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麻雀儿引出的设计教学实例

时间:2019-05-12 23:48: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只麻雀儿引出的设计教学实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只麻雀儿引出的设计教学实例》。

第一篇:一只麻雀儿引出的设计教学实例

一只麻雀儿引出的“设计教学”实例

王燕鸣

如果要在教育圈搞个“热词”评选,“课程建设”估计能入围。我也蹭着“课程建设”的热度,有幸在2015年到山东师范大学听了一周有关“课程建设”的讲座,顺带着到济南、章丘几所据说“课程建设”搞得颇有成效的小学、高中观摩了几节示范课,但最终我也没摸清“课程建设”的“门道”。不过,这期间倒是碰到了两个有趣的人,听到了两句有趣的话„„

一个是济南某小学一名三年级的小朋友,当时观摩他们的大课间活动,有舞蹈、有足球、有花式跳绳„„他们的操场很漂亮,处处体现出一种师生和谐共生、共发展的文化气息。辅导老师素质都很高、参与的学生看起来都很开心,观摩者也都相当受触动——人家这大课间活动真是又happy又有成效!一切都是和谐而美好的,我也被这美好感染了,情不自禁的跑去跟两个玩花式跳绳的小朋友聊了起来,我问:你们每天大课间多长时间? 一个答:45分钟,一个答:30分钟。我再问:你们回答的时间怎么差别这么大?

一个带眼镜的小朋友答:一般是30分钟,有人来我们学校参观的时候就是45分钟„„

我觉得这个“眼镜小朋友”很有趣,他的话更有趣。

再一个有趣的人,是山东师大一位博士生导师,课上的波澜不惊却有内涵,课间休息时向他讨教问题,聊到最后,他说了一句有趣话:"按理说我不该说这话,但我还是觉得你们与其如此耗费时间、精力、金钱来培训,还不如呆在自己家里踏踏实实读上几本书。”完了还极力推荐我读读杜威的书。我觉得这个博导也很有趣。

山东之行后,又很“热”了一阵“课程建设”,可众说纷纭,终究是没搞明白“课程建设”是个什么事儿。其间,我从校长那里学到了一句时髦儿话:“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话很有味道,但我理解不透。

2016年暑假前夕,中心校请教研室领导做关于课程建设的讲座,领导又讲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颇进行了一番分析。不过说到最后又加了句话:其实不管课程建设怎么搞,最终体现成果的还是成绩,成绩不好,搞课程建设不都是白搞?!这话一说,我更琢磨不透”课程建设“了,只得老老实实,照老经验盯着成绩继续教书„„

2017新学年伊始,校长倡议“一人一书”读书活动。于是想起了山东师大那个有趣的博导,也想起了杜威,赶紧去翻当时的学习笔记,没找到“有趣博导”推荐的杜威书目„„于心戚戚然中另选了5本书开读,读到潘新和教授《语文:回望与沉思》时,发现了黎锦熙先生在1924年所设计的一门课程,这才对“课程建设”有了种醍醐灌顶的感觉,禁不住分享出来,与各位对课程建设有兴趣的同行们分享探讨。

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教学法》一书中,将国语教学的材料和教学方法分为三等:

下等:以读本为主体,按照现成的教科书,按课,分课时,依法教学,这是最普通的办法,此为下等。

中等:以实际事物为主体,以书本为辅助品,这种教材和教学法,可称中等。此种方法从实际事物(如标本、图画等)的观察入手,使儿童确实了解事物的内容,然后学习表示内容的语言和文字,实行过程中,把读法、话法、写法、作法,随意运用,一气贯注。教学材料(课本)仅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不看做教学的主体,而是把教学材料(课本)中所依据的实际事物直接用作教材,利用环境和图画,通过儿童的观察问答,引起儿童真切的想象。在这种教学法中,读本是用作整理儿童的经验、指导儿童的发表,准备儿童的创作的一种工具。

上等:随时随地利用儿童生活中的种种事实,联系他们的种种经验和环境,做一种普遍而流动的教材,按着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实施辅导自动、共同创作的教学,此法称为上等。上等教学法中,不但读法、写法、作法要打成一片,就是语文和其他科目也要打成一片。教学材料(课本)中的一部分则可以成为教师和儿童们的共同作品。

具体案例如下:

一个学生捉了一只麻雀。(偶发事实)教师问:“怎样处置呢?”

讨论的结果 “关在笼子里喂养着。” “鸟笼子找不着,改用什么东西?” “小竹篓子也可以的。”

教师指导大家将麻雀儿连同食物“装入篓子”。(教室工作)装好了 “搁在什么地方好?” 讨论“挂在壁上好。”

挂好了 “别人不知道里边藏了雀儿怎么办?” “还要写个纸条儿贴在壁上。”

教师提议:“这纸条儿怎样写法?”(语文)学生们口里都拟了几句话。(语文)

共同评价讨论了一回,最后由教师选择了一句最好的: “这篓子里有麻雀,请大家不要动手!”(语文“说”)“写起来罢!”

先叫学生写在黑板上。有不晓得写的生字,就单写注音,由教师正误;再由教师斟酌提示几个生字出来。(语文“写字”)

就此教学这几个生字的发音、注音、字义、笔顺等(生字提示要少:难写的先用注音字母表示,夹在语句中间也无妨)

大家读一读。读完了,各用纸条儿正式写来。(语文“读写”)拣最好的正式“揭示”。

这天的功课:下午,可以讲一讲麻雀的生活。(科学)还可以做一做“鹰捕雀”的游戏。(体育)

到了第二日,麻雀死了。师问:“怎么会死的呢?” 大家讨论这个原因,教师简单解说“生物要在空气中生存”的道理。(科学)教师提议:“这死麻雀应该怎样处置呢?” 有的主张“扔在院子里。” 有的主张“给猫吃。” 有的主张“埋在土里。” 教师加入讨论:

“扔在院子里,腐烂了,有种种害处。”(卫生)

“它在篓子里闭死了,很可怜的;应该埋了它。”(社会自然)先替它做一个棺材:

棺材的料子用厚纸,分组工作。(教室工作)(甲组)计算要多长?多宽?多高?(数学)(乙组)绘出一个图样。(或省此项)(美术)(丙组)切纸,糊接。(美术)

下午的功课,大家到校园里去“埋雀”。(校园工作)师问:“大家看,什么地方好?” “这里要种植。” “那边是水道。” “大路旁边有碍交通。”

结果,找着土山坡里一个幽僻的所在。(地理、自然社会)“大家来挖一个坑罢!”

这坑多深?多长?多宽?(美术、数学)量好,记上。

埋好了,这坟堆子多高?怎样量法? 它的周围多长?怎样量法? 连高带深怎么算法?(数学)

算完了收拾工具。大家在这“雀墓”旁,随意演说追悼。(礼仪、语文)并可同唱一首熟歌,当作安慰死雀的祈祷歌。(音乐)

第三日,师提议,“雀坟没有标帜,恐怕不能长久地存在。” 讨论的结果,立碑。先制“碑文”。(语文)次用木板造碑,(数学、美术)次书写(语文)

这段教材,连续用了三天,经过十几个课时,授课和班级工作联成一气,知识与行为打成一片。他们的 “碑文”,便可作为应用文材料。教师再把这次经过的事实,整理修饰,简单地记载出来,便成了读本中间一两课真切的记事文章。这种体验过程,创造了儿童自己的环境,保存了他们自己的经验。取这样的教材,照这样的教学,可使儿童的经验一天一天地深入而扩张。他们的精神、思想、语言、文字自由自动地在里边运用着,再经过教师的辅导和师生共同的整饬,便成了他们的“文学”,这就是“读本”,这就是“语文科”,此为上品。

现再将黎儆非先生在《国语教育新趋势的动机》中,由这则实例续编的教程附录如下:

第四日,征集关于“麻雀”的故事。学生讲了一个关于麻雀的故事:

张君哲喜欢捉小动物。有一天,老麻雀打食未归;小麻雀飞到地上被他捉住,关在卧室纸盒子里。一会儿出去看,老麻雀在窝旁乱飞大叫。君哲恨惭愧,就问老麻雀: 老麻雀!请告诉我:你为什么,这样不快乐?你为什么不进你的窝?你为什么,唧唧地叫着?

他的姐姐君美对他说,我知道老麻雀的心思,我要代替他说话:“我的小女儿,今天不见了。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有谁人给他东西吃?到夜里有谁人招呼他睡觉?今天不会来,一定活不了!”

君哲听了,心想若是我被人捉去了,我的妈妈一定会每天哭,时时着急,我也一样要哭,要着急。现在老麻雀也急,小麻雀也急,我怎样做了这样的恶事呢?便连忙跑到屋子里去,把盛小麻雀的纸盒子拿出来,将小麻雀轻轻地放在草地上,说道:“小麻雀你快起来,我真对不起你!你的小姐,就在这里,请你抱回去。”

小麻雀便飞起来,老麻雀把他带进窝里去,口里不住地叫着: “谢谢”

设计这个故事,编成剧本”(语文)

第五日,拿什么做麻雀?做的麻雀怎么能飞?

结果:鸡毛、纸、泥等做麻雀;青丝、铁丝、钉等可以使他飞(美术)派定职务:布景(美术、数学)读演脚本(语文、音乐、艺术)

下课以后,教师连日把大家欣赏、建造、思考、练习的成绩,分类列入表册,再总结一次。此五日内,经过二十课时以上,所有的科目都加入了。

此则案例,在教学目标、过程实施、方法指导、教学评价方面,做如下思维导图:

黎锦熙认为这种教法才是教学的上品。上品的教学,不局限于一种设计法,更不专从偶发事件引起动机。也可以由故事、童话,读诗歌等引发,还可以从一定的实物、图画等观察,或直接从读本文字上运用起,并不拘泥。关键是要自然的发生、生成开去,与各科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应用实际相联系,这可谓是相当新潮的“设计教学法”,也是一种科学的教育思想。

仔细研读这则由“一只麻雀儿”引出的“设计教学”实例,我深刻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自己在知识、教学技巧及育人思想上的巨大差距。同时,反思我们现在的教学,大部分教师所用的基本上都是黎锦熙称之为下品的固定的教材,教学方法也可以说是处于“下等”。我想:即使我们能力有限、各种条框束缚使得我们现在、将来甚

第二篇:一只小鸟 教学设计

一只小鸟 教学设计

一只小鸟

教学目标、鼓励学生用自主识字的方法自学本的8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理解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应该爱护鸟类,理解亲情的伟大。

3、继续学习抓住重点词语,边读边想象。

教学重点、认识8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理解文内容,教育学生要爱护鸟类,体会亲情的伟大。

教学难点

练习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建议本教学3时。

拓展习题

一、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弹琴(tándàn)

尽管(ǐn

ìn)

似(sìshì)的更(gēng

gèng)加

二、选词填空。

注视

张望

仰望

眺望、风筝挂在树梢上,小明()着树梢很着急。

2、笼子里的小鸟听到响声,连忙向四处()。

3、水兵站在军舰的甲板上,)远方的海面。

三、按要求填表。

查带点的字

应查部首

再查几画

(字典中的意思

在词语中的解释

丰满

⑴充满,布满;

⑵达到一定的极限。

觅食

⑴找,寻;

⑵求人。

仰望

⑴抬头看;⑵敬慕;

⑶依靠。

四、读句子,体会词语的意思。

这只小鸟天天出来唱歌,小孩子们也天天来听它的歌声。

这两个“天天”既表现出小鸟的,又说明孩子。

教学准备:小鸟和老鸟头饰、、文录音等。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只小鸟(出示文中受伤的小鸟),谁来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鸟?

2、在这只小鸟身上曾经发生过一不幸的事,你们想知道吗?

3、导入新,板书题。

4、题质疑:读了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文,整体感知。、教师播放文录音,学生听读文。

2、学生自由朗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读书好方法。

4、同桌互读文,检查文朗读情况。

、读文思考:文主要写了一什么事?

三、分组合作,自学生字。、学生自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2、分组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小组长检查本组同学识字情况,给达到识字要求的同学发小笑脸图标。没认会的下由小组长进行延缓评价。

3、小组汇报。说说你是怎样认识这些生字的?

4、全班检查字音。

⑴教师以“开火车”的形式抽查小组同学的识字情况。

⑵生字挑战游戏:挑战其他同学,随便问他关于生字的情况,如:组词、小魔术、结构、造句子等。

⑶游戏检测:请动物到家做客。(每张动物图片的背后写上生字的拼音,老师举起图片,学生找出相关的生字卡片,哪一组的学生全部找对,图片归哪组所有,动物图片最多的组为胜者)

四、研读文,加深理解。、学生默读文1—2自然段,画出描写小鸟的句子。

2、讨论交流: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鸟?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交流,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点拨:⑴一只幼小的鸟;⑵一只快乐的,有父母保护的小鸟;⑶可爱的小鸟。(用展示小鸟的美丽可爱)

3、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读出对小鸟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4、表演展示:让学生带上小鸟头饰,展示自己的美丽与可爱。、师:有一天,小鸟像往常一样飞到树枝上,放开它那清脆柔美的歌喉,可是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出示小鸟被打中,老鸟接住小鸟的情景)

6、学习文3—6自然段。

⑴学生分组讨论学习,教师及时提示点拨:①“这小鸟天天出来唱歌,小孩子们也天天来听它的歌声”,你从这两个“天天”中体会到了什么?②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小鸟的伤势很重?③你从“斜刺里两只老鸟箭也似的飞来,接住了它,衔上巢去。”中体会到了什么?

⑵汇报交流。

⑶指导感情朗读。

⑷分组表演。让学生发挥想象来表演这一情景。

7、学习第7—8自然段。

⑴学生读后想象:小鸟的歌声消失后,孩子们会是什么的心情?他们会怎样想?

⑵汇报交流。

⑶全班集体讨论:什么样的行为才是真正地喜欢小鸟?

五、发散思维,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维想象:过了十年,一切有了什么变化?那只小鸟怎么样了?

2、学习了文后,你有什么收获?你打算怎样做?

六、小结文,布置作业。

小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它们很想与我们人类和平相处,请你以小鸟的身份给我们人类写一封信,让人类爱护我们、保护我们的家园吧!

第三篇:《一只贝》教学设计

《一只贝》教学设计

酂城镇第三小学

张文龙

教材分析:

《一只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西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只贝的一生,它曾经美丽过,因为“一颗石子”它变得“丑陋”了,它被人遗忘在了海滩上,当人们发现它有“闪光的珍珠”时,它已经不见踪影了。课文赞扬了贝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勇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文中的道理。(3)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写法,写一写这篇课文给予你的启示。(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坚持以读为主,自主合作学习。(2)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文中的道理。

3、情感、态度育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贝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勇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习并掌握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自学法、阅读法、谈话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故事的梗概。

2、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体会贝曾经的光彩和生命结束时的可怜。

教学过程 第一循环

一、创设情景,揭题质疑。

1、出示贝的图片: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

2、板书课题,导:关于这只贝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呢,我们一起去读一读这个故事。

二、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并能正确书写。

2、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3、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体会贝曾经的光彩和生命结束时的可怜。

(指明学生朗读,明确学习目标)

三、课件出示自学指导一

1、自由读课文,勾画出本课生字新词,遇到难读的字音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读顺。

2、把生字和它组的词读给小组内的同学听,并讨论哪些字写的时候容易出错。

(5分钟后看谁读得好)

1、自学质疑:学生自由读课文,学生字。

2、合作释疑:学生组内自由练读生字,交流容易写错的字及所组词语。

3、展示评价:每小组选代表展示本组认为哪些字容易写错,写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其他同学评价。

4、巩固深化:出示生字写错,检查认读情况。

第二循环

四、课件出示自学指导二

各小组的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想一想,然后讨论:课文围绕“这只贝”写了一件什么事?

(5分钟后展示,比一比哪一个小组概括得更简洁、更完整。)

1、自学质疑:小组内同学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合作释疑:小组内同学讨论、交流。

3、展示评价:每个小组选代表展示本组学习成果,其他同学补充并评价。

4、巩固深化:根据教师提示,整理出最佳答案。教师小结:

石子让贝变得丑陋,让人觉得贝可怜;可是珍珠又让贝令人可敬。就让我们先欣赏一下贝的漂亮和光彩吧!

第三循环

五、课件出示自学指导三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画出让你觉得贝很漂亮、光彩的句子,思考后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5分钟后比一比,看谁说得好!)

1、自学质疑:自由读课文,画出相关句子。

2、合作释疑: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3、展示评价:每个小组选代表展示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其他同学补充、评价。

4、巩固深化:(教师小结)贝曾经是多么的美丽和光彩啊!我们有感情的大声朗读第一、二自然段,读出我们对它的喜爱之情。

六、课堂小结

教师语:同学们,这就是贝。一只漂亮、光彩照人的贝。可这只漂亮的贝,充满光彩的贝的遭遇又很可怜。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课文。

七、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学习课文,了解石子变成珍珠的经过,体会贝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循环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听写新词。

2、激趣导入:

同学们,这是一个石子(展示实物),这是一颗晶莹透亮的珍珠(多媒体展示图片)。是谁把石子变成了珍珠呢?(贝)

可为了让石子变成珍珠,贝却要付出很多,变得丑陋、可怜。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二、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石子变成珍珠的经过,了解贝在这一过程中做出的牺牲,体会贝的高尚品质。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出示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思考后小组内讨论交流:为了让石子变成珍珠,贝付出了什么?在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7分钟后展示学习成果,看哪个小组学得好。)

1、自学质疑: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句子。

2、合作释疑:小组内讨论交流。

3、展示评价:各小组选代表展示本小组学习成果,其他同学评价。

4、巩固深化: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相关语句,读出对贝的惋惜和同情。教师小结:

同学们,贝就这样被埋在了沙里,失去了原来的美丽和光彩,变得丑陋、破烂。但是它却默默地,它说不出来。

第二循环

四、出示自学指导二

请同桌分角色朗读6-9自然段的大人和孩子的对话部分,然后思考并小组内讨论交流:对“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你是怎样理解的?

1、自学质疑:同桌分角色朗读。

2、合作释疑:小组内讨论交流。

3、展示评价:各小组选代表展示本小组学习成果,其他同学评价。

4、巩固深化: 教师小结:

是呀,贝为了让石子变成珍珠,默默地付出,失去了原来的美丽和光彩,变得丑陋、破烂,甚至消失得无影无踪,多可怜啊!但是,它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勇于奉献的品质又是令人可敬的。

第三循环

六、出示自学指导三

同学们,读了全文,了解了贝的故事,你们想到了什么呢?动笔写下来,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

(5分钟后读给大家听,看哪个小组写得好)

1、自学质疑:动笔写感想

2、合作释疑:小组内交流感想。

3、展示评价:选小组代表把感想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补充并评价。

4、巩固深化: 教师小结:

读了这篇课文,大家的想法很多。但老师听得出来,同学们的字里行间都表达了自己对贝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勇于奉献的高尚品质的敬佩。希望你们能够学习贝身上的优点,做一个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人。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阅读课文链接。板书设计

石子

珍珠

(普通)

默默奉献

(稀罕)

不求回报

第四篇:一只贝教学设计

《一只贝》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设计者:张艳伊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正确理解“旋涡、啮、丑陋、稀罕”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研读,感受贝面对不幸默默无闻、自强不息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本文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培养用心感受的习惯。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研读中理解贝的精神。教学难点:理解贝的可敬。【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揭题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只贝带给我们的感动和震憾。(板书:一只贝)

2请大家打开课文,齐读课题。(大海中有着数不尽的贝,从你们的读中,我也听出了,你们觉得贝是平凡的,是吗?板书:一只平凡的贝)

3是的,这是一只平凡的贝。但又是不平凡的,接下来就让我们与这只贝亲密接触,走进这只贝,让我们用心去感受它,领悟它,好吗?

二、初读课文,引发专题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想一想,通过读课文,你认识到这是一只怎样的贝?

2、学生自读,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汇报: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4、齐读或自由读: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5、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可怜与可敬”相矛盾!……)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既说它可怜又说它可敬呢?

6、接下来我们就更深入地去认识这只贝,我们还应该怎样?

三、自主阅读,深入研究

(一)研究“可怜”

1、首先,我们来研究一下,为什么说它是一只可怜的贝呢?请大家再用心地读课文。按照这样的程序进行: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名——体会它的可怜——归纳可怜的原因——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2、教师板书读书方法:读——划——悟(体会)——归纳——读

3、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巡回指导,可让学生同桌或前后桌讨论交流。

4、展示交流:(随机互动)

A、按有感情读出相关句子,归纳地说说可怜的原因。

B、同学补充,再有感情读,展示自己内心的感受。看谁感受最深。C、有些语句可一读而过。重点指导读第三自然段。个别读——同桌互读——个别读——齐读。

D、教师随机板书:失去生命 失去荣誉 受尽折磨 丑陋让人讨厌……

5、教师小结:是的,这是一只多么可怜,多么不幸的贝呀!它(失去生命 失去荣誉 受尽折磨 丑陋让人讨厌 有苦说不出……)

6、根据板书引读:一只贝,一只可怜的贝。

(二)研究“可敬”

1、过渡,这是一只可怜的贝,那么哪里又看出它又是一只可敬的贝呢?

2、指名学生回答:(磨就珍珠 默默无闻……)

3、学生补充,教师相机板书。

4、教师小结:是的,这只贝它虽然……但是……受尽折磨,默默无闻,最终磨就了珍珠,在平凡中,在经历磨难后创造了辉煌!

(三)联系升华

1、同学们,现在你们还觉得,既可怜又可敬是矛盾吗?(这可怜和可敬间又有什么联系呢?)学生自己说。是啊,没有可怜会有可敬吗?(可敬来自于可怜、不幸,没有可怜就没有可敬)特别是哪一次不幸,造就了它的可敬?(第三自然段——石子折磨)此时,你还觉得它可怜吗?学生自由说(不,是可敬)是的,在它对待不幸中,我们更是感受到它的可敬。现在我们再来读一读第三自然,现在我们该用什么语气去读了?(可敬)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2、是的,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那么你们是觉得更可怜还是更可敬呢?

3、改句子: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更)是一只可敬的贝。

4、当孩子们重新去沙滩寻找它,为什么又找不到了呢?(最好让学生提出)(回归大海,把最美的东西献给了人类)

5、教师点拨:此时你还觉得这只贝仅仅是可敬吗?板书:(伟大……)

6、教师引读:一只贝,一只伟大的贝!

7、回归整体读。再读全文,让我们再一次感受这只贝的可敬,这只贝的伟大!

8、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吗?你觉得这只用血和肉磨制着珍珠的贝正要向我诉说什么做人的道理吗?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借物喻理 借物喻人)教师点拨引导,尊重多元理解。A我们要做有用的人。

B这只贝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做人也要这样!C不幸是人生的财富。……

可用教师自己的不幸点拨:贫困让我学会吃苦肯吃苦,失败让我自强自立。中心问题:如何面对不幸,板书:不幸—自强不息—创造辉煌 引申:名人故事:张海迪,爱迪生,贝多芬 名人名言:与如何面对不幸,磨难有关的!

五、延伸练习

1、通过学习,根据你的感受,写一写 你想对自己说:()。对贝说:()。

对天下所有不幸的人说:()。

2、收集相关的格言名言(互赠或自勉)

3、以《一只贝给予我的启示》写读后感。

小结全文:师:让我们像这只可敬的、伟大的贝一样,勇敢地面对不幸,做生活中的强者,因为,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也只有经受磨练后我们才能创造更伟大的成功!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风雨,又哪能见彩虹!

第五篇:《一只贝》教学设计

《一只贝》教学设计

杜春晶

小学高级教师

长春市双阳区城中小学

***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能正确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重点段落。

3、能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的含义,并能深入体会这只贝的可敬之处。

教学重难点:体会这只贝的可敬之处。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方法:读中感悟

教学过程:

一、出示贝壳,导入课题。

孩子们,去年夏天,我去青岛旅游,找到了很多宝贝,看(出示贝)——你觉得它们怎样?(色彩鲜艳、五彩斑斓、形状奇特……)

【这一环节,由直观的贝入手,能一下子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们谈对贝的第一印象时,鼓励孩子用恰当而精彩的词语,这有利于孩子词汇的积累。】

对,大家一下子就被眼前漂亮的贝吸引住了!接下来,老师还要带大家去欣赏一只贝,一只著名作家贾平凹笔下与众不同的贝(板书课题)。

【由此贝及彼贝,说到“与众不同”时要放慢语速,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阅读课文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我们来到这一只贝的故事中,自己读一读。要求:遇到生字新词可以先划下来,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当你能读准字词并读通课文后,请你想一想,这是怎样的一只贝?

本文篇幅简短但语言文字并不简单,在本课初读过程中,我请孩子们用的读的方式是自由放声读,这样有利于孩子自我检查字词的学习情况。在此基础上再去了解这是怎样的贝。这一步必不可少,现在很多孩子阅读时整体感有欠缺,是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引导训练的】

2、检查初读情况。

(1)你划出了哪些词?(教师相机板书)

重点解决:漩涡、瓦砾、稀罕、啮掉、棱角

【理解词语时,要引导学生将词语放到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如“瓦砾”,在上文中有一处描写到“壳已经破烂,很不完全了”,两处地方结合起来,孩子很容易明白瓦砾的意思了。这一步让孩子自己发现有困难的字词并当堂解决看似简单,其实就是教给孩子自学字词的方法:读一读,划一划,想一想,查一查等。同时对孩子个体而言这是真实有效的,比起教师硬生生出示教师认为要解决的字词来,孩子要感兴趣得多。】

(2)课文中的这只贝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相机板书:可怜

可敬)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再读体会:这篇课文虽然不长,但是耐人寻味,老师在课前读了很多遍课文呢,老师每次读都被文中的这只贝深深地感动,请孩子们再默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句子划出来,再体会体会。

【这第二次读要求默读,并且要“不动笔墨不读书”。要让孩子能边读边静下心来思考的读书方式,最好的就是默读了。】

2、初步交流。(当孩子找到第三和第九段后,教师过渡:如果没有一个石子,这只贝会是怎样?引导找到第一段的语句,读一读,联想一下贝的美丽,再配上海边的音乐指导朗读。)

3、交流第三段

“但是,这只贝没有被孩子们捡起,它不漂亮,它在海里的时候,就是一只丑陋的贝。因为有一颗石子钻进了它的壳内,那是个十分硬的石子,无论如何不能挤碎它,又带着棱角,它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他的壳上越来越没有了颜色,没有了图案,他失去了做贝的荣誉,但他默默的,他说不出来。”

(1)为什么这一段让你感受很深,你觉得这只贝怎样?(可怜、坚强……)

(2)哪个词特别打动了你,让你觉得他可怜?再读一读,体会一下。

(3)着重理解

“折磨”、“无论如何”、“越来越”、“默默的”。

这是怎样的折磨啊?(引读)一颗石子,一颗(十分硬的)石子,一颗(带着棱角的)石子钻进了贝的壳内,你能想像有石子在贝软软的身体里是什么样的感受吗?就像我们人的眼睛里吹进了沙子,非常难受)

对啊,一粒小沙就会让我们寝食难安,更何况是一粒硬硬的有棱角的石子了!

这石子无时不刻折磨着他,一天,两天……对贝来说,一定“度日如年”啊!谁来读这句话?

读了这一段文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一幕?

这种折磨不但来自于身体上的创伤,精神上也痛苦不堪,因为——(引读这一段最后一句)

(4)我们刚才走进贝的痛苦经历,我们可以感受到贝的——可怜,再读一读,在可怜的背后,我们还可以读出什么

(5)指导朗读第三段。

【交流第三段时,教师主要运用了引导点拨和指导朗读等方法,而孩子们,主要用了朗读理解和自学法】

4、交流第九段。除了这一段,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1)出示:这是石子钻进贝里,贝用血和肉磨制成的。

这句话中,哪个词是要我们好好品味的?(磨制)

(2)理解“磨制”。

磨制东西都用硬的东西来磨,用硬的东西来磨软得东西,而贝是拿软软的,嫩嫩的身体去磨石头,在磨制的过程中可能会怎样呢?(可能会出很多的血)但贝放弃过吗?停止过吗?带着这种感情再说说——(大屏幕出示)

即使_________,他也在不停的磨制;即使_________,他也在不停的磨制;即使_________,他也在不停的磨制……

(3)深化。

贝用他的血和肉仅仅是磨出一颗珍珠吗?

这真是一只(坚强的)贝,这真是一只(可敬的)贝,这真是一只(伟大的)贝!

(4)感情朗读第九段。

5、这只贝给了你什么启示呢?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通过重点部分的第三和第九段领悟贝的可敬,其他段落一笔带过。而重点的两段中,抓了重点词语来突破,让孩子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奥妙,同时运用想象将词语理解进一步深化】

四、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1、齐读全文。

2、现在,读完全文,你对这只贝的感受还和第一次读一样吗?现在你的心中,是否澎湃激荡,想对贝说点什么?

出示:我想对这只贝说()。

板书设计:

一只贝

可爱

可敬

下载一只麻雀儿引出的设计教学实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只麻雀儿引出的设计教学实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只贝》教学设计.doc

    《一只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 岭西小学 孙亮亮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贝忍受痛苦和石子抗争的句子,体会“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3学习......

    《一只小鸟》教学设计

    《一只小鸟》教学设计 成都市聚星小学 蔡爽 教材简析: 《一只小鸟》是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这篇课文中,作者冰心以清闲柔美的笔触,写了一只羽翼未丰的小鸟每......

    一只贝 教学设计

    《一只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这只贝身上的可贵精神,从中得到一定的人生启示。 2.理解本文对比守法的使用。 3.品味本文以形象表现哲理,平淡中蕴蓄激情的特点。 教学重......

    《一只贝》教学设计

    《一只贝》的教学设计 刘翠英 教学目标: 1、认识珍珠形成的相关知识,懂得贝的可敬在于用血肉磨制成了美丽的珍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贝的可怜与可敬。3、认读相关词语......

    《一只贝》教学设计

    《一只贝》教学设计 长春市八道小学 张莹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理解“旋涡”“脖颈”“棱角”“荣誉”“稀罕”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只小鸟》教学设计

    《一只小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让学生懂得鸟儿是人类的朋友,应该保护它们,同时也感受亲情的伟大。 2、认识8个字,写字8个。继续练......

    一只小鸟教学设计

    《一只小鸟》教学设计 张渝 一、回顾导入: 1、(板题《一只小鸟》)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冰心奶奶的文章《一只小鸟》。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鸟?是啊,这是一只原本快乐又变得可怜......

    《一只小鸟》教学设计[模版]

    《一只小鸟》教学设计 解析教材: 《一只小鸟》是北师大版第五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是著名的儿童文学家冰心创作的一篇作品。作者描写了一只羽翼未丰的小鸟和两只老鸟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