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散文阅读教案教学设计
二、散文的阅读
(一)散文的阅读步骤
一读-----整体感知:A:了解主要内容;B:归纳中心思想;C:分析题目含义。----用一句话概括中心。
二理-----理清思路:A:抓抒情议论句;B:抓过渡句;C:抓每层每段中心句。---用铅笔做好标记。
三扣-----找答题区域------画出相关处。
四述-----整合答案:A:提炼组合。有的答案隐含于文中,须提炼;有的答案分散在各处,须组合。B:组织归纳。围绕要点,句子通顺,言简意赅。-----先打草稿在修改然后在写。
(二)常见散文阅读题型
A:整体感知题(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B: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C: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和作用;D:提取并整合文章的内容要点;E:开放题
(三)散文阅读题的解答技巧
1、整体感知解题解答技巧(1)通读全文,概括中心。
A:了解主要内容;B:归纳中心思想;C:分析题目含义。(2)找出中心句或概括中心。(3)注意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2、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技巧(1)分析词语常见题型。
A: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B:代词所指代的内容;C:词语可否省略、调换,是否矛盾;D:动词、形容词的作用;E:加点词语的思想感情(2)代词的指代作用
代词有:“这、这些、那、那些、这、此、它、如此”及具体一些内容的指代。代词一般指代人、事、物。寻找方法:通常到前文去找,偶尔也在后文,由近及远。代词指代内容原文都有,一般可以抄原句,但有时需要筛选概括。得出的结果后采用替代法(代入法)看是否符合文意。
(3)分析词语可否省略、调换、并且不矛盾。
分析步骤:A:判断:一般情况都是不能省略、调换、并且不矛盾;B:分析词语含义;C:分析用原词时句子的意思,省略或换词时句子会变成什么意思,不符合实际;D:因此,原词搭配恰当,不能省略、调换,并且不矛盾。例如: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问:句子中的”幽、野、闲“这三个字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调换。因为幽是幽深的意思,与洞相搭配;野是不受拘束的意思,与山相搭配;闲适悠闲的意思,与溪水相搭配。因此原词搭配恰当,不能调换。(4)分析动词、形容词的作用。
分析步骤:A:分析动词、形容词本身的作用:生动、形象、正确的描写了。。;B:分析句子的表层意思;C: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联系语段、联系全文)。语言上可用如下句式表示:生动、形象、准确的描写了+句子的表义+句子的深意(表现了……突出了……)
例如:联系上下文,说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声音攀上楼来,钻进窗内,搅得我睡意全消。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楼下摩托声的难以阻挡及对我的影响,突出了我内心的难受和烦躁。
(5)、分析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所谓的思想感情,是指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好恶,褒贬之情。具体而言有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它包括了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常的思想感情有:喜悦、欢快、兴奋、激动、自豪、热爱、崇敬、思念、依恋、怜惜、关爱、体贴、赞美、怀念、感激、忧虑、痛苦、失望、讽刺等等。
例如:有一天,我写作业的时候,有一只小珍珠鸟居然落在我肩上……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
文中加点字“居然“”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我对小珍珠鸟的亲近,依赖,感到喜出望外。
3、重要句子在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用解答技巧(已经讲过)
4、指出文本最后一段划线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这一句(内容上)总结全文内容,深化了文章中心,(结构上)呼应了开头,(效果)引发读者的思考,使文章留有余味。5几种题型答题格式
(1)记叙文详写的作用:因为这些材料能突出文章“……”这一中心,所以详写。(2)环境描写的作用:A:渲染了气氛:B:刻画(烘托)人物的性格;C:推动情节的发展。
(3)抒情、议论的作用:突出文章“……”这一中心,起到一语道破的作用。(4)象征的作用:通过象征表现“……”的思想感情。(5)烘托的作用:烘托人物的“……”性格(6)对比的作用:通过对比,突出夸大了“……”。
6、提取要点整合要点技巧(1)提取要点的方法:
直接从段落找出中心句(A:第一句B:最后一句;C:详写句:D:自己概括。)(2)整合要点的技巧:
叙事散文的概括方法:什么人(物)+怎样做+什么事 抒情散文的概括方法:什么物具有什么情感。
第二篇:小学语文散文教学初探(最新)
追寻本真的语文课堂
——小学语文散文之教学策略初探
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悟的自由灵活的文学体裁。它在小学教材中占有不少篇目,而且每篇课文在它所在的年级和单元都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散文的种类繁多,概括地说,有叙事散文、写景散文、状物散文和说理散文四类。我们欣赏散文,既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描述和感悟,又要认真品评作者表达这种感悟所用的形式。只有通过广泛深入的实践,通过对朗读、默读、精读、略读等多种阅读方法的体验,通过多多接触各种不同的散文作品,多多磨练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才能体会得深透。如何教好散文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策略:
一、情境导入,牵动心灵
众所周知,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场白预示着成功的到来。当散文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等待教师引领学生去寻幽探秘时,就特别需要教师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成功的导语,如同刚刚拉开的大幕,让学生看到了精美的置景一角;有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散文文质兼美,教师应该利用好各种资源,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牵动学生的心灵,快速地走进文本之中。比如教学《草原》一课,导入新课时,教师可先用幻灯播放一望无垠的草原风光及富有草原民族风情的画面,配以草原风情的民族乐曲,听录音朗读课文。生动的画面,优美的语言,悠扬的乐曲,很快把学生带入了情境,让他们仿佛身临其境,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这样,不仅能让学生领略到秀丽的自然风光,而且能引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而激发学生欣赏文本的热情。再如教学陈益写的《麦哨》一课,在作家的笔下,这是一方沃土,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孕育着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可是我们县城的孩子们未必见过这样五彩缤纷的田野,更不用说产生如此丰富、喜爱的情感。没有生活体验,单单靠纯美的文字如何能使孩子披文入情?所以课始揭题时,我选用了一首简单、质朴的儿童诗歌《乡下孩子》,配上清新的乡村画面和舒缓的钢琴曲,师生配合朗读诗歌,一下子拉近了孩子们与乡村的距离,为整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整体阅读,理清文路
散文的基本特征是以情动人。所谓“形散”,是指内容散、章法散、笔法散;而“神不散”,则是说题旨鲜明,意蕴通达。不论内容怎样“散”,总有一条线索贯穿始终,不管结构笔法如何散,总有内在韵味、情趣笼罩着全篇,或清新、或隽永、或华美、或古朴,情趣虽异,归旨却为一。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所以在教学这类课文时,我们应教给学生整体阅读法,让他们抓住文章线索,并顺着线索层层领会。
1、抓文眼,牵一发而动全身。抓文眼就是抓点,目的是以点带面。要抓准文眼,需“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把自己安置在“情动而辞发”的“点”上,引导学生顺着文路揣摩,循着笔意思索。例如在教学《麦哨》一课时,导入新课之后,我让学生初读课文,找出形容麦哨声音特点的两个词语,学生迅速地找出了“欢快”、“柔美”两个词语,也就抓准了文章的文眼,继而引导学生抓住这两个词去品读、感悟乡村的“景色美”、“孩子乐”。这样也潜移默化地告诉了孩子们,麦哨声中包含了孩子们幸福的童年,无拘无束、多姿多彩的生活。所以在课末提问:这“欢快、柔美”仅仅指麦哨吗?孩子们的理解水到渠成。
2、以中心句为契机,理清作者思路。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我们可用直扑中心的方法,让学生找出课文的中心句:“那儿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的?继而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先写海面、海底、再写海滩、海岛,这样,学生对文章的脉络就非常清晰了。
三、抓住重点,品析词句
品味语言是学习散文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散文中有许多词句用得非常准确、贴切,教师应该“咬”住这些词句,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1、抓重点词句的理解。如《桂花雨》一文这样描写桂花迷人的香味:“桂花开得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浸、沉浸”两个关键词,采用四步法引领学生品味桂花迷人的香味,领悟作者浓浓的乡情。第一步抓词:这两句话中哪个词最能体现桂花的香?(“浸”“沉浸”)第二步说句:你能根据这两个词说说桂花怎么个香法吗?第三步入文:桂花盛开的时候香味真浓啊!但花开总有花谢时,作者为什么要说“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呢?(联系第四自然段内容交流)第四步悟情:是啊!当桂花盛开的时候,走进小琦君家乡的村庄,远远就能闻到浓浓的——香味,当桂花落了,母亲把桂花晒干了,收到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一直享用到来年——桂花盛开的时候。所以作者说,这桂花融入了浓浓的乡情,一直香到心里头。又如《荷花》一课中,读到“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时,我让学生思考;这里的“冒”字还可以换成哪些词?学生想出了“长”“伸”“挤”“钻”等词,继而我又引导学生比较赏析,用哪个词更为精准,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学生的阅读感受也很丰富多元:有的说从“冒”字感受到白荷花好像争着要把自己美丽的身姿展示给人们看;有的说从“冒”字体会到白荷花的生长速度非常快;有的说“冒”字写出荷花的生命力旺盛,连这么密的荷叶都挡不住。在语言的欣赏玩味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琢磨,把学生带进美的意境中去,从而感受文学作品的意境之美,语言之美,也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懂得了用词的精准在语言表达上的重要作用。
2、析修辞手法的妙用。如教学《麦哨》一文,我们可重点赏析修辞手法的运用。(1)赏析比喻句的美。“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当学生说出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孩子们的脸蛋美时,我顺势出示另一个简化的比喻句:“孩子们的脸蛋像月季花。”让学生在比较赏析的过程中,体会文中比喻句的生动、形象、具体,它更细腻地表现出孩子们的美丽可爱,与碧湖、绿草相映衬,俨然一幅色彩艳丽的画面。(2)品读排比句的美。抓住“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这个排比句,让学生反复朗读,发现句式的特点,品味语言的优美,并引导学生透过句子展开想象,感受田野五彩斑斓的画面之美,体会农民将要获得丰收的喜悦之情。在品读赏析中,孩子们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进行碰撞、交融,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生机和智慧,也酿出了浓浓的语文味。
四、指导诵读,深化情感
诵读课文,历来讲究领悟语言的神韵。“读悟其神”,这是由汉语言本身丰富的神采所决定的。朗读是品味语言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朗诵,学生能更透彻地理解散文的思想内涵,更透彻地领会作者饱满的感情,在朗诵中,学生的思想感情也会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不知不觉中培养起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全神贯注地注意那些蕴涵着作者情感的语句,更深地了解语言的色彩,通过朗读深化自己的情感。比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我就引导学生反复朗诵,读出江水的“静、清、绿”。学生越读越入情,充分体会到了江水的美丽,同时也在朗诵中积累了语言,增强了语感。
五、读写结合,迁移运用
教学中,我们不光要教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更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如《泉水》一文,第2—5自然段,语言优美,句式相同,学生很爱读。教学中,我先带着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感受文本独特的语言美,然后启发学生:“泉水还会流过什么地方?”让学生学着课文的样子也来写几个美丽的句子。教师可以提供这样的句式,让学生先说后写:泉水流到
。看到
,泉水说:“
。” 学生发挥想象,一些同样优美的句子纷纷呈现:泉水流过草原,嫩绿的小草照见了自己美丽的身影。泉水说:“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泉水流进田野,田野里的禾苗大口大口地喝水。泉水说:“喝吧,喝吧!喝饱了你们就能结出大大的谷粒。” „„学生通过这样的写话训练,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句式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拓展了思维,领悟了表达方法。
六、拓展阅读,有效延伸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扩展和延续,是学生获取“精神粮食”的重要途径。阅读各种课外读物,可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得发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正是这个道理。在课外阅读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欣赏分析的习惯,从文章的结构,剪裁的方法,到语言的运用,多种表达手法的运用等,感受文章所表达的美的境界。例如,我们在教课文《桂林山水》时,可以在课外指导学生阅读贺敬之的诗歌《桂林山水歌》:“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啊,桂林的山来漓江的水——祖国的笑容这样美。”通过课内和课外的对比阅读,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领会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给人一种“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溢于海”的艺术感受,这样既增添了对桂林山水的飘渺感,又增添了作品的情趣,更利于提高学生的品读能力。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把握准不同散文种类的特点,把握它们不同的艺术创作规律,去探究和改进阅读教学方法,就一定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简简单单,却又扎扎实实,回归本真,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三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1、在我们心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或愿望,有人说理想是一盏不熄的灯,能照亮夜行的路。我要说理想是一颗树种,有一天它会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我想我们同学心中一定会有美好的愿望。今天我们就共同畅谈一下你的理想和愿望。
2、请同学们把书翻到21页习作部分,看书中怎么说,提出了哪些要求?找一名学生读。大家想想这次习作的题目是什么呢?要求是什么? ①出示题目 ②出示习作要求
二、指导审题
1、这次作文是以“假如我是„„”为题。这是半命题作文。作文时要根据自己的文章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而且题目中有两个关键字眼“假如”,则说明这是一篇想象的作文,“我”强调有假设、如果的意思。以第一人称来写。“„„”是自己某种美好愿望,那么,你的愿望是什么,就填什么。谁能补充好?
学生说:假如我是老师、警察、校长„„
2、同学们说得很好,写这样的想象作文,同学要驰骋自己的想象,大胆、勇敢、敢于想。那想象的时候要注意:
①有意义,对社会,对别人有益处。如:你是市长为人民做好事。②想象合理。要从当前现实出发,有一定合理性。③想象具体、不笼统。
3、下面我们就分小组畅谈自己的理想。学生说。
4、同学们刚才说得不错。不论在说或写的时候,开头,从现实入手,点明时间,地点及我的角色,从现实生活入手,主体部分展开想象,结尾回到现实,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总——分——总
5、读范文
假如我是神笔马良 假如我是神笔马良,我就会拿起神笔,把世界变得富裕而漂亮起来,让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我先来到农村的学校用我的神笔,画出一座二层小楼,让同学们在楼里,每天都高高兴兴的上课。
我又来到农民伯伯家,如果没有电视、电饭锅等日常生活用品的话,我会把它们一一画出来,放在农民伯伯的家里,好让他样不用上山砍柴,就成天吃上香甜可口的饭菜了。我又来到种植蔬菜基地。再画出一个喷药的箱子和几盒农药,把药倒进箱子里,喷在蔬菜上,把虫子去掉,好让人们吃的放心,再卖一个好价钱。
我又来到了一个大沙漠,我要画出一棵棵小树苗,一辆喷水车,再挖出一个个坑,浇上水,让小树长大,为祖国填上一片绿色。
如果,我真的是神笔马良的话,我会让这些成为现实 板书:假如我是„„ 教师 科学家 校长 神笔马良 云 花
从现实生活入手 展开想象 回到现实 时间、地点、角色 具体 点明中心
总 分
第四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设计教案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设计教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都有同感:指导学生作文时颇感棘手。我们学习了新《语文课程标准》后,懂得了新课标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作文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要求,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这个要求给语文教师的启示就是:作文课堂教学应是以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新的有效教学方式,从而让学生习作时变被动为主动,从“要我写”向“我要写”转变。作文教学中如何才能实现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呢?我认为教师应当做好以下几点:
以往作文教学都是根据教材要求,每次上完一个单元就让学生习作,叫同步训练,这种方法当然也管用。但是固定了学生的选材范围。领会能力强的学生当然不在话下。学困生就感到吃力了。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领会程度布置习作,让学生感兴趣,这样作文起来就会轻松了。
在新课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习作,这样的编排就很科学,有三个题材供学生选择:1.写“难忘的第一次”;2.请你认真观察某个物品加以想象,悟出一个道理;3.写观看漫画“假文盲”的感受。从这三个题目看,第二和第三个题目很多学生是放弃选择的,因为他们不感兴趣。而大多数学生选择了第一个题目,因为他们亲身经历过了,所以记忆犹新。有话可说,写起来就轻松了。给学生选择大的习作空间,学生才会感兴趣,才能达到习作的目的。因此,注重培养学生习作兴趣是很有必要的。
以前,很多语文教师非常重视习作方法的指导,文章的“开头——过程——结尾”用什么样的方法写,怎样写都一一讲述得清清楚楚,甚至一节课时间几乎都用于指导上,这种限制思维的指导显然是不科学的,会导致学生的习作千篇一律,没有创意。在一次统考评卷抽查中,我发现五十个学生的作文,就有几个学生作文雷同,他们几乎都是写同样的事情。例如:作文要求写“我与书的故事”,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看完一本书后的感受。写记叙文的学生中,九个学生这样写“我把书收在怀中,不让雨水淋湿,回到家里,书安然无恙,我却成了落汤鸡。”显然,这些学生要么是在教师范读佳作时记牢了人家作文精彩的片段,要么是教师在指导时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这样,学生只能如此写才符合教师的要求,学生的个性化容易受到压抑,自然在习作中自我表达的情感也不会流露。然而,要张扬学生自身的习作个性,主动习作极需要依靠学生自身的习作感悟,哪怕教师在作文课堂中只讲了一篇文章开头如何写,只要学生一旦有了习作感悟,他就能按自己的思维发展很快把过程、结尾写出。学生习作感悟就如同我们平常所说的语感一样,有语感,对文字的理解就会顺理成章。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注重学生习作感悟是非常重要的。
培养学生的习作感悟,我们可以依靠学生阅读文章,体会写法上去培养。例如,教师在上作文课前布置学生从《同步作文选》和《优秀作文选》中,找一篇自己喜爱的文章,然后带进课堂进行集体交流,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体会写法。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写法,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除体会自己的文章写法外,还体会了其它许多别的同学喜爱的文章的写法。这样,由学生自己感悟总比教师一味传授写作技巧的效果好得多。
如果教师以看学生习作结果,来衡量学生的学习将会产生低效率的作文教学水平,那是因为我们的教师往往从学生习作的字数,学生习作中的文字表达的优美与否,文章结构等这些结果来看待学生的习作,这很容易导致教师向学生的习作提出高要求。对于不会写或写不好的学生只会挫伤他们的写作自信心,让学生怕写作文以致写不出文章;对于能写的学生则让他们在习作中只向教师的目标迈进,凑字数、抄袭范文,乱套结构的现象就会出现。学生习作根本谈不上有独特的个性,而且这也只不过是“要我写作文”而已。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习作的发展性过程,学生习作完全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张扬了个性,作文教学实效就会大大提高。
新《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这就表明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不少教师虽然理论上认同这个观点,但实际上与其背道而驰,刻意追求学生按照一定的范文进行习作,立意要统一,写法要统一,这样的作文训练使得学生思维个性严重地受到束缚,学生作文也就只能够造就出“固定式”的文章。然而,真正实现个性化文章并不是依靠教师灌输习作观念,而是让他们亲自走进生活,感受生活,让学生的心灵、思想说话,让真实作文在他们心中安营扎寨。比如,习作要求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农村的孩子参加了劳动,他们会懂得马蹄草是生长在泥土里的,他们会知道怎样去从泥土里挖出来。而城市的孩子可能就认为是长在树上的,或者有的只知道市场上有;城市的孩子只知道老鼠是坏蛋,要消灭它,也知道鼠肉能吃,味道不错,但你要他写怎样捉老鼠,他就不知道了。而农村的孩子,就能把捉老鼠的乐趣写得具体生动,原因就是他有生活的体验;同样,你让城市的孩子写参观记,他们去参观过了,所以能写,而农村的孩子,连城都没进过,更别说去参观风景名胜了,要他们写就写不出来。因此,同一题材的习作,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生活体验不同,写出的文章就不同。这就表明了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就是他们心灵的轨迹,也是他们习作的真实题材。“新颖的题材源自真实”,正是这样一个道理。由此可见,注重学生生活体验,才会让作文教学走上一条光明的大道。
对学生习作后进行评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而评改作文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自己写作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不断提高自身写作水平。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都是教师包揽了评改。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教师的包揽,容易使教师用主观标准去评价作文。因此,给学生评改作文时会导致评价落差大,结果是评价为低下的学生则受到了习作上的打击,习作上稍有进步的学生却受到了忽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让学生学会评价与修改自己的作文,实质上也是对这种教师包揽一切的习作评改的改革。
笔者在开放式评改习作时,多采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共评”的方法进行。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这样的几个环节后,学生能从自己的作文中看到优点,也看到不足;从同学的作文中,也能吸取经验,资源共享。评改完之后,可以由学生小组推荐佳作,作自我展示,让全班同学分享自己习作成功的快乐。因此,注重学生多元开放式习作评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张扬自我的个性并参与到习作评改中来,促使学生对自己的习作有更深刻更主动的反思,学会修改自己的作文,在写作上不断取长补短,取得进步。
总之,如何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总结、提高。我相信,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作文教学可以说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吧!
第五篇: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假如》教学设计
课题:23.假如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能正确、工整、整洁地书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博爱而纯真的童心,有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愿望。
教学重点:
1、认识9个生字,正确、工整、整洁地书写8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博爱而纯真的爱心,有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愿望。
教具准备:
投影器、投影片、生字词卡、田字格黑板、录音机。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铺垫,激趣揭题
1、给“笔”扩词,引出神笔。
2、欣赏故事《神笔马良》,感悟“神”。
(从前有个叫马良的穷孩子,他很爱画画,可是买不起笔,他就用树枝在沙地上练习画画。一位神仙老爷爷被感动了,就送给他一枝神笔。马良用这枝神笔画了一条鱼,鱼就活了;画了一只小鸟,鸟拍拍翅膀飞了;帮穷人画了一匹马,马上就能跑了。总之画什么就有什么。他用这支神笔为穷人做了许多好事。)大家觉得这枝笔神奇吗?
3、发散说话: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要画什么?板题。(交流)揭题“假如”。
我们二(1)班的小朋友有很多的想法,我们课文里有个小朋友,跟大家一样,听了这个故事,也有很多话说,我们先听听他说的好吗?让我们和他比一比,谁画的东西更有意义。
二、切入课文,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想:假如有一枝马良的神笔,诗中的小朋友要实现哪些愿望?(通过学生回答,板画)
2、自由读课文,把生字宝宝送回家,和同桌小朋友说说你的记字方法,并在课文中找到它的词语好朋友多读几遍。
3、生字正音:(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指名读,可以扩词,说字形,说记字方法。齐读)(2)、拼音宝宝说,我该回家了。一组开火车读,师:火车火车哪里开? 生:这里开这里开!
师:你的火车往哪开?(一小组读完后问)生: 往左开(或往右开)
齐读。
4、接读课文。谁觉得自己第一段读得最好?其他小朋友干什么呀?对,听一听,这些小朋友字音读准了吗?句子读通了吗?
5、整合练说,拓展延伸
句式练说,整合课文内容。
师:通过读课文,你能把课文里的小朋友的愿望连起来说一说吗?(出示填空:课文里的小朋友说: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
;要给
; 还要给
。)
三、朗读品味,深入感悟
1、重点指导读第一小节。(1)、师:冬天到了,窗前的小树站在呼呼的北风里,几张小叶子被吹得哗啦啦地响,它缩着身子,轻轻叹息着,好象在说:(谁来做做小树,配上动作说一说,请学生配上动作说)请一、二个学生说后,师:老师要请教大家一个问题,什么叫“叹息”,再说。
师:是啊,小树多么需要帮助啊,二(1)班的小朋友最有爱心了,你会对小树说什么呀?(老师扮演小树:谢谢你,我好象感觉到了……)我们课文里的小朋友听到了大家对小树的关心,他迫不及待地说:“我也要说,我也要说,我也要做个有爱心的孩子。”他会对小树说什么呀?
你说得真好,真是个有爱心的孩子,你能读一读吗?(评价:你让小树看到了太阳,感到了一些温暖,谁能把红红的太阳读得再暖和些吗?)(2)、同桌读,男女生读,老师也想读一读。
齐读。表演读
2、教师讲述小树需要帮助的场景,激情读。
窗前的小树在北风里瑟瑟发抖;它缩成一团,轻轻地叹息着,唉,好冷啊,谁来帮帮我。他,是多么需要我们的帮助啊,是啊,如果我们有一枝马良的神笔,老师相信大家一定会去帮助他们的,对不对?让我们一起给小树许下这个承诺吧!
4、明“画”:给需要帮助的人画。
四、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
观看《神笔马良》的动画
二、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马良的图片,你们知道他是谁吗?马良有一支神奇的笔,你知道这支笔有什么特点吗?故事里他都画了些什么?
你想有一支这样的神笔吗?有一个小姑娘也梦想着有这样一支神笔,打开课文让我们去看看她用这支笔画了些什么。板书课题
三、初读课文 课件范读。
你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和同学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小声自由读文,边读边比较一下这四个小节,你有什么发现? 指名分小节读课文。
2、作者每个小节的开头都用了这句话(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们也来读一读这句。(齐读)马良的笔神奇吗?你觉得神在哪里?如果你感觉到了它的神奇,请你读出来听听好吗?
3、马良用他的神笔帮助了许许多多有困难的人,小作者也想像马良一样去帮助别人。找一找他想去帮助谁呢?(小树、小鸟、西西)
四、学文,朗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小节
1.、课件出示第一小节。这棵树需要帮助吗?如果没有帮助它会是怎样呢?你什么时候会缩着身子,什么时候轻轻叹息?(指导读一读“缩着身子,轻轻叹息”)2.好可怜啊!我想要帮它,你呢?那我们为它画一个太阳吧,画一个红红的太阳。(课件同步出示太阳图案,指导读“画一个红红的太阳”)3.闭上眼睛,红红的太阳慢慢升起来了,照在小树身上,小树不冷了。它伸了伸(),弯了弯(),踢了踢(),摇了摇(),多么自在,你感觉到它的快活了吗?(指导朗读“快活地成长”)
4.(配乐范读第一小节)读到这里,你觉得小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5.小朋友,你想和这样有爱心的人交朋友吗?你真的愿意去帮助寒风中的小树吗?那我们把我们的心里话说出来吧:齐读第一小节。
过度:别忘了,还有小鸟和西西也需要我们的帮助呢。你最想去西西那儿还是小鸟那儿?去吧,读出你心里的想法。一边读一边去想,好像他们就在你身边一样。
(二)学习第二、三小节 1.自由感悟读二、三小节。(找小伙伴一起读)2.展示读二、三小节。3.读得怎样,谁来评评?
过渡:假如有一天,马良的神笔真的到了你的手中,你想用它干什么呢?
(三)学习最后一小节。
1、出示最后一小节。
2、小组内练说---派代表说
3、图片演示,再练说。
(四)小结:你我都有一颗纯洁的爱心,让我们的心融在一起,共同描绘一个和平安宁的世界吧
五、扩展
课后请用你手中这支神奇的笔把你想画的画出来,想写的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