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时间:2019-05-12 23:13: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归园田居(其一)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第一篇: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能够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3.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反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反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教学方法】

1.诵读品味法

2.讨论交流法 3.自主探究法

4.拓展延伸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就是著名的东晋诗人陶渊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诗作《<归园田居>其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们常常说鉴赏诗歌首先要知人论世,大家预习了课文,谁来给大家简短地介绍一下陶渊明呢?

明确:《归园田居》是一组诗,共五首,歌咏田园生活之乐。写于辞官归隐的次年。此诗为第一首,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叙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轻松喜悦之情,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2.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及节奏。

3.让一名学生朗读,并跳出学生易错字音:羁jī鸟、守拙zhuō、荫yìn后檐、暧暧ài、狗吠fâi、桑颠diān、樊fán笼

4.老师指导朗读断句。大家知道四言诗的朗读节奏是二二式,那么五言诗的朗读节奏通常是二一二式或二二一式。例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那么“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怎么读呢?大家试一试来读,“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5.学生齐读

三、精读课文,品读诗歌

1.师:我们常常说文章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的信息。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这个标题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字呢? 学生明确:“归”字

师:也就是说“归”字是文章的题眼。那么我们就围绕“归”字来解读这首诗歌。

2.再次有感情的诵读课文,并从诗中找出诗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同桌之间可以相互讨论。

讨论后明确:(1)从何而归?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明确: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鄙弃和厌恶。

追问:还有哪一句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中的“误”字,既写出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又写出自己久居官场的悔恨之情。(2)为何而归?

明确: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A.追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说明陶渊明的本性怎样?

明确: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B.追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他沉痛悲吟,幡然醒悟到“既自以心为形役”、“何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思考:“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用到了什么修辞?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比喻和拟人,实际上诗人是以“羁鸟”和“池鱼”来自比,自己就像关在笼子中的鸟一样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像养在池塘里的鱼一样渴望闲适恬淡的生活。特别是“恋和思,旧和故”都用得非常好,表现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眷恋和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田园

追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心灵栖息之所。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恬然自足、怡然自乐的愉悦心情。这正如他自己所歌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又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

“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出优美的田园风光,由近到远,声色相调,淡浓相宜,描摹了诗人心中的桃园——朴拙自然、宁静中不失生机的乡村图景。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宁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 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归隐田园的心情的是哪一句?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因为厌恶官场所以更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俯仰之间处处春了,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之情的外露。

3.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田园风光? 明确:清新自然、祥和安谧、闲适恬淡、宁静幽美。4.请同学总结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摆脱官场羁绊的欣喜愉悦。

四、复读课文,总结升华

1.复读课文: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歌写出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表达诗人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让我们带着对自然的热爱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歌。

2.拓展延伸:说说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的这种弃官归隐的人生选择的?你认为他的做法是否值得赞赏?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教师提供专家的看法:

“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 ——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

陶渊明的一生表面上过得那么平淡,但却是一个深刻的、豪壮的悲剧。陶渊明的悲剧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伟大的诗人和渺小的社会的矛盾,是美与丑的矛盾。

——张铨锡《陶渊明的悲剧及其诗的思想和风格》

教师小结:这些专家的看法仅仅是提供大家参考,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看法。我的看法是: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后所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他选择归隐田园,远离污浊官场,独善其身,始终保持自身纯洁,是他人生中最勇敢最高尚最痛苦也是最无悔的选择。因为当时的陶渊明面对的是腐败透顶的官场,物欲横流的世俗,我相信如果在政治清明的时代,陶渊明一定会坚持他少年时“大济苍生”的理想,造福一方吧。3.布置作业: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4.课堂结语:《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板书:

归园田居

其一

陶渊明

官场:尘网、樊笼——不满、鄙弃

田园:宁静、祥和——闲适、愉悦

第二篇: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陶渊明田园诗的语言风格特点。

2.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意象、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领悟陶渊明诗意田园的内涵。

3.感受诗人的隐士情怀,领悟其返璞归真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教学重点:

领悟诗人返璞归真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教学难点:

作者的真挚情感与高尚情操。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 导入新课: 一个人在都市生活久了,离恬静纯朴的大自然越来越远,现代物质文明带给人们的是精神生活的退化。整天萦绕于心的是焦灼和忧虑,回旋在耳畔的是嘈杂和浮躁。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向往田园的宁静、恬淡而优美,向往那份潇洒自由放松的生活。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的梦想。早在1700年前,我国东晋有一位著名的诗人,他呀,为了追求心中那个“田园梦”,自解官印,回归田园。并且在他回归的过程中,他开创了“田园诗派”,他被后人喻作“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人之祖”。大家知道这个诗人是谁呢?——对,他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一首巨作—————《归园田居》。二 关于作者:

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回忆陶渊明(学生回答)提示: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田园诗人,他也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后人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始祖”。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三 整体感知:全体同学齐读 四 解题

找题眼:归 归向何处:田园 五 品味田园之景

1.找出诗歌中描写田园生活的诗句。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

2.诗人着重描写了哪些田园景物?

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村庄 炊烟 狗吠 鸡鸣 户庭 虚室

3.那么诗人又是如何安排这些景物的?(或者说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把这些景物排列在一起?)

总体上来说,诗人由近处的土地、草屋一直写到了远处的村庄、炊烟。然后,从视觉上转入到了听觉上。先交代了大致的居住环境“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然后,把居住环境的镜头推近,突出了一个细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接下来,再把视角往远推,把自己的小房子放在一整片宁静的村庄中。“依依墟里烟”,让我们在一片炊烟袅袅中感受到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为了不让我们有冷清之感,又及时的配上了一点声音。接着,又由室外又转到了室内,更显出了乡间的恬静幽美,清新喜人,安静祥和。

六 赏析归园之志

1.诗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

明确:“尘网” “樊笼”(官场生活)

“尘网” “樊笼”的生活让诗人失去了自由,在这种状态下,他选择了回归田园,也因此获得了自由。自由,对陶渊明来说,就是可以不受世俗的束缚,不用看别人的脸色,完全按照自己的本性来生活。所以说,这里的自由,是人的一种本性,陶渊明回归的也是这种本性。

追问:上面说诗人归向田园,这里又提到他回归的是自由和本性,那么这两者又有怎样的联系呢?

明确:

田园也属于自然的一部分,包括诗人的“性本爱丘山”,这里提到的山,它也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人的自由和本性可以说他是在自然而然地生活,顺其自然,不用勉强和为难自己,把上面的两点合在一起:自然界,自然而然地生活,那么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真正想归去的地方是————自然。所以诗歌的最后一句“复得返自然”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了。

2.回归田园之后的诗人心情又如何呢?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是对全诗的总结,写出了诗人回归田园之后的愉悦心情,抒发了回归田园的乐趣。这两句诗与开头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抒发自己的本性遥相呼应,既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七 课堂小结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是“返璞归真”。“返璞归真”,第一个是“朴”,处世要质朴,不做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这是我国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生活境界。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够成为一个真实、正直、质朴的人。八 再次朗读全文 九 作业设计 1.背诵全文

2.再次品读《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

第三篇:归园田居其一教案.doc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

李珠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2.感知诗歌意象的运用,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及诗人情感。3.了解诗歌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人的情感。

2.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情景交融的特色。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让学生感知诗人的田园情怀,了解他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2.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二)教学难点:感知诗歌意象的运用,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及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

问答法

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同学们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接触过许多有关陶渊明的作品,比如《桃花源记》。在《桃花源记》当中,诗人为我们描画了一个非常美好的世外桃源。同学们还记得其中描写的一些句子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是一个非常宁静的单纯的社会。那么今天要学习的《归园田居》的第一首,它将向我们展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一)作者简介(与陶渊明有关的四个称呼)

1.“田园诗人”

2.“靖节先生”

3.“五柳先生”

4.“隐逸诗人” 三)学生齐读课文,明确诗歌情感

点拨:要注意诗歌的情感变化。例如“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应读出诗人感到惋惜、后悔、痛心疾首的感情;“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要读出心胸豁然开朗的感觉;“方宅十余亩……虚室有余闲”要表现出乡村田园生活那种非常舒服、愉快的感觉,所以要读得轻快一些。

四)教师范读,学生再次齐读 五)检查预习重点字词的把握:

 韵:气质,品性。

 尘网:像罗网一样束缚人的尘世,这里指官场生活。

 羁鸟:笼中鸟。这里指官场生活中的诗人自己。

 池鱼:养在池中的鱼。这里指官场生活中的诗人自己。 守拙:固守住愚拙。这里指固守节操。 荫:遮蔽。

 罗:罗列、排列。六)理清诗歌思路,并从意象中把握诗歌意境及情感 1.明确诗歌思路 朗读思考:

1)找出诗中描写田园生活的句子

2)看一下这首诗可以分为几部分

明确:描写田园生活的句子为“方宅十余亩……虚室有余闲”,因此诗歌可分为三部分。诗歌具体思路:第一部分:爱丘山——落尘网——思归——归隐田园

第二部分:对田园生活的描述

所见: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村落

炊烟

所闻:狗吠

鸡鸣

所感:无尘杂

有余闲

第三部分(总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明确诗歌意境

思考:如何理解这首诗的意境 明确:情景交融,富有意境之美。

在这首诗里,我们所接触到的不是互不相关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地鸡鸣,而是由这些景物构成的一种宁静安谧、纯朴的意境。

3.明确诗人情感

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热爱宁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情感。

七)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明确:1)比喻

2)衬托

3)对比

4)情景交融

5)白描

八)讨论:从这节课的学习中,谈谈你学到了哪些做人的启示。

教师小结:从这堂课的学习中,我们从陶渊明的身上看到了一个重要的人生启示,那就是他敢于舍弃名利,从官场中走出来,去追求一份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最终得到了快乐。人生就是这样,人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因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学会取舍。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读《归园田居》组诗中的其它四首诗,体会陶渊明的田园诗的意境和心境。

第四篇: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

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A 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B 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 做官,有名有利 B 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

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四、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

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归来?

明确: 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 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

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2、彻底悔悟3、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

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

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农村的城市化和城市中某些人的走向农村(文明的异化)}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

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

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5、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五、总结全文。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六、全班同学朗读课文并练习背诵

隐士情怀:

1、蔑视权贵、鄙视官场

2、淡泊明志、躬耕田园

3、委心乘化、知天乐命

《饮 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365~427),中国晋宋时期文学家。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陶渊明的创作包括诗歌和文章两大部分,而以后期的诗歌成就最高。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它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 篇,共计12篇。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2)陶渊明诗歌的高超的技巧和独特风格也是它们所以被传诵的重要原因。我们常说陶诗的特色是朴素、自然。这些朴素的诗句,看起来作者似乎全不费力,然而却包含了高度的匠心。诗人如果没有神妙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就不可能用很平易的词句生动地显现出事物的形象。例如《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一诗中,写雪景用“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十个字,把雪的轻虚洁白的形象写得十分传神,被历来的批评家所推崇„„这就是作者善于抓住客观事物的最突出的特征,传神地表达出它的形象之故。陶诗中许多写景的名篇都具有这个特点。它们对描写的景物,往往只用淡淡的几笔,把它的神态突出地显示出来„„

陶诗另一突出的优点是,比同时代诗人的作品显得尤其浑厚和完整。陶渊明继承了汉魏诗歌“气象混沌,难以句摘”(宋代严羽《沧浪诗话》)的作风,讲究通篇的浑厚,不去斤斤追

求一两句名句„„

此外,简洁和含蓄也是陶诗的重要特点。

第五篇:《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陈华方

教材简析:《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属于必读课。这首诗是陶渊明山水田园诗的名作,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着重表现了诗人的超凡脱俗,希望挣脱名缰利锁,远离龌龊官场,回归清新自然的闲适之情。通过本诗的学习,能使学生对山水田园诗有初步的理解,感受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和作者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对象分析:本次课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诗歌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况且陶渊明又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诗人,初中时我们已经学习过他的《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和《饮酒》等篇目。因此,学生对陶渊明的生平以及其诗歌风格多少有些了解。本诗的学习也就不困难。但高中学生毕竟没有走向社会,对诗人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的体会还尚浅。所以通过学习这首诗歌,学生能在陶渊明的感染之下提高自己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

设计理念: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教学设想: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田园诗的特点

2、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3、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4、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教学重点:

1、解读陶渊明的思想

2、感受陶渊明笔下的田园之美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讨论法、教师引导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导入 : 同学们,初中的时候我们曾经学过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桃花源记》,那大家还记得这篇散文的作者是谁吗?(陶渊明)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景色优美、风俗淳朴、鸡犬之声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和谐安宁的“世外桃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的另一首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一),去诗人所生活的田园看一看,去感受他锁追求的那种和谐安宁的、闲适自在的田园生活。(板书题目)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隐逸诗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谥号),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也就是在他41岁得时候,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以后终老农村。这首诗便是他这次退隐次年创下的佳篇。他的诗除了田园诗,还有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等。

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1、听名家诵读,着重感受朗诵时的节奏、感情。

2、自由诵读,根据注释及手头资料疏通课文: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节奏;读出感情。

3、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三、探究、合作(分小组合作)

以“归” 字为核心解读诗歌。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具体分析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明确: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为何而归?

明确:(1)性本爱丘山(本性)。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①他是官宦子弟,其曾祖父、祖父以及父亲都曾做过官。②养家糊口(少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③从小饱读诗书,有大济苍生的志向: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门阀制度: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追问:如何理解这个“误”字,我们知道陶渊明曾多次辞官做官,难道仅仅是一个“误”字所能解释的吗?

明确:①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报复;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②彻底悔悟③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2):B、守拙归园田。

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守拙”?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提示:点题的是哪一句?)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渊明辞官的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属吏告诉陶渊明说:当束带迎之(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词语含义、特点、情感)

明确:(1)“羁鸟”是关在笼中的鸟; “池鱼”是禁在池中的鱼。

(2)特点: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3)运用比喻说明作者身在官场,而心系田园的心情,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明确:清新自然 祥和安谧 闲适恬淡 宁静幽美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

“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

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无尘杂”是说没有官场上乱糟糟的事情,看不到令人厌恶的“官场现形记”。“有余闲”是说可以不必做官场上那些客套应酬之事,可以有充分的时间来读书吟诗。这一无一有正式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和理想境界。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小结: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摆脱官场羁绊的欣喜愉悦

四、总结全文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五、艺术特色

比喻:生动形象,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含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语言:语言朴素自然,随手写来,明白如话。

白描: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

情景交融:写景的八句,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但更是心境——陶渊铭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

六、深思

追问:我们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明确:①从当时的社会环境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

②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要改造社会,要清楚污浊,不能单靠“归隐”与“善”,应该兼济天下。

③成分分析:陶渊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积极入世、大济苍生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而道家消极避世的思想使他在“误落尘网”13年之后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率性自然。

七、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课外收集陶渊明《归园田居》组诗的其他四首,进一步感受他的田园诗的意境美及作者的归隐情怀。

八、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陶渊明

一、作者简介

二、解题 诗歌题眼:归

三、品味诗歌

从而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尘网、樊笼 本性、守拙 美丽田园 无/有、久/复 厌恶官场 淡泊明志 自然和谐 自由、独立 蔑视权贵 固守节操 恬淡优雅 安逸、喜悦

四、艺术特色 白描 情景交融 比喻

语言:清新自然

五、作业布置

九、教学反思

《归园田居》上课时间为一课时,主要训练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间穿插知识回顾和对诗歌的反复朗读。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知识回顾、朗读、讨论等环节都能较好地进行,但课堂的重点在鉴赏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鉴赏诗句和描绘整体画面对学生来说是有相当的难度的。如学生不一定能鉴赏出田园风光的美,描绘画面可能顺序不当、想象不足或流于翻译诗句等,这些都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教师虽然预设了学生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但具体的点拨要很到位,这点,我在上课时的处理是有待提高的。希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适当预设,及时点拨,注重教学的生成过程。

每一种教法可能都有得有失,感谢这次能有这样的机会反复思考自己的教学,希望今后能不断探索各种教学问题。

下载归园田居(其一)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归园田居(其一)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制作人:13级中文二班毛晓雅 【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必修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做的《归园田居》诗一组里的......

    归园田居教案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有“田园诗人”、“隐逸诗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之称的东晋最杰出的诗人是? ——陶渊明。2.《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种豆南......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2.感知诗歌意象的运用,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及诗人情感。 3.了解诗歌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试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 号考生,我抽到的题目是《归园田居(其一)》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一、导入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家园,它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做世外......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txt2机会靠自己争取,命运需自己把握,生活是自己的五线谱,威慑呢们不亲自演奏好它?教学目标: 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课文,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田园风光,欣赏诗歌的画面美。 过程与方法:反复吟咏,把握意象,感受意境,从而体会诗中的感......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一、导入: 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一篇《桃花园记》,作者是谁?(陶渊明)在作品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

    《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