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3:24: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第一篇:《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圆柱体积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方法

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教学难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设计理念:圆柱的体积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在学生已了解了圆柱体的特征、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后面学习圆锥体积的基础。因此根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把教学设计定位在通过对圆柱体积知识的探究,培养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方法。《数学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圆柱的体积这节课我尽量使其体现达到最大化,因此为了突破重难点,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体现出以下的几个特点:

1、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2、直观教学,先利用教具演示让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

3、让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教具准备:

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课件

水槽

体积不同的圆柱体

直尺

细绳

计算器。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教学开始首先出示了一个装了半杯水的烧杯,然后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准备投入水中并让学生观察:会发生什么情况?由这个发现你想到了些什么?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设计观察活动,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自主得出圆柱体积的定义,进一步加深对体积概念的理解,并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提供研究方法。)

二、自主探究、1、比较大小、探究圆柱的体积与哪些要素有关。

(1)、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体让学生判断哪个体积大?

(2)、提问:“要比较两个圆柱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到将圆柱体放进水中,比较哪个水面升得高。(3)、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自己比较底等高不等和高等底不等的两组圆柱的体积,并将实验结果填入实验报告1中。(课件出示)(4)、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汇报结论:当底等时,圆柱越高体积越大;当高等时,圆柱底面越大体积越大。即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找出决定圆柱体积的两个因素,为学习新知识作铺垫,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大胆猜想,感知体积公式,确定探究目标。

(1)、再次设疑:如果要准确的知道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大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2)、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依据学过的知识,你可以做出怎样的假设?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圆柱平均分成若干小扇形体后应该也能够转化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可能也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5)、让学生依据假设结论分组测量圆柱C和圆柱D的有关数据,用计算器计算体积,并填入实验报告2中。(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 : 通过设疑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接着通过设计猜想的过程,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回忆了学习长方体体积时的实践方法和将圆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学生在如此丰富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就做到了心中有数,猜想的胆量就更大,假想的合理性就更强。)

4、确定方法,探究实验,验证体积公式。

(1)、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工具,自主商讨确定研究方法。(2)、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确定了两种验证方案。方案一:将圆柱C放入水中,验证圆柱C的体积。方案二:将学具中已分成若干分扇形块的圆柱D拆拼成新的形体,计算新形体的体积,验证圆柱D的体积。

(3)、学生按照自己所设想的方案动手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填入实验报告2中。(课件出示)

(4)、实验后让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用实验的方法得出的数据与实验前假想计算的数据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5)、学生汇报:实验的结果与猜想的结果基本相同。(6)、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向学生明确圆柱的体积确实可以像计算长方体体积那样,用底面积乘以高。(课件出示)(7)、小结:

要想求出一个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8)、学生自学第8页例4上面的一段话:用字母表示公式。

学生反馈自学情况:

v=sh

(设计意图 这部分教学采用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数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完成从操作→观察、比较→归纳推理的认知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得到结论。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自主实验探究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巩固发展

1、课件出示例4,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说这样列式的依据是什么。(设计意图:使学生注意解题格式,注意体积的单位为三次方)

2、巩固反馈 填表

底面积(㎡)高(m)圆柱体积(m3)

0.5

(设计意图:设计练习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训练学生的技能。这是第一层基本练习,通过这道题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重点,夯实基础知识)

3、完成第9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中的两道题。(“练一练”只列式,不计算)

集体订正,说一说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怎样算?

(设计意图:这是第二层变式练习。是让学生在掌握公式的基础上理解公式,学会灵活运用公式的训练题。通过对公式的拓展性理解,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圆柱体积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一个圆柱形水杯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是15厘米,已知水杯中水的体积是整个水杯体积的 2/3,计算水杯中水的体积?(设计意图:这是第三层发展性练习,安排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习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解决问题,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存在于自己的身边。)

5、拓展练习

(1)、一个长方形的纸片长是6分米,宽4分米。用它分别围成两个圆柱体,A是用4分米做底高6分米,B是用6分米做底高是4分米它们的体积大小一样吗?请你计算说明理由。(得数保留两位小数)(2)、一个底面直径是20厘米的圆柱形容器里,放进一个不规则的铸铁零件后,容器里的水面升高4厘米,求这铸铁零件的体积是多少?(设计意图:安排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习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引入环节中的两个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数学对于了解周围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是非常有作用的;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四、全课小结: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第二篇:圆柱体积教学设计(通用)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通用9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圆柱体积教学设计(通用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类比、分析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圆柱的体积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预设: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两者共有的体积公式:长方体

(正方体)体积=底面积×高。今天我们再来研究另一个熟悉的几何图形,圆柱的体积公式。从而引出本节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探索新知

1.圆柱体积公式的猜想

在大屏幕出示底面积和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

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

预设:根据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底面积×高,所以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相等。

追问:类比之前学过的体积公式,圆柱的体积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圆柱的体积公式可能是什么?

预设:圆柱的体积和底面积、高有关,圆柱的体积公式=底面积×高。

2.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

回忆圆的面积是通过转化为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提问:圆柱可以转化成已知体积公式的哪个图形呢?

预设:可以把圆柱转换成长方体。

让学生根据提前下发的能自动等份分割的圆柱体学具,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如何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呢?

预设:学生分一分,拼一拼,组合成近似长方体的图形。此时教师应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把圆柱等份分成32份,64份甚至更多份的情境,随着等份分割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观察拼成的长方体和原来的圆柱具有怎样的关系?5分钟后请小组代表进行回答。

预设:长方体的底面积、高和体积分别等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高和体积。

3.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出

提问: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预设: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大写字母V表示圆柱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圆柱的高,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

预设:V=Sh

教师强调字母V、S是大写,h是小写。

追问:回顾探究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有哪些心得体会?

预设1:可以用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体积公式;

预设2: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与探索圆面积的方法类似;

预设3:计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

(三)课堂练习

试一试

一个圆柱形零件,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是8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小结作业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找找生活当中的圆柱物体,量一量底面积和高,算一算物体体积。

四、板书设计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教师提问

1.什么叫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研究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是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知识的来解决的.那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能不能也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柱的体积)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演示动画“圆柱体的体积1”)

1.教师演示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了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大小相等,底面是扇形的形体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1)圆柱体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近似的长方体)

(2)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①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

②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的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③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

4.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进行猜想

(1)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2)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64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3)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28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5.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

(1)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体越近似于长方体

(2)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底面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6.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1)学生分组讨论: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板书: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板书: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3)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板书:V=Sh)

(二)教学例4.

1.出示例4

例4.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1米=210厘米

50×210=10500(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2.反馈练习

(1)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是75平方厘米,长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圆柱形罐头盒的内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15厘米,它的容积是多少?

(三)教学例5.

1.出示例5

例5.一个圆柱形水桶,从里面量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25厘米,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水桶的底面积:

=3.14×100

=314(平方厘米)

水桶的容积:

314×25

=7850(立方厘米)

=7.8(立方分米)

答:这个水桶的容积大约是7.8立方分米.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2.公式的应用.

四、课堂练习

(一)填表

(二)求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三)一个圆柱形水池,半径是10米,深1.5米.这个水池占地面积是多少?水池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

五、课后作业

(一)求下列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图中单位:厘米)

(二)两个底面积相等的圆柱,一个圆柱的高为4.5分米,体积为81立方分米.另一个圆柱的高为3分米,体积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圆柱体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进一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求圆柱的体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用具:

圆柱体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述回顾,导入新课

以2人小组回顾下列内容:(要求1题组员给组长说,组长补充。2题同桌互说。说完后坐好。)

1、说一说:

(1)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如何用字母表示?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用字母表示()

2、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只说出解题思路,不计算。)

(1)r=1厘米

;(2)d=4分米;

(3)C=6.28米。

(二)揭示课题

你想知道课本第8页左上方“柱子的体积”吗?你想知道“一个圆柱形杯子能装多少水”吗?今天就来学习“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设问导读

请仔细阅读课本第8-9页的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一)以小组合作完成1、2题。

1、猜一猜,圆柱的体积可能等于()×()

2、我们在学习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指出: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圆柱的底面也可以像上面说的那样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通过切、拼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如课本第8页右下图所示)。(用自己手中的学具进行切、拼)观察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之间的关系

(1)圆柱的底面积变成了长方体的()。

(2)圆柱的高变成了长方体的()。

(3)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后,体积没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所以圆柱的体积=()×()。如果用字母V代表圆柱的体积,S代表底面积,h代表高,那么圆柱的体积公式可用字母表示为()

[汇报交流,教师用教具演示讲解2题]

(二)独立完成3、4题。

3、如果已知课本第8页左上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5米,怎样计算柱子的体积?

先求底面积,列式计算()

再求体积,列式计算()

综合算式()

4、要想知道“一个圆柱形杯子能装多少水?”可以用杯子的“()×()”(杯子厚度忽略不计)

【要求:完成之后以小组互查,有争议之处四人大组讨论。】

教师根据学生做题情况挑选一些小组进行汇报、交流,并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三、自我检测

1、课本9页试一试

2、课本9页练一练1题(只列式,不计算)

【要求:完成后小组互查,教师评价】

四、巩固练习

课本练一练的2、3、4题

【要求:组长先给组员讲解题思路,然后小组内共同完成】

教师进行错例分析。

五、拓展练习

1、课本练一练的5题

2、有一条围粮的席子,长6.28米,宽2.5米,把它围成一个筒状的粮食囤,怎样围盛的粮食多?最多能盛多少立方米的粮食?

【要求:先组内讨论确定解题思路,再完成】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这节我们利用转化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来推导其体积公式,切记用“底面积×高”来求圆柱的体积。

2、作业:课本练一练6题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即V=Sh。

2、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6题求体积部分,并指名板演。

二、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三第4题。

学生独立练习,强调选取有用信息,培养认真审题习惯。

2、练习三第5题。

(1)指导学生变换公式:因为V=Sh,所以h=V÷S。也可以列方程解答。

(2)学生选择喜爱的方法解答这道题目。

3、练习三第10题。

指名说说解答第10题的思路:根据两个圆柱的底面积相等这一条件,先求出其中一个圆柱的.底面积。利用这个底面积再求出另一个圆柱的体积。

4、练习三第8题。

(1)学生读题后,指名说说对题意的理解:求减少的土方石就是求月亮门所占的空间,而月亮门所占的空间是一个底面直径为2米,高为0.25米的圆柱。

(2)在充分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练习三第9题

(1)学生独立审题后完成。

评讲:要怎样才能判断出800ml的果汁够倒三杯吗?必须先求出什么?怎么求?(需先求出圆柱形玻璃杯的容积,用公式V=Sh)

5、练习三第11题。

此题既可以用外圆柱体积减内圆柱的体积,也可以用圆环的面积乘高。

(3)三、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中未做完的习题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特别关注

练习三第4题,在教学中必须应该特别关注。

关注理由:

1、有多余条件,是培养学生收集有用信息的契机。

这道题中出现两个圆柱体的高,分别是花坛的高0.8米和花坛里面填土的高0.5米。学生该如何合理做出选择呢,关键要通过问题来思考。因为问题是求“花坛中共需要填土多少方”,所以应该选用“填土的高度是0.5米”这条数学信息。

在课堂中,我还要求学生思考,如果要用上“0.8米”这个条件下,可以怎么改变问题。有的学生说“可以问花坛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还有的同学说“可以求花坛中空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通过这样的训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提升他们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有容易忽视的条件,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契机。

一般习题中的数据是用阿拉伯数字呈现,可这道题的问题是求“两个花坛中共需要填土多少方”,这里隐含着一个极易被学生忽视的数据“两个”。其实,配套的插图中也明显绘制出了2个花坛,但在做题中许多学生仍旧会出错。所以,应抓住此题,培养学生良好审题的习惯。如在做这类习题时,建议首先将单位圈出来,以确保列式时单位统一。还可以将问题划横线,以提醒自己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等。

学生巧解

——巧求削去部分的体积

今天,全班同学做这样一题:一块长方体木块体积是20立方分米,它的底面为正方形,边长为2分米。现在,将它削成一个的圆柱体,求削去的部分是多少立方分米?

我因为做得既对又快,最终获得全班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对比,我发现自己的方法比同学们巧妙。

同学们的解法是先求长方体的高(即圆柱体的高),用20÷(2×2)=5分米,然后求圆柱体的体积,列式为3.14×(2÷2)2×5=15.7立方分米,最后求削去部分的体积是20—15.7=4.3平方分米。

而我在做这一题时,想起上学期在正方形中画的圆,圆的面积占正方形面积的157/200的结论。因为直柱体的体积都可以写成底面直径乘高,而长方体和削成的圆柱体高相等,所以削成的圆柱体体积也应该是长方体体积的157/200。所以直接用20×(1—157/200)也等于4.3立方分米。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本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第8页至第9页。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圆柱体的特征,掌握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为后面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教材重视类比,转化思想的渗透,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圆柱的体积这节课化的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突破重、难点。本节课在教法和学法上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先利用教具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合作探究学习成为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在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的技能。

2、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大胆猜想和验证获得新知识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出示教学情境:一个杯子能装多少水呢?

想一想:杯子里的水是什么形状?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水的体积?

让学生讨论得出:把杯子里的水倒入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只要量出相关数据,就能求出水的体积;倒入量筒里直接得到水的体积。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把圆柱形杯子里的水倒入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使形状转化成自己熟悉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只要求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就知道水的体积。)

出示第二情境:圆柱形的木柱子的体积是多少?用这种方法还行吗?怎么办?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起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带着积极的思维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产生认知的飞跃。)

探究新知: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计算圆柱的体积)

大胆猜想:你觉得圆柱体积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圆柱的体积可能等于什么?(说说猜想依据)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猜想圆柱的体积也可能等于“底面积×高”。

(设计意图:在新知识的探索中,合理的猜测能为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向起到导航和推进作用。)

验证:能否将圆柱转化为学过的立体图形?

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来推导圆柱体积公式(小组合作探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把圆柱体底面平均分成多个小扇形,沿着高切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思考: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为什么是近似的长方体?怎样才能使转化的立体图形更接近长方体?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圆柱体的底面平均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渗透“极限”的思想。)

用课件展示切拼过程,让学生观察等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体,弥补直观操作等分的份数太多不易操作的缺陷。

学生讨论交流:

1、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拼成的长方体与圆柱之间有什么联系?

3、通过观察得到什么结论?

得到: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πr2h

(设计意图: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练习设计:

1、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1)S=60cm2 h=4cm

(2)r=1cm h=5cm

(3)d=6cm h=10cm2、算一算:已知一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为5米,你能算出它的体积吗?

(设计意图: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训练学生的技能,灵活掌握本课重点。)

3、试一试:

(1)一个圆柱形水桶,从桶内量得底面直径是3分米,高是4分米,这个桶的容积是多少升?

(2)一根圆柱形铁棒,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是10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切实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身边处处是数学。)

4、拓展练习:

(1)填表:

填表后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汇报。

(设计意图:在教学时应找出知识间存在着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系统,为以后“比例”的教学作了孕伏)

(2)一个柱形容器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把一块铁块放入这个容器后,水面上升2厘米,这块铁块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体会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体验,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提高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采用提问式小结,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通过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回顾,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创设情境导入渗透转化思想,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径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从而获得新知。

情境导入渗透转化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课的开始让学生想方法测量出圆柱形水杯中水的体积,学生想出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转化成长方体的体积来计算出水的体积,初步引导学生把圆柱体的体积转化为长方体的体积。教会学生数学方法,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究,动手操作能展示学生个体的实践活动,在动手过程中易于激发兴趣,积累知识,发展思维,利于每一位学生自主,独立,创造性的学习知识,发展他们的能力,课中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让学生在体验和探索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逐步发展其空间观念,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圆柱的体积(1)

圆柱的体积(教材第25页例5)。

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运用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工具

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圆柱教具一套。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口头回答。

(1)什么叫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怎样求圆的面积?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在学生回忆的基础上,概括出“转化图形——建立联系——推导公式”的方法。

2、引入新课。

我们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是把它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找到这个长方形与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今天,我们能不能也用这个思路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问题呢?

教师板书:圆柱的体积(1)。

新课讲授

1、教学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

(1)教师演示。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相等,底面是扇形的立体图形。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①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立体图形?

学生:近似的长方体。

②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体积大小变了没有?形状呢?

学生: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故体积不变。

(4)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进行猜想:

①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②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64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③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28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5)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

①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状越接近长方体。

②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面积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接近一条线段,这样整个立体形状就越接近长方体。

(6)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①学生分组讨论: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

②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教师: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而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2、教学补充例题。

(1)出示补充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1250px2,高是2.1m。它的体积是多少?

(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

学生: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先统一计量单位。

(3)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

①50×2.1=105(cm3)答:它的体积是2625px3。

②2.1m=5250px 50×210=10500(cm3)

答:它的体积是262500px3。

③1250px2=0.5m2 0.5×2.1=1.05(m3)

答:它的体积是1.05m3。

④1250px2=0.005m2

0.005×2.1=0.0105(m3)

答:它的体积是0.0105m3。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哪个是正确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解答更简单。对不正确的第①、③种解答要说说错在什么地方。

(4)引导思考: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教师板书:V=πr2h。

课堂作业

教材第25页“做一做”和教材第28页练习五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答案:“做一做”:1.6750(cm3)

2.7.85m3

第1题:(从左往右)

3.14×52×2=157(cm3)

3.14×(4÷2)2×12=150.72(cm3)

3.14×(8÷2)2×8=401.92(cm3)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受?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4课时圆柱的体积(1)

课后小结

1.“圆柱的体积”是学生在掌握了圆柱的基本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等基础上学习的。它是今后学习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从而引发自主探究,最后获取知识的新方式来代替教师讲授的老模式,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推导公式时间过长,可能导致练习时间少,练习量少,要注意把控。

课后习题

教材第25页“做一做”和教材第28页练习五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答案:“做一做”:1.6750(cm3)

2.7.85m3

第1题:(从左往右)

3.14×52×2=157(cm3)

3.14×(4÷2)2×12=150.72(cm3)

3.14×(8÷2)2×8=401.92(cm3)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圆柱切割组合模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什么是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长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归纳到底面积乘高上来。

3、圆的面积怎样计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把圆面积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进行计算的,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

(启发学生思考。)

2、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16等分),然后把圆柱沿高切开,可能会拼成怎样的图形?教师演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3、思考:

(1)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

(2)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实验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讨论后,整理出来,再进行汇报。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底面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近似长方形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

4、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小组讨论: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而在推导过程中,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也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

板书:V=Sh5、算一算:已知一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为5米。你能算出它的体积吗?

三、巩固应用练习。

1、一个圆柱形水桶,从桶内量得底面直径是3分米,高是4分米,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升?说明:求水桶的容积,就是求水桶的体积。想一想先求什么?

2、一根圆柱形铁棒,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是10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先求底面半径再求底面积,最后求体积。已知底面周长对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吗?必须先求出什么?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教材第9页,练一练第1、3、4、题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用已学的圆柱体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渗透转化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转化、测量和计算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初步建立“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实践,让学生在合作中建立协作精神,并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转化前后的沟通。

三、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矿泉水瓶(课前统一搜集农夫山泉矿泉水瓶,装有适量清水,水高度分别为6、7、8、9厘米),直尺。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板书:圆柱的体积。

问:圆柱的体积怎么计算?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

2、揭题:这节课,我们要根据这些体积和容积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完整板书:用圆柱的体积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以及体积和容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为学习新知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二)探索实践,体验转化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每个小组桌子上有一个没有装满水的矿泉水瓶。

教师:原本这是一瓶装满水的矿泉水,已经喝了一部分,你能根据它来提一个数学问题吗?(随机板书)

预设1:瓶子还有多少水?(剩下多少水?)

预设2:喝了多少水?(也就是瓶子的空气部分。)

预设3:这个瓶子一共能装多少水?(也就是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

2、你觉得你能轻松解决什么问题?

(1)预设1:瓶子有多少水?(怎么解决?)

学生:瓶子里剩下的水呈圆柱状,只要量出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就能算出它的体积。

教师:需要用到什么工具?(直尺)你想利用直尺得到哪些数据?(底面直径、水的高度)

小结:知道了底面直径和水的高度,要解决这个问题的确轻而易举。请你准备好直尺,或许等会儿有用哦!

(2)预设2:喝了多少水?

学生:喝掉部分的形状是不规则,没有办法计算。

教师:当物体形状不规则时,我们想求出它的体积可以怎么办?

教师相机引导:能否将空气部分变成一个规则的立体图形呢?

学生能说出方法更好,不能说出则引导:我们不妨把瓶子倒过来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在瓶子倒置前后,水的体积不变,空气的体积不变,因此,喝了多少水=倒置后空气部分的体积,倒置后空气部分是一个圆柱,要求出它的体积需要哪些数据?(倒置后空气的高度)

小结:这个方法不错,我们利用水的流动性成功地将不规则的空气部分转化成了一个圆柱体,得到所需数据后能求出它的体积。这样一来,第3个问题还难得到你吗?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9

探究目标:

1、组织学生开展测量、计算、估测等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2、在探索空间与图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及实践能力,同时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其估测意识。

3、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比较清楚地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让学生体验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不断激发其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教学重难点:

学生会应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探究过程:

一、迁移引入

提问: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80平方厘米,高是20厘米,求它的体积。

提问:如果已知的是底面半径和高,该怎么求呢?

二、自主探究

1、出示长方体鱼缸。

要计算这个长方体鱼缸能装多少水,就是求什么?

怎样求这个长方体的容积呢?

2、出示圆柱形鱼缸。

⑴估测。这个圆柱形鱼缸的容积大约是多少?

⑵操作、汇报。如果忽略容器的壁厚,这个圆柱形鱼缸的容积到底是多少呢?学生分小组进行操作计算,各小组派代表演示操作过程,并展示计算过程。

学生可能的回答有:

生1: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94.5厘米,它的高是12厘米,计算过程如下:

①94.5÷3.14÷2≈15.0(厘米)

②3.14×152×12=8478(立方厘米)

生2:我们小组测量的是底面直径和高。底面直径长30厘米,高是12厘米,计算过程如下:3.14×(30÷2)2×12=8478(立方厘米)

生3:我们测量的是底面半径和高。3.14×152×12=8478(立方厘米)

⑷评价。

组织学生间进行评价。你最喜欢哪个小组的操作方案?为什么?每一步列式的意义是什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⑸反思。引导学生将实际计算结果与自己的估测结果进行对比。自己矫正偏差。

⑹延伸。如果每立方分米水重1千克,这个鱼缸大约能装水多少千克?

3、自学例题。

组织学生自学课本例5。同桌的两名同学结合例5的解答过程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进行互问互答。

三、巩固练习

做教科书第80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练习二十一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评讲。

四、创意作业

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绘图、裁剪、粘贴等多项操作活动。

在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上进行合理的裁剪,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笔筒。比一比,谁做的笔筒容积最大?

第三篇:圆柱体积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他们的体积体积的通用公式是什么?用字母怎么表示?

2、回忆一下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3、课件出示一个圆柱体

我们把圆转化成了近似的长方形,同学们猜想一下圆柱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呢?

二、探索体验

1、学生猜想可以把圆柱转化成什么图形?

2、课件演示: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1)是怎样拼成的?

(2)观察是不是标准的长方体?

(3)演示32等份、64等份拼成的长方体,比较一下发现了什么?引出课题并板书。

3、借鉴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试着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4、交流展示

(1)小组讨论,交流汇报。(2)生汇报,师结合讲解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x高

(3)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呢?v、s、h各表示什么?

5、知道哪些条件可以求出圆柱的体积?

6、计算下面圆柱的体积:

(1)底面积24平方厘米,高12厘米(2)底面半径2厘米,高5厘米

三、课题检测

1、判断

(1)圆柱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的方法来计算。(2)圆柱的底面积扩大3倍,体积也扩大3倍。(3)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可以相等。

(4)两个圆柱体的底面积相等,体积也一定相等。

(5)一个长方体与一个圆柱体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它们的体积也相等。

2、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1)一个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轮宽2米,半径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2)一个塑料薄膜盖的蔬菜大棚,长15米,横截面是一个半径2米的半圆,大棚内的空间大约有多大?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四篇:圆柱体积教学设计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南和县贾宋镇中心学校教师 李立强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圆柱的体积》是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属于第二阶段(四-六年级)中第二个版块图形与几何中的教学内容,对《圆柱的体积》教学内容的要求是: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材分析

《圆柱的体积》是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的内容,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柱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圆柱体的特征,让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又一次飞跃。圆柱体是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下一步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

(三)、学生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感性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正是让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能使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和归纳事物特征的方法,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和迁移能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积的含义。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2、教学难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六)、教学策略

介绍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与技巧。实践探索、小组合作交流、演绎推理。

(七)、教学用具:电脑课件、圆柱体积演示器、正圆柱体。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起猜想:

1、激发兴趣:圆柱体转化成近似长方体。

课件展示:一个长方体的钢锭通过锻造形成一个与长方体高相等的圆柱体模具。)师:通过观察,同学们发现这两个物体都有什么是相同的?

生:体积、高。

(设计意图说明: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初步感知圆柱的体积计算与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有关。)

师:揭示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师:怎样用我们已有的知识来计算圆柱的体积? 生:长方体的体积可以通过底面积乘高得到,我想圆柱的体积是不是也可以通过底面积乘高得到呢?

师课件展示:沿着圆柱底面扇形把圆柱切开,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拼成了一个近似长方体的演示过程。

我们把这相等的16块分成32块,64块,或更多,那么拼成的立体图形就

学生回答: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

师课件展示:点击后出现: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更接近于长方体的演示过程。)

师:通过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生可能回答: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师课件展示:点击后出现: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再点击出现:圆柱的体积=底面积×215;高,V=Sh。

(三)、练一练:

1、师课件出示: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为75平方厘米,长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生:完成后小组内交流。

2、师课件出示:判断题

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师: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些是正确的。①50×2.1=105(立方厘米)

② 2.1米=210厘米,50×210=10500(立方厘米)③ 50平方厘米=0.5平方米,0.5×2.1=1.05(立方米)④ 50平方厘米=0.005平方米,0.005× 2.1=0.0105(立方米)

生:小组讨论,学生汇报并说出理由。

师:点击出现:“√”。

师小结:计算时既要分析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

(四)、两个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比较。

师课件展示:点击出现圆柱,再点击出现半径r、高h 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这样的圆柱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呢? 师课件展示:点击出现V=πrh。师课件展示:点击出现V=Sh。

师:说说这两个体积计算公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生可能回答:这两个体积计算公式中πr就是底面积S(设计意图说明:比较两个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明确两个体积公式之间的关系。)

小结:题目给了圆的半径,我们先算出圆柱的底面积,再算它的体积,如果题目给的是圆的直径呢?

生可能回答:我们仍然先算出圆柱的底面积,再算它的体积。

(五)、拓展训练 练习一:填表

师课件展示,生小组交流完成。练习二:计算圆柱的体积 师课件展示,生小组交流完成。

练习三:师课件展示:根据圆柱的体积公式计算 一个圆柱的体积是80cm3,底面积是16cm3。它的高是多少cm?

生小组交流完成。

(六)、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懂得,可以把圆柱转化为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来计算它的体积。知道了圆柱的体积可以用V=Sh或者V=πrh来计算。

(七)、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Sh=πrh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圆柱的体积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它是在学生了解了圆柱的特征、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以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圆柱是一种含有曲面的几何体,这给体积的认识和计算增加了难度。为了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为后面学习圆锥体积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十分注重从已知知识和方法入手,让学生经历“转化图形、建立联系、推导公式”的探究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同时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第五篇:《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1

教学圆锥的体积是在掌握了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发现圆锥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的体

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能运用这个关系计算圆锥的体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我让学生观察,先猜测圆锥的体积和什么有关,学生联系到了圆柱的体积,在猜想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白学习目标。教师从展示实物图形到空间图形,采用对比的方法,不断加深学生对形体的认识。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有的组用捏橡皮泥的方法,有的组用到沙子的方法;有的组用计算的方法。让孩子亲历教学的验证过程,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接着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想一想等积等高的时候,圆柱和圆锥有什么样的关系?等积等底的时候,圆柱和圆锥又会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样,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对圆锥的体积建立了鲜明的印象之后,就应用公式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起到巩固深化知识点的作用。

圆锥的体积这节课的教学具有下面的特点,一是在教学新课时,没有像传统教学那样,直接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的教具,让学生观察倒沙实验,而是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就兴趣盎然;二是在实验时,让学生小组合作亲自动手实验,以实验要求为主线,即动手操作,又动脑思考,努力探索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这样的学习,学生学的活,记得牢,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在教学之后感觉到遗憾的是,由于教具有限,参与实验的学生不多,如果每个小组准备一套学具,让他们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真切的参与到探究中去,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怀着喜悦的心情进行学习,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教材中圆锥体积的相对练习较少,但在考试里面实际解决问题中却常常需要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以特别增加了一课时练习。教学中的一组填空题,对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的联系很有价值。通过练习,学生们明确了圆柱与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和为4个圆锥的体积(或三分之四个圆柱的体积),而它们的体积相差2个圆锥的体积(或三分之二个圆柱的体积)??。掌握这些知识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如将圆柱削成最大的圆锥,求削去部分的体积是多少,就可直接用圆柱的体积乘三分之二从而使计算简便。

教学的最后我与孩子们一起通过大量的练习,引导总结出了圆柱和圆锥体积和高(或者是底面积)相等,那么圆锥的底面积(或高)是圆柱的3倍,圆柱的底面积(或高)是圆锥的三分之一。

总而言之,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考试中学生容易丢分的危险高发内容,我在后面的教学中需要精讲和精炼,让学生熟能生巧、巧能生精,内化成自己的数学直觉方为最高层次!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应用分式解答一些实际问题。

2.在充分展示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推理归纳能力和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正确理解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正确理解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

教 法:启发点拨,归纳总结,直观演示

学 法:自学归纳法,小组交流法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5分)

(一)导学

1.什么叫体积?(指名回答)

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

师:你学过哪些体积的计算公式?(指名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2.圆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生:把一个圆,平均分成数个扇形,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根据学生的叙述,边用幻灯片演示。)得到圆面积公式s=2πr。

3.动脑筋想一想,圆柱的体积,能不能转化成你学过的形体,推导出计算圆柱体积的公式?

4、导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体,学会了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今天研究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的体积)

(二)定向

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会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实际问题。

二、合作交流(15分)

1.阅读书25页。

2、看书回答:

(1)圆柱体是怎样变成近似长方体的?

(2)切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和高分别与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有什么关系?

(3)怎样计算切拼成的长方体体积?为什么 ?用字母怎样表示?

3、小组展评交流结果。

(1)展评题(1)。圆柱体是怎样变成长方体的?把圆柱体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例如分成16份),然后把圆柱切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教师加以说明,底面扇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越接近长方体。)

(2)展评题2。

切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相当于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相当于圆柱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相当于圆柱体的高。

(3)展评题3

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v=sh

4、公式检测

学生独立完成书上做一做1、2题。

三、自主学习(5)

1、出示例6

下面这个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奶

直径8厘米 高10厘米 这袋奶498毫升

2、尝试列式计算.

3、学生展示自学结果。

4、小结

小结:要求圆柱体积,必须知道圆柱的底面积(如果给半径、直径、底面周长,先求出底面积)和高。注意统一单位名称。

四、质疑探究(2)

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又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五、

小结检测

13

分)

(一)小结

让学生说出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体积公式。

(二)检测

1、把圆柱切开,可拼成一个( ),圆柱的体积等于近似长方体的( ),圆柱的底面积等于( ),圆柱的高等于( ),所以圆柱的体积=( )。

2.圆柱体的底面积3.14平方分米,高4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3.一根圆柱形铁棒,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是10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4 判断正误,对的画“√”,错误的画“×”。

(1)圆柱体的底面积越大,它的体积越大。( )

(2)圆柱体的高越长,它的体积越大。( )

(3)圆柱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体积相等。( )

(4)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可以相等。( )

5、一张长方形的纸长6.28分米,宽4分米。用它分别围成两个圆柱体,它们的体积大小一样吗?请你计算一下。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v=sh

75× 90=6750(立方厘米) 杯子的底面积:3.14×(8/2) ×(8/2) ×10=502.4(ml)

答:它的体积是6750立方米。答:这个杯子能装下这袋奶。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使学生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进行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教师:(出示课件)多么温馨的场面,今天是亮亮和爷爷的生日,幸福的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享用着美酒佳肴,你能观察到今天的饭菜比平时多了什么吗?

学生:

1.比平日多了两个蛋糕。

2.两个蛋糕一个大一个小。

3.蛋糕都是圆柱形的。

2、教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那你能根据刚学过的知识说一说爷爷蛋糕较大意味着什么吗?

学生:蛋糕大,意味着圆柱的体积大。

3、教师:那你还知道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学生:圆柱的体积就是圆柱体占空间的大小。

4、教师:两个蛋糕的体积相差较多,我们容易比较出那个体积大,如果体积相差较小我们怎么比较呢?

学生:拿出准备的圆柱体进行比较,讨论,各小组分别说明比较的方法并展示。

教师:板书:圆柱的体积

二、课上探究

1、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还学过那些立体图形?

学生:还学过正方体和长方体。

教师:它们的体积怎样计算?(多媒体课件出示长方体)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宽=底面积,V=sh;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棱长×棱长=底面积,V=sh;共同点都是底面积乘高。

2、猜测圆柱的体积与什么有关

师:拿出圆柱体,让学生猜想圆柱体积与什么有关。

生1.圆柱的体积与圆柱的高有关。

生2.圆柱的体积与圆柱的底面积有关。

生3.圆柱的体积与圆柱的底面周长有关。

生4.圆柱的体积与圆柱的底面半径有关。

3、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①师:同学们观察圆柱的底面是一个圆,学习圆面积时,我们是把圆转化成哪种图形来求面积的?

生:把圆转化成近似长方形来求面积的。

②师:我们一起来回忆把圆转化成近似长方形的过程,(课件)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把圆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

③师:圆柱可以看成多个圆片摞在一起,把圆剪拼成的每个近似长方形也摞在一起。我们就把圆柱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哪种立体图形呢?

生:把圆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

④师用圆柱体演示转换过程,让学生说怎样转换的。

生:把圆柱平均分成16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⑤师: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我们再演示一下这个转化过程。

课件再次演示把圆柱等分16等份,拼成近似的长方体。

再出示32等份的圆柱体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让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

生:分成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体。

⑥师:课件出示圆柱体和拼成的长方体,让学生观察,拼好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比较,发现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生:长方体的高和圆柱的高相等。

生:长方体的底面积和圆柱的底面积相等。

⑦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刚才我们复习了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所以圆柱的底面积和长方体的底面积相等。

⑧师:再次用圆柱拼成近似长方体的过程,让学生仔细观察圆转化成长方形后,面积相等。

生:长方体的长是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宽是圆柱底面半径

师:课件演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⑨师:那么圆柱的体积等于什么呢?

生: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⑩下面我们再一起回忆一下转化的过程,(课件)

让学生独立填答案,汇报:

三、我们知道了圆柱的体积公式,下面我们就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学生谈收获。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其推导过程。

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或容积。

3、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借助远程教育的课件资源演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设计理念及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即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潜能得以开发,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根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这节课的教学将通过对圆柱体积知识的探究,重点培养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为了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了课堂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中将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来找出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充分运用了远程教育资源中动画、声音、视频文件,并进行了有效地整合。本节课将使用以下策略:

1、利用迁移规律引入新课,借助远程资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2、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练习多样化,层次化。

4、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柱体体积演示器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实现迁移。

1、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与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2、计算圆的面积。

A.半径5厘米

B.直径6分米

二、指名说说自己想法。

教师引入: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如何将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1、交流猜测谈话:通过刚才的回顾,你们能想办法将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体积吗?怎样转化呢?

2、生讨论,交流。

三、验证。

教师演示:

(1)屏幕上呈现一个圆柱体变为一个长方体(圆柱与长方体等底等高)的动画。提问:变化过程中,圆柱的什么变了(截面)?什么没有变(高、体积)?

(2)将圆柱的`底面、长方体的底面闪烁后移出来。提问:你学过将圆变成长方形吗?

(3)再次出示圆柱形物体,动画演示圆柱拼成近似长方体。让学生取出圆柱体学具拼成近似长方体。

四、探索圆柱与所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之间的关系。

1、学生动手进行实验。请每个小组拿出学具,并研究转化后的长方体和原来圆柱体积、底面积、高之间的关系。

2、学生利用学具独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操作有困难的学生),思考并讨论。

3、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①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 ②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何关系? ③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的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

4、学生汇报交流。

五、分析关系,总结公式引导学生发现并说出:

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后,虽然形状变了,但是长方体的体积和原来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 总结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六、拓展训练。

一个圆柱形量桶,底面半径是5厘米,把一块铁块从这个量桶里取出后,水面下降3厘米,这块铁块的体积是多少?

七、课堂总结。

[附:板书设计]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教学反思]

1、这节课是通过观察、猜想、操作验证、巩固、应用这几个环节来完成的。学生在最佳的情景中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了“活”的知识,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2、操作验证是本节课的关键,为体现活动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索”的特点,我从问题入手,组织学生围绕观察猜想后展开验证性的操作活动。学生以活动小组为单位,思维活跃,积极探索,学习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3、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化解难点,提高课堂效果;注重习题多样化、层次化,拓展学生思维。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5

一、情景引入

1、教学开始首先出示了一个装了半杯水的烧杯,然后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准备投入水中并让学生观察:会发生什么情况?由这个发现你想到了些什么?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设计观察活动,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自主得出圆柱体积的定义,进一步加深对体积概念的理解,并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提供研究方法。)

二、自主探究

1、比较大小、探究圆柱的体积与哪些要素有关。

(1)、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体让学生判断哪个体积大?

(2)、提问:“要比较两个圆柱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到将圆柱体放进水中,比较哪个水面升得高。

(3)、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自己比较底等高不等和高等底不等的两组圆柱的体积,并将实验结果填入实验报告1中。(课件出示)

(4)、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汇报结论:当底等时,圆柱越高体积越大;当高等时,圆柱底面越大体积越大。即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找出决定圆柱体积的两个因素,为学习新知识作铺垫,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大胆猜想,感知体积公式,确定探究目标。

(1)、再次设疑:如果要准确的知道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大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2)、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依据学过的知识,你可以做出怎样的假设?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圆柱平均分成若干小扇形体后应该也能够转化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可能也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5)、让学生依据假设结论分组测量圆柱c和圆柱d的有关数据,用计算器计算体积,并填入实验报告2中。(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 : 通过设疑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接着通过设计猜想的过程,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回忆了学习长方体体积时的实践方法和将圆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学生在如此丰富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就做到了心中有数,猜想的胆量就更大,假想的合理性就更强。)

4、确定方法,探究实验,验证体积公式。

(1)、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工具,自主商讨确定研究方法。

(2)、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确定了两种验证方案。

方案一:将圆柱c放入水中,验证圆柱c的体积。

方案二:将学具中已分成若干分扇形块的圆柱d拆拼成新的形体,计算新形体的体积,验证圆柱d的体积。

(3)、学生按照自己所设想的方案动手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填入实验报告2中。(课件出示)

(4)、实验后让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用实验的方法得出的数据与实验前假想计算的数据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汇报:实验的结果与猜想的结果基本相同。

(6)、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向学生明确圆柱的体积确实可以像计算长方体体积那样,用底面积乘以高。(课件出示)

(7)、小结:

要想求出一个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8)、学生自学第8页例4上面的一段话:用字母表示公式。

学生反馈自学情况:

v=sh ( 设计意图 这部分教学采用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数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完成从操作→观察、比较→归纳推理的认知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得到结论。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自主实验探究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9~20页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和练习三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教学活动过程,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2、在图形的变换中,培养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发展其空间观念。

3、探索和解决问题,体验转化及极限的思想方法。

4学会由未知向已知转化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方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指导:猜想→讨论→操作→概括→尝试→辨析→总结

教学用具: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课件。

学习用具:准备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所用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激疑引入

同学们,你们看,茶叶罐是什么形状的?如何求它的体积?你有办法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1、猜想

现在该怎样来计算圆柱的体积呢?不妨大胆猜想一下好吗?

2、表扬鼓励,实践迁移

(1)有同学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真是既聪明又能干!

让学生互相讨论,思考应如何转化,然后组织全班汇报。(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再把它拼起来,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了。)

(2)操作:学生操作学具,切割拼合。

(3)感知:将圆柱体模具(已切好)当场演示。

①让一位学生把切割好的一半拿上又叉开;

②另一位学生将切割好的另一半拼合上去;

③观察得到一个什么形体?同时你发现了什么?逐步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

(4)课件演示,让学生明白: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5)讨论:圆柱与所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之间的有什么联系?

(6)汇报:你发现了什么?【圆柱→近似长方体:①体积相等;②底面积相等;③高相等;④表面积不相等。】

(7)概括总结

①让学生试着总结公式;

②老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用课件出示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 ↓ ↓

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v=sh

3、运用新知,尝试解答

[做一做]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为75cm2,长90cm。它的体积是多少?

(1)尝试:让学生理解题意,自己尝试解答。

(2)展示:根据v=sh可得:75×90=6750(cm3)

(3)讲评并强调:计算体积时结果应用体积单位。

(4)拓展: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r和高h,该怎么来计算圆柱的体积呢?如果已知的`是底面的直径d和高h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写出计算公式,再相互交流。

得到:v=πr2h

[完成教材第20页例6]一个圆柱形水杯,从里面量底面直径是8厘米,高是10厘米。已知一袋纯牛奶有498mL。问这个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

1、教师引导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计算出杯子的容积。

2学生独立计算杯子的容积,然后与牛奶的容积作比较,就完成了任务。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下表。

底面积/ m2

高/m

圆柱的体积/ m3

7

3

5.6

4

2一个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轮宽2.5米,半径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五、布置作业(练习三第2、3题)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圆柱转化近似长方体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 ↓ ↓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柱=sh

V柱=πr2h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利用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2、让学生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把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先用教具让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理解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复习旧知。

1、什么是圆柱的体积?

①出示情境图。修一面墙,用哪一种砖,所要的块数较少?为什么?

②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

③长方体的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从公式中可以看出,要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必须得到哪些明确的数据?

④推测:圆柱的体积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

2、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探索新知

1、比较大小,探究圆柱的体积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先试着说说)

(1)图1:比较等高不等底的三个圆柱的体积。(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等高时底面积越大圆柱的体积也就越大)

(2)图2:比较等底不等高的五个圆柱的体积。(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等底时高越大圆柱的体积也就越大。)

(3)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可能是什么样的?V=Sh 2、大胆猜想,求证体积公式。

(1)引导学生回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2)设疑:圆柱的体积又该怎么样计算呢?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你可以做出怎样的假设?

(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4)各小组参加全班交流汇报。(把圆柱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小扇形,把圆柱切开,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长方体的体积是底面积乘高,圆柱的体积也可能就是底面积乘高来计算的。)

3、演示转化过程,推导公式。

(1)老师操作转化过程。先分一个四或八等分的再分手上的这个十六等分的。

(2)学生带问题操作转化过程。

a: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什么?

b:拼成的长方体的高又是圆柱的什么?(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体的底面积,高等于圆柱体的高。)

师生共同完成推导过程。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 = s h 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就是:v=sh

(4)如果知道圆柱的底面半径r和高h,圆柱的体积公式又可以怎样来写呢?v=πr2h

(5)教材第25页“做一做”第1、2题。(第2题先让学生说说解题步骤,再齐练)

4、教学例6。

(1)出示例6。读题,说说从题中获得的信息。

(2)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计算什么?

老师:求杯子的容积就是求这个杯子可容纳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跟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4)组织交流反馈。

交流时,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步骤,着重说明杯子内部的底面积没有直接给出,因此先要求底面积,再求杯子的容积。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26页“做一做”第一题。

(1)要判断这杯水够不够喝,需要知道什么?你打算分哪几步计算?尝试完成。

(2)要求这个问题,需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独立完成。

2、完成教材第28页练习五第2题。

(1)尝试完成。

(2)说说解题思路。

3、完成教材第28页练习五第3题。

(1)尝试完成。

(2)说说解题思路。

四、课堂小节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猜测、实验、证明的思维过程。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和长方体、正方体相同,都可以用“底面积×高”来求。

五、课堂作业

教材练习五第4、5题。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V= s h 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v=sh=πr2h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8

【学习目标】

1、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能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我们的目标是:(出示)

1、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能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解决实际问题。

了达到目标,下面请大家认真地看书。

三、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9页到第20页的例5和例6的内容,重点看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例6解题过程,想: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2、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用字母如何表示?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认真看书自学,比谁自学的最认真,自学效果最好。下面自学竞赛开始。

四、先学

(一)看书

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看书。

(二)检测(找两名学生板演,其余生写在练习本上)

第20页“做一做”和第21页第5题。

要求:1、认真观察,正确书写,每一步都要写出来。

2、写完的同学认真检查。

五、后教

(一)更正

师:写完的同学请举手。下面,请大家一起看黑板上这些题,发现问题的同学请举手。(由差-中-好)

(二)讨论

1、看第1题:认为算式列对的请举手?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2、看第2题:认为算式列对的举手?你是怎么思考的?

3、看计算过程和结果,认为对的举手?

4、评正确率、板书,并让学生同桌对改。

今天你们表现实在是太好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老师这里有几道练习题,敢不敢来试一试?(出示)

六、补充练习:

1、一个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30立方厘米,高是60厘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一个圆柱体和一个长方形的体积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它们的底面积。

3、把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圆柱的底面半径是5厘米,这个圆柱的高是()厘米,体积是()立方厘米。.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能做得又对又快,字体还又端正。

七、当堂训练(课本练习三,第21页)

作业:第3、4、7、8题写作业本上

练习:第1题写书上,第2、6、9、10题写练习本上

八、板书设计

课题三:圆柱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的《圆柱的体积》,我教此内容时,不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对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学生学到了有价值的知识。

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自身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在自己艰苦的学习中发现并从学生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

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三、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传统的教学只关注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模仿,往往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维根本得不到发展。而这里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景,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过程,发现了教学问题的存在,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本节课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不足之处是:由于学生自由讨论、实践和思考的时间较多,练习的时间较少。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青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3—28页。

教材简析:

该信息窗呈现的是圆柱和圆锥形状的冰淇淋盒,并分别标出了它们的底面直径和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对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探索和学习。“合作探索”中第一个红点部分是学习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探索与发现,理解并掌握圆柱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探索圆柱计算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在观察与实验、猜测与验证、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初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初步了解并掌握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体积公式的探索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柱体积学具、沙子等。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谈话:同学们,天气渐渐热了,在夏季同学们最喜欢的冷饮是什么?(生回答)

课件出示:两个圆柱体冰淇淋。

谈话:看,小明买了两个冰淇淋,你能猜猜哪种包装盒体积大吗?

(生猜测)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圆柱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

从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导入新课,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学生的猜测为后面的实验验证做好了铺垫,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回忆旧知,实现迁移。

谈话:怎样求圆柱的体积呢?我们也许能从以前研究问题的方法里得到启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请大家想一想,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与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圆的面积的推导方法,巧妙地运用旧知识进行迁移。

三、利用素材,探索新知。

㈠交流猜测

谈话:通过刚才的回顾,你们能想办法将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体积吗?

生:我们学过长方体的体积,可不可以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呢?

师谈话:你的想法很好,怎样转化呢?

生讨论,交流。

生汇报,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想法:

1、先在圆柱的底面上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再竖着切掉四周,得到一个长方体,然后把切下的四块拼在一起。

2、可以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同的扇形,然后竖着切开,重新拼一拼。

3、如果是橡皮泥那样的,可以把它重新捏成一个长方体,就能计算出它的'体积了。

谈话:请同学讨论和评价一下,哪一种方法更合理呢?引导学生按照第二种方法进行验证。

㈡实验验证

学生动手进行实验。

谈话:请每个小组拿出学具,按照刚才第3小组的方法把它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并研究转化后的长方体和原来圆柱体积、底面积、高之间的关系。

学生合作操作,集体研究、讨论、记录。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 操作,再次感受“化圆为方”的思想。动手操作,是学生发现规律和获取数学思想的重要途径。

四、分析关系,总结公式

1、全班交流

谈话: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的研究结果?

引导学生发现:

转化后的形状变了,但是体积没有变,底面的面积没有变,高也没有变。

2、分析关系

引导说出: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后,虽然形状变了,但是长方体的体积和原来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

3、总结公式。

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的发现非常正确。我们来看一看课件演示。

(课件分别演示将圆柱等分成16份、32份、64份的割拼过程,学生观察、思考。)

谈话: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观察: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

(课件动态演示:圆柱的高——长方体的高,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底面积。)

谈话:其实大家刚才又采用了“化圆为方”的方法将圆柱转化成了长方体。你现在能总结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吗?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谈话:你能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V=Sh

设计意图教师给予适当的演示,沟通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与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的共同点——转化法,便于学生顺利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五、利用公式,解决问题。

自主练习第1题、第2题、第3题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及时让学生利用结论解决问题,感受自己研究的重要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课堂总结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10

一、教学对象及学习内容特点分析:

圆柱的体积是小学立体几何图形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已学的长方体知识和将学的圆椎体知识的桥梁,其公式是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V=Sh的延续。

二、教学目的:

学生能借助媒体提供的资源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学生能应用圆柱体积公式进行圆柱体积的计算。

学生能利用知识之间相互“转化”的思想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三、教学基本指导思想、教学策略和方法:整个过程,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点,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辅导者。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和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已学过,因此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思想去学习,并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利用电脑、课本、实物提供的资源协商解决问题,使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运用的主要手段、技术、材料:电脑网络、实物投影、圆柱体。

五、教学过程的设想和点评

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点评

第一阶段:创设情景,设疑引趣。

教师故事引入:圆柱形状的“转笔刀”和“浆糊笔”迎着朝阳高高兴兴上学了,走着走着,它们就为哪个体积大而争论起来,“转笔刀”很自信地说:“看我这么胖,肯定是我的体积大!”“浆糊笔”很不服气地说:“我比你高多了,一定是我的体积大!”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了很久还没个结果。

提问:小组讨论寻找解决这两个圆柱体积大小的方法。

1、学生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

2、小结归纳:解决圆柱的体积的方法:寻找一种方法,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然后应用公式求圆柱的体积。

通过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找出解决的方法,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也从宏观上得到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出人意料的回答,老师根据情况,给予恰当的鼓励性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第二阶段: 自主探究。概括规律

1、电脑提供学生探索资源:

(1)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面积公式和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导出过程。

(2)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2、学生反馈自学内容,师生共同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V=Sh1、学生打开电脑“自能学习”中的“寻方法”,有选择地看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立体图形体积公式的导出过程,从中找到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方法

2、学生通过观察圆柱公式的推导过程。

3、小组讨论填写实验报告。

4、师生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后,学生自学课本例题,并完成例4内容。通过利用资源、自能学习,让全体学生都能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到学习中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协作,所学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透彻。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监控密切观察着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会有不同的方法,如用课本的方法或用类比的方法,教师应给予恰当的评价。

第三阶段:拓展公式,自能训练。

1、公式拓展。

在日常生活中,圆柱的底面积通常没有直接给出,那么我们通过什么条件也能求出圆柱的底面积呢?

2、教师小结:无论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直径还是底面周长,我们都必须根据V=Sh,先求出圆柱的底面积,然后乘以高才能求出圆柱的体积。

3、质疑

1、学生可根据已学的“圆的面积”公式导出。

(当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时V=∏r2h、当已知直径时V=∏(d÷2)2h、当已知周长时,先求半径,再求底面积,然后求圆柱体积。

2、判断。并说明原因

(1) 一个圆柱体的底面积是8平方厘米,高是6厘米,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48立方厘米。

(2) 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10平方米,高是10米,它的体积是100平方米。

(3) 一个圆柱体铁罐,底面直径是2米,高是3米,求它的体积。 列式是:3.14×22×3

1、根据生活实际,当知道圆柱底面半径、直径或周长时,怎样求圆柱的体积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充分拓展思维,不要停留在只会死记公式、生搬硬套的低层次上。并大力鼓励、表扬爱动脑筋的同学

2、通过练习,学生对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解,教师也了解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四阶段:反馈学习、应用提高。

1、提出练习要求:先做“巩固”练习,有余力的再做“提高”练习。

2、小结练习情况,及时表扬对而快的同学及小组

3、回应开头,解决“浆糊笔”和“转笔刀”争论的问题。学生在电脑上完成。

1、赛车游戏:看谁跑得快。

(1)圆柱的底面积是15平方米,高是3米,体积是( )立方米。

(2)已知圆柱的高是20厘米,底面积100平方厘米,圆柱的体积是( )平方厘米。

(3)一个圆柱形的粮囤,从里面量底面半径是2米,高是2.5米。这个粮囤能装稻谷( )立方米。

(4)一个圆柱的体积是80立方分米,底面积是16平方分米,它的高是( )分米。

2、提高练习。考你智慧:看谁攀得高。

(1)一个圆柱,它的底面直径4厘米,高是3米,体积是( )立方厘米。

(2)一个圆柱体铁架,它的底面周长是62.8分米,高是6分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在计算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不少问题,可通过师生交流或小组互相帮助解决,从而实现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六、归纳总结、自我评价。

1、提出要求,学生谈收获。

2、总结本节情况。 谈收获,并作出自我评价。通过谈收获,体现学习的自主性,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七、对教学过程的设想和点评:

新课程标准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识积累与思维能力较为有限,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提倡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这节课从学生身边学习用品“卷笔刀”和“浆糊笔”的入手,通过拟人的方式,由它们上学过程中引起的.争论导出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在教学进程中安排好相关的情景组织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程,自主地开展活动,通过看、做、玩、想等方式,让学生既学会知识与技能,又培养智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新课标还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这是一节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的探究型数学课,引入后,教师则大胆放手,营造了一个开放的探究空间,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寻找比较圆柱大小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进行实践活动,观察由圆柱转变成已学过长方体的过程,在观察中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形成共识后并加以记录。再将大家的记录结果对比、讨论、从而得出结论:圆柱的体积=转变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从而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V=SH。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位的发展,珍视每位学生的探究体验及独特见解,在学生探究结果的表述过程中,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他们通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思维更是得到发展与创新。不仅激发了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实践活动,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合作、懂得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更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从而实现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并在探究中发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实践的能力。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式不仅改变了以往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更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并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创新意识日渐增强,真正实现了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内容服务。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11

学 科:数学

教学内容: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圆柱的体积》

教材分析:

〈〈圆柱的体积〉〉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圆柱的体积〉〉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而这节课的顺利学习将为以后圆锥体积的学习铺平道路。学生已经有了把圆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经验,联想到把圆柱切拼成长方体并不难,但是学生还是喜欢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所以我给学生创设尽情展示自我的空间,通过自主的学习、合作探究、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从而解决生活当中常见的问题。由此、我制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学生体验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让学生知道知识间的相互转化。

能力目标:

倡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从而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采用的教具为PPT课件和学具。(圆柱体切割组合学具,各小组自备所需演示的用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圆柱形水杯。

(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

(2)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

(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

(4)说一说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出示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

出示问题:大家想一想用什么办法来求出这个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呢?

(有的学生会想到:老师将它捏成长方体就可以了;还有的学生会想到捏成正方体也可以的!)

3、创设问题情景。

(课件显示)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

刚才的方法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那么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圆柱的体积)

(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动力。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积极思考,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新课教学

设疑揭题: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一)学生动手操作探究

1、回顾旧知,帮助迁移

(1)教师首先提出具体问题:圆柱体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几何图形有联系? 启发学生回忆得出: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圆形;侧面展开是长方形:所以……

(2)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将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圆面积公式的。

(通过想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由“形”到“体”;同时使学生感悟圆柱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的联系,通过圆面积推导过程的再现,为实现经验和方法的迁移作铺垫)

2、小组合作,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1)启发猜想:可见,大部分图形公式的推导都可以把所学的转化为学过的。那么你觉得圆柱的体积和什么有关系?你能猜一猜圆柱的体积可以怎样计算呢? (这是学生会有圆的面积想到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

老师激励同学们:大家同意他的猜想吗?但我们还是要小心地验证猜想的科学性。都说实践出真知,接下来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学具,动手尝试着进行转化,并说一说转化的过程。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

老师引导学生探究:

① 说说你们小组是如何转化的。这是一个标准的长方体吗?为什么?

② 如果分割得份数越多,你有什么发现?(电脑演示转化过程)

③ 这是同学们刚才的转化过程。那书上是怎么说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用直线标记,找出关键句。全班齐读。

(3)现在再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演示转化过程。其他同学边观察边思考: ①切割后拼成了一个近似于什么的形体?

②圆柱的体积与拼成后的长方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③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什么?

④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有什么关系?

(二)教师课件演示

1、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16份、32份、64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依次解决问题。 ①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

②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

(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

③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是V=Sh(板书公式)讨论并得出结果。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为什么?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课本第7页圆柱体积

教学目标:

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提高知识的迁移和转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圆柱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的公式推导

教学关键:

实物演示帮助

教具准备:

圆柱体积演示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圆柱的侧面积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学生可能会答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想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3、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拄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圆柱有几个底面?有多少条高?

请大家想一想,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把因变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的?

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大家仔细想想看,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

二、学习探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如何将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

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出示目标:1、推导2、计算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师出示一个圆柱,提问:这是不是一个圆柱?用手捂住圆柱的侧面,只把其中的一个底面出示给学生看提问:“大家看,这是不是一圆?”“这是一个圆,那么要求这个圆的面积,刚才我们已经复习了,可以用什么方法求出它的面积?”

学生很容易想到可以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于是教师可以先把底面分成若干份相等的扇形(如分成16等份)。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教师将这分成16块的底面出示给学生看,问:现在把底面切成了16份,应该怎样把它拼成一个长方形?

大家再看看整个圆柱,它又被拼成了什么形状?(有点接近长方体:)

指出:由于我们分得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

把圆柱拼成近似的长方体后,体积发生变化没有?圆柱的体积可以怎样求?

小结:可以通过求切拼后的长方体的体积来求圆柱的体积。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请大家观察教具,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哪一部分有关系?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的哪一部分有关系?

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如果用V表示圆柱的体积,S表示圆柱的底面积,h表示圆柱的高,可以得到圆柱的体积公式:V=Sh

2、自觉书本第7、8页。

3、教学例3。

出示例3。

(1)教师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

(2)用投影片或小黑板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

①V=sh=40×1.8=72

答:它的体积是72立方厘米。

②1.8米=180厘米

V=sh=40×1800=7

答:它的体积是72000立方厘米。

③40平方厘米=0.4平方米

V=sh=0.4×1.8=0.72

答:它的体积是0.72立方米。

④40平方厘米=0.004平方米

V=sh=0.004×1.8=0.0072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0.0072立方米。

(3)自觉书本第8页例3。提出质疑。

(4)做第9页“试一试”。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联系学过的知识进行学习的。

四、巩固练习。练一练1~4题。

五、《作业本》第4页。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13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确定目标

谈话:前面我们认识了圆柱,学习了圆柱的底面积、侧面积和表面积,今天学习“圆柱的体积”。(教师板书,学生齐读)

启发:看到这个课题,你们会想到什么?这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呀?(可能学生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引导:

(1)什么是圆柱的体积?

(2)圆柱的体积和什么有关?

(3)圆柱的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4)圆柱的体积是怎样求出来的?

(5)学习圆柱的体积公式有什么用?

谈话:对!刚才这几位同学跟老师想的一样。

启发:圆柱的体积就是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

谈话:这堂课我们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出示探究问题)

1、圆柱的体积和什么有关?

2、这个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直接揭示课题,启发学生自己提出教学的要求,这样既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明确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二、温故知新,自学课本

1、提出问题

谈话: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是怎样计 算的?

引导:我们已经学过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逐一出示出上述图形)。

谈话: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统一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谈话:长方体和正方体和今天学习的圆柱有什么显著的区别?

引导:长方体的面都是平面图形,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谈话:因为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计算圆柱的体积就比较困难了。能不能直接 用体积单位去量呢?

引导:它的侧面是一个曲面,用体积单位直接量是有困难的。

2、引发猜想

谈话:圆柱的体积和什么有关系呢?(准备三组比较圆柱体杯里饮料的多少:一组是底面积一样,高不同;另一组高一样,底面积不同;最后一组底面积、高都不同)

引导:圆柱体的体积既和底面积有关,又和高有关。

3、自学课本

谈话:圆柱体的体积和底面积、高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如何求圆柱体的体积?

启发:请大家阅读课本,在课本中寻找答案。(教师要求学生利用预先准备好的平均分成16份圆柱学具拼一拼,学生一边看书,一边操作。学生阅读课本后,全班交流。)

引导:我们用图形转化的方法,求圆柱的体积。

谈话:这个办法很好。那么把圆柱转化成什么图形呢?

引导:长方体。

谈话:以前我们学习圆的面积时也是运用转化的策略,把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化曲为直”、“化圆为方”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用多媒体演示圆形的转化过程,边出示、边交流)

【设计意图】在不能用体积单位直接量的情况下,启发学生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通过复习了旧知识,又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能够促进学生充分运用迁移规律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新的知识结构。

三、合作交流 发展能力

谈话:同学们观察一下,拼成的是什么图形?

引导:近似的长方体。

启发:说得很好,为什么说是近似的长方体,哪里不太像?

引导:长都是许多弧线组成,不是直的。

谈话:这里我们把圆柱分成16等分,还能分吗?

谈话:究竟能分多少份呢?

引导:无数份,可以永远分下去。

谈话:对。这就是说,分的份数是无限的'。你们可以闭上眼睛想一想,如果分的份数越多,长就越接近于直线段,这个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四、师生合作 归纳结论

谈话:从分割、拼接的操作过程中,比较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你发现了什么?

汇报:把圆柱体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形状变了,体积没有变。

谈话:要求圆柱的体积,我们只要求转化后的长方体的体积就可以了。

汇报:

(1)转化后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的圆柱体的底面积相等。

(2)转化后的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的圆柱体的高相等。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所以: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教师要求学生观察自己在课堂上拼出的图形,一边讨论,一边逐步写出推导的过程。)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交流:我们也可以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v = s h (板书)

引导:刚才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圆柱的体积既和底面积有关,又和高有关。

现在请同学们把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再完整地说一遍。

谈话:通过猜一猜我们知道了圆柱体积的大小与圆柱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通过分一分、拼一拼我们把圆柱转化成了近似的长方体。

通过比一比、算一算成功地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了我们前两个要探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要求每个学生动手操作,打破了过去教师演示教具学生看的框框,并渗透转化、无限等数学思想,让学生自己从尝试中推导圆柱体积的公式。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教材第25、26页例4、“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七的1、2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深入地引导学生去了解圆柱,让学生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观察分析和归纳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理解“转化”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圆柱体模具。

教学过程:

预习作业检测

学习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怎样得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

求下面各圆的面积

R=1厘米求Sd=4分米求Sc=6.28米求S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什么公式来表示?

圆柱底面积/平方米高/米体积/立方米

0.61.2

0.253

合作探究

你们是怎么知道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的呢?生答预习得知。

课本上是怎么把圆柱体和长方体联系在一起的呢?

生答,同时师相机用课件展示圆柱体和长方体相互转化的画面。

用切拼法把圆柱体切成16等份、32等份、64等份,由此得出结论:

○1等份越多,拼成的物体越接近于长方体。

○2长方体与圆柱体等底等高。

○3长方体体积=圆柱体体积

○4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根据刚才的结论完成下面的题目:

○1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20平方厘米,高是1.5米,

它的体积是多少?生独立完成后,师有选择的找几位学生

的作业进行投影展示,全班交流评价。

○2一个圆柱形状的零件,底面半径5厘米,高8厘米,这

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引导学生读题,思考。指名说出自己想的过程。生独立解

答,展示、交流、评价。

当堂达标检测

1、“练一练”第1题。

2、练习七第2题。

3、“练一练”第2题。

教学反思: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教材中形体转化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解决有关简单的实际问题。拓展教材内容,初步了解直柱体的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利用教材空间,为学生搭建思维平台。让学生经历观察、想象、思考、交流等教学活动过程,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同时体验转化和极限的思想。

3、情感与态度:挖掘教材内涵,把图形的变换过程,转变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的过程,并进一步发展其空间观念,领悟学习数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准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老师手拿一个圆柱形橡皮泥(大小适宜)。

1、师:通过前面的学习,关于圆柱你已经知道什么?还想了解它的哪些知识?

生1:(已学知识)。

生2:圆柱是一种立体图形,那么它的体积怎么计算?

【学情分析:在学习圆柱的认识和表面积的基础上,学生能够顺利回忆已学的知识,而且质疑提出即将学习的知识,明确学习目标,为本节课的学习找到思维与认知源泉。】

2、师:联系已经掌握的有关立体图形的知识,你能想办法求出这个圆柱体的体积吗?

生1: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没有学过,无法计算。

生2:将这个圆柱放入一个盛有水的长方体容器中,量出上升了的水的长、宽、高,就可以求出它的体积。

生3:圆柱体在水中必须完全浸没,而且水还不能溢出。

【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学习长方体、正方体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很容易想到运用“排水法”来解决问题,所以这一环节也充分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思维中的自信心。】教师在学生中找出小助手,帮助测量有关数据,全体同学计算水的体积,并作记载。

师:运用转化思想,联系已学知识,解决新生问题,同学们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学生的学习活动要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和认知基础上,通过水的变形把圆柱的体积转化为长方体的体积来计算,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同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4、师:如果要求压路机前轮的体积或是求楼房中柱子的体积,还能不能用这种方法计算吗?(不能)那么求圆柱的体积时是否也有一个简单、易算的体积计算公式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出于自身需要的,是主动的、有效的,已有的知识已经不能解决新生问题时,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究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奠定积极的情感基础。】

二、新旧过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圆柱形实物。

1、

师:发挥你的想象,哪些平面图形可以演变为圆柱体?生1:以长方形的一条长为轴,把长方形旋转一周,就形成一个圆柱体。

(教师演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旋转形成圆柱体。)

生2:把一个圆形上下平移,移动过的轨迹就是圆柱体。(课件演示:大小不同的圆形上下垂直平移不同高度形成圆柱体。)

师:通过刚才的演示过程你觉得圆柱的体积大小与什么有关?(圆柱的底面积和高)

【设计意图:其一,让学生初步感知几何图形点———线———面———体的演变过程;其二,训练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含量;其三,为进一步探究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明确探究方向。】

2、师:圆柱的底面大小就是圆柱底面圆形的面积,叫做圆柱的底面积。谁还记得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生口述,同时课件演示圆形转化为近似长方形的过程。

【设计意图:回忆圆转化为近似长方形的过程,使学生重温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数学思想,而且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同时为下一步对圆柱的转化(等份切割)顺利进行提供思维方法的帮助。】

3、教师小结: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呢?

三、自主探究

1、学生手拿圆柱实物,仔细观察,独立思考。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把个人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形成统一意见。

强调: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倾听学生想法,调整汇报次序,同时提醒学生观察手中圆柱实物。

3、汇报交流,统一意见。

生1:把一个圆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把圆形和近似长方形同时向上平移相同的高度,这时他们的轨迹一个是圆柱体,一个是近似长方体,而且它们的体积相等。

(师:一个圆柱和一个长方体只要底面积和高分别相等,它们的体积就相等吗?一会儿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2: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再沿这些分割线把圆柱纵切开来,从而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师:为什么是近似的长方体?———渗透数学极限思想)

【设计意图:这个转化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在前面知识铺垫的基础上,发挥学生集体智慧的结晶,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和交流平台,真正使学生的思维与学习相辅相成,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之目的。】

4、课件演示:

师:仔细观察下面这组课件,和你想象的是否一样?

演示两次,第一次把圆柱平均分成16份,再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第二次把圆柱平均分成32份,再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师:如果再平均分成更多的份数,结果会怎样呢?(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转化成的形体就越接近长方体——极限思想)【问题讨论:课件中把圆柱平均分割后,其中的一块又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移接到另一端,拼成一个更接近的长方体,而教材上的意图并没有这样的过程,我认为教材的方法是很可取的,符合极限思想,并且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想象空间,因为只要均分的份数无限多时,拼成的图形就是一个长方体。然而实际教学中只是把圆柱平均分成16份或32份,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更准确的诠释实际与理论之间的这种矛盾,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思维、服务于课堂教学呢?】

5、直观演示,寻找联系师:为了强化刚才的转化过程,我们再借助实物教具演示一遍(教具一半为红色,一半为绿色)。仔细观察演示过程,你能发现什么?

生:长方体的体积相当于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相当于圆柱的底面积,而且它们的高相等。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 = S h 【学情分析:在小组讨论、课件演示的基础上,再有双色教具(一个红色教具,一个绿色教具,偶然发现双色混合更容易辅助学生找出联系)的实物演示,使得寻找圆柱体与长方体之间的联系变得异常容易,并且自然而然得到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同时使学生感受获取知识的成功之喜悦、艰辛之感慨。】

四、实践应用:

1、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只要知道哪些条件就能计算圆柱的体积?口算: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90平方分米,高20分米,它的体积时多少?

强调单位:90×20=1800(立方分米)

2、再次拿出圆柱体橡皮泥,问:如果要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计算它的体积,你需要测量哪些数据?(底面直径、高)

找学生实际测量,保留整厘米数,进行计算。将计算结果与用排水法求出的体积做一对比,可能存在误差。师:为什么会产生误差呢?

生1:可能测量有误差,并且还要保留。

生2:测量水的长、宽时,容器的厚度忽略不计,也能产生误差。教师说明:每一个科学结论都必须经过反复的实验、计算,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我们在学习上就要有这种不怕吃苦、勇于探索的精神。

3、出示一个圆柱形玻璃杯,出示一袋液态奶(225ml),问:通过计算你能知道这个杯子能装下这袋奶吗?除水杯的厚度忽略不计外,你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教师直接给出玻璃杯的底面直径和高)

【设计意图:层次性练习设计,第一层:基本练习,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重点,夯实基础知识;第二层,变式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圆柱体积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学会灵活运用公式,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三层,密切联系生活,运用公式解决引入环节中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五、看书质疑:看书P19—20,师:哪些知识是我们没有讲到的?(V=∏r2 h)结合本节课的探究过程,你有什么疑问吗?

若学生有困难就教师提出问题:长方体和圆柱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为什么他们的体积都能用V=Sh来计算?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解释:我们现在所学的圆柱体是直圆柱,他与长方体都属于直柱体,只要是直柱体,体积都可以用V=Sh来计算。如三棱镜的体积=底面三角形的`面积×高

【设计意图:课本是最好的教学辅助工具,是学生学习最好的伙伴,让学生再次重温本节课的学习历程,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

【问题讨论:我个人认为,在每一节课每个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都尽量站在“数学”的高度来教学,于是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长方体与圆柱体的体积公式V=Sh正好说明直柱体体积=底面积×高,但因为长方体(平面围成)与圆柱体(曲面围成)之间的联系较难找出,无疑增加了学生的思维负担,但从数学学习的角度来说,它却为今后“几何”学习奠定基础,这一环节处理是否有利于六年级学生思维发展?】

六、全课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收获包括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全方位的体会,在这里采用体温师小结,使学生畅谈收获,发现不足,既能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通过对本节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回顾,还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启发与思考

启发

一、充实教材,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搭建平台

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思考、积极主动的去探究知识是怎样形成的,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材中已经提供了图形转化的过程,那么在没有学具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亲自感悟的情况下,怎样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呢?作为教师,必须充实教材。课堂中让学生动手测量计算所必需的数据,自己感悟学习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必要性,合作探究圆柱体的转化方法和过程。所有这些环节的设计,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在思考与参与中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借助教材,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寻找支点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结构,知识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较完整的知识系统。教材中设计了引问“圆可以转化成长方形计算面积,圆柱可以转化成长方形计算体积吗?”但我认为“面体过渡”在几何领域中本身就是一个难点,而“面面互化”迁移到“体体互化”,就难上加难,所以设计中用较长时间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排水法的应用,平面图形演变为立体图形的过程,圆面积的推导过程。在复习当中,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为下一步学生的思维活动确立支点,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理解教材,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提供保证数学思想的教学才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最本质的教学。从教材的编排,还有各知识点的呈现中可以看出,有一条不变的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转化思想中的化曲为直、化圆为方。那么,只要教师真正理解教材的这一编写意图,学生所收获到的就不仅是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而是真正感悟到数学转化思想,学生必将运用这种思想影响今后的学习,为其思维能力得以持续发展提供保证。思考

思考

一、演示、观察能否代替操作?

教材中提供了教具演示,但在本节教学前,始终没有找到学生使用的操作学具,而自己也尝试用土豆、橡皮泥等制作学具,都因为难度太大(粘接处)而告失败,在无奈之余,设计了“独立思考———小组探究———课件演示———教具操作”四个环节来突破本节难点。就学生理解、接受方面来说效果不错。但没有让学生亲自操作,总感觉影响学生思维发展。类似教学如:圆锥高的认识。

二、研究中的失误会不会造成学生认知的“失误”?

课堂中为求真实,进行了两次实际测量(第一次测长方体中水的长宽高;第二次测圆柱形橡皮泥的底面直径和高)。两次计算结果的对比,使学生思维与课堂结构都体现完整性。但由于种种误差,计算结果很可能不会相等,这就可能会让学生对结论产生怀疑(尽管教师已经说明),那么是否有必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失误”的过程呢?类似教学如:圆周率的计算。

下载《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常西完小李玉双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p25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和迁移能......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同心一小:马文琴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43、44页及练习十一第1、2题。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

    圆柱的体积的教学设计

    圆柱的体积的教学设计 【教材】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19页 【教学对象】六年级学生【教材分析】圆柱的体积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在学生已了解了圆柱体的特征、掌握了长方体......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圆柱的体积 朱寨镇大田小学 李娜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合集)

    《圆柱的体》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圆柱体的特征,掌握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为后面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教......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根据六年级的教学情况来看,班中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跟上现有的进度,通过本节课教学要使灵活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通......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方法 让学生经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