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伊索寓言》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指导目标:
1、通过回顾《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这两则寓言,让学生走进《伊索寓言》,喜欢读寓言故事,明白寓言故事给人的启示。
2、掌握读寓言故事的方法。
3、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指导重点:
掌握读寓言故事的方法。指导难点: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课前准备:
1、《伊索寓言》
2、读书笔记本 指导过程:
一、走近作者,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交朋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请看,他就是伊索——
1、请学生扮演伊索,做自我介绍:
我出生在希腊,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童年时期我是一个哑巴,只能发出奇怪的声音,用手势表达意思,再加上我长得又矮又丑,邻居都认为我是个疯子,但是我的妈妈时常讲故事给我听。母亲去世后,我就跟着曾照料过我的一位老人,离家到各地去漫游,因此听到了许多鸟类、昆虫和动物的故事,我们在一起过了好多年快活的日子。后来我被一个牧羊人卖了,从此就变成了一个既无自己的土地、又无自由,是属于主人物品的奴隶。有一天,我梦见了幸运之神和气地向我微笑,并把他的手指放进我的嘴里,放松我的舌头,醒来后,我惊喜地发现 自己可以说话了。我很喜欢讲故事,大家都喜欢听,我所讲的故事都收集在《伊索寓言》这本书中。
2、教师过渡:
《伊索寓言》共收集了三四百个小故事,大多是动物故事,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通过简短的小寓言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我们察觉的真理,这些小故事各具魅力,言简意赅,平易近人,不但读者众多,在文学史上也具有重大影响。
二、回顾赏析,自我发现
听了刚才的介绍,有的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它了,先别急,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七年级上册所讲过的两篇寓言故事《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1、学生分组分别复述两篇寓言故事
2、探讨寓意:
寓言就像一个魔法袋,通过小小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些深刻的道理。那你读了这两篇寓言故事明白了什么道理?
学生说
教师总结补充故事寓意
3、读读题目,说说你还发现了什么?
教师引导:(《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的人物形象是神,《蚊子和狮子》的人物形象是动物)
教师过渡:《伊索寓言》一共10卷,翻开目录你会发现故事中人物大多是动物或与动物打交道的神或人,出现频率最多的如狮子、狗、狼、牧人、渔夫„„咱们大家赶快去读读吧!
三、快乐阅读,品读在线
1、学生自由读书10分钟,边读边把自己的感想记录在笔记本上
2、把你认为最有趣的故事读给,讲给同学听或表演给其他同学看,并说说自己所获得的启发或感受
3、讨论、归纳总结寓言的特点并板书: A结构:先讲故事,再点明寓意 B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讽刺,劝喻)C修辞:拟人,夸张 D人物形象:以动物为主 E写作手法:运用丰富的想像
4、总结方法(板书)
教师总结:刚才我们通过“读故事—感知内容,说故事—获得人生智慧,谈感受—指引现实人生”来学习寓言,其实书中很多故事反映的生活经验都源自于生活,它反映着生活,也指引着生活,这就是《伊索寓言》的生命力之所在,让我们课下继续阅读这样一本启迪人生智慧的好书。
四、布置作业:
1、继续阅读《伊索寓言》
2、创作一篇寓言故事
第二篇: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伊索寓言二稿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分析寓言故事的形象。
2、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3、了解伊索寓言与中国寓言的异同点。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伊索寓言与中国寓言的异同点。资源整合:
《我读书我快乐》、《狐狸和乌鸦》、《伊索寓言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有人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的多的东西。也有人说,寓言是一座独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简单走向复杂,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
2、还记得伊索吗?
师生:一位了不起的寓言家!故事大王!让我们赶快走近他,走进他的寓言故事!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本课三篇寓言故事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谁能简单概括一下每个小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狐狸和葡萄》狐狸吃不到葡萄却说葡萄是酸的不好吃。
《牧童和狼》牧童 屡次大叫“狼来了”欺骗村民,当“狼真的来了”,谁也没去帮助他。
《蝉和狐狸》狐狸想吃蝉,变假装赞美蝉的歌声美妙,但蝉看穿了狐狸的诡计,没有上当。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
4、今天我们将继续来学习《伊索寓言》看一看每则小故事都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什么道理呢?
二、细读课文,分析形象、领会寓意。
(一)《狐狸和葡萄》
1、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篇寓言故事《狐狸和葡萄》,让我们先来读读狐狸说的话吧!出示:“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指名读。点评(嗯,我听出来了,这只狐狸对这些葡萄不感兴趣,不想吃。强调了“肯定”。)
2、这些葡萄到底酸不酸?好吃不好吃?为什么狐狸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请同学们默读《狐狸与葡萄》,抓住关键词语来潜心体会。
3、首先葡萄到底酸不酸?好不好吃?你找的是文中哪句话?出示句子,学生齐读(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一只狐狸看到了,馋得直流口水。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白费劲。)从这句话中你怎么知道好吃不酸的呢?--“垂下几串”写出了成熟的葡萄挂在葡萄架上诱人的样子。
①狐狸真的对这些葡萄不感兴趣吗?你怎么知道的?(“直流口水”形象地描绘了狐狸一心想吃到葡萄的急不可耐。)②狐狸会想哪些办法去够葡萄呢?(想象)
③“白费劲”说明了什么?白费劲简洁明了地点出了狐狸够葡萄的结果:狐狸“想尽了各种办法”用尽浑身解数,还是够不着。“没有办法”(唉,无能为力啊)下文哪个词也能看出?“无望”“只好”表达了狐狸的无可奈何。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耷拉着脑袋,垂头丧气,恋恋不舍)可是狐狸有没有承认自己的无能呢?没有。而是自我解嘲的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5、小结:狐狸一开始看到这些葡萄是满怀兴奋,馋得直流口水,最终却只能灰溜溜地离开。你能读出狐狸这种心情的变化吗?齐读1、2自然段。
6、这葡萄明摆着就是甜的,是狐狸心里想吃,却吃不到才说是酸的。我们再来看狐狸说的这句话,现在你认为应该怎样读?与其说葡萄酸,不如说是它心里酸!酸溜溜的。这酸溜溜的话该怎么读!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这已经成了世界性的俗语了。再读!
7、这个时候你觉得狐狸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虚伪、表里不一(板书)
8、你从这个故事中懂得了什么?示句子课文最后一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背一背。
小结:有的事情真的没有能力办到,却不肯承认自己没有能耐,偏偏要找各种借口为自己辩解,自我解嘲。这就是一种酸葡萄心理。板书:寓意
9、感悟寓意: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这则寓言的寓意?你从狐狸的身上明白了什么道理?
10、按照我们上述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其他两则寓言故事,分析寓言形象、理解寓意。学生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二)《牧童和狼》
生汇报:第一小节从“好几次”我们知道牧童武断大叫狼来了,已经不止一次了,是一贯“说谎”。由“不禁哈哈大笑”可见牧童的行为实在捉弄村民们,拿他们寻开心。牧童是一个经常说谎、不老实的人。
第二小节,从“吓坏了”“慌忙大叫”体会当“狼真的来了”,牧童很害怕、着急。通过“喊破”“也没有”可以知道村民在几次上当以后,再也没有人相信牧童的话了。可见牧童经常说谎,最终自食其果。
1、文中有这样两句话,小黑板示课后练习,读一读,体会牧童两次“大叫”的不同情感。(1)好几次大叫只是想捉弄村民,拿他们寻开心,并不是真的狼来了,所以大叫时一点也不紧张,只是假装害怕而已。(2)大叫说明牧童真的害怕、着急了。此时他希望村民赶快来把狼打死。
2、面对牧童的两次大叫,村民们表现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一步读懂课文。)
生:刚开始村民们“惊慌失措”,后来“喊破喉咙,也没有人前来帮忙”,是因为村民们一开始很信任牧童,担心他的安慰,可是牧童却拿村民们的“惊慌失措”取乐,这是一种欺骗、撒谎、不诚实的行为,最后村民们以为牧童在撒谎不愿意在信任他。
4、感情朗读1、2自然段,读出不同的情感。
5、这则寓言故事教给我们什么道理,给我们什么启示,出示最后一句话。读一读背一背,写一写。
(三)《蝉和狐狸》
1、分析寓言形象:
①狐狸是怎么骗蝉的?“设下圈套”“故意”“赞叹”---狐狸:狡猾、狡诈(提示:思考:“圈套”本来指什么?在本则寓言中指什么?生:圈套本义指使人上当受骗、害人的计谋或计策,阴谋诡计等。在本则寓言中指把蝉从树上骗下来,然后吃掉它。)
②蝉上当了吗?这是一只怎样的蝉?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察觉...有诈”“摘下树叶扔下来”试探(头脑很清醒,保持警觉,进行试探。)理解“有诈”:本义指隐藏着欺负、欺骗在本则寓言中指狐狸赞美蝉是一种欺骗行为。
③这则寓言中蝉的聪明表现在哪里?引导抓住最后一段话,正是因为蝉能从别人的灾难这吸取教训才没有被狐狸的花言巧语所蒙蔽。
3、感悟寓意: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这则寓言的寓意?你从蝉的身上明白了什么道理?
读了《狐狸和蝉》这个故事,我懂得了 要学习蝉善于观察、思考、保持警觉,存有戒心,要善于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4、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出蝉和狐狸不同的与其特点。
5、对比“狐狸和蝉”与“狐狸和乌鸦”中“蝉”和“乌鸦”的形象
1、讲到欺骗,我想起了《狐狸和乌鸦》的故事。还记得吗?谁来简单讲一讲。
2、比较《蝉和狐狸》这个故事,思考: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3、交流:相似的是狐狸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都在说奉承话。(示说的话,朗读)你怎么知道是骗人的奉承话?不同之处是乌鸦上当了,而蝉没有上当。
4、你从乌鸦和蝉的不同结局中,明白了什么?
之所以有两种不同的结局是因为乌鸦爱听奉承话,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抵不住诱惑。而蝉善于思考,始终保持清醒的大脑,识破狐狸的花言巧语和险恶用心。
三、拓展延伸
(一)学完三篇寓言故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对比这三则寓言故事有何异同点?先自己思考,再同桌讨论。课件出示三篇文章。
同:题目:和动物有关;内容:短小,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篇末:用一个小节揭示寓意。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画龙点睛。
异:表达手法:拟人、对比。内容上:动物不同,故事情节和内涵不同。
(二)本单元我们还学习了三篇中国的寓言故事他们分别是《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我们对比看看伊索寓言与中国寓言的异同点。同:启示道理,具有道德教育意义。简短,完整的故事情节。
异:《伊索寓言》:主人公:以动物为主;道理揭示:篇末直接点明;题材:民间故事。表达手法:拟人为主,夸张、中国寓言故事:主人公:以人为主;道理揭示:蕴含其中;题材:历史传说。表达手法:写实较少使用艺术手法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多年受儒家思想的教化比较含蓄有些道理不直接阐明。二外国人大都很直接,说话不拐弯抹角。正是因为中西方文化存在促使大的差异中国寓言与伊索寓言在内容选择、表达手法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四、总结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伊索寓言》吗?为什么呢?伊索寓言故事中的角色大斗师同学们熟悉的小动物,而且啊浅显易懂。(结合《我读书我块乐》)出示第3节,齐读。(作者在每则寓言的最后,大都用一句精辟的话点明故事的寓意。对于这些点睛之笔,我们一定要好好体会!)
3、再读每则寓言最后的点睛之笔,好好体会。觉得这像不像人生格言啊?
4、编书的叔叔阿姨这样提醒我们:(示“我读书我快乐”第4节),齐读。对,摘抄下来可以时时警示自己。
五、作业
1、课外作业:选一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课后讲给别人听,制作小小读书卡。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一些寓言故事又有了新的理解和发展。比如:《狐狸和葡萄》里讲到的酸葡萄心理,也未必是坏事,当有的事情我们想做却经过努力又确实办不到的时候,用这样的方式安慰自己也不错啊!它可以让我们的心理获得平衡,得到内心的平静。再说欺骗,有些善意的谎言也不是不可以呀。比如:医生隐瞒病情;做饭不好吃却得到父母的夸奖„„这些,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
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狐狸:虚荣,表里不一
《牧童和狼》牧童:不老实,经常说谎,自食其果
《狐狸和蝉》蝉:善于观察、考虑,坚持警觉,存有戒心
读书卡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寓言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悟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篇:《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
2、学会本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
教学准备:前布置学生阅读《伊索寓言》,了解有关《伊索寓言》的资料。
教学时间:三时
第一时
一、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2、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曾经是一个奴隶。他机智幽默,聪颖过人,在儿童心目中始终扮演一个故事大王的角色。《伊索寓言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内容十分在一定历史条下,题材相当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层社会里奴隶的思想感情。《伊索寓言集》里的角色大都由动物担任。这些动物和人一样,会思考,能说话,从本质上说仍是人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的各色人物。
二、引入题,初读寓言。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伊索的寓言,文共有三个故事。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板题)学生齐读题。
2、提出初读要求: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3、汇报初读情况。学生说说自己对寓言内容的理解。提醒学生注意“狐狸”在一起连读时,“狸”读轻声,“谗”读翘舌音,“酸”读平舌音。
三、细读文,领会寓意。
1、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2、自读每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馋得直流口水 想尽各种办法自己先找出来读一读。师生交流。
3、小组合作讨论: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
4、“白费劲”说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
、自读第二段。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狸在“白费劲”、“无望”的情况下,仍然对葡萄恋恋不舍?
6、同学们吃过成熟的葡萄吗?是什么滋味?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默读第三自然段。从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吗?你怎么理解这段话?
提示寓意对照前面的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把你所读懂的道理讲给同学听听。
四、积累迁移,指导写字。
狸、葡、萄、馋、酸
第二时
一、故事引入,提示题。
1、大家还记得我们熟悉的那个《狼来了》的故事吗?谁来给同学们讲一讲。
2、这个故事也是选自《伊索寓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题)齐读题。
二、初读寓言,了解内容。
1、自读寓言,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
2、指名读,说说讲了一什么事?
三、细读寓言,领会寓意。
1、默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一步读懂文。
狼没来
牧童:几次大叫
(说谎)
村民:闻声赶来(上当)
不禁哈哈大笑(捉弄村民)
惊慌失措(气愤)
狼来了
牧童:吓坏大叫
(真话)
村民:没人帮忙(不相信)
2、体会:牧童两次“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两次听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3、生活中你有经历过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四、迁移积累,指导写字。
慌、贯、谎、粪、戒
第三时
一、故事引入,提示题。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2、狐狸是非常狡猾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故事也与狐狸有关,它也使出了同样的手法又来欺骗别人了,不过,这回它的计策可是失败了,是谁这么聪明呢?(板题)齐读题。
二、初读寓言。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一想这篇寓言说了一什么事?
2、自读反馈。
三、细读寓言,体会寓意。
1、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2、相似的是狐狸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都在说奉承话。“故意”点出狐狸的假心假意,“赞叹”是为吃蝉而设下的“圈套”。不同之处是乌鸦上当了,而蝉没有上当。
3、读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
蝉:“察觉„„有诈”“摘下„„扔下来”
(头脑很清醒,保持警觉,进行试探。)
理解“有诈”。
狐狸:“以为是蝉”“猛扑过去”
(露出了真面目)
4、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蝉不仅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从同伴的灾难中吸取教训。(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四、积累迁移。
选一两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五、书面作业:
完成《练习册》、《语文补充习题》作业。
第四篇: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教材只是个例子”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并学会用“抓住寓意与故事之间联系”的方法学习伊索寓言,并且迁移运用这种方法,为《蚂蚁和屎壳郎》编写寓意,实现“为迁移而教”的目的,让学生初步掌握学寓言的方法,从而打开学寓言的一扇大门。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初步掌握“抓住寓意与故事之间联系”的方法学好三则寓言的寓意。
2、通过故事与寓意之间的比较回读、仔细品味,体味寓言中蕴含的寓意,尝试为《蚂蚁和屎壳郎》这则伊索寓言编写寓意。
三、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梳理归纳
1、屏幕阅读《伊索寓言》相关背景资料,汇报交流:得到了哪些信息?及时总结。
2、引入课题。
3、自由朗读,整体感体课文,要求:读准、读通三则寓言故事。
4、汇报读书后的感受,随机归纳梳理。
预计学生会汇报(1)故事内容简说;(2)对角色的评价;(3)对寓意的个性理解。
过渡语:读了这测寓言,大家已经基本了解了故事内容,但这还不够,学寓言,不仅要读懂内容,还要理解寓意。
(二)找准寓意,初步理解
1、快速默读寓言故事,把寓言中表明寓意的相关语句划出来。
2、交流汇总投影出示三句寓意:都在文末,点睛之笔(精练、概括)。
3、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寓意、提提问题。(提醒:抓关键词)
过渡:这些语句都表达了几则寓言的寓意,请同学们把这几句话放回文中,用心默读思考:寓意是怎么从故事中得出来的?试着找找故事与寓意的联系。
(三)抓住联系,深入体悟
1、默读第一则《狐狸和葡萄》,自主找故事与寓意之间的联系。
2、指名读故事,齐读寓意,反馈交流。
3、教师随机小结点拨。
4、小结方法: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寓意是怎样与故事联系起来的?
5、齐读寓意,强化感知。
6、自主尝试,运用方法学《牧童与狼》、《蝉和狐狸》。
7、反馈交流,随机点拔,发现、梳理后两则寓言的故事和寓意的有机联系。
8、再次小结方法,读寓意。(寓意是紧密联系故事,从故事中精心提炼出来的,与故事密不可分、水乳交融)
9.教师出示从另一个角度提炼的《蝉和狐狸》的寓意:“一个居心不良的人,不管用多少花言巧语来掩饰自己的阴谋,总有一天会被人识破的。”
请学生运用方法评议。
过渡:《伊索寓言》就是通过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故事得出道理的,在语言的最后用依据精练的话点名寓意。这是伊索寓言的特点。
(四)迁移方法,尝试概括寓意
1、为从《蚂蚁与屎壳郎》写寓意。
2、交流、评比优化
3、教师出示下水文,师生评议。
(五)作业
运用抓联系的方法,拓展读《伊索寓言》
敢于挑战,尝试个性化理解寓言故事
(此课参加宁波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观摩比赛,获一等奖。)
附件:
蚂蚁与屎壳郎
夏天,别的动物都悠闲地生活,只有蚂蚁在田里跑来跑去,搜集小麦和大麦,给自己贮存冬季吃的食物。屎壳郎惊奇地问他为何这般勤劳。蚂蚁当时什么也没说。
冬天来了,大雨冲掉了牛粪,饥饿的屎壳郎,走到蚂蚁那里乞讨食物,蚂蚁对他说:“喂,伙计,如果当时在我劳动时,你不是批评我,而是也去做工,现在就不会忍饥挨饿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这个故事说明,凡事要事先做好打算,做到有备无患。
B 这个故事说明,目光短浅,只贪图眼前享受,没有长远打算的人,早晚要吃亏的。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2008-08-01]
知识目标:了解寓言的一般特点。
能力目标: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寓言的喜爱,从故事中学会做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其中一两则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
(一)《狐狸和葡萄》。
1.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抓住文中关键词语来体味葡萄的诱人。
2.一只狐狸看到了,谗得直流口水,他是怎样做的?能通过想象说具体吗?
3.尽管狐狸想尽了各种办法,但还是白费劲。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4.狐狸是怎样说的呢?为什么这样说?
(“这些葡萄是酸的,不好吃。”虚荣心强、爱面子、生怕别人笑话;自己无能为力,却又不敢承认,表里不一。)——即狐狸的形象
5.读一读课文结束的话。想想这句话在故事中起什么作用?(揭示了道理,画龙点睛)
6.理解寓意。
(1)齐读第三自然段。(联系狐狸想吃葡萄的谗样儿,狐狸的言行,刚才分析的狐狸的形象。)体会寓意。
(2)现实生活中你还想到了哪些类似的话语?
(3)对于这些不良话语和心理,我们应该怎样对待?
(二)《牧童和狼》。
1.集体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主人公是牧童,任务是在村边放羊。闲得无聊,大喊“狼来了”,拿村民们的“惊慌失措”取乐。)
2.到底有没有狼?
(理解反问句:哪里有什么狼!注意它的标点,说说为什么不用“?”而用“!”。)
明明没有狼,孩子为什么说“狼来了”?
(理解“惊慌失措”,给“措”选择合适的字意)
3.你觉得牧童“好几次”大叫“狼来了”,是什么行为?
(欺骗、撒谎、不诚实、不老实。)
4.引读第二自然段,村民们好几次上当受骗后,会怎么想?怎样说?
(村民们知道牧童在撒谎,不愿意再上当。)
5.以后村民们再听到“慌忙大叫”后,会怎样想?怎样做呢?牧童的结果会是什么?
6.小组之间讨论:牧童是一个怎样的人?
7.集体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8.牧童说谎的结果是什么?
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和事吗?
读了这则寓言,你想对那些说谎的人说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
(三)《蝉和狐狸》。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圈套”本来指什么?在本则寓言中指什么?
(使人上当受骗的、坏的、害人的计谋、计策,阴谋诡计。把蝉从树上骗下来,吃掉他。)
2.怎样骗的?
(细读第二自然段。并画出突出表现狐狸会骗的词语。)
朗读狐狸的话。
3.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蝉?从哪里看出来的?他是怎样想?怎样做的?
(细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用不同的线画出最能说明上述问题的内容。拓展思维:想象蝉的思考过程。)
4.对待狐狸这样的奸诈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5.理解寓意。
(1)这则寓言中蝉聪明在哪里?(读“蝉和狐狸”的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之间交流:你想对寓言中的蝉说些什么?对那些中了“圈套”的“蝉”说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三、对比“狐狸和蝉”与“狐狸和乌鸦”的主人公形象。
主要把握“乌鸦”爱听奉承话,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抵不住诱惑,失去戒心。而“蝉”善于思考,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存有戒心,识破了狐狸花言巧语的险恶用心。
四、总结。
读了三则寓言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启发学生从文章结构和寓言寓意等方面谈收获。)
五、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选读《伊索寓言集》。
板书设计
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狐狸:虚荣,表里不一
《牧童和狼》牧童:不诚实,经常说谎,自食其果
《狐狸和蝉》蝉:善于观察、思考,保持警觉,存有戒心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伊索寓言》,了解有关《伊索寓言》的资料。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2、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曾经是一个奴隶。他机智幽默,聪颖过人,在儿童心目中始终扮演一个故事大王的角色。《伊索寓言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内容十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题材相当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层社会里奴隶的思想感情。《伊索寓言集》里的角色大都由动物担任。这些动物和人一样,会思考,能说话,从本质上说仍是人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的各色人物。
二、引入课题,初读寓言。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伊索的寓言,课文共有三个故事。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板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提出初读要求: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3、汇报初读情况。学生说说自己对寓言内容的理解。提醒学生注意“狐狸”在一起连读时,“狸”读轻声,“谗”读翘舌音,“酸”读平舌音。
三、细读课文,领会寓意。
1、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2、自读每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馋得直流口水 想尽各种办法自己先找出来读一读。师生交流。
3、小组合作讨论: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
4、“白费劲”说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
5、自读第二段。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狸在“白费劲”、“无望”的情况下,仍然对葡萄恋恋不舍?
6、同学们吃过成熟的葡萄吗?是什么滋味?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默读第三自然段。从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吗?你怎么理解这段话?
提示寓意对照前面的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把你所读懂的道理讲给同学听听。
四、积累迁移,指导写字。
狸、葡、萄、馋、酸
第二课时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大家还记得我们熟悉的那个《狼来了》的故事吗?谁来给同学们讲一讲。
2、这个故事也是选自《伊索寓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寓言,了解内容。
1、自读寓言,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
2、指名读,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寓言,领会寓意。
1、默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一步读懂课文。
狼没来
牧童:几次大叫
(说谎)
村民:闻声赶来(上当)
不禁哈哈大笑(捉弄村民)
惊慌失措(气愤)
狼来了
牧童:吓坏大叫
(真话)
村民:没人帮忙(不相信)
2、体会:牧童两次“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两次听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3、生活中你有经历过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四、迁移积累,指导写字。
慌、贯、谎、粪、戒
第三课时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2、狐狸是非常狡猾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故事也与狐狸有关,它也使出了同样的手法又来欺骗别人了,不过,这回它的计策可是失败了,是谁这么聪明呢?(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寓言。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一想这篇寓言说了一件什么事?
2、自读反馈。
三、细读寓言,体会寓意。
1、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2、相似的是狐狸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都在说奉承话。“故意”点出狐狸的假心假意,“赞叹”是为吃蝉而设下的“圈套”。不同之处是乌鸦上当了,而蝉没有上当。
3、读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
蝉:“察觉„„有诈”“摘下„„扔下来”
(头脑很清醒,保持警觉,进行试探。)
理解“有诈”。
狐狸:“以为是蝉”“猛扑过去”
(露出了真面目)
4、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蝉不仅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从同伴的灾难中吸取教训。(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四、积累迁移。
选一两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五、书面作业:
完成《练习册》、《语文补充习题》作业。
第五篇:《伊索寓言》教学设计之一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之一
fntsize=“6”>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84
作者:严丽琴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
2、学会本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
教学准备:前布置学生阅读《伊索寓言》,了解有关《伊索寓言》的资料。
教学时间:三时
第一时
一、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2、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曾经是一个奴隶。他机智幽默,聪颖过人,在儿童心目中始终扮演一个故事大王的角色。《伊索寓言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内容十分在一定历史条下,题材相当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层社会里奴隶的思想感情。《伊索寓言集》里的角色大都由动物担任。这些动物和人一样,会思考,能说话,从本质上说仍是人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的各色人物。
二、引入题,初读寓言。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伊索的寓言,文共有三个故事。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板题)学生齐读题。
2、提出初读要求: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3、汇报初读情况。学生说说自己对寓言内容的理解。提醒学生注意“狐狸”在一起连读时,“狸”读轻声,“谗”读翘舌音,“酸”读平舌音。
三、细读文,领会寓意。
1、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2、自读每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馋得直流口水 想尽各种办法自己先找出来读一读。师生交流。
3、小组合作讨论: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
4、“白费劲”说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
、自读第二段。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狸在“白费劲”、“无望”的情况下,仍然对葡萄恋恋不舍?
6、同学们吃过成熟的葡萄吗?是什么滋味?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默读第三自然段。从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吗?你怎么理解这段话?
提示寓意对照前面的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把你所读懂的道理讲给同学听听。
四、积累迁移,指导写字。
狸、葡、萄、馋、酸
第二时
一、故事引入,提示题。
1、大家还记得我们熟悉的那个《狼来了》的故事吗?谁来给同学们讲一讲。
2、这个故事也是选自《伊索寓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题)齐读题。
二、初读寓言,了解内容。
1、自读寓言,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
2、指名读,说说讲了一什么事?
三、细读寓言,领会寓意。
1、默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一步读懂文。
狼没来
牧童:几次大叫
(说谎)
村民:闻声赶来(上当)
不禁哈哈大笑(捉弄村民)
惊慌失措(气愤)
狼来了
牧童:吓坏大叫
(真话)
村民:没人帮忙(不相信)
2、体会:牧童两次“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两次听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3、生活中你有经历过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四、迁移积累,指导写字。
慌、贯、谎、粪、戒
(友情提醒:查找本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伊索)本文转载
第三时
一、故事引入,提示题。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2、狐狸是非常狡猾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故事也与狐狸有关,它也使出了同样的手法又来欺骗别人了,不过,这回它的计策可是失败了,是谁这么聪明呢?(板题)齐读题。
二、初读寓言。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一想这篇寓言说了一什么事?
2、自读反馈。
三、细读寓言,体会寓意。
1、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2、相似的是狐狸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都在说奉承话。“故意”点出狐狸的假心假意,“赞叹”是为吃蝉而设下的“圈套”。不同之处是乌鸦上当了,而蝉没有上当。
3、读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
蝉:“察觉……有诈”“摘下……扔下来”
(头脑很清醒,保持警觉,进行试探。)
理解“有诈”。
狐狸:“以为是蝉”“猛扑过去”
(露出了真面目)
4、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蝉不仅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从同伴的灾难中吸取教训。(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四、积累迁移。
选一两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五、书面作业:
完成《练习册》、《语文补充习题》作业。
(友情提醒:查找本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伊索)本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