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3:03: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同课异构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同课异构教学设计》。

第一篇:同课异构教学设计

“同课异构”教案

《回收废品》教学设计

裕丰园小学 童彩红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从小渗透环保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投影仪、电脑课件。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列式并计算。

难点:理解“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学具准备:小棒。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电脑课件出示图:

公园里各个角落都有许多各式各样的塑料袋和塑料瓶。师:这是教师今天特意去公园拍摄下的,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谈话,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到塑料袋和塑料瓶。

师:这都是人们留下的,如果再这样下去我们美丽的公园将变成了什么样呀? 学生想象,并发表简短的感受。

师:是呀,有三个小朋友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们决定一起来收集这些塑料袋和塑料瓶。

二、新课教学

1、出示课件: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一起来认识这三个小朋友。生说出三个人的名字:小林、小红和小青。师:他们好像正在讨论着什么事情,谁知道? 请学生读出三人的对话。

找出数学信息:小林:收集26个塑料瓶

小红:我收集的塑料瓶比小林多3个

小青:我收集的塑料瓶比小林少4个

2、提出问题:

师:根据他们的对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小红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1)学生摆小棒,小组交流讨论。(2)集体交流反馈。师:这个问题谁能解决? 生:23+6=29(个)

师: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用加法呢?

生1:我是通过摆小棒知道的,小林有23个,我就先摆23根小棒,小红多了6个,我就再增加6。23增加6可以用加法算式23+6来表 示。

生2:小红说我收集的塑料袋比小林多6个,也就是说在小林23个的基础上再多加6。

师小结:原来要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就是用加法的,多了多少就加上多少。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真好,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我可以提出,小青收集了多少个塑料袋? 师:你能摆一摆小青收集的塑料袋的个数吗?

3、学生动手摆,然后表示。

教师对着学生摆的小棒提问:你会列式计算吗? 学生列出算式:26-4= 教师提问:你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生:因为小林收集的塑料袋是26个,小青收集的比他少4个,就要从26个里减去4个。

师小结:哦,小红比小林多,我们就是在26的基础上加,现在小青比小林少,我们也就在26的基础上减。

师:通过他们三人的努力,公园漂亮了许多,而且环境也得到了保护。

4、出示智慧老人的话,全班齐读。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的第1题。课件出示图。

(1)观察图,找出已知条件。(2)学生同桌摆小棒。(3)独立列式。师:你是怎样列式的? 生:42+6=48(只)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笑笑比淘气多6,也就是比42多6,所以就是42+6

2、练一练第2题。(1)观察图,弄清题意。

师:“我们班再捐12本书,就和你们班捐的一样多”这句话怎样理解? 生1:也就是说笑笑班没有淘气班捐的多。生2:应该比淘气班少12本。(2)独立列式计算。

3、比比谁算得快(练一练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4、看图提教学问题。投影出示图。

师:图上告诉我们哪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1)小组交流。(2)集体反馈。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种应用题,说说这种应用题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和大家一起分享? 五:作业。

1、出示口算卡“接龙练习”完成第3题。

2、完成第4题:指导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组织交流,并写出算式的得数。

(做完后集体订正)

第二篇:同课异构教学设计:

同课异构

认识平均分

二年级数学组

同课异构

除法的初步认识---认识平均分

教学内容:课本第50.51.52页内容以及相关习题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数的分成及相同加数相加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则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前提。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丰盛的宴会,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来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并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教学目标:

1.结合情境图理解平均分。

2.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3.在初步认识平均分的同时吗,感受数学与沈国的联系,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课件出示情境图)“森林里的小动物今天要举行盛大的聚会,请小朋友仔细观察,都来了哪些小动物?”

二、探究新知:

师:“宴会开始了,面对这么多诱人的食物,小动物们都馋坏了,看,小熊猫正盯着竹笋呢,你知道它在想什么吗?”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把竹笋分给小熊猫,该怎么分?

1、随意分。“请拿出自己的圆片代表这六个竹笋分一份。学生自由分”

(1)交流分法。

(2)老师概括分法。观察分法每一份不一样多和同样多。“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2、理解平均分(1)尝试平均分

A 引导学生根据信息窗提问题,“平均每个猴子分几个桃子?”刚才同学们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小熊猫分了竹笋,他们这样分很好,猴子也要求平均分,12个桃子分给三个猴子你能提个问题吗? “你会这样分么?”

B 学生拿出来自己的12个 圆片代表桃子分一份 C 交流分的方法。

D 归纳方法:“尽管我们刚才分的方法不一样,我们都最终得到了一个结果,每份分得同样多,都是4个,也就是说,你们都是平均分。(2)体验平均分。

A 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另一个问题:如果每只小兔子分四个萝卜,这些萝卜可以分给几只兔子? B 学生分一份,然后交流分法 C 动态演示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课本第52—53的1、2题(2)开放练习:用学具摆一摆:

12人排队每个排有6人,可以排成几排? 12人排队排成4排,平均每排有几人?

四、概括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同桌说一说。然后汇报

板书设计:

平均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

教学反思:

本节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数的分成及相同加数相加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前提。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来充分感知平均分,从而使学生在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一开始我就以情境导入“(课件出示情境图)“森林里的小动物今天要举行盛大的聚会,请小朋友仔细观察,都来了哪些小动物?”“宴会开始了,面对这么多诱人的食物,小动物们都馋坏了,看,小熊猫正盯着竹笋呢,你知道它在想什么吗?”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把竹笋分给小熊猫,该怎么分?”班级里没有象别的班级出现的可喜之处。,此处的设计线条比较粗,所以导致学生回答没有出彩的地方。

问题的提出,使学生陷入思考,思维的火花被点燃。观察分法每一份不一样多和同样多。师顺时归纳小结“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板书:平均分)主题的导入让本节的重点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接下来的环节是尝试平均分、体验平均分:在这两个环节里,我充分让学生摆了说,说了摆,从而明白这两种方法都是平均分。动手操作中,孩子们充分感知,理解了平均分的真正含义。

本节课节奏略显慢了些,不够紧凑,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涨,而我略显得拘谨。教学语言依然不够精练,教学设计的理念不够突出,教学方法有待改善,思想观念需要进一步更新。

第三篇:同课异构教学设计

课题研究资料 教学设计

《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教学设计

中卫九小 孙守福

教学内容:教材第85页例2,练习十八第7、8、9、10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将百分数化成小数、分数的方法,并能在计算中灵活运用。

2.使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地解答这类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教学难点: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地解答这类应用题。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口算 :把下面各数改成百分数:

0.02= 1.5= 1.004= 8=

(说说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2、创设情境,激趣质疑:

(1)课件出示:春蕾小学的一项调查表明,有牙病的学生人数占全校人数的1/5,春蕾小学有750名学生,有牙病的学生有多少人?(独立列式解答。)

(2)、出示例2:春蕾小学的一项调查表明,有牙病的学生人数占全校人数的20%,春蕾小学有750名学生,有牙病的学生有多少人?

(3)过渡:数量关系式是什么?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意义是一样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课题研究资料 教学设计

少的问题。(板书课题: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二、尝试探究: 1.自主探究,尝试探疑:(1)自主列式计算。

(2)百分数不能直接参与计算,可以把百分数转化成什么数来计算?百分数转化成小数和分数分别是怎样转化的?并写出两种转化的计算过程。

2.小组合作,解惑答疑: 百分数转化成小数的方法是什么?转化成分数的方法又是什么? 3.展示互动,点拨释疑:(1)小组展示交流两种解法及转化方法。

(2)总结建模:百分数转化成小数方法:先把百分数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直接写成小数。(概括为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再去掉百分号。)百分数转化成分数的方法:先把百分数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约分成最简分数,再直接用分数乘法计算。(强调,其实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

(3)完成书中例1的省略号,总结快速转化的方法。

三、学以致用:

1、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第3题(熟练百分数化为分数,小数的方法。)(根据及格率的意义求及格人数)

2、练习十八的第7、8题.(利用数轴和表格熟练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的互化。)

3、一辆自行车原价是312元,现价是原价的85%,现价是多少元? 4、4、某商贩今日购进水果36千克,卖出去了60%,还剩下多少千克水果没有卖出?(先求剩下的百分率,再求剩下的水果重量。)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在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在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时要注意百分数不能直接参与计算,要先把百分数化为分数和小数再进行计算。)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八的第9、10题.

第四篇:同课异构教学设计[推荐]

同课异构,共放精彩《背影》资料

(三)34中 程景喆

例三(见《语文教学通讯》1992提第3期 徐绍仲文)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语言十分相素自然的散文。他对动词的重复使用(如两次使用“踌躇”)同义动词(如“嘱咐”、“嘱”、“嘱托”)、动词同其它动词或助词的联合使用(如“看了看”、“须穿过”、“须跳下去”、“爬上去”)、动词的照应使用(后边的“走过去同前边的”“穿过”、后边的“探身下去”同前边的“跳下去”、后边的:“爬上”同前边的“爬上去”)等则是非常具体的说明。通过对这些动词的分析,就可体会到父亲真诚朴素的情感。抓住了这些特点来教学,就会大提高课堂教学的精度,就必然节省许多时间。

余映潮老师评议说,《背影》的教例丰富多彩,可谓智者见智。以上三例,各具特色:

从教学思路看,例一为“顺向思路”,教学是从篇首计至篇末;例二为选逆向思路,教者从重点段落讲起,一步步地回溯;例三为:“点突破”思路,抓住文中“动词”的使用规律和表达作用进行咀嚼。

从教学的着眼点看,例一重在篇的理解,例二重在段的讲析,例三则重在线务的聚集。教学的“切口”越

来越细小,计析和品评越来越细腻。

从讲授的主要内容看,例一呈“并列式”,人物分析、场境分析、情景分析、情感分析可形成几个板块;例二呈“回扣式”,教师先突出中心段,以后每讲析一个层次都回扣一次中心段;例三呈“聚焦式”,所有的内

容都从不同角度指向“动词”这个中心。

从板书设计看,例一可形成篇式整体性板书,例二可形成局部式分层板书,例三则可形成笔记式条文板

书。

若细心咀嚼,以上三个教例还可以启迪我们:

1、如何就些设计再加以改进;

2、如何就这些设计加以组

合;

3、我们还能设计出哪一种别致的思路? 细细地体味再加上一些“挑剔”,就可以创造新的模式。

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特级教师陈钟梁老师是这样设计《背影》的教学的。

1、直接导入,然后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细读文章。

2、听写词语,做法是教师读词语意思,学生写出文中的词语。祸不单行、奔丧、狼藉、赋闲。

3、让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的前三段,把词语连贯起来复述一下刚才阅读的内容,教师可作些复述指导或是补

充。

4、让学生思考一下文章写到“背影”一共有几次,其中详写了哪一次,找出并让学生朗读。

5、教师朗读这段文字,朗读之前让学生仔细思考:老师可能会故意漏掉哪些词语。故意错漏的词语是:黑布、布、蹒跚地、用两手、两脚、肥胖的、向左。再让学生比较这些词语用上和没用上有何区别。教师解读:“黑”指奔丧;“布”印证“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赋闲在家”;为什么会“蹒跚”?写出了父亲此时的情况,与年纪大,肥胖等一系列词语相照应。“向左”为什么会“向左微倾”?让学生试着攀爬一张桌子,“向左微倾”正是一般人不包括左撇子攀爬的状态。

6、“我的泪很快下来了”,为什么这样说?联系全文,看看文中一共写到了我几次流泪,这都是怎样的眼泪? 教师解读:“簌簌地流下眼泪”言指眼泪之多,家中景况不佳,是哀伤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的眼泪又来了”都指流泪之快,为什么会快?因为开头写到我暗笑他的迂,现在为此感到羞愧,内疚。让学生朗读结尾,思考“在晶莹的泪光中”为何不写成“泪珠”?学生讨论之后,让学生做一个说话练习,以“我为开头说一段话。经过练习渐成如下一些共识:第一人称宜写自己的感受,而第三人称不宜写内心活动。但文中有一个用第三人称写内心感受的例子。“心里很轻松似的”,让学生理解到了“似的”一词并非可有可无,而是对第三者心理活动的一种揣摩,这里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挖掘的。

7、文章的外貌描写有什么特别之处?注意文章抓住了什么来尽力描写?

教师解读:文章抓住的正是衣着(黑布小帽、黑布褂、深青布棉袍),表现了一种青灰色的基调,营造的是一种惨淡、低沉、凄凉的气氛,烘托了一种悲哀的情感。但在这种凄凉的气氛中,橘子的红、我身上大衣的紫色却是那样的夺目,那样的温暖!服饰往往蕴含着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背影》一文中的服饰正

传递着这样的信息:

(1)、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亲情味,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总是重礼仪而轻人伦,而在表达方式上重行为而轻言行,“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文章中的父亲正是一位旧知识分子品行的写照。(2)、一个人的背影表现的是他生活中无言的负重的特质。表达的正是父爱的厚重与含蓄。

(3)、服饰是父子两人无奈的栖息地,时代的特色,生活的忙乱,前途的迷惘都能在服饰中找到它的影子,成为一种烙印,表现着人群的政治地位与生活特征。父亲正是农耕社会里的典型的穷苦读书人的服饰----连用三个布字体现着贫穷、寒碜与潦倒,正是旧社会下很多读书人的共有特征。“好以天无绝人之路”,是那种读书人无奈的一声叹息。尽管如此,在传统的文化传统中,不论多么贫穷,总是要送孩子去读书,还要预备一件紫毛大衣。“紫”象征着大红大紫,在朱家算是一件华贵的服饰,不仅寄托父爱之情,更体现着对儿子的期待,和父亲的青灰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8、关于文章主题,视学情引导学生进行一些主题性的探究:文章表现的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朱自清自己曾说过:我写《背影》是为了父亲的那一句话----“到那边要来信”,“每当我读到这封信中的一句----大去之期不远,无不泪如泉涌”。慈爱是父亲的代名词,忏悔却是子辈的感情基调,是对父辈的认可与趋同,对晚辈的否定批评。“这是传统的文化,一旦违背这一规律,就会如同地震。”这么多年过去了,每当读到这篇文章时我们还在感动着,那就是集体无意识统治了我们的生命意识:亲情的回归,跨越两代人的阻隔,而亲情的回归必然纠缠着两代人的生命感悟与理解。

陈老先生说“聚集课堂,关注过程,细节决定成败”。的确如此,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不是一句时髦的口号,应该落实在我们具体的语言教学环节中。传统并非落伍,返朴归真是一种大智慧。语文课没有细节,就没有价值。这节课告诉我们语文课“既要与时俱进,也要返朴归真。”

第五篇:同课异构教学设计

Module 5Unit 2

“If you tell him the truth, you’ll prove how honest you are.”

北京****中学***

评析:北京市*********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

一、教学背景分析

1.学情分析:

(分析:

2.对以往教学情况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二、教学目标分析

确立依据:

教学目标:

三、学习准备分析

教师:

学生:

四、教学过程

五、延伸与拓展

附件1:教学反思

附件2:其他需要的文件

总体分析与建议:

1)

下载同课异构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同课异构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同课异构教学

    同课异构教学——学习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课改教师,我有幸参加了学校“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这次同课异构活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的平台。此项教研活动是真实地发生在......

    同课异构《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教材与学情分析 《揠苗助长》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一......

    同课异构

    《拉萨的天空》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2016年9月27日,我校全体语文老师前往五小听课教研,有幸请了两位老师分别对三年级上册《拉萨的天空》进行了同课异构,两位老师分别是王康民老师......

    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 结对交流 ——六校结对活动记 10月26日,庐江六中一行8人在校长李康龙的带领下,来到合肥市永和学校,参加由合肥市永和学校、庐江县第六中学、庐江县晨光小学、长丰县......

    同课异构

    校本培训:语文科组专题学习资料(一) 主题:同课异构 学习时间:2012年2月28日 学习要求:认真阅读下列资料,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反思文章。 同课异构基本理论 同课异构。意思是同一节......

    同课异构

    首先群文阅读的主体是学生。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明确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内涵,能让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摒弃无为的教学引导、讲授,选择更好的......

    同课异构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 5.6《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教学设计 刘寨中学 李彦虎 设计思路:通过创造条件构建全等三角形,把不能直接测量的两点之间的距离转化为能直接测量的距离。体......

    同课异构范文

    “同课异构”研修活动 一、研修目标 提升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鼓励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勇于在先进教学理念下创新课堂教学的新面貌。 二、研修过程 第一步:教研组长召开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