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健 精彩一课 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3:42: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周正健 精彩一课 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周正健 精彩一课 教学设计》。

第一篇:周正健 精彩一课 教学设计

1.2 声 音 的 特 性

——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

宝应安宜初中

周正健

225800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经验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和声速。

2.借助探究活动增强体验,培养能力、学会思维与合作。3.通过过程感受激发想象能力和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和表征声音的三要素概念及与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⑴响度与音调的区别。⑵音调与音色的区别。

【学情分析】

1.学生有强烈的活动探究欲望,在方法和环节的把握上不够成熟。2.学生对声音较为熟悉,而对其特征、规律缺乏认识。

3.学生的直观感性思维较好,而对音调、音色等的抽象思维不够。

【媒体设计思想】

学生通过访问教师网站,在线欣赏音乐,亲身感受音乐因为音调不同、响度不同、音色不同所造成的不同听觉效果,使学生认识到各种声音的不同特性。因此我设计了许多课外知识版块,加大信息容量,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展延伸物理课堂教学的空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师):创设情境,引发心理需求

媒体播放“《三国演义》”、“《青藏高原》”、刘欢版的《我和你》、童声版的《我和你》,最后播放维纳斯的海豚音。1.播放音乐(千差万别的声音)2.这些声音有何不同?(生):听音乐、描述感受

二、活动1:探究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师):创设问题,引发表现欲和求知欲

问题设置、过程引导:(以打鼓为例)

1.鼓声是怎样产生的?

2.怎样能显示出鼓面的振动?

3.要使鼓声更响些,你会怎样做?

4.鼓声的强弱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5.怎样做能显示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生):首战告捷,获得心理满足

思考、表述、操作、讨论、对比、总结

(师):多媒体课件放映并解说:示波器显示声音的强弱

三、活动2: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

(师):创设情境,引发探究,激发学生自我发现,追求过程和方法体验

问题设置、过程引导:

(多媒体播放“牛叫声”、“蚊子叫”、“老虎叫”、“百灵鸟叫”让学生感受它们的不同之处)

1.你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吗?

2.用一张硬纸片拨动梳子,怎样做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3.声音的高低不同时,梳齿的振动情况有何不同?

4.猜想: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什么关系?

5.怎样检验你的猜想?

(生):感受过程,抽象思维,体验知识发生

思考、表述、操作、讨论、对比、总结

(师):多媒体课件放映:齿轮敲打塑料片、示波器显示声音的高低、弦乐器的音调

(生):阅读课本(信息快递),认知概念。

四、活动3:辨别声音

(师)(生):(媒体展示乐器演奏表演、少数学生发音,其余学生闭目静听、识别)

1.辨别不同乐器的声音--------利用多媒体播放“古筝《梁祝》”、“钢琴《梁祝》”、“曾侯乙墓编钟视频”

2.辨别不同人的声音---------让前排的同学判断后面发言的同学是谁(生):阅读课本:(1)体验声音的另一特征──音色

(2)感受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多媒体展示

(3)生活、物理、社会

五、阶段小结

(师):引导归纳

(生):自主回顾,感受成功

1.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声源振动的幅度称为振幅。

2.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是赫兹。

4.声音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5.声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

六、想一想,议一议

(师):问题设置

(生):练习、交流、矫正

1.声音的三要素是指____、____、____。

2.“震耳欲聋”是指_______很大,“声音刺耳”是指_______很高。

3.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他们的声音有哪些要素不同?有什么不同?

4.听起来感觉不同的两个声音,可能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七、活动4:估测声音传播的快慢

(师):问题设置:

1.光的传播有多快?

2.声音的传播比光更快还是更慢?你有什么事实依据?

3.要测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需要用哪个公式?要测出哪些物理量?

4.给你一把发令枪和一个秒表,怎样测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生):思考、表述、讨论、阅读

【教学的效果及反思】

在宽松而又热烈的气氛中,我的《声音的特性》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优美的旋律、动感的视频、多样的活动、丰富的联想,给在座的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声音的特性》一节中,教材力图通过实验,多媒体展示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通过声音的速度估测增强学生对声速的感性认识,熟悉声速的测量方法。

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我事先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准备,通过实践教学的体验,感觉效果不错。成功之处大约有如下几点:

第一,以听声为主线,通过莫扎特交响乐播放、击鼓、乐器演奏、辩音、结束曲播放等环节,让学生在丰富的听觉体验中反复感受,逐步从无意转向有意,在潜移默化中体验声音的三个特征。

第二,以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讨论等方式由表及里、深化思维,培养合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物理结合生活的意识。

第三,以媒体为依托,通过精心备课,理顺各知识点的衔接关系,做到过渡自然、流畅,方法科学、有效,语言简洁精练。从始至终,教师都是学生的学习合作者、点拨者、促进者。

第四,以问题为平台,通过解疑过程导引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注重发散,层层推进;在问题的设置上坚持面向全体,“横看成岭侧成峰”,使每个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信念上都能有所得。

第二篇:“精彩一课”《观潮》教学案例

《观潮》课堂教学实例

关键词:

钱塘江大潮 天下奇观 潮来时 闷雷滚动 横贯江面 白色战马 山崩地裂

正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背诵第三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以及探索的兴趣,借助音像等形象、直观、感性的东西,创设语言以及画面情境,让学生理解课文,读中体会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写。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课前准备

钱塘江大潮的音视频资料、图片;战马奔腾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美丽的渤海岸边,对大海都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相信同学们对大海的涨潮一定都不陌生吧!下面,请大家仔细听听,你听到什么声音了?(播放潮来时的声音)

生:这是潮来的声音。

师:真不愧为优秀的渤海儿女,一下子就能听出来这是潮来的声音。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板书:观潮)

二、词义分析,宏观感受

师:请大家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生齐读;师板书:天下奇观)

师:“奇观”是什么意思?

生:“奇观”就是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师:我们想去看看这“天下奇观”吗?请你告诉老师,你最想看什么?生:我想看潮来时涌起的波浪。

生:我想看潮来时人的活动。

生:我想听听涨潮的声音。

师:好,大家看看画面,听听声音,然后说说你有什么感受。(播放潮来的过程)

(生不断发出赞叹)

师:看了钱塘江大潮,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钱塘江大潮非常壮观。

生:我认为钱塘江大潮不愧是“天下奇观”。

生:我真想亲自去看看钱塘江大潮。

三、师生互动,理解课文

师:钱塘江大潮如此壮观,课文又是怎样描述的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潮来时的景象。

(生默读课文)

生: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写了潮来时的景象。

师:找得真好。请大家轻声自由地读读这个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自读课文)

生:我知道了这段课文写了潮来时的声音很大,像“山崩地裂”;还写了潮水的样子很壮观。(板书:声、形)

生:我知道了来观潮的人很多,很热闹。

生:我发现作者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来观察潮水的。

师:你们真聪明,读书真仔细!这两个自然段里有很多精彩的语句,同学生们自由地读吧,特别是你喜欢的语句,可以画一画,多读几遍。待一会读给大家听听,看谁读得最好?

生:“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读得真好,看得出你的确很喜欢这句话,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吗?生:这句话写出了潮水的气势很雄伟,潮水的声音巨大,浪涌起来就像是白色战马。(板书:战马)

师:哪个词写出了潮水的声音巨大?

生:“山崩地裂”(板书:山崩地裂)

生:“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还没看到江潮就听到潮水的声音,说明潮水的声音很大,很大气势。

师:最能表现潮水声音的词是„„

生:“闷雷滚动”。(板书:闷雷滚动)

生:“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这时候潮水来了,人们很激动,高兴得沸腾起来。师:从哪儿知道潮水来了?

生:因为人们已经看到了“一条白线”了。(板书:白线)

生:“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水墙。”这时候的浪潮涌得很快,很高,形成高高的水墙。潮水的颜色是白色的,很壮观。(板书:白色水墙)

师:读得不错,挺有感受的。你们再自由地读读课文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提出来,我们一块儿讨论。

(学生自由读文、组内自由讨论)

师:你们还有哪些问题?

生:老师,“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为什么说它“横贯江面”?“横贯”是什么意思?

师:我们来做个看图填词的练习,你就明白了。请同学们仔细看图(出示图片:

1、钱塘江潮水横贯江面图;

2、钱塘江横卧江面图),两个词分别应该填入哪幅图中呢?

生:“横贯”填到图1中,“横卧”填到图2中。

师:能和大家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图2中,江面很平静,就像躺着睡觉似的,所以我填“横卧”;而图

1中潮水是动的,我觉得应该填“横贯”。

师:你很会思考,填得不错,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了。“横贯”就是横着通过去的意思。

生:老师,我想听听闷雷滚动的声音。

(播放音频:闷雷的声音)

生:老师,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潮水的声音真有那么大吗?师: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我们一起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课件出示:战马奔腾逐渐切换到潮水奔涌,并作有巨大的响声)看到这儿,你是不是有了更深的体会呢?

生:我发现潮水向前涌和战马向前奔很像。战马马不停蹄地向前,江水也是后浪推前浪,不断地流去。

生;我觉得战马跑得很快,潮水向前涌得也很快,都很有气势。

生:我听到战马奔跑时的声音和潮水奔腾的声音都是滚滚而来,震动大地的。师:你们有这么深的感受,我想你也有把潮水的这种气势读出来,谁来试试?(指名读,齐读)

师:下面请女同学读一遍,男同学再读一遍,看谁读得更好?(生分男、女齐读)

师:女同学的声音清脆悦耳,男同学的声音抑扬顿挫,都读得很好。现在我们来做一个练习。(学生填写两个自然段中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句)

生:“午后一点左右”、“顿时”、“过了一会儿”,这些是表示时间的词;“再近些”、“浪潮越来越近”是说潮水是由远到近的词。

师:那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些词的提示来背一背课文呢?

生:能!

(生自由练背)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我来读这些词,你们来接,我们小声地背一背,不记得的可以看看书。

(生齐声背诵)

四、情景再现,深入理解

师:学到这儿,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你来给钱塘江观潮的客人当导游,我们先来设计一个开场白。

生:游客朋友们,大潮就要来了,请跟我来,我会带你看个仔细。

生:游客朋友们,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今天是观潮最好的时候,千万不要错过哟。

生:游客朋友们,大潮威力无比,请大家注意安全,不要靠近江边。

师:相信你们都是合格的导游。现在就请你们给画面配上解说词,注意用上设计好的开场白。先在小组内练习一下,一会看看哪个组说得最精彩。(出示课件视频:潮来时的过程)

(生在组内练说)

师:请大家推荐一个同学来当导游。

生:游客朋友们,欢迎您来钱塘江观潮。你听到了吗?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可江面还是风平浪静。你看,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了。那条白线移动得很快,越来越粗,横贯江面。潮水已经涌起两丈多高了,就像是一堵白色水墙。潮水越来越近了,就像是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你听,那声音快把人的耳朵都震聋了。游客朋友们,你们认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吗?

师:这位同学介绍得不错,用上了很多课文中的精彩词句。如果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就更好了。

生:游客朋友们,大潮就要来了,要摄像的,请大家做好准备。你听,大潮离我们很近了,你听到了隆隆的声音了吗?那是潮水的声音。快看啊,远处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声音越来越大了。潮水越来越近了,请大家退后一点,注意安全。你看,江水就要向我们扑来了,好像要把我们吞没了,那浪潮多高啊!那声音真是震耳欲聋!现在,我们脚下的大地都颤动起来了。相信你们一定会终生难忘!

师:听了你们的介绍,真让人感到震惊,难怪人们把钱塘江大潮称为——“天下奇观”。(生齐说)

五、设置悬念,埋下伏笔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感受到了钱塘江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都学得不错。那么课文二自然段还写了什么呢?课下同学们一定要仔细读读第二自然段,下节课咱们看看究竟谁预习的效果好!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把这一段学好?

生:有!

师:底气十足,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出色地完成任务的!

下课!

作者姓名:梁建磊年龄:30

性别:男现职:小学一级教师

单位:唐海县柳赞镇大庄河小学

联系地址:河北省唐山市唐海县柳赞镇大庄河小学

邮编:063509电话:0315-4505229

第三篇:精彩的一课

精彩的一课

盐城市迎宾路小学:蓝 萍

星期一下午,接到学校的通知,明天我和万燕老师要进行英语课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本来我们英语课都放在星期四上公开课,可是这一次却放在了语文数学的前面,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一个字“上”。

跟万老师商量好了明天上课的内容是四年级的UNIT9WHAT’S THE MATTER?我们就开始分头行动了。晚上一开完例会,我赶忙带着儿子回家,因为上课的内容跟吃的东西有关,于是我在回家的路上顺便买好了明天课上要用到的道具。迅速地照应儿子吃完晚饭和做完作业,就陪孩子上床睡觉,等儿子进入梦乡,已经是九点半了。我偷偷地起床,连忙将明天要上的课文打开。

首先我仔细的研究了整册教材,再将我明天要上的课文拿出来反复研读,对所教的内容有了深刻的印象之后,我开始执笔写教案了,用了大概一个小时的时间,我觉得我的课已经推敲得很精致了。

打开电脑我开始设计我的教学课件,本来准备让老公帮我设计课件的,可是老公明天也要上班,工作也很忙。于是我只好自己动手开始我的课件设计。

好在暑假里学习了PPT制作,仔细的回想暑假学习的内容,将所学的知识一一应用到我的课件上,先设计了一张好看的封面,加上执教者的姓名,第二张歌曲的内容,第三张CHANT的内容,第四张游戏的内容,第五到第十张对话的内容,第十一张表演对话的内容,第十二张布置作业的内容,第十三张谢谢指导的内容,最后加入好听的音乐来增添效果。啊!我的处女作完成了,因为这是我第一次自己制作课件,在制作完成的那一刻我的心情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感觉超有成就感的。时间正悄悄地流逝……接着,我又把明天要上的课的整个过程,加上我制作的课件,面对着自己假想的课堂,试上了一遍。一看钟已经是深夜两点了,但是这个时候我感觉我才能睡得踏实。

第二天,虽然面对的是陌生的学生的面孔,可是我的心里已经有了底气。上课了,伴随着我的一个又一个设计环节的有效实施,让学生从不会到能自信而流利的口语表演,我觉得我的课是成功的。

下课的铃声响了,跟学生说完了GOODBYE!终于松了一口气。同事们都纷纷给予了我肯定的目光,这时我觉得我的付出没有白费,精彩的课堂让我内心对自己又增添了一份肯定。

第四篇:精彩一课教案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第三节: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青年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并且能够正确认识理想的实现是一个长期性和曲折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青年学生有勇于实践的勇气和艰苦奋斗精神。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1.现代化建设年代,什么样的理想是远大理想?

2.如何才能树立远大理想?(难点)

3.如何才能实现远大理想?(重点)

三、利用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相结合手段,教学提纲多媒体显示,相关内容板书。穿插案例教学启发学生思考。

四、教学时数:1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回顾什么是理想和信念。

二、导入新课:如何将现实转化为理想——实践是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三、结构安排:三部分内容:1.立志高远与十余足下

2.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3.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归纳为两个问题:1.青年当树立远大理想

2.如何实现远大理想

四、讲授内容:

第一个问题:青年当树立远大理想

结合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团九十周年上的讲话内容,从总书记对青年的五点要求的第一点——要求广大青年坚持远大理想——为切入点,引导青年树立远大理想。

(一)什么是远大理想

.案例分析:以马克思《青年在择业时的思考》中的理想追求和感动中国2004人物徐本禹的山区执教的理想信念为例子,告诉学生什么才是远大理想:个人理想要符合社会理想。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是有意义的;平凡与伟大的区别并不在于我们是否有惊天动地的事业,而是在于我们内心里面是否有他人、社会、国家和民族。

1.立志当高远,树立崇高的志向

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志当存高远”。没有志向,没有理想,就谈不上为它而奋斗的问题。古往今来的成功人士,千古流芳的英雄人物,他们无不因为怀揣着崇高理想而为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而被世人缅怀。一个人的成就与其理想的高低成正比,理想越高远他成功的希望也越大。“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爱因斯坦。

2.立志做大事,处理好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冲突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个体为了自身的完善和发展,一般都有相应的个人理想;与此同时,每个个体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他为了被社会认同,他又应该有相应的社会理想。正如马卡连柯所说:任何一种不为集体打算的行为,都是自杀的行为,它对社会有害,也就是对自己有害。因此,处理好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把这种关系处理好,才能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和科学的个人理想。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启蒙思想家蒙田说过:“一个人一旦超越了自我,具有把整个人类纳入自我之中的广阔的胸怀,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会使他在天翻地覆、轰轰烈烈的新旧交替时代,充当新时代的号手和旧时代的批判者。”

正确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树立个人理想时,要紧密联系社会理想,根据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按照时代和人民的要求以及自己的实际条件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个人理想;另一方面,在保障社会理想实现的前提下,实现个人理想,做到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相统一。在处理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上,一定要有辩证的观点,在社会理想的指导下确立个人理想,努力实现个人理想,同时要把个人理想的实现作为实现社会理想的体现。当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发生矛盾时,要善于重新选择个人理想,使其自觉地服从社会理想的需要,并为社会理想的实现创造条件。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个人理想将不会见容于社会,最终不能实现。

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是时代的要求,当代大学生正处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科技发展、艰苦创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代,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要完成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科技知识和实践能力,而且要有开拓创新精神和献身精神。这种精神力量就是人生理想。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会失去进取的目标和力量的源泉,就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3.立志须躬行

以俞敏洪的成功经验为例,理想的实现就好比捡砖头,以清代彭端书的《为学》为启发,告诉同学,理想的是否能实现不在于难易,而在于“为”与“不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想做和做是有一定区别的。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个人是通过空喊口号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所有成功实现自己理想的人都是通过脚踏实地的实践逐步接近理想直至实现理想。如果在确立理想之后,不及时地付诸实施,那么我们最终只能看到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而不能看到那个曾经豪情满怀的年轻人。

(二)青年如何才能树立远大理想:理想总是首先出现于思想世界,如何才能引导青年树立远大理想而不是自私自利的鼠目寸光,仅仅靠教材上的理论教育是不够的,大其心方能大其志,所以,心灵教育尤为重要。

1.复归仁爱之心

仁爱之心是“大其心”的根本,仁爱之心不是外界赋予的,是每个人的都有的,所以要清洁和高尚我的心灵首先该复归我们的本心。仁爱之心首先表现为“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从血缘亲情伦理出发,仁爱之心又表现为一种扩充和推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培养感恩之心

心存感恩方能知恩图报,方知反哺与奉献。感恩之心的教育重点在于拒绝冷漠和麻木,让心灵复归柔软与真诚。感恩之心的培养不仅仅有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更能让学生在理想实现过程中收获幸福和生活的恩赐。

3.扩充责任之心 责任意味这承担,一个民族如果缺乏了承担精神,这个民族就失去了脊梁,纵观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从沉沦中奋起,在苦难中前行,靠的就是这种承担精神,靠的就是以家国天下为己任的责任之心。鲁迅在《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一文中写道“中国历来不缺乏埋头苦干之人,拼命硬干之人,舍身求法之人,为民请命之人,即便是为皇帝做家谱的所谓正史,也思考不能掩盖他们的颜色,这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结合这段文字,可以从中国历史上拣择一些有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屈原、范仲淹、王阳明、林则徐等)及现代社会中的为国为民的人物为例,引导学生扩充责任之心,树立远大理想。

第二个问题:如何实现远大理想

(一)、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理想是人们头脑中对于未来的美好设想,它虽然美好,但是它还是一种意识,要把这种意识转化为现实,还有许多事情要做,还有许多能够想到和预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因此,实现理想的过程是充满着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认识。如果我们对理想实现的长期性没有充分的认识,我们很容易在满怀着热情工作一段时间之后,由于感受最多的是实践过程中的单调和枯燥,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我们就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而不能把理想坚持到底;如果我们认识不到实现理想的艰巨性,我们就会对很多重要的事情掉以轻心,不能深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影响我们成功实现理想;如果我们对实现理想的曲折性估计不足,我们可能会对理想的实现有一种盲目乐观的情绪,当困难来临时,我们可能会不能承受之重而一蹶不振,感觉理想的实现是一种遥不可及的事情。只有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有充分意识,我们才不会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被打趴下,才能真正实现理想。

2.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

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必须要澄清一些困惑。马克思在100多年前就预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列宁说资本主义是腐朽的,垂死的。但现实是,资本主义不但没有灭亡,而且获得了新的发展。在二战以后的50多年来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方面的发展,超过了以往几百年历史发展的总和。表明它有继续存在、发展的生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来看待这种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的新情况?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有其内在的原因:①在与社会主义的较量过程中,不断自觉地进行了自我调节和调整,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有效作法。②借助于科学技术的推动,新的科技革命推动;③在经济发展上,将计划因素(社会统一计划)引入市场,实行政府调控,将市场与计划结合起来,即将“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结合起来,利用财政、金融等经济手段调节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使经济危机趋于缓和;④借鉴福利政策和保障制度,工人运动逐渐走入低潮;⑤由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不断开拓了国际贸易空间。但其本质依然没有改变。从历史看,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形态,都不可能在短暂的时间内完成。生产力越落后,转变所需时间越长。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数千年乃至上万年的过渡时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从西欧来看,公元1世纪前后开始到10世纪前后结束,约1000年。如果计算到5世纪罗马帝国灭亡开始进入封建社会,也是500年);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因素从14世纪地中海沿岸产生到16世纪转向资本主义社会,经历200多年。如果算到英国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则是300多年);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不到200年)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其发展具有长期性和曲折性,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不可阻挡。从共产主义运动诞生起150年,低潮与高潮交替,每次低潮之后都有高潮,例如:共产主义同盟失败,西方高兴,第一国际出现了;第一国际失败,西方又高兴了,但很快第二国际出现了;第二国际变修了(27个党中24个变修),西方高兴,认为是他们胜利了,共产主义彻底失败了,没想到列宁领导的第三国际又出现了。敌对势力高兴的太早,科学是有必然性的,是任何人阻挡不了的!苏东剧变了,中国没有变,现中华民族正走向高潮!

(二)、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美好的理想要在实践中转化为现实,需要依赖一定的条件。首先:正确认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

1、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人们在确立理想和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时时面临着理想和现实关系的困扰,为了使我们的理想更好地在现实的基础上生根发芽直至开花结果,我们有必要好好地认识一下二者的关系。概括地说它们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理想来源于现实,但理想又高于现实,理想还可以转化为现实

之所以说理想来源于现实,是因为有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往往有与之相对应的社会理想。比如在国家和民族危难时,很多人的理想是保家卫国、救国救民与水火之中。这也是为什么战争形势下,很多人想当将军;在和平时期,很多人愿当建设者的重要原因。鲁迅早年的职业理想的转向中,将这一点体现得特别明显。从鲁迅先生人生经历中,我们看到他曾有过三种不同理想的选择:实业救国;学医救国;弃医从文。

问:从鲁迅先生理想的三次转变中,我们能得到些什么启示呢? 生:鲁迅先生总是力图使自己的理想迎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旧中国正是那种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黑暗的社会现实,促使鲁迅先生去追求自己的救国理想。同时,鲁迅先生对自己的职业的选择、理想的追求,并不是单纯地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而是从现实的需要出发,符合了社会发展的趋势,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

理想源于现实,但它不等于现实,而是高于现实,是对现实的一种合乎规律的超越。理想是现实的发展方向,是比现实更高远、更美好的目标。正是由于现实并非完美,才激发人们去追求更美好的东西,才激发人们去奋斗,推动现实朝着理想的目标前进。但是,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却有许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往往把理想和现实等同起来,一看到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假、恶、丑和不合理的现象,看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差距,便对理想的实现产生怀疑、动摇。于是有的对未来失去信心,悲观失望,有的怨天尤人,自以为“看破红尘”,于是得过且过,随波逐流。有的甚至认为理想是假的,只有眼前“实惠”和享乐才是真的。有的人看到社会主义前进中出现的暂时困难,如现在社会生活中的下岗职工问题、消极腐败现象问题,便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了悲观、失望情绪。这些都是不对的。这些想法为什么都不正确呢?因为它们混淆了理想和现实的区别,没有看到理想和现实是不能等同的,把理想的内容当作评判现实的标准。现实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所以只有立足于现实看理想,才能激励人们创造实现理想的条件。

理想虽然是人们关于未来的一种设想,不等于现实,但又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为现实。所以,过去的理想已经成为了今天的现实,而今天的理想又可以转化为明天的现实。早在中国古代,腾天飞行便是人们的理想。但由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人们只能把这种美好的理想通过一些神话故事如嫦娥奔月等形式表达出来。但正是在这美好设想的激励下,一代又一代人为了人类上天的梦想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终于,在20世纪初,美国的莱特兄弟以火一样的热情和百折不挠的毅力,经过上千次的试验,终于制造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架飞机,使人们翱翔太空的理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2、正确地处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1)把理想放到现实中去考量,防止脱离实际的空想。比如,大家在树立职业理想时,一定要根据自身实际和社会实际考虑。如果个人职业理想选择出现跟风现象,很有可能造成一方面社会某一行业的人才需要的饱和,而另一方面,一些急需人才的冷门行业人才匮乏的尴尬之境。所以我们一定要从社会实际出发,来选择自己的职业理想。

(2)在现实坐标体系中去检验理想、完善理想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他们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个人如果是个没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就象前面故事中那个要了一篓鱼并很快吃光它们的人,其人生意义不长久;如果一个人是有高远目标而不正视现实生活的人,那么他不可能实现理想。只有把理想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之人。

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应该在不同的阶段有积极可行的阶段奋斗目标。这些阶段目标是远大理想的具体化,阶段目标可以因时因地制宜,远大理想则是要终生奋斗,坚定不移。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现代化战略是要分阶段实施的。(三步走)我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目前在校学习期间的奋斗目标是什么?这是每位同学必须考虑的问题。阶段目标不明确,或者实现不了,实现宏图大志就基础不牢。

(3)从零开始,着眼于未来,奋斗于现在 从发展的角度来说,今日之现实就曾是昨日前人的理想,或者说是前人理想的部分实现。前辈人如果不努力发展科学技术,我们今天就可能仍然生活在刀耕火种的时代;前辈人如果不奋力推翻三座大山,我们今天就会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衣食住行、读书学习的种种条件,无一不是前人为理想而奋斗之结晶。既然我们的理想可以转变为新的现实,我们就更有信心去着眼于未来,奋斗于现在。

其次: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理想只有在信念的支持下,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把理想和信念结合起来,靠信念去战胜实现理想过程中的困难。(案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为了建设新中国这一远大理想,在风雨如晦的年代意志顽强,信念坚定,终于开创建国大业)

再次: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把理想变为现实的中介是实践,靠的是艰苦奋斗。理想的大道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坦途,而是充满了汗水和艰辛。

实现个人的远大理想和成才目标,同样离不开艰苦奋斗。比如居里夫人的成功就得意于她的艰苦奋斗。她从小就立下了学好科学,造福人类的志向。后来,她在一间简陋的储藏室里做实验,忍受着经济的贫困和放射性元素的侵害,经历了数不清的千辛万苦,终于用4年的时间从数吨沥青中炼出了1克镭,献给了人类。她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在于她认为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居里夫人说过:“理想的琴键,只有扣动奋斗的琴弦,才能秦出人生美好而动听的音乐。”

当代大学生要真正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要重视艰苦奋斗的精神。否则,不但不能实现理想,还有可能在现实中被淘汰。展示材料: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在踏入工作岗位一两年后由于吃不了苦而被淘汰的比例高达50%。以麦当劳为例,接收的大学毕业生都必须经过基层锻炼,如到前厅去端盘子、刷厕所等,但往往实习三天就有人因为吃不了苦而被淘汰。

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离不开艰苦奋斗。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经济文化基础比较薄弱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先进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如果我们不能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不但不能缩小与他们的差距直至赶超他们,反而可能与人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我们更要有一种危机感,时刻以艰苦奋斗的精神来律己,不断接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直至共产主义理想。

当然,对于艰苦奋斗要根据社会的进步赋予新的意义和时代内容。在物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人为地过着一种苦行僧似的生活,清教徒式的生活,也不是我们所提倡的。艰苦奋斗在于一种奋斗的精神,一种奉献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青年团的任务》,《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思想道德修养》,罗国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思想道德修养教学案例》,刘宏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胡锦涛:《在共青团十四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

7、胡锦涛:《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

8、胡锦涛:《在建团九十周年上的讲话》 学习思考:

1.带着感恩之心去发现身边的美好

2.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一个短期目标和落实方案

3.结合陇东学院的实际条件,谈一谈在你理想实现过程中学校能提供什么?还欠缺什么?

第五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

3.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

4.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体会文章主人公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教学中,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细读文章,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领会思想内涵;学生领会文章思想内涵后,谈学习感受,从而激发他们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导入新课

(一)、导语设计: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带着同样的感受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

(二)、了解作者及文章背景。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当时正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时期,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区。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三)、整体感知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用简要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

文章的主人公是谁?小弗朗士在文中说了这样一句话:“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学生齐读这句话。

组内读文研讨:这最后一课是怎样的最后一课?小弗朗士为什么永远也忘不了? 从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并作简单分析

组内研讨,教师巡视点拨

小组汇报

点拨:对最后一课不但小弗朗士忘不了,其实韩麦尔先生也用样忘不了。

重点语句朗读品析:

①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带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要这样穿戴?

明确:穿上节日的盛装,表示对失去国土的敬意。

②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明确:“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这句话的含义是:掌握祖国的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③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上似的。

明确:这几句通过小弗朗士的眼睛,描绘了韩麦尔先生的神态,生动地表现了小弗朗士对韩麦尔先生在告别家园时那种依依不舍的心境的理解和同情,使人感到小弗朗士已经由贪玩、不懂事变得成熟懂事了。

④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换的戒尺,可怜的人!

明确:“可怜的人!”这句感叹不是一般的同情老师,理解老师,可怜老师,而是一种爱国主义思想火花的迸发。

重点品析课文结尾部分。

课文结尾极为精彩,仔细揣摩这些描写的精妙之处。情感朗读品析。

①现场采访:

走近韩麦尔先生:

学生写字的时候,你一动不动的坐在那里,请问,你当时在想什么呢?

学生现场采访。

②写粉笔字本不是吃力的事情,韩麦尔为什么“使出全身的力量”?

明确:这一动作里倾注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感情。

③为什么韩麦尔竟至于:“呆在那儿,头倚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用这样的动作结尾,好在哪儿?

明确:这是因为韩麦尔先生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用这样的动作描写作结尾,表达的感情更为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此时无声胜有声,留给了读者反复回味的余地。

明确: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对这最后一课忘不了的原因,深入认识人物形象。

(五)、小结

课堂小结:

这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的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的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拓展延伸

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我们认为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是什么?

读余光中先生的名言感受中国语言之美。

中文是一种有弹性的语言,它是崇尚“美感第一,逻辑第二”的,中文的诗歌,用最少的词表达最多的内容,这是英文的十四行诗所望尘莫及的。我写诗、写散文、写评论、翻译大量的外文,都源于我对中文赤诚的热爱。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

普法战争是法国人民饱受战乱之苦,这让我们联想到了什么?对此你想说

点什么?学生观看中国人遭受日本人欺凌图片谈感受。

(七)课堂结束

向祖国宣誓: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

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

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

小弗朗士

人物

韩麦尔

都德 爱国

下载周正健 精彩一课 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周正健 精彩一课 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案 景泰三中田种霞 【教学目标】 1. 从整体入手,再回到局部,最后回到整体的认识过程。 2. 文章所体现的爱国情感。 3. 分组讨论,发挥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精选合集)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

    最后一课 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 都德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文学常识,创作背景 2.整体把握小说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爱国主题 教学设计 一、普法战争介绍和作者介绍 二、让学生认真细致默......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人物形象,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爱国情感。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培养......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7.《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课前预习提示: 1. 熟读文章,处理字词。搜集作者情况和写作背景资料。 2. 试划分情节结构,找出人物描写的语句。 3. 试着提出与课文有关的问题。 第一课......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案 何丹琛 文本分析: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大全]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第2或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探究小弗朗士为什么会在最后一课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在质疑中深入理解文本深刻内涵。 3.联系自身生活......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平谷三中 刘彦霞 教材分析:《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