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第15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史地组:郑秀红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2.方法与过程: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材料,并与教师提问相结合。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运用挂图,是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形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意义。2.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投影出上节课的提纲,指着大屏幕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指出重点。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复习,然后提问,总的时间不超过十分钟。2.导入新课:
这一单元我们主要讲的是各个阶层对救国道路的探索,可是封建统治者自救的洋务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也失败了,这就表明他们的救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那么,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呢?这时,从维新派分化而来的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采用革命的方法来挽救民族危亡,发动了辛亥革命。那辛亥革命到底能不能找到中国的出路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5课《辛亥革命》。3.讲授新课:
(1)投影第九课提纲,指出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然后给学生3—5分钟按照提纲通览教材。要求学生在通览教材的时候,对一些明显的知识点,如时间、地点、人物等随手做标记,养成勤动手的好习惯。
(2)讲解:
师:辛亥革命是谁发动的? 生:孙中山
师:孙中山先生被称为“国父”,指导学生看课本导入框的内容,归纳为,孙中山先生一生为国为民,从青年时代就下定决心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为了完成这一宏图伟业,他首先从创建革命政党开始,他首先创建了什么革命团体? 生:兴中会
师:什么时间,在哪里? 生:1894年,在檀香山 师:檀香山是在今天美国的夏威夷,也就是说兴中会是在国外成立的,后来,国内也出现了很多革命团体,孙中山先生认识到:要想壮大我们的革命力量,必须将这些革命团体团结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革命组织,这样,就成立了同盟会,关于同盟会的情况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个视频,大家在看视频的时候,要注意这几方面的信息,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它的革命纲领和机关刊物各是什么?
(增加一个学法指导:要求学生在看视频时,随手讲时间、地点等小知识点记录下来,以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生: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在日本东京:革命纲领是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政府,改革土地制度。
师:分析革命纲领:通过前两句,可以得出结论,革命派将斗争矛头直接指向谁? 生:清政府
师:推翻清政府后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府? 生:民主共和政府,并且要进行土地改革。师:同盟会创建不久就有了自己的机关刊物,是什么? 生:《民报》
师: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先生将同盟会革命纲领阐发为什么? 生:“民族”“民权”“民生”,合称为“三民主义”。
师:“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是由同盟会革命纲领阐发而来的,下面我们就将他们的内容作一下比较,看有无实质性的变化,先看民族主义方面,三民主义比同盟会革命纲领多了一句什么内容? 生:解除民族压迫
师:在这里,民族压迫是指什么?是谁对谁的压迫? 生: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压迫
师:既然民族压迫是指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压迫,那么,三民主义提出解放民族压迫,说明他们把矛头也对准了谁? 生:帝国主义
师:这样,革命派有几个革命目标? 生:两个,一个是反帝,一个是反封
师:在民权和民生两方面都没有太大的变化,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三民主义和同盟会革命纲领有没有实质性的不同? 生:没有,三民主义是同盟会革命纲领的完善
师:就是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武昌起义爆发,并且取得了成功。关于武昌起义的情况,给大家准备了一个视频,大家在看视频的时候要注意提取这几方面的信息,武昌起义爆发的时间及武昌起义胜利后对全国的影响。播放视频
生:武昌起义爆发于1911年10月10日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武昌起义后全国形势图,武昌起义胜利后,湖北首先宣布独立,接着,革命力量在南方迅速发展,这些粉红色的地区,都是被革命党控制的地区。通过地图,大家能够看到,革命党已经掌握了清政府的半壁江山了。这么大的地方,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政府管理是不行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华民国成立了。中华民国成立于什么时间? 生:1912年元旦
师:课本上写的是第二年,也就是1912年。大家把第二年改为1912年,清楚的标记出时间。什么事件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生: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师;当然,孙中山德高望重,众望所归,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可是,好景不长,孙中山的大总统的位置就让袁世凯给占了,他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这就是辛亥革命整个过程的概括。那么,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他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前后桌讨论一下。
5分钟后,学生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的看法无外乎三种,要么成功,要么失败,或者既有成功又有失败。在同学各抒己见的基础上,肯定同学们的观点从某种角度来说都是有道理的。但是结果只有一个,给学生一个提示:衡量革命的成败,关键在于这场革命的成果是否达到它的革命目标。然后具体到辛亥革命这一事件上来。就拿辛亥革命来说,它的革命目标是反帝反封,也就是说,辛亥革命成败的关键就是它的反帝反封的目标又没有达到。
师:先引导学生分析反封的情况:袁世凯上任后,它使用的是儒家思想来控制人们,后来,他还称帝,对中国来说是走了一个皇帝,又有一个皇帝,中国的封建制度并没被根除,从这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
在引导学生分析反帝的情况: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是依靠帝国主义的支持,也就是说,袁世凯是帝国主义在中国统治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依然没有改变,从这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反帝的任务也没有完成。辛亥革命反帝反封两个任务都没有完成,说明辛亥革命最终的结果是失败了。
总结:对于辛亥革命的意义,我们可以这样说,他有成功的一面,因为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补充小知识点:封建帝制从什么时间开始有的?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2000多年的时间),使民主和共和深入人心。他又有失败的一面,因为它的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但是最终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辛亥革命失败了,因为它的反帝反封的革命目标没有完成,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并没有变。4.巩固小结:
给学生2分钟时间快速巩固这节课知识,然后当堂作练习,复习巩固知识.习题从练习册精选出来,以便能突出这节课的重难点。5.板书设计
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兴中会:1894年
檀香山
2、同盟会:1905年
南京
革命纲领、机关刊物、指导思想
二、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
2、辛亥革命的评价
第二篇: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从课标要求我们可以把握教学重点,对三民主义应该详细解读,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进行分析。
二、教材解析
《辛亥革命》是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第19课,分为三部分:第一子目“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主要讲述革命产生的背景——清政府新政自救、孙中山等革命派人士的活动、预备立宪等;第二子目“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主要讲述与革命历程及结果相关的重大事件——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等;第三部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主要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与局限性。
本课课文编写有承上启下之意:辛亥革命是内忧外患下资产阶级救亡图存的延续,承接前几课的民族危机与救亡抗争;下一节课讲述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民国相较清朝有“变”与“不变”——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又因其历史局限,不能解决近代中国社会根本问题,民国时期帝国主义势力依旧猖獗、封建残余大量存在、人民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说明资产阶级革命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引出下文无产阶级的斗争。
三、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过“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孙中山、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等历史概念有一定印象,对辛亥革命的结果与评价有所理解,前面已学习晚清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对辛亥革命的背景有所了解;但对清末新政、预备立宪、保路运动等概念较为陌生,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理解不够深刻。
方法基础:学生对于课本阅读理解和史实记忆基本不成问题,教师应该在培养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探讨问题能力方面下功夫,对标高考。
思维基础:高中生抽象思维与直观思维并举,教师应该把直观材料展示与抽象概念讲解结合。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意义,能够梳理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过程,准确表述辛亥革命的性质、意义与局限,了解清末新政、预备立宪、三民主义、保路运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内容。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总结,综合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解获取与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从多个角度讨论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培养学生论证与探讨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革命先烈为实现中国自由民主而勇于牺牲的精神,体会近代中国人民面临的艰难险阻,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终身的决心。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局限;
难点:综合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全面评价辛亥革命的意义。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指导阅读法等。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联系旧知识,引出要学习的新内容
PPT展示:十九世纪末与二十世纪初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内忧外患,众叛亲离
清政府统治权威削弱,中央集权式微,地方离心主义倾向发展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巨额赔款,清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
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
解读:通过上一单元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晚清时期的政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清王朝面临严峻的统治危机。太平天国运动以来,清政府中央集权式微、地方势力崛起的势头愈加明显,东南互保更加体现地方督抚对中央号令置若罔闻。《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让清政府的财政状况日益恶化,统治者不断巧立名目、追加税收,苛捐杂税使得民怨沸腾。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包括但不限于抗捐、抗税、抗租、罢工的斗争,会党起事,收回利权运动等。
此时的清政府,可谓是“内忧外患、众叛亲离”
面对严峻形势,清政府会选择如何度过危机?历史还会留给清王朝多少时间?中华民族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过程:
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末新政
可以从这个材料分析清末新政从哪些层面进行改革、改革要达到什么目标。
“法令不更,痛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的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通限定两个月,详悉条议以闻。”(《清德宗实录》卷四七六,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丁未)
给出清末新政的内容,以表格形式展示;对清末新政进行客观评价,指出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2)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简要介绍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经历,简要概括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的著作的主要思想。
②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相继建立
以表格形式介绍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梳理课本上关于中国同盟会的内容。
③革命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详细分析三民主义的内涵,然后做出简要评价。
④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
根据地图介绍重要的几场反清武装起义。
(3)预备立宪
整理课本上关于预备立宪的背景、过程、结果,着重分析《钦定宪法大纲》和皇族内阁,从而指明预备立宪让立宪派与革命派合流。
最后把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简要总结一下,展示PPT。
2.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教材对“保路运动”这一名词的讲解比较详细,教师只需补充一些细节,课堂上需要学生思考保路运动与武昌起义二者的关系。提示: 清政府派兵屠杀保路人士,使全国人民充分看清了其卖国求荣的本质,导致辛亥革命的总爆发;为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清政府将湖北新军西调,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给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赋予人民什么权利?五权分立指哪五权?总统制与内阁制?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和教材,自主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以辩论的形式进行——123组正方:辛亥革命是一场成功的革命,456组反方:辛亥革命是一场失败的革命。教师评价并总结。
教师总结:性质: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意义: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冲破了封建思想的牢笼;社会: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局限: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缺乏一个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大多数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三)互动:
1.理解式提问:为什么说清末新政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经济层面:鼓励创办工商企业,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文化教育层面:新式学堂的创办和留洋教育的发展,学生更多接触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革命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军事层面:新军在革命党人的策反下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社会层面:新政扩大了精英阶层的利益,带来的苛捐杂税和通货膨胀等负担却让下层民众承担,使得清政府更加不得民心。
2.归纳式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26页正文倒数第二段和“历史纵横”的内容,回答“为什么说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的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
①清政府颁布“铁路国有”政策以后,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的广泛反对;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马上又出卖给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激起粤、鄂、湘、川等省人民的强烈愤慨,引发保路运动。(分析:清政府将铁路收归国有没有对民间资本进行补偿,损害了地主、富商、资产阶级等有产者的利益,出卖路权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所以保路运动的爆发已经说明清政府愈加不得民心,在川粤和两湖地区受到各阶层的反对)
②清政府则派兵屠杀保路人士,使全国人民更加充分看清了其卖国求荣的本质;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后,清政府抽调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分析:为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清政府将湖北新军西调,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给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
(四)小结:
通过三个子目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与历史意义,现在我们就来一起梳理一下本节课的内容——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没有挽救清王朝的统治,反而让各阶层认清清政府的面目,放弃改良,转向革命。在孙中山先生领导和影响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广泛传播革命思想,组建革命团体和政党,连续发动武装起义,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
辛亥革命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和中国人民顽强斗争的必然结果。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近代以来中国发生的深刻社会变革由此拉开了序幕。但它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因此英勇的中国人民还要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
第三篇: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4.13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目
标 内
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 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酝酿与爆发
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的建立;同盟会与三民主义;武昌起义
通过引导学生认识主要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由此培养学生对所学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归纳,透过历史演变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通过对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封建反动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以及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等内容的讲述,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发展地看待历史、认识社会的观点 论从史出
史论结合 历史比较
概括阐释
独立思考
通过对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封建反动统治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清国情,增强对中国革命只有由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取得胜利的深刻认识.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中华民国成立
中华民国成立;《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的结局
袁世凯篡权;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酝酿与爆发 1.革命思想的传播 2.革命团体的建立 3.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4.武昌起义
二、中华民国成立 1.中华民国成立 2.《临时约法》
三、辛亥革命的结局 1.袁世凯篡权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
重点: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约法》;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历史功绩
难点:对三民主义的分析和评价;如何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式谈话和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感知历史中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在学习中主动参与、学会学习。应用启发式谈话法和讲述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导入新课】
从《南京条约》签定后中国社会开始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到《辛丑条约》签订以后,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帝国主义列强对华投资的刺激下,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虽有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限制与阻碍.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为开辟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提出了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要求.从此以后,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在全国迅速广泛地发展起来,由此导入新课。【讲述内容】
一、酝酿与爆发 1.革命思想的传播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威胁,像一个可伯的阴影,笼罩着人们的心头.“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份.”同旧式的举人秀才不同,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经懂得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对帝国主义的压迫有敏锐的感受,有比较强烈的爱国心.1901年至1905年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那时候,到国外的不少留学生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迅速壮大起来.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翻译出版了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书籍,还创办了《国民报》、《游学译编》等进步报刊,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上海和日本的东京成为宣传革命的中心.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是著名的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引用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的一段话:“在此以前,我还只知道康有为、梁启超他们那一套改良主义的思想;到上海以后,我即开始接触到孙中山、章太炎他们关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宣传;虽然知而不详,但稍一比较,就觉得革命的道理更为充分.于是,我对康梁的信仰便一落千丈.”让学生思考:这说明了什么?然后概括指出: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国内相继建立起来.2.革命团体的建立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约建立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1904年初,黄兴、宋教仁等建立了华兴会,重要成员有一些留日学生和学界.同年冬,一些留日学生和学界建立了光复会,蔡元培任会长.1906年,湖北进步人士刘静庵在武昌建立日知会,成员是学界和新军.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3.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的不断出现和各地革命活动的蓬勃发展,为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做了准备.各地起义的失败也使资产阶级革命派认识到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迫切性.吴玉章回忆说:“无论光复会也好,华兴会也好,都缺乏明确而完备的纲领,更没有严密的组织,而且都受地方性的局限,不足以领导全国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制定纲领和建立政党的不要性)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同黄兴、宋教仁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的成员70多人集会,决定成立统一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8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通过了同盟会章程,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中国同盟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并决定创办《民报》为同盟会的机关刊物.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号《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就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就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提问:为什么把民族主义作为革命政纲的首要部分而提出,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清政府?(因为这时的清政府已经完全变成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推翻投降媚外的清政府,也就等于打击了直接威胁中华民族生存的帝国主义,实际上是包含着建立独立富强的国家之意。)
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4.武昌起义
简单介绍武昌起义的背景,然后指出湖北革命党人果断地决定立即发动起义.在1911年10月10日晚发动了举世闻名的武昌起义.经过奋战,终于赢得了起义的光辉胜利.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一声惊雷,震响祖国中部长空,触发了全国辛亥革命的巨澜,到11月下旬,全国有14个省区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二、中华民国成立 1.中华民国成立
1911年底,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说明了什么?(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领导地位是任何人所不能代替的.)12月25日,孙中山乘船到达了上海.在欢迎人群中走出的记者向他提问:”您这次带多少钱来?“孙中山斩钉截铁地回答说:”予不名一钱也,所带回者革命之精神耳!革命之目的不达,无和议之可言也.“这说明了什么?(一个革命家的气概和精神),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定都南京,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从太平天国到孙中山的南京临时政府,相距半个世纪.从单纯的农民战争,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这标志着中国历史向前大大地跨进了一步.2.《临时约法》
1912年春,孙中山在南京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的权力.这说明了什么?(民主性和反对封建专制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订的目的是什么?(限制袁世凯的权利,维护共和制度)通过哪些方面限制袁世凯的权利,维护共和制度?(一是参议院有弹劾总统的权力;二是约法规定政体采取内阁制,而不是总统制.)但是由于当时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正在加紧篡夺辛亥革命的果实,革命派企图用这些法律条文约束袁世凯手中的权力只不过是软弱资产阶级的一种幻想而已.三、辛亥革命的结局 1.袁世凯篡权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帝国主义各国采取什么手段对革命施压?(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也乘机向革命派进攻.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退让.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吴玉章回忆说:”同盟会自广州起义失败以后,即已趋于涣散,而至武昌起义以后,几乎陷于瓦解状态.章太炎说:‘革命军起,革命党消’,这两句话虽是极端错误的,但用来形容当时的情况,倒很合乎事实.“已被袁世凯收买的同盟会领导人之一的汪精卫竟然对孙中山施加压力说:”你不赞成和议,难道是舍不得总统吗?“在此形势下,孙中山被迫对袁妥协退让,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清帝下诏退位.孙中山辞职,经过南京参议院选举的形式,袁世凯由清朝内阁总理大臣摇身一变而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样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就落到了袁世凯手中。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第一、它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反动统治,结束了XX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对这一点,亲身经历过这次革命的林祖涵曾深有体会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第二、它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以后谁要是想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再做皇帝,谁就会变成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袁世凯的皇帝寿命只不过八十三天,张勋的复辟则更加短命,从这以后再也没有人敢于试登这个宝座即可为证.皇帝是封建社会的总头.砍掉了这个头,就使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从此再也建立不起一个统一稳定的秩序来.这就大大有利于中国人民继续开展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第三、这次革命也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据有关资料统计,1912—1916年间公布的发展实业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共有86项之多,内容包括矿业、农林、工商、渔业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解除了原来清政府的若干束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辛亥革命也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对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多数成员把这次革命的主要任务看成仅仅是”排满“,他们既不愿意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也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彻底摧毁封建势力,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因此,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改变.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不愿意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也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彻底摧毁封建势力,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因此,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改变,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列强不支持孙中山,而选择了袁世凯作为他们继续统治中国的工具,这件事本身就充分说明了在帝国主义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可能走西方的老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这正如毛泽东所分析的那样:”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 【课后研讨】
美国总统曾经这样说过:“影响中国现代史最深远的三个人,第一是孙中山,第二是毛泽东,第三是邓小平……。”毛泽东也曾经写道:“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中共十五大报告认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你认为如何认识和评价孙中山更为恰当? 【思路】
可以先找好一个角度来论述孙中山的某个方面;也可以通过查找有关孙中山的史实资料,来评价孙中山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最后形成一个小论文性质的内容,与大家交流讨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本课小结】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推动下,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一方面建立了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另一方面大力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标志着辛亥革命的爆发。这次革命最终推翻了清朝的反动封建统治,结束了延续XX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产生了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权——南京临时政府以及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开始深入人心.辛亥革命的这些成就,永载史册.辛亥革命爆发后,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和破坏,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最终导致了这次革命的失败.辛亥革命既有伟大的历史功绩,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第四篇:《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在探索中国现代化历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教材围绕广义辛亥革命,讲述了辛亥革命的背景、经过和结果,并在最后点出了辛亥革命的意义。突出了课标对辛亥革命主要过程和历史意义的要求。
1.重点:辛亥革命的进程和辛亥革命的意义。2.难点:辛亥革命的评价
二、学生分析
大多数的学生对辛亥革命都有所了解,但是对材料的理解、归纳能力还比较薄弱,不懂得如何从材料中得到信息。因为本校是未达标普通中学,学生基础较弱,学习的主动性较差,不利于自主合作探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与革命纲领,以及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等基础知识;通过材料展示培养学生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2.方法与过程:运用多媒体,通过视频和材料展示,并与教师设问思考相结合,使学生对辛亥革命有个客观的认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以孙中山为首的民族资产阶级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意识。
四、教学环境 班班通
五、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回顾上节课两场战争结局,指出中国人民和清政府面临的困境。导入新课:从“辛亥”年入手,引导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概念的认识,并指出本课是围绕广义的辛亥革命来讲述的。(什么是辛亥革命?)
讲授新课: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抛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史料呈现:引导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学会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醒注意分析原因时可以从内因和外因、国内和国际因素、政治经济等几个方面入手,并找出根源。
教师提示: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中国需要什么做?(革命--反帝反清)这个时候谁能担起这个重任?(资产阶级)
二、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先以时间轴形式把大事件展示给学生,让他们较好的把握广义辛亥革命的进程。教师讲述:在孙中山成立兴中会后,国内也纷纷出现了一些革命团体。面对当时强大的敌人,分散的各团体活动都相继失败,所以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组织,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了。
(展示同盟会政纲)孙中山把它概括为三民主义,并成为辛亥革命的纲领。从三民主义中体现的反帝反封建内涵,反映了这是一场资产阶级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同盟会成立后,随即展开的与改良派的思想论战,宣传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为辛亥革命做了舆论上的准备。同时多次发动武装起义,其中最著名的是黄花岗起义。这些起义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但也鼓舞了人们的革命斗志。
过渡:1911年5月,四川保路运动爆发,清政府从湖北调兵镇压,造成湖北军务空虚,为武昌起义提供了良机。
播放视频,注意从视频中找出武昌起义胜利的主要原因。
材料呈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过度: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孙中山从海外回来,各省代表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二、革命收获
1、建立中华民国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展示材料,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段材料的有效信息。
教师讲述:临时约法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分权制衡等思想。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3、帝制的终结
教师讲述: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结束。
四、革命结局
教师讲述: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设问:袁世凯为什么能成功窃取革命的果实?(提示学生从各政治势力的状况分析袁世凯掌握政权的原因,并从中领会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五、革命的成与败
设问: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那辛亥革命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了,依据是什么?
材料展示:引导学生结合材料进行讨论总结,做出客观的评价。
教师讲述: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方面推动了社会进步,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功绩);但是革命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在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这又是辛亥革命的巨大局限性(失败的表现)。巩固小结:
教师简要概括本课内容,帮助学生理清整节课的知识线索。
结合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七、板书设计
一、革命追求
1、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
2、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二、革命收获
1、成立中华民国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帝制的终结
三、革命结局
四、革命评价
第五篇: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湖北省恩施市第一中学 刘振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并且了解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和武昌起义等史实。
2、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并且能够合理认识其在中国民主进程中的作用。
3、了解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过程,并且能够评价辛亥革命。
(二)能力目标
1、以整课材料的呈现,培养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
2、通过辛亥革命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多元史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辛亥革命的史实,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复兴事业。
2、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进而更好地认识当下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四)过程与方法
1、通过材料设计,循循善诱,使学生解读材料,思考问题。
2、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导演自己认识的辛亥革命,然后尝试还原历史真实,进而提高历史的学习兴趣。
3、以小组合作与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评价。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评价。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看一下这幅图片,这是在武汉的辛亥革命纪念馆,这里的路称之为首义路,因为在此处爆发了武昌起义,由于发生在旧历辛亥年,所以称之为辛亥革命,这是狭义的辛亥革命,而广义的辛亥革命则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一系列斗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辛亥革命。
新课教学
同学们已经完成了课前的预习工作,哪位同学上来展示一下辛亥革命的背景? 同学展示 教师点评
板书:
一、革命者和被革命者的较量——辛亥革命背景探究 武昌起义于1911年10月10日爆发,爆发之后不久全国10几个省纷纷宣布独立,摆在革命党人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全国性的政权,于是各地代表齐集南京,商讨建立中华民国的相关问题,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孙中山的大总统誓词,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和孙中山当时的心情:
“倾 覆 满 洲 专 制 政 府,巩 固 中 华 民 国,图 谋 民 生 幸 福,此 国 民 之 公 意,文 实 遵 之,以 忠 于 国,为 众 服 务。至 专 制 政 府 既 倒,国 内 无 变 乱,民 国 卓 立 于 世 界,为 列 邦 公 认,斯 时 文 当 解 临 时 大 总 统 之 职。谨 以 此 誓 于 国 民。”
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孙文
一个新的政府成立以后,为了政权的稳定,往往通过颁布法律的形式巩固政权,1912年孙中山代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请同学们阅读学案导学上的材料,小组讨论完成上面的问题。同时板书:革命者的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家宅、财产、营业、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居住、迁徙、信仰等自由,有请愿、陈诉、诉讼、任官、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的权利;承担纳税、服兵役等义务。”
第三章“参议院”,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以国会成立之日解散,其职权由国会行之;参议员其选派方法由各地方自定之”
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规定“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审判之”
第五章:“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内阁总理由国会多数党产生,对议会而非对总统负责;大总统提出的法律案、公布法律、发布命令时,国务员须副署之”
第六章“法院”,规定:“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第七章 第五十四条:“本约法实施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宪法未施行以前,本约法之效力与宪法等”
学生展示: 教师点评:
问题1:第一章体现了怎样的民主思想?这一思想有何积极意义? 确立主权在民,否定了传统家天下、君国一体的观念。
问题2:第二章阐释了怎样的思想内容?这一内容有何积极意义?
确认了资产阶级人权平等的原则,否定封建等级制度和臣民观念,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促使国人公民意识的觉醒。
问题3:第三、四、五、六章反映了怎样的政治体制?有何积极意义?
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强调依法治国,是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及“人治”观念的否定;实行责任内阁制,约束袁世凯,保障民主共和制度。
问题4:结合第七章思考:《临时约法》的性质是什么?并指出《临时约法》的历史意义。
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意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施政原则,成为否定封建专制的重要法律成果,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后来的制宪提供了蓝本,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民主化进程。对于辛亥革命,各界的反映不一,哪位同学可以给大家说一下预习内容中的亲历者眼中的辛亥革命是怎样的态度?
皇室:被迫让步;列强:不介入到介入;民众:不理解;立宪派:暂时支持革命。在各方势力的综合角逐之下,辛亥革命的果实落入了袁世凯之手。有人就由此认为辛亥革命因为袁世凯篡夺果实而失败,也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所以它成功了。关于辛亥革命你会有怎样的认识呢?咱们导学案上给大家提供了几个评价的角度与方法,请结合课本内容小组讨论一下如何用四种史观来评价辛亥革命?(小组分工:两个组负责革命史观,两个组负责现代化史观,两个组负责全球史观,剩下的小组负责文明史观)
板书:你的辛亥革命。学生展示
教师点评
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从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现代化。
(1)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结束的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代的结束,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是政治体制现代化的重大突破。
(2)经济上,临时政府的经济法令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短短几年内有了显著增长,实业救国成为历史潮流。
(3)法制上,颁布了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临时约法》,确立主权在民、国民的自由权利、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责任 内阁制等,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思想上,把西方资本主义学说中国化为三民主义,并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5)文化教育上,理性化和科学化有了发展。(6)社会生活上,自由、平等、友爱的风气兴起。
3、从全球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世界(首先是亚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已紧密地相联。
4、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中表现尤为突出。它结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果;它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物质文明也取得重大成果。总之,辛亥革命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经过讨论,同学们表现都很不错,基本上结合那几个史学观点形成了自己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为了加深大家对辛亥革命的认识,我们来看一下研究者眼中的辛亥革命,总结概括一下研究者们的主要观点.以胡绳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皇朝,而且使几千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从此结束,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从而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从这个意义上讲,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辛亥革命没有能提出一个明确而完整的反对外国帝国主义侵略和反对封建社会制度的政治纲领,没有能比较广泛地发动占中国人口最大多数的下层广大群众,没有形成了一个能够胜利地领导这场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并且,辛亥革命以同旧势力妥协告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并没有受到削弱,在农村中也没有出现一次社会大变动,革命果实落到了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的手里,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依然处在极端贫穷落后的状态,辛亥革命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从这个意上说,辛亥革命又是失败了。有学者对上述观点提出了异议,认为在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史上,辛亥革命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比辛亥革命复杂得多,我们仍然肯定其取得了胜利,对其出现的反复和挫折,并不认为是革命的失败。同样,我们应当肯定是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辛亥革命以后出现的反复和挫折,也不应当是革命的失败。郭世佑撰文指出,如果不从孙中山的“毕其功于一役”的理想角度而言,辛亥革命不能被简单地冠之以“失败”来评析,历史展示给人的显然不是辛亥革命的失败,而恰恰是这场革命的不朽功绩。徐梁伯认为,辛亥革命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它应该完成的历史使命,没有失败。所谓辛亥革命的失败其实只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一派在取得革命胜利后,在新的政治角逐中遭到失 败。
概括:胡绳认为,对于辛亥革命我们应该辩证地进行评价,既有成功的一面,又有失败的一面。郭世佑和徐梁伯则认为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对于辛亥革命我们要全面合理的认识,一般学术界的观点是辛亥革命失败了,但是功绩是巨大的。
小结:本课学习了辛亥革命这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之手,袁世凯之复辟帝制,虽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却使国人们认识到在中国要想取得胜利必须彻底地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这是我们第十三课要学习的内容,套用孙先生挽联的那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