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第6课《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苏教版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小说叙述了我的叔叔于勒因年轻时不务正业被菲利普夫妇赶出家门,被迫到美洲谋生。于勒在发财后给菲利普夫妇写信,表示要偿还以前的欠债。这些信件成了家境拮据的菲利普夫妇的福音,一家人制定了许多荒诞可笑的花钱计划。一家人到哲尔赛旅行,在海船上意外遇到了穷困潦倒的老于勒,怕被他牵累,全家仓皇避开。小说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于勒的贫富变化牵动着菲利普夫妇的“变脸”,深刻地揭露了冰冷的亲情关系,发人深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准确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主题思想。2.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能力目标
学习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神态、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文中人物有正确的评价。教学重、难点 重点
准确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突破方法:设置问题情境,对比于勒的称呼变化,体会于勒的地位变化,进而牵出小说的情节发展线索:赶——盼——躲。寻根究底,挖掘变化的根源,学生自然地归纳出结论:金钱。这样,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同时,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文章的重点。
难点
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方法
1.线索教学法:抓住“金钱”的变化——“称呼”的变化——“亲情”的变化这一主线,让学生能够清晰地梳理情节,自然地感悟主题。
2.活动式教学法:对教学难点的突破,结合小说的体裁特点和本篇小说的内容,设计语文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对小说的感悟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动”员
生活在哈佛尔的菲利普一家每逢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进港口来,菲利普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导入课题:那么于勒到底是谁呢?为什么全家人那么热切地期盼他回来?
二、主“动”展示
1、学生介绍作者,强调字音字形,特别是本课成语。
2、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简单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三、调“动”探究——速读,梳理情节
1.教师:“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是小说中的原话,点明了于勒与我们一家的血缘关系。(屏幕显示“于勒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请同学跳读小说,“我们”都是怎样称呼于勒的?。
坏蛋,流氓,无赖,分文不值——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有办法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屏幕显示称呼,引导学生理清小说思路)
交流反馈,培养学生跳读提取信息的习惯。
2.教师:真棒!同学们真是细心的小读者找出了这么多对于勒的称呼呀!“我们”为什么这么称呼他?对他是什么态度?
(穷)赶——(富)盼——(穷)躲。
教师归纳:这些称呼皆因于勒地位的变化而变化,这些称呼代表了我们一家对于勒的不同态度,情节可谓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追问:同学们你们觉得于勒“可怜”,菲利普夫妇“可恨”吗?
教师:我看到有的同学默默的点点头,有的则是微微的摇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让我们再读一遍文章,从文中找答案吧!
四、互“动”交流——品读,剖析人物
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小组品味欣赏下面的语句,揣摩菲利普夫妇在希望有时及希望破灭时的心理和感情。
例如以下重点语句
原文:我父亲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突然好像不安起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身边的女儿女婿。
批注: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父亲紧张、恐慌以致失魂落魄的心理状态。
原文:我母亲也怕起来,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么胡说八道?”
批注:“吞吞吐吐”一词,表现了母亲不愿意面对现实的恐惧心理。)
①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是个有办法的人。”
明确:运用语言描写,表达了母亲对于勒的期望之情,也让我们感受到她对改变贫穷生活的强烈渴望,也由此看出了她的自私与唯利是图
②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明确:“这个贼”一词,表现了母亲对于勒的厌恶之情。“重新”一词,写出了母亲害怕于勒回来给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甚至害怕二姐的婚事会因此告吹的恐惧心理,表现了母亲的自私冷酷,唯利是图。
③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明确:通过语言描写,生动形象的展现出了父亲对发了财的于勒充满了无限的期盼之情。④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明确:无钱的于勒使父亲说话都变的结巴,异化的神态、语无伦次的话语形象的刻画了父亲恐慌的心理。菲利普夫妇形象归纳
教师归纳:地位变,称呼变;态度变了样,亲情变了味,一切都因金钱在变。
2.教师:菲利普一家是过着俭朴勤劳生活的小市民家庭,拮据的生活让他们变的自私冷酷,唯利是图。他们平凡,但有梦想,就是希望于勒富有后归来改善全家的生活。同学们你们还会觉得于勒“可怜”,菲利普夫妇“可恨”吗?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当你站在他们的面前时你最想说什么? 于勒,我想对你说: 菲利普夫妇,我想对你说:
(教师适时点拨指导,归纳:可怜之人也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也有无奈之处。他们的经济社会地位决定了思考和行动的方式。)
3.于勒生活坎坷,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这种种的现象尽收一个人的眼底,他便是若瑟夫(屏幕显示若瑟夫)
品读第42、45自然段,说说若瑟夫是怎样的形象?
动作描写的体会: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明确:从若瑟夫重复的动作,看出他对于勒的同情。以及他所观察于勒的外貌,看出若瑟夫对于勒的怜惜。
心理描写体会: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明确:三个呼喊同指一个人,若瑟夫反复默念,“父亲的弟弟”是针对父母说的,反映了若瑟夫对父母不认兄弟的困惑和不满,“我的亲叔叔”强调一个“亲”字,表明若瑟夫内心充满侄叔亲情。所以若瑟夫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若瑟夫小小年纪能如此的纯真、善良、有同情心、富有正义感值得我们向他学习,为他点赞!他和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和唯利是图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双方的性格。这也正是作者为何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他希望人们能像若瑟夫一样,多一点同情,多一点友爱,多一点善良,他希望社会能更好一点。
(通过对小说的学习,学生潜移默化中情感渗透,激发学生的同情、善良之心。)小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由家庭这个细胞看出社会整个肌体的情况,以小见大,可见其主题是深刻的。
五、灵“动”拓展——续写,主题升华
同学们,生活或许比小说更要丰富多彩。生活的未知性和可能性需要我们调动全部的智慧去应对。于勒的命运、菲利普一家的命运是如此牵动着我们的心怀,这份牵动就可能滋养我们青春的情怀积淀为我们青春生命的智慧。这就是经典阅读的魅力。小说意味深长的写了我们一家躲开了于勒。
请同学们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请抓住人物性格特点,展开合乎情理的想象,依据下列情境提示,进行创造性描绘,续写小说的结局:
(二选一)
(2)两年后,成为百万富翁的于勒回来了„„
(2)假如破了产,又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请抓住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创造性描绘。
六、拓读,作业实践
1.本文被选入教材的时候删去了开头和结尾,我们再来看一看你又会读出什么—— 开头:
一个白胡子的老头儿向我们要求布施。我的同学若瑟夫给了他一枚值五个金法郎的银币。我吃惊了。他向我说了这样一件故事„„
结尾:
这就是你会看见我有时候拿出一块值得一百铜子儿的银币施给流浪者的理由 我读出了
小结:同学们,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莫泊桑不愧为“世界短片小说之王”,他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作品中丰富的人物精神世界,当然他的作品远远不止《我的叔叔于勒》这一篇文章。
2.读莫泊桑的《羊脂球》《项链》,看看文章是否也有这样的魅力?
结束语:莫泊桑评论其老师福楼拜的《情感教育》时说:“似乎就是一部充满深深的极度辛酸苦涩的人间苦难的真实笔录。”其实,莫泊桑自己的这篇小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若瑟夫身上寄寓着莫泊桑的情感和希望,冷中还有热,还有光,还有希望。《我的叔叔于勒》当然是灰色的,但是作者寄寓在若瑟夫身上的对亲情的呼唤,对人性的召唤,犹黑夜中的灯塔,穿过悲凉之雾,照亮人的灵魂!让我们再次朗读若瑟夫对于勒叔叔的呼唤,结束这篇课文的学习:
【投影展示】
我心里默念道:诵)
(引导学生反复动情朗“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 第6课《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教版(小编推荐)
公开课《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按教学目标的ABCD型式进行叙写)1.能够正确读写本课重点字词;
2.通过对文中菲利普夫妇态度变化的认识,说出小说的对比手法,并对人物形象有自己的理解;
3.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述作品主题。
二、重难点
1.通过对文中菲利普夫妇态度变化的认识,说出小说的对比手法,并对人物形象有自己的理解;
2.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述作品主题。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即教学顺序的设计)
导入:在小说这一单元中,《故乡》这一课为我们讲述了和阔别已久的故乡还有故乡人重逢的故事,而今天这篇小说同样和重逢有关,阔别十多年的亲人意外相逢会是怎样的情形,我们就跟随作者走进故事中看一看。
新课: 1.识于勒
解题:《我的叔叔于勒》
“我”是谁?——若瑟夫;于勒和我们是怎样的关系?——我的叔叔,我们的亲人
2.说于勒:于勒对于全家人有何影响?
投影:“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1)疑问:为什么说于勒是“恐怖”?家人对他的态度如何? 情节梳理:占钱——坏蛋、流氓——怕
(2)疑问:为何于勒又成为“希望”?家人对他又是怎样的态度? 情节梳理:有钱——正直、有良心、好心
态度表现:“每个星期天”“永不变更的话”——盼
3.遇于勒
1(1)再见于勒:全家人以最虔诚的期盼迎接着于勒的到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后来真的在旅行途中偶遇了于勒,他们盼来了一个怎样的于勒?
明确: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无钱
(2)亲人反应:细读句子感知,见到这样的于勒,菲利普夫妇作何反应? 父亲:脸色苍白、低声、煞白······ 母亲:怕、吞吞吐吐、哆嗦、暴怒······
(3)有感而发:真正在十年的期盼后见到于勒,菲利普夫妇有没有亲人相聚的欣喜,于勒由希望再次变为恐怖。菲利普夫妇由盼变为怕,甚至是恨(母亲暴怒的动作)。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变化中有一个不变的标准:以金钱为准的参考方式
(4)明确手法、认识人物: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前后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比,比出了____________的菲利普夫妇。
“我”是怎样对待于勒的呢?——多给的小费,心中默念······ 孩子内心世界的纯洁与菲利普夫妇再次形成鲜明对比。
4.再品读
故事中,我们感受到了菲利普夫妇的贪心、唯利是图,也感受到了若瑟夫的善良。那么作品只是简单地批判菲利普夫妇、赞扬若瑟夫吗?作品是否还有更为深远的意义?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头来读一读。
投影:“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
“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从这些段落,我们可以看出菲利普一家也在努力地认真地生活着。投影:“唯一的希望”
努力生活,但过上好日子却只能寄托在另一个亲人的发财上——底层小人物们卑微地生活
投影: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
并不是菲利普一家有这样的状况,许多像菲利普一家一样辛苦打拼着的小人物都有这样的选择。菲利普夫妇是所有小人物的代表,是当时底层人物卑微生活、漠视亲情的一个缩影——能够理解,但不应该被谅解
投影:这是我的叔叔,我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若瑟夫代表着对真情对良知的坚守,也是作者的希望,若瑟夫的默念也是作者的呼唤:珍视亲情,守护良知。
5.小结:一篇《我的叔叔于勒》让我们不禁叹息,希望我们的同学能够永远像若瑟夫那样善良美好,希望我们的社会不要再有对亲情的冷漠!真情永在,善良长存!
6.板书:
我的叔叔于勒
(菲利普夫妇态度)
(于勒状况)
恐怖——坏蛋、流氓······
占钱
变
希望——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赚钱
不变
恐怖——这个贼······
无钱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
晏丽
上完公开课《我的叔叔于勒》,听完老师们中肯真挚地点评后,我心中万千感慨,为自己教学的粗浅而惭愧,也为自己教学的不足而焦虑。静心总结老师们提出的意见又回想课堂上的种种问题,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如下总结。
一、有效的问题设计是精彩课堂的重要因素
在教研时,组内的王老师提出了他自己的设计:“菲利普夫妇的形象完全一样吗”“菲利普夫妇应该躲于勒吗”,这两个问题新奇而又实效。学生会充满兴趣地分析菲利普夫妇的 3 形象,去积极探索躲于勒情节背后人物的心理内涵,在理解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主旨都将会有深入的认识。反思我自己的教学,琐碎而又无效的问题总是不时出现,很多时候,孩子们在我那些不明确的提问下也变得沉默起来,他们努力想表现,但是我在提问时的不慎重让他们很难下手去解决问题,因此学生变得被动了。回想以前听过的名师课堂,以及那些经典的教学讲座,主问题意识一直是极其重要的。正如肖培东老师所说:主问题是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怎样用切实有效的主问题串联起整节课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而对主问题的设计说到底还是教师文本研读程度的体现。继续去钻研教材,继续去细读文本,静下心来,潜入文字内部去感知去思索,只有这样,我的教学才能有更多更有效的设计。
二、课堂是学生的舞台,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位经验充足的老师总是能适当的操控课堂,在任何不可预知的因素下依然能让教学井然有序,自在合理。而我,恰恰不是有如此深厚功底的老师,一直以来,每逢公开课,都会有老师向我提出这样的意见:老师讲得太多、学生发言得太少,课堂成了老师自我展现的舞台,学生成了舞台下看表演的沉默观众。确实如此,在公开课上,我总是发现把握不好时间,为了赶快完成教学任务,我在那忙着忙着说,生怕学生稍微迟疑的回答会影响课堂时间,这样一来,课堂就真的成了我的独角戏。当然,说到底,课堂上的紧张也正是因为教学内容设计的不合理,总是觉得这也该讲那也该讲,当自己哗啦哗啦把所有都说了一遍后,其实什么都没真正讲出来。而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又何尝不是在一次一次重复这样低效的教学呢?教学时间的紧张,说到底,也是教学内容把握不合理的体现,当我的设计灵活而又切实了,我便再也不会担心对时间的操纵,也再也不会急着自己去说来束缚学生。所以,对教材的研读、对教学的设计是我必须静下心来研究的任务。
三、丰富的教学方法可以让课堂生动个性
一位老教师真诚地告诉我:你那一节课略显呆板,其实还可以设计得更巧妙些。我深深地感谢前辈们对我的细致指导,我更懂得她所说的巧妙并不是要我故弄玄虚地让课堂花里胡哨一些,而是在合理的教学内容为前提下,以更独到的方式呈现。这一点在组内老师的构想中也得到了验证。何老师提到的置换场景法让我眼前一亮。“置换‘我’,我就是作品中人物,你喜欢这个‘我’吗?”这一问题表面上是谈学生的个人喜好,实际深层次是在感知人物形象。而这样的感知方法却能让课堂耳目一新,学生也极愿参与其中。再比如,钟老师提 4 出对话式教学,对话诵读、师生对话……这些方式都让原本常规的解读变得生动灵活,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性。
总之,一堂公开课后,自己的收获是满满的。虽然我的问题颇多,但在不断暴露的问题之中,改变也随之而来。这些成长凝聚了众位老师的智慧,我由衷感谢。今后的教学,我更清楚自己的问题,也更明确教学的本质。深入文本、细致解读、用心设计、全心投入,让成长来得更快些吧!
第三篇:九年级语文《我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我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九年级语文《我叔叔于勒》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写在前面:
我把前面的经验放在这里。它对这一课依然适用:第一,情节里和细节里,有作者真正要说的那个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当时的心境、处境;而这,正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与我们交流的。第二,我们要做的,并不是评价人物,而是注意剧中人物相互之间的看法和评价。也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要看人物之间的关系。小说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构建人物的意义和作品的主题的,动辄评价人物,给人物贴标签,往往会使我们偏离作者真正要讲述的那个故事。(今天在七班的那一节,是最让我骄傲的一节,又看到了学生闪亮亮的眼睛)
主要设计:
初读感知:
读完概括故事内容说感受。
预计学生会评价人物:会看到菲利普夫妇的见利忘义、自私冷酷也会看到另一种存在——孩子的纯洁善良
看第四十一段: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朗读和观察这一段:
1、这一段所具有的特点——
连用了两个“手”、两个“脸”。(有同学还注意到:先简单提,再详细说)
连用了两个“那(是)”。(这种情况我们在《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见过)
连用了两个“看了看”,可不可以表达为:我看了看他的手和脸,他的手……他的脸……
2、“我心里默念道……”,有两句几乎是重复的——加了一个“亲”字,为什么?我的父母又是怎么称呼于勒的。(父母的称呼有变化,那个事实却永远都不会改变、永远都不可更改:不是外人,是像姐姐、像爸爸妈妈一样的亲人,是与我们有着血缘关系的。孩子的纯洁善良,孩子的怜悯不舍,还体现在后面“那十个铜子的消费”)
小结:
不仅强调了于勒与我的关系,还提到了他与父亲的关系。
如果“父亲”是亲人,那“父亲的弟弟”呢?但是——这个关系,我的父亲母亲,他们好像已经忘得一干二净。这样的儿子、这样的父母放一块儿,你不觉得很有趣吗?你的心中难道没有一个问题吗?说出来……
预计:学生会说到的可能有很多,诸如——他们怎么生活到一块?孩子难道不会成为他们父母那样的人吗?而我们提取出其中的核心问题:孩子与父母会怎样互相看待呢?孩子眼里的父母真的是自私冷酷的吗?就像我们所评价的那样?
先看父母对孩子的看法:我用坚定的语气说:“我给了10个铜子的小费。”我母亲吓了一跳,瞪着眼睛看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乞丐!”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在母亲眼里,孩子的做法是不可理喻的)
再看孩子对母亲的看法:以第一人称写,感受与认识毫不隐晦、真实不虚。但是在“我”的感受里,能不能看到他对父母的怨恨呢?非但没有愤怒和怨恨,甚至连一点点埋怨和不满都没有。(在孩子眼里,父母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
主问题的提出:
虽然同情于勒却也理解父母——为什么呢?孩子会是怎样想的,他为什么能够理解呢?
引导1:预计学生会想到持家的不易,以及“于勒之灾”。
母亲也的确是这么说的。她的做法和她的解释:第一,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第二,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母亲是这么说的,但她真的是这样想的吗?(于勒真的会“吃咱们”吗)
注:
更理性一点,教会学生分析的方法:
充分理解——她为什么这么说呢?
尽力怀疑——她真是这样想的吗?
当然,这里还有两种情况——母亲怎样想的,母亲自己心里不知道。母亲怎样想的,母亲自己心里知道,但她要用这句话掩盖自己真实的想法。由此,我们可以窥见,母亲真正担心的是什么、想说的是什么。
引导2:预计学生可能想到的——“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家庭生活受冲击?这种基于常理的判断让人觉得怪怪的。把这个问题种下)在此基础上,提醒学生——我们不能忽略的事实是,无论于勒是出于“欠了他们的钱”还是什么别的原因,总之,他在这条船上很多时日而不愿回家,是一个事实。于勒,是不可能回来“吃咱们”的!母亲说的“拖累”也不是那个意思。从而,把阅读的对象转移到那封信上来——一切,都和那份信有关。
引导3:
1、阅读于勒的信,概括它的内容:注意其中两个隐含着的语句关联——“(但是),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只要)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运用好这两个关联词,就可以更好地表达意思。
2、于勒的信中,家人最关注的是那哪一句,为什么?(前提是认真阅读1-12段)
3、研究这句话中的逻辑关联,及其所具有的吸引力。明确——“发了财”和“回哈佛尔”存在着一种诡异的'关联:
第一,是因果关系——一想到这个,让一家人兴奋。因为这就意味着,他回来的同时将会带来财富。
第二,是条件关系——一想到这个,让一家人迷茫。虽然于勒说的是,一发财就可以回来;但什么时候发了财,是不知道的。这是一种“看上去很美”的说法。
第三,是假设关系——一想到这个,让一家人灰心。既然于勒没有明说,那么能不能发财,本身就还是一个未知数。
梦想既有实现的可能,也有破灭的可能;而最要命的是,这种期待还可能演变成一场漫长的等待(事实似乎正在向着这个方向发展)。因为对于好几年音信全无,于勒给出了这样一个解释:到南美去做长期旅行。但这个解释似乎是有期限的:“好几年”。
引导4:可现在已过了整整十年,一家人的状态究竟如何?
衣冠整齐、海边栈桥上散步、父亲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多么叫人惊喜啊!”(注意“竟”字;不是通过思考分析,而是通过朗读感受来把握)就像杜小康,生活在芦苇荡一段时间之后,非但没有坚强,而且想家的情绪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了;就像闰土,总是崇拜偶像神灵,什么时候都不忘却,这是很有问题的——因为随着一次次事实上的“不可能”、“没实现”,渴望应该渐渐变成无望才对。至少,不会这么迫切。闰土之“执”,是一个人生存的本能。而我们一家远不如此,所以一定有着比“拮据生活”更可怕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注:这里有两种教学方式——一种在一两个点上深入挖掘,教学更有实效。缺点是,这样的“硬思考”有相当大的难度。一种是学生寻找、教师提供若干相关文段,几乎不作任何分析,点出可疑之处则可。让学生从整体上加以把握,讲求顿悟。以三个语段为例,这三个语段学生提到的比较多:
1、对于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不敢肯定父亲对于这个计划是不是进行了商谈。(不是生活拮据吗?那就应该且行且珍惜。首先想到的,就应该是改善生活而非购买奢侈品;于勒当年怎么败家的,他们不记得了吗)
2、我们家赶忙答应了他的请求,并且决定在举行婚礼之后全家到哲尔赛岛去游玩一次。哲尔赛岛是穷人们最理想的游玩的地方。这个小岛是属英国管的。路并不远,乘小轮船渡过海,便到了。因此,一个法国人只要航行两个小时,就可以到一个邻国,看看这个国家的民族,并且研究一下这个不列颠国旗覆盖着的岛上的风俗习惯。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成了我们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我们骄傲的和在乎的,是什么?研究、邻国、民族、风俗习惯、自然之美;有品位的游赏)
3、她们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着牡蛎,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吸进去,牡蛎壳扔到海里。毫无异议,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我只好留在母亲身边,觉得这种不同的待遇十分不公道。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吃法有什么“高贵”的?为什么是“要不要我请你们吃”,而不是“要不要吃”?为什么要“郑重其事”?吃法意味着活法、追求、品味、修养、素质。看出身份、地位)
小结:
(每一件事或许都不能证明什么,但我们把这三件事放在一起看)
由此,我们能看出菲利普夫妇的人生追求。——体面的,高贵的。
而这种追求是建立在金钱财富的基础上的。——如果你没有钱呢?
你可能就成了别人眼中的……
先看父亲的遭遇——船长本已不耐烦我父亲那番谈话,就冷冷地回答说:“他是个法国老流氓……”(为什么不耐烦?父亲到底说了什么?真正的富人聊什么,还是根本就不会聊?为什么说于勒“老流氓”?)
再看于勒的遭遇——母亲突然很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约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有什么可“热闹”的呢?)我用坚定的语气说:”我给了10个铜子的小费。“我母亲吓了一跳,瞪着眼睛看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乞丐(课文中翻译为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不相认也就罢了,为何10铜字的小费都嫌多余?)
小结:
穷,很可怕,但还有比穷可怕得多的东西。那就是人们对贫富的态度。人们对待贫穷的态度,比贫穷本身更可怕!这是一个无形的杀手,杀死我们灵魂深处最宝贵的东西——诸如怜悯、同情、良知。菲利普夫妇在意的,不仅仅是填饱肚子,他们更在意的是,别人看他们的眼光——那个眼光里应该有羡慕、有肯定、有赞赏、有尊重……有一个人想要的一切精神财富。而相反的,则是蔑视、是侮辱、是嘲讽、是冷漠——她所说的“拖累”,其实正是这个意思。让人知道他们有这么一个穷弟弟,是一件丢人的事!父母的所有这一切,孩子都看在眼里。所以他同情于勒也理解父母。这个世界对穷人很苛刻。因为穷,我们就感受不到尊严和尊贵,感受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这才是作者真正要说的那个故事。这家人一直都在寻找高贵的生活,只是没想到的是,真正的高贵一直就在身边。
略作延伸:
我们常常觉得,所学的课文离我们很远,和自己无关,但真是这样吗?我们的社会是不是这个样子的?我们努力学习,谋求工作,到最后是为了求得什么?难道不也为了体面的生活吗?这有错吗?只是……
可以讲解给学生听,作为补充的:
反观姐姐的婚姻,提出猜想——菲利普夫妇为什么担心女婿?(成了家里的一员,意味着,他们就可以和其他的家人一样,可以拿出于勒的信来给别人看。为的就是领受那份赞美、那份祝福,那份荣光。料想他们已经给很多人看过了,可是现在……这是个多么大的打击!所以,菲利普夫妇竭力不让女婿知道这件事,自己也十分恐慌、沮丧。——父亲说“出大乱子了”,母亲说“已经够倒霉的了”。这个道理“我”懂,这个事实“我”知道。“我”对母亲是理解的)
反观于勒的那封信,提出质疑——完全没必要写的信。第一封信的目的。第二封信的差别和目的。(亲爱的哥哥,我爱你们,我遇到了一点困难,请为我祈祷吧)
第四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内蒙古自治区教案设计大赛一等奖作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通过语言、行动、神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整合小说要素,品味、感悟社会、人生。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掌握的小说阅读常识分析作品;
(2)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认识和评价社会现象。【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文学鉴赏的能力。
【教学难点】
教会学生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方法】
1.速读法。2.讨论法。3.赏析法。【教学时数】共一课时 【预习准备】
1、学生课前细读课文,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2、教师汇总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并作为探究任务分派给各小组。【教学步骤】
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莫泊桑是世界短篇小说大王。左拉评价他的作品道:“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处小但完整的戏剧,打开了一扇令人顿觉醒悟的生活窗口。读他的作品的时候,可以是哭是笑,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那么,让我们在品味经典的同时,听听同学们对《我的叔叔于勒》产生了哪些思考吧。
二、速读复述,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情节。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 原因→结果(逻辑)期待→破灭(心理)
开端→发展→高潮(情节发展)悬念→结局(技巧)学生自由选择角度进行复述。
三、合作探究,赏读质疑,品析小说:
1、出示汇总的问题,由各小组抽签后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讨论。
2、各小组展示探究的成果,同学间进行必要的补充,教师随机追问点拨。
主要问题有: 关于情节——
小说中哪些情节是必不可少的,你怎么看待这些情节?
例如:拮据的生活、两封信、二姐的婚事、选择哲尔赛岛作为旅行目的地、吃牡蛎、换船、一家人离岛时不说话、称呼的变化等。
结合情节内容及在上下文中的作用具体分析。
关于人物——
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完全一样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船头巧遇”一部分,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可以看出二人的性格同中有异:菲利普夫妇都具有虚荣、冷酷、势力和自私、贪婪、庸俗的性格特点,而菲利普太太在遇到于勒时,更显刻薄、泼辣、精明和沉着。
于勒和若瑟夫两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以“我的叔叔于勒”为小说题目?
如果说菲利普夫是揭示主题的关键人物,那么,若瑟夫是事件的见证人,于勒是贯穿始终的线索人物。
以“我的叔叔于勒”为小说题目,表现我和于勒之间的血缘关系。这种血缘使“我”在于勒沦为穷水手后,仍给予他同情。这个题目点明了小说的线索人物,全文始终围绕于勒的命运展开情节、塑造人物。
关于环境——
小说中两次描写景物,为什么两次不同?
第一处景物描写通过“平静”、“绿色大理石桌面”营造了平和、美好的气氛,衬托了欢快的心情。
第二处景物描写用“紫色的阴影”、“钻”表现了一种阴郁沉重的氛围,烘托了失望、沮丧的心情。
关于主题——
菲利普夫妇应该“躲”于勒吗? 不应该“躲避”于勒:
(1)情节的开端,于勒在菲利普一家人心目中的地位:“全家惟一的希望”,他的信是“家里的福音书”,一家人望眼欲穿,盼于勒盼到“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而这些都只是因为于勒的两封来信。第一封来信说他“赚了钱”,并表示愿意赔偿菲利普过去的损失;第二封来信,不仅表示愿意赔偿损失,而且愿意有福同享,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与哥嫂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是菲利普他们“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打算置一所别墅,而且就买别墅问题已经同人进行了商谈。”因为金钱的魔力,于勒一下子从过去那个“坏蛋、流氓””变为“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变成“福星”,二姐也因此促成了婚姻。可是后来当菲利普夫妇在海轮上真的见到穷愁潦倒的于勒时,却如临大敌,视若毒蛇猛兽,躲之惟恐不及,避之惟恐不远,害怕于勒重新回来吃他们。于勒此时又成了“贼、流氓”。家里人对于勒的评价、他们的一言一行,喜怒哀乐、恩怨爱憎,完全围绕着“金钱”转动,兄弟手足之情、二姐的爱情都打上了“金钱”的烙印。真正是“富居海外盼相聚,穷在身边不认亲”。
(2)于勒在文中是个败家子,被骂作骗子、流氓、无赖,但文题“我的叔叔于勒”,让我们感到的是亲切、亲近,是一个与“我”有着血缘关系的人的称谓。“我”对于勒充满同情之心还表现在“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为何如此近距离仔细地观察呢?因为“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同义反复的三个判断句,深切地表达了“我”对于勒叔叔处境的同情,对父母认钱不认人的迷惘不解,以致在付牡蛎钱时,自作主张地给了于勒十个铜子的小费。这个形象提醒我们不要失去对人的真诚的爱心和同情,提醒我们把对人的自然、朴素、真诚的爱和同情,保留到自己的成年,不要被现实的金钱关系所异化。因为,只有这样的心灵,才是人类最健全、最美好的心灵。
应该“躲避”于勒:
(1)作为一个浪荡子,于勒身世浮沉,际遇坎坷,年轻时浪荡,中年时得意,老年时沦落。从前于勒游手好闲,糟蹋钱,不但花光了自己所得的遗产,又大大占用了菲利普的那一部分遗产。结果连自己的哥哥也无法容留他,只好把他送到美洲去。一方面是让他到海外淘金,另一方面更有“送瘟神”的意思。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于勒居然“阔绰过一个时期”,开了一个大店铺,做了一桩很大的买卖。这应该是可信的。当时的美洲充满着机会,是冒险家的天堂。但以于勒的懒散成性挥金如土,不可能经营管理好一个大店铺的。在竞争中失败、破产是必然结局。最终到处流浪,有家不得归,被收容在海轮上,靠卖牡蛎为生,过着猪狗般的生活。试想,如果于勒和菲利普一家相聚,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2)谁不希望衣食无忧、亲人团聚、生活幸福?菲利普一家人当然也是如此。可是他有个败家子弟弟于勒。菲利普对弟弟还是宽容有情的,以致于勒不仅挥霍尽自己应得的那份财产,还大大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那一部分遗产。菲利普只好打发他到美洲去。菲利普一家受尽拖累的情况显而易见:“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花几分钱买点零碎,也要讨价还价,争论半天;大姐、二姐的婚事迟迟没有着落。然而困窘的生活并不会磨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接到于勒在海外发财的来信,全家人的喜出望外也就不言而喻了。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他们摆脱窘迫生活的救命稻草,成了他们生活的精神支柱。后来在轮船上遇上海外归来的穷困潦倒的于勒,菲利普夫妇不愿也不敢相认,实在是出于生活所迫,万般无奈。为了避免生活更加穷困,为了避免女儿好不容易得来的婚姻不因此夭折。所谓“贫贱家庭百事哀”嘛。菲利普夫妇怎么会欢迎于勒归来呢?
小结:小说传达了以下观点, ① 批判金钱至上的人际关系; ② 呼吁保持自己的赤子之心; ③ 警示浪荡子的身世浮沉; ④ 同情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四、总结全课:
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而生动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菲利普夫妇,尤其是船上遇于勒以后的文段,很有镜头感
波澜起伏的情节发展——清晰的线索、插叙的安排,使文章产生悬念,增强情节的跌宕起伏,一定程度上深化中心。
烘云托月的景物描写——两处写海面既与故事情节合拍,又巧妙地衬托了人物的心情。
含蓄隽永的深刻主题——读者通过联想相像,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可以在作者留下的丰富空间进行再理解、再创造。
五、综合性实践活动:想像再造,创新尝试。
假如卖牡蛎的于勒叔叔认出了正准备逃避的菲利普一家,走上前去,惊喜地叫道:“喂!菲利普!我可见到你们了!”此时,菲利普夫妇、“我”、二姐及二姐夫他们会有怎样的反应,会说些什么。请任选一个人物,描写出他当时的神情、动作、语言。
各小组精心创作,热情交流。
附: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情节发展——波澜起伏 景物描写——烘云托月 深刻主题——含蓄隽永
第五篇:九年级《我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九年级《我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我叔叔于勒》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明:
《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经典篇目,做学生时学习,做教师时教读。读了很多遍,教了也不止一遍,学生在变化,教学设计也在变化。
前天,集体备课时,组内薛莲凤老师的关于此课的教学设计,吸引了我的注意。
我突然想起,自己就此文本思考并实践过的一个教学设计,曾经获得了陕西省教育学会第十一次教学科研成果一等奖,10月24日已经发表在博克上,即《〈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今天,征得薛老师同意,现将此设计贴出来,以与各位同仁共享。
下面是薛老师关于本课的思考:
西安爱知中学薛莲凤
《我的叔叔于勒》是个老篇目,我学过也教过很多遍了,这几年再读经典,如教师用书有关资料五所说,“每一次读,心头就像压着一块石头,感到一种无法排解的悲哀。”它不是如马恩所说“资产阶级撕下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也似乎不完全是对可怜又可鄙拜金相之菲利普夫妇的讽刺。这篇文章在语文能力上注重巩固学生分析诸多描写方法作用,在情感价值上引导学生理解世事多面、人心冷暖,不绝对批判是种宽容,不盲目赞扬是种智慧。
重点:
①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②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对刻画人物形象的好处;
难点:
①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
预习题:
阅读全文,勾画文中所有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句,做出部分详批。
第1课时
1、板书课题:《我的叔叔于勒》
2、整体感知小说,知线索
明确:菲利普夫妇盼于勒发财归来是叙事明线,于勒离家到美洲冒险10年经历为暗线。
情节: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交流预习内容:分析文中所有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句。
(一)第一阶段:
1、第3段,“衣冠整齐散步”
2、第3段,永不变更的话,第13段母亲的话“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一个有办法的人。”第14段父亲的话永不变更的话。
3、第16段,上千种计划包括置一所别墅。
4、第20段、第48段中哲尔赛旅行去与回时的两处景色描写。
5、第21段22段,父亲被高贵的吃法打动,“郑重其事”带女儿女婿走去,母亲振振有词的安排。
6、第27段、28段、31段、32段、34段、36段,46段。父母的惊慌、暴怒。(但32段学生对父亲迂回冗杂的问话背后的紧张,有些学生理解会有偏颇)
7、第42段中我眼中的“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及我心里对于勒叔叔身份的三次强调。
小结:(部分示例)
虚荣:第3段,生活拮据的我们一家每周穿戴整齐地每日去海边散步,期盼遇见已阔绰发迹的于勒叔叔,表现了这种穷人对富人本能的羡慕崇拜甚至谄媚讨好,羞于以困蹙示人而百般掩饰贫穷的自卑怯弱,自卑之极表现为虚荣。
贪婪:第16段,对于于勒的一封信,我们便认定他回国是十拿九稳的事情,可见我们对他回国来改变我们生活的希望之深切。大家拟定的计划没有对亲人的一丝思念半点担心,全是对他的钱的种种安置。
自私:第34段“呆直”“煞白”及吞吞吐吐的语言细致且具体刻画出了父亲此刻的失望、落魄、难以置信,是原以为飞黄腾达的于勒能带给他们财富的美梦破灭,与自己弟弟的安危困苦没有关系,而且更进一步,其中还有紧张、恐惧是害怕于勒再次回来坐吃山空成为负担吧。
刻薄:第38段或第46段,母亲的暴怒源于气急败坏恼羞成怒,而此时于勒并未危及干扰到我家生活,母亲却骂他“流氓、贼”等,可见她的促狭与刻薄。
母亲精明:第31段,母亲看到落魄的于勒后,相比于父亲她临危不乱,反而指挥若定、敏捷果断地做出一步步的部署。表现出她的精明刻薄。
我的善良:第42段,这是对“我的”心理描写,这三个称呼强调了“我”与于勒叔叔的骨肉关系以及“我”对此的认同、不排斥,更有深深的'同情,变现了“我”朴素的善良,赤子般的纯真。三句对此自然关系的肯定也表现了我对父母行为的困惑、苦闷。
(二)第二阶段
文中第18段,讲了这个即将成为我二姐夫的“公务员”,他为什么向我二姐求婚?文中又说他诚实可靠,人是复杂多面的,请以此为思路再看看文中人物。
第1段、我父亲工作到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
第2段、我母亲精明打理拮据的生活。
第8段、我6段我叔叔挥霍无度,但在第8段中他的歉意中表现了他的良知,及第9段中
他落魄之时写信给哥哥嫂子,怕哥哥嫂子担心他,看出他的并非薄情寡义之人。
(三)本课小结:
请小组讨论小结,塑造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
1、神态、动作、语言。
2、虚实结合3、环境描写
第2课时
一、柴静有一段话:我们做记者的,几年下来,有个变化,以前采访时总觉得对面是好人坏人,现在觉得有好事坏事,老曾曾经说:“天下无一成不变之君子,无一成不变之小人。今日能知人,能晓事,则为君子;明日不知人,不晓事,则为小人。寅刻公正光明,则为君子;卯刻偏私晻暧,则为小人。”
我们今天不去从对人的评价讨论中探究主题,我们努力去区分事之好坏可为与不可为。请大家思考回答:文中哪些事是一定值得肯定的,哪些事是一定值得否定的,哪些事是可以理解的。
事例:
1、于勒挥霍无度甚至逼得父母动老本,享乐到自私是完全要否定的,而他有心怀歉意,在再次落魄至于流浪无异时,也没有去想着投靠哥哥嫂子是可以肯定的。
2、菲利普夫妇虽然尽所能地生活,但是依旧拮据困苦,连女儿的婚事都受到影响了,他们对于勒不相认退一步说是可以理解的。但当“我”给了叔叔五个铜子小费时,母亲的暴怒是必须被否定的。因为与亲情相抗衡的天平另一端是全家生机甚至是女儿幸福时,我们退一步能接受他的冷漠,而当亲情无法抗衡的是天平一端放着的五铜子小费时,人心自私到冷漠,冷漠到阴暗。这是必须批判的。
3、菲利普夫妇从前面的期盼、希望甚至谄媚到后面如遇瘟神的躲避厌弃,强烈的先后反差,是人的主观情感以财富地位改变而改变,西方之于勒与东方之范进都受到此遭遇,周围人的趋炎附势是由其生存境遇决定的,这点是可以理解的,但其中反射出来的人性中自私势力善变是值得否定的。
4、渴望于勒回来改善生活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希冀享乐是贪婪不可以肯定的。
当心性受到物质的挤压时,会有怎样的变化。
“我们无法嘲笑于勒,也无法嘲笑我的父母。小说让我们反思我们的生活,反思我们的人生,反思金钱关系对我们人性的扭曲和破坏……此篇小说外部尺幅很小,而内容的尺幅极大……它可以让一代代的儿童都不要忘记,更不能轻视自己少年时期的人生观察和人生体验,并把自己对人的自然、朴素、真诚的爱和同情保留到自己的成年,不要对现实的金钱关系所异化,因为只有这样的心灵,才是人类最健全、最美好的心灵。”
三、请思考文章的主题。概括全文后,探究主题。
挥霍无度的于勒叔叔被遣送到哲尔赛岛后寄信说自己发了财,由此引得生活拮据的全家人长达10年之久的遥思远怅,全家人因二姐婚事哲尔赛旅行偶遇了卖牡蛎的于勒,父母多年美梦破灭后如避瘟神般惶恐躲避,而我因赠与他五个铜子小费也被母亲训斥。人道主义作家莫泊桑写出了对生活勤恳但拮据艰难的小人物种种辛酸,包含着对幼年的“我”没被物质左右时朴素、纯真、美好初心的肯定与赞扬,把在物质的挤压与压榨下暴露膨胀出的自私、市侩、冷漠之人性弱点给予辛辣讽刺无情批判,表现作者对于如何抵御物质对人性的侵蚀人成长中种种美好品性缩水的反思。
①小说的结局怎样?人物命运是由个人性格造成的?还是社会环境造成的?
②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怎样?用150个字来完成。
③写作:请以“人与人这间”为题,反映当代人际关系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