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多媒体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种子和幼苗
多媒体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种子和幼苗》
教学科目:职高种植专业《种植基础》使用教材:安徽省中等职业种植类专业教材《种植基础》教学课题:第三节作者姓名:郭东攀(男)职称类别:中学一级教师基础学历:本科作者单位:娄庄职高通讯地址: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娄庄职业高级中学联系电话:电子信箱:邮政编码:设计时间:
种子和幼苗
0557-6256317 dpan1976@sina.com 234214 2006年4月
教学课题:
第三节 种子和幼苗 教学目的:
1、种子的形态(了解)
2、种子的结构和功能(掌握)
3、种子的萌发与过程(理解)
4、幼苗类型及应用(识记)教学重点:
1、种子的结构与功能
2、种子萌发的条件与过程
3、幼苗的类型及其与播种深度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种子结构与功能
2、幼苗类型及应用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新课内容;自备小刀、放大镜、探究种子萌发条件实验装置 教师:浸软大豆和玉米种子若干于课前分发;种子萌发条件实验装置;多媒体课件 教学策略:
实施素质教育,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尝试多种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灵活采用演视、讲授、启思等多种教学形式,通过师生谈话、学生观察、讨论、探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里掌握知识,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生物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种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是具有种子,种子是植物界中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完善的繁殖器官。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经过生长发育成为新一代植株。也就是说,无论是一株小草,还是一棵参天大树,大都是由一颗小小的种子发育而成的。这节课我们将共同探究种子的形态结构及萌发的相关知识。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种子不能等同于生产上所说的种子,生产上的种子是指一切繁殖材料,这里的种子特指受精后由胚珠发育而成的繁殖器官。我们先看种子的形态与结构。课件展示:
第三节 种子和幼苗
一、种子的形态与结构
1、种子的形态
几幅种子的画面及问题: 问题一:它们的形状一样吗? 问题二:它们的大小一样吗? 问题三:它们的色泽一样吗? 教师讲述:
咱们都是农村的,认识许多的植物种子,我们看一下屏幕上的这几幅种子的画面,都认识它们吗?(学生答)形状一样吗?(学生答)大小一样吗?(学生答)色泽一样吗?(学生答)种子的大小、形状、色泽硬度等就是种子的形态。同学们再想想平日里见过的种子,关于种子的形态,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什么结论呢?(学生答)课件展示:
结论:种子的形态因植物而异
教师讲述:通过刚才的学习,咱们共同得到了一个结论:种子的形态因植物而异,那么种子的结构是否也不同呢?请大家看屏幕上的问题,解剖课前发给大家的大豆和玉米的种子,探求答案。课件展示:
2、种子的结构与功能
问题一:大豆种子由哪几部分构成?各部分有何功能? 问题二:玉米种子由哪几部分构成?各部分有何功能? 问题三:大豆与玉米种子结构上有何不同? 问题四:种子内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 学生活动:
分组解剖大豆和玉米种子并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课件展示:
系统讲解种子结构与功能的影音文件 教师讲述:
以上咱们共同探究了种子的结构与功能,下面咱们来总结一下 课件展示:
种子结构与功能文字总结(教材p15表1—4)教师讲述:
刚才我们探究了种子的结构,知道种子的最重要部分是胚,因为它是包在种皮内的幼小植物体。幼苗就是由胚发育而成的。但是,种子在通常状况下是不能萌发的。因为,它需要特定的条件。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呢?请同学们来探究一下。
二、种子萌发与幼苗 课件展示:
1、种子萌发的条件 学生活动:
每组由一名同学说出探究种子萌发条件活动中的假设条件、根据、实验装置及结果。教具展示:
由教师展示种子萌发条件实验装置,并简要说明。课件展示: 种子萌发的条件结论
2、种子萌发的过程 学生活动:
由一名同学朗读教材中关于种子萌发过程的文字。教师讲述:
健全的胚是基础,足够的营养是保证;适宜的温度、足够的水分和氧气加强了新陈代谢。当一切条件都具备时,种子即可萌发。其过程包括吸水膨胀、物质转化和形态转变三个方面。在农业生产当中一定要创造种子萌发的适宜条件,保证全苗、壮苗,为丰产打下基础。课件展示:
大豆和玉米种子萌发的过程动画
3、幼苗类型与应用(1)幼苗类型及产生的原因 子叶出土型幼苗和子叶留土型幼苗图 教师讲述: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胚包括胚芽、胚根、胚轴及子叶。其中胚轴包括两部分:子叶和胚芽之间的为上胚轴,子叶和胚根之间的部分为下胚轴。种子萌发时若是上胚轴伸长,则子叶留土,若是下胚轴伸长,则子叶出土。课件展示:
(2)幼苗类型与播种深度的关系 教师讲述:
子叶出土型幼苗不宜播深,否则会消耗较多的养分和能量影响出苗和幼苗质量。子叶留土型幼苗可稍深些,以获得较好的温度和水分条件。课件展示:
课后思考题:影响播种深度的因素还有哪些? 幼苗类型与应用结论 学生活动:
用课件展示课堂练习,学生作答,教师点评。课件展示:
课堂小结暨板书,种子到幼苗图(教师讲解并指出重难点)第三节 种子和幼苗
一、种子的形态和构造
1、种子的形态
结论:种子的形态因植物而异
2、种子的结构与功能(1)种皮:保护作用
(2)胚:包括胚芽、胚根、胚轴和子叶(1片或2片)。是种子中最重要的部分,发育成幼苗
(3)胚乳:(有或无)贮藏和提供营养
二、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类型
1、种子萌发的条件
结论:内部有健全的胚和足够的营养,外部有适宜的温度、足够的水分和氧气
2、种子萌发的过程
(1)吸水膨胀(2)物质转化(3)形态转变
3、幼苗的类型与应用
结论:子叶出土型幼苗,下胚轴伸长,播种宜浅,如大豆、棉花、瓜类。子叶留土型幼苗,上胚轴伸长,播种宜深,如玉米、小麦、核桃。
课后作业:
1、种子由哪几部分构成?各部分具有什么功能?
2、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经历哪些过程?
3、幼苗分为哪两种类型?了解它们在生产上有什么意义?
第二篇:植物学种子与幼苗小结(本站推荐)
种子与幼苗小结
1. 种子的基本结构可概括如下:
2. 根据种子内胚乳的有无,种子可分为有胚乳种子和无胚乳种子两大类。
种皮:一般是坚韧的,为种子的保护的保护层。禾本科植物籽实的种皮与果皮不易
分开
。禾本科植物的胚芽外面
被胚芽鞘包围。
胚 胚轴:是连接胚芽、胚根和子叶的轴(包括上胚轴和下胚轴)
胚根:由生长点和根冠组成。禾本科植物的胚根外有胚根鞘
子叶:双子叶植物有两片子叶,单子叶植物只有一片子叶
胚乳:是贮藏营养物质的组织。禾本科植物的胚乳分为糊粉层和淀粉贮藏组织。有
些植物的胚乳,在种子发育过程中被胚吸收,形成无胚乳种子
3. 种子萌发的条件是充足的水分、足够的氧气和适当的温度。种子萌发过程通常是胚根先突破种皮,伸入土壤形成主根,然后胚轴伸长,把胚芽推出土面,形成地上的茎和叶,最后形成幼苗。
4. 种子萌发时,根据胚轴的生长情况形成两种幼苗类型:子叶出土和子叶留土幼苗。
第三篇:《种子变成了幼苗》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4.种子变成了幼苗
【教材分析】
种子出土以后,子叶枯萎,茎逐渐变粗变高,叶子也越来越多,这时种子发育成了幼苗,本节课重点是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凤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叶的作用。教科书首先安排了交流活动。一是交流前三周观察、记录到的凤仙花生长变化现象,二是交流生长了四周的凤仙花的样子。进行本节课教学时,植物的样子已经脱落,并且长出了许多真叶,而且学生已经注意到植物在长高长大。教科书将学生的交流和观察活动聚焦到对出土后植物茎的颜色和植物叶的生长变化上,植物是利用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植物生长发育所需养料的。但是要想通过观察、试验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认识,对小学生来说是十分困难的。通过收集和阅读分析资料对问题获得合理的解释,也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
【学生分析】
到现在为止,距离学生的凤仙发芽已经有4周左右的时间,很多幼苗都长出了更多的镶嵌排列的比较茂盛的叶子,孩子手里有了部分关于凤仙花幼苗生长发育的记录。
如果条件不够允许,教师也可以重点培养一个小组,带领这个小组及时观察记录,保证有一组记录能够坚持下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2.植物的叶在茎上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过程和方法:
1.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
2.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收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科学研究是艰辛的过程。
2.激发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从事研究科学的愿望。
【重点难点】 重点:
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凤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叶的作用。难点:
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是采用讲授法、观察法、动手操作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刚出土的凤仙花照片或凤仙花课件、植物叶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多媒体课件)、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学生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我们种植的凤仙花已经变成了幼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种子变成了幼苗。
二、学习新课
(一)出土后幼苗的变化
1.交流一下你观察到的凤仙花幼苗生长变化情况。
我们种植的凤仙花已经变成了幼苗,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重点交流一下前一段时间凤仙花幼苗生长变化情况。
活动指导:
(1)全面检查学生的观察记录,及时进行反馈,引领学生在以后的时间里坚持进行观察。(2)组织学生交流。
(3)指导学生观察实物凤仙花。
(4)指导学生测量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叶的分布情况。2.小结。
(二)我们的思考
提出问题:为什么植物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植物的叶子和幼小植物的茎为什么大部分是绿色的?听说绿叶是植物的“食品加工厂”,植物生长需要的食物是不是来自绿色的叶呢?植物的叶子还有什么作用?
(三)叶为植物提供“食物”
1.植物生长所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
2.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食物”——养料。3.(利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学习科学书P11页上内容。4.板书:
阳光
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
5.总结: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养料,还为我们人类和动物制造养料和氧气。
三、拓展小结
小结: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养料,还为我们人类和动物制造养料和氧气。
【板书设计】
4.种子变成了幼苗
阳光
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
第四篇: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西洋店二中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上课进入教室课堂前准备:
1、教师整理衣冠,树立教师形象;
2、稳定教室秩序,保持室内安静;
3、准备好上课用的教案,教具等;
4、上课铃声响后,教师示意“上课”,班级文体委员喊“起立”,待教师回敬学生后文体委员喊“坐下”。☆课堂教学的一般操作流程:
一、导入课题揭(3分钟)
二、出示教学目标(2分钟)
三、指导学生自学(2分钟)
四、学生自学,教师巡视(6分钟)
五、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6分钟)
六、教师解疑,归纳总结(20分钟)
七、当堂训练、布置作业(6分钟)
一、导入课题
【操作】通过提前制作好的教具让学生回顾与本节相关的知识。【时间】3分钟左右。
【目的】让学生回顾复习与本节有关的知识后导入课题。【意义】
1、复习与本节有关的知识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追求。【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看教具,明确学习目标。【教师的主导地位】准确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注意点】导入要快节奏,语言简洁且有吸引力,富有启发、新颖有趣。
二、揭示教学目标
【操作】让学生看课前制作好教具。【时间】2分钟左右。
【目的】让学生从总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意义】
1、使学生在上课开始就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进行探究。
2、由于学习目标往往是一节课的主干知识及其要求的体现,因此长期坚持揭示目标,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看教具,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的主导地位】准确揭示目标,引导学生追求目标。【注意点】 1.要认真钻研教材和标准,准确制定学习目标,既不降低也不拔高要求,该“会运用”的就要能当堂运用,不能随意降低到“知道”的要求上。
2.要层次清楚,简明扼要,不能太长。
三、指导学生自学
【操作】课前制作好投影,课上通过投影让学生看。【时间】2分钟左右。
【目的】让学生知道自学什么,怎么自学,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等。【意义】
1、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掌握恰当的自学方法,从而使自学更有效。
2、坚持每次自学前都给予方法指导,使学生积累自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看教具,掌握自学方法。【教师的主导地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自学,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防止走弯路、上岔道。【注意点】
自学指导要层次分明,让学生看后,做到“三个明确”:
1、明确自学内容。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有的教材内容单一,一般一次性自学;有的教材内容多,可视情况分几次自学,但每次自学前都必须写清楚自学的内容(或范围)。
2、明确自学的方法。例如,看书,是边看边操作,还是边看书边与同桌讨论,解决疑难,怎样干好就怎样干。自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新旧知识相衔接的地方重点看。
3、明确自学后的要求。即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等。
四、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操作】学生自学、操作,教师巡视。【时间】6分钟左右。
【目的】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认真自学,充分挖掘潜能。【意义】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自学,积极思考,及时进行操作实践。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培养自主学习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
【教师的主导地位】端正学生自学态度,确保人人自学高效。【注意点】
1、在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加强督查,及时表扬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激励他们更加认真地自学。
2、重点巡视中差学生,可以给后进生说几句“悄悄话”,帮助其端正自学态度,使他们变得认真起来。
3、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关心一个或少数几个学生而放弃大多数学生。
五、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
【操作】让中差生尤其后进生用板演或口答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展示。
【时间】6分钟左右。
【目的】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
【意义】若后进生做对,说明全班学生都会了,教师就不要再讲;若后进生做错,则引导中等偏上的学生分析,讲清错因,引导更正、归纳。这样不仅对后进生有帮助,而且可以使尖子生的理解更加深刻。
【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操作。
【教师的主体地位】通过巡视,确保每个学生都认真演练,及时了解班上学生存在哪些倾向性疑难问题。【注意点】
1、要解放思想,真正让后进生做演示操作,千万不要搞形式主义,只让优秀生演练,表面上正确率高,实质上掩盖矛盾,不能最大限度地暴露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后进生回答问题或板演时,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聆听别人回答问题,随时准备纠正错误,或布置他们做哪些练习等。
3、教师要巡视,搜集学生有哪些错误,并及时分类,哪些属于新知方面的,这是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哪些属于旧知遗忘或粗心大意的,这是次要矛盾。把倾向性的错误用投影打出或板书,供讲评时用。
六、教师解疑,归纳总结
【操作】
1、学生观察演示操作,找错误,或比较自己做法、结果是否与演示操作的相同。
2、学生自由更正,各抒己见。
3、引导学生讨论,说出错因和更正的道理。
4、引导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指导以后的运用。【时间】20分钟左右。【目的】
1、凡是学生能解决的,就让他们自己解决,真正指出哪些需要教师引导、点拨的问题。
2、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意义】这一环节既是补差,又是培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既帮助后进生解决基本问题,又通过纠正错误,训练学生一题多解,使优秀生理解更加透彻,促进他们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一题多解的能力。
【学生主体地位】学生指出错误,分析错因,通过评价讨论,寻求正确答案。
【教师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更正错误,寻求规律,帮助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指导学生运用。【注意点】
学生更正错误后,教师要做到“三个明确”:
1、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的,坚决不教。
2、明确教的方式。广泛推行一种“兵教兵”的教学方式,就是让通过自学已经学会的学生去教那些还没有学会的学生,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质疑、讨论,最后教师再引导、再补充。
3、明确教的要求。教师不能就题讲题,只说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寻求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错误,以免学生走弯路。
七、当堂训练
【操作】
1、布置课堂作业。
2、督促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作业。
3、批改部分已完成的学生作业。【时间】不少于6分钟。【目的】通过完成课堂作业,检测每一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了学习目标。【意义】
1、及时反馈信息,能按时完成课堂作业的就视为达到学习目标,做到了“堂堂清”。
2、将所学知识通过训练,内化为操作能力。
【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像考试那样,独立完成作业,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主体地位】督促学生独立完成作业,鼓励必做题做完了的学生做选做题或思考题。通过巡视,了解哪些学生真正做到了“堂堂清”。【注意点】
1、课堂作业的时间不少于6分钟。
2、课堂作业要典型、适度和适量。
3、课堂作业要低起点,多层次,有必做题,有选做题,有时还有思考题。
4、对后进生的操作要给予肯定,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5、要注意矫正学生的坐姿,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第五篇:《种子变成了幼苗》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是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风仙花幼苗叶子的特征,研究植物叶的作用。其实这单元的第三节、第四节和第五节重点同容就是分别研究根、茎、叶的作用,为了方便学生理解这三节课的内容及之间的联系,我在这里也引导学生说,根茎叶就是三兄弟,学习了哥哥根,接下来也得学习弟弟茎和叶,这节课主要是学习叶的特点与作用。
这节课的第一观察活动就是把第一对叶子和以后长出的叶子进行一个对比。在前段时间观察凤仙花当中,我知道学生最先观察到子叶,关于子叶的概念我们在上学期的向日葵里也是学习到的。这里我想将这个子叶和第一节内容的种子结构进行一个联系,既是回顾前面的内容,也是增强每节内容之前的联系,真正的可以把知识运用起来。在第一节课中,我们知道种子结构里有一个子叶,这个子叶其实就是储备养料,种子萌发后这个子叶就会长成幼苗的子叶(有些学生还记得我了示的图片是双子叶植物的),在这里,既是拓展他们知识面,也是防止出题超纲,我再一次补充了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概念,长出来如果是一个叶子,就是单子叶植物,如果长出来一对子叶那么就是双子叶植物,学生很快回答凤仙花就是双子叶植物。接着让学生观察他们自己种植的凤仙花的子叶和真叶有哪些不一样,由于上学期观察过许多植物,这一次观察植物我都没有提醒他们从哪些方面来观察,他们还是可以回答出,叶子的形状不同,边缘不同,有同学非常细心观察到叶脉也不尽相同,还有厚薄不同。这些都是非常正确的。课本关于茎的颜色,测量它的粗细和高度,这部分内容和下节课内容重复,关于这些记录可以在课后记在课堂作业本上,在下一节课跟大家分享交流。
接下来的一个内容是为什么植物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这个内容其实放在这里不太合理,我把它安排在下个重点内容后讲。我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叶子都是绿色的呢?由于上学期扩展知识学习过叶绿素和光合作用,很多学生都知道这两个概念,也自然可以回答出来,因为叶片里有许多微小的绿色颗粒(我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是不是确实有颗粒,很多学生观察到了),这些小颗粒就叫叶绿素,它能够利用阳光来制造植物所需要的营养。植物是利用叶子中的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植物生长发育所需养料的。但是要想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认识,对小学生来说是十分困难的。通过收集和阅读分析资料对问题获得合理的解释,也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叶为植物提供‘食物”,的教学内容,就是引领学生通过收集前人的研究资料来获得对植物光合作用的认识的。让他们阅读分析资料时,我提出三个问题,第一个是绿色的叶是靠什么提供能量,第二个问题是利用什么制成的,第三个是释放了什么气体。一般带有疑问去阅读资料,学生会更感兴趣,而且迫切想找到答案。学生回答之后,这里很明显光合作用非常重要,肯定是考点,我想个办法让学生记住,光合作用只有阅读课外书籍的学生非常了解这个过程,还有大部分学生是不了解的,跟学生引入呼吸作用,我知道他们肯定也不知道呼吸作用,但是简单告诉他们,呼吸作用靠吸收氧气的,学生很快明白,而这个光合作用跟呼吸作用是相反的,是释放氧气的。通过后面习题,学生应该是很快掌握了这个知识点。课堂作业本有一个关于小白鼠的实验,学生大概能说出来原因,结合第四单元学生背简单题背不下来的情况,在这个简答题上我给他们圈了三个关键词,组织好语言这个解释肯定是可以的。最后一下知识点关于绿色植物可以更新空气是因为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的原因。科学家是普里斯特利,这里为了方便学生记忆科研成果与相对应的科学家名字能对应得上,我想到普里斯特利的斯和释放出氧气的释发音非常相似。
这节课的不足是,利用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是叶的作用,应该在课讲完后再总结一下,导致有些学生忽然忘记了这是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