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送考》教学设计(长三角征文一等奖)
《送考》教学设计(长三角征文一等奖)
一“骂”激起千层浪
——我教《送考》
江苏省泗洪中学 王崇风
丰子恺的《送考》一文分别被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和沪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教材选用。对照原文发现,无论是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还是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都不约而同地删去了末尾一节(苏教版教材还将原文的第2节也删去了):
我吃不下跑路,被旱灾阻留在杭了。我教我的儿女们也不须回家,托人带信去教家里人把行李送来。行李送来时,带到了关于牵牛花的消息:据说我所手植的牵牛花到今尚未开花,因为天时奇旱的缘故。我姊给我的信上说:“你去后我们又加了几排竹钉。现在爬是爬得很高,几乎爬上墙顶了。但是旱得厉害,枝叶都憔悴,爬得高也没有用,看来今年不会开花结子的。”
丰子恺先生的散文本来就率真、朴素而晓畅,去掉意蕴较为丰富的结尾便更容易理解了。课文结构非常清楚,是按照考试前、考试中和考试后的时间顺序来安排内容的。学生对其中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几种描写手法也并不陌生。不过,做教师的都有这样一种经验:文章太难了自然不好上,有时太容易了也不好上。因为学生如果觉得好像什么都懂了,没有什么“值得”学的,老师也觉得没有什么“值得”教的,那么课堂上学生学起来就不感到费力,自然也就不会太专心。此前听了一节《送考》公开课,也颇能反映这个问题。课堂有问必答,毫无滞碍而又热热闹闹,教师感到流畅自如,学生也显得很是轻松愉快。不过可以看得出来,学生的这种轻松愉快只是浅层次的,因为他“完美”的答案不是经过大脑深度加工而得的,而只是通过眼睛“扫描”轻而易举得来的。
为避免学生出现学得浮浅却显得颇有所获而又充满成功喜悦的虚假繁荣景象,我在上这课前经过反复思考,决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选择确定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尽可能生动、灵活而深入地解读文本。
首先,我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和情节结构,并初步领会语言、神态和心理等描写手法以及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其次,我重点让学生比较阅读文中老师宣布录取结果这一节内容,因为这里既集中运用了语言、神态和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还深刻体现了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及文章的主题思想,最具解剖价值。先通过比较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
投影显示——
沪教版(丰子恺原文):
“谁取的”,“谁不取”,——从先生的嘴唇上判决下来。他的每一句话好像一个霹雳,我几乎想包耳朵。受到这霹雳的人有的脸孔惨白了,有的脸孔通红了,有的茫然若失了,有的手足无措了,有的哭了,但没有笑的人。结果是不取的一半,取的一半。我抽了一口大气,开始想法子来安慰哭的人,我胡乱造出些话来说那学校办得怎样不好,所以不取并不可惜。不期说过之后,哭的人果然笑了,而满足的人似乎有些怀疑了。我在心中暗笑,孩子们的心,原来是这么脆弱的啊!教他们吃这种霹雳,真是残酷!
苏教版:
“谁取的”,“谁不取”,——从先生的嘴唇上判决下来。他的每一句话好像一个霹雳,我几乎想包耳朵。受到这霹雳的人有的脸孔惨白了,有的脸孔通红了,有的茫然若失了,有的手足无措了,有的哭了,但没有笑的人。结果是不取的一半,取的一半。我抽了一口大气,开始想法子来安慰哭的人,我胡乱造出些话来把学校骂了一顿,说它办得怎样不好,所以不取并不可惜。不期说过之后,哭的人果然笑了,而满足的人似乎有些怀疑了。我在心中暗笑,孩子们的心,原来是这么脆弱的啊!教他们吃这种霹雳,真是残酷!
然后要求学生找出二者有何不同之处。学生很快找出“我胡乱造出些话来说那学校办
得怎样不好”和“我胡乱造出些话来把学校骂了一顿,说它办得怎样不好”这两句。学生完成这个作业后个个表情都显得异常平静,因为这作业本身就没什么技术含量。接着,我作了简单的分析概括:“这里两种版本的表述略有不同,沪教版是尊重原文,苏教版是为了表意更明确。不过二者的意思都是一样的。虽然前者在„我胡乱造出些话‟之后并没有明说这是„骂‟,可“说那学校办得怎样不好”的内涵实质上就是后者所说的„骂‟。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接着,我又要求学生深入体味这两段文字,并读出其中蕴含的情感。之后,我发现学生的情绪已经明显受到了感染。这时我话锋一转:“同学们,文中写了„我‟骂学校„办得怎样不好‟,但是并没有写骂的具体请内容,请用你们聪明的大脑思考后告诉老师,„我‟究竟会是怎么骂的,看看大家谁骂得最有水平!” 话音刚落,教室里个个精神为之一振,眼睛闪出亮色,继而群情激愤,跃跃欲试。
很快便听取骂声一片——
生1:靠!这是什么鸟学校!我无语!(话音未落,哄堂大笑。)
师:这位同学骂得好狠,骂得好过瘾。只不过这话不太像出自温文尔雅的江南文士丰子恺之口,倒是很像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的口气。另外,“无语”一词是现在的网络流行语,在上网跟帖时用得比较多,大多表示情感愤怒到极点,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而用在这里则显得太时尚了,不太合适,因为本文是丰子恺先生于1934年9月10日在西湖的招贤寺完成的,距今已经超过70年了。
生2:那些学校我久已耳闻,全是要成绩不要命的。学生每天只有四五个小时的休息时间。老师更是如狼似虎,学生只要犯一点小错误,就会被打得体无完肤。唉,那怎是一个“惨”字了得!(先是微笑,继而笑出声。)
师:这哪里是学校,分明比渣滓洞集中营还厉害。这是在骂学校,更是在恐吓孩子。生3:那些学校啊,不去也罢,虽然出来的个个都是人才,但是后来还有部分变成精神病的。幸亏你们没有考上,要不然你们可就倒霉了。(听到“精神病”时微笑,有的摇头。)
师:这是在骂学校呢,还是在夸学校呢?“出来的个个都是人才”,说明它们教育的成功率高达到百分之百啊。至于“精神病”的出现那是“后来”的事,与人家学校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看来“骂”功还需要苦练。
生4:那些个学校呀,且不说它教学设备差得要命,老师也不好,学历都不高,教学经验更不丰富,还经常打骂学生。(反应平淡,似不赞同。)
师:“那些个学校”应该是比较好的学校,把比较好的学校骂得一无是处,一塌糊涂,不符合实际情况。泛泛而骂,只是简单地作全面否定,并未抓住要害,恐怕很难让人认同。
生5:那些什么省立学校好什么好,收费太高,教学死板。到那里学生就没有了自由,整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时时刻刻被压得气都喘不过来。考取了的话,你们花钱和受罪哪一样能吃得消?(若有所思,似有共鸣。)
师:好,这位同学骂得好。切中这些学校两个最大的弊端——收费太高和教学死板。这也是小学生们最为关心也最为担心的两方面内容:一是“收费太高”,家庭经济条件不一定能承受得了;二是“教学死板”,与自己渴望自由的天性又格格不入。这话会很对孩子们的心路的,会产生强大的感染力的。
生6:其实啊,那些学校并没你们想象得那么好,名气都是吹出来的。教学也很平常,就是靠死熬时间。上课从早到晚,作业没完没了。我有几个学生就在那里读书,现在正后悔着呢。所以啊,孩子们,不取倒是件好事,免得耽误了前程。你们不但不要难过,反而应当高兴才是啊!(有人带头鼓起了掌)
师:好极了!这位同学骂得真有水平!“名不符实”是让人失望和讨厌的,可这些学校竟然是“名不符„名‟”——连“名气大都是吹出来的”。更为巧妙的是杜撰正在该校就读的学生现身说法的事例,最具说服力。最后得出“不取倒是件好事,免得耽误了前程。你们不但不要难过,反而应当高兴才是”的结论。语气也显得非常亲切、真挚而得体,极富感染力。想必此言一出,必将很容易达到“哭的人(未考取的)果然笑了,而满足的人(已考取的)似乎有些怀疑了”的效果。
嬉笑怒骂之后,我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文中那些小学生骂他们的老师和“我”骂学校这两种“骂”有何异同。师生共同讨论之后,得出比较一致的观点:
1.无论小学生的恶毒咒骂,还是“我”看似一时“胡乱造出”的骂,都表明骂者对所骂对象的强烈不满,是当时真情的自然流露。
2.小学生失去理智而不自觉地恶毒咒骂无辜老师的行为,生动而深刻地揭露了这种考试制度给这些天真无邪孩子的性格和灵魂造成严重扭曲和戕害的罪恶。而“我”也在近乎下意识——“胡乱”的情况下就能轻而易举地“造出”产生让“哭的人果然笑了,而满足的人似乎有些怀疑了”的效果,也无疑是“我”对这种考试制度强烈不满的情感长期积淀后的必然爆发。
而这两点,也恰恰是文章的主题所在。课上到这里,主要的教学任务也基本上完成了。还有一些时间,我又布置了一个书面作业:我们现在的教育和考试制度有没有应该“骂”的弊端?如果有,不妨一“骂”。不过,我又作了提醒:不要谩骂,要切中弊害,体现出一定的思想水平和文字功夫。同时我还指出,做这个作业的目的不仅仅是练笔,更主要的是提醒同学们关注自身所处的现实生活,提高认识水平,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在当今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背景下,提高自身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同学们的情绪又一次被调动起来,直到下课铃响还意犹未尽,下笔有神。
《送考》一文通过这样一种非常规的构想来确定处理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既达到了常规的目的,又达到了非常规的效果,感受尤为深刻。
(本文获2010年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征文一等奖)
第二篇:送考教学设计 - 上课
送考教学设计(上课)
教学目标:探究文章主题,领会作家创作意图 导入:他是画家,书法家,又在文学音乐领域造诣不凡,中年以后皈依佛教,虽未正式出家,却深得佛教奥义,取法名为“婴行”,这个人就是丰子恺。(学生说说“婴行”的意思)
(展示“婴行”的含义,丰子恺对孩子的向往)
婴儿行:为涅盘经列举菩萨所修五种行法之一,多为天台宗所用。据大乘义章卷十二载,婴儿行有自利、利他二义。就自利而释,菩萨之所行,为远离分别之大行,犹如婴儿之所作,故称婴儿行;就利他而释,则人、天、声闻、缘觉等诸乘,犹如婴儿,菩萨为化度彼等,起大悲心而化度之,故称婴儿行。
“或者有人笑我故意向未练的孩子们的空想界中找求荒唐的乌托邦,以为逃避现实之所,但我也可笑他们的屈服于现实,忘却人类的本性”。“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我带了这虚空而寂寥的心,彷徨在十字街头,观看他们所转入的社会,我想象这里面的人,个个是从那天真烂漫、广大自由的儿童世界里转出来的”。
今天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孩子考试的文章《送考》(展示课题,作家简介)主题解读
教参对本文主题的概括是:“文章记述了作家本人送一群小学生到杭州考初中的经历,展示了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生活,以及纯真、丰富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作家对儿童的关爱、对儿童世界的向往之情。” 分解题目,合作探究
(一)孩子是否纯真烂漫?
(二)作者对所送考的儿童有哪些情感?
(一)纯真
1、第9段考前考生拿古怪的题目考“我”,孩子好为人师,难倒别人后沾沾自喜。“伸出一根手指点着我”不顾尊敬长者的礼节。(不拘礼节)
2、第14段学生对看榜学生久待不来的咒骂。虽然不善意,却是焦急心情的真情流露。彭英在《丰子恺散文与漫画作品分析》中提到:“丰子恺始终坚持儿童天性第一位的文化自觉,在价值观照上坚持以‘真’为标准,肯定儿童人格构成的天然复杂性,从不刻意刈除儿童天性中夹杂的恶的野草”。(真情流露)
3、发榜后,考生喜怒哀乐溢于言表,率性自然。“我胡乱造出些话来说那学校办得怎样不好,所以不取并不可惜。不期说过之后,哭的人果然笑了,而满足的人似乎有些怀疑了”,孩子易于哄骗。(率性自然)4、16段“这时候在旅馆听到谈话都是“我们的学校长,我们的学校短”一类的话了。但这些“我们”之中,其亲切的程度有差别。大概考取省立学校的人所说的“我们”是亲切的,而且带些骄傲的。考不取省立学校而只得进他们所谓不好的学校的人的“我们”,大概说得不大亲切些。”考生谈论考取的学校时不掩饰自己的自豪或失落。展示名言
我要求孩子们的举止同我自己一样,何其乖谬!
我─—我们大人─—的举止谨惕,是为了身体手足的筋觉已经受了种种现实的压迫 而痉挛了的缘故。孩子们尚保有天赋的健全的身手与真朴活跃的元气,岂像我们的 穷屈?揖让、进退、规行、矩步等大人们的礼貌,犹如刑具,都是戕贼这天赋的健 全的身手的。于是活跃的人逐渐变成了手足麻痹、半身不遂的残废者。残废者要求 健全者的举止同他自己一样,何其乖谬!——丰子恺 《儿女》
不纯真
1、不好奇。好奇是天真烂漫的儿童面对世界最正常的反应,但本文中的孩子们却失却了好奇心。赴考途中,面对运河两岸百年不遇的为抗旱而男女老幼一起踏水车的新奇壮观的景 象,连阅历丰富的作者都感触颇多,可本应对热闹对新奇事物最该好奇的十一二岁的孩子们却两耳不问窗外事,只是一味地埋头苦读那些远离自己生活的乏味枯燥的东西。
2、不快乐。赴考时孩子们 “愁容满面”地上车,“好像被押赴刑场似的,看了真有些可 怜”;考试回来后,大家“沸反盈天”地议论答案,结果“有的脸上表示满足,有的脸上表示失望”;等待放榜的几天,孩子们更是“寝食不安”“茶饭无心”。这样的生活充满的是紧张、忧虑甚至恐惧,哪里有天真烂漫?
3、不真诚。等待发榜的日子里,“嘴上大家都准备不取的”,甚至以“取了要死”这样的血淋淋的话来赌咒发誓。其实所谓的赌咒发誓的“我横竖不取,取了要死”都是为了掩饰自己心中那份憧憬与不取后的失落。发榜时,取了自然高兴,不取那也就有了台阶可下,这是怎样的算计呀。考的得意的,却偷偷地去“探听”省立学校的制服的形式;考的不得意的也屈指计算着发榜的日期,可以窥知他们并不绝望。但在问了“发表还有几天后,立刻接一句不关我的事”。果真不关己事吗?
4、功利思想。这群投考的十一二岁的孩子们却像成人一样将自己的未来规划得如此清楚专一,小小年级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就是学校也要分出个三六九等,自己一定要考“省”立的学校,即使今年考不取,也预备下年再考。因为考进“省”立学校,将来就可以“爬得更高”,便会“一辈子有无穷的后望,可以一辈子荣华富贵,吃用不尽”。稚气未脱的孩子们过早地成人化,已逐渐失去了童年的纯真与欢乐,功利思想深深地烙进了孩子们的心里。
小结:儿童是纯真烂漫的,但也在逐渐消逝。
(二)作者对所送考的儿童有哪些情感?
1、对儿童天真烂漫的赞美。第9段“我老羞并不成怒,笑着”。
2、对儿童的关爱。这一点在《送考》的字里行间表现得很充分。对孩子们愁容满面地上车赴考,作者觉得“看了真有些可怜”,对轮到自己同去看榜,作者说“奇巧轮到我同去看榜”,“我心情太紧张”,孩子们不愿自己去看,作者也“不愿代他们去看”。这数秒钟的紧张是作者也难以承受的,而结果却要十几岁的孩子们承担,作者对要受此折磨的孩子们无比爱怜。对发榜,作者认为这是“晴天霹雳”,真是“残酷”,并想方设法去安慰落榜伤心的孩子,甚至孩子气地“胡乱造出些话来把学校骂了一通,说它办得怎样不好,所以不取并不可惜”,直到他们破啼为笑。在以后各校发表录取案的时候,作者“有意回避,不愿再尝那种紧张滋味”。由此可见丰子恺先生对孩子的关爱至真至纯。
3、对孩子功利心的忧虑与惋惜。孩子们“明知自己的知识不足,算术做不出;明知省立学校难考取,要十个里头取一个,但宁愿多出一块钱的报名费和一张照片,去碰碰运气看”,而之所以这样,全是因为“在投考者和送考者的观念中,杭州的学校排列着高下等第”,是因为“万一考取,可以爬得更高些”。对孩子们这样的功利心态,作者不禁发出了“省立学校的‘省’字仿佛对他们发散着无限的香气”“似乎能够考得进去,便有无穷的后记,可以一辈子荣华富贵,吃用不尽似的”的评论,功利的气味已经深深地诱惑着原本天真的孩子们,功利的想法已经随着成人的教育而烙在了孩子们的心头。作者对孩子们心中所想的“爬得高”“考得进去便有无穷的后望”的想法是不认同的,所以他说这一切都是“似乎”;作者对孩子们这种功利化的成长是充满深深的忧虑的,所以他有用“似乎”二字来说明这一切都是不可靠的。
(对比删节,分析牵牛花的象征义)删去的开头与结尾:
开头:今年的早秋,我不待手植的牵牛花开花,就舍弃了它们,送一群孩子到杭州来投考。种牵牛花,扶助它们攀缘,看它们开花,结子;是我过去的秋日的乐事。今秋我虽然依旧手植它们,但对它们的感情不及以前好。因为我看出了它们一种弱点:一味想向上爬,盲目地好高。我在墙上加了一排竹钉,在竹钉上绊了一条绳,让它们爬;过了一二晚,它们早就爬出这排竹钉之上,须得再加竹钉了。后来我搬了梯子加竹钉,加到我离去它们的时候,墙上已有了七八排竹钉,牵牛花的卷蔓比芭蕉更高,与柳梢相齐,离墙顶不过三四尺了。看它们的意思还想爬上去,好像要爬到青云之上方始满足似的。为此我讨嫌它们,不待它们开花结子就离弃它们,伴送一群小学毕业生到杭州来投考。
结尾:我吃不下跑路,被旱灾阻留在杭了。我教我的儿女们也不须回家,托人带信去教家里人把行李送来。行李送来时,带到了关于牵牛花的消息:据说我所手植的牵牛花到今尚未开花,因为天时奇旱的缘故。我姊给我的信上说:“你去后我们又加了几排竹钉。现在爬是爬得很高,几乎爬上墙顶了。但是旱得厉害,枝叶都憔悴,爬得再高也没有用,看来今年不会开花结子的。”
这牵牛花与这群不考虑自己实际情况而盲目报考“省”立中学的孩子们何其相似。这牵牛花的“爬”其实就象征了孩子读书的普遍心态:读书是为求荣华富贵。作者用牵牛花的结局暗示了自己忧虑:失去丰润水土滋养的牵牛花光“爬得再高也没有用”,终不免憔悴;失去了生活滋养,失去了赤子之心,失去了纯真热情的孩子们爬得再高也枉然,终究是不会走得长远,难有绚烂花开的。文章中这一群孩子的世界正在被名利的缰绳愈勒愈小。对此,丰子恺先生感到悲哀,内心的忧虑与惋惜之意显露无遗。展示名言
全为实利打算,换言之,就是只要全家。充其极端,做人全无感情,全无义气,全无趣味,而人就变成枯燥、死板、冷酷、无情的一种动物。这就不是“生活”,而仅是一种“生存”了。
总结创作意图: “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想委曲地说出来,使你们自己晓得。可惜到你们懂得我的话的时候,你们将不复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但是你们的黄金时代有限,现实终于要暴露的。这是我经验过来的情形,也是大人们谁也经验过来的情形。我眼看见儿时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象绵羊的地步。我自己也是如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
对儿童童心渐泯,走出黄金时代的怜悯、惋惜。
拓展提升:当我们走出黄金时代 十几岁的我们正渐渐走出“黄金时代”,是对童年时代割舍不下,还是对成人世界憧憬万千,每个人思绪各异。请以《当我们走出“黄金时代”》为题,模仿格言的形式写一段感悟。
第三篇:猫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一、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猫的性格特点进行具体细致描述的,并体会作者的爱猫之情。
三、练习围绕一个意思,举两三个事例,把一段话写具体。【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学习老舍先生语言的条理性、准确性、生动性,增强学生的语感。【教学过程】
一、审课题,揭示学习要点
(一)文中哪里可以看出猫的可爱?
(二)文章是怎样表达爱猫之情的?
(三)学习具体明确的表达方法。
二、理思路,认识结构特点
(一)指名读课文。
(二)根据本文总起分述的特点,给文章分段,画出中心句,写出小标题
三、抓古怪,品大猫之三怪
(一)大猫第一怪 紧扣教材泡泡:“为什么说猫的性格古怪呢,我要好好体会体会。”指导学生阅读。1.理解“古怪”。(推测、存疑,进一步结合课文理解“古怪”。)2.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猫的性格的。
(板书:老实、贪玩、尽职)3.课文中是用哪一个表示转折的连词,把这三方面的性格特点连接起来的?(可是)
4.每一方面性格后都用了一个语气词,把它圈出来。5.读课文感悟“可是”“吧”对表达“古怪”的作用。说老实话吧 它很老实 比较(“说它老实吧,可是有时贪玩,说它贪玩吧,可是有时又很尽职。”这里两次用“可是”转折,表现出了猫的性格让人捉摸不透。句末用“吧”使语气不十分确定,更让人感到猫的性格让人难以捉摸。)板书:
可是
可是
老实 ———— 贪玩 ———— 尽职 吧
吧
6.通过品味、感悟,悟出“古怪”在课文中的意思是“令人难以捉摸”。
7.分层品味作者遣词造句之妙。
(1)老实:老实的突出表现是什么?(读:说它老实吧„„无忧无虑。)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听话。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比较
(让学生在比较中,体味到“乖”不但有听话的意思,而且让人读起来觉得“猫”像个活泼、机灵的小孩十分可爱,同时也表达了老舍先生的爱猫之情。)(2)贪玩:贪玩的突出表现是什么?(读: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要不怎么一天一夜不回家呢?)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比较
(“任凭”写出了猫要玩就尽情尽兴地玩,“不管”谁,“无论”谁怎么呼唤都不会回来。)(3)尽职:怎样描写尽职的? 填空练习:想一想各组成什么词语,再想 一想为什么要填写这些词语? 它屏息凝视()心 —连就是几个钟头()心 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心 听到老鼠响动
(猫在捉老鼠时尽职的表现是:“憋住气,聚精会神”是专心;“一连„„”表示有耐心;“非„„不可”表示有决心。)8.感悟“古怪”的猫最可爱。如果只允许你从猫的“老实”“贪玩”“尽职”这三种性格中,选独有一种性格的猫养,你选哪种?(成天睡大觉的猫是“懒”猫;整天不回家的猫是“野”猫;整日逼老鼠,纹丝不动的猫是“呆”猫。只有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性格“古怪”的猫最可爱。)
(二)大猫第二怪
1.从猫的情绪上看,写了两个方面,找出词语概括。(高兴:温柔可亲;不高兴:一声不出。)
(板书: 温柔可亲—— 一声不出)2.用了几个细节把“温柔可亲”写具体 的?(用身子蹭你的腿;伸脖子让你抓痒;在稿纸上踩印小梅花;丰富多腔地叫唤。)
(1)老舍先生家的猫独有的“温柔可亲”的表现是哪个细节?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2)听着猫的丰富多腔的叫声,老舍先生仿佛在欣赏什么?
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3)发现下面加点的词语,用 词之 妙了吗?(“不同”“各异”“多端”都是“不一样”的意思,可想象猫的叫声“丰富多腔”,可见作者词汇之丰富。)
(三)大猫第三怪
1.学习第三自然段从猫的胆量上看,又写了两个方面,用短语概括出来。(板书:什么都怕——那么勇猛)2.依板书,小结大猫三怪 大猫古怪
可是
可是
老实 —— 贪玩 —— 尽职
吧
吧
温柔可亲 —— 一声不出
什么都怕 —— 那么勇猛
引导学生小结:紧紧围绕“大猫古怪”写了“三怪”让我们觉得“古怪”的猫,实在是可爱。
四、抓可爱,品小猫三淘气
(一)齐读中心句。(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
(二)分清层次: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小猫可爱、淘气?(概括小标题)(1)耍个没完没了。(2)撞疼了也不哭。(3)抱花枝打秋千。分述
(三)你发现“耍”“撞”“抱”三字之妙吗?(都是动词,都写淘气,都当孩子来写。)
五、回全篇,总结全文特色
(一)你发现老舍先生仅用哪一字就把“大猫古怪”与“小猫可爱淘气”衔接起来了吗?
(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用“更”衔接起来的)为什么不用“很”呢?(“更”不但写出小猫十分可爱,而且写出小猫比大猫更可爱,并且将前面写大猫古怪与后面写小猫淘气可爱的内容连成了一体。这些都是“很”不能代替的。)
(二)老舍先生写的猫非常可爱,他是怎样表达爱猫之情的? 1.把猫人格化。2.抓住了猫的性格特点写。
3.结构上。大猫“三怪”与小猫的“三淘”用“更”连成一体;不但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使我们看到了猫的多方面的性格,更觉得猫可爱。
六、小练笔,动笔写小动
围绕一个特点,举两三个事例,写一个小动物。
第四篇:离骚教学设计一等奖
离骚教学设计一等奖
2015-12-18 16:35 13435次
共3课时 离骚 高中语文
人教2003课标版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2重点难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感受浪漫主义特色。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评论(0)学时重点
1、了解有关文学知识;
2、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3、诵读诗歌,把握生字词,把握骚体诗的节奏,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评论(0)学时难点
3、诵读诗歌,把握生字词,把握骚体诗的节奏,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了解背景及文学知识,整体诵读诗歌 由“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句导入课题
活动2【讲授】
二、屈原及相关文学知识简介
1.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他一生的活动主要在楚怀王和楚襄王时期。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巨大成就的爱国诗人。
1953年,他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作为政治家的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诬陷,被楚怀王疏远,又被顷襄王放逐。屈原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约九年之久。顷襄王21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之志。
作为大诗人的屈原,他的诗歌标志着中国诗歌由集体歌唱进入到个人独创。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这些作品揭露了统治集团的腐朽和罪恶行径,表现了自己进步的政治主张,表达了自己热爱祖国的感情和坚贞不屈的精神。2.关于楚辞
“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亦称“楚辞体”。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用“骚”指代楚辞的,故称“骚体诗”。楚辞发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助语势,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创新和解放。《楚辞》:西汉刘向编辑的收录屈原等人诗歌的一本诗歌总集。
3.《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全诗全诗372句,分93节,共2464字。
活动3【活动】
三、整体诵读诗歌、放录音: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kuā zhuó chà chì jí gòu miǎn 修姱 谣诼 侘 傺 岌岌 攘诟 偭规矩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价。
(1)指正生字的读音。
(2)诗句节奏指导
骚体诗的节奏要复杂一些,但仍有规律可循,这就是每个诗句都可以分成两半,中间用虚词连接,前一半占两拍,后一半看起来似乎只有一拍,但加上延长音或停顿,其实也是两拍。所以,它的基本句式是: X——X X 虚词 X X(空拍或加语尾助词),一般一句是三四个节拍。
下面试从课文中举几个例子,虚词皆加括号。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
3、小组合作讨论,梳理诗歌的情感脉络。引导学生交流后明确:第一部分第1节主要是说他因进谏而遭贬黜,接着就说到朝中小人如何诬蔑他,而君王却执迷不悟,由此他想到当时政治上的坏风气:投机取巧,不顾公理,造谣中伤,产生了孤独感。但他决不同流合污,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终于得出“伏清白以死直”的结论,这种精神是极为感人的。
活动4【讲授】
四、总结本堂课学习内容
课文节选比较集中地表现出屈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要善于“移情”,学习屈原追求理想、保持节操、九死未悔、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喜爱表现爱国情怀的诗句,并产生共鸣。课外阅读《离骚》的其他部分以及《读本》中的《涉江》、《国殇》,你会情不自禁地受他感染。
活动5【作业】
五、课后安排
课后安排
1、结合注释疏通诗歌第一段的意思。
2、诗人讴歌、追求的是怎样的理想?(找出诗句,并稍加阐述)
3、你最喜爱哪些诗句?在这些诗中,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对你有什么启示?
3.2 第二学时 评论(0)教学目标:诵读诗歌第一段,结合注释理解。评论(0)学时重点:掌握重点古汉语知识,体会作者的情感 评论(0)学时难点:一些比喻类诗句的理解。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教师设置疑问引入课题。
读了课文,了解背景以后,你认为屈原被贬的原因有哪些?
活动2【活动】
二、鉴赏诗歌第一段
1、诵读理解:
(1)学生齐诵,教师评价。
(2)学生自读,结合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教师补充注释
①民生:游国恩《离骚纂义》:“民生即人生。”人生是泛指,应包括屈原自己。
②浩荡:原形容水大貌,引申为放纵自恣,反复无常,不知深思熟虑。
③民心:人心。楚辞中“民”多指“人”,此处的意思是“别人心情”,也即是诗人屈原的心情。
④糅:这里指性质相反的两个事物揉合在一起。
教师重点强调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①替:废弃。(王朝兴替)
②申:申斥、申述,加上罪名。(三令五申)
③嫉jí:忌妒。(嫉贤妒能)
④溘kè:突然,忽然。(溘然长逝)
⑤不群:卓尔不群。
⑥方圆:方枘圆凿,也说圆凿方枘。
⑦相安:相处,相容。(相安无事)
⑧尤yóu:罪过,过失。(以儆效尤);责难,怨恨(怨天尤人)
疑难词句提示: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众女,喻指许多小人。
蛾眉,喻指高尚德行。
偭规矩而改错 错,通“措”。
忳郁邑侘傺兮
忳,忧闷。
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侘傺,失意的样子。
何方圜之能周兮 圜,通“圆”。
活动3【活动】鉴赏诗歌第一段
2、讨论交流一。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诗歌内容,梳理诗歌思路。(2)小组交流发言。
(3)总结明确:第一部分第1层主要是说他因进谏而遭贬黜,第二层说到朝中小人如何诬蔑他,而君王却执迷不悟,由此他想到当时政治上的坏风气:投机取巧,不顾公理,造谣中伤,产生了孤独感;第三层说他决不同流合污,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最后明确态度 “伏清白以死直”,追随古圣人的理想。这种精神是极为感人的。这就是司马迁所称道的“正道直行”。
3、讨论交流二:
(1)找出本段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诗句。(2)交流后明确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内心苦闷,忧国忧民。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追求美德,至死不改。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愿献身正道。
活动4【讲授】
三、课堂总结
诗歌第一段述怀,揭示“朝谇而夕替”原因(洁身自好,小人诽谤,君王昏庸),第二段表现“九死未悔”的坚定节操。
活动5【作业】
四、课后安排
1、诵读诗歌,并默写第一段中直抒胸臆的诗句。
2、结合注释疏通第二段。
3.3 第三学时 评论(0)教学目标:诵读理解诗歌第二部分。评论(0)学时重点:古汉语知识、诗人情感、评论(0)学时难点: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设置疑问引入课题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屈原是怎样做出选择的?
活动2【活动】
二、鉴赏第二段
1、诵读理解(1)齐诵
(2)学生自读,结合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3)重点字词强调与提示
岌岌jí:山势高耸的样子。(岌岌可危)
陆离:修长的样子,也形容色彩繁杂的样子。(光怪陆离)
昭zhāo:明白(明洁),(以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
游目:放眼远眺。(游目骋怀)
弥彰:更加明显。(欲盖弥彰)
惩chéng:挫败。(惩恶扬善)
步余马于兰皋兮 步,缓行。使动用法。进不入以离尤兮 离,通“罹”,遭受。
不吾知其亦已兮 宾语前置 “不知吾”
高余冠……长余佩…… 高、长,用作动词。
唯昭质其犹未亏 “ 唯……犹……”,唯独(只有)……还……
芳菲菲其弥章 章,通“彰”。(4)疑难问题质疑探究
活动3【活动】鉴赏第二段
2、梳理诗歌层次内容。
学生交流后明确:第二部分通过自省,肯定了自己的美好品质及政治主张“苟余情其信芳”,“唯昭质其犹未亏”,信念更加坚定,为了寻求理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刚正不阿,一身正气,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自我完善;坚持真理,献身理想;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情感无不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为光明自由幸福而斗争。在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活动4【活动】鉴赏第二段
3、找出本段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诗句。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修身洁行,不管别人怎么看。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以“好修”为乐,至死不变。
活动5【活动】
三、探究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1、讨论:《离骚》虽以抒情为主,也不乏生动的比喻及对偶,从文中找出一二处并谈谈这些诗句对营造意境的作用。
应该说,本文所用比喻及对偶较多。
如:“既替余以蕙镶兮,又申之以揽茝”,运用了对偶及比喻,通过这组对偶句描述了政敌对他的诽滂、诬陷,不仅揭示了政敌的卑劣,也表现了自己的坚贞;任凭他们“既替”“又申”;作者还将自己的品德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物化为可见的“蕙、茝”这样香气四溢的植物,让读者了解他的美德,使诗人的形象生动具体,营造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
又如“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这些比喻及对偶的诗句,意境多么明净、馨香,跟现实的黑暗、污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它使我们看到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追求。正是这样的喜爱和追求,使他终生保持了“泥而不滓”的品质,世世代代为人民所景仰。
2、讨论:有人认为直接抒情的诗句,只有“意”而无“境”,你是怎么认为的?请找出一二句直接抒情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应该说这种认为是不够正确的,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吾不忍为此态也”等,这些诗句决非有“意”无“境”,因为诗人的情意是在楚国当时的特殊背景下产生出来的,透过它们可以返照出楚国朝政昏暗、群小盘踞要津和人民生活艰难的情状,同时诗人保持高尚节操,献身理想的崇高形象凸现纸面,栩栩如生。意境深邃,撼人心魄。
3、讨论: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段来增强韵律感、音乐性?
①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兮”字是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用在上下句中间,增加了停顿,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②大量使用对偶句。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③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及叠音词。如“郁邑”“ 侘 傺”“陆离”是双声词,“岌岌”“菲菲”是叠音词。
4、诗歌是如何运用比兴手法的,结合有关诗句加以说明。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修”本意是神仙,此指君王。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蛾眉”比拟自己的美德。以“众女”肆意造谣中伤比拟朝臣对自己的造谣中伤。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鸷”比拟诗人,“鸟”比拟周围群小。“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以衣服佩饰比拟诗人的美德。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比拟诗人品德高洁。
5、你是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的?有人说他这是一种“宗国”思想,你同意吗?
明确:观点一:同意。屈原的爱国思想其实是一种“爱君”思想。战国后期的“合纵”“连横”之争,是中国内部的矛盾斗争,因为它们都是周王朝的诸侯国,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强大,他们都取代周天子而王天下,屈原力主联齐抗秦的“合纵”策略,一是为保卫楚的独立,二是进而实现楚“王”天下的企图,这只能说是为争夺全中国领导权而进行的内部斗争,并非是抵御外国的侵略,像他在作品中所说的“帝高阳之苗裔兮”就带有明显的血统夸耀。“来吾道夫先路”“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则是一种出于“家天下”感情和宗国观念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屈原的种种努力,客观地说,这的是楚王的统治,我们不必人为地拔高理解他。
观点二:不同意否认屈原的爱国意识。上种观点是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去看待的。我们现在之于屈原的时代,相距上千年,我们不能苛求那个时代的屈原像我们今天这样考虑问题。施行政策,具有和我们一样的思维、观点以及胸怀世界的气度,那个时代的屈原,为了国家的前途,为了人民的生活,忧心哪焚,奔走呼号,这不就是爱国的表现还能是什么?在他的心中,楚国就是他的祖国,楚国的人民就是他的同胞,我们能非议他的爱国精神吗?
对屈原的评价应该分两个方面:作为一位诗人,屈原是成功的;但是,作为一位政治家,他是失败的。屈原的失败就在于他把自己的命运与楚国的国运紧密的联结起来。他爱楚国,是爱的那么的深沉和执着。他深深地爱着楚国的文化,这一点造就了他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深深地迷恋着楚国的腐朽的、没落的政坛,这一点铸成了他只能是一位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从而他的国家的毁灭,连带了他政治信仰上也彻底的毁灭。
6、讨论:屈原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①观点: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②观点: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7、读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 明确: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③即使在污浊的环境中,也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
活动6【作业】
四、课文总结与课后安排
1、《离骚》是“楚辞”的代表,读了课文你能否概括“楚辞”的体裁特点?它与《诗经》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2、反复诵读,背诵并默写名句。5 离骚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5 离骚
1第一学时 学时重点
1、了解有关文学知识;
2、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3、诵读诗歌,把握生字词,把握骚体诗的节奏,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学时难点
3、诵读诗歌,把握生字词,把握骚体诗的节奏,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了解背景及文学知识,整体诵读诗歌 由“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句导入课题
活动2【讲授】
二、屈原及相关文学知识简介
1.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他一生的活动主要在楚怀王和楚襄王时期。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巨大成就的爱国诗人。
1953年,他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作为政治家的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诬陷,被楚怀王疏远,又被顷襄王放逐。屈原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约九年之久。顷襄王21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之志。
作为大诗人的屈原,他的诗歌标志着中国诗歌由集体歌唱进入到个人独创。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这些作品揭露了统治集团的腐朽和罪恶行径,表现了自己进步的政治主张,表达了自己热爱祖国的感情和坚贞不屈的精神。2.关于楚辞
“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亦称“楚辞体”。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用“骚”指代楚辞的,故称“骚体诗”。楚辞发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助语势,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创新和解放。《楚辞》:西汉刘向编辑的收录屈原等人诗歌的一本诗歌总集。
3.《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全诗全诗372句,分93节,共2464字。
活动3【活动】
三、整体诵读诗歌
1、放录音: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kuā zhuó chà chì jí gòu miǎn 修姱 谣诼 侘 傺 岌岌 攘诟 偭规矩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价。
(1)指正生字的读音。
(2)诗句节奏指导
骚体诗的节奏要复杂一些,但仍有规律可循,这就是每个诗句都可以分成两半,中间用虚词连接,前一半占两拍,后一半看起来似乎只有一拍,但加上延长音或停顿,其实也是两拍。所以,它的基本句式是: X——X X 虚词 X X(空拍或加语尾助词),一般一句是三四个节拍。
下面试从课文中举几个例子,虚词皆加括号。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
3、小组合作讨论,梳理诗歌的情感脉络。
引导学生交流后明确:第一部分第1节主要是说他因进谏而遭贬黜,接着就说到朝中小人如何诬蔑他,而君王却执迷不悟,由此他想到当时政治上的坏风气:投机取巧,不顾公理,造谣中伤,产生了孤独感。但他决不同流合污,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终于得出“伏清白以死直”的结论,这种精神是极为感人的。
活动4【讲授】
四、总结本堂课学习内容
课文节选比较集中地表现出屈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要善于“移情”,学习屈原追求理想、保持节操、九死未悔、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喜爱表现爱国情怀的诗句,并产生共鸣。课外阅读《离骚》的其他部分以及《读本》中的《涉江》、《国殇》,你会情不自禁地受他感染。
活动5【作业】
五、课后安排
课后安排
1、结合注释疏通诗歌第一段的意思。
2、诗人讴歌、追求的是怎样的理想?(找出诗句,并稍加阐述)
3、你最喜爱哪些诗句?在这些诗中,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对你有什么启示?
4.以屈原的显赫出身和他的才干,他在那样的压迫和围攻下可以另有所图,就如现代社会常说的“人才流动”,况且在他的时代,苏秦、张仪、吴起、韩非等等,都是在离开故土之后有所作为的,成为“名人”的,屈原用得着那样的执着?请就此问题展开讨论。他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高洁的志向和高尚的人格尊严,在漫长的专制的时代,如果没有屈原这类人物,中国的历史将更加黑暗。
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的?
观点一:屈原的爱国思想其实是一种“爱君”思想。战国后期的“合纵”“连横”之争,是中国内部的矛盾斗争,因为它们都是周王朝的
诸侯国,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强大,他们都取代周天子而王天下,屈原力主联齐抗秦的“合纵”策略,一是为保卫楚的独立,二是进而实现楚“王”天下的企图,这只能说是为争夺全中国领导权而进行的内部斗争,并非是抵御外国的侵略,像他在作品中所说的“帝高阳之苗裔兮”
就带有明显的血统夸耀。“来吾道夫先路”“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则是一种出于“家天下”感情和宗国观念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屈原的种种努力,客观地说,为的是楚王的统治,我们不必人为地拔高理解他。
观点二:不同意否认屈原的爱国意识。上种观点是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去看待的。我们现在之于屈原的时代,相距上千年,我们不能苛求那个时代的屈原像我们今天这样考虑问题。施行政策,具有和我们一样的思维、观点以及胸怀世界的气度,那个时代的屈原,为了国家的前途,为了人民的生活,忧心哪焚,奔走呼号,这不就是爱国的表现还能是什么?在他的心中,楚国就是他的祖国,楚国的人民就是他的同胞,我们能非议他的爱国精神吗?
(三)总结:
1.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节选部分,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2.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可在班内展开辩论,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3.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③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4.齐读全文,找出文中能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诗句,并摘抄。“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维灵修之故也”——忠君报国,虽死不悔。“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坚持真理,永不言弃。
补充屈原的名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马迁所赞:“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探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中国的知识分子,更是在屈原精神感召下开始自己的上下求索。鲁迅《自题小像》
自题小像
灵台①无计逃神矢②,风雨如磐暗故园③。寄意寒星荃不察④,我以我血荐轩辕⑤。
注:①[灵台]心灵。②[神矢]古罗马神话中爱神丘比特的神箭。传说丘比特的神箭射到青年男女的心上,就会发生爱情。这里借以表示对祖国的眷念之情。③[故园]泛指当时正在风雨飘摇中的祖国。④[荃不察]屈原《离骚》:荃不察余之中情兮。汉朝王逸注:荃,香草,以喻君也。这里借指祖国和人民。⑤[轩辕]即黄帝。我国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中华民族的始祖。译文:爱国思想犹如爱神丘比特的神箭,我无可逃脱被刺入心窝,爱国之情火日夜燃烧!
祖国啊,隔着重洋眺望你——帝国主义的蹂躏,清帝国的腐败,对人民的压榨,你就像压在风雨交加黑暗如漆的大磨盘下,抬不起头,喘不过气!
仰望遥天寒星,托他转达我一片爱国赤诚,但我的善良的同胞却在深重苦难中沉沉不醒,一点也不理我的召唤。
我——轩辕帝的后裔,捧出满腔热血祭献在我们民族始祖灵前,我发誓: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与繁荣奋斗终身!
四、作业:背诵这首诗。
第五篇:生命教学设计一等奖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5个生字,会写“扰、欲、憾、塌”四个生字,正确拼读“糟蹋、动弹”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尝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运用抓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和关注标点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前两个事例所蕴含的道理。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教学重点:运用抓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和关注标点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前两个事例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9课,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19 生命)你来读。生
1、生2 预设老师,你写错题目了,这里有两个生命。先别急,先按老师的来读。
2、那我这样写;你怎么读?(再板书第2个),你来读。生
1、生2 3.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齐读课题,不管老师板书1个,还是2个,大家都能读正确。那作者为什么在课题上反复两遍,它究竟应该怎样读?相信学习这篇课文之后,你会对课题有新的理解和读法。
二、汇报预习
1、课前大家都已经预习了课文,那这些词语你都认识了吗?谁来领读。(1)、齐读一遍。
预设:同学们不仅声音响亮,语感还挺强呢!这两个字在这里确实应该读轻声,请大家再读一遍。那他的本音是什么?他还有另外一个读音是(你来说)你能在预习时关注多音字,很好,请坐。
3、让我们一再来读一读这几个词语吧!谁先来?
预设1:你真聪明!一下就理解了老师的用意。我们真是心有灵犀啊!那老师为什么要变换形式来读呢?你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吗?
预设2:爬楼梯,往上声音越高,你再来试一下。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这种不断向上的力量,齐读。从刚才大家齐读的声音中,我听到的是声音的越来越大,感受到的是力量的越来越强。
4.读的不错,那你写的怎么样?
我们来看这些要求会写的字中,你觉得哪个地方大家需要注意。预设1:我想说“扰”这个字,右边是一个尤其的尤,不是龙。
很好,你的提醒很重要(板书),写这个字要注意占位,左窄右宽,右边是一个尤其的“尤”。
预设2:“欲”这个字,在写的时候谷的捺变成了点。你的眼睛更亮,(板书)谷字的捺要变成点,写时要注意避让。
预设3:我发现“屈、茁”这两个字都有一个出,但是屈的出最后一笔是点,而茁的出最后一笔却是竖。你观察的很准确,这样写是为了字能更美观。
预设4:震撼的撼是“扌”不是“忄”
预设5:“踏”是足字旁。(板书)这个字的笔画比较多,写的时候要紧凑一些,注意左右两边不在一个地平线上。
预设6:限这个字是双耳旁,右边不要写成良。你的提醒很到位,(板书),写这个字时,要注意,左右两边并驾齐驱,肩头要平。
5、现在我们开始写字,拿出本子,放好垫本。注意头正、肩平、臂开、足安。(2分钟后)写完之后注上拼音,注音是要注意音节在四线三格中的占位。
6、写完了吗?同位两个互相评价一下。
7、你们两个起来说一说。(教师评)首先应该表扬的是他们的写字态度都非常认真,很干净,也很漂亮……希望同学们能记住同桌对你的指导,在书写时吸取别人的经验,扬长避短。
8.为什么老师要写这四个字,请同学们看黑板,它们都是左右结构,有的是左窄右宽,有的是左右相当,在书写时有的字不要画蛇添足,有的字要像人一样学会避让,有的字要凝心聚力,不要四分五裂,有的字要齐驾并驱,不要独树一帜,如果你关注到了这些,就能帮助我们提高书写能力。
9、请同学们收起生字本。
三、初学交流
1、字词同学掌握的都很好,老师忍不住为你竖起了大拇指,那读课文的时候,相信你会读的更棒,请同学们接读课文①②③④⑤,同学们认真听,边听边思考:作者从哪三个事例中引出了对生命的思考?(边说边指课题)
2、课文读的正确流利,真不错!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第一事例的内容是什么?谁能再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①②同意吗?
②你的概括能力真强,谁能像他那样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第二个事例?第三个事例?
③大家看,这三个事例中,有的是谁,干什么?有的可以省去谁,直接说什么事?像这样用一个词组就可以将这个事例说清楚,这种简练的表达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3、作者从三个事例中引出了对生命的思考。谁能看着板书,将这个课后思考题充实起来?①②齐读。
四、深入交流
1、同学们,每件事都有作者对生命不同的思考,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手指大屏幕)画问号?我们先来看第一个事例,默读第二段,找出描写飞蛾的句子和引发作者思考的句子。谁来读一读描写飞蛾的句子(生读)同意吗?剩下的句子是作者引发的思考,谁来读。同学们看,老师找的也是这样。
2、从作者的一捉一放中,你能体会到什么?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来谈。预设1:因为作者被小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震惊了,所以忍不住放了它。师:我听出来了,你重读了“强烈的求生欲望” 究竟飞蛾怎样的求生欲望让我震惊,谁能结合课文内容具体来谈。
预设:生①我从“它挣扎着……鲜明!”这一句中的“挣扎”一词体会到这只小飞蛾它特别想活下来。
师:那是一种怎样的挣扎,(拼了命,用尽全身力气)你是从哪个词中看出来的?(极力鼓动),鼓动什么意思?(扇动),能换成扇动吗?(不行),谁能想象画面说一说。
预设:我通过联系上文知道此时小飞蛾在作者手里,作者可能捏住了它的翅膀,所以它没法扇动,而是在使劲的鼓动。
师:你能联系上文来谈,很好。
预设①这里有两个那样,反复使用,表达的感情很强烈、预设②:我还发现这里作者连用了三个感叹号,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感叹。师:你能关注标点符号很好。同学们,标点也是无声的语言啊,让我们一起读出这种感叹。(齐读这三句)
同学们发现了吗?“但它”肯定前面还有另外的情况,上下连起来,你会有更深的体会,(能结合上下文来谈一谈吗?)①预设:我通过“稍一用力”体会到飞蛾的生命非常脆弱,因为只要作者“稍一”用力它就会死。
②我还发现了“跃动”从这个词中我感受到一股生命的力量,请你读出这种力量。
刚才同学们围绕这一段谈的都非常好,有的抓重点词,有的抓含义深刻的句子,还有的关注了标点符号,老师特别高兴,你们很会学习,从这一捉到一放,中间的原因是哪个关键词?(挣扎))
预设:求生的欲望——求生的欲望表现在小飞蛾的具体动作是-----挣扎。①为什么挣扎?理解这个词需要联系上一句(生读)你读出了什么? 预设:因为作者捉住了它,稍一用力,它就会死。
稍一用力,轻而易举的我就能结束飞蛾的生命,可以说它现在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威胁。
②飞蛾这么渺小,我这么庞大,它的挣扎管用吗?几乎是没用的,但它仍然激励鼓动双翅,你从这个动作中又读出了什么? 预设:它特别想逃出去,不放弃一丝希望。
③可是,你们知道一只飞蛾从生到死是多久吗?大胆地猜一下,老师搜集了资料,只有9天,仅仅9天啊!或许这只小飞蛾已经到了生命的第8天,甚至第9天,但它仍然这样拼命的挣扎,此时你又想说什么?
④不到最后一刻都不放弃对生命的渴望,就是这种求生的欲望令我感到震惊,所以,此时的我(生读:我感到„„放了它)
⑤同学们,作者捉住了飞蛾,一个小小的昆仲,在它挣扎的瞬间,忽然发现这样渺小的生命面临如此巨大的威胁的时候,竟然如此极力地抗争,尽管希望渺茫,尽管生命短暂,但不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它都不放弃自己的努力,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作者震惊,令老师震惊,令我们大家都震惊,所以“我感到„„忍不住放了它”(齐读)
⑥学到这,如果让你再读课题,你会怎么读?(齐读)
这是大家对生命强烈的呼喊,你读懂了小飞蛾,读懂了它的心声,面对这仅有一次的生命,我们只能选择珍惜。
⑦回顾这一自然段的学习,老师发现抓关键词,抓含义深刻的句子,关注关注标点符号是同学们凭借教材经常用到的方法;刚才老师又适时给大家补充了课外资料,这也是帮助我们理解课文的好方法。那现在就请你利用上面学到的方法来学习第二个事例.学习提示:说一说:作者在这一棵小瓜苗身上又引出了哪些对生命的思考?找出关键语句标画下来,写下感受,并在小组里交流。
预设:大家好,我是++小队,下面由我们小组和大家一起交流作者在这一棵小瓜苗身上又引出了哪些对生命的思考?
生①:我先来读一读描写小瓜苗的句子,“墙角的砖缝……小瓜苗”通过“竟然这个词,说明作者没有想到掉到墙角砖缝中的香瓜子,能长出来,作者很吃惊。
师:只有这一处想不到吗?再找找,还有哪儿?(竟使)透过这两个竟字,我们体会到了那份吃惊。种子发芽长叶,这是一种自然规律啊!作者怎么唯独对这截小瓜苗这样吃惊呢?
预设:因为他和别的植物不一样他是长在一个墙角砖缝中的。这么恶劣的环境下,他能冒出来,确实让人吃惊,我来补充: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冒字,说明他不是长出来的,而是冒出来的,这么恶劣的环境下他仍能冒出来,说明他的生命力很顽强,作者没有想到。师:带上你的感悟读读这句话。
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齐读(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啊!
生②我来读读由它引发的思考“那小小……只活了几天”我通过读这两句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到小瓜苗特别了不起。有一股向上生长的力量。尤其是“冲破,坚硬”这两个词,我觉得这课小瓜苗特别了不起,师:是啊,小小的香瓜子,我们从外面打开,它仅仅是一种食物,但是,它从里面冲破,就是一个生命啊!那小小的香瓜子竟然有这么大的力量,我们不得不赞叹。齐读(那小小的种子里……力啊!)
生③请大家看这一句话“竟使……只活了几天”我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想到种子发芽必须要有阳光‘土壤、水分、养料,可是这里没有阳光,没有泥土,他仍然能够长出来,真是太了不起了!你能联系其他学科的资料来谈体会,真棒!师:不仅生存环境恶劣,生长条件还不足,它还能不屈向上,茁壮生长,没想到小小的香瓜子骨子里却那么坚强,作者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感叹。齐读(那小小……力啊!)
生④:请大家接着往下看,我从“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这里体会到小瓜苗的生命也非常短暂,只活了几天。
师:是啊!没有发现他,没有注意他,没有人精心管理它,它还能不屈向上,茁壮生长,没想到小小的香瓜子竟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我们不得不感叹。齐读(那小小……力啊!)
可是同学们,茁壮生长和它仅仅只活了几天,我怎么感觉它们放在一块很矛盾呢?
预设:即使活1天,也需活出精彩
感受到小瓜苗的这种精神,我们不得不赞叹齐读(那小小……力啊!)我听出了大家对瓜苗顽强生命力赞颂。
师:同学们,作者看到了瓜苗,一种微不足道的植物,在它不屈向上,茁壮生长的几天,忽然发现,这样卑微而弱小生命竟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杏林子在写下“即使”这两个字的时候,她会小瓜苗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敬佩)谁能读出这种敬佩。
学到这,我相信同学们对于课题又有了新的理解和读法,这就是(生命 生命)齐读课题面对这仅有一次的生命,我们只有选择“尊重”(板书尊重)
6.带着你的理解和感悟,抓紧把这一段背过吧!
这一部分同学先背描写瓜苗的句子,这一部分同学背由它引出的思考,开始吧!(2分钟)同学们,背过了吗?我们一起来背一遍。
我特别佩服这边的同学,同样的时间能背过这么多内容,真了不起!大家看,用这种分层的方法确实提高了大家的背诵效率,课下再把你缺的那一部分充实起来,再将第二自然段背过。
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两个事例的学习你能初步悟出生命是什么?让我说——(出示图片)生命是飞蛾的奋力求生;那你呢?
预设:生命是瓜苗的顽强生长;
生命是种子的破土而生; 生命是腊梅的傲然挺立; 生命是蜜蜂的辛苦劳作; 生命是雄鹰的展翅翱翔…… 小小的动物、植物竟起了作者如此深刻的思考,那我们又该如何呢?下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