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教案教学目标

时间:2019-05-12 23:44: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长亭送别教案教学目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长亭送别教案教学目标》。

第一篇:长亭送别教案教学目标

长亭送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能力目标: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曲词;欣赏崔莺莺的形象;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情感目标: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

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多种修辞方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教学难点】

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课时安排及教学设想】

拟用二课时。以诵读为基础,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爱情,古老永恒又年轻常新的字眼。才子佳人、怨女痴男,多少的悲欢离合,多少的血泪辛酸。

由此,无数的文人墨客,几多真挚的描写、热烈的咏叹。于是有了:

关关雎鸠的吟唱,孔雀永远的飞翔,那哭倒的长城,哭不倒的爱情,沉没的百宝箱,沉没不了的爱的向往,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朱英台,千古绝唱,唱着:“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万般追问“问世间情是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二、简介作者和《西厢记》剧情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长亭送别》是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 妻。但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莺莺在长亭为他送别。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三、整体把握

《西厢记》突破了杂剧一本四折的形式,是五本21折的连本戏。《长亭送别》,共十九支曲文,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场面。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别张生时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送别途中:【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

长亭饯别:【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

【快活三】【朝天子】

临别叮嘱:【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 惜别目送:【一煞】【收尾】

在四个场面中莺莺的感情变化:痛→恨→怕→念。

四、赏析第一部分:“送别途中”(长亭路上、赶赴长亭)。

(一)赏析【端正好】

1、其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作用:借凄凉的暮秋景象写莺莺的离愁别恨。(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是怎样情景交融的?

(1)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作者如椽之笔,由头顶之天至脚下之地,从耳边之风到眼中之归雁、经霜的红叶,大块设色,融情于景,只捕捉几样形象,稍加点染,就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柳永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而痛苦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满山的红叶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采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在离人眼里,霜林之所以醉,是由惜别的血泪染红的。“醉”字,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 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至此,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亦有人说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只一“泪”字,就使全篇景物都闪耀出别离的泪光,它们都成了传情之物。“总是离人泪”,画龙点睛,着墨不多,却倾注了作家全部心血。

3、【端正好】曲词如何体现了《西厢记》以词采典雅见长的特点? 【端正好】一曲将途中之境、深秋之景、离人之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鲜明地体现了《西厢记》以词采典雅见长的特点:①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②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醉”“泪”;③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染”。

(二)赏析【滚绣球】

《长亭送别》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景描写真正达到“交融”的高度。【滚绣球】一曲正是情景交融的典例。

(1)离情难舍,寸阴可贵,恨柳丝难系马,望疏林“挂住”残阳不落,分明是写情,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柳丝飘垂、斜阳挂树、暮色苍然的景色。这是情中见景。

(2)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并且一笔双至,莺莺的依恋,张生的难舍,同样传神。

莺莺眼中的枫林红叶是离人的泪,垂柳长条是拴征马的缰绳,碧云、黄花、西风、归雁、车儿、马儿,凡途中景物,无一不是传情寄恨的标记。这是特定的途中之境与莺莺之情的合一,不可挪移他处。

(三)简析【叨叨令】

【叨叨令】一曲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和五个叠词,补述莺莺动身前已经产生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

这段曲词是莺莺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红娘面前尽情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因此在描写上与前面【端正好】和【滚绣球】委婉含蓄的内心独白不一样,整段曲词的词汇、语句都是民间口语,但通过加衬字“儿”;通过变换叠音形容词,通过设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种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四)朗读课文,体会“送别途中”的场面描写

五、布置作业。请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赏析第二部分:“长亭饯别”(送别宴上)

(一)赏析【脱布衫】以景写情。

黄叶衰草图:飒飒秋风、纷飞黄叶,袅袅烟气、凋零野草。

长亭离筵,环境一变,情随境转。酒席间最使莺莺关情的当然是张生。离筵上的张生,不同于西厢之境,内心难受,但又要矜持,作者用细腻传神之笔,从莺莺的眼睛里写出张生的委曲难言之情:“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这种细腻隐微的情绪,正合离筵特定之境与张生之情,极为精妙。

(二)赏析【幺篇】【满庭芳】【朝天子】三支曲子,说出莺莺唱词中的怨情。

【幺篇】怨张生年少情薄,全不挂念数月来两人耳鬓厮磨的恩爱生活。【满庭芳】怨供食太急,子母们当回避,分别在际,竟不能与张生举案齐眉,厮守片刻。

【朝天子】怨美酒无味,清淡似水,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怨世间人为了“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竟忍心“拆鸳鸯在两下里”。【朝天子】既写离别之愁,又写对功名利禄的恨。借景(物)抒情,杯盘酒菜,都供传情,“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

(三)依据“长亭饯别”的内容,讨论下面问题。

1、从夫人的说话来看,她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三辈子不招白衣女婿”,贪图富贵权势的势利贵族。

2、“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谁的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提示: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3、“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4、【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5、“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是化用了谁的诗句?

提示:范仲淹《苏幕遮》。

6、“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

提示: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

三、赏读第三部分:“临别叮嘱”(话别之境)。

(一)朗读这一部分内容,讨论以下问题。

1、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样的心情?

提示:崔莺莺告诫张生切勿忘记她;张生则发誓永无别恋。这充分展示了二人深厚的情谊。

2、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提示:“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伯劳飞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3、【五煞】表明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提示:对张生的生活的关心,千叮万嘱,真情自现。

4、【二煞】中所用是几个典故?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三个典故,见课本。其作用是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心。

(二)试从【二煞】中找出一个词来描绘莺莺离别之时的心理活动。明确:怕。

“怕”什么?明确:怕“停妻再娶”;怕“金榜无名誓不归”。为什么“怕”?明确:莺莺的担心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是有现实基础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莺莺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及时代局限性:莺莺的倔强表现了她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反封建精神,但是我们也可以窥见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莺莺的痛苦是一种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痛苦。

(三)运用想象,以“话别”为题,将话别之境改写成话剧片断。(提供一例)

(西风黄叶,寒烟衰草。长亭酒席上崔张泪眼相对。)

莺莺?(举杯,神情惨恻):今日一别,未知何日相见(泪落杯中)? 张生?(接杯):小姐放心,此一去,定然争得功名,早日回归!(饮酒)[红娘见张生有自负之色,轻笑] 红娘:金榜题名,倒要小心呀。张生:(语塞)这„„红娘是了解我的心迹的。

莺莺: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取妻”啊。

张生(摔杯):还有谁比的过你啊,我怎会生此念?有违情义,如同此杯!莺莺:夫妇情投意合,如同并蒂莲花,胜过状元及第,何必千里奔波求取虚名?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回来就是。

张生:(感动,流泪)小姐知我。(传来马嘶声)时辰不早,我得准备上路了。

莺莺:(泪流满面)前程漫漫,一路要多加小心啊。荒村野露要早点睡,野店风霜要晚点行。

张生:这我自知道,我走之后你也要保重啊。(欲行)

莺莺:且慢。君行别无所赠,但有一物送君。(展帕,轻吟)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张生:(恭听,接帕端详)小姐不必多虑!谨占一绝,以剖寸心。(吟诗)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 红娘:(轻叹)劳燕分飞,一对苦命的人儿。

四、赏读第四部分:“惜别目送”(别后情思)

(一)赏析【一煞】

1、【一煞】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古道烟霭图。其作用是否与开头【端正好】所写相同?

提示:稍有不同,【端正好】先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崔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然后用两句自问自答,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这里是表现崔莺莺目送张生远去时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以人物所见之物,写内心深藏之情。

2、【一煞】写“别愁”,使用了“青山”、“古道”、“夕阳”、“烟霭”四种意象,试从唐诗宋词中找出有关“愁”的诗句。

青山: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林逋《长相思·吴山青》

古道: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千里断肠,关山古道,回首高城似天杏。赵企《感皇恩·别情》 夕阳:秋草独行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王贾宜宅》 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烟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霖·寒蝉凄切》

3、用现代汉语改写《长亭送别》【一煞】

连绵的青山啊,你为何阻挡我送行的目光。枯槁的树木啊,你为何不为我望穿的秋水打开一条通途。烟云雾气,你遮蔽了这孤单的古路,也掩埋了我苦闷的心灵。

夕阳,你的到来使弥漫在这古道上的最后一句窃语也烟消云散,只让无情的秋风将这悲凉的马嘶送到我的耳畔。

马车啊,来时我是那样催促你追寻他的脚步,而归去时你也只能步履为艰,因为我的心情很沉重!

(二)《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试作比较分析。

明确: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意境完整。

(三)以“怅望”为题,将【一煞】【收尾】两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歌,尽量用上曲中意象,从莺莺的视角表现离别之情。

示例:一骑绝尘去,山峦笼轻烟/转山坡,穿疏林,熟悉的身影依稀可见/道一声平安,道一声珍重,陪伴着的是冷清清的斜阳/秋风掠过禾黍,飘来声声马嘶,马嘶声声叩击莺莺心田/劳燕分飞谁主使?离愁别恨苦难言/说什么功名仕途,只问何处归程何时归年/山程水泽情难忘,夕阳古道心相连/青山下,秋风里,离人泪,心自颠/那离愁呵,长如水,沉如铅/一辆车儿,如何载得起?如何拖向前?

五、分析杂剧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1、莺莺的反封建意识具体表现在哪些曲词中? 明确:(1)对拆散鸳鸯的不满。莺莺“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2)对功名富贵的蔑视。莺莺劝张生休忧“文齐福不齐”,休提“金榜无名誓不归”,认为“得一个并头莲,煞强于状元及第”,功名富贵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2、全折突出刻画了莺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突出刻画了莺莺的叛逆个性。在莺莺心目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也有深深的忧虑明确地告诉张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她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着。

3、在描写莺莺心理、刻画莺莺性格特征时使用了哪些方法? 直抒胸臆: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借景言情: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以情衬景: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妙用修辞:典故、比喻、对偶、夸张。

4、《长亭送别》这一折曲词具有哪些特点?

首先,曲词熔炼了很多古典诗词。比如化用范仲淹的词《苏幕遮》。作用是: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此外,“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化用苏轼《满庭芳》,表现莺莺珍视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中“未饮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柳丝长玉骢难系”:柳丝是“留”“思”的谐音。“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化用“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极言愁多。

化用原句或手法的作用:以原句特有的语意、情味和表达效果来与剧中的语境相契合,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

其次,善于运用民间口语,并加工为富有文采的文学语言。例如【叨叨令】这一支曲的词汇、语句都是民间口语。通过加衬字“儿”;通过变换叠音形容词,通过设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种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最后,全折巧用修辞。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等。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相结合,因情随物而设。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表现情感折磨下的身心交瘁。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夸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夸张、比喻和对比)以厌酒表现愁苦至极。

5、《西厢记》第五本写张生高中状元,衣锦还乡,莺莺“金冠霞披”,有情人终成眷属。明代流行的金圣叹批点本砍去大团圆结局,崔张分手,亦即剧本的结局,遂令《西厢记》,由喜剧变为悲剧。对金批《西厢》的结局,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第一种看法:剧中主人公生活的时代,封建礼教坚如磐石,大团圆结局本来就缺少生活依据,而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崔张爱情走 向毁灭是合乎逻辑的结果。状元及第,奉命完婚更是落入了俗套,令人感到先前崔母的刁难是如此的“合理”。金批《西厢》让崔张爱情在凄凄切切中收场,揭露了封建礼教对美好爱情的摧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批《西厢》的流行,是历史的选择。

第二种看法:爱情的极点便是幻灭的终点,这不符合“让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美好愿望,也不符合观众希望“花好月圆”的审美心理。崔张从一见钟情到两情相悦,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起码,在王实甫看来,大团圆是这对痴男怨女的最好结局。第五本中的封建因素是时代造成,不宜苛求古人。金批《西厢》尾截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没有道理的。

六、朗读课文,感受《长亭送别》之四美

(一)故事之美

身为名门闺秀的莺莺和琴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权势为条件的传统择偶标准的违逆。

《长亭送别》一折表现的则是崔张爱情取得初步胜利后的又一次曲折——张生去赶考,莺莺来送别,两人被迫分离。整折戏虽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却有撼人的艺术魅力。这魅力主要来自作者精心安排的19支曲词。

这些曲词对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的莺莺的心灵作了细腻的刻画,多层次地展示了莺莺“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既有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张生的百般依恋,又有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西万里程”的别离的万般痛苦;既有对“拆鸳鸯在两下里”的科举功名的深深怨恨,也有对当时司空见惯的身荣之后“停妻再娶妻”行为的不尽忧虑。这一复杂的心理内涵体现了莺莺纯净的灵魂美,也突出了她叛逆的性格。

(二)人物之美

1、莺莺的深情之美。

莺莺对“白衣秀士”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她所追求的爱情已经不再停留于“才子佳人”的传统模式上了,更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她对礼教的背叛是彻底的。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她也有过矜持,有过顾虑,有过矛盾和思想斗争,但这不仅没有削弱她形象的光辉,反而在其形象上增添了端庄深沉的色彩,使这个叛逆者的形象更为真实动人。这一切在由她主唱的《长亭送别》一折中得到集中表现。

在她看来,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她只想“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反复叮嘱张生“得 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汲汲于功名富贵的态度形成鲜明对照;同时她对未来也有深深的忧虑。莺莺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著,就是她的离愁别绪也闪耀着重爱情轻功名反礼教的思想光辉,她的叛逆是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仅仅是儿女情长。

2、张生的钟情之美。

张生虽然有时也有软弱的一面,但对爱情却是执著专一的。他毫不顾虑自己的“白衣”地位,大胆追求自己钟爱的女人;他为莺莺而“滞留浦东”,不去赶考,忘了功名也忘了食寝,甚至身染沉疴;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长亭分别之际,他“蹙愁眉”“长吁气”“阁泪汪汪不敢垂”,根本不愿意离去,但为了婚姻,只得忍痛“伯劳东去燕西飞”,就是后来得中功名之后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真可谓是钟情至诚之士。

3、红娘的热情之美。

身为婢女的红娘面对老夫人的汹汹气势,她从容镇静,机敏地为二人辩理,指出她们的结合完全是由赖婚引起,是“一双心意两相投”。接着条分缕析,历数老夫人的过错,迫使她答应两人的婚事。红娘对老夫人的审问和指责,集中体现了正义对虚伪、爱情对礼教的胜利。

(三)情境之美

1、借途中之景传感伤之情。

莺莺乘车去长亭,她的离情就寄寓在一路上的景色之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前4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令特征的景物,点染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之情。后两句写离人之情,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人了凝重的离愁,蒙上了一层沉郁忧伤的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此曲不愧为千古绝唱。

2、借席上之境传愁苦之情。

“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杯盘酒菜都能传情。但最使莺莺关情的当然还是张生,“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席上多人之境毕竟不同于西厢两人天地,张生再难受也要矜持。此时他的委曲难言之情只有莺莺偷偷看在眼中。两人这种细腻隐微无奈的情绪正与离筵特定之境吻合。

3、借席后之境传叮嘱之情。席终人散,只剩下两人与红娘。莺莺这才可以向张生倾诉衷情。“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尽管肝肠寸断,还不忘千叮咛万嘱咐,体贴入微的话语传递出缠绵深情,温柔贤慧。“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 ”“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莺莺终于把藏在心底最重要的话说出来了,虽然突兀,分量却极重,一往深情中也可窥见莺莺内心巨大的心理压力。有此无外人之境,才有此自然直露的表白。

4、借别后之景传惆怅之情。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萧瑟黄昏图。张生远去,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流露出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无声”和“有声”两相映衬,更烘托出莺莺内心的凄凉和痛不欲生的悲哀。此时此地,以景衬情、化情入景,生动地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四)曲词之美

王实甫既吸收了古典诗词语言的精华,又吸收了当时民间鲜活的口语,创造了色彩斑斓的元曲词汇。

其中许多曲词既有唐诗宋词的意境,又有元人小令的风格,诗情画意跃然纸上。如:“碧云天”句、“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两意稠陌回,落日山横翠”、“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等,像这样华丽秀美的语句,人们耳熟能详。

王实甫尤其善于运用修辞来形象地表现人物心理。如“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地表现了离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再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化用了柳永《诉衷情近》中的“未饮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了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

王实甫注重文采,也擅长本色,如“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等都具有民间口语的风格,朴素自然,雅俗共赏。本色同文采奇妙的结合,便形成了既典雅又质朴、既清丽华美又生动活泼的语言特色。此特色正是形成全剧“花间美人”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

总之,《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浓郁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它处处给人以深沉的美感,将永远散发迷人的艺术魅力。

七、思想启迪(现实意义)

1、应珍惜爱情——爱情是人世间至真至纯的一种感情。越是珍贵的东西越不要轻易示人,切记千万不要亵渎了“爱情”这一神圣的字眼。

2、要有更高的追求——爱情固然美好,但爱情绝不是人生的唯一。附:(学生习作)读《长亭送别》后所想 比 如 爱 情

当一个女人相信了爱情,她的所有行为和生活的意义就是去构筑它,保护它。她厌恶一切阻挡成全她爱情的因素。也许崔莺莺自己并不明白,从私订终身开始,这个女人就已经把爱情放在了人生之前,她舍得牺牲一切,从这个角度来看或许时代的变迁并没有导致女人们变理智,她们冷静的剖析别人的处境,却又认真地陷入不堪的陷阱。

无论是什么时代的女人,都始终暗自坚持相信美好简单的事物,比如单纯的呼吸,比如诺言,比如永远,她们用诺言掩饰内心摇曳的不安全感,安抚脑中时常闪烁的怀疑。满足不曾表露的贪婪。崔莺莺担心张生会改变,因为她可以把握住一切状况,她知道应试的时间,地点,也知道给予张生鼓励,甚至她拿准张生一定会考中,可她唯一不能够把握的是张生的心。世界上囊括了形形色色的男人,每个女人都说自己的那个最好,等到这个男人敲碎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她才重新审视一无所有的自己。崔莺莺揣着不知生死的赌博的快感,送走张生,她完全没了方向,无法探究自己所做的一切有没有意义。包括她的坚持,她信以为真的爱情。还好,这个故事给了崔莺莺一点安慰,张生回来了。

爱情的世界里我们都是被灌醉的人,没有谁可以救谁,可以扶谁。我们尽情的学习挣扎,学习自救,学习承受不能承受之痛。只有在电影里,童话里,小说里,爱情才称之为爱情,那是在演绎一种完美,成全黑夜唯美的梦魇。在现实里,爱情叫做生活,面对它其实是选择了它作为生活方式。够潇洒够勇敢的人把它叫做游戏,可是这是个互动游戏,最重要的规则不是学会被爱(有点悲哀),而是学会爱。像上台阶一样,想要走到爱的这一级,先要上至好感,然后喜欢,运气好的也许上了捷径一见钟情,再慢慢走上了解,照顾,理解,包容,最后到达爱。上台阶的过程中,我们会因为太专注于脚下的步伐而遗失口袋里的糖果——比如新鲜感。也可能我们没有上完台阶就已经累的筋疲力尽;或者跌了一跤,摔破了额角;再不然就是被突然出示了禁止攀登的警告,一把推下去,每个台阶都那么高,我们只能摔得血流不止。可是——喜欢吹肥皂泡的孩子必须忍受泡泡幻灭时的悲哀。不要埋怨和后悔自己曾有的决定,即使是鲜血淋淋,也是记忆拒绝割舍的眷顾,点着一点苍白,一点红晕。

——在爱情里,我的泪不会流在其他人的脸,而其他人的泪也不会打湿我的眼。

八、布置作业。

九、教后札记:

第二篇:《长亭送别》...-教学教案

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

能力目标: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曲词;欣赏崔莺莺的形象;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情感目标: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教学重点:

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多种修辞方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教学难点:

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课时安排及教学设想:

拟用二课时。以诵读为基础,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鉴赏。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爱情,古老永恒又年轻常新的字眼。才子佳人、怨女痴男,多少的悲欢离合,多少的血泪辛酸。

由此,无数的文人墨客,几多真挚的描写、热烈的咏叹。于是有了:

关关雎鸠的吟唱,孔雀永远的飞翔,那哭倒的长城,哭不倒的爱情,沉没的百宝箱,沉没不了的爱的向往,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朱英台,千古绝唱,唱着:“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万般追问“问世间情是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西厢记》源于唐元稹《莺莺传》。写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适崔相国夫人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一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时蒲州有孙飞虎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莺为押寨夫人。老夫人在危急之中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为妻。张生自愿为之,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相救。杜确率兵至,平定了乱兵。解了普救寺之围。不料老夫人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门不当户不对,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不能与莺莺成亲,害了相思,经莺莺侍女红娘从中帮助传递书简,两人背着老夫人私下幽会。后两人来往之事被老夫人发现了,便把红娘叫来拷问。红娘反责老夫人出尔反尔,忘恩负义,并称此事若张扬出去,于崔家名声不利,不若答应两人的婚事。老夫人无奈,只得答应了张生与莺莺婚事。但老夫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由,逼张生赴京应试,待张生应试及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长亭送别》是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莺莺在长亭为他送别。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简介曲学知识,难解字词参看课文注释或查词典)

《西厢记》是一部杂剧,以唱为主,由于古代的音乐没有音响资料流传,因此宫调的问题就成为曲学的难点。宫调是古代戏曲、音乐名词。是音乐的各种调式,宫调不同,音调就不同。古代音乐有七声:宫、商、角、变徵、徽、羽、变宫。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元杂剧常用“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如《窦娥冤》中的《正宫》就是一种宫调。《长亭送别》用正宫,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说正宫的声情是“惆帐雄壮”。可见《长亭送别》这一折的音乐应是惆怅的、悲壮的。

曲牌,俗称“牌子”,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比如【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等等,每一个曲牌,在韵上必然属于一种宫调。不同的曲牌在字数、平仄、押韵上往往不同。曲词是按照一定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一般要押韵,讲究对仗。

《西厢记》的曲词历来被人称道。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长亭送别》这一折又尤其突出。

旦:女角。末:男角。洁:和尚的别称。课文指长老。长亭:古代道路上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旅行休息用,常常是饯别的场所。

四、整体把握 《西厢记》突破了杂剧一本四折的形式,是五本21折的连本戏。《长亭送别》,共十九支曲文,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场面。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别张生时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送别途中:【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 长亭饯别:【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 【快活三】【朝天子】 临别叮嘱:【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 惜别目送:【一煞】【收尾】

在四个场面中莺莺的感情变化:痛→恨→怕→念。

五、赏析第一部分:“送别途中”(长亭路上、赶赴长亭)。

(一)赏析【端正好】

1、其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作用:借凄凉的暮秋景象写莺莺的离愁别恨。(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是怎样情景交融的?

(2)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而痛苦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满山的红叶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采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在离人眼里,霜林之所以醉,是由惜别的血泪染红的。“醉”字,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至此,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亦有人说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只一“泪”字,就使全篇景物都闪耀出别离的泪光,它们都成了传情之物。“总是离人泪”,画龙点睛,着墨不多,却倾注了作家全部心血。

3、【端正好】曲词如何体现了《西厢记》以词采典雅见长的特点?

【端正好】一曲将途中之境、深秋之景、离人之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鲜明地体现了《西厢记》以词采典雅见长的特点:①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②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醉”“泪”;③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染”。

(二)赏析【滚绣球】

《长亭送别》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景描写真正达到“交融”的高度。【滚绣球】一曲正是情景交融的典例。

(1)离情难舍,寸阴可贵,恨柳丝难系马,望疏林“挂住”残阳不落,分明是写情,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柳丝飘垂、斜阳挂树、暮色苍然的景色。这是情中见景。

(2)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并且一笔双至,莺莺的依恋,张生的难舍,同样传神。

莺莺眼中的枫林红叶是离人的泪,垂柳长条是拴征马的缰绳,碧云、黄花、西风、归雁、车儿、马儿,凡途中景物,无一不是传情寄恨的标记。这是特定的途中之境与莺莺之情的合一,不可挪移他处。

(三)简析【叨叨令】

【叨叨令】一曲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和五个叠词,补述莺莺动身前已经产生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

这段曲词是莺莺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红娘面前尽情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因此在描写上与前面【端正好】和【滚绣球】委婉含蓄的内心独白不一样,整段曲词的词汇、语句都是民间口语,但通过加衬字“儿”;通过变换叠音形容词,通过设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种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四)朗读课文,体会“送别途中”的场面描写

六、布置作业。

请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

参考:暮秋时节的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百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

一辆油壁香车从普救寺驶出,穿过疏林,驶向十里长亭。车上坐着相府千金崔莺莺和侍女红娘。傍晚清冷的阳光斜照在莺莺挂满泪痕的脸上,哀怨中透着几分娇媚。轻车左前侧,张生骑在马上,不紧不慢行着。秋风掀开车厢幕帘一角,红娘顺眼望去,恰见张生向车厢投过深情一瞥,面容凄惨,双目噙泪。

一间破败的亭子孤零零座落在山脚路旁。车马声惊动亭上栖鸦“噗噗”飞起。莺莺被红娘搀下车来,目睹此景,倒吸一口凉气。此处就是分手之地吗?“开席吧!”老夫人冰冷的声音告诉莺莺:这是无法拒绝的现实。张生和莺莺对视一眼,纵有万语千言要讲,却又无从说起。看着南飞的大雁,莺莺在心里对张生说,托付深情的大雁,传来平安的消息吧!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赏析第二部分:“长亭饯别”(送别宴上)

(一)赏析【脱布衫】以景写情。黄叶衰草图:飒飒秋风、纷飞黄

第三篇: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

临朐一中

张秀娟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戏剧语言,把握人物的情感变化,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

2、鉴赏戏剧语言,欣赏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教学过程

一、导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几句诗句,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送别”。送别是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材,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部有关“送别”的戏剧作品——《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

二、检查预习出示幻灯片:

迍迍()

金钏()

靥儿()

搵()泪

玉醅()

白泠泠()谨赓()一绝

谂()知 学生读字词,教师明确。

三、明确目标

四、分析形象

1、熟悉课文内容,明确文章结构 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教师提示:崔莺莺送张生进京应考,在哪里送别?(长亭)用什么方式送别?(饯行)他们直接到长亭开始饯别的酒宴吗?在开始饯行之前,他们在哪里?(前往长亭的路上)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酒宴结束后,他们又做什么?(分手,送别)

以“长亭”为中心,可以把文章的情节划分为三个场景:长亭路上,长亭饯别,长亭分别。

本文的情节并不复杂,但送别从来都是一件伤感的事情,更何况对于张生莺莺这样的热恋中的男女。因而这一分别,自然是百般滋味在心头。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女主角崔莺莺的内心世界,看一颗敏感多情的女儿心。

2、明确人物的心理变化

出示幻灯片

请一位同学读【滚绣球】【朝天子】【二煞】三支曲子。其他同学从这几支曲子中找出可以反映崔莺莺在送别时心理变化的关键词语。

(通过小组交流,明确每支曲子的关键词。)【滚绣球】学生找出关键词——恨。

在这支曲子中“恨”出现几次?明确:第一次“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这是恨什么?(相见恨晚,但分别太快)第二次“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疏林”把“斜晖”挂住的目的是什么?(让时间停驻,让分别来得再晚一些,与张生再多相处一会儿,就可以晚一些面对离别之苦了。)第三次“此恨谁知?”这是因什么而产生的恨?(听得道一声“去也”,遥望见十里长亭。也就是因离别而产生的“恨”)恨的结果或表现是什么?(松了金钏,减了玉肌。这两句用了夸张的手法,极力表现了崔莺莺因离别而产生的心力交瘁。)

这支曲子中的“恨”都是因离别而产生的,因而这种“恨”是“离愁别恨”(板书)。而且,离恨越强烈说明了崔莺莺内心的爱越深越重。【朝天子】学生找关键词——恨。

这支曲子中的“恨”与【滚绣球】中的“恨”是否一样?(不一样。这支曲子选自“长亭饯别”的场景,在座的除张生、莺莺外,还有老夫人、长老、红娘,因而那些离愁别恨的话不好直说。在长亭路上已经为离别而非常痛苦的莺莺,此时连这些话都无法向心上人倾诉,因而此时的恨应该是一种怨恨。)那么把一对有情人拆散的究竟是什么?(“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表明了崔莺莺对待功利的极度轻视和淡泊。)

这支曲子中的“恨”是崔莺莺对拆散自己和张生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的怨恨,因而这种“恨”是“怨恨功名”(板书)。为区别【滚绣球】,我们可以明确这支曲子的关键词——怨。

【二煞】学生找关键词——怕(忧)崔莺莺“怕”的是什么?(“停妻再娶妻”“一春鱼雁无消息”“金榜无名誓不归”“见了异乡花草,再似此处栖迟。”)按常理,在情人分别之时,外人都离开了,两人可以说一些情话了,可为什么莺莺在这里非要说她的“怕”“忧”呢?莺莺的“忧”“怕”有没有道理?(张生得中与否都是对他们爱情的巨大考验:如果落第,老夫人不会承认这个白衣女婿,如果得中,张生又极可能成为高门望族的择婿对象。如果张生不是忠厚至诚的君子,那么崔莺莺弃妇的命运就是不可避免的。应该说这种怕被抛弃的心理是当时女子很普遍的心理,只不过两情相悦时,人们往往会暂时忘记,一旦离别在即,它就会凸显出来,让人不安。莺莺是一个多情的女子,自然也不能例外,所以最后分别时刻,莺莺内心又平添了忧虑。)

这支曲子中,莺莺的“怕”显示出它对未来的忧虑,因而是“忧怕未来”(板书)。

3、人物形象特点

在短短的一折戏中,莺莺的内心有恨,有怨,有怕,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她的内心经历这样的波折起伏呢?在她身上,有没有让你非常感动的一面?从这三个字中,可以看出崔莺莺是一个怎样的女性?

明确:莺莺在送别张生时的依恋、痛苦、怨恨、忧虑,都是与她美好的爱情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崔莺莺的恨、怕说明她非常看重爱情,在她心中爱情高于一切;而对功名利禄的怨恨、蔑视,则是莺莺身上的极为可贵的品质,她对张生的爱,是互相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进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因而,崔莺莺是一个“重爱情,轻名利”的女子。

五、欣赏意境

王实甫确实是一位写人的高手,他塑造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直到今天仍然让我们感动,他笔下的纯真的爱情直到今天仍让我们憧憬。同时,王实甫的戏剧还有一个极为鲜明的特征,就是他的戏剧富有诗意,语言典雅。有人曾把他的《西厢记》称作古典戏曲中的“花间美人”。我们通过《长亭送别》中的几支曲词,来领略一下王实甫为我们创设的一个充满着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出示幻灯片

学生齐读,再找一位学生诵读。

这几支曲子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将这几支曲子扩展成写景的文字。(任选其一)

(学生读所写文段,其他同学闭眼想像画面。)

【端正好】这幅画面有什么特点?(凄凉、惆怅、凋零、衰落)【脱布衫】这幅画面有什么特点?(萧条、衰败)【一煞】这幅画面有什么特点?(苍凉、怅惘、寂寥)【收尾】这幅画面有什么特点?(苍茫、衰败)

这几支曲子中的景物有何共同特点?

都选取秋天特有的景物,且突出一种凄凉衰败的意境。如“黄花”,即菊花,这是一种在深秋临霜开的植物,在寒冷中开放又在更寒冷中凋零。周杰伦的《菊花台》中有“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李清照的《声声慢》有“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醉花阴》中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除此之外,“衰草”“残阳”也都代表着一种凄凉,萧条。

看到这样的景物,崔莺莺的内心情感又是怎样?

崔莺莺此时正因离别而愁苦感伤,看到这样的景物,心中的愁苦自然加倍。生活中我们也有这样的体会:心情不好时,若窗外秋雨绵绵,心情会更加糟糕;心情好时,窗外的阳光灿烂则更加令人神清气爽。

明确:这四支曲子中所描写的均是充满哀伤的景物,而人物内心此时也是悲苦万分。“一切景语皆情语”,以哀景写哀情,这正是景情关系中的正面衬托,起到的作用是“烘托渲染”(板书)

要想更好地把握景物描写中营造出的意境,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就是背诵。请同学们从中选取一支曲子,当堂背诵。

(3分钟后,请学生有感情的背诵,加强对曲词的理解。)

《长亭送别》中这四支曲子中的景物描写,恰恰是崔莺莺情感的外在体现,眼前的景物和内心的情感交织在一起,真正产生了一种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有人说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动人心弦的离情歌,此言实不为过。

六、拓展延伸

我国近代著名的艺术大师、高僧李叔同(弘一法师)曾经选取【一煞】中“夕阳”“古道”等意象,创作了一首歌,名字就叫《送别》,我们一起听一听这首歌,同学们可以一起哼唱,并体会其中景情的关系。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明确:这首歌表达的是一种与朋友分别时忧郁、感伤的情绪;歌中选取“长亭”“古道”“晚风”“夕阳”等萧瑟感伤的景物,烘托渲染了一种离别的愁绪。此外,“芳草”这意象,并非意味着茂盛、生机。李煜的《清平乐》中有“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更生”,芳草连天,表明离愁不断。

从《长亭送别》和李叔同的《送别》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在表达情感时,往往不是直接表达,而是借助一些外物,把情感烘托渲染出来。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也可以借鉴这种手法,不管表达内心的悲伤、喜悦,都可以通过对景物的描摹,来烘托、渲染你的情感。

七、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跟随王实甫认识了一个可爱、倔强、执着的莺莺,也领略了古典戏曲中诗情画意的唯美意境。而这也只是窥豹一斑,《长亭送别》中还有许多许多值得我们品味、欣赏的亮点,希望同学们课下继续学习。

八、、课后作业

1、背诵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四支曲子。(必做)

2、课后搜集与“悲秋”主题有关的古典诗词,思考其中景情关系。(选做)

2、阅读《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思考崔莺莺和朱丽叶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选做)

此刻,窗外已是夕阳西下,暮霭沉沉的时刻,与同学们短暂的相处之后,我们也要迎来分别。在这分别时刻,我想用一首歌表达我内心的感受,希望大家也跟我一起唱。(唱《送别》)希望这一次的分别,能够成为下一次相聚的开始。谢谢大家,再见!

板书:

长亭送别

离愁别恨——怨恨功名——忧怕未来(人物形象)以哀景写哀情——正衬——烘托渲染(情景交融)

第四篇: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感知把握戏曲文学的体裁特点。

2.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能力训练点

1感受理解人物的独特心理。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德育渗透点

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二、教学重点: 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三、教学难点:体会莺莺别离时的心情。

四、教学设想:

1、戏曲文学的体裁特点往往给学生认知、欣赏造成一定的困难。本文的教学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点,采用戏曲欣赏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语言品味时,教师指导点到为止,注重学生个人的感悟和体会。

2、重点体会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感悟品味语言艺术。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李书同的《送别》曲,它写的是离愁别绪。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王实甫的《西厢记》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感受女主人公的离愁别绪。(板书《长亭送别》王实甫)

二、语言品味

重点赏析课文部分段落

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运用“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名言来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从而较好地把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熔古典诗词入曲的特点。

赏读曲词《端正好》。(课下给大家留了预习作业,先背诵开头和结尾的曲子,学生先背诵,后作赏析。)

放录象,再背诵。

1、提问: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可讨论商量)

明确:意象:蓝天、白云、黄花、西风、北雁、霜林

它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暮秋霜林图: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板书)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有一种诗意的迷惘和浓浓的哀愁。

提问: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明确:“染”、“醉”二字,下得极有分量。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索的秋景与悲惨的心境化而为一。这些意象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在离人眼中,霜林之所以醉,是人的离情使景物沉醉。从“离人泪”可以看出主人公离别前伤感悲凉的心境。体现情的只一个“泪”字,但一个“泪”字就使全篇的景物都闪耀出别离的泪光,它们都成了传情之物,“泪”字为画龙点睛之笔。

这一支曲子是化用谁的诗词?

化用了范仲淹《苏幕遮》词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词写旅次乡愁与儿女之情、相思之恨。上片写景。开篇“碧云天,黄叶地”上下辉映,写出了秋日的天高气爽,渲染了澄碧的秋色。以如此广袤无垠的天地作为秋思乡愁的背景在宋词中比较少见,阔大深远的境界中所烘托出来的情感也显得格外深沉浑厚。

三、举一反三:用同样的方法赏析【一煞】、【收尾】两曲

(二)、(学生齐读、背诵课文)提问:《一煞》《收尾》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哪些字词用得好?

明确:【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正好】中的清晨景色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冷。

提问:这样的景是怎样体现莺莺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的?

讨论明确: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是写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流露出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是写耳闻,进一层表现她的惆怅和眷恋。“无人语”不仅是写在寂寞的夕阳古道上听不到一点人说话的声音,而且是写莺莺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人。夕阳古道,原来还有切切私语,现在却归于一片寂静。这情景本来就够冷清凄凉了,偏偏这时候传来马的嘶鸣,它打破了夕阳古道上的沉寂,也撕裂了莺莺本来就破碎的心。马鸣之处,正是张生所在之地!听到马的叫声而见不到骑马远去的亲人,莺莺的心情可想而知。“无声”和“有声”两相映衬,更加烘托出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这支曲子以景衬情,化情如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一鞭残照里”,张生远去,独留莺莺,人远山遥,含情凝望,她极目寻找张生远去的身影,偶然见征马又在残阳里闪现了一下,随即隐没在群山暮霭中,留下的是一片静寂。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此外,本折中还有其他几处的景物点染。这就自始至终、相当完美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一煞》《收尾》写愁用了“青山”“古道”“斜阳”“淡烟”、“暮霭”这些意象。其实这也不是作者的独创,也是化用了古人的用法。你能联想到与这些意象有关的古诗句吗?(学生回答)下面我们看一下唐诗宋词中运用这些意象写“愁”的名句。

四、知识点回顾

1)用凝练、精当的语言描摹景物,显现情感。

2)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增加文采。

3)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加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下节课重点讲修辞)

在情景交融的诗词中,景色描写往往是抒情或议论的铺垫,起到渲染气氛、衬托(或反衬)人物感情、揭示主题的作用。

五、欣赏音乐

江淹曾说过: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古往今来,留下了多少送别的诗词歌赋。而长亭历来就是离愁别恨的一个载体。柳永的词《雨霖铃》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白《菩萨蛮》中有“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叔同的《送别》有“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长亭都是离愁别恨的一个载体。下面我们再一起欣赏(李叔同的《送别》歌词)。歌词中几个充满浓郁古典气息的意象:长亭、古道、芳草、晚风、..他从写长亭入手,点名送别地点。景物描写渲染送别的气氛。全篇透出作者“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但哀而不伤,意蕴深沉而表露淡雅。词句直抒胸臆,所表达的黯然销魂的离愁别绪超越了时空,具有永久的魅力。它作为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曲,成为影片的灵魂音乐,为此片增添无穷韵味。

六、写作启示:

1、化抽象的情感为具体的物象(景、物)。

2、化用诗词增强了文章的文采和文化底蕴。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加强语言的表现力。

七、小结:我们今天学的《长亭送别》称得上抒写离愁别恨的绝唱。它“词句警人,余香满口”。<<长亭送别》从头到尾不过写送别一件事,惜别一件情,但是读来不厌烦,反而为那种浓郁的画意诗情所感染,这难道不是由于语言构成的形象,意境在起作用吗?它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它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动人心弦的离情歌。

八、迁移: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假如来年春天仍在十里长亭:

1、张生金榜题名,衣锦还乡,崔莺莺长亭相迎……

2、张生名落孙山,落魄而还,崔莺莺长亭相迎……

3、张生一去不复返,杳无音信, 崔莺莺长亭思盼……

根据以上三种情景,任选一种情境,写出一段情景交融的话,写成现代诗歌或仿写都可以,要讲究一点文采。四—五人为一组,选出执笔人和发言人。几分钟后交流。

点拨:想象要丰富,又应合理。地点未变,时间已变,要注意春天景物与崔莺莺的心情一致,要做到情景交融。

示例 :碧云天,芳草地,东风醒,双燕衔泥。晓来谁奏春归曲?却是百灵啼。

1、东山绿,西山青,十里亭,一路相迎。扬花有情点点飞,唤我张郎回。

2、长亭外,古道边,春山蹙,一帘雨幕。乱红可曾迷君眼?莫做负心汉。

九、布置作业:

1、找出其它化用的词曲

2、体验美感,进行美的享受,背诵文中较多的曲词

板书设计:长亭送别

王实甫

深秋时节

情景交融

第五篇: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

能力目标: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曲词;欣赏崔莺莺的形象;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情感目标: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

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多种修辞方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教学难点】

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课时安排及教学设想】

拟用二课时。以诵读为基础,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鉴赏。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爱情,古老永恒又年轻常新的字眼。才子佳人、怨女痴男,多少的悲欢离合,多少的血泪辛酸。

由此,无数的文人墨客,几多真挚的描写、热烈的咏叹。于是有了:

关关雎鸠的吟唱,孔雀永远的飞翔,那哭倒的长城,哭不倒的爱情,沉没的百宝箱,沉没不了的爱的向往,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朱英台,千古绝唱,唱着:“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万般追问“问世间情是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二、简介作者和《西厢记》剧情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西厢记》源于唐元稹《莺莺传》。写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适崔相国夫人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一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时蒲州有孙飞虎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莺为押寨夫人。老夫人在危急之中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为妻。张生自愿为之,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相救。杜确率兵至,平定了乱兵。解了普救寺之围。不料老夫人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门不当户不对,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不能与莺莺成亲,害了相思,经莺莺侍女红娘从中帮助传递书简,两人背着老夫人私下幽会。后两人来往之事被老夫人发现了,便把红娘叫来拷问。红娘反责老夫人出尔反尔,忘恩负义,并称此事若张扬出去,于崔家名声不利,不若答应两人的婚事。老夫人无奈,只得答应了张生与莺莺婚事。但老夫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由,逼张生赴京应试,待张生应试及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长亭送别》是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莺莺在长亭为他送别。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简介曲学知识,难解字词参看课文注释或查词典)

《西厢记》是一部杂剧,以唱为主,由于古代的音乐没有音响资料流传,因此宫调的问题就成为曲学的难点。

宫调是古代戏曲、音乐名词。是音乐的各种调式,宫调不同,音调就不同。古代音乐有七声:宫、商、角、变徵、徽、羽、变宫。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元杂剧常用“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如《窦娥冤》中的《正宫》就是一种宫调。《长亭送别》用正宫,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说正宫的声情是“惆帐雄壮”。可见《长亭送别》这一折的音乐应是惆怅的、悲壮的。曲牌,俗称“牌子”,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比如【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等等,每一个曲牌,在韵上必然属于一种宫调。不同的曲牌在字数、平仄、押韵上往往不同。曲词是按照一定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一般要押韵,讲究对仗。《西厢记》的曲词历来被人称道。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长亭送别》这一折又尤其突出。

旦:女角。末:男角。洁:和尚的别称。课文指长老。长亭:古代道路上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旅行休息用,常常是饯别的场所。

四、整体把握

《西厢记》突破了杂剧一本四折的形式,是五本21折的连本戏。《长亭送别》,共十九支曲文,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场面。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别张生时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送别途中:【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 长亭饯别:【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 【快活三】【朝天子】 临别叮嘱:【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 惜别目送:【一煞】【收尾】

在四个场面中莺莺的感情变化:痛→恨→怕→念。

五、赏析第一部分:“送别途中”(长亭路上、赶赴长亭)。

(一)赏析【端正好】

1、其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作用:借凄凉的暮秋景象写莺莺的离愁别恨。(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是怎样情景交融的?

(1)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作者如椽之笔,由头顶之天至脚下之地,从耳边之风到眼中之归雁、经霜的红叶,大块设色,融情于景,只捕捉几样形象,稍加点染,就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柳永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而痛苦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满山的红叶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采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在离人眼里,霜林之所以醉,是由惜别的血泪染红的。“醉”字,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至此,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亦有人说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只一“泪”字,就使全篇景物都闪耀出别离的泪光,它们都成了传情之物。“总是离人泪”,画龙点睛,着墨不多,却倾注了作家全部心血。

3、【端正好】曲词如何体现了《西厢记》以词采典雅见长的特点?

【端正好】一曲将途中之境、深秋之景、离人之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鲜明地体现了《西厢记》以词采典雅见长的特点:①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②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醉”“泪”;③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染”。

(二)赏析【滚绣球】

《长亭送别》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景描写真正达到“交融”的高度。【滚绣球】一曲正是情景交融的典例。

(1)离情难舍,寸阴可贵,恨柳丝难系马,望疏林“挂住”残阳不落,分明是写情,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柳丝飘垂、斜阳挂树、暮色苍然的景色。这是情中见景。

(2)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并且一笔双至,莺莺的依恋,张生的难舍,同样传神。

莺莺眼中的枫林红叶是离人的泪,垂柳长条是拴征马的缰绳,碧云、黄花、西风、归雁、车儿、马儿,凡途中景物,无一不是传情寄恨的标记。这是特定的途中之境与莺莺之情的合一,不可挪移他处。

(三)简析【叨叨令】

【叨叨令】一曲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和五个叠词,补述莺莺动身前已经产生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

这段曲词是莺莺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红娘面前尽情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因此在描写上与前面【端正好】和【滚绣球】委婉含蓄的内心独白不一样,整段曲词的词汇、语句都是民间口语,但通过加衬字“儿”;通过变换叠音形容词,通过设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种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四)朗读课文,体会“送别途中”的场面描写

六、布置作业。

请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

参考:暮秋时节的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百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

一辆油壁香车从普救寺驶出,穿过疏林,驶向十里长亭。车上坐着相府千金崔莺莺和侍女红娘。傍晚清冷的阳光斜照在莺莺挂满泪痕的脸上,哀怨中透着几分娇媚。轻车左前侧,张生骑在马上,不紧不慢行着。秋风掀开车厢幕帘一角,红娘顺眼望去,恰见张生向车厢投过深情一瞥,面容凄惨,双目噙泪。一间破败的亭子孤零零座落在山脚路旁。车马声惊动亭上栖鸦“噗噗”飞起。莺莺被红娘搀下车来,目睹此景,倒吸一口凉气。此处就是分手之地吗?“开席吧!”老夫人冰冷的声音告诉莺莺:这是无法拒绝的现实。张生和莺莺对视一眼,纵有万语千言要讲,却又无从说起。看着南飞的大雁,莺莺在心里对张生说,托付深情的大雁,传来平安的消息吧!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赏析第二部分:“长亭饯别”(送别宴上)

(一)赏析【脱布衫】以景写情。黄叶衰草图:飒飒秋风、纷飞黄叶,袅袅烟气、凋零野草。

长亭离筵,环境一变,情随境转。酒席间最使莺莺关情的当然是张生。离筵上的张生,不同于西厢之境,内心难受,但又要矜持,作者用细腻传神之笔,从莺莺的眼睛里写出张生的委曲难言之情:“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这种细腻隐微的情绪,正合离筵特定之境与张生之情,极为精妙。

(二)赏析【幺篇】【满庭芳】【朝天子】三支曲子,说出莺莺唱词中的怨情。

【幺篇】怨张生年少情薄,全不挂念数月来两人耳鬓厮磨的恩爱生活。

【满庭芳】怨供食太急,子母们当回避,分别在际,竟不能与张生举案齐眉,厮守片刻。【朝天子】怨美酒无味,清淡似水,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怨世间人为了“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竟忍心“拆鸳鸯在两下里”。

【朝天子】既写离别之愁,又写对功名利禄的恨。借景(物)抒情,杯盘酒菜,都供传情,“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

(三)依据“长亭饯别”的内容,讨论下面问题。

1、从夫人的说话来看,她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三辈子不招白衣女婿”,贪图富贵权势的势利贵族。

2、“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谁的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提示: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3、“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4、【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5、“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是化用了谁的诗句? 提示:范仲淹《苏幕遮》。

6、“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

提示: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

三、赏读第三部分:“临别叮嘱”(话别之境)。

(一)朗读这一部分内容,讨论以下问题。

1、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样的心情? 提示:崔莺莺告诫张生切勿忘记她;张生则发誓永无别恋。这充分展示了二人深厚的情谊。

2、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提示:“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伯劳飞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3、【五煞】表明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提示:对张生的生活的关心,千叮万嘱,真情自现。

4、【二煞】中所用是几个典故?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三个典故,见课本。其作用是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心。

(二)试从【二煞】中找出一个词来描绘莺莺离别之时的心理活动。明确:怕。

“怕”什么?明确:怕“停妻再娶”;怕“金榜无名誓不归”。

为什么“怕”?明确:莺莺的担心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是有现实基础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莺莺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及时代局限性:莺莺的倔强表现了她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反封建精神,但是我们也可以窥见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莺莺的痛苦是一种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痛苦。

(三)运用想象,以“话别”为题,将话别之境改写成话剧片断。(提供一例)

(西风黄叶,寒烟衰草。长亭酒席上崔张泪眼相对。)莺莺?(举杯,神情惨恻):今日一别,未知何日相见(泪落杯中)?

张生?(接杯):小姐放心,此一去,定然争得功名,早日回归!(饮酒)[红娘见张生有自负之色,轻笑] 红娘:金榜题名,倒要小心呀。

张生:(语塞)这„„红娘是了解我的心迹的。莺莺: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取妻”啊。

张生(摔杯):还有谁比的过你啊,我怎会生此念?有违情义,如同此杯!

莺莺:夫妇情投意合,如同并蒂莲花,胜过状元及第,何必千里奔波求取虚名?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回来就是。

张生:(感动,流泪)小姐知我。(传来马嘶声)时辰不早,我得准备上路了。莺莺:(泪流满面)前程漫漫,一路要多加小心啊。荒村野露要早点睡,野店风霜要晚点行。张生:这我自知道,我走之后你也要保重啊。(欲行)莺莺:且慢。君行别无所赠,但有一物送君。(展帕,轻吟)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张生:(恭听,接帕端详)小姐不必多虑!谨占一绝,以剖寸心。(吟诗)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 红娘:(轻叹)劳燕分飞,一对苦命的人儿。

四、赏读第四部分:“惜别目送”(别后情思)

(一)赏析【一煞】

1、【一煞】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古道烟霭图。其作用是否与开头【端正好】所写相同? 提示:稍有不同,【端正好】先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崔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然后用两句自问自答,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这里是表现崔莺莺目送张生远去时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以人物所见之物,写内心深藏之情。

2、【一煞】写“别愁”,使用了“青山”、“古道”、“夕阳”、“烟霭”四种意象,试从唐诗宋词中找出有关“愁”的诗句。青山: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林逋《长相思•吴山青》

古道: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千里断肠,关山古道,回首高城似天杏。赵企《感皇恩•别情》 夕阳:秋草独行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王贾宜宅》

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烟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霖•寒蝉凄切》

3、用现代汉语改写《长亭送别》【一煞】 连绵的青山啊,你为何阻挡我送行的目光。枯槁的树木啊,你为何不为我望穿的秋水打开一条通途。烟云雾气,你遮蔽了这孤单的古路,也掩埋了我苦闷的心灵。

夕阳,你的到来使弥漫在这古道上的最后一句窃语也烟消云散,只让无情的秋风将这悲凉的马嘶送到我的耳畔。

马车啊,来时我是那样催促你追寻他的脚步,而归去时你也只能步履为艰,因为我的心情很沉重!

(二)《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试作比较分析。

明确: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意境完整。

(三)以“怅望”为题,将【一煞】【收尾】两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歌,尽量用上曲中意象,从莺莺的视角表现离别之情。

示例:一骑绝尘去,山峦笼轻烟/转山坡,穿疏林,熟悉的身影依稀可见/道一声平安,道一声珍重,陪伴着的是冷清清的斜阳/秋风掠过禾黍,飘来声声马嘶,马嘶声声叩击莺莺心田/劳燕分飞谁主使?离愁别恨苦难言/说什么功名仕途,只问何处归程何时归年/山程水泽情难忘,夕阳古道心相连/青山下,秋风里,离人泪,心自颠/那离愁呵,长如水,沉如铅/一辆车儿,如何载得起?如何拖向前?

五、分析杂剧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1、莺莺的反封建意识具体表现在哪些曲词中?

明确:(1)对拆散鸳鸯的不满。莺莺“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2)对功名富贵的蔑视。莺莺劝张生休忧“文齐福不齐”,休提“金榜无名誓不归”,认为“得一个并头莲,煞强于状元及第”,功名富贵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2、全折突出刻画了莺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突出刻画了莺莺的叛逆个性。在莺莺心目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也有深深的忧虑明确地告诉张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她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着。

3、在描写莺莺心理、刻画莺莺性格特征时使用了哪些方法?

直抒胸臆: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借景言情: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以情衬景: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妙用修辞:典故、比喻、对偶、夸张。

4、《长亭送别》这一折曲词具有哪些特点? 首先,曲词熔炼了很多古典诗词。比如化用范仲淹的词《苏幕遮》。作用是: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此外,“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化用苏轼《满庭芳》,表现莺莺珍视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中“未饮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柳丝长玉骢难系”:柳丝是“留”“思”的谐音。“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化用“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极言愁多。化用原句或手法的作用:以原句特有的语意、情味和表达效果来与剧中的语境相契合,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

其次,善于运用民间口语,并加工为富有文采的文学语言。例如【叨叨令】这一支曲的词汇、语句都是民间口语。通过加衬字“儿”;通过变换叠音形容词,通过设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种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最后,全折巧用修辞。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等。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相结合,因情随物而设。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表现情感折磨下的身心交瘁。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夸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夸张、比喻和对比)以厌酒表现愁苦至极。

5、《西厢记》第五本写张生高中状元,衣锦还乡,莺莺“金冠霞披”,有情人终成眷属。明代流行的金圣叹批点本砍去大团圆结局,崔张分手,亦即剧本的结局,遂令《西厢记》,由喜剧变为悲剧。对金批《西厢》的结局,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第一种看法:剧中主人公生活的时代,封建礼教坚如磐石,大团圆结局本来就缺少生活依据,而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崔张爱情走向毁灭是合乎逻辑的结果。状元及第,奉命完婚更是落入了俗套,令人感到先前崔母的刁难是如此的“合理”。金批《西厢》让崔张爱情在凄凄切切中收场,揭露了封建礼教对美好爱情的摧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批《西厢》的流行,是历史的选择。

第二种看法:爱情的极点便是幻灭的终点,这不符合“让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美好愿望,也不符合观众希望“花好月圆”的审美心理。崔张从一见钟情到两情相悦,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起码,在王实甫看来,大团圆是这对痴男怨女的最好结局。第五本中的封建因素是时代造成,不宜苛求古人。金批《西厢》尾截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没有道理的。

六、朗读课文,感受《长亭送别》之四美

(一)故事之美

身为名门闺秀的莺莺和琴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权势为条件的传统择偶标准的违逆。

《长亭送别》一折表现的则是崔张爱情取得初步胜利后的又一次曲折——张生去赶考,莺莺来送别,两人被迫分离。整折戏虽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却有撼人的艺术魅力。这魅力主要来自作者精心安排的19支曲词。

这些曲词对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的莺莺的心灵作了细腻的刻画,多层次地展示了莺莺“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既有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张生的百般依恋,又有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西万里程”的别离的万般痛苦;既有对“拆鸳鸯在两下里”的科举功名的深深怨恨,也有对当时司空见惯的身荣之后“停妻再娶妻”行为的不尽忧虑。这一复杂的心理内涵体现了莺莺纯净的灵魂美,也突出了她叛逆的性格。

(二)人物之美

1、莺莺的深情之美。

莺莺对“白衣秀士”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她所追求的爱情已经不再停留于“才子佳人”的传统模式上了,更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她对礼教的背叛是彻底的。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她也有过矜持,有过顾虑,有过矛盾和思想斗争,但这不仅没有削弱她形象的光辉,反而在其形象上增添了端庄深沉的色彩,使这个叛逆者的形象更为真实动人。这一切在由她主唱的《长亭送别》一折中得到集中表现。

在她看来,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她只想“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反复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汲汲于功名富贵的态度形成鲜明对照;同时她对未来也有深深的忧虑。莺莺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著,就是她的离愁别绪也闪耀着重爱情轻功名反礼教的思想光辉,她的叛逆是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仅仅是儿女情长。

2、张生的钟情之美。

张生虽然有时也有软弱的一面,但对爱情却是执著专一的。他毫不顾虑自己的“白衣”地位,大胆追求自己钟爱的女人;他为莺莺而“滞留浦东”,不去赶考,忘了功名也忘了食寝,甚至身染沉疴;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长亭分别之际,他“蹙愁眉”“长吁气”“阁泪汪汪不敢垂”,根本不愿意离去,但为了婚姻,只得忍痛“伯劳东去燕西飞”,就是后来得中功名之后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真可谓是钟情至诚之士。

3、红娘的热情之美。

身为婢女的红娘面对老夫人的汹汹气势,她从容镇静,机敏地为二人辩理,指出她们的结合完全是由赖婚引起,是“一双心意两相投”。接着条分缕析,历数老夫人的过错,迫使她答应两人的婚事。红娘对老夫人的审问和指责,集中体现了正义对虚伪、爱情对礼教的胜利。

(三)情境之美

1、借途中之景传感伤之情。

莺莺乘车去长亭,她的离情就寄寓在一路上的景色之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前4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令特征的景物,点染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之情。后两句写离人之情,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人了凝重的离愁,蒙上了一层沉郁忧伤的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此曲不愧为千古绝唱。

2、借席上之境传愁苦之情。

“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杯盘酒菜都能传情。但最使莺莺关情的当然还是张生,“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席上多人之境毕竟不同于西厢两人天地,张生再难受也要矜持。此时他的委曲难言之情只有莺莺偷偷看在眼中。两人这种细腻隐微无奈的情绪正与离筵特定之境吻合。

3、借席后之境传叮嘱之情。

席终人散,只剩下两人与红娘。莺莺这才可以向张生倾诉衷情。“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尽管肝肠寸断,还不忘千叮咛万嘱咐,体贴入微的话语传递出缠绵深情,温柔贤慧。“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 ”“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莺莺终于把藏在心底最重要的话说出来了,虽然突兀,分量却极重,一往深情中也可窥见莺莺内心巨大的心理压力。有此无外人之境,才有此自然直露的表白。

4、借别后之景传惆怅之情。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萧瑟黄昏图。张生远去,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流露出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无声”和“有声”两相映衬,更烘托出莺莺内心的凄凉和痛不欲生的悲哀。此时此地,以景衬情、化情入景,生动地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四)曲词之美

王实甫既吸收了古典诗词语言的精华,又吸收了当时民间鲜活的口语,创造了色彩斑斓的元曲词汇。

其中许多曲词既有唐诗宋词的意境,又有元人小令的风格,诗情画意跃然纸上。如:“碧云天”句、“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两意稠陌回,落日山横翠”、“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等,像这样华丽秀美的语句,人们耳熟能详。

王实甫尤其善于运用修辞来形象地表现人物心理。如“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地表现了离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再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化用了柳永《诉衷情近》中的“未饮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了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

王实甫注重文采,也擅长本色,如“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等都具有民间口语的风格,朴素自然,雅俗共赏。本色同文采奇妙的结合,便形成了既典雅又质朴、既清丽华美又生动活泼的语言特色。此特色正是形成全剧“花间美人”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总之,《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浓郁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它处处给人以深沉的美感,将永远散发迷人的艺术魅力。

七、思想启迪(现实意义)

1、应珍惜爱情——爱情是人世间至真至纯的一种感情。越是珍贵的东西越不要轻易示人,切记千万不要亵渎了“爱情”这一神圣的字眼。

2、要有更高的追求——爱情固然美好,但爱情绝不是人生的唯一。附:(学生习作)读《长亭送别》后所想 比 如 爱 情

当一个女人相信了爱情,她的所有行为和生活的意义就是去构筑它,保护它。她厌恶一切阻挡成全她爱情的因素。也许崔莺莺自己并不明白,从私订终身开始,这个女人就已经把爱情放在了人生之前,她舍得牺牲一切,从这个角度来看或许时代的变迁并没有导致女人们变理智,她们冷静的剖析别人的处境,却又认真地陷入不堪的陷阱。

无论是什么时代的女人,都始终暗自坚持相信美好简单的事物,比如单纯的呼吸,比如诺言,比如永远,她们用诺言掩饰内心摇曳的不安全感,安抚脑中时常闪烁的怀疑。满足不曾表露的贪婪。崔莺莺担心张生会改变,因为她可以把握住一切状况,她知道应试的时间,地点,也知道给予张生鼓励,甚至她拿准张生一定会考中,可她唯一不能够把握的是张生的心。世界上囊括了形形色色的男人,每个女人都说自己的那个最好,等到这个男人敲碎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她才重新审视一无所有的自己。崔莺莺揣着不知生死的赌博的快感,送走张生,她完全没了方向,无法探究自己所做的一切有没有意义。包括她的坚持,她信以为真的爱情。还好,这个故事给了崔莺莺一点安慰,张生回来了。

爱情的世界里我们都是被灌醉的人,没有谁可以救谁,可以扶谁。我们尽情的学习挣扎,学习自救,学习承受不能承受之痛。只有在电影里,童话里,小说里,爱情才称之为爱情,那是在演绎一种完美,成全黑夜唯美的梦魇。在现实里,爱情叫做生活,面对它其实是选择了它作为生活方式。够潇洒够勇敢的人把它叫做游戏,可是这是个互动游戏,最重要的规则不是学会被爱(有点悲哀),而是学会爱。像上台阶一样,想要走到爱的这一级,先要上至好感,然后喜欢,运气好的也许上了捷径一见钟情,再慢慢走上了解,照顾,理解,包容,最后到达爱。上台阶的过程中,我们会因为太专注于脚下的步伐而遗失口袋里的糖果——比如新鲜感。也可能我们没有上完台阶就已经累的筋疲力尽;或者跌了一跤,摔破了额角;再不然就是被突然出示了禁止攀登的警告,一把推下去,每个台阶都那么高,我们只能摔得血流不止。可是——喜欢吹肥皂泡的孩子必须忍受泡泡幻灭时的悲哀。不要埋怨和后悔自己曾有的决定,即使是鲜血淋淋,也是记忆拒绝割舍的眷顾,点着一点苍白,一点红晕。——在爱情里,我的泪不会流在其他人的脸,而其他人的泪也不会打湿我的眼。

八、布置作业。

下载长亭送别教案教学目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长亭送别教案教学目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 学习目标 (一)德育目标 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二)能力目标 1.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2.体味剧......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优秀教案 2006-06-13 12:15:45|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长亭 送别 张生 曲文 碧云天 |举报|字号 订阅 【教学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 学习目标 (一)德育目标 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二)能力目标 1.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2.体味剧作......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相关生字词,了解元杂剧的基本常识,能够读懂全篇文章。 过程与方法:体会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分析本文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情感态度......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与性格特征。 (二)体会课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三)体......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教学重点: 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 崔莺莺的典型意......

    《长亭送别》教案

    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的主旨。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3.理解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教学重点:主旨和情景交融的特点。教学难点: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