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七星二中七年级任双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
2.能够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并把它们运用到平常的写作当中去。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二、学法引导: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
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三、教学重难点
本文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但文中更多的是重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通过联系生活,加深对生命的思考认识即教学的重点。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读能感受到语言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腰鼓表演中的生命律动。
2揣摩法:对描绘形象、揭示内涵 的关键语句,应当仔细揣摩品味。
五、媒体设计
1.腰鼓表演片段。
2.课件。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流程
课前,我播放了一段关于安塞腰鼓的视频,让学生感受雄浑壮阔的场景。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大家所看到的就是壮阔的安塞腰鼓,请同学们端起书,齐读课文,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份激情吧!
1.学生齐读课文。
2.请学生从字音、停顿等方面,对自己的朗读进行点评。
探求新知
1.请同学们,用我感受到了——的安塞腰鼓,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2.课文中,作者多次运用相同的句子来反复赞美安塞腰鼓,同学们找一找,看是哪一句?”
明确: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3.这些句子反复出现,除了抒情的需要以外,还点示了课文的层次,使得课文结构清晰,请自由朗读课文7—24节,用//划分层次,并且在每一个层次中,寻找一个词语,作为这个层次描写的主要内容。”并分男女两组,派代表上黑板板书。
明确:舞蹈、响声、后生、舞姿
3.品析文章中语言美。
作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展示安塞腰鼓的美,试用美,你看。”句式来说。并说说这些句子为什么美? 例句:蓄势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
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4.主旨探究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资料表明:黄土高原是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
安塞腰鼓有什么内涵?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上生命的激昂和宣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小结:
1.排比反复旋律美
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和反复,形式上力求多样,富有变化。排比又有句内的、句之间的、段之间的。
2.短句短语激昂美
3.节奏明快雄浑美
反思提升
我们要进行一个演读活动,要求读出气势,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我给同学们发了一份演读稿讲义,大家推荐男领由于越同学担任,女领由单昕哲同学担任,花三分钟左右熟悉了各自角色需要演读的内容。
演读开始:
看!——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好一个安塞腰鼓!
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安塞腰鼓!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好一个黄土高原!
好一个安塞腰鼓!
作业。
1.将精彩的语句抄在积累本上。
2.完成活页和试题优化。
八.板书设计
1-4:的腰鼓
安塞鼓5-27:的腰鼓 5-13:宏伟的场面 14-17:雄壮的
18-22:击鼓的
23-27:奇丽的
寂静28-30:的腰鼓
九.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体地位,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我不去讲,学生自己看书能回答的问题,我不回答。同时,我也十分注意情境的创设,先在课前播放安塞腰鼓的视频,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让学生在感性性对安塞腰鼓有所了解。此外,本节课,我还重视学生的读。有全班齐读,有男女生分角色读,有领读,更有对文本深入理解的回读。
当然,任何一节课都不是完美的,在本节课上,还存在着不少缺点需要我今后改进的:
1.教学的目标的确立,还有不明确的地方,对教学内容的安排也有与教学目标不符的地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有待提高。
2.播放的视频,没有经过严格的筛选,视频还不够典型。而且播放的顺序还可以更灵活一点。如放在品析语言后面。
3.学生的参与度还不够,对个别学生的提问次数过少,没有照顾到全体
学生。无论如何,这一次研究课,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宝贵的成长财富,我都会好好的总结,认真的反思,以便于我今后的教学之路能有更大的进步。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课题』《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材分析』:这是一个名人单元,课文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初一从、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应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帮助他们确立人生目标并拥有坚定的信念。学习本文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闻一多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从此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坚定自己的人生理念。
本文语言优美,语句精炼,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初一学生阅读,教学时应加强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并在熏陶感染中,培养中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已经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预习领会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大意,但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方法。摄入的信息量比较窄,不能主动的,积极地合作探究学习。个别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依赖性比较强,学习较为被动。『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结构,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领会语句饱含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质疑、互动合作、开展小组讨论、信息整理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自主搜索,整理,交流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做人原则,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正直的人。『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中语句中的关键词语,难点: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感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处理和做的呢?请你说给大家听听。
二:了解闻一多,臧克家
闻一多(1899-1946)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回国,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诗集有《红烛》,《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1943年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腐败愤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郭沫若称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臧克家(简略了解)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掌握下列词语:
锲而不舍沥经心血目不窥园气冲斗牛兀兀穷年潜心贯注迥乎不同慷慨淋漓
四、理清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朗读
放录音
教师范读
个读
齐读
互评、纠正
2、合作探究
(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以此为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连缀的?
(2)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原文回答)
(3)作为学者闻一多是怎样说的?(引用原文)
(4)作为学者闻一多做了哪些主要成就?目的是什么?(引用原文)
(5)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做了哪些?目的是什么?
五、小结
这篇文章学的十分精粹,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文章兼顾西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六、布置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2、完成练习二
『课后反思』:
1、朗读的 效果较好,通过朗读,让学生很好的把握了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2、本人语言生动形象,精炼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把握起
来的难度较大,所以本课设计了重点批注的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品味,并通过讨论、交流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 为学生留出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感受自己独到的阅读体验的空间,有理由学生自主探究,体现个性化阅读。
3、在拓展延伸部分,安排了一道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讨论题,目的是锻炼
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发言比想象中的还要踊跃,不断有新的亮点产生,吧这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科目:语文 教学对象:八年级 课时:第二课 提供者: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的作品。作者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贬,但表现出了观达的情怀。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又自得其乐,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儒家仁爱的社会理想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倾注到这篇酒后的记游文字中,如诗如画。是一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文章。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知识与技能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3.背诵全文。过程与方法
1、熟读背诵全文并能翻译
2.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初中教育阶段,八年级是关键时期,是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发生巨变的时期,是教育的重要时期。由于多种原因,一些学生会出现不良的品德或行为,这些势必增加学校管理、教师教育教学难度。要抓好这一关键时期有必要对八年级学生心理、生理进行剖析,研究出对策,以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学习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学习难点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教学内容探究与遇见性问题 操作方法与措施学生双色笔记 课前测评: 1.加点字的注音
A 林壑()尤美 觥()筹交错 林霏()开
B 树林阴翳()泉香而酒洌()
岩穴暝()
C 伛偻()提携 蔚()然而深秀
山肴野蔌()
D 晦()明变化 颓()然乎其间者 酿()泉为酒 4.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野芳发而幽香()
②日出而林霏开()③苍颜白发()
④伛偻提携()新授内容
一、集体朗读课文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
二、主旨探究
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2.文中写出了谁“乐”? 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5.’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三、写法探究
1.提问: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讨论并归纳:
2.提问: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四、语言特色探究 1.骈散结合 2.“而”字运用 3.千古传送的名句 堂堂清训练题: 1.解释加点的词语(1)翼然临于泉上:
(2)野芳花而幽香:(3)杂然而前陈者:
(4)苍颜白发:(5)树林阴翳:(6)太守谓谁:(7)负者歌于途:(8)林壑尤美:(9)醉翁之意不在酒:
2.选择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将字母填入括号。A。连接两个并列的词、短语或句子 B.表示两个动作或两句之间的承接关系 C.表示两个动作或两句之间的转折关系 D.连接状语与中心词,表示修饰关系(1)蔚然而深秀者()(2)日出而林霏开()(3)临溪而渔()
(4)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3.请结合上下问语境,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乐”字的含义。“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2)
(3)(4)
(5)4.按提示默写。
(1)描写醉翁亭春夏之景的语句是:
(2)把游览山水的乐趣寄托在宴饮之中的句子是:
(3)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5.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也写到了“饮酒”。同是写“饮酒”,两篇文章所体现出的情趣与境界有什么不同?
7.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环滁皆山也。B.太守自谓也。
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D.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一、课前测评
(先全班测试,后分小组由小组长点评打分)
二、预习导学交流(要求学生作好双色笔记)
(一)、集体朗读课文,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
(二)、主旨探究
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明确:乐。
:2.文中写出了谁“乐”7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jj-5.’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6.小结。
本文以“乐”为主线,用“醉”与“乐”的统一,写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三)、写法探究 1.提问: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讨论并归纳:
(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2.提问: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四)、指导背诵课文
1.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人手,尽量不死背。第一自然段,共ll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
一起背。其他段也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2.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培养强记能力。(三、内容展示
1.给各小组分配任务,由各小组按要求展示 2.对各小组展示情况进行点评、打分。
四、学生置疑 预设疑难:
1.学生可能对文中“而”字的用法不易掌握,多找文中例句让学生细细辨解。
2.学生可能对游人乐与太守乐的“乐”理解不透,讲清作者所处背景让学生透彻理解。
3.文章较长,学生难以背诵。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试着按结构顺序背诵。
五、当堂反馈,堂堂清训练题(见左边)
六、课堂小结
(四)、小结全文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在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人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2.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七、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对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掌握,又要重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同时还要重视其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参与表现。这就要求老师设计好自己的教学评价,因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弄清楚评价的目的。首先,教学评价要起到一种检测的作用。看一看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其次,教学评价设计还要起到一种激励作用。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趣的活动例如:游戏,竞争,演示,表演等,使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能够在一种情境中较好的掌握和理解这两种语言的差别。然后,老师对学生的这些活动进行评价,这非常有益于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最后,评价还应起到使学生发展的作用。整个评价设计必须要考虑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的评价应该有助于学生的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不断发展。
总之,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环境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等设计适合自己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评价工具,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
八、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板书设计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及名字的由来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与四时之景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历之乐和太守的宴饮之乐同
第四段:写太守醉归,自得其乐 九.教学反思
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不少于200字): 1.请简单描述这节课的教学或学习流程; .有哪些精彩的瞬间;这节课中你最满意的地方或者让您最兴奋的地方?
3.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达到你期望的水平了吗?你满意吗?这节课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为什么?或者让你觉得不足的地方在哪里? 4.课堂上有出乎你意料的事件发生吗?你是如何解决的? 5.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 6.从学生的作业、课后谈话等途径你觉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7.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反思
胡宗平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浅薄,低级,呆板,滥情。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语文老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最好再来点眼泪,到处是滥情„„
说实话,在语文教学岗位,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见识了太多的矫情造作,见识了太多的陈词滥情,自己总是与现实不够合拍,跟不上形势。有同行问我,你是怎么样上语文课的?其实语文课就是要瞎扯
我的语文课总能给学生以不同的感觉,我的课对传统的课来说其实不能说是课,因为课堂上我喜欢瞎扯,说这说那,东拉四扯,海阔天空,信马无疆,扯到哪儿算哪儿,评课者是很感冒的,谆谆教导我,不能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放开教学,就是要放得开,为什么要收回来呢?其实收不回来是也没有关系的,学生其实在我瞎扯时是最认真的时候,也就是教学效果最佳的时候,他们听着听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课了。让自己那充满智慧的语言、灵动的语言、个性的语言、幽默的语言、甚至是勇敢的语言,更甚至那些语惊人倒的语言,全都犹如钉子般一个一个地钉进学生的心里,一翻学生作文,写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气势,看到这样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给高分呢?所以学生总是对我的课充满着期待,希望我带他们到处神游,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饱饱的,并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一番神聊海侃,学生就得要领,就得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就通通变成亮点,真是事半功倍,挣得满堂悦色。
我常常不把课本当回事,一本语文课本说不定我一个学期只上其中几篇自认为美文的文章,而对自己喜欢的文章说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个个把星期。我上过桂林山水一星期,我上过离别诗二首就用了十天,月光曲一上就上了一星期,对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文章坚决不上,对那些说教意味甚浓的文章坚决不上,对自己认为不是美文的文章更是坚决不上的。现行课改课本,每单元都是同一题材的文章,教学目标基本相同,我就上一节课就差不多了,关键是要让学生举一反三自学。语文课每课不一定要有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目标为什么不可以是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呢?如第八册第六整个单元都是讲爱的教育这个主题,主题雷同不说, 文章题材都雷同,上了第一课后,还真想不出来上后面三个课文的理由。有人说让他们阅读,看书,其实在小学语文课中,知识和情感储备都还不丰富的学生对单纯的诵读以及大量阅读并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接下来,不神聊,不瞎扯还能玩什么呢?
语文一节课能达到多少教学目标?特别是高段,一节课下来,他们就有了爱的冲动了?有爱的感觉了?绝对是瞎扯,其实语文的教学目标决不是一节课,几节课所能达成的,就算字词目标,也是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达成的,学生通过不停的运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时虽然你在上课时讲过一下,带过一下,难道学生就可以初步达成思想目标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标一个学期,几个学期,甚至几年,也是达不成的,有些目标根本就是虚的。一种价值观,一种情感,一种能力,不是靠某一课堂上的某一环节来完成,但我们必须在潜意识里不断的渗透,而后才能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效果.一节课不过四十分钟,根本就来不及讲几个笑话,根本就讲不了一个精彩故事,根本就来不急一次精彩的辩论,根本就来不及一次朗读比赛,也根本就来不及一次口语比赛.所以以每节课为单位备课上课,是不太科学的。真搞不清楚大语文到底是什么?
课本上自认美文的几篇文章上完以后,其余的时间都用来给学生讲些课外的东西,比如向学生推荐一些美文,一起来学,学生兴趣昂然,群情激奋,人人陶醉。或和学生谈谈国内外的大事啊等等,开阔开阔眼界,课堂内外到处都是语文,讲着讲着,常常会发现正讲在兴头上,学生听的正高兴,下课时间却到了„„ 我认为这才算语文课。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共)
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的前提下,启发与引领学生不断地进行创新创造,使其感受到文学之美、文化之丰富,更能由此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下面是关于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的内容,欢迎阅读!
教材分析
《爱莲说》是七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内涵,并对作品精美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和技能:积累文言词语,疏通全文,了解文学体裁和什么是“托物言志”。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精美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文章的美,能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并体会莲的高贵品质。
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并体会莲的高贵品质作为本课的重点。把托物言志的手法作为本文难点。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基础,能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和已有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理性分析能力弱,但感性认识及模仿能力强。因此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由浅入深,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点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反译并熟背课文;
2、了解衬托的写作方法及其作用;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文中运用衬托手法的作用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的主题旨,理解映衬手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1、情景导入
由多媒体配乐展示荷花的图片(引入情景)
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
学生初步感受“莲”的形象
2、诱思导学
教师出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点拨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弄清字、词、节奏。学生自读把握语气和节奏。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分组疏通文意,学生对照注释及提示理解文意。
培养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3、合作探究
教师出示学生探究的内容。(多媒体展示)
1、什么是“说”?
2、看课文注释,画出不能理解的句子。
3、文章开头为什么先写陶渊明和世人的爱好?
4、文中写了哪些花?重点写什么?为什么要写其他的花?
5、文章仅仅是写花吗?采用了什么写法?花与人有什么关系?
6、哪些地方是写莲的?从哪些方面写莲的?
7、莲花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喜欢莲花?
8、作者为什么发出“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感叹?作者的感叹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学习合。成绩不错的学生更注和积累,成绩略差的同学的理解并及时消化与及理。
让学生自主思考,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4、朗读背诵指导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实现。
男女生分段朗读,自由朗读,教师提问,学生用书上的原句回答等。!
通过提问背诵课文,同时能为理解性默写打基础。
5、拓展延伸与莲花有关的诗歌写几句关于莲花的话可以是对莲花的描写,学习本文的感受,对生活态度的思考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6、课文总结归纳主题(找出中心句)了解本文衬托的写法
本文中,作者除了写莲,还提到了什么花?几次提到?作用是什么?
衬托的两种类型——正衬,反衬
(1)陶渊明爱菊
世人爱牡丹(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与众不同)
予爱莲
(2)菊 花之隐逸者
牡丹 花之富贵者(衬托,表现莲的品格高出百花)
莲 花之君子者
(3)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 何人(衬托,感慨世风恶浊,表现作者洁身自好)
牡丹之爱 众
全面掌握文章内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生长环境———濯清涟而不妖 纯真自然,不媚于世
体态 ———中通外直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香气 不蔓不枝 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 高洁独立
风度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托物—————喻人
菊花牡丹 对比烘托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我在教学设计中努力探求一种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把学生活动有机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的方法,着眼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培养他们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以获取知识、提高素质、增长能力。设计的重点放在学生通过自学,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的方法上,并把课堂当作他们能力展示的天地,激发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但是在其中令我不满意的是,不是所以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有些学生还是没有调动起来,我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多找寻方法,促进我和学生共同进步。
教学反思
一、内容太多,课堂太紧张。可以考虑减去课堂环节的“2、口语练习,同时进一步理解课文”,变之为课外练习;补充资料可以再精简,或只是提到即可,不必全诗朗诵或板书。这样可以节省一些时间。
二、课堂朗诵不足,在课内完成背诵任务有点难。利用下午自习完成背诵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