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于秀珍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听记训练(关于发现的名言警句)
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发现常识的非常部分,是非常之人。——李敖
快乐就是幸福,一个人能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快乐,就比别人幸福——罗兰
我们读书越多,就越发现我们是无知的。——雪莱 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李阳
【设计意图】积累与文本主题相关的名言警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设计过程】
1、学生展示思维导图课前积累关于发现的名言警句。
2、教师读一两条名言警句学生进行识记。
3、限时一分钟识记积累其他的名言警句。
二、导入课题
(一)引题:童年的发现
【过渡语】同学们,罗丹曾经说过:“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今天我们深入学习《童年的发现》看看俄国作者费奥多罗夫在他童年的时候发现了什么又是怎样发现的。
(二)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重点难点)
(三)复习回顾
童年的发现:胚胎发育的规律。
发现的过程:①梦中飞行 ②引出疑问请教老师 ③痴心研究发现规律
【设计意图】新旧知识的衔接,为后面话题交流做准备。【设计过程】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课件出示。
三、话题交流
(一)预习再现
你觉得费奥多罗夫是个怎样的孩子?先概括地说说你对他的印象,再具体的说说理由。
学习导航:小组内交流——班内展示——教师指导。
交流导航 :我印象中费奥多罗夫是——,在发现胚胎发育的规律的过程中——,通过这件事我觉得——(关键词+具体事例+理由)。
具体事例:①梦中飞行 ②引出疑问请教老师 ③痴心研究发现规律
(二)学生自由交流,教师适时指导。
【设计意图】突破本科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明确学习和交流的话题和顺序。
四、感情朗读
朗读 导航: 我(我们)为大家朗读----我(我们)要读出----。温馨提示: 朗读形式:齐读、邀伴读、男女生合作读、问答读、分角色读等。朗读方法:减词对比读、突出语气读等。
朗读内容:①梦中飞行 ②引出疑问请教老师 ③痴心研究发现规律
五、教师指导朗读
(一)指导朗读“梦中飞行”
①教师点评读—读出梦的神奇和梦中飞行的美妙(借助朗读符号读出梦的神奇和梦中飞行的美妙)
(生)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我对飞行是那样迷恋,只要 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
(师)你非常轻松的离开地面向空中飞去,只有在月球上才会这样,让人感觉到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帮助你。
②教师点评读—读出梦的神奇和梦中飞行的美妙(抓住关键名词理解梦的神奇和梦中飞行的美妙)
(生)后来,我甚至学会了滑翔,在街道上空,在白桦林梢头,在青青的草地 和澄澈的湖面上盘旋。
(师)我仿佛看到你一会儿上天,一会儿下地,忽高忽低,忽左忽右,让人感到非常自由。
③教师点评读—读出梦的神奇和梦中飞行的美妙
(生)我的身体是那样轻盈,可以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凭着双臂舒展和双腿弹动,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师)飞行的感觉真爽,让人舒心惬意,留念忘返;梦中飞行真是易如反掌,只要你想到哪里,你就会飞到哪里,饱览那里的无限风光;
④内容理解,说话训练(重点理解“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这句话体会梦的神奇之处)说话训练:
我想飞到——,就能飞到——,饱览着——(事物+特点)我想飞到——,就能飞到——,领略着——(事物+特点)我想飞到——,就能飞到——,欣赏着——(事物+特点)
(二)指导朗读“引出疑问请教老师”
①师生分角色读——读出好奇的心理(抓住关键词“为什么”读出好奇)(生)“老师,我们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师)“梦中飞行,说明你们是在长身体呀。”(生)“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
(师)“白天你们太淘气,妨碍细胞的生长。到了晚上,细胞就不停地繁殖。”
(生)“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师)“这是你们的细胞回想起了远古时代,那个时候,人还是飞鸟。”(生)“人怎么会是鸟?”
(师)“岂止是鸟!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最开始是草履虫,后来是鱼,是青蛙,是猴子… …所有这些知识,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是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②师生分角色读——读出好奇的心理(理解为什么不加说话内容提示语)(生)我()地问:“老师,我们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师)“梦中飞行,说明你们是在长身体呀。”(生)“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我()地问。
(师)“白天你们太淘气,妨碍细胞的生长。到了晚上,细胞就不停地繁殖。”(生)“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我()地问,“这究竟是什么道理?”
(师)“这是你们的细胞回想起了远古时代,那个时候,人还是飞鸟。”(生)“人怎么会是鸟?”我()地问。
(师)“岂止是鸟!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最开始是草履虫,后来是鱼,是青蛙,是猴子… …所有这些知识,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是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③师生分角色读——读出迫切探究的心情(通过一定的语速读出迫切探究的心情来)
(生)“老师,我们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师)“梦中飞行,说明你们是在长身体呀。”(生)“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
(师)“白天你们太淘气,妨碍细胞的生长。到了晚上,细胞就不停地繁殖。”
(生)“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师)“这是你们的细胞回想起了远古时代,那个时候,人还是飞鸟。”(生)“人怎么会是鸟?”
(师)“岂止是鸟!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最开始是草履虫,后来是鱼,是青蛙,是猴子… …所有这些知识,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是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六、小结
①作者的发现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②达尔文的进化论
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③ 作者明白的道理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七、以文带文、拓展阅读
(一)带文理解和训练:谁发明/发现了什么怎么样了。片段一:
哥白尼:在古代,人们由于眼界狭小,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宇宙是有限的,太阳、月亮和众星都围绕地球运行。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根据30年的天文观察和推算,认为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样,在每时每刻地环绕太阳运转。但那时欧洲的封建教会不支持这样的观点,不然就会遭到教会审判异端教徒的法庭的迫害。所以,哥白尼直到临死前,才把 “太阳中心说”的著作发表。
片段二:
意大利的科学家布鲁诺:他是哥白尼的推崇者,而且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他指出宇宙中有许许多多像太阳系一样的星系,而太阳只是太阳系的中心。由于热情传播这一新天文学说,他被教会推到审判异端的宗教法庭,在监禁7年后被活活烧死。
片段三:
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的天文学家伽利略,非常赞同哥白尼的观点,他寻找方法,给这种观点以科学的证实。但是他还是遭到了教会的谴责。宗教法庭把他传去,不断地审讯他,折磨他,让他跪下宣誓放弃自己的观点。但是当伽利略站起来后,他不禁喃喃自语道:“可是,地球仍然在转动呀!”后来,伽利略被监禁在家中,不许外出。
(二)小结
①怀着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朗读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②快乐分享 童年的发现
八、作业
1、摘抄喜欢的语句。(低层次作业)
2、写一写自己童年中发现。(高层次作业)
九、板书设计
8、童年的发现 求知若渴 寻根究底 大胆想象 【教学反思】
《童年的发现》系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单元一篇阅读课文。学校要求每周二上组内研讨课同时也为每周三的校级公开课做准备。我选中它,一是内容简单,二是没有谁以此讲过公开课,备课时可以不受任何思维定势的影响,曾为这个初衷窃喜过。
眼看上组内研讨课的日子就到了,不管会不会抽到我,我都会做好最充足的准备,我认为每次上课无论是组内研讨课还是校级公开课都是一个促进自己成长的机会和平台,因为没有谁是永胜不败的,成功只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我依照学校的大体模式先话题交流后感情朗读,曾写下最初的教学思路,感觉没抓住交流的话题;再写,有些朗读细节仍不满意,没有一定的朗读方法的指导肯定不能达到感情朗读的目标。直到第三次修改完毕才长出一口气。讲组内研讨课那天抽到了我。由于准备充足自我感觉良好,万无一失。即使上课前我本人出现了一点儿小情况也没影响整堂课的发挥。我本人不喜欢上重复的课(除非万不得已)。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在课堂上进行思维的碰撞交流出智慧的火花。事实也的确如此!话题交流学生们畅所欲言,即使语言组织有些不顺畅那也丝毫不会影响交流的质量以及对分享的热爱和求知的欲望。这样一个知识生成的过程令人亢奋且充满激情。我觉得我的课堂实现了以下几点:
一、关注到了文本体验和学生个性化感悟的关系。
阅读就是与文本对话。既是对话,就是双方互动的,因此,在本次教学中我围绕一个目标“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设计了一个重点内容学习“作者童年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一个交流话题“你觉得费奥多罗夫是个怎样的孩子?先概括地说说你对他的印象,再具体的说说理由。”既尊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但又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主旨不偏驳。
二、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一)朗读
朗读,高年段的朗读要求,不仅要做到正确、流利,而且要做到有感情。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情入境地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所以我设计了感情朗读这一环节“朗读 导航: 我(我们)为大家朗读----我(我们)要读出----。朗读形式:齐读、邀伴读、男女生合作读、问答读、分角色读等。朗读方法:减词对比读、突出语气读等。朗读内容:①梦中飞行 ②引出疑问请教老师 ③痴心研究发现规律”这个设计做到了读有内容,读有要求,读有层次,读有形式,以此悟情传情,培养语感。另外,在读的指导上我从整体入手,指导学生在把握全文情感基调及其变化的基础上,采取了标注符号读,教师点评读,师生分角色读,指导了学生在读中体味在读中悟情。
(二)默读
高年级的默读训练既要提高理解水平,又要提高默读速度。为此,我将默读与理解、思考的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加强了“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等方面的训练,在以文带文拓展阅读的环节中设计了关于三位科学家的小片段,同时为了保证训练落到实处,我在教学时为学生留了充裕的默读时间,并提示相应的方法,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认真思考,在默读之后以“谁发现了/发明了什么怎么样”的形式检查了学习效果,使得默读没有流于形式,匆忙而过。
总之,无论是朗读还是默读,教学时都不是单一地用朗读或默读的方式,而是要根据读书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妥善安排,做到每次读书的目的明确,方法得当,并能体现出对课文学习逐步深入的层次性。
本次教学也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即课堂容量。本人比较崇尚大容量的课堂,虽然有时面临着讲不完的尴尬,但却并不是什么顽疾不可治愈,它是有方法解决的,从三个方面考虑即可:学生、老师和课堂容量。减小课堂的容量,或者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或者缩小教学内容的宽度,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听得明白。这条方法看似不错:在改变人和改变课堂容量之间,肯定改变课堂容量更加容易;在改变学生和改变自己之间,肯定改变自己更加容易。尽管如此我并不提倡减少课堂容量。那就从改变学生和改变自己做起吧。
一是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即思维导图,让学生在听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准备得越是充足,在课堂上听得越是明白;
二是让教师在上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把内容备得越清晰,指导方法越得当,课堂上听得明白的学生自然越多。
第二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备课时,我认真阅读了课文三次,对教学思路还是一片迷茫。对课文内容也只不过是个大致的了解,对课后的四项练习题,有点不知所措,咋办?这可是一篇精读课文呢?
于是,我从课件及课堂作业本下手,寻找教学灵感。果然不出所料,我找到了一个挺切合本班实际的课件,稍微调整里面的教学思路:先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说说作者童年时的发现是什么?具体是怎样的?找有关句子理解并品味,再从老师的那句话得到验证,再找相关句子品悟;第二课时主要围绕“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依据,划出相关的句子”展开教学,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有目的地默读课文,读读、找找、说说,老师适当的补充提示学生忽略的地方。学生能通过“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人是由细胞构成的„„正好是九个月。”“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愿意笑你就笑吧„„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等句子自主发现——“我”是个充满幻想、刨根问底、幽默风趣的人。
整个教学环节下来,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就水到渠成了。
第三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
今天我教学了《童年的发现》,《童年的发现》是一篇回忆童年趣事的文章,这篇文章理解起来不难,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问题都很快地解决了,然而在最后一个环节却出现了问题。我问:“你们在生活中也有过许多发现,来,说说吧!”(我预先认为这将是一个精彩的瞬间)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刚才还热闹的课堂一下子沉寂了下来,一个个默不作声,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一定是重大的发现呀,在生活中的,学习中的,只要是你自己通过思考、观察得来的.,都行。”可仍旧没有一个人举手,我不禁有一丝愠怒,正要发作时,一个声音告诫我说:“冷静,冷静,千万不可动怒!”怎么办呢?此时,我脑中灵光一闪,何不讲一讲自己童年的发现来启发启发学生呢,于是我马上想到一篇文章,即蜘蛛在雨天结竖网,晴天结横网。于是面带微笑对学生说:“这样,我先来讲一个我童年时候的发现吧!”“好!”顿时,全班同学的目光都投向了我,我慢慢地讲到:“小时候呀……”话音刚落,教室里便慢慢地嘀咕开了。
“我发现壁虎的尾巴断了会再长出来。”
“很小的时候,我在玩水时发现天要下雨、天气很闷时,鱼儿都要浮到水面上来吸气……”
“我发现蚂蚁是靠嗅觉闻气味来找伙伴和回家的……”
“我发现了天气很热时,往空中喷一口水会出现小小的彩虹……”
“我发现蚂蚁搬要下雨,是因为……”
“我发现鱼的尾巴是用来掌握方向的,有一次我把鱼的尾巴剪了,它就……”
反思:
课堂中,我们常会遇到学生思路不畅的情况,该怎么办呢?
首先,教师切忌动怒.必须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驾驭感情,保持冷静。
其次,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课堂中的意外情况。我们虽然可以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发情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情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因为教学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的,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情况,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
最后,我想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机智是教师素质的画龙点睛之笔。让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积淀,不断地充实自己、追求个性、构建风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2
《童年的发现》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写的,作者回忆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本文故事情节充满童真童趣,语言风趣幽默,并有多处内心活动的描写,真实展现了孩子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和对自然知识的渴求。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好的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教学开始,我首先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童年》,同时播放事先录好的同学们活动视频,让同学们感受难忘的童年生活中,然后让学生谈谈听后的感想,最后提出疑问:今天我们来学习《童年的发现》……这样的趣味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教学收获(思得)
主抓三句话,引导“发现”过程。
课文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教学时,我主抓三句话,引导学生以“发现”为线索,引导学生把着眼点放在发现的过程上,一句是“我在9岁的时候就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理解作者对这个发现抑制不住的自豪。二句是“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坏好意。”三句是“我明白了——世界上所有的发明与发现,都不是那么顺利的”。我主抓这三个句子,一是句子的意思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二是贯穿了全文的意思,体现了“发现”的起因,经过,特别是第三句,既说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也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世界上的大科学家尚且如此,“我”的发展被轰出教室又算得了什么呢?句子的理解和方法上的融合贯通,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3、不足之处(思失)
反观整堂课教学,仍有一些遗憾:
这篇课文有些科学术语学生不是很明白,需要学生通过导学案,加强预习,但是,在课前布置预习时,我对学生提的要求有些笼统,上课的时候通过课上的补充又有些生硬,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也是今后需要我改进的地方,针对不同的课文,在提问题时,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改进措施(思改)
以后教学时,需要加强朗读训练,关注学生朗读水平之间的差异,特别是“梦中飞行”一段,可以作为朗读训练点,指导学生朗读,注意重点的词语要突出,注意学生的表情要入迷、到位。教师的指导,毕竟面不是很广,可以利用学习小组,加强学生之间的朗读水平大面积提升。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3
《童年的发现》系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单元一篇阅读课文。参加学校举行的教学大练兵活动我选中它,一是资料简单,二是没有谁以此讲过公开课,备课时能够不受任何思维定势的影响,曾为这个初衷窃喜过。
眼看讲课的日子一天天临近,我曾写下最初的教学思路,感觉没新意,再写,有些细节仍不满意,直到第三次修改完毕才长出一口气。
讲课那天,课前仍一遍一遍准备着,自我感觉,万无一失。可真到了课堂上,前二十分钟学习作者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按计划如期实施。学习最后一部分时承接上文:作者以其丰富的想象力,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仅仅发现了问题,而且还想办法解决了问题。请大家默读文章14――19自然段,看自己会发现些什么?能够是一些问题,能够是读书的收获。学生读、划、写,一会儿便有小手纷纷举起。第一个同学就抓住了重点,提出了需要大家共同讨论解决的问题――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在此本该对此问题肯定后,让大家划下这句话,暂且记住继续提问或谈发现,最后再让大家像作者那样自主探索解决这些问题后全班交流。可我不知哪根神经出了问题,情急之下既没给学生充分谈发现的机会,又没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直接让同学们交流课外搜集的与此相关的资料理解这句话的普遍好处,直到下一个问题的提出才意识到这一严重的失误,为时以晚。
由于我的失误使文章后一部分的学习完全背离了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原则,出现了本末倒置,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痛定思痛,造成这种失误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备课时没把文本烂熟于心,没把教案烂熟于心,致使虎头蛇尾,当牢记沉痛教训。在此写出来与大家共勉。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4
教学是一门失败的艺术,因为留下遗憾,才有了改进的动力,才使教学不断的更新,不断的进步,不断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童年的发现》这篇文章讲的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项科学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授课前,我清楚地知道:这节课的着眼点不该放在发现的本身,而应放在发现的过程上。我遵循着这一点,却让课堂凝固了
当讲到老师说,按照进化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学生们的问题顿时多了起来提得最多的就是胎儿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这是我预料到的,于是便胸有成竹的回答同学们,这个问题等你们到中学学生物学时会学习的,现在还不适合学习。话音刚落,几个尖锐的声音让我难以应答。为什么到中学再学?什么叫适合?为什么现在不适合?老师,你中学生物学学得不好吗?老师,你就给我们讲讲吧,妈妈说我是石头变的,那我不就成了孙猴子了吗?一阵哄笑,接着,一阵沉寂
学生们如同等待喂食的小鸟一样,等待他们好奇至今还未真正弄明白的问题的答案。
我的思维乱撞,是用哄两岁孩子的方法告诉他们是神仙姐姐放到妈妈肚子里的,还是讲讲生物学的有关知识?前者会被学生哄笑,后者会引起学生更多难以应答的问题。一阵慌乱中想到本节课的着眼点,于是我如同表演课文中那个年轻的女教师一样,一本正经板着面孔,略带生气颜色并抬高语调说: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习作者求知若渴的精神和大胆的想象力,而不是提一些乱七八糟的问题!天啊,我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但总算压制住了学生提那么多难以应答的`问题,同时也压制住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表现力。我继续讲课,但是却成了单人表演,课堂气氛让人窒息。
显然,我的处理学生们并不满意,而且失望至极。我知道我的课前准备乃至教学设计都出现了漏洞。这应该是课前准备时预想到的问题,应想好解决的对策,或许可以让学生课后去查阅有关的资料,或许可以提前整理好合适的语言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或许太多的或许可以让这堂课不至于如此失败。
叹息?不!当遗憾产生后留下的不仅仅是叹息;
庆幸?对!当课堂让你无法应对时,你就有了进步的动力。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让我因遗憾而庆幸,因遗憾而成长。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5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现代课堂教学,本质上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老师教,学生学。
有效课堂的构建,必须符合课堂教学的本质,它涉及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活动过程,所以,它一定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是一种交往实践行为,是一种涉及两个人以上的实践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活动,本质上是学而不是教。因此,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学习活动,
就没有现代意义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情境瞬息万变,情况错综复杂,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种种偶发事件。它可能是外界因素的干扰,可能是教师的失误,可能是师生(生生)的矛盾,也可能是教师对学生的预估不够等等。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及时发挥教学机智,作出迅速而准确的判断,并妥善处理,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例如:《童年的发现》是一篇回忆童年趣事的文章,讲述了作者在九岁的时候通过思考、观察,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这篇文章理解起来不难,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很快理解了课文,明白了道理。然后便到了最后一个环节,我问:“作者在九岁时就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我想你们在生活中也有过许多发现,来,说说吧!”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刚才还热闹的课堂一下子沉寂了下来,学生们或皱眉,或摇头,那意思是没有什么发现。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一定是重大的发现呀,在生活中的,学习中的,只要是你自己通过思考、观察得来的,都行。”我充满期待地看着学生,可仍旧没有一个人举手,我不禁有一丝愠怒,正要发作时,一个声音告诫我说:“冷静,冷静,千万不可动怒!”怎么办呢?课总得上下去呀。俗话说,急中生智。此时,我脑中灵光一闪,有了!我表情缓和了下来,面带微笑对学生说:“这样,我先来讲一个我童年时候的发现吧!”“好!”顿时,教室里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46个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我。我清了清嗓门:“小时候呀,我特别喜欢观察蚂蚁……”我讲了一个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的发现。话音刚落,教室里便嘀嘀咕咕起来:“啊,这么简单呀。”“我也有。”“我也有。”……看到学生的思路已被打开,说话欲望已被调动起来,我便趁热打铁:“简单吧?这样的小发现,相信你们一定有许多,同桌说说。”学生立即说开了,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此时,学生们不再困惑,不再为难,而是侃侃而谈:
“我发现蚯蚓有再生的能力,有一次……”
“很小的时候,我在玩水时发现天要下雨、天气很闷时,鱼儿都要浮到水面上来吸气……”
“我发现蚂蚁是靠嗅觉闻气味来找伙伴和回家的……”
“我发现了天气很热时,往空中喷一口水会出现小小的彩虹……”
“我发现了写好作文的秘诀……”
课堂中,我们常会遇到学生思路不畅的情况,我认为首先教师切忌动怒.必须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驾驭感情,保持冷静.“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是应用教学机智的原则之一。冷静,能让我们的头脑更清楚,思维更敏捷,灵感便会在刹那间迸发出来,教师便能恰当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其次,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课堂中的意外情况。我们虽然可以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发情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情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因为教学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的,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情况,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我在备这一课时,就根本不觉得让学生说自己的发现是一个难点,反而觉得只要教师一提出这个问题,学生就能很快说出很多发现来。因此,完全没料到学生会出现思维障碍,出现冷场。但我突然灵机一动,想到用我自己童年时的一个小发现来抛砖引玉:“老师先来讲讲我童年时的发现吧。”这样的随机应变,打破了僵局,唤醒了学生生活经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这一点就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同时也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机智是多么重要。
当然,一个教师的教学机智并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思考──实践,再学习──思考──实践,长期坚持,循环往复,经过艰苦磨砺和用心领悟而来的。它像一个人的语感一样,是属于个性化的范畴,是一种驾驭课堂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因此,它不仅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开阔的心胸、敏捷的思维、丰富的阅历、迅捷的反应力等。
最后,我想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机智是教师素质的画龙点睛之笔。让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积淀,不断地充实自己、追求个性、构建风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6
这几天,陆续地听了老师们的很多节课,使我受益匪浅!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老师们的每一节课都没有花架子,就是在实实在在地落实教学重点,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这让我这个这几年一向受外面还在不停地翻着花样上语文课熏陶的语文教师,感触良多,我觉得我们一实验的孩子们太幸福了:他们赶上了一个好的时候,他们的未来就应是充满期望的!不多说了,下面我来说说我上的这节语文课。
一、教材分析:
我上的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标实验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童年的发现》。本课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此刻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
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样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
选编本课的目的,是透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时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想象潜力。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资料,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写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双臂、天赋、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迫害、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厘米、绞尽脑汁”等词语。读读记记“澄澈、困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资料,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二、设计理念:根据这篇课文的具体资料,结合我们班学生的具体特点,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着重有以下三方面的想法:
1、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最近陆续地听了一些老师的课,心中就在想:哎呀,这个地方上得好,是让学生自己说出来的,这个地方处理得好,这些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我们老师的课堂上真正地实现了由老师领着学转变为学生自己想要学,我想这也就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一个明显体现吧!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在我的这篇教案中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主动地想要去学习。为此,我在教案中设计了让学生根据板书自己提问,并透过默读自己到文中找寻答案的环节。
2、语文学习的快乐性。我做教师的.一个最大愿望就是能让我的学生像我一样天天快乐,每一天都拥有一个好的情绪。这不仅仅是在课间的班级生活中,更重要的是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怎样能让我的学生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学会每篇课文中就应学会的资料。因此在我的教案中我设计了复习导入的开心辞典闯关环节,设计了赵本山的小品环节,设计我作为一个小组组长的自我吹嘘环节等等,试图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语文的环境,总之目的就是让我的学生能够开心快乐!
3、阅读教学的研究性。我的这个想法来源于前几天在魁星博客上看到了张宏主任的一篇文章,写的是在听完宋慧颖老师的草原一课之后的随想,其中有一段是关于学生在小组讨论或自我学习之后该如何进行汇报交流的详细阐述,看了以后给我的触动挺大,再结合我们班的实际状况。我们班是本学期新组建的班级,学生生源来自四面八方,大家的学习习惯各不相同,尤其是一到小组合作时更是无所适从,不是大家关于组内如何讨论意见不一,各不相让,就是不知该如何汇报。为此,我就想就应对学生们进行一下关于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统一指导。由此,我也想到了阅读教学中能不能定期地利用一些适合的课文进行一些主题性研究呢?例如本课中的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包括详细指导到组内该如何进行讨论,讨论后又该如何进行汇报;再例如讲读课文的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该怎样进行朗读感悟,包括朗读到底有哪几种形式,分别该怎样地表现,读完并感悟之后,该如何向老师和同学进行汇报,是按顺序汇报还是抓重点词语汇报,抓重点词语汇报又该分几步等等问题的指导,那么我想坚持着这样做下去的话,那么我们的学生是不是就会具有了必须的语文学习潜力呢?这还只是一个思考,我自己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我只是想试一试。
最后,我想说说我对这节课的反思,我觉得这节课学生读的不够,导致了学生对课文资料理解不够。学生之所以读的不够是因为时间不够了,时间不够了的原因就像严华主任所讲的那样,教学设计的容量多了,又想让学生好好分析人物的特点,又想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贪多了所以就没嚼烂。其实这点在备课时,我也曾琢磨过,按理说这课挺好讲的,老师指导学生重点学习“发现规律”这部分资料,然后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后面两个资料,有放有收,以我对我学生的了解,学生学习必须会相当简单,课堂气氛也必须会相当热闹,但我又总觉得小组学习这个部分是个心病,所以犹豫来犹豫去,最后,还是张宏主任的一段话给了我进行这节能够说是我自己的一堂实验课的勇气,那就是,还是他在听完宋慧颖老师的课后写的那篇随想里的结尾一段话,他是这样说的:我想,学生的训练有素中的这个“素”,就是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养,它恰恰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最终目标啊。它来自于我们平时的每节课堂的每个施教时机。作为“平实”的课堂,相对于“课堂气氛”“环环相扣”“走完教案”这些堂皇的标准先放一放,把我们执教的重心放低一些,再低一些,让它最大限度地贴近我们的教学对象,我们就应不管有没有人听课,不管还有什么重
要的环节,要好好抓住一个个这样的训练机会,针对我们的教学目标,使出全身力气,才能最终收获教学的果实呀。我想这段话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啊!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7
《童年的发现》这篇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这些情感靠一味地品词析句,可能学生也不能有深的理解。于是,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再进行比较朗读。在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引入了哥白尼,布鲁诺的.故事,然后请学生围绕“下课后,学生们围着小主人公会说些什么”这一主题进行小练笔。有了角争朗读的入情入境的感受,有了比较朗读的体会,有了故事人物的对比,还有了情景的想象,学生对于作者的这种求知若渴,大胆想象,幽默和愤慨,就不难理解。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8
课堂中,我们常会遇到学生思路不畅的情景,该怎样办呢?
首先,教师切忌动怒.必须克制自我的情感,用理智驾驭感情,坚持冷静。
其次,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课堂中的意外情景。我们虽然能够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发情景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情景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因为教学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的,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应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情景,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
最终,我想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机智是教师素质的画龙点睛之笔。让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积淀,不断地充实自我、追求个性、构建风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9
《童年的发现》一课的教学,我还是试着用一节课完成的,我运用一线串珠的方法,以“发现”为线索,引导的着眼点是放在发现的过程上,着重抓的句子是:
1、“我在9岁的时候就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2、“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是的'笑不坏好意。”
3、“我明白了——世界上所有的发明与发现,都不是那么顺利的”。我主抓这三个句子,一是句子的意思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二是贯穿了全文的意思,体现了“发现”的起因,经过和特别是第三句,既说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也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世界上的大科学家尚且如此,“我”的发展被轰出教室又算得了什么呢?句子的理解和方法上的融合贯通,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一节课下来,也有不到之处,比如课堂上给学生读的时间不充裕,总在走过程,为了完成任务而上课,语文课中的语文味不浓。学生的参与面不大。总而言之,一节课想面面俱到确实有难度,这就得看老师的侧重点与处理的角度了。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0
《童年的发现》这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想法:
1、学路确定教路。
结合学生需要以及课后习题来确定学习目标。如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以及发现的过程”,其实就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的练习,依然是高年级学生首要训练重点;“能正确读写本课积累的词语”这一目标的确定,就是化字为词,反复认读,强化积累的一个过程。
2、关注预学要求。
一次偶见苏教版的教材,每课后面均有一个积累本课词语的练习,人教版的没有,于是除了常规预习作业外,我要求学生也要把每课自己喜欢积累的词语整理在课文后,不懂的加以理解,给一定的自选权。对于学生的预习,教师一定要有检查环节,一方面对懒于预习的学生起督促作用,另一面对预习到位的学生给予鼓励,更重要的是老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了解学情,掌握第一手材料,在课堂上学生会的坚决不讲,有效节省课堂时间。
比如本课听写词语环节,就选取了五个学生在预习中容易出错的词语,共同纠正共同强化。设计好预学要求很重要,它能让学生有备而来,打有准备的仗,目的性强且有针对性,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如何去做,更有利于学生课堂展示自信心的培养。
3、生活、语文两贯通。
让生活是语文,让语文即生活,是我一直以来孜孜追求的境界,努力使得孩子们的学习贴近生活,让他们从中感到快乐。比如猜词游戏环节的设计就是有心而为之,词语的选择要选生活中使用频率高的,理解的语言也要贴近生活。如:“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夏夜闷热,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翻来覆去)”;“用来形容天空或湖面(澄澈)”等,而且描述的语言也是精心设计过的:“随心所欲”一词的释义是引用前一课《祖父的园子》里的一句;“翻来覆去”和“一本正经”的释义是近、反义词的练习;“绞尽脑汁”释义中“拦路虎”是三字固定词语的运用等等。这个游戏是我学生最爱玩的文字游戏之一。
4、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学路上的常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渗透在点点滴滴。小组学习是目前课堂教学的主流模式,但学生要讨论什么,如何讨论才有效,不让讨论流于形式,则是我们要追求的效果。
因此自学提示布置要明确,让学生知道要完成什么任务;学习方法要有针对性,一课有一课的方法,让学生懂得该如何完成任务。如小组讨论“我是怎样发现的”,那就依据方法指导中“抓具体事例并简单概括”进行,学生自然而然理清“我”发现的过程:梦中飞行——产生疑问——请教老师;老师解释——继续追问——引出问题;痴迷思索——大胆猜想——发现规律。
5、单元间、课文间的整合。
我认为每本书、每个单元、每篇课文都不是孤立的,它们都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名言积累”的设计,选择文言文的名句积累,意在强化学生对古文的认识,为下一单元《杨氏之子》的学习做好过渡。
上完这节课,感觉有两点急需改进:
1、指导力度不够,有的问题设计太过笼统。比如自学要求2“我是怎样发现的”改为“我是怎样发现的写了哪几件事例”,这样学生学习起来相对轻松,有路可循,就避免了课堂上小组汇报时不知该从何说起的情况了。
2、训练仍不到位,诸如学生汇报学习体会一环节中,学生仅仅关注课文内容、关注联系生活去谈,却不注意习得的方法,还需进一步强化引导。
这是一节常态课,是一节“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整合的尝试课,可不管哪种课堂教学模式,以生为本是根本,最终就是为了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1
《童年的发现》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但因为课文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真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我课前预设学生在课堂上自学时一定有话可说,也就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学生。于是,整堂课都是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进行。
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时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在课上我就想应该对学生们进行一下关于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统一指导。由此,我也想到了阅读教学中能不能定期地利用一些适合的课文进行一些主题性研究呢?例如本课中的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包括详细指导到组内该如何进行讨论,讨论后又该如何进行汇报;再例如讲读课文的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该怎样进行朗读感悟,包括朗读到底有哪几种形式,分别该怎样地表现,读完并感悟之后,该如何向老师和同学进行汇报,是按顺序汇报还是抓重点词语汇报,抓重点词语汇报又该分几步等等问题的指导。因为学生的训练要有“素”。这个“素”就是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养,它恰恰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最终目标啊。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2
《童年的发现》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但因为课文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真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我课前预设学生在课堂上自学时一定有话可说,也就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学生。于是,整堂课都是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进行。
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时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在课上我就想应该对学生们进行一下关于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统一指导。由此,我也想到了阅读教学中能不能定期地利用一些适合的课文进行一些主题性研究呢?例如本课中的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包括详细指导到组内该如何进行讨论,讨论后又该如何进行汇报;再例如讲读课文的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该怎样进行朗读感悟,包括朗读到底有哪几种形式,分别该怎样地表现,读完并感悟之后,该如何向老师和同学进行汇报,是按顺序汇报还是抓重点词语汇报,抓重点词语汇报又该分几步等等问题的指导。因为学生的训练要有“素”,这个“素”,就是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养,它恰恰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最终目标啊。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3
《童年的发现》是一篇回忆童年趣事的文章,讲述了作者在九岁的时候通过思考、观察,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 本课的重点是讲作者童年的发现。我在引导时着眼点放在发现的过程上。通过读议,让学生明白,作者童年时之所以会有这个发现,跟他的敢于提问、不断探究、大胆想象是分不开的,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同时重视朗读,有感情的朗读。关于梦的一段,我指导同学们读出梦的神奇和梦中飞行的奇妙;在读关于请教老师有关梦的问题部分,我和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让他们读出好奇心理和迫切探究的心情。但在同学们叙述、争论时,我总感觉到不够尽兴。学生的一些感悟好象都程式化,所说的都与教学参考差不离,似乎与我想要的有一定的距离,总之没有我想象中的好。
反思这堂课,没有正确处理好课堂上的老师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是症结所在。像这样的课堂能不能“放任自流”?该如何理解“学生能悟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我觉得老师还是应该学会在课堂上“寻找矛盾”、“挑起矛盾”。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4
这天我上了《童年的发现》一课,在导入课文的时候我问同学们:“你们小时候有没有新奇或是搞笑的发现”一开始课堂还是一片寂静,只有一个同学愿意举手说,我只好先叫举手的这位同学先说,他说道小时候捡了一条毛毛虫养在家里,慢慢地看它怎样变成蝴蝶的过程。顿时在这位同学说完之后课堂就像炸了锅一样,同学们都起了兴致,纷纷议论起来,想回答的同学争先恐后的.举手,课堂气氛一下子好起来。我也趁热打铁让他们多说一些,不时的也给些评论。就这样我导入了新课,也把学生的兴致提了起来。一节课的效率很好。我之后问的几个问题,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快说出来。我想这和一开始的谈话导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唯一一点不足的是在让学生体会第二自然段作者当时所要体现的情绪时,学生不能很准确的体会到。我感觉还是不太熟悉课文的缘故,所以在第二课时的时候我要逐步来讲作者是怎样发现人进化的规律的和他和老师的误会。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5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感受颇深。从学生用心思考、踊跃发言的课堂表现中,从学生全神贯注的凝听中,我感受到了教师成功的愉悦,这是本期以来最成功的一节课。课后做了认真反思,我觉得有几点值得肯定。
一、这一课的资料学生在理解上有必须的难度。首先课文篇幅长;其二资料上有些复杂,学生在理解胚胎发育规律这一抽象的问题时困难比较大。因此,我把这一课的教学放在最后,作为本单元的重头戏去认真对待,这样,学生有了前几课的学习基础,对本课的学习降低了难度。
二、我深知本课教学有困难,因此我进行了充分的`备课,吃透教材,还较为全面地思考学生的实际状况,让他们课前进行胚胎发育规律这方面的资料搜集,为课文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在课堂上,我抓住几个关键的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勾画、批注,随着问题的解决,不光理解了课文资料,也领悟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并受到了必须的思想教育。
四、资料的适时引用为课堂锦上添花。在讲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时,我补充了有关大科学家布鲁诺因信奉和宣扬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罗马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的资料,学生听得都入迷了,从他们那一双双痴迷的眼神中,我明白他们的情感火花正在脑际闪现……
但本节课也出现了问题。当我问:“你们在生活中也有过许多发现,来,说说吧!”(我预先认为这将是一个精彩的瞬间)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刚才还热闹的课堂一下子沉寂了下来,一个个默不作声,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此时,我脑中灵光一闪,何不讲一讲自己童年的发现来启发启发学生呢,于是我立刻想到一篇文章,即蜘蛛在雨天结竖网,晴天结横网。于是面带微笑对学生说:“这样,我先来讲一个我童年时候的发现吧!”“好!”顿时,全班同学的目光都投向了我,我慢慢地讲到:“小时候呀……”话音刚落,教室里便慢慢地嘀咕开了但这时学生说出的发现多是用眼睛看到的,这种状况下,我让学生回忆课文,让他们说说作者的童年发现是什么,是用什么发现的,从而让他们明白发现能够是用眼睛看,还能够用耳朵听,甚至能够用脑子想。这样学生的观察就会是多角度的,对他们的观察潜力、写作潜力的提高都将很有作用。
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课堂中的意外状况。我们虽然能够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发状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状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因为教学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的,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应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状况,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最后,我想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机智是教师素质的画龙点睛之笔。让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积淀,不断地充实自己、追求个性、构建风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第四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感受颇深。从学生用心思考、踊跃发言的课堂表现中,从学生全神贯注的凝听中,我感受到了教师成功的愉悦,这是本期以来最成功的一节课。课后做了认真反思,我觉得有几点值得肯定。
一、这一课的资料学生在理解上有必须的难度。首先课文篇幅长;其二资料上有些复杂,学生在理解胚胎发育规律这一抽象的问题时困难比较大。因此,我把这一课的教学放在最后,作为本单元的重头戏去认真对待,这样,学生有了前几课的学习基础,对本课的学习降低了难度。
二、我深知本课教学有困难,因此我进行了充分的备课,吃透教材,还较为全面地思考学生的实际状况,让他们课前进行胚胎发育规律这方面的资料搜集,为课文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在课堂上,我抓住几个关键的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勾画、批注,随着问题的解决,不光理解了课文资料,也领悟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并受到了必须的思想教育。
四、资料的适时引用为课堂锦上添花。在讲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时,我补充了有关大科学家布鲁诺因信奉和宣扬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罗马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的资料,学生听得都入迷了,从他们那一双双痴迷的眼神中,我明白他们的情感火花正在脑际闪现……
但本节课也出现了问题。当我问:“你们在生活中也有过许多发现,来,说说吧!”(我预先认为这将是一个精彩的瞬间)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刚才还热闹的课堂一下子沉寂了下来,一个个默不作声,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此时,我脑中灵光一闪,何不讲一讲自己童年的发现来启发启发学生呢,于是我立刻想到一篇文章,即蜘蛛在雨天结竖网,晴天结横网。于是面带微笑对学生说:“这样,我先来讲一个我童年时候的发现吧!”“好!”顿时,全班同学的目光都投向了我,我慢慢地讲到:“小时候呀……”话音刚落,教室里便慢慢地嘀咕开了但这时学生说出的发现多是用眼睛看到的,这种状况下,我让学生回忆课文,让他们说说作者的童年发现是什么,是用什么发现的,从而让他们明白发现能够是用眼睛看,还能够用耳朵听,甚至能够用脑子想。这样学生的观察就会是多角度的,对他们的观察潜力、写作潜力的提高都将很有作用。
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课堂中的意外状况。我们虽然能够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发状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状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因为教学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的,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应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状况,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最后,我想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机智是教师素质的画龙点睛之笔。让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积淀,不断地充实自己、追求个性、构建风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2
《爱什么颜色》是一首小诗。诗歌很是简练,结构比较简单,勾勒了三幅绚丽的色彩,抒发了作者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己理想的追求
课前预习过程中,让孩子们搜集有关各种颜色所代表的意义的资料,让学生在预习诗歌过程时互相交流自己喜欢的颜色及原因。教学诗歌时,我采用泛读、领读、齐读等朗读方式,让学生多读,多感受,增强学生的语感,把握学生的语速。让孩子在朗读中思考,鼓励孩子在朗读中想象诗歌呈现的画面。引导孩子在自由选择诗歌的小节来赏析,懂得作者所喜爱的颜色,理解作者所喜欢的原因,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最后让学生仿照诗歌,也当一次诗人,仿写一小节诗歌,让其有成功感!
课程是因学生的实力水平设置,也需要因材施教,结合本班学生的实力水平进行调整。在教授课程的环节中,发现这届学生的基础知识有些薄弱,需要对基础知识进行复习提高。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3
《童年的发现》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但因为课文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真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我课前预设学生在课堂上自学时一定有话可说,也就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学生。于是,整堂课都是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进行。
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时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在课上我就想应该对学生们进行一下关于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统一指导。由此,我也想到了阅读教学中能不能定期地利用一些适合的课文进行一些主题性研究呢?例如本课中的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包括详细指导到组内该如何进行讨论,讨论后又该如何进行汇报;再例如讲读课文的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该怎样进行朗读感悟,包括朗读到底有哪几种形式,分别该怎样地表现,读完并感悟之后,该如何向老师和同学进行汇报,是按顺序汇报还是抓重点词语汇报,抓重点词语汇报又该分几步等等问题的指导。因为学生的训练要有“素”。这个“素”就是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养,它恰恰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最终目标啊。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4
《童年的发现》这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想法:
1、学路确定教路。
结合学生需要以及课后习题来确定学习目标。如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以及发现的过程”,其实就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的练习,依然是高年级学生首要训练重点;“能正确读写本课积累的词语”这一目标的确定,就是化字为词,反复认读,强化积累的一个过程。
2、关注预学要求。
一次偶见苏教版的教材,每课后面均有一个积累本课词语的练习,人教版的没有,于是除了常规预习作业外,我要求学生也要把每课自己喜欢积累的词语整理在课文后,不懂的加以理解,给一定的`自选权。对于学生的预习,教师一定要有检查环节,一方面对懒于预习的学生起督促作用,另一面对预习到位的学生给予鼓励,更重要的是老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了解学情,掌握第一手材料,在课堂上学生会的坚决不讲,有效节省课堂时间。
比如本课听写词语环节,就选取了五个学生在预习中容易出错的词语,共同纠正共同强化。设计好预学要求很重要,它能让学生有备而来,打有准备的仗,目的性强且有针对性,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如何去做,更有利于学生课堂展示自信心的培养。
3、生活、语文两贯通。
让生活是语文,让语文即生活,是我一直以来孜孜追求的境界,努力使得孩子们的学习贴近生活,让他们从中感到快乐。比如猜词游戏环节的设计就是有心而为之,词语的选择要选生活中使用频率高的,理解的语言也要贴近生活。如:“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夏夜闷热,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翻来覆去)”;“用来形容天空或湖面(澄澈)”等,而且描述的语言也是精心设计过的:“随心所欲”一词的释义是引用前一课《祖父的园子》里的一句;“翻来覆去”和“一本正经”的释义是近、反义词的练习;“绞尽脑汁”释义中“拦路虎”是三字固定词语的运用等等。这个游戏是我学生最爱玩的文字游戏之一。
4、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学路上的常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渗透在点点滴滴。小组学习是目前课堂教学的主流模式,但学生要讨论什么,如何讨论才有效,不让讨论流于形式,则是我们要追求的效果。
因此自学提示布置要明确,让学生知道要完成什么任务;学习方法要有针对性,一课有一课的方法,让学生懂得该如何完成任务。如小组讨论“我是怎样发现的”,那就依据方法指导中“抓具体事例并简单概括”进行,学生自然而然理清“我”发现的过程:梦中飞行——产生疑问——请教老师;老师解释——继续追问——引出问题;痴迷思索——大胆猜想——发现规律。
5、单元间、课文间的整合。
我认为每本书、每个单元、每篇课文都不是孤立的,它们都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名言积累”的设计,选择文言文的名句积累,意在强化学生对古文的认识,为下一单元《杨氏之子》的学习做好过渡。
上完这节课,感觉有两点急需改进:
1、指导力度不够,有的问题设计太过笼统。比如自学要求2“我是怎样发现的”改为“我是怎样发现的写了哪几件事例”,这样学生学习起来相对轻松,有路可循,就避免了课堂上小组汇报时不知该从何说起的情况了。
2、训练仍不到位,诸如学生汇报学习体会一环节中,学生仅仅关注课文内容、关注联系生活去谈,却不注意习得的方法,还需进一步强化引导。
这是一节常态课,是一节“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整合的尝试课,可不管哪种课堂教学模式,以生为本是根本,最终就是为了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5
《童年的发现》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样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但因为课文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真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我课前预设学生在课堂上自学时必须有话可说,也就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学生。于是,整堂课都是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进行。
透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时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想象潜力。
在课上我就想就应对学生们进行一下关于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统一指导。由此,我也想到了阅读教学中能不能定期地利用一些适合的课文进行一些主题性研究呢?例如本课中的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包括详细指导到组内该如何进行讨论,讨论后又该如何进行汇报;再例如讲读课文的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该怎样进行朗读感悟,包括朗读到底有哪几种形式,分别该怎样地表现,读完并感悟之后,该如何向老师和同学进行汇报,是按顺序汇报还是抓重点词语汇报,抓重点词语汇报又该分几步等等问题的指导。因为学生的训练要有“素”,这个“素”,就是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养,它恰恰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最终目标啊。它来自于我们平时的每节课堂的每个施教时机。作为“平实”的`课堂,相对于“课堂气氛”“环环相扣”“走完教案”这些堂皇的标准先放一放,把我们执教的重心放低一些,再低一些,让它最大限度地贴近我们的教学对象,我们就应不管有没有人听课,不管还有什么重要的环节,要好好抓住一个个这样的训练机会,针对我们的教学目标,使出全身力气,才能最终收获教学的果实呀。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6
今天我教学了《童年的发现》,《童年的发现》是一篇回忆童年趣事的文章,这篇文章理解起来不难,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问题都很快地解决了,然而在最后一个环节却出现了问题。我问:“你们在生活中也有过许多发现,来,说说吧!”(我预先认为这将是一个精彩的瞬间)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刚才还热闹的课堂一下子沉寂了下来,一个个默不作声,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一定是重大的发现呀,在生活中的,学习中的,只要是你自己通过思考、观察得来的,都行。”可仍旧没有一个人举手,我不禁有一丝愠怒,正要发作时,一个声音告诫我说:“冷静,冷静,千万不可动怒!”怎么办呢?此时,我脑中灵光一闪,何不讲一讲自己童年的发现来启发启发学生呢,于是我马上想到一篇文章,即蜘蛛在雨天结竖网,晴天结横网。于是面带微笑对学生说:“这样,我先来讲一个我童年时候的发现吧!”“好!”顿时,全班同学的目光都投向了我,我慢慢地讲到:“小时候呀……”话音刚落,教室里便慢慢地嘀咕开了。
“我发现壁虎的尾巴断了会再长出来。”
“很小的时候,我在玩水时发现天要下雨、天气很闷时,鱼儿都要浮到水面上来吸气……”
“我发现蚂蚁是靠嗅觉闻气味来找伙伴和回家的……”
“我发现了天气很热时,往空中喷一口水会出现小小的彩虹……”
“我发现蚂蚁搬要下雨,是因为……”
“我发现鱼的尾巴是用来掌握方向的,有一次我把鱼的'尾巴剪了,它就……”
反思:
课堂中,我们常会遇到学生思路不畅的情况,该怎么办呢?
首先,教师切忌动怒.必须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驾驭感情,保持冷静。
其次,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课堂中的意外情况。我们虽然可以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发情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情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因为教学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的,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情况,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
最后,我想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机智是教师素质的画龙点睛之笔。让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积淀,不断地充实自己、追求个性、构建风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7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常常发现学生听课分心的现象,它极大的影响了教学效果。基本原因是学生不会听不愿听。本课教学中,我进行了听的训练。由一名学生讲作者童年发现的过程,其他同学评出亮点。当学生说了三个亮点后,让听的学生总结。这时会发现听完全的学生不多。可见多数学生分心了。让这位学生再讲一遍,学生听的效果极好。这里有一个有意注意的问题。很多时候当我们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时,往往忽视了下面听课的学生,其实在此活动中他们的思想根本不在其中,这是因为儿童好动,思想不能长时间集中。我们必须想方设法让他们集中精力。说听评后,必须让下面听的学生总结。因为他们有听的任务,不听不行,注意力必然集中。
我不断地鼓励说故事的人,不断让听的学生评、总结,结果学生越说越好。我不能不佩服学生潜力巨大。当看到学生讲得头头是道时,我想平时我们爱埋怨学生脑子不活,其实是教师没有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起初学生说得不好时,我们可以找他的亮点,当亮点多起来时找大的亮点,让学生一次次获得成功感,他们的 注意力高度集中,智力极度发挥,他们必将越说越愿说。
在学生读文中感受深刻的句子时,我利用的材料讲,老师的回答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了,他还记得,可见当时作者听得何等认真。没有认真地听别人说,哪来好的 人物语言描写。
就是这样的听说训练,就是这样有的放矢的引导,课堂上听讲发言的学生多了,分心的学生少了 。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8
课堂中,我们常会遇到学生思路不畅的情景,该怎样办呢?
首先,教师切忌动怒.必须克制自我的情感,用理智驾驭感情,坚持冷静。
其次,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课堂中的意外情景。我们虽然能够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发情景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情景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因为教学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的,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应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情景,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
最终,我想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机智是教师素质的画龙点睛之笔。让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积淀,不断地充实自我、追求个性、构建风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9
昨天,我像往常一样拿着课本,怀着愉悦的心情,迈着轻盈的步子,朝着教室走去。
上课,课堂中,一切都像往常一样,学生认真的听着,思考着,回答着我提出的问题,一切都是那么的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在我看来这节课的知识学生似乎很好接受,由于比较接近学生现阶段的.生活,一切理解起来了都比较的轻松,我感觉水到渠成。正当我满心欢喜地以为学生学的很好,这节课即将圆满结束时,一个异样的声音出现了,一个平时比较调皮的学生说:“老师,那现在作者出名了,他的老师有没有给他道歉呢?”(《童年的发现》讲述了作者九岁时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后来在听老师讲达尔文的进化论时想到了自己的发现,在课堂笑出生来,被老师误解,当场受到惩罚,被老师驱赶出了教室。)听了这个学生的提问,我竟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开口。不知道各位有经验的老师会怎么做呢?回到办公室我也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也给我一个深深地思考。我想以后备课一定要全面备课,不仅要仔细地备教材,还要备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另外,这个学生不经意的一句话,也向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是不是应该多考虑考虑学生的感受,给予学生平等的地位,多听一听他们内心真实的声音。常听说应蹲下身子与孩子们欣赏风景,我想我们还应多给孩子一分钟,听他们说一说他们的想法。
也许我的想法还很浅薄,希望各位老师能给不成熟的我多多指教。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0
《童年的发现》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但因为课文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真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我课前预设学生在课堂上自学时必须有话可说,也就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学生。于是,整堂课都是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进行:
开始便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课题的板书,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以此作为切入点提出两个问题:①你从作者的发现过程中能发现什么?②对作者的遭遇你有何想法?学生便开始分组读、议。借用文中的`一句话“孩子的想象力是惊人的”,我想说孩子的领悟力也是惊人的。他们在阅读时能从文中领悟出许多让人欣喜的东西,像刘泽杰谈对课文最后一句“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的理解时认为这是作者的自嘲;蔡丽玲则能引经据典地联系到中外一些科学家(伽利略、哥白尼)的遭遇。但在同学们叙述、争论时,我总感觉到不够尽兴。学生的一些感悟好像都程式化,所说的都与教学参考差不离,似乎与我想要的有必须的距离。
我想要的就应是精彩纷呈的“哈姆雷特”。
反思这堂课,没有正确处理好课堂上的老师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是症结所在。像这样的课堂能不能“放任自流”?该如何理解“学生能悟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我觉得老师还是就应学会在课堂上“寻找矛盾”、“挑起矛盾”。这给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考问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了,老师是不是“就放心地把课堂交出去了呢?”在分组读、议的过程中,教师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讨论更深入,以至于“能够尽兴”呢?这就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怎样发挥才能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不会降低任务水平,真正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呢?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作更进一步的探索。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1
《童年的发现》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但因为课文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真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我课前预设学生在课堂上自学时一定有话可说,也就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学生。于是,整堂课都是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进行。
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时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在课上我就想应该对学生们进行一下关于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统一指导。由此,我也想到了阅读教学中能不能定期地利用一些适合的课文进行一些主题性研究呢?例如本课中的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包括详细指导到组内该如何进行讨论,讨论后又该如何进行汇报;再例如讲读课文的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该怎样进行朗读感悟,包括朗读到底有哪几种形式,分别该怎样地表现,读完并感悟之后,该如何向老师和同学进行汇报,是按顺序汇报还是抓重点词语汇报,抓重点词语汇报又该分几步等等问题的指导。因为学生的训练要有“素”,这个“素”,就是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养,它恰恰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最终目标啊。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2
备课时,我认真阅读了课文三次,对教学思路还是一片迷茫。对课文内容也只不过是个大致的了解,对课后的四项练习题,有点不知所措,咋办?这可是篇精读课文呢?于是,我从课件及课堂作业本下手,寻找教学灵感。
果然不出所料,我找到了一个挺切合本班实际的课件,稍微调整里面的教学思路:先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说说作者童年时的发现是什么?具体是怎样的?找有关句子理解并品味,再从老师的那句话得到验证,再找相关句子品悟;第二课时主要围绕“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依据,划出相关的句子”展开教学,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有目的地默读课文,读读、找找、说说,老师适当的补充提示学生忽略的地方。
学生能通过“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人是由细胞构成的?正好是九个月。”“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愿意笑你就笑吧??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等句子自主发现——“我”是个充满幻想、刨根问底、幽默风趣的人。
整个教学环节下来,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就水到渠成了。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3
上周三上午的第一节课我上了我的邀请课《童年的发现》,想想自我的这堂课可写得东西还真不少。
备课时,读过一遍课文后发现:这篇课文不像那些故事性强、情节生动、贴近儿童生活的文章那么通晓明白、富有情趣;也不像那些情感丰富、语言优美的文章那样愉悦身心、激动心灵。也许因为这是一篇译文,俄语的言语表达方式与我们的言语、思维习惯不大一样,更主要的还是文中一些涉及生物学的科学现象和术语不是一下能理解的,这影响了阅读的畅顺。当读了许多遍以后,人物形象鲜明起来了,我被费奥多罗夫这个孩子执著的科学探究精神,被他大胆的、富有诗意的想象,被他的天真聪慧所感染,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我渐渐培养起了对文章的喜爱的情感,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朗读,我的教学目标明确了,教学思路渐渐清晰起来。
正式上课之前我看了实录和查阅了不少的资料,对备课资料进行了多次的修改。针对高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不想在课堂上花费很多的时间在理清课文思路的问题上,所以课前我布置了预习的任务:1、熟读课文并概括文章的主要资料;2、给文章分段并概括段意;3、搜集资料。整堂课我主要是围绕着“发现”二字进行的,切入点为课后的三道习题,想经过我们共同的探讨去解决问题。借用文中的一句话“孩子的想象力是惊人的”,我想说孩子的领悟力也是惊人的。有了课前的预习和资料的搜集,课上他们在理解和回答很多问题的时候能从文中领悟出许多让人欣喜的东西,但在同学们叙述、争论时,我总感觉到不够尽兴。学生的一些感悟好像都程式化,所说的都与教学参考差不离,似乎与我想要的.有必须的距离。整堂课给我的感觉是前松后紧,前面浪费了一些时间在检查预习上,后面的小练笔就没来得及写,把这个遗憾留在了课后进行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期望自我的教学能把朗读训练、语言的品味、语感的培养、情感的熏陶等融入到课文的分析中,使文章的解读丰满起来,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整合起来,但事实上,在有限的40分钟里面,要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是不容易的。倘若再教我就要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1、倘若学生对费奥多罗夫的性格特点(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求知欲,具有不懈探究的精神、天真可爱等等)畅所欲言,滔滔不绝时,朗读训练和品词的训练最好不要插入其中,打断学生的发言。我们能够过后再让学生“选取你认为喜欢的语句、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语句进行朗读。”然后对重要的、典型的语言现象进行深入的感悟分析。
2、假若学生开始的发言就未能做到言之有理,那么必要的指导、启发和鼓励还是要的,后面的教学资料能够省略一些。
3、训练点能够多预设几个,但发现时间有限时,则要根据学情做好取舍。
语文教学应当化繁为简,能够做到一课一得足矣,不求面面俱到,但求学生确有所悟与所得,所以就要做到顺学而导,果断取舍。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4
《童年的发现》这篇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这些情感靠一味地品词析句,可能学生也不能有深的理解。于是,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再进行比较朗读。在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引入了哥白尼,布鲁诺的故事,然后请学生围绕“下课后,学生们围着小主人公会说些什么”这一主题进行小练笔。有了角争朗读的入情入境的.感受,有了比较朗读的体会,有了故事人物的对比,还有了情景的想象,学生对于作者的这种求知若渴,大胆想象,幽默和愤慨,就不难理解。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5
本课的教学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着重落实以下几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抓住文中重点词句,感悟人物精神。
在初读课文,理清了课文脉络后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我”是怎么一步步探究的?“我”对人体起源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怎么变化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感悟,让学生在自己觉得印象深刻的语句旁写上批注,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接下来集体探讨交流重点词句,对于这些句子,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结合语境去体会其中的关键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理解,使学生从“我”大胆提问、不断追问、绞尽脑汁的一步步探究中感悟到“我”
求知若渴的心情。在学习重点段落第11节时,让学生反复朗读有关“我”的发现的句子,并带着自己的理解转述“我”的.推算,学生自然能感受到“我”惊人的想象力。如果说在学习“我”如何一步步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悟还是支离破碎的,那么最后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评价一下童年的费奥多罗夫,应该是水到渠成了,学生应能感受到这个人物富于幻想、求知欲强的特点以及执着探究的精神,也能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
2.充分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课文涉及有关人的起源的知识
如认得细胞是否只是在晚上繁殖?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母亲为什么怀胎九个月才生下婴儿?母腹中的胎儿是否再现了人的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会和文中的“我”一样,对“胚胎发育规律、进化论”等问题充满了疑惑与好奇,他们也希望像文中的“我”一样弄个明白。但课文毕竟是文学作品,与一般的科普作品不同,所以这些问题不宜在课堂上花很多时间去探究,于是课前的功课可让学生做足,学生在预习时查找有关人的起源的资料,初步了解地球上生物的进化就是由最初的单细胞逐步进化成多细胞,接着由两栖动物逐步进化到低级哺乳动物,再演变成高级的哺乳动物,那么在课堂上学习“我”的发现时,读到“我”的推算,就知道了作者列举的几种动物恰好反映了生物进化的几个阶段。这样通过课外知识的补充阅读,就满足了学生兴趣,使他们初步了解进化论的相关知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就轻松了。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学生读的不够,导致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学生之所以读的不够是因为时间不够了,教学设计的容量多了,又想让学生好好分析人物的特点,又想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贪多了所以就没。
第五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杜秀莲
《童年的发现》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人第二单元的课文,但因为课文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我课前预设学生在课堂上自学时一定有话可说,也就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学生。于是,整堂课都是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进行:
开始便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课题的板书,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以此作为切入点提出两个问题:①你从作者的发现过程中能发现什么?②对作者的遭遇你有何想法?学生便开始分四小组读、议。借用文中的一句话“孩子的想象力是惊人的”,我想说孩子的领悟力也是惊人的。他们在阅读时能从文中领悟出许多让人欣喜的东西,像对课文最后一句“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的理解时有人认为这是作者的自嘲;姚秋生则能引经据典地联系到中外一些科学家(伽利略、哥白尼)的遭遇。但在同学们叙述、争论时,我总感觉到不够尽兴。学生的一些感悟好像都程式化,所说的都与教学参考差不离,似乎与我想要的有一定的距离。我想要的应该是精彩纷呈的“哈姆雷特”。
反思这堂课,没有正确处理好课堂上的老师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是症结所在。像这样的课堂能不能“放任自流”?该如何理解“学生能悟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我觉得老师还是应该学会在课堂上“寻找矛盾”、“挑起矛盾”。这给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考问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了,老师是不是“就放心地把课堂交出去了呢?”在分组读、议的过程中,教师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讨论更深入,以至于“能够尽兴”呢?这就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怎样发挥才能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不会降低任务水平,真正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呢?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作更进一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