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教学情境的设计与调整的研究

时间:2019-05-12 23:49: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题研究:教学情境的设计与调整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题研究:教学情境的设计与调整的研究》。

第一篇:课题研究:教学情境的设计与调整的研究

教学情境的设计与调整的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略的研究子课题结题报告

(2007.9-2010.4)执笔:贾秋萍

一、研究背景

本课题目前没有专门的研究,只是早在70年代开始,有李吉林老师对于“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研究。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情境教育与情境教学,情境教学的创设从语文情境教学开始,已有几十年的历程。在世纪大转折的时期,国际基础教育发生了课程理念与实践的大震荡、大变革。其基本走向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加强课程的综合,注重文理渗透、学科统整;促进课程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与沟通;推动课程建设的多样化、个性化,以适应学生的选择需要;改变课程开发与管理过于集中的政策,鼓励教师广泛参与课程的开发。与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我国为广泛深入地推进素质教育,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倡导者在1996年就明确提出了“情境课程”的主张,并开始了初步的实验与研究。本课题正是在已经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积极回应国际与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呼唤,进一步深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和学校特色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模式的一个尝试。情境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学习者是学习过程的原动力,教育工作的职责就是为学习者创设进行情境学习的环境。它主要表现为建立三种情境:即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情境、以知识为中心的情境、和以评价为中心的情境。但情境教学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流动生成的过程。钟启泉教授曾作过这样精彩的阐述:“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情境不仅要注重设计,还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作出调整。

二、课题界定

1.概念界定

(1)“初中语文”是本课题研究的学科对象,在研究实践中主要基于本地区初中语 文的教学沿革和现状,对其他地区的初中语文也会作相应的探索。

(2)情境:情境即情况、环境,一般是指由外界、景物、事件、人物关系等诸多要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有机结合的境地。“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其背景,能解决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新知与旧知之间的矛盾。课堂教学情境,主要包括语言文字、图表、图像、实物材料、人物动作、人际关系等。

(3)“设计与调整”: “设计”,《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意思是: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法、图样等。设计就是设想、运筹、计划和预算,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设计不只是事前的准备工作,且是创造性的活动。“调整”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意思是:重新调配或安排,使合于新的情况。

(4)“教学情境的设计与调整”:我们认为教学情境的设计犹如课堂教学中的预设,而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需要具有足够的创造性教学智慧,面对突发的课堂生成,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

2.理论支撑

本课题的提出和研究主要基于以下教学理论:(1)建构主义的学习原理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与他人的协作,主动建构而获得的。

(2)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罗杰斯认为应创造一种有利学生学习的气氛,教师充分信任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从而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感到安全与自信,充分显露自己的潜能。

(3)李吉林的教学情境法

情境教学来自于小学语文教育家李吉林老师的教学实践。李老师先是从外语的情景教学中得到启迪,创立了情境教法。其后,借鉴我国文论的“境界学说”,逐步建立了情境教学体系数。为我们提供了创造性地向我国优秀教育传统学习的成功范例。

“情境教学”特色在于生动有趣,使学习成为乐事,学生不断得到赏识、体验成功。情境教学是使学生成功、自信,让学生不断发现语文之美,发现自己阅读表达上的进步,发现自己学习的潜力,实现自己的创造性。把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动起来,人在特定的情境中便会思维活跃。

(4)教学设计的系统思维理论 该理论认为要把教学成效的条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这个整体就是为达成特定目标而由各要素按照一定互动方式组织起来的结构、功能集合体,要能在全部可供选择的方案中寻求最优的解决方法

(5)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教授认为智力的结构不是某一种能力或围绕某一种能力的几种能力的整合,而是相对独立,相互平等的,他认为智力是多维开放的,是在一种文化环境中个体处理信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可以被文化环境所激活。

(6)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它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基础,将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效益的衡量指标,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要进行及时地反思,为达成教学目标采用最佳的教学策略。3.研究内容

(1)教学情境设计的方法、原则、呈现方式研究(2)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的调整策略研究

三、实践价值

赫尔巴特说:“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而课堂调整和控制不仅可以通过一些适当的措施和规范来保持课堂的秩序,同时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手段和活动来消解课堂活动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冲突和障碍,以此维持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并通过激励、引导等方式为课堂活动不断创造动力资源,从而保障课堂教学的高效完成。

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形态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课堂调整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因此,课堂调整的具体目的是保证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四、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1.目标:

(1)通过研究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和学生文化的教学情境,使语文教学渐入佳境。

(2)通过研究,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减轻语文课业负担,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情趣和实践能力,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3)通过研究,提高本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研究水平与语文素养。2.内容:

(1)教学情境设计的方法、原则和呈现形式(2)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的调整策略研究 3.方法:

(1)文献研究法。借鉴国内外有关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再联系教学实践作进一步的研究与提炼。

(2)个案研究法。结合教学实践中个案,抓住典型事件,进行个案研究,与深入的案例分析相结合,通过现场观察和细节分析,描述已经发生过的教育教学过程,反映教育教学的实践和成果,对研究内容作深入的思考,挖掘蕴含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技能,努力形成合理有效的教学方略。

(3)专题研究。运用访谈、问卷、测试等方式收集整理学生和老师感兴趣的专题资料;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与归纳,感性入手,反复论证,理性提升,密切联系教学实践。

(4)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教师的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把教师的研究与专家的指导结合起来,组织教师结合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展开研究,解决日常实践中的教育教学问题,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合作研究活动,共同探讨教育教学问题,促进教学智慧的生成。

(5)通过主题计划、行动观察、反思改进三大步骤开展行动研究,力图从实践的层面探索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与调整的有效方略。

五、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07.9-2008.2)

(1)参加总课题研讨会,明确总课题研究背景、研究要求、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等。

(2)确定子课题组成员及分工。(3)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调查分析。

(4)收集资料,起草“子课题实施方案及计划”,对方案进行论证。2.实施阶段(2008.3-2009.10)

(1)研究专题一:教学情境设计的方法、原则和呈现形式 研究时间:2008.3-2008.12 研究目标:初步理解和把握“教学情境”的内涵、特点,通过研究,归纳新课 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情境设计的一般方法,并总结情境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呈现方式,形成一定数量的学习材料、心得体会和阶段性研究报告。

研究形式:⑴理论自学 ⑵专家讲座 ⑶课例研讨 ⑷心得交流 研究结果:学习材料、心得体会、案例等

(2)研究专题二: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的调整策略研究 研究时间:2008.12-2009.10 研究目标:能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设计教学情境,并能依据文本特点、教学环境等因素调整教学情境,从而摸索出教学情境调整的一般规律,创建高效课堂,促进学生发展。

研究形式:⑴理论自学 ⑵专家指津 ⑶案例分析 ⑷课堂教学 ⑸教学沙龙 研究结果:学习材料、案例分析、研究报告等

3.总结阶段(2009.10-2009.12)

(1)撰写研究报告、论文等。(2)课题组材料整理。(3)课题鉴定结题。

六、实施策略

根据子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本子课题组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两方面:教学情境设计的方法、原则、呈现方式研究;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的调整策略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研究,我们对这两方面的内容都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教学情境设计的方法、原则和呈现方式 1.情境设计的方法:

新课程理念认为,优质的知识呈现情境既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又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和学生文化的教学情境就显得极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巧妙地创设情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经过一年多的课堂实践,我们总结了如下的教学情境设计的方法:

(1)结合文本环境,创设生活情境,引起学生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变化,文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教学点与兴趣点往往不一致,文本与学生脱节,这时就需要教师创设优质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有真切地感受,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学生进入文本,真切感受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意义,这样的学习才会主动,这样的课堂才会生动。鲁迅的小说《社戏》是一篇 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文章。它描绘了江南水乡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月色,含香的水气,令人自失的笛声,还有一大帮顽皮无私友好的农村儿童一起煮豆的经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然而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学生对小说中的生活环境和人物的感知认同程度也各不相同。有农村水乡生活经验的学生,觉得课文描述的就是自己的童年,而没有这种生活体验的学生,乌蓬船和豆子就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为了让学生体味那豆香般的童年,在课堂上,我让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由自己的童年的趣事说起,接下来跟学生说起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和鲁迅童年生活的轶闻趣事。这样学生说得有劲,听得有味,阅读的兴趣油然而生,自觉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那迷人的水乡和亦真亦幻的月夜,和那些孩子一道去品味豆子的清香。

(2)运用现代媒体,创设情感情境,使学生有情感的涌动。在阅读教学中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让学生处于非常亢奋的学习状态,自觉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从中受到熏陶和启发。现代媒体广泛运用于教学,为情感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台。在情绪高涨的时候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自然是水到渠成。《安塞腰鼓》是一篇颂扬生命力的美文。在学生阅读之前,我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陕北生活环境民风民俗以及腰鼓文化的资料,课堂上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为学生展现陕北腰鼓舞动的雄壮场面:空旷的黄色的背景,雄健的后生,激越的鼓声。引导学生由视觉到听觉,由鼓到人再到生命,产生积极的思维,让学生真切的感受课文,感悟生命。

(3)结合文章旨意,创设冲突情境,让学生有感而发。认知冲突的产生,能够迅速激活学生思维,进行积极思考。在教学中把对立的观点意见提出来争论,让学生在冲突中产生积极的思维,并提供表达感受的机会,进而受到人格的熏陶。在《最后一课》的教学结尾时,我对学生们说道:“有人认为小弗郎士的可贵在于命运大转折的时刻,终于明白了学习是与侵略者作斗争的武器。而有的人却认为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等到做了亡国奴这一天,才明白这些道理有什么用啊!”学生听了都深有感触,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对“爱国”这一概念有了新的认识。

(4)创设障碍情境,引导学生循序渐进。从心理学上讲,学生最大的学习动机就是成功动机。因此创设障碍情境,要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很容易或很难解决,都会使学生学习动机的丧失,失去教学的首要目的。在教学实践中只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要达到的预期目标两方面把握,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很好地达到预期的目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精细别致,学生对情节内容容易理解,但要悟透文章蕴涵的深情却是不易。为此我设计一组问题引导学生:“‘背影’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背影’是在一个怎样的家庭背景下产生的?这样的背景与主题有怎样的联系?”学生 置身于情境当中,细心体会朴实语言中蕴涵的深情。

(5)运用文本,创设活动情境,体味人物的形象美。《木兰诗》是一首流传甚广的北方乐府民歌。学生对内容大都比较熟悉,且大多数看过由此改编过来的一些影视作品。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将它改编成剧本,让学生与木兰跨越时空,展开心灵的对话,产生情感的共鸣。再以“木兰美在哪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探讨,受到人格的熏陶。

2.教学情境设计的主要原则

通过教学实践研究,我们认识到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实现教学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是情境设计的根本出发点

情境设计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使学习主体对知识做到“深刻理解”。因此,情境设计的依据就应该是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只有真正做到从这两方面出发的教学设计,才会获得真正有效的成果。例如,文言文和诗歌体裁不同,那么教学设计的思路也应该有所区别。诗歌相对于知识点很多的文言文来说,就应该更加“务虚”,更多的在意境的营造与体悟上下功夫。初中高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与认识水平都比初中低年级的学生要高很多,因此教师在设计情境前,对学生的实际思想水平有一定的把握也就显得十分必要。因此,教师在进行情境设计的时候一定要立足于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

(2)“情”要真切深沉,勿虚假浮漂;“境”要深刻高远,勿浅薄空俗

“情境设计”,顾名思义,就是要通过“情”与“境”的设计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情”与“境”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精心细致,重在情感的真切深沉和事理的深刻、意境的高远。使得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中做到深刻的理解。这个过程中,“情”不可虚伪做作;“境”不可浅俗空泛。要将“情境”设计好,就要求作为教学活动引导者的教师能够投入真情实感,能够做到思想深刻,将文本吃深吃透吃活,而不是流于形式。因此,多元化的情境设计对于教师来说,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不断的学习和研究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3)想象力的提高与逻辑思维的锻炼是情境设计的两大思维培养目标

情境设计中,图像和音乐的运用是最为普遍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情境化就简单地等于形象化。通过想象,丰富文本为我们描述的形象,从而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发散思维水平的提高,确实是情境设计的一个重要目的。但是,与此同时,逻辑思维、收敛性思维的锻炼也是不可忽视的。因为,没有收签性思维,特别是没有概括能力,对学生解 决开放性问题也是非常不利的。因为,概括可以使人们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它是一种高级的创造思维的活动。因此,就要求教师在情境设计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既能做到“举一反三”,又能做到“由博返约”。3.教学情境设计的主要呈现形式

教学情境的设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既要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也要考虑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更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应该根据具体的不同特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以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我们在实际的教学情境创设,采取了分解与综合,重点与全面相结合的实验方法,即在某一单元的教学中,主要采用一种情境,辅之于其它情境。我们在实践研究中,主要实验的情境形式有:

(1)文图再现情境:用文字材料、图表、数据等资料,展现、陈列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背景资料、事件经过、建设成就等,作为学生探究的依据。

(2)语言描述情境:情境教学十分讲究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的结合。在情境出现时,教师伴以语言描绘,这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性作用。语言描绘提高了感知的效应,情境会更加鲜明,并且带着感情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学生因感官的兴奋,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促进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3)表演体会情境: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进入角色”即“假如我是课文中的××”;扮演角色,则是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由于学生自己进入、扮演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中的同学,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

(4)音乐渲染情境: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用音乐渲染情境,并不局限于播放现成的乐曲、歌曲,教师自己的弹奏、轻唱以及学生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关键是选取的乐曲与教材的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发展上要对应、协调。

(5)生活展现惰境:即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二)教学情境的调整的策略

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的教是变化的条件,是外因,学生的学才是变化的根据,是内因。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起作用,如果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没有协调好,教学将失去作用。如何处理好这教与学的关系呢?这就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调谐”技 艺,使教师输出的信息与学生接受信息的频率相等,产生教与学之间的“和谐共振”效应。因为学生感知信息的心理过程具有外显性,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外显行为洞察他们的学习心态,并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设计作出相应调整,以获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以下结合我们课题组在教学实际中的研究,谈一下我们对教学情境的调整的策略的思考。1.不屑一顾时,制造悬念

好奇心是中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它往往是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导火线,能驱策学生去接近所学内容,进行思考、探究。但教学中,往往由于问题常见,使许多学生感到没有刺激,产生不屑一顾的现象,缺乏对新知识的期待和渴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变学生的懈怠心为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产生学习的动力。(1)平淡出“奇”

课本中的许多内容是朴实无华,缺少悬念的。但如果教师能够善于挖掘,却往往能“化腐朽为神奇”,“出奇制胜”。教师善于挖掘,巧设悬念,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还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内涵,发展思维能力。(2)生活引“趣”

课本上的内容尽管多数文质兼美,但不非篇篇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有时可结合教材本身的知识特点,从生活中引入新的、在学生周围的话题,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2.眉头紧锁时,化难为易

课堂教学是不可能一路通畅的。当教师输出的信息频率过高或过快时,学生就不能及时“接收”,而造成教学冷场,思维冷却。学生由于对教学内容不甚理解,思维跟不上,而出现眉头紧锁,目光愣怔的神态。这时教师需要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以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1)放下“架子”

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有可能是教学节奏过快造成的,这时可以延时、暂停、重复、追问,让学生通过把“快节奏”变为“慢镜头”,帮助学生渐渐地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思维的过程。(2)铺路架桥

学生的思维障碍也可能是问题过于深奥,难度过高形成的。这时教师不能“端现成饭给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应该减缓坡度,搭设台阶,帮助学生搭建起解决问题的桥梁,从而引导学生顺利解决地跟上教学的节奏。3.群情激荡时,锦上添花

心理研究表明,在心境良好,情绪高涨的状态下学习,就会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的办法多多。在课堂上如果学生表现出满足、欢欣、激动的神情,就说明学生的感知、理解比较顺畅,正在“兴头”上。教师如果抓住这一时机,锦上添花,就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向更高、更深的层次发展。

(1)发散

即开阔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多种角度去思考问题。教师利用学生的“兴头”不断启发,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的广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2)深化

即增加难度,向更高层次发展。抓住“兴头”,锦上添花,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4.精神疲劳时,活动引趣

在课堂上也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教师讲解,学生练习;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如果教学老是这样进行,会使学生生厌,造成精神上的疲劳。这时可调节一下学生的情绪,把学生引到活动中去。

初中阶段,古诗文背诵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学习要求背诵的诗歌、课文时,我的设计一般都是:读——讲——背——写。其中背诵环节为小组或男女生口头背诵比赛。

办法刚一开始实施,学生兴致极高,生怕自己给集体丢分,效果非常好。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总有少数人没有参加比赛的机会,时间长了,学生积极性有所下降,开始变得不在乎起来。

在学习《赠从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学生们还是习惯性地读——讲——背,气氛调动不起来。赶快变,男生女生比比看,五分钟准备,全员参加,背写第一首,看哪个组满分多,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同学之间还互相提醒:“写写易错字,别出错!”时间到,开始比赛,同学们奋笔疾书,效果非常好。

结果出来后,第一首得到满分的同学非常兴奋,没得到满分的学生,第二首背写时更加卖力了,一堂课下来,两首诗背写满分率达93%。

5.充分感悟时,戛然而止

学生学习的潜力是无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根据学生现有学习状态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始终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教学状态,如果学生的学习已经达到了教师预期的目的,已经完成了课堂教学的目标,这时,教师要大胆地终止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感到课虽终但意未尽,把对文本的感受长久地停留在脑海中。如果此时教师依然按照 预定继续教学,反而会起到负作用,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而课堂教学中的收放完全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能力和对课堂的判断和把握,这也是教师智慧的体现之一。

曾听一位教师上《印度洋上生死夜》,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在生死的抉择面前,船长皮埃尔为了挽救别人,舍弃自己与妻子的生命。文章写到妻子克勒松已经去世了,海啸马上要发生了,皮埃尔准备与妻子一起去了。课文中这样描写到:他抱住了克勒松,发现她的躯体已经冰凉,此时,他反而变得分外平静,只是在亡妻的耳朵边轻轻的说……在教学时,教师配上音乐,引导学生朗读,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已经读得非常投入到位了,而这位教师又问到:“文中有个省略号,省略了皮埃尔对亡妻说的话,此情此景,他会说什么呢?”问题一出,异常热烈,学生回答的无非是如何舍不得妻子,如何爱自己的妻子,这些话一旦出自学生之口,便引来一片笑声,把那种凄凉的意境都破坏了。其实,这不能怪学生“不解风情”,而是这个环节完全是多余的,学生充满情感的朗读本身就是对皮埃尔心情的最好诠释,是任何言语都无法表达清楚的。

可见,教师的眼中要装着课堂,装着学生,要充分相信学生能够完成教学,有时候教师的不放心,换来的反而是多此一举,画蛇添足。6.想象激发时,有意荡开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限定于一定的层次或范围没有突破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使其思维从固有的路径荡开,在新的层次或从新的角度开始去学习和思考。这一荡往往能荡开学生的思路,丰富学生的想象,使学生眼前一亮。

在学习《白鹭》一文时,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我在课前找了大量白鹭的图片,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一边听着老师动情的朗读,一边看着优美的图片,走进白鹭的世界。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的情感被充分地激发,审美意识得到了提炼。有了这样的感悟去学习白鹭的精巧和韵味无穷就是水到渠成的了。课文学习完了,我引导学生:“这篇课文的作者仅仅写的是白鹭吗?他还有什么弦外之音吗?”问题一出,全班沉默,设计教案时,我以为几个聪明的小孩子肯定会明白我的用意的。这时,我把方向一转:“同学们,看来这个问题很难,我们还没有完全明白作者的心。这篇课文是郭沫若在五十岁的时候写的,他经历了太多的沧桑和坎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是作者以白鹭暗喻自己;有的说是作者抒发自己与世无争、淡薄名利的感慨„„学生的想象是无限的,而这一缓一荡却激开了这扇想象之门。

新课标指出,教学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富有审美价值的独特的方式、方法,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使教与学双边活动协调进行,使学生能积极、高效地学习。这当中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监控技能,灵活的应变能力,教师要凭借 自己一双慧眼,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随时调整课前的教学设计,优化原本的教案。实践证明,通过洞察学生的心理变化,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不失为一种高效的方法。它使师生之间心领神会地默契配合与协作,做到思维共振与感情共鸣,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七、研究成效

参加课题组以来,我不断学习教学理论著作,提高自己的教学理水平,并把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专家们的教学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结合自己的特点,形成了我自己的教学特点。所写论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的情景创设》在2008年江苏省教育教学论文竞赛中获得一等奖,论文《语文教学中如何真正落实“增效”的几点思考》在全国核心期刊《现代语文》2010年第四期上发表。在2007学年被学校考核为常州市优秀等级。

贾秋萍的论文《关于语文课堂教学动态调整的有效性的思考》获得市论文评比一等奖。

周丽辅导学生胡汇川、米江辉、周心宜等同学在市级比赛中屡获佳绩。

本组三位成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收获颇丰,课堂教学把握能力明显增强,在常州市骨干教师课堂考核中,在三个小组中均名列第一。同时,三人均成功晋升了高级教师。

八、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教学情境的设计,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智力达到最佳激活状态,沟通生活实际与学习。但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误区。

情境的设计是注重由语言、图像、对话等情境引出的形象思维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它是以教材的知识点为抓手,从学生已有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出发,对现有教材进行二度开发,使之呈现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师个人教学素养的欠缺,有的情境设计多了趣味,少了目标,或者“情境”其表,“灌输”其里,有时,对课堂教学情境的变化的审时度势把握不准,甚至时当局者迷,不能及时把握调整的时机,或者时调整策略使用不恰当,使教师煞费苦心创设的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成为了“花架子”,它没有实现情境设计的目的性、实效性。

因此,对于追求简单有效、顺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追求能走进真实生活、拓宽学习新天地的情境,追求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操作情境,追求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活动情境,追求强化交流的合作情境都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探讨。如何让情境设计更好地为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 调发展,一个追求“求真”、“求简”、“求实”的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第二篇:课题研究教学设计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课题研究教学设计

《画风》一课教学设计

西堡学校 叶谢

一、确定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

2、会写12个生字及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教学重点:分角色朗读课文,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方法:七步目标教学法

学习方法:自学——展示——交流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幻灯出示谜语:云儿见它让路,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谜底:风)你们知道“风”是什么样吗?

2、幻灯出示图画观察,提问:你从这些图画中看到风了吗? 你能把它画出来吗?(板书:画风)

三、示标,导标

(一)----会认10个生字(学习方法—先认读生字,然后交流补充。)

1、预习检测:指名认读生字、组词。

2、、学习目标:(1)、出示三个小朋友的头像,请小老师试着领读他们的名字。(2)、鼓励学生和他们三个做朋友,与他们三个打招呼,作简要的自我介绍。例如,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很想和你们做朋友。

3、目标检测:(1)、同桌互相用卡片认读“宋、涛、陈、丹、赵、艺”六个生字。(2)、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四、示标,学标

(二)----会写12个生字及词语。

(学习方法—先认读生字,然后小组内交流展示你的学习好方法。)

1、预习检测:开火车认读生字、说结构、偏旁、组词。

2、学标:(1)、老师指导个别同学认读生字

(2)、小组内交流展示你的学习生字的方法。

3、目标检测:(1)、我会区分:

匆----忽 冻----陈 寿----涛 传----转 舟----丹 鸟----乌(2)、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知道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吗? 洁白——纯白 忽然——突然 景物——景色(3)、知道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吗?

弯——直 动——静 洁白—乌黑

4、补充目标:练习写前六个字,重点指导:(1)不要多笔画:“丹”字只有一点。“乌”字中间没有点,加迠就成了“鸟”字。“丝”字上边的两绞丝没有点。(2)不要少笔画:“忽”字下面的三点,不能少。(3)美观书写。如,“显”字上小下大、上短下长;“忽、丝”二字上长下短。“艺”字草字头的横宜略长,下面的“乙”字“折笔”应尽量向左边斜,“弯”应写平,“钩”直上。

五、示标,学标

(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方法—先分段读课文,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课文内容。)

1、预习检测、学标:(1)、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评价、纠错、超越。(2)、边听同学读课文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目标检测:

(1)、分段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丢字、不重复。

(2)、完成填空题:

课文主要写了()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如何()的故事。

(3)、他们是怎样画风的?出示图画,让学生找出有关图画,并说说是谁画的。

六、补充目标:

1、齐读课文。

2、练习本上写生字1-1-1.七、下节预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

2、找出重点词语和优美词句学习。

3、默写我会认生字和新词。

第三篇:课题研究教学设计

课题研究教学设计: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

课题组教师:李国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地读写下列词语、骤然、玉屑、俗话、谚语、馒头、毛茸茸、沉甸甸、掷雪球、瑞雪兆丰年。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准备:

带领学生在下雪天到野外去观察乡村山野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家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1.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观察了大雪纷飞时的景象。的确,在我们北方,每当冬季来临,那漫天的飞雪,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思,无限的喜悦,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场雪》。让我们一起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入冬后的第一场雪的,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的。

2.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及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呢?

学生甲:我来为大家介绍本文的作者峻青的有关资料。峻青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自幼家贫,只读了几年小学,抗战爆发后参加革命。这篇文章写于1962年。1960年—1962年正是我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时期。当时粮棉欠收。国民经济遭受到了严重的困难。人们多么盼望能有一个好收成呀!1962年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的农村,看到这第一场大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心里无比喜悦,就写下了这篇散文,收录在散文集《秋色赋》中。

二、预习课文。

1.读准字音。

2.自学生字并组词。

3.画出难以理解的词语,结合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自己试着解决。

三、交流自学效果。

1.掌握字音。出示幻灯片投影,指名带读。

2.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茸:本音读“róng”,在“毛茸茸”中读“rōng”。指又短又密又软的毛发。

甸:本音读“diàn”。在“沉甸甸”中读“diān”。

骤然:突然,忽然。

凛冽:刺骨的寒冷。

寂静:没有声音,很静。

谚语: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四、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文,想一想,作者分哪几个方面来写这场雪的?

2.指名分段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课文是从四个方面来描写这场雪的。

下雪前——下雪中——下雪后——联想

(2)你能试着分段吗?

雪前(1—2自然段)

雪中(3自然段)

雪后(4、5自然段)]

联想(6、7自然段)

3.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你的同桌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雪后美景。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和生活实际体会作者情感及作者的表达方法。

3.学会生活中学习语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雪不仅能给人带来欢乐,还能给农民们带来丰收。让我们跟随作者共同去体验一下吧!

2.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你还记得吗?

板书:雪前——雪中——雪后——联想

二、理解课文内容

(一)雪前、雪中、雪后的景色各具哪些特点呢?请你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画出重点语句读一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二)抓住重点语句深入体会。

我们就用读的形式汇报。

1.雪前

(1)学生甲:雪前的特点就是天气变化大。

(2)学生分别读句子、谈体会。

①前些天还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昨天清早,天气骤然变冷。

从“骤然”这个词体会到天气由暖变冷,变化特别突然。

②空中布满了钻色的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黄昏时分风停了,就下起雪来。

铅色的阴云说明天阴得很沉,预示着大雪即将来临。风很刺骨。呼呼地刮着。

(3)教师小结:作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大雪前气象的变化:阴——风——雪。

(4)谁愿意把这种变化读出来呢?请学生练读后汇报读。

2.雪中

(1)按照雪前一部分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用读的形式进行汇报。

(2)学生汇报:雪中的特点是雪下得很大。

(3)谈重点句的体会。

①开始下雪时还伴着小雨,不久就只见鹅毛般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飘落下来,地上一会儿就白了。

鹅毛般的雪花表明雪片很大。

一会儿就白了,也说明雪下得很大。

②冬天的山村到了夜晚格外寂静,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

“簌簌地”“不断”表明雪下得又大又急。

③偶尔咯吱一声响,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

“压断”说明积雪很多,枯枝承受不住厚厚的积雪,就被压断了。

(4)教师小结:这一段雪中的景象作者就是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进行细致的描写。不仅写了样子——“鹅毛般的雪花,”,颜色——“地上白了”,而且写了声音——“簌簌地不断往下落,”,偶尔压断枯枝“咯吱一声响”,因此,这部分内容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序。

(5)练习有语气地朗读。

3.雪后:

(1)雪整整下了一夜,雪后的大地是什么样的呢?板书:景色壮丽

(2)大家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来的?请你默读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作出记号,用读的形式进行汇报。

(3)学生自学。

(4)讨论后交流。

①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粉妆玉砌,指用白粉打扮,用玉石砌成。用在这里,说明雪后世界变成了白色,非常壮丽。

②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这句话作者用了比喻,把积雪的柳条比作“银条儿”,把堆满雪的松柏枝叶比作“雪球”,描写出了雪后树木的形态、十分好看。

③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这里作者写出了两种色彩:玉屑似的五光十色的彩虹。阳光和雪花互相辉映所产生的瑰丽色彩。

(5)教师小结:作者即写出了雪后的静态美,又写出了动态美,使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雪景图。那么,我们在下雪时观察到了这些吗?

4.看到场大雪,作者联想到了什么?(“瑞雪兆丰年”。)

5.什么是“瑞雪兆丰年”?这么说有根据吗?请同学们把有关的语句划在书中,再作交流。

6.学生汇报。

学生甲:“瑞雪兆丰年”指的是这场雪下得正是时候,预示着来年是个丰收年。

学生乙:这么说是有科学依据的。积雪可以冻死害虫,雪化后可以促进庄稼的生长。

学生丙:农民们也有着丰富的经验。有经验的农民都知道积雪可以保护麦苗安全过冬。

7.作者由“第一场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甲:表达出作者对雪的喜爱和赞美。

学生乙:表现了作者的满腹喜悦。因为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连年的自然灾害使人们企盼着丰收。看到这场瑞雪,人们必然联想到来年的丰收,所以人们的心情万分激动、欣喜。作者正表达了这种情感。

8.带着这样的情感,把这部分内容有感情地读出来。

三、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自由朗读全文,想想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本文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方面很有特色。作者无比喜爱这场瑞雪,把这种感情蕴含在对雪中、雪后景色的描写上,也直接通过联想表达了出来。)

2.你认为文章的哪部分写得好?好在哪儿?

3.围绕重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1)有序:按时间的顺序,按下雪的过程写。

(2)有物:从写景到写人,再联想到来年的粮食丰收。

(3)有情:为雪景而欢乐,为来年的丰收而喜悦。

四、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看录相资料,再次领略雪的美丽壮观。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练习朗读。

3.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积累在《采蜜集》本上。

五、作业

1.读课文。

2.模仿本文的写法,结合总结的观察所得写一篇你自己的《第一场雪》。

附:板书设计

第一场雪

第四篇:小课题研究教学设计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杨英庄小学

六年级

王志娟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上册第55–58页,练习十四第1-4题。【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合作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的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抽象能力。

2、让学生自己尝试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及观察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和作用,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使学生充分掌握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同圆中直径与半径的特征及关系。【教学准备】圆的认识的课件、圆形的物体、圆形纸片、圆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新知。

1、同学们,你们见过平静的的水面吗?如果我们从上面往下面丢进一颗小石子(播放水纹),你们发现了什么?

2、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伴随着优美的音乐,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花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光折射后形成的美妙光环、圆形的瓷盘及剪纸等画面一一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从这些现象中,你们找到圆了吗?

3、在我们的生活周围,你还知道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形的?谁来说说?

4、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认识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提出学习问题

师:谁愿意和老师合作在黑板上面一个圆?(同学们争先恐后举手)师:看着黑板上这么大的一个圆,你有什么问题想说吗?生:

①我想知道什么是圆?

②圆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③圆的周长怎么求?④圆的面积怎么求?

⑤圆的性质、特点都是什么?

⑥我真羡慕老师,也想在本上画一个大圆,我想了解它的画法。师:你们的思维太开阔了,想了解这么多的内容,我们归纳起来,就是什么是圆,各部分名称……那么现在就运用我们的聪明才智一个一个攻破它。

三、自主探究、汇报交流

1、导:圆里究竟藏有什么秘密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把你的圆对折,再对折,多折几次,把折痕画出来,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并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汇报。最后看看谁的收获多。

2、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几分钟后分别从圆心、半径、直径各方面纷纷展示汇报。

师:你们组观察得真仔细!大家的发现可真不少,现在我们就把刚才的发现整理一下。

3、展示探究结果。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完整认识圆的特征。

谁来告诉老师,你有哪些新发现?

结合学生交流、汇报探究结果,及时引导梳理。主要从圆的圆心、半径、直径等方面来认识。(教师相机板书)

4、学习画圆。

你是如何画圆的? 先让学生试画圆。再课件展示如何画圆。然后学生动手再练习,并强调画圆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圆的大小、位置的确定

四、整体收获、归纳总结

1、质疑(篮球是圆形吗?表示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字母可以随意改变吗?)

2、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学生总结收获)

3、师总结:不管怎么说,老师觉得同学们的学习表现是不错的,所以我提议:我们一起伸出手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句号是圆形的)

五、达标检测、应用拓展

1、基本练习

(1)投影出示 58页做一做第一题,找出下列圆的半径、直径。(2)58页第二题。(3)58页第三题。

2、应用练习。

(1)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轴应安装在哪?如果车轮制成方形的、三角形的,我们坐上去会是什么感觉呢?结合课件演示

(2)学校要修建一个直径是20米的花坛,你能帮学校画出这个圆吗?生演示操作

(3)你能用今天学习的圆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吗 ?(举行篝火晚会时,人们总是不知不觉会围成一个圆形,为什么?平静的湖面扔一小石子,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月饼为一般都做成圆形的,为什么?)

看来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蕴含着丰富的道理,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来认识它,解释它、运用它。

(4)同学们学到现在,已经很累了,我们来轻松一下吧。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迷语。有一个人在一片青草地上钉了一根木桩,用一根绳子拴了一只羊在那里。(利用电脑配上画面)

师:羊吃草的情况与今天学的知识有关吗?我们来看一看羊吃草的最大范围有多大好吗?(用电脑演示羊拉紧绳子旋转一周的情况,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原来羊能吃到的草的最大范围是一个圆,拴羊的绳子与这个圆有什么关系吗?(是这个圆的半径)钉在那儿的木桩是这个圆的什么呢?(是这个圆的圆心)如果要让这个羊吃草的范围更大一点可以怎么办?(把绳子放长一点,也就是把半径扩大)如果要让羊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吃草,可怎么办?(可以把木桩移动一个地方,也就是移动圆心的位置),这说明圆的半径与圆心与圆有什么关系呢?(圆的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而圆的圆心可以决定圆的位置。)

六、作业:教材60页1、2、3题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圆是平面曲线图形

圆心(o)圆中心一点(确定圆的位置)

半径(r):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确定圆的大小)

直径(d)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

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长度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d=2r 或r=d/2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课题研究计划

“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的研究”阶段计划

集安市清河镇中心小学 薛芬

本着教育局、小学数学工作室工作计划,结合我的教学实际,本课题组围绕情境创设这一课题加强研究,大力实践,立足课堂,努力探究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的科学方法。为了扎实有效地展开本课题的研究工作,确定如下研究计划。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在调查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现状的前提下,从教学情境创设的角度建构有效教学的分析框架,梳理并探索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并建立较完整的操作体系。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和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现状的调查研究。

2、从环节(课前引入、自主探究、实践应用)、内容(概念、计算、图形、统计、应用)和学段(高、中、低)等不同层面,深入研究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和原则。

3、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中教学情境的分析、调整、补充和整合。

三、课题研究的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认知水平。

(1)提供学习材料。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课程标准”和 “教学情境”方面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2)开展读书活动。课题组要求研究教师参与“三个一”的读书行动,即:广读一批教学期刊,研读一本教学专著,撰写一定的读书心得。

2、增强课题意识,深入课题研究。

(1)每学期举行两次大型课题研讨活动。期中考试前后各一次。每次活动都围绕研究重点设置一个研讨的主题(按教学内容设置),安排1~2节课题研究课和课题研讨。让每次研究主题在理念与实践的碰撞中,在个体与群体的交融中得到深化。

(2)专题研讨贯穿研究过程的始终。一方面,针对教材中教学情境的分析、调整、补充和整合等问题的集中研究,放在每学期的两次大型活动中进行,即:每次活动的课题研讨,都会安排一定的时间对此展开交流和探讨。另一方面,针对教学环节层面的研究,在对内容层面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每月最后一次教研活动时间安排专题研讨,提炼出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和原则。

3、严格考勤,保障研究实效。

(1)以每次活动为界,每位研究教师在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上交三份材料:选择一篇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章,摘抄一篇与本课题有关的经典案例,撰写一篇教学案例、或论文。

(2)每次大型活动,每位研究教师必须围绕研究主题充分准备,力争在课题研讨中发言。另外,上课教师上交经过反思的教学设计和精彩案例,其他教师上交精彩案例、论文。

(3)每学期末,课题组要把研究材料进行整理、入盒。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研究准备阶段 十一月份:

1、承接本课题的区级研究任务。

2、确立课题组的领导机构与核心成员。

3、组织课题组的核心成员学习本课题的“课题研究计划。

4、完成课题核心组成员研究任务的具体分工。十二月份:

1、制定本课题研究计划。

2、组织课题组成员搜集、学习相关理论。

3、设置四个档案盒(计划与总结、学习资料、教学案例与设计、成果资料),收集、整理过程性资料。

(二)研究实施阶段 二月份:

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本学期课题研究计划。

2、各人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和本学期研究计划。

3、组织实验教师参加理论学习。

4、举行第一次课题研究沙龙,主题是:我看“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反思、梳理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现状,并修订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

三月份:

1、组织实验教师学习相关理论,对本课题的研究进行指导、引领。

2、搜集、学习有关“教学情境”和“教学有效性”方面的资料。四月份:

1、筹备第一次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主题:概念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

2、举行第一次研究论文评选。即:围绕第一次研究主题,组织实验教师认真撰写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或教学论文,在评选、修改的基础上,上报参评或发表。

3、收集、整理三、四月份的过程性资料(案例、设计、等)。五月份:

1、举行第一次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主题:概念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

2、围绕第一次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的主题,组织课题组教师撰写心得,每位实验教师上交一篇案例、或论文。

3、针对第一次课堂研讨活动中暴露出的问题,深入展开研究。六月份:

1、撰写本学期的研究报告。

2、撰写总课题第一阶段的研究报告。

3、收集、整理过程性资料,入盒、入档。

下载课题研究:教学情境的设计与调整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题研究:教学情境的设计与调整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课题研究计划(精选)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课题研究计划 (2011.10—2012.6)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课题组 2011.10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课题研究计划 本着教育局、教研室工作计划,结合......

    课题研究

    课 题 研 究 手 册 的 建 立 为规范课题管理,促进临盘教育办公室提高科研水平,更为了完整地记录课题研究的过程与结果。教研室设计了本研究手册,供各课题组使用。凡临盘教育办......

    课题研究

    阳平关镇中心小学课题研究系列规定 (一) 基本要求 1、学校领导积极参与。学校行政管理人员要定期参加课题组活动,及时了解实验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督促课......

    课题研究

    篇一:课题研究范文 全国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推荐表 单位名称:陕西师范大学 填表日期:2008年11月14日- 1 -- 2 -- 34 -分类号 密 级 学 号 g623.2 j24092 题 目 教育硕......

    课题研究

    关于开展省、市、县中小学教学研究 第九期(2011年度)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中小学: 为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扎实抓好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推动学校积极探索‚科研强校、......

    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硕果累累 为了实现“科研促教、科研兴校,以教科研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我校围绕校本研究制度和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不断强化学校科研组对教育科研的领导。主要抓三个......

    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 苏教版《科学》教材的主编路培琦对待教材的态度 尽信书不如无书,对于教材,我们究竟应该持什么样的一个态度,也许苏教版《科学》教材的主编路培琦老师对此最有说服力......

    课题研究

    《新课标视域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课题方案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