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中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特色示范学校立项评审-嘉兴建筑工业学校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三名工程”项目年度考核材料】
浙江省中职品牌专业项目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年度考核检查总结报告
2018年6月
目 录
一、项目建设总体情况................................................1
二、建设工作机制与举措..............................................1
(一)完善三大机制..............................................1
(二)实施四项举措..............................................2
三、项目建设进展....................................................2
(一)教学模式改革..............................................2 1.立足“三化”课程,构建“乐学成才”选修课程新体系...........2 2.立足“子城”现代学徒班,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2 3.立足“责任”德育教育品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3(二)师资队伍建设................................................3 1.依托名师工作室,培育优秀师资...............................3 2.依托竞赛平台,提高专业教学能力.............................4 3.依托培训平台,提高教学信息化能力...........................4 4.依托科研平台,提升教科研能力...............................4
(三)教学设施建设..............................................5 1.以“云课”建设为目标,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库.................5 2.以“集约化”为目标,建设校内网格型实训基地.................5
(四)教学管理评价..............................................6
(五)改革创新驱动..............................................6
四、建设经费投入与使用..............................................7
五、项目建设阶段性代表成果及建设增量水平............................7
六、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8
(一)完善机制建设,进一步激发组织活力..........................8
(二)加快硬件建设,进一步改善实训条件..........................8
(三)增强战略建设,进一步加快合作交流..........................8
夯基固本树品牌 提质创优立特色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中期绩效考核检查总结报告
一、项目建设总体情况
自建筑工程施工品牌专业立项以来,学校根据省教育厅批复的《嘉兴市建筑工业学校建筑工程施工品牌专业项目建设任务书》要求,围绕“内涵建设超前一步,发展速度领先一步,硬件建设看远一步”的建设要求,将建筑工程施工品牌专业建设纳入学校名校整体工作部署,有序推进。一年来,项目建设目标明确,定位准确,专业建设思路清晰,主要围绕以下五大方面建设任务开展:一是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二是着力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三是致力于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多途径、多方式打造一支优质教师团队。四是加大实训教学建设的投入力度。五是形成基于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规范化社会服务示范效应。六是实施本专业的教学诊断与改进。截止2018年6月,共完成项目验收要点46个,首年建设目标全部达成。
在建设周期内,具体完成量化指标如下:近三年本专业招生人数共648人,生均仪器设备值12811.15元,专任教师46人,师生比1:14.09,聘请5位行业企业能工巧匠担任本专业兼职教师。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100%,专业对口率98%,高职院校升学率95%,开展社会培训项目4个,2017年度培训人数3458人次。
二、建设工作机制与举措
(一)完善三大机制
第一,组织运行机制。学校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专家指导委员会、项目建设监督小组等组织,发挥各类组织的监督控制管理功能,确保运行有序。第二,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机制。建立了项目建设QQ群等信息交流平台,实现项目建设的信息全畅通,资源大共享。第三,建设保障机制。在完善组织结构、制度流程基础上,突出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专家指导委员、监督组等规划、指导、监察
功能,内外结合,上下联动,实行动态监控。
(二)实施四项举措
第一,统一认识。自品牌专业建设以来,通过全教会、专题会、专家报告会、组内教研活动,带领本专业教师学习品牌专业建设的各项政策精神、文件要求。第二,交流学习。组织本专业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外出交流,参观考察其他优秀专业建设经验,学他之长,补己之短。第三,专家把脉。发挥本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功能,并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来校作专业建设专题指导,把脉问诊,指明方向。第四,科学论证。对于建设任务,做到科学论证制度,推进成果改进效度。
三、项目建设进展
在一年的建设期中,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紧紧围绕建设任务书中五大建设任务展开,以改革创新为抓手,不断深化本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具体工作如下:
(一)教学模式改革
1.立足“三化”课程,构建“乐学成才”选修课程新体系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以选择性课程改革为背景,紧紧围绕选择性这一核心,对专业课程的纵向和横向延伸上做文章,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以“结构模块化、内容综合化、选择个性化”为特征,构建“乐学成才”选修课程新体系。第一,新增了面向参加高职考学生的《建筑专业综合提高班》,面向技能大赛选拔比赛梯队的《建筑CAD集训班》等课程。第二,调整了传统的《建筑模型DIY》课程。根据模型制作材料的不同,新增《竹模制作》。初步形成了专业技能模块和职业素养模块的自选课程模块体系。
2.立足“子城”现代学徒班,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2017年6月,学校与浙江子城工程管理有限公司、浙江子城联合建设有限公司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开设“子城现代学徒制实验班”,共培共育现代学徒。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现代学徒相关工作制度已初步建立,并形成相关推进机制。开设《子城讲堂》,由子城公司董事长亲自担任名誉班主任,带领学生走进行业,2
了解企业,推动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开设《子城学堂》,邀请企业技术骨干与学校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技能教学指导,促进课堂教学与企业要求无缝对接。
3.立足“责任”德育教育品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
结合我校以鲁班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立足“责任”德育教育品牌,在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中开展系列“责任”主题活动。其中“三爱”主题活动,从爱国爱家爱校三个层次让学生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学雷锋、讲奉献,让红船精神绽放光彩”主题活动,从红船精神中让学生领悟做好红船边的有志青年的责任。“塑造阳光心态 勇担青春责任”主题活动,从心理健康角度让学生了解对自己、对父母、对家庭责任的意义。活动成效明显,学生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建筑工程施工专业1503班陈超毅获得2017年度嘉兴市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1501班王君力、1603班陈健获得2017年度嘉兴市市属级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1501班周咏忆、1701班莫皓宇获得2017年度嘉兴市市属级优秀学雷锋志愿者称号。
(二)师资队伍建设
1.依托名师工作室,培育优秀师资
在名师工作室“筑匠心、育匠行、精匠艺”理念的引领下,名师工作室成员立足讲台,研究教育教学方法,推进课程改革,牵手行业企业,积极提供技术支持,成为学校教师队伍中的领头羊。在2017年建设期内,本专业共培养了国家级金牌优秀指导教师1名,省级金牌优秀指导教师2名,嘉兴市市级学科带头人1名。此外还积极开展与嘉兴市城建职工培训中心深度合作,承担我市土建等专业的岗位培训,还承担建设行业特种工理论培训和实操考核,具有省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劳动部门)11人,建筑工人培训师资(普通工种)13人,建筑工人培训师资(特殊工种)12人。通过名师工作室、青蓝工程结对、各级各类培训等方式,提升本专业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能力。
2.依托竞赛平台,提高专业教学能力
借助学校“六大师资培育平台”竞赛平台,延续、发展教师竞赛和教师指导学生竞赛两方面的工作,通过备赛、竞赛和总结的不断循环,推动教师时刻保持学习状态。一年来,共有4位老师带领学生4次走上国赛领奖台,5位老师带领学生6次走上省赛领奖台,培养了1名国家级金牌优秀指导教师,2名省级金牌优秀指导教师,3名嘉兴市金牌优秀指导教师。4位老师在2017年嘉兴市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说课大赛获奖。本专业教师获得浙江省2016年职成教科研成果评比二等奖1项,嘉兴市第十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比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嘉兴市首届中等职业学校优秀校本教材评选活动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3.依托培训平台,提高教学信息化能力
依托培训平台,邀请杭州品茗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杭州万霆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西湖职高商业部部长、嘉兴市教育学院教研员等为本专业教师提供分层分类的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训。通过培训,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进步明显。一年来,2位老师开设了嘉兴市建筑类信息化课堂教学公开课,1位老师参与跨地区的信息化课堂展示交流活动,4位教师在嘉兴市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中获奖。根据嘉兴市政府、嘉兴市教育局接轨上海的要求,我校与上海市建筑工程学校对口联系,开展校际交流合作。2018年3月起,3位教师参加与上海市建筑工程学校合作的师资共育项目BIM建模培训。
4.依托科研平台,提升教科研能力
教科研是专业教师成长的助推器,项目建设中,以教科研为抓手,积极推进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建设期内,由曹国中校长担任课题负责人的《以企业学院为载体的现代学徒制创建研究》立项中国建设教育协会2017年度重点课题,刘成保老师课题立项嘉兴市2017年度教育科研规划微型课题,戴亦军、徐燕两位老师课题立项嘉兴市属级2017年度教育科研规
划微型课题,韩培军等五位老师立项2017年度校级课题。在课题结题方面,由戴黎老师执笔浙江省职业教育名师培养2017年一般课题《中职学校选择性课改机制创设研究》顺利结题,许蕾老师执笔的嘉兴市属级2016年度教育科研规划一般课题结题,褚云洁老师执笔的嘉兴市2016年度教育科研规划微型课题结题,陈焘老师的校级课题结题。在教科研获奖方面,由戴黎老师执笔的《中职建筑类学校选择性课改“五给”机制的创设研究》嘉兴市第十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浙江省2016年职成教科研成果二等奖。许蕾老师的《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建筑构造》课程中的实践研究》获嘉兴市属级第三届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
(三)教学设施建设
1.以“云课”建设为目标,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库
结合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学校智慧育人环境建设的要求,积极开展“云课”课程建设。利用“蓝墨云班课”平台建设包含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核心课程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库,目前已完成《建筑构造》课程的资源建设工作,包括有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题库等立体化教学资源,成为第一门云课课程。根据生情、学情,新编写了适用于高职考试校本教材《平法钢筋识图练习册》。目前该教材已在本校投入使用,下一建设期,还将对该教材做立体化资源建设,包括微课、二维码资源、共享习题平台等。
2.以“集约化”为目标,建设校内网格型实训基地
由于搬迁新校区后,实验实训场地受到原有条件的限制,因此本专业以集约化为目标,设立了三纵三横校内网格型实训基地。在纵向实训基地设置上,我们按照日常教学、选修课教学、技能大赛集训三类不同要求建设实训场地。在三横实训基地设置上,我们按信息中心施工专业机房、建筑制图实训中心和技能类实训工场三种不同实训地点进行划分。搬迁新校区后改建了钢筋实训工场、建筑材料实验室、水电安装实训车间、建筑力学实验室等建筑类实验实训场地12处。即将新建的是BIM实训中心一个,为学生开展BIM软件培训与考证,并可对外提
供培训考证服务,目前该项已完成建设方案,即将进入建设阶段。此外即将新建建筑制图实训室、建筑模型制作室和建筑模型展览室,除了满足日常教学外,还能结合本专业特色,成立职业体验中心,向社会开放。以上三个实训室已完成方案设计,即将进入现场施工阶段。
(四)教学管理评价
在专业建设中,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有效的教学管理方法,构建第三方评价体系。加强信息化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监控,教师间的无缝对接,学生的责任到人,变粗放式的管理为精细化、科学化的管理。邀请浙江省高职考试研究联合体秘书处对本专业教学管理和课堂教学现状等进行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目的。
(五)改革创新驱动
初步建立“三维立体”备赛机制。以“赛教融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理念为引领,以技能大赛为抓手,从专业集训、文化熏陶、对外交流三个维度入手,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备赛机制。首先以竞赛强化技能,在技能大赛前期开展包括布置场地、设备检修、物材准备,确定训练指导教师及其分工职责,制定训练计划等在内的筹备工作。在集训过程中各竞赛工作室,根据专业赛事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合作的外聘指导专家和具备相关设备及技术条件的企业,分基础、强化、模拟和冲刺四个阶段开展技术训练,其中搭配定期的心理辅导、体能训练和拓展活动,保证张弛有度、科学合理的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其次以文化培育素养,技能大赛的备赛过程除了是培养和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最佳机遇外,同时也是提升学生专业文化素养的良机。在集训场地的布置中,通过荣誉墙展示本项目历年来取得的好成绩,相关企业文化、制度等上墙让学生真实感受企业氛围。最后通过交流拓展视野,是开展技能大赛的一个重要目的。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与其他院校交流比赛心得与体会,相互促进提高。建设期内,建筑CAD集训队和工程测量集训队先后前往宁波建设工程学校、上海市建筑工程学校等6
所学校交流取经,同时也邀请了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上虞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等6所学校来我校交流切磋,共同提高。一年来,在国家级和省市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摘得国家级金牌1枚,银牌3枚;省级金牌3枚、银牌4枚。
四、建设经费投入与使用
根据《嘉兴市建筑工业学校建筑工程施工品牌专业建设任务书》《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三名工程”项目年度考核实施方案》,我校建筑工程施工品牌专业省财政专项建设预算资金153.24万元,地方财政配套预算资金100万元,合计总预算资金253.24万元。第一年度实际投入资金70万元,其中省财政资金45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5万元,已使用经费67.29万元,其中省财政资金44.61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2.68万元,经费使用率96.13%,其中省财政资金99.13%,地方配套资金90.72%。
五、项目建设阶段性代表成果及建设增量水平
本专业阶段性成果是以2018年由曹国中校长领衔的曹国中“匠心”工作室正式立项省“三名工程”名师工作室项目为标志。该工作室以“培育师生‘匠心、匠行、匠艺’、打造建筑类职业品牌”为宗旨,以“整合资源、强化管理、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为原则,以名师为引领,以课程为纽带,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旨在充分发挥名师在教育教学中的示范、指导、辐射作用,形成以名师为核心的高层次骨干教师团队和专家型教师研究群体,创新优秀教育人才成长培养机制,创设名师成才的良好环境,建设一支适应学校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名师队伍,并带动和影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在本建设周期内,首先以名师工作室为重要基地加速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工作室主持人指导下,培养一批理论水平高、教学业务精、创新能力强的骨干教师。其次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创新专业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自身专门化建筑院校的优势,与行业企业开展合作。并以此为基础,完成中国建设教育协会2017年度重点课题《以企业学院为载体的现代学徒制创建研究》立项工作。最
后以名师工作室为窗口,通过主办、承办及协办相关行业标杆性活动,扩大对外交流,一方面积极引进更多社会资源,一方面提升本专业、本校及本校教师在业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2017年4月,承办了嘉兴市第三届“子城杯”结构设计竞赛,在于本市本科、高职院校的同场竞技中,我校四支参赛队分别获得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和三等奖一项。嘉兴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嘉兴国际商务区第四届职工技能竞赛-钢筋工技能大比武比赛。优质的比赛条件,完善的比赛服务保障,得到了区总工会、人力社保局、建设交通局及参赛单位的一致好评。
六、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完善机制建设,进一步激发组织活力
目前,本专业教师参与专业建设积极性还有待提高,故我们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确保各项活动规范性、标准化运行;构建激励机制,通过制度保障、资金支持,不断激发和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加快硬件建设,进一步改善实训条件
在建设期内,进一步优化实训项目设计和场地布置,增加实训工位。新增与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BIM、装配式建筑实训项目。目前,实训大楼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即将进入实施阶段。实训大楼提供的实训条件将大为改善,能够为本专业开展日常教学和社会服务提供更好的条件保障。
(三)增强战略建设,进一步加快合作交流
目前,在“接轨上海,沪嘉同行”项目建设中,本专业积极与上海市建筑工程学校开展共建实训基地,师资共育等项目。在建设期内依托曹国中“匠心”名师工作室平台,加大与本地区行业、企业的合作交流,加强与省内本专业其他学校的交流联系,借鉴先进的专业建设理念。
第二篇:关于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的思考
关于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的思考
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陈振源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于2011年,在全国首批选定285所中职学校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在国家示范校建设中,坚持改革创新,建立具有全新办学理念,坚持质量与特色,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是中职国家示范校建设的关键。本文对中职国家示范校建设的内涵与启示、示范和辐射功能等方面进行思考。
一、示范校建设内涵与本质
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指出:“今后几年,在全国范围内重点支持建设一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以此带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是解决这些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从注重扩大规模到全面提高质量这一阶段性转折的关键环节,对于推动新时期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市场针对性、国家贡献率和社会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从某种程度上说, 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的核心内涵, 一是改革和创新, 二是质量和特色。中央财政重点支持1000所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创新,形成一批代表国家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中等职业学校,使其成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示范、提高质量的示范和办出特色的示范,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由此可见, 能否起到示范作用是示范校建设的根本目的。
笔者认为,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的本质就是一种教育创新, 它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前瞻性、探索性、针对性、科学性。虽然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从规模和质量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但不可否认担负着技能型人才培养任务的中等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通过改革创新来寻求解决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结构、规模、效益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发展方式、办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等关键环节存在着诸多突出问题。
二、示范性校建设给我们的启示
1.不应只重视规模扩大,更应重视质量提升
加快示范性学校建设是中职教育高水平发展的需要。当今职业教育备受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是未来10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也是对职业教育改
革发展作出的系统规划和部署。无疑,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迎来了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机。在职业教育由大到强的新征程中,示范性学校建设就是要在巩固规模的同时,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主要目标,以深化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为重点,以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为核心,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调整升级、企业岗位用人和技术进步的需求,推动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2.不应只重视硬件建设,更应重视内涵提升
《关于申报2010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的通知》指出,在资金安排上将向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领域的学校和项目倾斜。在建设内容上重在强化内涵,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教育质量,原则上不支持基础设施建设。
任何一所职业学校的发展可以表现在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中职示范校的建设也同样如此。职业学校发展初期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问题是:过多注重外延发展,建设的重点大都在硬件建设上,把大量的教育资金和精力都投在基础设施和试验实训设备的建设上,往往忽略了内涵提升。在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模式、专业建设、教学研究、信息化教学软件研发等方面重视不够。其实职业教育的竞争实力最终的体现并不是外延,而是它的发展潜质和后劲。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则必须由重外延发展向重内涵建设转移,创建示范性中职学校无疑为这种转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中职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切勿忽略在强化内涵下工夫,如在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下大力气攻关,积极引进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人才,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去锻炼,尽快使教师队伍形成双师结构等。
3.不应只重视常规办学,更应重视示范引领
《关于申报2010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的通知》指出,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建设一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使其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中职示范校建设的定位是国内一流,要建成一批高水平的中职校,做发展的模范,改革的模范,管理的模范,使中职教育先进的办学理念内化为制度,应充分发挥示范校在区域内的引领作用、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带动区域内中等职校教学质量的共同提高,推进当地中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三、如何发挥示范校的示范和辐射功能
1.示范校要示范正确的办学理念,传播先进的教学改革经验,主动担负起自己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中应该承担的责任,为当地的职业学校提供教师培训、教科研等方面的帮助,成为当地教研活动和教师专业培训的基地。
2.示范校要做到办学有规模,质量有保障,就业有优势,改革有成效。要加大对示范中职校建设成果的宣传力度,并着力做好成果展示工作,以引起全社会真正的关注和认同。
3.中央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示范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等。示范校要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项目建设资金的支持,着力建设共享型、开放式专业教学资源库,以增强全社会对中等职业
教育资源的可利用程度,扩大建设成果的共享面。
4.示范性学校要主动与帮扶校进行双向交流,把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教改经验等传授给对方。双方教学设施硬件和信息等软件资源实行共享, 促进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示范性学校可以采取结对子的方式, 与帮扶学校加强互动,开展相互的交流研讨, 对帮扶学校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协助解决其面临的问题。
5.示范校要强调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增强示范学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农村开展各种培训的能力。能够围绕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农村劳动力、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等四大国家工程,实现教育培训资源的社会共享。
第三篇: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建设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总结汇报材料
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建设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总结汇报材料
2011年3月,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被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共同确定为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单位(教职成厅[2011]1号)。7月,我校示范校建设项目正式启动,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3个专业被列为重点建设专业,数字化校园、校园文化2个项目被列为特色建设项目。经过两年的建设,达到了示范建设的预期目标。
一、项目建设总体情况
通过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学校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实现了办学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学校以校企合作模式为基础,推行“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学校重点建设汽车、机电、数控3个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特色专业群,带动了与其相关专业的建设发展,建设数字化校园和校园文化两个特色项目,促进了教育信息化,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与江淮、奇瑞、星马、京东方等大型企业共建校企人才培养基地,建成一批“五位一体”的实训室和实训车间,实现了校内外实训实习的有机衔接和区域职教共同发展。通过产教结合、骨干教师培训、聘任企业兼职教师等途径,建立一支校企互通、专兼一体的“双师型”教学团队。通示范项目建设,带动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带动安徽省及周边区域中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建设工作机制与举措
国家对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在政策上给予了大力支持,我省也有承接产业转移与职教大省建设的良好基础。安徽省教育厅牵头成立了全省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校长联席会,我校积极与全省首批9所示范学校结盟,达成“清华共识”,创建全省国家示范学校专题网站,建立QQ平台与简报等信息共享与交流协作机制,为示范校建设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1.政府支持,营造良好建设环境
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除国家财政直接投入1020万元外,省级财政通过示范校培育学校项目等为学校投入部分资金,建设期内教育事业拨款较以往有一定增长。省教育厅在我校项目申报、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师资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召开全省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联席会,督促建设进度,提出建设指导意见,也多次实地来校调研指导工作。安徽汽车职教集团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集团内相关企业对我校项目建设给予鼎力支持。
2.组织保障,确保项目有效管理
为确保示范校建设任务的顺利开展,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和部分企业负责人为主的示范校建设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建设办公室,负责项目的执行和督导。成立执行部、协调部、验审部3个工作小组,定期组织检查、督促进度、评估效果。实行项目建设责任制,各重点建设项目均成立建设小组,落实具体建设进程和负责人。建立“每日检查、每周计划、每月体会、学期总结、年终报告”的长效总结机制,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提高建设效益,确保建设目标的实现。
3.完善制度,保障项目高效运行
学校建立了一套科学有效的专项管理制度,制定了《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
学校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并根据项目建设需要,完善教学、学管、人事、后勤等管理制度,制定了《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教师赴企业实践(调研)制度》、《专业带头人管理办法》、《教师教育科研资助及成果奖励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建立了实践操作能力和教研教改能力并重的“双师”素质教师的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通过制度的激励与约束,进一步强化“全员创建”意识。
三、项目建设进展
在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举全校之力,严格按照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展开建设,坚持以校企合作办学为平台,以构建全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核心,大力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根据产业加速转型升级的需求,结合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责任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使命,学校大力推进内涵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实践。学校项目建设任务共5项,验收要点68个,完成验收要点67个,完成率98%。
(一)重点建设专业项目
1.创新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质量达到新水平。
学校依托安徽汽车职教集团平台,构建“双向服务、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实行“任务引领、职业情景、项目驱动”的工学结合模式,完善“2+1”、探索“1+0.5+1+0.5”等多形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考核方式,将学生顶岗实习表现、技能鉴定成绩纳入期末考核,强化学生职业能力。根据行业企业需求,择优组建汽运实验班、机电示范班、钣喷特色班、AYEC项目班,采用小班项目化教学,强化技能训练,全面推行理实一体化。
汽车专业根据汽车维修服务岗位群特点,以提升职业核心能力为目标,打破传统学科性课程体系,实行“一年级公共实用基础课,二年级分专业方向的”的教学模式。机电专业确定“平台课程+岗位课程+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通过“两减两加一新”(减少公共基础课课时量、专业课程种类和门数;增加专业课程课时量、专门化方向岗位课程;采用全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实施工作任务型教学模式。数控专业以职业能力模块构建课程体系,融入技能等级鉴定内容,采用模块化教学。
深化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改革。学校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职业岗位需要为目标,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把“做中学,学中做”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结合生源素质和教学资源状况,征求教师和用工企业意见,对三个重点建设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进行大幅修订。建成3门省级和3门市级精品课程,建成《汽车认知与维护》等多门理实一体化课程并全面使用,与上海景格公司共同开发汽车网络专业课程包,采用3D动画演示展示具体实操细节,自编并出版《汽车认知与维护》、《轴类零件车削》、《电工技能与实训》等15本理实一体化教材(1本教材入选国家中职规划教材),构建素质教育与专业能力培养并行的课程体系,将企业生产项目引入课堂,实施项目驱动教学,带来全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
赛教结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每年均包揽省赛机修、喷涂、空调、钣金等五个赛项一等奖,并在全国技能大赛上获得4银9铜。学校已经形成了赛训一体的成熟体系,锻炼了一支技术过硬的指导教师队伍。
扩大对外交流合作,提高办学层次。学校与安徽工商职业学院试点中高职衔接,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展汽修专业开放教育,与合肥工业大学试点中职生自考,与吉林大学共设远程教育学习中心,促进中高职衔接。组建了3届中德班,比尔申克、西格蒙德等多位德国汽车专家来校授课,每学期平均300个学时,26名同学获得德国IDK行业协会满师证书。与韩国加图立大学合作培养汽运专业预科生。学生就业质量明显提高,大部分学生入职奥迪、雷克萨斯等高端品牌汽车4S店,深受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2.营造良好氛围,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新发展。
学校坚持“培养为主、引进为辅、专兼结合”的原则,通过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及“双师型”教学团队,建立实训指导教师与理论课教师互帮互学制度,选派专业教师赴企业跟岗实践、到国内外进修学习,打造以专业带头人为引领、专业骨干教师为核心、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注重教师专业化发展,根据课程体系和教师特长,将汽车专业老师分为发动机基本技能、汽车认知与维护、汽车电器认知、汽车钣金、汽车喷涂和汽车维修工等6个教研组。按照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电气系统安装与维修、楼宇智能化系统安装与调试、制冷与空调设备组装与调试等4个方向培养机电专业师资。
加大国培、省培和校本培训力度,加快“走出去”步伐。选派10人赴德进修,开展中英“影子校长”交流活动,20多人赴江浙等地及企业学习交流;100多人参加省级以上骨干教师培训;建立2个名师工作室,发挥名师效应。聘请45名企业能工巧匠任兼职教师,参与课程体系开发、教材编写、教学资源库建设和实践实训教学。聘请李东江、王兆启、解云等担任专业建设顾问,邀请国家二手车评估师王峰、雷克萨斯4S店李柏升等专家来校讲课,建立专家教学资源库。
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大赛,积极参与课题研究。2人在全国汽车类教师技能大赛获三等奖。5人在全国“创新杯”说课大赛获一、二等奖,成功申报2个国家级课题、5个省级课题。在精品课评比、课件制作比赛,安徽职教论坛论文评比、全国文明风采大赛中获奖百余项。通过校内教研交流、教学竞赛等措施,强化教学基本功,营造刻苦钻研、比超赶先的氛围。
出台激励制度,鼓励教师提升学历技能。30多名教师提升了学历,100多人被省教育厅认定为双师型教师;积极开展教研教改研讨和校际交流,组织60余名教师赴江淮、安凯等10多家企业学习锻炼,20多人参加德国行动教学法培训。积极参加各类交流评比,6人入选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1人入选省汽车行业专家委员会。2人成为省级学科带头人,2人为全省优秀教师,5人为全省教坛之星,6人成为校级学科带头人,30人成为骨干教师,带动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提升。
3.深化校企合作,教育教学水平实现新提升。
示范校建设之初,学校召开安徽汽车职教集团创建国家示范校企合作签约暨誓师大会,与23家企业签订校企人才培养基地合作共建协议。随后分别与佛朗斯、机械工业出版社、博士达、景格、SPX、奔腾、PPG等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与北京数码大方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讨数字化车间方案;与广东三向、湖北众友、济南兴育科教公司合作研讨供配电实训室、液压气动等实验室。
建立产学合作机制,将企业产品“搬”到实训工厂。学校将安凯股份8种产品生产安排到实训教学中,为其加工5种产品2320件,试制3种产品,集教学生产于一体,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企业生产、管理的全过程。利用专业优势为企业和社会提供资源共享和员工培训。每年组建奇瑞班、江淮重工班、星马班、合力班等十多个订单班,为汽车机械企业培养了数千名合格人才。加大技能鉴定考核力度,新增3个职业能力认证项目。两年来,我校面向在校学生和社会人员开展8个工种的技能鉴定,达5955人次,全面实行“双证”就业,双证就业率达95%。
4.推进工学结合,实训基地建设呈现新面貌。
完善校内现有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功能,增加校外紧密型的工学结合基地数量。通过创建“生产性实训
车间”、“前校后厂”等途径,作为国家级汽修实训基地、教育部-通用AYEC、PPG与奔腾钣喷、空调SPX、丰田TEAM21与巴斯夫项目学校、全省汽修类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校企共同推进实训基地硬件及内涵建设,实现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及技术服务功能“五位一体”。
实训实验室建设按照理实一体项目化教学要求进行了功能区的系统设计,包括学习讨论区、实训操作区、工具材料区等,实现“教学做”合一。共建设基础电工专业实训室20间,校外实训基地30个。引进并推行“7S”管理,满足生产性实训和项目驱动课程教学要求,促进了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及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
(二)特色建设项目
1.数字化校园建设
按照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学校努力建设一个集教学、科研、学习、管理、服务、生活等为一体的数字网络空间,从而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教学质量、促进科研教研,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学校建有门户网站集群、OA办公系统,合作开发教务管理和学生管理平台并投入使用,搭载财务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现代信息系统。建成全省教学资源库和精品课程网站,开设学校官方微博,在全省首推学校二维码网络服务,竭力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和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投入32万建成校园电视台,配置教室液晶电视机,改造校园监控系统,升级校园网站,为教学信息化应用提供了平台。投入43万建设10个数字化技能教室,集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和学生讨论区为一体,即将投入使用。
2.校园文化建设
我校历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建筑各有命名,摆放文化石,建有汽车文化广场、汽车知识长廊、校史陈列室、职工活动中心,体现职业特色和汽车文化氛围。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以准军事化要求管理,要求学生做文明人,行文明事。组织“大步车业杯”、“广汇杯”校园文化技能艺术节、文体比赛、校运会、企业家报告会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创办校刊《汽笛》并已出版4期。成立“春雨”工作室,为学生及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组建学生轮滑社、微电影社、轻音社等14个学生社团,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举办专业拓展训练,拓展学生兴趣爱好。编印《学校视觉识别系统》、《中职生入学教育》、《中职职业礼仪与修养》,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四、建设经费投入与使用
学校示范校建设整个建设项目预算投入建设资金142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02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400万元。中央财政实际到位资金1020万元,实际1020万元,完成率100%。地方配套和学校自筹资金393.35万元,行业企业投入资金154.6万元。其中用于购置硬件建设200万元,占央财投入资金的19.6%;用于软实力提升820万元,占央财投入资金的80.4%。
学校对专项建设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严格执行《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结合学校制定的《建设方案》和《任务书》的资金安排,建立并完善了专用资金管理机制,做到组织保障,责任到人;制度为本,规范使用;严格预算,科学核算;动态监控,纪委监督,规范使用资金,保障资金安全。
五、贡献与示范
(一)示范创建成为整体办学实力提升的新引擎
通过示范校建设,学校大胆改革创新、整合办学资源、敢于先行先试、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进而提升内涵建设和办学水平。在中职招生遭受前所未有的困境中,我校加强与各市县职教中心合作,联合职教集团企业共同招生,保持在全省中职学校招生规模前列。学校抓机遇促发展,找渠道筹资金,搭平台助沟通,带动人才培养、教育质量、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全面提升。坚持育人为本,学生素质取得新提高;增强办学实力,育人环境展现新形象;优化内部管理,机制体制产生新活力。在示范校建设带动下,学校办学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品牌形象进一步提升,建设期内先后获得“安徽省组织人事系统先进集体”、“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中职学校百佳网站”、“省属院校政府采购先进单位”等十多项荣誉。
(二)示范创建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通过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我校各项办学指标增量明显,办学水平显著提高,实践教学条件的软实力大幅改善,提高了学校的社会服务水平,学校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
1.为社会输送大批合格技能人才。学校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紧密结合劳动力市场、用人单位和个人成长的实际需要,大力推行“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两年间,为安徽制造业、服务业培养了4000多名合格技能人才,为江淮、奇瑞、星马、合力、京东方等企业订单培养1000多人,有效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对我省汽车产业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人均月工资达3000元,企业满意度调查97%以上。
2.开展企业职工培训,支持地方职教发展。发挥学校资源优势,为地方企业开展职工培训、配套生产零部件。学校积极主动和地方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开展企业职工专项培训。为无锡锡山驾校1200多名在职职工开展学历培训,为安凯公司加工生产零部件,为双凤工业区、庐阳产业园等园区提供设备维护、员工培训等服务,支持地方小企业发展。两年来,学校为社会提供各类培训和生产、技术服务实现收入120万元,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3.承办省市中职技能大赛。按照省教育厅安排,学校承办了历年的合肥市中职汽车技能大赛、安徽省直属学校汽车技能大赛和安徽省汽车技能大赛。经过精心准备、周密安排,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圆满完成了各项赛事,获得省教育厅和参赛学校的一致好评,多次被授予“优秀组织奖”。
(三)示范创建成为辐射其他地区和学校的正能量
我校先后对西藏山南、新疆皮山、河南光山、重庆渝北、皖北等地职校开展对口帮扶。有5名来自西藏山南和皖北地区的教师来校挂职,1名教师赴新疆皮山支教,接收300多名新疆内职班学生来校就读。与长丰县教体局签订职教共建协议,与对口支援单位共同推进课程共建、基地共享、师资互派、管理互通。承担全省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校长联席会、省职成教学会中职分会、合肥市中职教育教学研究会汽车专业分会秘书处工作,牵头编制全省中职汽车专业教学标准。《教你成为好车主》系列讲座走进汽车企业、职业学校和地方部队,深受好评。承接安徽省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为全省中职学校培训300余名教师,带动了地区职业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六、典型案例概述
(一)校企合作机制探索。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载体,启动校企双引擎,合作修订教学计划,突出“三性”、做好“三衔接”; 合作培养教学团队,实现双向交流、跟岗培训;合作考核评价学生,推行理实一体、考教分离;合作培养定向人才,打造课堂微车间、车间微课堂。一系列的举措实现了校企双方有效互动,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二)校园文化建设。坚持文化育人的理念,将工业文明引进校园,将企业文化引进班级,将汽车文化引进课堂,以“三个结合”发展多元文化:校园文化与办学定位、文体活动、教学管理结合。以“两个和谐”营造和谐文化:校园文化与硬件建设、专业岗位的和谐;以“三个变化”形成特色文化:校企文化对接,变被动为互动;职业素质养成,变外观为内化;发展学生社团,变厌学为乐学。努力打造“六型”校园文化。
(三)中外合作办学。按照“调东西时差,克水土不服”的理念,变教室为车间,课堂教学见“汽”色;升双元至多元,培养模式显“汽”度;从送去到引进,师资队伍呈“汽”象;由中德到国际,合作伙伴关系涨“汽”势;与德国BBS6和韩国加图立上智大学合办国际项目班,开展教师互访交流,立足本土,努力成为我省中职学校国际化合作办学的样本。
(四)集团化办学。以集团年会为平台,共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通过育人“双主体”,校企合作掘深度;搭建“立交桥”,校际合作拔高度;融合“教学做”,课程改革提亮度;加快“走出去”,开放交流拓宽度,发挥全省首个职教集团的示范引领作用。
(五)数字化校园建设。以公共管理与服务为目标,采用统一门户网站、统一数据中心、统一身份认证的原则设计,建成“一个数据中心、五大应用平台、三大保障体系”,让数字化校园不仅是信息共享平台,更是一种便捷服务和信息生活。
学校还在对口支援,机电、数控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一批建设成果。
七、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示范校建设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如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实践仍需磨合、财政资金投入滞后和实训楼验收延时导致建设进程与预期效果不符、教研教改能力有待提升、实训基地内涵提升受时间及资源限制、管理创新力度欠火候、学校自身造血功能不强、服务社会能力不高,等等。在即将进入“后示范”时期,学校在巩固和充实示范性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当好安徽省中职院校的“排头兵”,发挥三大重点专业建设的示范作用,深入推动其他专业建设;积极探索中高职衔接、远程教育、自学考试等培养模式,探索与高校联合培养多层次高技能人才,完善教育体系;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和文化管理,建设具有汽车文化特色的品牌文化;积极拓展服务社会职能,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建设校办实体产业,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
在今后工作中,学校将进一步彰显鲜明的办学特色,推进内涵建设,做发展的示范、改革的示范和管理的示范,为安徽省产业优化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为安徽区域经济发展继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2011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申报立项抽查现场答辩学校名单
2011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
申报立项抽查现场答辩学校名单
公示
按照《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教职成[2011]7号)和《关于2011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申报和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1]167号)精神,经随机抽取,现将2011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申报立项抽查现场答辩学校名单予以公示(名单见附件1),并将有关事宜说明如下:
一、答辩重点
申报学校校长要认真学习领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精神,结合学校的发展规划与示范学校申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现场陈述,回答专家提出的问题并与专家互动交流。
1.政策领会:考察校长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以及当地职业教育政策的领会程度,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政策、规范和办法的熟悉程度。
2.发展基础:考察校长对本校教育、教学、管理、科研等主要业务领域以及改革发展中主要问题的把握程度。
3.建设规划:考察校长对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规划学校未来发展、组织项目实施、推动改革创新和确保建设成效的基本思路。
二、答辩程序
答辩当天,学校根据抽签序号(报到时现场抽签)提前半小时到答辩地点指定区域候场,顺次进入答辩现场。每校答辩时间共计40分钟。基本步骤如下:
1.学校陈述。申报学校以PPT演示文稿形式作时长不超过20分钟的现场口头陈述。答辩者为项目申报学校校长,可配一名助手,但助手不发言。
2.专家与校长互动。复核专家提出有关问题,请申报学校校长现场答辩,时间为15分钟。
3.专家合议复核。时间为5分钟。
为维持答辩秩序,各地参加答辩人员在答辩现场关闭手机;答辩结束后,即离开酒店。
三、时间与地点
答辩程序于9月3日一天完成。
9月2日下午到指定地点报到。报到时,提交与答辩现场陈述配套的PPT演示文稿(文件名命名规则统一为:“地区号+单位名称”);15:00准时召开预备会,并现场抽取和公布9月3日的答辩次序。
报到与答辩地点:北京金码大酒店(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清路甲38号;宾馆电话:010-62328899)。
四、其他要求
1.答辩现场统一提供电脑和PPT演示文稿播放环境。各地参加答辩学校提交的PPT演示文稿版本须为Microsoft PowerPoint 2003。
2.请参加答辩学校填写《各省份参加现场答辩的学校名单回执》(见附件2),经各地汇总后,于9月1日12:00前将《回执》的电子稿反馈至gjsfx@moe.edu.cn。
3.各地参加答辩人员的食宿、交通等自行安排。
4.联系方式:教育部职成司综合处赵立文,电话:***。今年启动抽查现场答辩制度是加强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措施,学校答辩情况将计入申报学校复核成绩,请各地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认真督促和指导申报学校做好相关工作。
附件1:2011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申报立项抽查现场答辩学校名单
附件2:各省份参加现场答辩的学校名单回执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
学校建设计划
项目实施工作办公室
2011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