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教学设计及反思

时间:2019-05-13 00:49: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搭石》教学设计及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搭石》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一篇:《搭石》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

21、《搭石》教学设计

小金县营盘小学

李云茜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潺潺流水声)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二、破疑入题、感知内容

(一)认识搭石寻找美

1、请同学们翻开书103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听明白了吗?(生自由读课文3分多钟)

2、刚才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谁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

3、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

4、“绾”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呢?(卷起来)

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收工就

必须——?赶集就必须——?访友就必须——?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生齐:脱鞋绾裤)

5、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

6、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7、你们说得都不错,和作家刘章爷爷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8、请大家静静地默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生静静地默读、圈划,2分多钟)

(二)重点精读品味美

1、重点句:“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师点击课件出示“每当……的美感”这段话)。这儿还有几个词语,谁再读一遍?(“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变红)男生来读读。(男生读、女生读)

2、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抓重点词语体会:“协调有序”)追问: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联系下文理解: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生1:抬起脚来;后面的——生2:紧跟上去;速度渐快,生

3、生

4、生

5、生6与老师合作轮读)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

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生齐:轻快的音乐)

3、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生:协调有序)

4、用抓重点词语的方法,你们还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呢?(“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理解词语意思。

5、那么“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训练品读句子)

6、(情境引读)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生齐读)

(情境引读)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62道,一共踏过了1664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生再次融情朗读)

师小结: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生:一道风景)

(三)扣词激情升华美

1、那么“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反复地读,哪个词语打动了你?(是的,每个同学都有自己不同的读书体验。我们先来看看“伏”,“伏”是什么意思?)

2、现在我是那位老人,谁来做年轻人?请个小伙子。(一男生上台深深地弯下身子)

3、(老人扶起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为什么?

4、多好的年轻人,(问另一位同学)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为什么?

5、听了同学们的回答,我在想,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生齐: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因为——(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生:其他的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因为——(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6、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

7、师总结:你们的这份美好情感也是——(家乡的一道风景);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景美情更美,这更是家乡的——一道风景);让我们捧起书,读课文的3、4自然段,再次去感受走搭石的美。

三、小练笔

展开你们的想象,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假如怀里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假如胆小的孩子来走搭石——„„

还有很多的假如……假如……,搭石,家乡的这道风景,会永远地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齐说:心头)

21、《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是一篇阅读课文,文章语言朴实。全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本文通过截取了农村生活中的几个非常平凡的镜头,但是平凡中透出的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

在设计教学时,我抓住“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个中心,重点放在“美”当中,有情景的“美”,有心灵的“美”,有能想象的到的“画面美”,有需要我们自己去感悟的“心灵美”,通过寻找“美”,感受家乡人民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

总体上说,本节课基本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完成了教学目标,起到了培养学生语感,发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语言,激励学生发现美的目的。课堂上,师生能共创一个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我认为自己在本课的教学中有几点成功之处:

1、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本课我紧紧围绕“文中哪些词句能让你感受到美”这一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学生充分感知的情况下,点面结合引导学生理解摆搭石的乡亲们都是一心为别人着想,老人只是举的一个例子。想象一行人过搭石时动作的美、声音的美、画面的美。想象两个人和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时的情景,让学生说说,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

2、通过想像,感受美。

在品读感悟的教学环节中,引导孩子们通过对搭石人神态、心理

活动、动作的想象,以及来走搭石人的假设,将摆搭石、走搭石的过程搬上了课堂,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学生更好地体会乡亲们的美好品德。尤其是假设句的训练。我设计了“假如 „„ 总要„„”这一课文中的句式说身边的美,进行说写练习。这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语言内化与表达,还使小空间瞬间变成了乡村大世界,各色各样的特殊人群都来了:胆小的孩子,第一次走搭石的外乡人,抱着孩子的妇女,手拄拐杖的老伯„„孩子们通过想象,想尽各种方法去帮助那些过搭石需要帮助的人。这样的设计,引领着孩子们在课堂里畅谈,感受着人间温情。

3、抓住“延伸点”,书写平凡小事的美,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因此要让学生开阔视野,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在拓展这一环节,我让四人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美的小事,并作汇报。孩子们争先恐后地简述了身边美的小事,并畅谈自己的感受。学生更广、更深地体会身边的美事,感受人间的真情。

4、孩子的学习热情高,小组交流、汇报有序,合作学习有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讨论交流,互相启发、补充,加深理解与感受。在合作性的学习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与感悟落在实处,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教学,永远是一项充满遗憾的艺术。虽然在预设时考虑周全,但

在实施过程中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一堂课下来,静心思索,感觉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不足:

1、在课堂上,个别地方有点走过场,如:对词语“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协调有序”等词语的理解引导不到位。学生体会不到“和谐美”而体会出“谦让美”。

2、生本课堂中,学生应读中感悟,感悟中读。学语文的重点应放在读中,但是教学中朗读的时间太少。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若能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地读,学生能更充分地接触文本,在阅读中感悟美、欣赏美,更好地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3、本课教学中忽视了写作方法的指导,没有为“学生写生活中的美”做好铺垫。

其实,教学中暴露出得问题还有很多很多。这些都充分说明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技巧、教学机智、把握教材处理教材、组织教学等方面的能力十分欠缺。在今后教学中,我要更加努力学习,总结与反思,使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第二篇:搭石教学设计及反思

《搭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文通过家乡人们摆搭石、走搭石这些非常平常的镜头,歌颂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字里行间充满了人性美。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1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词。

2.抓住家乡人摆搭石、走搭石的画面,感受家乡人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读体会课文中蕴含着的美。4.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5.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自始至终以读为主线,通过说、读、评不同层次的学习活动,抓住四幅画面,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课文内容,在不断的品读中,突破重难点,揭示文本内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乡亲们无私奉献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德,激发学生善良的人性美。学习重点和难点:

通过反复朗读,感受平凡事物中的美。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小事让我们感受到美的。教法:引导法、读悟法、情景法 学法:讨论法、读悟结合法 教学准备:幻灯片、音乐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情境导课。

1.听写词语,同桌互判,纠正改错。

师:请同学们准备好听写本,开始听写,注意坐姿(每词读两遍)懒惰

俗语

联结

平衡 清波漾漾

理所当然

师:对照大屏幕同桌互批,看看全对的同学是否字写的美观,错的同学在下面改一个,完成的同学就请你骄傲的坐直。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大屏幕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

——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请同学们大声齐读课题

生齐读:搭石——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103页,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你认为美的画面,在你感受深刻的地方做批注

二、自主读文,勾画体会。

1.根据要求自主读文,勾画喜欢的画面,简单批注体会。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提醒同学们保持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 2.同桌交流学习成果。

三、交流感悟,体会情感。

1、理解搭石:

师:谁来汇报?(预设:学生会对很多句子进行汇报,在汇报时引导学生从理解“搭石”开始)

师:刚才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谁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

生: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以后,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

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 石。

师:你找得真准,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生: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大屏幕出示此句)师:“绾”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呢? 生:卷起来的意思。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 生1:脱鞋绾裤 师:人们收工就必须 ——

生2:脱鞋绾裤 师:人们赶集就必须 ——生 3:脱鞋绾裤 师:人们访友就必须 ——

生4:脱鞋绾裤。

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

生齐:脱鞋绾裤

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觉得总要脱鞋绾裤,家乡的人过小溪就很不方便。生2:我认为会很辛苦。生3:还会很麻烦。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

就必须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

(生齐读“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2.学习第二自然段。谁再来说说你认为特别美的画面 师:继续汇报,句子对比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上了点年岁的人,怎样急着赶路,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

师: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吗?(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无论怎样、只要、一定、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体会家乡人们的勤劳,老人的善良,及家乡人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指导朗读、感悟写法)师:这个句子打动了你?为什么?

生:我觉得这个老人非常善良。

师:请你读一读。

生:你非常细心地体会到了老人的善良。但你的朗读还没有传达出你的感受。谁能再来读读这个句子,把你体会到的感情通过词语的重读表达出来?自己先练练。

师:谁愿意来试试?(指两名同学读)老师发现了,你们把这些词重读了,(多媒体闪烁重读的词,“无论、只要、一定、再在、直到”),同学们观察一下:这都是些什么词?

生:关联词。

师:作者一连用了几个关联词,把老人摆搭石的动作连接起来,使文章顺畅自然,条理清晰。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看看这一次读完,你还能体会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生:(自由读)我还体会到了这是一个勤劳的老人。因为他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就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生1读。

师评价:从你的朗读中,我仿佛看到他正在整好的搭石上来回走动,细心察看的样子。

师:大家一齐来读一读。生:我从第二段中感受到老人很善良。生:我从第二段中感受到老人愿为别人着想。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读读这段话,想想这位老人心里会想些什么?待会老师要进行采访。(生读)全班读

师:从这些老人身上,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美? 生:这是一种为别人着想的心灵美。

师小结:这样的一幅赶路老人整搭石的画面,也构成了(指板书)——(生接读)家乡的一道风景。师:除了这些。还有能体现美的画面吗?

生:我觉得他还是个做事认真的老人。因为他把合适的石头搭上后,还要再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师(模拟采访):这位大叔,您今年高寿啊? 生:70了。师:您这么急着赶路,一定有什么急事吧? 生:对呀,我要赶早班车上街。

师:我看到您刚才已经从搭石上过去了,怎么又回来了呢? 生:我发现这块石头有点摇晃,别人踩了有可能摔跤。师:我还发现您在这块搭石上踏了几个来回,您这是—— 生:这样做可以踏平稳些,我也就放心了。

师:是啊!正是这个小心的踏,踏了几个来回的踏,踏了又踏的踏,踏出这位老人的善良,你能把这种形象读出来吗?

师:看见上了年岁的老人如此善良,你觉得中年人会怎样做呢?青年人呢?那,像我们这样大的孩子呢? 师(引读):一身风霜的中年人——

生: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引读):满脸焦急的青年人——

生: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引读):背着书包的小孩子——

生: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师:这真是——淳朴乡风,代代相传啊!师: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 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师:这是一道写满善良的风景。

师:是啊,这真是个勤劳、善良、做事认真的老人。老人的行为就象一幅画,的确让我们感觉到了美!

课件出示: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学生齐读,深化主题,体会情感)3.第三自然段

师:是啊,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家乡的人们是怎样走搭石的呢?

你还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感觉到了美? 学生汇报,大屏幕出示第三自然段。师:大家都来读一读,自由读

师:谁来说一说人们是怎样走搭石的呢?(学生汇报,大屏幕出示: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引导学生抓住“协调有序”“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理解感悟家乡人们走搭石美丽的画面,指导朗读)

师: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生:我觉得它的声音很美。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生:我觉得它的景色很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绰”是生字,课前大家查了字典吗?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姿态柔美”的意思。

师:还有什么美?

生:我觉的人们走的动作也很美:他们的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师:你真棒。协调有序就是——(全班读)现在,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师引读: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两组走前面,这边两组走后面。

(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师: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师:

(指这组问)你们现在走在哪?

生:搭石上。

师:不好走啊,走得不好要掉进水里,有信心吗?生:有。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2: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生3: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4:紧跟上去

师:(速度再渐快)前面的—— 生5: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6:紧跟上去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师: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两组走前面,这边两组走后面。师:前面的—— 生(组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组2):紧跟上去(速度渐快,引读三遍)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体会得好。你们还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呢?(引导学生理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画面美)

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

语段,音乐起)你能动情地读一读吗?

每当 上工 下工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 抬起脚来 后面的 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师:谁来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来,咱们推荐一位同学吧。(全班同学推荐一生读,生读,台下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 看到这样的情景,读 ——(生齐读)

师: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62 道,一共踏过了1664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诗变回文中的语段)——(生再次融情朗读)

师: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 生:一道风景

3.第四自然段

师: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

生:读“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

师:能谈谈你对这幅画面的感受吗? 生:我觉得家乡的人能够互相地谦让。

师:好一个谦让,你读懂了文字里含着的美。男同学,一起感受这份美。

(男生齐读“如果有两个人„„”)

师:那么“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读“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 当然的事。”

师:这个句子读一遍是不够的。你们再读读,读着读着,有的词语会让你的心头轻轻一

颤,你就抓住它,多读几遍。(生自由地读几遍)师:哪个词语打动了你?(引导学生理解:“理所当然”)

生1:“理所当然”打动了我,家乡的人觉得是应该这么做的。师:你有你的读书体会,还有其他的吗?

生2:我觉得“伏”字打动了我。师:现在我是那位老人,谁来做年轻人?请个小伙子。(一男生上台)师:请你做做“伏”的动作(男生深深地弯下身子)

师:(手搭生的肩)你真是年轻人的知音,这样,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师:(扶起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 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家乡的人都习以为常了,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师:多好的年轻人,(问另一位同学)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指课件文字)—— 生齐: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 师:因为(指课件文字)—— 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 生: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 师:因为——

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 生:尊老爱幼

师:是尊老还是爱幼呢? 生:敬老

师:你们的这份美好情感也是(指板书)—— 生: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 生1:我觉得家乡的人一代一代都是这么做的。生2:家乡的人十分地谦让,十分地淳朴

师:我注意到你的发言中有两个“十分”,那也就是说,这已经积淀成山村淳朴的乡风、民风。景美情更美,这更是家乡的—— 生:一道风景

师:理所当然,源于家乡人的心灵美,(指板书)正因为家乡人们的心灵美,所以搭石(指板书)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看到这一道道风景,一幕幕动人的画面,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写搭石、赞搭石吗?他还赞美了—— 生1:还赞美了家乡人为别人着想的美德。师:还赞美——

生2:还赞美家乡人互相谦让的美德。师:还赞美——

生3:还赞美了年轻人尊老的美德。

师:所以作者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出示句子,师生齐读)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家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师:作者家乡那儿的风景很美,那里人的心灵更美。(板书画心)作者在写搭石,赞搭石,其实是在赞美像搭石一样,默默无闻的山里人。谁想来深情地赞美这些纯朴的山里人? 师:你来赞—— 生1读 生2读 生3读

全班齐读: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师:同学们,一块搭石,就是一曲善良的歌,曲调优美;一块搭石,就是一段谐调的舞,姿态婀娜;一块搭石,就是一首谦让的诗,娓娓动听;一块搭石,就是一幅尊老的画,赏心悦目。

四、拓展延伸,仿写小诗。

1.配乐读诗。

2.仿写小诗,发现身边的美。

五、作业

在仿写小诗的基础上,完成课后小练笔。

《搭石》教学反思

今天,我和孩子们一块学习了《搭石》一课。

现回顾课堂,自我反思如下:

一、从教学设计看

一部电影如果没有一本好的剧本,即使演员多么靓丽,服装多么华丽,也俘获不了观众的心。而好的剧本靠灵魂来支撑。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正如一本好的剧本,设计的完成靠的是理念的支撑,理念即灵魂。

1、主线鲜明

新课程提倡“以读为本”,本教学设计,读书的形式多样,层次也不同,整堂课以读为主,以读促悟。语文课需要多读,但以怎样的形式读?又该围绕怎样一条主线来读?这才是最关键的。这条主线其实也就是整堂课的灵魂。在本教学设计中,我以“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为主线,在学生对课文中的每一个场景有所感悟的时候,就回归到这一句话,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并用此贯穿始终。

2、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允许个性化表达。

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回顾自己的课堂,我让学生自己朗读,圈点批注,让学生自读自悟,全班交流,做到了尊重个体照顾全体,给了学生展示自己独特感受的机会。

二、从课堂完成看

1、课堂评价语缺乏激情。

精彩的课堂评价语是一门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艺术,它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口语技巧。

回顾我的课堂,评价语虽然不少,但自认为缺乏激励性,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起到太大作用,主要原因应该是自身心理素质不太好,紧张导致语言不流利。在今后的课堂上应通过及时的评价语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评价语才是有助于课堂,有助于学生的。

2、做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设计中原本设计的是“说说身边的美”这个拓展环节,原计划我只安排了“说一说”,可是,想到公开课的课堂总是充满了变数,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担心学生因过于紧张而陷入冷场,所以调整了设计,让学生把身边的美写一写,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写得特别好,随即又让他们把自己写的读一读,这样就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机会,防止了学生人云亦云,千篇一律,符合标准中教学建议指出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反思是进步的阶梯,是进步的重要途径。记录以上反思,以求个人进步,更期得到同仁们的交流、指点。

第三篇:《搭石》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搭石》教学设计

执教者 赵 苗

教材分析:

《搭石》是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以“爱”为主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那幅和谐的画面在第一时间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搭石》这篇文章截取了农村生活中几个非常平凡的片段,但平凡中透出了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令人感到情致淳厚。文中有看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在学习中师生交流,可以解决疑惑,完善认识,升华感情。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同时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将“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读中感悟、以读悟情、以读代讲的教学目的。力求抓住重点段落、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读文、品析语句,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在充分挖掘文本内涵时,多角度地拓展学生的认识空间、审美空间、激活阅读思维,实现语言、情景和精神的和谐共鸣,提升情感的价值。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教学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景,导如课文:在优美的音乐声中,以公园的“搭石”引入对课文中“搭石”含义的探讨。

2.寻找“搭石之美”:让学生浏览全文,划出“美”的语句,反复朗读体会,想象画面。

3.欣赏“人性之美”:全班谈论交流,欣赏文中流淌着的和谐美和人性美。4.发现“生活之美”:体会作者于小事中发现美的方法,找寻生活中的“美”。教学重点和难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自然美和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2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教学突破:

以“寻找美”通领全文,以“欣赏美”感知全文,以“发现美”延伸课文,将“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教学始终。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电脑轻音乐钢琴曲《秋日私语》 学生准备:观察生活中美好的人与事。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初读感知,解读“搭石”,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 播放轻音乐钢琴曲《秋日私语》,当音乐放了一段时间以后,教师在音乐中切入导语:同学们,你们在公园里玩耍的时候,有没有踩 着水上的石头过河的经历?

让有过此类经历的学生谈谈他们的体会。

2. 师:当大家在潺潺的流水中踏着石头过河的时候,心里通常是觉 得有趣好玩。是呀!公园里设置这一景观就是想给游客带来乐趣,这 些石头的作用就是供游人踩着玩的。可是,在有些地方,它们却有着 另外的作用,大家想跟着老师一起了解吗?

学生齐答:想

3.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并结合插图,思考,什么是搭石? 搭石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

学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4. 师:同学们,你们谁知道什么是搭石吗?用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指名读,出示句子。

5.师: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是怎么样过溪的?绾是什么意思? 能做一下动作吗?

引读:人们出门工作,必须„„

人们走亲访友,必须„„

那么,你体会到家乡人们的生活怎么样?(麻烦、累)

可那些是夏天,到了秋天,人们必须依靠搭石过河,再齐读课文写“搭石”的句子。

6.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用一两个词或一句话概括 生1:方便

生2:不仅方便,而且增加了邻里友谊。生3: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是的,小小的搭石,也是家乡的一道风景线。板书:(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线。)说明:

教学伊始,一曲轻音乐:钢琴曲《秋日私语》萦绕于教室之间,为课堂奠定了“和谐”的基调;让学生通过自己默读课文,用笔划的形式来阐解释“搭石”的含义,一方面可让学生对“搭石”形成直接印象,另一方面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寻找“搭石”美,积累语言。师:请大家仔细仔细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感到课文中都流淌着怎样的美呢?请将你觉得美的句子划出来。学生轻声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美丽的画面。先在全班朗读,然后大家一起读。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每句的大概意思,为后面的详细讲解做准备:

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让人们从上面踏过; 如果别处有石头,唯独这处没有,人们便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会停下来及时调整,直到满意才肯离去; 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轻波荡漾荡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

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互相谦让,闲话家常; 要是谁偶遇老人,会伏下身子,背老人过溪; …… 说明:

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同时也进行了语言的积累。三 欣赏“人性美”体会情感。

师:先前我们已经找出了文中美的词句,大家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大脑里面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接下来我们就具体去品读这些美词美句美景和美丽的人性。

师: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体现了哪些美呢?请大家细细品读,用心感受。

学生自读自悟,想象画面,畅想感受。从这一句可以看出,人们搭石是一种自觉自发的行为。并且是挑选了“平整方正”石头,可以感受到人们的乐于助人之美和奉献之美。学生也可能有其他的感触,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在交流中领悟。

板书:奉献美,助人为乐美。。

反馈:通过读文,你觉得哪幅画面给你的感觉最美?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3.什么叫“协调有序”?课文中哪里体现了动作是协调有序的? 就让我们一起加入走搭石的行列中。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分组读)

引读:踏踏的声音,像„„

师:没有人踩脚,也没有人落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

师:这一道风景既像画,又像小诗,谁能读出诗一样的韵律美?。

指名读,齐读。

师: 听着同学们的朗读,我感觉这好像是一个清早,晨雾还没有散去,人们便早早地出工了,走在这搭石上,没有人说话,只有这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也许这是一个黄昏,夕阳洒下了它最后一缕光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回来了,一路欢歌笑语,身体是疲惫的,脚步却是轻快的“踏踏”声,在这一块块搭石上,他们配合得是那么默契,这何尝不是一道美丽的风景,难怪作者会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4.这一行人走出了音乐美,的确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一行人走是风景,那么两个人面对面走又是怎么样的呢?

找到相应的句子。指名读。你体会到了什么?(互相帮助,心灵很美,是一种互相谦让的美)

让我们再来一起感受一下这种美吧!齐读。

5.假如碰上青年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么样的情景呢?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6.句子中的那个词语打动了你?(伏、理所当然)什么叫“理所当然”? “人们都把哪些事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生活中哪些事是理所当然的?

过了溪后,年轻人需要老人向他道谢吗?(不需要)为什么?(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听了你们的回答,我想这个老人年轻的时候一定也伏下身子帮助过别人,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当这个年青人老了的时候,也必然会有人去背他,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透过这个词语,你感受到了什么?

你们的情感,也是家乡的_________________。

是只有这一代人会这样做吗?透过一代又一代的理所当然,你又体会到什么? 那是淳朴的乡风和淳朴的民风,这更是家乡的___________ 想象拓展,补充画面,提炼情感: 谈话,指导想象:

假如——还有哪些假如呢?小小的搭石上,还有哪些感动我们的画面吗? 小小的搭石,演绎着人间的真情。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就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到残疾人来走搭石„„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假如(碰上怀抱着宝宝的妈妈„„

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假如(遇到孩子上学来走搭石„„

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假如(„„)

7.小结,指导朗读:

是的,一块块普通的搭石,演绎着山里人特有的的淳朴、善良、谦让和敬老,也深深地敲击着我们的心灵!来,让我们把心中的这份感动,通过朗读告诉大家。

师:引读: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 8.小结,回扣中心句:

是啊,正是这一幕幕熟悉而感人的画面,传递着乡民们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也让——(齐读:“这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说明: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四

拓展延伸发现美

1、谈话:课文学到现在,你觉得这搭石还是普通的石头吗?那它是什么?

2、多媒体课件展示文章结尾段: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3、透过这一排排搭石,你感受到了什么?

(一块块,一排排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任人踩,任人踏,却无怨无悔,默默无语。这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一排排搭石,象征着村民们一颗颗善良的心、是传递村民们情感的桥梁、更是家乡人无私奉献精神写照„„)

4、反复的朗读结尾段,提升情感,再度回读中心句:“搭石,构成 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五、延伸实践,发现生活中的美:

1、是的,真情是明媚的阳光,它给人以温暖;真情是盛开的鲜花,它给人以芳香;真情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真情更是熊熊的火炬,它点燃生命的希望。同学们,美文《搭石》让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读了这一篇不起文章,老师有一个感触,那就是“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世界上何处没有美呢?本文的作者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才会写出如此优美的文章。你们从中有什么启发?现在你们对美是不是有了更新的认识?在我们的身边哪里也可以找到美呢? 3

组织学生以“寻找生活中的美”为主题展开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说说自己生活中的各种形式的美。板书设计

《搭石》板书设计

秋凉在即„„.让人们从上面踏过;——奉献美,助人为乐美。如果别人有石头„„人们便会谴责这里的人们懒惰;——朴实美。急着赶路的老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勤劳美。行人走搭石„..充满了诗情画意;——和谐美。如果两个人同时走过溪„„闲话家常;——谦让美。要是谁偶遇到老人„„背老人过溪;——尊老美。

一排排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

教师: 赵 苗 单位:马召镇知行小学

课题: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搭石》时间:2013.12.9

第四篇:《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教学反思 1

《搭石》是一篇阅读课文,文章语言朴实。全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本文通过截取了农村生活中的几个非常平凡的镜头,但是平凡中透出的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

在设计教学时,我抓住“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个中心,重点放在“美”当中,有情景的“美”,有心灵的“美”,有能想象的到的“画面美”,有需要我们自己去感悟的“心灵美”,通过寻找“美”,感受家乡人民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

总体上说,本节课基本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完成了教学目标,起到了培养学生语感,发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语言,激励学生发现美的目的。课堂上,师生能共创一个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我认为自己在本课的教学中有几点成功之处:

1、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本课我紧紧围绕“文中哪些词句能让你感受到美”这一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学生充分感知的情况下,点面结合引导学生理解摆搭石的乡亲们都是一心为别人着想,老人只是举的一个例子。想象一行人过搭石时动作的美、声音的美、画面的美。想象两个人和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时的情景,让学生说说,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

2、通过想像,感受美.在品读感悟的教学环节中,引导孩子们通过对搭石人神态、心理活动、动作的想象,以及来走搭石人的假设,将摆搭石、走搭石的过程搬上了课堂,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学生更好地体会乡亲们的美好品德。尤其是假设句的训练。我设计了“假如总要 ”这一课文中的句式说身边的美,进行说写练习。这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语言内化与表达,还使小空间瞬间变成了乡村大世界,各色各样的特殊人群都来了:胆小的孩子,第一次走搭石的外乡人,抱着孩子的妇女,手拄拐杖的老伯……孩子们通过想象,想尽各种方法去帮助那些过搭石需要帮助的人。这样的设计,引领着孩子们在课堂里畅谈,感受着人间温情。

3、抓住“延伸点”,书写平凡小事的美,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因此要让学生开阔视野,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在拓展这一环节,我让四人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美的小事,并作汇报。孩子们争先恐后地简述了身边美的小事,并畅谈自己的感受。学生更广、更深地体会身边的美事,感受人间的真情。

4、孩子的学习热情高,小组交流、汇报有序,合作学习有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讨论交流,互相启发、补充,加深理解与感受。在合作性的学习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与感悟落在实处,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教学,永远是一项充满遗憾的艺术。虽然在预设时考虑周全,但在实施过程中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一堂课下来,静心思索,感觉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不足:

1、在课堂上,个别地方有点走过场,如:对词语“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协调有序”等词语的理解引导不到位。学生体会不到“和谐美”而体会出“谦让美”。

2、生本课堂中,学生应读中感悟,感悟中读。学语文的重点应放在读中,但是教学中朗读的时间太少。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若能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地读,学生能更充分地接触文本,在阅读中感悟美、欣赏美,更好地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3、板书有点乱。让学生板书,老师应作一个适时的指导。

《搭石》教学反思 2

本课我要反思的内容非常多,《搭石》是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的主题是──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爱。《搭石》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种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在文本中和谐共生。

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原本的设计是以人为本,以读为本。想通过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在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想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想把 “美”这条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但由于自己课堂出现错误,心里自信不够,压力不由而生,导致课堂没能按预定的设计完成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我是设计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受,带着问题:“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来读书,即为读书设立了目标,又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接着主要以这两个问题为抓手,层层深入的去解读什么是搭石、寻找搭石的美。在寻找搭石的美这一环节,我设计引导理解内容的主要方法有: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进而理解内容;例如:教学一排排人走搭石时的情景时,通过理解“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来让学生感受到协调美、画面美。2、通过边读边展开想象,把课文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以此来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教学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时,让学生展开想象:那将会是一副怎样的画面?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美。3、为了使学生丰富和深化学习的内容,我从课文的实际出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主要是为了让孩子们能感受到并体会到小山村的那种淳朴的美,那种人性的美。

可惜教学永远是一项遗憾的劳动,虽然预设时考虑周全,但是真正教学时没能达到预期效果。静心思索,感觉课堂中存在的不足很多:

1、由于没有很好地把握时间,原来预定的内容都不能完成,是有生以来上得最失败的一堂课。

2、由于在教学中既想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想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还想渗透写作方法。设计的内容太多,讲授的内容太细,不敢大胆的放手,因而对文章分析的太繁琐,甚至是很罗嗦自己却全然不觉,因此浪费了很多时间,没能把握住教学内容。

3、对自己教案不够熟,对文本也没揣摩透,今后一定努力改正。

《搭石》教学反思 3

听了徐老师《搭石》这一课,感受颇多。“搭石”是家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徐老师的课亦是,也像“搭石”,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整节课,徐老师通过语言文字,带领着学生、听课的老师们一起在刘章爷爷笔下的搭石上徘徊。在理解走搭石时体现协调有序美时,徐老师创设了走搭石的情境,让学生与老师反复合作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前面的来——“抬起脚”,后面的——“紧跟上去”……在语速逐渐加快的过程中,与走搭石形成通感,身临其境的体会“抬起脚来,紧跟上去”的和谐美,体会没有人踩脚,体会没有人跌入水中的默契,体会好象在无形之中有人在指挥般的和谐有序。

王崧舟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它有一道槛,越过这道槛是语文教学,没有跨过这道槛就不是语文教学,这道槛是什么呢?就是话语形式。”徐老师在教学《搭石》这篇课文时,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以“美”为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

在短短的40分中,我们随着徐老师的指导经历了一次实实在在走搭石的经历,也享受了扎扎实实的语文课堂之旅。

《搭石》教学反思 4

《搭石》是一篇乡土气息浓重的文章,它经过淳厚感性的笔触把我们带入了乡下人们秋凉摆搭石、路人修搭石、人们和谐有序走搭石、相互忍让过搭石的一幕幕画面,表现了人们纯朴、勤奋、老幼相敬的难得品格和同心专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美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人、故乡事无穷而深刻的缅怀之情。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训练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流程,切实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现总结如下:

1、设疑:投石问路。

上课伊始,我引导孩子们围绕“路”展开交流:你见过哪些路,行走在上头会是什么感觉呢此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累,有的谈现代高速公路,有的谈高铁,有的谈上山小路,有的谈田间村路……看着活力澎湃的同学们,我随即在黑板上版画了一条羊肠小路,之后版画村庄和田间,话锋一转:如果连下几场大雨,雨水积存若刚没过脚踝,人们会怎样做呢让学生敞开心扉,大胆想象,并说出能否实现的理由。这样一做年代感一下子没有了距离,为孩子们感受当时的生活埋下了伏笔。

2、引读:感受乡情。

首先聚焦人们走搭石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人们摇摇晃晃走在搭石上的高兴心境,并读出哒哒哒的音律美!尽管有点险,可是人们却奏响了一曲幸福的民间舞曲。其次,让学生潜心读书,思考并标画相关语句:搭石路上曾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呢学生边读边标画并写下感受,老人修复搭石的场景,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的场景都深深地印在了孩子们的心中,互帮互助的淳朴民风熏陶与感染着他们幼小的心灵,相信将来的他们也必须会以此为榜样,创造和谐完美的幸福画面!

3、拓展:情感升华。

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交流和表达,让我们拿起笔模仿作者的写法写一写身边让你感动的瞬间。此环节,让学生充分调动生活积累,学着去观察,去感动,去享受生活的完美。交流发现,孩子们生活中感动的人和场景真不少,有的短短十几分钟能写下300字的短文,我由衷地为孩子们点赞!

二、成功之处

此文教完感觉挺幸福的,因为像是回到了童年,过了一把瘾!虽然年代离孩子较远,可是我的版画一目了然,我设计的问题不拖泥带水直接让孩子们聚焦细节描述,所以课上孩子们思维活跃,写话时灵动的笔触留下了许多感人的瞬间。

三、不足之处

学生的有声朗读处理匆忙,没能指导抑扬顿挫的读书,有失语文学科特点。

四、改善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再挑选几个细节描述的句子,在引导体会的基础上指导抓住关键词语读出轻重缓急;或者呈现一些道具,模拟搭石的场景,让孩子们现场走一走,感受一下搭石路。

《搭石》教学反思 5

【教材分析】

《搭石》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从“老人修搭石”、“一行人走搭石”、“两人面对面走搭石”和“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等平凡的乡村生活场景着笔,表现了搭石上“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本课教学尝试,以教材为依托,以习得方法为重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整体感知:习得方法,举一反三。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第二学段的重点训练目标,然而,日常教学中,教师却往往忽视这一环节,或是不分文体、不分内容地泛泛而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导致学生不着边际地乱说一气或随意拼凑课文内容。

【片断回放】

师:知道了什么是搭石。我们来看,课文围绕搭石写了那几个生活场景?

生: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

师:你找到了这个场景。(板书: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

生: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

师:还有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的场景。(板书: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

生:一个人跟着一个人走搭石

师:一个人跟着一个人,用文中的一个词说,那叫——

生:一行人

师:对(板书:一行人走搭石)

生:还有修搭石

师:要注意把话说完整,把意思说明白。

生:老人修搭石

师:(板书:老人修搭石)看着板书,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

生:课文主要围绕“家乡的搭石”写了老人摆搭石、一行人走搭石、两人面对面走搭石和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的场景。

小结:对于篇幅较长、内容相对分散的文章,可以用这种“分开加标题,再把标题连起来说一说”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教学反思】

该片断是检查完预习之后,切入文本品读之前的整体感知环节。既概括出了文章的四个场景,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指导了这种分段加标题的概括方法。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习得了整体感知此类文章内容的方法,收到了举一反三,通晓一类的效果。教学有实效性。

二、词语教学:词语世界,别样精彩。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是第二学段阅读目标中的重要一环。词的教学在整个阅读教学中,承担着奠基石的职责,要入情地朗读课文,离不开字词教学,要透彻地感悟课文,更离不开字词教学。但在日常教学中,词语教学往往“蜻蜒点水”,流于形式。

【片断回放】

生:我从“协调有序”这个词读出了美。他们走得很有顺序。

师:能试着结合文中的句子来理解吗?

生:“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这样的动作就是协调有序。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有没有人踩脚,有没有人跌进水里?

生:没有

师:有没有人跌进水里?

生:没有

师:这样的有序,这样的默契,这样的动作就叫——

生:协调有序

师:联系上下文就读懂了这个词。还有谁从其他的词句读出了美丽的风景?

生:“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两个词,让我感觉到水一荡漾一荡漾的,人的影子在水面上倒映着。

师:这是你的想象,非常棒。大家看,生字“绰”字,老师在字典中找到了它的三种解释。(出示:“绰”的意思选项)看一看,在人影绰绰一词中,应该是第几种意思?

生:第二种,指人的影子姿态柔美。

师:同学们,这两个词就是一幅画。轻轻地读,展开你的想象,你的脑海中就会出现一幅美丽的画面。

生:我觉得是:那水非常非常的清,微风刮过水面,有一点点波浪,人的影子倒影在水里。

师:那多美呀。微风拂过水面更恰当一些,是吗?

生:清澈的水上漾起了粼粼的波纹,人的倒影随着波纹一动一动的,像跳起了柔美的舞蹈。

师:多么美丽的画面,带着你的想象读读这个句子。

生:(配乐朗读)

师:大家一起走进这如诗如画的风景中。

生:齐声朗读

【教学反思】

“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本段的'三个关键词。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乡亲们“协调有序”的动作美,既理解了词语,又训练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的能力。“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两个词语不仅具有朗读的节奏美,还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先通过查字典理解重点字“绰“,再创设情境引发学生驱遣想象,从词语中读出一幅画面,进入作者描绘的意境,并尝试描述想象到的画面,既指导了“抓关键词理解内容”的读书方法,也有效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同时还进行了语言表达的训练。

三、阅读教学:拓展对比,入境悟情。

节选入我们教材的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精神世界里开出的一朵花,教材编者赋予了它作为“教材”的特殊使命,但它的根依然盘曲错节的伸向作者的精神之土中。所以,我们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和文本相关的作者的其他作品是不容忽视的。

【片断回放】

师:刘章爷爷在这个山村生活了,曾几何时,这些事情,这些场景,在他的眼里也是那么的理所当然。可是,后来离开家乡,进入城市生活,这一幕幕在他的记忆中变得珍贵起来。(出示刘章《写搭石的前前后后》一文,指名读)

师:当我在城市的马路上看见(出示挤公共汽车的图片)这样的情景,我会想起家乡的搭石,此时浮现在我眼前的是——

生:“两个人相互谦让走搭石“的场景。(出示两人走搭石的句子,生齐读。)

师:当我在汽车上看见(出示年轻人不给老人让座的图片)这样的情景,我又会想起——

生: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出示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的句子,生齐读。)

师:我的记忆不仅于此,当我看到马路上的砖头、树枝,人们宁可绕着走,也不弯腰捡起的时候,秋凉中为大家摆搭石的老人又会在脑海中久久浮现;当看到人们无序的横穿马路时,我还会想到那一行人人协调有序走搭石的场景,踏踏的声音又在耳边响起。

师:此时此刻,搭石在你的眼中仅仅是一道有声有色的风景吗?

生:搭石上有爱心

生:搭石是有情有意的风景

生:搭石上有乡亲们的美德

……

【教学反思】

“两人面对面走搭石”和“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两个场景的描写,文字朴实。在学生读懂两个场景后,补充作者刘章的《写搭石的前前后后》一文,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反面图片,进行对比朗读,学生能更好地体会搭石上的真情。

“教材是学习语文的例子。”我们要让“课文”做“语文”的搭石,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涵养学生的语文情感。

《搭石》教学反思 6

【教材分析】

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的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教学目标】

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挂图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提问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21课《搭石》,(板书)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从课文当中知道什么?(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作用?在什么地方搭石头?为什么要搭石头?……)

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出几个主要问题并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们,你们很会思考,也很会提问题。我想这些问题在课文内容中都有答案,只要大家读熟课文、读懂课文,这些疑问都能解决,明白了吗?下面,同学们就开始自由的大声读课文,注意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三、检查初读情况

1、咱们看一看在文中出现的一些词语,谁会读?(指名领读)把词变成字还会读吗?谁来试一下?

(指明读、齐读。)

2、读得都不错,看来大家的识字能力都很强,那课文能读好吗?咱们来检查一下!

(指5名同学读。)

3、课文读完了,大家听得非常认真,能不能评价一下?你觉得哪个地方读得特别好?哪里还需要提醒一下?

(学生评价。)

4、书读到这里,前面提到的问题能解决了吗?谁来说说你能解决哪个问题?

(学生解决,教师擦掉已解决问题。)

四、精读课文,研读品味,发现“美”,感受“美”

1、同学们,老师发现你们很会读书,很会思考问题,刚才的问题都解决得非常好。搭石不过是方方正正的、二尺间隔摆放的天然石块,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石块呢?大家读课文2、3、4自然段,把特别能打动你的句子画下来,然后想一想哪些地方打动你?

(学生边读边勾画。)

3、谁来把感动你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

4、这么多打动你的地方,都少不了谁?(搭石)难怪作者说这普普通通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书读到这里,你能说说这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吗?(学生畅所欲言)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板书: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的是什么?(板书:用心)下面,用我们的心再次走进由搭石构成的风景,好好的体会这风景里饱含的美!

5、请同学们默读2~4自然段,画出你感受到美的句子,并简单的写出自己的感受。

6、一边读一边理解这也是读书的好方法。谁来说一说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美:

(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受。)

⑴ “上了点年纪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招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从这几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美?(为他人着想)为他人着想是一种美,谁能读出这种美?(一名学生读)老师听到这位同学在读“无论、只要、一定”这些词语时,都加重了语气,我们在读的时候还应该把那些词语读得重一点,更能体会到为他人着想的这种美。(学生说,)谁再来读一读,争取读得比刚才好?

(指生读、齐读。)

⑵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了美: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的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① 你感受到了什么美?

(风景美、音乐、动作协调。)

② 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美丽的画面。

(老师范读。)

③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让我们感受了动作的协调美;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让我们感受到了节奏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让我们感受到了风景美。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这一段美美的读一遍。

(学生自己读、指名读,齐读。)

⑶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了美?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收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被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① 你感受到了什么美?

(学生说:互相谦让,尊敬老人。)

② 尊敬老人也是一种美,你在平日里做过帮助老人、尊敬老人的事吗?

(找一两个学生说。)

③ 你在帮老人做事时,你想过得到别人的表扬了吗?你们也像这个村子里的人,把尊敬老人看成是平常事,是理所当然的事。

④ 你们自己读一读,把感受的美读出来。

(学生自读、指一名学生读。)

7、读到这里,你觉得搭石在你的心中还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块吗?

(学生说。)

搭石虽然还是那块普普通通的石块,但是它默默无闻,任人走,人任踏,不仅仅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接着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人任踏,它们连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连接着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请同学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课后延伸,拓展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我们的心灵在平凡的搭石这一事物中感受到了什么?(美)也在乡亲们平平常常的小事中感受到了(美)。我想问问同学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没有像搭石这样普通的事?你发现了吗?

(学生说。)

小练笔:这么多普普通通的事都能感受到他们中间有美,我们不能一一都说出来,那就把它们写下来吧!

【板书设计】

用心

21搭石

【课后反思】

《搭石》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一课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这节课我主要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使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针对这一课的教学效果,我的课堂反思如下:

1、课堂的调控上不够灵活,不能很好的驾驭整堂课。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反思,多听课,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

2、讲课的语调平缓,没有及时准确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的积极性不够高。

3、课准备得太仓促,心理上还是较为紧张,底气不足,很多设计好的环节没有把握好,一带而过,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4、课文最后一句话“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这句话揭示了本文的中心,没有很好地让学生去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在感悟后应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表达。

整体感觉教学设计还应多一些预设,课堂语言再自然些,这样课堂会更生动。作为一名年轻的老师我还应该学会聆听孩子的心理,这样的课堂才是最美,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多吸取丰富的教学经验,升华自己的情感。

这堂课肯定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提出你们宝贵的建议。再次谢谢大家!

《搭石》教学反思 7

《搭石》是一篇乡土气息浓重的文章,它通过淳厚感性的笔触把我们带入了乡下人们秋凉摆搭石、路人修搭石、人们和谐有序走搭石、相互忍让过搭石的一幕幕画面,表现了人们纯朴、勤奋、老幼相敬的难得品格和同心专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美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人、故乡事无穷而深刻的缅怀之情。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训练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流程,切实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现总结如下:

1、设疑:投石问路。

上课伊始,我引导孩子们围绕“路”展开交流:你见过哪些路,行走在上面会是什么感觉呢?此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累,有的谈现代高速公路,有的谈高铁,有的谈上山小路,有的谈田间村路……看着激情澎湃的同学们,我随即在黑板上版画了一条羊肠小路,接着版画村庄和田间,话锋一转:如果连下几场大雨,雨水积存若刚没过脚踝,人们会怎样做呢?让学生敞开心扉,大胆想象,并说出能否实现的理由。这样一做年代感一下子没有了距离,为孩子们感受当时的生活埋下了伏笔。

2、引读:感受乡情。

首先聚焦人们走搭石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人们摇摇晃晃走在搭石上的高兴心情,并读出哒哒哒的音律美!尽管有点险,但是人们却奏响了一曲幸福的民间舞曲。其次,让学生潜心读书,思考并标画相关语句:搭石路上曾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呢?学生边读边标画并写下感受,老人修复搭石的场景,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的场景都深深地印在了孩子们的心中,互帮互助的淳朴民风熏陶与感染着他们幼小的心灵,相信将来的他们也一定会以此为榜样,创造和谐美好的幸福画面!

3、拓展:情感升华。

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交流和表达,让我们拿起笔模仿作者的写法写一写身边让你感动的瞬间。此环节,让学生充分调动生活积累,学着去观察,去感动,去享受生活的美好。交流发现,孩子们生活中感动的人和场景真不少,有的短短十几分钟能写下300字的短文,我由衷地为孩子们点赞!

二、成功之处

此文教完感觉挺幸福的,因为像是回到了童年,过了一把瘾!虽然年代离孩子较远,但是我的版画一目了然,我设计的问题不拖泥带水直接让孩子们聚焦细节描写,所以课上孩子们思维活跃,写话时灵动的笔触留下了许多感人的瞬间。

三、不足之处

学生的有声朗读处理匆忙,没能指导抑扬顿挫的读书,有失语文学科特点。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再挑选几个细节描写的句子,在引导体会的基础上指导抓住关键词语读出轻重缓急;或者呈现一些道具,模拟搭石的场景,让孩子们现场走一走,感受一下搭石路。

《搭石》教学反思 8

石砌是《人民教育版语文课程标准》四年级第一册的精读课文,而《人民教育版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编排的特点之一就是以主题组织单元。这组教科书的主题是人与人之间的纯洁的爱。全文语言简洁,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通过村民们设置和行走石块的场景,我们可以感受到村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因此,我设计的教学重点是体验村民的纯朴之爱,难点是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觉美丽。本课在两个课时内完成。在第一堂课上,我主要学习生词,使学生能够读、写、理解,从而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此外,通过阅读各种形式的课文,我们可以达到熟悉阅读和总结主要材料的目的。下课后,我有很多感觉。

1.贯彻“大语文”的理念,把握“筑石造景”的中心句,让学生聚焦三幅动态画面,逐层阅读文本。以“美”为主线,从风景美、材料美到人性美、情感美贯穿课堂。让学生发现和发现美,感受和体验美,从文本中表达和表达美。

2.加强识字和理解技能的培养。在生词教学中,根据初中生的特点,采用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生词是在句子中学习的,因此“单词与单词不分离,单词与句子不分离,句子与段落不分离”而单词和单词都是在语境中学习的,这不仅有利于掌握音义,而且便于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时,我首先听写学生的话,以达到检查和巩固的目的。在“福”与“协调与秩序”等词汇的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汇的含义,如语境理解、现实生活理解和想象

3.阅读、理解、感知和应用相结合。掌握“一组单词”的图片“石头上行走的人”和“石头上行走的年轻人和老年人”,运用创设情境、连接语境的方法,自然灵活地理解“协调有序”、“自然”等词,把握“波浪和阴影”等关键词“,想象画面,把抽象的文字还原成生动的画面,经过反复的阅读、积累和理解,我们可以领略感人的场面,感受村民朴素完美的情感,感受人与人之间互爱所带来的温暖和欢乐,感受世界的真情,感受世界的美好。”人性之美。

4.在对文本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说话和交流,从而达到语言和情感的共鸣和发展。如果你发挥想象力,谈论心中的“如果”,这不仅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也是与阅读自然相关的口语和写作训练。

教学始终是一个令人遗憾的过程。虽然预设的研究是全面的,但实际的教学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经过冥想,我觉得教室里有以下不足:

1.由于时间的限制,原定的“写你身边的美”暂时改为“说你感受到的美”,因此写作训练尚未完成。

2.有太多的设计材料和太多的想要教,所以分析和理解个别句子的文章是不到位的。例如,我不知道“谴责”是什么意思。

新课程改革的探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我今后教学思想和实验的主旋律。

《搭石》教学反思 9

《搭石》全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本文通过截取了农村生活中的几个非常平凡的镜头,但是平凡中透出的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

在设计教学时,我本着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教学建议采用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教学思路进行,重点放在“美”当中,有情景的“美”,有心灵的“美”,有能想象的到的实际的“美”,有需要我们自己去感悟的“美”,在学习后,班级学生交流感受,升华感情。

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没有达到预想的情景,总结反思有以下几点

1.同学们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的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一般,使得我有些紧张,直接的影响到了我的情绪,致使思路有些被打乱。如果我能充分的利用多媒体,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首先把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的话,我想效果会好很多的。

在引导同学们充分的朗读上,我觉得我还是有些进步的,在原来的教学中,我没能更好的

2.同学们在读中体验、感悟并且积累,现在我已经知道了学语文的重点应放在读中了,但是教学中引导读的时候环节有些散乱,例如在句子中体会词语,在句子中联系上下文,层层相应的联系性、统一性不够好,使知识变的有些杂乱了,学生理解掌握起来就有困难了。

3.低估了学生的能力,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有时会超越教师的设想,有时同学们的问题让我不知道该怎么样去解释、回答,在这方面我想和我备课不够充分以及教学机智不够灵活有很大关系。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新课程倡导学生应该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所以我应在认真备好课的前提下,不束缚孩子发展的想法。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

总之,在语文教学的环节和方法以及个人素质能力方面,我觉得我还应该不断加强,虚心学习,积累经验,把语文课上好。

《搭石》教学反思 10

《搭石》是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的主题是──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爱。紧扣这一主题,这组教材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古诗两首》表现了朋友间真挚的爱,《搭石》体现了乡亲们纯朴的爱,《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展现了爱的奇迹,《卡罗纳》诠释了爱的真谛,《给予是快乐的》阐述了爱的哲理。《搭石》重点是体会乡亲们淳朴的爱,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小事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看完《搭石》一课,心中不由一颤。多么朴实的一堂课,从头到尾仅仅只用了一张幻灯片,而且是在这样全国级的阅读比赛中,令人佩服!在课件铺天盖地的语文展示课中,犹如出水芙蓉般清纯,耳目一新。是的,语文是该洗去铅华浮现本质的时候了。这堂课老师轻松自如、行云流水般把课演绎的非常生动、形象,不知不觉中就把人带入到走搭石的行列中。值得我们细细体味的地方真是太多了。

首先,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读为主线,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在课堂中,通过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通过自由的朗读,思考、勾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特别是理解重点难点的词语时,真是煞费苦心。如“协调有序”是这样来理解的,她先让一组学生参加到走搭石的行列中,上到这里,我心想:这个我也会,不就是表演吗?我平时上课也是经常用的嘛。哪知她却只是和学生进行合作朗读。师说前面的,生马上接上去,师说后面的,生马上紧跟上去。刚开始是一个小组,接着就是全班,那种默契,一下子就把人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一起去走那优美的搭石了。看似不经意的一个环节,课堂马上焕发出光彩,成为本节课一道最亮丽的风景。词语的理解不攻自破,水到渠成。至此,学生已经完全融入到课文中,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变的生机勃勃。接下来的教学就更得心应手。在读中悟,读中思,紧紧抓住读这条主线。另外还加强说、写的训练,设计了从搭石走过的还有哪些人?会怎么走呢?进行说话训练,训练学生的思维、语言训练与表达。通过朗读──评价,描述画面──评价,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品质。 其次,注重传授学习方法,提示学习规律。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了解学习规律,掌握学习方法,是实现学生终身学习的必要前提。在词句教学时,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蕴涵美,生活处处是文章。深深体会到小山村的迷人风光。

再次,注重人类美好品德的熏陶,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追求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达成。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综合训练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比如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在过渡语、小结语、激情语中渗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勤劳是美、助人是美、谦让是美、和谐是美、美就在我们的心里,只要我们奉献了爱,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美。特别是欣赏完了一行人走搭石的美之后,师话锋一转:那如果是对面走来,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让学生体会到谦让是一种美德。体会到那里民风的淳朴。问到如果是老人和青年时,这个环节让人感动不已。青年人背老人是理所当然,是每个人认为很自然的事。这里的教学可以结束了,可她却又适时的生发下去:如果这个青年老了,会怎样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心灵深处的美德被激发了,他们说就是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说的多好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已在学生心中扎根,还有什么比这更让我们这些当老师的欣慰的呢?这位老师的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还有,教师的自身素质非常好。无论是在开始时那娓娓道来的音乐伴颂,还是各个环节的教学,优美的语言总是把人带入如诗如画的意境中去。还有在教学青年人背老人时老师出现的象形字,连我这个自以为对书法很感兴趣的人却也一无所知。这场景也为课堂教学增色不少,也可以说是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的知识渊博,让人敬佩!当然我也有点不同意见,毕竟把人与狗连在一起,似乎有点不妥(当然是我的一点不成熟的见解)。

总之,看完录像后,心中感触颇多。似乎耳边还依然,萦绕着那“踏踏”的声音,正如她在那极其简单的板书中写的那样:这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她的质朴,她的谦虚,已和搭石一起融进我们的心灵深处,成为我们心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搭石》教学反思 11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也正是“搭石”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在教学本课时,我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以读带讲,读中感悟。

因为本文文质兼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家乡人们的人性美的赞美,所以我在教学中是这样来设计“读”这一环节的。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个性朗读,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如初读课文时,我的问题是:“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理解,在读中找出“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2、再读课文时,我的问题是:“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在书上找一找。”通过学生的理解朗读,很快就能体会到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过小溪时很麻烦,从而明白了“脱鞋挽裤”的含义,知道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什么过小溪。

3、品读课文时,我的问题是:“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们会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搭石的美,就好像走进了作者的心里。

4、抓住重点段落,通过朗读升华情感。例如文中第三段描写一行人走搭石的语句很优美,学生们在朗读时感受到了画面美、音乐美——它像一首清新的小诗。

二、读练结合。

让学生当堂消化文章的写作特点。这一目的我是通过仿写来完成的。

本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通过不显眼的、平凡事物的美赞美具有这样的品质的人。我首先引导学生找出本文的中心句: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然后看作者是怎样围绕着这一句话来表达的。作者描写的这些都是因为他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通过细心的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作者在写的时候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想象力。因此在这时我就势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展开自己的想象说一段话。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于课堂的调控能力我还是有欠缺的。在本节课的最后,因为学生的积极性太高,每个孩子都强烈地想表现自己,所以一度有点失控。

课堂调控能力是一个合格老师必备的素质之一,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搭石》教学反思 12

《搭石》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结合本课教材特点,我在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倡导个性阅读,珍视独特体验。以“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

(一)以“寻找美”统领全文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请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文中的那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学生潜心全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学生每寻到一处美,教师就用不同颜色的笔在黑板的石头上写上一个“美”字。

(二)以“欣赏美”感知全文

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脑际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老师适时地指导朗读,力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感悟后,再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课本对话的目的。

(三)以“发现美”延伸课文

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小事中哪里也可以找到美?使学生的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教学,永远是一项充满遗憾的艺术。虽然在预设时考虑周全,但在实施过程中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一堂课下来,静心思索,感觉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不足:

本节课我的语言如果能再自然些,这样课堂就会更生动。作为一名老师应学会聆听孩子的心理,这样的课堂才是最美,这样才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多吸取丰富的教学经验,升华自己的情感,从而更全面的体现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搭石》教学反思 13

在学校进行的第二轮体验课堂展示活动中,我选定了四年级课文《搭石》这一课,并进行了认真的备课。当我捧读此文时,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两个人面对面过小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乡村的生活气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种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在文本中和谐共生。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把“美”这条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

(一)以风景为主线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是很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新课伊始,由课题引入什么是搭石?

让学生从图文中领略出搭石的美,领略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并领悟到乡亲们摆搭石是为别人着想,是心灵美。然后,我请学生带着“你从哪幅画面感受到了什么美”,静静地默读课文,抓住“一群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和“老人与年轻人走搭石”三个板块,勾勒成三幅画面,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理解搭石在作者眼里为什么是一道风景。

(二)以欣赏为前提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读“什么是搭石”那一段,我通过引读“脱鞋绾裤”让学生读出搭石为人们带来的方便。读“一群人走搭石”那段话,我通过引导学生对“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理解,引导学生诵读,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有着浓浓乡情的搭石旁边,让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读出人们走搭石走出的画面美。而“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和“老人与年轻人走搭石”主要让学生抓住文本的空白点进行想象。

当学生通过这些画面的体会,自然地感受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时,学习最后一段,并通过背景介绍,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搭石默默无闻的美,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在教学中,尽管我想把同事们集体的智慧最大限度的体现在课堂中。但是,整堂课上了下来后,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

1、整堂课自己给学生的空间还不够,因此,便有了整堂课都希望学生顺应自己的思维方式,害怕学生在课堂上生成与自己思维截然不同的新模式。如在教学从人们走搭石的画面中体会家乡的一道风景时,我总喜欢让学生按顺序交流,不想让学生跳出我的思维方式,因此便有了课堂上,自己在浏览孩子们读书勾画的情况时,特意寻找按顺序勾画的孩子来首先来发言交流,这样就让孩子们的思维顺应了我的思维方式。

2、整堂课自己的语言显得过于啰嗦,同时还特别喜欢重复孩子们的发言。

3、在教学一行人走搭石的画面时,孩子们体会一行人走搭石走出的音乐美,画面美体会得还不够深入,同时,对于这幅画面的朗读指导也是还不够深入。

体验课堂改革的这一个月来,虽然过程是艰辛的,但是,结果却是让自己欣慰的。因为在这一过程中,自己才真正明白,“一点一线一板书,三语一拨两体验”在课堂中的真正的魅力。

《搭石》教学反思 14

今天讲21课《搭石》,刘章的作品,是他有感于在城市中生活,看到人们挤公交车的粗鲁和狼狈,不由得怀念家乡的搭石,怀念家乡的小溪,怀念乡亲们互帮互助的恬静生活,有感而发,遂成文字。

早上起床,自己先把课文美美地读了两遍,一条清清的小溪便在眼前展开画卷。看,溪流清澈,两岸绿树成荫,鲜花遍地,五六个村子散落在小溪两岸,如世外桃源一般。乡里乡亲们到河对岸走亲戚串门抑或赶集访友,会脱鞋挽裤,趟着清清的河水过去。入秋转凉,人们便自觉在溪道中放好搭石,保证出行畅通。你看,人们上工、下工,一行人走在搭石上,前脚搭着后脚,协调有序,脚下的踏踏声不绝于耳,好像为劳累一天的乡亲们送去舒缓的圆舞曲。大家一边拉着家常一边过溪,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好一幅美丽的乡村晚景。

短短的一篇小文,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意境隽永的画面,字里行间洋溢的浓郁的生活气息让我们身临其境。

话搭石、摆搭石、走搭石、赞搭石,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都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乡亲们相亲相爱、默默奉献、时刻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强烈地感染者我们。

孩子们怀着浓厚的兴趣感受着乡亲们之间质朴纯真的情感,都能有自己的体验。

一个孩子提问了:“老师,课文里写的到底是小河还是小溪?为什么有时说河,有时说溪?比如: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我笑了,小家伙儿们现在读书越来越细致认真了,连这些字眼儿也抠上了。

“河是由溪汇流而成的,但是两者的界限也不会太分明,有时溪和河可以通用。当溪流比较宽,溪水又比较多时,也可以叫小河,比如课文里描写的这条小溪也可以叫小河。溪水一般是清澈见底的,河水比较深,一般不见底。水流很多又很深时就不能叫溪了。比如,宽阔的黄河就不能叫黄溪。”

我这样解释。孩子们满意地点点头,接受了。

第二个问题又来了:“老师,为什么摆搭石的人是‘上了点年纪’的人?为什么不是年轻人或者特别老的?”

“大家动动脑子想一想。”

沉思了片刻:“是不是年轻人等着走路,顾不上?”孩子们是现代人的思维——什么时候年轻人都是忙忙碌碌的。

“不一定。”

“老人搬不动搭石了。”这个有道理。

“小孩儿也搬不动。”对头!

为什么偏偏是‘上了点年纪’的人?秘密在哪里?

孩子们经过自己讨论、争辩,明白了:上了点年纪的人摆搭石有经验,比如能一眼看出哪块石头合适,比如能一下子就放到合适的位置上。而年轻人没经验,老年人搬不动。

我提示让孩子们从这句话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准性。

第三个问题是我的。当孩子们读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作理所当然的事。”说这是“尊老敬老”之美(跟上面的摆搭石的“为别人着想之美”和过河时的“谦让之美”交相辉映)。

我对这个答案不满意。

“这个词没有完全概括出乡亲们的人性之美。”

那该是什么呢?孩子们眼中一片迷茫,不是尊老敬老又是什么?

我提示:“不是说得不对,是说得不全面。”

……

我又提示:“那假如是一个孩子过河呢?人们会怎么做?把孩子这个词换进去读一读。”

“假如遇上孩子们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孩子过去,人们把这看作理所当然的事。”孩子们大声读。

“假如是一个残疾人过河呢?”

“假如遇上残疾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残疾人过去,人们把这看作理所当然的事。”声音更高了。

“假如是一个病人过河呢?”

“假如遇上病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病人过去,人们把这看作理所当然的事。”

孩子们读得声音更亮了,并且开始嚷嚷:“老师,我知道了,是尊老爱幼之美!”

“是帮助别人之美!”

“是助人为乐之美!”

“是相亲相爱之美!”

最后我们选取了相亲相爱之美。至此,孩子们已经把握住了文章的灵魂。而这一咏三叹,在反复读中体会文章的含义,让我的课堂似乎也有了于永正老师的某些影子。

真高兴!为自己,也为孩子们。

《搭石》教学反思 15

我准备参加学校远程教育优质课的选拔赛,选定了四年级课文《搭石》这一课,并进行了认真的备课。当我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两个人应对面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著乡村的生活气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种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在文本中和谐共生。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利用远程教育资源,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教学中实时配以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把“美”这条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

(一)以风景为主线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带给了想象的空间。新课伊始,由课题引入什么是搭石?让学生从图文中领略出搭石的美,领略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并领悟到乡亲们摆搭石是为别人着想,是心灵美。然后,我请学生带着“你从哪幅画面感受到了什么美”,静静地默读课文,抓住“一群人走搭石”,“两个人应对面走搭石”和“老人与年轻人走搭石”三个板块,勾勒成三幅画面,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理解搭石在作者眼里为什么是一道风景。

(二)、以欣赏为前提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读“什么是搭石”那一段,我透过引读“脱鞋绾裤”让学生读出搭石为人们带来的方便。读“一群人走搭石”那段话,我透过引导学生对“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理解,引导学生诵读,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有着浓浓乡情的搭石旁边,引领学生用朗读将这完美的画面呈此刻了大家面前。而“两个人应对面走搭石”和“老人与年轻人走搭石”主要让学生抓住文本的空白点进行想象。

(三)从背景中升华

当学生透过这些画面的体会,自然地感受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时,学习最后一段,并透过背景介绍,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搭石默默无闻的美,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词句教学时,我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以培养学生自学潜力。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综合训练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完美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比如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在过渡语、小结语、激情语中渗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勤劳是美、助人是美、谦让是美、和谐是美、美就在我们的心里,只要我们奉献了爱,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美。

第五篇: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教学反思1

《搭石》本组教材的主题是——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爱。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通过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体会到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为此,我设计的教学重点是体会乡亲们淳朴的爱,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小事让我们感受到美的。本文描写了农村生活中非常不起眼的事物搭石及农村生活中的平凡镜头,通过细节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平凡中透出的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的美好思想。

教学过程中,我从课文的整体入手,以“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按照“发现美——感受美——体现美——表达美”的阅读思路,通过对重点词的理解,朗读指导,想象画面,适时的语言渲染等语文训练手段,引导学生去发现这道特殊的风景,感悟浓浓的家情之美。

(一)以风景为主线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新课伊始,由课题引入什么是搭石?让学生从图文中领略出搭石的美,领略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并领悟到乡亲们摆搭石是为别人着想,是心灵美。然后,我请学生带着“你从哪幅画面感受到了什么美”。抓住“老人走搭石”,“一群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和“老人与年轻人走搭石”四个板块,勾勒成四幅画面,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理解搭石在作者眼里为什么是一道风景。

(二)、以欣赏为前提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读“什么是搭石”那一段,我通过引读“脱鞋绾裤”让学生读出搭石为人们带来的方便。读“一群人走搭石”那段话,我通过引导学生对“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理解,引导学生诵读,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有着浓浓乡情的搭石旁边,引领学生用朗读将这美好的画面呈现在了大家面前。而“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和“老人与年轻人走搭石”主要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动词进行想象。

搭石教学反思2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也正是“搭石”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在教学本课时,我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以读带讲,读中感悟。

因为本文文质兼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家乡人们的人性美的赞美,所以我在教学中是这样来设计“读”这一环节的。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个性朗读,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如初读课文时,我的问题是:“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理解,在读中找出“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2、再读课文时,我的问题是:“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在书上找一找。”通过学生的理解朗读,很快就能体会到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过小溪时很麻烦,从而明白了“脱鞋挽裤”的含义,知道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什么过小溪。

3、品读课文时,我的问题是:“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们会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搭石的美,就好像走进了作者的心里。

4、抓住重点段落,通过朗读升华情感。例如文中第三段描写一行人走搭石的语句很优美,学生们在朗读时感受到了画面美、音乐美——它像一首清新的小诗。

二、读练结合。

让学生当堂消化文章的写作特点。这一目的我是通过仿写来完成的。

本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通过不显眼的、平凡事物的美赞美具有这样的品质的人。我首先引导学生找出本文的中心句: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然后看作者是怎样围绕着这一句话来表达的。作者描写的这些都是因为他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通过细心的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作者在写的时候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想象力。因此在这时我就势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展开自己的想象说一段话。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于课堂的调控能力我还是有欠缺的。在本节课的最后,因为学生的积极性太高,每个孩子都强烈地想表现自己,所以一度有点失控。

课堂调控能力是一个合格老师必备的素质之一,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搭石教学反思3

1、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中心句,让学生重点体会三幅感人画面,去层层深入地阅读文本,进行感悟。以“美”作为主线,贯串课堂始终,从看得见的景美、物美,到看不见的人性美、情感美,让学生从文中去寻找、发现美,感悟、体会美,抒发、表达美,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2、我注重朗读、速读。经过一次次地朗读、速读练习,让同学们品味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完美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欢乐,体会人间的真情,感受人性的美。

教学永远不会十全十美,这次教学中存在着几点遗憾:

1、对于上了点年岁的人是如何搭石的,学生的想象还不够丰富,体会得还不够深刻。

2、调控和组织课堂的本事还有待于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经过多种方式引发学生的想象,同时,还要努力提高自我对课堂的组织调控本事。

搭石教学反思4

《搭石》石一篇很美的课文,在平白朴实的语言中展现出人性的光辉何作者对家乡的无比依恋,选编这篇课文除了要让学生感受到人性的美之外更重要是要让学生学会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去发现美。

怎样让课文走进学生的心中,激起他们心中的涟漪激撞出美丽的浪花,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呢?在上课前我想到在南京的语文素养大赛上佟雅坤老师在进行朗读点评时提到的朗读就是要把文字读成画面,才能把语意表达得很清楚,那《搭石》石一篇画面感非常强的文字,只要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画,学生的学习就会主动、有效了。有了这样的理念和思路,接下来的教学就变得非常简单了。

首先用“什么是搭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默读第一自然段,学生很快就用书上的原话回答出来了,配合插图学生很快就弄懂了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课文二到五自然段的内容的学习,我只是给了学生一个引导“家乡的搭石究竟给作者留下怎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二到五自然段,边读边做批注,看看你从这几个自然段中看到了一些什么画面?”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自学之后,我又安排了小组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充分发表意见。学生的讨论比较热烈,从巡视中我指导很多学生都看到了其中的一、两个画面。在指名汇报的环节中,学生最先汇报的是课文第三自然段“一行人走搭石”的图画,他们还读出“一行人走搭石”的特点是协调有序。顺着学生的思路,我用情景体验何朗读指导等方法深入学习了第三自然段,“协调有序”“人影绰绰”等难理解的词在想象画面、情景体验的就变得很容易理解了。

接下来学生又先后汇报了“上了年岁的人摆放搭石”、“面对面让搭石”、“背老人过搭石”等画面。在画面的想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一个个简单的动作后面感受作者家乡人民为他人着想、互相谦让、尊敬老人的美好品德。在学生对整篇文章形成了一定的画面感之后,我再次让学生默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体会“风景”的内在含义,既有外在的自然风光的美,更加重要的由人们身上看不见的心灵美塑造出的一幅幅画面的美。

搭石教学反思5

很幸运成为我们群组课例打磨的执教者,幸运与压力并存。在这次打磨中我们学会了用事实说话,用理论导行,反反复复的'制定教学目标、一次次地写教学设计、一次次地试课、一遍遍地修改……在一次次地研讨中,老师们集思广益,智慧碰撞,而我就在这一次次的研讨交流中,不断反思,提升自我。经历了七八个不眠的夜晚,终于如释重负了,回顾走过的磨课之路,迷茫与顿悟交织,心中更多的是感动,感动于我们这个团结向上的团队,想说的话真的很多很多……最想说的是:“磨课”让我明确了语文教学的方向。

一、教学行为的转变

在专家的引领下,知道“转身”是必须的,怎么转心里也模模糊糊知道一点,可是真的要落实到行动上,真的有点茫然。走惯了“情感线路”一下子真的无所适从了。反反复复,修修改改,放不下这个,丢不下那个,找不准教学中心点,思路一直在繁琐中徘徊。在群组成员的帮助下,我明白了教学一篇课文,先不要忙着怎么设计教学环节,而是要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明白了语文教学教的是课程,课文只是为课程服务的一个个例子。特别是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做到三者结合:一是吃透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二是认真熟悉并解读教材;三是要考虑学生现有学习水平。制定出的学习目标要小而实,具有可操作性。

二、学习预设的自我评价

(一)教学目标的自我评价

本节课预设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本课7个生字,正确认读“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理解“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词语。

2、抓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体会乡亲们纯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体会搭石蕴含的美,从中受到熏陶。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4、学习留心观察,一边想一边写,抓住人物动作,描写印象深刻的场景。

本节课,我觉得预设的教学目标中第2、3、4个目标基本实现了。我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想象画面,学生们想得很美,很丰富,好多内容非常符合实际,大大超越了我的预想。比如有的学生说:“我看到了走搭石的人们有说有笑。”有的学生说:“我听到了人们在走搭石的时候哼着小曲。”还有的说:“我看到干完活得人们下工走在搭石上,嘻嘻笑笑的还说:“今晚上到我家喝酒。”读的目标也完成的较好,学生们入情入境地朗读,很是用心用情。写的目标就是要求学生用上几个动作,写两三句就可以。学生们用上了“伏、拍了拍、抬、扶、拉、走……”等动词,还有好多学生用上了课文里的句子,活学活用。

第一个目标中“协调有序”理解不到位。

(二)教学流程的自我评价

本节课共分五个流程:直接导入、检查预习(3分钟);整体感知,了解文章主要内容;(6分钟)深入理解搭石之美;(18分钟)习作练习;(10分钟)总结全文回顾方法。(3分钟)回顾整个教学流程,我觉得用时还算合理吧,理解搭石之美和习作练习用时最多,一个是为了完成读的训练目标,一个是为了完成写的训练目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也是中年级训练的重点,这一环节用时也比较多。这三个环节都注重了方法的引领,教给学生方法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不管效果如何,教学行为的转变是很明显的。

三、教学调整

磨课最大的收获就是理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回顾自己的课堂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我最明显的感觉就是教学节奏有点拖沓,以致浪费了时间;好多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举手好几次,特别是前两排的学生,因为我走到了学生中间,忽视了这些学生,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今后应该注意,关注这些老师视线盲区里的学生。对课文的教学流程设计,缺少了质疑环节,当初考虑的是这篇文章,文字质朴,平实,没有艰涩难读的词语句子,疏忽了这一环节,关键不在于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关键是质疑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质疑习惯和质疑的能力。

搭石教学反思6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本节课要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和“让”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使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第一次执教四年级第七册的语文,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挑战,而这节公开课让我收获了很多。回顾整个教学过程,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1、首先,目标明确,每个环节的教学目的性较强。我紧紧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话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学生充分感知的情况下,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并通过多种方式地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例如学生寻找自己最感动的词,出示“踏”,并用动作演示表达自己的感悟。再比如,学生上来画搭石,其他学生评议,对“搭石”有了形象的理解,为接下来的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充分利用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2、以“美”为切入点,创设情境,读中感悟。

伴着音乐创设情境,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品读“搭石”,寻找美的画面。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朗读,如在学习“协调有序”一词时,我运用想像,让学生置身其中的方法领读课文,开火车让学生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让学生充分地感知文字中所描写的画面。又如:把课文其中一段内容变成一首小诗,让一个学生配乐示范读,再让全班读。让学生在浓浓的“美”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句子。

但是,在教学中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促使着自己以后在教学中要多学习、多思考:

1、教师的教学语言节奏较快,让学生听不清楚或跟不上老师的思路。

2、教学机智还需培养。在课堂上,我注重重点词句品味,但是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如“人影绰绰、理所当然”)不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动学生评议、补充再总结的方式,因此错失让学生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的机会

3、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没有进行个别的反馈,而是通过整体地检查、整体地过关。

4、在过渡语上还不够连贯。

5、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写写生活中的美”,花费的时间较多,导致最后学生反馈的时间不够。如果能在这个环节换成“说一说在生活中发现的美”,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作业再布置“写一写”效果会更好一些,做到课堂说一说,课后写一写。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扬长避短,不断努力,不断反思,争取进步。

搭石教学反思7

《搭石》是一篇乡土气息浓厚的文章。课文通过质朴感性的笔触把我们带入了乡间人们秋凉摆搭石、路人修搭石、人们协调有序走搭石、相互谦让走搭石、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的一幕幕如画的风景图,体现了人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人、家乡事无限而深刻的怀念之情。《搭石》所在单元是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培养孩子们从小要有谦让,友善,助人为乐的道德品质;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做一个心灵美的孩子。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词句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品味、咀嚼词句,努力创设情境,把抽象的文字还原成生动的画面。我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综合训练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比如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在过渡语、小结语、激情语中渗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勤劳是美、助人是美、谦让是美、和谐是美、美就在我们的心里,只要我们奉献了爱,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美

2、重视朗读。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自由阅读、边读边批注、指导读、师配乐范读、指名读、齐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力求让朗读活起来,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

3、以“欣赏美”理解文本。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脑际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老师适时地指导朗读,力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感悟后,再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课本对话的目的。在教学中,我就根据不同内涵的美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诠释,以达到学生与文字的心灵对话。如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种和谐之美,我就采用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在体验了行人走搭石的和谐,更使学生亲身感受朗读中的和谐之美;再如体验“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背负过溪。”的敬老之美时,我通过和学生模拟情境对话,让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并深刻感受家乡人的心灵美和淳朴的乡风、民风。

4、以“发现美”延伸课文在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的同时,我注重了对学生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比如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在过渡语、小结语、激情语中不断渗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也赞颂了家乡人的淳朴,无私奉献、敬老爱幼的美好情感。这样的美也在你我身边,就蕴含在那一件件微乎其微的小事中,通过充分的说,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要以美的心去对待他人,以美的言语去温暖他人,以美的行为去付诸行动,我们的世界会更加美妙,生活会更加幸福。

在这堂课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老师语言还可更清晰,更标准;某些词语的理解还可渗透些,如“人影绰绰”中“绰绰”的理解;在学习每一段时,也还给学生更多一些的自主学习的时间。

搭石教学反思8

《搭石》是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编排特点之一,就是以主题组织单元。本组教材的主题是——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爱。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通过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体会到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为此,我设计的教学重点是体会乡亲们淳朴的爱,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小事让我们感受到美的。本课,我采用二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生字词,让学生达到会读、会写,能理解的目的,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另外,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课文,达到熟读、会总结主要内容的目的。课后静心反思,感触颇多。

1、落实大语文观,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中心句,让学生重点体会三幅感人画面,去层层深入地阅读文本,进行感悟。以“美”作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从看的见的景美、物美,到看不见的人性美、情感美,让学生从文中去寻找、发现美,感悟、体会美,抒发、表达美。

2、加强识字、理解能力的培养。生字教学,根据中年级学生特点,识字采用随文识字方法,把生字放在句子中学习,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把字、词放到语境中学习,既有利于掌握音形义,又易于理解文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此,教学时,我先对所学生词进行听写,达到检查、巩固的目的。对“伏”“协调有序”等词语的教学,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词义,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想象画面等方法

3、能把朗读、理解、感悟、运用相结合起来。抓住“一行人走搭石”和年轻人和老年人走搭石“的画面,采用创设情景、联系语境等方法,自然灵活地理解“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抓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重点词语,想象画面,把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画面,通过一次次地朗读、积累、感悟,品味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体会人间的真情,感受人性的美。

4、说话做到在深入体会文本的基础上去说、去交流,达到语言和情感的共振和发展。如发挥想象,说说心中的“假如”,既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又是与读文自然联系的说话和习作训练。

教学永远是一项遗憾的过程,虽然预设时考虑周全,但是真正教学时未必达到预期效果。静心思索,感觉课堂中存在以下不足:

1、由于时间关系,原来预定的“写一写你身边的美”临时改成了“说一说你感受到的美”使写的训练没有完成。

2、设计的内容太多,想讲授的太多,因而对文章个别语句分析理解不是很到位。例如没有体会“谴责”是什么意思。

新课改的探究之路还很长,如何真正落实新课改的思想,是我今后教学思考和实验的主旋律。

搭石教学反思9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搭石》是湘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湘教版语文《课标》教材编排的特点之一,就是以主题组织单元。本组教材的主题是──让学生感受“人间真情”。

《搭石》描写的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课文语言质朴,景中有人、景中有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对话,使得学生的情感在对话中流动,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风景”这个词,深入学习课文。

第二课时的教学,我紧紧围绕“寻找文章的美”、“文中哪些词句能让你感受到美”这样的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学生充分感知的情况下,我本着采用自读想象画面,自悟体会情感、把教学重点放在体味“美”当中,有情景的“美”,有心灵的“美”,有能想象的到的实际的“美”,有需要我们自己去感悟的“美”,我回味自己的教学,我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

虽然在教学设计时自己尽量考虑周全,但一堂课下来,静心思索,感觉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不足:

语言不够自然流畅,学生谈体会时引导不够到位,还应该让学生把自己生活中的美多多交流,这样才能培养他们发现美的能力。

另外,还犯了一个教学生涯一来最低级的一个错误,就是把“一行人”的“行”读错音,这充分说明了自己知识面的狭窄,视野也不够开阔,外出听课的学习机会太少,今后应多向他人学习,补己之短,把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搭石教学反思1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用心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搭石》是人教版语文第七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编排的特点之一,就是以主题组织单元。本组教材的主题是──让学生感受“人间真情”。

《搭石》描述的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课文语言质朴,景中有人、景中有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对话,使得学生的情感在对话中流动,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风景”这个词,深入学习课文。

整堂课,我主要是透过三种途径来让学生学习体验。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体悟是深刻的而非肤浅的,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并到达既走进文本,又跳出文本,和作者“同命运、共呼吸”的境界。

一、结合问题,学习课文,感悟和谐美

风景1: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初读句子后,教师语言过渡:这是一幅美丽的画,出示填空:

从这段话中,我感受到了的美,我是从这个词明白的;我还感受到的美,我是从这个词明白的,我还感受到了的美,我是从这个词明白的。

这一变化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是一种教材“隐性资源”的开发,让学生体会到语言中的“诗”味。操作时,教师再透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学生对一行人走搭石的“协调有序”有了更加形象的体会,从而感受到乡亲们的和谐美。

二、咬文嚼字,挖掘助人美

风景2: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必须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适宜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体会句子时,我紧紧围绕老人放搭石时的情绪,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主角,感悟课文。

师:大爷您好,你这么匆匆忙忙地,要去哪儿啊?你为什么放下东西,在那里搭石?

生:……

师:大妈您好,你在找什么呢?我帮你找好吗?为什么还要在上面走几个来回啊?

生:……

师:哦,你想得真周到。

……

这一环节的处理,表面上看机械重复地围绕“如果你是老人,你为什么这么做?”稍显啰嗦。但细细想来,学生与文本是有必须距离的,这样咬文嚼字的研究,看教师有效地挖掘了文字背后的情感,利用文本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并以教师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到达文章情、教师情与学生情三情合一,让情感共鸣于课堂。

三、拓展训练,升华心灵美

风景4: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师:“理所当然”是什么意思?

生:理当这样做的。

生:从道理上说就应这样做的?

师:什么道理?

生:尊敬老人。

师:乡亲们把尊敬老人,伏下身子背老人过搭石看成了理所当然的事?那么文中的哪些事也成了理所当然的事了?

生:……

师: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理所当然的事?

……

搭石为作者家乡构成了一道风景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像乡亲们一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搭石”,你发现了吗?

说话训练:我身边也有这样的搭石:。

正是这些搭石,为我们的生活构成了无数道风景。

围绕“理所当然”的训练巧妙地整合了文章中所有的人情美,既深化了课文,又进行了人文教育,可谓一举两得。拓展写话的训练,进一步地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这就很容易地在学生心中产生具体的形象、引发对文本资料进行再加工,进行新一轮的情感升华。

虽然在预设时思考周全,但在实施过程中未必能到达预期效果。一堂课下来,静心思索,感觉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不足:

其一,因为是一堂研究课,所以在设计时,我想尽可能展示得全面些,给老师们带给一个尽可能全面些的研究案例。正因为这样,课堂容量显得稍大,时间有些紧。

其二,作为一名工作才一年的新老师,如何既保证预定目标的达成,又恰当处理好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如何巧妙地引导学生……这是值得我认真思索的话题。

我的指导老师以及校领导对我本次课堂教学的指导与帮忙很大,从她们身上我也学到了许多,也是收获啊。

搭石教学反思11

内容摘要:

师:自由读课文的2~5自然段,把看到的、感受到的美划出来。(学生认真地读,细细地找。)

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美?发现美?从哪个词感受到?(指名说。)

反馈时,学生们谈了各自的感受,找出了家乡的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助人为乐美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勤劳美

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和谐美

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美?发现美?从哪个词感受到?

(指名说。)

反馈时,学生们谈了各自的感受,找出了家乡的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

听了黄建跃老师的《搭石》一课,我颇有感触。黄老师在上这一节课时,能控制好课堂的度,上出了一节色香俱全的好课。

一、引领有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中进行。但在课堂对话中,“平等对话”并不是一种容易把握的情形。黄建跃老师在《搭石》一课的教学中,紧抓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和学生展开对话:

师:自由读课文的2~5自然段,把看到的、感受到的美划出来。

字串2

(学生认真地读,细细地找。)

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美?发现美?从哪个词感受到?

字串4

(指名说。)

反馈时,学生们谈了各自的感受,找出了家乡的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

字串5

──助人为乐美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

──勤劳美

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

──和谐美

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字串2

──谦让美

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字串7

──尊老美

心灵美、自然美、善良美、奉献美……

为了让学生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黄老师并没有进行空泛的说教,简单的告诉,而是以语言文字为根,紧抓重点词“协调有序”、“理所当然”,学生在对语言赏析、感悟中解读家乡人们无私奉献的美好心灵。

黄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重视读的层次性。每一次读都有每一次的目的和要求,螺旋上升,层层推进,学生经历了从读得不熟练到读得流利有感情的过程,有了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朗读、默读,在读中感悟、理解,交流,在反复诵读中学词,练句,走进语言文字,体会感悟文本。字串5

二、拓展有度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运用才是阅读教学的根本所在。让学生创造性地练笔,超越了文本。

充分发挥了文本的情感内涵,引发了学生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黄老师是这样设计写话练习,进行拓展延伸的:

课件出示:字串4

如果( ),乡亲们总会(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学生反馈交流。)

在此训练的基础上,又紧接着出示:如果( ),乡亲们总会( ),假如( ),乡亲们总会( ),要是( ),乡亲们总会( )。(学生反馈交流)

黄老师的写话设计巧妙之处在于:

1、拓展延伸有广度:

字串9

黄老师重视听、说、读、写和句、段的训练,让学生从“理所当然”中感悟每一位乡亲都是这么做的,都具有无私奉献精神。还引导学生用心领悟,用情去体会,家乡的人们还会怎么做。既引导学生体会文本固有的人文价值,又鼓励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2、拓展延伸有深度:

字串2

她的设计层层深入,由易到难,让学生逐渐感悟到搭石不仅仅是普普通通的石块美,也不仅仅是搭石时协调有序的情景美,更是家乡人们那善良、淳朴、无私奉献的美好心灵。

课内的适度延伸扩展,可以让语文充盈而丰富。黄老师的恰到好处的引领、延伸,学生真情言切的发言,不是让课堂变得更加美好吗?字串5

搭石教学反思12

我执教>这一课,基本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完成了教学目标,起到了培养学生语感、发展了学生思维、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激励了学生发现美的目的,回顾本课,自始自终我的教学宗旨是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产生对语文的情感。

一、读中感悟,感悟中读。

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难点,在课堂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清波漾漾“、”协调有序“、“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的体会,品读,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语文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注重运用各种语文训练方法,让学生积累

如:让学生在想象“一行人过搭石动人的画面”各引导想象“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一种怎样的画面时,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展开想象培养语言,词汇的运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文,对学生的语言发展极有意义。

三、以风景统领全文,升华情感

这篇课文文字简洁易懂,但期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我让学生带着“你从哪幅画面感受到什么是美”,静静地默读课文,抓住”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和”老人与年轻人走搭石“,“老人及时调整搭石“这四块内容构勒成四幅画面,很自然地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搭石在作者眼里为什么是一道风景。学习最后一段,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搭石默默无闻的美。教学中我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等基本功综合训练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及价值观的引导。比如在朗读中的潜移默化,在过渡语、小结语、激情语中渗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勤劳是美,助人是美,谦让是美,和谐是美,美就是我们的心中,只要我们奉献了爱,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美。

四、教学永远是一项充满遗憾的艺术

虽然在预设时考虑周全,但在实施过程中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一堂课下来静下心思索,感到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不足:

1、课堂中语言表达不是十分自然。

2、教学技巧有些拙劣。

3、由于心中装着教案,在课堂上个别地方有些走过程。

感谢领导给了我这次展示的机会,以上反思仅是我个人的拙见,希望领导给予批评指正。

搭石教学反思13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体现了乡亲们淳朴的爱。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一、文本教学,捕捉画面,品读文美

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悟老人摆搭石,摆出了助人美;一行人走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含着的谦让美;“青年人”和“老人”走搭石所体现的敬老美,同样都是家乡的一道风景。让学生在感知美、体会美、欣赏美、感受美、发现美的过程中,感悟到风景的自然之美,感悟到人景合一的和谐之美,感悟到朴实的为人之美。

二、以“寻找美”统领全文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请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文中的那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学生潜心全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学生每寻到一处美,教师就用不同颜色的笔在黑板的石头上写上一个“美”字。

三、以“欣赏美”感知全文

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脑际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老师适时地指导朗读,力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感悟后,再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课本对话的目的。

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四、以“发现美”延伸课文

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小事中哪里也可以找到美?使学生的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搭石教学反思14

一、识字教学,集中和分散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识字教学,我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法。先整体认识本课要求会写和会认的字词,以及多音字的正确读音。再学文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想象画面理解,联系生活体验理解,也有教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等。比如在初读课文后认读生字词时,不但要求学生读准,部分词语还进行了拓展,如“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ABCC形式的词语,借此机会让学生说出自己积累的这种形式的词语,拓展了学生的词汇量。在教学“协调有序”一词,学生对“协调有序”的理解一直是抽象的,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又通过学生体验走搭石的节奏加以理解。一行人走搭石是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协调有序”。在学习“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两个词语,相机学习生字“绰”,课件出示字典的三种解释,学生联系上下文知道应该是姿态柔美,然后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和图片来理解,并通过朗读体会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画面美,达到了感性理解和个性思维的统一,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文本教学,捕捉画面,品读文美

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悟老人摆搭石,摆出了助人美;一行人走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含着的谦让美;“青年人”和“老人”走搭石所体现的敬老美,同样都是家乡的一道风景。让学生在感知美、体会美、欣赏美、感受美、发现美的过程中,感悟到风景的自然之美,感悟到人景合一的和谐之美,感悟到朴实的为人之美。

如上了年纪的人摆搭石的场面,通过学生想象老人发现不平稳的石头到放平稳,再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才离开这个过程,他会想什么,做什么,体会他认真负责,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又如年轻人背老人过河,通过理解“理所当然”,引导学生想象“假如还有哪些人来走搭石,家乡人会怎样做的”,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来体现出他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让学生通过这些画面的体会,自然地感受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时,学习最后一段,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搭石默默无闻的美,以及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美,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在这节的教学中,我感觉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以下不足:

1。教学总结的语言过多,随机处理问题的灵活性不够。

2。在课堂上,个别地方没有落地,如:批注感受的时候,学生只画了相关语句但没有写出感受,在讲“谦让美”这部分时,学生在表演走搭石时,动作不规范,没有引导学生明白走搭石的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扬长避短,不断努力,不断反思,争取进步。

搭石教学反思15

课文的朗读由我和学生分段配合完成,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的朗读不仅声音洪亮,也有效改善了“拖音”的习惯,并带上了一丝自己的感情。朗读之前,我提出问题:什么是搭石?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学生正确回答了“什么是搭石”这一问题后,我不断引导学生读“脱鞋挽裤”四字,读出搭石为家乡人带来的方便。

了解家乡人是如何摆搭石,我着重让学生体会老年人踩到不稳的搭石是如何做的?是什么样的心理?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果你急着去上学,踩到了一块不稳的搭石,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一个急着去做买卖的商人,踩到了一块不稳的搭石,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用课文的句子回答,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家乡人勤劳善良的美。

体会家乡人如何走搭石,引导学生对“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理解并朗读这几个词语。在这一部分,我在课堂上创设了走搭石的情景,由一组同学用富有节奏感的口号模拟走搭石场景,从而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什么是“协调有序”,什么是“紧走搭石慢走桥”,体会这诗一般的画面,体会家乡人的和谐美。

而“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和“老年人与青年人走搭石”主要让学生抓住文章重点语句进行理解想象,并让学生模拟“伏”的动作,感受家乡人的谦让美与敬老美。

通过这一幅幅的画面,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课文最后一部分的学习,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搭石默默无闻的美与家乡人的心灵美。

整堂课学生配合度非常高,课堂上不断地朗读不仅让学生体会搭石美,而且朗读的情感上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这是让我非常欣慰的一点,学生的配合就是对老师最大的肯定。这堂课也让我真正的体会到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的作用,情感引导与朗读指导有效结合,学生才会真正融入课文,理解课文。

下载《搭石》教学设计及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搭石》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教学反思搭石教学反思1《搭石》全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本文通过截取了农村生活中的几个非常平......

    《搭石》教学反思[本站推荐]

    《搭石》教学反思(精选15篇)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

    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教学反思1 《搭石》是一篇乡土气息浓重的文章,它通过淳厚感性的笔触把我们带入了乡下人们秋凉摆搭石、路人修搭石、人们和谐有序走搭石、相互忍让过搭石的......

    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教学反思1 听了《搭石》,一股清新、和谐之美感似泉水不由自主的从心中涌出,这节课贾老师以陶老先生的名言为切入点——“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

    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教学反思1 《搭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21课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

    搭石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 在学校语文教研组活动中,我选定了四年级课文《搭石》这一课,并进行了认真的备课。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乡村的生活气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

    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教学反思 当我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

    《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教学反思通用15篇 《搭石》教学反思1 听了徐老师《搭石》这一课,感受颇多。“搭石”是家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徐老师的课亦是,也像“搭石”,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