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两则》教学设计(《自相矛盾》、《画蛇添足》)

时间:2019-05-12 23:34: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寓言两则》教学设计(《自相矛盾》、《画蛇添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寓言两则》教学设计(《自相矛盾》、《画蛇添足》)》。

第一篇:《寓言两则》教学设计(《自相矛盾》、《画蛇添足》)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自相矛盾》、《画蛇添足》)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正确朗读《自相矛盾》,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

2、教师引导学生:低、中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是两则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矛、盾、锐利、坚固、祠、遂、弗”

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3、教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

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鬻”的理解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

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学生解释句子大意。

------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③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出示填空:

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

5、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6、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四、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呢?或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况下合适呢?想一想、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用现代汉语讲一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一个人拿着矛和盾的图 2 寓言二则之自相矛盾

我的矛

我的盾

物莫能陷也于物

无不陷也

锐利 戳得穿

坚固 戳不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朗读《画蛇添足》,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韩非子·难势》里的一则小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这次带给大家的是《战国策·齐策》里的故事,听一听、猜一猜。

(放录音——讲故事——看幻灯片——猜成语)

你们能不能根据刚才听到的故事和看到的图画猜出这个故事的题目呢?(引出课题——《画蛇添足》)

二、读悟探究: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二)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断句。)

(三)说一说小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是怎样发生?怎样发展?结果怎样呢?

(四)发生:学生读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大意。

(教师注意引导结实“足、余、之、成”等词语,并鼓励学生用上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五)教师:而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谁来读读?

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教师注意引导关键词语的理解)

“一人蛇先成”,他是这样说?怎样做的?读一读你感受到什么?

“吾能为之足”指导学生用十分傲慢的语气去读,摆出那幅洋洋自得的神态来。(个别读)

(六)教师:他很得意!可是最后却没有喝到酒,为什么呢?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①理解这句话。

②指导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将质疑、不屑的神情表现出来。(个别读、分组读。)

出示: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①故事的结果怎样?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个人“终亡其酒”呢?------他自作聪明,违背事物本来的面目,弄巧成拙,办糟了事情。

②带着理解读一读。

三、学以致用:

1、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

2、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过“画蛇添足”的时候,用这个成语造句。

教师点拨:比如同学们写作文,本来结构完整,可常常添上一些废话凑数,这可以说是什么?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并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寓意是什么?

2、你能将文言文讲给别人听吗?选择一篇试背。(教师可以提供课文留白或成语故事的图片)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分小组选择一个故事演一演。可以在学习“百花园一”时交流展示。

3、收集一些语言故事,了解一下寓意。

板书设计:寓言二则之画蛇添足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寓意:

第二篇:寓言两则(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通过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通过第一则寓言《自相矛盾》的学习,学会学习寓言的方法(知故事,明道理),并运用这种方法学习第二则寓言《掩耳盗铃》。

教学重难点:

抓住文中重点字、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寓言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了解寓言。1、故事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张图片,请看大屏幕。(课件:亡羊补牢的图片)看到这张图片,你想到了以前我们学过的什么故事?(课件:亡羊补牢)谁能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其他同学认真听,一会儿说说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由一个同学讲故事)2、揭示课题:

《亡羊补牢》是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故事,这个故事蕴含着一个深刻的 道理。像这种蕴涵着深刻道理的小故事我们就叫它寓言。(板书:寓言)

这学期我们学习其中的两则(板书:二则)5 分钟

二、学习《自相矛盾》(一)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复习字、词。

⑴今天我们学习第一则,举起右手一起写,(板书:自相矛盾)请大家打开书,先小声读一遍课文,要求: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⑵课文中的生字词都会读了吗?现在我来考考大家。出示第一组词:矛

①你们知道什么是矛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同学们和他一起打开书,你来给大家读一读。评:你真会学习,读书下的注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些生字词的意思,这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这就是矛,最初人们根据矛的样子勾画出的象形字是这个样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矛字演变成现在的样子,这就是现代汉字“矛”字。(课件演示)

②你们知道什么是盾吗?

这是盾,他也是由用图形来做文字使用,慢慢演变成现代汉字。(课件演示)教师说明:矛和盾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常见了,但是在古代,尤其是在战场中,矛用来进攻敌人,而盾用来遮挡矛或者其它尖锐的东西,保护自身的安全,作用可大了!

出示第二组词:锐利 坚固 ①指名读。②齐读。

③现在,投影上有四个词,你能两个为一组进行词语搭配吗? 出示第三组词:夸口 哑口无言 ①指名读词。

②“夸口”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这个人在吹牛,也许不可信,是吗? 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想一想。

用夸口说一句话吗?(小明经常向同学夸口自己家有很多玩具。开学时,小利就向同学夸口说期末考试能得第一名。兔子向乌龟夸口俩人赛跑,自己准能得第一。)

③哑口无言,选择字义。

老师这里为哑口无言准备了两个意思,但是只有一个是正确的,你能选出来吗? ④再读一遍这些词。

⑤能不能用上这几个词,讲一讲《自相矛盾》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自己试着说一说。指名讲故事。分钟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中的字词大家已经掌握的很好了,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个卖矛和盾的人(出示图片)你能在市场中找到他吗?那么就让他带领我们走进课文。

把书打开,再读课文,想一想,你觉得这个人怎么样?从课文中哪看出来的?(可笑)(提示学生要抓重点词去说明自己的想法)

预设一: 学生可能会找到那个人说得话,并进行对比。或是觉得这个人说大话。(板书:夸口)

他举起矛,向人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不论什么盾都戳得穿!” 接着又举起盾,向人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不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1)如果学生对比两句话

A、出示第一句: “我的矛锐利得很,不论什么盾都戳得穿!” 读这句话,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自读)如果体会到“矛锐利”

问:怎么读能让人们感受到“矛锐利”,你能读出来吗?(指名 2人)如果体会到“不论什么盾都戳得穿” 课件出示:各种盾(体会不论---都---)

过渡:他一方面夸口自己的矛锐利,一方面又夸口自己的盾坚固。B、课件出示: “我的盾坚固得很,不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伸出手指,做“戳”的动作。

你知道他现在又想夸什么吧!试着读出来。(自读)(指名 2人)C、出示两句:你是这个人,该怎样叫卖?(同桌互读)

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集市。集市上的人可真多。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那些卖东西的,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都想吸引更多的人到他这儿来买东西。你就是那个卖矛和盾的人,该怎么叫卖的呢?先练一练。(自读)

谁来试试。(指名读 2人)

预设二 :学生找到当别人质问他时,他哑口无言。(1)他为什么被问得哑口无言?(他说得话前后不一样)

(3)两句话说得前后不一样?我们看看他都说了什么?找出来给大家读一读。接预设一。分钟

(三)剧本表演,深入理解寓意。1 剧本表演:

(1)那我们表演一下可以吗?(2人一组,商量商量,可以加上自己的语言。)(2)汇报表演,学生点评。2、深入理解寓意。

(1)再来看这两句话,这个人前后说得两句话有问题吗?(板书:前后不一致)(2)看图:此时此刻,他脑子里会想什么?

(3)你还想对这位楚国人说些什么?(理解寓意)(说话、办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

总结:这也就是“自相矛盾”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再来读一读这个故事,体会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4)运用:

有这样的一段话,可以这样说吗?

老师: “今天小红怎么没来上学呢? ” 小华: “我想她可能一定是生病了。” 看来我们说话时也要注意,不要前后不一致,自相矛盾了。5 分钟

(四)拓展阅读,激发兴趣。

同学们想不想了解《自相矛盾》这则寓言的作者呢?、《自相矛盾》这则寓言出自 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是一个叫韩非子的人所写的。语言或行动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已经凝练成四个字 ——自相矛盾。这个词我们一直沿用至今。、我们今天读到的课文选自韩非子的同名著作《韩非子》,课文是后人翻译出来的,想见见原文是怎么写的吗?(配乐朗读古文)分钟(五)作业: 出示课件

第三篇:六年级语文上2寓言两则自相矛盾 画蛇添足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2寓言两则自相矛盾 画

蛇添足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教学

要求

.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理解古文中常用字词的含义。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能理解两则寓言中所讲的道理。

重点

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能理解两则寓言中所讲的道理。

2.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寓言故事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来复述。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自相矛盾

画 蛇 添 足

段导读:第1自然段介绍了故事的起因。

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完这壶酒。”

段导读:第2自然段写有人提议比赛画蛇,得胜的那个人可以独享整壶酒。

个人就把酒壶抢过去了,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段导读:第3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详细介绍了先画成蛇的偏要给蛇加上脚,结果被别人抢了先。

段导读:第4自然段写故事的结局——那个画蛇添足的人最终没喝到酒。

.学会4个会认的字和5个会写的字。

2.正确朗读《自相矛盾》,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

3.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生字、新词卡片;相关资料图片。

一 导入

.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2.教师:我们以前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通过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寓言故事在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不同在哪里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

二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

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出示卡片:

矛 盾 弗 祠 遂 卮

3.结合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或:有人。

应:回答。

4.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5.教师范读课文。

6.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 读课文,深入体会

.指名读,讲一讲故事大意。

有个楚国人卖矛和盾,他夸耀自己的盾是最坚固的,没有什么东西能把它穿透,同时又说自己的矛是最锐利的,什么东西都能被它穿透,结果被人问得哑口无言,回答不上来。

2.事情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指名读第一句。

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

学生: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

“鬻”的解释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出示语句: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学生试着解释句子大意。

在理解过程中,学生无法在注解里找到“坚、利、于”等词语的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

楚国人的反应怎样?

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

5.为什么“弗能应也”?

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6.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

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7.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呢?或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况下合适呢?想一想,交流一下。

四 拓展延伸

.本文的这则寓言你知道是谁写的吗?课下搜集资料,留待下一节课交流。

2.练习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1.由于学生接触文言文比较少,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应当重点讲解字词的意思,让学生体会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异同点。

2.课文虽短,但学生加入了表演,使整个课堂生动了起来,学生理解起课文来也相对容易了。

3.同样,这节课可为学生增加小练笔。

.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韩非及《韩非子》,知道《战国策》。

韩非及《战国策》的相关资料;幻灯片。

一 创设情境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韩非子•难一》里的一则小故事。你们搜集韩非的资料了吗?

学生交流谈论。教师出示:

韩非是我国战国末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韩非子》是韩非的著作,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

2.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这次带给大家的是《战国策•齐策》里的故事,听一听、猜一猜。

你们能不能根据刚才听到的故事和看到的图画猜出这个故事的题目呢?

二 读悟探究

.学生自由读课文。

画出生字,读准字音,注意“舍、数”的读音。

2.解释重点字词。

祠:在文中是祭祀的意思。

相谓:互相商量。

且:将要。

固:本来。

亡:丢掉,丢失。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说一说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是怎样发生、怎样发展的,结果怎样。

本文讲的是一个人与别人比赛画蛇,非要给蛇添上脚,结果本可以赢的比赛却输了的故事。

4.学生读第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教师:而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谁来读读?用自己的话说大意。“一人蛇先成”,他是怎样说,怎样做的?读完后你感受到什么?

5.教师:他很得意,可是最后却没有喝到酒,为什么呢?理解这句话。指导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将质疑、不屑的神情表现出来。

出示: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故事的结果怎样?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个人“终亡其酒”呢?

他自作聪明,违背事物本来的面目,弄巧成拙,办糟了事情。

带着理解读一读。

三 学以致用

.找几个同学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可以先写剧本,注意神态和语言的描写。

2.总结点评: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要卖弄小聪明,节外生枝,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办糟。

3.想一想,你生活中有没有画蛇添足的时候,用这个成语造句。

教师点拨:比如同学们写作文,本来结构完整,可常常添上一些废话凑数,这可以说是什么?

四 总结全文

.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并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寓意是什么。

2.你能将文言文讲给别人听吗?选择一篇试背。

3.收集一些寓言故事,了解其寓意。

1.鼓励学生多读多想,便于理解古文中常用字词的含义。

2.让学生熟读成诵,教师结合具体实例讲解课文。

3.安排学生课上表演课本剧,在课后写一个小剧本。

.解释成语的意思,并说说其寓意。

自相矛盾:自己的言行前后相互抵触。讽刺那些语言或行动前后不一致的人。

画蛇添足:用以比喻多此一举,弄巧成拙。

2.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3.有同学说,画蛇添足的人是在比赛完成且得到酒的情况下,以调侃的方式加上自己的想象改编的他的作品,并不可笑。对此,你怎么看?

4.选择一个寓言故事,写一个剧本,分小组演一演。

韩非 战国时期哲学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韩国公子。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韩非口吃,不善言谈,而善于著述。韩非与李斯同是荀卿的学生,他博学多能,才学超人,思维敏捷,李斯自以为不如。他写起来气势逼人,堪称当时的大手笔。凡是读过他的人,几乎没有不佩服他的才学的。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战国策》 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的顺序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同样占有重要地位。

第四篇:画蛇添足教学设计

《画蛇添足》教学设计

凌海市育才学校

李楠 教学目标:

会认本课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通过自学,小组合作交流,懂得生字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本文的寓意。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画蛇添足”的意思。

背诵这则寓言。教学过程:

课前展示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弟子的言行。两千多年来,它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现在老师说上句,你们接下句,咱们来背一背,好不好?

好,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愉悦的心情开始这节课的学习。师生问好

一、激趣导入

1.我们曾经学过很多寓言故事,这些故事大都以成语的形式流传到现在,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结晶。老师带来几张图片,(课件出示图片)大家猜一猜是哪则寓言故事,看谁猜的又快又准。准备好了吗?

狐假虎威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画蛇添足

这三则寓言故事出自同一本书《战国策》,(出示战国策图片并配乐)

师: 谁能用一两句话简单的再介绍一下这本书。指名说。

师小结: 的确是这样的。《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的政治主张和策略。书中常用短小的寓言故事阐明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寓言二则的第二则《画蛇添足》。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添字是生字,大家仔细看右下角是小字多一点。大家齐读课题。节奏再明快一点。师:画蛇添足这则寓言大家都耳熟能详,不过今天这则寓言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呈现在大家面前的。

二、读正确、通顺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这则寓言故事,我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多读是学好语文的好方法,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如此。请同学们看一下学习提示:

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自学课文,读准字音,记住会写字。

同桌互相检测,读通课文。

学习时间五分钟。

请大家按照学习提示的要求开始学习!检测

预设:课件出示生字

现在老师检测一下大家学的怎么样了。指名读。祠 是形声字,左边示部,右边是“司机”的“司 ”。

师: 大家仔细观察前三个字,你发现了什么?这三个字都是示部。“示”本义是地神。凡“示”字旁的汉字,往往与天地祖宗鬼神有关,像这样的字还有什么?如:神祖祈祷祭祀等等。师重点指导“祭”字。祭字你是怎么记住的。老师教给大家一个好方法。

“祭”这个字是个会意字。左边是牲肉,右边是“又”(手),中间象祭桌。表示以手持肉祭祀神灵。到了后来演变到金文的时候,肉就变成了月字形,经过金文,小篆最后演变成了我们现在写的祭字。接下来我们听写生字。读准了字音,你能试着把课文读通顺吗?谁勇敢地试一试?其他同学认真听字音是否读正确。学生纠错。

三、读出节奏。

师:文言文富有音乐的美感,要读出它独特的韵味就要特别注意停顿,在停顿处不要读破句子。老师也想试一试。(师范读)

师:评评老师读得怎么样。不必羡慕老师,你们也完全可以做到,甚至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按照停顿也来试一试吧。(课件出示停顿)学生练读。

谁想试一试? 指读(先3人分段读,再指两名整篇读,最后齐读)

三、读懂故事,整体感知。

其实文言文光会读还不行,我们还要读懂它。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故事,并概括主要内容。

(方法提示:不要着急看译文,先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查工具书,借助插图......自己理解,最后跟译文对照。)师:谁能够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概括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师:这则故事的起因是什么呢?

生用自己的话说。(有个楚国人祭祀之后,赏给门人们一杯酒。)师:卮酒是什么意思? 生:一杯酒。

师:谁能用文中的话说说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师板书:祠者赐酒。谁能带着理解再读这句话?指名读。师:故事的经过是什么呢? 生用自己的话说。

师:书中是怎么说的呢?

生: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师:相谓是什么意思?请画地为蛇,“为”在这句话中是什么意思呢?,因为是成为的意思,所以读二声。把它读音标在书。

谁再来读一下这段话。老师相信你能比刚才读得更好。故事的结果怎样呢? 生用自己的话说。

师:书中是怎样说的呢?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师:为在这句话中是什么意思呢?

生:为在这句话中是(做,这里指画上。)

是:刚才我们是如何辨别多音字的读音的?(根据多音字的意思辨别的)对呀,你们真聪明。赶快把这个字在文中找到,并标出它的读音。再指名解释。

师:大家想象一下,那个第一个画完蛇的人看大家还在聚精会神地画呢,心里是怎么想的?他说话是会是什么神态,请大家在曰的前面加一个修饰词,体会他当时的心理。

生:他一定特别喜悦。

师:所以说他说那句话时的语气是得意的。谁能读一读。

师:想象他当时的动作神态读一读。谁是什么样?指两名同学读。师:他为自己马上就要独自享受那杯醇香的美酒了而沾沾自喜。想象他那得意洋洋的样子我们齐读这句话。

课件出示句子: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生解释句子。未成是什么意思?按照我们现代汉语的说话习惯,这句话缺少什么成分?文言文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应该有主语的句子,在一定条件下省去了主语,这就是主语的省略。未成省略了主语,谁能把它补全。蛇之足未成。还有一句遂饮其酒,省略了主语,另一个画完蛇的人,补全就是其遂饮其酒。师:子安能为之足?为在这句话中是什么意思?

生:“为”在这句话和上一句中的意思一样,也读四声。

师:这个人说话时是什么神态?什么语气呢?谁来读一读? 师:读出反问嘲笑质疑的语气。分角色读第三自然段。

师:现在一个人读旁白,一个人读先画成蛇的那个人,另一个人读喝到酒的那个人。

师:读的是字正腔圆,把当时的情景再现出来了,韵味十足。

四、读出韵味。

师:我们再读文言文的时候适当地放慢语速,可以把停顿读得稍稍夸张一些,文言文的韵味也就出来了。指名读:好 男女生比赛读文

师:现在我们选一名男同学和一名女同学,比一比,看谁读的好!男生读。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的怎么样?哪句话还能读的更好。” 女生读。

师:真是“巾帼不让须眉”也给女生加一颗星。师:大家知道么,文言文本来是没有标点的,这标点后人为了便于理解才加上的。课件出示竖版没有标点的原文。大家看,这是原滋原味的《画蛇添足》,我们读的时候要从左往右,自上而下来读。谁敢来挑战一下? 指三名同学分段读

别着急,慢慢来。读出了古人的味道。配乐齐读

师:让我们一起打开战国策,想象古人读书时抑扬顿挫放声吟诵的情景,大家齐读,注意读出古文的味道。善哉善哉,没有标点的文言文大家都能读得如此流利,古香古色。

五、感悟寓意 师:先画成蛇的人却没有喝到酒,这是为什么呢? 师:通过这则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不要多此一举,要适可而止,否则有害无益,徒劳无功。板书:多此一举 推荐阅读:

师:这则寓言虽然仅有87个字,却内涵深刻,曾经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战国时期,楚国大将昭阳领兵攻打魏国,一连攻破八个城池,取得了胜利,接下来又要出兵攻打齐国,齐王十分着急,于是就派谋臣陈轸替去面见昭阳,陈轸引用了画蛇添足的比喻,结果昭阳打消了攻打齐国的念头,避免了一场战争。

像这样的小故事,战国策中还有很多,像《南辕北辙》《惊弓之鸟》《高枕无忧》和《安步当车》,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读一读,运用今天老师教给大家的方法,一定能读懂它,充分领略我们中国古人的智慧。

第五篇:画蛇添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画蛇添足》,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感悟寓言背后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重点

读懂《画蛇添足》这篇文章。

三、难点

感悟寓言中所蕴含的道理。

四、教具准备

1、幻灯片

2、古筝乐曲

3、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了一篇文言文《掩耳盗铃》。从中我们明白了文言文读着让人觉得拗口、别扭,甚至有点难理解,但是同学们只要认真,相信自己就一定能学会。在这里我想问大家:“你们有不有信心?”(生答:“有!”)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新的寓言《画蛇添足》。

二、新授

(一)、出示幻灯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学生自由读文,老师指导。

1、学生自己读。

2、教师出示下列生字词,指名读一读。(用小黑板出示)

祠者赐舍人卮酒相谓遂

3、指名读课文,集体评议。

4、教师范读,学生倾听。

5、学生齐读。(播放古筝乐曲)

(三)、小组合作探究,感悟道理。

1、教师导:其实文言文光会读还不行,我们还要读懂它。而读懂文言文关键是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那么怎样去理解文言文的语句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句。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用小黑板出示)

2、那么“祠者”、“舍人”、“卮酒”分别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

3、教师小结:不错,对于不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看看注释,它能帮助我们读懂文言文。你再根据注释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4、教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自学文言文后面的句子。学习的时候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进行。

5、反馈:说说文言文的大意。

6、课堂比赛: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7、学生讨论:不是说先画好的人可以一个人饮这壶酒吗?他为什么没有喝到酒呢?

8、指名说一说:从这个人身上,你们得到了什么启发?

(四)、拓展延伸,警醒学生。

1、教师:你们能从现实生活中举些类似的例子来谈谈对这个道理的体会吗?

2、小结:是呀,这个寓言说明做了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

三、总结

今天,我们从这个文言文中不但获得了快乐,而且还懂得了为人处事的道理,希望大家以后多读读寓言故事。最后我建议大家以后要多读书,读好书,你一定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有更多收获!

三、作业

背诵这则寓言。

板书设计

先画完蛇

有酒喝

画完蛇后又画脚

没酒喝

道理: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的道理。

下载《寓言两则》教学设计(《自相矛盾》、《画蛇添足》)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寓言两则》教学设计(《自相矛盾》、《画蛇添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画蛇添足教学设计

    聋校语文教材《画蛇添足》教学设计 赣州市特殊教育学校钟平云 教材简析: 《画蛇添足》讲的是楚国的一个人画完蛇身上加上足的故事,告诫人们事情做好就可以了,不要再去做多余的......

    《画蛇添足》教学设计

    《画蛇添足》教学设计 罗嫦春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画蛇添足》,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感悟寓言背后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重点 读懂《画蛇添足》这篇文章。三、难......

    《画蛇添足》教学设计

    《画蛇添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画蛇添足》,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感悟寓言背后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导入 谈话引入,联系生活,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见到的......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 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哑口无言”的含义。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3、了解古代寓......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

    自相矛盾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 课前交流:同学们,你们一定积累了不少成语!不如我们来个成语大比拼,看看我们能说出多少以“自”开头的成语。每人说一个,注意不能重复奥! 自给自足 自觉......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