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教学重点:
1、认识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都是1的几个分数的大小。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圆纸片、正方形纸、水彩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讨论揭题
1、故事引入: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分食品,小强和小丽拿到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课件演示)你愿意帮他俩分一分吗?怎样分比较公平呢?(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生交流:“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请拍手表示!”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2”(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瓶?”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1”(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学生无法拍手表示半个)“你会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吗?”(学生尝试,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入1/2)
A:(学生中没有用1/2表示)谈话:你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这个蛋糕的一半,说明你们都很有办法,不过,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简便而且科学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时,可以用1/2来表示。(课件演示)
B:(学生中如果有用1/2表示)谈话:“1/2是什么意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认识、强化平均分)“你在那里见过二分之一?”(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以肯定。并结合课件演示,介绍分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家族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二、认识分数、操作深化
1、(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谈话:这一半蛋糕是这个蛋糕的1/2,那么,另一半蛋糕又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指名板书1/2)为什么也用1/2来表示?(学生表述)大家想的和他一样吗?(课件演示)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2、谈话:想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课件演示,学生读)
3、谈话:“分数该怎样写呢?”(如果是B种情况,让学生讲,师补充;如果是A种情况,师讲解并示范)“写这个数的时候,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两份)“2就写在横线的下面,这半个蛋糕是其中的1份,就把1写在横线的上面,这就是分数1/2的写法。”“你们想试一试吗?”
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写1/2,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写的,检查一下谁写得更标准、更漂亮。
4、谈话:我们已经会读、会写1/2了,想不想动手做一个1/2呢? 活动要求:拿出老师发的长方形纸,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涂上其中的一份,就是1/2)把学生的作品贴在1/2下面。“还有谁与他的折法不一样的?”
提问:他是这样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的,涂上其中的一份表示1/2,可以吗?还有不一样的吗?(选择不同表示形式的作品也贴在1/2下面)
5、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谈话: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其它的分数吗?
(1)(课件出示第1题)学生读题目。指导完成第1幅图。“这幅图是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几份?这其中的一份怎样表示?请在括号里表示出来。”“你是怎样写的?为什么用1/3来表示?” 其余几幅学生独立填写,完成后集体反馈。“怎样表示?为什么?”
(2)(课件出示第2题)学生读题目。
交流:你选第几幅图?为什么?其他三幅图有什么问题?
强调:只有把一个图形或者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才是它的几分之一。
三、自主探索、比较大小
1、教师板书:1/
2、1/
4、1/8,让学生读出各数。谈话:“看到这三个分数,你能说出它们谁大谁小吗?”(学生猜测,交流)“究竟谁说的有道理呢?需要大家动手来验证一下,请从老师为你们提供的学具里选择合适的学具,折一折,比一比,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的发现。”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2、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3、5题。
(1)、(课件出示第3题)谈话:三张纸条的长度怎样?(一样长)第一张纸条全部涂色,该怎样表示?
第二张、第三张纸条的涂色部分会表示吗?(生答,师演示)你能根据三张纸条涂色部分的大小,比较出这三个数的大小吗?
(2)、(课件出示第5题)指名读题目,并说出题目的要求。学生独力完成,集体反馈。
四、延伸拓展、总结评价
1、(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图。谈话:这次的黑板报有哪些板块?《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哪一部分大一些?
谈话: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分数,我们的生活中不光有整数,也有分数。
2、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今天学习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觉得还要学习什么样的分数?让我们课下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分数,好吗?
【课后反思:】
1、情景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对新知的探索中。在设计本节课时曾设想,怎样才能让新课的引入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呢?经多次“磨课”后,选择了让学生拍手表示物体平均分后的数量.这样一来,表示“半个”就不可能再用一个手指来表示,而需要想其它的办法.课堂上学生的出色表现是令人惊叹的,他们在短暂的思考后,有的是把一根手指弯着出示,有的用另一只手挡住或握住另一只手的半根手指,还有的干脆说:没法表示,就写两个字——半个。这时老师提出:“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可以用0.5表示,也有学生提出用分数表示,还有的说用二分之一来表示,老师都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黑板上用数表示出来。然后老师有选择的告诉学生:“0.5可以表示半个,这是小数,以后会学到,而像这个数(指二分之一)叫做分数,也可以表示半个,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结合课件老师向学生介绍了分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学好数学的热情。
2、在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使学生会“做数学”。在进行“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猜想1/
2、1/4和1/8哪个大,哪个小,然后为他们提供试验材料,鼓励他们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折、涂、比和交流中明确了对于同一个物体(或同样大小的几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一份的数就越小,所以1/2﹥1/4﹥1/8。这样一来,学生对分数的意义以及大小的比较的理解会更深刻,对探究数学的兴趣会更大更浓。
由此使我想到:只有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代学生设计教学,才会真正落实课标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P80~81。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定义、特性以及三角形高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一条高,认识三角形的三条高。
2、通过实验,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了解三角形特性和画三角形的一条高。教学难点:三角形高的画法。
教具准备:三角板、四边形木条、三角形木条、多媒体课件,学生练习纸。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景导入:
1、同学们喜欢看美丽的图画吗?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几幅优美的画面,找一找这几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点? 生:在这些图片中都有三角形。同学们真够厉害,了不起。
那么三角形究竟有哪些特点?这节课让我们共同探讨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板书:三角形)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三角形的特征:
(1)画一画:你们喜欢画画吗?下面老师和同学们比赛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看谁画得快?(2)同学们画得真快,现在你们思考一下:三角形有哪些特征? 生:有三个角,三条边,三个顶点,三条线段。师:三条线段是不是构成了三角形的三条边。板书:特征 三条边 三个角
三个顶点(3)指一指,标一标
师:现在请你们把自己画的三角形的特征标出来。
顶点
角 边 边
角 角
顶点 顶点
边
师:谁能把黑板上老师画的三角形的特征指出来? 活动:指一生上台指出三角形的特性
(4)找一找:老师在电脑上也画了几幅图,请同学们来看一下: 生1:第(1)幅图中出现了一条曲线。生2:第(2)幅图中没有连接起来。生3:第(3)幅图画的是角。生4:第(4)幅图中画的太长了。生5:第(5)幅图是一个三角形。
(5)师:那你们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小组同学先互相说一说。现在谁来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生1:三个角、三条边、三个顶点的图形就是三角形。生2: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就是三角形。生3:应该是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师:现在摆一摆,围一围:学生用实物摆三角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手中的小棒摆出一个三角形。课件演示: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师:在这个定义中你觉得那些词最重要? 生1:三条线段 生2:围成
师:你是怎么理解围成的?
生:围成的意思应该是三条线段连接起来,没有空隙,是一个封闭图形。
师:同学们理解的真不错!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6)师:为了表达方便,我们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
师:只能用字母A、B、C表示吗?还可以用B、C、D或E、F、G等任意三个字母表示。
2、三角形的高。
(1)找相应的顶点和对边。
三个顶点读作:顶点A、顶点B、顶点C 三条边读作:AB边或BA边、AC边或CA边、BC边或CB边
师指图:请大家仔细观察,顶点A的对边是哪条?(BC边)顶点B的对边呢?(AC边)顶点C的对边呢?(AB边)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对口令游戏”,好吗?游戏是这样的,老师说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你们说这个顶点的对边;老师说三角形的一条边,你们就说出相应的顶点。比如老师说,顶点A,你们就说BC边;老师说BC边,你们就说顶点A。明白了吗?看谁反应快!(师生对口令)(2)三角形的高。①理解三角形高的含义。
多媒体出示情境图:现在有一只小蚂蚁想从A点向对边BC走,请同学们帮小蚂蚁想一想走哪条路最近?为什么?
师:谁来说一说小蚂蚁走哪条最近? 生„„
师:为什么你认为这条路最短? 生:垂直线段最短。
师: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线段中,垂直线段最短。
师:这条垂直线段是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的一条垂直线段,在这里它有一个特定的名称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师: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 生„„
师指图中另外的两条线段追问:这条是三角形的高吗?为什么?这条呢? ②画三角形的高。
师:大家还记得怎样画“垂线”吗?那么三角形的高又该怎样画?想不想试一试?请同学们试着在练习纸上画三角形的高。学生独立试着画高。
师:谁来说一说怎样画三角形的高? 生„„
小组展示并演出作法: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放在三角形的底上,然后平移三角板把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移到底所对的顶点上,然后画虚线。让学生评价学生的做法,把要点说明: 画高用虚线,画上垂直符号,标出底和高。(3)延伸:认识三角形所有的高。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三角形有几条高?
师:三角形另外两条高是怎样画的。(多媒体动态演示画三角形3条高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三角形的3条高。)
(4)那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有3条高呢?(课件出示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A、大胆的猜测一下第一个三角形“它有几条高?” B、根据学生回答,请他们画一画,并对找到的高加以说明。① BD是AC底边上的高。② BC底边上的高是AB。③ AB为底,它的高是BC。(课件演示证明)
C、那这个三角形的高和前一个比较,一样吗?(前一个三角形的高在三角形的里面;这个三角形有两条高和三角形的边重合了。)D、提问:
① 猜猜看这个三角形有几条高? ② 在哪儿呢,请你们先画一画。
③ 指名交流,课件演示。(延长BC,从顶点A作BC延长边上的垂线;延长AC,从B点出发作 AC延长边上的垂线;从C点作AB底边上的垂线)
④ 这个三角形的高和前面两个相比,有什么不同? 三角形的高有些在三角形的外面。
3、三角形的特性。
(1)引入:观察画面,发现问题。
师:我们了解了这么多有关三角形的知识,那么三角形有什么作用?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画面(PPT播放电线杆、自行车、篮球架等三角形应用的图片)
师:为什么这些物体的这些部位要做成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作用? 生: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提问3位学生)师:真的吗?我们来做实验验证一下好吗?(2)动手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特性。
师:我们先看活动要求(多媒体出示活动要求:
1、每位同学轮流用手拉一拉四边形框架和三角形框架,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你的发现。
3、小组同学操作完毕,请小组长收拾好四边形框架和三角形框架。比一比,哪个小组表现最棒!)
师:每位同学都轮流用手拉一拉,说一说有什么发现?(学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四边形虽然四条边长短固定,但形状不能固定,容易变形;而三角形的三条边长一旦固定了,那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也就固定了,这就是三角形的特性——稳定性。(3)师:怎样使容易变形的四边形固定住? 生:在对角线处加上一根木条。学生操作,并拉一拉,体验到拉不动。
师:为什么在四边形的对角线处加上一根木条后四边形就固定住了? 生:因为变成了两个三角形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4)回应“特性”的引入。
师:聪明的人类正是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创造出这些牢固、美观的物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希望同学们长大后,也当一名优秀的设计师,设计出更牢固、更美观的物体。(5)解决生活问题。
师:谁能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
故事引入:一只小兔和一只小猴在围篱笆,小兔子坚持这样围,而小猴子坚持这样围。你们同意谁的做法,为什么?
生:我同意小猴的做法,因为围成三角形稳定。师:我们怎么帮助小兔子使它的篱笆牢固? 生:在对角线出加一条木条。
三、总结全课,小结学习方法。
1、很高兴今天能和同学们一起认识了三角形。说一说你对它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P80-82例
1、例2。教材简析: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把握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为以后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课本的例1,结合生活情境和具体操作活动,使学生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及底和高的含义,学习用字母表示三角形。例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应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本节课是三角形认识的第二阶段。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三角形,掌握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三角形的含义;从实际生活中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认识三角形的高,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能画出任意三角形的一条高。(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比较、概括等能力,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在合作、表达和交流中,增强创新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教学难点:三角形高的确定及画法。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认为运用活动教学形态,采取:“观察←→讨论←→操作←→观察”的循环教学模式是激发学生展示个性、积极参与、主动求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节课属于几何知识概念课,因此在设计中我十分重视为学生提供足量的感性材料,每个概念都是让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本课把学生的观察、操作、演示、归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主动去发现、研究、探索,为学生创造一个又一个观察和操作的空间,引导学生自己去想方法作结论,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下获取知识。
三、指导学法,自主探索。
合作能力是人不断发展的社会能力。在本节课中我运用小组合作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增强团队观念,促进交往能力。同时,把动手、动口和动脑相结合,遵循从发现新知到概括新知再到获取方法的原则。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请学生欣赏老师收集到的一些生活中的有关三角形的图案和画片。
2、揭示课题。(板书:三角形)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操作感知,理解概念(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在纸上画出一个三角形,然后请同学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展示学生画的三角形,组织交流: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并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课件出示一组图形)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
师生一边倾听,一边评价,主要看是否抓住了三角形的特点: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进行描述的。(3)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引导:大家对三角形有了一定的了解,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你认为三角形的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 组织学生讨论:理解“三条线段”、“围成”的意义。
教师用三条线段的教具在黑板上摆放帮助学生理解关键词:三条线段、围成。学生发现:只有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才能准确无误地围成三角形。
(4)介绍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为了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举一反三,若三个顶点的旁边分别写的是M、N、D,那这个三角形又可以怎样用字母表示呢。并教学顶点和边的读法。
2、三角形的底和高(1)找相应的顶点和对边。
三个顶点读作:顶点A、顶点B、顶点C 三条边读作:AB边或BA边、AC边或CA边、BC边或CB边
师指图:请大家仔细观察,顶点A的对边是哪条?(BC边)顶点B的对边呢?(AC边)顶点C的对边呢?(AB边)(2)三角形的高。
小组合作,探究规律。我抓住契机,引入学过的垂直概念,让学生再次分组探讨三角形的底和高。其间我有充分的时间去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多方面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点拨。总结时我再边说明边操作: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三角形的底。
(3)延伸:认识三角形所有的高
推广验证,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任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底,都有相对应的高。这里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任意”两字,并要求画出另外两条边所对应的高,使学生对三角形的底和高是相对应的认识得到了提高。(4)那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有3条高呢?(课件出示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3.三角形的稳定性。
再次多媒体出示课本情境图:在生产、生活中为什么要把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的呢?它具有什么特性?其实这是知识的拓展,因为有之前的认识,再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不难想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但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我用实验来验证。
(1)出示一个由四根木条钉成的平行四边形,问:动手拉一拉,会发生什么情况?让个别学生动手试一试。学生上台试拉后会发现很容易拉动。
(2)提出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这个平行四边形变得稳定一些呢?学生兴奋起来积极想办法。(3)指名学生上台操作演示,进行实验验证。学生会想到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钉上一根木条,结果平行四边形就不易拉动了,道理是什么呢?(得到了两个三角形)。这个实验也就充分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4)然后让学生举例说明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三)、总结全课,小结学习方法。
1、很高兴今天能和同学们一起认识了三角形。说一说你对它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第二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上传: 李小平更新时间:2012-12-30 17:44:1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教学重点:
1、认识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都是1的几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圆纸片、正方形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讨论揭题
1、故事引入: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分食品,小强和小丽拿到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课件演示)你愿意帮
他俩分一分吗?怎样分比较公平呢?(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生交流:“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请拍手表示!”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2”(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瓶?”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1”(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学生无法拍手表示半个)“你会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吗?”(学生尝试,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入1/2)A:(学生中没有用1/2表示)谈话:你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这个蛋糕的一半,说明你们都很有办法,不过,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简便而且科学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时,可以用1/2来表示。(课件演示)
B:(学生中如果有用1/2表示)谈话:“1/2是什么意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认识、强化平均分)“你在那里见过二分之一?”(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以肯定。并结合课件演示,介绍分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家族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二、认识分数、操作深化
1、(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谈话:这一半蛋糕是这个蛋糕的1/2,那么,另一半蛋糕又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指名板书1/2)为什么也用1/2来表示?(学生表述)大家想的和他一样吗?(课件演示)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2、谈话:想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课件演示,学生读)
3、谈话:“分数该怎样写呢?”(如果是B种情况,让学生讲,师补充;如果是A种情况,师讲解并示范)“写这个数的时候,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两份)“2就写在横线的下面,这半个蛋糕是其中的1份,就把1写在横线的上面,这就是分数1/2的写法。”“你们想试一试吗?” 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写1/2,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写的,检查一下谁写得更标准、更漂亮。
4、谈话:我们已经会读、会写1/2了,想不想动手做一个1/2呢?
活动要求:拿出老师发的长方形纸,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涂上其中的一份,就是1/2)把学生的作品贴在1/2下面。
“还有谁与他的折法不一样的?”
提问:他是这样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的,涂上其中的一份表示1/2,可以吗?还有不一样的吗?(选择不同表示形式的作品也贴在1/2下面)
5、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谈话: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其它的分数吗?
(1)(课件出示第1题)学生读题目。
指导完成第1幅图。“这幅图是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几份?这其中的一份怎样表示?请在括号里表示出来。”“你是怎样写的?为什么用1/3来表示?”
其余几幅学生独立填写,完成后集体反馈。“怎样表示?为什么?”(2)(课件出示第2题)学生读题目。
交流:你选第几幅图?为什么?其他三幅图有什么问题?
强调:只有把一个图形或者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才是它的几分之一。
三、自主探索、比较大小
1、教师板书:1/
2、1/
4、1/8,让学生读出各数。谈话:“看到这三个分数,你能说出它们谁大谁小吗?”(学生猜测,交流)“究竟谁说的有道理呢?需要大家动手来验证一下,请从老师为你们提供的学具里选择合适的学具,折一折,比一比,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的发现。”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2、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3、5题。
(1)、(课件出示第3题)谈话:三张纸条的长度怎样?(一样长)第一张纸条全部涂色,该怎样表示?
第二张、第三张纸条的涂色部分会表示吗?(生答,师演示)
你能根据三张纸条涂色部分的大小,比较出这三个数的大小吗?
(2)、(课件出示第5题)指名读题目,并说出题目的要求。
学生独力完成,集体反馈。
四、延伸拓展、总结评价
1、(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图。
谈话:这次的黑板报有哪些板块?《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哪一部分大一些?
谈话: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分数,我们的生活中不光有整数,也有分数。
2、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今天学习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觉得还要学习什么样的分数?让我们课下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分数,好吗?
【课后反思:】
1、情景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对新知的探索中。在设计本节课时曾设想,怎样才能让新课的引入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呢?经多次“磨课”后,选择了让学生拍手表示物体平均分后的数量.这样一来,表示“半个”就不可能再用一个手指来表示,而需要想其它的办法.课堂上学生的出色表现是令人惊叹的,他们在短暂的思考后,有的是把一根手指弯着出示,有的用另一只手挡住或握住另一只手的半根手指,还有的干脆说:没法表示,就写两个字——半个。这时老师提出:“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可以用0.5表示,也有学生
提出用分数表示,还有的说用二分之一来表示,老师都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黑板上用数表示出来。然后老师有选择的告诉学生:“0.5可以表示半个,这是小数,以后会学到,而像这个数(指二分之一)叫做分数,也可以表示半个,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结合课件老师向学生介绍了分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学好数学的热情。
2、在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使学生会“做数学”。在进行“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猜想1/
2、1/4和1/8哪个大,哪个小,然后为他们提供试验材料,鼓励他们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折、涂、比和交流中明确了对于同一个物体(或同样大小的几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一份的数就越小,所以1/2﹥1/4﹥1/8。这样一来,学生对分数的意义以及大小的比较的理解会更深刻,对探究数学的兴趣会更大更浓。由此使我想到:只有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代学生设计教学,才会真正落实课标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上传: ***076 更新时间:
2013-7-29 21:18:58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昌北二小 周灵平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性质;能运用小数的性质正确地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
2、能力目标: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学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道理。并正确运用这一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在小数部分什么位置添“0”去“0”,小数大小不变。教具准备:学习纸 “游戏”纸卡 多媒体课件
课 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课前质疑
(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已经学习了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的读写法,今天,老师带着同学们来继续学习有关小数的知识。)
1.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数字的变化。看这是数字几?生:1 师:这是一个整数
师:等会你们一起小声喊:1,2,3,大,老师就可以把这个数变大了。
生:1,2,3,大。
师:把1变成10,10和1比扩大了10倍,…… 引导学生发现在整数的末尾添上0,数会变大。
2.师把100变成10,10变成1, 引导学生发现在整数的末尾去掉0数会变小
3出示0.1 师:这个数你们认识吗?生:0.1 师:这是一个小数,师:我们再来试一试。
依次出现0.10,0.100然后再在不断去掉末尾的0,让学生猜测数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还是大小没变呢? 引起学生的冲突:到底变了吗?(师:认为变大的举举手,认为变小的举举手,认为大小不变的举举手,到底谁猜对了呢?
二、探究新知、课中释疑
(一)教学例1 1.师: 0.1、0.10、0.100,他们到底是变大了,变小了还是大小不变呢?我们先给他们带上统一的单位--米,请出米尺来帮帮咱们。(将0.1,0.10,0.100同时带上单位米)
(1)课件出示米尺(复习旧知)
1米=()分米=()厘米=()毫米
1分米=()厘米=()毫米
师;那么0.1米,0.10米,0.100米之间的关系可不可以转化成这些单位来研究呢?咱们试试吧!
(2)课件出示直尺图 0.10米=()米=()分米
引导学生将0.1米先转化成1/10米,再转化成1分米,并说一说转化的理由。
师:一分米在米尺上是0到刻度几?课件出示一分米线段。
(3)课件依次出示 0.10米=()米=()厘米
0.100米=()米=()毫米 师;0.10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又等于多少厘米? 0.100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又等于多少毫米呢?请同学们拿出一号学习纸,小组讨论并合作完成。比一比哪个组合作的又快又好.(4)生汇报,并说一说理由
课件依次出现10厘米,100毫米的线段图
师: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并演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5)指导看黑板;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师:0.1米=0.10米=0.100米(板书)这三个长度是一样的,都是以“米”为单位,我们就可以把数抽象出来0.1=0.10=0.100。师:这几个数大小不变,那些同学猜对了,掌声鼓励。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个等式,可以从左往右看,再从右往左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在什么地方多(少)0?在这个小数的什么位置?多(少)0还可以怎么说?
末尾添上“0”
根据学生回答逐一板书:
小数 0.1= 0.10= 0.100 大小不变
末尾去掉“0”
小数的末尾添上0大小不变,去掉0大小也不变。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有这个规律呢?我们还需再验证一下。
2.验证
师:刚才我们借助了米尺来研究,接着我们借助两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来研究。
(1)出示课件:比较0.30和0.3的大小。
师:0.3和0.30这两个小数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请同桌之间拿出印好的大小完全相等的两个正方形,涂色分别表示出0.30和0.3。再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导:想想0.30表示什么意思?0.3呢?应该涂多少格? 学生涂完色问:你为什么这样涂?之后演示涂色过程。
(2)同桌商量比较,汇报结论。
师:谁涂的面积大?0.30和.0.3的大小怎样?你是怎么知道的?
直观比较法:看上去都一样大;(生:把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取了其中的30份和把它平均分成10分取了其中的3份是一样大的)
理论推导法:0.30是30个1/100,也是3个1/10;0.3是3个1/10。
课件演示重合图形。(在原板书下再板书:0.30=0.3)师:那0.4和0.40呢?0.8和0.80呢?
(3)观察思考
观察板书0.30=0.3 师: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再次验证我们的猜测。
3.讨论归纳,揭示课题
教师指着板书说:你能把上面的研究结论归纳成为一句话吗?4人小组之间讨论一下,想想该怎么说才比较完整?
教师提问几个小组代表让其归纳,不够完整可以由其他小组代表补充。得出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课件展示并板书)
4、指导阅读。
生齐读小数的性质。
5、质疑问难:(判断)
师:你们对这句话理解的够不够透彻呢?这句话的关键词在哪呢?做完下一题,看能不能帮你们找到答案。(以下题目陆续出现)
(1)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这个数的大小不变。
举例说明后返回小数的性质,红字强调“小数”。
(2)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举例说明后返回小数性质,红字强调“末尾”。
(3)10.50=10.5=10.500 判断后返回小数小性质强调“大小不变”。
三、巩固运用、交流反思
1.教学例2 师:我们如果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利用小数的性质,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体现数的简洁。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小数的化简。
出示例2:把0.70,105.0900和12.000化简。
思考: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1)师:0.70你认为可以怎么化简才能大小不变?
(2)学生自己完成。指名回答,让其说说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3)0.70与0.7它们的大小不变,但意义相同吗?
(不同,0.70表示70个1/100,0.7表示7个1/10)
(4)为什么105.0900的5左边的0不能去掉呢? 问:小数里的其他“0”可以去掉吗?为什么?(不可以,大小改变。师要强调小数末尾的”0”)
师:同学们真棒,老师还没教,你们就会了,那下一题呢?课件出示12.000(5)师:12.000该怎么化简
生回答后小数末尾的0红色闪现。
师:12.000去掉0后是多少?将小数化简成整数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强调:12去掉0后,小数部分没有数,可以把小数点也去掉。
2.教学例3 师:在今后的生活中或者今后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时,有时要将数转化成相应位数的小数,便于计算,接下来咱们利用小数的性质来学习数的改写。
电脑演示: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0.2 = 4.08 = 8.1840= 3 =(1)学生自己完成。
(2)大家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师:你是如何把它改写成三位小数的?(根据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3如何改写成三位小数? 3能不能直接在后面添0?
注意:A、在小数的末尾添“0”。
B、当这个数是整数时,在整数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0”
注意小数的化简是将末尾的0去掉,而小数的改写可以根据需要添加0或去掉0.四、巩固运用,拓展升华
1、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师:同学们,生活中还有许多的数学知识,咱们来看一个发生在马路上的小故事吧,看一下这里还有些什么数学知识?
课件演示小故事(然后孩子按题目要求完成练习)师;孩子们,我们还从故事中学到了什么?
生:乐于助人 尊老爱幼······
师 是啊,我们应该向小林和他妈妈学习,乐于助人、尊老爱幼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挑战自我
师:孩子们学得还真不错,敢不敢接受下一个挑战?有没有信心?
课件出示,怎样才能使 600、60、6这三个数之间划上等号?
3、思维拓展
课件出示 按要求说出一个数
(1)所有“0”都不能去掉(2)所有“0”都能去掉(3)既有能去掉的“0”,又有不能去掉的“0”。
四、全课小节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我们是怎样探索小数的性质的?
在整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整数的大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却不变,但是通过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我们就给一个小数找到了许多大小不变的朋友,0就是这样一个奇妙的数字。其实,数学王国里有许多奇妙的现象,等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发现。
板书: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0.1米=0.10米=0.100米
0.1 = 0.10 = 0.10 0.3=0.30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教学设计
上传: 杨绍华 更新时间:2013-1-2 15:06:33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七册课本P49—P5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的迁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能力,获得成功体验或失败情感,树立学习信心。
教学重点:归纳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正确规范地计算和书写乘法竖式。
教学准备:前置性小研究、PPT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课前两分钟:
145×2 45×12 先估算再笔算。说说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教师揭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笔算乘法
二、新课教学: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
那你们知道一列普通火车的运行速度是多少吗?(145千米/时)
(2)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请同学们结合前置性学习中的自学指导,再次预习一下课本第49的内容,把你认为重要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分别做上记号。
PPT出示:
自学指导:
1、仔细读题。
2、认真分析:已知条件、问题、怎样做?
3、解决问题:列式计算、还有别的算法吗?
4、归纳总结: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要注意什么?怎样验算?完成P49的做一做。
3、小组交流:
互相学习,互相配合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这次学习请大家这样做:
依据自学指导,分工合作,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
4、全班展示:
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把你们交流的结果和大家共同交流?
5、教师点拨:
听了刚才××小组的交流,你还有哪些地方不太明白?谁能再说一说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要注意些什么?(PPT出示:
1、数位对齐;
2、分位相乘;
3、合并相加;
4、满十向前一位进1),与我们以前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有什么不同?
三、反馈练习:
1、出示课本P51页第7题。
小马虎也做了三道题,请同学们帮他诊断一下,他有没有出错,错在哪里?帮他改正过来。
2、出示课本P51页第5题。
下面我想请同学们当回小会计,帮学校图书管理员算一算学校应买多少本练习本?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出示课本P52页第9题。
图书管理员又遇到新麻烦了,你能继续帮他解决吗?说说可以怎样做?还有别的方法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积极探索、合作交流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解决了许多相关的问题,老师希望同学们今后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在生活中解决更多的问题。
五、拓展延伸:
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这样的数我们如何来计算呢?213 1234×12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
145×12=1740(千米)
学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发布者:郑自光 发布日期:2012-03-23
× 31什么是周长(认识周长)
【教学内容及简析】
教材44-45页(周长的认识)
《什么是周长》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内容,是新课标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图形与测量”的内容。在一、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并且已经掌握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此外,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对周长也有一定的了解。本节课主要通过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体验“边线、一周、封闭”这些词,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为后面认识各种图形的周长,及周长的计算做好铺垫。
【课前预设】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本课我准备采用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应用于实际这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
发展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而本课我打算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实践探索,理解新知;操作实践,巩固新知;实践训练,深化新知;归纳总结,完善认识五个环节,通过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量一量、围一围;想一想、算一算、练一练;说一说这些活动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教学具】
1、电脑课件、展示台
2、学具袋(光盘、直尺、细绳子或皮卷尺、水彩笔、树叶、作业纸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大树爷爷告诉我:小蚂蚁特别喜欢练长跑,瞧!一只蚂蚁把一片漂亮的树叶当作运动场,它正准备沿着树叶的边跑一周,你觉得它应该怎么跑?(现在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跑的?)根据学生看蚂蚁爬过树叶的动画,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提示: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我们再看看是不是这样跑的。小蚂蚁爬过一周的长度是树叶的什么呢?
板书课题:什么是周长(周长的认识)
【设计意图】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枯燥的空间与图形的数学内容还不是很感兴趣,所以通过一个童话故事引入新课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来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二、实践探索,理解新知
1、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感知周长
(1)课件出示各种封闭与不封闭图形,问:哪些图形是有周长的?
(2)画几个自己喜欢的封闭图形。
(3)展示学生作品,并指出图形周长,进一步体会到在同一平面内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2、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体验周长
(1)描一描
A、课件出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让学生指一指、说一说周长
B、描一描光碟的边线,问光碟的内部线是它的周长吗?
(2)摸一摸(44页摸一摸)
让学生用手分别摸一摸数学课本封面的边线及文具盒面的边线,与同桌交流认识周长
(3)走一走
怎样走才是教室的周长?怎样走才是操场的周长?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学习活动以及各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学习过程中循循渐进的掌握知识。
三、操作实践,巩固新知
1、量一量(44页实践活动)
(1)测量自己的腰围与头围
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量出结果并记录
下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测量过程;
(2)测量树叶的周长
自选测量工具,测量树叶周长,并在小组内交流测量方法
2、围一围(45页第1题)
让学生描出图形的周长,结合课件让学生知道可以有不同的起点,但是只能描一周,进一步体会周长的含义 【设计意图】
让学生与同学合作量一量身边的一些物体的周
长,既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实践训练,深化新知。
1、想一想
如果要知道三角形的周长应该怎样量?四边形呢?为什么?
2、算一算(45页第2题)
课件出示几幅图形,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活动,鼓励学生用多种计算方法正确算出图形的周长
3、练一练(45页第3题)
运用课件,通过测量、移动的方法,直观的比较两组图形的周长,从而深化知识
【设计意图】
练习题由易到难,从基础题到拔高题,层层深入,这样既顾及到全班好中差三个层面的学生,又为尖子生补充了”营养“。
五、归纳总结,完善认识
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从小就能自己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与整理,并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板书】
什么是周长(周长的认识)
封闭平面图形
绕边线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边线 一
周
【反思】
《什么是周长》是一节帮助学生建立周长概念的一节课,这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认识平面图形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
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为后面的测量周长,计算周长以及周长的应用做好铺垫。同时也为日后学习面积的相关知识,区分周长与面积的概念打好伏笔。基于以上的认识,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两点:
(一)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周长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重点放在让学生亲身感悟。首先我通过蚂蚁爬树叶的情境让学生看蚂蚁爬过树叶一周的长度,通过对”一周“的强调初现周长概念。再让学生通过比、画、摸、走、描几种图形的周长,让学生感受到周长都是沿着图形的”边线“进行的,也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充分感受”封闭平面图形“、”一周“、”长度“这三个关键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图形的周长,从而抽象出周长的概念是图形一周的长度。我知道仅靠以上的体验肯定是不够的,所以我接着让学生围一围、量一量、想一想、算一算、练一练来加深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整节课我都注重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在有效的活动中全方位的感受、探索周长的含义。
(二)在练习中让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得到升华。
数学课堂离不开练习,而有梯度的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而且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扩
展。因此我在最后的练习题中设计了这样两道题:第一道题是把一个长方形分成甲、乙两个图形,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吗?为什么?第二道题是比较一组中几种图形的周长是不是一样长?学生回答之后我总结出:”周长一样的图形大小(面积)不一定相等;反之,大小不同的图形周长可能一样。" 荐荐小初学二
数数
学学
教教
案案案
[1000(800 [1000
字字
])荐生活中的数学教字] 荐人教版初一上数学教案(全册)[1500字] 荐工程数学教案(500字)
第三篇:小学三年级数学送温暖教学设计与反思[人教版]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送 温 暖
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意识与能力。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具准备:小黑板、幻灯。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同学们知道,在偏远山区有很多贫困的学生,今天咱们学校要搞一个活动,为他们献“爱心”。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华夏小学同学捐出576本故事书,送给6所希望小学,平均每所小学分到多少本?
2、试着列式解决。
3、估计商是多少,在小组内说一说估计的过程。
4、列竖式计算,引出被除数百位上的“5”比除数“6”小怎么办?
5、学生独立计算,在小组内交流计算过程。
6、全班交流,讲清算理。
7、进行验算。
三、拓展应用:
1、试一试:
(1)如果把这些书送给4所希望小学,先估计平均每所小学分到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多少本,再算一算。
(2)王老师有100元,最多可以买几盒拼图,还剩多少元?
三、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由学生自己进行总结)
课后反思:
本节课要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 数比除数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 算,逐步培养估算意识与能力。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模
修研日志
通过最近的在线学习,让我深深地意识到学习研究的革命给教育带来的重大影响。一种新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法引起了我的关注。
通过学习研究新进展与有效教学实践的在线学习,我认识并学到了:
1、专家知识在数量和组织方式、知识形态、提取速度等方面,具有自身的优越的特点,综合考虑了学生对学习心理,从心理学上,更准确的把握了学生的学习心理。
2、迁移研究的新进展及迁移与学生学习的关系,让学生能更好、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来教学。
3、通过对学生对事物的了解和兴趣,让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学生的努力,及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他们接受新知识、新事物。
通过参加培训,以网络为载体,打破地域局限,与全国的同行、专家、教授进行研讨和交流,深深的意识到,我的有些教学方法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等有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像大城市具有良好的教育资源,他们可以用VDR或者带学生出游,感受大自然和数学的联系,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些事情,更贴切生活的教学。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平移与旋转的学习。
首先是介绍了图形的运动,通过介绍图形的运动,来引出运动的几个方面,一个是图形没有发生改变;一个是图形发生了改变。从而进一步引出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能逐步的打开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更容易的接受新的知识。
我想这就是一个新思维,新教学方法,从心理上,抓住学生的兴趣,逐步引导,来达到一种传输知识和开发兴趣的过程。
荐荐小初学二
数数
学学
教教
案案案
[1000(800 [1000
字字
])荐生活中的数学教字] 荐人教版初一上数学教案(全册)[1500字] 荐工程数学教案(500字)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发布者:方萃球 发布时间: 2012-1-8 19:13:20
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作用,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在继续推进“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我们怎样教数学,《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数学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通过这次培训,是我对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使教学改革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对教学内容的分析
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对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的分析, 就是希望教师不仅考虑本节课所教的知识, 更要考虑到本节课后蕴涵的潜能。如小学数学教学中知识间的迁移: 由刚开始的一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到多位数加多位数的笔算;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整数乘法)到小数乘法;由小数乘法到分数乘法;由分数乘法到百分数乘法。每个知识点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假如在教学第一环节的内容时, 考虑到它在今后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那么教师应该深挖教材, 既能使自己准确把握教材, 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 又能使自己的课堂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二、对学生情况的分析
教学设计必须是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学习困难、学习兴趣及学习方式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 否则会事倍功半或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如:师: 神州五号于2003年11月15日正式上天, 开始了太空之旅。(边说边出示杨利伟在飞船内的工作照)你们知道杨利伟向全世界展示的是什么吗?教室内一片寂静�6�8�6�8 本案例中, 教师及时将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引入课堂,体现了教师具有较强的选材意识, 但是, 却忽视了面对的是刚刚步入学校的一年级的儿童, 他们不一定对发生的每一件大事都感兴趣, 他们有他们的爱好和兴趣。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视界来衡量学生的视界。要想真正了解学生不仅仅依靠经验, 有时还需要一定的调研。如小测验, 访谈和学生交流, 侧面了解, 课堂观察,作业分析等等,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做出合理的选择。
三、对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为学生的“学”而设计的,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而服务的。《数学课程标准》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个方面规定了学生应达到的目标, 因此, 教学目标的确定也要体现数学教育的多方面价值, 教学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是否获得个体的进步, 而不是教师是否完成任务。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的,可评价的, 具体而明确的, 如:“会用�6�8�6�8 来�6�8�6�8 ”“学会�6�8�6�8”等, 否则就无法评价。为此教师在目标制定过程中要从三维目标入手, 设计具体的的可操作性的目标。如《长方形的面积》(小学三年级下册)教学目标: ①能借助透明方格胶片或带有方格的面积图, 说明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宽的理由。②对给予的长方形和实物, 能够正确计算它们的面积。
四、对教学活动的设计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 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兴趣对教学内容进行差异化处理。教学活动包括活动的内容, 活动的设计意图, 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活动的时间分配等。其中活动内容是核心, 活动设计意图是导向, 活动的组织实施是关键。活动组织实施也就是教学活动的具体形式, 包括: 教师活动的开展???导入、提出问题或提出任务, 主题探究(包括组织学习、组织交流、讲授等);学生的学习方式???动手操作, 独立思考, 合作交流, 练习等;活动材料的准备???学具、教具、课件等。要注意的是教学活动是为了完成和达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 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来设计。那种只关注活动过程“热闹”而导致教学目标的偏离, 或者活动时只注重教学活动而忽视教学目标的做法, 是最不可取的。
五、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引一个三年级评语例子:“这几天我们学习了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的认识》,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收集、记录较远的路程,知道如何推测、估计较远的距离,在这方面是班里最好的。但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一定的困难,希继续努力。等级评定,优。”这个以定性为主的评语,是学生与老师的一次情感交流,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