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 秋思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4.通过对三首古诗词的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学习方法】
借用注释,查阅资料、工具书,质疑问难,自读感悟,朗读涵咏,讨论交流,撰写小论文等。【设计理念】
以文定教、顺学而导——根据古诗词的体裁和思乡诗词的题材特点和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经验和规律,确定了以朗读品味为主的教学方法;依据单元、课文的编排特点,设计了对比教学的教学思路。【课前预习】
1.针对课文内容有侧重地查阅资王安石、张籍两位诗人的资料,对他们的基本情况、籍贯故乡、人生履历有所了解,并做简要地记录。简要的记录:王安石、张籍、纳兰性德。2.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语境,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诗词,并尝试读懂古诗大意。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经过对比学习,体会出两首诗词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但思乡的缘由、表达的方式、语言特点是不同的。课前互动:播放《思乡曲》,师生合作背诵思乡的诗词。
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师:思乡是一种平凡而又高尚的情怀,她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由古至今,从未间断。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思乡的诗词。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诗。(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诗词题目“泊船瓜洲”“秋思”。)
二、检查朗读,读通古诗。(重点强调“间”“重”等多音字,并以此渗透联系上下文,分析字意,确定多音字读音的学习方法。)
三、借助注释和课外搜集的资料自读疏通诗歌大意。
1.学生运用积累的学习方法,自读古诗。画出不懂的问题。2.同学交流,解决不懂的字词。3.老师质疑检测:“你从诗句中读懂了作者身在何处呢?”引出两首诗的写作背景,感知古诗大意。
四、朗读品味两首诗,体会诗情,感悟诗境。对比两首诗的异同。1.小结过渡。
2.引导品读《泊船瓜洲》。(1)自读批注,读解语境。
透过诗中哪些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可以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还可以写写简单的批注。
(2)交流感悟,相机指导朗读。重点预设“一水间”“只隔”“绿”“又”“何时”“还”。(3)还原诗境,感情朗读。
(4)角色替换,自由吟咏。背诵诗文。3.自读体会《秋思》。
(1)小结过渡:在奉诏进京的途中,是融融的春风,家乡的春景勾起了诗人无限的乡愁,那引发了客居洛阳的张籍乡愁的又是什么呢?思乡的王安石,久久地站在瓜洲古渡,江水边,明月下,想着自己的家乡,发出了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那思乡的张籍又做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诗文,深入体会。(2)自由朗读体会。
(3)交流汇报,扣住“见秋风”“意万重”深化对诗文的感受。相机指导朗读。
五、对比梳理,整体朗读。
1.总结:两位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作者因为不同的原因离开了家乡,在不同的环境中又因为不同的缘由触动他们共同的情感——这就是思乡。2.朗诵两首诗词。
营造情境,引读朗诵,体会情感,表达感情。【第一课时作业设计业】(课件出示): 1.背诵、默写两首思乡的诗词。2.积累摘抄课外的思乡的诗词。【第一课时板书设计】 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 奉诏进京 春意浓 追问 明月何时还 秋思
客居洛阳 见秋风 寄写家书 意万重 第二课时
一、背诵、默写两首古诗。
二、对比学习《长相思》。
三、总结三首诗词,整理对比学习本课的思乡诗词。独立或合作学习收集到的诗词,完成下面表格中的空格。(整理表格如下)
题目
作者
背景
思乡缘由
作者表现表达特点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奉诏入京
春意浓、追问明月
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 秋思
张籍
客居洛阳
见秋风寄写家书
叙事抒情 含蓄感人 长相思 纳兰性德征旅途中
遇风雪辗转难眠
写景叙事 倾诉心声
四、根据上面的表格,小组合作写小论文。提示:竖行分析表格,可以提出:“比较《×××》和《×××》两首思乡诗(词)的异同”,“古代人离开家乡的原因略谈”,“触动古人的思乡愁绪的意象有哪些”等题目写小论文。横行分析表格可以提出“《××》的赏析”论文题目。
第二篇:《古诗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
《古诗三首(泊船瓜洲 秋思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4.通过对三首古诗词的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教学策略】
1、教法:自学辅导法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播放《思乡曲》,师生合作背诵思乡的诗词。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泊船瓜洲》《秋思》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经过对比学习,体会出两首诗词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但思乡的缘由、表达的方式、语言特点是不同的。
【教学重点】
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经过对比学习,体会出两首诗词都表
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但思乡的缘由、表达的方式、语言特点是不同的。
【教学流程】
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
师:思乡是一种平凡而又高尚的情怀,她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由古至今,从未间断。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思乡的诗词。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诗。
二、检查朗读,读通古诗。
三、借助注释和课外搜集的资料自读疏通诗歌大意。
1.学生运用积累的学习方法,自读古诗。画出不懂的问题。
2.同学交流,解决不懂的字词。
3.老师质疑检测:“你从诗句中读懂了作者身在何处呢?”引出两首诗的写作背景,感知古诗大意。
四、朗读品味两首诗,体会诗情,感悟诗境。对比两首诗的异同。
1.小结过渡。
2.引导品读《泊船瓜洲》。
(1)自读批注,读解语境。
透过诗中哪些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可以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还可以写写简单的批注。
(2)交流感悟,相机指导朗读。重点预设“一水间”“只隔”“绿”“又”“何时”“还”。
(3)还原诗境,感情朗读。
(4)角色替换,自由吟咏。背诵诗文。
3.自读体会《秋思》。
(1)小结过渡:在奉诏进京的途中,是融融的春风,家乡的春景勾起了诗人无限的乡愁,那引发了客居洛阳的张籍乡愁的又是什么呢?思乡的王安石,久久地站在瓜洲古渡,江水边,明月下,想着自己的家乡,发出了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那思乡的张籍又做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诗文,深入体会。
(2)自由朗读体会。
(3)交流汇报,扣住“见秋风”“意万重”深化对诗文的感受。相机指导朗读。
五、对比梳理,整体朗读。
1.总结:两位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作者因为不同的原因离开了家乡,在不同的环境中又因为不同的缘由触动他们共同的情感——这就是思乡。
2.朗诵两首诗词。营造情境,引读朗诵,体会情感,表达感情。
六、作业设计
1.背诵、默写两首思乡的诗词。
2.积累摘抄课外的思乡的诗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长相思》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词。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经过对比学习,体会出两首诗词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但思乡的缘由、表达的方式、语言特点是不同的。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一些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
一、背诵、默写两首古诗。
二、学习《长相思》
1、看插图,说词意。
2、讨论:
(1)抓意象,山水风雪行。
◇说说“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意思。(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想象“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情景。
◇能用自己的词语形容“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吗?(千山万水、风雪交加)
◇指导朗读,通过回返复沓的朗读读出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2)品意蕴,故园无此声。
◇“此”是什么意思?“此声”是指什么声音?在什么情况下发出这样的声音?这样的声音这样的情景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顶顶帐篷,点点灯火,本该是多么豪迈多么壮观!然长途跋涉之后,在这样一个野外宿营的寒夜里,却要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怎能安然入睡?指名朗读这首词。
◇“故园”指什么?“故园无此声”,故园没有什么声音?故园有什么?想像说话。
◇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详和,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这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起,融成了一个字,一个包容作者此时心中一切所想所思的字,那就是——碎。带着心碎的感觉读下阕。
◇从这一个“碎”字,你读出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再读下阕。
3、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三、总结三首诗词,整理对比学习本课的思乡诗词。独立或合作学习收集到的诗词,完成下面表格中的空格。(整理表格如下)
题目
作者
背景
思乡缘由
作者表现表达特点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奉诏入京
春意浓 追问明月
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
秋思
张籍
客居洛阳
见秋风寄写家书
叙事抒情 含蓄感人
长相思
纳兰性德征旅途中
遇风雪辗转难眠
写景叙事 倾诉心声
四、布置作业
课后收集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交流。
附:板书设计
5、古诗词三首
题目
作者
背景
思乡缘由
作者表现表达特点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奉诏入京
春意浓 追问明月
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
秋思
张籍
客居洛阳
见秋风寄写家书
叙事抒情 含蓄感人
长相思
纳兰性德征旅途中
遇风雪辗转难眠
写景叙事 倾诉心声
第三篇:古诗三首2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
古诗词三首》人教版新教材 五年级 语文 第九册第一单元 第3课(需二个课时)教材分析:
《泊船瓜洲》一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学情分析:
引导学生学习诗词的时候,要体现自学为主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诗,结合注释和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联系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理念:
以读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表达的意境。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诗人王安石也是如此,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齐读课题
3、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4、哪个同学愿意起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5、“泊船瓜洲”(“泊”是“停泊” 的意思。)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①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②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三、自主探究,感受诗境
1、全班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相机指导:
a.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出示标有京口、瓜洲、钟山地名的简图帮助学生理解。
◆(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正好说明了诗人人在途中,却心系家乡。恋乡之情跃然纸上。)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想象画面。◆体会用字的精妙
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启发想象: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诗人驾船来到了江边,望着对岸,想到了家乡就在离对岸不远的地方,现在你就是画中哪位诗人,此时此景,你在想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
2、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四、自主学习《秋思》,感悟诗情
1、初读诗句,了解诗人情况。
2、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a.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
再次体会作者用词的妙处“见”,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却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容秋态。那么,诗人见到的恐怕是这秋风带来的凄凉摇落之景。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 b.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④指导朗读,感悟思乡之情。
五、反复诵读,指导背诵
1、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2、指导背诵。(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了解诗人
1、上节课,学习了两首思念家乡的古诗,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今天继续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长相思》。看看他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2、简介作者纳兰性德。纳兰性德是清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词家三绝”。
3、“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二、自主感悟,读懂诗句
1、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再小组内交流诗意。
3、全班交流。
a.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b.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三、反复诵读,体会诗情
1、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这种思乡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触景生情)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情。
第四篇:5 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看注释,联系时代景来感知诗词大意
2、通过咬文嚼字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准备】
背诵思乡的诗词。【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泊船瓜洲》
一、导入,揭示课题
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1、指名介绍。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
2、解题
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幻灯4)
二、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1、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指名读:间、数、重、还 学生讨论,纠正读音,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一衣带水)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点击“京口”。)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三、检查朗读,读通古诗
四、借助注释和课外搜集的资料自读疏通诗歌大意
1、学生运用积累的学习方法,自读古诗。画出不懂的问题。
2、同学交流,解决不懂的字词。
3、老师质疑检测:“你从诗句中读懂了作者身在何处呢?”引出两首诗的写作背景,感知古诗大意。
五、指导欣赏
1、引导品读《泊船瓜洲》。
(1)自读批注,读解语境。
透过诗中哪些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可以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还可以写写简单的批注。
(2)交流感悟,相机指导朗读。
重点预设“一水间” “只隔”“绿”“又”“何时”“还”。
(3)还原诗境,感情朗读。
(4)角色替换,自由吟咏。
2、结语:
(1)小结:在奉诏进京的途中,是融融的春风,家乡的春景勾起了诗人无限的乡愁,那引发了客居洛阳的张籍乡愁的又是什么呢?思乡的王安石,久久地站在瓜洲古渡,江水边,明月下,想着自己的家乡,发出了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2)自由朗读体会。(3)背诵诗文。
第二课时《秋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看注释,联系时代景来感知诗词大意 通过咬文嚼字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受到感染,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准备】
了解唐朝诗人张籍,阅读他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学习方法(解诗题→解词→理句→连意→体情)
二、引入
在奉诏进京的途中,是融融的春风,家乡的春景勾起了诗人无限的乡愁,那引发了客居洛阳的张籍乡愁的又是什么呢?思乡的王安石,久久地站在瓜洲古渡,江水边,明月下,想着自己的家乡,发出了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那思乡的张籍又做了什么呢?请同学们
自读诗文,深入体会。解诗题。
三、读诗文,理解诗意
1、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要做到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学生反复练读)
2、明确读诗要求,引出本堂课的中心问题。
3、(投影出示古诗)谁能把这首诗正确地读给大家?(指名朗读)
4、多音字的拼音)要注意这些多音字的读音。
5、(投影出示生字“洛”)你会怎样记住这个生字?(生自由回答)
6、这个字写时要注意什么呢?(生观察后回答,师指导书写
7、读诗不同于读课文,不仅要读通顺还要读出他的韵味。请同学们再读古诗,注意停顿,要读出这首诗的韵味,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
8、谁来展示你的朗读?(指名朗读)
结合本堂课的中心问题,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练习读出诗的韵味。
观察诗中插图,想象图中画的是什么意思
9、再读全诗,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大意,把不懂的词句做上标记。
10、班级交流:
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
四、抓字眼,悟诗情
指导学生抓住诗眼“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1、抓住重点词句导读:
2、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和蕴含的故事,体味诗中的情感:
诗人这样做是因为什么?从他的行为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五、作业 “秋思”改写成小故事
六、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全诗。
第三课时《长相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看注释,联系时代景来感知诗词大意
2、通过咬文嚼字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准备】
了解诗人的相关情况 【教学过程】
一、背诵、默写两首古诗
二、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一)导入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读准《长相思》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长相思》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
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1)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感受行军之艰
(2)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感受故园之美。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四)小结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三、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想象上阕的情境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二)自由朗读词的下阕
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
(三)对比引读
(四)小结
充分想象征途、故园两个世界里的声音,思乡情感在对比中自然爆发。
四、拓展视野,走向自主语文
纳兰性德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他的词既婉约自然又大气磅礴,想更多地了解纳兰性德,请读《纳兰词》,想读懂《纳兰词》,请更多地了解纳兰性德的瑰丽人生!
第五篇:《泊船瓜洲》《秋思》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1页。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4.通过对三首古诗词的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师:在《走遍天下书为侣》这一课中有这么一句话,“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同学们知道哪些有关思乡的诗句吗?
预设: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同学们的知识真丰富,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王安石,张籍两位诗人对家乡又有怎么样的情感呢?
二、初读古诗。
师:先来看第一首诗《泊船瓜洲》,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三遍,注意读准字音。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师:读得正确流离。你能说一说为什么“间”是第四声? 预设:“间”是一水间隔的意思。
师:解释得很好。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这首诗大致讲了什么内容?
预设:作者途经瓜洲,看到了离瓜洲只有一江之隔的京口,有想到了离京口只隔了几座山的钟山。看到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不禁想着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师:说的太棒了,我们给他掌声表扬一下。师:同学们一起来看这三个地方在地图上的位置。作者看到的是跟瓜洲一水相隔的京口,想到再过几重山就是钟山。而钟山,就是诗人的家乡。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
预设:说明了诗人人在途中,却心系家乡。师:是啊,作者这一去,再回来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这中情境下怎能不思念家乡呢?
师:再来看下面两句,这两句诗中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好,你认为是哪个字?说说你的理由。预设:“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师:改成“入”、“到”、“过”好不好呢?读一读看。
预设:不好,改了之后就感觉诗句很平淡,读不出春意盎然的感觉。
师:诗人王安石因为变法触动权贵利益被贬职,现在老都老了,却要离开家乡去从政,你能感受到诗人的心情吗?
预设:有点高兴,又有点无奈。高兴是因为自己能一展宏图,无奈是因为思念家乡。
师:好,我们一起有感情的再把这首诗读一遍。学生有感情朗读。
师:和煦的春风勾起了王安石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勾起了他无限乡愁,那么,又是什么勾引起了诗人张籍对家乡的思念呢?一起来看第二首诗《秋思》。师:请同学们自学这首诗,然后说说这首诗的大致内容。
预设: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师:从哪些词中看出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家人的牵挂? 预设:“欲作”,“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
师: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很平淡,就像生活一样平淡,却包含着作者艰辛的构思过程,把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两位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作者因为不同的原因离开了家乡,在不同的环境中又因为不同的缘由触动他们共同的情感——这就是思乡。
师: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天还在写,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还在读。故乡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是最不能割舍,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两首动人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