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路的人教学设计
篇一:走路的人.教学设计 29 走路的人
教 材: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单 元:丰富多彩的文化 板 块:教学设计 *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说明文。课文通过世界博览会上一个小女孩儿的眼睛描绘了一尊奇特的雕塑,告诉我们这尊雕塑代表了一种由罗丹创造的、全新的艺术风格。通过对以米开朗琪罗为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风格和以罗丹为代表的现代雕塑风格的比较,说明了罗丹的创造对艺术发展的贡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读课文,了解以米开朗琪罗为代表的雕塑风格和以罗丹为代表的现代雕塑风格。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让学生猜图中的雕塑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引导学生了解以米开朗琪罗为代表的雕塑风格和以罗丹为代表的现代雕塑风格,理解罗丹的创造对艺术发展的贡献。2.通过解读文中意蕴丰富的句子,读中感悟,理解罗丹的创造在艺术上的突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罗丹的创造对艺术发展的贡献。
2.体会罗丹勇于探索的精神,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具有永恒的价值。
重难点分析:
? 感悟罗丹的创造对艺术发展的贡献是本文的重点。可以通过让学生“猜图中的雕塑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把作品与课文中对不同时期雕塑风格的描述联系起来,进而了解以米开朗琪罗为代表的雕塑风格和以罗丹为代表的现代雕塑风格,理解罗丹的创造对艺术发展的贡献。
?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罗丹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的价值,可以抓住文中意蕴 1 丰富的句子解读,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如课文题目《走路的人》,课文结尾“他就如同他的杰作《走路的人》一样,一直在走着,不停地走着。”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前搜集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作品图片和以罗丹为代表的现代雕塑作品的图片。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2 3 4 篇二:走路的人教学设计及反思
《走路的人》教学设计
双桥小学 赵春文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说明文。课文通过世界博览会上一个小女孩儿的眼睛描绘了一尊奇特的雕塑,告诉我们这尊雕塑代表了一种由罗丹创造的、全新的艺术风格。通过对以米开朗琪罗为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风格和以罗丹为代表的现代雕塑风格的比较,说明了罗丹的创造对艺术发展的贡献。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读课文,了解以米开朗琪罗为代表的雕塑风格和以罗丹为代表的现代雕塑风格。3.通过让学生猜图中的雕塑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引导学生了解以米开朗琪罗为代表的雕塑风格和以罗丹为代表的现代雕塑风格,理解罗丹的创造对艺术发展的贡献。4.通过解读文中意蕴丰富的句子,读中感悟,理解罗丹的创造在艺术上的突破。
教学重点:
1.理解罗丹的创造对艺术发展的贡献。
2.体会罗丹勇于探索的精神,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具有永恒的价值。
教学难点:
通过解读文中意蕴丰富的句子,读中感悟,理解罗丹的创造在艺术上的突破。课前准备:教师准备以米开朗琪罗为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作品和以罗丹为代表的现代雕塑作品的图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上一课我们学习了如诗如画的水墨徽州美,领略了中国的建筑美。这节课我们来欣赏西洋的雕塑艺术,提起西洋的雕塑艺术,就不能不说被誉为“现代雕塑之父”的罗丹大师,到处都有。
出示罗丹名言: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这节课让我们来走近这位艺术大师,了解他对艺术发展的贡献。
二、预习检查
1.检查朗读,纠正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由读文,扫清文字障碍。2.检查词语
雕塑 粗糙 凹凸 领域 丑陋
遵循 破碎 柔润 陈规 造型
栩栩如生 惶惑不解 高大硕壮 造型华丽
三、自读自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1)理清文章结构。
(2)米开朗琪罗的雕塑和罗丹的雕塑分别具有怎样的艺术风格?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先讲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展出了一个罗丹的雕塑,名字是走路的人。接着讲文艺复兴时期伟大代表人物米开朗琪罗的艺术特点。最后讲罗丹创造的新风格。
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以人物逼真,线条优美,造型华丽,外表光滑柔润,细节完整、真实为标准
罗丹的雕塑:用破碎不完整的造型、粗糙凹凸的表面,反映雕塑的明暗和光影。只强调塑像中的主要部分,忽略其他部分。有些不但不美丽,反而可以说是相当丑陋的。
4.出示雕塑图片,学生判断图中雕塑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你是怎样判断出来的,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比较两个不同时期雕塑的不同风格,理解罗丹在艺术上的突破,为进一步学文做好铺垫。同时训练学生灵活运用课文中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四、深读感悟 请同学们再次品读课文,边读边想:罗丹和他的杰作《走路的人》各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勾画相关语句,在旁边批注读后的感受。
1、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
2、小组交流,探讨问题。
3、师生共同讨论解疑。
(解读重点语句,感悟罗丹作品的独特风格和罗丹的创造对艺术发展的贡献。)
预设a、“女孩看了很久,眼中露惶惑不解的神情”(看了很久,说明雕塑很特别,吸引人,也说明它不容易被理解,“惶惑不解”说明这个雕像并不优美,让小女孩感到害怕)通过女孩儿的可以看出,大众对新的艺术风格不是一下就能理解和接受的,也可以看到,这个新风格的出现正是罗丹在艺术上的突破,是对大众审美情趣的一种超越,而超越,正是艺术生命力所在。b、“他没有手,没有头,因为他正在专心走路呀!”(忽略人物的头和手等相对次要的部分,正是为了突出人物专心走路的姿态,说明了罗丹的作品很特别)c、“他就如同他的杰作《走路的人》一样,一直走着,不停的走着。(既是作品《走路的人》的艺术主题,又指罗丹用毕生的精力去追求更新、更高的艺术境界。艺术的道路上从来没有停下来过探索的脚步)。
4、回读文本,自由感悟。
自由通读全文,谈谈学完全文后自己的收获,再次感受“走”字的深刻含义。预设: a、课文以“走路的人”为题,题眼是一个“走”字,“走”不仅是雕塑所表现的动作,也是罗丹要借雕塑来表达一种观念和主张。走,更是指罗丹在艺术上的创新的探索。b、“走路的人”不仅指罗丹一个人,凡是立志于探索创新的人,都可以叫 做“走路的人”。
c、走,不仅是雕塑所表现的动作,也是罗丹要借雕塑来表达的一种观念和主张。走,更是指罗丹在艺术上的创新和探索。
【设计意图】
读中感悟,才能将文本真正读透、读深、读广,才能理解罗丹的创造在艺术上的突破。
抓住重点句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本语言,通过解读文中意蕴丰富的句子,才能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五、拓展阅读
罗丹的故事
罗丹曾花了很大的精力为巴尔扎克塑造雕像,终于完成了。为了让别人分享自己的喜悦,同时也想让别人评价一下作品的得失,他叫了一个学生。罗丹注意到,学生的目光集中到双手以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在这位弟子的眼里,似乎雕像只有双手而没有其它了。学生说:“真是太好了,太美了,我从来没有看到这么一双奇妙的手啊!”
罗丹又叫了另外两个学生:“巴尔扎克的雕像完成了,请你们好好得看这尊雕像吧。”
这两个学生的目光最后都不约而同的落在雕像的手上。他们对老师说:“雕像最成功的部分就是这双手,简直是一双栩栩如生的神气之手。”
看到三个学生不谋而合地欣赏着双手,罗丹返回工作室,提起一把斧子,直奔雕像,把手砍掉了。学生们不明白老师为什么要破坏呕心沥血塑成的雕像。罗丹说:“这双手太突出了,它压倒了整体,它已经不再属于雕像本身,它已经有了独立的生命。这种独立是对雕像的否定和破坏。你们一定要记住: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它的任何一个部分,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不能比整体更突出、更重要??”
六、有效练习
1、假如在1900年第五届巴黎世博会上,你是一名记者,请你来采访一下罗丹先生。
模拟采访。同桌两人情景对话。全班展示。
2、继续收集有关罗丹的资料及作品,进一步了解他的为人,欣赏他的作品。
【设计意图】
通过角色间的对话,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使学生对文本加深了理解。让大家用理解和接受的眼光看待新的艺术风格,赞扬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
《走路的人》教学反思
双桥小学 赵春文
我在本次录播课课中,执教了五年级的《走路的人》一课。回顾本课教学过程有以下感悟:
感悟罗丹的创造对艺术发展的贡献是本文的重点我课前搜集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作品图片和以罗丹为代表的现代雕塑作品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猜图中的雕塑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把作品与课文中对不同时期雕塑风格的描述联系起来,进而了解以米开朗琪罗为代表的雕塑风格和以罗丹为代表的现代雕塑风格,理解罗丹的创造对艺术发展的贡献。同时训练学生灵活运用课文中语言,提高表达能力。学生并能较为准确地判断恰当地说出了“《摩西》这尊雕像栩栩如生,线条优美,连胡须,头发这些细节都很完整,所以我认为这是米开朗琪罗的作品。”“《思想者》这个雕像虽然很完整,但他以粗糙不平的表面表现人物苦苦思索的状态”等等。达到了理解语言和表达训练的目的。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罗丹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的价值,学生抓住了文中意蕴丰富的句子解读,从而深入理解课文。课文题目《走路的人》,课文结尾“他就如同他的杰作《走路的人》一样,一直在走着,不停地走着。”我引导学生联系爱国诗人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和鲁迅的“世上并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体会立志探索创新的人都是“走路的人”。鼓励学生在学习上迎难而上,探索创新,做“走路的人”。
有效练习环节,我设计了“假如在1900年第五届巴黎世博会上,你是一名记者,请你来采访一下罗丹先生。模拟采访。同桌两人情景对话。”通过角色间的对话,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使学生对文本加深了理解。让大家用理解和接受的眼光看待新的艺术风格,赞扬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
不足之处:
1.课堂环节不够紧凑,有些点拨还不到位。对学生的胆怯没能微笑着去开导,欠佳的发言没有机智的引导。
2.缺乏激情,感情投入不足。教态不自然,呆板,拘谨,放不开。
3.教学语言准备不充分,致使讲课当中语言辞不达意,甚至有些语无伦次。这些不足提醒我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需要改进的,思考的还很多。篇三:《走路的人》导学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导学案
班级课 题29*走路的人 课 时 1 二次备课 学习目标:
1、自读课文,了解以“米开朗基罗”为代表的文
艺复兴时期的雕塑风格和以“罗丹”为代表的现代雕塑
风格。来源:小精灵儿童资讯站
2、理解罗丹的创造对艺术发展的贡献。
3、理解文中意蕴丰富的句子,了解“走路的人”的双重含义。
路的人”的双重含义;理解文章最后一自然段。
一、导入新课。
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走路的人”指的谁?“走
路”是什么意思? 学生活动预设:“走路的人”指的是一个雕塑;
“走路”是向前行进、向前迈步等。
二、初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师:既然“走路的人”是一座雕像,那么它是一尊
怎样的雕像?是谁的作品?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
文,整理自学笔记,一会大家交流;
1、学生浏览课文,整理自学笔记;
2、交流:
学生活动预设:那座雕像没有头没有手,只有厚实的身躯和两条粗壮的坚定的叉开着像是在走路的腿—
—它是奥古斯特〃罗丹的作品;
师:那么罗丹雕塑作品的艺术特点是什么?与“米
开朗基罗”为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风格有什么不
同?
3、学生读文思考。
4、交流,预设:
⑴罗丹的雕塑经常只强调雕像中的主要部分,而是
省略其他不重要的部分,有些雕塑不但不美丽,反而可
以说是相当丑陋的,因为他要表现的不仅仅是外表的形
象,更是艺术家内心的观念和主张。来源:小精灵儿童资讯站
⑵米开朗基罗的雕塑风格以人物逼真,线条优美,造型华丽,外表光滑柔润,细节完整、真实为标准。
5、出示学生课前搜集的一些雕塑图片,学生判断图中雕塑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
学生结合文中叙述的两种雕塑风格进行判断。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感悟。
三、解读重点语句,深入理解课文。
1、师:你喜欢哪位雕塑家的创作风格?学生结合文中的语句谈自己喜欢的理由预设: 1)、学生可能抓“他没有手,没有头,因为他正在走路呀。”来体会罗丹的作品忽略了人物的头和手等相对次要的部分,正是为了突出人物专心走路的姿态。2)、抓“女孩看了很久,眼中露出惶惑不解的神情”体会看了很久,说明雕塑很特别,吸引人,也说明它不易被理解。“惶惑不解”说明这个雕塑并不优美,让女孩感到害怕。
师点拨:从小女孩的反应可以看出,大众对新的艺术风格不是一下子就能理解和接受的,也可以从中看到,这种新风格的出现正是罗丹在艺术上的突破,是对大众审美情趣的一种超越,而超越正是艺术的生命力所在。3)、抓“他就如同它的杰作《走路的人》一样,一直走着,不停的走着。”体会既是指作品的艺术主题,又指罗丹用毕生的精力去追求更新,更高的艺术境界。艺术的道路上从来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
2、指导朗读,重点感悟。
第二篇:天游峰扫路人教学设计
15、天游峰的扫路人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文中的主要词语。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1、通过品读能体会到扫路人朴实的外表、平淡的话语、爽朗的笑声中所蕴含的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2、课文中写景对人物品质的衬托作用。
四、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
2、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今天,我们要一起游览著名的风景区——武夷山,去欣赏那天游峰的险峻,在途中,我们还会认识一位老人呢!
板书:天游峰的扫路人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生字词。
出示:
攀登 精瘦 运动鞋 气喘吁吁
瘦削 眉毛 慈善 宿鸟
六、教学过程:
⑴同桌互读检查
⑵指读,互评
⑶这些生字中,你们认为哪几个字比较难写,需要讨论的?
⑷完成课后练习2。
2、指名朗读课文(可分小节读)。
提问:课文主要写什么?
3、理清文章脉络。
这篇课文是从几个方面来写天游峰的扫路人的?
第一段(第1、2节):武夷山天游峰的险峻,以及“我”登上山顶时的喜悦。
第二段(第3节):“我”下山在小溪边散步时发现了天游峰的扫路人。
第三段(第4—12节):“我”在与扫路老人的交谈中,感受到老人对生活充满自信。
三、精读课文第一段。
1、听读第一自然段。(播放磁带)
⑴听读。
⑵听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一些什么?板书:天游峰
2、齐读第一自然段。
3、天游峰是一座怎样的奇峰?你知道吗?请你用笔把有关的语句画下来,读一读。
4、说话练习。
出示:
天游峰
5、文章怎样来写天游峰的险?
出示:
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⑴指名读。这一句告诉我们什么?
板书:九百多级石梯
⑵这一句用什么方法来写天游峰的险?
⑶怎么打比方的?从这个比喻,我们可看出石梯怎样?
(高、陡、窄)
⑷情景创设
教者把一根棉线拎在手上,让线飘悠,感知石梯的险。
⑸自由读。
边朗读,边想象,边体会“一根银丝在云雾中飘飘悠悠”的险。
⑹指名读。
6、这么险峻的天游峰,作者攀登上了顶峰,心里怎样呢?
7、指导朗读。
武夷山的天游峰是那么险峻,你能读出这种险势来吗?作者登上了险峰时是多么喜悦,你能从朗读中体现出这种心情吗?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
8、指名读课文第一段。
四、作业。
1、认真诵读课文。
2、写出下列字的笔画数。
攀()瘦()鞋()
眉()慈()宿()
3、抄写词语。
攀登 傍晚 伴随 气喘吁吁
瘦削 鞋子 慈善 自在悠闲
宿鸟 眉毛 汗珠 炯炯有神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5课—《天游峰的扫路人》。(生齐读)
提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先引导学生弄清课文所记叙的事情,再理解人物的形象。这样的教学思路是好的。)
二、讲读第三段,理解人物形象。
过渡: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为什么他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认识这位扫路人。
(这个过渡性的问题,提示了学习的目标。)
1、自读课文。提示: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天游峰扫路人的句子读一读。
2、小组讨论交流。扫路人是一位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3、全班交流,相机板书。
年过七旬乐观开朗
每天扫上扫下工作负责
30年后„„自信豁达
(对扫路人的形象的理解是正确而全面的。)
4、研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渡:作者在与老人的交谈的过程中,想了些什么?
(1)学生自读,找出课文中作者直接议论、抒情的内容。
(2)讨论、交流。启发学生展开想像,作者当时对老人说的话。
(这一步的要求是高的,需要进行研读。通过研读,初步知道直接抒情的方法。)
5、分角色朗读。
(1)小组练习。
(2)指名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又回到了整体,也能再现两人交谈时的情境。)
三、比较阅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1、引读第二自然段。
天游峰是武夷山的第一险峰,是如此的巍峨险峻„„(生读)。当作者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饱览了无限风光,心里怎么样呢?(生读:“好不得意”。)
2、提问。
晚上,作者在散步时又遇到了一位对工作极端负责、对生活充满信心的扫路人,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3、出示填空。
这次,作者游览了武夷山,()登上天游峰,饱览了的无限风光,()遇到了一位乐观开朗、工作负责的扫路老人。
4、学生填后,齐读。
(这一步的设计很有创造性。不仅帮助学生体会了作者的感情变化,而且理解了课文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总结全文。
作者游览了武夷山,不仅登上天游峰,饱览了的无限风光,而且遇到了一位乐观开朗、工作负责的扫路老人。他心里是多么高兴啊!于是他禁不住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写了下来,告诉大家。如果你在生活中也遇到了这样一个人,你会怎么做?
怎么把一个人写好呢?可以像作者那样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等进行描写,突出人物特点。在描写的过程中,要学习抒发感情的方法,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老人说:“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要是30年后,他会是什么样的?他们相遇后又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像,然后写下来。
板书设计:
年过七旬
乐观开朗
15、天游峰的扫路人
每天扫上扫下
工作负责
30年后„„
自信豁达
第三篇:走迷宫教学设计
走迷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大胆想像与创造,注意设计与功用的关系。
2、收集有关迷宫的资料,了解它的文化和历史以及造型特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多种造型方法表现出一个平面的或立体的迷宫。
难点:收集多种材料,掌握不同材料和工具的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学习用品。
(二)、体验迷宫的玩法
1.教师试玩迷宫图。
2.学生试玩迷宫游戏。
3.请走得最快的同桌上来演示走法。
(三)、了解迷宫的相关知识
介绍传说中最古老的迷宫建筑:米诺斯王宫。
(四)、分解迷宫图的设计方法
1.提问:大家想不想自己设计一个迷宫图呢?
2.比较老师和同学各自玩的迷宫图,说说你更喜欢哪种形式的图。
3.学生讨论设计迷宫图:
4.观看两张迷宫,谈谈这些迷宫的独特之处。
(1)道路迂回曲折,让人迷惑。
(2)配有有趣的图形、景物。如:秋千、索道。
(五)、学生作业:
设计一个有意境、有趣味的迷宫图,和同学一起玩一玩。
(六)、评析作品 拓展知识
1.谈谈自己设计的迷宫,参与作品的自评、互评。
2.欣赏德国的大型向日葵迷宫,体会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第四篇:《走月亮》教学设计
【创新教案】
《走月亮》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在教学本文时,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设情境,品读感悟,使学生不仅感悟到温馨、快乐、幸福的亲情美,而且体会到月色下的意境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抓词抓句去重点体会。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多读、多说,以读为主,以读代讲,通过“品读”来代替文章的讲解,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体悟感情,突破教学难点,避免把文章“讲”没味儿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首先,我们先来观看一段flash动画。
(多媒体播放flsh动画:在月光如水的夜晚,一对儿母女悠闲地漫步。此间,配以优雅的音乐。)
师:同学们,这种情景美吗?
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随着作者一起和阿妈手牵着手“走月亮”,漫步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看着美丽的景色,感受着妈妈浓浓的亲情。
二、品读课文,深入学习
1.找出文中喜欢的地方,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师:请同学们体会着月色下的美好意境自读课文,并找出你最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试一试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2.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根据学生朗读的具体内容,随机点拨。)
设想学生找到的语句:
a:“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照亮了……照亮了……”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里呀?
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回答,教师相机引导作答。
师:这么美的景色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
指导学生读出那种美好的意境,在读中,在倾听别人读中仿佛看到了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秋天月光下的美丽景色。
多媒体出示静态画面:柔和的月光下,高高的山,村头的树,村间的路,一片幽静、祥和的景象。进一步体会自己那种美好的境界,使学生产生如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秋天月光洒满人间,月光下的各种景物清晰而又静谧,这迷人的月夜使“我”和阿妈感受到月夜景色的美好。
b: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呦,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师: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教师相机提问:香味在流,月光在流,怎么可能?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月光下小溪、山草、野花构成的一幅甜美画面,体会到正是这种语言,才将本无情感的自然之物附着上甜美、欢快、幸福情绪,如流水绵绵不绝。
多媒体出示动态画面:月光下的溪水清澈美丽,淙淙地流着,鹅卵石布满河床,小水塘映着月光。
从而让学生体会“我”和阿妈欣赏到的清澈美丽的溪水,闻到了溪水中山草和野花的香味,看到倒映在溪水里的月亮,看到了鹅卵石间的无数个可爱的小水塘和倒映在小水塘里的数不清的月亮。秋风轻拂,无数个小水塘中的无数个小月亮随着微波轻轻摇荡。
师:这么美好的画面,谁能用你的朗读来体会体会呢?
学生通过朗读宣泄看到这般美丽的景色时的心情。
指导朗读:让学生读出欢快、幸福的语气。
c:“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刺声里银光一闪……从果园那边,飘来了果子的甜香。”,“走过……走过……走过……走过……”“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①秋虫夜鸟此刻在做什么?
②你能想象一下果园里的景色吗?
③作者都嗅到了野花的香气,那她会看到怎样的景色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多媒体展示flash动画:月光下,秋虫鸣唱,夜鸟飞翔。妈妈拉着“我”的手,走过溪岸、走过石拱桥……漫步的画面。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师:我们走过了那么多的地方,耳闻秋虫唱歌和夜鸟拍打翅膀的声音,嗅到了野花的香气和果园里成熟了的果子的香气,目睹了沿途的美景和空中美丽的月亮及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就像到了仙境一样。
三、思想感悟,情感体验
师:你们觉得“我”和妈妈幸福吗?体现在什么地方?
使学生体会到:“我”和阿妈在美丽的月光下散步非常幸福,充满情趣。
师:你有没有和妈妈或者家人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想自己和妈妈或者家人一起漫步时的幸福心情,来感受作者此时幸福甜蜜的心情,感受妈妈、家人身上的温暖气息。
教师随机点拨:其实亲情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会发现我们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是那样的温暖,那样的幸福、快乐。
四、总结
《走月亮》这篇文章是一篇充溢着诗情画意的散文。读着这篇文章,使人不由自主地走进一幅如诗、如画、如室外田园般的画卷中。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伴随着音乐,再读全文,用心和阿妈一起走月亮!
学生轻声感情朗读。
五、尝试着背诵全文
六、布置
作业
小练笔:在浓浓的亲情中,我们学会了独立行走,我们一步步长大成人。
你有没有和家人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写一写。
提示:过年过节、生日、爸爸妈妈带你出去玩……
板书设计:
走月亮
小路
温馨
溪边
快乐
景美
情浓
田埂
甜美
……
幸福
第五篇:走迷宫教学设计
走迷宫 卢甜甜
设计意图
1.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而且要尽量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与用途。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体验玩数学、找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目标:
走迷宫是一种开发学生智力的活动,迷宫的设计很巧妙,也很有趣味性。在这节课中,老师引导学生来玩走迷宫的游戏,可以考验他们的眼力,锻炼耐力,提高孩子的想象力。
前半节课我们通过一些简单的迷宫游戏,让学生来找破解迷宫的方法。后半节课我们通过一些数字迷宫游戏来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难度,不断升华,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获。
教学重难点 一条路线和多条路线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迷宫图片。教学过程
(一)导入 ——游戏一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玩走迷宫的游戏。大家想不想加入呀?(出示图一)
师:小羊要带朋友们回家玩,不重复走,怎样才能接到所有的朋友?
提出问题,学生思考。
师:图中有好多条道路,哪条路都能回家。但是只有一条路能接到所有的朋友回家,究竟是哪一条呢?
同桌相互交流后教师指名回答。师根据回答结果出示正确的路线。
(二)导入 ——游戏二
接下来我们玩一个采蜂蜜的游戏。小熊邀请小猪、小兔、小猴一起去采蜂蜜,途中要采四种不同的花,怎样走才能不重复呢?(出示图二)
学生汇报,教师出示正确路线。
(三)练习——谁是迷宫大王 1.找路线:
小鹿要穿过森林到湖边,有几条路可走呢?(增加难度,由一条路线增加到多条路线)
2.数字迷宫:
走出迷宫的规则是:按照从1~9的顺序走,而且必须是相邻的两个数字。(增加难度,由一条路线增加到多条路线)
3.数字的汉字写法: 悠悠要去找乐乐玩,请你帮他找到与数字对应的汉字的正确写法,并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找到正确的路线。
(四)迷宫欣赏
图片:广场迷宫、地图迷宫、人工建筑物迷宫、洞穴迷宫、密林迷宫等。
(五)画迷宫
同学们,看了这么多的迷宫图片,你能试着自己画一个简单的迷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