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6、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推荐]
爬山虎的脚
(1)仔细观察植物的生长。
(2)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地描写。
(3)学习第四自然段中运用一连串的动词把事物的动态发展过程写清楚。(4)体会用词的准确性与形象性。如第二自然段中的“新鲜”与“漾”,并且学会运用。
6、爬山虎的脚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一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能激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激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教学准备】
学生观察爬山虎,写一篇观察日记。教师准备爬山虎实物,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学习生字新词
①开火车读生字表中的生字,口头组词,分析字形结构,抽生说每个字的特点及部首。
②认识多音字,“重叠”的“重”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作chóng;“触着墙”的“着”不读zhe,应读zháo)
③出示词语: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抽生读、开火车读、齐读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3、指名分段读,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
三、学习2自然段
1、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墙的爬山虎随风摆动的画面,请学生欣赏,并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了什么?(生自由发言)
2、刚才你看到的画面课文是怎样描述的?
出示: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①自己读这一段话,看有什么感受。②再一边读,一边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用手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③男女生分组读,一组读另一组就看画面,图文结合来体会叶子的动态美。
3、作者怎么把叶子写得这么美呢?(认真观察)
4、再放刚才的课件,提问: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这个问题我们在下节课再解决。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欣赏到了爬山虎的叶子均匀地铺在墙上,风一吹过美丽极了,那么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因为它有脚)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认识爬山虎的脚
1、拿出准备好的爬山虎实物让学生观察,指导从脚的形状、颜色二个方面去观察。
2、交流观察的结果。
3、书上又是怎样描写它的脚的呢?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有关的句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自己读这些句子,读懂了用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教师巡视指导,并选择一份画得较好的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出来)
4、爬山虎的脚如此细小,而且还藏在叶子的下面,为什么作者还是描写得如此细致呢?
(因为作者对爬山虎的脚进行了十分仔细的观察)哪个词说明了作者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呢?(注意)
三、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1、爬山虎既然有脚,那它一定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那它究竟是怎样爬的呢?小组合作学习4自然段,自学要求: ①找出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 ②找出表示向上爬的动作的词;
③在小组里演示一下它是怎样向上爬的。(生分组学习讨论,师指导)
2、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①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②表示向上爬的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板书)
③抽小组演示爬的过程,师生共同评价,纠正。(要让学生明白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3、再放多媒体课件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这一段,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
4、齐读勾画的句子,想想它是不是只是往上爬的?你是如何知道的呢?(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因为前面二自然段说是一墙的叶子。)
5、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请生自读5自然段,看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生自读这一段。汇报自读情况:
①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②感受:生自由谈(师注意引导:“„„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③带着对爬山虎的脚的这种精神再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写作方法
通过本文的学习,总结应该如何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的方法。(结合具体的语句)
1.观察要细致,不能只看表面,要全方位的观察。2.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坚持长期观察,而不是一时。
五、拓展延伸
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形状:像„„像„„(细丝)虎
颜色:嫩红(灰色)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第二篇:6爬山虎的脚 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重难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方法。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教学过程:
一 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虎 颜色:嫩红(灰色)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爬山虎的脚 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7册的课文《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学习课文3~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四、教具准备
课件、彩色笔、画纸
五、教法和学法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发全脑为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然后老师就问: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如;
(1)画一画
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引导学生欣赏课件,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看课件、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3)用“如果……就”的句式说说你的发现。
(三)总结全文,指导学法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本节课采用问题来总结课文:学习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布置的作业是:以《我发现
;的秘密》写片段。
第三篇:6《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
第二单元 总第十六课时
6《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界生物的爱护之心。教学重难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3′)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我们知道,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3.给文章分段。
三、精读课文,重点分析(17′)
1.(课件展示爬山虎图片)教师:大家观察了爬山虎,最引起你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学生自由发言)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嫩红变成嫩绿)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长大了的叶子)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
了。)
2.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3.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写字(10′)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继续学习(35′)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的叶子,那爬山虎的脚究竟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
1.教师:这段(3、4、5)是课文的重点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课前老师让大家观察了爬山虎的样子,谁能来说说。(非常细、像蜗牛的触角)这都是你们观察到的,现在咱们来观察它的脚的样子。(课件展示爬山虎的脚)你们看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位置上,形状是怎样的?(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也是嫩红的。)请大家看这段话,如果这样写,你们看好吗?请你们轻声地把这两段读一读,比较一下,体会一下“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伸出细丝,也是嫩红的。”(学生讨论:原句观察更细致具体,描写更生动形象。)
2.齐读第3段。
3.教师:爬山虎的脚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会爬墙。(板书:爬墙)谁愿意读一读,看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 的。(指名读)
4.教师:现在老师让大家观察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注意它在向上爬的过程中脚有什么变化。(多媒体课件展示)谁观察到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爬山虎触着墙的脚变成了小圆片,那小圆片把它的茎拉了一把。)它的细丝刚一触到墙的时候它发生了什么变化?(变成小圆片了。)它变成小圆片对它的脚向上爬起什么作用?(它会巴住墙,不容易掉下去。)在墙上巴得怎么样?(牢固)大家再看,当它的细丝触到墙的时候,它细丝的头上有什么变化?(再演示一遍课件)(爬山虎的脚原先是直的,后来变弯曲了。)它的脚由直变弯,它的茎发生了什么变化?(再看一遍录象)(它的茎被它的脚拉了一把,长了一块,爬山虎就是这样往上爬的。)
5.我们看看哪个同学最聪明,能一边说一边画出爬山虎是怎么向上一脚一脚爬的。指名学生到黑板前边画边说。
6.教师:作者通过连续不断的观察发现了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原因,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段话用笔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来。(触、变、弯、拉、贴)
7.教师:大家看,如果把这个“触”字换成“贴”,你们看好吗?(学生讨论:“触”字表示刚碰到墙,而“贴”是碰到很久了。)用“触”字表示刚碰到墙就变成小圆片了,说明速度快。“触”换成“贴”不行,那“巴”换成“贴”
好吗?(学生讨论:“巴”是特别有力,而“贴”没有力气。)
8.师: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脚一个有趣的特点,谁来读最后一段。(指名)这段介绍它的什么特点?(多媒体演示:牢固)从哪个词看出牢固?(休想)
二、归纳写作方法(5′)1.学生讨论交流。
2.教师总结:观察仔细,抓住特点;运用比喻;按一定顺序,具体细致地描写。
三、课后作业
观察植物并练习写作。
第四篇:6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景润小学姜绍余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如果用单一的抓重点句、重点词谈体会,再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方式教学,容易引起学生语言感知上的疲劳,学生便会缺乏兴趣,注意力分散。经过我的再三思索打算换一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平日爱画画的特点,我决定对重点段采取以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动手演一演,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去,谁知我的这一想法竟然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印证。由此,使我深深地领悟到简笔画、肢体语言的的妙用确实对理解语言文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巧用简笔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可以将语言文字所叙述的事物,描绘成鲜活有趣、看的喜爱、感受真切的东西,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情趣万千,充满了勃勃生机。如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时,便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动手画一画,起初大部分学生都画得不正确,没有弄清爬山虎脚的位置,当我放足时间让学生找到书本上有关的语句,朗读反复琢磨,寻找自己画上的不足。这一设计竟使学生情绪高涨地朗读起来,他们紧锁眉头细细斟酌,不一会儿,一幅幅作品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二、巧用肢体语言能帮助突破教学的难点。
俗话说得好:“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课文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想到这儿,我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胳膊当作爬上虎的一根茎,手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手指肚当作细丝的小圆点。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把黑板当作一面墙,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就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经过同学们的演示讲解,学生由原来误认为爬山虎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渐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
由此可见,恰到好处的运用简笔画、肢体演示,能降低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难度,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的确做到了在乐中学,学中得。
第五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四年级小学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圣陶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1、爬山虎实物展示。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实物,你们认识这种植物吗?它是怎样沿着墙壁向上爬的吗?那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去一探究竟。
2、介绍作者(课件出示)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他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我国现代文学史世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自学指导一
1、以开火车的形式朗读课文,要求读的同学吐字清晰,声音洪亮,听的同学认真听,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识记。
2、出示生字词,检查识记情况。
(教授本课生字、新词,重点指导学生出错或容易出错的字词)
四、自学指导二
1、再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从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2、检查自学情况。
(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感知本课重点介绍了爬山虎什么的特点,为下一课时奠定基础。)
五、当堂训练
六、作业
《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杨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