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人教版)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人教版)
案例一:认识生活 探究生活 ——《菜园里》教学片段
案例二:《小小的船》一课的教案及教学后记
案例三:《燕子妈妈笑了》课堂教学纪实
案例四:感受春天的手 ——《春天的手》教学案例
案例五:地球爷爷的手
案例六:天公作美巧上课
新课程 新理念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案例
前 言
新课程教学案例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中,从首批国家级实验区参加实验的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实例,在被描述的具体情境中包含一个或者多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同时也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有具体情景的介绍和描述,也有一定的理论思考和对实践活动的反思。
每个案例都能突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常常与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实际教育活动和教育管理活动中常见的疑难问题和容易引起困惑的事件有关。它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但又不是简单的教育教学活动实录,它有相对完整的情节乃至戏剧性的矛盾,以反映事件发生的过程,反映教育实践中的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变化,揭示教育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并引人思考。案例中的角色常常不仅仅是校长、教师和学生,也可能是学生家长或者其他影响教育活动的人。
一个具体的素质教育案例,不仅应当有对事件的描述、有解决问题的技巧,还应当蕴含一定的教育基本原理和教育思想,置身其中的教育者或者是撰写案例的作者应当能够从实践中总结出一定的经验教训,有一定的理性思考。
作为一个能够提供借鉴的教育案例,既可能是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成功事例,也可能是教育实践活动中遭遇过的失败,前者可以提供经验,后者可以提供教训,都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通过阅读和学习案例,广大教师可以分享别人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由学习和分析别人的案例到加强学习、解剖
自己,不断积累反思的素材,自觉改进自己的教学。
由于案例本身的可操作性,学习教育案例,可以直接推动教师在借鉴和学习的过程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
教学行为。
------------------
案例一: 认识生活 探究生活 —— 《菜园里》教学片段
[教学片断]
教室的中间,学生每 6人围坐成一个小组,教室的四周摆着许多新鲜蔬菜,有白菜、卷心菜,有白色、红色的萝卜,红色、绿色的辣椒,紫色的茄子,浅黄、深黄的南瓜,有穿着绿衣裳的黄瓜,还有细长的豆角。如果你要认为这是在上自然课或是美术课,那你就猜错了。这是王俊老师正在上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菜园里》。
上课了,老师亲切的话语响起:“大家看,我们来到„菜园里',我们四周有这么多蔬菜,你们想认识它们吗?” 学
生兴奋地齐声说:“想!”
乘着学生的兴趣,王老师继续往下说:“那好,待会儿同学们就下座位到教室的四周去看一看、摸一摸这些蔬菜,再读一读旁边的小卡片,试着记住它们的名字,可不要把它们名字叫错了?读完后把小卡片拿在手里,等到把所有的蔬菜认完了,就回座位。”
王老师的话刚说完,学生们便像一只只快乐的小鸟飞向了教室的四周,微笑着看看这种蔬菜,摸摸那种蔬菜,有的还凑上小鼻子闻一闻,然后再饶有兴致地拿起旁边的小卡片读一读,看看这可爱的东西叫什么名字。
王老师在教室里轻轻地走着,观察每一位学生,分享着学生的收获和快乐,当看到学生们因收获而激发出学习的兴趣时,她亲切的话语又在同学们耳边响起:“下面,王老师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记住了这些蔬菜的名称?我拿出一种蔬菜,你们赶快把它的小卡片举起来,大声读。比一比,看谁找得快,读得准,声音响亮。”
王老师首先举起一个大南瓜。学生们迅速地在许多张卡片中找出“南瓜”的卡片,并抢着大声地读出来:“南瓜”、“南
瓜”……
“你们找得很快,很准,但要注意„南瓜'的„南'是鼻音,请大家再读一遍!”
学生们准确地齐读:“南瓜”。
王老师又举起了“黄瓜”、“豆角”、“白菜”、“卷心菜”,最后又拿出了紫颜色的“茄子”,学生们纷纷找出卡片举着读“ qiézi”、“qiézí”、“quézi”,王老师在众多的读音中分辨出有一个学生把“qiézi”读成“quézi”。王老师亲切地说:“好像有人把它读成„quézi ',我们再读一遍,读准它的名字——„qiézi',全班齐读。” 根据学生们在课堂上反馈的信息和实际情况来看,生字确实是学生们学习的难点。
此起彼伏的读书声过后,学生们慢慢地安静下来。
“你们想把刚才读的生字读给大家听听吗?”王老师商量的语气,体现了师生之间平等的关系。
学生纷纷举手。
课堂上,学生清晰、自信地读书,老师热情地鼓励,声声入耳。
为了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课文,将自己的收获畅快地表达出来,王老师说:“你们刚才认识了那么多的蔬菜,谁愿意说说它们?说说你看到的,摸到的,感觉到的,你愿意说哪个就说哪个!”
“我刚才认识了豆角,我觉得豆角又细又长又软,像一根鞭子。”
“我觉得更像一根绳子。” “我刚才摸到了黄瓜身上有刺。”
“我知道了,南瓜是黄色的,是圆形的,它的皮很硬。”
“西红柿,红红的,软软的,我闻了闻,还有一股清香味呢!”
“我知道了卷心菜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包菜。”
【评析】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也是学生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此课中,老师直接将情景生活化,并将教学明显地分成了认识生活与探究生活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景,走入相关认知的园地。此时课文所要学习的生词已不再是一个个陌生的、生硬的方块字的组合,而是一个个他们急于认识的朋友。当学生们在老师的帮助下,人人都通过自己的努力,知道了这些蔬菜的名字,并读准了字音,认识了它们,欢快的气氛就弥漫了整个教室。第二个层次则是创设了一个相对自主的学习环境。学生们由看一看、闻一闻以及摸一摸,他们自然明白了更多。原来“豆角像一根绳子”,“西红柿红红的、软软的、香香的”,“我们吃的包莱就是卷心莱呀”……这些陌生或熟悉的蔬菜的特点,不是老师向学生讲解的知识点,而是学生们独自探究的“伟大”成果。学生们通过生活获得了认知,又通过进一步的认知,明确了
更多的生活中的事例,语言也在认识和探究中得到发展。
这是一个典型的开放课堂,我们仿佛看到了“教育即生活”的教育境界。在这里,教育不再是未来生活的预备,而是儿童现实生活的过程。教育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增长了学生们的知识,发展了他们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识和习惯,并激发他们的情感。
------------------
案例二:《小小的船》一课的教案及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识字——12个;巩固学过的字;渗透性识字;初步接触多音字。
3.写字——6个;“小”作偏旁的变形。
4.词、语、句——学习“谁在哪里干什么”的句子;理解文中比喻句的意思。
5.阅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6.口语交际——“老师,请您评评我的字”
7.学法和习惯——基本掌握听读识字的方法;开始培养自检,互检的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用听读法识字。
教学难点:用听读法识字。
教学方法手段:讲授、谈话、演示、创造性作业等。
教具准备:幻灯片,字词卡,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古时候,人们就想飞到月亮上去,我国民间就有一个神话故事叫<嫦娥奔月>,说的是人间有一个叫嫦娥的姑娘听说月亮上很美,于是想尽了一切办法,飞到了月亮上。当然这只是个神话。现在我们人类不但已经登上了月球,而且还能乘宇宙飞船再回到地球上来呢!
[说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2.今天怎么不见我们的好朋友丁丁了 ?
[说明:卡通人物丁丁更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
二、指导看图
1.示图:丁丁在什么地方?你怎么知道他在月亮上?相机贴词卡在图的相应位置: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闪
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说明:在培养观察能力的同时,将具体事物与词组一一对应,具体情境更有利于一年级学生的识字。]
2.原来丁丁到月亮上旅行去了,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丁丁吗?
[说明:孩子的好奇心由此被激发。]
三、读文
1.板题,理解课题的寓意。
2.反复练习,读熟课文:
(1)自己练读,画出不会读的字。(2)教师带读,学生留意自己不会读的字。
(3)学生再读课文,若还有不会读的字问一问旁边的同学或老师。
(4)指名读文,众生评议。(5)教师范读,学生评议后标出停顿。(6)齐读课文。
[说明: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要从小培养。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朗读的规律,训练朗
读的基本技能。]
四、认字
1.示词组卡,全班认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板叠词卡,这几个词有什么特点?
示“弯弯的月儿”,比较“弯的月儿”弯?还是“弯弯的月儿”弯?教师范读,生练读,同法练读“小小的船”、“闪闪的星
星”、“蓝蓝的天”。
[说明:留给学生发现的空间,在发现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3.感情朗读课文:
丁丁说小朋友读的真好,把月儿读得弯弯的,把船儿读得小小的,把星星读得闪闪的,把天读得蓝蓝的,他还想听小朋友读一次课文,你们愿意吗?一边读一边想象可爱的星星、月亮、天空。
[说明:充满童趣和美感的语言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表现欲,以加深对诗歌意境的体验。]
五、认单字
1.示贴有字卡的小黑板:小朋友看,谁来了?
2.“谁来当当小老师?”会读哪些字就拿下字宝宝,领大家读一次。
组词重点:里、月 多音字:只
3. 小组合作识记一类字:
分析部件:只、尖、里 字理识字:月 数笔画:在、见
编儿歌:只、尖 猜谜语:月
[说明:“宝宝”形状的字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满足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又使教师真正地站在了组织者、引导者的位置。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前提下合作记字。] 4.拓展识字方法:丁丁说其实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能见到字,比如说电视里、商店里、街道上的广告牌等,你
平时还在哪里见过这些字?
[说明:沟通课堂内外,努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5.同座互检生字掌握情况。
[说明: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6.游戏:猜猜他是谁?
[说明:游戏的魅力在于激趣。]
7.自由组合进行拼句游戏:摘果子,做拼盘。
[说明: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进行变句的训练。]
六、音乐欣赏,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1.播放歌曲《小小的船》,第一遍跟唱,第二遍根据自己的想象做动作。
2.配乐朗诵,练习背诵。
[说明: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与艺术科交叉渗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体验。]
3.丁丁说弯弯的月儿像小船,你觉得月亮还像什么?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
4.大家想象丁丁那样到月亮上去看夜空吗?闭眼,听音乐,放松,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说明:教学的结束并不是学生学习的结束,学习的延伸既有趣又有意义。]
七、写字
1.观察书上田字格里的字,你认为哪个字难写?
[说明:由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教师则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突破难点。]
2.多媒体演示“里”,“在”的笔顺,生书空。
3.余下的字,指名说笔顺,多媒体演示,一生领书空。
4.观察字的笔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和同桌说一说,指名说。
5.指名二人在灯片上写字,众生观察,对比,评议。
6.学生练写生字。
[说明:基本书写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7.口语交际训练:老师,请您评评我的字。
听课老师评点所写的字。
[说明:充分利用具体真实的交际情境,提高学生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八、课外作业
观察月亮的形状,看看月亮变成什么形状的时候,丁丁就该结束他的旅行回来了。
[说明:教学的结束并不是学生学习的结束,学习的延伸既有趣又有意义。]
教学后记
本单元以“太阳和月亮”为主题,编选了两篇诗歌和一首古诗,《小小的船》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故事引入,看图,读文,自主识字,音乐欣赏,朗读感悟,拼句游戏等多项语文实践活动,从而达到了各方面的教学目标,较好地体现了“课标”的精神,本课例注重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以参与者的姿态与学生一起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力求体现民主性、平等性,创设了轻松、愉快、民主、平等的氛围,教师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对于一年级新入学的学生来说,兴趣是其主动学习的前提,因而我十分注重对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激发,如由故事引入,教具设计富于童趣,安排音乐欣赏及水果拼盘游戏。课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如自己练读课文,当小老师认单字,自主识字写字,互检认字情况,自由组合做拼句游戏等多项生生合作完成的学习活动。同时教师弹性地处理教材,如将“语文天地”中的“读一读”、“照样子说一说”等
内容有机地安排在本课的教学中。
本课例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识字教学主要采用听读识字法,在进行认的活动时,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基础和生活的环境。如教师启发提问:“平时你在哪里见过这些字?”由于学生生长在汉语的环境中,所以能说出日常
生活中常用常见的词,让学生切身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
本课例进行了一个“摘果子,作拼盘”的拼句游戏,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将“智慧树”上的“词语果子”:“我”、“小鱼”、“鸟儿”、“爸爸”、“在家里”、“在小小的船里”、“在河里”、“在天上”、“看书”、“游”、“飞”、“坐”摘下来后,放在盘子里,做成“谁在哪里干什么”的水果拼盘。学生拼出了“我在家里看书。”、“我(爸爸)在河里游。”、“爸爸在小小的船里坐。”、“我(小鱼、爸爸)在天上飞。”、“小鱼(鸟儿)在家里看书。”等充满了想象力的句子。
本课例注重跨学科的学习,设计了欣赏音乐,做律动等活动,与艺术课交叉渗透整合,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提高
了学习效率。
本课例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定位在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对星星、月亮、天空,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在教学中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在创设的自然情境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积极主动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体验,还学生以情,还语文教学以情。
本课例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方面,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运用,如拼句的练习,各种方式的阅读,创设情境的体验等,还注重训练基本技能,如读的具体指导,引导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及写姿指导。在此基础上,再注重对创造潜能的开发,如想象月亮的形状,问在夜空还看到了什么,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本课例对双基落实与能力培养的度还未把握得体,如能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效果会更好一些。
------------------
--
案例三:《燕子妈妈笑了》课堂教学纪实
师:同学们喜欢童话故事吗?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篇童话故事,名字是《燕子妈妈笑了》。它在课本(一年级下册)的第 47页,请同学们翻书,看谁先找到。(学生积极翻书,找到这一课。)
师: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故事吧。一边听一边用手指着书。认真听,仔细看。(教师播放朗读录音,学生专心听
故事看书。)
点评:开课简单,直切主题。在初读课文时,对学生提出最简单实在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读习惯。
师:喜欢这个故事吧,你们能不能自己读读课文?生:能!
师: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生:圈出来,看生字表上的注音,也可以查字表。
生:可以问老师,问同学。
生:还要把这个字多读几遍。
师:好!大家互相帮助,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用我们刚才说的这些办法来解决。同时,给每一段标上序
号。
(学生读书积极主动,教师巡回指导,并提醒个别精力不集中的同学。大多数学生读过两遍后,教师叫停,总结
表扬学生读书认真、仔细。)
点评: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书中自己解决字音问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师:课文共有几段?
生:共有八段。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学生纷纷举手。教师找了四名同学每人读两段课文)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认真听,并用手指着字,读到哪儿,指到哪儿。(学生开始读,遇到读不顺的地方,教师学生一起帮忙,顺利读完,教师小结,并总结学生读书认真,听讲认真。)
点评: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讲,培养良好的听讲习惯是极为重要和必要的。在学生读书时,师生一起认真听,帮助读书的同学读准每个字音,真正做到了师生共同参与学习过程。
师:大家一起读课文好吗?已经会读的同学,可以加上自己的感情来读,还不太会读的同学,只要用手指着,把
每个字读对就可以了。
(学生一起读,有一句出现了困难,教师叫停,让学生把这一句连读两遍,课文读完后,教师再小结,表扬学生
学习认真、仔细。)
师:再自己读读课文,读熟的同学可以一边读,一边想自己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想法。读得还不熟的同学,只要
能继续练习把课文读会就可以。
点评: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两次提出了不同的读书要求,满足了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
身心愉快地投入到读书中。
(学生认真读完书,教师小结后,让学生发言,说出自己的读书收获。)
生:我知道茄子是小的,冬瓜是大的。
生:我知道茄子是紫色的,冬瓜是青的。
生:我知道冬瓜的皮上有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
生:我知道了,小燕子认真观察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教师板书„认真'两字。)
生:我知道燕子住在屋檐下。
(其他的答案差不多,教师及时总结每个学生的发言,表扬学生读书认真,肯定学生的回答。)
点评:学生在听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多次练习后,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他们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和认识。虽然幼稚,却是学生自己所得,朴实自然,毫无雕琢痕迹。
师: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课文中的词语不知道大家认得怎么样了,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些,你们可以读读试试。
(教师用卡片出示词语,学生齐读,然后又找了几组同学“开火车读”,其他的学生跟读。)
师:大多数同学能认出这些词语。那么,把课文中的字拿出来,你能读出来吗?生:能!
师:请小组长帮助老师一起来检查一下大家认字的情况。小组长用每个同学的生字卡片来检查认字情况。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再告诉他怎样读。然后我们来汇报各小组的检查情况。
(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巡回,了解各小组的情况,及时提醒个别贪玩的学生投入学习。各组检查完后,各小组组长汇报坚持检查情况,包括汇报他自己的认字情况。教师肯定小组长工作认真负责。)
师:我们已经会读这些字的同学,能不能帮助你们组中那些还不会读的同学把这些字都读会?
生:能!
师:怎么教? 生:让他们读,遇到不认识的字,教他们读,不熟的字还要多读几遍。
(学生开始学习。教师继续巡回检查,了解学习情况,组织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大多数学生学完时,教师叫停。简单小结,表扬学生学习努力。让小组长说说自己小组中有哪些同学进步了。教师用卡片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会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学生读得很积极,大多数学生能读熟,个别同学不全会读。教师小结,肯定学生努力的结果。)
点评:小组合作识字的办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这是因为老师给小组长布置了具体的任务,使小组长明确了自己的责任。组长充分利用好学生手中的识字卡片一个个认真检查。学生通过两次不同要求的小组活动不但扎实地掌握了本课的生字,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小组内学会了帮助别人,学会了合作。
师:同学们学习很努力,老师很高兴。我想和大家一起读读课文,好吗?(学生很高兴地答应。)老师读第一
段和最后一段,二四六段女生读,三五七段男生读。
师:大家读得很好。你们同桌分段读好吗?男生读一三五七单数段,女生读二四六八双数段。读完以后,说说谁读得好。(学生开始练读,读完后,教师让学生说说同学读得哪些地方好,学生积极说出同学朗读的长处。)
点评:认完生字的基础上,师生一起再次尽情朗读,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
师:课文读完了,我们知道小燕子认真观察,知道了冬瓜和茄子有许多不同。我们也拿一个冬瓜和茄子看看好吗?(学生兴奋。教师把准备好的小冬瓜和茄子拿出来让学生看,学生看到了冬瓜皮上的细毛和茄子柄上的小刺。)
师:我以前只注意到了茄子柄上的小刺,却没有注意到冬瓜皮上的细毛,你们呢?(学生纷纷说出自己观察到的和忽略了的地方。)
师:现在你们有什么想法想说一说吗?
生:小燕子做事很认真,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生:小燕子飞来飞去,太累了。
生:虽然累,但它不怕累,还能一次次飞去认真观察。
生:燕子妈妈很聪明,她让小燕子去观察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小燕子经过锻炼,长大后,就会像她妈妈一
样聪明。
点评:这是学生再次读书后对课文的体验和感受。很显然,这次体验较之上一次深刻、全面。孩子们已经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根据小燕子一次次观察到的结果得出自己的认识),这种体验是学生通过认真读书自己得来的,是孩子们真情实感的流露。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这说明大家确实认真读书了,能把书读明白。以后希望你们做事情也能这样认真。
总评: 这是一节朴实、自然、清新的一年级语文课。本节课注重阅读和识字的教学,注重学生读书识字的过程,注重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培养和情感体验。北京师大语文一年级下册教材课文长,识字量大,怎样在有效的时间内解决读书识字这个难点,傅文宁老师的课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多次扎扎实实地读书(一节课学生读课文有七遍之多),达到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目的。学生从听读到自己读,从需要别人帮助到读得流畅再到获得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这个过程是多么重要!其实读书的过程既是学生识字的过程,又是学生积极思维、获得情感体验的过程。教师没有用华丽的语言,没用精美的课件,只在课堂上集中精力指导学生集中精力地认真读书,同时注意让学生认真听讲,认真参加小组活动。师生间亲切交流,平等对话,共同把“认真”二字贯穿课堂始终。这不正像课文中那位耐心的燕子妈妈和一群认真做事的小燕子一样吗?
------------------
案例四:感受春天的手 ——《春天的手》教学案例
《春天的手》这首儿歌,通过拟人的手法描写春天里的美丽景象,处处表现了勃勃生机,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讲授这篇课文时,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我被学生的学习兴趣感染了,也被这温暖的天气陶醉了。
于是我结合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拉住春天的手,春天就在你心头。”让学生展开联想。继而启发谈话,激发观察兴趣:“美丽的春天来了,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大地,在这美丽的春天,我们去看看春天的变化,感受春天的手,好不好
呀?”学生立刻欢呼起来。
我给学生分四人小组活动,各小组确定一名组长,服从指挥,组长带领组员分散去认真观察,寻找“春天来了”的种种迹象。我巡回作适当提示。孩子们个个像快乐的小鸟,在校园里找起了春天。他们高兴地向我汇报他们的发现。“林老师,我看到那棵小树发芽了!”“林老师,你看你看,小草变绿了!”“林老师,秋风吹掉的叶子又回到树上了!”“林老师,冬天人们变胖了,现在又变瘦了,因为我们穿的衣服少了!”“老师,我看到蚯蚓从泥土里转出来了!”“老师,我感
觉到春天的手在抚摸我!”……
回到教室,孩子们还沉浸于自己发现的兴奋中。我不失时机的提出让各小组之间互相交流的想法,并提出交流要求:有顺序地回忆,有层次地说:天气怎样?一些树、花、草有什么变化?有没有小虫、鸟儿?湖水的颜色怎么样?人们的衣着有何变化?围绕“春天来了”有层次、有顺序地说一句或一段话。
孩子们感到自己的发现有人与他们分享,兴高采烈地互相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特征。我针对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和说话中的错误,及时指点。全班交流时,学生每人都说出了自己的观察结果,“春天来了,小树长出了新芽了!”“春天来了,小草变绿了,大地穿上了绿装!” “春天来了,春姑娘把人们变苗条了!”“春天来了,蚯蚓从泥土里钻出来了!”“我找到了春天,春天的手在抚摸我!”……
这节课学生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在朗诵《春天的手》这篇课文时,更是将他们的喜悦融入其中,朗读能力有
了很大的提高。
短短的一节课在学生的笑声中结束。但这节课无形中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等
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通过这次教学,我也得到了一些启发,将活动穿插其中,首先,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综合性知识和能力。第二,可以避免教学形式的单一化,从多方面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扩大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面。增加交往频率。第四,活跃教学气氛,在上述“找春天”的活动中,个体观察与小组讨论相配合,从而使整个教学变得丰
富多彩,气氛活跃。
案例五:地球爷爷的手
教材分析
《地球爷爷的手》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通过熟桃子自己落地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地心引力”这一比较深奥的科学现象和科学常识,鼓励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从而爱科学,学科学。
学生分析
班内男生占学生总数的六成以上,大多数学生活泼、大胆且独立。他们对科普类的读物十分感兴趣,爱读《少儿十万个为什么》、《儿童千百问》、《小哥白尼》等书刊。他们的知识面较宽,对许多事情充满好奇。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培养和训练,他们已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绝大多数的学生识字速度较快,又喜欢朗读,特别是分角色朗读更受他们的欢迎,但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是较短,好动、好玩。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
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
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一年级小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不
太可能,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为重要。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
确的情感态度。
3.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初步了解“地心引力”,同时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学奥秘产生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3.能读懂课文的内容,对“地心引力”现象发生浓厚的兴趣,并大致了解这一科学常识;从而对身边的一些科学
现象探求的欲望更强烈。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纸飞机吗?你在玩纸飞机的时候最希望的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预测学生心理:最希望
纸飞机能飞得更高更远……)
好,现在你们想玩一次吗?我们来比比谁的纸飞机飞得远、飞得高。(学生放飞自己折好的纸飞机。然后老师也
放飞一次纸飞机。)
(遗憾地)——呵,不管我们的纸飞机能飞多远、多高,最后它们总是会掉下来。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们读懂了课本上的这个故事(板书课题),你们就能找到答案了。(齐读课题《地球爷爷的手》。)
[兴趣是最好的全师。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学生们爱玩纸飞机,而纸飞机必然落下这一现象,正与课文的核心内容密切相连。因而以此为切入点,让生活走进语文学习,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
世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读文、识字、探究、感悟。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读课文。)
[明确读的要求,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认读带有拼音的生字:俩、摘、伯、而、且、踢、引。(反馈时,学生想读哪个就读哪个,读对了的,其
他学生跟着将这个字读 3遍。)
[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努力使学生获
得成就感。]
3.认读没有拼音的生字: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读。(小组“开火车”认读生字,读得全对的小组能得到 5颗星。)
[比赛是学生特别喜欢的方式,而小组比赛更有助于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4.认读本课的生词:他俩、摘桃子、伯伯、而且、踢到、地心引力。(学生先独立认读,然后再给大家读自己想读的那个词,最后集体边击掌边认读所有的词 2遍。)
5.这篇课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让学生用手势表示。)
6.你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给大家读哪个自然段。(先自由练习读,然后指名自由选自然段读。其中着重读第 5、7、10自然段。)
[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从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去多讲,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7.感悟地球爷爷说的话:读了地球爷爷说的话,你们知道了什么?(先以 4人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交流
和讨论,再以小组的形式发表交流和讨论的结果。)
[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8.读了课文,你们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自由质疑,学生能解答的就让学生自己去说,教师不作具体的答
复。)
[“学而不思则罔”。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应该从一年级开始培养。]
9.类比感受,体验“引力”。(让学生以 4人小组的形式做实验,观察当回形针靠近磁铁时,会产生什么现象;
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化抽象为具体,努力让学生亲自感受。“引力”本来就是抽象的,一年级的小学生更难建立“地球引力“的概念。但
这个小小的实验却能让学生直观而形象地感受到它。]
10.指点:我们地球爷爷的心脏就像这些磁铁一样具有引力,而且它的引力要比磁铁的不知大多少,能吸引住地球上的一切,它的这种引力就叫“地心引力”。现在你们能明白为什么纸飞机不管多轻,最后总是会掉下来了吗?(板
书:地心引力)
11.练习分角色读课文。(以 4人小组的形式练习,再分别请愿意展示的小组给大家戴头饰表演读。)
三、拓展与巩固
1.你们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地球爷爷有“手”——也就是“地心引力”?(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各抒己见,师生共同评议。)
2.指点、展示:我们的地球爷爷,它用那双有着很大很大力气的“手”——“地心引力”,牢牢地抓住了地球上的一切。看——(在地球仪上粘贴高楼、人等立体模型。)大家想想:如果地球爷爷没有“手”了,我们的世界会是什么样?
(自由想像说。)
3.总结谈话:关于我们的地球爷爷还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呢!只要同学们能多看多想,就会有很多新的发现。让
我们睁开双眼,开动脑筋吧。
四、作业设计。
努力把课文读得更好。朗读全文给家人听,说说自己学到的新知识。
找找有关地球知识的书刊读一读,并带到学校来和同学交换着读。
评 析
课的开始,就是一个设计和实施都很成功的教学环节,它的成功和精彩不仅仅在于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不仅仅在于巧妙地导入了新课。
------------------
案例六:天公作美巧上课
我们几位教研员约定 3月7日去听北辛村小学一年级教师韩钰的课,这天下起了小雨,是天意的安排?还是韩
老师随机应变?她讲的课文是《雨点》。
上课了,老师、学生进入了角色。
师:同学们好!看看外面的天气,看看课本,今天我们学哪一篇课文好呢?
学生纷纷向外张望,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大多数学生说:老师,学《雨点》吧!
评:师巧妙地利用难得的天时,把学生引入学习课义的最佳情景之中,学生也很机灵,他们也知道老师今天可能要讲《雨点》。韩老师不死扣教材顺序,灵活处理,可以说韩老师在巧妙地利用天公帮忙,完成教学任务。
师:好!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雨点》。(板书课题)老师提议:全体起立,说一声谢谢天公作美,帮我学习课文。
(学生全体起立,在笑声中齐喊:谢谢天公作美,帮我学习课文。趣味、情景教学可谓恰到好处。)
师:拿起课文面向窗外,大声地、尽情地、美美地读几遍课文吧!看谁能把雨点逗笑了。
评:生美滋滋地读着课文,带着亲切的情感,读呀读呀。师在这里放手让学生读,因为学生还有一定的朗读基础。在我们听的过程中也确实感到学生一遍比一遍读得好。有的学生不时抬头望望窗外的雨点,看雨点是不是笑了。儿童
天真的表情,叫人好激动。
师:(微笑着拍了三下手)雨点雨点下吧!小朋友们停下。
师:小朋友们读得真好!老师听见小雨点都笑了。大家静下来,侧耳细听,是不是小雨点在笑?
(教室顿时一片寂静,学生们在屏住呼吸静静地听。刚才还是朗朗一片读书声,立即又变成一个无声的世界。)
生:(一个小女孩沉不住气了)老师,我听见了小雨点在小声地笑。
师:是吗?谁还听见了?
生 l:老师,我也听了。生 2:老师,我也听了。
师:别给老师说,给你周围的小朋友说一说。(学生纷纷互相说,有说“哈哈笑”的,有说“嘿嘿笑”的,有说“嘻嘻
笑”的……)(突然有一位学生举起手说:)
生:老师,我怎么听不见呀?
评:大部分学生都笑了。我们也笑了。笑什么?笑这个同学傻吗?笑这个同学说真话了吗?请看老师是怎样处理的?
师:是吗?可能小雨点笑的声音小,你听不见。下课后,你站在雨地里听一听,一定能听见。好吗?老师也希望
大家都到雨中去听雨点的笑声。
评:这位学生点了点头。韩老师处理得恰到好处,我们相信这位同学下课后在雨地里一定能听见雨点的笑声。同
学们也乐意去听,去体验亲近大自然的乐趣。
师:(把半盆水端在讲桌上)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个池塘,咱们到教室外面看看雨点怎样在池塘里睡觉的。
(学生走出教室,站在楼道里,我们也成了学生中的一员。老师把水盆放在了院子里,任雨点往里下。)
师:雨点落进池塘里干什么去了? 生:(齐声)在池塘里睡觉。
评:这样对话真巧妙,一边表演,一边说出了课文。
师:(师蹲在雨中,慢慢地让水流出来,在院子里成了小溪,师指着小溪说:)雨点落进小溪里干什么去了? 生:
在小溪里散步。
师:(师让水流得快了,师指着流动较大的水,说:)雨点落进江河里干什么去了?
生:在江河里奔跑。
师:(把水全到出来,成了一片海洋,师指着海洋,说:)雨点在海洋里干什么?
生:在海洋里跳跃。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老师问什么你们都知道。
评:师用很形象的实地表演,让学生初步认识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特征。
师:(让小朋友回教室)小朋友闭上眼睛,想象刚才的情景,再读几遍课文。
评:这个情节好!学生对刚才的表演兴趣盎然,联想又很丰富。师不说背,而说读,而且是闭着眼睛读,这就是教学艺术!学生没压力,轻松愉快,学生在师巧设的情计中,不知不觉会背诵课文了,也能理解课文了。
师:小朋友们看一看,小雨点给我们带来几个生字呢?抄一抄,写一写,让小雨点看一看,是不是难住了我们?
评:师又巧妙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学习生字上,并且学生不以为是作业,乐学爱学,能学会。
我们听课的老师也兴致勃勃地在教室里看学生玩生字。
下课后,我们问韩老师:“你是提前准备好的吗?”她说:“不是。我是随机应变,只是略作了一下准备。如果这节课成功的话,可归功于天公作美,如果不成功的话,可以说是天公给了我机遇,我只是和天公擦肩而过罢了。欢迎老
师们多多指教。”
我们几个不约而同地说:“天公作美,助你成功,抓住机遇,祝你成功。”
第二篇: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计划
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同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计划,欢迎来参考!
新学期来临,仍然面对老面孔,但要重新面对新的教学任务,承受新的压力,即让自己减轻压力,又能搞出新名堂,出更上一层楼的教学质量,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塌实,学得兴趣高涨,本人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结合实际的制定出如下的教学计划:
六班共有学生50人。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思想上要求上进,作业认真、一丝不苟。课堂上大部分同学听讲认真,但是也许受年龄影响,肯积极发言的学生微乎其微,大部分甘愿当听众。作文方面,能做到文从句顺、文章优秀的学生仅占30%左右,而陈海丽与俞泽锋等几位学生是语文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需要教师花大力气去辅导和监督。
教材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提供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复习”,为教师准备了9篇复习材料以供期末复习时使用。
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本册教材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1篇,其中精读课文10篇,略读课文11篇。这五组教材的编排体例与高年段前三册一致,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4—5篇课文。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五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 是固定栏目,另有 “成语故事”“趣味语文”“课外书屋”穿插安排,不再设“展示台”栏目,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各安排了两次,“课外书屋”安排了一次。
本套教材学习到五年级下册,学生累计认字3000个,提前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前三个学段识字量,故从六年级上册开始不再安排识字任务。
本册要求会写80个字。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教材后附生字表。为便于复习检测生字和积累词语,在每组课文之后安排了“词语盘点”栏目。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有的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识记,不要求书写。教材后面附有生字表,按课序列出本册要求书写的80个字。
本册教材的注音方式与高年段前三册保持一致。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同一篇课文中同一个字只在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其他部分中出现的生字不再注音。生字注音用圆括号标出,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为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读变调或读轻声的字,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一定的提示。
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有的是一以贯之的,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前面的学段提出了,后面的学段要贯彻始终;有的可以分出层次,如,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目标,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前面学习的深化和发展。
六年级下册教材,既注意落实整体性目标,又注意落实阶段性目标。
为了落实整体性目标,首先是对课文的严格筛选,认真选择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作课文,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又能陶冶情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本册教材保留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的一些优秀篇目,如,《匆匆》《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这些课文文质兼美、历久弥新,教师们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材还增选了新文章,如,《手指》《北京的春节》《藏戏》《跨越百年的美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我最好的老师》。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中选编的阅读材料,有一些是回忆小学生活的文章,还有儿童诗、书信、演讲稿、建议书等,在拓宽教材的题材、体裁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另外,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设置了关于热爱生活、民族团结、爱国主义、了解多元文化、热爱科学等方面的专题。还设置了以“告别母校”为中心的综合性学习专题“难忘小学生活”。另外,上承五年级下册旨在了解我国优秀文化的专题“中国名著之旅”,本册教材编排了 “外国名篇名著”单元,这组教材在让学生接触一些经典的外国作品的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积累一定的阅读方法和自学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阅读、欣赏优秀作品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学段的语文学习目标,则作为本册教材的学习重点,加以妥善安排。本册教材的每一个专题,都根据语文学习目标,既对人文内涵给予充分关注,又注意总结、归纳读写方法,力争使学生在情感熏陶和方法习得两方面均有获益。本册涉及到的读写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详写和略写;文章的叙述顺序;学习浏览。当然,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教材,六年级下册特别重视将小学阶段所积累和习得的各种学习方法融会贯通,综合运用。
在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上,体现与初中教材的衔接
六年级下册是在前面十一册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教材,本册教材的结构和思路对前面的教材有一定的继承,体现整套教材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同时又有发展变化,以期向初中教材平稳过渡,使学生在小学毕业后能够适应中学教材,缩短升入中学后的不适应期。
首先是在专题设置方面的继承与发展。如第一组“人生感悟”单元。之前,在五年级上册教材中,有过主题为“生活启示”的单元;之后,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一、二两组,都是“感悟人生”的单元。主题相近,但难易不同,衔接有些难度。为此,我们在六年级下册设置了“人生感悟”单元,希望能够通过本组的学习,加强学生对自身、对生活、对世界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初步学会表达自己的一些感悟。学生通过学习这一单元,有了一定的基础,到初中再学习相关单元时,就不会感觉有太大的落差。
“阅读链接”的呈现方式和用途与以往相比,有所继承和发展。有的仍然是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有的成为课后思考练习题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的渗透了对比阅读的理念。如第五组,在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后面,链接了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而这个阅读链接同时也是课后第四题——阅读下面的“阅读链接”,结合课文想一想,你感悟到了什么,再简单写下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既把链接内容同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同时又把读与写结合起来,体现了最后一册对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要求。再如第二组,在课文《北京的春节》后面,链接了梁实秋的《过年》片段和斯的《除夕》片段,这也是课后最后一个思考题的组成部分,要求学生将这两个片段同课文中的相关段落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自己的习作有什么启发。这里渗透了对比阅读的理念。从形式和作用上来说,这种阅读链接的编排与人教版初中教材衔接得十分紧密。
“外国名篇名著”单元的设计,与以往所有单元都不同,不仅更加强化了“阅读整本书”的观念,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小学向初中教材的过渡。这组教材,先安排了两个外国短篇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编排方式与其他精读课文相同。然后安排了两部外国长篇作品《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里采取了一种全新的设计,即“梗概+精彩片段”的编排方式,先让学生了解整本书的内容,然后是精彩段落的品读与赏析,激发了学生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同时教给了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这与人教版初中教材“名著导读”的安排是比较切近的。
人教版教材从五年级下册开始安排文言文,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上册在相应单元里各安排了一篇,分别是《杨氏之子》和《伯牙绝弦》。本册安排了两篇文言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这样,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了四篇文言文,对文言文的样式和学习方法有了一点认识和了解,为初中学习文言文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有3篇文言文,篇幅也相应要长一些,有了小学的基础,学生对初中的文言文学习不会感到陌生和困难。
另外,与本套的其他各册教材不同,古诗词并没有根据内容安排在相应的专题中,而是在六个单元之后,集中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这10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中没有太多生字,意思也不艰深,适合小学生读读背背。这样的编排也体现了向初中教材过渡的编写意图,在初中教材中,古诗词背诵也是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安排在教材后部的。
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教材内容,进一步加强整合。每一个专题从单元导语到课后思考题,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个部分都力求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总结、拓展、交流,整组教材乃至于全册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与高年段其他各册教材相同,本册各专题的导语除第一组和第六组外,都分为两个自然段,除了有激发学习兴趣、点明学习专题的作用外,还有提示语文学习重点、明确读写训练点的作用,方便教师和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关注课文。精读课文后有练习题,从课文自身特点出发,结合专题学习重点精心编写。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承上启下,提示学习要求和方法,体现由精读到略读的迁移训练过程。“口语交际·习作”的话题和内容大多与单元主题相关,“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与导语呼应,为学生总结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提供平台。
如,第二组“民风民俗”。
这一组的学习内容包括了解民风民俗,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还要求学生了解自己身边的民俗,进行小调查。
导语:第一段明确本专题要了解民风民俗,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第二段明确了要学习的读写方法,还布置学生结合课文的学习,就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调查,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
课例:第一篇课文是老舍的作品《北京的春节》,课文后安排了“阅读链接”,让学生看看不同作家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春节的,各写出了春节的什么特点。在这篇课文的思考题中,还为本组的口语交际和习作进行了铺垫,让学生想想、说说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后三篇都是略读课文,分别从戏曲、建筑和生活习俗等方面介绍了不同民族的特点,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在课文《各具特色的民居》之后,安排了“资料袋”,展示了一些其他民族的特色建筑。在后面三篇课文前的连接语中,都渗透了本组的学习重点,让学生着重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为学生后面的口语交际和习作进行了铺垫,也体现了读写结合的编辑思路。
本组的口语交际和习作其实在本组的导语中已经有较为明确的布置,学生将在这段时间内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并利用在课文学习中习得的方法进行习作,写完之后相互交流、修改,最后可以编一本民俗作品集。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案例(本站推荐)
解写日记的意义。
2、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插图,掌握写日记的要
求和方法。
3、拓展学生日记的内容。
4、帮助学生形成坚持写日记的良好意识,努力培养学
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拓展学生日记的内容。
【教学难点】
1、通过各种形式,帮助学生形成坚持写日记的良好
意识。
【教学准备】挂图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师: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我们受益终身,今天,我们要学习,要着力培养的学习习惯是什么呢?教师板书:坚持写日记
2、过渡:为什么要养成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它有什么好处呢?请同学们看幻灯……
二、明确意义。
1、学习名人关于写日记的心得。
(播放幻灯片)
指名读,集体讨论。
“你要仔细观察身边的老王或老李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这样的记录很重要,它能锻炼你的文字表达能力,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你要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录下来。因为不知哪一天,你的作品里就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经常观察生活,经常积累,养成一种观察研究生活的习惯。……这样日积月累,你肚子里的东西就多了起来。……写作品不仅仗着临时观察,更需要随时留心,随时积累。”———老舍
“文章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了。”————鲁迅
2、师生交流写日记的好处。
师:看了上面的两段著名作家关于写日记的心得,你觉得写日记有什么好处呢?
生:写日记能使我们平时注意多观察、多记录,能使我们写作文时有内容可写。
生:多写日记,能够帮助我们提高作文水平。
生:写日记不是写一天就完事儿的,它需要我们坚持不懈,这样能锻炼人的毅力。
生:写日记能帮助我们练好字。
生:写日记需要我们把每天的想法写下来,能帮助我们总结思想。
2、教师总结。
师:是啊,写日记好处很多,写日记不但为我们积累珍贵的资料和见闻,还可以为我们提供写作的机会,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除此之外,它还有两个好处,就是磨练我们的意志,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北京有一个著名的特级教师就称写日记是一种“道德长跑”。因为,一方面,写日记必须持之以恒,一曝十寒,时断时续,意志薄弱,没有恒心和毅力,只凭心血来潮是写不好日记的,将来也必然是个无所作为的人;另一个方面,它还要求我们每天总结自己的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点评: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教师通过增设讨论“名人关于写日记的心得,”这个环节,大大地丰富了教材的内容,也增强了学生对写日记好处的感性认识。教学方式灵活,很有新意,使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而且这样设计,要比空谈写日记的意义要来得实在,也更使学生印象深刻。】
三、明确写日记的要求。
过渡:写日记好处既然很多,那么应该怎样写日记呢?
(一)揭示写日记的秘诀。
1、指导看图。第一页(上半部)
说说图上画了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1)指名说
(2)小结、过渡:这是老师在向学生讲解写日记的要求,那么写日记有
什么样的要求或者说有什么样的秘诀呢?。
2、指导看图。第一页(下半部)
(1)这个班学生的日记就写得非常好,我们来看一看他们的秘诀是什么?教师放幻灯,指名读坚持写好日记的三条要求。
(2)师生交流。
这三点中,你对哪一点深有感触,为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
【点评: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谈体会,这样的课堂,才是教师、学生、文本互相对话的课堂,才是充满活力与生机的课堂,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过程才可能实在,有针对性,同时才可能加深学生对写好日记几点要求的理解。】
(二)拓宽学生日记的内容。
师:我们的生活看起来平平淡淡,每天都是学校、家里,两点一线,非常枯燥,整天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这平淡无奇的每天,天天叫我们写日记,叫我们写所见、所闻、所想,我们有没有内容可写呢?
(1)小组讨论:日记可以写什么?
每个人给自己假想的一篇日记定一个题目。并四人小组交流一下说一说为什么给自己的日记起这个名字?(学生热烈讨论)
(2)各小组汇报。(学生发言,教师请上说的有新意的同学把日记的题目写在黑板上。)
生:我给我的日记起名字叫“我的梦”,虽然有时我的白天生活平淡无奇,但有时我夜里会做一些稀奇古怪的梦,我想如果哪一天把我的梦都记录下来,一定会成为一部十分精彩的科幻小说。
师:说得真好!我们确实不能小看自己每天做的梦,我们有很多人都做过“自己在天上飞的梦”,可就是没有人把它写下来,外国有一个作家就把它写了下来,这个会飞的人物便是我们小朋友都很熟悉的“超人”。
生:我给我的日记定的题目叫“后园的小鸟”,我要写的是有一天,我在我们家后面的菜园发现了一只受伤的小鸟,在我的精心呵护下,小鸟的伤好了。后来,我就把它给放跑了。不过,到现在,有时到后园的时候,还会想起这只小鸟呢。我要
写一篇日记来纪念一下我的小鸟。
生:我想写一下今天早晨发生在课间的一件事,我洗完手,在甩手时,有几滴水溅到某某某同学的脸上,我们之间发生的一件不愉快的事。我给这篇日记取名叫“几滴水”。
生:……
【点评: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说自己日记的题目和内容。学生有的给自己的日记取的名字叫“我偷偷地扔了一张纸”“一个错别字”还有的是“一滴水”“上课时,我没有回答出老师的问题”等等,并且说出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学生说得生动翔实,引人入胜。他们在黑板上写了许多题目。这么多可写的事,让学生形象、直观地体会到原来生活中有那么多可写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是有的放矢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帮助学生解决了实际问题,也给学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四、复习写日记的方法。
1、复习日记的格式。
(1)观察插图。第二页和第三页。学生同座位讨论。
(2)学生小结:开头写上某年某月某日,星期几,天气怎样;后面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2、学习别人的日记。
讨论:图上的日记有什么地方值得让我们学习的?
生:图上的同学写字姿势很端正,字也写得很好。
生:图上的同学写日记态度很认真,日记写得也很生动、具体。
生:日记的格式很规范、正确。
……
五、总结。
上完课,我们同学准备后面怎样写日记?
【教学随笔】
趣味性拓展性互动性针对性
—————浅谈《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学策略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课型的教学,很多教师称之为“鸡肋”,教者教得枯燥,学生听得无味,可是放弃了不上又觉着可惜。这种课究竟应该怎样上,怎样才能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呢?开学检查时,听了很多这样的课,惟独这节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受这节课的启发,我觉得,要上好这种课,起码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方法的趣味性。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就爱听爱上,这是我们每个教师都明白的道理,但是,在上这种类型的课时,我们的教师往往忽视趣味性,使得本来就枯燥的内容更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除了需要我们教师提高对这种课的重视程度之外,还需要我们教师多动动点子。我们教师可以采取“讲讲故事”“学习名人名言”甚至是组织学生“玩玩游戏”“演演小品”等等方式,这样做,也许很费时间和精力,有时,甚至完不成任务,但“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为了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真正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做,是值得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2、教学目标的针对性。上面的这节课之所以给别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主要还是由于教师在针对本班学生写日记时觉得没有内容可写的情况下,确定了“拓展学生写日记的内容”这个十分恰当的教学重点。这个教学重点的确定是有的放矢的,是有着很强的针对性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围绕重点展开讨论,拓展了学生写日记时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克服了对于写日记的畏难心理。学生上到这里时,十分兴奋,各个跃跃欲试,纷纷要求说出自己假想日记的题目和内容,这是我在听这种课型时,从来没有见到过的。这也说明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是如何的重要。
3、教学内容的拓展性。我们的教师在进行这种类型课的教学时,往往,只是就教材讲教材,只是引导学生看看图,说说图意,这样的课必然是枯燥的。相反,我们的教师如果能在充分地利用教材的基础上,努力拓展教材,不断地丰富教材的内容和内涵,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针对性、实用性,学生就会感到了十分新鲜有趣。因为,这是在他预习和独立阅读时,无法知道的,就会使他觉得学有所获,而不是像就教材讲教材那样,使学生觉得听老师讲课和不听老师讲课一个样,课堂气氛也就当然不同了。
4、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教师用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只知道来迎合教师,这也是教师在上这种课型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这必然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消极心理,对上这种课丧失兴趣。[当前第1页/共2页]<<上一页下一页>>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1000字]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抓重点词句进行阅读教学
—《掌声》教学片段的启发
案例主题
词汇是文章实体的建筑材料,是文章思想灵魂的细胞,关键词常常是作者用意所在,往往字字传神。教学中思想感情的渗透,都离不开这些可以独立运用活跃的最小言语单位。
抓关键词进行语文教学是由语文阅读的终极目标决定的,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读中了解作者的意图,学习作者的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作者的境界,而这一切都要依靠对文本中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才能够得以实现。在平时的教学中教者要引导学生扣住语言文字,特别是抓住关键词句咬文嚼字,因为关键词句是文章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这些词句在文章中统领全文或全段,或提示中心,或蕴含深意,可以据此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文本,与作者、文本达成心灵的对话,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洗礼。
抓关键词句进行教学也是由三年级学生学习特点决定的,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篇章段落的理解都建立在对重点字词把握的基础上。字词句是语文学习的最基本知识,也是朗读的起点。我们要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首先要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词句可以为我们的朗读起到提示作用,读好关键词句为读好全文奠定了基础。学生也正是通过关键词句来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情境描述
这天的语文课,我上的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三年级上册《掌声》这篇课文。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它以其细腻生动的文笔讲述了一个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女孩在同学们的掌声中上台演讲,在同学们掌声的激励下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
教学过程中,通过抓重点词句注重了对学生语言的训练,包括表达方式的训练,有感情朗读训练,在读中悟,以悟促读。例如有这样一个片段的教学:
一开始,英子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1、课文读完了,从这篇课文中挑选了三小段话,谁能读一读?(屏幕出示下列句子)
(1)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2)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3)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三小段话中,有哪几个词写了英子的动作?(指名回答描写英子动作的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坐、来到、离开、低、站”)
坐、来到、离开、低、站都是非常普通的动作,可是英子的这些动作与我们正常人的动作有什么不同吗?(分别加了‘默默地’、‘早早地’、‘最后’、‘立刻’、‘慢吞吞地’。教师板书)
2、体会这些动作背后英子的内心情感。
(1)英子的这些与众不同的动作背后都有自己的想法。(屏幕出示第一小段话)你知道英子为什么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为什么总是早早地来又最后一个走?(她不愿别人看到她走路的姿势)她默默地坐着的时候心里又会有些什么想法呢?(学生回答)读了这一小段,你觉得英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板书:自卑 忧郁)
(2)(屏幕出示第二小段话)在讲故事时,当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英子,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此时她又会想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英子的自卑、胆怯)
(3)(屏幕出示第三小段话)最后,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这时她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英子的矛盾、痛苦、无奈和不自信)
3、过渡:多么可怜的孩子!此时英子的内心一定充满了矛盾,她是多么不想上台表演啊!可是,没办法,今天是一位新老师,而他对英子的一切又是一无所知,英子不得不上台表演。按理说,英子应该和班上其他同学一样有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快乐童年,和大家一起在操场上游戏,在舞蹈房跳舞,在林荫道上散步,在公园里游玩,可是她却没有!因为小儿麻痹症让她的一条腿落下了残疾。她总是觉得别人会笑话她,她总是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她甚至失去了生活和学习的信心!多么可怜、多么自卑、多么不幸的一个孩子啊!面对这样一位与我们年龄差不多大的不幸小女孩,此时你的心情怎样?(学生回答)
4、屏幕出示课文英子上台讲故事前的部分。
下面就请一位同学把英子讲故事之前的部分读一读,试着读出你刚才的心情来。(指名试着把自己的心情读出来,读时配乐)。
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班有位叫英子的同学。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一天,老师让同学们轮流上讲台讲故事。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老师是刚调来的,还不知道英子的情况。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5小结:同学们读得真动情。刚才,我们就是通过抓住描写英子动作和神态的词语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的。希望同学们学会这种表达方式。
学生能跟着教师创设的情境,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透彻,深深感受到英子的忧郁和自卑,这样一个人后来变得开朗、自信。学生就能对于掌声的含义理解到位。
教学反思
1、探索抓关键词句,理解文本,升华体验的方法。比如移情体验法、创设情境法、联想法、填补空白的方法等。课文是以文字的形式再现的,避免学生的认识停留在文字表面,情感浮于浅层,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可触的,可体验的语言,无疑是符合小学生学习心理特点,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创设一些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情境,增强体验,提高实效。
2、洞悉中段语文课文中语素内涵,挖掘课文语境中的关键词句。能精确找到每课的关键词句。
3、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升华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在活动,体验更多是指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种种体会和感受。语文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多边互动、融合和提升的复杂体验,而学生的主体体验正是这一过程进入最佳状态的重要保证。
在本课中我主要体现的是:训练点一定要集中,就是通过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上述的情境描述中这三个句子都是描写英子在掌声前的样子,每句中都有表示动作和神态的词。这三处描写我抓了,也训练了学生找出有关英子当时神态、动作,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英子的情感,最后再读找出的句子,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英子的内心世界,真正做到了读中体味,在读中感悟,真正地让学生在朗读中具有了独特的内心体验,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总之,抓关键词句进行细读感悟,有利于更好的训练语感,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为深入,情感领悟更为深刻,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抓重点词句进行阅读教学
—《掌声》教学片段的启发
作者单位:胜利桥东小学
作者姓名: 贺 莉 荣
荐荐二2014下
语
文
教
案
(3000
字)二语文教案下册(500字)荐语文教学设计参赛优秀模板(含高中和初中)荐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案)的常规格式
荐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全集[1]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语文教学案例
我在教学阅读短文《程门立雪》时,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你觉得杨时是一个怎样的人?”许多同学都理解的是杨时“立雪”的行为,这一行为说明他是一个尊敬老师、求知好学的人。可是,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却说:“我觉得杨时有些傻!”顿时,课堂上议论声一片。孩子的理由是,杨时“立雪”,万一冻坏了身子,不但自己难受,还会影响他的学习,那老师就得给他单独补课,老师的休息时间就没有了,从这点说,他也没有尊敬老师。
这个学生不同于“标准答案”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他的回答虽然与文章本身要表达的意思、思想有所不同,但他的理解、联想也是根据文章本身所隐含的内容而展开的,合情合理,还体现了一丝人情味,怎能用“标准答案”将其否定掉呢?于是我说:“你能为杨时的身体健康着想,是个细心的孩子。我想,要是杨时听了你的这番话,肯定会衷心地谢谢你的!让我们为班里的这个细心体贴的同学鼓掌!我觉得这样一个小小的鼓励,充分尊重了学生,还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创新,对学生的个性思维的形成很有益处。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的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其实,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是在显示他们的个性魅力,展示自己在语文学习上的与众不同之处。如果我们单纯地去否定其他看法或含糊地置之不理,那么将使学生独特的阅读个性陷入困境,这会是语文教学上的失误。处理好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是一门技术。如果做得好,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我们应该积极动脑,用方法、用行动来提高我们的课堂调控能力,也让它成为一种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