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语文《天净沙》
六年级语文《天净沙·秋》教学设计
执教老师:
2013-11-21下午第一节
教学目标:阅读背诵《天净沙·秋》借助注释,图画,准确了解元曲的内容,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拓展阅读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与白朴的《天净沙·秋》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比较两首元曲的区别
教学用具:课件,多媒体,水彩笔
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你能回忆起有关秋天的诗句吗?试着说一说(出示大屏幕):有关秋天的诗句
师:秋天,有多少文人墨客描绘过它,又有多少才子佳人为之惆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走进元代曲作家白朴眼中的秋天。
板书课题《天净沙·秋》(元)白朴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二、介绍元曲:
天净沙:曲牌名 秋:题目 这首元曲属于小令
三、介绍作者: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后行踪不详。晚年寓居金陵(今南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他先后经历了金和南宋的灭亡,后在蒙古的统治下,他对蒙古统治者充满了厌恶的情绪,早年兵荒马乱中母子相失,使他常有山川满目疮痍之叹,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而以亡国遗民自适,以词赋为专门之业,用歌声宣泄自己胸中的郁积。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杂剧四大家。
四、学习《天净沙·秋》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小令,读熟读通顺
学生齐读 个别读
2、在理解小令含义的基础上指导朗读
A、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白朴巧妙地运用了六组名词来描摹了一幅萧瑟冷清的画面:
•太阳渐渐西沉,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那么的孤寂,那么的落寞,拖出长长的影子。炊烟淡淡飘起,几只乌鸦栖止在偻佝的老树上,时不时发出几声令人心寒的啼叫。
作者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图? 萧瑟冷清的秋景图
我们应该怎么朗读,语气语调要低沉,缓慢
B、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青山绿水与白草红叶黄花有什么区别?
(1)“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2)“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
活跃,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给人以乐观向上的力量。顺着它远远望去,远山青翠、溪水清澈;再往近处看,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菊花,在风中一齐摇曳着,好一派秋天苍凉而又瑰丽的美景呀!
我们要读出豁然开朗的感觉,给人以无限的生机,乐观向上的情绪,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第三句是最能传秋意之神的句子。首先是视角上的远近结合,远处是秋山和秋水,并且具有特征的色彩——青与绿;近处是秋天的植物:草、叶和花,白、红、黄更是和谐烘托,五彩纷呈,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秋之画卷”,渲染了秋景,传达了浓郁的秋意。其次,全句未著一个“秋”字而处处见“秋意”,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给你一支画笔,你能把秋天的景象描绘出来吗?
C、一点飞鸿影下
•是在前两句描摹的大范围中的一角特景。
(1)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
(2)映着夕阳的余晖,一个黑色的雁影,在天幕中疾习而下。
这一动态的骤然出现,打破了静景的观感,使人心为之一动。“一点”说明“飞鸿”的距离之远,“影下”更显速度之快!
语速要稍微加快,显示出大雁飞行的速度之快,表转折
五、写作特色
•全曲结构新颖别致,即“铺排静景——中介飞鸿动景——铺排静景”,规范而不呆板;
•其次,章法上动静结合,变化而不单调;
•再次,如果说此曲前两句秋景不免显得清寂、清冷,作者用一点飞鸿影下,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使赏心悦目的秋景成为曲子的主旋律,第三句的意境转换,显的更加清疏、清和了。
六、拓展积累
我们再来欣赏马致远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七、作者简介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人,是当时著名的元曲作家,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
八、理解小令的含义以及写作特色
九、作业:
根据《天净沙·秋》写一首诗或者写景散文
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
萧瑟(孤、落、残、轻、老、寒)
一点飞鸿(打破)
绚丽(青、绿、白、红、黄)
《天净沙·秋》教学反思
执教者:邱志达
本单元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今天上了《天净沙·秋》,这首曲是元代散民家白朴描写秋景的一首小令,但其中没有秋景的清萧,没有悲凉的情绪。有的却是色彩鲜明的美丽的秋景。如曲中的“白草”“红叶”“黄花”三个词语,让我们感觉到秋天是那么的色彩鲜明。同时,全曲没用一个“秋”字,却传达出了浓郁的秋意。整首曲诗人巧妙地并列六组名词来描摹了一幅地面与天空的和谐画面:日头平西,落霞满天,小村披拂着斜晖;炊烟袅袅几如凝止,老树枝桠不动纹丝,乌鸦树羽辍立枝头。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曲中,静中有动,动静结合。
反思一:目标的落实——学生都能熟读成背,认字(二会)背诵的目标达成。
反思二:学生的参与度——由于做法简单,学生自觉参与读背,堂上书声琅琅;由于教师完全不讲,在“聪明的孩子会在网上自学成才的”激励下,学生学得很认真,很有新鲜感,很有成就感。
反思三:教学实效——在学生的讨论互动中,能力低的学生可以说出:“我知道课文讲的景物是山、水等”,中上生道出:“诗中描写了一幅地面与天空的和谐画面:日头平西,落霞满天,小村披拂着斜晖;炊烟袅袅几如凝止,老树枝桠不动纹丝,乌鸦树羽辍立枝头。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
反思四:课堂资源的利用——合理利用了互联网资源,学生有自信;通过生生交互,老师基本不用讲,便可以得出诗的大意,比课前太多的预设,教师百般牵引强!
反思五:激励措施的运用——对诗文的悟,都是在学生的讨论中完成,教师的话只是简单的几话:“你真厉害,不用老师讲,就能读懂!”“看资料,你会明白的”“唐诗很多,老师不可能全部都教你,你看网上的资料自己理解,这是以后学唐诗的重要方法,自己学吧”。
反思六:可能有机械记忆现象——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以读意会,不排除有小部分学生在别人讲的答案中死记硬背,学生的潜能也许没有得到充分的施展。
总而言之,有得有失,但我认为是得远远大于失。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自主探究,效果会比老师精雕细刻地讲更好。
第二篇:六年级语文天净沙秋思[范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思》教案
佚名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凭借注释,借助工具书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歌。
2.了解古诗的特点。
3.引导学生大体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大体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诗、词、曲的有关资料。
教学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诗经?采薇》《春夜喜雨》,相信同学们已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妙了,同学们还想不想继续去了解诗歌,去感受诗歌的魅力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欣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跟随诗人一起到诗歌的王国去继续遨游吧。
二、初读诗歌
1.自由地读诗歌,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已查字典解决,把诗歌读通顺。
2.小组合作读,比比谁读得流利,有节奏,优美,并读出古诗的韵味来。
3.让几名学生朗读,并让其他同学作出评价,师相机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词的节奏。
三、读中悟意
1.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词典理解诗歌大意。
2.让几名学生说说诗歌大意,师相机在学生展示资料的基础上引导:
①让学生了解诗、词、曲。
西江月:词牌名(相当于一首歌的调,如1=G,它不是这首词的题目,它与这首词的内容没有关系,这首词的题目是夜行黄沙道中。如我们学过的《忆江南》)
天净沙:曲牌名(它也是相当于一首歌的调,如1=G,它不是这首曲的题目,它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这首曲的题目是秋。)
诗、词、曲是古代诗歌的三种形式。
《春夜喜雨》是一首唐诗,诗盛行于唐代,它的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词盛行于宋代,它的调有定格,句子有定数,字有定声。词有单调、双调之分。单调就只有一段,如《忆江南》,双调就是分为两大段,即上下两片(阙),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
《天净沙·秋》是一首小令(曲的一种),曲盛行于元朝,体式与词相近,它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多使用于口语,句式较为灵活,语言也比较通俗。
②解释个别词语。
别枝惊雀: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见:同“现”。听取:听到。
七八个星天外:天外七八个星。两三点雨山前:山前两三点雨。
茅店:乡村小客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道路转过溪头,忽然出现社林旁边旧时住过的茅店。
飞鸿影下:雁影掠过。
3.学生同桌或小组内说说词的大意。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诗歌。
四、品读诗歌,读中悟情,欣赏诗歌意境
1.默读诗歌,体会两首诗歌的异同。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诗品读,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品读的收获: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说说你在阅读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眼前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②通过阅读,你从中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在班上交流自己阅读的体会,师相机指导: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词人把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巧妙地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整首词体现了词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也正是作才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欢乐。
《天净沙·秋》这首曲是元代散民家白朴描写秋景的一首小令,但其中没有秋景的清萧,没有悲凉的情绪。有的却是色彩鲜明的美丽的秋景。如曲中的“白草”“红叶”“黄花”三个词语,让我们感觉到秋天是那么的色彩鲜明。同时,全曲没用一个“秋”字,却传达出了浓郁的秋意。整首曲诗人巧妙地并列六组名词来描摹了一幅地面与天空的和谐画面:日头平西,落霞满天,小村披拂着斜晖;炊烟袅袅几如凝止,老树枝桠不动纹丝,乌鸦树羽辍立枝头。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曲中,静中有动,动静结合。
5.分小组赛读,看看哪组最能读出作者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
1、课后背诵这两首诗歌。
2、课外收集感兴趣的宋词、元曲。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天净沙 秋思
第4课《[越调]天净沙 秋思》教案
教学目标:
(一)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二)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三)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四)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体会意象并列的好处。教学方法:
讲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学时数: 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相信许多同学都十分熟悉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我们一起来试着背诵一下。
那么,古代的作品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却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什么样的作品会让人记住呢?
提问,归纳:①作者用心体验与写出来的作品;②语言朴实不华非常优美的作品;③通俗的老少偕宜的作品;④境界高,内容丰富思想健康;⑤表达一定的思想,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能达到以上境界的作品就是杰作。我们再来深入学习这首诗,探究一下它是怎样一种境界。
展示张晓枫的《不朽的失眠》,同时重点指出这首古诗之所以能够千古流传是因为:“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为我们一语道破”。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这样一首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的作品。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
(二)走进作者,了解常识
1.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提,称为“元曲四大家”。元末明初的贾仲更称他是“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凌波仙·吊词])。所作杂剧现知有十五种,存世的仅六种。他的散曲意境优美,语言清峻流畅,近人辑为《东篱乐府》一卷。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2.元曲的相关常识:
散曲,是金元时期产生于我国北方的一种可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新诗体,是元代韵文的主体,它主要形式有小令和套数两种。
小令,又叫叶儿,是独立的一支小曲。每首曲都有一个曲牌名,根据曲牌的不同,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也不一样。马致远的《秋思》就是小令。
套数,又叫套曲、散套,其体制特点有:一是由两首以上同宫调的曲子相联而成的组曲,每篇套数的曲子,可多可少。二是同一篇套数的各支曲子押韵必须相同,即要一韵到底。
三、每篇套数一般都有“尾声”,表示内容和乐曲的终结。散曲的兴起,促进了古典诗歌形式的解放和发展。
曲和词体式相近,完整的标题由曲牌名和题目组成。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又叫散套、套曲)和小令(又叫叶儿)两种。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体会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
2.再读古诗,理解诗意。①词语注释:
【西风】从西边吹来的风;常指秋风。课文指秋风。【断肠】肝肠断裂,形容极度悲痛或哀愁。【斑斑】形容斑点很多。课文中指青草分布的状态。②词义辨析:
【古道】〖古道(热肠)〗 古道:课文中指古老的道路。
“古道热肠”指待人真挚、热情。这里的“古道”,指待人、行事具有古代的风格。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小令的画面:
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jǔ)而行。
④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
(四)品读赏析,感受诗情
1.本曲前三行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寒风飕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入,但已不难想见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联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和谐地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画图,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
2.你能为这三句诗拟一个小标题吗?
【明确】深秋郊野晚景图、古道·秋风·独行客、凄苦羁旅图 3.“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前两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愁闷。
4.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天涯的人的凄苦愁楚之情。
5.《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成鲜明对照。
6.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画,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各句各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
第二课时
(一)比较阅读,体验意境
1.范读白朴、张可久和无名氏的三首同题小令。2.生自由诵读,理解这三首小令的大意。【明确】 [越调]天净沙
日头平西,落霞满天,小村披拂着斜晖;炊烟袅袅几如凝止,老树枝桠不动纹丝,乌鸦树羽辍立枝头。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远处是秋山和秋水,近处是秋天的植物:白草、红叶和黄花。
[越调]天净沙·江上
大雁嗈嗈地叫着落在水边沙地上,夕阳余晖之中,天边残留着一点晚霞,野鸭在空中轻轻地飞着,隔河远望,稀疏的树林里隐约有几户人家。再看河上,一条小船犹如一幅画,渔民的歌声飘进入芦花深处。
[越调]天净沙
溪边的细沙上长着斑斑的细细的青草,溪水蜿蜒流去,水声潺潺,塞外的秋天显得特别寒冷。一声新雁,南下避冬的雁儿声,开始掠过秋空,满眼望去,尽是黄云、红枫叶和尚未变青的山。
3.再读这三首《天净沙》,说说为什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似乎更能打动人? 【明确】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之所以比另三首《天净沙》更为动人,主要有以下几点理由;
①马致远《秋思》的情绪、情感特点(惆怅、忧愁、悲苦)鲜明,这和诗中的一系列景物富有这类情调的特征而且妙合无垠有密切关系。其他三首比较模糊,甚至不统一。(如白朴的“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使读者很难感觉到其情绪是悲凉的还是明快的。)
②“断肠人在天涯”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其他三首没有这么醒豁的“诗眼”。而且这一句使全诗进入了人的心灵,显出情感的深度,其他三首基本上或较多的停留在视觉图景的表层。张可久和无名氏的作品,虽然都用“渔歌唱入芦花”、“一声新雁”来打破宁静的画面,但是,仍然停留在视觉和听觉的表层,没有心灵的深度。
③写的是羁旅愁思(被称为“秋思之祖”、“思乡绝唱”),思乡愁绪往往更能打动人。因而,马致远的《秋思》对读者的感染程度,对读者心灵的触动都更大。
当然,另三首《天净沙》也自有其好处,风景色彩明丽,心境平和宁静,也有好些佳句,如“隔水疏林几家”等等。其中,张可久的又尤好。
(二)迁移拓展,意境延伸
1.你能从课外阅读的古诗词中找到一些如《天净沙•秋思》一样采用意象并列写成的诗句吗?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吗?
【示例】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的《绝句》)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的《燕歌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好处】意象并列,造成峰断云连,“语不接而意接”的美学效果,留给读者广阔的想像空间。把两中完全相反的意象陈述出来,形成鲜明对照,往往有强烈的艺术对比的美学作用。2.你还可以联想出一两句关于思乡主题(或者与原作的意境相同,或者表达的情感相同)的诗句吗?你还知道哪些新诗?
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诗》)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鹤楼》)
台湾作家余光中的新诗《乡愁》,表达台湾同胞盼望回归之情。还可联想到现居美国的诗人彭邦桢的新诗《月之故乡》表达在国外的华人、华侨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读了后我们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总结课文,感悟提高
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小令,将文字转化为画面,体会它的意象,从总体感受了小令的意境;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绘秋的思乡之情,进入它的艺术境界,提升了我们的文学素养。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阅读欣赏一首诗(曲)的一般方法:1.从语言入手,再现画面;2.从画面感受意境;3.运用联想、想象,进行再创造,进入它的艺术境界,丰富诗(曲)的内容。希望大家在课外阅读中实践。
第四篇:《天净沙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思维活跃,基础较好,接受能力强,但学习过程中不够细心。不能理解 诗词中的意境。【教材分析】:
《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写的一首元曲,全篇仅五句二十八个字,用十八个字,九个词。写了九种事物,一词一景,用词凝练。这首曲在语言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因此作品能够经久不衰。【知识与能力】:
1、了解元曲的特点。
2、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过程与方法】:
1、借助品读、想象,领会元曲凄婉萧瑟的意境与悲秋思乡的思想感情。
2、重点理解元曲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古诗文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诵读、探究与品析相结合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环节一:导入
1、导入课堂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
2、介绍体裁
(1)我们来读一遍注释⑨: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元大都(现在北京)人,著名戏曲作家。
(2)读过注释,我们可以来猜一猜,元曲具有什么特点?预设:可以唱。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曲。简单地说,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种文学作品体裁。
(3)“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就是这首曲的题目。
环节二:诵读感知
1、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想一想,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 引导:可能是写秋天的想法,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2、教师范读后学生齐读。
3、我们刚才想了,马致远可能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景物,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想法。我们想到了吗?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景物,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想法?
4、前四句写了哪几种景物?在文中勾出。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西下
5、分析景物:
①我们先来看这一组景物。
藤 树 鸦
对于这些景物,我们想到了什么?加上这几个字呢? 枯藤 老树 昏鸦
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荒凉和凄清。为什么这几个字就能给我们带来这种感觉?换成“青藤大树乌鸦”还有这种感觉吗?
引导分析:枯:枯萎,没有生命力。老:苍老,光秃秃的。昏:黄昏使得乌鸦飞不动了,变得没有精神。这些词都给我们一种荒凉、凄清、没有生命力的感觉。秋天的味道就出来了。
②读下面这些词,看能给我们带来秋的什么味道? 古道 西风 瘦马
古道是什么样的道路?年代久远,杂草丛生,没有什么人在行走。西风是什么样的风?换成微风或清风好不好?秋风,吹在我们的感觉是孤独,寒冷。
要求学生读出孤独寒冷之感。让人感到寒冷。瘦马,说明行了很长时间的路,旅途劳顿,精神疲惫。
③让我们构思这样一个画面:有一个游子,骑着瘦马,吹着西风,独自走在杂草丛生的古道上,他看到古道边上枯藤和老树互相缠绕,乌鸦栖息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凄厉地叫着。心里涌起一阵又一阵的悲伤。他往另一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小桥流水人家。
有桥有水这没有什么,加个“小”字,桥立刻显得——温馨了;水流动起来,立刻显得生动了,再加上人家,整幅图画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非常温馨,似乎是一幅温馨柔美的江南农村图景。流水潺潺,一座小桥跨过小溪,小桥后露出了几户人家的屋檐。
这种氛围好像与我们刚才感受到的凄凉、悲伤的氛围好像矛盾了,为什么要写这句,我改成“荒村古墓残霞”不是更添悲凉之意吗?
分析:这是反衬。行人见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景象,想到自己却是身处在古道西风瘦马之中,更加悲伤了。
补充: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我们也把这一句朗读一遍,读出一种温馨中带着些苦涩的感情。
④这时行人又往西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夕阳西下 夕阳西下了,该干什么了?回家。
夕阳西下了,远处人家飘出了缕缕炊烟,就连乌鸦也不再飞翔,停在树上休息了。而自己却在哪里?古道西风瘦马。
于是我们知道,行人伤心并不只是因为秋天的景色太过凄凉,而是因为他想家了。他的悲伤到了什么程度?断肠!形容人痛苦到了极点。
6、小结: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
环节三:
作业
背诵《天净沙·秋思》。
第五篇:天净沙(本站推荐)
天净沙〃秋思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2.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融入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乡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诗歌。
2.融入诗歌意境体会作品意蕴。
教学设想:
运用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眼中的秋天都是什么样子啊?也许硕果累累,也许多愁善感,是金色的童话。那么,在一个游子心中,秋天是不是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景致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吧!
二、解题: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元曲,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与唐诗宋词一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也就是戏曲,散曲又包括小令和套数。《天净沙〃秋思》就是属于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学习这首小令有助于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三、朗读诗歌:
(1).先由学生自由朗读
(2).再由学生齐读
(3).老师抽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仔细体会诗歌意蕴
(4).师配乐泛读并让学生找出诗中的景句及景物,并由老师板书出来.(5).学生配乐朗读,老师提问:作者为什么用枯藤、老树、昏鸦而不用青藤、绿树、晨鸦?
四、引入作者介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马致远这首诗中如此多的景语又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语呢?诗人在写下这首诗的时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所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马致远吧!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人,是当时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和许许多多的青年人一样,他也是意气风发的。早年热衷于功名,甚至有着“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想要在官场上崭露头角,却又屡不得志。他经历了漂泊生涯二十余载,看透了人生耻辱,五十岁入仕,对官场腐败极为不满后隐居山林,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曲中游”的生活。据说在京西门头沟区王平镇韭园村西落坡村口有他的故居,似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意蕴。所以这首诗可以说是他漂泊生涯的真实写照。
六、品析鉴赏:
(1).播放课件,学生根据优美的图片展开自己的联想,进入诗中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诗中的景语中有哪些景物?并说说这样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能够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3).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该是怎样的人?
(4).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问题由学生自由讨论,老师适当的点拨。
(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是“惜墨如金”,但是凝练儿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分别用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来修饰。使本来极具生命力的景物显得萧条颓废,本来没有感情的景物也显得格外失意,一切在深秋春色的笼罩之下与诗人凄苦、愁楚的心境遥相呼应。
(2).“枯”字本身就含有破败凄凉之意,“老”字更是显露出生命末端的凄凉垂死的意味,在加“昏”字光线也是暗淡的。“小”、“流”、“人”却又把原本普通的“桥”、“水”、“家”刻画的富有生气,显得清新儿幽静。与上一句的凄清形成对比,所以这两句就勾勒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说明很少人走,显得荒凉,而“西风”原本就是一种固定的诗歌意象,如:昨夜西风凋碧树、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要表达一种凄凉之感。“瘦马”就更添悲凉了,西风萧瑟的秋天,只有羸弱的老马陪着诗人在荒凉的古道上踽踽独行。“夕阳西下”又为这幅凄凉的画面加上一点惨淡的光线,常言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在写下这首诗的时候正好是四十来岁,还未进入仕途,觉得自己这一生不会再有什么机会驰骋沙场了,就像夕阳一样慢慢隐退,可自己的梦想却未实现。依然在外漂泊,没有一个能安心居住的家。“断肠人在天涯”一语道出主旨,诗人将自己的失意、痛苦、悲凉、孤独等一切衷肠用一只枯颓的笔同吐倾诉,他心驰物外,却又将意溢于境。直观而贴切的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七、让学生根据诗中意境,用语言描绘出这幅深秋村野图。
(例)枯萎的藤蔓缠绕着垂死的老树,一只无精打采的乌鸦,扑打着翅膀停留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又几户人家,炊烟袅袅,安谧而温馨;而荒凉的古道上,疲惫不堪的瘦马脱着我踽踽独行,凛冽的西风吹起我单薄的衣衫,饥渴交加的我多希望那边是自己的家乡啊!可是夕阳已经西下,乌鸦都有了自己的巢穴,我还漂泊无依。何处是归宿啊?这叫我怎不愁肠寸断?
6.在理解文章内容后再让学生自由朗读,细细体会。直至背诵。
八、拓展延伸:
读白朴的《天净沙〃秋》并将其与本诗对比,体会两者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板书设计:
景语情语
枯藤老树昏鸦(意境)冷落暗淡
小桥流水人家(夙愿)清新幽静
古道西风瘦马(画面)萧瑟凄苦
夕阳西下(光线)更添荒凉
断肠人在天涯(情感)愁肠寸断
诗中画 →凄清的意境 →清新僻静的村野图景 →荒凉的昏暗画面 →惨淡的光线 →漂泊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