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3:09: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教学设计》。

第一篇: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教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八册第七单元“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主题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篇文章讲述了17世纪意大利著名的科学家——伽利略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伽利略的质疑,反复试验,公开试验求证真理的过程。

2、初步学习从两个相反方面表达的方式。

3、通过侧面描写探寻人物内心的方法,感悟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

三、说教学重点:

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

四、说教学难点:

拉近文本与学生间的距离,探寻人物内心,感悟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

五、说教法 讲授法、问题探究发

六、说学习方法

主动学习法: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七、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考查生字

2、回忆课文

二、分析课文。

三、再读课文,感悟人物形象。

1、你了解到文章都是写到哪些人?(亚里士多德、伽利略、人们、学生。)

2、让我们一起来首先认识一下这个人(出示投影:亚里士多德),谁对他有了解,说说看。(是古希腊著名的大物理学家)

3、如果他就站在我们的面前,你对这位大物理学家会是什么态度?(尊敬、敬怕)为什么?(因为他太有名了。人们都信奉他的话!)

4、当时的人们都是这样认为的吗?(是!)真的都这样认为?(不是!)谁不是这样认为的?(伽利略)

5、就是这样一个微不足道、乳臭未干的年轻人他却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了疑问,什么疑问?

6、好好读这段话,看你读懂了什么?

7、假设比赛:

1)不合作的铁球:一磅重的铁球:你不是说我比十磅慢吗?十磅铁球兄弟使劲拉我啊!十磅铁球:一磅铁球兄弟,你太慢了!影响老兄的正常发挥了!结局:速度降低,到达终点最后。两个铁球都垂头丧气,互相指责!2)独立的铁球:正常发挥!

3)一磅铁球:老兄,我抱紧你,让我们融为一体吧!十磅铁球:老弟,团

结就是力量!结局:发挥出色,骄傲的冠军!

8、多次试验,验证结果

9、公开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错误的。

四、说畅谈感受

1、这时大家明白了什么?(“原来„全都对的。”师投影)

2、再读这句话,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或者你明白了什么?(我明白了不要迷信大哲学家。我明白了要敢于怀疑。)

3、从这件事,你学到了什么?(我要向伽利略学习敢于怀疑,认真探究。学到了要坚持真理„„)

4、其实,不仅要敢于怀疑,还要努力求证;不要被别人的话压倒,敢于探索。

要敢于怀疑的不仅仅是大哲学家,还要敢于怀疑名人的话、书本、怀疑家长的话、老师的话等等。而且不能光会怀疑还要去实践证明你的认识是正确的!

5、因为这样的敢于怀疑的精神和探索的态度,伽利略成为了伟大的科学家!

6、最后祝我们的同学都养成敢于怀疑、不怕权威的探索精神。送给同学们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爷爷的一句话:“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我很希望大家都有一种怀疑的态度,不要为已完成的学说压倒。”咱们一起共勉!

五、说拓展延伸

伽利略从斜塔上下来人们会说是什么?

六、说作业

《优化设计》

三、四题。板书设计

亚 两 里 个 士 产生疑问 铁 多 德 使伽利略的 话

反复试验 认为应该 公开试验 试验成功 球 同 时 着

第二篇: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今天想跟老师去做一次旅游吗?(想)好!让我们乘上飞机一起来到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看一看被称作世界奇迹的比萨斜塔。出示图画(比萨斜塔)说它是奇迹,是因为它“斜而不倒”。1972年10月,意大利发生的一次大地震,整个塔身大幅度摇晃达22分钟之久,但是比萨斜塔仍巍然屹立。所以这一奇特景观,吸引着很多游客来这里参观。

2、大家知道吗?比萨斜塔的闻名还跟一个人有密切关系。他叫伽利略,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传说1590年,他曾在比萨斜塔上做自由落体实验。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师板书

3、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到公元十六世纪的意大利去经历一次精神的旅行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结合预习,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课文读完了,词语都掌握了吗?

伽利略 辩论 信奉 违背 一磅 拴住 拖着 宣布 固执 比萨塔 胆大妄为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用三言两语概括。

三、再读课文,感悟人物形象。

1、你了解到文章都是写到哪些人?(亚里士多德、伽利略、人们、学生。)

2、让我们一起来首先认识一下这个人(出示投影:亚里士多德),谁对他有了解,说说看。(是古希腊著名的大物理学家)

3、如果他就站在我们的面前,你对这位大物理学家会是什么态度?(尊敬、敬怕)为什么?(因为他太有名了。人们都信奉他的话!)

1)是啊,十六世纪的人们比我们还尊敬和敬怕他呢!看课文中怎么讲的?(人们都信奉——)

2)信奉是什么意思?(相信)单单是相信而已吗?(是非常相信,认为他说的话就是真理!)3)也就是说。

如果亚里士多德说:地球是圆的,那人们就会说——(地球就是圆的。)如果他说地球是方的,人们就会说——(地球是就是方的。)如果他说地球是方的,有人说地球是就是圆的。结果会怎样?

4)当然这位科学家从来也没有这么说过哦!但是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感受到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已经到了什么地步?(迷信的地步!崇拜的地步!不容怀疑!不容更改!)5)所以如果他提出(出示投影):“一个十磅重的铁球和„„”。人们也就会认为——

(“一个十磅重的铁球和„„”)

6)依照我们的感觉,请注意仅仅是直觉。十磅重的铁球和一磅重的铁球谁落得快?(十磅重的快)

① 为什么?(十磅比一磅重嘛,它重它就落得快。)

② 哦,那我们就可以进行一个有趣的推理了。按照这个逻辑我们可以推断十一磅铁球落地速度要比十磅铁球—(还要快。)

③ 真聪明!二十磅比十一磅——(更快)也就是说,铁球越重,落地速度——(越快!)④ 同学们不仅会推理还会总结规律,真厉害!那么反过来,0.8磅比一磅落地速度——(要慢!)

⑤ 同样我们可以总结为:铁球越轻,落地速度——(越慢!)

⑥ 十磅重是一磅重的10倍,所以亚里士多德就说(齐读):“两个铁球„.速度是一磅重的十倍。”

⑦ 好,这是大哲学家的论断,这就是真理!

4、当时的人们都是这样认为的吗?(是!)真的都这样认为?(不是!)谁不是这样认为的?(伽利略)让我看看当时伽利略当时是多大了?(年仅25岁,大学数学教授。)哦,如果从年龄上来看,我们会觉得他——(很年轻。)

如果和两千多年前的大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来比一下,我们感觉伽利略简直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子,很微不足道的人。)

9、就是这样一个微不足道、乳臭未干的年轻人他却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了疑问,什么疑问?

出示课件:“他想„这怎么解释呢?”

10、好好读这段话,看你读懂了什么?

11、假设比赛:

1)不合作的铁球:一磅重的铁球:你不是说我比十磅慢吗?十磅铁球兄弟使劲拉我啊!十磅铁球:一磅铁球兄弟,你太慢了!影响老兄的正常发挥了!结局:速度降低,到达终点最后。两个铁球都垂头丧气,互相指责!2)独立的铁球:正常发挥!

3)一磅铁球:老兄,我抱紧你,让我们融为一体吧!十磅铁球:老弟,团结就是力量!结局:发挥出色,骄傲的冠军!

看,我们的裁判疑惑了(齐读):“这样,一个事实中得出„.解释呢?”

12、我们姑且放下伽利略想到的两个不同的结论有没有道理。我们首先要关注伽利略产生疑问去想这个事情本身。伽利略这个推断有道理吗?(有道理!)

1)好了,伽利略马上安排召开记者招待会,向CCTV、MTV、意大利时报、美国联合时报第一时间发布这一惊人的推断!

2)没有发布新闻啊!那他去做什么了呢?(“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的确说错了。”)3)哦,原来他去做试验去了,他做了一次?(不是)两次,三次?(不是,是许多次!)4)这许多次都是在实验室做的吗?(不是!)如果都是在实验室做的实验,这叫做重复做!5)大家猜想一下他可能都到哪里做了哪些试验!(田野里、高楼上、有风的时候。)

13、现在假想我们就是和伽利略相处最近的他的学生,我们肯定有很多的问题想对老师提出,我这个学生最笨,先让我来提问吧!谁当伽利略!(请起立。老师扮伽利略的学生毕恭毕敬地)

1)伽老师,我想请问您为什么要不辞劳苦地做那么多次试验?(为了保证我的推断是正确的!)

2)我还想请教一下伽老师,您经过试验后的结果是怎样的?(“两个不同„没有关系!”)3)谢谢您把您的结论首先告诉了我。谢谢您!现在伽利略先生可以接受咱们同学们的内部秘密采访了,对他还有什么问题可以随便提问。(其它学生问)

4)好了好了,大家的疑问有很多。事实胜于雄辩,伽老师郑重宣布:我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实验。

14、这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你们也来到了这十七世纪的比萨斜塔。到了吗?(到了)1)你来做什么来了?我来“看看„.还是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

2)你听到大家的谈话了吗?大家在说什么?听到了。有的说:“„”有的说:“„„” 3)听了这些人的谈论,你对伽利略的公开实验什么心情?(担心。)担心什么?(担心失败!担心伽利略不敢做试验了!)

4)你们的担心我也是有的,我们了解了伽利略做了很多次试验,还用担心吗?(不用!)5)看,我们也不要担心伽利略不敢做实验了,他准时在塔顶上出现了!往下齐读——(生读)

四、畅谈感受

1、这时大家明白了什么?(“原来„全都对的。”师投影)

2、再读这句话,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或者你明白了什么?(我明白了不要迷信大哲学家。我明白了要敢于怀疑。)

3、从这件事,你学到了什么?(我要向伽利略学习敢于怀疑,认真探究。学到了要坚持真

理„„)

4、其实,不仅要敢于怀疑,还要努力求证;不要被别人的话压倒,敢于探索。

要敢于怀疑的不仅仅是大哲学家,还要敢于怀疑名人的话、书本、怀疑家长的话、老师的话等等。而且不能光会怀疑还要去实践证明你的认识是正确的!

5、因为这样的敢于怀疑的精神和探索的态度,伽利略成为了伟大的科学家!

6、最后祝我们的同学都养成敢于怀疑、不怕权威的探索精神。送给同学们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爷爷的一句话:“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我很希望大家都有一种怀疑的态度,不要为已完成的学说压倒。”咱们一起共勉!

第三篇: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教学设计

教学策略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对亚里士多德的一个学说真理产生怀疑,经过反复试验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错误的,然后走上比萨斜塔把结论公诸于世。课文表现了伽利略独立的人格、科学的精神和宏大的境界。

伽利略读到亚里士多德关于两个铁球在同一高处同时下落重的先着地轻的后着地的说法后,没有盲目地相信,而是设想了一种特殊的情况: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下落,跟10磅重的铁球相比又会怎样?然后他运用亚里士多德观点进行严谨而清晰的推理,得出了两个相反的结论。因为推理过程的严谨和清晰,伽利略开始怀疑亚里士多德观点的正确性。这个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三点:首先是思考之前,别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甚至信奉到把他的观点当作人类的真理,不容任何人置疑,他仍然要进行理性的思考:这个观点对不对?记得梭罗说过,不论是哪一种源于祖传的思想和行为,在你没有验证之前,都不可轻信。在学术面前,在人格层面,庶民与伟人平等,没有谁高高在上,没有谁只有听从的份儿而不可以思考。这是一种理性,一种尊严,一种独立的人格。其次是在思考过程中,他始终没有认定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正确的,而是采取假设的办法——“如果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使得推理可以进行。再次是思考之后,他看到结果不合情理,但并不是马上否定亚里士多德的说法,而是怀疑其说法,多么理性、严谨。这个过程中,理性的精神、独立的人格、严谨的推理交融在一起,展现着知识分子应有的精神境界。

怀疑过后,“伽利略带着疑问反复进行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反复”一词。“反复”看上去似乎与“许多次”同义,实际上,这里没有用“重复”而选用“反复”一词,意味着这许多次试验可能会涉及到各种因素的变化,如高度、球体的质地、两球重量的比例等,这意味着伽利略在对它能想到的各种情况进行试验,这种情况下得出的结论才具有说服力,才能经得起推敲和检验,才能站得住。他对科学、对试验结果的负责任,从这种周密的试验过程中体现出来。

至此,他已经完成了对自由落体试验的原理的研究,得出了结论。进行公开试验的目的已经不是为了再次验证,而是为了将结论公诸于众,是为了让人类走出认识的误区,认识真相,让人类在此基础上再去思考、再去研究、再去发现,让人类的认识不断进步、思想不断发展。

这个过程中,伽利略的研究针对的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和人类思想和认识的停滞,他绝不是为了以此挑战权威。伽利略的研究一直是冲着真理去的,支撑他的是知识分子的责任、良知和境界。这里最重要的是他“不计利害地追求真理”(罗素语),“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不仅如此,他对

前贤仍保持应有的尊重,你看,他的思考过程就是在运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成果,它运用试验来研究自由落体的原理,是阿基米德实验物理学的延续。其实,伽利略的理性精神、独立人格和宏大境界,正是古希腊人文精神的表现。如果不是这样,人类思想史和科学史上这一闪耀光辉的事件的主角就不会是伽利略。

文章在写伽利略进行研究的同时,用了两个自然段写了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和对反对亚里士多德的人的责备、嘲讽。这两个自然段的价值在于描绘出当时弥漫欧洲的社会风貌、集体的无意识。这就从社会背景的角度烘托出伽利略的思考和试验对推动人类认识进步所起到的价值。

这篇文章清晰而理性的叙述、精当的结构、严谨的用词,与所叙述的人和事件的内涵极其融合,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百密一疏,文章在第三自然段写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的时候,“同时从高处落下来”一句,缺少了“同一高处”的意思,从而使“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变成非唯一的结论。这显然是一个缺憾。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应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段,尤其是伽利略思考的过程和反复做试验的过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揣摩、理解、内化,把文中严谨的逻辑思维过程,周密科学的试验过程,事实胜于雄辩的公开试验的过程展现在学生的心里。从而,不仅使学生感受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还知道他为什么不迷信权威,感受他是怎样思考和做试验的,使学生在倾听与交流中受到精神的感染、思想的启迪和语感的培养。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A 案

第 一 课 时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要走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同桌间互相听读课文,并正音。

3.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将这些词语读正确: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

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1.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2.小组内初步交流。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1.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自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间轮读。(学生自主读书)

2.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第 二 课 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听写本课的新词。同桌互相检查。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一)结合上节课的自读和交流来填空,并说明理由。伽利略是一个()的科学家。

(二)小组交流。

(三)集体汇报交流,引导结合重点语段深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如:

1.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a.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老师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25岁时就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人们的眼里是真理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善于思考。

教师引导: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老师帮忙。(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的快。图示法等)

b.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不是妄下结论。

2.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教师引导理解“信奉”)

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3.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面对人们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b.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升华情感,体会写法

1.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个著名的试验。(出示插图投影,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

2.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话抄写下来,并反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为)

3.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画)

4.交流。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5.随文练笔(出示插图幻灯片):想象一下,试验结束后,人们又会怎样说,怎样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推荐课外阅读《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

B 案

第 一 课 时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预习了课文(板书课题),这个试验是谁做的,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做的?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连起来说一说。

2.指导分段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正确。注意正音:着地

违背的确

固执 自读自悟,汇报交流

1.提出自读要求,学生自读。练习把课文读流利。

画出你最受启发的句子,想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提出不理解的问题。2.小组交流自读情况。3.全班交流。

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流利。

说一说自己受到的启示。如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或者人们身上各有什么不同的启示。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随机解决问题,有价值的问题留待下一课时。

如,当时人们为什么那么信奉亚里士多德?(可补充介绍亚里士多德的伟大成就,确实值得人们敬仰)伽利略是怎样思考才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的?伽利略试验已经成功了,为什么还要到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巩固生字词

1.指名读生字,自主记忆字形。

2.指导书写:辩(注意中间是言字旁)奉(下面是两横)妄(上面是亡,不要多点)执(右边是丸,不要少点)释(右下边不要多一横)

3.抄写生词。第 二 课 时

创设情境,合作研讨

1.(出示插图幻灯片)这就是意大利闻名世界的比萨斜塔,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要在这里做试验,楼下是想看他出丑和围观议论的人们,当然也有记者。在这个名垂千古的试验中,你是想扮演做试验的伽利略还是做见证现场的记者?(学生自由选择)

2.请大家认真研读课文,思考:如果你是记者,应向伽利略提什么问题?如果你是伽利略,有可能回答什么问题,怎样回答?在文中勾画重点语句,并在空白处进行批注。

3.同一组中扮演相同身份的同学互相交流: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何回答才更加严密。

全班交流,深入体会(推选代表进行采访,同样身份的同学可以补充)1.您是怎样发现亚里士多德的话有错误的?

我先假设他的话是正确的,但是却得出了两个相反的结论,觉得无法解释,所以产生了怀疑,又经过反复的试验证明他确实错了。

你能不能更简单明白地说一说“一个事实,两个相反结论”的意思?

(引导学生共同研读第三自然段,以公式法、图示法、描述法等进行说明,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您的试验已经成功了,为什么要到比萨斜塔上来做公开试验呢?

因为人们过于崇拜和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但他的话的确有错误。而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盲目迷信只会阻碍科学的发展。我要通过公开试验来让人们改变观念,那就是不要盲从,要追求真正的真理。

(教师指导:当时人们是如何信奉亚里士多德,又是如何讥讽伽利略的呢?请同学们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并适时引导学生理解“胆大妄为”和“固执”)

3.…… 4.通过采访,你对伽利略有了怎样的认识?(不迷信权威,执著追求真理,为了科学勇于献身等)

受到启示,延伸课外

1.到底实验结果怎样呢?(演示课件,范读最后一段,并出示最后一句话)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指名朗读这句话,说出自己的理解并读出来。

(突出“才”字,人们原来一直信奉亚里士多德,直到伽利略登上斜塔,仍在说他“胆大妄为”,直到看试验后才恍然大悟;

突出“大”和“全”,像亚里士多德这样伟大的哲学家,也有说错话的时候,更何况常人。所以不要迷信任何人,应该追求的是真理)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本课给自己的启示。

3.现在,如果老师把课文题目改成《两个球同时着地》,你认为可以吗?请课下仔细研究,并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品读学语言 研读悟形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福建省连江县实验小学

刘仁增 【教材简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说的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年轻时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勇敢挑战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并经过反复求证和公开试验,用事实捍卫了真理。从文本价值上说,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教育学生尊重权威但不能盲从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教材。从文章表达上看,主要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这些理应成为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资源。所以,教学这篇老课文,就必须立足新课程背景做新的文本审视教学处理,注重阅读感悟,着力言意兼得,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和人物心理、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重难点】

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2.教学课件、课文插图等。【教学流程】

一、感知整体,集中阅读心向,初识人物形象

1.谈话导入:同学们,课前大家都预习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了(板书课题),现在就来检查检查,有信心吗? 2.读课题,读对“着(zhao)地”一词。3.检查预习,读好课文。

(1)读好带有生字词的语句。

①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bian)论家”。(进行“辩”“辨”“瓣”的辨析,提示“辩”的写法,并引出“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让老师很难解答”一句。)②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feng)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可更改的真理。(指导读好“奉” 和多音字“更”。通过对“信奉” 与“相信”的比较,简介亚里士多,以及联系人们信奉神灵的生活实例和“不容更改的真理”等语句理解“信奉”的意思。)

③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wei)背人类的真理?”(理解“违背”意思,指导读出责备的语气。)

④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shuan)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tuo)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bang)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着重读好三个生字,读通这个长句子,理解量词“磅”。)

⑤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shi)呢?(指导“释”的读音和写法。)

⑥他向学生们宣(xuan)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sha)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注意“宣”的读音。出示比萨斜塔图片,并作简要介绍。)⑦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wang)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联系文中伽利略的行为表现帮助理解“胆大妄为”,指导“妄”的书写,试着用责怪的口气读。)⑧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zhi)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理解“固”,指导朗读。)

(2)这儿话中的“他”指的是谁?出示伽利略照片,读好生字“略”。学生简介伽利略,适时朗读课文的相关语句。

(3)课文写了伽利略的哪些事?读相关段落,再整理课文思路:怀疑———求证———公开试验。

4.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写作思路,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整体感知文本。

5.过渡:在这些生字词中哪几个词是人们对伽利略的评价?(胆大妄为、固执)你认为他们评价得对吗?那我们就抓住“胆大妄为”和“固执”这两个词学习课文。

[设计意图:扎扎实实识字学词、让每个孩子读通读顺课文,应当成为阅读教学的头等大事。从学生大声读课题,到集中出现“带有生字的语句”生字认读要求准确;从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读通长句难句,到带着问题通读全文;从梳理文路,到用自己的话概括主要内容整体感知,每一个环节,无不是围绕“读通课文识字学词”而展开的。同时,以“胆大妄为”和“固执”两词为课文教学的主要线索,为学生后续学习明确了目标和方向,从而为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作了充分而有力的准备。]

二、深掘文本,磨砺语言心智,感悟人物形象

(一)研读“胆大”,感受“怀疑”之勇敢

1.思考。伽利略的“胆大”表现在什么地方?出示语句:“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2.研读。(1)自由读这句话,句中的“这句话”是哪句话?(2)伽利略想的这句话说了哪两层思,各用句子中的一个字概括每层意思(慢、快)。(3)用抓关键词、板演图示、数学式子(10+110、10-1<10)等方法明白句子的意思,引出“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一。(4)如果把句中的“如果”删除可以吗?为什么?从中体会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观点的质疑,并不是简单草率的怀疑,而是有理有据,它以假设正确为前提,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的,可见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深思。伽利略如此胆大地怀疑亚里士多德,会遇到什么?读第二自然段,抓住“信奉”“不容更改”“谁要是„„就会”“责备”等词语,体会伽利略怀疑亚里士多德不仅要面对人们的嘲笑讥讽,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和风险。在此基础上,再引入补充16世纪时,意大利的布鲁诺因反对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说”,坚持真理“日心说”而流浪异国、被捕入狱,最终被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的资料,深入体会伽利略怀疑权威所要面临的生命危险,进一步体会伽利略为了真理,为了科学,不畏强势、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

4.练说。用“伽利略如果,就会

;但是,如果,就会

。最终,他选择了

。” 适机渗透说话练习和朗读指导,再感受人物品质。

[设计意图:亚里士多德的话与伽利略的“怀疑”涉及科学知识,学生比较难懂。但不宜讲得太多,以免使课堂纠缠于知识之中。要紧紧围绕“语言学习”这个核心,安排了“研读弄清句意、联系感受人物、仿说训练表达”几个小板块,引导学生经历语言学习的过程,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到伽利略宁可牺牲自己也要追求真理的精神境界,促进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品读“妄为”,体味“试验”之严谨

1.找画描写伽利略“妄为” 的语句:“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2.交流,朗读感受“反复试验”。

(1)提出问题:伽利略做试验有什么特点?(反复、许多次)

(2)换词比较:用“重复”换“反复”行吗?两者有什么不一样?

(3)设境想象:伽利略反复做试验,每次做的都不同,可能有什么不同?(高度不同、球的质量不

同、试验地点不同、天气、风力等试验条件不同„„)进一步理解“反复”“许多次”的语言内涵,进而感受伽利略治学的严谨。

[设计意图:“反复”是伽利略私下试验的重要特点,也是敢公开试验的根本所在,蕴含着丰富的内涵,理当成为教学的关键点,但往往为人所忽略。这里,我们紧扣“反复”做文章,在弄清“反复”与重复”的差异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在不同情境下,伽利略是如何得出同一结论的,从而感受伽利略求证之不易,体会伽利略认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练读“固执”,感悟“真理”之坚守

1.理解伽利略的“固执”。

(1)出示语句:“他向学生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2)指导策略:指名学生扮演伽利略,教师和其他学生扮演伽利略的学生,进行现场口语交际。扮

演伽利略的学生用本段话中的语言向“学生”宣布试验结果及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的消息,“学生”或提出问题,或给予劝阻,或支持助威,在双方互动中理解明白伽利略坚持公开试验的根 本原因不仅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

威,执著地追求真理,从而感受到伽利略对真理的坚守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体会伽利略“固执”坚持公开试验前后人们的反应。

(1)当伽利略要公开试验的时候,人们有什么反应?画出来,读好语气。你读出了人们对

他的什么

态度?用几个词来概括当时人们的态度。(不屑一顾、讥笑嘲讽、嗤之以鼻等)重点指导学生用声音和肢体语言读好人们责备伽利略的话语。

(2)想象补白:当看到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伽利略走下斜塔时,人们有什么表现?用“伽利略走下斜塔,人们

。刚才还嘲笑他的人说:

信奉亚里士多德的科学研究人员说:

;曾劝阻伽利略公开试验的学生说:

。”的句式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3.此时,如果还用“胆大妄为”“固执”来评价伽利略,你觉得这两个词的内涵应该是什么?你

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伽利略?

[设计意图:课文在描写伽利略宣布要做公开试验和人们的反应,留下了许多空白,这就为语言实践提供了可能,搭建了平台。于是,在这一环节,我们凭借“宣布”设计了口语交际训练,展现伽利略对真理的坚守;指导有感情朗读人们责备伽利略的话语;展开想象,让学生学习用动作、语言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围绕试验成功后人们的行为表现进行说写练习。听、说、读、写、思,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三、聚焦文旨,品味作品价值,提升人物形象

1.课件出示:“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2.句式比较。

比较一:①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②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全都是不对的。

比较二:①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②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3.交流讨论。课文既然是写伽利略,为什么还要说“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4.鼓励质疑。伽利略是怀疑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如果你碰到书中有错,你敢不敢提出来?那就快快行动吧,仔细读读课文中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和第4段中写伽利略试验结论的话,你会发现也有值得怀疑的地方。(“同时从高处落下”,应该改成“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

5.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什么呢?请你用一两句话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如,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为。

[设计意图:伽利略做试验并不是为了出名,他是通过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以令人信服的事实,有力冲击当时那种盲目崇拜与迷信的思想,意义重大。我们得让学生对此有深入的理解。为此,必须抓住“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这一文章中心句,通过两次的比较辨析、讨论交流及纠正文本之失,让学生在透彻地理解句意的同时,培养辩证观点,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并深入体会伽利略所作所为的社会意义和深远影响,正确理解文本的现实价值和深刻主题。]

四、总结写法,积累言语养料,发展语文能力

1.总结写法:伽利略不畏困境、献身科学、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人物形象和崇高品质,课文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一是选择怀疑权威、反复试验和公开试验三个典型事例;二是描写了人物心理、语言和动作。)

2.课外练笔: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人,学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或一篇习作。

3.课外阅读:推荐阅读《艾得旺普斯的故事》,或《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

[设计意图: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是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具体体现。在学习了文章的写作方法后,让学生阅读相关文章,练习迁移仿写,对于巩固、掌握和熟悉运用语言表达技能无疑是大有裨益的。长期坚持这样做,学生的语言能力能不得到培养和提高,语文素养能不形成和发展吗?]

第四篇: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教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25课。作为一篇精读课文,说的是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年轻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勇敢挑战人人信奉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并经过反复求证和公开试验,用事实捍卫了真理。【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违背、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

4、通过了解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教育学生尊重权威但不能盲从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学重难点】

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描述。【课前准备】

1.布置任务:了解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生平。2.教学课件、课文插图等。

3、把整个班级分成10个小组 【教学流程】

一、课题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遇到一个问题,你们可以来帮老师解决一下嘛?

学:可以

师:如果两个铁球,一个10磅,一个1磅,同时从相同的高处落下,那么谁先落地呢?

学:„

师:老师在这里听到了很多的答案,那么到底哪一个才是正确的呢?我们先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这篇课文可不可以给我们答案,好嘛?

学:好

师:在开始课文之前,老师要来检查一下你们生字词预习得怎么样。老师指一个,你们读一个,好嘛?

学:好

师:„

学:„

师:你们真棒,那么你们敢接受下一个挑战吗?

学:敢

师:老师给出词语,你们造句。你们可以吗?

学:可以

师:„

学:„

二、进入课题

师:看来这些生字词都难不到你们了,那么我们现在正式进入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落地》(黑板板书),请同学们打开语文课本翻到第120页,认真的默读《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学:„

师:同学们,你们读完这一篇课文了吗?

学:读完了

师:那么文中的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你们了解多少呢?(板书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

学:„

师:课文写了伽利略的哪些事呢?请同学们朗读相关段落,并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看那一小组最先找到答案。学:„

师:怀疑---求证---公开试验(黑板板书)。掌声鼓励,恭喜这一小组,这是老师给的一点小奖励。

师:同学们,在伽利略还没有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前,众人对伽利略的评价是什么呢?大家讨论一下。

生:胆大妄为、固执(板书)

师:恭喜这一小组,这是老师给你们小组的奖励。

三、探讨实验过程,挖掘文本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伽利略到底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呀?现在小组讨论一下,伽利略到底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向我们展示一下,好不好?

生:好

师:我已经看到有小组举手了,现在我们有请这一小组派一个代表来向我们展示一下,伽利略到底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师:同学们,你们看懂了吗?

生:看懂了

师:那么老师开始问你们的问题你们现在知道了吗?

生:知道了,一样重。

师:根据这一小组同学的证明,我们已经知道伽利略的证明自己的过程,同学们也回答了老师的问题.。那老师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故事,16世纪时,意大利的布鲁诺因反对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说”,坚持真理“日心说”而流浪异国、被捕入狱,最终被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的资料。那么我们再来客观的评价一下伽利略,伽利略所具有的品格以及我们应该学习伽利略什么?

生:„

师:大家举手发言

生:„

四、深入语句,准备结尾

(课件出示:“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师:同学们,我们最后再来探讨一下这一句话,如果把这句话改变成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全都是不对的。生:„

师:那么课文既然是写伽利略,为什么还要说“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生:„

四、总结写法

总结写法:伽利略不畏困境、献身科学、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人物形象和崇高品质,课文通过

一、选择怀疑权威、反复试验和公开试验三个典型事例;

二、描写了人物心理、语言和动作来表达。

五、课后作业布置

1、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什么呢?请你用一两句话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

2.课外练笔: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人,学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或一篇习作,并且运用文中出现的三个词语。

3、用“伽利略如果,就会

;但是

,如果

,就会

。最终,他选择了

。”描述课文

第五篇: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教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其组成的常用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上回答“思考.练习”中1、2、3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大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通过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认识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第一课时

一、谈话: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介绍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伽利略,一个是亚里士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按你的了解作一个简单的介绍。(教师补充)

二、读课文,学习生字,检查在预习中解读生字词的情况。

三、按自然段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或重要词句,再讨论概括自然段段意。

四、给课文划分结构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五、总结:全文共六个自然段,是以简介人物、提出问题、多次试验到公开验证,紧紧围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叙述的,段与段之间联系得十分紧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埋下伏笔。

1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没有人怀疑过这句话?为什么?

2引出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

a有这样一句话,千百年来从没有人怀疑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b分析这句话:你们懂这句话么?(想读就读)

强调什么?(速度与重量有关)板书

二、简介人物,激趣生疑。

1这句话是谁说的?

(简介亚里士多德:他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

2书上是怎样介绍伽利略的?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25岁时就已经当上了数学教授。)

三、整体感知,把握主题。

过渡:一位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一位是25岁的数学教授,他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

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他们的联系主要围绕一个什么问题?

2学生说,师总结:两个铁球着地(板书)

3加上两个字就是伽利略的观点。(同时补充板书)

过渡:谁对谁错呢?

四、质疑讨论,精讲研究。

(一)细析亚里士多德的话。

1再次出现亚里士多德的话。(集体读)

a这是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会对他的话怀疑么?为什么?

b哪些词最能体现?(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信奉、责备)

“信奉”是什么意思?(相信的程度深,信仰、崇奉)

“责备”在什么情况下责备?(在人们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的情况下。)

c读反问句,读出责备的语气。

“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这个反问句说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

2伽利略是怎样想的?用“-——”画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怀疑的句子。

两个结论,讨论后总结(一慢一快)板书

过渡:这两个结论是自相矛盾的,伽利略多么地爱动脑筋,不迷信权威,他不仅敢怀疑,还勇敢地进行试验。

(二)细析伽利略试验及其结果部分。

1提问:课文中从哪儿到哪儿写他做试验的过程?实验分几步?

(a自己试验b公开试验)板书

2学习伽利略自己做试验部分。

①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从这部分中你知道伽利略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试验? 结果如何?

②提问:

a.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伽利略对试验认真的科学态度?

(反复、许多次)

他为什么这样做?

(因为他面对的是亚里士多德,他不能马马虎虎。)

b.从结果“都”、“的确”、“总是”三个词可以看出什么?

(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的。)

c.伽利略慎重地作出什么结论?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这句话正好与亚里士多德的话相反。把“速度与重量有关”划掉。

④从这段中,你还知道什么?

(伽利略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

⑤过渡:这样的宣布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啊!因为等于公开向人们心中的亚里士多德挑战。

3学习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实验部分:

①出示比萨斜塔的照片。

师述:比萨斜塔在意大利比萨城内,塔共8层,建到第三层时,地基开始倾斜,该塔由于“斜而不塌”名声远扬,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公开试验,该塔名声更大。

公开试验的消息一传开,前来看试验的人很多,人们是怎样议论的?

②找出书上描写人们议论的句子。(人们来的目的,人们的态度)

集体读,个别读。(读出人们对伽利略责备、嘲讽、讥笑、奚落的语气)

③面对人们的责备、嘲讽、讥笑、奚落,伽利略怀着必胜的信心登上了比萨斜塔,结果如何呢?请看:

(演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④面对这样的结果,人们表现怎样?(惊讶)为什么?

(因为,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而伽利略的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

⑤人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全是对的。)

⑥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告诉我们,这个人无论他地位多高,学问多大,说的话也不可能是全对的,所做的事都是对的。不能轻易的相信别人。敢于思考,找出名人的错处。)

总结:在当时的情况下,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突出怀疑是多么的不易,他勇敢怀疑,打破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板书:(献身科学、打破迷信)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伽利略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的人,同学们要不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

2假如书上有错,你们敢于提出疑问吗?

a.出示句子: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b.师:这句话就有错误,你们谁敢于提出疑问?

做两个试验:第一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放在同一高度,并同时放下。

第二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大的放在高处,小的放在稍低处,再同时放下。

c.得出结论:这句话应该改成——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3再给你们一个机会:开头,我们说过高尔基的一句话,谁来质疑?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总结全文: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伽利略有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献身科学的精神,同时,我们自己也有了这种意识。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勇于思考,用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

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

亚里士多德

试验

一慢一快

自己试验 公开试验

速度与重量有关

打破迷信 献身科学

下载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课件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2、同学在充沛理解课文基础上回答“考虑·练习”中1、2、3的问题。3、在教师的指导......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读后感

    人人都可以成为名人,但是你要留心观察,善于发现,两个铁球同时落地读后感。伽利略就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他善于观察身边的点点小事,成就了他的辉煌。他不轻意相信老师说的话,用实......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教学设计(五篇范例)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学会生字,理解“胆大妄为”、“固执”等词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感受伽利略不迷信权威......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认识6个二类字,学会8个一类字,结合课文内容,领悟“胆大妄为”“固执”“惊讶”等词语。2、流利、有......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1.自学、感悟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2.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3.有感情地朗读......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通过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