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第九册第7课《桂花雨》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3:37: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课标版第九册第7课《桂花雨》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课标版第九册第7课《桂花雨》教学设计》。

第一篇:人教课标版第九册第7课《桂花雨》教学设计

《桂花雨》教学设计

《桂花雨》教学设计 执教:朐阳小学 李莉莉 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

3、体会作者喜欢桂花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回忆童年,谈话导入

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令人难忘的。回忆童年经历过的美好的事情是一种享受,充满乐趣。你愿意和同学们分享一下童年里最有趣或者印象最深的事情吗?

童年曾发生过的趣事令我们难忘,只要一想起它,我们仍会感受到一种快乐。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一起走进台湾女作家琦君的童年,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摇桂花,去感受一场缤纷的《桂花雨》,感受桂花带给我们的“花乐”“花香”。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初步感知

1、让我们用心去读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词,把生字读准,句子读通,意思读懂。读到喜欢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2、小组合作交流学习: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检查生词的掌握情况,再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检查生词掌握情况

4、你见过桂花树吗?

“叶密千层秀,花开万点金。清香不与群芳并,自是花中第一流。”这是诗人笔下的桂花。那么作者家乡的桂花又是什么样的呢?“书中自有黄金屋”,同学们,赶紧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让我们一起挖出本节课的第一桶知识黄金。

桂花树长得笨笨拙拙,不开花时,只看到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时,也得仔细地在绿叶丛里找,才能见到金黄而又细小,朴素而又淡雅的小花,可作者喜欢的就是桂花,这是什么原因呢?

5、读课文,找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

(1)“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2)“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一个“浸”字仿佛让我们也置身于沁人心脾的桂花香中,老师建议你把这种感受带入课文读一读,让我们一起陶醉在桂花的香气中。

正是这满树生香,弥漫四方的花香让作者对桂花魂牵梦萦。

三、细读课文,体会“摇桂花”的快乐,感受“桂花雨”的美丽

1、在作者的记忆里难以忘怀的仅仅是桂花的香味吗?你认为更重要的是什么?

2、下面,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享受摇花的快乐,感受桂花雨的美丽。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三段,边读边想象桂花飘洒而下的情景去感受作者的快乐。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这时,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体会作者对摇桂花急切期待之情)

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听了母亲的话,我的心情更加—急切了。当听到母亲吩咐提前摇桂花的时候,这下我可乐了。作者为什么乐了?终于可以摇桂花了,这是作者期盼已久的大事,她自然高兴。你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的“摇花乐”?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我从作者的动作体会到了摇花的欢乐)这里作者抓住了摇桂花时的动作来写,虽然只用了几个平常简单的词语,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形象却跃然纸上,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面带微笑的小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在庭院中帮着——铺竹席,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这几个连续动作就是作者摇花时欢快心情的流露。还有哪些地方也反映了作者摇花的欢乐呢?(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喊”:平常我们高兴的时候才会大喊大叫,现在作者看到金灿灿的桂花从绿叶中,飘飘洒洒落下来,而且落得满头满身,她自然会高兴得情不自禁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一个喊字写出了作者的快乐。此时桂花落在你的头上、颈上、身上,你有什么感受?大家喜欢不喜欢这种感觉?我们也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还不够兴奋,再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此刻,我们也都浸在香气四溢的桂花香里了!摇啊摇啊,终于摇下了期盼已久的桂花雨,让我们再一次享受那落英缤纷的桂花雨带给我们的快乐吧。(齐读:这下我可乐„„好香的桂花雨啊)

3、我们已深深地沉浸在桂花雨欢乐的笑声之中了,已深深地浸润在作者童年美好的回忆之中,其实,当时作者的父母亲也都在场,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香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于是父亲顿时诗性大发,作诗一首,想读吗? 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是呀!摇桂花是童年里最快乐的事情,孩子们做梦都梦到它,连梦都被桂花熏得又香又甜。这里我们不仅感受到桂花丰收给作者一家人带来的快乐,还能感受到那一家人其乐融融享受着天伦之乐的情景。4、可不是吗?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竹席上,晒上——好几天太阳。桂花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看来,桂花不仅给我和家人带来了快乐,也给村里人带来了幸福,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里。桂花已经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四、深入感悟,升华乡情

孩子们,其实作者十二岁时就和母亲离开了老家,也离开了这桂花树,每次从外地回家时,作者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母亲却常常说----齐读: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1、外地的桂花真的不如家乡的桂花香吗?

2、月是故乡明,故乡的一草一木都会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对亲人的思念。爱家乡的桂花,其实就是爱——故乡,家乡的桂花,成了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在母亲心中,家乡的桂花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母亲的这番话,这份情,自然影响了我,感染了我,于是„„(读最后一句)

3、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对童年的怀念,对母亲的依恋,对故乡的留恋,怎能不让作者喜欢呢

许多年过去了,作者琦君早已告别了童年,离开了母亲,远离了故土可她仍然用自己的笔写童年,写母亲,写故土。感谢琦君,感谢桂花,她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年是美妙的,故土是美丽的,人生更是美好的。让我们再来读一遍父亲的“口占一绝” 把这场美丽幽雅、清香四溢的桂花雨永远留在记忆深处!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尤其是第五自然段基本上要求能熟读成颂。

2、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怀乡之情,以及摇花之乐。

3、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出怀乡的那份情感。

【教学过程】

一、介绍琦君,揭趣引入课文

板书:桂花雨。

介绍琦君:

琦君,原名潘希真。1917年7月24日她出生于浙江永嘉县瞿溪乡一个旧式家庭里,她的父亲是国民党的一名高级将领。琦君以散文响誉文坛,在琦君50多本文学作品中,童年、故乡、亲人、师友占据了她创作题材的绝大部分。她写的最出色的是回忆早年生活的怀旧文章,不论写人、事、物,都以细腻雅致的文笔,动人的情节把读者牵引至她所无法忘怀的故乡。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琦君,走近琦君的童年,好好地去欣赏欣赏那阵阵美丽的桂花雨吧!读题。看到题目,你想到了什么?激趣读文。

二、阅读课文,初步感受作者情怀

1、学生自读课文:

交流: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让我们先来看看桂花树的样子是怎样的,教学“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才能看到那些小花。”

2、既然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桂花也不好看,那作者为什么却对桂花那么痴迷呢?(因为桂花的香气。)

三、细读课文,感受桂花之香

1、师:仔细读课文,文章哪些语句写到了桂花的香气?请用“──”划下来。

2、交流:

朗读。

3、大屏幕显示下列句子:

⑴ 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⑵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⑶ “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⑷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⑸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⑹ 母亲洗净双手,撮一撮桂花放在水晶盘中,送到佛堂供佛,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世界。

师:用心读读这些句子,想想: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空气中全都飘飞着,弥漫着,沉浸着,浸泡着,淡雅的、浓郁的香味等。)这种走路空气中弥漫着香气,读书空气中充盈着香气,吃饭空气中飘飞着香气,睡觉也枕着香气入睡的感觉,课文中用哪个词把它表现出来了?(板书:浸)再轻轻地读文章4、6两节,你感受到了什么?再感情朗读4、6两小节。

4、怪不得,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里指哪里?是真的比不上吗?再读文章3、5、7小节结合文章中母亲对桂花的关注、深情来体会。

师:母亲关注着桂花,收获着桂花,也享受着馈赠桂花给她带来的乐趣,桂花已融入进了她的生命!所以──再读:“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5、当时,琦君体会不到母亲的那份落寞、那份深情,后来,一直到她旅居台湾以后,她才深切地感受到了,并把它流泻于笔端:

我们从大陆移植来此(“移植”一词,用得何等精妙),匆匆将三十年。生活上尽管早已能适应,而心灵上又何尝能一日忘怀于故土的一事一物。水果蔬菜是家乡的好,鸡鱼鸭肉是家乡的鲜。当然,风景是家乡的美,月是故乡明。

──《家乡味》

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

──《乡思》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还仅仅是母亲的心声吗?深情朗读这句话。

四、赏读课文,想象“摇花”之乐

师:作者怀念的只是桂花之香吗?

学生通过朗读,再现摇花乐。

教师配乐朗读: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在我的头上,落在我的肩上,落在我的脸上,落在我的身上,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低头一看,地上也早已铺满了桂花,踩上去软绵绵的。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让学生闭目想象。

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交流。

指导美读“这下,我可乐了„„好香的雨啊!”

师:作者怀念的仅仅是摇花之乐吗?(家乡的山山水水,人人物物,点点滴滴。)

再次深情朗读:“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五、提升认识,了解琦君其人

师:这么多年过去了,琦君已老了,并与今年五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她说的话,她写的文章,却成了我们永远的财富。齐读琦君的话:“这魂牵梦萦的故土,这难以割舍的童年,倘若都能一一收藏起来,藏在记忆的花园里,我想那一定是一朵朵常开不败的花。当我们想起来的时候,会觉得很温馨,那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花朵的芬芳,更是美丽的人生。”结课。

【评课】

朱慧:

这堂课朗读很到位。

1、教师舍得放时间给学生读书:

上课伊始,教师放手让学生整整读了五分钟,整个教学过程也均可说是书声琅琅。

2、教师抓住文本的典型语句,引导学生感受体会再入情朗读,学生大多能有滋有味地美读。

3、读得层次性也很鲜明,从读准、读通、美读,到最后的摇花部分的熟读成诵,层层递进,环环提高,学生就在这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读书,拥有了积累。

丁萍:

正如朱慧老师所评,章老师这堂课朗读指导很到位。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是一堂快乐的语文课。通过感受桂花的香,想象摇花的乐,孩子们沉浸于桂花的世界中,畅谈自己的感受:“我感觉我简直成了桂花人,满头满脸都是桂花,真香啊!”“我感觉我的周围全都弥漫着桂花的香味,那香味仿佛钻进了我的头发中,我的衣服中,我感觉我就像桂花仙子一样!”听着这诗意的语言,真是一种享受,有着如此快乐的心境,相信孩子们对语文的兴趣肯定会越来越浓。

杨洁:

优点我就不讲了,我来谈谈不足之处。这堂课后半堂课学生挺投入,可是前半堂课,学生没动起来,课堂有点沉闷,问题出在哪儿呢?学生划出了描写香气的句子谈感受时,迟迟无人举手,老师引导再三,效果仍不理想。这部分的设计是否存在问题?还有,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字表达浅显易懂,教师放得可否再开些?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对于像我这样普普通通的一线教师来说,更是遗憾多多。正如杨老师所评,前半堂课课堂很沉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想,主要原因在于当学生划出了描写香气的句子谈感受时,脱离了文本具体的语言环境,孤零零地那么几个句子,确实很难入情入境。让学生自读4、8小节,在语境中感受体会,或许情况就不同了。这是感受一。

二、杨老师说,这篇略读课文我在教学上放得不够开。确实,我也有同感。总感觉教师牵得痕迹太浓,略读的味道没上出来。但具体如何放,我不知道,这方面只有以后多关注,在教学实践中争取摸索出一点教学略读课文的方法来。整个教学过程,自己感觉比较满意的是:教学中,我始终把目光关注于学生,关注于学生的语言生长点,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说清楚,并能引导学生诵读、积累,扩充、丰厚学生原有的语言图式,为学生更高层次的语言提升、质变又添了一把薪,加了一把火。

《桂花雨》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无比怀念。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纯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桂花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

二、学情简析

《桂花雨》是一篇状物的抒情散文,以桂花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因此,我认为,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是要多读,在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二是多揣摩,从作者的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感悟文本内容,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实现自主、合作、高效地阅读。

三、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留恋童年、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从摇花乐 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 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五、预设流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让学生自由说童年趣事。

2、有位作家叫琦君,她也有难以忘怀的童年,让我们一起分享她童年的快乐,好吗? 3、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4、师:桂花你们见过吗?说说你了解的桂花有什么特点?

5、读着课题,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让我们深深地吮吸一中桂子诱人的香味,美美地读一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桂花雨》)。在这桂子飘香的季节,让我们寻着桂花的香气,跟随作者一起走进好的童年生活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阅读提示:

⑴ 读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 课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⑶ 想一想“桂花雨”指什么?

2、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老师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勾画批注。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指名学生说课文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桂花的喜欢。

(三)精读课文,想象情景,体会感情

1、了解桂花树的样子:

琦君笔下的桂花树到底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通过读描写桂花树样子的句子,展示桂花树与梅花树对比的图片,让学生体会桂花树“笨笨的样子”的 可爱,感受作者对桂花的喜爱。

2、梳理课文脉络: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琦君为什么还要写桂花呢?让我们一起读课文的有关内容,看看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桂花?

通过读书让学生发现是从“桂花的香”和“摇花的乐”两方面写的。

3、体会桂花的香:

桂花到底有多香,让我们通过读书去感受吧!

⑴ 找出写桂花香的句子:

重点指导的句子: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学生理解“全年”的意思:每当桂花盛开时,满树生香,花香随风飘逸,弥漫四方,人们沉浸在花香里;不开花时,人们用它泡茶做糕点,整个村子全年也都像被浸泡在花香里似的。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

晾时香,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⑵ 让学生读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⑶ 品尝桂花的香和甜。

⑷ 把桂花的香和甜通过读表达出来。

4、感受摇花的乐:

桂花的确很香,作者很喜欢它。其实最让作者高兴的事是──帮妈妈摇桂花。

⑴ 找出写作者想摇花的句子: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呀?”

⑵ 读句子感受作者急切的心理。

⑶ 演摇桂花的情景,说出此刻的心情。

⑷ 读写摇花乐的句子,感受摇花的高兴: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⑸ 学生表演“作者帮妈妈摇桂花”的情景,理解“桂花雨”指什么。

⑹ 身临其境,展开想象,自由评说。

⑺ 再次把摇花的乐用读表达出来。

5、感受母亲的思乡之情:

⑴ 出示母亲说的话: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⑵ 品读句子,感受母亲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在母亲眼里,月是故乡的明,人是故乡的亲,花也是故乡的香。

6、体会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由母亲对故乡的思念,引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勾起了“我”“深深的思乡之情”。

(四)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1、琦君八十多岁为寻根,再次来到故乡。她吃着桂花饼,品着桂花茶,泪水盈盈。琦君虽然身在台湾,可故乡一直没有离开过她,因为故乡一直在她的心里。

2、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对童年的回忆,肯定引起了我们对童年的回忆,让我们把童年的趣事像作者一样写下来吧。

六、设计意图

本设计在丰富的言语实践中,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能动性,打开了学生与文本的绿色对话空间,激情营造师生之间充满灵动的对话磁场。由童年引入,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孩子们会比较爱学,也使学生有的说爱说,整个流程体现了自读课文的教学特点,精心设计的问题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学生学时可以有的放矢,且能够抓住重点,学有目标,理解时更加透彻,设计中让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反复诵读,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想象,学生也更深入地理解了母亲话里的含义,感受到桂花的香,体会到摇花的快乐,也更切身地体会到课文中蕴含的对家乡深深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感受到了作者的童年是多么快乐,多么吸引人。本课的教学目标也在本设计中得以完美体现。

第二篇:人教课标版第九册第26课《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所选篇目均为剧本。《茶馆》《陈毅市长》是话剧剧本,《开国大典》是电影剧本。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话剧剧本的特点有一定了解,但要理解电影剧本与话剧剧本的不同还有一定难度。

学习本文要在了解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反复诵读,理解剧情,把握人物性格特点,体会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进而提高欣赏戏剧作品的能力。

学习本文可采用分角色朗读、排演课本剧等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二、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字词和相关文学常识;

2.理解剧情,了解电影剧本与话剧剧本的区别;

3.分析毛泽东等人物形象,体会作者通过生活细节刻画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入一: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整,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有一个令所有中国人扬眉吐气、令全世界为之瞩目的典礼,哪位同学知道这是什么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庆典,也是宣告中华民族获得新生的庆典。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五单元19课:电影文学剧本《开国大典》。

导入二:由电影《开国大典》片段(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或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录音导入。

(二)检查预习

利用大屏幕或卡片检测字词,也可同学之间互相检测。

(三)初读课文,确定学习重点

1.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剧情。要求带着问题读书,以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学习这篇课文应该解决哪些问题?

2.学生讨论本课的学习重点。(提示学生,确定一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时,可以参考单元说明和思考与练习。)

3.全班交流,教师归纳。

(1)积累字词,理解剧情。

(2)了解电影剧本与话剧剧本的区别。

(3)说说毛泽东是怎样一个人?

(4)作者是怎样塑造毛泽东等人物形象的?

4.确定第一课时的学习重点。可将前两点“积累字词,理解剧情”和“了解电影剧本与话剧剧本的区别”作为第一课时的学习重点。

(四)师生合作,突破重点

1.师生合作朗读课文,进一步感知剧情。

2.复述课文,学生点评。复述的目的是理解剧情,要求:(1)用自己的话和课文中的主要语句,把内容有条理地叙述出来;(2)把人物对话改为陈述句。

3.联系学过的话剧剧本《茶馆》和《陈毅市长》,以小组为单位比较话剧剧本与电影剧本的不同,组长主持并做好记录,全班交流。

4.老师小结话剧剧本与电影剧本的区别。

(1)话剧剧本主要以人物对话(台词)等手段,通过戏剧冲突的产生、发展、解决和富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反映社会生活,塑造人物形象。

(2)电影剧本主要通过不同的场景、镜头与镜头的组接(流动的画面)和人物在场景中的言行来反映社会生活,塑造人物形象。

5.观看话剧《茶馆》和电影《开国大典》的片段,进一步体会话剧剧本与电影剧本的区别。

(五)布置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排演课本剧。激发学生编、排、演的欲望。每个小组排演一个片段。分组时要考虑性别、学习成绩和个性特点等,要关注弱势学生。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复述,了解了剧情,讨论了话剧剧本与电影剧本的主要区别。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开国大典》,走近平凡的伟人毛泽东。

(二)检查作业

分组表演课本剧,师生共同点评。要求:态度端正,符合剧情。

(三)理解探究

围绕“毛泽东是怎样一个人”“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段塑造毛泽东这一形象的”这两个学习重点进行自主学习,老师及时点拨引导。可将教学重点拆分为三个问题:①简要概括作者写的几件事。②这几件事反映了毛泽东什么性格特点?③毛泽东的形象是怎样凸显出来的?

1.用四字词语概括剧本写的几件事,学生自由板书,师生共同评价。如概括不当,教师可以以一件小事为例做示范,其余三件小事由学生自己概括。

2.四件小事反映了毛泽东怎样的性格特点?学生板书,老师评价。概括有困难时可再次朗读重点段落,用心体会。

3.重点诵读街头吃馍、宴请程潜两个场景,理解这些生活细节体现了毛泽东什么性格特点。

4.总结剧本刻画人物的方法——通过生活细节塑造人物形象。

提示:可以从以小见大、生活细节的描写等角度思考。比如,毛泽东与山羊胡子的对话、与儿子的对话等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每件事都体现了毛泽东的风范:既有伟人的博大胸怀,也有普通人的情感,是一位平凡的伟人。

5.看电影《开国大典》中“父子对话”一段,深入体会剧本通过生活细节刻画人物的方法。

6.简要概括课文中另一人物九叔的性格特点,再度体会课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四)师生同台,倾情表演(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教师与学生自由组合,同台表演一个片段。力求感情充沛,惟妙惟肖。

(五)拓展延伸

课后阅读电影剧本《闪闪的红星》,以加深对电影剧本的理解。

第三篇:人教课标版第九册第25课《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三个字,会写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教学过程:

课间播放《十送红军》。

一、导入新课:

1、这支歌你听过吗?这是什么时候的歌曲呢?(长征)。

2、同学们,你们知道长征吗?你们了解长征吗?谁来说说你对长征的了解?(学生自由交谈)我们读过哪些有关长征故事的课文?

3、师介绍长征:(出示长征路线图)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保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了五岭,突破了乌江,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十一个省,行程二万五千余里,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征。在这胜利的时刻,我们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同志怀着无比豪迈的心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长征》。(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诗歌,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歌。

三、合作理解

各自理解诗句意思,遇到了“拦路虎”就问一问小组内的同学。

四、全班交流:

在你理解的过程中,哪些地方最不好理解呢? 预设: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谁来说说“五岭逶迤”的意思?(师边讲边画)“乌蒙磅礴”呢?(粉笔示意图,以突出其难。)红军是在什么情况下越过五岭和乌蒙山的?

2、红军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海拔二千三百多米)视为了什么?

3、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5、指导朗读。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可在红军眼里不边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重点理解一“暖”一“寒”。你是怎么认为的?

观看或讲述《巧夺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故事。(1935年5月红军巧夺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金沙江形式险要,敌人控制很严,但红军在渡口俘获了过江侦察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侯在对岸的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等敌军发觉赶来时,我军已经安然到达江北。)

2、指导朗读。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河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喜”的是为什么?

(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由于这时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雨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

2、指导朗读。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第一、二句有什么作用?(中心句“难”“只等闲”)

2、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个“难”字?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 “只等闲”?

3、指导朗读。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诵读升华

1、自由准备朗读(在座位上自由诵读,争取让你的朗读感动自己,感动大家,感动老师。)

2、指名读。

3、齐读,会背的背。

4、欣赏电视剧《长征》的片头。

六、拓展延伸:

学习完长征,你有心里话要对我们红军说吗?

七、教师小结:

今天,当我们再来学习这首让我们豪情满怀、热血沸腾的长征时,长征的历史正渐渐地离我们越来越远(70年),但老师相信,长征的精神一定会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用具:中国地图;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教师简介历史背景: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高考诗歌鉴赏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林斌讲英语完形填空林斌讲英语阅读理解 李俊和讲高中英语写作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句、释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磅礴:气势雄伟。泥丸:泥团子,小泥球。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

(五)作业。1.朗读这首诗。

2.写课后练习读读写写的词语。

3.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朗读全诗。

2、指名背诵并解释全诗。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品诗、品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开头两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两句是全诗的总起,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红军徒步长征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每天跟敌人,跟饥饿、疲劳、伤病,跟自然界的困难作生死的搏斗。这中间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但红军战士对这一切的回答是什么?你从这里感受到什么?

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根据下面的提示,在四人小组里练说: 第一步先找出的是那一句。

第二步说说从这句诗中看出红军遇到了什么困难。第三步说说红军是如何对待困难的。

3、学生交流后,汇报。

4、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吗?

5、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体会“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1)轻声读中间四句诗,想象一下红军过五岭、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观看录象)

(2)交流。(3)讨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这四个词语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红军长征途中征服了万水千山,作者为何只选择五岭、乌蒙、金沙江和大渡河来写?

7、齐读最后两句。

师:毛泽东用“更喜”来形容什么?这突出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背诵全诗。

六、欣赏歌曲《长征》。

七、总结。

伟大的长征虽然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但红军的英雄形象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八、扩展阅读。

推荐毛泽东的另一首歌颂长征的词《忆秦娥.娄山关》。

第四篇:人教课标版第九册第8课《小桥流水人家》教学设计

《小桥流水人家》教学设计

小桥流水人家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潮湿、螃蟹”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4、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课前准备】

古诗《天净沙》、教学课件。【教学流程】 课前演讲:我的家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有关思念家乡的课文《小桥流水人家》,出示课题,齐读。

2、读了这个题目,你的脑海里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学生自由说)你们说的都很美,3、其实,这个题目来自于一首古诗词?谁知道(课件出示马致远的《天净沙》)一起来读读这首古诗。这首词写出了一位远在他乡的人那种肝肠寸断的思乡之情。“小桥流水人家”人们通常用它来指代美丽的江南水乡。

4、那课文写的是什么内容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起走进“小桥流水人家”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课前让同学们做了充分的预习,哪位同学能读读本课出现的词语?

2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谈谈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师总结:同学们谈的非常好,课文中的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对,是对家乡的思念、爱恋之情。

2、分段落:

本文课题为“小桥流水人家”那么文章哪些段落在写到了小桥?哪些段落写到了流水?写人家的又是哪几小节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快速思考指名回答。)

(第1、2自然段写流水,第3、4自然段写小桥,第5、6自然段写人家)

三、细细品味,顺学而导

1、那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爱乡之情的呢?请同学们再细细读课文,划出让你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边读边在旁边记下自己的思考体会。

2、全班交流:

(随学生回答的顺序出示)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的环绕着村庄。溪的两边种着几株垂柳。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生:把家乡的景物:柳枝、水鸟、流水当作人来写,表达他对家乡美景的喜爱之情。)(生:我从“清澈见底”“婀娜的舞姿”“粼粼的波纹”“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爱。)(生:我们组也是从这段话体会到作者的思乡情的。我还画了一幅画,让大家来欣赏一下。)师:小溪是什么样的,垂柳有着。。水鸟在歌唱,小鸟也再。。作者把家乡写得像诗一样,像画一样,家乡在他的眼里是那么美,可见他是多么喜欢家乡。下面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景色。哪位同学能有感情的读给同学们听。评价 “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生:我从抓小鱼小虾这些童年小事中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爱。)

(回忆了童年时一件件有趣的小事,表达了对故乡那段日子的怀念之情。)请同学们在读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放佛看到了几个小孩挽起了裤脚光着胳膊撅着屁股在捉鱼呢?

生“我仿佛听到了有个孩子在大声吆喝:我捉到了 我捉到了。

师:真是有趣的童年呀。作者通过回忆这些童年的趣事,又可以让我们感受对家乡的怀念。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

(先写了桥的样子,再描绘在小桥上丢花的情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享受,令人神往。)⑷ “我曾经随着采茶女上山摘过茶叶,我喜欢欣赏茶树下面紫色的野花和黄色的野菌。至今一看到茶树,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当时的情景来。

(摘茶叶,欣赏野花、野菌,都是童年的事,过去了这么多年,都还深深印在头脑中,体现了作者对故乡浓浓的爱恋与思念。)

⑸ “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

(老家虽然矮小、潮湿、简陋,但却非常爱它。直接传达了对家乡的深情厚爱)

⑹ “清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从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从这几句中,也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爱。在他眼里,家乡的日出是美的,家乡的清风是美的,家乡的小溪、小桥、杨柳,是美的,家乡的一切都是美的。)

⑺ “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

(用三个成语概括了农村人家日常生活的特点,“深深地印在’’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留恋和热爱。)

⑻ “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

(说明了作者对家乡的爱。他回忆的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丢野花、欣赏野花和野菌的事,都是童年时期的事,可是他记得清清楚楚,并且永远都忘不了,可见家乡给他的印象有多深,也可见作者对家乡的爱有多深!)

那些美好的印象”是指哪些美好的印象?(生:小溪绕村庄,杨柳垂水面,水鸟流水相唱和,抓小鱼小虾,桥上丢野花,摘茶叶,赏野花野菌)

闭上眼睛想象那种太阳出来就开始干活,太阳下山就回家休息,自食其力,无忧无虑,互相帮助,和谐共处的太平生活。多让人向往呀,我们全班同学也搬去那住吧

师;同学们的发现让老师心服口服,太厉害了。

是啊,作者的感情就是从这美美的描写中,娓娓的叙述中表达了出来。请同学们想一想体会作者再表达思乡之情的的时候运用了几种不同方法: 生:通过描写故乡的美丽景色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感情

生:通过回忆一件件童年趣事和家乡人地生活反应出自己思念故乡之情。

师:这两种方法是间接抒情(板书)有的地方作者还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方法。比如哪些句子: 师:原来感情可以这样来表达,直接抒情的句子,我们一度就明白,间接抒发感情的句子,我们需要细细品味。同学们写文章的时候也要学习作者这样的表达方法。

四、积累背诵

师:这篇写的这么美,我建议同学们去试着背诵下你喜欢的段落。

五、拓展阅读 师:思乡是许多文人进行创作的主题,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了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月是故乡明》的一个片段,请同学们读一读,谈谈你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推荐阅读。

小桥流水人家

景:小溪、杨柳、水鸟、小桥、老家

思乡情

事:抓鱼虾、丢野花、摘茶叶、赏野花野菌、过太平生活

附片段: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指年纪很大的人)。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夏历每月十五日叫“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惘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读通读顺课文内容,感受小桥流水人家的祥和之美。

2、能运用边读边想象、抓关键词、联系自身生活体验等方法感悟作者的情感,读出自己的见解。

3、积累语言,掌握“借景抒情”的习作方法,并仿写。

学习重点:能运用边读边想象、抓关键词、联系自身生活体验等方法感悟作者的情感,读出自己的见解。

学习难点:积累语言,掌握“借景抒情”的习作方法,并仿写。课前准备:

1、诵读《天净沙.秋思》

2、自读课文,自主进行批注。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题,检查预习。

1、咱们班很多同学喜欢读书,在你们心目中阅读“是什么”或者“像什么”呢?

2、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个神奇的新天地,那么今天我们就要到一个独特的地方游一游,这就是“小桥流水人家”。

3、千百年前诗人马致远在枯藤老树昏鸦相伴的古道上,迎着烈烈西风,感慨天涯断肠人的愁苦,从此也留下了许多游子对于“小桥流水人家”的向往。今天这篇以这个名句为题的文章又将向我们讲述怎么样的情怀呢?自学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把握:师相机归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家乡风光和家乡生活;文章表达的情感:作者的思乡之情等。

二、学法引路,品味文字。

1、自由读家乡风光片段,用一个字或一个词一句话来表达读完 这个段落的感受,并说说原因。

2、轮读第一自然段,采访朗读者:三分文章七分读,刚才你们朗读这么入情的秘诀是什么? 把握:在交流中归结出:边读边想象、抓关键词的读书方法。

3、用上这两种方法,齐读,读出家乡的美和作者的快乐。

三、感受写法,仿写练笔。

1、再读第一自然段,看看这处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把握:相机总结拟人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2、小结:这种不直接写出人物的喜怒哀乐,而通过景物来表现的方法就叫做借景抒情。文章中还有哪些文字是运用了这种写法的?

3、请大家都来当小作家,模仿课文或者自创,用二三描写风景的文字表达自己的心情。

4、学生作品交流、评议。

四、联系生活,感悟情感。

1、你还从哪些文字感受到作者在家乡的快乐呢?

把握:相机总结:捉鱼虾、过小桥、丢野花、上茶山、赏野菌等。

2、联系自身体验,你曾有过这样的乐趣吗?快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3、小结:这么多年过去了,儿时嬉戏的情形依旧历历在目,可见作者对家乡爱得多么深沉。小桥流水人家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去处,但它却是许多游子的心灵家园。同学们,你们的童年生活你们的记忆中有这样的天地吗?下节课咱们继续来学习这篇文章的表达方法,并运用本课学到的表达方法,用文字珍藏快乐。这节课结束了,但快乐的学习还在继续!教后反思:

《小桥流水人家》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课文,故乡是作者记忆中的一幅明丽的富有乡村气息的画儿,这里的水清澈见底,柳婀娜多姿,小鸟欢乐活泼,孩童快活自由,村民守望相助,一切都是那么的祥和,充满了自然欢乐的气息。文章表达也有突出的特点,比如春天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等。如何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并且领悟这种情感怎样表达出来,成为我设计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指导——自主学习”的理念与方法带入课堂,在学生充分地自主地读文基础上,交流读书心得,提出存疑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再设计重、难点突破方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读出个人的独特见解。

本课教学我自认为比较成功的有以下三点。其

一、体现鲜明的“指导——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教学活动开始前的预备活动中,我就给学生提出自学“三维目标”:把握主要内容、读出作者情感、提出个人见解。学生围绕这个目标自读课文,查找作者生平资料,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等。其

二、弥散出浓浓的语文味儿通过“自由读读体会”,“选喜欢的句子品读”,“ 读出你自己的想法”等几个层次的读书活动,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灵活多变又扎实的朗读的训练,帮助学生积淀语感。同时也为学习表达打下基础。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个“读写结合”的环节,学习本段“借景(物)抒情”的方法现场写一两句话,表达自己的心情,这个环节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文体语言的内化迁移,既巩固了对文本语言的学习,又通过练习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上完课,我个人觉得遗憾的地方有两处:

一、在教材处理上有些偏颇。本课原本是略读课文,在课堂中我把它作为精读课文处理,重点放在了家乡风光和童年生活的部分。但课堂上忽略了课题中“流水”对作者思乡情丝的统领及在写景抒情中的连接作用,而是过于迁就学生对杨柳做了过多解析。

二、是朗读指导欠缺层次感,还显得粗糙了些,对文本关注过多,对学生的生活体验关注度不够。另外,对学生精神层次的引领与提升也欠缺,虽说教学是“遗憾的艺术”,但应该在每一次反思之后力图减少遗憾。

小桥流水人家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引导村庄。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炮的波纹。当水鸟站在电脑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天旱的时候,这条小溪就会干涸。村民平时靠它来灌溉田园,清洗衣物,点缀风景。有时,它只有细细的流泉,从石头缝里穿过。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我舞并不是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儿。

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

我的家离小桥很近,走路五六分钟就到了。沿着溪岸向东行,还有一座长石桥,那是通到茶山去的。我曾经随着采茶女上山摘过茶叶,我喜欢茶树下面紫色的野花和黄色的野菌。至今一看到茶树,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当时的情景来。

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父亲的书房就在前面,我可以天天去玩。那是一座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有东南两面大窗的漂亮房子。清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故乡所有的居民都姓谢。村庄有大有小,大的有五六十户人家,小的只有三四家。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那段日子,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像,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小桥流水人家》教学设计 赣州市定南县第三小学 郭文清

【教材分析】《小桥流水人家》这篇课文选自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九册教材,选自第二单元第八篇课文。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语言清新、流畅,一个“爱”字通贯全文。“树高千尺忘不了根”,鸟儿返巢,牛羊归圈,这是自然给我们的启示;叶落归根,“生于斯,长于斯,当归于斯”,这是生活给我们的启示。心系故乡,是我们每个人都暗藏心底的情结。在文中有作者爱恋故乡的直接的感情流露,也有通过优美的风景描绘,深情的往事回忆,来表达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怀恋和思念。【教学目标】

1、掌握课后生字,读记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3、体会文中提到的几种意境,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

4、学生展开现象,体会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查字典理解.2.学生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3.老师准备古诗文《天净沙》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的重点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激发想象,谈话导入

1、师板书课题《小桥流水人家》,生齐读。

2、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你有什么感觉?(生想象画面)

3、师出示元曲《天净沙 秋思》,听录音带朗读。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作者的家乡真的如题目这么富有诗情画意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小桥流水人家”吧!

【设计意图】通过原诗的导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题目,激发兴趣,为新课作感情铺垫,让学生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情景,并在此基础上美读题目,使学生在未学文前就先进入诗一般的美丽情境中,为学习课文作孕伏。然后设下悬念,充分利用学生

二、初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体会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思想感情?

2、互相交流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4、师生交流: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小桥流水”,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人家”?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尤其是自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放手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个人感受,而不应该以教师的讲解和朗读来代替学生的个性化朗读,同过本流程的教学,学生可以在自主朗读的过程中体会课文给心灵带来的美的冲击。

三、自学课文,体会美感

1、生自学课文第1-4自然段,看看作者抓住什么景物来体现“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和意境,生画一画,找一找。

2、选择其中一个自然段汇报自学情况。(1)、读一读。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一部分描写的景色。(3)、动笔画一画与本自然段相配的图。

3、指导感情朗读。

4、齐读第5、6自然段。

(1)、感受“人家”的特点和文中提到的“舒服”“美”。(2)、了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意境。

(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爱”。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捕捉课文重要信息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及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交流.探究表达方式

1、默读课文,想象文章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边读边在句段旁作批注.2、小组交流,合作探究.3、展示交流探究学习的成果,以小组为单位派出中心发言人汇报探究学习中的发现和体会.4、根据学生发言,老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a.“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运用拟人的手法,描绘溪边飘动的柳枝、小鸟的叫声、溪水流动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景物的喜爱与赞美.)b.“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先写了桥的样子,再描绘在小桥上丢花的情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享受,令人神往.)c.“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那是一座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有东南两面大窗的漂亮房子.”(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农家卧室与书房的不同特点,让人感到家的亲切,引发美好回忆.)d.“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用三个成语概括了农村人家日常生活的特点,“深深地印在’’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留恋和热爱.)【设计意图】教学是一个丰富多变、动态发展的过程,“预设”是“生成”的有效前提,“生成”使“预设”精彩高效。在以上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老师、学生、文本、作者、生活多向对话互动,使学生的自读自悟有一个“质”的提升,“润物细无声”地把感悟语言、体会情感、指导学法、领悟学法等融于教学过程中,实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揉合。

四、思维拓展,升华情感

你知道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读一读,说一说。【设计意图】通过思维拓展,使学生把自己以前学过的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和本篇课文所学的知识点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五、布置作业,读写结合

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读几遍,熟读成诵。

2、摘抄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

3、运用直接抒情和间接表达的写作方法,自由拟题,练写片。【设计意图】设置本次作业,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所长,展露自己的才华,在轻松惬意的活动中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激发热爱家乡之情。

六、板书设计 8、小桥流水人家

景美: 小桥、流水、柳树、野花、事欢: 鱼、虾、螃蟹

爱、怀念:扔野花让它顺水漂

摘菜叶、赏野花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抓住重点理解课文,指导背诵,有恰如其分地落实了教学的重点,直观形象,条理清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篇:人教课标版第九册第8课《小桥流水人家》教学设计

第8课 《小桥流水人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小桥流水人家》这篇课文选自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九册教材,选自第二单元第八篇课文。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语言清新、流畅,一个“爱”字通贯全文。“树高千尺忘不了根”,鸟儿返巢,牛羊归圈,这是自然给我们的启示;叶落归根,“生于斯,长于斯,当归于斯”,这是生活给我们的启示。心系故乡,是我们每个人都暗藏心底的情结。在文中有作者爱恋故乡的直接的感情流露,也有通过优美的风景描绘,深情的往事回忆,来表达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怀恋和思念。【教学目标】

1、掌握课后生字,读记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3、体会文中提到的几种意境,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

4、学生展开现象,体会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查字典理解.2.学生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3.老师准备古诗文《天净沙》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的重点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激发想象,谈话导入

1、师板书课题《小桥流水人家》,生齐读。

2、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你有什么感觉?(生想象画面)

3、师出示元曲《天净沙 秋思》,听录音带朗读。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作者的家乡真的如题目这么富有诗情画意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小桥流水人家”吧!

【设计意图】通过原诗的导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题目,激发兴趣,为新课作感情铺垫,让学生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情景,并在此基础上美读题目,使学生在未学文前就先进入诗一般的美丽情境中,为学习课文作孕伏。然后设下悬念,充分利用学生

二、初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体会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思想感情?

2、互相交流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4、师生交流: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小桥流水”,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人家”?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尤其是自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放手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个人感受,而不应该以教师的讲解和朗读来代替学生的个性化朗读,同过本流程的教学,学生可以在自主朗读的过程中体会课文给心灵带来的美的冲击。

三、自学课文,体会美感

1、生自学课文第1-4自然段,看看作者抓住什么景物来体现“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和意境,生画一画,找一找。

2、选择其中一个自然段汇报自学情况。(1)、读一读。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一部分描写的景色。(3)、动笔画一画与本自然段相配的图。

3、指导感情朗读。

4、齐读第5、6自然段。

(1)、感受“人家”的特点和文中提到的“舒服”“美”。(2)、了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意境。(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爱”。【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捕捉课文重要信息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及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交流.探究表达方式

1、默读课文,想象文章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边读边在句段旁作批注.2、小组交流,合作探究.3、展示交流探究学习的成果,以小组为单位派出中心发言人汇报探究学习中的发现和体会.4、根据学生发言,老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a.“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运用拟人的手法,描绘溪边飘动的柳枝、小鸟的叫声、溪水流动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景物的喜爱与赞美.)b.“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先写了桥的样子,再描绘在小桥上丢花的情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享受,令人神往.)c.“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那是一座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有东南两面大窗的漂亮房子.”(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农家卧室与书房的不同特点,让人感到家的亲切,引发美好回忆.)d.“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用三个成语概括了农村人家日常生活的特点,“深深地印在’’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留恋和热爱.)【设计意图】教学是一个丰富多变、动态发展的过程,“预设”是“生成”的有效前提,“生成”使“预设”精彩高效。在以上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老师、学生、文本、作者、生活多向对话互动,使学生的自读自悟有一个“质”的提升,“润物细无声”地把感悟语言、体会情感、指导学法、领悟学法等融于教学过程中,实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揉合。

四、思维拓展,升华情感

你知道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读一读,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思维拓展,使学生把自己以前学过的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和本篇课文所学的知识点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五、布置作业,读写结合

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读几遍,熟读成诵。

2、摘抄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

3、运用直接抒情和间接表达的写作方法,自由拟题,练写片。【设计意图】设置本次作业,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所长,展露自己的才华,在轻松惬意的活动中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激发热爱家乡之情。

六、板书设计

8、小桥流水人家

景美: 小桥、流水、柳树、野花、事欢: 鱼、虾、螃蟹 爱、怀念:扔野花让它顺水漂 摘菜叶、赏野花

下载人教课标版第九册第7课《桂花雨》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课标版第九册第7课《桂花雨》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课标版第九册第21课《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是人教版小语第八册教材第六单元的开篇之作。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

    人教课标版第九册第28课《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 2.了解课文哪些内容写得详细,哪些内容写得简略。3.有感情地朗读......

    人教课标版语文第九册教学计划

    人教课标版语文第九册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热爱阅读;从景物与事情的描写中用心......

    第7课 桂花雨说课稿(最终版)

    《桂花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的《桂花雨》这篇课文。 一、说教材 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7课《桂花雨》教学设计

    《7、桂花雨》教学设计(黑体二号) 【学 科】(黑体三号)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仿宋GB2312小三) 【授课教师】铁岭经济开发区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郭立辉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2......

    《比尾巴》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最终定稿)

    《比尾巴》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

    认识整时 人教课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认识整时。 2.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 3.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时间概念,培养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4.培养学生的......

    《桂花雨》教学设计

    精品课程资源教学设计 7*《桂花雨》教学设计 古镇冈南小学区凤仪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阅读过程中理解自己的新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体会桂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