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教学设计-雷小丹
《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2)掌握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训练学生的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2)通过实验,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创造、热爱实践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容量瓶的使用,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教学难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
三、教学方法
演示法、实验法、讲授法
四、教学流程:
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学过的知识(1)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
物质的量浓度指的是:________符号是:_____,常用单位是:_____,计算公式为:_________。(2)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计算:
将58.5g的固体NaCl配成100mL的NaCl溶液,得到的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mol/L。
要配制物质的量浓度为0.4mol/L的NaCl溶液250mL,需要称取固体NaCl_________g。
让同学们先自己做,然后找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板书,并让他们自己讲解。
2.出示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3.提问:同学们初中配制过物质的质量分数,需要用到哪些实验仪器呢?引出容量瓶。
4.认识容量瓶
(1)构造:容量瓶上标有____、____、____。(2)规格:常见的容量瓶有__mL、__mL、_mL、_mL等几种。(3)容量瓶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①检查是否漏水。
检查方法:打开瓶塞——加水—塞上瓶塞——倒立——观察—正立,瓶塞旋转180O—倒立—观察
②根据所配溶液的体积选择合适规格的容量瓶,如配950mL溶度某溶液应选用___mL的容量瓶。
③容量瓶使用前用______润洗。不能用待配溶液润洗。④不能将固体或浓溶液直接在容量瓶中溶解或稀释,容量瓶也不能作为反应容器或长期贮存溶液。
⑤容量瓶的容积是在瓶身所标温度下确定的,因而不能将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5.配制步骤
现以配制500mL0.4mol/L
NaCl溶液为例
(1)计算:配制溶液所需的NaCl固体的质量为___g。计算公式:______
(2)称量:用___在_____上称取NaCl固体______g。(3)溶解:将称量好的KCl固体放入____中,加适量____,用_____搅拌,使之溶解。
(4)转移:将烧杯中的溶液,沿____小心注入____mL___中,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和玻璃棒_____次,并将每次洗涤后的液体也转移到_____中,然后,轻轻摇动,使溶液混合均匀。
(5)定容:继续向容量瓶中注入蒸馏水,直到液面接近容量瓶刻度线以下约_____,静置____min后,改用_____继续滴加蒸馏水至溶液的____________。(6)摇匀:盖好容量瓶塞,一手______,另一手______,反复上下颠倒,使溶液充分混匀。
7.学生自己动手配制,找三名学生在讲台前配制,教师巡视指导。8.台上三名学生一人演示实验,一人讲解实验,一人注意观察有无错误,大家在下面仔细观察,教师总结纠正实验中容易出错的地方以及注意事项。
五、当堂检测
六、课后作业:完成课后P34页习题。
第二篇: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教学反思
《物质的量浓度》反思
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是高中化学中第一个定量实验,它是一个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内容.但若把握不好容易造成整节课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动手操作去体会实验步骤.然后归纳讨论实验步骤并分析每一步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学习乐趣.在讨论每一步的过程的注意事项时,大部分同学能结合自己做实验的体会,开展讨论,并具有了初步的分析误差的能力.通过分析教材与学生情况,《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这个教学内容从难度和定量实验的特征上,适合作为学生初次接触定量实验的素材。学生初中掌握了质量百分比浓度溶液的配制,可以作为一个迁移知识,而学习了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后,这个相对较直接的实验原理,学生也比较容易感知到。同时这个实验中要确定的量以及计量关系比较明确,还能够通过围绕如何精确测定,展开对定量实验区别与定性实验的不同层次的讨论。
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为定量验证的实验,这类实验可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其实验原理即是已有的概念和相关的定义式,因此需要测定的目标量是十分明确的。要解决的是如何通过实验完成对目标量的确定,依据化学计量关系将目标量转化为可测定的量。
在进行教学设计中,对整个实验难点分析是重中之重,在此进行探讨。
1)从化学定量实验思维来看:难点——学生能否认识到定量的依据是公式;
2)从实现实验原理操作来看:难点——如何确定溶液体积; 3)从定量实验特征实现来看:难点——如何精确而方便的确定溶液体积;
4)从教师教学方法选择来看:难点——引导学生为什么需要步骤而不是简单的告诉学生步骤;
通过教学设计中适当运用情景设置来化解这些教学中的难点,才能真正用好这个教学素材。
1、在教学设计中,通过类比质量百分比浓度溶液配制,来破解难点1),在类比过程中,不能仅落在步骤上,而是要提取出这些步骤所实现的原理,从而让学生形成原理来源于定义式的思维。新的教学情景不是全然给学生一个陌生的世界,而应该设置的是能够承接学生旧知识,延伸学生新知识的情景。
2、通过分析学生的错误方法,分析出溶液体积的特点。学生的错误方法来源于质量百分比溶液的配制,而事实上两个实验的区别是质量与体积的区别,质量的可加合性与体积的不可加合性,必须帮助学生建立。随后引导学生认识到体积是不断在变化中的,只有最后形成溶液,我们自然能够得到体积,得出顺序是先溶解后定容的方法。
3、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开放性,设置不同的层次完成对如何精确定量的教学。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可以设计出提高精确度的仪器——容量瓶,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情景要求,作出思维。但
是对于一些实验步骤的思维,学生仅靠教师传授虽然能够接受,但是感知却不深。在教学设计中,通过学生先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完成对实验步骤的补全和完善。设置动手的情景教学,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求知,化学的实验特征也能在教学中体现出来,而不是简单的课本传授。
4、定量实验教学关于要区别于定性实验教学。学生的思维模式停留在定性上,对定量上即使有些许感觉,但是却言语不出。在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的原理是确定量,实验的操作和仪器的选择也是为了确定以及精确确定量,这样才能向学生传递出定量的思维信号。而对于为什么一些步骤能够精确确定量,是定量实验中必不可少的步骤,通过学生对真实情景的感知——实际动手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过程,来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进行一些实验操作。这样学生对定量的认识更深刻,才能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整个教学中,情景的设置应该是为教学难点的突破服务的,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解决教学难点的学习。在这个实验教学中,类比质量百分比浓度溶液、实际动手操作关注实验现象,并讨论解决方法,这些情景的设置都是为了解决定量实验的实验原理、操作原理和仪器原理。
当然对于情景设置对学生开放性思维要求的把握,确实还有值得思考的余地。这个实验对于仪器的开放性和操作的开放性,将热点设置在何处还是兼顾,还值得进一步进行教学研究。
第三篇:《溶液的浓度》教学设计(第2课时)
《溶液的浓度》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溶液稀释和增浓的计算。
2.初步学会溶液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稀释16%的氯化钠溶液,分析稀释过程中溶质、溶剂、溶液质量,然后进行计算。
2.通过分析溶质质量分数增浓的方法,加深对溶质质量分数的理解。
3.分析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反应前后溶质、溶液质量进行溶液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计算和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1.溶液稀释和增浓的计算。
2.溶液与化学方程式综合计算。
三、教学难点
溶液与化学方程式综合计算。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水、玻璃棒、50ml烧杯、16%的氯化钠溶液、50ml量筒、细口瓶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2分钟
提出问题:许多化学反应都在溶液中进行,例如实验室用5%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而我们实验室里购买的过氧化氢溶液是30%的,为了在实验室达到反应速率适中的效果,我们需要将30%的过氧化氢溶液进行稀释。
溶剂、溶液质量变化情况。
学生聆听、思考,讨论溶液在稀释前后溶质、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讲授26分钟
氧化氢溶液,需要水的质量是多少?
行纠正。
例:将50g30%的过氧化氢溶液稀释成5%的过 独立计算,然后小组交流,发现问题,并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指导学生实验:将10g16%的氯化钠稀释成4%的溶液。教师巡视,和学生交流,并指导实验。
实验结束后,追问:如果将溶液的浓度增大,应怎么办?在这个过程中,溶质、溶剂量如何变呢?
按照幻灯片提示,计算并进行实验。
学生由生活经验可以讨论得出:(1)加溶质,溶剂量不变;(2)蒸发溶剂,溶质量不变;(3)或者加入更浓的溶液,溶液混合前后溶质的总质量恒定。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作能力。
提出问题:为测定某失去标签的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现将2.5g二氧化锰放入盛有100g过氧化氢溶液的锥形瓶中,反应完全结束后,共收集到1.6g气体。原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指导学生解题。
学生思考、交流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质量的求法,及溶质质量分数求法,并进行计算,一学生板书,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问题、解决问题。
列举实验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概念分析
例题:100 g某硫酸溶液恰好与13 g锌完全起反应。试计算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教师和学生互动并板书讲解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求法。
写出反应锌和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与老师一起分析并计算:13g锌可以和多少克硫酸恰好完全反应,能够生成多少克硫酸锌和氢气。然后计算出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根据老师讲解和黑板上的图示写出反应后所得溶液质量的计算式:100g+13g-0.4g=112.6g,最后计算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算的印象。
易懂。
讲练结合,加深对化学方程式和溶液综合计利用图示讲解反应后所得溶液质量,简单,练习:100g稀盐酸和10g碳酸钙恰好完全反应,求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学生做练习,让两个学生板书,发现问题,然后交流,并解决问题。
巩固练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小结2分钟
1.溶液稀释和增浓计算
稀释: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
增浓:
(1)加溶质,溶剂量不变;
(2)蒸发溶剂,溶质量不变;
(3)或者加入更浓的溶液,溶液混合前后溶质的总质量恒定。
2.化学方程式和溶液综合计算
(1)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找准代入方程式中的纯净物质量,计算溶质和溶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