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母亲的鼓励》教学设计
《母亲的鼓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联系课文内容重点理解词语“破天荒、悲喜交集”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读读母亲对儿子说话,细细感受,了解母亲三次鼓励的用意,体会母亲教育儿子的一番良苦用心。
教学重点:读读母亲对儿子说的谎话,感受母亲三次说谎的用意,体会母亲教育儿子的一番良苦用心。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词语表达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师:说说谁是天底下谁是最伟大的人?
2、揭示课题:
12、母亲的鼓励
(理解鼓励)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学习课文的方法,检查字词(小黑板)
2、自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
3、完成填空。
课文主要写了母亲参加了儿子从()、()到()的三次(),并对儿子说了三次()的话。正是母亲的鼓励,让儿子有了();正是母亲的鼓励,让儿子最终获得了()。
(不要求完全精准,只要求说出母亲参加家长会后,对孩子说了鼓励的话,使孩子树立起了自信心,明确了努力的方向,结果考上了清华大学。)
三、读文感悟,深入体会
(一)、学习课文第一节。
1、分角色朗读,划出幼儿园的老师是怎么说的?母亲是怎么说的?
2、填写表格
3、母亲为什么这么说?
为了儿子不失望,目的是为了鼓励儿子。
4、母亲听了老师的话,有什么表现?
5、句子理解: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眼泪。
说明母亲内心是痛苦的,因为所有的母亲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差的。
6、你认为这一节中的关键词有哪几个?你是怎样理解的?
板书:羡慕: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
文中指其她的妈妈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进步。
7、儿子听了母亲的话,有什么表现?
破天荒:比喻事情第一次出现。文中指儿子第一次吃两碗饭,第一次没有让妈妈喂。
8、从这一段的学习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二)、按第一节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节。
1、学生自学,划出关键词。
2、交流:补充表格
媒体出示内容:走出教室,母亲听了老师的话,流下了泪„„
“老师对你充满了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一定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3、理解词语。
黯淡:暗淡。文中指儿子原来的眼光无神。
沮丧:灰心失望。文中指儿子原来对自己不抱有希望。
温顺:温和顺从。文中指儿子非常听话懂事。
4、理解句子。
(1)走出教室,母亲留下了眼泪。
(母亲内心是十分痛苦的,因为所有的母亲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聪明的。)
(2)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亮,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
(儿子从自己的失望中看到了自己的希望,使自己有了信心,是自己有了努力的方向。)
5、学习了第二节,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板书:(表扬、鼓励给孩子树立自信,给孩子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三)、讲读第三节。
1、轻声读第三节,完成表格。
媒体出示:母亲听了老师的话,惊喜地走出校门。发现儿子在等他。路上,母亲扶着儿子的肩膀,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2、理解句子。
听了这话,她惊喜地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
板书:惊喜(1)“惊喜”的原因是什么?
(2)儿子是否仅仅是等待妈妈一起回家吗?哪为什么?
(儿子对自己很有信心,坚信自己的成绩不差。)
(3)从这句话中,你又读懂了什么?
3、进一步感悟句子,展开想象。
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眼泪。
走出教室,母亲留下了眼泪。
听了这话,她惊喜地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
想象:路上,母亲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习了第三节,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板书:表扬、鼓励是母亲对儿子良苦用心的教育,是儿子进步很大,并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
(四)、学习最后一节。
1、集体朗读最后一节,划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2、着重理解句子:
媒体出示1:
突然,儿子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自己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但是,从小到大,你总是不断地鼓励我,你的鼓励成了我学习的动力。”
(1)儿子考取了清华大学,为什么还要哭?
儿子的成功,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母亲一次次的鼓励,所以那时激动的泪,是幸福的泪,是感受了母亲的良苦用心。
(2)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能考上清华大学,对你有什么启示?
一个人的成功,不在于他的聪明,而在于他是否树立起自己的信心,是否有坚定地奋斗目标,是否付出艰苦的努力。
媒体出示2:
听了这话,两鬓已经斑白的母亲悲喜交集,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流下,滴落在手中的信封上„„
(1)“两鬓已经斑白”说明了什么?
说明母亲为儿子操碎了心,十几年来开家长会时的泪水强咽在心中,但还是一次次的鼓励儿子,使得母亲苍老了。
(2)“悲喜交集”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怎样理解?
悲伤和喜悦的感情交织在一起。文中“喜”是指儿子考取了清华大学,“悲”是指母亲十几年来开家长会时的泪水强咽在心中,是指母亲十几年来良苦用心的教育。
(3)怎样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是指母亲十几年来良苦用心的教育获得了成功;是儿子的努力获得了成功,说不出的感慨,说不出的心酸,一种复杂的情绪借助于泪水一并泻出。
(五)、小结:多么含辛茹苦的母亲啊,多么懂事的孩子啊,成功此刻是属于他们两个人共同的荣耀。
四、课外作业,拓展练习。
板书整理:
12、母亲 的 鼓励----儿子
难过
破天荒
最差
伤心
有信心
落后
惊喜
有进步
满意
《母亲的鼓励》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母亲的鼓励》是沪教版第十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母亲的鼓励》课文内容简单,语言朴实,但感情真挚。课文讲叙的是母亲三次家长会。前两次家长会老师对儿子的态度是批评、指责,可母亲一次次强忍悲痛,用善意的谎言表扬、鼓励儿子,在母亲的鼓励下,儿子也在默默地发生着变化,最后考入了清华大学。文章向我们诠释了母亲那鼓励后面强颜欢笑的悲痛。通过品味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走进母亲丰富的内心世界,并有感情朗读,这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二、学情分析
本班两级分化比较大,优生已有一定的概括能力,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在概括三次家长会的基础上,通过完成表格填空形式让学生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但是差生对这方面的能力比较薄弱,就连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也较差,个别差生很懒惰,预习作业从来不去做。在阅读理解方面,较多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还是比较薄弱的。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变讲为导,在学生理解不到位的关键处,老师加以必要的引导,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尤其是体会人物情感,适当的指导,进一步体会人物情感。
三、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联系课文内容重点理解词语“破天荒、悲喜交集”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读读母亲对儿子说话,细细感受,了解母亲三次鼓励的用意,体会母亲教育儿子的一番良苦用心。
教学重点:读读母亲对儿子说的谎话,感受母亲三次说谎的用意,体会母亲教育儿子的一番良苦用心。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词语表达的感情。
四、教学设计
1、基础知识:
继续抓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学生既要理解词语的本义,又要掌握文中的意思,尤其是对关键性词语的理解,采用优生讲,教师评,差生学的方法。“悲喜交集”这个词的理解至关重要,只有真正读懂了课文,才能感受母亲内心真正的悲喜,所以在理解“悲”时着重引导学生感悟十几年来的辛酸泪强咽于心中,而这种辛酸只有母亲自己明了。在基础知识方面,还复习了直接叙述改为间接叙述。目的还是帮助差生通过经常性的练习达到熟练掌握。
2、基本技能:
本文内容简单,语言朴实,让学生在阅读中完成表格,为了照顾差生,在第一节的阅读填表时还是以示范为主,第二、第三节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划分段落层次方面,也是采用同样的方法,扶植差生学会划分层次。面对优生让他们在整体感知课文时,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训练他们的概括能力。
技能方面比较难的就是理解句子的能力,教学设计中,着重抓住几句关键句引导学生感悟。一是母亲每次家长会后的神态表现;而是儿子每次家长会后的行动体现;三是拿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后,母子的表现,感悟母亲那鼓励后面强颜欢笑的悲痛。其次设计了母亲心理活动的,想象说话练习,从而感受母亲强颜欢笑背后的痛苦,感受母爱的伟大。课后布置了写段练习,学习文中写作方法,根据“老师的话,母亲的话,我的表现”的要求写一段话。
3、情感态度:
感悟母亲良苦用心地教育,关键还在于学生要对母亲的语言、神态、动作语句的描写来理解与感悟,从“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到“走出教室,母亲流下了泪”,再到“惊喜地走出教室”让学生走进母亲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反复朗读来感受说鼓励时的矛盾心理,感受母亲强颜欢笑背后的痛苦,感受母亲的伟大。《母亲的鼓励》教学反思
整堂课上下来,我认识到了自己诸多的不足:(一)文本挖掘不够深
于永正先生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就是钻研教材.对于一篇课文,只有通过仔细地阅读,从容地咀嚼,才能探其精微,对文章的一词,一句,一字甚至一个标点都要细加揣摩,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但在本次的教学中我显然做得不够,只抓住了母亲的三次鼓励,而忽视了每次家长会时老师对母亲所说的话.这样导致了学生在说说母亲的悲与喜时,学生对母亲悲的认识,说得不够全面,只停留在文本的表面.所以我想我应在请大家默读课文,用直线和浪线分别划出每次家长会后母亲的表现和对儿子说的话的同时,还请学生找出母亲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了谎 然后将老师的话与母亲的鼓励同时出现在投影上,让学生通过对比朗读,这样更能体会母亲鼓励孩子时心里所忍受的痛苦,忍受的委屈,她每一次其实都是强装笑颜来让儿子高兴,给儿子信心和希望.(二)语言训练不够到位
在课堂教学中,在与文本对话中,作为老师要见缝插针,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使学生在独具个性的自由表达中放飞灵性.在本次的课堂教学中我也正是这样做的,如:“我们在被文中母亲言行感动的同时,不禁会联想起父母对我们的教育,说说你的父母是怎样教育你的,你能体会他们的用心良苦吗 ”但学生说来效果不是很好,要么说得不到位,要么没有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所以,我想教师适当的点拨尤为重要,在让学生练说之前,我不如将导语改为“作为一个母亲最不愿听到的就是别人说他的儿子笨,但她却还要强忍眼泪,强装笑颜来让儿子高兴,给儿子信心和希望.其实你们的父母也正如文中的那位母亲一样,为了你们能够健康成长,为了你们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他们的付出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你们真切感受到了吗 ”老师这样一引导,一点拨,我想更能唤醒学生心灵深处对父母的崇敬,感激之情.(三)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这大概和学生们的年龄特点有关,很多学生们进入高年级后就不愿说,不敢说,再加上这是第四节课,课一开始,受到了隔壁班同学喧哗的不良影响,课结束之前又闻到了饭菜的香味,这多少都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所以课堂气氛显得比较沉闷.那么如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呢 这一直是困惑我的地方.反思我的课堂我想也许是少了些激励性的语言;也许是多了一点问答式,少了一点探讨式……这也是我今后课堂中教学中要继续反思的地方.
第二篇:一个母亲鼓励
一个母亲鼓励、呵护孩子的故事
说到鼓励和心灵的呵护,我又想起了一位家长鼓励孩子,呵护孩子心灵的感人故事。
有一个孩子,生性比较顽皮。第一次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宝宝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种都坐不住,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回家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名小朋友,唯有他表现最差;唯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她儿子说:“老师表扬了你,说宝宝原来在凳子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孩子的妈妈都很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就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你儿子排第40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回家路上,她流下了眼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了信心,说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排在第21名的你的同桌。”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亮,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了。孩子上初中后,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总是在差生的行列中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意料,直到结束都没听到。她有些不习惯,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她说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跟儿子说过相信他能考上这所大学。她儿子从学校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字样的特快专递交到她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已的房间里大哭起来,儿子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世界上只有你最欣赏我。。。”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湿了手中的信封。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当你听完了这个故事后,你们的感想如何呢?难道你们不觉得,一个人之所以成功、成才、成名,一方面是自身的素质和努力,另一方面也是他人的鼓励在起着关键作用吗? 可见,鼓励是人生的一剂良药,是事业成功的基石,是人间的一缕春风。
心理问题专家建议考前做好10件事
心理问题专家建议考前做好10件事
距离高考或中考还有一个星期,各所学校都已停止授课,由教师答疑,但据不少老师介绍,答疑中面临最多的是考生心理问题。为此,他们建议考生做好10件事,以饱满情绪迎考。
一、制定作息时间计划。在最后一个星期内,不少考生已离校回家复习,老师们建议这些考生,把每天的复习功课、文体活动、休息与睡眠的时间安排合理,防止在家复习忙忙乱乱,按计划行事,使生理节奏感与心理节奏感增强。
二、把生物钟调向高考日。按照高考上午开始时间与下午开始时间复习功课,有助于进入高考状态,充分发挥已掌握的知识。
三、抓住最佳记忆时间。心理学研究证明,早晨起床后半小时及晚上睡觉前半小时由于不受前摄抑制、后摄抑制的影响,记忆效果最好。建议考生在早晨起床后半小时及晚上睡觉前半小时复习最关键、最重要的课程内容。
四、以高考心态做卷。一些考生认为自己已经做了好几个月的卷子了,临考前一个星期不做,看看就行了,这可能会导致考试时手生,影响发挥。老师建议考前以高考的心态做些试卷,到高考时就会以平常心态做卷子。
五、参加自己喜欢的文体活动。调节情绪、消除疲劳、养精蓄锐,以稳定的、饱满的情绪迎战高考。但参加体育活动时,切忌剧烈运动,防止受伤。
六、少玩电脑和上网。玩电脑、上网容易上瘾,影响考生复习时间,也会抑制考生对已掌握知识的发挥。
七、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胃肠疾病。考生回家复习,家长往往会给他们准备大鱼大肉,但暴饮暴食会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影响情绪安定,不利于考试。建议按照平时的饮食习惯吃饭就可以,没有必要因加强营养去吃大鱼大肉。
八、调整睡眠。从现在起切忌再“开夜车”,建议考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把晚间睡眠调整到十点或十一点。考前的前一天晚上切不可提前上床,否则很容易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使心绪烦躁不安,影响考试。
九、不想考试后的事。随着高考日的临近,不少考生开始想起考后的安排了,容易分散注意力,老师们建议考生在考前应集中心思,全力以赴迎考。
十、不再做难题,不再做新的题目,以免自信心受打击。
第三篇:作文 母亲的鼓励
[作文 母亲的鼓励]当你失败是,是谁在鼓励你?当你摔倒时,是谁把你扶起?当你孤独时,是谁陪伴你?是母亲,是生你养你的母亲,作文 母亲的鼓励。她无时无刻不陪在你身边。
记得那是四年级的事了,四年级的暑假我就开始学扬琴,因为当时还没请到老师,所以就在家里练基本功。妈妈每天都在家里陪我练琴,不时地鼓励我。过了几个星期,妈妈把我带到叔叔家去,说是带我去学琴。我跟叔叔学了半年,不管刮风下雨,妈妈总是按时接送我,从不叫苦叫累。后来,妈妈带我去乡里的戏团报名,跟他们一起配合在练琴,由于我家和戏团离得远,所以我们不知道戏团已经开始排戏了,等我们去时,他们已经学了一半,初中一年级作文《作文 母亲的鼓励》。◆分享好文◆因此,我比他们落后了很多,为了赶上他们,我得加班加点地练习了,这时,妈妈在我身边鼓励我,不辞辛苦地来回接送我,她似乎比我还累。但她从不说什么,经过我的努力,我很快就追上他们了。
有一次,妈妈说晚上要带我去跑台和别人一起合奏。当时,我听后心情很紧张,妈妈就说:“别紧张没问题的,我相信你。”听了妈妈的话,我还是有点担心。
晚上演奏时,由于我太紧张了,所以出了差错,虽然大家都很努力的配合我,但是,我还是失败了。
回到家后,我一直把我自己关在屋子里哭。妈妈看到我这样很心疼,便走到我身旁坐了下来,她看了看1,亲切地说:“女儿啊,妈妈觉得你就很棒了,只要你努力学习,你一定会成功的。”听了妈妈的话后,我振作了起来,我不能就这样被打败。妈妈的话给了我很大自信和鼓励,让我有勇气去面对困难,面对失败。经过额的不懈努力,后来我终于成功了。
妈妈,感谢您!感谢您无时无刻地陪在我身边;感谢您在我失败的时候鼓励我,让我再次振作起来。我一定会好好努力的,不会让您失望的。
第四篇:母亲教学设计
年级: 八年级 科目: 语文 课题:《我的母亲》 主备人:李红军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2013年-2月 学习目标
1、概括文章中的具体事件,分析母亲优秀的性格品质,感受母亲的人物形象;
2、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
3、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再次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学习重点
概括文章中的具体事件,分析母亲优秀的性格品质,感受母亲的人物形象。学习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
2、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再次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学习方法:学导练教学法:默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参与适当引导。
教学过程:
——(此课篇幅较长,最好有课前预习设计)
【课前预习设计】
1、阅读课文,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 绰号 庶祖母 吹笙 .....摹画 眼翳 舔去
侮辱 ....
2、相关资料积累
从古到今,都有很多关于母亲的作品,歌曲诗词等。请回忆有关母亲题材的作品并积累。
3、课文相关链接资料
【资料1】了解胡适及他的母亲:
胡 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生于上海。幼年在故乡家塾读书,1904年随兄到上海,先后进梅溪学堂、澄衷学堂,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赴美留学,先入康奈尔大学农科,1912年转文学院,修哲学、文学。1915年人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是杜威。从此一生信奉杜威的实用主义。1916年开始与在美同学讨沦白话文,最后写成《文学改良当议》,1917年1月发表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这是最早全面系统地提倡白话文的论文,在新文化运动初期产生重大影响。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新青年》编辑,1920年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五四运动以后,思想逐渐趋于保守。1928年受聘担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1931年回北大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32年5月创办《独立评论》。抗战期间一直担任驻美大使。1946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到美国,次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图书馆馆长。1958年回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中央研究院举行第五次院士会议,为欢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结束时,因猝发心脏病逝世。
冯顺娣,安徽绩溪人,16岁时被许配给胡传作填房。时胡传年48岁,前妻曹氏去世十余年,他在外做官,家中没有一个家眷实在不方便,胡传长子长女都比冯顺娣大。为了家人,冯顺娣答应嫁到胡家。婚后第二年,来到上海,在胡适三岁的时候,胡传死在厦门。当时冯顺娣只有23岁。【资料2】
我们家乡的蒙馆学金太轻,每个学生每年只送两块银元。先生对于这一类学生,自然不肯耐心教书,每天只教他们念死书,背死书,从来不肯为他们“讲书”……
我一个人不属于这“两元”的阶级,我母亲渴望我读书,故学金特别优厚,第一年就送了六块钱,以后每年增加,最后一年加到十二元。这样的学金,在家乡要算“打破纪录”的了。——《胡适自传·四十自述》,第24页
【资料3】
有一天,一件小事使我突然明白我母亲增加学金的大恩惠。一个同学的母亲来请禹臣先生代写家信给她的丈夫;信写成了,先生交她的儿子晚上带回家去。一会儿,先生出门去了,这位同学把家信抽出来偷看。他突然过来问我道:“糜,这信上第一句‘父亲大人膝下’是什么意思?”他比我只小一岁,也念过《四书》,却不懂“父亲大人膝下”是什么!这时候,我才明白我是一个受到特别待遇的人,因为别人每年出两块钱,我去年却送十块钱。
——《胡适自传·四十自述》,第24—25页
【资料4】
(母亲)十七岁嫁到胡家,是父亲的第三个妻子。父亲前妻有六个儿女,那时我的大哥大姐都已长大,大姐比母亲大七岁,大哥也比母亲大两岁。父母结婚后第二年,生下我。我才三岁零八个月时,不幸父亲就病逝了。母亲二十三岁开始守寡,独自撑持家道中落、经济困窘的门户,忍辱负重,倍费辛劳,终年四十六岁,一直守了二十三年的寡。
4、概括各段的内容,理清课文结构。提示: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交代母亲的姓氏和早逝。
第二部分(3—6),回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表现母亲的慈爱、善良、能干和奉献精神。第三部分(7—8),以无限痛惜的心情交代母亲去世时还年轻,概括母亲的良好品质。)
5、讨论课后习题一,初步掌握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思考下列问题:
1、大家阅读课文,并找出胡适对她母亲的评价。(提示:使用文中的字词来回答。)
2、在这些评语中,胡适称母亲“母”、“父”、“师”。“母”这个称呼无须解释,但为什么又称母亲是“父”,是“师”呢?
【学生活动一】
3、母亲真的如文中所说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严师”、“慈母”分别体现在何处,请具体分析!
教师点拨: “严师”分析
A、学生谈母亲对我的教之严,一般不会遗漏一件事情,原文中是这样表达的: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情,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
——遗憾的是学生对此事件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母亲对我要求的严格上。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文字的意蕴就完全没有出来,母亲的形象明晰而不生动。
在这个地方提醒学生停下来,试着让他们赏析“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这句话。学生开始可能总是很疑惑的,因为这句话粗粗看来没有难点,也没有什么值得深究的地方。师点拨引导学生想象:
母亲到底坐了多久了,母亲会怎样坐?还有文中那个“从”字会让你想到一些什么? 这样一琢磨味道就出来了,学生慢慢地就能谈出一些感受:
(1)比如他们想象到了母亲每天一大早起来,深情地坐在我的窗前凝视着我,此刻,母亲脸上的表情,母亲的温柔的满怀希望和爱的眼神,母亲的身姿动作,母亲的心情等等。
(2)那个“从”字更可能撩起了同学们的激情,他们说母亲一定是天天如此地等待儿子醒来,而年幼的儿子却是从来懵然无知,成年后的胡适在写这个细节的时候,一定会感慨万端情感难以自抑。
B、文中有一件事情是说我因为说粗话受到母亲责打,学生也很可能蜻蜓点水一般掠过,泛泛地分析说这事情表达了母亲对我要求的严格。
教师点拨赏析:“她气得坐着发抖”。
师,点拨:这里母亲的形象和整篇文章中母亲的形象有什么矛盾?从这个矛盾点你如何看母亲?
生:从全文来看,母亲是个很大度温和仁慈庄重的当家人,比如说母亲受了嫂子们的气不能忍受了,也只是“轻轻地哭一场”,还““不骂一个人”,“只是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的苦命”,在不争气的大哥引了一大堆债主在年关的时候压门时,她也能做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这样端庄坚韧的母亲却“气得发抖”,确实耐人寻味。
生:这句里有对儿子的伤心失望的气,有对自己命运坎坷的气,有对未来迷惘的气,有不能忍受却必须忍受的气------生:这里的“发抖”,既有对儿子的痛心,更多的是情到悲处自然鸣,是前尘往事涌到心头后一次咬紧牙关的发泄。外表坚强的母亲,也只有在人后,在晚上,在自己年幼的亲生儿子前面,才能在悲极之下发泄一下作为女人的软弱和痛楚啊!
--------
小结:文字剖析到这个份上,母亲的形象就非常立体而丰满,而不是一个概念式的“严父慈母”型高大全形象了。
“慈母”分析
学生可能谈到母亲为我舔病眼这件事情,但也往往浅尝辄止,停留在“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一事实的叙述上。
师点拨:提醒学生注意前一句“有一天夜里她把我叫醒”上,启发学生,“有一天夜里”和“叫醒”会让你联想到些什么?作者的母亲难道不可以在光线更好的白天为我舔病眼吗? 学生:可能就会想到了母亲多少个夜里的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想到了母亲整夜整夜的“又悔又急”,还有学生可能会深情地描绘了母亲终于无法抑止自己的心痛毅然起床小心翼翼地叫醒我的场面。--------小结:这样一拓展,文字的味道,作者的情感也就出来了。
【学生活动二】
4、胡适的母亲是这样教育他“做人”,你的母亲又是如何教育你“做人”?你从中感受到她对你爱了吗?(学生自主发言)【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小组合作,讨论下列问题
5、由此可见,这个家肯定不好当,不仅因为母亲是个寡妇,而且还是个年轻的后母。那么,她曾面临过哪些家庭状况呢?(提示:用较简洁的语言概括。)情况一: 情况二: 情况三:
6、母亲嫁入胡家30年,23年是在守寡。她做后母、后婆、后奶奶,她生活的艰辛确实如同胡适所说“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但是正是在这痛苦的生活中,胡适看到了母亲身上的优秀品质——宽容、善良、容忍、温和而又“刚气”。在潜移默化中,母亲教会了胡适该怎么做人。那么,胡适是如何评价母亲对自己的影响的呢? 师点拨:
A、《我的母亲》的结尾也是极为自然和朴实的,这和一般写母亲的文字不一样,直到最后一笔,作者也还是很冷静很理性,这让孩子们觉得很不够味,很不到位。教师指导朗读最后一段,反复朗读,读出味道。
学生如果完全能抓住“一丝一毫”、“一点点”这些表示数量的词语,还能把握反复出现的三个“如果”,在此基础上,还能回溯前文,把那个很淡很淡的“混”字也抓出来。这样一思考文字的合力就形成了:
其实,作者越谦逊,用词越谨慎,对自己的成就越避而不说,对母亲的感激就越深厚,读者的体验就越微妙而蕴藉。人品文品都在这些绝不煽情的文字中了。
B、胡适秉承了母亲那些优秀品质,在他的日常言行中都得以体现,我们来看以下几则资料:
胡适与鲁迅
胡适与鲁迅相识北大,先是朋友,后来因为思想与政见的不同,导致他们最后分道扬镳。鲁迅当年骂胡适,是尽人皆知的,但是,胡适则采取 “老僧不见不闻 ”的态度,不反击,不回应。鲁迅去世之后,胡适不仅没有说过一句恶话,相反还说了不少公道话。胡适曾在书信中说:“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早年的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
胡适有一句名言:“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
胡适还说过:“人家骂我的话,我统统都记不起了,并且要把它忘记得更快更好!” 【教师总结】由胡适的上述言行,我们可以看到胡适身上宽容、善良、体谅的良好品性,也进一步看到母亲对于胡适的确有非常深的影响。
【学生活动三】
7、胡适的母亲对胡适而言既是慈母,也是恩师,他“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那么你在为人处事当面有没有受到你母亲的影响?(学生自主发言)【课堂总结】 这堂课,我们谈了胡适的母亲,也谈了我们自己的母亲。尽管我们的母亲与胡适的母亲已经相隔将近一个世纪。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中**亲对子女的要求、对子女的教育、对子女的爱总有着相似的地方。你心目中的“理想妈妈”是什么样子的呢?课下,请同学们以这种方式:我想对胡适妈妈说------;我想对自己妈妈说-----;我想对全天下妈妈说-----把你对“理想妈妈”的思考写在练习簿上吧!【自主检测】
比较阅读
朱自清《背影》与胡适《我的母亲》(文章略)
1、让学生讨论两文的异同点,互相交流。
提示:《背影》《我的母亲》都表达“至爱亲情”的主题,都是回忆性的叙事纪实散文。《背影》是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的;而《我的母亲》是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四个片段,来表现人物的。
2、家庭是组成社会的一个细胞。读了课文后,你认为胡适成长的家庭环境哪些方面是好的,哪些方面是不可取的?
提示:胡适成长的家庭仍是一个封建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不可能有一个完美的家庭。胡适成长的这个家庭环境重教育,重文化,对子女要求严格,这是好的;有母爱的温暖,有母亲努力劳作的榜样,有文学熏陶,这些也是好的,但是体罚是不可取的。
【资料链接】
(预习教案中已经有了,此处略)
第五篇:听《母亲的鼓励》有感
听《母亲的鼓励》有感
在2013年10月26、27日这个周末,我有幸参加了第十届全国“相约名师,聚焦课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这个周末是个有意义的周末,也是个让我难忘的周末。
两天的时间,每一天都是充满期待,每一天都是心情澎湃。说来惭愧,倾听几位名师的课堂,我几度红了眼眶,被老师的用心讲解感动,被学生的精彩表现感动,被文中的人物、故事感动„„在那一个瞬间,我心中有一个声音在呐喊着:做语文老师,是件多么幸福的事!
这是第一次的厦门之行,我很欣喜,我见到了几位名师的风采,被深深的震憾和折服了。陈金龙老师那柔美的《月之故乡》;戴建荣老师《小古文教学》十四年独特的音韵;王文丽老师在《手术台就是阵地》所呈现出的“亲和、醇美、细腻、清晰”的教学风格;贾志敏老师则用他那亲切的态度,生动的语文给我们上了一节牵动人心的《母亲的鼓励》;管建刚老师虽不善言辞,但他把激情都献给了课堂,很有幸地,我欣赏到他上《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文章所彰显的锐利、深刻、独到的思想见解„„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在厦门“相约名师,聚焦课堂”的两天时间里,我看到了每个老师都有自己上课的个性,每个老师都牵扯着我的心为之跳动。但我想说,当我看到贾志敏老师出现在讲台上时,我的目光已经开始打量着他,我的心跳定格在了贾老师那三尺讲台上,并已经开始期待着贾老师的课。
当王文丽老师介绍贾老师已经七十几岁的时候,我由衷地佩服起贾老师,到这般年龄还能如此热衷教育事业,贾老师真能算是一棵|“常青藤”。
一堂课40分钟的时间,在贾老师的讲课声中,很快就结束了。下课后,我还沉浸在贾老师与同学们和谐相处地氛围当中,我还在接受着贾老师的课堂带给我们的洗礼当中„„
听完贾志敏老师的课后,有几点是最触动我心弦的:
一、教学态度亲切和蔼,语言生动
课堂从头到尾老师都是面带笑容地给学生上课,从课文的最开始让学生读“母亲”、“妈妈”这两个词语,贾老师就不断引导学生要读出词语中蕴含的情感。在课堂中只要是学生表现得好的地方,老师会微笑地表扬,让学生自信,所以贾老师的课上学生的发言都很精彩,甚至让台下的老师为学生的表现鼓掌,我想,这都离不开贾老师的亲切指导。
印象中最深刻地是这么一幕,当有一位同学念文章最后一段的时候,台下的我红了眼眶,因为学生的朗读太动人了。在我低头偷偷抹泪之际,我听见台上的贾老师对学生说:“有没有纸巾,我想让你帮我擦去我眼中的泪水”,看着学生为贾老师拭泪水的动作,他与学生之间那种亲密的举动,无间隙的情感,我为之赞叹,有多少老师能让学生这么擦泪呢?这举动中满含了师生间浓浓的关爱情怀啊,我想这与贾老师亲切的教态,生动的语文是息息相关的。
二、培养学生倾听能力,注意力能力
整个课堂上贾老师一直把握重要一点,要学生会倾听,要培养注意力。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他要求其他学生能够复述内容;当他念完一段话后,他要学生凭记忆写下这一段话;当同学念文章时,他要求学生来评价他读得怎么样,这些都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倾听能力和注意力能力。课堂上的这种能力在生活中一定也会有所帮助的。
三、注重拓展延伸,启发学生思维
文章《母亲的鼓励》写了幼儿园、小学、初中三个学段母亲对儿子的鼓励,然后就直接跳到大学,说儿子拿到清华重点大学录取通知书了。贾老师针对这个地方,提了一个很有深度的问题,“是作者疏漏了呢?还是作者是故意这么做的呢?中间少了一个高中时期,请同学们注意听老师念一段话,想想高中时母亲又会怎么鼓励儿子的?”贾老师把一段话念完后,让学生凭记忆写下开高中家长会时,老师对母亲说过的话,并以此为依据展开想象,回家后母亲会怎么“鼓励”儿子。当听到这个设计点后,我脑海中也开始思考,母亲对儿子会怎么鼓励呢?果不其然,学生的发言都很精彩,“儿子,老师说您越来越优秀了,再努力一点,考上清华、北大这种重点大学根本没什么困难„„”“儿子,老师表扬你进步很快,还说你如果想考国外的哈佛、牛顿学府,是很有希望的,你要加油哦„„”“儿子„„”学生的发言让台下的听课老师们不由地鼓掌。
四、训练口语交际,精彩课堂练笔
这一堂课是一节情感丰富的课,因为母亲的鼓励,儿子能够越来越棒,越走越稳,最终走在通往成功的大道上。但在贾老师的课堂上,这也是一堂令人动容的口语交际课,也是一堂精彩的作文课。他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了口语训练,同时也将写作融入其中。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男同学,当他在念他的想象母亲如何鼓励儿子的片段时,贾老师耐心地教导他,如何让他的文章更加准确地表意,更加恰当地表达出情感色彩。比如,男生说:“看见妈妈回来,他赶紧迎上去”„„贾老师就说:“把迎上去改成迎上前”,用字更准确;再比如男生说:“这种清华、北大的重点学校„„”贾老师又从旁点拨了,“这种是含贬义,应该改成这类清华、北大的„„”改一改就没有了贬义的味道;还有男生写到“儿子正在写作业,推门而入„„”贾老师马上又指导:“儿子在写作业,怎么能推门而入呢?”男同学马上会意,补上了“母亲推门而入”。
总之,贾志敏老师在课堂上适时的指导还有很多很多,这些小细节其实都给孩子的心灵注了一股清泉,让他们在以后口语交际和写作中更加懂得了如何将字用准确,如何使用词语,能够恰当地表达情感。没有刻意地笼统地教导,但是却是在无意中让孩子学得更多。我想,语文教学真的该像贾老师所做到的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吧!
五、简约而不简单
贾老师的课堂里没有现代技术里那华丽丽的幻灯片课件,但是他用一根粉笔,用他那饱含情感的朗读让同学在倾听中深刻地理解了《母亲的鼓励》这篇课文的含义。贾老师举例说,类似《雾地晨的小画家》、《两个名字》、《惊弓之鸟》这些美文,其实只要老师有感情地指导朗读,学生也就能领会其意了,不需要再生硬地分析分析,学生不仅欣赏不到美文的乐趣,也失去了对语文的兴趣。贾老师他引用叶圣陶的一句话来做解读,叶圣陶曾说,语文就是“口头说是语,书面写是文”,很显然,在贾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他用他那简约的课堂艺术,却表现出了叶圣陶先生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的“语文”课堂。
六、走出课堂,走进生活 学习了课文中母亲对儿子成长历程的鼓励,同学们都感受到了鼓励的伟大力量。这时,在课的结尾,贾老师让学生们说说:在生活中,你有给过谁鼓励吗?又或者,谁有给过你鼓励?鼓励带给了你什么样的影响?
这是个同学们敢于发言的话题,果不其然,课堂再次撞击起动人的火花。学生们都能说出鼓励的力量。而此时,贾老师更是从自身的经历谈起身旁人给他的鼓励,当他说四年前他患癌症时,身旁的罗医生,他的孙子,以及他的一位好朋友给他鼓励时,全会场的人都给了贾老师最热烈的掌声。
当这动人的掌声响起时,我的眼眶湿润润的,我觉得如果可以,我想对贾志敏老师深深地鞠一躬,致以最真诚的敬意。
做语文老师是幸福的,但要做一名好的语文老师是需要付出的。最后,我想借用贾老师的四个短句来作为鞭策,贾老师说想把语文教好,就应该做到“静下心来,潜心研究,认准目标,一意孤行”,如此,才是一名语文老师该做的事。愿这些话语成为我未来教师路途中的指明灯,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