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_教学设计_教案

时间:2019-05-12 23:45: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代诗歌四首_教学设计_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代诗歌四首_教学设计_教案》。

第一篇:古代诗歌四首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铺垫认知的台阶――疏通文意。上网或查书检索五首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身世、诗歌创作的背景,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激发探究的欲望――标出每首诗歌每行的最后一个字的拼音,探究乐府诗、律诗、词、曲在表现形式上的规律。

2.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品味诗情美――吟读《观沧海》,体会作者豪情。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一入课即紧紧抓住作者情感的抒发点上去感悟、把握每首诗歌的基调,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作好铺垫。

设置小组学习活动:五首诗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诗句中看出?划出关键句。

《观沧海》--“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次北固山下》――“归雁洛阳边”,思乡。

《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抒发了诗人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的喜悦之情。

《天净沙·秋思》――“断肠人在天涯”,枯、老、昏等修饰词,表现了萧条寂寞悲凉的情绪。

重点以《观沧海》为例进行示例分析:

1、补充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是作者于建安12年北征乌桓,凯旋归来时所作。当时他经过擒吕布、降张绣,在官渡打败了主要对手袁绍,接着又诛袁谭,平高干,北征乌桓一举获胜,统一了北国,正可以南征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眼下铠甲未卸,征尘未洗,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

2、问题切入:全篇以“观”字统领,说一说作者观到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引导仔细观察、阅读文本,自主学习。

3、背读――强调积累,快速记忆。分两步:

(1)合作探究:题目为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

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2)抓住关键词,突出重音,进行快速背诵。

3、译读――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结合背景译一译,并进行画面想像:作者在吟咏这首诗时的情景和情绪。

4、说读――说一说作者笔下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作者以海自比,志在容纳。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丰富的想像力,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学生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状物是为了言志。

5、吟读――体会感情,培养语感

在理解的基础上吟读,体会诗情和语气节奏,读出气势与豪情。

二、想像画面美――重点对《次北固山下》的画面进行想像,兼顾联想其他几首诗歌。

1、说读――拓展诗意,读出画面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析。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激发想像,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讨论明确: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2、译读――想像意境,译出韵味

方法引导,铺设台阶,学生读诗,老师翻译首联和颔联,提醒注意押“an”韵,学生试着翻译。写在词语积累本上,颈联和尾联由学生自己试着翻译。师译:

客居他乡的游子要行的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颈联和尾联的翻译指导:红日从东海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旧年。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呀,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不求答案的统一,只要译出意境并且有一定的韵味即可。)

品评佳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品味“生”和 “入”字的炼字艺术,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该句表现的哲理。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还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这一句已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情呢?两句炼字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强调,并且用“生”和“入”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感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江春入了旧年将赶走严冬,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被称为千古名句。

第二课时:教授《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秋思》

三、体会诗意美――联读比较赏析《钱塘湖春行》的诗歌内容。

1、调动积累:运用联想将原来学过的诗文来为该诗作注脚,用散文去诠释诗句。本单元中,朱自清的《春》中的“春草图”、“春花图”跟《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几家新燕着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有异曲同工之妙。启发学生回忆背诵,比较两种表现方式的异同,解读、理解律诗的特点,欣赏律诗的声律和声韵之美,积累诗句。朗读品味对偶句,读出韵味。

2、插页补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池塘生春草,园柳变禽鸣”(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孟郊的《春雨后》);“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少须颜色好,多漫枝条剩。”(杜甫《丽春》);“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白朴的《天净沙·春》)以上几首诗中,哪些地方与《钱塘湖春行》有相似意境,进行比较阅读?

3、研读与赏析:“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四、析词补白――重点欣赏《天净沙·秋思》中炼字美。

1、探究想像:作者一字一景,惜墨如金,曲中出现的景有哪些?给读者的感觉是怎样的?为什么?

讨论明确:小令的前三句,18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顿生色彩,都带上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全篇纯用白描勾勒出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愁苦之情。

2、阅读比较:元代词曲作家白朴的两首《天净沙》小令: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天净沙·秋》)“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天净沙·春》)在情绪上与《天净沙·秋思》有何异同?

3、改写:如果把修饰语和中心词略加改动,让诗的情绪变得清新、喜悦,如何改?

4、析词补白:诗句的简洁,为读者创设了丰富的想像空间,正像绘画和书法中的 “飞白”,让人产生无穷的联想。请学生想像语词之间的关系,为这首小令补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小令体现的意境表达出来。可以画、可以讲故事、可以配乐朗诵、可以翻写新诗或者散文。

六、让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课外查找资料,将下列诗词补充完整,说说诗词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景物,并背诵下来。

(1)风吹柳花满店香(李白)(2)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3)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第二篇: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设计

第十五课 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3.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熟练背诵。

4.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一. 导入新课

曹操,字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是想象的? 3. 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三. 研读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 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 王湾

一.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 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二.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 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三.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选悬”是怎样的情景。如 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四. 作业 背诵这二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钱塘湖春行

一.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苏东坡有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 宜”白居易的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二.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2. 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三. 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 “家家”?

讨论明确: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 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 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 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一、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出色地 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感知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随着老师的描绘学生闭目想象画面,体会思乡之情。然后交流自己想象 的画面。四.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

存在。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五、拓展延伸

1. 将收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2. 展开想象,将〈天净沙 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第三篇:《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课前准备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教学过程

观沧海 曹操

一、导入新课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①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三、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 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次北固山下

一、导入新课

古时候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二、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互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四、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天净沙·秋思》、《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一、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回眸一笑的西施背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二、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

①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②“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三、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一、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感知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象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交流自己想象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

三、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学生配乐朗读。

四、拓展延伸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可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延伸作业

: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 ②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第四篇:《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教学方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预习:

1.给生字注音。(10个以上)2.试读课文。(3次以上)3.划分各首诗歌的朗读节奏。4.了解作者和作品,包括:(1)解释题目的含义。(2)简介作者和作品。【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观沧海》《问王昌龄左迁龙标言有此寄》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观沧海》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2)作品简介

题目《观沧海》中,“观”的意思是“远望、眺望”,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2.朗读指导与训练

(1)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教师范读,要求字正腔圆,感情饱满。(或播放录音)(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3.整体感知课文

①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补充内容: 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②难点点拨: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4.合作探究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重点提示: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主题:本诗作者描写了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

难点点拨:说说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当时曹操已削平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纺一北方,如果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就可以实现荡平宇内,一统天下的宏伟目标了。)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表现自己的伟大抱负,阔大的胸襟。5.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6.背诵全诗.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体知识:古体诗和近体诗

2.诗歌写景的目的:寓情于景,为抒情铺垫 3.杨花、明月、子规三意象 4.诗人的形象 教学过程:

导语:唐诗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诗歌是唐代文学艺术的代表形式。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期。唐代诗人众多,仅传下姓名的诗人就有2300多,仅《全唐诗》中收入的唐诗就有48900多首,一个人每天背一首,得用130多年。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诉说悲欢离合,歌唱远大理想,揭露社会黑暗,赞美大好河山,总之,唐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诗,领略一下唐诗那醉人的风采。

一、文学常识:古体诗和近体诗

在唐代,人们把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叫古体诗(格律:诗、词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把唐朝时出现的讲究格律的诗称为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最初都是唐朝人的说法,古体诗因产生年代早,相对于唐朝人已经是古代的诗体了;格律诗在唐朝时是刚刚成熟的,相对于唐朝人来说是“新近”产生的,所以唐朝人称它为“近体诗”。我们现代人不过是沿用了唐朝人的说法,实际上“近体诗”离我们不但不近,反而已相当久远了。)近体诗又分为两类:律诗和绝句。古体诗近体诗

形成年代 唐代之前 唐代 格律要求 较少限制 限制严格 形式分类 古诗,古风 律诗,绝句 举例 登幽州台歌 送杜少府(律);闻王昌龄(绝)

二、读:语速,语调,节奏

三、文学常识:李白,字太白,自号清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四、释题,背景 1.标题: 闻:听说

左迁: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古人以右为尊,左迁就是降职

寄:寄托,托付

2.背景:诗人王昌龄于天宝8年被贬偏远之地,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五、赏析

1.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

——杨花,子规的啼鸣(不是子规)。2.写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3.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4.写景的目的: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本身,就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景是为抒情铺垫(准备)。5.第一句是写景,第二句是叙事。“闻道”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闻道:听说。表现了作者的惊惜之情:友人已经走了,而且已走了很远,而且是受了贬谪而走。

四、布置作业

默写诗歌《观沧海》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次北固山下》、《天净沙

秋思》

一、《次北固山下》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题目《次北固山下》中,次,是停泊的意思。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五言律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2.介绍律诗的有关知识:

律诗共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押韵,每联的尾字押韵。押韵的字叫韵脚。颔联、颈联一定是对偶句。3.朗读指导与训练

(1)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整体感知 4.合作探究

(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初春。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a、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b、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5.背诵全诗.二、《天净沙 秋思》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马致远:元代著名戏曲作家。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代四大戏曲作家。从诗歌的体裁看,《天净沙 秋思》是一首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相当于可以填词歌唱的乐谱;“秋思”是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思念。

马致远的散曲,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被誉之为“秋思之祖”。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2.朗读指导与训练

(1)划分这首散曲的诵读节奏。

提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整体感知 3.合作探究(1)《天净沙 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都是凄清、悲凉、感伤之景。点拨:“小桥流水人家”是以乐景反衬哀景,“小桥流水人家”虽好却不是自己的家乡,有家归不得,更加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哪句可以作为点睛之笔,道出了游子的情怀? 断肠人在天涯。

提示:断肠人,指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

(3)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通过凄清、悲凉、感伤的秋景描写,表现羁旅游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4)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字数150字左右。深秋,夕阳西下。古道上,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正踽踽独行,陪伴他的惟有那匹衰瘦的老马。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将要归巢的乌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看到溪水流经的几户人家,炊烟袅袅,充满幸福温馨,而他此刻却有家难归,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自己今夜又要投宿在何处?独自承受长夜漫漫,怎么能不悲从中来,肝肠寸断。4.背诵全诗.三、布置作业

1.默写诗歌《次北固山下》、《天净 沙秋思》

第五篇:《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4.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教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1、导入新课 :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

[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

——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树木百草,秋风洪波

——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描写的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闻王昌龄左前龙标遥有此寄

教学目标:

1.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2.通过自己的合理想像体会诗歌的深邃意境。3.用口头语言描绘想像的画面,营造意境。教学流程:

一.文学常识介绍

李白(字、号、年代、小李杜)李白及其他作家的送别作品 体裁:七言绝句

送别诗 二.释题

人物、事件、距离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自读、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找出压韵的字

2.再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到的景色(杨花、子规)3.景物的特点

杨花:百花凋零的暮春景象之一 子规:啼叫声哀鸣(不如归去)

4.眼见飘坠的柳絮,耳闻子规哀鸣,本已撩人愁思,却又传来好友被贬的消息。(事件)5小结:此景暗含了友人漂泊远方的羁旅之苦。

6.友人远去,诗人的情感何以寄托?(我寄愁心与明月)7.再读课文,表现对友人的思念与同情。

四、拓展

1.借月表达思念之情的句子 如: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假设你是月亮,到了龙标。你将会对月亮说些什么。五.学生小结

六.布置作业

收集相关名句,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1、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明确]:

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3、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4、作业:

背诵这三首诗。

练习:

一、5、板书设计:

观沧海

东汉

四言乐府

登山望海 次北固山下

唐朝

五言律诗

驾舟扬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朝

七言律诗

赏花观鸟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元代

元曲

悲秋思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天净沙 • 秋思》(马致远)教学设计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1、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明确]: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3、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4、作业:

收集相关名句,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1、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2、感知内容

①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②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

3、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学生配乐朗读。

4、拓展延伸: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可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5、作业:

①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②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6、教后反思:

《观沧海》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句子是①。展现大海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的句子是②。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孕星辰的雄浑景象的诗句是③。诗中描写实景的句子是:④。诗中描写想象的句子是:⑤。运用互文的句子⑥。与诗歌正文内容无关的句子:⑦。统领全诗的句子:⑧。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⑤(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⑦(幸甚至哉,歌以咏志。)⑧(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6《钱塘湖春行》中颌联是:①。颈联是②,名句是 ③。描写西湖花草美景的句子是④。描写初春景象的句子是⑤。诗中描写莺歌燕舞的名句⑥。既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又表达诗人赞美之情的诗句:⑦。表明观景处所的诗句是:⑧。请写一句诗,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著春泥”的修辞一样的句子:⑨。以对偶、拟人写出西湖早春生机蓬勃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的句子:⑩。诗人出游的季节是早春。从文中的句子中⑾ 可以看出来。

答案: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②(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③(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④(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⑤(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⑦(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⑧(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⑨(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⑩(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⑾(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次北固山下》一诗的颔联是①。颈联是②。最能突出地表达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之情的句子是③。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④。描写江上景色的句子是⑤_。运用对偶的名句是:⑥。运用设问的名句是:⑦。既写出了实景之美,又表现了虚景的壮阔的句子:⑧。

答案:①(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③(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⑤(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⑦(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⑧(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天净沙·秋思》中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①。能侧面表现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诗句是②。词的主旨句是③_。从正面衬托游子的悲秋思乡之情的句子是④。程远远在异乡,面对晚霞中森林的奇异风光,心想:加拿大的景色确实迷人,但远离故土的滋味实在是不好受。感慨之中,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名句 ⑤ 不觉脱口而出。

①(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③(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④(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⑤(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下载古代诗歌四首_教学设计_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代诗歌四首_教学设计_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1、背诵诗歌,了解作者; 2、读懂诗的内容,能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改写诗歌,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教学步骤: 教学建议: 1、 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15.《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 1.积累“澹澹、竦峙、萧瑟、听取、别枝、若、次、以、见”等文言词汇。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五首表达的思......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古代诗歌四首》NO:710305-1班级_________小组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学习总目标 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有感情......

    古代诗歌四首 教案[最终定稿]

    古代诗歌四首 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澹澹、竦峙、萧瑟、听取、别枝、若、次、以、见”等文言词汇。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1.感知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 教学目的: 1、 了解作家作品; 2、 学习文言字词句; 3、 理解是个内容; 4、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5、 欣赏名句; 6、记忆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是个内容及体......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诵读﹒意象﹒联想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15课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第五条中......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