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浣溪沙》教学反思
晏殊是北宋文坛上与欧阳修相提并论的著名词人。王灼在《碧鸡漫志》里这样称赞他的词:“晏元献、欧阳文忠公风流蕴藉,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无其比。”然而他的词大多数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以小令见长,纯净雅致、雍容和缓,语言清丽淡雅,温润秀洁,因此颇有花间遗风,然大抵因晏殊少年英才过早入仕,深谙封建社会为官之道,虽有一腔才华,却不如范公、欧公能够以天下为己任,以自己的一腔热情忠君爱民,践行儒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宗旨,谱写出一曲曲为官的正气歌和风骨颂,他的一生太过平坦,永远奉行中庸之道,因而没有太高的政治建树,但他不嫉贤妒能,重视奖掖后进的品德也为世人所歌颂和赞赏。大抵因为常常沉醉于这种封建士大夫的享乐生活,他的词有美无思,所以在流传的过程中渐渐也被教坊冷落,逐渐散佚了。唯有这首《浣溪沙》因为道出了自然理趣和人事变迁而脍炙人口,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讲授这一节课时,先给学生介绍晏殊的生平和作品风格以及艺术成就,接着导入新课,康桥朗诵的视频深深感染了学生,学生也在对其本人的经历和词风的理解基础上,能够模仿着去朗诵。自读了之后,教师做简单指导,如第一句读出那种叙事的平和语调,第二句读出那种物是人非的惆怅,第三句读出那种韶华流失的感慨和渴望与旧人重聚的希望,下阕一字一顿读出花落的无奈,第五句读出似曾相识、惊讶疑虑,最后一句读出寂寞孤独惆怅之感。
很多人都知道在宋朝的时候有一项巨大的改革就是庆历新政,一共历经了一年零四个月,虽然它的结果是失败的,但是它的出发点却是好的。
晏殊雕像
很多人都说,晏殊是这场改制中的幕后领导人,要说起晏殊和庆历新政的关系,还要说晏殊的一生了,晏殊五岁就会作诗,他一生不论是在做官还是做人的方面,他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色,在很多人看来他是一个神童,在年少时期就已经被人举荐给朝廷了。他主要是为朝廷引进了一大批有才能的人,范仲淹就得到过晏殊的提拔,其实晏殊他的女婿也和这场新政有着不可磨灭的联系,他的女婿是当时和范仲淹一起提出这场新政的富弼,富弼当时写了一篇文章给晏殊看,晏殊特别喜欢,觉得他是一个特别有用而且可靠的人才,便把女儿许配给了他,范仲淹看到富弼之后特别高兴,他觉得他们两志趣相投,并且也觉得富弼是一个有用之才,就带着他一起进行这场新政。然而富弼是当时的宰相,他和范仲淹走得很近,就引起了宋仁宗的注意,宋仁宗觉得他们结交为党朋党,历代的皇上是特别不乐意看到这种状态的,而且当时庆历新政已经遭到了一大批的反对派的反对,所以借由范仲淹和富弼等人的关系,来结束了这场新政。总的来与晏殊和庆历新政没有特别必然的联系,反倒是他的女婿,和这一场新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庆历新政的背景
庆历新政的背景是相当复杂的,北宋宋仁宗庆历年间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在表面上一片太平盛世下其实蕴藏着巨大的危机,而且这样的危机已经威胁到北宋政权的统治根基,概括起来这些危机总体来说一是积贫积弱,二是内忧外患。正因为如此,以范仲淹、欧阳修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提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历史上称为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的主导者宋仁宗
庆历新政的背景之一就是积贫积弱,这是导致北宋中期社会危机重重的根本原因。北宋开国之初,吸取了唐末五代灭亡的教训,用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地方节度使的兵权,避免对中央政府产生威胁。但代价就是政府允许这些开国功臣的子孙以恩荫的方式入朝为官,进入北宋中期的庆历年间,这种恩荫做官的人数越来越多,不仅导致正常科举的官员没有职位安排,而且导致大量的冗官,造成中央财政的极大困难。庆历新政的背景之二就是内忧外患,北宋社会的土地兼并现象很严重,而政府又不加以抑制,导致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普通老百姓的负担很重,失去生活保障,因此各地不断爆发农民起义,政府只好疲于应付。而且当时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西夏、辽国不断对北宋构成威胁,而北宋的几场对外作战都以失败告终,最后都以贡献大量岁币了结,这就造成冗费现象。为了应对这样的危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了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因为元昊前来求和,双方的矛盾有所缓和,北宋朝廷于是有精力开始对内改革。于是宋仁宗任命范仲淹、富弼等改革派开始着手改革,范仲淹提出十项改革措施,称为条陈十事,这构成了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
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便是范仲淹提出的条陈十事,具体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澄清吏治,包括明黜涉、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这些措施主要是针对当时社会上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和冗员现象提出的。二是富国强兵,具体内容包括厚农桑、减徭役、修武备。这主要是针对北宋积贫积弱和冗兵现象提出的。三是厉行法制,这是针对当时朝廷政令朝令夕改,威信不高的情况提出的。
范仲淹提出的条陈十事便是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可以看出,这十项改革措施针对性非常强,可以说是针砭时弊、切中要害,非常具有可行性,可以说就是完全针对北宋社会的弊端和矛盾提出的,而且在改革初期,范仲淹等人也是切实贯彻执行的,因此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时间朝廷风气为之改变,一派政治清明,欣欣尚荣的局面,受到百姓的欢迎。但是这十项措施并不完全实施,所遇到的阻碍非常巨大,虽然只是封建体制的自我改良,但是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最终还是失败了。
本词没有背景,但从晏殊一生的经历来看,他门下的弟子才华出众者甚多,如范仲淹、王安石、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等,他们大都在朝廷为官,也许经纶之余总有闲情,欣逢俊侣、共酌春酿、同品新词的聚会,愉快之情总是令人难忘的,可是,好景不长,随着庆历新政的失败,门下之人相继被贬,那么再也没有那种众星拱月般的存在感了,再也没有那种饮酒作乐的欢愉生活了,于是孤身一人在这暮春时节伤春悼时,独自哀伤了。
上片词因今思昔,追忆难忘的欢聚,感叹时光的易逝。一曲新词酒一杯,词人自饮自吟,借酒消愁愁更愁,眼前的孤单寂寞可触,可见,这是词人感情的第一个层面。第二句运用互文的修辞,天气和亭台都和去年是一样的,然而物是人非,看着夕阳缓缓沉下,不觉暮年已至,更觉韶光易逝,聚散无定。
下阕描写落花归燕,抒发伤春怀人感慨。花落去是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因此无可奈何。燕归来是失而复得的补偿和心灵上的慰藉,然而昔人已杳不可寻,空留景色依旧,可去年亭台的欢聚又在何处?花开花落和燕子归来意味着春秋的更迭,年华的流失,岁月不居,又怎能不益发觉得这萦绕梦魂的思念度日如年啊!这是词人的第三层感慨。然他的忧郁终无人能解,只好独自一人顾影自怜徘徊在这绿肥红瘦香消玉减的小路上了。
学生在理解了词的意思之后就是感悟赏析了,感悟这首词讲了什么?描绘了什么样的意象?想表达什么感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些核心的问题。亦可以就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来说说词中的炼字炼句,主旨情趣等等,学生在经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之后,纷纷能说出自己的见解,再赏析到最后的名句时,时间不够,最后留作学生自己下去之后查阅的一个难点,留待下节课的交流,学生兴趣盎然,顿觉这节课的点拨引导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心理。
这一节课,读花去了很长时间,尤其是学生有感情的朗诵,选取了两组,男女生,他们能够很好的把握感情,并且配合默契,确实在朗诵上能够渐入佳境,因此慢慢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读,尤其是在理解了之后身临其境去品味的时候确实能够在读上出彩,读出了味道,自然也就品出了味道,诗歌的美也自然把握得比较到位了。
第二篇:《浣溪沙》教学反思
《浣溪沙》教学有感
现在的学生很多都不喜欢古诗文,或者说根本就不喜欢古典阅读,这样下去,便会导致浅薄和轻浮,另外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真正进入文化层面探究,也是有一定难度,所以在课堂上首先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动他们展开联想,体会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在教学中坚持诵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和内涵美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诗词教学,教会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诗词的方法,也是教学的关键。我这节课在这几个方面都做得很不错,其中我觉得以下几点特别值得我学习。
一、教学设计简约不简单
从课始的音乐《一剪梅》的导入到了解所学过的一些词牌的由来,从回顾学习诗词的三读法到小结理解词句意思的几种方法,从检查词义的理解到朗读指导,从指导读到带领悟,这一些教学环节貌似简约,实不简单,时时处处都在紧扣教学目标,扎扎实实地在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体现出我巧妙灵活,简练明快的教学风格。
二、注重朗读,凸显诗词教学的语文味
在本课中,我采用读的方法很多:读得字正腔圆,句句通顺;读得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读得意味深长,声声含情。在读的过程当中,不仅教学生做到眼中有景,还要求学生做到心中有情。如在理解上阕词的意境时,我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自己范读并问学生:“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你的朗读来将你眼中,心中的景致表现出来。本节课读的次数、形式也很多,有个别读,齐读,师范读,师生合作读。老师的范读也给孩子很好的示范作用,特别是配乐贯穿课堂,使学生朗读诗词更有感情,创设的情境非常好,几个梯度下来,学生已经把这首古词读得余韵悠长了。学生在不同要求的朗读之中实现了由读准到读通到读出韵味再到读出感觉的层层递进。不难看出学生的朗读已经有了质的飞跃,课堂的语文味十分浓厚。
三、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语文工具性目标落实地扎实而有序。既有朗读方法的细致指导,如:音调的问题,语速的问题,边读边想象等,还有学习诗词的方法指导。我在指导学生二次阅读时问道:“怎样才能达到读得抑扬顿挫的境界呢?”接着就引导学生回顾几种理解诗词的方法,并在接下里的学习中,要求学生学以致用。
四、注重积累拓展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下阕词中作者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的斗志、豁达的胸怀,更多的了解苏轼的豪放,我还出示了的苏轼和其他诗人一些代表这种人生态度的诗句,如《卜算子》《念奴娇 赤壁怀古》《龟虽寿》《将进酒》等,这些诗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为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诗词世界奠定了基础。
总之,我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对这堂课,我也有一些个人的看法,我觉得在最后的引读升华主题这个环节处理得不好,教师的语言铺垫不到位,事先设计好的没完成。学生的情绪没有带动起来,导致课堂上的氛围没有达到高潮。再者时间的分配不够科学,前面的导入课题花时间过多,教师在导学过程中的语言也较繁琐,浪费了一些时间,导致检测、仿写这一环节没有得到落实。
第三篇:浣溪沙教学反思
浣溪沙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浣溪沙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浣溪沙教学反思 1诗词教学不能脱离对意象的解读。“意象”包抱“意”和“象”两个方面的内容。这里的“意”指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按一般情况说,物是客观存在的,它原本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不能有丝毫的差错,这便是所谓的客观表述。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古人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因此诗词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诗词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的世界的,在教读诗词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意象的分析加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对诗词做出多义性的解读并揣摩诗人的情感。
诗词中蕴藏着丰富的精神营养,它对青少年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诗词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语言文化,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民族语言的演变和渊源。诗词深奥的语言,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同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感受力和想像力。诗词想像的思维方式以及诗词审美的再创造性,有助于开发学生创性思维,它的“暗示性”原则,对艺术、通感以及它的绘画,音乐美可以不时刺激学生在心灵迸发审美创造的火花。
浣溪沙教学反思 2现在的学生很多都不喜欢古诗文,或者说根本就不喜欢古典阅读,这样下去,便会导致浅薄和轻浮,另外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真正进入文化层面探究,也是有一定难度,所以在课堂上首先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动他们展开联想,体会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在教学中坚持诵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和内涵美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诗词教学,教会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诗词的方法,也是教学的关键。我这节课在这几个方面都做得很不错,其中我觉得以下几点特别值得我学习。
从课始的音乐《一剪梅》的导入到了解所学过的一些词牌的由来,从回顾学习诗词的三读法到小结理解词句意思的几种方法,从检查词义的理解到朗读指导,从指导读到带领悟,这一些教学环节貌似简约,实不简单,时时处处都在紧扣教学目标,扎扎实实地在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体现出我巧妙灵活,简练明快的教学风格。
在本课中,我采用读的方法很多:读得字正腔圆,句句通顺;读得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读得意味深长,声声含情。在读的过程当中,不仅教我们的学生做到眼中有景,还要求我们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情。如在理解上阕词的意境时,我首先让我们的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自己范读并问我们的学生:“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我们的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鼓励我们的学生用你的朗读来将你眼中,心中的景致表现出来。本节课读的次数、形式也很多,有个别读,齐读,师范读,师生合作读。老师的范读也给孩子很好的示范作用,特别是配乐贯穿课堂,使我们的学生朗读诗词更有感情,创设的情境非常好,几个梯度下来,我们的学生已经把这首古词读得余韵悠长了。我们的学生在不同要求的朗读之中实现了由读准到读通到读出韵味再到读出感觉的层层递进。不难看出我们的学生的朗读已经有了质的飞跃,课堂的语文味十分浓厚。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语文工具性目标落实地扎实而有序。既有朗读方法的细致指导,如:音调的问题,语速的问题,边读边想象等,还有学习诗词的方法指导。我在指导学生二次阅读时问道:“怎样才能达到读得抑扬顿挫的境界呢?”接着就引导学生回顾几种理解诗词的方法,并在接下里的学习中,要求学生学以致用。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下阕词中作者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的斗志、豁达的胸怀,更多的了解苏轼的豪放,我还出示了的苏轼和其他诗人一些代表这种人生态度的诗句,如《卜算子》《念奴娇 赤壁怀古》《龟虽寿》《将进酒》等,这些诗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为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诗词世界奠定了基础。
总之,我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对这堂课,我也有一些个人的看法,我觉得在最后的引读升华主题这个环节处理得不好,教师的语言铺垫不到位,事先设计好的没完成。学生的情绪没有带动起来,导致课堂上的氛围没有达到高潮。再者时间的分配不够科学,前面的导入课题花时间过多,教师在导学过程中的语言也较繁琐,浪费了一些时间,导致检测、仿写这一环节没有得到落实。
浣溪沙教学反思 3一.通过课前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都有好胜之心,在预习时抛下一两个能勾起学生兴趣的问题,不仅为学生的预习提供了方向,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更能让课堂中的学生思想更加集中,思维更加活跃,气氛也会随之热烈起来。
二.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
在教学《浣溪沙》时,我也运用了对比欣赏的方法,把陈著的《续侄溥赏酴醾劝酒》和白居易的《醉歌》拿来与苏轼的词对比,意在突出苏轼对于“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殊解读,体会苏轼豁达的襟怀。但是效果却不明显,原因是,这三首诗词的解读,完全是我一个人在做,我把我的理解一股脑儿灌输给学生,而没有留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品析。如果让他们根据对诗词的理解谈谈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课堂效果肯定会更好。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古诗词教学情境,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中融入音乐、录音、录像、动画等,营造出与古诗词内容相吻合的情境、气氛,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品读的兴趣,使他们的身心沉浸于古诗词的美好境界,达到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大国,优秀诗篇合着中华民族的脉搏,时时刻刻撞击着国人的灵魂,滋养着国人的性情。所以,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让古诗词教学课堂更加“有理有趣”,任重而道远。
浣溪沙教学反思 4晏殊是北宋文坛上与欧阳修相提并论的著名词人。王灼在《碧鸡漫志》里这样称赞他的词:“晏元献、欧阳文忠公风流蕴藉,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无其比。”然而他的词大多数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以小令见长,纯净雅致、雍容和缓,语言清丽淡雅,温润秀洁,因此颇有花间遗风,然大抵因晏殊少年英才过早入仕,深谙封建社会为官之道,虽有一腔才华,却不如范公、欧公能够以天下为己任,以自己的一腔热情忠君爱民,践行儒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宗旨,谱写出一曲曲为官的正气歌和风骨颂,他的一生太过平坦,永远奉行中庸之道,因而没有太高的政治建树,但他不嫉贤妒能,重视奖掖后进的品德也为世人所歌颂和赞赏。大抵因为常常沉醉于这种封建士大夫的享乐生活,他的词有美无思,所以在流传的过程中渐渐也被教坊冷落,逐渐散佚了。唯有这首《浣溪沙》因为道出了自然理趣和人事变迁而脍炙人口,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讲授这一节课时,先给学生介绍晏殊的生平和作品风格以及艺术成就,接着导入新课,康桥朗诵的视频深深感染了学生,学生也在对其本人的经历和词风的理解基础上,能够模仿着去朗诵。自读了之后,教师做简单指导,如第一句读出那种叙事的平和语调,第二句读出那种物是人非的惆怅,第三句读出那种韶华流失的感慨和渴望与旧人重聚的希望,下阕一字一顿读出花落的无奈,第五句读出似曾相识、惊讶疑虑,最后一句读出寂寞孤独惆怅之感。很多人都知道在宋朝的时候有一项巨大的改革就是庆历新政,一共历经了一年零四个月,虽然它的结果是失败的,但是它的出发点却是好的。
晏殊雕像
很多人都说,晏殊是这场改制中的幕后领导人,要说起晏殊和庆历新政的关系,还要说晏殊的一生了,晏殊五岁就会作诗,他一生不论是在做官还是做人的方面,他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色,在很多人看来他是一个神童,在年少时期就已经被人举荐给朝廷了。他主要是为朝廷引进了一大批有才能的人,范仲淹就得到过晏殊的提拔,其实晏殊他的女婿也和这场新政有着不可磨灭的联系,他的女婿是当时和范仲淹一起提出这场新政的富弼,富弼当时写了一篇文章给晏殊看,晏殊特别喜欢,觉得他是一个特别有用而且可靠的人才,便把女儿许配给了他,范仲淹看到富弼之后特别高兴,他觉得他们两志趣相投,并且也觉得富弼是一个有用之才,就带着他一起进行这场新政。然而富弼是当时的宰相,他和范仲淹走得很近,就引起了宋仁宗的注意,宋仁宗觉得他们结交为党朋党,历代的皇上是特别不乐意看到这种状态的,而且当时庆历新政已经遭到了一大批的反对派的反对,所以借由范仲淹和富弼等人的关系,来结束了这场新政。总的来与晏殊和庆历新政没有特别必然的联系,反倒是他的女婿,和这一场新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庆历新政的'背景
庆历新政的背景是相当复杂的,北宋宋仁宗庆历年间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在表面上一片太平盛世下其实蕴藏着巨大的危机,而且这样的危机已经威胁到北宋政权的统治根基,概括起来这些危机总体来说一是积贫积弱,二是内忧外患。正因为如此,以范仲淹、欧阳修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提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历史上称为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的主导者宋仁宗
庆历新政的背景之一就是积贫积弱,这是导致北宋中期社会危机重重的根本原因。北宋开国之初,吸取了唐末五代灭亡的教训,用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地方节度使的兵权,避免对中央政府产生威胁。但代价就是政府允许这些开国功臣的子孙以恩荫的方式入朝为官,进入北宋中期的庆历年间,这种恩荫做官的人数越来越多,不仅导致正常科举的官员没有职位安排,而且导致大量的冗官,造成中央财政的极大困难。
庆历新政的背景之二就是内忧外患,北宋社会的土地兼并现象很严重,而政府又不加以抑制,导致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普通老百姓的负担很重,失去生活保障,因此各地不断爆发农民起义,政府只好疲于应付。而且当时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西夏、辽国不断对北宋构成威胁,而北宋的几场对外作战都以失败告终,最后都以贡献大量岁币了结,这就造成冗费现象。
为了应对这样的危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了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因为元昊前来求和,双方的矛盾有所缓和,北宋朝廷于是有精力开始对内改革。于是宋仁宗任命范仲淹、富弼等改革派开始着手改革,范仲淹提出十项改革措施,称为条陈十事,这构成了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
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便是范仲淹提出的条陈十事,具体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澄清吏治,包括明黜涉、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这些措施主要是针对当时社会上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和冗员现象提出的。二是富国强兵,具体内容包括厚农桑、减徭役、修武备。这主要是针对北宋积贫积弱和冗兵现象提出的。三是厉行法制,这是针对当时朝廷政令朝令夕改,威信不高的情况提出的。
范仲淹提出的条陈十事便是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可以看出,这十项改革措施针对性非常强,可以说是针砭时弊、切中要害,非常具有可行性,可以说就是完全针对北宋社会的弊端和矛盾提出的,而且在改革初期,范仲淹等人也是切实贯彻执行的,因此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时间朝廷风气为之改变,一派政治清明,欣欣尚荣的局面,受到百姓的欢迎。但是这十项措施并不完全实施,所遇到的阻碍非常巨大,虽然只是封建体制的自我改良,但是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最终还是失败了。
本词没有背景,但从晏殊一生的经历来看,他门下的弟子才华出众者甚多,如范仲淹、王安石、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等,他们大都在朝廷为官,也许经纶之余总有闲情,欣逢俊侣、共酌春酿、同品新词的聚会,愉快之情总是令人难忘的,可是,好景不长,随着庆历新政的失败,门下之人相继被贬,那么再也没有那种众星拱月般的存在感了,再也没有那种饮酒作乐的欢愉生活了,于是孤身一人在这暮春时节伤春悼时,独自哀伤了。
上片词因今思昔,追忆难忘的欢聚,感叹时光的易逝。一曲新词酒一杯,词人自饮自吟,借酒消愁愁更愁,眼前的孤单寂寞可触,可见,这是词人感情的第一个层面。第二句运用互文的修辞,天气和亭台都和去年是一样的,然而物是人非,看着夕阳缓缓沉下,不觉暮年已至,更觉韶光易逝,聚散无定。
下阕描写落花归燕,抒发伤春怀人感慨。花落去是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因此无可奈何。燕归来是失而复得的补偿和心灵上的慰藉,然而昔人已杳不可寻,空留景色依旧,可去年亭台的欢聚又在何处?花开花落和燕子归来意味着春秋的更迭,年华的流失,岁月不居,又怎能不益发觉得这萦绕梦魂的思念度日如年啊!这是词人的第三层感慨。然他的忧郁终无人能解,只好独自一人顾影自怜徘徊在这绿肥红瘦香消玉减的小路上了。
学生在理解了词的意思之后就是感悟赏析了,感悟这首词讲了什么?描绘了什么样的意象?想表达什么感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些核心的问题。亦可以就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来说说词中的炼字炼句,主旨情趣等等,学生在经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之后,纷纷能说出自己的见解,再赏析到最后的名句时,时间不够,最后留作学生自己下去之后查阅的一个难点,留待下节课的交流,学生兴趣盎然,顿觉这节课的点拨引导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心理。
这一节课,读花去了很长时间,尤其是学生有感情的朗诵,选取了两组,男女生,他们能够很好的把握感情,并且配合默契,确实在朗诵上能够渐入佳境,因此慢慢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读,尤其是在理解了之后身临其境去品味的时候确实能够在读上出彩,读出了味道,自然也就品出了味道,诗歌的美也自然把握得比较到位了。
浣溪沙教学反思 5现在的学生很多都不喜欢古诗文,或者说根本就不喜欢古典阅读,这样下去,便会导致浅薄和轻浮,另外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真正进入文化层面探究,也是有一定难度,所以在课堂上首先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动他们展开联想,体会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在教学中坚持诵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和内涵美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诗词教学,教会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诗词的方法,也是教学的关键。我这节课在这几个方面都做得很不错,其中我觉得以下几点特别值得我学习。
一、教学设计简约不简单
从课始的音乐《一剪梅》的导入到了解所学过的一些词牌的由来,从回顾学习诗词的三读法到小结理解词句意思的几种方法,从检查词义的理解到朗读指导,从指导读到带领悟,这一些教学环节貌似简约,实不简单,时时处处都在紧扣教学目标,扎扎实实地在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体现出我巧妙灵活,简练明快的教学风格。
二、注重朗读,凸显诗词教学的语文味
在本课中,我采用读的方法很多:读得字正腔圆,句句通顺;读得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读得意味深长,声声含情。在读的过程当中,不仅教学生做到眼中有景,还要求学生做到心中有情。如在理解上阕词的意境时,我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自己范读并问学生:“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你的朗读来将你眼中,心中的景致表现出来。本节课读的次数、形式也很多,有个别读,齐读,师范读,师生合作读。老师的范读也给孩子很好的示范作用,特别是配乐贯穿课堂,使学生朗读诗词更有感情,创设的情境非常好,几个梯度下来,学生已经把这首古词读得余韵悠长了。学生在不同要求的朗读之中实现了由读准到读通到读出韵味再到读出感觉的层层递进。不难看出学生的朗读已经有了质的飞跃,课堂的语文味十分浓厚。
三、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语文工具性目标落实地扎实而有序。既有朗读方法的细致指导,如:音调的问题,语速的问题,边读边想象等,还有学习诗词的方法指导。我在指导学生二次阅读时问道:“怎样才能达到读得抑扬顿挫的境界呢?”接着就引导学生回顾几种理解诗词的方法,并在接下里的学习中,要求学生学以致用。
四、注重积累拓展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下阕词中作者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的斗志、豁达的胸怀,更多的了解苏轼的豪放,我还出示了的苏轼和其他诗人一些代表这种人生态度的诗句,如《卜算子》《念奴娇 赤壁怀古》《龟虽寿》《将进酒》等,这些诗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为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诗词世界奠定了基础。
总之,我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对这堂课,我也有一些个人的看法,我觉得在最后的引读升华主题这个环节处理得不好,教师的语言铺垫不到位,事先设计好的没完成。学生的情绪没有带动起来,导致课堂上的氛围没有达到高潮。再者时间的分配不够科学,前面的导入课题花时间过多,教师在导学过程中的语言也较繁琐,浪费了一些时间,导致检测、仿写这一环节没有得到落实。
第四篇:《浣溪沙》教学设计
《浣溪沙》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晏殊及词牌,理解词句含意,背诵全词。
2、理解晏殊的思想情感,体会婉约派的艺术风格特点。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后用作词牌名,属小令。均双调,上下片三个七字句,共42字。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人。北宋大臣,词人。十四岁中进士。累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富弼、欧阳修、韩琦等均出其门下。曾以枢密副使出知应天府,延请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其词清新婉丽,“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名句。谥元献。存《珠玉词》和清人辑《晏元献遗文》。
2、背景资料:《浣溪沙》这是晏殊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其语言疏淡闲雅,而意蕴却虚涵深广,能给人们哲理性的启迪。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4、词的上片写由眼前景物触发的怀旧之感、伤今之情、惜时之意。词的下片抒写了消逝中的再现、重现中的变化,以及词人对这种现象的感受与思索。
三、细读品味: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由景触情,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
2、“夕阳西下几时回”——词人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以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同时也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是全词中的绝妙之笔,传诵千古,被誉为“天然奇偶”。“无可奈何”表现出对落花怀着的深深叹惜;“似曾相识”表现出对归燕带着的迷离思绪。惜时之情、怀旧之感融合在一起。
4、“小园香径独徘徊”——直接抒发寂寞和忧伤之情。“独”字突出了凄清寂寞之感。“徘徊”一词表达了词人对美丽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
四、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一千古名句?
明确:“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是传诵千古的佳句,被誉为“天然奇偶”,对仗工整而不露痕迹,词人对此也颇为得意。“无可奈何”,表现出对落花怀着深深的叹息;“似曾相识”,表现出对归燕带着迷离的思绪,词人似乎失去了什么,又似乎拥有了什么,似虚似实,意味深长。“燕归来”与“花落去”为实笔,但一经与“似曾相识”“无可奈何”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无限扩展,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义,就在这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深蕴着生活的哲理。
五、教师小结:
《浣溪沙》首句歌咏自己富贵闲适的生活情趣。二句引发出怀念昔日之感。三句,就眼前景抒怀,有落日余晖之迟暮情感。下片融情人景,写其旧情难忘,好景不长的叹惋。
《浣溪沙》这首小令,通过惜春表达了作者感伤年华飞逝,好景不长的惆怅思绪。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七、板书设计:
浣溪沙
上片:怀旧之感、惜时之意;下片:无法挽回、有意自慰。
————年华流逝、好景不常。
第五篇:《浣溪沙》教学设计
《浣溪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晏殊及词牌,理解词句含意,背诵全词。
2、理解晏殊的思想情感,体会婉约派的艺术风格特点。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
这首词选自《珠玉词》。“浣溪沙”是词牌名。《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两阕(也叫上下两片),各有三个七字句。
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3、词的上片写由眼前景物触发的怀旧之感、伤今之情、惜时之意。词的下片抒写了消逝中的再现、重现中的变化,以及词人对这种现象的感受与思索。
三、细读品味: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由景触情,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
2、“夕阳西下几时回”——词人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以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同时也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是全词中的绝妙之笔,传诵千古,被誉为“天然奇偶”。“无可奈何”表现出对落花怀着的深深叹惜;“似曾相识”表现出对归燕带着的迷离思绪。惜时之情、怀旧之感融合在一起。
4、“小园香径独徘徊”——直接抒发寂寞和忧伤之情。“独”字突出了凄清寂寞之感。“徘徊”一词表达了词人对美丽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
四、合作探究:
问题一:“一曲新词酒一杯”到“去年天气旧亭台”,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词人怀着喜悦、轻松的心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对酒听歌,但在边听边饮时,不期而然地触发了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于是产生一种岁月流逝、时光不再的感慨。
问题二: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文中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仔细体会思考“夕阳西下几时回?”这句话的含义。
“去年”二字把今昔两幅相同的画面重叠在一起了,一样的暮春天气,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但人事却和去年大不相同了。“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它东升再起,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期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细腻心态。
问题三:如何理解“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一千古名句?
明确:“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是传诵千古的佳句,被誉为“天然奇偶”,对仗工整而不露痕迹,词人对此也颇为得意。“无可奈何”,表现出对落花怀着深深的叹息;“似曾相识”,表现出对归燕带着迷离的思绪,词人似乎失去了什么,又似乎拥有了什么,似虚似实,意味深长。“燕归来”与“花落去”为实笔,但一经与“似曾相识”“无可奈何”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无限扩展,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义,就在这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深蕴着生活的哲理。
问题四:怎样体会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的“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从“花落去”到“燕归来”,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感情?
“花落去”、“燕归来”是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但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有机组合,普通的“花”和“燕”就不普通了,而变为某种美好、熟悉的事物或感情的象征。
问题五:“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所以成为名句,不仅在于自然天成地表现了眼前之景,而且给人一种哲理性的启迪,你能说说其中蕴含的哲理吗?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问题六:“小园香径独徘徊”句中一个“独”字表达出诗人内心什么样的情感?
“独”字突出了凄凉寂寞之感。“徘徊”将词人对美丽的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了主人公孤独惆怅的心情。
问题七:这首词中多处用到了对比的写法,请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新”与“旧”的对比;或“去”与“来”的对比。好处:“新”是唱新词的环境,“旧”是饮酒唱词时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惆怅情思。
“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来去对比,增加了对时光逝去的惋惜之情。
五、教师小结:
《浣溪沙》首句歌咏自己富贵闲适的生活情趣。二句引发出怀念昔日之感。三句,就眼前景抒怀,有落日余晖之迟暮情感。下片融情人景,写其旧情难忘,好景不长的叹惋。《浣溪沙》这首小令,通过惜春表达了作者感伤年华飞逝,好景不长的惆怅思绪。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七、板书设计:
浣溪沙
上片:怀旧之感、惜时之意;下片:无法挽回、有意自慰。
————年华流逝、好景不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