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语故事的教案
成语故事的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成语故事教案,欢迎来参考!
1、学习《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的生字词。
2、详细讲解前两则成语故事。
3、让学生认真领悟两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
1、理顺故事发展的思路,把握重点字词句。
2、让学生体会两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寓意。
教学方法:讲授法,一抓一放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不少成语了,谁来说几个给大家听听?
生回答
师:同学们积累得还真不少,那有同学知道成语的来源吗?
生思索回答
师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民间口语,一是书本记载,本记载包括故事,典故,寓言。
师:今天啊,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八课《成语故事》。带领学生读课题。
1、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则故事《自相矛盾》。老师想问问同学们你们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听过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吗?
生:听过或没有
师:有人听过。那有人能说说你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吗?
生回答
师:那自相矛盾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学了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2、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把这则故事读一读,读的时候注意画出本课的生字词。
生读课文。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本课的生字词。
“矛
盾
楚
锐
戳”
请学生读生字词,读准字音。请学生自己说一说在写这些生字词时有哪些注意点。最后让学生组词。
3、师:好。本课的生字词我们就学到这里,我们来看这里“矛”这里的“矛”是什么意思呢?盾呢?
矛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在长杆的一头有金属枪头。
盾是古代的一种兵器,用来遮挡提防兵器。
师:我们这里还有一个字“戳”,这是一个动词,同学们你们能做做戳的动作吗?
生拿出笔纸。让他们听指令做动作。第一次“矛”戳不穿“盾”,第二次“矛”戳得穿“盾”。同时讲解并板书
戳不穿→→矛
不锐利
戳得穿→→矛
很锐利
盾
很坚固
盾
不坚固
师:文中的楚国人是怎样夸奖他的矛和盾的呢?请同学们找一找,用∽∽∽画出。
生找到后请生朗读。
师:你们注意到楚国人说此话时的提示语了吗?
突出“夸口”一词,夸口是说大话的意思。让生再读一遍,注意读出“夸口”的语气。
师:听了楚国人的话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师:我们的同学都很聪明,看出了这个楚国人的破绽。其实看穿他的不止我们同学,文中的路人他是怎么问的?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由生读出路人的话。
师:那路人问完之后,那个楚国人有什么反应?请一大组的同学来读一读。
师:谁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那个楚国人的神态?
生:张口结舌。
重点讲“张口结舌”——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了。
师:这里的“张口结舌”可以换成哪些词语呢?
生:瞠目结舌
哑口无言
目瞪口呆
师:到这里,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些什么呢?
生:说话,做事不要前后抵触,否则吃亏的是自己;不要夸口,要老老实实,实事求是。
师:现在你能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了吗?
自相矛盾比喻一个人的言语或行为前后抵触。
在黑板上抄下寓意。
师:最后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A同学当楚国人,B同学做路人,其他的同学读旁白。
1、师:《自相矛盾》我们就学到这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则故事。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把课文读一读,你们思考一下你们在读的时候需要做些什么?
生:画出本课生字词,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生读课文。
师: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读书的情况。
竽
腮
俸禄
奏
开火车读,讲生字词读及写的时候的注意点,齐读,组词扩词
2师:我们已经学过了本课的生字词。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篇课文,其余的同学注意思考小黑板上的几个问题。
先出示问题,让学生读问题。
小黑板上的问题是: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他为什么要充数?
他为什么能充数?
他充数的结果如何
生读课文,其余学生思考。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个问题的答案。
(1)这则故事的主人公是南郭先生。
(2)他想得到俸禄,但又不会吹竽,所以他要充数。
(3)齐宣王在世时总是喜欢大家一起吹给他听,给了南郭先生可乘之机
重点讲“居然“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的意思。
师:这里的居然能换个词吗?
生:竟然。
师:从居然你看出了什么?
生:南郭先生蒙混骗人,不该得到俸禄。
(4)充数的结果是:当齐宣王在世时他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齐湣王在位时他只好逃走了。
师:通过南郭先生命运的转变,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1:人要有真才实学,否则只能混一时而不能混一世。
生2:作为管理者要善于识别那些没有真本领的人,他们往往冒充有真本领的人混饭吃。
3、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装模作样的语气。
师:你能说说你对滥竽充数的理解吗?
生: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比喻把不好的东西放在好的东西里面充数。
在黑板上写出寓意。
师: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今天的作业是:
仔细体会我们所学的两则成语故事中包含的寓意
搜集与我们课文类似的成语故事
搜集成语包括除了四个字以外的三个字,七个字等字数不等的成语。
第二篇:成语故事教案
成语故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教学重点:
弄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教学难点 :
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教学用具: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三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1.你知道成语是怎么来的吗?它的来源有多少种呢?请同学们说说看。2.同学们的知识还真不少啊,成语是有固定结构和特殊意义的现成话,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不少来自口语的成语, 有三个字、五个字、六个字的,甚至更多的,如“敲门砖”“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等等。我们现在使用的成语一般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书本记载,包括古代寓言、古典作品、历史故事等。二是来源于民间口语,如不三不四、七手八脚等。
二、初读课文
1.请读一读第八课的三则成语,是其中的哪一类? 2.大家都发现了吧,这三则成语都属于古代寓言。3.你知道寓言是怎样构成的吗? 寓言一般是由故事和寓意两部分组成,有的故事直接说出寓意,有的寓意蕴含在故事中。
4.你猜猜看读懂寓言故事的方法是什么? 其实,读懂寓言故事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将故事和寓意联系起来,读懂了故事也就明白了寓意。
三、深入理解
1.我们先来学习自相矛盾(板书)(1)故事中的生字,谁来读一读? 矛盾楚卖锐 戳
第一行是三会字,要求要求会认会读会写。第二行是二会字,要求会认会读。注意要把翘舌音读准确。
(2)请同学们拿起课本轻声自读。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同时想一想,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3)这则寓言讲了一个楚国人卖矛和盾的故事。它的寓意到底是什么呢?我们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抓关键句,揣摩蕴含的道理。(4)请特别注意这个楚国人两处语言描写: 1.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2.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在这两句话中,蓝色字告诉我们什么? 这两句话都出自楚国人之口,蓝色字更反映出他的自吹自擂,先夸口自己的盾最坚固,无所不胜;后又夸自己的矛最锐利,所向披靡。从随你都几个字,我们看出按照楚国人得意思:他的盾能抵挡一切矛的攻击,而他的矛又可以刺穿所有的盾。面对质问,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他就张口结舌了。请你把这两个句子读一读,同学们,现在明白寓意了吗? 楚国人对所卖的矛和盾自吹自擂,前后不一致,这就是自相矛盾。”自相矛盾”是一个成语,我们经常用它来比喻什么呢? 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为前后自相抵触,无法自圆其说,讽刺无视实际,随意夸大。(5)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自相矛盾的例子吗?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谈一谈。
第三篇:《成语故事》教案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宝塔路片区五年级语文教学案
8、成语故事
主备:李家大山小学 审核:宝塔路片区五年级语文组 课型:阅读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课文《成语故事》,向同学们讲述了三则精彩而有趣的成语故事,分别是《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自相矛盾》比喻一个人的语言、行动前后相抵触。《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健地方加上精辟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在教学时,应注意这样两条:第一是将这三则故事看作一篇课文去进行整体感知。让学生从而发现这三则故事的相似之处,明白这类课文的基本特征,为日后的举一反三做好准备;第二是让学生读明白故事和寓意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从故事的词句入手,读出词句所讲述的故事,并从故事中抽取蕴含其中的道理,让学生经历一个由形象思维到理性逻辑思维的过程。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2. 学会生字,理解“张口结舌”、“ 惊叹不已”、“点睛之笔”等词的意思,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3.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三个成语的意思。4. 引导学生感受成语中的人物形象,从形象中感受到寓意。5. 激发学生阅读成语故事的兴趣,培养遇事爱思考、分析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三个成语的意思,并能联系生活说说寓意。
难点:引导学生感受成语中的人物形象,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课前准备:
1、课前阅读一些成语故事,摘抄一些成语故事的寓意。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
2、学习《自相矛盾》,明白成语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成语故事的一般特点,学习《自相矛盾》。
教学难点:理解《自相矛盾》的寓意所在,并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资料链接:《自相矛盾》见于《韩非子•难一》,也见《韩非子•难势》。写的是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矛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盾都能戳破。旁边的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什么矛也戳不破”和“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是不能同时存在,是相互矛盾的。这个成语比喻一个人的语言、行动前后相抵触。
一、预习导学
1、熟读《成语故事》,至少3遍,做到正确、流利。家长评价:
2、比一比,再组词。
矛()买()锐()壁()逼()茅()卖()悦()臂()副()
3、查《成语词典》,写出下列成语的词义和寓意。
自相矛盾:字面意思: 寓意: 张口结舌:字面意思: 寓意:
4、写出几个你知道的成语故事的名称,并写写它们的寓意。
二、课堂研讨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宝塔路片区五年级语文教学案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来玩个游戏——“成语接龙”,愿意吗?
2、看来同学们掌握的成语还真不少呢!不管是生活中,还是书本上,我们常常要用到成语,到底什么样的词才能称为成语呢?(课件出示,揭示成语特点)
3、有很多成语都是由一个有趣的故事演变而来的,今天我们就学习《成语故事》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反馈字词预习情况。
2、指名读3个故事,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每则故事的内容。
3、这些成语故事只是单单的为了讲故事吗?(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要让我们去感悟体会)
(三)精讲《自相矛盾》
1、同学们,这是一个写得很精彩的故事,既有人物语言,也有人物动作、神态,刻画得有声有色,你能和同桌合作,读好这个故事吗?
2、指名朗读,相机评价:
①“夸口”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而“夸口”? “矛”和“盾”,你们能分得清吗?(看图指一指。)请学生朗读“夸口”的语气,要求读得语气很夸张,把那种当众吆喝、自卖自夸的语气形象地读出来。
②正当他说得唾沫四溅之时,有人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看看插图,此时这个楚国人是表情,周围的人又是什么表情呢?
③课文用了一个词,是“张口结舌”,你能表演出来吗?刚刚还夸夸其谈的的楚国人,此刻为何“张口结舌”说不出话呢?
④这则故事给我们什么启发呢?(大声地读寓意)
在生活中,我们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或是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谁愿意说一说。
3、复述《自相矛盾》。
三、当堂训练:
1、楚国人这样夸自己的盾:“。”他又这样夸自己的矛:“。”如果你就在旁边,会想:。
2、《自相矛盾》中的楚国人张口结舌,这是因为,现在人们常常用“自相矛盾“来形容。
四、巩固练习:
1、完成习字册。
2、把成语补充完整。
()口()舌 惊叹()()()牙()爪 电()雷()()()之笔 自相()()()()充数()龙()睛
3、按要求写成语(至少3个)
①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②来自神话故事的成语: ③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夸口-——张口结舌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宝塔路片区五年级语文教学案
1、精读《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明白其中的寓意。
2、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3、练习背诵《画龙点睛》。教学重难点:
精读《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明白其中的寓意。资料链接:
《滥竽充数》见于《韩非子•内储说上》。写的是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齐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其中充数。后来,齐泯王继位,喜欢一个一个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这个成语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画龙点睛》见于唐朝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传说梁代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上画了四条龙,不点眼睛,说点了就会飞掉。听到的人不相信,偏叫他点上。刚点了两条,这两条龙便乘风飞去,只剩下没点眼睛的两条龙。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健地方加上精辟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查《成语词典》,写出下列成语的词义和寓意。
滥竽充数:字面意思: 寓意: 画龙点睛:字面意思: 寓意:
2、用“ ”画出《滥竽充数》中带有关联词语的句子,认真地读一读,练习用“不要„„而要„„”口头造句。
3、熟读《画龙点睛》,能背出来就更棒了,家长评价:
二、课堂研讨
(一)精读《滥竽充数》
1、谁来解释一下课题的意思?(说说“滥”、“竽”“充”的意思)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可进行比较:a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b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练习朗读。
3、出示“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和别人一样多..的傣禄。”
“居然”什么意思?如果你是南郭先生的同行,你可能会想?南郭先生又会怎么想呢?
4、看插图,南郭先生后来又怎么装不下去的呢?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5、如果你看到了流浪街头的南郭先生,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对于今天那些“滥竽充数”“以次充好”的厂家,你会对他说什么呢?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宝塔路片区五年级语文教学案
6、出示成语寓意,大声读一读。
(二)学习《画龙点睛》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张僧繇画的龙点睛前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美中不足)
2、“点睛”的结果怎样?
3、“游客们惊叹不已”,他们会说些什么?(在想象、说话训练中领悟故事的寓意)
4、张僧繇“点睛”的作用是什么?
5、“点睛之笔”在现实中的运用是什么?
(包装,好的产品加上好的包装,就是“画龙点睛”的作用;劣质产品加上好的包装,就是“滥竽充数”)
6、读课文。读出感情变化:奇怪——不信——佩服
三、当堂训练。
1、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①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总是„„ ②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不要„„而要„„
2、按课文内容填空。
①南郭先生“滥竽充数”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他最后逃走是因为。你想对他说:“。”
②霎时间,只见,被点上眼睛的龙。游客们,无不 张僧繇的。
四、巩固练习。
1、背诵《画龙点睛》,家长评价:
2、阅读《成语词典》中关于“寸阴尺璧”的解释,回答问题。
【寸阴尺璧cùn yīn chǐ bì】寸阴:日光的阴影移动一寸,指极短的时间;璧:古代一种扁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一寸光阴比一尺璧玉更可贵。形容时间宝贵。三国·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1)“寸阴尺璧”中“阴”的意思是
。(2)词典一般对成语的出处、典故都酌情引述,“寸阴尺璧”这个成语出自
,通过画线的这段引述,我们知道古人
。(3)用“
”画出这个成语所比喻的意思。(4)与“寸阴尺璧”意思相近,都是形容时间宝贵的成语有
、等。
3、仓皇逃走的南郭先生以后的情况又会怎样呢?请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围绕一定的中心续写作文“南郭先生逃走以后”。
4、语文实践活动:和你的好朋友利用双休日时间,编辑一份“成语小报”吧,还可以在班级互相交流、评比哦!(选做)板书设计
滥竽充数 总是 装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宝塔路片区五年级语文教学案
不要„„而要 逃
画龙点睛 奇怪——不信——佩服
第四篇:成语故事教案
成语故事
第一课
水滴石穿
一、教学目的:
1、阅读成语故事《水滴石穿》。
2、理解故事的愿意和现在引用的转换意。
二、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指名学生说一说。
生1:我知道这则成语故事“水滴石穿”讲的是宋朝的一个县令张乖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对他说的话。
生2:“水滴石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小,但累积起来,就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生3:现在,常从积极方面来使用,比喻学习或者做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2、学习“水滴石穿”这个成语:
⑴ 初读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⑵ 指名学生读成语故事,及时纠正字音。
⑶ 了解寓意:
师: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老师相机加以说明:“水滴石穿”这一个成语出自文中县令张乖崖的故事,是说他看见仓库管理小吏私自把一枚铜钱放入自己的口袋而严加询问,写出了“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批语。意思缺点错误虽小,但积累起来也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后来也比喻做事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3、知识的拓展延伸
说说学习单元课文后其他方面的收获。
4、作业:
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教学反思
“水滴石穿”是一个成语故事,目的是教师引领着学生走近文本,深入文本,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去理解“水滴石穿”的精神,从而有所启发、感悟。在教学中,学生的理解有时很肤浅,他们只从表面上了解石头是被水滴滴穿了,水滴很顽强,但在 “水滴石穿”的过程中水滴所表现的内在精神却被抛在一边,而“水滴石穿”精神的理解则是学生这节课有感而发的基础。
第二课
滥竽充数
教学目标:
1、学习,《滥竽充数》的生字词。
2、详细讲解前这则成语故事。
3、让学生认真领悟这则成语故事的寓意。教学重点:
1、理顺故事发展的思路,把握重点字词句。
2、让学生体会这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寓意。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不少成语了,谁来说几个给大家听听? 生回答
师:同学们积累得还真不少,那有同学知道成语的来源吗? 生思索回答 师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民间口语,一是书本记载,本记载包括故事,典故,寓言。
师:今天啊,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成语故事》。带领学生读课题。
二、引读导悟《滥竽充数》
1、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故事。板书课题(滥竽充数)让学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把课文读一读,你们思考一下你们在读的时候需要做些什么?
生:画出本课生字词,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生读课文。
师: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读书的情况。
竽 腮 俸禄 奏
开火车读,讲生字词读及写的时候的注意点,齐读,组词扩词
2师:我们已经学过了本课的生字词。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篇课文,其余的同学注意思考小黑板上的几个问题。
先出示问题,让学生读问题。
小黑板上的问题是:
(1)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2)他为什么要充数?
(3)他为什么能充数?
(4)他充数的结果如何
生读课文,其余学生思考。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个问题的答案。
(1)这则故事的主人公是南郭先生。
(2)他想得到俸禄,但又不会吹竽,所以他要充数。
(3)齐宣王在世时总是喜欢大家一起吹给他听,给了南郭先生可乘之机
重点讲“居然“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的意思。
师:这里的居然能换个词吗?
生:竟然。
师:从居然你看出了什么?
生:南郭先生蒙混骗人,不该得到俸禄。(4)充数的结果是:当齐宣王在世时他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齐湣王在位时他只好逃走了。
师:通过南郭先生命运的转变,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1:人要有真才实学,否则只能混一时而不能混一世。
生2:作为管理者要善于识别那些没有真本领的人,他们往往冒充有真本领的人混饭吃。
3、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装模作样的语气。
师:你能说说你对滥竽充数的理解吗?
生: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比喻把不好的东西放在好的东西里面充数。
在黑板上写出寓意。
四、作业
师: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今天的作业是:
(1)仔细体会我们所学的这则成语故事中包含的寓意
(2)搜集与我们课文类似的成语故事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比喻把不好的东西放在好的东西里面充数。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
第三课
坐井观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生字,了解成语中的故事及意思。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
3、情感目标:学生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了解成语的内容。教学难点:了解成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了解成语中的故事。
2、教师:多媒体课件、小黑板、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3分钟)
1、小朋友,你们有什么爱好呢?(学生自主回答)这么多爱好啊,老师今天要考一考你们,请你们猜动画片的名字!课件出示《坐井观天》的动画。
2、教师导语:小朋友们真厉害啊!今天,我们要认识很多更有趣的成语,因为,每个成语里都有一个好听的故事。板书课题:有故事的成语。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20分钟)
1、小朋友们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成语,如果你在读的时候遇到了不认识的字娃娃,就拼一拼它头上的章节。要特别注意平、翘舌,前、后鼻韵,鼻边音的字。等会老师还要和你们进行一场比赛呢!
2、师生赛读成语。
3、课件出示生字娃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每出示一个字娃娃,就让一个小朋友说,其他的认真地听他说正确没有。
4、小组合作探究:(每小组讨论4个字),哪个字你容易叫错,是怎样记住它们的样子的?派代表说一说。
5、做识字游戏:将字娃娃贴成一座山的样子,学生搬山,认识一个生字,扩词后,就搬掉一块,直到搬完为止。
三、精读课文,领会感悟。(14分钟)
1、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学生说名字。
2、小组活动:先读一读成语,边读边想成语的故事,再在小组内把自己知道的成语故事讲给其他小伙伴听,派代表在班上讲。
3、我会猜,教师出示课件《守株待兔》、《刻舟求剑》,学生猜。
四、拓展延伸。(3分钟)
1、回家后,把你领会到的成语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积累成语,并阅读有关成语的课外书籍,准备开展一次讲成语故事的比赛。字等字数不等的成语。
教学反思:
学生知道了坐井观天所蕴含的寓意,明白了看事情不能以偏概全。
第四课
刻舟求剑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培养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
难点:难点是学生对那个掉剑的人错在哪里的理解。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读过成语故事吗?谁能给大家讲一个成语故事?每个成语故事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所以,多读成语故事是很有好处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用以前学过的读书方法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并记住每个生字的读音,在课文中标明自然段。
2.检查、认读生字卡片,检查字音识记效果;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初读效考。
回答:课文讲的是什么人?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逐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读第一段。(提问)
(1)课文讲的是什么?
(2)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结合看图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仔细观察图上人物的装束,理解“从前”指的是古时候的意思。观察坐船人挂在腰里的剑鞘,联想“一不小心宝剑掉到江里去了”的情景。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提问:这一段主要讲谁?他做了什么?(引导学生先抓住这一段的主要意思。)“那个人”指谁?(引导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一点儿也不着急”是什么意思?从哪儿看出他一点儿也不着急?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坐船人的表情和动作,把“拿出小刀”,“刻了一个记号”联系起来,体会“一点儿也不着急”的意思,并在看图中理解“船舷”和“记号”的词义。)指导学生体会那个人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3.读第三段。
让学生弄清这一段主要讲的内容,然后再逐句理解。
(1)读第一句,思考“还不赶快捞”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快点捞吧!赶快捞吧!”)理解这句话表达的意思。
(2)读第二句,思考“„„有什么用啊!”是说有用,还是说没有用?(没有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催促的语气和急切的心情。
4.学第四段。(重点段)
(1)朗读第四段,先把那个人不慌不忙说话的语气读出来,在朗读中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
(2)掉剑人不慌不忙,他是怎样想的?
(3)准能把宝剑捞上来是什么意思?(一定能把宝剑捞上来,表示很有把握。)
(4)这个人准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
使学生分析理解到:这剑是从正在行驶的船上掉到江里的。船不断向前移动,船上的记号就随着船移动,这个记号就失去了作用。所以船靠岸后,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是不可能捞到的。
(5)想一想这个人错在哪里?
(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其思想方法上的错误,学习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
5.讨论:理解成语的含义,领悟其中的道理。
(1)“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
(2)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使学生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
教学反思:
学生明白了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培养了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第五课
南辕北辙
一、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
1.同学们,我们刚读过《刻舟求剑》的故事,认识了一个固执己见、不知变化的寻剑人。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一个自作聪明也很固执己见的坐车人。
2.(板书课程)说说从课题上你发现了什么。
3.出示马车图,释题:
(1)什么是辕?(车前驾牲口用的两根直木或曲木)
(2)什么是辙?(车轮轧过的痕迹)
(3)齐读课题,讲讲“南辕北辙”字面上的意思。
二、读文识字,扫清障碍
1.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生字,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检查反馈:
(1)认读生字词语。注意重点指导:“辙、式、缠”是翘舌音;“缠”不要丢掉右上方的点,“式”不要加撇,“辙”可与“撒”相比较;理解“好把式、盘缠”的意思。
(2)和同桌赛读,看谁读得准确,流利。
三、探究解疑,感情阅读
1.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先去了解故事的结果。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指名质疑:读完后,你有什么问题提出?(这个人为什么离楚国越来越远了?这个人会到达楚国吗?„„)
3.好,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走进故事中的人物。故事中除了坐车人还有谁?(他的朋友)朋友是怎么劝的?坐车人又是怎么说的?再回过头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
4.分组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坐车人和他的朋友的对话,自由选择一个最想表现的角色读,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
5.小组汇报,相机出示人物课件,理解三次劝说:
朋友()说:“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啊?”
坐车人()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朋友()说:“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吗?”
坐车人()说:“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朋友()说:“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啊?”
坐车人()说:“没关系,我带的盘缠多。”
(1)重点指导第一次劝告:
1朋友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假如老师就是那个坐车人,谁愿意当我的老师劝劝我?(师生互评)
2坐车人为什么说没关系?你觉得该怎么读?想像人物表情,加上动作表演。(自评—互评)
(2)理解第二、三次劝说,感受人物心理,填写表示不同语气的词。
(朋友:奇怪、着急、耐心„„坐车人:盲目、自信、得意、固执„„)
(3)找小伙伴分角色读,注意读出括号里提示的语气。
(4)推荐学生表演,学生之间评价。
四、由事究理,拓展延伸:
1.现在,谁来谈谈这个坐车人最后能到达楚国吗?为什么?
2.假如坐车人来到我们身边,你想对他说什么?用上“只有„„才„„”
3.如果你的朋友发生了像这样南辕北辙的事情,他不听劝告,你会怎样帮助他?
4.小结:是啊,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无论怎样努力,永远也达不到目的。看到自己的朋友发生了“南辕北辙”的行为,应该想办法去帮助他,“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五、课外搜集,巩固升华:
搜集成语故事,举行“成语故事会”。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无论怎样努力,永远也达不到目的。
第六课 画龙点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总是”、“不是„„而是„„”造句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2、什么样的成语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也有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但这些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二、初读课文
1、布置课内预习要求。
过渡: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三则成语故事了?请大家自己读课文。
(1)轻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生字。
(2)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3)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导生字、正音。
chuō sāi fèng lù bì yùn hǔ
戳 腮 俸
禄 壁 韵
唬
(2)指导词语,注意正确书写。
腾空 俸禄 自相矛盾 画龙点睛
戳穿 墙壁 滥竽充数 张口结舌
4、质疑不理解的词语,小组讨论。
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三、指导预习及写字。
1、再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2、指导书写习字册。
四、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每则故事的意思。
第七课
画蛇添足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画蛇添足》,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感悟寓言背后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重点
读懂《画蛇添足》这篇文章。
三、难点
感悟寓言中所蕴含的道理。
四、教具准备
1、幻灯片
2、古筝乐曲
3、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了一篇文言文《掩耳盗铃》。从中我们明白了文言文读着让人觉得拗口、别扭,甚至有点难理解,但是同学们只要认真,相信自己就一定能学会。在这里我想问大家:“你们有不有信心?”(生答:“有!”)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新的寓言《画蛇添足》。
二、新授
(一)、出示幻灯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学生自由读文,老师指导。
1、学生自己读。
2、教师出示下列生字词,指名读一读。(用小黑板出示)
祠者赐舍人卮酒相谓遂
3、指名读课文,集体评议。
4、教师范读,学生倾听。
5、学生齐读。(播放古筝乐曲)
(三)、小组合作探究,感悟道理。
1、教师导:其实文言文光会读还不行,我们还要读懂它。而读懂文言文关键是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那么怎样去理解文言文的语句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句。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用小黑板出示)
2、那么“祠者”、“舍人”、“卮酒”分别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
3、教师小结:不错,对于不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看看注释,它能帮助我们读懂文言文。你再根据注释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4、教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自学文言文后面的句子。学习的时候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进行。
5、反馈:说说文言文的大意。
6、课堂比赛: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7、学生讨论:不是说先画好的人可以一个人饮这壶酒吗?他为什么没有喝到酒呢?
8、指名说一说:从这个人身上,你们得到了什么启发?
(四)、拓展延伸,警醒学生。
1、教师:你们能从现实生活中举些类似的例子来谈谈对这个道理的体会吗?
2、小结:是呀,这个寓言说明做了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
三、总结
今天,我们从这个文言文中不但获得了快乐,而且还懂得了为人处事的道理,希望大家以后多读读寓言故事。最后我建议大家以后要多读书,读好书,你一定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有更多收获!
四、作业
背诵这则寓言。
板书设计
先画完蛇
有酒喝
画完蛇后又画脚
没酒喝
道理: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的道理。
第八课
惊弓之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2、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进行弄懂自然段意思的训练,并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懂得“惊弓之鸟”这一成语的意思。
4、练习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1、复述课文。
2、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从题目《惊弓之鸟》就让我们知道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一点动静就异常恐惧。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惊弓之鸟,围绕以下问题:更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他不用箭,只拉弓,就能让大雁从天上掉下来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深入学习课文,从中找到答案。(请自由读课文)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让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更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能手”是什么意思?
3、理解“有名的射箭能手”?
4、谈话导入:更羸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从哪件事可以看出更羸是个射箭能手呢?
三、学习第二至八自然段
1、是一只怎样的大雁?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2、板书:用“??”找出更羸说的话,用“?”找出魏王说的话。
3、同桌两人互相练习对话。(指两名学生朗读)
4、学生默读第五自然段。找出羸是怎样做的句子。
5、出示投影: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
6、请学生边读句子边做动作。
7、请两个同学到黑板前做动作表演,让其他同学进行判断:哪个同学的表演符合课文内容,为什么?(注:正确做法:右手要松开。)
8、让学生从第五自然段中找出大雁是怎样从天上掉下来的句子读一读,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句中两个“直”的不同含义。(板书:直往上飞
直掉下来)
9、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二至八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魏王看到这一情景,前后有什么变化?
10、引导学生装讨论魏王说的“本事”指什么?
11、过渡:更羸的本事就只是不取箭,只拉弓,使大雁掉下来吗?那么,更羸到底有什么事?他为什么能使大雁掉下来?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解开这个谜团。
四、学习第九自然段
1、默读第九自然段,按照以下思考题目自学。
⑴更羸说了几句话? ⑵用“??”标出更羸看到听到的,用“”标出更羸的分析。
⑶ 板书更羸分析后得出的结果。
箭伤孤单失群,引导学生讨论四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⑷所以从文章结构,可以看出文章是按照先果后因的顺序进行叙述。
2、教师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理清了更羸说的四句话之间的关系,清楚地了解到更羸为什么能使大雁掉下来的真正原因,就在于他能从慢飞的远方来雁的动态和鸣声中判断出它听到弦响会受到惊高飞,因而使未愈的伤口重新裂开,最终因无力飞行而掉下。从这里可以看出更羸的本事在于他(板书)善于观察、分析和进行准确判断。
3、有感情地朗读第九自然段。
五、复述课文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掌握课文叙述顺序。
2、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结合板书,同桌练习复述。
3、指名复述课文。
六、布置作业
练习复述课文。
第五篇:成语故事教案
8、《成语故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切入点和主线问题】
1.以成语的概念为切入点,引出课题成语故事。2.以成语的寓意为主线。【拓展读写】
1.南郭先生逃走之后会做什么?续编故事,题目自拟如:《南郭先生“失业”记》、《下岗后的南郭先生》等。
2.积累运用:搜集有关的成语故事,了解其寓意。【资料补充】
成语的来源有很多。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坐井观天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四面楚歌、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望梅止渴 来自神话故事的成语有: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逐日 还有很多成语来自古代的名句、老百姓的生活等等。【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识记生字新词,通过工具书解决不理解的词语。
2.勇于质疑。在以上预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随时在书中画出或记下来,在后面用“?”表示。
3.查阅成语词典了解三个成语的意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课件出示并板书:
8、成语故事)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课件出示: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检查生字读音掌握情况。矛 盾 楚 卖 锐
壁 逼 韵 戳
腮
僧
唬
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
2.课件出示一组词语检查学生词语朗读情况并随机点拨词语意思。矛盾 锐利 神韵 戳穿 墙壁 腾空 俸禄 楚国 逼真 推辞 自相矛盾 画龙点睛 惊叹不已 滥竽充数 张口结舌 张牙舞爪
3.指导学生书写,重点指导“盾”、“逼”。4.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5.读了课文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教师随机记录下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学生的课前预习非常重要。本环节设计意在于充分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有目的有针对的实施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三、精读感悟。学习《自相矛盾》。
1.课件出示矛和盾的图片,给学生感官的体验。
2.教师讲解古代的矛和盾,让学生了解古代的兵器,课件出示。
3.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4.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文中谁在说大话呢?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预设:“夸口”:说大话)
指导学生朗读“夸口”的语气。要求读得语气很夸张,把那种当众吆喝、自卖自夸的语气形象地读出来。
学生练习朗读。5.“张口结舌”什么意思呢?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呢?(预设:“张口结舌”: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6.你能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吗?本环节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最后全班集体汇报交流的形式。
(自相矛盾:比喻一个人的语言、行动前后不一致,相抵触。)
7.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则成语故事。可以小组内分角色朗读。
【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文章的表达效果,让学生通过关键词的品读读出句子的语气,落实有感情的朗读这一目标要求】
四、拓展延伸。
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随机指名在班上交流。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的把握课文内容并运用到实践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书写生字2遍。3.搜集成语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指名朗读《自相矛盾》。2.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
二、精读感悟。
(一)、学习《滥竽充数》 1.解题,出示课件。
“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3.讨论交流。
4.学生思考:南郭先生滥竽充数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你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语句。(总是许多人一齐)
课件出示一组句子,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三个句子意思的不同。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不同的句子让学生用心体会不同的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表达效果,从而让学生认识文章中作者用词的恰当和准确。】
5.引导学生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课件出示)6.讨论: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7.走进人物的内心活动。读《滥竽充数》思考:
1)南郭先生准备混进去给齐宣王吹竽时是怎么想的? 2)他拿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时又是怎么想的? 3)当南郭先生逃走时,他又是怎么想的? 8.拓展学习。
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二)自学《画龙点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1)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3)“点睛”的结果怎样 2.讨论,指导朗读。
(1)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的?所以人们觉得怎样?(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人们觉得奇怪、可惜)(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3)“点睛”的结果怎样?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4)读这则故事时节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5)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真的腾空而去,会说些什么呢?
完成填空: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两条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游客们惊叹不已,有的说 ;有的说 ;还有的说:。他们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
3.说说“画龙点睛”这个成语的意思。
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三、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的成语是来源于寓言故事的,其实成语的来源有很多。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坐井观天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四面楚歌、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望梅止渴 来自神话故事的成语有: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逐日 还有很多成语来自古代的名句、老百姓的生活等等。
四、指导背诵。
五、布置作业。
1.感情朗读并背诵《画龙点睛》。
2.小练笔。.南郭先生逃走之后会做什么?续编故事,题目自拟如:《南郭先生“失业”记》、《下岗后的南郭先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