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政治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综合探究 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教学设计
《综合探究: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教学设计
一、教学依据
单元探究是单元模块的总结、扩展和延伸,它不仅总结了民族精神的内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因等知识,还回答了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一重大问题,地位非常重要。
本单元综合探究设计的理论支撑主要来自第七课的相关内容,本综合探究的部分内容在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教学重点是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难点是为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由于具有第七课的知识基础,学生在学习本课时不会感到棘手。同时,具有对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知识的完整性的追求,他们的求知欲望较强。这些为本课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
2、能力目标
主要是通过践行体验,结合美国传媒对世界的巨大影响,引导学生体会和感悟民族精神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理解我国当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回顾历史经验教训,体会和思考我们应该弘扬和培育什么样的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体会和思考我们应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增强对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坚信在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鼓舞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实现;具有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保持民族气节,维护民族尊严,自觉肩负起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固本强基的历史使命。
(二)教学方法
1、知识联系法。运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根据材料思考问题,得出新知识。实现政史结合,建立科际联系。引导学生回顾相关历史知识,在政治历史的学科综合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2、使用“情境·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即情境启示法+学生自主探究法+教师总结归纳 1 法。通过出示情境材料群、提出问题链、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自主学习。
3、采用“综合探究题”的问题形式,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归纳能力。
(三)教学构思
第一部分:温故知新、预习知新(教学准备)
在课前,教师预先布置学生复习以下知识:
1、政治学科知识
(1)文化生活知识
①第一单元中:文化与政治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②第二单元中主要有: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作用;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创新的主要途径、重要途径和要坚持的原则。③第三单元主要有:民族精神的内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政治学科其它模块知识
①政治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②生活与哲学: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原理。
2、历史知识:中国历史上的“闭关锁国”政策。
第二部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探究流程之一:问题探路,答案自现
步骤一:出示综合探究材料(材料群)
某校高二学生,以“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我们如何选择”为题开展了探究活动。研究小组在活动中收集到一系列材料和观点:
材料一:在不知不觉中,麦当劳、肯德基在中国的生意越来越好,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也成为饮料市场的主要品牌。走进电影院、打开电视机,外国的电影、电视节目充斥着我们的视野。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等越来越受一些年轻人的欢迎,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却有走向衰落的迹象。
材料二: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规定:春节放假3天,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1天。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规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材料三:在德国,三个来自中国的学生与十来个德国学生共话中秋。德国的同龄人问中国学生:日本、朝鲜的文化与中国是否一样?“那么台湾呢?”当一个德国学生提出这一问题时,中国学生立即用不太流利的德语严肃地说:“台湾是属于中国的,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那一天一定会到来!”
步骤二:出示问题链
(1)请分析为什么一些中国青少年热衷于过西方的圣诞节等节日?
(2)我们当前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有何意义?
(3)从上述三则材料中,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你分别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步骤三: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总结: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根据复习内容说出即可。
对于第三个问题,教师从三个角度引导学生思维:
首先,让学生联系以下三个知识点:①文化与政治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反对文化霸权主义);②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③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和要坚持的原则(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通过联系以上知识,学生能够说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途径之一: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板书)。
其次,让学生思考: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作用。提问学生:我国关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上的政策措施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能够得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途径之二: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板书)。
最后,让学生联系“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最后一段内容,思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青年学生有关吗?青年学生应该怎样做?学生思考后能够得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途径之三:自觉肩负起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固本强基的历史使命(板书)。
探究流程之二:问题再现,答案完善
步骤一:出示以下材料群:
材料一:邓小平说:“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材料二:江泽民同志说:“我们坚持的爱国主义同狭隘的民族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要使我们的人民懂得,坚持对外开放,认真学习世界各民族的长处,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祖国的发展,这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
材料三:胡锦涛同志说:“我们要树立宽广的世界眼光,全面观察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等发展的大势,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借鉴各国人民在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创造的有益成果和经验,绝不能闭关自守、夜郎自大。”
步骤二:出示问题链,组织和引导探究
(1)联系历史知识,说明我们应该弘扬和培育怎样的民族精神?
对于这一问题,学生根据第七课所学知识,极易作答。但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历史上的“闭关锁国”政策,让学生在古今对比中明确应该弘扬和培育怎样的民族精神。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以下问题(小问题链)
①有人认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坚持爱国主义这一核心,坚持爱国主义就必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因此,我们不能和外国人打交道,不能再引进外国的文化产品。对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联系文化创新的主要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及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注意辨析“三部走”的解题方法。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要点:坚持坚持爱国主义就必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原因);和外国人打交道,引进外国的文化产品与坚持爱国主义不矛盾(原因:爱国主义的主题;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意义);既要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板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途径之四: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②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既要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体现了哪些唯物辩证法思想?
教师提示学生分析要点: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
(3)根据上述材料继续分析以下问题(小问题链):
①请同学们在看一下上述三段材料的发言人,从中发现发言的主体各是谁?
②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以他们三人为主的领导集体各自的理论贡献是什么?
③上述三大理论之间有何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对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有何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联系政治生活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学生容易得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途径之五: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板书)。
第三部分:总结归纳
教师最后设问:至此,你能说出当前我们应该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吗?学生集体复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五大途径。
三、教学反思
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方式,既要突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讨论、探究和交流,又要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因此,实现学生教师双主体地位的和谐统一,要求教师不只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这对教师的课堂驾驭和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机整合,组成材料群,要优化设计具有明确指向的问题链,并引导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过程中,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得出新知识。
第二篇:《综合探究: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教学设计
《综合探究: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教学设计
一、教学依据
单元探究是单元模块的总结、扩展和延伸,它不仅总结了民族精神的内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因等知识,还回答了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一重大问题,地位非常重要。
本单元综合探究设计的理论支撑主要来自第七课的相关内容,本综合探究的部分内容在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教学重点是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难点是为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由于具有第七课的知识基础,学生在学习本课时不会感到棘手。同时,具有对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知识的完整性的追求,他们的求知欲望较强。这些为本课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
2、能力目标
主要是通过践行体验,结合美国传媒对世界的巨大影响,引导学生体会和感悟民族精神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理解我国当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回顾历史经验教训,体会和思考我们应该弘扬和培育什么样的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体会和思考我们应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增强对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坚信在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鼓舞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实现;具有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保持民族气节,维护民族尊严,自觉肩负起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固本强基的历史使命。
(二)教学方法
1、知识联系法。运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根据材料思考问题,得出新知识。实现政史结合,建立科际联系。引导学生回顾相关历史知识,在政治历史的学科综合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2、使用“情境·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即情境启示法+学生自主探究法+教师总结归纳法。通过出示情境材料群、提出问题链、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自主学习。
3、采用“综合探究题”的问题形式,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归纳能力。
(三)教学构思
第一部分:温故知新、预习知新(教学准备)
在课前,教师预先布置学生复习以下知识:
1、政治学科知识
(1)文化生活知识
①第一单元中:文化与政治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②第二单元中主要有: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作用;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创新的主要途径、重要途径和要坚持的原则。③第三单元主要有:民族精神的内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政治学科其它模块知识
①政治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②生活与哲学: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原理。
2、历史知识:中国历史上的“闭关锁国”政策。
第二部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探究流程之一:问题探路,答案自现
步骤一:出示综合探究材料(材料群)
某校高二学生,以“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我们如何选择”为题开展了探究活动。研究小组在活动中收集到一系列材料和观点:
材料一:在不知不觉中,麦当劳、肯德基在中国的生意越来越好,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也成为饮料市场的主要品牌。走进电影院、打开电视机,外国的电影、电视节目充斥着我们的视野。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等越来越受一些年轻人的欢迎,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却有走向衰落的迹象。
材料二: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规定:春节放假3天,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1天。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规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材料三:在德国,三个来自中国的学生与十来个德国学生共话中秋。德国的同龄人问中国学生:日本、朝鲜的文化与中国是否一样?“那么台湾呢?”当一个德国学生提出这一问题时,中国学生立即用不太流利的德语严肃地说:“台湾是属于中国的,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那一天一定会到来!”
步骤二:出示问题链
(1)请分析为什么一些中国青少年热衷于过西方的圣诞节等节日?
(2)我们当前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有何意义?
(3)从上述三则材料中,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你分别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步骤三: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总结: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根据复习内容说出即可。
对于第三个问题,教师从三个角度引导学生思维:
首先,让学生联系以下三个知识点:①文化与政治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反对文化霸权主义);②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③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和要坚持的原则(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通过联系以上知识,学生能够说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途径之一: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板书)。
其次,让学生思考: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作用。提问学生:我国关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上的政策措施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能够得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途径之二: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板书)。
最后,让学生联系“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最后一段内容,思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青年学生有关吗?青年学生应该怎样做?学生思考后能够得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途径之三:自觉肩负起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固本强基的历史使命(板书)。
探究流程之二:问题再现,答案完善
步骤一:出示以下材料群:
材料一:邓小平说:“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材料二:江泽民同志说:“我们坚持的爱国主义同狭隘的民族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要使我们的人民懂得,坚持对外开放,认真学习世界各民族的长处,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祖国的发展,这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
材料三:胡锦涛同志说:“我们要树立宽广的世界眼光,全面观察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等发展的大势,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借鉴各国人民在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创造的有益成果和经验,绝不能闭关自守、夜郎自大。”
步骤二:出示问题链,组织和引导探究
(1)联系历史知识,说明我们应该弘扬和培育怎样的民族精神?
对于这一问题,学生根据第七课所学知识,极易作答。但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历史上的“闭关锁国”政策,让学生在古今对比中明确应该弘扬和培育怎样的民族精神。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以下问题(小问题链)
①有人认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坚持爱国主义这一核心,坚持爱国主义就必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因此,我们不能和外国人打交道,不能再引进外国的文化产品。对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联系文化创新的主要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及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注意辨析“三部走”的解题方法。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要点:坚持坚持爱国主义就必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原因);和外国人打交道,引进外国的文化产品与坚持爱国主义不矛盾(原因:爱国主义的主题;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意义);既要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板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途径之四: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②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既要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体现了哪些唯物辩证法思想?
教师提示学生分析要点: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
(3)根据上述材料继续分析以下问题(小问题链):
①请同学们在看一下上述三段材料的发言人,从中发现发言的主体各是谁?
②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以他们三人为主的领导集体各自的理论贡献是什么?
③上述三大理论之间有何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对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有何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联系政治生活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学生容易得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途径之五: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板书)。
第三部分:总结归纳
教师最后设问:至此,你能说出当前我们应该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吗?学生集体复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五大途径。
三、教学反思
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方式,既要突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讨论、探究和交流,又要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因此,实现学生教师双主体地位的和谐统一,要求教师不只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这对教师的课堂驾驭和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机整合,组成材料群,要优化设计具有明确指向的问题链,并引导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过程中,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得出新知识。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学情检测
一、单选题(每个3分,60分)1.1074年,沈括经过认真考察、分析,继承了中国古代“高山为谷,深谷为陵”的说法,提出了形成雁荡山独具奇特地貌的原因,“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地学史上,首创了“流水侵蚀”的概念。可见()A.“流水侵蚀”概念的提出源于沈括的智慧B.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 C.中华文化源远流长D.文化创新决定社会实践的发展 2.《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是现今所知中国史学最早的一部具有通史性质的编年体史书。该书原称《纪年》,亦称《古文纪年》《汲冢纪年》等,北魏郦道元注《水经》引该书时以“纪年”与“竹书”连用,方有《竹书纪年》之称。《竹书纪年》等史书典籍()①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是中华民族重视历史经验的具体体现
③既保持了民族性,又体现了时代性④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学汇编,它的“典”、“谟”、“训”、“诰”、“誓”、“命”六体,有的是讲演辞,有的是命令、宣言,有的是谈话记录。《尚书》记事的内容,上起原始社会末期的唐尧,下至春秋时的秦穆公。这说明()①史书典籍能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③史书典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④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④
4.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华文化逐渐落后于其它某些国家。这说明()①中华文化在发展中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②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息息相关 ③中华文化优于其他民族文化④任何先进文化都是工业文明带来的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5.《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的目的在于“继绝存真、传本扬学”。“中华再造善本”是古籍再生性保护的典范,它使珍善孤本化身千百,分藏各处,妥善储存,保证传承,扩大传播,对善本保护起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下列对于中华文化说法正确的是()A.中华古籍的出版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B.中华古籍全书是独一无二的 C.中华古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D.中华古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6.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为此,必须()①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③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要全盘吸收④要博采众长,全面吸收外来文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7.在论及中国的“四大发明”时,鲁迅曾说过: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其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鲁迅的话对今天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的启示是
①科技交流不利于提升本国的实力②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③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④要弘扬科学精神,破除封建迷信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8.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融合,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纷呈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相互融合
9.岭南文化能与基督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和睦相处,而且敢于和善于同异质文化进行直接嫁接,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流派。岭南文化独特的文化流派的形成过程表明()A.岭南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B.不同民族的文化逐渐走向同一 C.岭南文化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和睦相处 10.汉语言文字能够得到不断发展并成为中华民族通用语言,重要原因是汉语言文字吸收了许多词汇。而这些词汇又多源于少数民族语言。例如,“胡同”来自于蒙古语,“妞儿”来自于满语,许多民族乐器在汉语称谓上也多是采用少数民族语言的谐音。这说明()A.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首先是语言文字的交融 B.汉语言文化的发展得益于特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C.推广普通话有助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D.不同民族的语言融合可以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 11.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岭中的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就地取材,选址或依山就势,或沿循溪流,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形式优美奇特,尺度适当,功能齐全实用,与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相得益彰,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这说明()A.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B.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整体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C.中国的文学艺术在古代就大放异彩D.中国的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2.雷峰塔、峨眉山金顶、灵隐铜殿等中国当代铜建筑艺术的奠基人、新时期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朱炳仁先生在《云彩》中写道:天上一抱云彩/信步舒卷/你剪我裁/相际洒人间/你落西湖三潭/我去日月双潭/西岸东岸/三潭双潭/你是汪伦/我是李白/知我深浅/懂你甘甜/西湖潭印月/日月湖印潭/你我同是/天上一抱云彩。这首诗()①表达了两岸人民对祖国统一的热切期盼②表明两岸同胞对同根文明和文化的认同 ③表明两岸所有人都赞同一个中国的原则④体现出优秀的文化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3.近年来,各地涌现了许多“最美”典型,他们虽然很平凡,但能唤醒我们对善与美的无比渴望。我们看到了人间的大善与大美,我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正义与正能量,是因为他们身上的一种精神,那就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这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精神()①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②可以直接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③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④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4.地震、旱灾、涝灾、泥石流„„在重大灾害面前,中华民族显示出强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饱经风霜而弥坚,靠的就是伟大的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识错误的是()A.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B.中华民族精神是表明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C.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
D.必须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15.2014年2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两个决定,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从文化生活角度看,中国以法定形式确定纪念日和设立公祭日的重要意义在于()①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②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③凝聚民族力量,鞭策中华儿女风雨同舟、自强不息 ④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
16.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典故、名言、成语都反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下列选项中对应错误的是()..A.土尔扈特部东归——团结统一B.威武不能屈——爱好和平C.精卫填海——自强不息D.天道酬勤——勤劳勇敢
17.鸦片战争后,林则徐的学生冯桂芬提出“若要雪耻,莫如自强”的口号;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以《易传》的刚健、有为等原则,作为“变法”的理论依据;中国共产党人则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带领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这些体现了()①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见证②中华文化是实现强国梦想的指导思想
③自强不息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断进取④爱国主义贯穿在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艰苦斗争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孔子主张“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他把“和”视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准则,强调社会和谐。
18.儒家思想深入人心,深刻影响两岸的风土人情、行为方式和道德取向。同说汉语,同写汉字,读一本历史,抚一张古琴。文化象氧气,融化在血液中,使两岸人民在精神上融为一体而不可分割。这表明()①中华文化是联结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②两岸人民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④民族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9.民族精神在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中的作用表现在()①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②有利于搞好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国当前的中心任务
④民族精神是综合国力的基础,是综合国力的最重要因素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0.人们通过文学艺术启蒙心智、认识社会、获得思想上的教益,从丰富多彩的优秀文艺作品和文化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树立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是()A.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B.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C.文化建设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建设D.弘扬民族精神能使全体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班级--------------姓名----------------成绩----------------
1-5-----------------6-10-------------------11-15---------------------16-20----------------------------21.近年来,汉语词汇“走出去”日益激增,代表中国历史文化的词语Confucius(孔子)、Laozi(老子)已进入到英语的日常词汇中,“kongfu(功夫)、Tai Chi(太极)”等词更是随着中国功夫电影的传播而广为人知。汉语在进化中也不断“引进来”,引入了标点符号、阿拉伯数字,出现了诸如GDP、卡拉OK甚至3G、AA制、GB(国家标准)等由拉丁字母(包括汉语拼音字母)等构成的字母词,使得汉语更具生机和活力。运用“文化交流”和“文化的包容性”的知识,说明汉语词汇“引进来”、“走出去”的积极意义。(16分)
22.近几年山东省致力于加强社会主义和新价值体系建设。抓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加强国情、省情和形势政策教育。深入挖掘和整合山东丰富的文化资源,继承和发扬齐鲁儿女忠厚正直、豁达纯朴、崇尚礼仪、勇敢坚韧、勤劳智慧的优良传统,着力培育改革创新、开放包容、忠诚守信、务实拼搏、敢为人先的新时期山东精神。
新山东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有何关系?(8分)
23.在我国传统文化的百花园中,有一支四季常青的奇葩“竹文化”。历代文人雅士都被竹子“未出土便有节,及凌云常虚心”的自然形态及丰富的精神内涵所倾倒,并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书卷与美谈。苏东坡有诗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郑板桥的题竹诗脍炙人口,百读不厌:“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有人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坚韧顽强的竹子,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请你说出这一观点的合理性。(6分)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文化生活知识,“竹文化”对你有何启示?(10分)
[答案]CACAC
ABCCB
BAADB BDAAA 21①汉语词汇“引进来”、“走出去”的过程,也是文化交流的过程。这种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使外域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②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汉语在进化中引入了标点符号、阿拉伯数字,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汉语的包容性,使得汉语更具生机和活力,也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22新山东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有何关系?
[答案] 新山东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内容。新山东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丰富与发展。
23[答案](1)竹子虚心而有节、朴实而坚贞、坚韧顽强、生生不息等特征与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发展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相吻合。自古以来,人们常常把竹子人格化为中华民族精神。
(2)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竹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仍具有现实意义,我们要发扬和培育“竹文化”蕴涵的民族精神,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第三篇:揭阳第一中学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教学设计的研究课题调查报告
揭阳第一中学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教学设计的研究课题调
查报告
揭阳第一中学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教学设计的研究 课题调查报告
揭阳第一中学政治组 林雁
前 言
一、问题的提出
2006年9月-10月,为开始课题“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教学设计”的研究,我们对我校部分政治综合探究中进行探究教学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可知,我校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无论是探究式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是探究式学习的理论和实践都是相当不够的,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基本停留在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之上。而目前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新理念是“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同时强调的教学策略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为核心理念,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科学探究,并根据活动主体的探究学习特征来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具体内容要求:1.选择适宜探究学习的教学内容的策略:教师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以给学生提供、创设丰富的探究情境。2.设计完整的、不同探究类型的教学过程的策略:教师设计不同类型的探究学习的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手段等。3.围绕探究学习的三个要素进行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教师在实践中科学地指导、组织、支持学生的探究学习,面对探究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应变和处理,以保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然而,通过本次问卷调查得知,我校学生学习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的学习方式仍然与思想政治课程的新理念不符合,学生的主体意识还没有发挥出来,当地有效的教学资源还没有充分利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合作、创新等品质还相当缺乏。这种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成为影响我校高中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个重要障碍。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探究式学习,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理念,将探究式学习方式渗透到日常的学科教学之中。在激发学生主体探究兴趣的基础上,结合思想政治课程内容,教师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普遍能掌握一种探究学习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创造条件。
二、探究式学习研究的意义及现状
(一)研究的意义。从知识革命来看。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技术的日新月异,更新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加之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学生学会自主获得知识或信息,养成积极的探究式学习习惯,掌握合理的探究式学习方法。从国际课程改革的视野来看。现在世界各国的中学课程与教学都十分强调在教师指导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更多的、足够的机会去进行思考和主动探究,是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发展的根本途径。中国由于自己的历史、传统和特定的国情,加之目前应试教育的不利因素的影响,主动探究学习能力亟待加强。从人性本能和人类生存方式来看。探究是人的一种天生本能,从人的出身以后,人们就没有停止过探究,不过这是一种自发的探究形式。进入学校以后,教师就应该不断的促进他们的这种天生的探究能力,使之提高和完善;同时探究又是人的生存之本,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它贯穿人的一生,贯穿整个人类历史。
(二)研究的现状。1909年,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美国科学进步联合会的发言中对脱离儿童生活经验、纯知识灌输的传统教育提出质疑。他指出:科学教育不仅仅要让学生记忆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杜威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的主张,并在芝加哥的一些学校进行实验。主张教学应当遵循设置疑难、确定问题、得出假设、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实施等步骤。196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首先使用了“探究教学”一词,他从“现代科学的本质”的角度,主要阐述了探究学习及其必要性。他提出:不要把科学知识当作绝对真理教给学生,而应当作为有3证据的结论。教学内容应当呈现出学科特有的探究方法。教师要用探究的方式来教授知识,学生要用探究的方式来展开学习。半个世纪以来,美国的教育实践表明,将科学领域中的探究引入基础教育课堂,让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有效途径。1996年颁布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把探究列为科学的核心方法。有位学者说:如果选择一个词汇来描述半个世纪以来美国科学教育的成果,那它一定是“探究”。杜威、施瓦布等人的研究,包括布鲁纳和皮亚杰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研究,影响了从五十年代直到七十年代早期的课程教材。在我国,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和教师反思传统的“讲解+练习”教学的弊端,研究各种形式的探究式性学习。近年来,上海的教育研究人员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探究)性学习”的新概念,并将这一学习方式发展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到了21世纪的今天,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将探究式学习列入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其目的在于引发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的变革,凸现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要求和国家需要。相关学科(如历史、地理)都进行了大量的有关探究式学习的研究,思想政治课也进行了有关探究式学习的研究。如薛德宝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学习例解》一文中指出,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课前充分准备以及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江苏省溧阳中学的黄荣平在《中思想政治课实施探究式学习的六种方法》一文中强调,“要把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和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研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探究式学习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怎样真正把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北师大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张惠连在《教师在初中政治课探究式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中认为,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的有效指导对学生探究式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庄蕾蕾在《政治课探究式教学浅探》一文中,还提出了有关思想政治课探究式学习的模式等等。这些论述多从整体层面上探讨探究式学习特点、理念、模式的,但从我校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的探究式学习研究来看,还存在很多着空白。为了全面推行课程改革,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主动探究式学习,因而极有必要对我校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的探究式学习进行研究。正 文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探究、探究式学习、学习方式
1、探究(inquiry)英文inquiry一词起源于拉丁文的in或inwar(d在„之中)和quaerere(质询、寻找),按照《牛津英语词典》中的定义,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其相应的中文翻译有“探问”、“质疑”、“调查”及“探究”等多种译法。《辞海》(1989年版)的解释,“探究”则指“深入探讨,反复研究”。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科学探究就是这样表述的:“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科学探究也指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在我们看来它是指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评性和逻辑性思考。因而探究就是探讨和研究,探讨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本求源;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溯源和多方寻找答案,解决疑问。
2、探究式学习探究学习就是把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特殊教学方法。当然,科学家探究的东西对于全人类说都是未知领域,而学生探究的东西只是对学生来说是未知领域。作为中学生,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的。具体而言,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①张玖莉、张林伟:教师探究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7页6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侧重于探究的方式或程式,即探究学习的模式或基本程序。不难看出,探究式学习实质上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模拟科学家从事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之所以这样表述,是由于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活动在本质上与科学家的探究活动有很多相似之处。在讨论科学教育的文献中,不管是使用探究(inquiry)还是科学探究(scientific inquiry)这个词,除特别注明外都是指探究式的学习活动而非科学家的探究。探究式学习要注重实际操作,要尊重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心态,将学生与生具有的一种好奇心和求知欲上升为由探究获得新的体验、获得结论以及对其承担责任的需要。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相比,探究式学习表现出更多的开放性、问题性、实践性和学生参与性的特点。
3、学习方式关于学习方式,目前学术界的解释并不完全一样,但是都认为学习方式并不指某一具体的学习方法,而是“高于策略和方法层面,影响并指导学生对具体策略和方法作出选择的有关学习行为的基本特征”。①学习方式与课程、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学习结果产生重大影响。其内涵是:(1)学习方式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2)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3)学习方式是教学过程中一个组合性的变量,它反映了学习者的思维水平。②探究式学习就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调查研究的理论基础
1、主体性理论探究式学习方式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它能够发展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既是探究式学习的主要特色,又是探究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根据教育心理学,发挥学生主体性原则就要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问题情境或探究内容的兴趣和探究动机,要保证整个探究过程对学生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2、人本主义学习动机理论该理论认为所有学生都有学习动机和需求,只要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是有意义和有价值时,所学习的知识符合他们的成长需求,学习动机才会明显。探究式学习应该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认识自身的价值和成就,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3、认知主义理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再组织,客体刺激只有被主体同化与认知结构之中,才能引起对刺激的行为反映,即学习才能发生。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学习过程的一个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个体通过一系列有组织的、有目的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对事物加深认识和印记,对知识进行重组和建构,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我校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探究式学习的现状 通过调查可归结如下:
(一)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够浓,探究的问题过于简单
1、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够浓。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探究式学习中拟定的问题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学生就饶有兴趣去探究结论,问题会牵引着他们进入探究过程。反之,他们就会浅尝辄止,没有耐心和毅力坚持下去,探究过程也平淡乏味,这样的探究式学习也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如果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中,教师不能点燃学生探究学习的激情,那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难以发挥出来,学生就不能做学习的主人。目前在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地处经济比较落后,信息比较闭塞的某些农村地区,学生普遍缺乏主动探究习惯和意识,从而影响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学生缺乏探究学习的兴趣,他们就难以做学习的主人。
2、探究的问题过于简单。科学研究中,解决问题是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为前提的,因为问题预示着研究的目标和方向,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的学习也是如此。首先必须让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各种问题,然后再循着问题去搜索各种信息,组织各种材料,寻找问题的答案。可是,目前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探究式学习无论是问题的提出方式,还是探究问题的过程均极为简单,缺乏足够的准备,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更多是为升学作准备而不是从学生学习需求出发的。例如在上《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综合探究课“建立学习型社会”中,有的教师一上课就让学生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第一: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第二: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必然性。第三: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第四:建立学习型社会的条件。第五:建立学习型社会的目的。从上面四个问题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这样的导入这样的问题属于探究性不强的一类问题,或者说不属于探究性的问题,因为问题本身仍能预见学生在整理教材信息的过程中,对思想政治课知识的分析能力、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培养十分有限,不利于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对此所能达到的教学目标只能说部分目标达到而已。这就是综合探究课教学过程中探究问题过于简单的表现。显然探究问题的简单化不利于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高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缺乏有效的范例教学,也缺乏充分合理的利用本地资源
1、缺乏有效的范例教学。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都接触了一些思想政治方面的一些知识,了解了一定的学习思想政治课的一般方法,也学了一些探究学习的示范,但对于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来说,立即让他们自主开展探究式学习恐怕很不现实。这时,教师开展探究式学习的范例教学就显得非常必要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围绕一定思想政治课题组织教学,恰当地把教学内容拟定成合适探究的问题,告诉学生如何利用当地资源收集、整理、分析思想政治信息,最终达成问题的解决。范例探究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学生从教材和“前概念”知识中去发现问题、积极探求问题的心理倾向,而且使他们对周围环境中的思想政治现象和事例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会对思想政治信息搜集整理、去伪存真、比较归纳等基本方法,最终走向由认识社会到改造社会的目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师要善于提供可行的教学范例,创设问题情境,提供探讨空间,以利于学生从观察到模仿再到实践去开展探究式学习。同时学生也应从范例中学会赏析他人的探究过程和成果,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逐渐养成自己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方法。
2、缺乏充分的利用当地资源。据调查,新课程实施以后,部分地区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中探究式学习早已有意无意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但很多地区的教师在教学时除了讲授教材上的内容外,较少地把课外知识作为探究学习的课程资源。比如在《经济生活》的综合探究课中可以对当地学生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当地某些成功企业经营的战略等作为资源进行探究。在《政治生活》的综合探究课中可以从当地政府网页或相关部门收集了解听证会资料、政府如何履行政府职能、当地典型人物和事件等资源进行探究。在《文化生活》的综合探究课中可以从风俗习惯、地区精神、地区文化特色等进行探究。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理论性、思想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理解所学内容,并把所学知识与社会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那么充分合理的在探究式学习中启发学生利用他们所熟悉的本地乡土课程资源,就可以把理论具体化,降低学生理解思想政治课的理论难度,这对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是大有益处的。
(三)教学理念相对滞后,教师专业化水平普遍较低。教学理念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课程观念老化,教育教学行为保守,习惯用老的方法教新的教材;对课改的新理念缺乏深刻理解,教学中“热闹多,门道少,形式主义严重”;专业知识不足,不善于开发和利用当地课程资源;信息素养较低,不会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等。教学仍然是“满堂灌”,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学活动也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教师缺乏新课程要求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进行教学探究学习,部分老师认为既浪费教学时间,又担心在探究式学习活动中,学生缺乏把握教学内容的能力,因而仍然“走老路”。部分教师认为自己不适应探究式教学下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许多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不高,对探究式学习的要求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教学行为形式化,表面化现象很严重。这使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中实施探究式教学大大增加了难度。
(四)教学条件限制,探究式学习较少。根据调查,由于我校大部分学生是住宿生,加之现在很多普通高级中学都进行“扩招”,班额人数过多,这在客观上也为我校开展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中进行探究式教学增加了障碍和难度,使探究式活动在操作上存在着困难,因而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就相对少了。课程资源条件不完全具备的条件下,很自然地就影响了探究式教学的深度、广度和效果。常此以往,探究式教学在综合探究课中就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现象,即使我们教师也希望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然而终究因客观条件之故,探究式学习仅仅停留在愿望之中。
诚然,并不是所有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中时时处处都适用探究式教学,但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并影响教学效果和教育目的的实现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中科学运用未尝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但愿这些问题在我们的努力下能早日解决,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三、提高我校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学习效果的几点做法
针对调查的结果,我们课题组根据我校是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综合探究教学中做了以下的努力。
(一)把握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和谐课堂的基本特征:
1、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是师生心灵融通、情感共振的绿洲,师生关系体现出民主、平等、开放、融洽的特征。在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的教学过程中构建和谐课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始终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而学生是与教师完全平等、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学习主人,师生之间呈现一种饱含平等、民主、自由、友善、尊重、理解、信任、宽容、亲情和友爱的平等对话、相互包容、相互共享的合作关系。在和谐课堂中,师生间流淌着温情,师生关系自然而亲近,每一个学生都能毫不保留的敞开心扉,与教师平等地进行知识和智慧的交流、对话,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理解,在精神与意义的沟通中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和谐的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堂中,生与生是平等、互助、合作的“和谐”关系,他们在课堂中平等地交流、合作和沟通,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活跃互动的教学过程。在课堂的运行过程方面,和谐课堂展现出完整、生动、流畅的特征。在和谐的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堂中不再是教师支配学生的单向信息输入,而是呈现出师生参与、合作、探究过程的强烈愿望与互动交流的激情和冲动。在和谐的思想政治课堂中,不仅师生间进行着有效、积极的双向互动,生生之间同样存在有序的互动。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与自然、轻松的对话中,每个学生的精神活力得到充分的释放,学生的思考、创造和探究的欲望得到充分的引发和唤起。在师生积极参与、交流、探讨和分享的过程中,课堂充满师生的激情、涌动着师生的灵感,弥漫着浓厚的人情味,有序地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精彩生态。课堂成为焕发师生生命力的场所,成为师生自由对话的舞台,成为充满生机与生命活力的广阔天地,成为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创意生成的智慧沃土。在诗情与创意的珠联璧合、交相辉映的“和谐课堂”中,师生像徜徉在清香四溢的花园里,似流连于美丽如画的风景中,沉浸在美的享受里,在不知不觉中收获一份人间的智慧和美好的回忆,师生生命得到不断激活、确证、丰富,生命的质量与价值得到不断提升。
3、教学相长的生命历程。在运行结果方面,和谐课堂体现出教师和学生的激情、益智、悦心的共同体验成长的特征。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的教学过程中,构建和谐课堂不仅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课堂意义的有效生成,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夯实学生人生基础的生命历程,而且能使教师的独特教学风格得到张扬,教师教学智慧得以催生和提升,使学校、家长、社会对课堂充满信任和期待。对学生而言,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和谐课堂不仅能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发展层面上使他们得到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在形成学科认知结构的同时发展和提升其理智过程和精神世界,而且能够使他们体悟和享受真诚互动所带来的欢畅感,达成身心的愉悦,激发生命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品质。在教师方面,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和谐课堂则能引领教师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有效反思,丰富教师的教学体验并提炼上升为教学智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总之,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和谐课堂中,师生的学识、智慧、能力和人格得到不断的提升,并在获得认识的同时体验生命力的涌动和精神的升华。
(二)树立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的探究式学习的理念
“探究学习”产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不断涌现,科学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图景,而这一发展必然对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传统的仅以文化知识教育为目的的教育体系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在这一时期,美国着手进行课程改革,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的报告中提出了应重视科学的知识结构,重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的新教育观,其率先倡导的“发现法”受到教育者的重视。与此同时,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了与发现法相似,但更具操作性的教学方法──“探究学习”(Enquiry Learning)方法。“探究学习”说不是强调儿童中心主义的教学活动,而是通过探究的过程,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结合和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由于“探究学习”在解决教什么,学什么方面更具体、适用,加之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从理论上对“探究学习”进行了论证,从而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广泛传播到世界其它国家,并迅速由理科教学扩展到文科教学中。学习心理研究表明,处于13~18岁的青少年生活经验逐渐丰富,思维十分活跃,新的需要与原有思维结构之间的矛盾成为内在动力,推动着思维的发展,他们厌恶教师的“满堂灌”,希望自己的潜能得以发挥,希望通过学习增长智慧。从思想政治学科综合探究课自身的内容看,学科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的阐述,是人们认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并用这些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来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有利武器,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发展以及社会制度的变迁,都是人类认识、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具体表现的成果。思辨是问题解决的前提,而问题的解决又极大地丰富人类的创新智慧。实践表明,我们的教学改变了思路,把让学生掌握思想政治课的结论的教学改变为引导学生探索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中所遇问题并尝试解决的教学,寓思想政治信息于探究式学习之中,学生的探究式学习的结果有根本的不同。比如“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个问题,如单纯让学生记住产业结构调整的教材条文表述转变为学生主动思考如何调整家庭和邻里的生产计划的探索过程,这样的教学会更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
(三)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流程和操作程序
1、基本流程说明、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分析问题:查阅资料、分析信息、交流探讨——解决问题:在交流探讨的基础上,形成成果,得出结论——拓展应用。
2、操作程序提出问题(设疑与质疑相结合)——分析问题(教师提供查找资料、数据等的相关信息)——查阅资料、数据——收集、整理资料和数据并形成见解——师生、学生交流探讨——解决问题——应用到实践。第一:问题情境:以高中学生的生活体验为中心,创设问题情境这是探究式学习的起始阶段,它要求师生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知识和社会经验;然后经过讨论,提出问题,诱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动机,确定探究学习的选题。在学习中,学生探究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问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学习的目标,从而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结合自己在农村的生活体验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因为学生自己在发现问题时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的动机。创设问题情境就是使学生明确如何开始进行问题探究学习。“创设问题情境”需要引出的是学生自行探究学习的问题,但是,它与我们通常理解上的“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解答问题”不一样。它不是(或者不完全是)以设问来组织课堂教学,也不是教师站在问题前面,带领学生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创设问题的实际情境,是刺激学生继续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包括合情合理的常规性问题,更提倡非常规性的问题,类似于当年在科学界普遍认同的传统下,达尔文提出物种起源,牛顿提出为什么苹果下落等这样一些违反常规的问题。一个大胆的科学设想、一种有争议的新闻事实、一个有意义的社会实践、一个成功或失败的致富人物,只要是可以引出学生将要进行探究学习的问题,都可以是创设问题的情境。在这个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要联系社会的发展、社会实践和生活的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农实践活动。第二:分析问题:利用当地课程资源,师生共同探究问题。在这个探究阶段,教师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引导学生收集、整理,然后运用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来确定课题进行探究式学习。这一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困难,一是时间花费长,二是这种学习方式实施时间还不是很长,学生对探究的方法还比较陌生,探究能力低。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逐步掌握这种学习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要进行整理、剖析,用以验证课题。教师可以充当信息提供者,为学生提供一些数据、信息,教师应成为是学生的助手,合作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有效引导是很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围绕,简要表述各自探究中的难点,要求学生不重复、不提与主题无关的问题。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只要综合大家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即可。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有三种,一是学生合作探究。二是小组合作探究。三是大班集体探究。第三:解决问题:在交流探讨的基础上,形成成果,得出结论。结语
通过近3年的研究,我们更进一步明确了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上好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是我们一直的努力。在努力的过程中我们澄清了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的教学误区——第一、并非所有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的教学内容都适合探究。第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非放任自流。第三、探究教学并非完全排斥其它教学模式。明确了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的教学目标——第一:达到对理论知识的深层理解。第二,立足于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第三,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第四,关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第五,促使学生的品德修养由内向外转化。明确了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的教学原则——第一、尊重学生,倡导民主—坚持民主性原则。第二、突出主体,学会合作—坚持主体性原则。第三、突显个性,鼓励创新—坚持创新性原则。第四、注重情感,相互激励—坚持情感性原则。明确了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的教学策略——第一突出主体,自主探究的策略。第二、启迪思维,创设问题的策略。第三、多维互动,合作探究的策略。第四、发挥主导,创设情境的策略。明确了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教学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几对关系:第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第二: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关系。第三:学习结果与学习评价的关系。等等一切都是我们在实践综合探究课并不断进行思考而得出的结论。这些结论对于我们继续上好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践和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进行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第一: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够浓。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探究式学习中拟定的问题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学生就饶有兴趣去探究结论,问题会牵引着他们进入探究过程。反之,他们就会浅尝辄止,没有耐心和毅力坚持下去,探究过程也平淡乏味,这样的探究式学习也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第二、探究问题过于简单。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无论是问题的提出方式,还是探究问题的过程存在简单化,缺乏足够的准备,学生对的探究式教学是为升学作准备而不是从自生学习需求出发的。第三、缺乏有效的范例教学。第四、由于条件限制存在缺乏充分的利用当地资源的问题。第五、有的教师的教学水平需进一步提高。第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的教学条件需进一步改善。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必须在以后的教学过程努力去克服和改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