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司马光教学设计
司马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2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重点和难点
1、认识并书写生字。
2、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
3、能从课文插图中学习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三、教具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生字卡片、录音机(带)
四、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认识生字、感悟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人物。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轻声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小黑板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学生自由读,抽读检查)。
4、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
1、听录音机,数数全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
2、看第一张幻灯片,说说水缸在假山的什么位置?
3、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正当们玩得高兴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不小心”是什么意思?
①展开想象:这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小伙伴们什么心情呢?
②看第二张幻灯片有一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体会小伙伴着急的心情。
③用急切的语气练习朗读。
过渡:在这危险的情况下,司马光是怎样做的?请默读第四自然段。
3、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①思考小朋友们为什么这么惊慌?
②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一个小朋友去叫大人,大人来了能不能救出小孩呢?他的方法好吗?小组讨论。
③练习朗读、读出惊慌、害怕的语气。
4、学习第五自然段
①学生自由读,思考: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他的表现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看第三张幻灯片。
②全班试着做做司马光砸缸的动作。
③小组讨论:司马光的做法好在哪?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5、学习第四张幻灯片,并指导朗读。
(四)发散思维训练。
还有别的办法救出落水的小孩吗?
(五)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并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七)板书设计
20司马光—机智、勇敢
↓
砸缸
↓
救→小朋友
第二篇:《司马光》教学设计
《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运用借助注释和插图等方法理解文章,感受司马光的优秀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初识人物
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熠熠生辉的人物,你都知道各朝代有哪些历史名人?图中的人物你认识吗?
1.板书课题,学写“司”字。
2.齐读课题,了解复姓。
二、初读课文,注意停顿
1.学生自读,根据提示读准字音
2.学生展示,指导读音。
(1)瓮:
A图片对比:瓮、缸。
B借助注释:口小肚大的陶器为瓮。
C拓展“瓮”的成语:请君入瓮、瓮中捉鳖。
(2)迸:
A结合注释
B调动已有知识
(3)多音字“没”。方法指导—据义定音
三、再读课文,划分节奏
1.同桌合作,划分节奏
2.指名展示,相机评价。重点指导朗读:“光/持石/击瓮/破之”
3.齐读课文。
四、品读课文,读懂故事
1.分清人物,明白指代:圈一圈:文中有哪些表示人物的词语?分别指谁?
联系上下文理解:群儿、一儿、众、光、儿。
2.指导学法,理解意思:
(1)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A结合注释,理解“庭”的意思:庭院。指地点。
B举例说明,感受“于”的用法。
C了解故事的起因,指导朗读。
(2)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A结合注释,说说故事的发展。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意外,这些孩子的表现是怎样的?
B联系生活,展开想象。用“大家都慌了,有的………有的……”来说说这些孩子的表现。
C画记动词,进行表演。“持、击”,D句式对比,指导朗读。
E人物对比,感受人物品质。与惊慌失措的孩子们相比,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F文言文特点:言简义丰
五、回顾朗读,熟读成诵
1.出示图文,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2.借图诵读,背诵课文。
3.熟读成诵,表演背诵。
六、拓展学习,再识人物
1.补充故事《司马光斩蛇》。
2.类文练习:文彦博灌水取球
七、板书设计
第三篇: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司马光图片)同学们,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呀?齐读课题《司马光》。板书
2、通过昨天的学习,谁能说说司马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板书:聪明、机智)
3、今天呀,聪明机智的司马光要考一考大家,你们敢挑战吗? 我会读:
古时候 花园 假山 掉进 司马光 别的 哭喊 使劲 砸 慌 搬起 得救 水缸 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
二、精读训练
1、今天,司马光将带我们一(6)班的小朋友穿越时空,一起到古时候的花园里去看一看,大家想去吗?(出示图片)
2、学习第一自然段(1)比较句子:
①花园里有座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水缸,缸里装了水。②花园里有座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这两种说法,哪一种好?(句②说法好)为什么?(如果是小水缸,小朋友能自己爬上来;如果缸里没有水,或是有水也不多,小朋友掉进去也不会有什么问题。正因为是大水缸,而且里面装满了水,那小朋友掉进去就有生命危险了)
(2)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可能发生事情的危险因素。
3、复述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你能说一说第一节讲了些什么吗。
4、学习第二自然段
(出图)瞧,小朋友们玩得兴高采烈,完全没有想到危险就要来了,发生了什么事呢?
(1)发生了什么事?
(2)他爬到了哪里?后来呢?
(3)掉进了哪里?他爬上了假山,怎么会突然掉进水缸里的?
(一不小心,指导读)师评价:(哦,太突然了,你根本没想到。你确实不是有意的。哎哟,你太不小心了。)
(4)他一不小心,掉进了水缸里,会有怎样的危险呢?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装满了水的大水缸)那他掉进了这样的水缸里,会有怎样的危险?
(5)如果当时你就在场,看见你的同伴掉进了水缸里,你会怎样?(着急、担心)
(6)用“——”划一划,在这危急的时刻,其他小朋友是如何做的?读 学习“别” ①慌 板书:别的小朋友 都慌了 ②具体从哪里看出他们慌了呢? 学习“哭”
a哭
哪个小朋友哭了?为什么哭?(急、没有办法)b喊 他会喊什么呢?
(救命啊)这个小朋友的命就在缸里呢,不赶快救出来,他就没命啦!谁来喊?
(快来救人啊)时间就是生命,晚一步就来不及啦!谁来喊?
(有人掉进缸里啦)可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干着急!谁来喊? c跑去找大人
为什么要找大人?(救人)哦,他们惊慌失措,一点主意都没了。为什么要跑着去?(时间很紧)稍微慢一点,这孩子就可能被淹死。③读第二句,读出“慌”。(师范读,个别读,齐读)(7)练习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话。
5、学习第三自然段。
(1)在这危急时刻,只有一个人没有慌,那就是司马光,他是怎么做的?第几自然段讲了司马光?
板书:司马光 没有慌
(2)(出示句子)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学习“没” “那”
a司马光为什么要用大石头呢?(缸大而且很硬)b司马光为什么要使劲砸呢?(时间很紧)你能模仿一下司马光的动作吗? 引读:水缸······,缸里的水······,掉在缸里的小朋友······。(3)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聪明)
如果这个时候大人们来了,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呢? 司马光的同伴们又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4)让我们来夸一夸司马光。
出示句子:司马光,你真!
老师这儿有个成语讲的就是司马光(出示:)老师这儿还有几个成语讲的就是司马光聪明果断镇定(出示:多谋善断、方寸不乱、从容不迫、临危不惧)
三、总结
1.当我们遇到了紧急情况时,要学习司马光方寸不乱、多谋善断的品质。2我们一起来编个儿歌来称赞司马光。
老师说前半句,大家来补充后半句,看谁说的好。
古代孩子,-----(司马光)
遇到危难,-----(不心慌)
举起石头,-----(砸破缸)
救出朋友,-----(你真棒)3推荐小故事 4写生字。
四、板书设计:
10司马光
别的小朋友
都慌了
司马光
没有慌
聪明 机智
第四篇:司马光教学设计
24司
马
光
文本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本文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本文非常简短,虽然是文言文,但很多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文基本一致,再加上故事本身流传甚广,学生学习起来并不会感到困难,反而比较容易找到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共通之处,初步体会文言文言简义丰的文体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时,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文言文的语言表达特色,通过注释、查阅工具书及以往的阅读经验了解文言文的大意,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生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点:1.能按照文言文的节奏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教学难点:
抓住文中的动词,了解事情的经过,体会司马光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出示资料,初识古文
导语:同学们,上新课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先看这样一组句子。
1.出示组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1)学而不思则罔(wǎnɡ),思而不学则殆(dài)。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ɡ)也。
2.学生试读句子,相互交流说说以上句子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预设:不太好读;分开每个字都认识,组成句子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跟我们平时说话的方式不太一样……
3.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4.教师简要说说句子的含义,归纳小结。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思而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出自《论语·里仁》。意思是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一人是可以学习的能者,选择他的长处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小结:像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一笔巨大的财富。
5.出示课题,引导学生回顾知道的传说故事。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司马光》。你们谁听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学生举手发言)宋朝时,一个小孩与小朋友一起玩耍时,其中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水缸里。这个小孩急中生智,搬起石头砸破了水缸,救下了落水的小朋友。这个小孩就是司马光。这个故事就是《司马光砸缸》。这是一则历史故事,记录在古代史书中。由于古代书面语与我们现代的语言有一些不同,所以,大家可能看过的故事都是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的。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用古代的书面语讲述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那么,古代的书面语与我们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一起去课文学习中体会一下吧。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学生齐读课题,认识复姓“司马”。
思考:你还知道哪些复姓呢?(相机出示课件,介绍古代名人)
预设:东方朔、欧阳修、司马迁、司马相如、诸葛亮、纳兰性德、尉迟恭、皇甫嵩、上官婉儿……
2.出示课件,简介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
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sù)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在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都担任过高官,死后获赠太师、温国公封号,谥号为文正。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践行儒学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宋神宗时,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就离开了朝廷。花十五年时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3.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过渡:伟大的人物总是在童年时就显现出他的与众不同来。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小时候的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小孩。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试着把句子读通顺。
4.教师检查自读效果,引导学生识记生字,朗读课文。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生词,教师指导正音辨形。
马
院
落
人
丢
有
裂
(2)指导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
广:庭(家庭)——应(应该)——座(座位)——床(床单)
足:跌(跌倒)——跑(跑步)——跳(跳高)——路(小路)
(3)词语去拼音,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指名学生试读课文,挑战一字不差读课文,指导多音字认读。
◆多音字:
没 mò淹没 沉没 没收 méi没有 没人 没空
得 dé得到 得知 得意 děi得亏 就得你去
de要得 了不得
(5)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读准节奏。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6)听音频朗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要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参考注释,自读自悟。借助工具书和书上的注释,把关键字的意思放到句子里,揣摩句子的意思。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待下一步与同学一起研讨。
(2)小组合作,互助学习。一句一句研讨,各自说一说对每句话的理解,有疑惑或分歧的地方,留待集体探讨。
2.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1)各小组推选代表汇报课文的意思。全班同学边听边思考,看哪个小组理解得更好。
(2)指名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个小组的说法,教师相机点拨,明确:每句的意思说法不求完全一致,只要主要意思不变,能说出重要词语的意思即可。
3.引导学生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划分层次。
起因: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经过: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结果:水迸,儿得活。
4.全班齐读,注意节奏、停顿。
小结:这短短的两句话却写了一个精彩的故事,你读懂了吗?结合注释再来读一读。
四、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过渡:文言文中的用词写句,跟我们现在的说话习惯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除了注释中的字词,还有一些字词,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呢?下面我们就来一句一句地读一读、说一说。
1.课件出示:群儿戏于庭。
(1)指名读。思考:这句话中你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2)引导理解字词。(“于”就是在的意思。“戏”就是做游戏、玩耍的意思。“庭”指庭院。“群儿戏于庭”就是一群小孩在庭院玩耍、嬉戏。)
方法拓展: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语,如“戏”“庭”等,可以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语“游戏”“庭院”来代替。运用这一方法,可以把下文的“没”“众”“石”等字组成“淹没”“众人”“石头”等词语来理解。
小结:结合注释,再朗读句子,融入我们的生活经验,就能很容易地弄懂古文的意思了。古文的语序跟我们的说话习惯(课件出示:什么人+在哪儿+干什么)有一点不太一样,你们发现了吗?
(3)想象说话:古人的庭院里有花有草,最适合孩子们玩儿了,想想看他们在玩什么呢?
(4)指导朗读,读出高兴、喜悦之情。
2.课件出示: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过渡:孩子们玩玩这个,玩玩那个,多开心啊!突然,意外发生了。怎么回事呢?我们赶紧去看看。
(1)出示“瓮”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
预设:“瓮”指口小肚大的陶器,用来储水或是储藏别的东西的,类似于现在的大缸。只不过瓮是收口的,缸是敞口的。
(2)出示小孩儿和瓮的对比图,做动作理解“登”。
预设:“登”是爬的意思,登山、登梯子,也是这个“登”。水缸这么大,孩子这么小,难怪要用“登”。
(3)理解“足跌没水中”。
预设:小孩儿爬上了水瓮,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足跌没水中”。扑通一声,有人落水了。“足”通常我们说的是“脚”,脚跌落了,也就是“失足跌落”的意思。“没”是淹没、沉下去的意思。小孩儿失足掉进了瓮里,瓮里盛满了水,他一掉进去就沉没了。
(4)指导朗读,读出焦急、紧迫的感觉。
(5)指名说说整句话的意思。(一个孩子爬到瓮上去玩,一不小心失足掉进瓮中被水淹没了。)
3.课件出示: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过渡:意外发生以后,别人是怎么做的呢,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呢?
(1)指名回答,朗读句子。
(2)理解“众皆弃去”。
预设:“众”指的是谁?除司马光以外的其他孩子。“皆”是全、都的意思。在我们现代汉语中,“皆”也是这个意思,如“比比皆是”等。“弃”是抛弃、放弃、丢下的意思。“去”是逃开、离开的意思。
(3)想象一下这群孩子们当时的表情、心理、动作,描述一下当时的场面。
预设:一看到有人落水了,孩子们脸都吓白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有人哇哇大哭,有人慌慌张张地跑去找大人。
(4)理解“光持石击瓮破之”。
预设:所有的孩子都惊慌失措,只有一个人不这么慌乱。是谁呢?(司马光。)他是怎么做的?(持石击瓮破之。)谁来表演一下?(学生表演,教师相机点拨指导,要双手用力,狠狠地砸)“持”,用手拿;“击”,敲击,击打;“之”指代瓮;“破之”,使瓮破碎。
方法拓展:“破”在句中是“使……破碎”的意思,这是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文言词语用法。“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很多种,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是“到”的意思。对这种词,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摘抄、积累,有时间多读读,培养语感。
(5)想象一下,司马光持石击瓮时,他心里会怎么想?(我不能慌,我要赶紧想办法,快点把他救出来。否则,他会有生命危险的。)
(6)教师引读。
引读:扑通一声,一个小孩掉进了瓮里,众皆弃去,光——(学生接读)持石击瓮破之。
引读:小孩在瓮里浮浮沉沉,伸出小手求救,众皆弃去,光——(学生接读)持石击瓮破之。
引读:情况越来越危急,小孩的动作越来越弱,众皆弃去,光——(学生接读)持石击瓮破之。
4.课件出示:水迸,儿得活。
过渡:幸亏司马光急中生智,持石击瓮破之,结果怎么样?
(1)指名朗读并说说句意。
(2)理解“迸”“得活”。(“迸”是涌出的意思。瓮被砸破了,水一下子涌出来了,瓮里的孩子得救了。)
(3)危机解除了,此时你的心情怎样?(庆幸,如释重负……)
(4)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这句话。
5.连起来说说全文的意思。
五、感悟形象,复述故事
1.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形象。
过渡:在同伴命悬一线而其他孩子惊慌失措、四散逃离的时候,司马光选择留下来,并想到用石块砸破瓮的办法,救出了同伴。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善良友爱。)
2.想象说话:如果这个时候大人们来了,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同伴们又会对他说些什么?
3.指导感情朗读,读出对司马光的赞赏。
4.出示故事图片,引导学生看图讲故事。
过渡:《司马光》这篇古文我们学完了,下面我们要用自己的话来讲一讲这个故事。讲故事不是翻译课文,如果只说意思,那故事就太枯燥无趣了。想一想,我们该怎样把故事讲得更具体、更生动呢?
(1)学生自由交流后,教师归纳小结。
要用比较通俗的语言,代替古时候的书面语言。
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要有场面,把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等描述出来。有细节,故事才更生动。
还可以补充想象的内容。
在讲述故事的时候,要通过语调的变化和一定的肢体语言,把故事讲得有声有色。
(2)同桌互助学习,互相练习讲述故事,互相补充完善讲述的内容,教师巡回指导。
(3)指名或是自由上台讲述故事,评选“故事大王”。
5.播放司马光砸缸的动画故事,引导学生欣赏总结,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故事内容。
6.拓展阅读,了解更多与故事相关的内容,受到情感熏陶。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流传后世千年,为人们所称赞,那么当年被他救下的小孩子又是谁呢?其实,这个孩子名叫上官尚光,也有人说这个人的名字是因为司马光救过他的命而改的。上官尚光得救后,他的家人感谢司马光的救子之恩,送了许多礼,逢人就夸司马光聪明机智。上官尚光也不寻常,他从小喜欢读书,参加科举当上了官,但由于政绩不突出,没有受到重用,心灰意冷的他回老家当了一名教书先生。上官尚光十分感激司马光当年的救命之恩,特意在老家建了一座感恩亭,并将此事记载在家谱中,让世世代代永远不忘司马光的恩情。为了纪念这件事情,后人将感恩亭的所在地改名为“上官岗”。这份感恩之心,也应该被人们铭记。
六、比较差异,熟读成诵
1.出示课后题第3题,引导学生结合之前朗读、理解词句的体会,讨论交流。
思考: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明确:(1)课文里许多词语是由单个字构成的。(2)课文用“光”来称呼“司马光”,这在其他课文中比较少见。(3)课文中的句子都很短。(4)本课中三个“儿”字,第1、第2个泛指儿童,第3个特指落水的儿童,前后意思不一样,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代词“它”。(5)语序不太一样。“群儿戏于庭”,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顺序应该是“群儿于庭戏”。(6)这篇课文是文言文,需要借助文言文知识理解文意,其他课文是白话文,容易理解。
2.引导学生结合本课学习经验,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认真跟着老师多读几遍,培养语感。
看课文的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
给一些字组词,也是理解词义的好办法。
还有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遇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读不懂的做批注等方法。
3.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七、指导书写,作业设计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结构、字形等特点。
明确:“司”“庭”等右上包围和左上包围的字,注意笔顺规则为先外后内。“登、弃”是上下结构,“登”字上边部分撇、捺要舒展。“持”注意几个横画之间距离要相等。“众”是品字形结构,注意第二个“人”捺变点,整个字呈三角形。
2.师范写生字,学生注意书写要求,练写生字。
3.布置课后作业。
(1)将《司马光》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要讲得生动有趣。
(2)再去找一找司马光的其他故事读一读,对这个人物做进一步的了解。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探究人物活动场景,解词悟文。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师:瓮里盛满了水,小孩子很快沉了下去。看到伙伴跌入水中,其他孩子是怎么做的?
生:其他小孩子都离开了。
师:注释里“皆”是“全,都”的意思。这个词说明孩子们全都离开了,是这样吗?
生:不是的,司马光没有走。
师:那这里的“众”指谁?是所有的小孩子吗?
生:不是,是除了司马光外的其他孩子。
师: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众皆弃去”中的“弃”,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我觉得“弃”在这里是丢弃的意思。意思是说除了司马光外的其他孩子把这个落水的小孩子丢弃在这里,自己离开了。
师:如果大家都离开,弃这个落水的小孩子于不顾,这个小孩子会怎么样?
生:会淹死的。
师:一定会这样吗?有没有其他可能?
生:别的小孩可能会喊大人来救他了。
师:不管有没有人来,这时候时间就是生命,救援不及时,落水的孩子就真的没希望了。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司马光留了下来,他是怎么做的?
生:他拿着石头把瓮砸破了,掉在瓮里的小孩子得救了。
师:你能来演示一下司马光砸瓮救人时的动作吗?
(一生演示,其他同学仔细看)
师:同学们,请将石头拿在手中,文言文中用了一个字来表示,那就是——(持。)拿着石头把水瓮砸破的动作就叫——(击。)
师:“破之”就是使瓮破裂。我们一边读句子一边做做司马光砸瓮的动作。(全班一边读句一边做动作)
师:水瓮里的水迸涌而出,掉在水瓮里的那个小孩子得救了。当其他小孩都离去时,只有司马光留了下来,把这个落水的小孩子救了出来,你们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1:他是个遇事沉着冷静的孩子。
生2:他是个聪明而勇敢的孩子。
生3:他是个善良的孩子。他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离开。
师:是呀,他的确是个善良的孩子,没有弃落水的小孩子于不顾,而是果断做出判断,想出办法,救出了落水的孩子。
赏析:本环节的设计重在探究“群儿”“一儿”“众”“光”这些人物活动的场景,解词悟文,体会人物的品质。具体教学实施中应注重学生课前的预习,让他们借助文中注释、工具书等途径初识字词。授课时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悟,展开合理的想象,感受文言文的语言表达特色,了解文言文大意,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从而领悟司马光的善良和热心助人的高尚品质。
第五篇:司马光教学设计
《司马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5个生字,把课文读通顺,读出停顿和节奏,并尝试背诵。
2.能借助注释等方法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3.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二、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文,指导朗读
(一)导入新课,感知特点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里,有一些少年,他们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想认识他们吗?逐次出示图片,学生说出故事。
2.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司马光。他姓什么?(司马)像这样由两个字组成的姓,是复姓。生读课题)嗯,司马光砸缸,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吗?其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的也是这件事,打开书本,翻到102页,看看它与我们以前在故事书上看到的故事有什么不同呢?
3.是的,这是一篇古人写的文章,是一篇文言文。古人的表达方式跟我们现在有点不一样,所以编者在课文下面加了注释。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关注注释。
(二)朗读指导,把握节奏
1.我们来读读这篇有趣的小古文。先听老师读,一边听,一边用小
斜杠画出停顿。
2.这篇小古文中有这几个字比较难读,出示“瓮、迸”——理解“瓮”,还有一个多音字“没”根据意思确定读音。
校对停顿,如果有不相同的及时改正。根据停顿自己读一读,要求:不但要读正确,更要注意句子的停顿。
二、借助注释,试讲故事
(一)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1.这篇小古文讲的是什么故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理解内容,试着讲一讲这个故事。
(1)故事发生在哪儿?(庭)故事中的人物是?(群儿)那群孩子在干什么?(戏)
(3)可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
“登”是什么意思?(爬上)这瓮又高又大,小孩登瓮只能爬上去,这是我们结合生活经验知道的。这也是事情的起因。
(4)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自己的伙伴掉入水中,多焦急啊(朗读)。
(二)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那群孩子是怎么做的?光又是怎么做的?四人小组合作,借助刚才学习的方法,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交流
(1)“皆”“弃”是什么意思?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2)想象他们会去干什么?光是怎么做的?
3.为了救这个小孩,光一连做了哪几个动作?按照我们平时的教学,这边是不是应该加上逗号呢?对比读一读,为什么在这没有逗号呢?情况很紧急。朗读指导。这也就是事情的经过
4.最终结果怎么样?“水迸,儿得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5.现在我们意思都理解了,你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6.这是一个怎样的司马光?(沉着冷静
机智勇敢)
三、尝试背诵
1.再读古文,排版变化。
2.读到这儿,你能试着背一背吗?
板书设计:
司马光
起因:登瓮
没水中
借助注释
经过:持石
击瓮
破之
组词
结果:
儿得活
结合生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