀眼而美好。我也曾伤春悲秋,但从这一刹那我却感到了生命的希望。
也有些人拾起零落在地上的银杏叶,将它暗淡的颜色用笔细细修补,直至变成一叶扇形的辉煌,留作纪念当做书签,而我却不曾制造这刻意的美。我喜欢银杏,或许是儿时学过的一篇文章,或许是对银杏果的渴望。但我不愿刻意为之,我喜欢邂逅喜欢那种时光流逝带来的沉静,那是一种岁月静好的心态,也是一种禅意。我愿静静地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姜媛媛
冬至未至之时,银杏树的叶子却已落得所剩无几。微风掠过,夹杂着秋冬之时特有的凉意,早已黄透的银杏叶簌簌落下,就着微风打着旋儿,覆在刚刚打扫完的水泥路上,盖在项家院的屋顶上,挤在铁树密密的缝隙中。抬头望去,立在风口的那棵银杏嘿嘿的枝干显得十分突兀,倒是拐角处的银杏上还有着不少眷恋枝干的叶子,但修短随化,倒终期于尽了罢。
虽如是说,但心中却还终念着明年春天的到来,黑黑的枝干上冒出一抹新绿,一夜之间,绿意呼唤友似的,填满了整棵银杏,处处曼延着肆意的绿。我心中这时才有了些许的安慰,冬天已快来临,春天就不会远了。望着脚下枯黄的绿叶,静静期待下一次叶绿,下一次花开。
林汀
秋已过去好久了,那一树树银杏叶还未落尽它的声声祝福,冬风就来了。总是在清晨上学途中,夜已尽天未明之时,看见路上铺满银杏叶,即可细细料想,深宵梦中,一阵东风吹过,银杏叶碎如雨落的场景。它们散落在草坪上,像是一只只金黄色的蝴蝶。学校有一个老院子,远观总觉得它带着时代厚重感,也不知那屋檐积过多少银杏叶了。每每见到满屋檐的银杏叶,总让人有种难以表达的古典情致。下雨的时候,地上湿漉漉的,踩在银杏叶上有种软软的感觉。冬天是越来越冷了,可你听,银杏叶还在簌簌地落着。
杨颖
心心念念的。还是故乡的那片湖。那湖似乎是在人心上的一层膜,柔软,温和。躺在一片青山之下,像是微醉的眼。我在时光中流浪着,在时光中却又被推进着,总想着做一片凭风柳叶,万里飘归故乡。下埋藏着一座古城,湖畔的杨柳听着湖儿温柔诉说。沧海桑田,不变的是情思万千。若到故乡游湖畔,千万和湖住。
有时也会不禁感慨,湖水将故事全然淹没,就连“物是人非事事休”中的“物”也可变之为“非”,也许它又是无情的吧?细看来,任何事物都不可动她一丝一毫,沉默着用湖风扫过秋千,湖心之坚,早已超脱于情恩之外。她不会去怜惜古城,也不会懂我的心绪,只是在默默陪伴,自然就是自然,生死随化。
第五篇:《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第一课时)
[课题(学科和年级)] 《三顾茅庐》 语文 四年级 [教材简解]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课文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作者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写出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的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复述故事。
2、熟读课文写景的语句,并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3、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重点、难点]
1、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刘备、诸葛亮的情况有基本了解。
2、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设计理念]依据“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向学生的情感开放,向学生的未来开放”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培养创新意识为抓手,打破历史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特点”的教学模式,将其设计成先读再编后演的开放性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进行全身心的感受,让学生的个性在生动活泼、自由开放的学习中飞扬。[设计思路]本文是篇历史故事,在读懂故事前,先让学生适当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接着让学生认读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读通课文;然后感知刘备拜访诸葛亮的“诚”意;最后重点朗读描写环境的句子,并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教学过程]
一、猜故事名,认识人物
1、(出示几张有关诸葛亮的成语故事图)
同学们,看看这几幅图,你能猜出它们的故事名吗?这些故事里都有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就是——(引出:诸葛亮)
2、都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是一个旷世奇才,谁有幸请到他做军师呢?(刘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做军师的故事——《三顾茅庐》。
3、板书课题,理解关键词:顾——拜访;茅庐——茅草屋。说说课题的意思。
4、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感人的故事。(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文中的第一主角无疑是刘备,而开头偏偏从诸葛亮身上展开话题谁都知道诸葛亮才高八斗,是少有的人才,这样的稀世之才又怎会被刘备所用的呢?由此设置一个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过渡:为了更好地读好课文,我们先来检查同学们认读生字词的情况。
1、检查生字词。
(1)出示生字,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2)你能把这几个字写好吗?请仔细观察生字,书写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呢?(学生练习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
(3)字写得真漂亮,让我们再来读读含有这些生字的词。(出示生词,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因为是第一课时教学,中年级解决生字词还是应该放在重要的位置。学生在读好生字词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读好课文。
三、再读课文,初步感知“诚”
1、“三顾茅庐”,顾名思义,刘备前后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快速浏览课文,课文都写了吗?(前两次一带而过,详写第三次)
2、师简要介绍背景及前两次拜访的经过。
【设计意图】课文因篇幅限制,只详细写了第三次拜访的经过,但为了更准确地理解人物情感,有必要让学生对前两次的拜访情况有大致的了解在文本解读中,既要关注到教材的节选片段,也要对一些情节的来龙去脉有所知晓,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3、当时刘备一无文臣谋士,二无勇将强兵,三无地盘立足,为什么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会愿意一心辅佐他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你能不能在文中找到一些答案。
4、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如果用一个字表达,那会是什么字?(板书:诚)
5、你们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刘备的一番诚意呢?请你圈画出一些词句。(同桌讨论、集体交流)
6、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作者作者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写出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下节课,我们将细细体味。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读懂课文,孩子们一定能从“两次”、“诚心诚意”、“恭恭敬敬”等词中初步感受到刘备的虔诚。能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一种体现,适度放开我觉得很有必要。
四、仿写段落
1、出示:蜿蜒起伏 疏疏朗朗 清澈见底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写景的词语)
2、这些词语都来自于课文哪里?请你将描写景色的句子用“----”划出来,练习朗读。
3、课文中仅仅是写景物吗?说说自己的理解。
【设计意图】这段景物描写,为感知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作好了铺垫,“卧龙凤雏得一者得天下”,教者拓展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到这段景物描写蕴含一定深意,初步感受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4、本段写了哪些景物?又是怎么描写的呢?(学生交流,学会此段描写上的写法)
5、我们再来看一段课外的景物描写。(出示范文)
6、你能学着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吗?
7、学生试写。
【设计意图】这个小练笔与课文内容契合不大,所以我将它拎出来放在第一课时来写一写,锻炼一下孩子们的写文能力。
五、作业设计
1、课堂反馈后,继续完成小练笔。
2、课后阅读《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