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碧伟《三峡》教学设计(中语参)5篇

时间:2019-05-12 23:46: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颜碧伟《三峡》教学设计(中语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颜碧伟《三峡》教学设计(中语参)》。

第一篇:颜碧伟《三峡》教学设计(中语参)

《三峡》教学设计

颜碧伟 浙江省青田中学 邮编:323900

一、教学设想:

笔者以为,学习经典古文,重在品读、欣赏和积累。《三峡》是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歌咏自然山水小品文中的首篇。不论从什么角度看,《三峡》都是一篇绝妙的美文,这既是自然的伟大,也是文字的魅力,更是作者的匠心。通过学习此文,既要让学生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之美,更要使学生领悟祖国语言之美和作者的匠心独运。这堂课以寻找美,品读美和积累美贯穿始终,让学生始终沉浸于美的氛围之中。

二、教学目标:

1、了解郦道元、《水经注》以及古今三峡相关相关知识。

2、继续培养借助工具书、注释学习古文的能力,积累至今尚有活力的文言词句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悬泉瀑布、清荣峻茂、林寒涧肃、空谷传响等,背诵全文。

3、继续培养借助图书馆、网络等搜集与课文相关信息资料的能力。

4、引导学生从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两方面赏析《三峡》之美妙,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和祖国语言文字之情感。

三、教学重点:品读、赏析《三峡》之美。

四、教学难点:

1、文词方面:(1)“巴东三峡巫峡长”的理解。(2)“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正确翻译。(3)并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翻译。

2、从言语形式角度探寻《三峡》之妙。

五、课前准备:

(一)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三遍,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基本解决生字词读音,大致能翻译全文,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

2、搜寻三峡风光图片、三峡古今诗文。

(二)教师准备:

搜集三峡图片、诗文,课件制作。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整体感知

1、导入:激发兴趣

曾有外国朋友多次问当代著名散文家余秋雨先生:“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请告诉我一个最值得去的地方,只是一个。”

余先生常常脱口而出:“三峡。”

为什么余先生会如此坚定地推荐“三峡”呢? 凭同学们的了解,三峡会有什么魅力呢?

(引导学生把课前预习时准备的有关三峡的图片、诗词等在班上展示,然后大家达成共识,三峡是美的。老师板书“美”。)这节课,让我们穿过时间隧道,跟随一千多年前的古人郦道元去看一看那时候的三峡。(点击课件,出示课题)

2、初读:整体感知

(1)郦道元笔下的三峡是美的吗?若是美的,又美在哪里?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三峡美在哪里。注意字词读音(点击课件,出示学生可能会读错的生字注音)和老师的朗读节奏。(读毕向学生了解,预习时哪些字词查过了资料,引导这些字词有意识地去掌握。)

(2)齐读,注意朗读节奏。

(二)探究:品赏美点

1、从言语内容角度探究“三峡”之美。(1)疏通文句、探寻美点

通过刚才初读课文,你觉得作者笔下的三峡美吗?美在哪里?请同学们再自由读课文,把它们从课文中去找出来。当然,预习时借助课文注释、词典等工具书还不理解的词句,现在可以向其他同学或老师求救。若理解文意没问题了,请同学们用(点击课件)“三峡真美,美在,你看(听):

”的句式把自己找到的最喜欢的美点与大家说说。

(学生边自由读课文边理解课文后引导小组合作寻找课文美点)(2)交流美点、赏读美点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结果可能有: ①三峡真美,美在山长高连,(板书)你看:“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缺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此句什么意思?闭上眼睛,脑子里出现了什么画面?用什么语气读?赞美语气,读出雄壮感,齐读。)

②三峡真美,美在夏水猛急,(板书)你看:“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什么意思?想到哪首诗?齐背。此段怎么读?读出雄壮,男生齐读。)

③三峡真美,美在春冬之山水,(清幽秀丽)清荣峻茂,(板书)你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怎么翻译?闭上眼睛,脑子里又出现了什么画面?怎么读?语速舒缓,抒情恬美。女生齐读。)

④三峡真美,美在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板书)你看:(这主要是写什么季节的水和树?有什么画面?怎么读?)

⑤三峡真美,美在猿声凄婉,(板书)你听: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什么意思?你若置身其中,会想到什么?会有什么样的情感?怎么读?女生齐读。)

(此环节意在理解文意,即言语内容。教师要随机点拨,要引导学生把《三峡》美的文字还原成美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话语说出来,用自己的声音读出来。)

上面这些是作者已经写明的,我们从文本中读到的美点,那我们能不能根据课前预习对三峡的了解,说一说,古代或今天的三峡,还有哪些作者没有写到的但也是很美的呢?也用“三峡真美,美在,你看(听):

”的句式与大家说说。

(设计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把书读厚,并顺便带出作者和《水经注》的相关知识)学生可能会说到下列内容:

⑥三峡真美,美在云雾缭绕,你看„„

⑦三峡真美,美在细雨蒙蒙,你看:„„ ⑧三峡真美,美在淳朴的民风,你看:„„

⑨三峡真美,美在强壮的纤夫,你看:„„

⑩三峡真美,美在为人类输送源源不断的电力资源,你看:„„ „„„„

作者为什么不写这些?(“文章合为事而作”,郦道元的写作目的是给《水经》作注释。随机请学生讲述作者和《水经注》的相关知识。)

2、从言语形式角度探究《三峡》之美。

过渡:郦道元真不愧为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他用地理学家丰富的游历和散文家丰厚的文学功底,把《水经》里的一条(点击课件)“(江水)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十五字注释得如此美妙,让我们领略到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风光,让我们感受到三峡的“壮美、幽美和凄美”,真是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能襄括千里,包容四季;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能收纳山水草木,罗入古猿怪柏,其笔法确实精妙之至。

著名语文教育家王尚文先生曾说:学语文不能“得意忘言”。也就是说,我们学习语文既要领会作者说了什么,还要注意他是怎么说的。

刚才,我们更多的是关注文章说了哪些美点,而作者是怎么把文章写的漂亮的,我们并没有去注意。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三峡》在写法上有什么妙处。请同学们用:“《三峡》真妙,妙在,你看:

”句式说说。(点击课件)(板书:“妙”)

(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因为我们一直以来比较关注文章说了什么——言语内容,而较少关注文章是怎么说的——言语形式。这环节对大多学生而言,难度较大。为降低难度,教师可以先提示学生一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赏析文章的妙处,然后将下述一部分“妙点”制成课件作例子,再让学生寻找文章的妙点和相应的内容。总之,这环节要充分考虑学情,给学生台阶。不求学生说得多好,重在逐渐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结果可能有: ①《三峡》真妙,妙在结构精巧,(板书)你看:全文按总分安排内容,先述三峡总体概貌,后分季节描绘三峡风光,层次清晰。(若叫你把这句话拍成DV的话,怎么拍?)

②《三峡》真妙,妙在描绘角度变化多姿,(板书)你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这是俯视,“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这是仰视。(若叫你把这句话拍成DV的话,怎么拍?)

③《三峡》真妙,妙在正面描绘与侧面烘托相结合,(板书)你看:“两岸连山,略无缺处,重岩叠嶂”是正面写山的“高和连”,“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侧面烘托山的“高、连和陡”;(若叫你把这句话拍成DV的话,怎么拍?)

你再看:“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这是正面写夏水暴涨之壮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这是举例侧面印证水急烘托水之暴涨。

④《三峡》真妙,妙在语言凝练,(板书)你看:清荣峻茂,一字一景,令人回味无穷,妙不可言。

⑤《三峡》真妙,妙在意境丰富,(板书)你想: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这是雄壮;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这是幽静;高猿长啸,哀转久绝,这是凄婉。(若叫你把这句话拍成DV的话,怎么拍?)

⑥《三峡》真妙,妙在节奏鲜明,(板书)你听:整句与散句结合,齐整而不呆板,错落而不凌乱。

⑦《三峡》真妙,妙在修辞贴切,(板书)你看:“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用得恰当;“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等对偶的巧妙。

„„

(三)积累:配乐诵读

过渡:如此美妙的山水,如此美妙的文字,让我们高声诵读去体会并记住她吧!老师放点音乐看谁背诵得快,等一下我们来个男女生竞赛,看谁背诵得好,好吗?

1、配乐自由读。(点击课件,放轻音乐)

2、配乐背诵竞赛。

3、配乐齐背诵。

(四)对话:沟通古今

过渡:同学们的表现很出色,郦道元先生九泉之下有知,一定会为同学们高兴的。最后,同学们还有疑问或者还想对作者郦道元先生说点什么吗?

学生说疑问或与作者对话。

1、可能的疑问:(1)“巴东三峡巫峡长”,是“巫峡”长还是“西陵峡”长?(答案见附地图或留给学生课后探究)

(2)“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阻绝”怎么翻译为好。

2、可能的对话:(1)“谢谢您给我们留下了这么美妙的文字”。(2)“谢谢您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棒的地理著作”。(3)“你徒步走遍中国大小山河,真了不起,我们要向您学习”。(4)“长大了我也要做一位象您一样了不起的地理学家,研究祖国的大好河山。” „„

结语: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天的三峡正放射着令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三峡过去是我们的骄傲,今天它仍是中国人的自豪!我们相信,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

(五)作业:任选其二(点击课件)

1、上网了解今天三峡情况。

2、默写全文。

3、《走进母亲河——瓯江》语文综合性学习。(任选其一)

(1)拍摄或收集瓯江风光图片,将图片配上恰当的文字后做一次瓯江风光图片展或做一瓯江风光图片网页或做一本瓯江图片作品集。

(2)给瓯江或其沿岸你熟悉的景点写一篇解说词或导游词。(3)搜集瓯江沿岸谚语、歌谣、传说、故事,将之整理成集。(4)拍摄或收集瓯江沿岸摩崖石刻,做一简单分析研究。

附录一:板书设计

附录二:有关三峡的诗句

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月明中。

3、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

4、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猿呜悲,猿呜三声泪沾衣。

5、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7、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

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附录三:三峡地图

九、教后感思:

2005年10月29日

第二篇:颜碧伟:《报任安书》第三课时教学设计(2011.5.25改定稿)

亘古男儿一子长 隐忍著书雪前耻

——《报任安书》(节选)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浙江省青田中学

颜碧伟 发表于2011.9《中学语文教学》

教学设想】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好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在信中,司马迁倾吐了自己内心极大的悲愤和痛苦,表达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人生观,阐释了自己之所以‚隐忍苟活‛的原因。全文感情真挚而强烈,思路开阔,文势跌宕起伏。

苏教版教材将其选入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第一板块‚生存选择‛时,可能一方面为了照顾专题主题,另一方面为了降低学习难度,删去了‚身世遭遇‛等内容,并对‚遭辱之痛‛等近三分之二内容作了翻译。虽然如此,但学生学习此文,文字理解上的障碍还是很大。加之古今文化差异,学生对古代思想文化如‚刑不上大夫‛‚太上不辱先‛等内容了解不深,学起来会比较隔膜。所以,对于这些内容,老师若不有意识地提供资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那学生的体验只能是似是而非的浅尝辄止,很难走进司马迁的内心,更难体验司马迁选择隐忍苟活的艰难和痛苦。

因此,教学此文,笔者计划用两课时从语言层面梳理文章,然后借助一个‚辱‛字从文章内容层面用一节课时间展开学习,让学生体验到作者真挚的思想情感,从而丰富他们的心灵体验,增进他们的文化底蕴。【教学目标】

通过细读文本,体验司马迁遭辱之痛,探究他忍辱苟活之因,从而丰富心灵体验,增进自身文化底蕴,提升审美能力,为进一步鉴赏研读其他文学作品奠定基础。【教学重点】

通过细读文本,体验司马迁受刑之痛,探究他忍辱苟活之因,从而丰富心灵体验。【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刑不上大夫‛‚太上不辱先‛等疑难语句。【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前两课时我们从文言层面对《报仁安书》(节选)作了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大致了解了文章内容。下面先复习一下以下句子的翻译(PPT):(1)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3)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这节课,我们从内容层面对此文作深入学习。

二、生死选择,探讨文本:

过渡:有关此信的内容,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有一个精辟的概括,他认为: ‚整个《报任安书》就写了一个字,耻辱的‘辱’。这一个‘辱’字贯穿全文,作者着重写了三点。第一是受辱之因,就是为什么受到宫刑。第二是遭辱之痛,就是受了这场奇耻大辱之后,内心痛苦。第三是忍辱之由,就是为什么受了这么个奇耻大辱,自己能够忍下来,坚持活下来,为什么?‛

——据“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之“绝笔之作”整理

此文选入教材,节选的是后两部分内容,将第一部分内容“受辱之因”删去了。所以,这节课我们重点要体验司马迁“遭辱之痛”,探究司马迁“忍辱之由”。

(一)遭辱之痛

1、“遭辱之痛”到底有多少痛?

点拨:从课文中你感受到司马迁“遭辱之痛”了吗?这“辱”有很多种,“宫刑之辱”在众多“辱”中处于怎样的位置?他给人造成的“痛”又达到什么程度呢?从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明确:由课文第三段“①太上不辱先,②其次不辱身,③其次不辱理色,④其次不辱辞令,⑤其次诎体受辱,⑥其次易服受辱,⑦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⑧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⑨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⑩最下腐刑极矣”可知:这里有“四不辱”和“六受辱”,其受辱程度关系依次是①>②>③>④>和⑤<⑥<⑦<⑧<⑨<⑩。司马迁所遭受的宫刑,即腐刑,是最下等的刑罚,是极致的刑罚;宫刑是辱先,是最大程度的羞辱。尤其是“太上”“最下”“极矣”这些词写出了作者内心的极度痛苦。

从第七段“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等内容可以看出,“宫刑”给他带来的痛苦无以复加,简直是生不如死。

(相机板书“生”“难”“死”“易”)

提示: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引导学生揣摩课文将‚太上‛译为‚最好‛是否正确(这里应译为‚最上等的‛较妥),引导学生品味‚太上‛‚最下‛‚极矣‛‚亦何……乎‛‚甚耳‛‚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等语词,并指导学生诵读上述内容,体会司马迁遭受刑辱之巨痛。

2、“遭辱之痛”为何有这么痛?

点拨:宫刑,即阉割生殖器。司马迁为什么就这么痛苦呢?这与什么有关?司马迁那个时代及其那之前的人一般是如何看待受过宫刑的人的?请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课文思考讨论。PPT:(1)太上不辱先——古人眼中的孝:

①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②子曰:‚夫孝,德之本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孝经〃开宗明义章》

③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孝经〃五刑章第十一》 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孟子〃离娄上》(2)‚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夫以中才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 ——《报仁安书》

讨论后明确:人是社会的人,遭遇宫刑感受如何与当时社会的“荣辱观”密切相关。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宫刑,肉体上创伤,是不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宫刑,生理上不育,是大不孝。“夫孝,德之本也”,不孝则无德;“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不孝则不仁。

不孝不仁无德者,自然为世人所不齿。

所以,课文第七段作者自己说“重为乡党所笑”,一般人对待受“宫刑”之人,只有耻笑,没有同情。“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孔子、赵良、袁丝等都极度鄙视宦官这类遭阉割过的人。

因此,宫刑不仅仅是肉体上的创伤,更是精神上的摧残甚至毁灭。一个人,一旦与阉割这种事沾上边,也就进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不仅本人甚至其祖先及后人都会因此而蒙受羞辱。

相机板书:宫刑=伤身体+毁精神+绝后代+辱先。

极矣

太上

(怕学生一滑而过,特引资料使之更深切地感受到宫刑给作者带来的痛苦。)

(二)忍辱之由

1、一般士大夫万一犯罪将要受刑罚,那一般士大夫该怎么办?是“自杀免辱”还是“受刑苟活”?

点拨:如何理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这句话?作者列举西伯、李斯等“王侯将相”受辱又是为了说明什么呢?

老师相机PPT补充:

‚刑不上大夫‛语出《礼记〃曲礼》:‚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礼制;刑,刑法(非刑罚)。礼制和刑法是两套惩处犯罪的制度——礼制不针对庶民(只针对大夫),刑法不针对大夫(只针对庶民)。

‚刑不上大夫‛:大夫以上的官员及君王亲属犯罪,不施用带羞辱性的‚墨、劓(yì)、刖(yuè)、宫、大辟‛等‚刑法‛,而使用‚八议‛之‚礼‛的标准来确定如何惩处。这其中也有刑罚,但不在市朝行刑,而是用其他方式,如自裁、君王赐死、于隐秘处施刑等。其目的是让有贵族身份的犯人免受人格的污辱,保留适当的尊严、体面。

——据陆精康《“刑不上大夫”和“施刑于大夫”》整理

学生阅读上述内容和课文第三段后学习小组讨论明确:

“刑不上大夫”后接言“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意思是带羞辱性的“刑法”(非刑罚)一般不加到士大夫身上,但士大夫若真的犯法,那要通过“八议”之“礼”的标准对其进行惩罚。若议定他够得上“刑罚”,那士大夫该“定计于鲜”,即一般士大夫在面对刑罚之前,要先行引决,以免面对鞫(jū)讯(审

问)受辱——“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士可杀不可辱”。

作者列举“王侯将相”受辱,是表明是否受辱有时又是身不由己不足为怪的——“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若万一已经遭受刑罚之辱,那自杀已经于事无补——所以受辱之后是不能自杀的。

PPT小结:一般士大夫要避免受辱痛苦,最佳途径:洁身自好,保持节操,不要犯罪。万一获罪,要避免受刑之辱带来的莫大痛苦,最佳途径只有一个:受刑之前自杀。如果已经受刑,那么名节已经受辱,节操难免改变。此时再为了名节而自杀,就为时已晚。所以,司马迁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在受刑之前自杀,要么在受刑之后隐忍苟活——他自己也很清楚,按当时一般的常理,他应该在受刑之前自杀,或者说他该选择“自杀免辱”而不该选择宫刑苟活遭受痛苦。

(这是理解此文的难点,学生自己阅读时又往往不求甚解,无法‚深入、透彻、清晰‛地理解司马迁选择的艰难。所以,不惜给学生提供大篇辅助材料,以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

2、司马迁为什么不选择在受刑之前“自杀免辱”却选择“受刑苟活”呢? 点拨一PPT:是他贪生怕死不敢自裁吗?如果选择自裁会怎么样? 明确:从第四段“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可以看出,从亲情上,没有可以让他留恋的;“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从道理上,他懂得“去就之分”;从第六段“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等等,都可以看出:他不自杀绝不是贪生怕死。

因为死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之别,若选择自裁,则“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轻于鸿毛——“则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根据回答,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抓住第三段‚何以‛‚耳‛‚何也‛‚也‛等语气词品读‚假令伏法受诛……用之所趋异也‛等内容,体会作者不选择在受刑之前自杀的无奈。指导学生抓住第四段‚何如哉‛‚且……何……焉‛‚矣‛‚何至……哉‛‚且夫……况……乎‛等语词品读‚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 5

况仆之不得已乎‛等内容,体会作者绝非因父母兄弟妻子而‚贪生怕死‛和他对‚去就之分‛的清醒认识。

点拨二:既然不是“贪生怕死”,那他为何要“隐忍苟活”?请从他的生死观、活着的目的、活着的动力等角度去思考。小组合作探讨,分条概括。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PPT:

(1)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的生死观。有“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的人生价值观。

(2)活着的目的很明确——为了著书立说——“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有古人的榜样:①历史上受辱并非他一人——“王侯将相”也受辱却不能引决自裁;②“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文王、仲尼、屈原、左丘、孙子、吕不韦、韩非子等等圣贤,都在遭遇磨难后发愤著书立言流芳后世。

(4)孝——子承父志——父亲临危嘱托,完成遗愿。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章》)PPT小结: 一个有着精神追求的人过着一种耻辱的生活,一个有着尊严的人不再在乎尊严,他还要为人类著书立说,还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何其悲壮!又何其悲惨!但是,我们应该明白司马迁隐忍是为了著书,著书是为了立言,立言是为了建立三不朽之功业,建立三不朽之功业是为了洗雪前耻。与庸人的一死了之相比,他的隐忍著书立说体现出的是他极大的毅力和少有的男儿气概。也许这才是我们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和男子汉。

概言之:亘古男儿一子长,隐忍著书雪前耻。(板书)

(有了前面的学习铺垫,这并非教学的难点,但这是教学重点之一。因此这个点的引导和教学需要重锤敲打。同时,此环节的学习还要相机引导学生诵读、品味,从字里行间细细感受司马迁为此而活的悲愤和崇高。视学情,相机补充:‚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也‛和‚立德、立功、立言‛等。)

三、有感斯文,走出文本:

司马迁隐忍苟活,成为千古佳话。而屈原毅然赴死,也被后人传颂。这是为什么呢?请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独立思考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表自己组的理解。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聆听吸纳学习同学的见解。只要言之成理,老师即给予肯定。)

四、课外作业,继续提升:

此文是司马迁写给任安的回信。但有人说,此信不仅仅是写给任安的,还是写给汉武帝的,更是写给天下人的。

我们认真学习了此信的节选,你一定有自己的感想,能写一封回信给司马迁谈谈你读后的感受或启发吗?

课外请阅读《报任安书》全文,以《我想对您说》为题给司马迁写一封回信。

附板书设计:

亘古男儿一子长 隐忍立言雪前耻

司 马 迁

宫刑=伤身体+毁精神+绝后代+辱先

极矣

太上 生

说明:此板书外形为‚一大人‛即‚天‛字,寓意为司马迁乃一‚顶天立地之伟男子‛也。

第三篇:三峡教学设计

《三峡》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运用图书馆、网络媒介等。让学生自己来查找所需的资料,培养学生利用资料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

2、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形象的影像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兴趣,积极自主地探寻知识。在视听想象中,锻炼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在练习中模仿运用。教学目标:

1、利用书中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掌握生字,学会翻译,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进而达到快乐背诵的目的。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学会翻译,理解课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达到背诵的目的。

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2、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文学素养,进而产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①查找有关三峡的知识、图片等。②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初步翻译全文。③朗读课文。

2、教师准备资料:①《话说长江》中关于三峡的影片剪辑。②“告别三峡”文化专题的图片、绘画等。③辅助教学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式:

启发讨论、互动合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屏幕:一幅两岸高山,中间流水的三峡图)

1、由三峡的“峡”字破题导入课文:峡是什么意思?注意它的偏旁和字义。(两山夹水的地方)

2、进一步引导学生:如果要表现三峡,一定要抓住什么景物来表现呢?(山、水)

二、观看《话说长江》中有关三峡的一段录像,请学生用画笔把三峡最美的景画出来或用自

己的话把它描述下来,特别是画出或写出山和水的特点。

三、同学分组讨论评价,选出最佳“三峡小画家”和“三峡小作家”。展示他们的作品,并请获奖者和小评委们分别陈述自己的观点和依据。特别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突出了三峡山水的什么特点。

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基础学习。(多媒体内容随具体情况而定)

1、其实,远在北魏的时候,有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就曾经描述过三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习,看他是怎样写三峡的。

2、学生看注释,主动获取有关郦道元、《水经注》的知识。

3、检查预习情况:阙 嶂 曦 襄 溯 湍……并找一找这些词在哪些句子里,说说含义。同桌之间可交流讨论,共同解决。

4、听录音,指导学生朗读,从整体把握课文。(可单个读,可分男女生读,可整体朗读)划分句间停顿点拨:

第1自然段: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2自然段: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3自然段: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清/荣/峻/茂

第4自然段: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五、课后练习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初步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疏通文意。(多媒体显示疑难字句)

分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师点拨引导,集体解决疑难字句。

二、出示思考题,请同学思考、讨论完成,做好圈点勾画。(多媒体显示思考题)

1、阅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三峡山和水的语句来,分别做好记号。

2、在描写三峡山的语句中,找出关键字词来说明三峡山的特点。用“”表示。

3、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水的?每个季节的水有什么特征?找出关键字词用“表示。

三、根据以上问题分析课文,达到背诵目的。(多媒体板书)

1、请学生朗读有关山的语句,找出关键字词说明山的特点。

关键字词:连、无阙、重叠、隐蔽

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2、根据以上特点,结合关键字词来背诵山的语句。

3、请学生朗读有关水的语句,说出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顺序:①季节顺序:夏、春冬、秋;②根据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

4、请学生找出关键字词说明每个季节水的特点。

夏季 关键字词:襄、阻绝、朝发暮到、乘奔御风

特点:水势浩大、流速迅猛(层层铺展)——险

春冬 关键字词:素、绿、清、影;清荣峻茂

特点:水退潭清、风景秀丽(动静结合)——趣

秋季 关键字词:寒、肃、凄、哀

特点: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侧面描写)——悲

指导学生注意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

5、根据以上特点,结合关键字词来背诵水的语句。

6、给学生一定时间,独立温习背诵全文,最后齐背。

四、结合自己的作品(第一课时观看《话说长江》中有关三峡的一段录像后,请学生用画笔把三峡最美的景画出来或用自己的话把它描述下来),谈谈对本文的感受,然后试着模仿或修 改自己的作品。可引导学生从语言运用、材料安排、结构布局等方面分析。

①本文语言精练,仅用百余字,却写出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诸多气象。

②语言富有表现力,情景交融,三峡的千姿百态尽在眼前。

③描写顺序先大后小、先总后分,层次分明。

④选取极有特征的事物,寥寥几笔,使读者身临其境。

⑤各个部分,各有侧重,互相映衬,互相补充。

⑥笔法多变,有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有粗线勾勒、工笔刻画,有全景鸟瞰、特写镜头等等。

学生可各抒己见,只要有理有据,都值得鼓励。如学生回答不到位,可由教师补充讲述。学生模仿、修改后的作品,教师要及时关注、指正、鼓励。

五、拓展思路,展示学生收集到的资料,特别是有关三峡的古今诗词、歌谣以及三峡工程,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六、课后练习

1、背诵课文,摘抄精彩词句。

2、补充阅读刘白羽的《长江三峡》和余秋雨的《三峡》,比较三者之间的异同。

第四篇:《三峡》教学设计

《三峡》教学设计

编写时间 教学时间

主备人 白富祥 执教者 白富祥 签审者

课题

三 峡

共 2 课时

第 1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的美。

(二)能力目标

1.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

2.学习本课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

(三)情感目标

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三峡的美和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

教学难点

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的美。

教学方法

朗诵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课件、展台

教 学 过 程

备注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三峡风光,感受引读。

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学读古文,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通顺,注意文中停顿,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2、)学生初度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

①厥()叠嶂()曦()月 襄()月 沿溯()素湍()绝巘()飞漱()长啸()属()引 哀转()

②辨明词义

通假字:略无厥处(通“缺”,空缺)

哀转久绝(通“啭”,声音转折)

古今异义:(主要了解在具体语境中所表达的古义)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冲上)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真,实在)

一词多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a略无阙处(毫无)b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c夏水襄陵(漫上)d不见曦月(阳光)

e或王命急宣(有时)f虽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

g不以疾也(认为,觉得)h绝周谳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i素湍绿潭(急流的水)j飞漱其间(冲刷)

k良多趣味(很)1.属引凄异(连续;延长)

m.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n.林寒涧肃(寂静)

3、背一背: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4、根据文章想象三峡壮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

山----两岸连山 隐天蔽日 高峻美

三峡 夏---夏水襄陵 乘奔御风 奔放美

水 春冬---素湍绿潭 悬泉瀑布 清幽美

秋----林寒涧肃 高猿长啸 凄婉美 5、说一说:读完课文后,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交流。

课后

反思

《三峡》教学设计

编写时间 教学时间

主备人 白富祥 执教者 白富祥 签审者

课题

三 峡

共 2 课时

第 1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的美。

(二)能力目标

1.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

2.学习本课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

(三)情感目标

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三峡的美和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

教学难点

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的美。

教学方法

朗诵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课件、展台

教 学 过 程

备注

第二课时

一、知识回放

在上一节课,我们着重理解了全文的基本内容,我们一起重温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根据文章写作思路想象三峡壮景,并有感情的朗读。

山----两岸连山 隐天蔽日 高峻美(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三峡 夏---夏水襄陵 乘奔御风 奔放美(层层铺陈、侧面烘托)

水 春冬---素湍绿潭 悬泉瀑布 清幽美(大笔点染 生动精练)

秋----林寒涧肃 高猿长啸 凄婉美(正面摹声 侧面引用)

二、合作探究,品析美景。

这节课我们着重理解文章的美和写作的妙处。

1)同学们,三峡很美,哪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____ 美,你看 ”的句式说一说吗?

例:三峡的 山 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2)三峡的美哪里是文字能穷尽的?它还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你能再说一句想象的话吗?

如:三峡的云美。你看,那漂浮在十二峰上的白雾,似烟非烟,似云非云,多么婀娜多情,多么幽深秀丽。

3)三峡美景让人赏心悦目。写景是为了抒情,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 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4)这样美的三峡,作者仅用150余字就描绘得如此传神入化,其语言之美,其笔法之妙,实在不能不令人称奇。下面请同学们来说说文章哪些地方写得美,写得妙。(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等方面着手)

例: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描写了“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写出了两岸连山,群峰对峙的雄姿。同时又从“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句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4)请同学们欣赏课文,并结合练习提示,领悟文章的写法之妙(学生合作学习,自由评说)

1、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句从 面体现了山峦的,山势的 ;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是 描写,以“不见曦月”衬托山的。

学生悟点:

教师点评:正面写山“连”的特点,粗笔勾勒,轮廓分明。“隐天蔽日”,山隐于天空,遮住太阳,侧面烘托山“高”。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写出了山高岭连的特点。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用了 手法,突出水势。

学生悟点:

教师点评:这段从浩大、险恶、湍急三方面描写三峡的水势,突出江水湍急、凶猛的特征。从侧面突出夏水湍急的语句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夏季的江水,作者运用了“层层铺展”的手法。

3、本文描写生动、精练,写“湍”用,写“潭”用,写“柏”用,写泉用。写景用极为精练的四个字,写出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学生悟点:

教师点评:山静、泉飞、怪柏、水奇,静中有动,声色分沓,山水相配,构成了一幅挺拔超俗的图画。

4、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既从 面摹声,又从 面引用,以渔歌的凄凉来写猿鸣,手法多变。

学生悟点:

教师点评: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本来“林寒涧肃”已经是够凄清的了,“容谷传响”的“高猿长啸”已经够凄异了,啼声的“哀转久绝”已经能够让闻者倍感寒意了。在尽写了山光水色之后将笔触转向“猿”与“人”,从而深化文章意境,这就是作者的妙笔所在。

学生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教师小结: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了精准的描写以及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三峡的美。

三、背诵美文

教师点拨:郦道元真不愧为北魏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他用地理学家的丰富游历和散文家的风厚的文学功底,在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却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古猿怪柏,其笔法确实精妙至极。难怪当代散文家 余秋雨先生说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三峡,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辞章了。这样的美文,读的时候,一定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投入自己的真实情感,用心体会山的高峻,水的湍急,春冬的静谧,秋的凄凉,就是要做到“心中有情”。同学们,让我们让我们满怀对这篇美文的喜爱,饱含感情的读起来并背出来。

四、比较拓展

同学们,小学里我们一定学过《早发白帝城》这首诗吧。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吧。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描绘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那你能找出诗句中与课文相对应的、写相同景致的句子吗?

1)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鸣;文章第一段则与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2)这一首诗所表达的感情与课文一样吗?

这首诗所表达的心情是愉快的;课文所表达的心情是悲凄的。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加点的词,把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2、课外延伸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看: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奇观。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三峡是美丽的。其实我们身边也有美丽的风景,我们白云山就是一个著名的风景点,请同学们学习郦道元的写景的手法,写一篇短文来向游客们展示白云山的美。

课后

反思

第五篇:三峡教学设计

《三峡》教学设计

永年第十五中学 贺社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4、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

1、重视朗读训练,指导学生在诵读中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文章描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二、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备:课件展示苏通大桥的壮美画面,并配上相关的文献资料说明,同时在《蓝色的多瑙河》的背景音乐烘托中,师生就苏通大桥的壮美身姿作短暂交流。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江映衬了桥美,桥点缀了江美,可谓桥美江更美。而在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的眼中,三峡才是长江最美的江段,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的笔墨,去领略一下1500年前长江三峡的优美风光。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130页。

二、走进作家,了解出处

首先,让我们结合书下注释,共同走进文章的作者,对他的情况作进一步的了解,哪位同学自告奋勇的为大家介绍一下?其他同学注意用笔圈画出要点。(学生朗读)

老师再为大家补充一下。(出示画面,学生齐读)①郦道元,“自幼好学,历览群书”,著有《水经注》。

②《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的地理著作,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和民俗风情录。

三、读通课文,正音清句 好,接下来,让我们通过自读课文的方式共同走进美丽的三峡,同学们读中可以将值得读准的字以及值得读清的句子圈点勾画出来交流。(学生自读,圈点勾画,小组交流)

优美的文章需要优美的朗读,现在让我们来听听名家的朗读,同学们注意听准字音,听清句读,并加以圈点勾画。(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并圈点勾画)

如此美文,我想大家更愿意自己读来试试,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听,听后我们一起来评点他朗读的优点和不足。(学生推荐朗读,读后师生评点交流)

四、读懂课文,感受美景

现在请同学们参照课下注释,再次自由的大声朗读课文,把意思难以落实的词或句子勾画出来,然后小组交流,疏通文意。(学生质疑释疑)

老师再给大家补充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子。(出示画面,学生回答)相信大家对文章的大意已经有所了解,来,我们一起把课文再朗读一遍,这一遍要注意边读边感受作者笔下三峡的美丽神奇的景象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呢?(学生齐读,回答问题)

五、读精课文,赏析美景

不错,所谓峡者,两山夹水之地也。山水最能表现峡的特点,因此作者正是抓住山和水来为我们描绘三峡的。

让我们先来欣赏一段优美的三峡风景片,然后看看同学们能否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与欣赏到哪些美景对应起来。(学生赏景,找对应的语句)

现在同学们一定会觉得三峡确实很美,就让我们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后交流你最喜欢作者笔下哪些三峡的景象?说说喜欢她什么样的特点?(学生朗读,相互交流)

是的,三峡处处是风景,但作者却仅仅用了155个字,写景真称得上凝练生动。这既与作者写景抓住了特征,又和作者恰当的安排了写景顺序有关,请同学们探究作者是如何安排写景顺序的?(学生探究、讨论交流)

好,让我们再次有感情的诵读课文,注意读出三峡的美。(分组朗读: 第一组读山之景;第二组读夏水之景;第三组读春冬之景;第四组读秋之景)

六、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同学们读得很好,其实秀丽迷人的三峡风光,历来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并留下不少的文学佳作,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两篇吗?(学生交流)

老师也为大家推荐一首《早发白帝城》,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诗作,朗读后请大家完成两个问题:(出示画面,学生齐读)

(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与《三峡》中哪两句内容最接近?(学生回答)

(2)读材料,了解李白写作此诗时的背景,探究“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与“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两句中人物的心境各是什么?(连接材料,学生探究交流)

七、小结课堂,布置作业

同学们,相信秀美的三峡给大家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但要知道她也仅是中华大地上的一朵奇葩,有更多的中华美景值得我们去领略,为之骄傲。

课后老师要求大家完成两个作业:(出示画面)

(1)、用散文化的笔调改写《三峡》,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不少于500字。

(2)、找一篇介绍中华美景的文章加以赏读。

【板书设计】

峡 郦道元

——

两岸连山

隐天蔽日夏 ——夏水襄陵

乘奔御风 水

春冬——素湍绿谭

悬泉瀑布 秋 ——林寒涧肃

高猿长啸

高峻美奔放美 清幽美

凄婉美

下载颜碧伟《三峡》教学设计(中语参)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颜碧伟《三峡》教学设计(中语参)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峡》教学设计

    《三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三峡》节选自《水经注·江水》。《水经注》作为一部为《水经》作注的地理专著,其重点是“水”以及与“水”紧密相关之处,这是它与其他山水......

    《三峡》教学设计(定稿)

    《三峡》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 【教学板块】朗......

    三峡教学设计

    三峡教学设计 三峡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三峡之秋》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四组的一篇自读课文,主要描写了三峡秋天早晨、中午、下午及夜晚不同时段的美丽景象。教学本课,重在引导学......

    三峡教学设计最新

    三峡教学设计同学们,假如你有一个外国的小朋友来咱们中国游玩,你打算带他去中国的那些地方呢?并说说理由?学生畅谈有这样一件事,当一位外国友人询问我国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如果只......

    《三峡》教学设计(定稿)

    安徽省语文学科一课一优评选 参 赛 教 学 设 计 课 题:三峡 执教者 :阜阳市太和县城关镇中心校时 间:2014年11月 范桂侠 《三峡》教学设计 阜阳市太和县城关镇中心校 范桂侠......

    《三峡》教学设计

    16、《三峡》 ——教学设计 河南省焦作市人民中学 语文组 谢晓军 【课程分析】 《三峡》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是郦道元抒写三峡风光的游记散文,写......

    《三峡》教学设计

    《三峡》教学设计 即墨市庙头中学 王永光 一、 导入: 请同学们回答一个问题,中国第一大河是—— 生:长江。  师:对。那么,浩瀚的长江水流湍急,危崖壁立,景色最为壮观的风光当......

    三峡教学设计

    三峡讲课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哪位同学去过长江三峡啊?谁能给大家描述一下?长江三峡处于长江上游,风景优美,是我国十大旅游胜地之一,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现如今三峡的美丽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