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学会看病》教学设计和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组20课《学会看病》
教学设计和反思
____思茅第六小学第十二周五年级校本教研材料 一备主备教师:罗惠春 授课教师:________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点:理解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
教学难点:通过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理解,体会母亲独特的爱子方式。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一)学完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对儿子写的一首小诗,母亲和父亲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深深的爱。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面对生病的儿子,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二)板书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出示自学要求。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借助字典扫清生字障碍,把课文读准读通。
2、借助字典、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标出自然段序号,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生自主学习。
(三)回报交流成果。
1、读课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略)
2、理解词语:根据学生提出的不懂的词语,同学互相帮助理解,教师给予指导。(可能理解的词语主要有:打蔫、怔住、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艰涩、拖沓、聊胜于无等)。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过渡:面对生病的孩子,母亲却让它独自去医院看病,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它又是怎么想的呢?让我们认真学习课文内容,体会母亲的情感。
三、精读课文,体会母亲的情感变化
(一)出示自学提示。
1、面对生病的孩子,母亲是怎样做的。
2、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体会母亲情感有什么变化。
4、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二)学生自主学习。
第二课时
(三)集体交流汇报。
(四)学习1—17自然段,体会母亲作出决定后的坚定立场。
1、自由练读。
2、分角色读。
3、从母亲和儿子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什么?
4、出示:“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也许是一种残忍。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
(1)读句子,联系上下文淡淡自己的感受。(2)有感情的朗读句子。
过渡:从1—17自然段中可以看出,母亲想教会儿子看病的决心是坚定的,但后来母亲的情感有发生什么变化了呢?
(五)学习18—20自然段,体会母亲的犹豫不决
1、自由练读。
2、分角色读。
3、出示:“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我拉起他滚烫的手,说: 妈妈这就领你上医院。”
4、此时母亲又是什么样的情感呢?
(六)学习21自然段,体会母亲心软后悔的情感。
1、自由读。
2、齐读。
3、谈谈母亲的情感又是怎样的?
(七)学习22—23自然段,体会母亲担心自责的情感
1、自由练读。
2、分角色读。
出示:(1)“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度日如年”的感觉只因母子情深)(2)“假如事情重来一遍,我再也不让他独自去看病了。这一刻,我只要他在我身边。”
3、从以上两句话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八)学习24—26自然段
1、自由练读。
2、分角色读。
3、出示:(1)“我看着他,勇气又回到心里。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4、联系课文理解句子的含义。教师引导理解:(1)在什么情况下母亲的勇气又回到心里?(2)怎样做才叫不断的锻炼他?除了课文中的例子外,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3)在锻炼儿子的过程中,也锻炼了自己,结合课文内容讲一讲,母亲得到了什么锻炼?
5、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
过渡: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母亲情感的变化,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母亲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九)总结母亲情感的变化
(决定让儿子独自去看病,然后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最后勇气又回到心里。)
过渡:母亲为什么要让儿子独自去看病?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
(十)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自由读。
2、齐读。
3、联系课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教师引导理解:(1)母亲让儿子独自去看病的目的是什么?“口授一张路线图”除了告诉儿子看病的程序以外,还指什么?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句子的含义。
四、倾诉体会,升华情感
1、“母爱”的主题是永恒的,是共同的。但每个人从母亲那里感受到的“爱”是各不一样的,学了这篇课文,你肯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请选择一个合适的对象,把你想说的话写出来:(1)文中的母亲;(2)文中的儿子;(3)自己的父母;(4)自己的同学或伙伴。
2、学生写。
3、汇报交流。
五、拓展延伸,谢“母爱”
今天,我们通过阅读课文,走进了作者的心灵,她告诉我们母亲如何给予儿女“爱”;同时我们也走近了母亲的世界,她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被爱是同样的沉重。“学会看病”不仅是我们自己独立生活能力的提高,也是对“母爱”的最好报答。母亲对儿女的爱的表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同样我们对“母爱”的报答也不要千篇一律。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时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它!
板书设计: 学会看病
做出决定 犹豫不决 心软后悔 自责担心 勇气回升
教学反思:
《学会看病》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理解这位母亲独特的爱子方式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 “读”与“说”、“读”与“悟”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入文本,去理解母亲尽责的独特方式。所以教学的重心放在研读探究,体会母爱的教学环节中。我先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然后叫他们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因农村学生的合作交流的积极性不强,我按母亲五次情感变化一个部分一个部分的让学生“读”与“说”,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进而理解这位母亲的做法。但是母亲对儿子那份浓浓的母爱之情学生体会肤浅。如何让孩子们理解更深入一些,我紧紧地抓住文中多处描写这位母亲内心活动的句子,反复朗读,设计一些小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在边读边悟中,引导们学生不仅逐步认识到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即: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而且从这些细致的心理活动句子的描写中,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有的孩子能抓住文中的重点词或句子,并结合自身的实际谈感受,但还是有一部分孩子理解不到位。
教学下来,可能是教学设计过于程序化,课堂教学气氛不够浓,但还是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学生不但对课文内容理解了,课文也读熟了,真正体现了“以读为本”、“以读促悟”的理念。
第二篇:学会看病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学会看病教学设计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最近学过的几篇课文包含着浓浓的父母之爱,它们深深的触动着我们的心灵,老师想以一首小诗来表达我内心的感受。来,我们一起看屏幕,轻轻的读一读。课件出示:《妈妈的爱》
师:读了这首诗,大家有什么感受? 生1:生2:
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啊,妈妈的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体现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当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妈妈不但不在家中给孩子找药看病,反而逼着孩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做,她究竟是怎么想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学会看病》
师出示、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字词反馈、借词解文。
1师:课前我们预习了课文,来,看看同学们词语掌握的怎么样?出示词语,生自由读,点名领读。
2、师:在看这些词语:出示: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生读,那个词不理解。(按图索骥)从字面上猜一猜词的意思。生说:
师:这个词放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快速浏览课文21段 生:说理解。师:其实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刚才我们根据一个词知道了文章的内容。
师:再看这样一组词:残忍、狠心、冷漠。这样的词喜欢吗?用这样的词评价一位母亲合理吗?公道吗?对母亲的这种做法赞同吗?
生:陈述自己的理由。赞同与不赞同。
师:刚才说了赞同和不赞同,我们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们毕竟不是文章中母亲,她这样做究竟出于何种原因,我们应该好好研究研究,接下来我们做一件事。
出示自读提示:
1、默读课文,面对生病的孩子,母亲是怎样做的?
2、用横线划出描写母亲心理的句子,感受母亲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学生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描写母亲心理的句子,感受母亲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三:品悟母爱内心,感悟母爱真谛。
师:找到描写母亲心理句子的同学请举手。你找到了什么句子,母亲当时的心情怎么样?
生:(第21小节的句子)课件出示:
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点指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读三遍,第一遍指读,二三遍引读)
生:母亲当时很(后悔)(生板书)。
师:是的,这里第一句话已经清晰地说明母亲开始后悔。师:母亲后悔什么? 生:后悔没有陪他去看病。
师:句子中有个词雪上加霜 跟读2遍你理解吗? 对文中的儿子来说,雪指什么? 生:雪指孩子生病了。师:我们一起读读第1自然段;
师:孩子病了,当母亲不仅没有及时雪中送炭,反而雪上加霜,“霜”在课文里指什么?
生:母亲不急着带孩子上医院,作为母亲,本身就是医生可以自己给她看,不但没给孩子看,反而让他一个人去医院。
师: 当妈的可真是够狠心的!我们来看看当时母亲是怎么一步一步逼儿子独自上医院的,出示对话:(“你长大了,你得学会看病。”我说。
“看病还用学吗?您给看看不就行了吗?”他大吃一惊。“假如我不在家呢?” “那我就打电话找你。”
“假如„„你找不到我呢?”
“那我就„„找我爸。”
“假如你最终也找不到你爸呢?” “那我就忍着。反正你们早晚会回家的。”儿子说。
“有些病是不能忍的,早治一分钟是一分钟。得了病最应该做的事是上医院。”
“妈妈,您的意思是让我独自去医院看病?”他说。
“正是。”我咬着牙说,生怕自己会改变主意。
“那好吧„„”他摸着脑门,不知是虚弱还是思考。)
师生分读(我当母亲,大家当孩子)师:当妈的刚才逼问残忍吗? 生:有一点。
师:看来母亲做出这样的决定态度是相当----(坚决 生板书)的!孩子无可奈何了--只好说---那好吧,看„„省略号,面对母亲的步步紧逼,冷漠相对---儿子当时在想什么?
生:怎么这么狠心呀,明明家里有药,妈妈是医生,还要我一个人去看病。
师:对于此时生病的儿子来说,妈妈的这种举动就是——雪上加霜。
师:一想到这里,作为母亲的我真是后悔莫及,谁能读出我的后悔?指读
师:是的,这时母亲好后悔,多想第一次领着孩子一起去。领着他一块去,有什么好处?
生:可以指点他,第二次可以照着第一次去做了。师: 对,照着第一次的样子去做,文中有个词叫按图索骥 再读一次
师:母亲有没有给儿子按图索骥的机会? 生:没有。
师:连孩子一次按图索骥的机会都不给,太不应该了!此时的母亲怎能不后悔万分呢?一起读句子。师小结:看,这里不但写出了我后悔,而且把后悔什么也写具体了,母亲的心理活动写得细腻,紧紧吸引住了我们,这可比我们平时写非常后悔,后悔极了强多了。让我们再来深深地体会母亲的悔意吧。齐读。
师:还找到了描写母亲心理的什么句子? 生:第22小节的句子
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生:忐忑不安
师:忐忑不安这个词很有意思,先读准它。从字形上来猜一下它是什么意思?
生:心在一上一下,很紧张,很不安。
师:心忽上忽下,心神不宁的,就是——忐忑不安。汉字真神奇,从字形上就能看出它的意思来,那谁能读出母亲的忐忑不安,谁来试试?(生读)
师:感受到了你的忐忑不安,还从哪些词语中可以感受到? 生: 坠 可以感受到忐忑不安,坠 速度快 重重地敲在我的心上。
师: 前面的沙漏,知道是什么吗? 生:沙漏是计算时间的一个东西,放些细沙,它的流速非常慢,说时间是艰涩地流动
师: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
师: 看,这里是多么矛盾,多么紧张。作者在这里用了像沙漏这样的比喻把当时的忐忑不安写得更加生动了。
师:句子中还有一处写到时间——2个小时过去了。这2个小时对于我们来说其实过得挺快。但对于母亲来说呢?
生:漫长
师:时间过得很慢,母亲就越忐忑不安,母亲越忐忑不安,时间越(过得慢)。这2小时母亲是多么难熬,可以说是度日如年。儿行千里母担忧、独自看病忧更忧啊!想象一下,在这2小时里,母亲可能做什么呢?
生:踱来踱去,生:不断张望,生:坐立不安 „„ 师:是呀,母亲还肯定是神情严肃,眉头紧锁,她如此忐忑不安,不知道干什么好。
师:那是她担心孩子呀,已经到了什么程度? 生:(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师:儿是娘的心头肉,那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感觉,担心儿子到了心痛的感觉。这儿还用了个递进的关联词,生:(虽然„„但是„„)
师:让我们读出母亲不安心痛的感觉。师:孩子独自走后,母亲忐忑不安、心痛难忍,她还经历怎样痛苦的心理感受?(自责)但是之前就是母亲让孩子独自去医院的,在做出让孩子自己去看病的过程中,母亲心软过吗?犹豫过吗?
生:心软过。
师:哪一节的句子写到也曾心软过?
生:读,第20节前3句。出示: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我拉起他滚烫的手,说: “妈妈这就领你上医院”
师: 事实上,母亲就是(犹豫)过,后悔过,担心过,自责过但还是没有被心软战胜,最终还是让孩子独自去看病了,这样的母亲还能说残忍吗,不爱孩子吗?
生:爱孩子。
师:好,你还给这个母亲一份公道!读最后2段。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感受?
生: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学会不断地磨练自己,要自强自立,独立。
师:这里的磨练自己指谁? 生: 我,母亲。
师:那母亲为什么说也在磨练自己呢? 生:她在鼓励儿子独自看病的过程中,如果她心软了,那么她的儿子那次就学不到独立看病的本领,所以自己也经历着心理的磨练。
师:是的,这文中所有的语言和心理的句子都蕴含着母亲不一般的爱。同学们,母亲仅仅让儿子学会看病吗?
生:不仅仅,而且学会独立生活。师:这正是母亲的良苦用心啊!一起读一读母亲的真情告白吧!
出示:最后一段。
师: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呢? 生:逐一回答。
师:是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无论是“精彩极了”的鼓励表扬,还是“糟糕透了”的鞭策批评;无论是和风细雨的谆谆教导,还是言辞犀利的告诫警告。其实这都是对我们的爱,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
师:感谢这位用心良苦的母亲,她不仅磨练了孩子,也让我们从中获得启示思考!这位母亲就是文中的作者——毕淑敏。让我们记住她说的这句话吧!生齐读
师:课外老师推荐她写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相信大家对这位母亲有更深的认识
二、导入新课。
母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当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一)提出自学要求,指导学生自学。
1、读阅读提示,看看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什么问题。
2、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字义。(2)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
2、理解下列的词语意思。
打蔫、残忍、雪上加霜、喋喋不休、按图索骥、忐忑不安、拖沓、聊胜于无等词语(可参照参考书)
(三)再读课文
1、按阅读提示提出阅读课文,找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读不懂的打上问号。
2、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采取两种方式解决:同学间互相解决,留待深入阅读时理解。)
(四)品读母亲语言和心理变化的语句,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
1、指名读出母亲描写母亲心理变化的句子。
2、把画出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
(五)深入理解感悟:(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句子)
1、“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母亲内心矛盾,爱子之心昭然若揭)
2、“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深深自责,足见爱子之切)
3、“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度日如年”的感觉只因母子情深)
4、“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磨练的是“意志”,体现的是“至爱”)
5、“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这段话讲的是母亲这样所的目的,即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学会生活。“口授一张路线图”,文中指告诉儿子看病的程序。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作为父母,应该对孩子“口授”更多的“路线图”,并有意识锻炼他们生存的能力,这是负责任的爱是真爱)
(六)三读课文。
母爱是广袤深远的,母爱的表达也是异彩纷呈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好好体会母亲的感情。(读好描写母亲语言、心理等句子是重点,读出感情的变化是关键)
三、联系实际,赞“母爱”
1.教师引导。“母爱”的主题是永恒的,是共同的。但每个人从母亲那里感受到的“爱”是各不一样的,能不能把你自己感受到的母爱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呢?可以写首诗,可以唱支歌,可以说几句话,也可以制作一份小礼物„„ 2.独自准备。3.交流共享。
四、拓展延伸,谢“母爱”
今天,我们通过阅读课文,走进了作者的心灵,她告诉我们母亲如何给予儿女“爱”;同时我们也走近了母亲的世界,她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被爱是同样的沉重。“学会看病”不仅是我们自己独立生活能力的提高,也是对“母爱”的最好报答。母亲对儿女的爱的表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同样我们对“母爱”的报答也不要千篇一律。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时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它!板书设计: 20*学会看病 “冷漠”处理 独自看病 母亲 ────── 儿子 ────
尽责的“爱” “路线图”
一、揭示课题
师:今天来学习一篇阅读课,在老师的帮助下,最主要的是靠大家自己来学习默读,有信心学会吗 生:能。师:真有自信。先看老师把课题补充完整。
板书——学会看病。齐读。读准后鼻音“病”,生再读。“徐” 徐老师很注意字的发音,抓好学生的基本功。)
二、初步回忆课文
师:昨天预习课文了吗,读了几遍读通课文的? 生:5遍。
师:还有不一样的吗? 生:10遍。
师:噢,你读得真认真。回想一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生:有一个小孩子独自去看病,他妈妈独自在家等待,然后他平安无事地回来了。
师:把起因说得再详细一些吗?是他自己去看病的吗? 生:他生病了,他妈妈为了鼓励他去看病,试试自己的胆量,最后学会了看病。
师:这样便是,说得真好。初读课文之后,母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生:很关心自己的成长。(好的——爱孩子的问题。)生:很爱孩子,为他以后的生活打下了预防针,让他以后独立生活。(觉得这是一位——)关爱孩子的母亲。(胆子大一点,站起来说)
生:我觉得是位伟大的母亲。因为她的孩子这么小就教育孩子怎么独立生活,独立看病,我觉得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伟大的母亲,还有别的吗?大胆地说。)
生:她是一位教子有方的母亲。因为孩子小的时候就让他独立生活独立面对困难,所以她教育的好。(请坐,又不同意见吗?)师:你们班的同学都很会读书。你们都觉得都是这是一位关爱孩子的母亲。那具体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位爱孩子的母亲呢?我们从书本中去寻找答案。请打开书本105页,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母亲心理的句子,从中去寻找依据。
生:默读课文。(从这个小片段可以看出,通过徐老师有效地引导,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
三、交流
师:你划了哪些句子,感受到了什么?从他们的那一分钟起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从这里感受到母亲是非常的自责。生: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开始后悔。
师:从刚才那位同学说,从这里可以看出母亲非常的后悔,板书——后悔 再看看这里的第一句话,已经清晰地告诉我们母亲开始后悔。那位什么要写后面两句话呢? 生:后悔第一次没有领着他去看病。师:你能读书母亲的后悔吗? 生:读。
师:领着他一块去,会有什么好处? 生:可以指点他。
生:第二次可以照着第一次去做了。师:照着第一次去做了,这叫做“按图索骥”。这个词再读一遍。生:齐读“按图索骥”。徐老师及时抓住学生自己的语言,在交流中很自然的让学生理解了“按图索骥”。)师:母亲有没有给儿子“按图索骥”的机会?(没有)师:母亲觉得自己太不一同子了,我们女孩子一起读 生:女孩子读。生:齐读。
师:母亲还后悔什么吗?
生:(自己的话出雪上加霜的意思)
师:谁能像他一样用课文内容说说什么叫雪上加霜?
生:他生病了,他妈妈是医生,没有给他看病,而且叫他一个人去看病。
师:这就叫“雪上加霜”。师:谁来读出母亲的这种后悔
生:读。(读得真好,同学们体会特别好。)
师:通过写后悔什么,后悔的两个原因把后悔写具体了,把母亲的心理活动写得更加细腻了,这可比写10个后悔强多了,让我们再来深深地体会母亲的悔意吧。
师读第一句生接着读。徐老师简要的小结,把总分的片段描写自然地传授给了学生。)师:还找到了哪些句子。
生:读(22自然段)。我感受到了时间很缓慢。师: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时间过得很缓慢。
生: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回来,„„说明他母亲非常后悔。师:从哪些句子感受到了后悔? 生:疼痛。
师:疼痛过吗?(有)说话看是什么样的感觉? 生:担心儿子。
师:担心儿子达到了心痛的程度。你能读出母亲这种心痛的感觉吗?
生:读“虽然看病是一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师:还有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从虽然,但那里感受到了心更加地疼痛了。师:更加地疼痛了,你能读出心痛吗? 生:读。(收缩成一团啊)
师:还有吗?看出:请看这句: “时间艰涩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收缩成一团。” 师:从字形上来猜测一下,它是什么意思? 生:心在一上一下,很紧张,很不安分。
师:好的,请坐。心忽上忽下,心神不宁的。我们中国汉字真神奇,从字形上就能看出它的意思来?那谁能读出母亲的忐忑不安。谁来试试看,自己可以在下面试试。
生:读。(让时间过得慢一点好吗?)——再读(效果非常不错)。徐老师让学生学会了从字形上也能理解词语,感受到祖国汉字的神奇,在指导朗读当面也恰如其分,学生充分融入这个角色当中,效果不错。)
师:感受到了你的忐忑不安,还有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儿子还没有回来的还中感受到的。说明这个母亲想怎么还没回来(很担心,忐忑不安。)。
生:我觉得“坠”也可以表现母亲的忐忑不安。因为“坠”是一个动词,表现出母亲的心收缩成一团。)
师:说得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个字前面的这个词语读什么?(沙漏)知道沙漏是什么吗?
生:沙漏是计算时间的一个东西,放些细沙„„(你的课外知识真是丰富。)
师:不知道的同学可以看图,你觉得它的流速快吗?(慢)从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生:母亲对儿子的伤心越来越多。
师:时间过得很慢,母亲就越忐忑不安,母亲越忐忑不安,时间越(过得慢)。作者在这里用了像沙漏这样的比喻就把母亲当时的忐忑不安写得更加形象了,更加生动了,写出了这两小时里母亲的难熬,母亲的度日如年。这时候想象一下母亲可能做什么呢?
生:都两个小时了,怎么还没回来,我要不要去看看他。(母亲想亲自赶去了)生:赶去。生:有没有出事。师:心疼得再一次读。师:读最后一段。师:还感受到什么?
师:母亲残忍吗?让我们来读读逼问儿子的对话。老师当母亲,谁当我的儿子? 师生对读。
师:你觉得我刚才逼问你有点残忍吗? 生:有一点。妈妈是医生也不给看。师:„„省略号,当时想什么? 生:妈妈怎那么会这样? 生:残忍,让我独自上医院。生:无可奈何。
师:母亲真的残忍吗?出示:孩子毕竟是孩子„„ 师:母亲把心疼儿子的内心读出来吗?
师:我的心立刻软了(20自然段)文中的儿子能感受母亲的感受吗?想象儿子的心理活动,看场景:请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写写儿子的心理活动:妈妈决定我独自去医院看病,(妈妈改变主意了,要领我上医院)课文最后两段,就是描写了母亲的心理——齐读。
师: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感受,你有新的问题吗? 生:我感受到了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学会不断地磨练自己,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一帆风顺。师:这里磨练自己试着谁? 生:作者。
师:那作者说为什么在磨练自己呢?
生:因为他在磨练孩子的同时也在磨练自己,应该相信孩子。师:他在鼓励儿子独立的过程中,自己也经历着心理的锤炼,还有什么新的感受?或者有什么问题?
师:母亲仅仅让儿子学会看病吗?一起说(生说)。他不仅给儿子看病的路线图,而且学会独立面对生活。因为路是要靠自己走出来的。这真是一位用心良苦地母亲。知道这位母亲是谁吗?(出示作者照片)另外还可以去阅读《孩子,我什么打你》,相信大家对这位母亲有更深的认识。这节课就上到这儿。
第三篇:五年级语文上册20.学会看病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教育教学资料 ●●●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20《学会看病》教学设计
(阅读教学)
教材分析:
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课文先讲母亲发现儿子病了,准备照例自己用药给他治病,后来改变了主意,让他自己独自到医院看病。“当我又准备在家里的储药柜里找药时,却突然怔住了。”说明母亲意识到应该锻炼儿子独立面对疾病。接下来的对话,可以看出儿子对父母的极度依赖,更坚定了母亲“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的决心。“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生怕自己会改变了主意”、母亲对儿子的嘱咐、“心立刻软了”、“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等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反映出母亲内心的矛盾,爱子真情饱含其间。再讲儿子到医院后母亲在担心、后悔与自责中等待,直到儿子看完病回家。“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心“疼痛地收缩成一团”等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浓浓的母爱。母亲看似“冷漠”的言行,是为了尽到做母亲的责任,对孩子的未来负责,通过让儿子学习找医生看病,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本文从母亲尽责的独特视角,反映了母爱的广袤深远。选编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母爱,二是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磨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从生活自理的角度,为人生奠基。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趣读文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
贫穷的母亲可以坦然从容地让儿子去买自己心爱的小说,慈祥的母亲鼓励儿子满怀信心地写作,母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然而却有这样一位母亲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她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二、自学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记一记不认识的生字,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和同桌交流自己记生字的办法,并互相读一读课文。
3、简要复述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YUJINGLANSHEJIBIANZHUAN ★★★人教版语文教育教学资料 ●●●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6分钟后看谁学得最好!
三、检查学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2、简要复述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讲的是母亲发现儿子感冒了,准备照例自己用药给他治病门后又改变了主意,让他自己独自到医院看病。母亲用这种方式对儿子。磨练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
3、汇报自己读懂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4、再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空白处。
5、小组交流读书的体会。
6、全班汇报交流读书体会:从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重点引导学生从以下句子进行汇报并相机指导朗读:
⑴ “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⑵ “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着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
⑶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
(这段讲的是母亲这样做的目的,即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学会生活。“口授一张路线图”,文中指告诉儿子看病的程序。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作为父母,应该对孩子“口授”更多的“路线图”,并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生存的能力,这是父母的责任。)
7、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8、分角色朗读全文。
四、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快写下来吧!
五、当堂训练
1、请在正确读音下边打“√”:
⑴ 我看他有点打蔫(niān yān)儿。
⑵ 当我准备在家里的储药柜里找药时,却突然怔(zhēnɡ zhânɡ)住了。
⑶ 走廊里想起了脚步声,只是较平日拖沓(tā tà)。
⑷ 时间艰涩(sâ shâ)地流动着。
2、照样子,写词语:
喋喋不休
摇摇晃晃
喋喋不_
来日_长
按_索骥
忐忑不_
3、用“假如”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句子,说说自己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⑴ 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
⑵ 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⑶ 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
六、质疑解答:
①“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YUJINGLANSHEJIBIANZHUAN ★★★人教版语文教育教学资料 ●●●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②“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
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
③“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这段话讲的是母亲这样做的目的,即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学会生活。“口授一张路线图”,文中指告诉儿子看病的程序。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路线图”泛指面对生活、面对困难种种应对的办法,指生存的能力,生活的能力。这样做是父母的责任。
七、板书设计
20、学会看病
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
附: 20.《学会看病》课后检测题
【预习检查】
阅读课文,填空:
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础达标】
一、读拼音写汉字。
Mái yuàn mó liàn cán rěn tuō tà
()()()()
shā lòu jiān sâ tǎn tâ bù ān
()()()
二、组词。
贯()证()拒()悔()
惯()怔()柜()诲()
段()炼()遣()沓()
锻()练()谴()踏()
三、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喋喋不()摇摇晃()雪上()霜 按()索骥
来日方()分分秒()忐忑不()毫无疑()
四、写近义词。
思考()冷漠()磨练()普通()
五、写反义词。
虚弱()冷漠()麻烦()残忍()
六、根据句子意思填上成语。
雪中送炭 雪上加霜 锦上添花
1、父亲的病,对贫困的家庭来说,简直就是(),一家人生活更艰苦了。
2、他们临近毕业,正为拖欠学费而发愁,农行热心助学的举措无疑是()。
YUJINGLANSHEJIBIANZHUAN ★★★人教版语文教育教学资料 ●●●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3、我家从小平房搬进新楼房,正高兴的时候,亲戚又送来一盆珍贵的盆景,这使我们美丽的家更加()。
七、下面是比喻句的打“√”。
1、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
2、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
八、选词填空。
准确 正确
1、红方的回答十分(),评委十分欣赏。
2、我根据记忆中的路线图,也许不那么(),但是也起到一定的指示作用。
九、按要求改写句子。
1、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花开得茂盛。(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薄薄的鸡蛋壳能承受很大的压力。鸡蛋壳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用关联词语把两句话联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YUJINGLANSHEJIBIANZHUAN
第四篇:五年级语文《学会看病》教后记
这一节课有一个明确的文字特点,也就是说,语言,行动,风度和心理活动都是非常令人兴奋的描述,所以在课堂上的培训重点上面,完成了父亲的地震,儿子和美好的和坏的通过,孩子们需要练习在对话的日记描述,感觉孩子仍然能够掌握课堂训练的重点。学会看医生,一个教训是最美妙的性格的作者的心理写照,发现他的儿子生病了,他打算给孩子吃药,后来改变主意,让他单独去治疗。在儿童医疗过程中,母亲的心脏经历了犹豫,后悔,担心,自责和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可以形容为混杂的感觉。过去在这课上,孩子们一般会在书中画出母亲的心理活动过程,找到相关的话,请母亲这样做,让孩子感觉到母亲对他儿子的爱。当然不是这样on.nn解决之后,让孩子们自由阅读文本,因为在预览之前没有布局,所以需要至少两到三次,并总结效果的全文,找出字不明白。孩子们非常认真地阅读它,许多人在再次阅读之后读过笔 开始概述本书,然后要求孩子们找到自己的问题并解决小组中的问题进行沟通,对于小组将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最后整个类报告。事实上,当报告中,孩子们还是抓住了这句话的焦点,比如时间的尖锐流动,像一个沙漏落入我心不在焉的心房,心痛缩成一个群体等句子的心理活动的详细描述,人真的感受厚厚的母爱。孩子们发现这些句子,但是对关键字的理解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如无能和其他话可以理解词的意义,但为什么他们可以显示心理的性格也缺乏更深刻的理解,这是未来在下一个伟大努力的指导下。符合要求的全文摘要,并没有提及一个问题,所有由孩子自己,除了关键词轻微点击,其余都是自己的解决方案,但不幸的是时间有限,不能让所有的团体都是报告整个班级,但相信孩子们还有收获。课后家庭作业应该安排与内容培训相关的心理活动,但忘记写明天。
第五篇:五年级语文《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语文《学会看病》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年级语文《学会看病》教学反思1《学会看病》是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是女作家毕淑敏写她和儿子之间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为让儿子学会看病,在儿子发烧生病时,让他独自去医院看病。
作为略读课文,我基本上是放手,就让学生抓住一个问题——“母亲的感情有何变化”,找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让他们自己去独立阅读,然后在6人小组中学习,探讨交流。完成练习:当我发现儿子发烧时,我想——,儿子同意独自去看病时,我想——,儿子走后我感到(),我想——,儿子回家后,我觉得(),我想——。根据这个练习,应该说,他们的自学效果不错。
《学会看病》一文中的妈妈,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去锻炼自己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看似狠心,其实是一番苦心。再回过头来让学生再次去读这篇文章,学生对文中母亲内心的百感交集有了更深的体会。
学了这篇课文,我想,对于“母爱”,孩子们的认识一定会更深刻更全面。当然,我希望我的学生从今天起,对自己的母亲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感恩。
五年级语文《学会看病》教学反思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从母亲的角度描写了一个母亲为磨练儿子独立生活的能力,鼓励儿子一个人去看病,细腻的描写,写出了母亲感情变化的心理历程,体现了母亲浓农的爱子之情。走进文字。就这来说,今天的教学,我努力做到真正使学生走进文字,深入理解和感悟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决定让儿子独自看病——犹豫、后悔、担心、自责、勇气又回到心里。让学生找到母亲在这一过程中相应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如“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但也从学生的回答中反映了学生的理解毕竟是粗浅的,只局限于文字的表面,如“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就有学生不能读出母亲的矛盾和深深的自责是因为爱子之切。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引导的技巧了,恰恰也反映了我在课堂的教学机智还欠缺。“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在讲解这句话的意思时我太过于牵引。
五年级语文《学会看病》教学反思3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上的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0课《学会看病》。课文详细描述了一位医生母亲,在一次发现儿子感冒了之后,没有像以往一样,在家里给孩子开药,而是鼓励他自己去医院看病的一系列复杂而矛盾的心理过程,表现了母亲柔肠百转的舐犊之情,成功刻画深明事理的母亲和独立自强儿子的形象,揭示了为人父母,应该创造机会让孩子得到磨炼,同时使自己更加成熟的人生哲理。文质兼美,情感细腻。编者意图有二:一是围绕单元语言训练点,进一步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一定的描写方法,表现父母之爱的;二是围绕单元主题,使“父母之爱”能多角度、多侧面地呈现,主题更为丰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①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②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与生命体验,通过以“说”与“读”、“读”与“悟”的结合,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的情感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在备课时,我就想到了于丹教授在做客中央四套《文明之旅》栏目,在谈到什么是父母对孩子最大的爱时,她说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的,只有一种爱是以成功的分离作为它的目标,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对孩子最大的爱就是越早成功地分离,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越好。成功的分离是一种更节制,更内敛,更深沉的爱。
由此,我还想到,父母的爱以分离为目的与老师传授的读书方法使学生最终能独立阅读、自主表达,这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略读课文的教学就是让学生能最终走向独立的纽带。作为略读课文,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尝试放手,让学生根据学习的要求,自己去独立阅读、写批注、探讨交流。应该说,他们的自学效果不错,他们能从文中找出有关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去品味感悟;最后补白儿子的内心活动,以写促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总结全文,并推荐课文阅读。
整节课我努力做到真正使学生走进文字,教学的过程与所取得的效果还算过得去。
一、把握略读课文类型
叶圣陶先生提出了“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指导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的思想。与精读课文比较,略读课文主张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然而略读课文一般篇幅冗长,教学时数少又是不可变更的事实。这对矛盾就考验着教师对教材的驾驭能力。教师只有对教材进行一番整合、取舍,达到突出重点、长文短教、一课一得,才能在有效的时空里消化大篇幅的阅读量,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整堂课粗线条地安排了五个环节:1开门见山,直接入题;2.抓关键词,了解大意。3.再读课文,体会情感;4.拓展延伸,对比阅读;5.读写结合,理解母爱。在 “学习语言和心理,感悟别样母爱”上,从研读母亲心理的句子入手,以一个大问题统领整堂课,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以重点句为突破口进行研究,从字里行间去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从而了解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感悟母亲对儿子的深情。
二、以心理线索为切入口
“研究心理”分两步走:一是抓文中母亲的心理线,研究母亲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心软到后悔到忐忑不安”,感悟母亲对儿子的爱;第二步是进行写法迁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补白儿子的心理变化过程,体会儿子对母亲的感恩之情。通过写话练习再次体现此文抓住人物心理表达情感的特点。这样安排,不仅使整个学习过程有一定的“温度”,也体现了思想的“深度”和情感的“厚度”。学生理解文中母亲对儿子这种特别的爱也就水到渠成,主题得到了升华。
三、以扎实的语言训练为目标
语文学习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重语言实践。虽然说略读教学讲究“简”“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否则略读就成了“泛读”,效率就下降了。所以在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绪感染与语言感悟上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依托文本授之以法,循法而学,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语文教学要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激发其情感和想象能力。在这堂课中,我非常注重语言点的训练,“忐忑不安”、“按图索骥”、“聊胜于无”等词语的教学到位有效。并把词语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引导学生加以理解,这样词语所要表达的意思、情味及意蕴在学生的脑中留下了立体形象感。就这样引领学生一个个地品味词语,一次次地体会文本所承载的情感,一层层地体现母亲的爱子情深这个主题。
四、关注群文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利用《学会看病》与《剥豆》两篇文章的相似性:通过对话描写(语言描写)与心理活动描写(母亲内心的独白)反映母亲矛盾的内心世界是写作上的最大亮点。让学生发现这两篇文章写法上的相同点,强化本文叙述表达的特色,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同时将精彩的结尾品读到底,实现表象化的体验到植根语言扣人心弦的情感升华!
想法很完美,现实很残酷。上课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急待改进:
1、时间安排得不够完美,有点先松后紧。前半堂课自己未能进入教学状态,紧张得放不开,以致头脑出现空白点。课堂在我影响下,变得有点沉。
2、为了达到预设的教学设计,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操之过急,学生未有好的发现时就匆匆告诉答案。总是喜欢抢过学生的话语权,当学生不能说到我预设的点子上时,容易自己生拉硬拽,牵的痕迹过重。对策——学会放手,学会静默,学会等待!
3、评价学生的语言不够丰富。
五年级语文《学会看病》教学反思4《学会看病》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从母亲的角度描写了一个母亲为磨练儿子独立生活的能力,鼓励儿子一个人去看病。细腻的描写,写出了母亲感情变化的心理历程,体现了母亲浓浓的爱子之情。
理解这位母亲独特的爱子方式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说”与“读”、“读”与“悟”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入文本,去理解母亲尽责的独特方式。并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母爱,学会感恩,读写结合,锻炼学生的习作能力。
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课文,并出示两种观点进行交流:一是应该让孩子独自去看病,并按文中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说出理由;二则不应该让孩子独自去看病,并按文中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说出理由。孩子们畅所欲言,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有的说这位母亲很残忍,竟然这样去对待病中的儿子;有的说这位母亲做对了,孩子的独立性很重要,这出乎我的意料,这些孩子在这个蜻蜓点水的争辩中已些许明白母亲的用意,接着通引导学生明白母亲就是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中让孩子去看病的。
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位母亲独特的爱子方式,我引导学生从心理描写入手,让学生找出儿子发烧到从医院看病回来这一过程中母亲的心理变化的句子反复读,并抓住重点词语进行体会,在边读边悟中,引导孩子们不仅逐步认识到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而且从这些细致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中,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母亲看似”冷漠的言行,是为了尽到做母亲的责任,对孩子的未来负责,通过让儿子学习找医生看病,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出示《妈妈的爱》进行读背,引出问题你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呢?学生交流讨论,老师点拨,孩子们再次感受到父母的艰难,以及母亲伟大而又无私的爱,深化了理解,升华自己的情感。然后要求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赞美自己的母亲。可以写写小诗,写几句赞美的话……从中实现了读写结合。
五年级语文《学会看病》教学反思5《学会看病》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理解这位母亲独特的爱子方式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说”与“读”、“读”与“悟”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入文本,去理解母亲尽责的独特方式。所以教学的重心放在研读探究,体会母爱的教学环节中。我先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然后叫他们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并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两句话。接着小组合作交流各自阅读所得。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从孩子们的相互交流中,能体会到他们已经理解了这位母亲的作法。但是母亲对儿子那份浓浓的母爱之情学生体会肤浅。如何让孩子们理解更深入一些,我紧紧地抓住文中多处描写这位母亲内心活动的句子,反复朗读,形式多样。在边读边悟中,引导孩子们不仅逐步认识到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即: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而且从这些细致的心理活动句子的描写中,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有的孩子能抓住文中的重点词或句子,并结合自身的实际谈感受,有一部分孩子只能蜻蜓点水或浮光掠影的谈一点,而有极个别学生的表述缺乏条理性、逻辑性。
可喜的是孩子们在谈学文后的感受时,有几个孩子谈得比较好。如:李秋烨谈到她很羡慕、敬佩乌塔(四年级学的一篇课文中的人物)的勇气和胆量。小小年纪,只身一人就周游了世界,这是我们中国许多孩子想都不敢想的事,就连我一个人到昭山,妈妈也不放心,喋喋不休地提醒我注意这、注意那……更没想到的是谢东同学说,过分的爱不是真爱,而是溺爱。我们正是在父母的溺爱中失去了自我锻炼的机会,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要寻找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向文中哪个小男孩学习。
听了孩子们的一番发自肺腑的感受后,我的心情难以平静,同时也引起我对自己教学深层次的反思。
五年级语文《学会看病》教学反思6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激发独自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情感。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作家毕淑敏的资料,阅读有关独立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文章。
↘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旧知。先复习四年级上册《乌塔》一课,感受对乌塔的敬佩之情。
2.谈话导入。在中国有位著名女作家,她为了锻炼儿子学会看病,竟然在儿子发烧生病时,让他独自去医院看病。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位作家写的这个故事。
3.揭示课题。
↘ 交流成果,初步感知
检查交流预习成果。
(1)用卡片认读十二个生字;
(2)读课文中生字所组的词语;
(3)说说自己是怎么预习的,或者说说预习后知道了什么。
↘ 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各自用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1)说说你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3)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话要说。(可以是对母亲的敬佩,可以是对文中儿子的赞扬,可以是对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的看法等等。)
↘ 再读课文,体会母爱
1.各自再读课文,说说从文中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中,自己知道了什么;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两句话。
2.小组合作,交流各自阅读所得。
3.全班讨论。(1)你从母亲的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交流中读有关语句。)(2)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交流后就读有关句子。)
↘ 分角色朗读,体会母爱感情变化
1.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2.全班交流。指名几组分角色朗读朗读课文。
3.说说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 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总结: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可以是对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敬佩,可以对儿子独立面对生活的称赞,可以是每个孩子都有巨大潜能等等。)
2.拓展:(1)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类似的母爱或父爱吗?(2)你看见过独自面对生活、自觉磨炼自己意志的孩子吗?或你读过哪些这样的故事?
3.延伸课外:课后,请同学自己参加一次磨炼自己意志活动,说一说或写一写自己的亲身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