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2 23:52: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

第一篇: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欣赏与设计》为北师大三年级上册第23页的内容,本课的知识目标在于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几何图形,了解图案的排列规律,感受图形的美,发展空间想象力和审美意识。本课的重点在于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图形的美,并用已学过的几何图形设计出有规律排列的图案。难点在使学生发现图案的排列规律。

二、教材编排意图

教材中展示了几幅精美的图案,教学中,先请学生欣赏,再组织讨论,找出图形排列的规律,最后让学生在方格纸上设计出漂亮的图案。

我的教学设计分为七个活动:一.创设情景,二.欣赏学生展示的图案,三.欣赏教师展示的图案,四.观察图案,发现排列规律,五.教师指导作图方法,六.设计图案,七.拓展延伸。

经过认真反思,我觉得本节课自己在以下几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1.巧设悬念,创设情境,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苏霍姆林斯基说:“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我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已学的几何图形,然后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同样由三角形和正方形组成的图案,(有规律排列的)第二幅图案为什么看起来比(无规律排列的)第一幅更漂亮?它漂亮的秘密在哪呢?这样创设探究情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

2.互动互助,合作探究

教学中,我先组织学生欣赏生活用品中的图案,使学生有亲切感,再出示教师收集的图案,组织讨论,任选一副自己喜欢的图案观察:这幅图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它是怎样排列的?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学生在小组内,就这些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和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思维过程,通过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互相帮助、互相欣赏,实现学习上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探究能力。我在小组探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回应问题情景:图案漂亮的秘密在哪呢?学生很快找到答案:有规律的排列。

3.教会方法,指导到位

本课的难点在使学生发现图案的排列规律,发现规律后,怎样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作图呢?如果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作图指导,很多学生就会无从下手!为了让学生掌握在方格纸上作图的技巧,教师在方格纸上一笔一画地引导学生画出两个有规律排列的菱形,并引导学生有规律的上色。进一步总结图形的形状排列是有规律的,颜色排列也是有规律的。学生设计图案前,要求他们先想要设计怎样的图案再画,做到有序有效。从学生最后展示的作品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已经会有规律地排列图案和颜色,设计出了非常出色的作品!

4.发挥课件优势,情趣共济

本课要展示许多精美的图案,没有课件,学生很难观察,这些复杂的图案靠手工作图,又耗费大量的时间。使用课件进行展示,提高效率,又突出难点。如:学生从5副图中任选一幅自己喜欢的图案来观察,学生汇报时教师就放大他观察的那幅图,这样学生就观察得更清楚了!学生总结出规律后,伴随音乐闪烁:“有规律地排列”这几个字,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学生找出图案的排列规律后,引导学生想象:接着画下去该怎么画?电脑展示:接着画下去的图案,动态地展示了图案的生成过程,形成视觉冲击,带来听觉美感。

5.学会评价,学会欣赏

我通过组织图案展览会和给自己喜欢的作品贴星星的活动,引导学生学生对作品进行欣赏与评价。促使学生自我反思,从别人的作品中吸取经验,获得灵感。同时,本节课创设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对话、合作,实现教学共振。

6.人文关怀,拓展延伸

本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回归生活——让他们把设计好的作品用来装饰自己的教室、自己的家。注意关照不同层次的学生,指导他们设计出不同的作品,使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俗话说“学无止境”。课末,我给学生提供网址和老师的邮箱,无疑打破了教室的围墙,使教学空间开放,把学生的知识和师生的交流、对话从课内引向课外。促使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自觉自愿地继续探讨知识,进行学习。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1.个别学生没有用尺子作图

2.在分组给作品贴星星的时候,耗时过长

这节课存在哪些问题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我相信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第二篇: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1

《欣赏与设计》这节课面对的学习对象是一年级的孩子,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短,这节课如果只是设计一些由图形拼出来的图形案让他们来欣赏是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更是不会引起他们动手做的欲望,于是在教研员虞老师的指导下我在这节课中插入了一些由图形拼起来的故事,在选择故事的时候我考虑到一年级孩子天真,童话故事相对会更吸引他们一些,也比较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我就设计了“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井底之蛙”“乌龟赛跑”,让孩子们在看到这些图片的时候想到故事同样也会感慨图形的魅力更有自己想亲手去拼一拼的欲望,本来设计是看完视频之后介绍点子图,我又考虑到一年级孩子记忆能力有限,而且只是在屏幕上跟着学习,看完之后印象不深,也害怕孩子们看完视频之后觉得有难度,所以为了再次加深印象,我又把拼好的故事放到课上,带领着孩子把每一个故事中用到的图形再说一说,通过“看视频”“分析图片”,孩子们的印象深刻。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2

教学内容:

雨 里 鸡 鸣 一 两 家 ,

竹 溪 村 路 板 桥 斜 。

妇 姑 相 唤 浴 蚕 去 ,

闲 着 中 庭 栀 子 花 。

教学准备:

录音机、液晶投影仪。

教学过程 :

一、看图导入 。

1、大屏幕出示课文插图问,这幅图美吗?美在哪里?

2、指导看图,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古诗,读通古诗。

3、教师范读古诗。

4、指名读古诗。

三、分组学习,体会入境。

1、学生分小组读古诗。

2、在小组里交流,通过读古诗,你知道了些什么?

3、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四、全班交流,朗读感悟。

1、指名学生读古诗。

2、学生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3、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师生互相交流。

4、教师点拨:这一首诗描写了雨中的山村景色,以及村民的生活情景……

5、学生自由体会朗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五、创造积累。

1、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熟悉的歌曲调子来演唱这一首诗。

2、指名学生演唱。

(1)、我用我们在音乐课堂上学到的《小蜻蜓》的调子来演唱。(师生打拍子)

(2)、我用我最喜欢的《草原就是我的家》的调子来试着唱一唱。

……

3、评选优秀创作。

4、学生齐唱古诗《雨过山村》。

教学反思:

在这首古诗的教学中,老师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交流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再通过全班交流探索古诗意境。最后通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曲调来演唱古诗,感受古诗韵味,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语言,更增添了他们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热爱。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3

一年级学生好奇、好动,模仿力、表现欲强,适合采用歌、舞、角色表演、游戏、图片等相结合的直观教学法。针对这些特点,情境教学一直是教师比较钟爱的教学方法。在那一个个故事、游戏中,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他们会自主地参与各项活动,并能从中学习掌握各种音乐知识,了解音乐欣赏的方法;他们会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所创造的世界中去,任由想象的翅膀在那音乐的天空中驰骋、翱翔。那是否情境教学就是一年级音乐教学的万金油,百试百灵呢?

一次,我选择一年级的学生上公开课。确定教学内容后,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用情境教学法来备课,我上课的内容是一年级下册《跳起舞》这课中的欣赏曲《我是人民小骑兵》和演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这两首曲子都是具有浓厚蒙古族的音乐特色的曲子。蒙古族人民居住在广阔无边的大草原,在那“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地方掣马飞奔,是多么吸引人的事啊!特别是对于生活在江南的我们,那异域的风光的确具有非凡的吸引力。对于好奇、好动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草原”、“骑马”怎会激不起他们的兴趣?为此,我在教室里铺上了体育课上用的绿垫子,一是为了创设一个草原的环境,让学生席地而坐,二也是为了使学生在表现时不受拘束。另外还准备了有关草原风景、蒙古族风俗的录像,设计了“骑马游草原”、“那达慕大会”等教学环节。但在试教的过程中,我发现了问题。

[事件]

上课了,我先播放草原风光的录像,看着电视中那与生活中不同的景致:平坦广阔的原野一直延伸到天边,与天相连,那在“绿毯”中缓缓移动的“白云”“白花”,还有那飞奔的马群,像帐篷似的蒙古包,能歌善舞的蒙古人民……学生们看得是那么入神,时常会发出“哇——”的赞叹声。“你看完后最想干什么?”答案是多种多样的,骑马,摔跤,躺在草地上睡觉……其实一位学生的“真想去草原!”便概括了所有学生的心声。接着我便开始进行《我是人民小骑兵》的欣赏环节,“随着音乐和小导游小骑兵一起到草原去骑马吧”。呀!要骑马了,多有意思,还没等我打开收音机,学生们都已早早的握紧了“缰绳”,提起了“马鞭”,有的甚至已开始小跑了起来,看着跃跃欲试的学生,我感到自己的设计是正确的。但意想不到的事情很快就发生了,音乐开始不久,整个教室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字——乱。学生的动作乱,律动的节奏并没有因音乐的变化而变化,自己做自己的,这边快马加鞭,那边悠悠遛马,很明显,律动与音乐脱节了。这使我的情绪一下子便冷了下来。当音乐进行到一半,情况就更糟了。快马加鞭变成了你追我赶,追上了,便又来了场摔跤;溜达够了,坐着发呆,和边上的伙伴聊上几句。看着那一张张玩得不易乐乎的小脸,无聊得发呆的小脸,不知所谓迷茫的小脸,我心中涌起了无力感,失败——是这个环节的结局。……

[问题]

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这个环节中,经过情境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已经被调动,表现出了对草原的向往和对骑马的热情。情境可以说是成功地创设了,但结果学生并没有因这份“向往”和“热情”而仔细地去聆听音乐,去想象音乐所表现的情境。我所创设的情境并没有吸引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活动,学习音乐知识。由此可见,我所激发的兴趣与我要达到的教学目的脱节了。回头想想,不难发现,我的教学设计是为了创设情境而组织活动:为了“草原”这个情境而让学生“骑马”,为了调动课堂气氛而让学生“骑马”,这两个目的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对这首欣赏曲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通过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想象小骑兵的故事,感受音乐力度的变化带来的不同表现效果)。如何让所创设的情境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以激励学生去听懂音乐,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难题。

[观点及对策]

情境应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把渗透着音乐知识的活动和音乐情绪有机地融入到所创设的情境之中。怎样利用情境为教学服务?经过反思,我思考出以下几点

一、根据教学目标,寻找正确的情境兴奋点

情境的创设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有趣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参与与掌握知识的催化剂。明白了这点,在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后,我都必须思考:这个情境所激发的兴趣是针对教学目标吗?是否是促进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修改教学设计时,针对《我是人民小骑兵》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聆听,想象出小骑兵的故事。于是,我把创设情境的兴奋点设定为“小骑兵”,增加了“认识小骑兵”的环节。从小骑兵入手,抓住一年级学生好奇——想了解小骑兵的心理,使学生主动产生想听音乐的欲望,真正地把学生吸引到音乐中去。

二、根据学生特点,合理设置情境活动

情境不是音乐教学的万金油,并不是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学生所有的问题便能迎刃而解,而且不同阶段的学生会有不同的问题。一年级的学生犹如一张白纸,从音乐旋律所表达的基本情感(欢快还是悲愁)到音乐的基础知识(节奏、音的高低……)都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和教授,才能为他们拥有一个音乐的耳朵提供基础。正如俗话所说的“欲要取之于鱼,必先授之于渔”。要想一年级的学生能听得懂音乐,必得先教授他们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听音乐的方法。这节课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力度变化会带来不同的音乐效果。我根据一年级学生接受知识的心理特点——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在欣赏中有序地安排了以下活动:听渐进的马蹄声猜测是什么来了?(初步感受渐强的音乐效果)“小骑兵教大家骑马”(参与并感受节奏的变化)、“随乐骑马游草原”(动听结合,感受音乐营造的情景),“小骑兵暂别”(懂得和创编渐强、渐弱的音乐效果)。由点到面,学生从了解到领会,循序渐进,逐步深化。

三、表扬、鼓励为主,强化情境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这句话不仅点明了“兴趣”与“掌握知识”之间的关系,还告诉我们获取和维持对知识的探索兴趣的途径,那就是肯定学生的行为活动,使学生从活动中得到成功的体验。我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并处在培养音乐兴趣的重要阶段,因此,获取成功

如何利用情境激励一年级学生去“听”音乐——一次设计欣赏教学情境活动的反思,

的体验更是确保他们对音乐活动的全心投入和增强音乐兴趣的有效方法。在这节课中,我在抓住“了解音乐的基本情绪和渐强、减弱所表达的不同的音乐效果”这个中心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尽情抒发、表现自己对音乐的体验。因此,对于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哪怕是粗糙的、随性的,我都以表扬、鼓励为主,保持、强化学生对参加音乐活动的兴趣。

[结果]

(在公开课上,开头像试教时一样引起学生对草原的向往)同学们正沉浸在对大草原的幻想中,突然,由轻到重响起了马蹄声。同学们都被这声音所吸引,我就趁机问:“你听到了什么?”“马蹄声”“有马跑过来了”“有人骑马过来了。”……“那是蒙古族的小骑兵骑着他的小红马来接我们了。”我在一阵阵猜测声中作了小结。“小骑兵看到大家,心里可高兴了,急着想向大家介绍自己呢。身为能歌善舞的蒙古族的小骑兵决定用音乐来介绍呢,你能在音乐中想象出小骑兵平时都做些什么,遇到了什么吗?”在接下来的几分钟里,那跳跃的音符在空中舞动,学生侧耳倾听,想要了解这刚认识的朋友。然后把自己的想象与图片联系起来,就有了对小骑兵的初步认识——“他很喜欢骑马,骑得很高兴。”“他喜欢唱歌、跳舞。”“他好像有遇到很紧急的事情。”……小骑兵又说起了他最得意的事——骑马与暴风雨(困难)搏斗,并赢得了胜利。当听到音乐越来越急,学生的小脸上都变得凝重了,仿佛自己就是那与暴风雨搏击,跨越各种障碍的小骑兵。“在一个暴风雨的日子,有一封急信一定要送出去,小骑兵不怕风雨,骑马把信送到了,他很高兴。”……这就是学生的想象……小骑兵要教大家骑马,兴致勃勃的从学握缰绳到随着双响筒的节奏,由慢到快有节奏地“骑着马”,那有板有眼的动作还真有点小骑兵的样子。去游大草原了,应着音乐,同学们上路了,那悠闲的溜达到遇到风雨的紧张到风雨过后的喜悦,都在学生们的动作、表情中表现出来。……小骑兵去联系他的朋友了,你看,学生们用弹舌、双响筒、木鱼、响板、拍手、踏步声等等各种道具创造出了各种渐强、渐弱的音乐效果。……

[总结]

整堂课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通过“在草原”听故事、学骑马、唱民歌、参加“那达慕”大会等情境活动,学生完全融入到音乐中的大草原。可见,情境教学对于一年级的音乐的教学的确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前提是我们教师必须从教学目标出发,合理地设计、利用它。<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4

运用所学的图形设计图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体会到图形世界的神奇和美丽,同时在分析图案和创造图案中,学生还将进一步巩固对所学图形特征的认识。因此,在认识圆后,教材安排了欣赏与设计的内容。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视野的开拓,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有一定的审美和想象能力,本课是在学生对圆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想象和设计,进一步体会圆的对称性,同时也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发展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我是小小设计师”活动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设计才能,在活动中教师也应多以表扬鼓励为主,寓教于乐,这样,为学生创设的良好学习氛围更能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自信,更有助于帮助他们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1、欣赏美丽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教材首先呈现了四幅图案让学生欣赏。教学时,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怎样组成的(如基本图形经过了哪些变换),让学生感受到圆在图案设计中的作用,提高分析图形的能力。

2、运用平移、旋转、对称的现象观察、探究美丽的复杂图案。

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对称图案的美,并体验到复杂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教师要真正地做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和圆有关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

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美丽的复杂图案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强化感知:美丽的复杂图案可以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为后面的'设计活动做铺垫。

4、模仿练习。在练习本上模仿书上画出三幅用圆设计的简单图案。

颜色的搭配也是使图案变漂亮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审美能力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自己的搭配

方案

,再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相互交换意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设计,最后通过模仿练习、评一评等活动,建立学生自信,为后面设计比赛打下基础。

5、开展设计活动,交流汇报。

在欣赏了各种漂亮图案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设计漂亮的图案,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不仅离不开数学,而且数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

反思二: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我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1、注意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新颖、生动、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师生之间民主和谐的关系,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学习;

3、充分并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从而吸引学生注意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4、在教学设计的最后环节中,我由图形的美引申到生活中要做到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既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但在教学没有充分注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在设计图案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统一要求让学生都使用彩笔绘画、涂色,而不是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如剪拼、等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喜欢并适合自己的工具,完成各自的作品。以后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的个性差异考虑在其中,对学困生要求不要过高。一达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5

《欣赏与设计》这一课教学中,我反思本次教学活动,发现成功与遗憾并存,成功之处在于:

1、注意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新颖、生动、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师生之间民主和谐的关系,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学习;

3。充分并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技术,把学生在课下收集的过程、收集到的一些物品等制成相片,演示出来,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从而吸引学生注意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4、在教学设计的最后环节中,我由图形的美引申到生活中要做到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既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5、注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在设计图案这一环节并不是统一要求全部学生都使用彩笔绘画、涂色,而是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喜欢并适合自己的工具,完成各自的作品。

本次教学活动的遗憾主要在于,教学引入部分学生收集到许多用各种图形组成的图案的物品,在展示时耽误了一些时间,导致最后环节设计图案的时间有些紧张,而且用彩笔的学生因工作量大,在设计时也耽误了一些时间。所以在展示、欣赏环节没能充分把学生的作品一一展示、汇报,显得较为仓促。另外,如何引导学生利用标准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以及在教学时“放”和“收”的度把握得不够好。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6

《欣赏与设计》为北师大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课的知识目标在于:

1、通过欣赏图案,以及绘制图案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图形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

2、能应用平移、旋转和对称等基本知识与技能,绘制简单的图案。

在教学本节课前,我搜集了很多运用平移和旋转方法制作的剪纸及会徽、旗帜、商标等各种标志,课始,我先组织学生欣赏生活用品中的图案,使学生有亲切感,再出示教师收集的图案,组织欣赏、讨论每一幅图:这幅图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它是怎样制作的?学生在小组内,就这些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和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思维过程,通过讨论分析,让每个学生深切地感觉到:复杂、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就可以得到的。同时,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互相帮助、互相欣赏,实现学习上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探究能力。

有了前面大量的欣赏,学生的创作欲望很强,我就让学生用纸剪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通过平移或旋转绘制一幅漂亮的图案,学生兴致勃勃地选择基本图形,确定设计方案、绘制图案。下课铃响的前十分钟,大部分学生的设计都展现出了雏形,只待上颜色了,从学生最后展示的作品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已经会用平移、旋转、对称等基本知识与技能,设计出了非常出色的作品!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7

红寺堡区大河九小 张金鹏 在《欣赏与设计》这一课教学中,我反思本次教学活动,发现成功与遗憾并存,成功之处在于:

1、注意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新颖、生动、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师生之间民主和谐的关系,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学习;

3、在教学设计的最后环节中,我由图形的美引申到生活中要做到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既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注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在设计图案这一环节并不是统一要求全部学生都使用彩笔绘画、涂色,而是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喜欢并适合自己的工具,完成各自的作品。

本次教学活动的遗憾主要在于,教学引入部分学生收集到许多用各种图形组成的图案的物品,在展示时耽误了一些时间,导致最后环节设计图案的时间有些紧张,而且用彩笔的学生因工作量大,在设计时也耽误了一些时间。所以在展示、欣赏环节没能充分把学生的作品一一展示、汇报,显得较为仓促。另外,如何引导学生利用标准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以及在教学时“放”和“收”的度把握得不够好。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8

运用所学的图形设计图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体会到图形世界的神奇和美丽,同时在分析图案和创造图案中,学生还将进一步巩固对所学图形特征的认识。

本课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我是小小设计师活动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设计才能,在活动中多以表扬鼓励为主,寓教于乐,这样,为学生创设的良好学习氛围更能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自信,更有助于帮助他们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1.欣赏美丽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教学时,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怎样组成的(如基本图形经过了哪些变换),让学生感受到圆在图案设计中的作用,提高他们的分析图形的能力。

2.运用平移、旋转、对称的现象观察、探究美丽的复杂图案。我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对称图案的美,并体验到复杂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和圆有关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 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美丽的复杂图案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强化感知:美丽的复杂图案可以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为后面的设计活动做铺垫。

4.模仿练习。在练习本上模仿书上画出三幅用圆设计的简单图案。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自己的搭配方案,再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相互交换意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设计,最后通过模仿练习、评一评等活动,建立学生自信,为后面设计比赛打下基础。

5.开展设计活动,交流汇报。在欣赏了各种漂亮图案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设计漂亮的图案,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不仅离不开数学,而且数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9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本节课的教学以“欣赏”为主线,特别突出情意因素,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使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积极地、主动地学习,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欣赏与需要结伴而行

教学伊始,在学生眼前呈现四幅充满生气而美丽的图案,让学生在欣赏之余心灵受到震撼,不但感受到它们的外在对称之美,而且感受到它们的深刻内含及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感受到生活需要美、世界需要美,从而内心产生一种情感需要,而这种情感需要就形成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和对目标的强烈追求。

2、欣赏与探究结伴而行

教学时,让学生在欣赏之余,感受到这些复杂、对称图案是有一定规律的。并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去探究、去发现这些美丽的复杂图案都是由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而得到的。从而使学生获得对称图案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探究学习。

3、欣赏与设计结伴而行

教学时,让学生在欣赏之余,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因为实践是发现知识、获取知识的源泉。学生在运用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进行设计复杂、美丽对称图案的过程中,不但进一步感受到对称图形的美,而且提高设计能力,发展审美意识、创新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10

在教学本节课前,我搜集了很多运用平移和旋转方法制作的剪纸及会徽、旗帜、商标等各种标志。课始,我用课件出示课本第22页的四幅图案,让学生欣赏。又组织学生欣赏生活用品中的图案和教师收集的图案,使学生有亲切感,讨论每一幅图:这些图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它是怎样制作的?学生在小组内,就这些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和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思维过程,通过讨论分析,让每个学生深切地感觉到:复杂、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就可以得到的。同时,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互相帮助、互相欣赏,实现学习上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探究能力。

有了前面大量的欣赏,学生的创作欲望很强,我就让学生用纸剪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通过平移或旋转绘制一幅漂亮的图案,学生兴致勃勃地选择基本图形,确定设计方案、绘制图案。从学生最后展示的作品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已经会用平移、旋转、对称等基本知识与技能,设计出了非常出色的作品。

本次教学活动的不足在于,前面大量的欣赏,占用的时间较长;后面的画一画,留给学生的时间又较少。导致最后环节设计图案的时间有些紧张,所以在展示、欣赏环节没能充分把学生的作品一一展示、汇报,显得较为仓促。另外,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以及在教学时放与收的尺度把握得不够好。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11

活动生成

我所在幼儿园实施的“渗透式领域课程”中,美术教育教学内容里,名画欣赏占有很重要的比例,《盲女》就是其中的欣赏内容之一。此画是英国画家约翰·埃弗雷特·密莱(1829-1896)所作。这是一幅表现乡村现实生活的油画。密莱运用古典画法,一丝不苟地刻画出一对流浪儿在雨过天晴后的神态:盲女聆听着小伙伴对大自然的描述。我所带班级中的孩子,以前美术活动中名画欣赏接触不多,而且作为老师的我,这方面的知识也有限。名画欣赏应该从哪一点入手?如何让幼儿感受名画的独特魅力?目标又怎样定位及落实?这些都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希望借此次欣赏活动,探讨如何引导孩子欣赏名画?达到怎样的教学目的?并希望通过这样的探讨活动,提升孩子和老师对名画的鉴赏能力,帮助孩子和老师提高审美能力。

活动目标

1.欣赏名画《盲女》,领会画面中所呈现的自然风光之美,体验盲女用心去感受的沉静的自然之美。

2.在由音乐与环境烘托出的艺术氛围中用心去想象、感受作品的经历与人物的{情感。

3.能对盲女的境遇产生同情,愿意给予生活中的盲人关心与帮助。

活动准备

1.柔美的音乐一段——班得瑞的《迷雾森林》,眼罩人手一份。

2.操作纸,各色彩纸,剪刀,胶水。

3.教学图片: 《盲女》

4.幼儿戴着眼罩做一些日常活动,感受盲人的生活。

活动过程

一、幼儿用眼罩蒙住眼睛,体验黑暗中的感受。

师:眼睛看不见,会有什么不方便?心里是什么样的感觉?

放班得瑞的音乐《迷雾森林》。幼儿听音乐,用心感受大自然发出的美妙声音,体验只用耳朵去聆听的那一份宁静。

师:你听到了什么?这音乐带你到一个什么地方?

(分析:让幼儿亲自体验看不见感受, 用心体验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带幼儿进入浓浓的艺术氛固之中。)

二、出示《盲女》图,师幼一起欣赏。

1.启发幼儿观察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地上有什么?远处有什么?你还看到了什么?

2.与幼儿讨论画面中人物的关系。

师:画面上的人是谁?她们两个坐在这里干什么?他们为什么来到这里?

3.帮助幼儿观察人物的表情,用心体验盲女的感受。

师:看看她们的眼睛有什么不一样呢?盲人姐姐能感受到周围美丽的景色吗?从哪里看出来的?你对这幅画有什么感受?

4.与幼儿一起感受整幅画面的色彩给人带来的视觉感受。

师:请你告诉盲人姐姐,在她的周围都有哪些美丽的景色?是什么颜色的?

5.鼓励幼儿给画面起名字。

师:你喜欢这幅画面吗?请你为它个名字。

(老师和幼儿一起观察画面内容,体会画面所表达的意境,理解画面所反映的内涵。老师和孩子一样是观察者、聆听者、学习者,共同理解和体验画面带给人的心灵感受。通过给画取名字,促使孩子对整幅画面有个全面的概括,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三、引导幼儿用心去想象、感受作品的意境与人物的情感。

1.师:请你来学学画面上的盲人姐姐,用耳朵聆听大自然发出的声音,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2.请幼儿带上眼罩,听着音乐,静静地听老师讲述画面中美丽的自然风光,感受作品的意境和人物感情。

师:亲爱的盲姑娘,轻轻地来到这里,用你的手去摸一摸,你感觉到柔软的小草了吗?用你的鼻子去闻一闻,你闻到清新的空气了吗?你闻到花香了吗?用你的耳朵去听一听,你听到小鸟的歌唱了吗?你听到牛羊在草地上奔跑的声音了吗?你听到……还有,我要告诉你,天空很蓝,蓝蓝的天空下还有一道明亮耀眼的彩虹,柔嫩湿润的青草在微风吹动下闪着灿烂的阳光,盲姑娘仰起的脸上发出红润的光,她是那样的平静,……(老师可以根据当时幼儿的回答自由创编)。

(分析:让幼儿学做盲人姐姐听老师的描述,进一步帮助幼儿理解画面的内涵,对画面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充分感受画面的优美意境。天籁般的音乐、轻柔的语调、优美的词语表达、浓浓的艺术氛围……这些对孩子和老师无疑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四、创设游戏《穿过树林》,激发幼儿给予“盲人”帮助和关心的愿望。

1.师幼商量创设树林场景(用小椅子摆成树木丛林)。

2.幼儿自由两两结伴,帮助“盲人”同伴穿过树林。

3.自由结伴的幼儿交换角色各穿过树林一次。

4、游戏过程中,音乐始终围绕画面呈现,老师去聆听孩子在帮助“盲人”穿过森林时低声的提示语。(例如:“小心。这里有小河!”“注意,别踩着小花!”等等。)

(分析:游戏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永远不变的主旋律,更是孩子喜爱的学习形式。美术欣赏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孩子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但这次活动,通过对名画的理解和欣赏,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关心、爱护、帮助残疾人的美好情感。活动中的“穿过树林”游戏,从画面走向“生活”,从抽象到具体,又以孩子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出现,使幼儿知道生活中应该主动关心盲人,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延伸

1.鼓励幼儿自由选择操作材料,用心去创作一幅自然美景。

2.在晴朗的日子里组织幼儿去安静又美丽的自然界中写生。

活动后反思

可取之处

1.精心选择的乐曲增加了本次欣赏活动的艺术氛围。

我精心选择了班得瑞优美宁静的乐曲《迷雾森林》。一开始,孩子们蒙着眼睛,轻柔优美的音乐似乎把他们带入了神秘的森林里,那里有花有草,有潺潺流水,有唧唧鸟鸣,孩子们只用耳朵去静静倾听,细细感受。这样的艺术氛围,为第二步骤的名画欣赏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在活动的主要部分——欣赏部分和活动的结束部分——游戏部分,这段优美纯静的音乐都烘托出一个浓浓的艺术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孩子们的想象似一只只随风起舞的风筝,自由飞舞,充分体会、理解、感受这幅名画。

2.游戏在欣赏活动中灵活运用。

整个活动,有幼儿蒙眼睛的体验,有开放式地探讨画面,有梦幻般的叙述,有

体验盲人活动的游戏……游戏在活动中的灵活运用,使得感受作品变为真实的生活

体验,跳出了单纯为了欣赏而欣赏的模式。

不足之处

1.作为艺术活动,太注重了艺术氛围的创设,而忽略了对孩子语言的引导。孩子由于年龄小,语言不连贯,常使用单个的词,或者非常简短的句子。在孩子欣赏、叙述画面的时候,注重了使用优美的词句,忽略了语言表达的完整性,这是要特别改进的地方。应该将语言和其他各领域目标恰当地渗透进来。

2.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对游戏这一教学手段的运用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画家突出的是姐妹俩的流浪生活和周围美丽景色的对比,突出盲女向往光明的平和心态,让人们对盲姑娘产生深切的同情。但在活动过程中,有些孩子似乎觉得蒙着眼睛做盲人很好玩,带着好玩的心态去体验,没有真正感受到盲人的无奈心情。这是本次活动的遗憾之处。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12

本节课是基于学生已经对轴对称和旋转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能够运用特征画出轴对称图形和平移或旋转后的图形,使自己的设计更美观。学生在这一活动中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实践,并给自己设计的图案涂上精美的颜色,从别人羡慕的眼神中得到肯定是一种乐趣。

课上第一个环节先引导学生回顾了前两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孩子们在回顾的时候欣赏教师从网络中搜集到的一些图片,并判断他们是属于什么类型得到的,这里出现的图案有如下这些类型:

还有好多种,孩子们陶醉在这些精美的图案中,有了独立设计的欲望因此导入下一环节就很自然了。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动手将教师下发的题单上的图形补充完整,并说一说他们是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在这一环节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熟练的画出并说正确变换的形式。第三块的内容是让学生自由设计,通过刚才回顾的内容以及让同学们欣赏的图片,你自己来设计一幅作品,可以是平移、可以是旋转还可以是轴对称,画完后将自己的作品涂上喜欢的颜色,展示给自己的伙伴。孩子们在整个活动中一直都持兴奋状态,他们的注意力也相对比较集中。所以这节课的收获还是不小的。

但是,这节课尽管充分调动了学生动手的积极性,学生们的兴奋点也一直持续到课下,一节课都在让学生看、画、做,都只是局限在自己周围的小圈子里完成,没有时间在全班欣赏和互相欣赏,导致本节课还是有一些遗憾留下的。如果下次再讲授本课的时候,一定要把时间留出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让更多的同学在欣赏和设计上得到认可,这样才是一节精彩的实践操作课。

不管怎么说,要想上好一节课,教师必须做充分的备课准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环节,让每一节课都能够精彩纷呈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第三篇:《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

红寺堡区大河九小 张金鹏 在《欣赏与设计》这一课教学中,我反思本次教学活动,发现成功与遗憾并存,成功之处在于:

1、注意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新颖、生动、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师生之间民主和谐的关系,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学习;

3、在教学设计的最后环节中,我由图形的美引申到生活中要做到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既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注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在设计图案这一环节并不是统一要求全部学生都使用彩笔绘画、涂色,而是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喜欢并适合自己的工具,完成各自的作品。

本次教学活动的遗憾主要在于,教学引入部分学生收集到许多用各种图形组成的图案的物品,在展示时耽误了一些时间,导致最后环节设计图案的时间有些紧张,而且用彩笔的学生因工作量大,在设计时也耽误了一些时间。所以在展示、欣赏环节没能充分把学生的作品一一展示、汇报,显得较为仓促。另外,如何引导学生利用标准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以及在教学时“放”和“收”的度把握得不够好。

第四篇: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1

《欣赏与设计》这节课面对的学习对象是一年级的孩子,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短,这节课如果只是设计一些由图形拼出来的图形案让他们来欣赏是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更是不会引起他们动手做的欲望,于是在教研员虞老师的指导下我在这节课中插入了一些由图形拼起来的故事,在选择故事的时候我考虑到一年级孩子天真,童话故事相对会更吸引他们一些,也比较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我就设计了“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井底之蛙”“乌龟赛跑”,让孩子们在看到这些图片的时候想到故事同样也会感慨图形的魅力更有自己想亲手去拼一拼的欲望,本来设计是看完视频之后介绍点子图,我又考虑到一年级孩子记忆能力有限,而且只是在屏幕上跟着学习,看完之后印象不深,也害怕孩子们看完视频之后觉得有难度,所以为了再次加深印象,我又把拼好的故事放到课上,带领着孩子把每一个故事中用到的图形再说一说,通过“看视频”“分析图片”,孩子们的印象深刻。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基于学生已经对轴对称和旋转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能够运用特征画出轴对称图形和平移或旋转后的图形,使自己的设计更美观。学生在这一活动中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实践,并给自己设计的图案涂上精美的颜色,从别人羡慕的眼神中得到肯定是一种乐趣。

课上第一个环节先引导学生回顾了前两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孩子们在回顾的时候欣赏教师从网络中搜集到的一些图片,并判断他们是属于什么类型得到的,这里出现的图案有如下这些类型:

还有好多种,孩子们陶醉在这些精美的图案中,有了独立设计的欲望因此导入下一环节就很自然了。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动手将教师下发的题单上的图形补充完整,并说一说他们是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在这一环节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熟练的画出并说正确变换的形式。第三块的内容是让学生自由设计,通过刚才回顾的内容以及让同学们欣赏的图片,你自己来设计一幅作品,可以是平移、可以是旋转还可以是轴对称,画完后将自己的作品涂上喜欢的颜色,展示给自己的伙伴。孩子们在整个活动中一直都持兴奋状态,他们的注意力也相对比较集中。所以这节课的收获还是不小的。

但是,这节课尽管充分调动了学生动手的积极性,学生们的兴奋点也一直持续到课下,一节课都在让学生看、画、做,都只是局限在自己周围的小圈子里完成,没有时间在全班欣赏和互相欣赏,导致本节课还是有一些遗憾留下的。如果下次再讲授本课的时候,一定要把时间留出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让更多的同学在欣赏和设计上得到认可,这样才是一节精彩的实践操作课。

不管怎么说,要想上好一节课,教师必须做充分的备课准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环节,让每一节课都能够精彩纷呈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3

教学内容:

雨 里 鸡 鸣 一 两 家 ,

竹 溪 村 路 板 桥 斜 。

妇 姑 相 唤 浴 蚕 去 ,

闲 着 中 庭 栀 子 花 。

教学准备:

录音机、液晶投影仪。

教学过程 :

一、看图导入 。

1、大屏幕出示课文插图问,这幅图美吗?美在哪里?

2、指导看图,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古诗,读通古诗。

3、教师范读古诗。

4、指名读古诗。

三、分组学习,体会入境。

1、学生分小组读古诗。

2、在小组里交流,通过读古诗,你知道了些什么?

3、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四、全班交流,朗读感悟。

1、指名学生读古诗。

2、学生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3、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师生互相交流。

4、教师点拨:这一首诗描写了雨中的山村景色,以及村民的生活情景……

5、学生自由体会朗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五、创造积累。

1、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熟悉的歌曲调子来演唱这一首诗。

2、指名学生演唱。

(1)、我用我们在音乐课堂上学到的《小蜻蜓》的调子来演唱。(师生打拍子)

(2)、我用我最喜欢的《草原就是我的家》的调子来试着唱一唱。

……

3、评选优秀创作。

4、学生齐唱古诗《雨过山村》。

教学反思:

在这首古诗的教学中,老师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交流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再通过全班交流探索古诗意境。最后通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曲调来演唱古诗,感受古诗韵味,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语言,更增添了他们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热爱。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4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本节课的教学以“欣赏”为主线,特别突出情意因素,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使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积极地、主动地学习,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欣赏与需要结伴而行

教学伊始,在学生眼前呈现四幅充满生气而美丽的图案,让学生在欣赏之余心灵受到震撼,不但感受到它们的外在对称之美,而且感受到它们的深刻内含及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感受到生活需要美、世界需要美,从而内心产生一种情感需要,而这种情感需要就形成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和对目标的强烈追求。

2、欣赏与探究结伴而行

教学时,让学生在欣赏之余,感受到这些复杂、对称图案是有一定规律的。并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去探究、去发现这些美丽的复杂图案都是由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而得到的。从而使学生获得对称图案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探究学习。

3、欣赏与设计结伴而行

教学时,让学生在欣赏之余,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因为实践是发现知识、获取知识的源泉。学生在运用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进行设计复杂、美丽对称图案的过程中,不但进一步感受到对称图形的美,而且提高设计能力,发展审美意识、创新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5

在教学本节课前,我搜集了很多运用平移和旋转方法制作的剪纸及会徽、旗帜、商标等各种标志。课始,我用课件出示课本第22页的四幅图案,让学生欣赏。又组织学生欣赏生活用品中的图案和教师收集的图案,使学生有亲切感,讨论每一幅图:这些图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它是怎样制作的?学生在小组内,就这些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和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思维过程,通过讨论分析,让每个学生深切地感觉到:复杂、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就可以得到的。同时,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互相帮助、互相欣赏,实现学习上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探究能力。

有了前面大量的欣赏,学生的创作欲望很强,我就让学生用纸剪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通过平移或旋转绘制一幅漂亮的图案,学生兴致勃勃地选择基本图形,确定设计方案、绘制图案。从学生最后展示的作品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已经会用平移、旋转、对称等基本知识与技能,设计出了非常出色的作品。

本次教学活动的不足在于,前面大量的欣赏,占用的时间较长;后面的画一画,留给学生的时间又较少。导致最后环节设计图案的时间有些紧张,所以在展示、欣赏环节没能充分把学生的作品一一展示、汇报,显得较为仓促。另外,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以及在教学时放与收的尺度把握得不够好。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6

运用所学的图形设计图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体会到图形世界的神奇和美丽,同时在分析图案和创造图案中,学生还将进一步巩固对所学图形特征的认识。因此,在认识圆后,教材安排了欣赏与设计的内容。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视野的开拓,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有一定的审美和想象能力,本课是在学生对圆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想象和设计,进一步体会圆的对称性,同时也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发展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我是小小设计师”活动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设计才能,在活动中教师也应多以表扬鼓励为主,寓教于乐,这样,为学生创设的良好学习氛围更能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自信,更有助于帮助他们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1、欣赏美丽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教材首先呈现了四幅图案让学生欣赏。教学时,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怎样组成的(如基本图形经过了哪些变换),让学生感受到圆在图案设计中的作用,提高分析图形的能力。

2、运用平移、旋转、对称的现象观察、探究美丽的复杂图案。

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对称图案的美,并体验到复杂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教师要真正地做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和圆有关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

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美丽的复杂图案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强化感知:美丽的复杂图案可以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为后面的设计活动做铺垫。

4、模仿练习。在练习本上模仿书上画出三幅用圆设计的简单图案。

颜色的搭配也是使图案变漂亮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审美能力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自己的搭配方案,再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相互交换意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设计,最后通过模仿练习、评一评等活动,建立学生自信,为后面设计比赛打下基础。

5、开展设计活动,交流汇报。

在欣赏了各种漂亮图案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设计漂亮的图案,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不仅离不开数学,而且数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

反思二: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我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1、注意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新颖、生动、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师生之间民主和谐的关系,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学习;

3、充分并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从而吸引学生注意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4、在教学设计的最后环节中,我由图形的美引申到生活中要做到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既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但在教学没有充分注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在设计图案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统一要求让学生都使用彩笔绘画、涂色,而不是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如剪拼、等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喜欢并适合自己的工具,完成各自的作品。以后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的个性差异考虑在其中,对学困生要求不要过高。一达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7

活动生成

我所在幼儿园实施的“渗透式领域课程”中,美术教育教学内容里,名画欣赏占有很重要的比例,《盲女》就是其中的欣赏内容之一。此画是英国画家约翰·埃弗雷特·密莱(1829-1896)所作。这是一幅表现乡村现实生活的油画。密莱运用古典画法,一丝不苟地刻画出一对流浪儿在雨过天晴后的神态:盲女聆听着小伙伴对大自然的描述。我所带班级中的孩子,以前美术活动中名画欣赏接触不多,而且作为老师的我,这方面的知识也有限。名画欣赏应该从哪一点入手?如何让幼儿感受名画的独特魅力?目标又怎样定位及落实?这些都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希望借此次欣赏活动,探讨如何引导孩子欣赏名画?达到怎样的教学目的?并希望通过这样的探讨活动,提升孩子和老师对名画的鉴赏能力,帮助孩子和老师提高审美能力。

活动目标

1.欣赏名画《盲女》,领会画面中所呈现的自然风光之美,体验盲女用心去感受的沉静的自然之美。

2.在由音乐与环境烘托出的艺术氛围中用心去想象、感受作品的经历与人物的{情感。

3.能对盲女的境遇产生同情,愿意给予生活中的盲人关心与帮助。

活动准备

1.柔美的音乐一段——班得瑞的《迷雾森林》,眼罩人手一份。

2.操作纸,各色彩纸,剪刀,胶水。

3.教学图片: 《盲女》

4.幼儿戴着眼罩做一些日常活动,感受盲人的生活。

活动过程

一、幼儿用眼罩蒙住眼睛,体验黑暗中的感受。

师:眼睛看不见,会有什么不方便?心里是什么样的感觉?

放班得瑞的音乐《迷雾森林》。幼儿听音乐,用心感受大自然发出的美妙声音,体验只用耳朵去聆听的那一份宁静。

师:你听到了什么?这音乐带你到一个什么地方?

(分析:让幼儿亲自体验看不见感受, 用心体验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带幼儿进入浓浓的艺术氛固之中。)

二、出示《盲女》图,师幼一起欣赏。

1.启发幼儿观察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地上有什么?远处有什么?你还看到了什么?

2.与幼儿讨论画面中人物的关系。

师:画面上的人是谁?她们两个坐在这里干什么?他们为什么来到这里?

3.帮助幼儿观察人物的表情,用心体验盲女的感受。

师:看看她们的眼睛有什么不一样呢?盲人姐姐能感受到周围美丽的景色吗?从哪里看出来的?你对这幅画有什么感受?

4.与幼儿一起感受整幅画面的色彩给人带来的视觉感受。

师:请你告诉盲人姐姐,在她的周围都有哪些美丽的景色?是什么颜色的?

5.鼓励幼儿给画面起名字。

师:你喜欢这幅画面吗?请你为它个名字。

(老师和幼儿一起观察画面内容,体会画面所表达的意境,理解画面所反映的内涵。老师和孩子一样是观察者、聆听者、学习者,共同理解和体验画面带给人的心灵感受。通过给画取名字,促使孩子对整幅画面有个全面的概括,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三、引导幼儿用心去想象、感受作品的意境与人物的情感。

1.师:请你来学学画面上的盲人姐姐,用耳朵聆听大自然发出的声音,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2.请幼儿带上眼罩,听着音乐,静静地听老师讲述画面中美丽的自然风光,感受作品的意境和人物感情。

师:亲爱的盲姑娘,轻轻地来到这里,用你的手去摸一摸,你感觉到柔软的小草了吗?用你的鼻子去闻一闻,你闻到清新的空气了吗?你闻到花香了吗?用你的耳朵去听一听,你听到小鸟的歌唱了吗?你听到牛羊在草地上奔跑的声音了吗?你听到……还有,我要告诉你,天空很蓝,蓝蓝的天空下还有一道明亮耀眼的彩虹,柔嫩湿润的青草在微风吹动下闪着灿烂的阳光,盲姑娘仰起的脸上发出红润的光,她是那样的平静,……(老师可以根据当时幼儿的回答自由创编)。

(分析:让幼儿学做盲人姐姐听老师的描述,进一步帮助幼儿理解画面的内涵,对画面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充分感受画面的优美意境。天籁般的音乐、轻柔的语调、优美的词语表达、浓浓的艺术氛围……这些对孩子和老师无疑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四、创设游戏《穿过树林》,激发幼儿给予“盲人”帮助和关心的愿望。

1.师幼商量创设树林场景(用小椅子摆成树木丛林)。

2.幼儿自由两两结伴,帮助“盲人”同伴穿过树林。

3.自由结伴的幼儿交换角色各穿过树林一次。

4、游戏过程中,音乐始终围绕画面呈现,老师去聆听孩子在帮助“盲人”穿过森林时低声的提示语。(例如:“小心。这里有小河!”“注意,别踩着小花!”等等。)

(分析:游戏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永远不变的主旋律,更是孩子喜爱的学习形式。美术欣赏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孩子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但这次活动,通过对名画的理解和欣赏,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关心、爱护、帮助残疾人的美好情感。活动中的“穿过树林”游戏,从画面走向“生活”,从抽象到具体,又以孩子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出现,使幼儿知道生活中应该主动关心盲人,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延伸

1.鼓励幼儿自由选择操作材料,用心去创作一幅自然美景。

2.在晴朗的日子里组织幼儿去安静又美丽的自然界中写生。

活动后反思

可取之处

1.精心选择的乐曲增加了本次欣赏活动的艺术氛围。

我精心选择了班得瑞优美宁静的乐曲《迷雾森林》。一开始,孩子们蒙着眼睛,轻柔优美的音乐似乎把他们带入了神秘的森林里,那里有花有草,有潺潺流水,有唧唧鸟鸣,孩子们只用耳朵去静静倾听,细细感受。这样的艺术氛围,为第二步骤的名画欣赏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在活动的主要部分——欣赏部分和活动的结束部分——游戏部分,这段优美纯静的音乐都烘托出一个浓浓的艺术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孩子们的想象似一只只随风起舞的风筝,自由飞舞,充分体会、理解、感受这幅名画。

2.游戏在欣赏活动中灵活运用。

整个活动,有幼儿蒙眼睛的体验,有开放式地探讨画面,有梦幻般的叙述,有

体验盲人活动的游戏……游戏在活动中的灵活运用,使得感受作品变为真实的生活

体验,跳出了单纯为了欣赏而欣赏的模式。

不足之处

1.作为艺术活动,太注重了艺术氛围的创设,而忽略了对孩子语言的引导。孩子由于年龄小,语言不连贯,常使用单个的词,或者非常简短的句子。在孩子欣赏、叙述画面的时候,注重了使用优美的词句,忽略了语言表达的完整性,这是要特别改进的地方。应该将语言和其他各领域目标恰当地渗透进来。

2.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对游戏这一教学手段的运用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画家突出的是姐妹俩的流浪生活和周围美丽景色的对比,突出盲女向往光明的平和心态,让人们对盲姑娘产生深切的同情。但在活动过程中,有些孩子似乎觉得蒙着眼睛做盲人很好玩,带着好玩的心态去体验,没有真正感受到盲人的无奈心情。这是本次活动的遗憾之处。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8

《欣赏与设计》为北师大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课的知识目标在于:

1、通过欣赏图案,以及绘制图案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图形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

2、能应用平移、旋转和对称等基本知识与技能,绘制简单的图案。

在教学本节课前,我搜集了很多运用平移和旋转方法制作的剪纸及会徽、旗帜、商标等各种标志,课始,我先组织学生欣赏生活用品中的图案,使学生有亲切感,再出示教师收集的图案,组织欣赏、讨论每一幅图:这幅图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它是怎样制作的?学生在小组内,就这些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和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思维过程,通过讨论分析,让每个学生深切地感觉到:复杂、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就可以得到的。同时,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互相帮助、互相欣赏,实现学习上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探究能力。

有了前面大量的欣赏,学生的创作欲望很强,我就让学生用纸剪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通过平移或旋转绘制一幅漂亮的图案,学生兴致勃勃地选择基本图形,确定设计方案、绘制图案。下课铃响的前十分钟,大部分学生的设计都展现出了雏形,只待上颜色了,从学生最后展示的作品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已经会用平移、旋转、对称等基本知识与技能,设计出了非常出色的作品!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9

红寺堡区大河九小 张金鹏 在《欣赏与设计》这一课教学中,我反思本次教学活动,发现成功与遗憾并存,成功之处在于:

1、注意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新颖、生动、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师生之间民主和谐的关系,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学习;

3、在教学设计的最后环节中,我由图形的美引申到生活中要做到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既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注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在设计图案这一环节并不是统一要求全部学生都使用彩笔绘画、涂色,而是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喜欢并适合自己的工具,完成各自的作品。

本次教学活动的遗憾主要在于,教学引入部分学生收集到许多用各种图形组成的图案的物品,在展示时耽误了一些时间,导致最后环节设计图案的时间有些紧张,而且用彩笔的学生因工作量大,在设计时也耽误了一些时间。所以在展示、欣赏环节没能充分把学生的作品一一展示、汇报,显得较为仓促。另外,如何引导学生利用标准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以及在教学时“放”和“收”的度把握得不够好。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10

一年级学生好奇、好动,模仿力、表现欲强,适合采用歌、舞、角色表演、游戏、图片等相结合的直观教学法。针对这些特点,情境教学一直是教师比较钟爱的教学方法。在那一个个故事、游戏中,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他们会自主地参与各项活动,并能从中学习掌握各种音乐知识,了解音乐欣赏的方法;他们会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所创造的世界中去,任由想象的翅膀在那音乐的天空中驰骋、翱翔。那是否情境教学就是一年级音乐教学的万金油,百试百灵呢?

一次,我选择一年级的学生上公开课。确定教学内容后,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用情境教学法来备课,我上课的内容是一年级下册《跳起舞》这课中的欣赏曲《我是人民小骑兵》和演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这两首曲子都是具有浓厚蒙古族的音乐特色的曲子。蒙古族人民居住在广阔无边的大草原,在那“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地方掣马飞奔,是多么吸引人的事啊!特别是对于生活在江南的我们,那异域的风光的确具有非凡的吸引力。对于好奇、好动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草原”、“骑马”怎会激不起他们的兴趣?为此,我在教室里铺上了体育课上用的绿垫子,一是为了创设一个草原的环境,让学生席地而坐,二也是为了使学生在表现时不受拘束。另外还准备了有关草原风景、蒙古族风俗的录像,设计了“骑马游草原”、“那达慕大会”等教学环节。但在试教的过程中,我发现了问题。

[事件]

上课了,我先播放草原风光的录像,看着电视中那与生活中不同的景致:平坦广阔的原野一直延伸到天边,与天相连,那在“绿毯”中缓缓移动的“白云”“白花”,还有那飞奔的马群,像帐篷似的蒙古包,能歌善舞的蒙古人民……学生们看得是那么入神,时常会发出“哇——”的赞叹声。“你看完后最想干什么?”答案是多种多样的,骑马,摔跤,躺在草地上睡觉……其实一位学生的“真想去草原!”便概括了所有学生的心声。接着我便开始进行《我是人民小骑兵》的欣赏环节,“随着音乐和小导游小骑兵一起到草原去骑马吧”。呀!要骑马了,多有意思,还没等我打开收音机,学生们都已早早的握紧了“缰绳”,提起了“马鞭”,有的甚至已开始小跑了起来,看着跃跃欲试的学生,我感到自己的设计是正确的。但意想不到的事情很快就发生了,音乐开始不久,整个教室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字——乱。学生的动作乱,律动的节奏并没有因音乐的变化而变化,自己做自己的,这边快马加鞭,那边悠悠遛马,很明显,律动与音乐脱节了。这使我的情绪一下子便冷了下来。当音乐进行到一半,情况就更糟了。快马加鞭变成了你追我赶,追上了,便又来了场摔跤;溜达够了,坐着发呆,和边上的伙伴聊上几句。看着那一张张玩得不易乐乎的小脸,无聊得发呆的小脸,不知所谓迷茫的小脸,我心中涌起了无力感,失败——是这个环节的结局。……

[问题]

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这个环节中,经过情境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已经被调动,表现出了对草原的向往和对骑马的热情。情境可以说是成功地创设了,但结果学生并没有因这份“向往”和“热情”而仔细地去聆听音乐,去想象音乐所表现的情境。我所创设的情境并没有吸引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活动,学习音乐知识。由此可见,我所激发的兴趣与我要达到的教学目的脱节了。回头想想,不难发现,我的教学设计是为了创设情境而组织活动:为了“草原”这个情境而让学生“骑马”,为了调动课堂气氛而让学生“骑马”,这两个目的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对这首欣赏曲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通过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想象小骑兵的故事,感受音乐力度的变化带来的不同表现效果)。如何让所创设的情境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以激励学生去听懂音乐,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难题。

[观点及对策]

情境应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把渗透着音乐知识的活动和音乐情绪有机地融入到所创设的情境之中。怎样利用情境为教学服务?经过反思,我思考出以下几点

一、根据教学目标,寻找正确的情境兴奋点

情境的创设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有趣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参与与掌握知识的催化剂。明白了这点,在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后,我都必须思考:这个情境所激发的兴趣是针对教学目标吗?是否是促进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修改教学设计时,针对《我是人民小骑兵》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聆听,想象出小骑兵的故事。于是,我把创设情境的兴奋点设定为“小骑兵”,增加了“认识小骑兵”的环节。从小骑兵入手,抓住一年级学生好奇——想了解小骑兵的心理,使学生主动产生想听音乐的欲望,真正地把学生吸引到音乐中去。

二、根据学生特点,合理设置情境活动

情境不是音乐教学的万金油,并不是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学生所有的问题便能迎刃而解,而且不同阶段的学生会有不同的问题。一年级的学生犹如一张白纸,从音乐旋律所表达的基本情感(欢快还是悲愁)到音乐的基础知识(节奏、音的高低……)都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和教授,才能为他们拥有一个音乐的耳朵提供基础。正如俗话所说的“欲要取之于鱼,必先授之于渔”。要想一年级的学生能听得懂音乐,必得先教授他们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听音乐的方法。这节课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力度变化会带来不同的音乐效果。我根据一年级学生接受知识的心理特点——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在欣赏中有序地安排了以下活动:听渐进的马蹄声猜测是什么来了?(初步感受渐强的音乐效果)“小骑兵教大家骑马”(参与并感受节奏的变化)、“随乐骑马游草原”(动听结合,感受音乐营造的情景),“小骑兵暂别”(懂得和创编渐强、渐弱的音乐效果)。由点到面,学生从了解到领会,循序渐进,逐步深化。

三、表扬、鼓励为主,强化情境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这句话不仅点明了“兴趣”与“掌握知识”之间的关系,还告诉我们获取和维持对知识的探索兴趣的途径,那就是肯定学生的行为活动,使学生从活动中得到成功的体验。我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并处在培养音乐兴趣的重要阶段,因此,获取成功

如何利用情境激励一年级学生去“听”音乐——一次设计欣赏教学情境活动的反思,

的体验更是确保他们对音乐活动的全心投入和增强音乐兴趣的有效方法。在这节课中,我在抓住“了解音乐的基本情绪和渐强、减弱所表达的不同的音乐效果”这个中心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尽情抒发、表现自己对音乐的体验。因此,对于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哪怕是粗糙的、随性的,我都以表扬、鼓励为主,保持、强化学生对参加音乐活动的兴趣。

[结果]

(在公开课上,开头像试教时一样引起学生对草原的向往)同学们正沉浸在对大草原的幻想中,突然,由轻到重响起了马蹄声。同学们都被这声音所吸引,我就趁机问:“你听到了什么?”“马蹄声”“有马跑过来了”“有人骑马过来了。”……“那是蒙古族的小骑兵骑着他的小红马来接我们了。”我在一阵阵猜测声中作了小结。“小骑兵看到大家,心里可高兴了,急着想向大家介绍自己呢。身为能歌善舞的蒙古族的小骑兵决定用音乐来介绍呢,你能在音乐中想象出小骑兵平时都做些什么,遇到了什么吗?”在接下来的几分钟里,那跳跃的音符在空中舞动,学生侧耳倾听,想要了解这刚认识的朋友。然后把自己的想象与图片联系起来,就有了对小骑兵的初步认识——“他很喜欢骑马,骑得很高兴。”“他喜欢唱歌、跳舞。”“他好像有遇到很紧急的事情。”……小骑兵又说起了他最得意的事——骑马与暴风雨(困难)搏斗,并赢得了胜利。当听到音乐越来越急,学生的小脸上都变得凝重了,仿佛自己就是那与暴风雨搏击,跨越各种障碍的小骑兵。“在一个暴风雨的日子,有一封急信一定要送出去,小骑兵不怕风雨,骑马把信送到了,他很高兴。”……这就是学生的想象……小骑兵要教大家骑马,兴致勃勃的从学握缰绳到随着双响筒的节奏,由慢到快有节奏地“骑着马”,那有板有眼的动作还真有点小骑兵的样子。去游大草原了,应着音乐,同学们上路了,那悠闲的溜达到遇到风雨的紧张到风雨过后的喜悦,都在学生们的动作、表情中表现出来。……小骑兵去联系他的朋友了,你看,学生们用弹舌、双响筒、木鱼、响板、拍手、踏步声等等各种道具创造出了各种渐强、渐弱的音乐效果。……

[总结]

整堂课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通过“在草原”听故事、学骑马、唱民歌、参加“那达慕”大会等情境活动,学生完全融入到音乐中的大草原。可见,情境教学对于一年级的音乐的教学的确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前提是我们教师必须从教学目标出发,合理地设计、利用它。<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11

《欣赏与设计》这一课教学中,我反思本次教学活动,发现成功与遗憾并存,成功之处在于:

1、注意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新颖、生动、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师生之间民主和谐的关系,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学习;

3、充分并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技术,把学生在课下收集的过程、收集到的一些物品等制成相片,演示出来,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从而吸引学生注意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4、在教学设计的最后环节中,我由图形的美引申到生活中要做到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既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5、注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在设计图案这一环节并不是统一要求全部学生都使用彩笔绘画、涂色,而是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喜欢并适合自己的工具,完成各自的作品。

本次教学活动的遗憾主要在于,教学引入部分学生收集到许多用各种图形组成的图案的物品,在展示时耽误了一些时间,导致最后环节设计图案的时间有些紧张,而且用彩笔的学生因工作量大,在设计时也耽误了一些时间。所以在展示、欣赏环节没能充分把学生的作品一一展示、汇报,显得较为仓促。另外,如何引导学生利用标准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以及在教学时“放”和“收”的度把握得不够好。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12

运用所学的图形设计图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体会到图形世界的神奇和美丽,同时在分析图案和创造图案中,学生还将进一步巩固对所学图形特征的认识。

本课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我是小小设计师活动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设计才能,在活动中多以表扬鼓励为主,寓教于乐,这样,为学生创设的良好学习氛围更能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自信,更有助于帮助他们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1.欣赏美丽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教学时,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怎样组成的(如基本图形经过了哪些变换),让学生感受到圆在图案设计中的作用,提高他们的分析图形的能力。

2.运用平移、旋转、对称的现象观察、探究美丽的复杂图案。我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对称图案的美,并体验到复杂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和圆有关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 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美丽的复杂图案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强化感知:美丽的复杂图案可以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为后面的设计活动做铺垫。

4.模仿练习。在练习本上模仿书上画出三幅用圆设计的简单图案。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自己的搭配方案,再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相互交换意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设计,最后通过模仿练习、评一评等活动,建立学生自信,为后面设计比赛打下基础。

5.开展设计活动,交流汇报。在欣赏了各种漂亮图案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设计漂亮的图案,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不仅离不开数学,而且数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

第五篇: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

《欣赏与设计》这一课教学中,我反思本次教学活动,发现成功与遗憾并存,成功之处在于:

1、注意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新颖、生动、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师生之间民主和谐的关系,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学习;

3。充分并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技术,把学生在课下收集的过程、收集到的一些物品等制成相片,演示出来,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从而吸引学生注意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4、在教学设计的最后环节中,我由图形的美引申到生活中要做到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既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5、注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在设计图案这一环节并不是统一要求全部学生都使用彩笔绘画、涂色,而是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喜欢并适合自己的工具,完成各自的作品。

本次教学活动的遗憾主要在于,教学引入部分学生收集到许多用各种图形组成的图案的物品,在展示时耽误了一些时间,导致最后环节设计图案的时间有些紧张,而且用彩笔的学生因工作量大,在设计时也耽误了一些时间。所以在展示、欣赏环节没能充分把学生的作品一一展示、汇报,显得较为仓促。另外,如何引导学生利用标准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以及在教学时“放”和“收”的度把握得不够好。

下载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五篇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 王 玉 红在教学本节课前,我搜集了很多运用平移和旋转方法制作的剪纸及会徽、旗帜、商标等各种标志。课始,我用课件出示课本第22页的四幅图案,让学生欣......

    《欣赏设计》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基于学生已经对轴对称和旋转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能够运用特征画出轴对称图形和平移或旋转后的图形,使自己的设计更美观。学生在这一活动中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实践,并给自己......

    漫画与动漫欣赏教学设计与反思

    《漫画与动漫欣赏》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漫画与动画的一些特点。 2、指导学生收集漫画与动画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 3、鼓励学生根据一些漫画或动画内容,鼓励学......

    初中英语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欣赏5篇

    初中英语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欣赏初中英语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它给老师确定了一个目标,以及课堂中应该达到的效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九年级“Unit 1 Will people have robo......

    教学设计与反思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与教学反思 A.教材解读 《怀念母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祖国在我心中”,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要让学生......

    教学设计与反思

    《月亮的心愿》教学设计 授课人荆菁 知识与技能: 1、熟识生字表中的生字;2、通过朗读课文,了解月亮的心愿到底是什么。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设计,学生了解课文;同时,教师引导,小组......

    教学设计与反思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教学设计与反思 高三复习课(第一课时) 一、考纲说明: 了解电解池工作原理,能写出点解得电极反应和总反应。 二、课标要求: 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

    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1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并学会使用句子“Excuse me,where’s ……?”进行问路,并且懂得用这些句子向别人指路“Go straight on. Turn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