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毕业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教学设计
小学毕业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教学设计
秦
红
一、阅读理解三步骤
1.概读——通读全文,掌握大意
在解答阅读理解时,先要快速的浏览一下整篇文章,理清脉络,了解基本梗概。
注意:
(1)不要把时间花在生词难句上;(2)在阅读时,最好用笔标记重要信息;
(3)重视标题(中心)、开头段(观点)、结尾段(结论)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题句);
(4)每认真读完一段,要及时概括段意。2.细读——浏览问题,细读答题
在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后,同学们可浏览一下短文后面的题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仔细的阅读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的阅读。注意:
(1)画出问题中的关键字;(2)在原文中找到关键字;
(3)阅读关键字所在段的首尾句、前后句、所在句(以句号判断);(4)能请问题意思;
(5)结合上下文、推断问题答案。3.复读——复读全文,验证答案
答题完毕时,同学们应对照答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注意:
(1)再次审读问题;
(2)检查答案是否准确,简洁,全面;(3)检查答案有无多字、漏字、错别字;(4)检查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二、各块答题技巧
(一)字 1.选择正确的读音
一般出现的是多音字,根据自己的积累和文章中的词语作出恰当的选择。2.选择恰当的字词
仔细阅读字词所在的句子,了解句意,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认真分辨两个词语的区别是什么,以1为依据作出选择。考法:
1.考法: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例如:瞻前顾后。所谓“瞻前顾后”具体是指联系文章前后文的句子明确词义,在具体语境中揣摩词义的变化,用自己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
答题方法:应先答出本来意思,再答出在文中的意思。解释词语的方法有很多,找近、反义词;抓住关键词解释等。2.直接理解加点字、词,表达作者什么感情?(举例:《梅花魂》中祖父“轻轻地用刀片刮去,慢慢地抹”这几个词体现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表达效果?/你如何理解这几个词?)方法:解释字、词在句子中的意思,结合文章中心。3.加点字、词换成另外的字、词,好不好? 4.加点字、词删去,好不好?
方法(3、4):表态,解释原字、词的意思,在句子中有何表达效果,换(删)有何效果,所以不能换(删)。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用得很好,可不可以将它换成“吹”字?为什么?
答:不可以。(表明态度)“绿”在文中是作为动词,有“吹绿”“染绿”的意思,(解释字的意思),更能体现春风所带来的生机(在文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而“吹”只是表示春风的动作,如果换了就不能体现这种生机,所以不能换。
(二)词
• 1.组词法:如果要解释的一个字,我们可以组一个词语来解释。•
2.分合法:如“勘测”的意思是“勘探、测量”。•
3.近义词法:如“不畏”就是“不怕”。• 4.反义词加否定的方法:“崎岖”就是“不平坦”。• 5.描绘法:如“踉跄”是“走路不稳的样子”。
(三)理解句子的含义 考法: 1.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谈谈自己读句子的体会——字面+中心,所谓“字面+中心”指的是,先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解释句中的关键词语,连词成句;联系文章前后的内容来解释句子,联系文章中心来理解句意,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说明一个道理,希望与我们达到共鸣,我们要联系自己的生活,来谈体会。方法:
从文中理解,把文章中的这句话用最通俗的方法再说一遍,可以给这个句子换说法,也可以给这个句子作解释。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再理解句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可以联系生活再说说。
举例:《窃读记》中国学老师说的话“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如何理解这句话?
成长需要物质和精神都有保证,吃饭保证了我们在身体健康方面的成长,而读书保证了我们的精神方面也会成长,二者缺一不可。2.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什么感情?(也可问你印象最深刻的句子)
方法: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小溪唱着歌,欢快地跑向了远方。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溪的水声悦耳,充满生机活力。)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强调了万事万物都有再来再生的时候,从而更强调了时光的匆匆和珍贵。)
3.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方法:记叙、抒情、描写(细节)、议论、说明+表达了中心思想。细节描写:也有可能是突出了关键人物的某种特点和品质。(见关键人物的评价)
4.划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方法:
开头:很可能是文章的中心句,一般起到总起全文(统领全文)的作用。
中间:一般有承上、启下、承上启下等作用。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5.文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方法:
①从环境本身的特点(怎样的风光,什么时间、季节,渲染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②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衬托人物什么心理,交代人物什么身份,表现人物什么性格)
③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埋伏笔,作铺垫。)
(举例:分析《穷人》中“屋外狂风大作,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和《詹天佑》中“塞外狂风怒号,黄沙满天”这两句环境描写的作用)6.“为什么”的题型:为什么说„„
方法:写清楚“因为„„所以„„”,这是答题的习惯。因为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文章内容,二是文章中心,每一方面至少都要考虑两点以上,或者记住文中有几个人物就从每个人物身上找要点。7.“从哪里看出来„„”的题型
方法:首先找到问答中的关键词语,要就是“抓手”,然后在文中中间勾画出来,再在这个关键词语的前后找语句回答,跟着记住一定要先把语句抄下来,最后写自己的理解。
(四)段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8、“根据语境解释词语”题型 有两种答题方式:
一种是通过对上下文的分析,直接写出该词语的意思;
另一种更为完整,即在解释完该词语后,再加上“在文中指的是„„”
9、“赏析优美语句”题型 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
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
(1)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
(2)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形象生动 3.夸张:突出特征 4.排比:加强语气 5.反问:态度鲜明,增强语气));
(3)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结构(在全文中的作用)。
(五)篇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概括段意(越来越少这么考)1.组合法:将每一段(层)的意思叠加起来,就是这一段的意思。用谁干什么的语句来表达。
2.摘抄法:找到这一段的中心句,一般是总起句或者总结句来概括段意。
3.拓展法:文章中心句可以帮助你进行概括段意,找到每一段的中心词和文章的中心词挂钩,用拓展法来概括即可。4.概括段意的要求:
(1)从文章内容的角度出发,不能直接从写法和中心出发,如写《少年闰土》:不能写成,本文叙述了鲁迅和闰土的友谊。
(2)不能写成提纲式,如本文写了鲁迅和闰土一起玩的故事。(3)用陈述句的形式表达,不能用疑问句的形式写,如:本文写了鲁迅和闰土怎么玩的故事。
(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考法: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还要求多少字以内)
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要太具体,要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主要事件或叙述的几个要点简要地写出来。抓主要内容的方法有:
①要素综合法(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谁干什么怎么样? ②标题法:根据文章的标题,加以补充。
③段意连接法:把各段的段落大意连起来,稍加整理;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了这个内容,请你简要概括出来。
方法:把握文章大意,抓住关键字、词、句加以概况。如:《家园落日》,概括几种落日的特点。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方法:回到原文找到相关内容,在原文直接找到答案,必要时加以概括。
(三)、对关键人物的评价 考法:
1.填空题:要求将人物形象特点填在横线上。
方法:回到原文找到与人物有关的关键词、句,必要时加以概括。2.从某个句子中,你可以看出某个人物有什么特点? 方法:抓住人物的细节描写(动作、神态、心理、语言、外貌、侧面烘托等)来分析人物的特点,概括出人物的某种品质。
3.你觉得文中的某个人物是什么样的人?你从他身上受到什么启发?
方法:同上。启发:这个人的何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像这个人一样,要„„
4.文中某个人物的做法你赞同吗?说说你的理由。方法:表态+(从文章的中心考虑)+联系生活实际
(四)、理解文章中心的方法: 考法:
1.文章的中心是什么?(很少直接这么考)
2.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看法,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方法:(理解文章中心+生活实际)
(1)写人是为了表达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自己读文章的时候用几个词语通俗的表达一下,提醒自己这几点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能忘记写。
(2)写事情的文章,主要表达的目的是情理,自己读时要多想几点,尽量考虑周全,从文章中不同的人物身上找情理,站在不同的人物角度思考问题。
(3)写景的文章多半是表达自己的情感,对祖国,对家乡„„的爱或者怀念。
(4)寓言、童话多半是说明一个道理,一定藏在文中,自己要好好领悟。
(5)诗歌阅读多半抒情,自己看看作者是向谁抒情,根据不同的对象抒发什么样的情感,表达要清楚。3.读完这篇文章,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方法:结合中心谈启发。
4.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5.文章中的某个句子或是说法,是否矛盾?说说你的理由。方法:表态+分别对立两个方面进行解释+结合文章中心 6.文中表达了某一种情感,你能写出关于这个方面的诗句吗? 方法:明确文章中心,写出与这种情感对应的诗句。补充:(可简单列点列条提出)
第二篇:《小学语文考试答题技巧》教学设计
《语文考试答题技巧》教学设计
语文考试中,面临各类题型,同学们都要注意什么呢?每种题型都有什么样的特点?下面老师带同学们走进小升初语文的答题方法------语文考试答题技巧。★汉字类考题 ★词语类考题 ★句子类考题 ★口语交际类考题 ★阅读类答题 ★习作类考题
时间安排大致可以是这样的:Ⅰ卷1-12题30分钟左右,最多不要超过40分钟;13-22题45分钟左右,不超过60分钟;作文原则上不得少于一个小时;留5-10分钟检查即可。
★习作类考题
作文如何审题
一、审清题目蕴涵的主题。题目是一篇文章的名字,主题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它们之间既不相同,但又有一定的关系。
如《上学路上》、《我的爸爸》、《集市见闻》„„从题目上看不出表达什么中心。《助人为乐的x x x》、《秋景》、《一堂有意义的课》„„从题目上明显可以看出要表达什么中心。像《园丁》、《温暖》、《镜子》„„题目中则含蓄地表明主题或象征意义。
二、审清要求写作的内容。审题时要弄清,记人写什么人,用几件事写人;写事写什么性质,有意义的、有趣的、还是内疚的、接受教训的„„写什么限制条件下的事。如《校园见闻》、《我的老师》、《不平常的星期天》、《欢乐的“六一”节》„„
三、审清要求取材的范围。要从题目上理解取材的时间范围如《上学路上》,空间范围如《校园见闻》,数量范围如《一堂有意义的课》,关系范围如《我的老师》
四、审清写作的重点。要从题目上揣摩重点。如《老师笑了》,中点在笑,老师为什么笑?《这件事我做对了》重点在“做对”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是“做对了”?对一些范围广泛的半命题作文,我们要选择自己能写的内容,再把题目补充完整。
五、审清要求所用的人称。不少题目对人称有明确的要求,千万不要混淆,对一些没有人称要求的作文题,就要从内容上判断采用哪种人称。如《一件使我感动的事》就只能用第三人称“他”;《给xx的一封信》就要用第二人称“你”或“您”了。而像《一件有意义的事》就可以用第一人称“我”也可以用第三人称“他”。总之审清题目,明确题目的要求你的作文就成功了一半。
第三篇:教学设计答题技巧
文本写作特点(文本解读2.教学目标3.教学重难点4.教学过程5.设计教学过程中三道题+理由6.设计三组课堂提问+理由7.设计导入+理由8.设计板书+理由9.写作评语
一、第一种出题角度
文本特点,主要出在第一题,有以下几种问法: 1.分析文本的写作特点。2.试对上文进行文本解读。3.分析本文的景物描写的特点。
此题目有以下几种问法,实际意思一样,主要分析课文的写作特点。主要从文体、结构、语言表达、修辞手法、说明方法和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具体作答步骤:
1.认真审题,回忆理论点:文体、结构、语言表达、修辞手法、说明方法和表现手法等具体内容。
2.带着问题和理论点进行阅读课文,边读边分析边标划,防止遗忘。3.规范书写:
作答模板:本文是一篇()文,采用了()的修辞手法或()说明方法,采用()表现手法,用词语言(),通过()的结构顺序(记叙了描写了)(某个故事某地方的优美景色),并从中悟出()道理或抒发(表达)了()情感。
二、第二种出题角度
拟定教学目标,一般出在第二题。从三维教学目标角度进行拟定。教学目标答题模板(识字课、阅读课)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认XX字,会写XX字;能够用普通话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X自然段;掌握XX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或阅读、或分小组讨论)等方式,学会运用XX等修辞手法进行写话,提高XX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或体会到)XX道理(之美),增强学生XX情感(意识)。
教学目标模板(写作课)知识与技能:能够通过恰当的语言和具体的事例来表达内心的XX真情实感,能够正确使用XX等标点符号。
过程与方法: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倾诉,尊重别人独特的内心感受,提高自己的事实。通过观察、讨论和回忆等形式发现自身的真实感受,学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书面表达,愿与他人分享内心的真实感受,感受习作的快乐并增强习作的自信心,逐步养成留心观察勤动笔的写作习惯。
三、第三种出题角度
第三种出题角度:教学重点、难点,一般出在第二题。1.识字、阅读课:
重点:掌握...字、词,掌握...写作手法,体会语言特色。(知识与技能目标)难点:能够运用...修辞(写作)手法,体会...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2.写作课:
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实例进行写作
难点:敞开心扉,真实说出内心的想法,表达真实情感等
四、第四种出题角度
设计教学过程,此角度包括5、6、7、8种角度,分别是设计导入及理由、设计课题提问及理由、设计三道题及理由和设计板书及理由。一般出在第三题,分值为20分。主要以阅读和识字课型出现。
教学过程(答题模板)(一)导入过程(设计导入+意图)教师使用(XX)等方法向学生播放视频故事(或图片)或游戏的方式,向学生提出XX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顺势引出本课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XX导入方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XX的兴趣与热情,从而有利于下面的教学。
(二)新课讲授
此部分主要分三个部分进行讲授,也就是三读课文。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先读课文,再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借助拼音、字典等工具书的方式,让学生正确认读生字词,了解部分生字新词的意思。
(2)根据课文篇幅的长短、生字新词的多少适当设计组词造句、记忆字型、指导写字的环节(如笔顺)。
(3)疏通文章大意,并向学生提出问题:
1)本文讲述了...事?或作者写了...人?或看了...景物? 2)并总结文章段落大意:...。2.精读课文,体会手法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确定文章运用。。写作手法。(2)运用小组讨论分方式
1)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讨论 2)确定要讨论的问题:
讨论事: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人:从...方面描写人物形象,如: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去刻画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讨论景:通过对某景物...方面的描写,揭示...人生哲理。
2)此问也可以引导学生自行设置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行回答。
如:文章分几部分描写(人、事、景),每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加以总结,得出结论:本文运用了。。手法描写人物性格特点(揭示。。道理。
3.研读赏析,体验情感
(1)学生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或者角色扮演读课文),让学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提出问题: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揭示了怎样的道理)?(2)通过学生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加以总结,得出。。道理。
(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设置课堂小练笔,让学生利用文中。修辞手法造句,并去练习描写其他(同类)相关事物(也可以介绍其他相关课外知识),以达到巩固提高、深化理解的效果。(四)归纳小结(意图:总结中心思想,领悟所学知识主题,揭示本质)师生共同或(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可以把板书重新总述),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
(五)布置作业
主要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进行布置。说:根据本文内容讲故事给父母或者小伙伴听。
读: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相关段落;搜集相关课外材料,下节课以小组形式进行朗读展示。写:仿写相关片段内容,进行练笔。禁忌:留抄写多少遍字词、课文等作业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内容主要是课文中重点的事物、特点(重点词语)、教学内容内在结构、内容的补充等。形式多样,有文字板书、图画板书和综合板书,这里为了吸引考官眼球,建议选用图画板书或者综合板书。
设计意图模板:板书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的有效手段,帮助学生明确课文中心、拓展思路、巩固知识,并培养学生写作整洁、思路清晰的良好习惯,巩固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更能突出本节课的主旨,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第五、六种出题角度
一般出在第三题:其实这是教学过程中应用到的问题,有以下问法 1.依据教学目标,设计三道练习题,并说明设计意图。2.依据教学目标,设计三个课堂问题,并说明设计意图。作答模板:
设计题目1:用……词语或成语…………造句。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会运用本文词语进行简单的写话。(知识与技能目标)设计题目2: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每段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设计意图: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掌握句子的含义。(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题目3: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悟出了什么道理?或获得了什么样的情感体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道理或者情感的体会能力,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六、第七种出题角度
这种出题角度是针对写作课的评语的内容,是2015年下半年第一次出现的题型。主要是针对作文进行书写评语,具体可从内容、结构、句式、语言、字迹、表达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根据内容自由组合),也可分别从开头、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进行评价,要做到用书面语进行评价。
第四篇: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汇总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汇总
第一部分
基本步骤
1、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快速浏览全文,重视标题(中心)、开头段(观点)、结尾段(结论)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题句),不管生词难句。
2、浏览考项,细读答题。浏览题目,然后带着问题仔细的阅读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地阅读。
3、再读全文,验证答案。答题完毕时,同学们应对照答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时答案要求:准确,简洁,全面。
第二部分
基本知识
1、写作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总分总顺序(包括总分、分总)、参观或游览顺序、事物的不同方面或不同类别顺序。
2、表达方法有五种: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小学一般只出现前三种)
3、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一般只会考“倒叙”)
4、描写有人物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
5、人物描写有五种: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
6、说明方法有: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下定义、分类别……
7、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对偶……)
8、感情一般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恋、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
9、品质一般有:诚实、守信、勤奋、专心、坚强、善良、执着、勇敢、团结、爱国……坚贞不屈、机智勇敢、临危不惧、舍己为人、乐于助人、顾全大局、知错能改、大公无私、艰苦朴素、铁面无私、以身作则、纯洁善良、见义勇为……
第三部分
基本方法
一、概括全文内容
1、本文写了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2、本文记叙了一个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找出每大段的段意串起来。
二、概括中心思想
1、本文表现了谁的怎样的精神。
2、本文表达了谁对谁(什么)的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某句话是什么句,有什么作用。
1、中心句,突出中心(或点明中心)
2、过渡句,承上启下
3、总起句: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4、其他作用:和开头呼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进行对比,四、人称的好处
第一人称的好处:内容真实可信。
第二人称的好处:语气亲切自然。
五、解释词语的方法
解释词语一定要联系上下文理解。
1、组词法:如果要解释的一个字,我们可以组一个词语来解释。
2、分合法:如“勘测”的意思是“勘探、测量”。
3、近义词法:如“不畏”就是“不怕”。
4、反义词加否定的方法:“崎岖”就是“不平坦”。
5、描绘法:如“踉跄”是“走路不稳的样子”。
六、一个词语,一个句子好在哪里
9、“赏析优美语句”题型(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
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 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
(1。比喻:生动形象2。拟人:形象生动3。夸张:突出特征4。排比:加强语气5。反问:态度鲜明,增强语气);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结构(在全文中的作用)。
10、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属于插叙的一种)
11、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三、示范举例:
1、是什么?
我们在回答“是什么”这种类型的问题时,应该问什么就答什么。要注意保持问题和答案的一致性,一般来说,“是”前面的语句都该保留。
2、为什么?
我们在回答“为什么”类型的问题时,一般要讲清原因,再讲结果。讲清原因时,要写出人物是怎样做的,由此你感受到了什么。也就是要往中心上靠。回答问题时,要加入“因为„„所以„……“由于„„因此„……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例:《伟大的友谊》一文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伟大的友谊?”我们可以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联系课文内容回答:“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长期的共同奋斗中,在创造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种友谊是建立在共同革命目标的基础上的,所以说他们的友谊是伟大的友谊。”)
3、怎么样?
我们在回答“怎么样”这类问题时,一般要着重讲清过程或状况。(例:《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五壮士是怎样痛歼敌人的?”我们可以联系课文中描写五壮士如何引敌上山,而后又如何居高临下地打击敌人的过程进行回答,回答时还要把五壮士的神态、语言以及杀伤敌人的情况讲具体。)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8、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
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列数字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
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小学生阅读小技巧
课外阅读是学生为兴趣而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手段,既可以为学生补充课外知识,也可以有效提高其语文成绩,并帮助他们树立文化认同和价值体系。因此,如今小学生课外阅读引起了教育界广泛的关注。
可是,大多数的学生一般只愿意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进行阅读,阅读的时候也是不求甚解地泛泛而读,最终导致没有得到知识的提升。那么,到底我们该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
1、引导孩子逐字逐句地阅读。通过字、词、句的逐级理解,最终做到理解文章之意。这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同时做到眼、口、心、意俱到,养成认真有效阅读的好习惯。
2、学会朗读,也叫诵读。这是一个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言语的过程。听读并举,声情并茂,有利于理解、体验和记忆。这种方法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语感以及口语表达能力非常有效。当发现孩子无法集中注意力的时候可尝试此办法。
3、学会默读。默读的时候阅读速度比较快,但可以重复看、反复看,有助于理解。因为默读处于无声状态,更利于学生进行思考。在默读时可以进行批注、摘录、做笔记、列提纲等,更能提高阅读效率。
4、学会写读书笔记。对于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可以尝试学习写读书笔记。摘录一些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具有意义的警句格言等。为之后的作文准备一个属于自己的“词库”。让我们的阅读变得更加精彩,也更有实用价值
小学语文阅读题解题技巧
一、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
在解答阅读题时,千万不要慌,要静下心来,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维
方式,先从容易的入手,逐渐的打开思路。
二、仔细研读语段,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通常阅读一篇文章,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
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对文章后面所给的问题,分别用“一次判断”、“逐个分析”以及“排除法”等方式来进行判断解答了。
三、巧妙借助“原话”,确定解题空间。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的文章中来,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如若它指定必需要使用学生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翻译,再换言之。力求挖掘原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题目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语文试题的开放性要求试题答案能,自圆其说,答案最佳。汉语词汇如此丰富,感**彩如此浓烈,因此在阅读的时候,要仔细认真、深入分析,回答问题时,对于遣词造句要仔细揣摩、反复推敲,根据不同体裁的特点,不同的语境,要准确的使用词语。
四、选择适当方法,答题力求言之有理。
在做阅读理解题时还是有一定方法可寻的,我们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类型的题目,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解答。我这里大致总结为4种。
1、置于语境。即将问题放在上下文中思考。此方法适用于“理解词义;理解含义深刻句子;找近义词、反义词体验情景等。
2、体验情景。就是让学生与作者进行角色互换,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做出回答。此方法特适用于问答以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题目。
3、联系生活。即从文本中跳出来,把思维的范围再扩大,想想与此有联系的东西:如学过的课文、知识的积累、生活经验是否可帮助自己解题。此方法特别适用于谈自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类题目。
4、结合中心。这是解答阅读题最不能忽视的一种方法。从文章中心出发来思考每一个问题,答案就有了落脚点。
一般来说,”置于语境“是最基本的思考方法,遇到题目首先考虑运用这种方法思考;在运用置于语境的方法仍然无法解答时可用”情景体验“这种方法来思考;如果运用前几种方法仍无法解出题目,就可运用”联系生活实际“这种方法来思考问题,以求得到比较准确的答案;”结合中心“是思考问题时时常都不能忽略的方法,只有结合中心来思考问题,回答才会对路子。
所谓”言之有理“就是让学生根据问题能够说一个所以然来,能说一个道道来,或谓之”自圆其说"。只要学生言之有据,持之有理,就可以酌情得分了。同时学生要注意组织规范语言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复罗嗦,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
五、合理控制答题时间,先易后难。
首先应浏览阅读理解的全文,了解阅读理解全文的概貌。看完后,应记住阅读理解文章的要点,阅读理解重要的结论以及阅读理解中的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碰到阅读理解的难题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耽误太多时间。一时做不出的阅读理解的题,要果断舍弃,以免影响解别的较有把握的阅读理解题。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阅读理解题.
第五篇: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常见考点1:描写方法的作用
常见题型
①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②在这段话中,作者使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题技巧
①肖像(外貌、神态)描写: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动作(行动)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品质)。
④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帮事情节的发展,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衬托人物......心情。
常见考点2:理解句子含义或作用
常见题型
①你对文中画线句子如何理解?
②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③写出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答题技巧
1.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
①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从而理解句子的含义。
②联系上下文,找出与语句相关的信息,结合具体的语境,通过对所问语句前后句含义的分
析,判断所问语句的正确含义。
③含有修辞手法的语句,可通过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来理解。
④考虑句子与文章整体的内在联系,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从整体的角度来更理解语句的深刻含义。
⑤联系自已生活实际,展形联想,分析语句的含义。
2.分析语句的作用
先弄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再分析其作用。
在文章的开头:①引出下文;②点眀帮事所要描写(说明、议论)的对象;③照应文章标;④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⑤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在文章中间:①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伏笔(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在文章的结尾:①总结全文;②揭示全文主旨;③照应前文;④照应文章标题。
常见题型
文中的X
X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答题技巧
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模式是:X X是一个具有……性格特点(思想品格、职业身份或影响力)的人。具体方法有:
①事件提炼法:筛选出文章中所写的与该人物有关的事件,在事件中提炼出人物形象。
②言行提炼法:从行文中找出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的描写,提炼出人物的形象特点。
③提关键词语:行文中的总领句、过渡句、段落中心句、开头段、结尾段中的某些关键词直接点明了该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些关键词可以直接借用。
④侧面解读法:通过分析环境描写、其他人物的表现或评价,提炼出该人物的形像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