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二物理教案光的折射
初二物理教案光的折射
编者按:查字典物理网小编为大家收集发布了初二物理教案光的折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物理教案光的折射
【学习目标】
知道光的折射规律,知道岸上看水中的物体觉得浅、水中看岸上的物体觉得高等等折射现象。知道大自然中存在着海市 蜃楼、太阳变形、三日同辉等都是光的折射现象。设置学习情境,加强对光的折射规律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重点难点】光的折射规律和生活中的折射现象的认识
【学习过程】
1.引入新课:
通过观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研究的主要内容光的折射
2.观察水和空气的分界面两侧的光的传播现象
演示实验中说明光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了折射
学生看书依次掌握界面、法线、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入射角、折射角的概念。
3.按科学探究的步骤通过实验得出光的折射规律:
得出规律,由规律得出相关重要结论(引导学生理解光路可逆现象)
4.光的折射在生活中的 应用
(学生阅读P86 生活物理社会)
变形的太阳、幻日都与光的折射有关
(补充介绍海市蜃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河水看上去不深,但实际深度比我们看到的要深(学生看书上的漫画),而潜 水员在水中看岸上的物体往往也要高上许多。
充分利用学生已知道的光的折射规律,通过解释这一现象既对刚学的知识起到巩固作用,同时又了解了光的折射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典型例题
例1 如图所示,光线从空气射入某种液体中,入射角为45,折
射角为30,光线射到液体底部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又反射回来,最后光线又回到空气中的折射角是()
A.30 B.45 C.55 D.60
例2 P87第3题
拓展:有经验的渔民用鱼叉捕鱼,怎样操作才能确保捕到鱼?如果不是用 鱼叉捕鱼而是用先进的激光枪又该怎样?
例3 李华在洪泽湖乘船游玩 时,发现水面下某处有一只青蛙(如图),他用激光笔照射到了这只青蛙。
⑴、请你在图中画出李华在照射青蛙时的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⑵、李华看到的青蛙比青蛙的实际位置距水面是深一些,还是浅一些?
一、光的折射---课内作业[
1.一束光线从空气 斜射向水面时,则()
A.只发生折射现象,折射角 小于入射角 B.只发生折射现象,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C.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D.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2.下图是光线在空气与玻璃的界面处发生折射与反射的四幅图.其中正确的是:()
3.关于光的折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折射角就是折射光 线与界面之间的夹角 B.折射现象中,光路不可逆
C.光线从空气中射入水中时,折射角不可能等于90
D.光线从空气中射入水中,折射角不可能等于0
4.如下图所示是光线通过三棱镜时折射光线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5.下列光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是()
6.一根铅笔斜插入水中,如下图中能较真实地反映人观察到的铅笔的情况的是:()
第二篇:八年级物理教案《光的折射》
八年级物理教案《光的折射》
减小字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折射中的入射点、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和折射角.
(2)能叙述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结论.
(3)知道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已知入射光线,能根据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结论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5)能举出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实例. 能力目标
由观察演示实验现象入手,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分析、概括出相应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利用折射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再次向学生灌输注意客观事物中存在的因果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五章光的反射的后续课,进一步讲解光学的有关知识,又是第六章光的折射的基础,所以本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光的折射规律的正确理解是本节的关键,对于透镜的学习,照像机和幻灯机,放大镜的理解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课本列举了各种光的折射的实例,对这些实例进行讨论分析对理解光的折射规律有很大的作用.本节中介绍了在折射中光同样具有可逆性. 教法建议
本节是在第五章光的反射的后续课,进一步讲解光学的有关知识,又是第六章光的折射的基础,所以本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注意在本节的讲授中要合理有效的运用实验教学和启发式教学两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光的折射规律的理解上,要结合实验对比使学生明白“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这一结论的成立是有条件的.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师不但要传授科学的定理、定律,还要传授这些定理、定律是如何被发现的.因此,讲一点相关的物理学史的内容,也是符合目前物理教学改革方向的措施之一.
教学设计示例 1.引入课题
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上,有一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如果光射到的是不透明物体的交界面,那么另一部分光会被吸收,但是如果光是射到某种透明介质的交界面上,比如从空气中射入水中或者玻璃中,另一部分光就要进入水中或者玻璃中传播.在引入课题中要注意学生的主动性.
方案一:向学生演示动画,使学生明白光斜入射在空气和水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光不仅仅会发生反射,还会发生折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方案二:演示各种有趣的光的折射现象,例如内画壶、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变弯了等等从而引入新课. 2.新课教学
(一)光的折射定义的讲解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发布时间:2007-4-24 19:14:55
课堂小实验一:在日常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十分普遍,请学生们透过玻璃砖看自己的手指,并注意调换观察的角度,看一下,发生了什么现象?也可以用铅笔,或其它物品代替手指进行观察.
实验结论:视线越斜,错位越显著,如果视线垂直于玻璃砖的侧面则没有发生错位.
课堂小实验二:将一枚硬币放进水中,让学生观察硬币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实验结论:硬币的实际位置比看上去的深.
课堂小实验三:准备一个比较深的大鱼缸,里面放入几条鱼,让学生伸手抓鱼,并让学生谈一下感受.
实验结论:鱼的实际位置比看上去的深.
由实验得出光的折射的定义.
(二)光的折射的一般规律
进行演示实验,教师先介绍教材 图6-2所示实验仪器,然后让一束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让同学观察实验现象,并对照实验讲解哪些是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哪些角是入射角、折射角,对实验中所观察到的反射光线略作说明.
图6-l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并考虑以下问题
A.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B.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C.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光线与折射角发生什么变化.
D.在整个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是*近还是远离法线,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比较有什么特点.
E.让光线垂直于界面入射,看到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请学生回答以上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所回答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指导,最后得出正确的结果,写出板书.
(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知识点的讲授
向学生发问:如果把光源放到水中,让光线逆着折射的方向射入空气中,会看到折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
通过实验验证学生的回答是否与实验事实相符.
(四)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用动画演示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角的变化. 3.教学/GuShi/>总结
对于光的折射现象和它的初步规律进行定性分析,由于初中学生刚接触物理知识,对于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不要进行定量的分析,但可以稍加介绍.注意实验教学在本节讲授中的重要作用.
设计思路】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把本节课改为探究实验,自认为这样做有以下四点好处:1.更有利于学生对折射规律的理解和掌握;2.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让他们感受到观察在物理实验中的重要性,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3.让学生真正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研究、学习(学生可能会发现一些书本上没有提到的规律,这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而不是单纯为了让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而探究;4.既让学生知道如何开展实验探究,又让学生体验物理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第三篇:初二物理教案:光现象
初二物理教案:光现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2、过程和方法
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宇宙的信息。
探索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重、难点:
1、光的直线传播的内容。
2、分析解释有关现象。
3、知道颜色、颜料之迷。
教学器材:
激光源、玻璃杯、水、烟雾、三棱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无前面无相关内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
入我们的眼睛。例如:阳光、日光灯、电视等。
②学生探讨:光线是如何传播的?
进行新课:
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例如:学生举例
上面的光源能分成几种类型?
(1)、自然光源(2)、人造光源
2、探究:光的传播
演示试验①:图片阳光穿过树林
演示试验②:激光在水中穿过
演示试验③:激光在烟雾中穿过
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应用:影、排队、射击、日食、月食
(可以让学生先讨论,部分现象要解释)
3、光的速度:
讨论:光有没有速度?
(有,非常大)
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 c=3108m/s,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利用对比说明:34页图示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小
4、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世界
问答:(1)我们为什么看到了古老的世界?
(2)什么是光年?它是什么物理量?
5、颜色:
(1)、试验:光的色散说明什么问题?
结论: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组成的,不同颜色的光混合后会变成其他颜色。不同颜色的光分散的过程叫光的色散。
(2)、颜色之迷: 不透明物体:
透明物体:
(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4)、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物理套餐内容。
2、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本节课在怎样显示光路、光的传播上采用了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课堂反应比较好,以后应加强这方面的探究。在需要较多时间的课时上,不要只顾进度,要避免出现学生的滞后情况。
第四篇:初二物理教案光现象
初二物理教案 光现象(2000字)
初二物理教案 光现象
光的直线传播 颜色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 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2、过程和方法
? 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宇宙的信息。? 探索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
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
索的积极性。
重、难点:1、2、3、光的直线传播的内容。分析解释有关现象。知道颜色、颜料之迷。
教学器材:
激光源、玻璃杯、水、烟雾、三棱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无??前面无相关内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
入我们的眼睛。例如:阳光、日光灯、电视等。
②学生探讨:光线是如何传播的?
进行新课:
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例如:学生举例
上面的光源能分成几种类型?
(1)、自然光源(2)、人造光源
2、探究:光的传播
演示试验①:图片??阳光穿过树林
演示试验②:激光在水中穿过
演示试验③:激光在烟雾中穿过
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应用:影、排队、射击、日食、月食??(可以让学生先讨论,部分现象要解释)
3、光的速度:
讨论:光有没有速度?
(有,非常大)
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 c=3×108m/s,是宇宙中 最快的速度。
利用对比说明:34页图示
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小
4、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世界
问答:(1)我们为什么看到了古老的世界?
(2)什么是光年?它是什么物理量?
5、颜色:
(1)、试验:光的色散??说明什么问题?
结论: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组成的,不同颜
色的光混合后会变成其他颜色。
不同颜色的光分散的过程叫光的色散。
(2)、颜色之迷:不透明物体:
透明物体:
(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4)、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
1、2、完成物理套餐内容。课本后练习。
本节课在怎样显示光路、光的传播上采用了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课堂反应比较好,以后应加强这方面的探究。
在需要较多时间的课时上,不要只顾进度,要避免出现学 生的滞后情况。
教学后记:
光的反射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 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知道光路可逆。
? 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2、过程和方法
? ? ?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科学态度。
? 重、难点:
通过试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体验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探索光的反射规律。
在探索光的反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密切联系实际,提高应用能力。
4、5、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教学器材:
激光源、平面镜、纸、角度测量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
2、闪电与雷声虽然同时产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
听到雷声,这说明了什么?
3、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需要8min的时间,那么太阳到
地球的距离是多少?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
入我们的眼睛。例如:蜡烛、日光灯、电视等。
②学生探讨: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为什么也
可以看的见?
进行新课:
1、任何物体表面都可以反射光。
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也可以看见,是因为这
些物体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举例说明:不同表面,光的反射情况不同,那么,光
的反射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光的反射是不是任意的呢?
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器材:有什么器材?如何使用?
方法、步骤:如何做?(可以参考课本步骤??P39)
结果:填入下表
结论如下:
3、光的反射规律:
镜面、入射光线、反射光线:
法线:垂直镜面的直线(虚线?实线?)(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演示试验:光路可逆,得到结论如下:
(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练习:物理套餐P30作图题
4、试验:两种反射,得到定义如下
(1)、漫反射:表面凹凸不平的反射
(反射光线朝各个方向)
(2)、镜面反射:光滑镜面的反射
(平行光线射入,光线平行射出)
探讨:在漫反射中,是否遵守上面的反射规律?
(学生讨论后,作图证明)
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规律。
5、光的反射的应用:学生举例(注意黑板反光问题)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
3、4、完成课本练习。写出光的反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00字以上)
教学后记:
在探究活动中,应给出较具体的指导,避免学生的盲目性。前、后的练习要补充。
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 了解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 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和方法
? 经历“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学习对试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观察试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
“发现”成功的喜悦。
?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通过学习,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6、7、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原理。
教学器材:
蜡烛、平面镜、纸、玻璃、球面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光是沿
2、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3、作图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试验:平面镜可以成像,为什么?
②学生探讨: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③讨论:把镜后面的水银去掉,还能成像吗?
进行新课:
1、学生试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器材:蜡烛、纸、玻璃、尺
步骤:①试验装置如何?步骤如何?
②要策什么数据?要注意什么问题?
③能得出什么结论?
分析、讨论、归纳结论: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现象:水面成像??(可详细讲解)
3、平面镜成像原理:
(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2)、讨论:水银面起什么作用?窗户上的玻璃能否
成像?如何成像?
4、球面镜:
(1)、凸面镜:可以使光线发散,可以开阔视野,常
用作观后镜。成什么像?
(2)、凹面镜:可以使光线会聚,常用作太阳灶、汽
车灯?? 成什么像?
学生讨论:球面镜的应用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
后活动:5、6、7、完成物理套餐本节内容。完成课本后习题。写出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00字以上)
教学后记:
要补充必要的知识点:如距离、虚实、原理等。
光的折射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 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
? 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
?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过程和方法
? 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
情感。
重、难点:
8、9、掌握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器材:
激光源、透镜、水、纸、角度测量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
2、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另一种介质,就会在介质表
面发生,其反射角 入射角。
3、作出反射光线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现象:筷子折了、图像通过玻璃后变形了? 是
什么原因?
②光的直线传播??均匀介质,如果介质不均匀,光的传播不是直线吗?同学们猜一猜
进行新课:
1、试验:
结果:
2、光的折射规律: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
线向法线偏折。
(2)试验:
结果: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3)、试验:
光垂直界面射入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4、有关现象:
(1)、水中的物体上升:做图说明
(包括水变“浅”、筷子“折”等??)
(2)、海市唇楼:做图说明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8、9、完成课本练习。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实例(200字以上)
教学后记:
折射的三种情况要清晰,最好能做图。
折射现象的解释:教师应先示范
看不见的光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 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 初步认识红外线及其作用。
? 初步认识紫外线及其作用。
2、过程和方法
? 通过观察,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
? 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
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影响。? 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重、难点:
10、知道太阳光谱的内容。
11、知道红外线、紫外线的定义及其作用。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白光是由各种混合而成的,把白光分解成各色光 的过程叫。
2、完成光路图:
水 B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利用三棱镜,可以把阳光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可见
光:?? 红、橙、黄、绿、蓝、靛、紫
进行新课:
1、把这些色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在红光、紫光外还有人眼看不见的光,分别是: 不可见光 可见光 见光 红外线 红、橙、黄、绿、蓝、靛、外线
2、红外线:
(1)、阅读课本50页的内容,并归纳。
(2)、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
不可 紫
紫(3)、红外线的热作用强,各种物体吸收了红外线后温
度升高。
(4)红外线的穿透云雾能力比较强。
学完上知识后,让学生讨论红外线可以有什么用途?
(教师注意指导)
3、紫外线:
(1)、阅读课本51页的内容,并归纳。
(2)、紫外线的来源?
(3)、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很容易使相片底片感光。
(4)、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强,能杀菌。
(5)、荧光效应。学完上知识后,让学生讨论红外线可以有什么用途?
(教师注意指导)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0、完成物理套餐内容。
11、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这节课的内容简单,可以利用时间复习、练习前
面内容,或总结整章内容。
荐初二物理《浮力》教学案例(5000荐荐
字)初初二中物物
理教理
案教
学
案
物态例
变
化
荐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和反思(3000字)荐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密度》(800字)
第五篇:光的折射.照相机-初中物理教案学案
听评课网(tpkw.net),丰富的在线听课评课平台!
照相机教案示例之一
(一)教材 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目的
1.理解什么是实像.通过实验、观察,理解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之外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知道当物体靠近凸透镜时,像距变大,像也变大.
2.知道照相机的原理.知道照相机上调焦装置、光圈、快门的作用.
(三)教具
学生实验器材;凸透镜(焦距已知)、光屏、蜡烛、米尺、火柴、粉笔.
教师用:照相机.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同学们外出秋游,总想照张相留个影,你想知道照相机是怎样给你留影的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学生分组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条件.
按下列步骤进行:
①用粉笔在桌面上画约1米长的直线.在直线中间某一位置标出凸透镜的位置O.根据已知的凸透镜焦距,用刻度尺在直线上标出凸透镜两侧的焦点F及二倍焦距处P.如课本图6一16.
按课本图6—16,把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画好的直线上.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沿直线移动蜡烛,使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远大于二倍焦距.沿直线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
请同学们观察,光屏上的像与物体比较是倒立还是正立?像与物体比较是放大了还是缩小?像在凸透镜的哪一侧?用刻度尺量出像成在什么位置?
观察完以后,教师讲解:光屏上的像是怎么形成的呢?照课本国6—17说明像是烛焰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会聚成的,是实际光
听评课网(tpkw.net),丰富的在线听课评课平台!
线会聚成的,所以叫实像.实像能用光屏接收到.这个像与平面镜成的像是不同的.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要往镜子里看才能看到.
接着引导学生小结实验结果: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时,在凸透镜另一侧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让学生阅读课本方框中“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条件”的一段话.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②再让学生做一次实验:把蜡烛移向凸透镜,仍保持距离大于二倍焦距.移动光屏,找到像的位置.用刻度尺量一量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变化?观察像是否仍然是倒立的?与上一次实验得到的像比较大小有什么变化?
移动蜡烛,缩小与凸透镜的距离再做一次.观察像的情况是怎样变化?
再将蜡烛移到离凸透镜的距离等于二倍焦距的地方,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用刻度尺量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观察像是否倒立,和物体比较像的大小怎样?
实验观察结束,先让学生回答观察结果.教师再进行小结;当物体(烛焰)逐渐靠近(或远离)凸透镜时,像逐渐变大(或变小),像离凸透镜的距离也变大(或变小).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等于二倍焦距时,得到的是倒立、等大的实像.(黑板板书)
2.讲解照相机的原理
教师:我们做完实验得出结论了.现在就可以回答本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了.
出示照相机,教师讲解: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光屏.拍摄景物时,使景物到镜头的距离远大于二倍焦距.调节镜头与胶片的距离,使倒立、缩小的实像刚好成在胶片上.胶片上的感光物质被感光.感光后的胶片用化学药水冲洗成底片.用底片再洗印出照片.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课本上图6—18的成像光路图.
3.简单介绍照相机的主要构造及使用
①对照相机实物逐一介绍调焦装置、光圈、快门及它们的作用.讲解如何根据景物离照相机的远近正确调节焦距,根据景物的明暗程度选择适当的光圈大小及曝光时间长短.
②空机进行操作示范.讲解照相的全过程.
三、小结本课内容
本课重点内容是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条件.同时强调什么是“放大”、“缩小”、“变大”、“变小”,什么是“正立”、“倒立”.
听评课网(tpkw.net),丰富的在线听课评课平台!
完成本节课文后的练习1、2.
讨论:给某同学照相时,要得到较大的像,该同学离镜头是远些还是近些?
四、作业
1.复习本节课文.
2.课本章后习题第8题前半题,第10题第1横行.
(四)说明
1.本节课学生要进行分组实验,应在实验室遮光条件下进行.
实验时,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要大致在同一高度.凸透镜和光屏一般是装在金属杆上的不好调节.它们的中心高度相近.主要是调整烛焰的高度.
2.有条件的,可用光具座在遮光条件下做学生实验.用光具座学生操作方便.需指出的是用光具座改变物距时是移动凸透镜,不是移动蜡烛.不论是移动凸透镜还是蜡烛,目的是相同的,都是改变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
3.小结成像条件与变化时,要向学生强调指出:①所谓放大、缩小是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比较.②变大、变小是物距不同时,像与像的大小比较.③像的正立、倒立是指像的上下位置与物体的上下位置比较是否颠倒,并不是生活中的“倒立”、“正立”.上述概念学生经常搞错.
4.学完本节后,有些同学会对使用照相机感兴趣.可以在课外活动中开设专题讲座或在物理兴趣小组里安排专题内容.介绍如何根据拍摄时的具体景况和要求调节焦距、对光圈、定快门.有条件,可让学生自带照相机进行实地拍摄练习.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这样做既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