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语文上《赵州桥》名师教学片段
赵州桥
名师教学设计片段
◆体会赵州桥雄伟坚固的特点(教学重点)
师:你怎么知道赵州桥的特点是雄伟坚固的呢?
生:因为课文第2自然段有一句话:“赵州桥非常雄伟。” 师:第2自然段其他语句又写了什么呢?
生:后面的内容是写赵州桥怎样雄伟坚固的。
师:在每个自然段的开头,用一句话把这段的意思先集中地讲一下,这叫段首立意。这样的结构叫作先总述后分述。好,我们先来看第2自然段,看看这座中国古代的石拱桥,世界闻名的赵州桥,究竟集中着怎样的优点。
生:赵州桥是隋朝建的,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了。它没有被冲毁,坚固就是最大的优点。
师:嗯,挺有道理的。生:赵州桥只有一个大桥洞,没有桥墩,就很省石料了;顶上又各有两个小桥洞,这样就又少用了许多石料。
师:确实,坚固、节省石料,也是赵州桥的特点。生: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
师:为什么你认为“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也是赵州桥的特点呢? 生:因为我们看到的大桥,很多都有桥墩,有的还会有好多个桥墩。课文第2自然段介绍赵州桥,也是一开始就说它是一座雄伟的大桥,但是没有桥墩,只有一个大桥洞。这不就是赵州桥最大的特点吗?
师:以上几位同学所说的,确实都是赵州桥的特点。应当说,他们是从不同的方面说出了赵州桥的非同一般之处。那么,通过刚才对第2自然段的交流,大家的感受一定很深,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说吗? 生:创新、节约、独特、坚固„„
师:是啊,如果说十岁是可爱的孩子,二十岁是年轻的小伙,四十岁是不惑的中年人,八十岁是白发苍苍的老人,那么一千四百多岁的赵州桥在你看来是什么? 生:一位记不清年龄的老人;一位吃了长生不老药的老神仙„„
师:想象一下,就是这位老人,在一千四百多年的岁月里经历过什么?发生过什么变化? 生1:成千上万的人、车曾经在他背上来了又去,可是他还是那么坚强地屹立着。生2:他也许经历了一次次的洪水,人们都为他担惊受怕,但是他还是稳稳地站在那里,因为他有四个小桥洞为他减轻洪水带来的冲击力。
师:是啊,那再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个词——“坚固”,你一定会体会得更加深刻。
赏析:整个教学过程中,学习活动始终在一个自主的空间里进行,并有着十分强的开放性。课堂既给了学生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又使学生在思考、感悟中不知不觉地达到学习目标。启发学生在领悟课文的同时不断地进行发散式思考,不断地在表达中完善自己的思维。整个教学过程鲜明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独立性,达到与学生心灵沟通的境地,因此,非常自然地搭建起了学生心中的桥。
◆将课堂趣事成功地引为作文素材(教学拓展点)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建桥史上的创举,谁来说说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
生: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师:不错,李春设计的赵州桥的确是这样的。咱们班的桥梁设计师是怎样设计赵州桥的呢?老师读设计方案,请几位同学上来画设计图。
(教师翻开学生的作业本,读几位学生的设计方案。教室里笑声不断。)师:看到这样的设计,你们有什么感想?
生1:我们的设计把世界闻名的赵州桥给变形了。生2:我们做作业太不细心了,闹出了这样的笑话。
生3:我觉得学好语文很重要,如果表达错了,再好的设计也白搭。
师:咱们就把今天的事写下来,让其他小朋友也知道咱们的感受,不犯同样的错误,好吗?
(学生欣然同意。)
师:那么,我们习作的题目可以是„„ 生1:《赵州桥变形记》
生2:《咱们班的桥梁设计师》 „„
师:题好文一半,相信同学们接下来的表现会更出色!
赏析:教学,不是缺乏资源,而是缺少发现。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有着敏锐的资源意识,即使是稍纵即逝的资源,我们也能轻易地把它抓住。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标点„„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只要留心,都可以成为语文教育的素材,帮助我们营造一个学习语文的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文素养。课上,教师注重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成功地进行了练笔,达到了教学目的。
第二篇: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花钟》名师教学设计片段
花 钟
名师教学设计片段
◆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感悟文本的美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鲜花吗?今天就让我们走入花的世界,去领略一下花的美丽与神奇吧!(出示课件,配上轻音乐。)(学生或陶醉或惊叹。)
师:你能用一个词来描绘一下你刚才看到的景象吗? 生1:鲜花朵朵。生2:争奇斗艳。生3:芬芳迷人。
师:同学们说的词都很美,老师想把你们说的词连成一句很美的话读一读,可以吗?(出示句子: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教师美美地读句子。)同学们能不能也这样美美地读一读呢?(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句子。)„„
师:有谁能告诉大家,这个花钟上有哪些美丽的花呢?
生:这个花钟上有牵牛花、蔷薇、睡莲、午时花、万寿菊、烟草花、月光花、夜来香、昙花。(教师依次将图片贴在黑板上。)
师:那你们想不想看看这些花是怎么开放的?(教师出示课件——图片和文字相对应。)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花反复读读,想象它是怎样开放的。(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学习。)
师:老师看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现在谁愿意来做花仙子,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开放的?
生1:我喜欢这句:“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 师:你知道万寿菊“欣然怒放”是什么样子的吗? 生1:就是开得很大。
师:你能用动作来表示它是怎样开放的吗?
生1:(两手做花含苞状,由胸前突然向上张开。)
生2:老师,我觉得万寿菊开放的样子就像我们过年时放的烟花一样,突然向外面爆开来,五彩缤纷,十分美丽。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是的,万寿菊开放的样子就像突然绽放的烟花那样,当你看着那绽放的美丽烟花的时候,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一读这句话好吗?
生3:(在教师的指导下再读这句话。读到“欣然怒放”时声音提高。)师:老师听出来了,这朵万寿菊正努力地绽放着,还有谁能让这朵花开得再大点,再美点?(边说边做手势)
生4:(面带微笑,充满向往地读。)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生5:老师,我觉得他读得很美,但如果配上动作就会更美。
(教师示意该生读,边读边配上动作。可谓声情并茂,得到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师:让我们这些花仙子一起来“欣然怒放”一次吧,请大家边读边做动作,好吗?(学生齐读。)赏析:教师通过精美的课件,丰富生动的语言(包括肢体语言)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美的境界。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在这个片段中,教师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对各种花的特点(包括花的外形、颜色、香味等)了如指掌,同时又深深陶醉于文中优美的文字,正因为教师对教材有如此透彻的理解,才会对文本有独到的解读。如:学生欣赏了花的课件之后,他们用不同的词来表达了自己的感受:“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由此可见,他们的感受是零碎的,不完整的。教师在这个环节中,由于对文本的准确把握,巧妙地一引:“老师想把你们说的词连成一句很美的话读一读,可以吗?”自然而然地完成了一个由词语到句子的生成过程,使学生头脑中对花的印象更加丰富、完整。同时也训练了学生连词成句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感受“花钟”的神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学拓展点)师:课文为什么以“花钟”为题呢?谁来读一读第3自然段。(指名读第3自然段。)师:花钟到底是怎么回事?
生1:一位植物学家曾有意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组成花的“时钟”。
生2:这位植物学家太有创意了。
师:那我们就来玩一个小游戏,在卡片上做一个模拟时钟,根据课文内容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儿的名字写在钟面上。(学生制作卡片。)
(师生共同来玩这个游戏,教师说出大约几点钟,学生说出花的名字。)师:同学们,这位植物学家的想法是不是很有创意?那你们根据这些花开放的特点能创造些什么呢?请你们展开自己的想象谈一谈。
生1:我要制作一个植物闹钟,把在我起床时间开放的花儿连成闹钟,这样我不但能准时起床,而且还能在起床时享受花香,多美啊!
生2:我想发明一种花儿音乐钟,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儿都放在一起,当一种花儿开放时会响起一段音乐,下一种花儿开放时会响起另一段音乐,那一定是非常有震撼力的音乐会。
师:想法太新奇了,希望同学们不要扼制自己的想象,相信大家只要有执著的追求,你们的想法就一定会实现。赏析:想象力的培养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在我们的生活中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所以这个教学片段就是针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来设计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展开合理而大胆的想象,既锻炼了想象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第三篇:三年级语文上册《盘古开天地》名师教学设计片段
盘古开天地
名师教学设计片段
◆体会盘古开天辟地的艰辛
师:盘古用他的大斧子把这个世界给劈开了,从此世界有了天和地,盘古接下来又做了什么?
生:盘古怕它们会合在一起,一直都未停息。
师:他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仔细读读第3自然段,找一找。
生:盘古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
师:这多么神奇啊!这就是顶天立地的盘古呀!现在你们就是盘古了,请你来做做这个动作,头顶着天,脚蹬着地,你感觉怎样? 生:很累。生:很费力。生:手特别酸。
师:别放弃!天地似乎又要合在一起了!加油!师:体会之后,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师:我感觉到盘古的脖子很酸了。
生: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师:我感觉到盘古的脚很痛了,快要撑不住了„„ 师:此时此刻的盘古在想些什么呢? 生:为了后代我不能放弃。
生:如果放弃了,天地又会混沌一片了。师:一万年过去了,盘古怎么样了?
生:盘古仍然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师:十万年呢?
生:盘古仍然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师:一百万年呢?
生:盘古仍然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永远地倒下去了!赏析:《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故事讲述了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文中用充满神奇的想象,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天辟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而作为三年级的学生,由于理解能力有限,他们所能体会到的神奇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教师抓住了“顶天”“蹬地”这样两个动词帮助学生体会盘古在开天辟地时动作上的艰辛,紧接着通过“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进一步感受时间的漫长会使如此简单的动作变得艰辛百倍。这样一来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了文字,回归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在教学第3自然段时,教师重点创设了让学生当盘古感受顶天立地的情境,体验盘古这位英雄顶天立地的辛苦,学生随着教师语言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情节的起伏而起伏,学生的情感一次比一次强烈,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一次比一次高大,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也加深了神话与现实的联系。盘古那顶天立地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心坎上,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也被激发了出来。◆品词感悟盘古是如何开天辟地的
师: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醒来后他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读课文第2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来。(生读。)
生: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教师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
师:其他同学也是这句话吗?哦!都是。谁愿意读读这句话,读出你的感受。(生读。)
师:我听出来了,你把“猛劈”读得特别重,说说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天和地是混沌一片的,是很重很重的,如果不用劲就劈不开。师:你读得好,说得更好!(掌声送给他)谁能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读?(生读。)
师:听你读,我仿佛看到了盘古开天地的情形,咱们一起来试试。(生齐读。)
师:读得多投入呀!这一抡,这一劈,把天和地分开了,用一个成语说就叫做——开天辟地。(板书:开天辟地)赏析:《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视学生自身的感受。教师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中,从学生的主体感悟出发,一步步地引导、发现“猛劈”这个词语的深刻含义,并且通过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无形之中将“听、说、读”融于学习的过程之中。
第四篇: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孔子拜师》名师教学片段[小编推荐]
孔子拜师
名师教学设计片段
◆体会孔子的旅途之苦(教学重点)
师:从曲阜到洛阳路途遥远,行走艰难。在两千多年前,没有发达的交通工具,孔子一步一步走了几个月。这一路上他是怎样度过的呢?读一读。
生: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师:读了这个句子,哪些词语最让你感动? 生: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师:说说“风餐露宿”是什么意思。“露”是露天、野外的意思。所以整个词的意思
就是——
生:在风中吃饭,在露天地里睡觉,形容旅途辛苦。师:谁能用这种方法理解一下“日夜兼程”? 生:白天晚上都在赶路。师:再轻轻地读一读这句话,想象孔子一路上遇到的艰难。试着完成下面的作业: 一路上,孔子饿了(),渴了(),遇到河流(),雨天()。
(想象孔子在各种情况下赶路,体会旅途的艰辛。)
生1:我仿佛看见孔子在烈日下赶路。饿了,就以山上的野菜充饥。
生2:我仿佛看见孔子早上、中午、晚上都在赶路。无论是狂风怒号,还是倾盆大雨,他都不停歇。
师:再读读句子,说说你的感受。生1:孔子赶路很辛苦。生2:孔子赶路很着急。生3:他很好学。
师:谁把这种感受带入课文读一读?指名读。
师:你们知道曲阜和洛阳有多远吗?相距上千里,一走几个月。
生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师:孔子真不容易,走了几个月,终于走到了洛阳。课文用一个词概括写出了孔子历尽艰辛。生:终于。
师:到达洛阳后孔子会变成什么样呢?用文中的一个词形容就是—— 生:风尘仆仆。
师:你能猜想一下风尘仆仆是什么样子吗? 生1:身上全都是灰尘和沙子。生2:身上都是泥。生3:看上去很累。
师:对,这就是“风尘仆仆”。师: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这样辛苦,为什么还要去拜师呢? 生:孔子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
师:孔子真是求知若渴呀!所以他才“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地赶路。赏析:《孔子拜师》讲述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不畏辛苦的精神品质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制造氛围,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进故事,逐渐体会孔子在求学的途中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如何不畏艰辛的。教师紧紧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这几个词语,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渗透解释词语的方法,即先分析字面意思,再体会词语背后的含义。在想象交流中领悟,在感悟之后再指导朗读,教学活动实现了由朗读积累到表达感悟的过程,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孔子谦虚有礼的品质(教学难点)
师: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 生1: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师:读完这一句,你有什么感受? 生2:孔子很有礼貌。师:从哪体会到的? 生2:上前行礼。
师:这是从孔子的哪方面看出来的? 生3:行动上。师:还有呢?
生4:老人家、您。
师:这是从哪方面看出来的? 生4:语言上。
师:从这里能看出孔子真的是非常有礼貌。(板书:有礼貌)简简单单的几个词语充分地体现了人物的优秀品质,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因此我们在习作时也要注意自己的遣词造句。„„
师:孔子连忙说„„
生: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师:要拜师,对老师要怎样? 生5:尊敬。
师:说话也要怎样? 生6:有礼貌,诚恳。
师:所以读这一句时,语气一定要有礼貌,要诚恳。自己再试一次。赏析:《孔子拜师》重在通过讲述这个故事让学生体会到孔子的谦虚好学、不怕吃苦和学无止境的精神。教师通过品词析句,从人物的语言、动作两个方面分析人物的品质,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孔子的彬彬有礼和对待老师的真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如学习作者写作时的遣词造句,教育学生对待老师要像孔子一样既尊重又有礼貌等。这样既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也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学习语文是为了用语文这一原则。
第五篇:三年级语文赵州桥教案及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赵州桥教案及教学设计
导语:《赵州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中一篇说明性的课文。《赵州桥》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举世闻名的赵州桥的特点,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三年级语文赵州桥教案及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三年级语文赵州桥教案及教学设计
一、导课
1、a、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建筑事业越来越发达,如高楼大厦,桥梁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现代化的桥梁。
(看现代化的桥梁建筑)
b、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想呢?
(雄伟、美丽……建设者非常的聪明、能干)
2、早在1300多年前就有这样一个聪明能干的人,他就是李春,不但设计还亲自参加建造了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出示赵州桥的图片,同时出示李春的头像)叫安济桥,又叫赵州桥,被誉为“华北四宝之一”(板书,赵州桥)(齐读课题)它为什么会闻名世界呢?学了课文,我们就会知道了。
二、新授
1、自学。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轻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的音,认清生字的形。
(2)从课文中找出写赵州桥特点的句子,用——划出。
2、检查。
(1)a 词语.赵县 隋朝 石匠 砌成 桥墩
创举 坚固 智慧 横跨 创举
b近意词.c 反义词.(2)课文。抽生逐节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着,有没有读错的。
(3)赵州桥的特点是什么呢?(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板书坚固、美观)课文哪部分在写坚固,哪部分在写美观?(第二自然段在写坚固,第三自然段在写美观)
3、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自然段。
请同学们快速的默读第二自然段,哪句话写出了赵州桥的设计的优点呢?
(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2)“这种设计”指的是怎样的设计呢?(出示赵州桥的图片)
(a、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
b、洞顶上左右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板书)
(3)那为什么说这样的设计是一个创举呢?创举是什么意思?
a、帮助理解:
这种设计指。它的好处,一是,因为;二是,因为。
b、(这座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小桥洞。既可以减轻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这种设计以前是没有的,所以说是个创举。)
c、“既……又……”是什么关系呢?(并列)
换成“既可以减轻桥身的重量,又可以减轻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意思不变。
d、造句。
(4)朗读。
“隋匠天工落奇桥,饮尽世代洪水恶,石骨长虹映燕赵,风雨梳妆岁岁立。”带着崇敬之情来朗读这一自然段。
(5)刚才,我们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是先抓住重点词“创举”,然后再来理解整段话的意思。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单元提示,“一段话中,有些词语或句子跟这段话的主要内容关系特别密切。阅读时,找出这些词句,想一想跟其他词句的关系,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这段话的意思。”我们下节课学习的时候就可以用上这种方法。
4、做个讲解员向在坐的同学和老师介绍一下世界文明的赵州桥。
三年级语文赵州桥教案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3、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生字的记忆和理解,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大家看见过哪些桥?谁来说说
2、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座一千三百年前的桥。板书:19 赵州桥
二、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句子
2、了解课文大意。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4、检查自学情况。
三、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指名分段读课文,集体评议。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3、同桌交流
4、找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交流汇报
5、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四、知道书写生字。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2、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1、复习本课的生字词语。
2、介绍赵州桥似的具体位置。
3、出示赵州桥的图片及有关诗句“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
4、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9课,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19 赵州桥
初读课文,课文给我们介绍的是一座什么样的赵州桥?
二、学习课文,自读自悟。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的赵州桥,将课文中有关的词语画下来。
三、全班交流(读句子,谈体会):
预设答案:
雄伟、坚固的赵州桥
1、长度、宽度:抓住数字,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如教室、操场的长宽),体会“雄伟”。
有感情朗读句子。
2、建筑材料:全部用石头砌成。图片展示
3、形状特点:
1)没有一个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做实验
2)桥洞顶上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小桥洞。出示图片
4、结合图片展示:说说“一大四小”拱形设计的好处,读读有关句子,体会设计之精妙。
什么叫“创举”,为什么称之为“创举”?
这种设计,指的哪种设计?(如减轻冲击力,节省石料等)
师生合作朗读第2自然段(师读总起句),师小结本段的结构特点。
美观的赵州桥
1、有的……;有的……;还有的……
1)自由朗读,想象栏板上精美的图案。
2、图片欣赏:欣赏栏板上的图案。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件
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嘴里();有的刻着(),前爪();还有的()。
2、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雕刻技术精湛,图案栩栩如生。)
3、全班合作朗读第3自然段。
4、出示句子“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坚固”概括上文内容,“美观”引出下文。)
四、让我们一起夸夸赵州桥。
可就某一方面,也可从几个不同侧面夸赵州桥;
可就课文内容夸,也可把自己从课外了解到的有关知识补充进来。
五、这精巧的设计,精美的图案都出自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之手。自由朗读最后一段,想想应带着怎样的感情朗读。(骄傲、自豪)
指名朗读,表达出自己此时的感受。
六、课后延伸:课件
1、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2、北京的古建筑。
3、中华传统文化
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巩固背诵。
2、完成语文诊断。
板书设计:
雄伟 赵州桥 坚固 智慧和才干
美观
课后反思:
《赵州桥》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举世闻名的赵州桥的特点,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教学策略的实施:
1、以读为主阅读是现在读文教学中的一个主旋律,本课教学中,我也把朗读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从读中感悟”。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的内容和它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光靠教师在讲台上一句一句的讲解是起不到多大的效果的。所以要想学生理解得彻底,一个重要的手段便是读。
2、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并存,自主选择。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不足之处:
1、没有收集好关于赵州桥在建造时的一些书面资料。
2、课堂调控能力还不够。
三年级语文赵州桥教案及教学设计
《赵州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中一篇说明性的课文。课文语言准确、精练,又不乏生动。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是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一、教学设计思路:
1、学习目标的探究性。
初读课文后,我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让他们根据各自的情况自主确定学习目标,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2、体验感悟的自主性。
课件出示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情景,洨河上没有桥,老百姓非常不方便,引领学生设身处地思考:如果你是李春,在设计桥时,该考虑哪些因素,以这个问题统领第二、三自然段的教学,解决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3、学习方法的合作性。
在整堂课中,我充分尊重孩子们的自主意愿,让他们小组交流、自己确立发言人、组际讨论交流等。
4、拓展练习的探究性。
在结束前,要求学生根据所学为赵州桥写导游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二、教学片断:
(课件展示了这样的画面:洨河波涛汹涌,河上没有桥,两岸的老百姓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师:同学们,这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洨河,没有桥,老百姓会多不方便啊!你们能从书中找到相关的证据吗?
生:……
师:读一读吧!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生读课文后举手)
生甲:“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说明这条河很宽,不修桥人很难过去。
生乙:“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说明这个地方交通很……
师:交通发达。
生乙:交通发达,如果不修桥将会给人们带来很多的不方便。
……
师:你们读得可真仔细,是啊!没有桥,会多么困难啊!(课件出示李春肖像)正当人们愁眉苦脸之际,人群中的一位石匠,名叫李春,萌生了一个想法:我要建桥。
(课件出示:李春走访了一座座形态各异的桥,他心目的赵州桥渐渐成形,他想:我要建一座的桥。)
(小组学习、交流之后)
生:如果我是李春,我会建一座特别坚固的桥。
生:他建的桥特别雄伟,看,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我们小组认为“横跨”这个词特别准确,体现了它的雄伟。
生:我们认为李春建造的是一座实用的桥,它的大桥洞是用于平时河水流过使用的,当发大水时,小桥洞里也可以让流水通过,赵州桥保存到现在,这种设计起到了很大作用。
师:书中有句话评价了这种设计,你们能找到吗?
生甲:“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师:这是由两小句组成的(课件出示这两小句),这两小句的位置能互相调换吗?
生(齐):不能!
师:为什么?
生乙:调过来……就不美了。
生丙:调过来以后前面句子短,后面句子长,读起来有点别扭……
师:意思呢?调换后意思有没有变?
生甲:没有,意思一样。
生(反应过来,纷纷说):可以调换。
师:是的,可以调换,说明“既……又……”,是并列关系的关联词。
三、我的反思:
《赵州桥》是篇优秀的适合孩子们学习的课文。在上这一课之前,我查阅了很多优秀的示范课和课堂实录,我阅读着、沉吟着、思索着:如何能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体现我自己的特色呢?我共设计了三份不同的教案,第一份中让学生通过“读一读、议一议、圈一圈、画一画、说一说”来完成学习任务,但在试教时发现容量太大,在40分钟内完成起来有困难。第二份教案中我“以读促思,以读生情,以读帮助理解”,但实际操作时,又发现孩子们兴致不高,对此,我吸取前两篇教案的教训,取其长处,完成了第三份教案,综观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转化情境,引领学生主动性学。
《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这节课设计的出发点就是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完成课文的教学。我带领着孩子回到一千三百多年前,体会没有桥给两岸老百姓带来的不方便,再现李春设计思路,想像李春的造桥过程,这样的情境转化,孩子们耳目一新,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2、小组交流,发挥协同效应,合作性学。
巴士卡里雅曾说:“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我在教学时,就充分尊重孩子们的自主意愿,初读课文时,我说: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精读课文时,我说:你们可以圈、点、勾、画,还可以在课文空白处画“问题泡泡”;小组交流时,我说:用你们都同意的方式确立发言人……
3、以问题为中心,探究性学。
传统的讲授型课堂中,老师把教学内容分化成许多个问题,往往显得琐碎,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我设计了这一问题:“如果你是李春,在设计桥时,该考虑哪些因素?”用这个问题来统领整堂课的教学,解决重难点,并且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索、去理解、去体味。
当然,这堂课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比如:注重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朗读的训练就有所减少了;在小组交流中,有些能力薄弱的同学发言机会较少,很多小组往往是个别优秀学生从头讲到尾……这些问题都值得我反思。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何在课堂中贯穿自主、合作、探索学习方式,这条路任重而道远,我愿继续“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