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时间:2019-05-12 23:53: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第一篇: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转载)

读了开头,就深深的被吸引了。希望能给你带来惊喜和收获。————摘引者语

第一要素:情境与问题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人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人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我们知道,知识是人类从实践活动中得来的,是对事物及其运动和变化发展规律的反映。也就是说,知识本身具有丰富生动的内容,而表征它的语言文字(包括符号图表)则是抽象和简约的,学生所学的正是由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即教材。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去思考。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这样的学习就是有意义的学习。相反,如果学生只记住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而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内容,这样的学习便是机械的学习。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及其相关背景,显然,教学情境所提供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并认为这是教学中的‚金科玉律‛。虽然这种论述并不全面,但的确也反映了学生认知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师更应该注重创设情境。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为了让学生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积概念,就可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大小约为1平方米、l平方分米、二平方厘米。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学生基本上知道了一张饭桌面的大小约为1平方米,一个小学生的手掌面的大小约1平方分米,一个小学生大拇指的指甲面大约为一平方厘米。将面积单位与学生比较熟悉的物体进行比较,使学生对这三种面积单位有了深刻的认识。这只是情境的一个维度——‚境‛,它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认知背景,情境的另一个维度是‚情‛。

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有意义学习的情感前提。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山泉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涌腾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奶‛字时,亲切地对学生说:‚看,左边是女字旁,右边像个驼背的人,这就是奶奶的‘奶’字,奶奶年纪大了,走路时背弯弯的,还要拄个拐棍‛。这种充满亲情之爱的教学把本来死板板的、不会动弹的文字,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相反,‚如果照着教学法的指示办事,做得冷冰冰的,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是未必会有什么效果的‛。这是因为‚未经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上课冷漠,那么学生听课也必然冷漠。教师无激情讲课,学生必然无激情听课;教师无真情讲课,学生必然无真情听课。没有激情,课堂教学就像一潭死水;没有真情,师生即使面对面,也犹如背对背。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进入教材的欲望。情感激发的目的在于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甚至兴高采烈,这是教学的最佳精神状态。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得好:‚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

总之,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情境的两大功能,也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

教学情境有多种类型、形式,其中特别要强调的是问题情境和问题意识。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第二要素:阅读与思维

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精神的重要途径,无论什么学科的教学,都应该把学生的阅读臵于中心位臵。课堂中强调阅读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要让学生通过独立阅读解决现有发展区问题。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强调指出,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这应该作为一条规则,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这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把教学建立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着力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这是因为单靠学生独立阅读,还不能解决全部问题,这些问题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着力点。可以说,针对学生阅读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也是教学的一条重要规则。否则,教师依然故我,面面俱到,系统讲授,就会失去让学生独立阅读的意义,失去教学的针对性。失去针对性的教学就是一般化的教学,它不仅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而且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在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时,也不是由教师包办代替,而是要让他们自己去独立解决;他们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则启发、引导、组织大家一起解决。这是更深层的针对性,即不仅针对学生的问题,也针对学生的能力。总之,教必须以学为基础,服从、服务于学。正是这种针对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得到表现、强化、培养,使教师的主导性不断转化为学生的主体性进而达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理想效果。

根据我们多年来指导学生阅读的教学经验,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层次,教读阶段。它的特点是:教师教读,学生仿读。教师具体地教导学生逐字、逐句地阅读,把课本读通、读懂。读通,即阅读后了解教材内容的概貌,理清教材内容的逻辑思路;读懂,即阅读后弄清教材每个术语、每个符号、每个公式、每句话的含义,理解例题解证的各个步骤或证明的各个环节。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会阅读,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习惯。

第二层次,引读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作用由讲转为引,着力于引导,而不是直接讲解和指导。教师引导主要是通过设臵阅读思考题来进行的,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重点、关键地方多分析、多思考,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教材的重点,顺利通过难点。阅读思考题一般可分成由浅人深的三个层次:字面理解层次的问题、解释层次的问题、批判或创造层次的问题。这一阶段的着眼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三层次,自读阶段。这一阶段是‚从扶到放‛,‚从教到学‛的落脚点,学生可以基本上独立地进行阅读了。它的标志是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并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已经能够进行独立阅读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已经学会自己质疑问题,学会自己提问题。学生正是带着自己的问题进入课堂的深化教学。

我们知道,知识是思维的产物、智慧的结晶,知识在内容上包含着深刻的思维和丰富的智慧,而在形式上,却是简单、呆板、现成的结论和论证,课堂教学绝不是仅仅展现教材上现成结论和现成论证在形式上的汇聚,而应重在揭示隐含在其中的精彩而又独特的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到知识的发现或再发现的过程中去,唯其如此,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并把教材上的智慧转化为自己的智慧。没有思维参与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所谓真正地拥有知识,就是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并且把知识多次反复思考过‛。传统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追问知识、评判知识、创造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在课堂教学中,强调思维就是强调过程,毋庸臵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思考、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基于此,新课程把过程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方法的地位。

总之,教师要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猜想、惊讶、困惑,感到棘手;紧张地深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语)。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思维活动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特别强调以下两点:第一,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广开思路、不循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进行思考,探求解决问题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法。由于这种思维不恪守一个方向,不囿于一个答案,所以思维途径具有多向性,思维过程富于变通性,思维结果富于独特性。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多种途径和不同层次上去考察、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超常思考,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养成多角度思考、质疑、求异的思维品质。第二,思维的深刻性(逻辑性)。这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深度和难度,它表现为智力活动中深入思考问题,善于概括、归类,逻辑性强,善于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开展系统的理解活动,善于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等。

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转载下)

读了开头,就深深的被吸引了。希望能给你带来惊喜和收获。————摘引者语

第三要素:互动与引导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一方面要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独立阅读、自主思考去获得知识、提高认识并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另一方面,要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提问、比照、分享观点、合作反馈等方式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层理解和全面理解,帮助学生不断克服由于自身认识局限性所导致的主观性偏差,引导学生的思维往辩证、深刻、合理方向发展。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即教师的职责将‚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实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工作: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以交往与互动为特征的教学,常常要借助‚对话‛而实现。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它既是一种精神,又可以成为一种方法。从精神角度讲,它倡导平等、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理念,注重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从方法的角度说,它要求我们改变过去那种太多的‚传话‛和‚独白‛的方式,走向对话与交流,使知识在对话在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可以说,新课程所提倡的对话教学是对传统独白式教学的超越。

在师生交往互动中,教师实质上就是一个引导者。新课程所强调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实践其中确实存在着忽视教师作用的唯(学生)自主化的倾向,这是一种典型的只‚赋权‛而不‚增能‛的不负责教学行为,它看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上因为教师作用的丧失,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其自身水平的限制、致使他们的认知水平仍在原有的水平上徘徊。在这样的课堂上,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假性主体),失却的却是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等神圣的职责,这是导致课堂低效或无效的根本原因。要使课堂教学变得有效。关键在于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引领的作用。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和教师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就算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的引领仍然是必要的。‚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的思路狭窄时,教师要启发他们拓宽;当学生迷途时,教师要把他们引上正路;当学生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铺路架桥;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一位语文教育专家也建议教师在课堂上‚该出手时就出手‛;当学生读得提不起精神的时候,老师应该调动学生读的欲望和兴趣;当学生读得印象浅薄、形象模糊的时候,老师要引领学生读得充分、读得细腻;当学生读不出文本的理趣、情味的时候,老师得点拨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智慧、激活学生的想像。教师的正确引领是保证学生学习方向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前提。第四要素:练习与反馈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既包括学也包括习。课堂练习是学生课堂独立活动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它一方面能使学生将刚刚理解的知识加以应用,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即时暴露学生对新知识理解应用上的不足,以使师生双方及时订正、改正错误和不足。总之,练习与反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卢姆非常强调教学的反馈,他不仅要求反馈的科学性,而且要求反馈的及时性。通过课堂练习的即时反馈,学生本人可以及时了解到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进展情况、存在问题,没有掌握的内容当堂可以认识到并可以有意识地去解决,起到强化、督促、纠正学生学习的作用。这种即时反馈也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检验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对于还存在某些问题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指导,对于过易或过难的题目适当地进行修正,根据收集到的结果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具有自我反馈纠正功能的系统,成为一个流程通畅的回路。传统的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验、期中考试等形式进行的,这种评价方式往往是在课堂教学之后进行,师生在课堂上发现不了问题,对学生学习的监督和调整作用大为减弱,这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是不利的。

从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看,课堂练习和反馈也特别重要,我们知道,小学生意志力薄弱,自控力较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在学习上容易浅尝辄止,遇难而退,对待作业往往也缺乏耐心,所以,要尽可能让小学生在‚教师在场‛的情况下练习作业。我们曾在小学和初中做过实验,其中一条重要的策略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眼皮底下完成作业,结果发现这对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有贡献。一位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曾做过这样的对比实验:(1)指导学生在课堂上抄写五个生字,而且这五个生字都是笔画较多、比较难写的:柳、燕、溪、梨、流每字一行,由老师统计时间,结果快的学生只用了4分钟,慢的学生用了6分钟。(2)布臵学生在家里抄写同样数量的生字,学生自己记住所用时间,结果快的学生用了5分钟,慢点的学生用了8分钟,甚至还有个别学生要用10分钟。实验结果证明:课堂上完成作业的质量、时间、学生对生字词的认知都优于课外家庭作业。这就说明,教师在课堂上现场的监督和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既能培养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完成任务的毅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提高作业质量和作答速度。

总之,教师一定要把课堂练习与反馈看作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确立课堂练习与反馈的意识。课堂练习与反馈作为一个教学环节,一般安排在课堂教学结束前;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和要素,可以穿插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当前,对于练习与反馈存在认识和实施上的偏差:有的教师不重视练习与反馈,把课堂教学窄化为传统意义的教学甚至教师的讲授,认为只有自己多讲,学生才能多学,课堂才能提高教学效益,作业是课后的事情,所以在教案设计中根本就不安排练习和反馈活动。有的教师虽然意识到练习与反馈的重要性,但在课堂教学结构上不体现,无法保证这一环节的实施时间。通常是刚尝试练习后就下课铃响,造成当堂练习与反馈的安排落空。

显然,上述四个要素(环节)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我们必须以整体的观点,深刻地领会和把握各个要素(环节)的精神实质和有机联系,并加以认真贯彻和创造性落实,唯其如此,才能全面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篇: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分析

新惠中学 朱洪宇

高效课堂教学必须以优化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入手,而有效的课堂教学要素也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基础。因此我们深入研究有效课堂教学要素,是非常重要与必要的。

课堂教学过程包含哪些要素呢?众说不一。所谓教学过程,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以课程为中介的,进行交互作用的过程。为此,有些教育学者认为,学生、教师和课程资源是构成教学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这也是所谓经典三要素说。此外,还有四要素说、六要素说和七要素说等。根据邵瑞珍教授提出的教学设计模式,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三个阶段:课前准备阶段(陈述目标、分析任务、确定学生原有水平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学评价,从中我们可提炼出七个教学要素。

一、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就不存在教学活动,所以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根本因素。学生这个因素主要指的是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已有的知识结构、个性特点、能力倾向和学习前的准备。学生要素制约着其他教学要素功能的发挥。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进行、教学方法的确定、教学管理等都要从学生这个教学客体要素、学习的主体出发,教学设计要紧紧围绕学生发展这个中心。

二、教师。教师这个要素主要指的是教师的素质。所谓教师素质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北师大副校长、心理学董奇教授在关于教师素质课题研究中,强调教师的职业理想(根本动力)、知识水平(前提条件)、教育信念(心理背景)、教学监控能力(核心要素)对教师教学的作用。教学行为是教师素质的外化形式。教师的教学行为具体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衡量:

1、教学行为的明确性。任务取向的明确性;

2、教学行为的多样性。教师选择的教学策略、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管理方法的多样;

3、教学行为的灵活性。主要考察教师的教育机制和教学的监控能力;

4、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讲授、对话、演示、指导、管理行为是否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是否有效、学生的参与性如何均是教学行为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三、课堂教学设计。它是课前准备阶段的关键教学要素。它的基本内容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过程和措施的设计以及教学时间和教学评估的设计。其中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归宿,又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它不但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起调节和控制的作用,而且最终决定教学的起点,支配学生的发展方向和速度。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之一是学生这个教学客体要素、学习的主体,教学设计要紧紧围绕学生发展这个中心。

四、课堂教学环节。课堂教学环节是由教学策略、教学模式决定的。教学策略有三种:直接教学策略、任务型教学策略和共同解决策略。直接教学策略是一种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策略,主要由教师向学生讲授系统知识,这是目前大学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也就是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它的一般教学环节是:导入 →呈现教材(讲新课)→强化、巩固→校正反馈→总结。自主型教学策略则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是由教师设计情境,提出问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解决问题,这是一种发现式的教学模式。它的一般教学环节是:设计情境、提出问题→主题探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总结。共同解决教学策略,它是借助师生共同探讨,共同解决问题,其基本课型是课堂讨论。现代教学改革强调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无论何种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环节要素的有效性可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1、课堂导入:问题提出和情境设计;

2、教材的二次开发与主题探究;

3、互动与引导;

4、强化巩固;

5、总结升华;

6、实践检验。

五、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广义的,它包括教师在课内和课外所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指导)、教学艺术、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方法(听课、读书、练习、实践)、教学方法还包括传统教学媒体(教科书、板书、标本、模型等)和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

六、教学管理。教学管理是教师为保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而采取的措施,它包括课堂秩序的建立和维持;对学生行为的监督;对违反课堂纪律行为的处理以及指导学生的学习等。教学管理还包括教学环境的管理,诸如校园内外是否美化、教室设备和布置是否齐全,师生间、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校风、班风还有课堂的心理气氛等。在课堂管理中,教师起主导 作用,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管理和自我管理。

七、评价与反思。评价包括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评价有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教学反思既是重要的教学要素,又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手段和方法。

课堂教学是各教学基本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各教学基本要素形成结构有序、趋向优化、目标一致的高效系统,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第三篇: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优质高效课堂的基本要素初探

冯俊亮

【内容提要】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怎样的可才是优质高效的课堂?它具有哪些基本要素?一直困惑着我们每一个教师。我翻阅了大量资料,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以下几个要素:问题意识与教学情景;阅读意识和思维活动;互动意识与引导点拨;反馈意识与练习检测。这四大要素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在这里与广大同仁切磋,望广大教师阅读尝试、体会思考,提出宝贵意见。

【关键词】优质高效要素

我校在本学期开展了自主高效课堂改革,已经初现效果。这一改革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新课堂教学改革就是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推进,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实际上,自主高效课堂教学与优质高效课堂是一脉相承的,是互为包含的,我们可以通过探讨优质高效课堂基本要素入手,从而达到自主高效。我们尽管知道要改革现有的课堂教学,但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可以说,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低效问题。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当前课程改革变得非常紧迫。本文从优质课堂基本要素和课堂教学运行的环节两个角度,来分析和探讨优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要素。

第一要素:问题意识与教学情境。

一堂课要上好、要高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教师首先要做的创设情境,把知识融入到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文课尤其如此。

我们知道,知识是人类从实践活动中得来的,是对事物及其运动和变化发展规律的反映。也就是说,知识本身具有丰富生动的内容,而表征它的语言文字(包括符号图表)则是抽象和简约的,学生所学的正是由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即教材。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去思考。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这样的学习就是有意义的学习。相反,如果学生只记住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而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内容,这样的学习便是机械的学习,时间长了自然感到枯燥乏味。

要学会创设情境,就要领会课本知识与生产生活时间的关系,领会教学情境的内涵,那么什么是教学情景呢?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及其相关背景,显然,教学情境所提供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虽然这种论述并不全面,但的确也反映了学生认知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学生只有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具体的事物,才能从中领会所教的知识。我们现在教学往往脱离生产生活实际,全是纸上谈兵。就连实验也是讲解为主。学识完全靠自己的想象去记忆,这样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营造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想求知,要求知。

除此之外,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人这样比喻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山泉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涌出来的是一股股的感染力,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同样的的情感,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你所教的知识中来。相反,如果你教学时冷冰冰的、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是因为未经人的 1

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上课冷漠,那么学生听课也必然冷漠。教师无激情,学生必然无激情。教师无真情,学生必然无真情。没有激情,课堂教学就像一潭死水。没有真情,课堂就像一个冰窖。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进入知识的天堂。情感激发的目的在于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甚至兴高采烈,这是教学的最佳精神状态。我们现在教学,有的老师已经缺乏激情真情,只是一味的讲解,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习效率十分低下。似乎老师也已麻木,年复一年的重复讲解,自己也忘快乐可言,学生自然苦不堪言。

教学情境创设有多重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问题意识。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很重要。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求知和思考的对象,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第二要素:阅读意识与思维活动

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有两方面内涵:一方面,要让学生通过独立阅读解决现有发展区问题,这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把教学建立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着力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着力点。可以说,针对学生阅读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是教学的一条重要规则。否则,教师面面俱到,系统讲授,就会失去让学生独立阅读的意义,失去教学的针对性。它不仅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而且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在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时,不是包办代替,而是让学生独立解决。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通过启发、引导、讨论来解决。总之,教必须以学为基础,服务于学。教师的主导性要不断转化为学生的主体性,进而达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理想效果。

问题意识的培养重要,思维的培养更重要。知识是思维的产物、智慧的结晶,知识在内容上包含着深刻的思维和丰富的智慧。课堂教学绝不是仅仅展现教材上现成结论和现成论证,而应重在揭示隐含在其中的精彩而又独特的思维过程。没有思维参与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讲解,这就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所谓真正地拥有知识,就是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并且把知识多次反复思考过”。传统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程度,扼杀了学生智慧和个性。

在课堂教学中,强调思维就是强调过程,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思考、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没有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思维过程。

总之,教师要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猜想、惊讶、困惑的过程,成为紧张地深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的过程。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思维活动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广开思路、不循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进行思考,探求解决问题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法。由于这种思维不恪守一个方向,不囿于一个答案,所以思维途径具有多向性,思维过程富于变通性,思维结果富于独特性。

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多种途径和不同层次上去考察、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超常思考,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养成多角度思考、质疑、求异的思维品质。第二,思维的深刻性。这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它表现为智力活动中深入思考问题,善于概括、归类,逻辑性强,善于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第三要素:互动意识与引导点拨

课堂教学一方面要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独立阅读、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另一方面,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比照、合作等方式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层理解和全面理解。以此来帮助学生不断克服由于自身认识局限性所导致的主观性偏差,引导学生的思维往辩证、深刻、合理方向发展。

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即教师的职责将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而不是拿出现实知识的人。以交往与互动为特征的教学,常常要借助“对话”而实现。“对话”既是一种精神,又是一种方法。从精神角度讲,它倡导平等、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理念。从方法的角度说,它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太多讲解的方式。

在师生互动中,教师实质上就是一个引导者。教学中唯学生自主化的倾向,是一种典型的不负责教学行为,它看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因为教师作用的丧失,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其自身水平的限制,致使他们的认知水平在原有的水平上徘徊。这样的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了教师有价值引导、启迪、点拨的职责,这是导致课堂低效或无效的根本原因。要使课堂教学变得高效,教师还要努力发挥好引领的作用,就算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的引领仍然是必要的。教师在课堂上“该出手时就出手”。当学生读得乏味、无趣的时候,老师应该调动学生读的欲望和兴趣;当学生读得浅薄、模糊的时候,老师要引领学生读得充分、细腻;当学生读不出文本的理趣、情味的时候,老师要点拨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智慧、激活学生的想像。教师的正确引领点拨是保证学生学习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第四要素:反馈意识与练习检测

课堂练习检测是学生课堂独立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它一方面能使学生将知识加以应用,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即时暴露学生的不足,及时订正错误。总之,练习与反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卢姆非常强调教学的反馈,他不仅要求反馈的科学性,而且要求反馈的及时性。通过课堂练习的即时反馈,学生本人可以及时了解到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进展情况、存在问题,也可以起到强化、督促、纠正的作用。也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还可对存在问题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指导。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验、期中考试等检测练习,往往是在课堂教学之后进行,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对学生学习的监督和调整作用也大为减弱。

总之,教师一定要把课堂练习与反馈看作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树立检测练习与反馈的意识。一般安排在课堂教学结束前,也可以穿插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再忙也不要忘记这一环节。

上述四个要素不能截然分开的,而要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我们必须深刻地领会和把握各个要素的精神实质,在教学中认真落实,才能全面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四篇: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一个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是什么?结合教学案例谈设计出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要经过哪些过程。

教学设计是我们上好一节课的重要保障,是我们课堂授课的蓝本,是我们教学过程的预设,因此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关系到我们能否上一节优质、高效的课。

(一)我认为一个高效的教学设计应具备以下的基本要素:

1、必须体现课程标准和理念。

2、必须呈现教材的内容。

3、教学思路必须清晰,教学流程舒畅。

4、教学目标设计要合理,既要呈现知识,又要促进能力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

6、要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7、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8、恰当合理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活泼多样的呈现教学内容、情境等。

9、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0、板书要简洁明了、一目了然。

11、导入合理,善于吸引学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我认为设计出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要经过以下过程:

1、教学目标分析;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笔算乘法(不进位乘)教学设计中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操作小棒,让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学会竖式计算。

(2)、在自主探究交流中体验算法多样化,并优化出最佳计算方法.(3)、在练习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2、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了整十整百乘以一位数和乘法的估算

3、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就是基于学生以上的认知起点展开的。3个12 学生很快就能列出算式12×3,基于前面刚学的很快就能明白答案是30多一些。通过让学生摆小棒12枝彩笔用1捆和2根小棒表示,这样拿3堆。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就能得出算法3х10=30,2х3=6,30+6=36虽然加法也能得出,但这种明显快些。通过提问,还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数学王国的小朋友们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笔算乘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学书本74页并通过交流讨论,小结,加强学生对乘法竖式计算的算理的理解。最后,通过练习那个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以上就是我对“一个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是什么?设计出一 个好的教学设计要经过哪些过程”一些的看法。

第五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一、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学信息、教学媒体。

教师既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也是学习过程的指导者;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学信息是教学内容及相关要求的反映; 教学媒体是教学信息的载体和学习的工具。

二、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是: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素质全面的教师; 学生在教学中的良好状态; 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 恰当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

三、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评判标准

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评判标准是: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的统一; 学生群体的共性发展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发展的统一; 学生即时性发展与延时性发展的统一; 学生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统一.。

(一)时间模式:15+30(即教师讲15分钟,学生活动30分钟)

(二)组织形式:自学为主、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探究讨论、小组参与。

(三)表现形式:举手积极,声音洪亮;讨论热烈,辩论激烈; 争问抢答,气氛活跃;多种角度,创新实践。

(四)五个特点:扎实、真实、充实、丰实、平实。

四、有效课堂教学的六大主要特征 有效课堂教学的六大主要特征是: 能合理设计并充分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有适切的教学策略; 学生处于最佳投入状态; 具有畅通的师生沟通渠道; 具备良好的课堂管理方式; 拥有优化的教学环境。

五、有效课堂要把握的“六个度”:

(一)是参与度-—学生主动,积极参与

(二)是亲合度-—师生平等,合作交流;

(三)是自由度-—课堂宽松,和谐自然;

(四)是整合度-—知识、方法、能力目标;

(五)是练习度-—引领发现,体验实践;

(六)是延展度-—着眼关注社会生活。

六、有效课堂教学要八注意:

目标——学科学习元素目标一定要实在; 主体——不是教师跟着学生走;

探究——应选择适当内容; 合作——应注意形式和效果的统一; 结尾——是“问号”不是“句号”;

活动——但不仅仅是课堂游戏; 多媒体——是辅助不是装饰,也不是预演;

评价——仅有一味赏识是不够的。

七、有效课堂应该做到五个有: 心中有学生、有效率、有意义、有智慧、有待完善。有效课堂要力求做到:确立目标不忘“人”;处理教材善于“变”;选择教法突出“疑”;安排教程强化“动”;创设氛围享受“乐”。有人认为:好的课学生能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有趣,师生都会感到快乐幸福。

八、有效课堂的“六个了” 有效课堂可概括为“六个了”:讲了——主要对教师而言;想了——主要对学生而言;练了——主要指习题;评了——知识的反馈;笑了——师生情绪;会了——学习效果。

九、有效课堂“三讲三不讲”: 在课堂教学中要坚决贯彻“三讲三不讲”、“三个精讲三个不讲”,“三讲三不讲”即只

学生自学和讨论后还不理解的问题,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问题,讲学生质疑后其他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三不讲”即学生讲之前不讲,学生不探究不讲,学生会的不讲。“三个精讲三个不讲”即核心问题精讲,思路方法精讲,疑点难点精讲;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

十、有效课堂贯彻赏识教育的原则。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尊重是赏识的前提,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智力发育迟 缓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包括不体罚 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教师还要善于用不同的方式赞赏每一位学生,如赞赏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特长;赞赏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十一、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效课堂要注意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1、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包括观察的习惯、阅读的习惯、思维的习惯、质疑的习惯、探究的习惯等。

2、学会正确的方法,包括观察方法、思维方法、探究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3、形成正确的观念,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

4、和健全的人格,包括积极、向上、乐观、自信、奉献等。

5、增强积极的意识,包括问题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等。

6、培养全面的素养和能力,包括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感悟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

8、培植兴趣、好奇心等等。

下载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五篇范例)

    一、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一、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学信息、教学媒体。 教师既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也是学习过程的指导者;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信息是教学内......

    有效课堂教学

    “有效课堂教学”实施十大策略 基于现在课时少,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学生成绩下滑等原因,我们提出“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目的就是“删繁就简,去伪存真,返璞归真,提高成绩”。 1、......

    有效课堂教学

    有效课堂教学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我觉得作为一个好老师,首先要爱孩子们,包容孩子们的童心,用孩子的心和孩子们相处。或许在工作中也有这样那样的失误,但我会努力去爱我的学......

    有效课堂教学范文

    “有效课堂教学”校本研修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扎扎实实练好教学基本功,立足我校教育发展的实际,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重点,抓好......

    有效课堂教学

    有效课堂教学 一堂有效的英语课堂要选择一种正确的教学方法,呆板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多种教学方法可以刺激学生的不同兴奋点,抑制大脑疲劳。而现在利用多媒......

    一个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一个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是什么?结合教学案例谈设计出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要经过哪些过程。 花开花落 教学设计是上好课的前提,我认为在新课程理念下,一个有效的教学设计应具......

    一个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一个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是我们上好一节课的重要保障,是我们课堂授课的蓝本,是我们教学过程的预设,因此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关系到我们能否上一节优质、高效的课。 (一......

    试论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要素

    试论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要素 摘要: 当前,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切实可行地增强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和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本文就如何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