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同课异构对教师教学设计的影响
浅谈同课异构对教师的影响
摘要:同课异构是指相同内容,根据不同教学特点教师展开的各具特色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师的思维整合,灵魂碰撞。不同教师对同一内容的环节创新,研讨,对教材的不同角度剖析、理解,更有利于教师寻找最佳的教学方法以及建立教学特色。为教师集体探讨提供依据和平台,教师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关键词:同课异构、个人特色、教法融汇、取长补短
“同课异构”是指针对同一教学内容,分析不同学生学情特点、学习状况、已有知识水平、现有课堂条件等诸多因素后,教师结合自身特色而进行的独具特点的教学设计。不同教师产生的不同教学设计。不同教学效果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反应以及学习效果的呈现,直观的显示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教师之间进行研讨,不同思想的融汇,不同教学方法的整合,相互借鉴,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是教师的个人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同课异构”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教师对于同一节课的异构教学中,可从课堂教学结构、启思方法、授课形式、语言特色、重难点突破、课堂安排、环节衔接处理、师生活动等方面逐一区别比较,找出适合某学校某年级某班级的最佳教学方法。“同课异构”以动态可视化的形式出现,让教师以自己的视角、别人的视角去多角度观察同一阶段同一内容的讲授,让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发现课堂教学效果的差异、自己的优点、不足。教师之间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这种模式的开展,主要以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师产生影响:
一、教师更好的把握课堂的的“动态平衡”
课堂怎样把握学生与教师活动之间的动态平衡是教师必须要考虑的一项因素。不同教师对于课堂的处理各有优缺,以下具体以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为例:
A:在化合价的表示方法教授时,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配合课件展示,期间无题目的练习,学生主要充做倾听者,在讲授结束后,该老师又强调了离子与化合价的不同表示方法。口头强调注意之后,展开下一知识点讲解:化合价的特点。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以语言表述为主,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并未主动参与,学生
是否针对教师讲解进一步思考无法直接呈现,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没有直接反馈,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听讲之间相互脱离。在知识点讲解之后,直接进入下一知识点讲解更是加剧这一问题。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脱节两种状态,最终容易导致学生听而不思,知识点无法掌握。学是为了做,学做一定要结合,才能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乐趣与积极性。
B:在化合价表示方法教授时,以离子的表示为例,让学生联系就只是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接着课件展示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观察二者表示方法的差异。在学生主动思考,发现差异的基础上自然而然的引出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并再次强调其差异性。在学生加以区分之后,辅以导学案,学生对于知识点及时巩固在练习中深化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整个环节中师生互动较多,教师充当引导者,调动学生主动性,教师看似主导课堂,实则牵引学生思维主导课堂。教师与学生形成整体,思而同思,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师课后探讨的进行,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教师通过比较,自我发现,自我改进,是对于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A教师课堂稍显呆板,传统的讲授方式无法更好的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应此应该多向B教师借鉴,从课堂环节设置上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主动融入到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之间改进教学思路,以相互课堂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不仅让教师充分认识了自己的不足,更使老师的闪光点被发掘。有助于改变教师一成不变的教学特色,解决教学环节上存在的问题。对于知识点的处理更有针对性,对于考点的讲解更透彻,更贴近学生心理。教师之间取长补短,提高个人能力。
二、教师教学特色化,多样化课堂教学
课程实施的关键取决于教师,一堂课是否成功却取决于两个因素: 学生与教师。不同教师面对学生的方式不同。教师在课堂上多角色扮演,既是组织者,也是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实践者,不同角色与学生的融合体现不同教师的教学特色。实现教师之间个人智慧与集体智慧的融合,在日常教学中改进自己的课堂。去除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特色行为、观念,将新思想、新活力、新特色注入课堂,不仅仅解决教师个人的特色问题,更能促进学科教学团队改进其共性问题,立足于真实课堂,着眼于教师队伍特色化教学建设,发挥群体
智慧与力量,让学科队伍更加强大。以化学学科教师讲课为例:
A:原子团化合价讲解过程中,以“抱团”为主要解释方法,因为原子之间“抱团”形成原子团,伙伴们在一起有了自己的脾气,所以不像化合物的化合价代数为零元素化和之后就没什么自己的脾气了,而是大家抱团商量好的一致对外显现某一价态。比如氢氧根,整体对外显-1价,硫酸根整体对外显-2价。每个成员的化合价是我们所学习的元素化合价,但但要记住抱团之后的原子团化合价知何不为零。
B:教师设置练习,计算氢氧根中氧元素化合价、硫酸根中硫元素化合价、硝酸根中氮元素化合价。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发现问题:氢氧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不为零。教师就此展开知识点讲解:在原子团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不为零,而是整体对外显某一价态。通过计算学生发现氢氧根对外显-1价,硫酸根对外显-2价,硝酸根对外显-1价。之后教室特意设置学生讲解铵根对外显几价,一箭双雕:既强调了一个重要考点:铵根中氮元素是-3价,又又以考察了学生对于原子团化合价的理解。可谓在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独具特点。使课堂环节变成了学生牵引老师的讲解节奏,学生在教师的特别安排下对于原子团化合价的认识和掌握更加容易。
A教师语言生动有趣,距离形式吸引学生兴趣,符合初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因此引发学生好感,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体验和感受。教师幽默的的贴切举例既调节调节了公开课紧张的气氛,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的畏惧感顿消,感到教师的和蔼可亲,愿意与教师配合。学生活动积极了,主体作用得以发挥,教师讲课便如顺水行舟。让学生在老师的讲解过程中觉得有所认识,有话可说,让学生产生一种亲近感,消除新知识对于学生心理造成的压力。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教师的讲法有趣生动,直接导致学生的兴趣弄、热情高、接受多、容易参与讨论,提高学习效果。
B教师主要利用了学生心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思考问题,自己得出结论。教师讲解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结论正确是学生对课堂知识产生了自我成就感,对于课堂内容更加感兴趣,更加喜爱课堂,对课堂做出反应投入高度注意力。教师成功塑造了民主、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激活学生思维,高效地开展教学的前提,使学生主动的富
有个性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环节设置中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思维习惯与心理特点的关注与分析,学生为了解决疑惑而自己展开了思考,教师顺其自然的引导,是学生产生:自己发现了这一知识点的喜悦,影响学生的课堂心情愉悦,更加体现出教师环节设置对于课程新理念的体现。引发教师对于课堂的最优化思考,促进教室的专业化发展。
三、教师之间参与性强,促进教师团队之间交流
同课异构实现了教师的集体备课,特色施教。教师之间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教师进行同课异构教学,每次授课之后教师之间进行教学思路沟通,一起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可以分享教学过程中有助于帮助学生接受知识,理清思路,处理重难点的方法。不同的教师授课的学生不同,教师之间也可以就不同层次学生的授课方法展开讨论,寻找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集中大家的智慧,形成一套完善的教学结构,构建属于年级的特色教学体系,以集体智慧作为基础,体现教师的个人特色和班级教学模式的风格。让课堂更加精彩,学生学习更加愉快。
在化合价口诀记忆的过程中,不同来是针对不同学生给与不同口诀。教师在长期授课过程中对不同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情况有仔细分析了解,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针对不同班级的同课异构更好的体现了教师备课过程中的人性化。
A教师给出的化合价口诀:
K、Na、Ag、H正一价,Ca、Mg、Ba、Zn正二价 Al是正三,O负二,Cl负一价最常见,S有负二正四六,正二正三Fe可变 正一二Cu 二四C,单质零价永不变 负一硝酸氢氧根 负二硫酸碳酸根 正一价的是铵根
其他元素有变价,先死后活来计算
A班学生学习知识的领悟能力差差,理解能力不太好,学生的主动性差,需要靠教师的积极引导和着力培养。在化合价的记忆过程中,教师将记忆内容具体呈现,让学生看得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
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对于化学基础不是很好,对化学学科本身的兴趣不强的学生,化学口诀记忆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它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学生对化学知识不感兴趣,但是由于口诀的朗朗上口使得学习热衷于练习和记忆。口诀比较仔细的展示了化合价价态的知识点,让学生记忆所有价态,可以迫使学生对于本节知识点有更好的学习。B班教师给出的口诀:
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白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单质化合价不变,先死后活来计算。
B学生基础扎实,学习主动性高,课堂知识接受度远高于A班,因此看似简单的口诀更加适合学生特点,简单记忆要领的基础上,结合课堂内容的消化,使本节课主要知识点得到很好的掌握。
教师之间的交流使教师充分认识学情结构,以更加合适的教学方法针对性的开展课堂学习,实施分层次教学,让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具人性化关爱,更加有趣,富有挑战性。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保持课堂的高度灵活与开放性。让学生在创造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充分发展。同课异构打破了教师之间教学交流的僵局。日常教学中教师忙于作业批改,备课等,没有特定的平台以及场合与各任课老师做交流。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同课异构便能很好的开展,教师之间充分的交流促进教师对教材更好的理解,改变教学模式,真正解决教师存在的问题,打开教师思路,真正实现=互助,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同课异构促进教师团队的交流,是不同教师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教学艺术的多方面体现,通过团体智慧的集合历练,总结提升,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下,使教师总结出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基本规律。同时也持续地为教师提供一个可供交流、学习、展示、完善的平台。
四、教师教学方式利弊直观呈现,有助于教学反思自我提高 以两位教师的课堂导入为例:
A:化学式书写上节课我们已经学过了,大家现在都会写物质的化学式。那么化学式中的原子个数是随便写上去的吗?化学式中原资格数有差异是因为化合价的存在,那么什么是化合价呢,大家一起朗读树上的概念。
优点:利用新旧知识间既有关联又逐步深入为主要矛盾,直接引出矛盾所在:化合价。吸收学生注意力,概念朗读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明确学习目的,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学生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调节注意力投入课堂。缺点:新旧知识的联系,程度较好学生回忆思考,将上节课内容与本节课内容很好对应起来投入课堂学习。对于程度差的学生来说,上节课的知识已经模糊,无法跟上教室的课堂节奏,从而容易对课堂产生懈怠。
B:大家一起来看C、H、O三种元素能组合出那些我们常见的化合物呢?大家一起写出来。
同学们看看你写的化学式会发现水和过氧化氢中元素相同但是原子个数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大家阅读书上的内容看看能不能找出原因。教师定义化合价。
优点:通过创设任务情境使学生具有实际任务,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也是对上节课知识很好的复习巩固,学生积极的投入,思维围绕教师问题展开,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知不觉中投入到课堂中,接受本节课的新知识。缺点:教师在学生书写化学式过程中,应该适当提示,学生在写完化学式之后自觉发现了原子数目不同这一问题,学生阅读之后,老师应该恰好的在这一时机引出化合价,而不是直接给出化合价的概念。
两位老师的课堂引入都利用了“温故而知新”的导入方法,在导入过程中各有利弊。导入主要调动学生感官,是学生高度投入课堂,教师以学生节奏为主进行知识讲解梳理,知识点的引出要合理自然,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因此导入环节要有趣设置问题难度适当,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更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开始时。
同课异构对于教师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实践同课异构,开发教师新潜能,发挥教师的群体智慧,优化课堂教学,有效的提高教师的跟人发展水平。更好地完成新课程理念下优秀教师的转变。
第二篇:同课异构教学设计:
同课异构
认识平均分
二年级数学组
同课异构
除法的初步认识---认识平均分
教学内容:课本第50.51.52页内容以及相关习题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数的分成及相同加数相加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则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前提。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丰盛的宴会,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来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并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教学目标:
1.结合情境图理解平均分。
2.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3.在初步认识平均分的同时吗,感受数学与沈国的联系,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课件出示情境图)“森林里的小动物今天要举行盛大的聚会,请小朋友仔细观察,都来了哪些小动物?”
二、探究新知:
师:“宴会开始了,面对这么多诱人的食物,小动物们都馋坏了,看,小熊猫正盯着竹笋呢,你知道它在想什么吗?”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把竹笋分给小熊猫,该怎么分?
1、随意分。“请拿出自己的圆片代表这六个竹笋分一份。学生自由分”
(1)交流分法。
(2)老师概括分法。观察分法每一份不一样多和同样多。“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2、理解平均分(1)尝试平均分
A 引导学生根据信息窗提问题,“平均每个猴子分几个桃子?”刚才同学们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小熊猫分了竹笋,他们这样分很好,猴子也要求平均分,12个桃子分给三个猴子你能提个问题吗? “你会这样分么?”
B 学生拿出来自己的12个 圆片代表桃子分一份 C 交流分的方法。
D 归纳方法:“尽管我们刚才分的方法不一样,我们都最终得到了一个结果,每份分得同样多,都是4个,也就是说,你们都是平均分。(2)体验平均分。
A 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另一个问题:如果每只小兔子分四个萝卜,这些萝卜可以分给几只兔子? B 学生分一份,然后交流分法 C 动态演示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课本第52—53的1、2题(2)开放练习:用学具摆一摆:
12人排队每个排有6人,可以排成几排? 12人排队排成4排,平均每排有几人?
四、概括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同桌说一说。然后汇报
板书设计:
平均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
教学反思:
本节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数的分成及相同加数相加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前提。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来充分感知平均分,从而使学生在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一开始我就以情境导入“(课件出示情境图)“森林里的小动物今天要举行盛大的聚会,请小朋友仔细观察,都来了哪些小动物?”“宴会开始了,面对这么多诱人的食物,小动物们都馋坏了,看,小熊猫正盯着竹笋呢,你知道它在想什么吗?”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把竹笋分给小熊猫,该怎么分?”班级里没有象别的班级出现的可喜之处。,此处的设计线条比较粗,所以导致学生回答没有出彩的地方。
问题的提出,使学生陷入思考,思维的火花被点燃。观察分法每一份不一样多和同样多。师顺时归纳小结“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板书:平均分)主题的导入让本节的重点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接下来的环节是尝试平均分、体验平均分:在这两个环节里,我充分让学生摆了说,说了摆,从而明白这两种方法都是平均分。动手操作中,孩子们充分感知,理解了平均分的真正含义。
本节课节奏略显慢了些,不够紧凑,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涨,而我略显得拘谨。教学语言依然不够精练,教学设计的理念不够突出,教学方法有待改善,思想观念需要进一步更新。
第三篇:同课异构教学设计
“同课异构”教案
《回收废品》教学设计
裕丰园小学 童彩红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从小渗透环保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投影仪、电脑课件。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列式并计算。
难点:理解“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学具准备:小棒。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电脑课件出示图:
公园里各个角落都有许多各式各样的塑料袋和塑料瓶。师:这是教师今天特意去公园拍摄下的,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谈话,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到塑料袋和塑料瓶。
师:这都是人们留下的,如果再这样下去我们美丽的公园将变成了什么样呀? 学生想象,并发表简短的感受。
师:是呀,有三个小朋友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们决定一起来收集这些塑料袋和塑料瓶。
二、新课教学
1、出示课件: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一起来认识这三个小朋友。生说出三个人的名字:小林、小红和小青。师:他们好像正在讨论着什么事情,谁知道? 请学生读出三人的对话。
找出数学信息:小林:收集26个塑料瓶
小红:我收集的塑料瓶比小林多3个
小青:我收集的塑料瓶比小林少4个
2、提出问题:
师:根据他们的对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小红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1)学生摆小棒,小组交流讨论。(2)集体交流反馈。师:这个问题谁能解决? 生:23+6=29(个)
师: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用加法呢?
生1:我是通过摆小棒知道的,小林有23个,我就先摆23根小棒,小红多了6个,我就再增加6。23增加6可以用加法算式23+6来表 示。
生2:小红说我收集的塑料袋比小林多6个,也就是说在小林23个的基础上再多加6。
师小结:原来要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就是用加法的,多了多少就加上多少。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真好,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我可以提出,小青收集了多少个塑料袋? 师:你能摆一摆小青收集的塑料袋的个数吗?
3、学生动手摆,然后表示。
教师对着学生摆的小棒提问:你会列式计算吗? 学生列出算式:26-4= 教师提问:你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生:因为小林收集的塑料袋是26个,小青收集的比他少4个,就要从26个里减去4个。
师小结:哦,小红比小林多,我们就是在26的基础上加,现在小青比小林少,我们也就在26的基础上减。
师:通过他们三人的努力,公园漂亮了许多,而且环境也得到了保护。
4、出示智慧老人的话,全班齐读。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的第1题。课件出示图。
(1)观察图,找出已知条件。(2)学生同桌摆小棒。(3)独立列式。师:你是怎样列式的? 生:42+6=48(只)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笑笑比淘气多6,也就是比42多6,所以就是42+6
2、练一练第2题。(1)观察图,弄清题意。
师:“我们班再捐12本书,就和你们班捐的一样多”这句话怎样理解? 生1:也就是说笑笑班没有淘气班捐的多。生2:应该比淘气班少12本。(2)独立列式计算。
3、比比谁算得快(练一练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4、看图提教学问题。投影出示图。
师:图上告诉我们哪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1)小组交流。(2)集体反馈。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种应用题,说说这种应用题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和大家一起分享? 五:作业。
1、出示口算卡“接龙练习”完成第3题。
2、完成第4题:指导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组织交流,并写出算式的得数。
(做完后集体订正)
第四篇:同课异构教学设计
课题研究资料 教学设计
《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教学设计
中卫九小 孙守福
教学内容:教材第85页例2,练习十八第7、8、9、10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将百分数化成小数、分数的方法,并能在计算中灵活运用。
2.使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地解答这类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教学难点: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地解答这类应用题。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口算 :把下面各数改成百分数:
0.02= 1.5= 1.004= 8=
(说说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2、创设情境,激趣质疑:
(1)课件出示:春蕾小学的一项调查表明,有牙病的学生人数占全校人数的1/5,春蕾小学有750名学生,有牙病的学生有多少人?(独立列式解答。)
(2)、出示例2:春蕾小学的一项调查表明,有牙病的学生人数占全校人数的20%,春蕾小学有750名学生,有牙病的学生有多少人?
(3)过渡:数量关系式是什么?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意义是一样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课题研究资料 教学设计
少的问题。(板书课题: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二、尝试探究: 1.自主探究,尝试探疑:(1)自主列式计算。
(2)百分数不能直接参与计算,可以把百分数转化成什么数来计算?百分数转化成小数和分数分别是怎样转化的?并写出两种转化的计算过程。
2.小组合作,解惑答疑: 百分数转化成小数的方法是什么?转化成分数的方法又是什么? 3.展示互动,点拨释疑:(1)小组展示交流两种解法及转化方法。
(2)总结建模:百分数转化成小数方法:先把百分数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直接写成小数。(概括为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再去掉百分号。)百分数转化成分数的方法:先把百分数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约分成最简分数,再直接用分数乘法计算。(强调,其实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
(3)完成书中例1的省略号,总结快速转化的方法。
三、学以致用:
1、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第3题(熟练百分数化为分数,小数的方法。)(根据及格率的意义求及格人数)
2、练习十八的第7、8题.(利用数轴和表格熟练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的互化。)
3、一辆自行车原价是312元,现价是原价的85%,现价是多少元? 4、4、某商贩今日购进水果36千克,卖出去了60%,还剩下多少千克水果没有卖出?(先求剩下的百分率,再求剩下的水果重量。)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在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在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时要注意百分数不能直接参与计算,要先把百分数化为分数和小数再进行计算。)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八的第9、10题.
第五篇:同课异构教学设计[推荐]
同课异构,共放精彩《背影》资料
(三)34中 程景喆
例三(见《语文教学通讯》1992提第3期 徐绍仲文)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语言十分相素自然的散文。他对动词的重复使用(如两次使用“踌躇”)同义动词(如“嘱咐”、“嘱”、“嘱托”)、动词同其它动词或助词的联合使用(如“看了看”、“须穿过”、“须跳下去”、“爬上去”)、动词的照应使用(后边的“走过去同前边的”“穿过”、后边的“探身下去”同前边的“跳下去”、后边的:“爬上”同前边的“爬上去”)等则是非常具体的说明。通过对这些动词的分析,就可体会到父亲真诚朴素的情感。抓住了这些特点来教学,就会大提高课堂教学的精度,就必然节省许多时间。
余映潮老师评议说,《背影》的教例丰富多彩,可谓智者见智。以上三例,各具特色:
从教学思路看,例一为“顺向思路”,教学是从篇首计至篇末;例二为选逆向思路,教者从重点段落讲起,一步步地回溯;例三为:“点突破”思路,抓住文中“动词”的使用规律和表达作用进行咀嚼。
从教学的着眼点看,例一重在篇的理解,例二重在段的讲析,例三则重在线务的聚集。教学的“切口”越
来越细小,计析和品评越来越细腻。
从讲授的主要内容看,例一呈“并列式”,人物分析、场境分析、情景分析、情感分析可形成几个板块;例二呈“回扣式”,教师先突出中心段,以后每讲析一个层次都回扣一次中心段;例三呈“聚焦式”,所有的内
容都从不同角度指向“动词”这个中心。
从板书设计看,例一可形成篇式整体性板书,例二可形成局部式分层板书,例三则可形成笔记式条文板
书。
若细心咀嚼,以上三个教例还可以启迪我们:
1、如何就些设计再加以改进;
2、如何就这些设计加以组
合;
3、我们还能设计出哪一种别致的思路? 细细地体味再加上一些“挑剔”,就可以创造新的模式。
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特级教师陈钟梁老师是这样设计《背影》的教学的。
1、直接导入,然后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细读文章。
2、听写词语,做法是教师读词语意思,学生写出文中的词语。祸不单行、奔丧、狼藉、赋闲。
3、让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的前三段,把词语连贯起来复述一下刚才阅读的内容,教师可作些复述指导或是补
充。
4、让学生思考一下文章写到“背影”一共有几次,其中详写了哪一次,找出并让学生朗读。
5、教师朗读这段文字,朗读之前让学生仔细思考:老师可能会故意漏掉哪些词语。故意错漏的词语是:黑布、布、蹒跚地、用两手、两脚、肥胖的、向左。再让学生比较这些词语用上和没用上有何区别。教师解读:“黑”指奔丧;“布”印证“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赋闲在家”;为什么会“蹒跚”?写出了父亲此时的情况,与年纪大,肥胖等一系列词语相照应。“向左”为什么会“向左微倾”?让学生试着攀爬一张桌子,“向左微倾”正是一般人不包括左撇子攀爬的状态。
6、“我的泪很快下来了”,为什么这样说?联系全文,看看文中一共写到了我几次流泪,这都是怎样的眼泪? 教师解读:“簌簌地流下眼泪”言指眼泪之多,家中景况不佳,是哀伤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的眼泪又来了”都指流泪之快,为什么会快?因为开头写到我暗笑他的迂,现在为此感到羞愧,内疚。让学生朗读结尾,思考“在晶莹的泪光中”为何不写成“泪珠”?学生讨论之后,让学生做一个说话练习,以“我为开头说一段话。经过练习渐成如下一些共识:第一人称宜写自己的感受,而第三人称不宜写内心活动。但文中有一个用第三人称写内心感受的例子。“心里很轻松似的”,让学生理解到了“似的”一词并非可有可无,而是对第三者心理活动的一种揣摩,这里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挖掘的。
7、文章的外貌描写有什么特别之处?注意文章抓住了什么来尽力描写?
教师解读:文章抓住的正是衣着(黑布小帽、黑布褂、深青布棉袍),表现了一种青灰色的基调,营造的是一种惨淡、低沉、凄凉的气氛,烘托了一种悲哀的情感。但在这种凄凉的气氛中,橘子的红、我身上大衣的紫色却是那样的夺目,那样的温暖!服饰往往蕴含着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背影》一文中的服饰正
传递着这样的信息:
(1)、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亲情味,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总是重礼仪而轻人伦,而在表达方式上重行为而轻言行,“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文章中的父亲正是一位旧知识分子品行的写照。(2)、一个人的背影表现的是他生活中无言的负重的特质。表达的正是父爱的厚重与含蓄。
(3)、服饰是父子两人无奈的栖息地,时代的特色,生活的忙乱,前途的迷惘都能在服饰中找到它的影子,成为一种烙印,表现着人群的政治地位与生活特征。父亲正是农耕社会里的典型的穷苦读书人的服饰----连用三个布字体现着贫穷、寒碜与潦倒,正是旧社会下很多读书人的共有特征。“好以天无绝人之路”,是那种读书人无奈的一声叹息。尽管如此,在传统的文化传统中,不论多么贫穷,总是要送孩子去读书,还要预备一件紫毛大衣。“紫”象征着大红大紫,在朱家算是一件华贵的服饰,不仅寄托父爱之情,更体现着对儿子的期待,和父亲的青灰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8、关于文章主题,视学情引导学生进行一些主题性的探究:文章表现的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朱自清自己曾说过:我写《背影》是为了父亲的那一句话----“到那边要来信”,“每当我读到这封信中的一句----大去之期不远,无不泪如泉涌”。慈爱是父亲的代名词,忏悔却是子辈的感情基调,是对父辈的认可与趋同,对晚辈的否定批评。“这是传统的文化,一旦违背这一规律,就会如同地震。”这么多年过去了,每当读到这篇文章时我们还在感动着,那就是集体无意识统治了我们的生命意识:亲情的回归,跨越两代人的阻隔,而亲情的回归必然纠缠着两代人的生命感悟与理解。
陈老先生说“聚集课堂,关注过程,细节决定成败”。的确如此,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不是一句时髦的口号,应该落实在我们具体的语言教学环节中。传统并非落伍,返朴归真是一种大智慧。语文课没有细节,就没有价值。这节课告诉我们语文课“既要与时俱进,也要返朴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