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修改[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2 23:40: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修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修改》。

第一篇: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修改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三年级 王金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认两个生字 “萧、梧”,会写两个生字“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 “挑”。

(2)朗读、背诵诗文。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文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2.朗读诗文做到“字字有情,句句含情”,在读中有所感悟。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课件,说说有关秋天的词语。

2、引出课题并板书。

二、了解诗人.三、初读古诗,学写生字

1.指名朗读古诗,随机正音并点评。

2.学习生字: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 “挑”。

3、齐读古诗:你们既能读准字音,又能写好生字,预习得真不错,现在,咱们一起读读这首诗!

四、再读古诗,想象画面,品读词句

1.理解诗的题目,说说诗人在这样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呢? 2.学生交流,随机引导并指导朗读。

预设一:理解“萧萧”、“动客情”并指导朗读

(1)诗中用了“萧萧”,能否把它换成“呼呼”呢?我们自己对比着读一读。

课件出示:①呼呼梧叶送寒声。

②萧萧梧叶送寒声。

你们觉得怎样?读出什么不同了吗?(读出了凄凉、悲伤)(2)课件演示诗人的生活情境,想象诗人会想些什么呢?板书:动客情(3)那这里的“客”指谁?(叶绍翁)诗人为何称自己为“客”呢?(4)练习朗读,评价朗读。(指名读并引读)

预设二:“知”在这里应该怎么解释?作者为何在这里用“知”字,而不用“见”字呢?

(1)灯下的儿童在捉蟋蟀,是作者看到的吗?所以,“知”在这里就应该解释为——“料想、猜测”的意思。

(2)引导学生想象:看到灯火,诗人又一次勾起了无尽的回忆,此时的他又会想些什么呢?

(3)练习趣读。

3.小结并齐读古诗:诗人借助了萧萧梧叶、儿童挑促织等景象抒发了思乡之情,让我们融情于诗,一起读!(配乐读诗)

五、比比记性,背诵古诗

1.指名说:诗人借萧萧秋风和梧叶飘落抒发了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什么? 2.全班说:夜深了,诗人看到远处篱笆外有一点灯火,猜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吧!

3.背诵古诗

五、延伸拓展:

1.我们还学过哪些描写秋天的诗吗? 2.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思乡诗。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夜书所见》

2、把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说给爸妈听。板书:

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 一灯明

动客情 挑促织 孤独 思乡

第二篇: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1

1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2学情分析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

活动2【活动】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

(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

(2)“所见”呢?(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活动3【活动】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过渡: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 ”画下来。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可以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

2.师:刚才看见同学们认真的神情感动了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这首诗。谁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师随机板书: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寒声)

4.刚才所画的这些词语有没有读懂的呀?

5.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师生帮助解决。(结合注释解词,并教会学生看注释解释词语。)

(理解“促织”时,出示图片,了解蟋蟀。)

6.学习生字(促、深)

(1)这里的“促”是生字,是平舌音,跟老师读一读。(课件先出示“促”,后出示“深”。(2)这首诗还有一个生字“深”,翘舌音,请读一读。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生

自由讲自己的识字方法。)

(3)把刚才学到的两个生字“书空”写写。

(4)指名读生字,男女对读。

(5)(出示生词)生字记好了,请你们同桌互相读一读生词。

(6)开小火车读,齐读。

7.师:生字能读好了,现在老师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课件

出示全诗)

8.师:现在让我们先听一听录音朗读。

9.同学们听得真认真!那么,谁能给大家读一读。

10.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活动4【活动】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下面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这首古诗,先来看看前两行诗。

(2)请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

(3)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

(4)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5)请大家想想,(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

(6)我们班有新莞人的孩子,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道?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

(7)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

(8)小组赛读这两行诗,看看哪组最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再指名读,齐读。

(9)你们真是诗人的知音人,读出了他的寂寞,读出了他的思乡之情。谁可以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说得好的给予表扬。)

2.赏析第三、四行诗

(1)师:正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现在我们来学习后面两行诗。请同学们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

(2)女同学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

(3)读到这里,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吗?

①生提出疑问,师生一起解决。

②师也可提出疑问:在这里想问一问:“知”字是什么意思呢?

引导:你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那是作者的什么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指名说)

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你还能猜想孩子在玩些什么呢?

(4)师:是的,他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

(5)诗人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①指名说:生可能会直译诗句,这时师可引导:

你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通顺吗?怎样才能说得通顺呢?有时候在把古诗变成我们的语言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所以可以将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

②谁来根据老师刚才的提示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6)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活动5【练习】背诵古诗,加强积累

1.你们最喜欢玩游戏了,现在我们再来玩玩:

(1)我说说诗中的一个字,请你说出相应的诗句。(课件出示:萧、客、促、深)

(2)我指出图片,你说出相应的一句诗。

2.同学们对于古诗掌握得很好,你能把它背下来吗?

3.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齐背古诗。

活动6【作业】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

夜书所见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夜书所见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

活动2【活动】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

(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

(2)“所见”呢?(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活动3【活动】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过渡: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 ”画下来。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可以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

2.师:刚才看见同学们认真的神情感动了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这首诗。谁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师随机板书: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寒声)

4.刚才所画的这些词语有没有读懂的呀?

5.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师生帮助解决。(结合注释解词,并教会学生看注释解释词语。)

(理解“促织”时,出示图片,了解蟋蟀。)

6.学习生字(促、深)

(1)这里的“促”是生字,是平舌音,跟老师读一读。(课件先出示“促”,后出示“深”。(2)这首诗还有一个生字“深”,翘舌音,请读一读。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生

自由讲自己的识字方法。)

(3)把刚才学到的两个生字“书空”写写。

(4)指名读生字,男女对读。

(5)(出示生词)生字记好了,请你们同桌互相读一读生词。

(6)开小火车读,齐读。

7.师:生字能读好了,现在老师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课件

出示全诗)

8.师:现在让我们先听一听录音朗读。

9.同学们听得真认真!那么,谁能给大家读一读。

10.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活动4【活动】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下面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这首古诗,先来看看前两行诗。

(2)请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

(3)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

(4)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5)请大家想想,(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

(6)我们班有新莞人的孩子,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道?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

(7)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

(8)小组赛读这两行诗,看看哪组最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再指名读,齐读。

(9)你们真是诗人的知音人,读出了他的寂寞,读出了他的思乡之情。谁可以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说得好的给予表扬。)

2.赏析第三、四行诗

(1)师:正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现在我们来学习后面两行诗。请同学们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

(2)女同学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

(3)读到这里,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吗?

①生提出疑问,师生一起解决。

②师也可提出疑问:在这里想问一问:“知”字是什么意思呢?

引导:你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那是作者的什么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指名说)

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你还能猜想孩子在玩些什么呢?

(4)师:是的,他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

(5)诗人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①指名说:生可能会直译诗句,这时师可引导:

你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通顺吗?怎样才能说得通顺呢?有时候在把古诗变成我们的语言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所以可以将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

②谁来根据老师刚才的提示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6)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活动5【练习】背诵古诗,加强积累

1.你们最喜欢玩游戏了,现在我们再来玩玩:

(1)我说说诗中的一个字,请你说出相应的诗句。(课件出示:萧、客、促、深)

(2)我指出图片,你说出相应的一句诗。

2.同学们对于古诗掌握得很好,你能把它背下来吗?

3.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齐背古诗。

活动6【作业】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录音机

一、交流课前查找资料、板题解题

1、学生交流。(学生有的介绍上网查找的资料;有的介绍从课外书知道的内容。)

2、谁会背王维的诗。

师:同学们懂得真多,今天我们再王维的一首诗。板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习惯。“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

师小结: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描写自然景色。有人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放录音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

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读全诗。思考。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诗中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独自在异地他乡思念家乡兄弟的事。)

三、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1、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认为“独”字用得好,“独”字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

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说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最好是哪一句?你体会到什么?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3、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四、再读悟情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说一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表达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读时速度稍慢,声音稍低缓。)

2、配乐朗读。

五、想象训练口语

1、这是一首思乡的诗,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说?用什么方法向亲人述说思乡的感情?(学生说了很多方法。)

2、既然同学们想到用电话,就请你们当诗人,老师当诗人的亲人,述说思念之情。(口语训练,产生情感共鸣)

附: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倍思亲

独 兄弟

少一人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⑴ 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⑵ 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4

一、与生对话,导入古诗

1、与学生对话,体会如果自己在外孤单心情。

2、板书课文题目,理解课文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3、理解整个诗名是什么意思。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字典等读准字音,把这首诗正确、流利的读出来。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在读准字音的情况下,注意读准节奏。

5、教师范读,指导停顿。

节奏应该是二二三拍。

6、学生熟读。

三、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给古诗加注释,这是我们第一次见到,注释是为了帮助我们理解那些非常难的词语,但是不要生硬的往里面套,只要明白诗人所写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感情即可。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字典和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

2、不理解的地方,交流讨论,尝试解决。(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四、品读古诗,感悟诗意

1、学生再读古诗,并且仔细看图,思考:诗人在这个夜里到底写了他见到的.一些什么?图画中的景象体现了那几句诗的意思?

初步感知古诗,大致了解古诗意思

2、(1)思考:在这样的夜晚,诗人一个人在外地作客会很自然地感到什么?

人都是有感情的,出门在外就很容易想家、想亲人。也就是第二句“动客情”。

(2)思考:动客情,动的是什么情?往后读。

(3)这个时候诗人看着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到孩子们正在捉蟋蟀,肯定非常开心,诗人也替他们开心,可是,诗人这时不是在自己的家乡呀,这个时候就越会想到什么?

诗人会想起他的家乡和他的童年。

得出结论:那么,“客情”第一个是:诗人的思乡之情,第二个是:思念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4)理解再读,品味赏析

这首诗要把诗人“想家”的感情读出来,声调要缓慢些。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学生先读,老师指导,老师再范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

五、趣味活动,强化记忆

(1)把《夜书所见》这首诗的诗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3)老师读诗的前面,学生接后面,直到学生基本会背为止。

(4)小组比赛。

六、拓展阅读,增加兴趣

1、你们还读过哪些诗人所写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呢?谁来背一首试试!

2、老师这里也有一首古诗,请你们认真听一听,跟着一起体会诗歌的感。

《泊船瓜州》(宋。王安石)

3、背一背。

七、作业。

结束语:今天学习的这首诗,饱含思乡之情,秋天到了,出门在外,哪怕只是一砖一瓦都使人多么容易思念亲人呀!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5

一、教材简述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二、设计理念

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另外,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认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诗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四、教学重点

(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欣赏秋天图片。

2、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是丰收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学生齐读诗题。

[设计意图]出示秋天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感受秋天,自然导入新课。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解题。“夜”(夜晚)“所见”(所看到的景物)“书”(书写)。“夜书所见”(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设计意图]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过渡到古诗内容的教学。调整顺序是为了降低难度符合学生认知。

2、搜集诗人的资料,了解诗人背景。

[设计意图]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好铺垫。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老师带读古诗。学生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做记号并汇报。老师随机板书。

[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边读边画,培养学生带问题读书,养成边读边画的习惯。

2、生提出不懂之处,师生共同解决。(结合注释、图片)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检查其学习情况,通过注释、看图片等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学习,并更形象地理解词语。

3、学习生字(促、深)

指导认读、书写、组词、造句。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生字词,扫除阅读障碍,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奠定基础。逐层深入,音形义各方面全面结合,落实“双基”教学,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四)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男同学齐读。

(2)老师点拨: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客”是指谁?(诗人自己)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3)教师深情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想起什么?思乡之情。(板书:动客情)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设计意图]抓住诗句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注重学生情感体验。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感受秋天,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深深体会“动客情”,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2、赏析第三、四行诗

(1)女同学读。

(2)老师点拨“知”的意思。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

(3)发挥想象,你还能猜想孩子在玩些什么?诗人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会想到了什么?(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教师引导: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

(5)小组赛读,加上表情,体会诗人心情。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解除疑难,理解诗句所描述的情景。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把诗句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理解诗句的意思,这既符合古诗本身的特点,也让学生在尝试理解的过程中慢慢悟出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学生对于诗句中的“知”字深入思考,品词析句,积极思维,展开想象,使之感受更为深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体悟了古诗内涵,也学会了阅读。

(五)游戏练习,加深理解

1、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猜相应诗句。

2、同桌一人说意思,一人猜诗句。

[设计意图]本环节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学生的兴趣,从而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六)深入朗读,感悟诗情

1、老师范读。

2、学生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3、小组带着表情赛读。

[设计意图]语文阅读教学应坚持“以读为本”,诗歌教学更是如此。“三分诗,七分读”这句话就强调了诗歌学习中读的重要性。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古诗就是跳跃的`五线谱。多种方式的朗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走进诗人内心世界,让情感升华。

(七)背诵古诗,加强积累

1、游戏:

(1)老师说诗句中一个字,学生说出相应诗句。

(2)老师出示图片,学生说出相应的一句诗。

2、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背、齐背古诗。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要注重背诵积累,背诵古诗不仅仅是语言的积累,同时还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积累。通过游戏等不同的方式进行背诵,提高学生语言积累的兴趣,乐于去品味古诗的诗蕴。

(八)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1、交流读过的思乡古诗。

2、交流学习收获,提出不懂之处。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光依靠教材是不够的,灵活把握教材,拓展教材,使课堂教学得到拓展和延伸,并架设起课内、课外有机连接的桥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最后,把小结和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解疑,做学习的主人。

(九)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默写《夜书所见》。

2、收集思乡古诗,背下来并与大家交流。

3、观察周围秋景,说说心中感受。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背诵优秀诗文。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扶放结合,由点及面,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感受中华古诗文化的魅力。“学习即生活”,让学生走进与课堂学习内容相互关联的世界,走进更广阔的生活课堂,才是真正的积累,才是真正的学习。

(十)板书设计,突出主题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6

摘要:

一个深秋的夜晚,我孤独地住在一间旅馆里。

正文:

教学目标:

1、会认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教学准备:查找有关秋天和思乡的古诗、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夜书所见优秀教案设计

一、导入:

1、秋姑娘早就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不知不觉已经到了金秋时节。同学们,你们发现秋天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吗?

2、师小结:是啊,秋天,我们可以看见它五彩缤纷的色彩,听见它美妙的声音,分享它带给我们的欢乐,但是黄叶飘飞的深秋又给诗人带来了怎样的情绪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叶绍翁的古诗。

板:夜书所见

3、师生共同理解题目意思。

二、认识生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文,看着拼音把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

2、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读一读诗文,看看是否都能读正确,如果能读正确,你就竖起大拇指夸一夸他,如果还有的字读得不正确,你就教一教他。

3、指名读诗文,集体订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1、【课件出示】促织:

①指名读。“促”字在哪见过?组词。

②谁知道它的意思?【课件出示】挑,想一想,这个字应该怎么读?(上声)“挑促织”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表扬用心读书的孩子)

2、告诉学生怎样使用“注释”:

“注释”一般都是针对一些难理解的词语的,既要通过看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又不能生搬硬套,使用注释的时候,力求做到总体把握,不能字字对译。

3、借助注释和图画诵读诗文,说说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读懂了什么?

相机指名读相关诗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心情。

板书:梧叶 寒声

秋风 客情

一灯明 挑促织

4、师【配乐】朗读诗文大意。

一个深秋的夜晚,我孤独地住在一间旅馆里。窗外,秋风瑟瑟,梧叶飘飞,寒声阵阵,我久久地不能入睡,我不由得想念起了自己的家乡,家乡多好呀,家乡多美呀,家乡多么温暖呀!如今我一个人客游在外,多么的孤独呀!突然,我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小小的灯笼在晃动,料想一定是孩子们在那里快乐地捉蟋蟀吧。

①第一句写什么?此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指导朗读。

②第二句写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此时作者可能会想起什么?那他此刻的心情会是怎样?指名读。

5、师引第一句,指名读第二句读。

四、诵读诗文,引导背诵。

1、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读诗文。

2、指名背诵、齐诵。

五、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促 深

2、指名认读,组词。

3、谁来说一说:你平常写这俩字的时候哪个地方特别容易写错,我们来提醒提醒大家。

4、写“促”字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师范写。

5、谁有勇气上黑板来写一写“深”字?全班订正。

6、学生写字、组词。

六、延伸拓展:

我们还学过哪些描写秋天的诗吗?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诗?

【课件出示】《宿建德江》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梧叶 寒声

秋风 客情

一灯明 挑促织

作业设计:

1、背诵《夜书所见》

2、把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说给爸妈听。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7

分析教材:

《夜书所见》是人教版第五册语文第九课中的一首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的一首诗篇。诗人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诗中两个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的内容。

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人热爱秋天、热爱家乡的情感,并背诵古诗。

2、在“诗言”――“诗意”――“诗韵”间走一个来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有效策略。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境,积累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古诗《回乡偶书》,说说诗中的思乡之情。

2、引入古诗学习:

二、读准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读古诗,纠正字音,学习古诗中的生字。

三、学习古诗,体会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

1、教师:大家读得很好了,那么怎么来学习古诗呢?(黑板出示)

1、解诗题

2。、知作者

3、明诗义(1)理解词语(2)明白句意

4、悟诗情

(二)解诗题

1、学生读诗题,看看它是什么意思?

2、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三)知作者

因学生没有其它的途径了解作者,这一部分就由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诗人。让学生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

(四)明诗义

1、理解词义

(1)学生读诗句,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词语。

(2)学生说说自己对诗句中词语的.理解。

(3)引导学生通过看注释理解词语。

3、明白句义

(1)现在我们把这些词语的意思放到古诗里,一边读一边想,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2)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句子,试着说说他们的意思。

(3)为什么诗人知道有孩子在捉蛐蛐呢?

引导学生调换诗句的顺序,用因为……所以……来说说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3)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看第一、二行诗。

(4)引导学生学习一、二行诗句,说说诗句意思。

(五)悟诗情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回想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

五、板书

夜书所见

南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思乡之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回忆童年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8

一、复习导入

秋天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

1、还记得我们学过许多思乡的古诗吗?谁能来说一说?(背)

生1:静夜思

生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看来同学们之前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哦、

二、了解诗人及其背景:

1、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让我们先去认识这个主人公吧

(出示课件:叶绍翁)

2、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古诗的学习中认识到他,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和大家一起分享?

3、同学们了解的真多,从你们的介绍中,老师了解到了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课件板书:南宋叶绍翁)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擅长写景抒情,字句华美精丽。特别引起老师关注的是,他的祖籍在建安,也就是今天的福建建欧。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就是(板书:夜书所见)

2、全班一起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生1:夜是晚上的意思

生2:所见是看见的意思

3.那谁能说说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写)

4、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完整、

生: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

5、到底是怎样一幅画面呢?(出示课件:秋夜图/音乐伴奏)

6、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有一位诗人久久不能入眠、

7、下面老师想请大家自学这首古诗,在学习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读懂诗歌中的字词或意思呢?(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看插图,展开想象)好,下面就请大家以同桌为单位,用你们提出的办法来学一学古诗,看看你能读懂的有哪些,再给你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8.学生反馈自己读懂的字词或句,再提出自己不明白的。

9、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我们细细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领悟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文里,去细细品位,看看你们刚才的理解,对了多少,还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四、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在这两句诗歌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些什么吗?(出示课件前两句)

生:作者看到了梧桐树叶随风摆动。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2.师:是什么风?(秋风)怎样的秋风(凉凉的秋风)这风怎么吹?发出什么声音?(呼呼)(课件演示风声)什么感觉?(好冷啊)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更冷了。)

3.这样的风声,梧桐声,拂过诗人的身体,掠过诗人的耳朵,送来阵阵的寒意,让诗人不禁打了个寒噤,那么你们觉得这一句该怎么读?个别读两三个,齐读。(萧萧梧桐送寒声)

4.诗人还看到了什么?(课件图片,一轮明月)好一轮当空的明月啊,让我们想起了什么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我们都做些什么?

生1:我们一家人吃月饼,看月亮、

生2:全家围在一起很开心

是啊,当你们围坐在院子里,阳台上,吃着可口的月饼,看着明亮的月亮的时候,我们不由的发出一声感叹,月亮真美啊!

5.但诗人此时此刻眼中的月亮美吗?(美,不美。

6.看来意见不统一,说说各自的理由。

生:不美。因为作者此时,深处他乡、

7、你怎么知道他在异乡?

生:因为诗中提到动客情。这个客说明他在他乡做客,这时候,他一定……、、

8.说的真好,这里有个关键词,动客情,他动了哪些情?想了哪些事?大家来当当小诗人,设身处地的想想,在这样一个月圆的深秋之夜,秋风阵阵,凉意深深,你们会想到些什么?

9.说的太好了,可见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忧愁,孤单,寂寞,郁闷)(板书:孤单)因此,在诗人眼中,这轮明月并不美,他没有心情赏月,他的心被浓浓的思乡之情所取代,被对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满,那么这句又该怎么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10、把作者想家的感情,味道读出来、

11.大家读的太好了,赵老师也仿佛被你们带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中,被他的忧郁和孤独所感染。

10.这时候,诗人一个不经意的转头,他又看到了什么?(出示插图:篱笆下的一盏灯)

你怎么知道他看到了一盏灯(夜深篱落一灯明)

11.在这样满是忧愁的夜晚,却有一盏这样醒目的灯,大家想象下,在篱笆背后,可能有怎样的一幅情景呢?

12.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老师真佩服你们,诗人和你们一样,他虽然没有看到篱笆后的情景,却也走出了一番猜想,他所想到的`又是什么呢?大家来读读诗歌的后面两句,然后告诉我答案)

13.诗人想到后面应该有两个孩子在捉蛐蛐。

师:你从哪一句诗里知道的?这里的知是什么意思:猜想

14.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猜想?(因为,他小时侯一定也常常提着灯笼在篱笆下捉蛐蛐)

15.你们知道孩子们捉蛐蛐是为了做什么吗?(斗蛐蛐玩)

16.你们想知道他们是怎么捉蛐蛐的吗?(生:………)你们想捉蛐蛐吗?(想)好,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童年时代,在老师的语言带领下去捉一捉蛐蛐。

17.这是深秋的一个夜晚,好大好圆的月亮挂在高高的天空,你和你的小伙伴,蹑手蹑脚的来到后院的空地上,兴奋地寻找着蛐蛐的踪迹,这时,你们听见了(放蛐蛐的声音),这可是一只好大的蛐蛐啊,你们悄悄地靠近发出声音的地方,提着灯笼,一边照亮,一边轻轻地拨动小草,忽然,你们眼前一亮,看到了那只蛐蛐,说时迟,那时快,你们一伸手,哈哈,蛐蛐被你们逮住拉。(怎样,你们这时有什么感觉啊?)

18.捉蛐蛐真好玩啊,我们可高兴了。因此,这儿挑应读tiao(第三声)

19.当诗人也回想起这一段童年的往事的时候,你觉得他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开心,快乐……)板书:快乐

20.那你觉得应该怎样读诗歌的最后两句?(个别读全班读)

21.这篇诗文写的太精彩了,作者在深秋的景致中融入了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愁,又从一盏明灯里回忆起童年的美好往事,由此产生了愉悦的心情,这样复杂的情感变化,却只用了寥寥几句精辟的诗句来演绎,并且表达的淋漓尽致,耐人寻味。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的读一读这位伟大诗人的杰作吧。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

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教学难、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感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挂图,课文朗读磁带。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

(1)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问题,教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2、听课文朗读磁带。

(1)边听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指名描述画面,其他同学说说是诗中的哪一句,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再听录音,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1)把握诗的节奏。

(2)教师范读、领读。

(3)学生自由读、齐读、小组竞赛读、个人表演读。

(4)背诵古诗。

各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学生一步一步融入到诗句的意境中。

五、作业

1、练习写生字。

2、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 思乡之情

感:动客情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10

一、板书课题,释题

师:刚才同学们背了很多首古诗,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夜书所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你知道题目的意思吗?

[反思:开门见山,直接导入课题,简洁明了。再通过审题,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文题入手,由题目生发开去,激发阅读兴趣。]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师:夜晚诗人究竟看到什么,翻开书自由读一读,注意要把字音读准准,把诗句读通顺,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1.指名读(提示学生认真听,特别注意生字的字音)

2.学生评价,相机指导生字。

(在评价中,对提到的难读的字音相机板书在黑板上,并让学生在书上动笔注音。)

3.同桌互读,检查字音

4.齐读

[反思:初读古诗部分,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等都可能造成阅读中的障碍,成为读诗中的拦路虎。如本诗中的“挑tiǎo”,诗中没有注音,学生不解其意,大多读成第一声“tiāo”;而生字“促cù”则容易被读成翘舌音“chù”。这就需要老师充分预设,注意倾听,加强指导,并通过动笔注音,反复训练,不断巩固强化帮助学生正音,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感悟诗情,理解诗意

(一)找出诗人所见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是夜晚诗人写下所看到的情景,那么,诗人究竟看到什么呢?我们快到诗中找一找,看谁有发现?(教师相机板书)

(二)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相机出示第三四行诗句

(1)生回答看到儿童挑促织时,相机出示第三行诗句。

(2)生回答看到儿童在捉蟋蟀,相机指导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师:从这学期、这首诗开始,古诗课文增加了一项内容——注释(板书:注释)它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帮手,它能帮我们扫清诗中的拦路虎,它能帮助我们更好更快地读懂诗句的意思。

[反思: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注释,有必要让学生认识注释,了解注释的作用,并学习运用注释读懂诗句。]

(3)理解“知”

师:刚才借助注释我们知道挑促织的意思,那么这个“知”是什么意思?

(4)漆黑的夜晚诗人怎么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相机出示第四行诗句。

2.提问:捉过蟋蟀吗?指名生读

预设一:学生捉过蟋蟀。教师让学生自由交流分享体验,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预设二:学生没有体验过。教师充满激情地描述:一提起捉蟋蟀,我就想起小时侯和小伙伴到草丛里捉蟋蟀的事。捉蟋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顺着声音好不容易发现一只,赶紧用手去捂,觉得应该捂到手里了,可是打开一看,却什么也没有。如果能捉到一只我会高兴的不得了!

3.朗读指导

4.齐读

[反思:在诵读理解第三四行诗句时,教师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体会捉蛐蛐是有趣的事情,指导学生把这有趣的画面读出来,这里突出一个“趣”字。]

5.师范读

师:哈哈,这有趣的画面也勾起了老师的童心,我也来读一读好不好?提一个条件,请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你好像看到诗句中的什么画面?

6.生叙述诗意,交流

7.再齐读.

[反思:边读边想象画面是学古诗的好方法。教师在进入理解诗句教学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再现画面,补充诗的语言,教给学生边读边想象的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

(三)学习第一二行诗句

师:谁知道捉蛐蛐最好的季节是什么时候?秋天是捉蟋蟀的最好季节。这时的蟋蟀又大又壮,叫的声音最好听。到书中找一找秋天,你一定能找到?

[反思:老师从捉蛐蛐这一儿童世界中有趣的事件,生发出“你们知道吗?捉蛐蛐最好的季节是什么?”这一问题,吸引学生在诗中寻找秋的影子,回到第一、二行诗的教学,衔接自然,富有新意。]

1.出示第一二句,读一读

2.理解“梧叶”,初知大意

师:见过梧叶吗?(出示实物)梧叶到了秋天有什么变化?

师:秋天一到,梧叶就黄了,阵阵秋风吹来,它就随风飘落,让人感觉怎样?

3.播放风吹梧叶动画

4.齐读.

5.师范读.

6.齐读.

[反思:通过认识梧叶实物、观看秋天落叶的动画,感受“萧萧梧叶”及“江上秋风”带来的寒意,指导读出深秋的寒冷,突出一个“寒”字。]

7.理解“客”,相机介绍作者背景资料(课件出示字典中“客”的多个解释,生选择字义。)

师:这位漂泊在外的人是谁呢?是诗人就是叶绍翁。(板书:叶绍翁)说起叶绍翁还有一个故事:叶绍翁是我们福建人,小时侯被送给浙江的一个叶氏的人家做儿子。他的爷爷原来是朝廷的一位大官,因为朝廷政变,受到别人的迫害,所以他的整个家族受到牵连,他的家变得凄惨不堪。他的.爸爸妈妈不得不把他送给别人。

[反思:通过出示字典中有关解释进行“客”的教学,结合诗意相机补充叶绍翁少小离家的背景资料,教得扎实,教法朴实。]

8.读诗

师:了解了这些,你就更能体会江上秋风为什么牵动诗人的情怀?漂泊在外的他会想起——(生答……)那就是思乡之情。我们带着这思乡之情再读一读。

[反思:理解漂泊在外的人就是诗中的作者自己后,教师在贯穿诗歌教学新理念上做了有益的尝试,能联系儿童生活经验,理解诗人的情,共同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此时再读第一、二行,就突出“思乡之情”,语调略显低缓。]

(四)指导全文朗读

1.齐读

师:就在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看到一群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想到什么?(生答)是呀,也许他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许会想起儿时的伙伴,也许想起家乡的孩子,想到这些,他的思乡之情就更浓了。身在浙江的他,多么想回到福建老家,跟自己家人团聚啊。

[反思:最后再回到第三、四行的朗读指导,思乡之情就变得更浓了。此时再读全诗,字里行间无不渗透诗人那深深的思乡之情。]

2.范读

3.齐读

4.配乐读(配乐曲马思聪《思乡曲》)

5.唱诗(配上《世上只有妈妈好》旋律)

6、背古诗

[反思:老师通过反复诵读:试读,范读,练读,配乐朗诵,唱读,师生入境入情,声情并茂。通过层层引导、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做到读有层次,读有目标,读有实效,达到了本环节的教学目标:读出意境,读出感情。]

五、拓展

(一)复习古诗

师:古今中外,很多文人墨客都像叶绍翁一样写下了描写秋天的诗篇。咱们一二年级学过的古诗中就有,还记得吗?(复习《山行》《赠刘景文》)

(二)学生自学古诗

1.小结借助注释学习古诗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古诗(唐刘禹锡《秋词》节选)

3.自由交流

[反思:拓展环节在诗中有诗,诗外带诗,以诗带诗方面做了有意的尝试。教师想办法拉近学生与诗歌之间的距离,通过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有益于加深对古诗理解,开阔学生视野。但是如何进行最优化组合,找准拓展点,还需进一步思考实践。这首诗的拓展点应在思乡之情上,放手让学生学习古诗环节是否应该选择思乡之情的诗?]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练写生字。

2、把《夜书所见》配上合适的音乐背给爸爸妈妈听。

3、课外搜集描写秋天的诗歌。

第三篇:《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二、观察画面、解题。

1、出示图画,指导观察。

2、解题。

3、师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思考。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指导自学

1、你们有什么学习方法吗?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四、师生交流

1、看第一句诗句,你们读懂了什么?

2、学生质疑。

3、指导朗读。

4、过渡: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5、在这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6、学生质疑

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或哪个词。

五、感情朗读、激活画面、练习背诵。

1、齐读,同桌互相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

2、自愿上台描述。

3、背诵古诗。

六、布置作业。

第四篇:夜书所见 教学设计

夜书所见 教学设计

一、课前连接

秋天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

1、还记得我们学过许多思乡的古诗吗?谁来背给大家听。静夜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示儿

天净沙.秋思)

2、看来同学们之前的知识掌握的很好!

3、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让我们先去认识这个主人公吧!出示课件 叶绍翁

4、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古诗的学习中认识到他,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和大家一起分享?

5、同学们了解的真多,从你们的介绍中,老师了解到了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课件板书:南宋 叶绍翁)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擅长写景抒情,字句华美精丽。特别引起老师关注的是,他的祖籍在建安,也就是今天的福建建欧。

二、初读定向

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就是他的《夜书所见》,齐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①夜:是晚上的意思;②所见是看见的意思;)

2、那谁能说说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这里的书是写的意思)

3、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完整?(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

4、到底是怎样一幅画面呢?(出示课件

主题图)

5、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有一位诗人久久不能入眠。

6、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学这首古诗,在学习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读懂诗歌中的字词或意思呢?(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看插图,展开想象)好,下面就请大家以同桌为单位,用你们提出的办法来学一学古诗,看看你能读懂的有哪些,再给你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7、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自学古诗,你有什么收获吗?

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的吗?

8、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我们细细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领悟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文里,去细细品位,看看你们刚才的理解,对了多少,还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三、精读探究

1、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在这两句诗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些什么吗?(出示课件前两句)生:作者看到了梧桐树叶随风摆动。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2.师:是什么风?(秋风)怎样的秋风(凉凉的秋风)这风怎么吹?发出什么声音?(呼呼)(课件演示风声)什么感觉?(好冷啊)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更冷了。)

3.这样的风声,梧桐声,拂过诗人的身体,掠过诗人的耳朵,送来阵阵的寒意,让诗人不禁打了个寒噤,那么你们觉得这一句该怎么读?个别读两三个,齐读。(萧萧梧桐送寒声)

4.诗人还看到了什么?(课件图片,一轮明月)好一轮当空的明月啊,让我们想起了什么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我们都做些什么?

生1:我们一家人吃月饼,看月亮.生2:全家围在一起很开心

是啊,当你们围坐在院子里,阳台上,吃着可口的月饼,看着明亮的月亮的时候,我们不由的发出一声感叹,月亮真美啊!5.但诗人此时此刻眼中的月亮美吗?(美,不美。6.看来意见不统一,说说各自的理由。生: 不美。因为作者此时,深处他乡.7.你怎么知道他在异乡?

生:因为诗中提到动客情。这个客说明他在他乡做客,这时候,他一定……..8.说的真好,这里有个关键词,动客情,他动了哪些情?想了哪些事?大家来当当小诗人,设身处地的想想,在这样一个月圆的深秋之夜,秋风阵阵,凉意深深,你们会想到些什么?

9.说的太好了,可见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忧愁,孤单,寂寞,郁闷)(板书:孤单)因此,在诗人眼中,这轮明月并不美,他没有心情赏月,他的心被浓浓的思乡之情所取代,被对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满,那么这句又该怎么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10.把作者想家的感情,味道读出来.11.大家读的太好了,赵老师也仿佛被你们带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中,被他的忧郁和孤独所感染。10.这时候,诗人一个不经意的转头,他又看到了什么?(出示插图:篱笆下的一盏灯)

你怎么知道他看到了一盏灯(夜深篱落一灯明)

11.在这样满是忧愁的夜晚,却有一盏这样醒目的灯,大家想象下,在篱笆背后,可能有怎样的一幅情景呢?

12.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老师真佩服你们,诗人和你们一样,他虽然没有看到篱笆后的情景,却也走出了一番猜想,他所想到的又是什么呢?大家来读读诗歌的后面两句,然后告诉我答案)

13.诗人想到后面应该有两个孩子在捉蛐蛐。

师:你从哪一句诗里知道的?这里的知是什么意思:猜想

14.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猜想?(因为,他小时侯一定也常常提着灯笼在篱笆下捉蛐蛐)15.你们知道孩子们捉蛐蛐是为了做什么吗?(斗蛐蛐玩)

16.你们想知道他们是怎么捉蛐蛐的吗?(生:………)你们想捉蛐蛐吗?(想)好,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童年时代,在老师的语言带领下去捉一捉蛐蛐。

17.这是深秋的一个夜晚,好大好圆的月亮挂在高高的天空,你和你的小伙伴,蹑手蹑脚的来到后院的空地上,兴奋地寻找着蛐蛐的踪迹,这时,你们听见了(放蛐蛐的声音),这可是一只好大的蛐蛐啊,你们悄悄地靠近发出声音的地方,提着灯笼,一边照亮,一边轻轻地拨动小草,忽然,你们眼前一亮,看到了那只蛐蛐,说时迟,那时快,你们一伸手,哈哈,蛐蛐被你们逮住拉。(怎样,你们这时有什么感觉啊?)

18.捉蛐蛐真好玩啊,我们可高兴了。因此,这儿挑应读 tiao(第三声)19.当诗人也回想起这一段童年的往事的时候,你觉得他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开心,快乐……)板书:快乐 20.那你觉得应该怎样读诗歌的最后两句?(个别读 全班读)

21.这篇诗文写的太精彩了,作者在深秋的景致中融入了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愁,又从一盏明灯里回忆起童年的美好往事,由此产生了愉悦的心情,这样复杂的情感变化,却只用了寥寥几句精辟的诗句来演绎,并且表达的淋漓尽致,耐人寻味。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的读一读这位伟大诗人的杰作吧。

第五篇: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学习《夜书所见》

教学目的:

1、认识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理解古诗中的重难点词及诗句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了解古诗的内容,接受热爱秋天、热爱家乡的教育。

3、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背诵并默写诗文。教学重、难点:读懂诗句,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自由背诵已经学过或是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题目,理解课文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3、简介作者,让学生初步了解诗句的内容

4、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二、合作交流

1、交流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4、让学生读的过程中圈出不理解的句子和词。

5、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6、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三、品读体验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指出不懂的地方。老师重点指导学生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让学生体会古诗文朗读的特点,注意朗读的节奏: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4、.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5、练习背诵

6、指导写字“促、深”。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说出对应的诗句。

2、火车接力。老师说出某句诗的前一句,学生接出下半句。

3、指导学生之间进行火车接力,分组进行比赛。

四、拓展阅读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

第2课时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的: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3.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揭题

1、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2、说说你知道的传统节日?说说他们有哪些习俗?

3、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他就是在一个节日时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合作交流

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学生之间相互读。

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3、几个人合作学习,读准字音,交流感想。

4、注意诗句中的生字生词。凭自己的感觉读准节奏。

三、品读体验 精读理解

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讨论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拓展总结

1.过几天就是九月九日重阳节,我们应该在家里了,那天我们不能插着茱萸,登高饮酒,但是可以回忆朋友亲人,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

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

板书:

9、古诗两首

梧叶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景物 秋风 表现了思乡之情,追忆童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忆 独在异乡为异客,(独自一人)每逢佳节倍思亲。(更加)摇知兄弟登高处,(遥远)遍插茱萸少一人。(全身)

表现思念亲人。

阅读(7942)| 评论(1)

儿童

人物 灯明

下载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修改[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修改[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认“促、深、忆、萧、梧”五个生字,会写“促、深、忆”三个生字。 (2) 朗读、背诵诗文。 2. 过程与......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一、教材简说 《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准确地认读多音字“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主要意思。 2.通过朗读和想象,抓特殊景物来体会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情......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夜书所见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理......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2、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4、培......

    夜书所见预设教学设计

    《夜书所见》预设教学设计 执教:赵瑜 课程分析: 《夜书所见》是南宋著名诗人叶绍翁的抒情诗,诗人通过描绘秋天夜景图,表现诗人孤身在外孤独、寂寞的心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

    《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会认生字“萤”、“微”、“簇”。 2、正确流利地读古诗,读出情感,熟读成诵。 3、结合画面和注释,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描绘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